水解的概念定义是什么?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盐类水解和沉淀溶解平衡
一  、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可分别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盐与水发生的这种作用叫做盐类的水解。
盐类的水解是盐跟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而建立起新的电离平衡。
3. 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书写水解方程式时,一般不用“↑”、“↓”。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除发生强烈双水解的盐外,一般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写“=”而写“”。
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 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1)弱碱越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酸性越强。
(2)弱酸越弱,其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1)温度: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① 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减小。
② 增大c(H+),促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抑制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增大c(H-),促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抑制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有弱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1. 组成盐的弱碱阳离子能水解,相应盐溶液显酸性;组成盐的弱酸阴离子能水解,相应盐溶液显碱性。
2. 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相应盐溶液碱性(或酸)性越强。
3. 多元弱酸跟的正酸根离子比酸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得多,如同浓度的CO32-比HCO3-的水解程度大得多。
四、溶液中的几个守恒关系
1. 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代数和为零。
2. 物料守恒(原子守恒):即某种原子在变化过程(水解、电离)中数目不变。
3. 质子守恒:即在纯水中加入电解质,最后溶液中与其它微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式(由电荷守恒及质子守恒推出)。

地址:临汾市锦悦城6号楼4层(8、10、16路公交直达)

有效的情境素材创设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

——基于“盐类的水解”同课异构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且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含有的14个主题中均设置了“情境素材建议”栏目,共提出了48条与各主题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素材,与“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共同构成了对主题教学内容的“教学提示”,表明情境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是构成化学教学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有效性; 情境素材 ;化学学科素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化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形成,进而达到化学学科的精准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当前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其中高中化学学科素养共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最终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且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含有的14个主题中均设置了“情境素材建议”栏目,共提出了48条与各主题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素材,与“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共同构成了对主题教学内容的“教学提示”,表明情境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是构成化学教学的要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素材的出现,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可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情境也可使知识有附着点和生长点;使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产生碰撞二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将核心概念与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凸显教材内容逐日的素养发展功能。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落实高阶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力的形成

那么情境素材应怎样创设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达到化学学科的精准教学。下面我就以“盐类的水解”这节课几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为例,结合专家的点评,谈谈如何有效的进行情境素材的创设。

二、 素材创设引入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听后总结

案例一: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感受家乡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这些都源于“五水共治”做得好,并列举取得的成果。

指出在保持优质水源的工作中,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视频播放,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巨化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过程。

    在资料中提及两种污水处理剂:醋酸钠和硫酸铝,围绕这两种药剂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原理引入本课内容。首先对醋酸钠溶液的碱性展开讨论,建立溶液分析模型。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模型,对硫酸铝进行分析,得出溶液呈酸性。并通过继续播放视频,了解硫酸铝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作用原理。通过分析模型的建立,得出盐类的水解定义及本质,完成本堂课的主体目标。最后对知识进行延伸,学会对盐类重新分类,并用简洁的语句对盐类水解做出总结,便于学生快速判断。列举一些盐类水解的用途,小结,结束本课

反思与感悟:情境素材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实地现场的采访带同学们走进身边的生产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素材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步展开知识点的讲解,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情境素材.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中宏观与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在整个课堂教学学存在的不足点是:知识点的延伸不够完整,在加强学生分析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案例二.情境铺设一位同学不小心引发了一场“火灾”,老师当场用遮挡标签的试剂配置一套灭火装置,扑灭了“大火”。

给出灭火剂的名称及酸碱性质,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思考探究硫酸铝的酸性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进而建立溶液分析模型。学生根据建立的模型分析完成其他试剂酸碱性的推测和验证,完成盐类水解原理和本质的教学。最后对知识进行延伸,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反思与感悟:现场制造火灾并成功将火扑灭,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度,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解决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掌握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整个素材利用完整,前后呼应,体现了素材利用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两方面的素养。但为了公开课的效果,使用了过度精密的仪器(传感器),对于这个课有点大材小用。

案例三盐与水的二重奏,以一首诗歌引课,通过对比实验,突出水在遇到盐类时的独特作用,体现二重奏中水的特殊位置。用动画模型模拟从碰撞理论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盐类水解原理讲解。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盐类水解原理解决问题,逐步加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反思与感悟:用对比性实验引课,通过实验验证水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溶剂的与众不同,突出水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水的作用印象深刻。通过动画模拟的碰撞理论对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素材利用效率很高。提升了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素养。课堂中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太快,内容太多,适合能力很强的学生,对大部分学生适用性不高。

案例四介绍家乡的山泉水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食用,检测发现水质呈碱性,为什么水质呈碱性,引入本课。开始知识点的讲解,系统归纳,最后对知识延伸。

反思与感悟:素材在本课中基本就起了一个点缀作用,中间的知识讲解与素材基本没有什么联系,最后也没有解决由素材引发思考的问题。所以这堂课的素材使用基本属于无效的。

案例五以三个对比性实验引课,镁与水,镁与盐酸,镁与氯化铵溶液的反应,引发学生思考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可以与镁发生反应,开始知识讲解。建构模型,分析其他溶液,完成盐类的水解原理讲解,然后对知识进行延伸,完成练习。结束。

反思与感悟:情境素材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问题的设置比较模糊,老师直接给出了原因,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太少,全课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解。我认为情境素材在这课基本是无效的。

三、情境素材创设的选择原则

通过对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本人认为利用情境素材创设提高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情境素材创设目的在于引发课堂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探究,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寻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理解应用,提升能力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行为的多样化而设置大量堆砌或泛泛而谈缺乏生成性的素材,导致素材的功能基本没有体现,而只是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情境素材的设计要合理化,把握“度”和“量”的关系,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立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与情境融为一体,达到深度参与。并且也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需要情境素材的参与如案例1,案例2和案例3中情境问题设置合理,宏观辨识引导微观探析也有所体现。但案例4,案例5则不具备这一原则。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应周边的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入手,去发掘和寻找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为了追求新颖有趣,故意制造一些失事的素材,最后反而混淆学生的视听,失去了素材本来的价值。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是,一定要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坚决抵制造假博眼球的行为如案例1通过污水处理厂的现场采访,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通过各种实验现象和引用各种资料和文献对知识进行说明和佐证,进行实验时应允许实验中的异象存在,不能为了既定的知识点而弄虚作假;同样选取资料时应保证资料的科学性,有些直接靠百度搜索的结论需要多查阅资料验证。正确的使用文献和化学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案例3中的对比性实验,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

很多化学老师在引用素材时,经常会选择化学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各种社会危害,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战争、爆炸等。让学生想到化学就联想到利用化学的负面影响。其实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离子比比皆是。应当引导学生知道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造成这些危害的源头在于使用它的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要多利用阳光性的素材,走出负面效应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让人愉悦的情境氛围。其中案例1和案例2都有这种积极效果。

通过此次学习,个人感觉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对情境素材的选择或者使用都应该遵循客观事实的原则,创设真实、科学的情境,合理安排,贯穿这个教学过程。并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情境的类型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引入真实故事的情境;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成果情境;制造问题,展开侦探式调查的情境;化学史实、化学文献、实验探究情境;社会现实情境;科学与科技情境等。最终达到引导学生知识学习同时提升认知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形成,提高教学质量。

[1] 沈旭东.化学教学中为何使用情境素材专题讲座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解的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