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真正领会佛法修心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心能转境,否则,心必被境所转。我们想脱离苦海,不就是想转苦海为极乐之境吗?我们想脱离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轮回之境吗?觉者为佛,不觉者为凡夫,“觉”是心的“觉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觉悟。这就为我们修行点明了回归本性的奥秘,修行必须修心。

纵观六道及十法界的成因,瞋恚对应地狱道;贪对应恶鬼道;愚痴对应畜牲道;良对应人道;傲慢对应修罗道;善对应天道;慈悲对应菩萨道;清静平等对应佛道。各法界对应的都是一个“”字。

许多修行人虽然也知道修行既是修心,但“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了道”。口上说修心,但在行动上仍然是在向外找,向外求。行为总是与修心联系不起来,整天身在外跑,心往外驰,心驰则神往,心又怎能清静?执着于一些表相的修行。如:放生为了自己治病消业障;捐钱印经、建寺为了自己积功德;跑山拜佛为了保佑全家平安得福;长期研究经典,功夫用于字面上的理解,谈论佛法时,能说会道,似乎懂得很多,但实际又不按佛说的去做,仍然在执着文字相。这些外求法虽也有些作用,但仍未回到修心的根本上。因此,长期修行虽也诚心,但不见效果。问题正是由于偏知偏见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几年以前,我曾对一些执着跑山拜庙的修行人讲:“不要到处乱跑,越跑心越乱,应在家里修清静心,清静入定之后才能开悟,开悟之后才刚刚开始修行”。但当时听不进去,跑了几年毫无长进,这才承认我没有骗他。这一个小小的障碍就障碍了三年。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障碍,如尘沙之多。如果每个障碍都需要三年才能认识和突破,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碍?如果无人点化,有时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障碍你一辈子。因此,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需多生多劫才能成就。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径的,那就是必须真正地回到修心的本源上。许多人正是由于执着外求,在外圈转得时间太长了,才误了自己的修行进程。如果你不从修心入手,即使修上千万劫也难成就。

许多修行人都知道修行是修心,但又不知道怎样才算真正的修心。修心是要按照宇宙的本性,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本性的认识和习气。那么,要想进入正式修行,首先必须开悟,先须明白宇宙的本性是什么。如果不明白宇宙本性,当然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认识和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谈,在本文里你需要明白的是心能转境,修行必须修心。

在“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中,已经明确了各道的心理成因。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出离六道,了脱生死,成佛得道。那么,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六道的心理成因。六道分别为“三恶道”和“三善道”。由此可以分析出“善恶”二字是六道的基本特征。继而分析“善恶”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宇宙本性是如如不动、无作无为的,因此,宇宙本性中没有善恶之分别。善恶是由人的分别心造出来的。

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修一个“善”字,但修行人恰恰又被这个“善”字所障碍,难出六道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从阴阳根本律的角度来分析,善与恶是一对阴阳,是互为存在的,是一不是二。只要你心里还执着一个善,另一面又必然造下一堆恶因此,你的心只要还在善恶之中,你就符合六道的特征,这就是你多生多劫修不出六道的根本原因。其实,古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并非“善恶”之善,此“善”是指宇宙本性,“人之初”是指刚有人类之时,人的心很单纯,离道(性)很近。而后人却把“人之初”误解为刚初生的婴儿,把“性本善”误解为善恶之善。这些都是人们分别心的造作。

因此,善恶都是人的分别心造出来的,宇宙本性里没有善恶、是非、对错、好坏。

例如:辣椒的本身不分好与不好,爱吃辣椒的人就说它好,不爱吃辣椒的人就说它不好;大家都爱闻香味,不爱闻臭味,但是臭豆腐、臭干子都非常臭,爱吃的人就吃着很香。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的本性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好坏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分别出来的。而且是越急于需求的越认为好。因此,由于人们多生多劫养成了分别心的习气,对一切事物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分别和捡择。这种念念都要分别、取舍的习气,在人们的第六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定式思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所知障,如同烙印一样,并牢牢地输入在第八识的程序库里。既然已形成了习气,才会使这种违背宇宙本性的分别心习以为常,难以察觉。因此,分别心是人们最难改变的习气

正是因为念念分别的习气,才使你难离六道的束缚。为什么?修行人应该都知道,宇宙中的生命由圣入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由凡入圣应该是逆炼归元:万物归三,三归二,二还一,一还道。根据此理形成的程序,我们分析一下形成六道的分别心在哪个层次上。显然,只要还有分别,你的层次就还在二、三、万物的层次中。六道里还分别有善恶、是非、对错、好坏,正是在二、三、万物的层次里。你只要还有分别善恶之心,怎能不在六道里轮回呢?分别心离“一”尚远,离道还有十万八千里,又怎能成佛得道呢?

因此,你要想出离六道,首先要断掉分别心。不要遇事总爱分别个好坏、是非、对错,随缘做事而不要执着修善。许多修行人,生生世世都在修善,但又被“执着”二字束缚在六道之中,还一直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当你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的心自然从枝稍末节的万事万物上逆反归元,从万物、三、二归还到一。此时菩萨的慈悲心,佛道的清静、平等心才能油然而生。

但是,佛为什么又教导众生“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呢?佛并没有说错,这话是针对六道众生所言。因为六道之内的众生都有贪、瞋、痴三恶道的习气,要改掉这些习气,就要“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这样才能断掉三恶道之因。诸善奉行是在修三善道之因,而只有达到了三善道的标准,才有资格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因此“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是六道众生修行中必须经过的台阶。对于那些已经出离六道的罗汉、辟支佛、菩萨来说,此处的“善”字又非彼“善”的涵义。这时的“善”是指符合宇宙本性的为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而此处我讲的不要分别善恶,是指虽随缘修善,但又不动念,不执着。如果执着修善,则同时又在造恶,不正是在造六道之因吗?。然而要想出离六道,必须断掉善恶,是非、好坏的分别之心。修行人万不可偏解、误解,以免给自己修行造成障碍。

在本文中,要使你真正明白三个问题。一是修行主要是修自己的心。二是修什么心?要断分别心,修清静平等心。三是要明白修善是修行某一阶段的法船,而不是目的,不可执着在法船上。只有心里无善无恶之时,才是真正放下了善恶之分别,才能断掉善恶之业,回归于道。

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空妙有

千百劫以来,修行人都在寻找真理,探求宇宙真相。佛家讲“见性成佛”。性又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而且越说得多,比喻、描述得越详细,反而离它越远。只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证悟到它的存在。  

性有许多代名词,如:真我、本来面目、道、真如、本性、实相般若、菩提、如来、如来藏、法身、涅槃等。纵然用上百个代名词来表达也不够准确,只能说接近它,相似它。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宇宙的本性只是一种存在,虽存在,但又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中都有它的存在。但你看到或感知到的只是万事万物的表相,你却感知不到,更看不到性的存在。说它是空无,它连空无也无,故谓之“真空”。一个连空无也无的“东西”(它什么东西也不是,此处只是方便讲),当然没有分别,清净无念,无作无为,只是如如不动。

佛以及古大德们,为了度化众生,引导众生去接近本性,因此,劝众生不要分别,不起心动念,无为,修定等等,都是在让你靠近它。为此,还让你破除障碍,万缘放下。但是,众生由于不明白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有,是可以得到,可以占为已有的东西。因此又怎能真正放下呢?

宇宙的本性虽是真空,但又能无中生有,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空性中变现出来的。性虽真空,但性又表现出无限的作用。它是通过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来显现它无穷无限的作用。这个万事万物表现出来的作用既是“妙有”。性在万事万物中,因此,万事万物的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也只有通过作用才能显现出性的存在。     

真空的本性中能显现无限的事物,无限的事物又在永不停息地无限的变化,从而显现无限的作用。难道这还不够“妙”吗?仔细悟来,真是妙不可言。故谓之“真空妙有”。

万事万物虽能显现无穷无限的作用,但它是真空本性中变现出来的一种假相。看上去似是实有,但由于它都是从真空本性中变现出来的,俗话说“本性难移”,为何难移?因为“性”与“相”本来就是一不是二,是不可分割的。万事万物既然都内涵着真空的本性,因此,万事万物也是真空。真空也是万物。这就是佛法所谓的“不二法门”。

正是由于万事万物都是真空的显相,真空的本性决定了万事万物实不可得的特性。人们只能用万事万物的各种作用,但实际却得不到它。这正是佛在经里告诉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言。佛用最简捷的八个字道破了万事万物的真相。又用“真空妙有”四个字道破了整个宇宙的真相,又用“不二法门”道破了本性真空与万物妙有之间的关系。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虽然在经里明确地告诉众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众生还是疑而不信,半信半疑。原因还是不明道理,只知表相。

由于人类是三维层次的生命,认识和感知一切事物,都是用三维层次的眼、耳、鼻、舌、身去感触。而眼、耳、鼻、舌、身只能感触到事物的表相及现在,而看不见内在的空间和时间。人们的肉眼只能看见现在这一秒钟的事物,而前一秒钟和后一秒的事物都看不见,过去和未来更看不见。因而只知事物现在的表相,而每个事物都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时间和空间又是永不停息地在变化,这些变化过程是肉眼所不能及的。因此,只看事物表相而不知本性,只知表相似有而不知本性是空。所以,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本末倒置,才生出了无尽的烦恼。

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由以下三个原理可以证实:

万事万物既然都是宇宙真空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因此,它本无自性,因缘而生,缘散而灭。例如:种子,只是人给它定的假名而已,只有能发芽生长的,才能称其为种子。但它自己是不会发芽的,要想发芽,必须有土壤(地)、水、温度(火)、空气(风)以及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缘。没有这些因缘的聚合,它不会发芽,也就不能称其为种子。因此,种子只是一种没有自我的假名。

又如:火,也要有四大之缘组成。火不能凭空而生,需有地,木生火,木、油、气可燃,都源于地;木、油、气中都有湿度为水;生火的木、油等物也需有一定的温度,结冻成冰是点不着的;生火需要有空气,无氧不能燃,这就是风。同时也要有时间、空间等因缘。离开这些缘,也无火可言,无火可见。

又如:风,也是凭借各种缘的聚合才能体现出来。通过观察到水被吹动的波浪,树木、物体的摆动,飞沙走石的流动,这都属于地缘;风中有湿度属于水缘,风中有凉热的温度属于火缘;风本身既是空气的流动。再加上时间、空间,才能体现风的存在。

前面三个实例证实了万物由缘而生,对于万事也是如此。例如,“讲课”是事,要有授课老师,听课的学生、场地、设备、讲义、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缘组成,才能称其为讲课,否则就不存在“讲课”这件事。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之名都勉强其名,实无自我和自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物,全是因缘而生,离缘而灭,无缘而不存在的事物。因此谓之:“名可名,非常名”。从以上几个举例展开,你可以对万事万物进行分析,无一不是缘聚缘散,均无自我。而人们认为它有自我,这就是“我执“,是追求万事万物和贪心的起源。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你说是它,它又已经变得不是原来的它了。虽然不停地在变化,但由于肉眼观察不到细微的运动和变化过程,看上去似乎没变。例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但他的肌肉、内脏、呼吸、细胞等一切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及整个宇宙的时空在运动变化。

只要随时在变化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瞬间之相,这种瞬间之相是无法留住的,过去就过去了。人们只能在录像、录音中回忆过去,而不能真实地留住它。只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才是真的,但宇宙间只有本性是如如不动的,是永恒不变的。它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一粒树种,它的变化过程是:芽、苗、小树、大树、原木、方木、木板、新桌子、旧桌子、糟木、灰、土。又如:你今年如果是50岁,你曾经有过20岁、30岁、40岁,但是,那时的你如今又在哪里?留住了吗?等到老时,如今的你又在何处?今生你是谁?前世谁是你?来世你又是谁呢?不仅长远的相无可保留,即使是当天的相也无法留住。一天中的你至少也要有几万个动作,哪一个动作之相又留住了呢?

你所看到的各种相都如同在演戏,你自己也要在这台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戏散之后空空如也。如同你看电视,里面演得红红火火,电视机一关,什么也没有。人生也正是一台戏,每一个人都是戏中的演员,戏中的妻儿母女都是扮演的假相而已,过后什么也没留住,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根据前面所谓“缘聚缘散”和“不停变化”这两条原理,决定了万事万物实不可得的原理和真相。万事万物虽是一种存在,而它们的存在,只是在自然地表现各自不同的作用。人们只能用万事万物的作用,但又不可能得到它。即使你错误地认为你得到了它,也只是在欺骗自己的心,你得到的只是一种心理欲望的满足。然而连这种心理欲望的满足也是虚假的。你的心理欲望和满足也是缘生缘灭的,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的。例如:当你饮食之时,所谓的色、香、味只是暂时地骗一骗你自己的舌头、鼻子、眼睛而已,刚咽下去,这些色、香、味的感受就都消失了。因此,所谓的欲望满足也是虚空假相而已,实不可得。

人们总想得到和占有更多的东西,但是却不明白,不仅你想得到的万事万物这些客体是一种假相,实不可得,就连你这个想得的主体也是一种假相。你这个所谓的主体能保持不变吗?能永远留住世间吗?显然不能。你的肉体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缘组合而成,也是一种虚名假象。那么,连你自己的肉体都在不停地变化而不能保持,更不可能得到永不停息变化着的万事万物,因此,万事万物实不可得

前面我们浅谈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这些真相为我们提示了什么呢?

1宇宙的本性是真空,是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空的就连“空无”二字也不能确切地描述它。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本性却永恒不变。宇宙及万事万物是相,而本性是体。体和相是一不是二,相中有体,体既是空,故相也是虚空假相。体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是真空,相是妙有。万事万物从表相上看,它的变化过程似乎有生灭、垢净和增减,但由于本体的如如不动,没有生灭,决定了万事万物这个相也没有生灭。而人们肉眼看见的生灭,只是一个蛹动阶段和某一变化过程,如同水面的层层波浪,当波浪起伏时,水生了吗?当波浪平息时,水死了吗?它既没有生,也没有死,因为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真空和妙有的关系。

2如果真正明白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明白了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实不可得,但它又有无穷的妙用。这种妙用仅仅是各种不同的作用,而非可得的实体。那么,我们再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时,就不会再去为了得到某些物质和利益而动念追求。心不动念,心静神安,无忧无虑,无求无欲无烦恼,是何等的快乐。

但是,佛法并不是消极的,虽不动念追求,但又随缘起用万事万物的作用。如果执着空,不去起用它们的作用,则自堵其路,受到空的束缚和障碍,而难以生活和生存。如果执着有,则动念外求,心神不安。贪无止境的欲望会使你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生活得又苦又累,如同一生泡在苦海里难以解脱。

如能把握好真空妙有的宇宙真相,在遇到任何事物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不再分别和执着事物,不再追求利益和结果。心里很明白,我只是在用它的作用,而不想得到它。心里没有分别,没有取舍,没有欲望,没有得失,没有成败,那么,无论得失、成败,对你来说都是通达的,都是清静平等的。这就是一法不见,一无所求,而又达到一法不舍。这种生活境界是何等的大超脱,大自在。不是极乐,又是何处?

因此,觉者为佛,迷者凡夫。觉者当下就是极乐,迷者当下既是苦海,关键在于对宇宙真相的认识。

观世音菩萨为我们留下的《心经》,后来又经过释迦牟尼佛的印证,流传下来。《心经》仅260个字,却与《大般若经》600卷其意相同。文字精美,涵义深奥,揭示了宇宙真相,大道之理致精致简。

我们修行人生生世世地精进修行,就是为了求解脱。解脱什么?解脱苦难。苦难由何而生?自心而生。为何自己给自己造苦难?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会如此。被何所迷?被五蕴所障。如能照破五蕴,云散日出,心不再迷,不再造苦,何苦之有?则能度一切苦厄,无苦则极乐。因此,“照见五蕴皆空”是《心经》的核心。

五蕴又称五阴,蕴是积聚之意,是指五种妄想聚积不散,象阴云一样遮住了我们智慧的光明,使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智慧不能显现,不能发挥作用。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1,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阳性物质和一切无形无相的阴性物质,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产生的各种法,都统称谓“色”。

2,是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对万事万物接触后的感受。由于每个人多生多劫以来,对各种事物认识不同,养成的习气不同,因此,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人们把感受分别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

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受后认为是一种享乐,这既是乐受。如果感受后认为是一种痛苦,既是苦受。如果认为无所谓苦乐,则称谓舍受。

例如:爱吃辣椒的人,吃辣椒就是乐受;不爱吃辣椒的人,如果到了四川,样样菜都是辣的,他就认为是苦受。吃辣椒既不认为是享受,也不认为是受罪的人,属于舍受。

又如:喜爱运动锻炼身体的人,就认为运动锻炼是一种享受,不爱锻炼的人,就认为是一种吃苦受累。婴儿刚刚出生时,为什么都只哭不笑?人们都不知其中的奥秘。婴儿当时不会说话,长到会说话时又早已忘了。其实,这就是受。婴儿刚刚离开母体,皮肤突然接触空气,还未适应,会有一种剥皮似的痛疼感。因此,婴儿此时是因皮肤痛疼而哭。但是,这时的婴儿心理并不会分别,却不认为这是苦受。因此,他们此时的哭,只是对皮肤疼痛的一种自然反应。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本身是没有好坏、苦乐的,而苦受和乐受完全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欲望、习气,由分别心里生出来的。

3,由于人们分别出苦受和乐受之后,就产生了享乐离苦的欲望,总想少吃苦,多享乐。就这样不断地产生了想。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想,而且已经形成了习气,使大脑永不停息地想下去,甚至夜里睡觉作梦也在想。

4,只有想是办不成事的。办事也须阴阳互根,必须把想的事借助于行动来完成。就产生了争取乐受,避开苦受的各种行为。

5,在色、受、想、行的过程中,人们的大脑思维对事物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概念和习气。这就是所谓的“识”。例如,最初时,人们看到树上掉下的苹果(色),先尝一尝,感觉红苹果很好吃(乐受);尝了尝又小又青的苹果,感觉有些酸涩不好吃(苦受);想上树多摘一些苹果来吃(想);然后就上树摘苹果(行),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人们对苹果产生了“苹果能吃”的认识和概念,并产生了“长熟的苹果好吃,没长熟的苹果不好吃”的经验,最后形成了识。

二、五蕴使人们产生错觉

由于人们受五官三维的限制,在人们眼里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这个“色”,认为是实有的,可以得到的,并可以享受的。因此,产生了后面的受、想、行、识都是一种错觉。

前面在“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中,已经道明了,万事万物(色)的本性是空,你只能用它表现出来的作用,但得不到它。但由于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不知道它的本性,把缘聚缘散、实不可得的事物,误认为是实有可得的。由此产生的受、想、行、识,都是在追求那些实不可得的东西。无止境的欲望使人们贪心越来越大。当他认为,别人在阻碍他得到那些更大利益的时候,开始憎恨别人。当看到别人所得的利益比自己多时,就开始嫉妒别人,一系列的瞋恚心由此而生。贪、瞋之心又是由于不明白宇宙真相,迷惑颠倒的愚痴心造成的。而贪、瞋、痴的心理,又使你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因此,这一切烦恼之苦,都是由于五蕴的错觉。只看到事物的表相,并去追求表相,反而障盖了事物的真相和本性。由于这种错觉是长期的,多生多劫以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概念和习气。因此,人们生生世世一直在这种错误认识中循环,才导致了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实不可得,就应该明白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色即是空,受、想、行、识都是对色而生,那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然也是空。

虽然在前文中道明了“色即是空”的原理,但是,人们还是难以理解。原因在于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亲身感受,认为这些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空的,实际上这还是人们执于表相的一种错觉。

万事万物虽本性是空,但又显现各种不同的作用,而人们所感受到的也正是它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只是一种表相的存在,但是,哪样作用你又可以永远留住它呢?例如:当你吃苹果时,那种香甜的滋味只是在欺骗一下自己的舌头;又大又红的形状和颜色只是在欺骗你的眼睛;“好吃的苹果”这句话只是在欺骗你的耳朵;苹果的香味只是在欺骗你的鼻子。当你这一口苹果咽下去后,这一切色、声、香、味、触都荡然无存,什么也没留住,你在欺骗自己眼耳鼻舌身的同时,只是得到一种心理欲望的“满足”。但是这种心理欲望真的得到满足了吗?你可能会说:“满足了”,既然满足了,你为什么还有欲望?为什么欲望越来越大?说明并没有满足,就连这种暂时的心理满足也是一种虚空假相,在欺骗自己的心而已。

例如:狗啃骨头,骨头上一点肉也没有,狗却啃得津津有味,欺骗狗的只是骨头上的肉味。狗啃了半天,其实什么也没得到,只是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被欺骗的满足。

人也是如此,穷人每顿吃一碗饭,百万富翁也只能吃一碗,让他吃三碗,肚子受不了。可能认为比穷人吃得营养好一些,那只是食物的表相。骗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及心理而已。反而可能会得更多的病。牛、羊、鹿、马吃的是草,不是长的比人还壮吗?也并未缺什么营养。每个人一生应吃的食物,以及应花的钱都是定数,吃得好,吃得多反而减少寿命。穷人夜里睡一张床,百万富翁也只能睡一张床,让他八张床轮换睡他受不了。你认为比穷人享受了,享受的结果保留住了吗?其结果仍然是实不可得。享受只能使人心理上增添欲望,堕落腐化,来世生命层次向下旋。你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只是在满足自己心理的占有欲,填补自己欲无止境的空虚。

人们把病和死都分别为最大的苦受,最害怕的就是病和死。其实,这也是你被五蕴错觉形成的一种假相所障。认为病和死是真的,不知道这种感受也是空,只是自己心理的一种分别而已,是你的分别心把病和死判定为一种苦受,因此才产生心理恐惧。

例如,爱好登山运动的人,在高山上又滑又冷,空气稀薄,又困又累,腰酸腿痛,还会冻伤或有生命危险。但他们却认为登山是一种乐受,而不是苦受。有些人虽不登山,但稍有腰酸腿疼就觉得苦不堪言,难以忍受。

其实,有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它特定的作用。是在提醒你,应该注意些自己的心理或行为,也许是提醒你该锻炼或休息了,或者提醒你该修行了。许多修炼者,不都是因为有病才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吗?那些养尊处优的享受者是很难走上修炼之路的,除非他是佛菩萨再来。

每个人都经历过病的折磨,但有些人却毫不在乎,不放在心上,病痛反而减轻。有些人非常害怕,心理压力很大,反而将小病养成了大病,加重了病情。这个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的心,心若有受则苦,心若不受则无苦。《三国演义》中关公刮骨疗毒,刮骨声噌噌作响,血流成盆,关公难道不痛吗?首先,他为了疗伤,心理不认为是苦,心有所不受,没有分别苦的概念。第二,他在下棋,运用了精神转移法,思想不去接受刀刮臂膀的痛疼。由此说明,心不分别苦乐,心无所受,则受而不受。病痛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假相,在你无病之前是不痛的,病好之后也是不痛的,病痛只是生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而已,它不是永久保持的,因此,它也是一种虚空假相。

当一些大因果现前的时候,往往也以病痛表现出来。如果你能悟透“受”也是空,则会以另一种心理对待病痛。

一是明白病痛是一种生理的自然现象,任何阳性物体都跳不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有病有痛是很正常的。真能如此想,病痛对你来说,已经减轻了一半。

二是明白病痛是因果现前,自己过去欠了债,如今该随缘还债。晚还不如早还,有何不好?过去欠债时就高兴,现在还债就烦恼,不是平常心,更不是平等心。应该发自内心地忏悔自己的过错。只有切身体会过去给别人造得如此之苦,才能升起慈悲心和平等心。同时又消除了自己过去的一个业障,无债一身轻,有何不好?心理果能如此转化,病痛也必能转化,这就又减轻了一大半。

三是,如能从根本上悟道,一切色受都是空相,无苦无乐,心无所受,何苦之有?佛菩萨也有过去的因果,他们也并非不落因果。但由于他们是觉悟者,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无苦乐之分别,虽落因果,但不昧因果。心无所受则无恐惧。无恐惧则度一切苦厄。这就是一种大超脱、大自在的心理境界。

人们对于死的恐惧是最大的,人们最怕的就是死。正是因为平时执着“有”,总是想贪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得到更多的爱情和物质享受等。认为人一死,一切都结束了,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有一种无限的失落感,这是人们恐惧死的第一种原因。

第二种原因是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不着边际地飘荡,如同大海上飘浮的一粒海藻,身不由已地长期飘流,没有着落,总想抓点什么东西使自己停下来,但又很难遇上有缘的东西。这种过程非常恐惧,并深深地输在了自己的第八识中。正是由于身不由已的飘荡过程,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恐惧,因此,人刚一出生时,手里总想抓点什么东西,而且不愿撒手。

其实,死只是生命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相。如水的一个波纹,浪的一次起伏而已。波纹、旋涡、大浪、平静都依然是水的本质。只是这种蛹动起伏的表相,使你错误地认为水是水,波浪是波浪。一次波浪的起伏过去后,波浪死了吗?它还是水的本质,水的特性。

人和万事万物都涵有宇宙本性,宇宙是无限的,不生不灭的,人和万事万物也是不生不灭的。你肉眼看到的生死,只是生命的某一次转化过程,如同一次波浪的起伏。小草冬天枯萎了,从表相上看似死了,第二年春风吹又生。一粒麦种长出麦苗后,麦种似乎是死了,到了夏天又结出麦穗,一棵麦穗又结出60粒麦籽。它也永远不会死,只是一次转化过程而已。人的肉体只是房子,并非真我,表相死的时候,只是房子旧了,主人再换一套房子而已。主人不生不灭,肉体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的组合,肉体和灰土都是基本粒子,只是变化了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科学也证实了物质不灭定律。

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有生死?还是肉眼所障,肉眼只能看到今生,看不见过去和未来。在大脑里反复输入了这种错误的信息和程序。因此,人们最恐惧死的来临。大多数修行人都相信有六道轮回,但只是一种迷信。如果你真正相信有六道轮回,只有在悟透不生不灭之后才是真信。真正悟透不生不灭的人是不会怕死的,是无所畏惧的,你如果还怕苦怕死,说明你还没有开悟。

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如果你只有一生就死了,那么在六道里一直轮回的又是谁呢?你曾多生多劫在地狱里,经历过下油锅、锯分身、割舌、挖眼等酷刑,你死了吗?你曾多世在畜牲道里,惊恐万状地被人和其它动物捕杀,你死了吗?你如果死了,今天的你又是谁呢?怕死的只是你的头脑,只是你五官反映给头脑的错觉,真我从来不怕死,从来就没有生死。因此,生是你的心理在生,死也是你的头脑心理在死,本我是永远不生不灭的。

人们认为有生有灭,是你自己的错觉形成的一种所知障,正是这种畏惧死的障碍,束缚你不能靠近真我。因此,必须超越你头脑思维中种种原定的概念。空掉你的头脑,道才能出现。否则道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遮蔽了,被你那不停的错误思维给障盖了。

佛菩萨们就是证到了不生不灭,因此,他们敢于倒驾慈航,又回到六道里来渡化众生。证道以后,无论去哪一道都如同旅游一样,在哪一道里都不着相,都无所住。这就是灵的状态,这就是超越十法界。超越者已无界可言,心中无界,又有何界所障?

这就是从心理上,对病和死等等一切受与不受的觉悟,如果你有所受,就产生恐惧,如果不受,则是大超脱、大自在。这种解脱和超越,其根本是你心的解脱和超越。

前面阐述了色、受是空的道理,但要想明白并非易事,必须亲自照见。

何谓“照见”?并不是我们五官及肉眼的观察所见,也不是大脑思维的想象。相反,真正的照见,首先要关闭五官和大脑的思维。因为五官和大脑的思维正是障碍你真智慧显现的五蕴。“照”,是以无上般若智慧所观照,是指真智慧的显现。“见”,是以无上般若智慧灵悟和证悟到宇宙真相,证悟到五蕴皆空。因为宇宙的本性是空,五蕴也是本性显现出来的作用,因此,五蕴也是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五蕴只是一种作用,也不分好坏。只是你在悟道过程中应当先关掉五蕴,启用真智慧,才能入道。如果是平时做事,还必须运用五蕴的作用,离开它还不行。但是,要想靠近道,必须先关闭它,才能使真智慧显现,只有真智慧才认识道。

何谓空?众生对空有各种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1、顽虚空: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谈的有、无之空。东西得到了就是有,没得到就是空。这个空是相对有之空。

2、断灭空:有些初修行之人对佛法的误解。以为佛法是消极的,要想修行,就是把一切东西都空掉,把“放下万缘”,错误地理解为“空掉一切东西,什么都不要,什么事也不做”。这是未开悟者和世上某些人的一种偏解。他们认为,人活时还是有的,人一死什么都没有了,白忙一场。所以活着也不用追求了。是一种对物质的所谓空。

3、析法真空:是小乘罗汉所修。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析到最后,全没有了,空了。这种认识虽然也悟到了空,但又属于偏空,不能起任何妙用。认为色是色,空是空,色和空是二不是一。

4、体法真空:是大乘初门菩萨所修。他们虽然知道当体即空,但却不知色相本身就是本性的显现。把性、相分离了,所以仍是偏于空的一边。

5、妙有真空:是大乘佛法所主张的。虽然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实不可得,但妙用无穷。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谓之妙有真空”。彻悟到本性的“体”与万物的“相”是一不是二。万事万物的相正因为内涵着真空本体,故实不可得。而真空之体正是通过万事万物的作用,才证实有真空本性的存在。见性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作用上见。既然有作用,当然是有相,有相才能用,所以体不离相。相体如水和波的关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是一不是二。所谓妙有,就不是实有,因为它的本性是真空,妙有只是本性中显现、变化出来的无穷作用。

《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我们无论见到任何事物之相,心理很明白这些相都是假相,而显现这些相的本性是真空,这个真空才是真实不虚,永恒不变的。只有透过事物表相,照见里面的本性才是见性,才是见如来。所谓见如来,并不是见到身外和万事万物之外的某尊有形有相的佛,而是见到我们的真我本性,即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本性。佛曾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这里所说的“我”,既是本性。

“道”是什么?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难以靠近的那个本我。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道不是修出来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体内丝毫不少一点。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所谓的努力修行,只是针对你的大脑而已。因为你头脑里的障碍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碍着你不认识道。当你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了。因为道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仔细分析千门万法,都是在让你放下再放下,清静再清静。所谓的努力和修行都是针对放下和清静所设计的。这是进入道之前的那段距离,需要努力去修。一旦你进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来就无处不在。道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你不可能见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但又能通过万事万物显现出它无穷的妙用。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真我本性也无处不在。山河大地,动潜飞植都是真我如来。虽不可见,但又无处不见。

你的肉体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许多修行人认为灵魂是真我。其实,灵魂还不是真我。灵魂还是针对肉体这层外壳而言,是这个肉体的灵魂。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只是一阳一阴,阴阳互存而已。灵魂出壳与悟道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灵魂出壳,是你的潜意识这个“识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后,找到了你那个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彻底解脱。道无处不在,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道无我无他,无我又如何生?无生又如何有灭?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灭,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因此,你只有进入道里,你才能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

但是,无论你用多丰富的语言来描述道,来形容本来面目,都无法准确和贴切。我们要想接近它,只有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标准,通过修行改变自己。与道达成同一频率,才能进入道。道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清静无为、平等无分别、无我无他、如如不动。

悟道如同品茶,别人品茶(开悟)后,无论怎样给你描述,你还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么滋味。只有亲自去品茶(证悟)。当你品过(开悟)之后,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须亲自去证。

如何才能进入道呢?有人认为应该多学知识,多看经书,但是书本和知识都不可能让你进入道,只能在某个阶段引导你如何走路,指导你走哪条路可以接近道。道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因为知识来自于头脑的思维,是“识”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维进入的,你脑子越复杂,想得越多,反而离道越远。六祖慧能不识一字,未看一经,却能悟道和讲经,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你才能进入道。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总在向外求,向知识里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一直障碍在门外了,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说:“悟道不难,唯嫌捡择”。“捡择”就是分别和取舍,有了分别心才会去捡择,道是平等无分别的。心里有二、三,才会去捡择,回到“一”就不会再有什么分别和捡择,因为“一”已经接近了道。道如同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丑美、善恶。人不仅有分别,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是非。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觉自己刚才起动的每一个念头,你才能觉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别。这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最大习气。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断掉分别的习气,因为道是没有分别的。

古大德说:“成佛不难,放下既是”。但是,人却有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亲情,放不下钱财名利,放不下所执着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执”。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愿失去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而且我执较重的人最爱显示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佛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笔者在一次闭关中曾与各种物体对话,从中证到了“万物皆有佛性。首先我进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说:“我没有思惟”。我说:“不对,你这句话就是思惟”。暖水瓶说:“我的思惟非常低级,我们只有从属性,而没有主动性”;第二个又进入了水的思惟,水说:“我没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服务众生”;第三个又进入了一块砖的思惟,砖说:“我也没有思惟,无论把我放在任何地方都一样”;第四个又进入了太阳的思惟,太阳说:“我也没有思惟,我一切都是按照规律运行”。这四种物体的共同点都是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这就是佛性,因此说万事万物皆有佛性。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我见”。我见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见解不对,总不愿恒顺众生,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这就是个性。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道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但它却无念。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绝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实你想错了,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他们绝不会活的那么累。但是,人的习气却总爱琢磨事,琢磨人,脑子不能有一点空闲,闲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和寂寞,总想表现自己,显示自我的个性,发表自我的见解,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动念的习气。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心总往外驰,心驰则神往。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点魂,外加一把钩。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光魂”,光魂在天不在身,因为它特别亮,人体色身难以承受,当人投胎转世时,它只能留在外面。外面的另一点是“阴魂”,由于众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因此,阴魂也在外不在身。中间一点谓“色魂”,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此身像一把钩钩住色魂,直到死亡的时候,色魂才离开肉体。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为外界事物所奔波,虽有三魂,却有两魂在外。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心”字如此构造确有其理,绝非胡随意编造。

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以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如何辨别攀缘心呢?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佛;当你的心真正达到平等无分别时,你就是报身佛;当你的心平等到万事万物无差别时,你就是化身佛。

人们生生世世起心动念都在分别,形成了最严重的习气。而且在未开悟之前很难察觉,即使常看经书佛法的人,虽然经论的字里行间,常提示我们断分别心,但依然与自己的分别心难以对照,遇事依旧分别,不知在心理行为上如何修正自己的分别心。

不破不立,正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分别心来看待事物,因此,平等心就难以确立。而佛性是清静平等的。你要想证得佛果,必须破分别心,立平等心。下面以一些生活、修行中的实例,来帮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在实践中断分别心,立平等心。

众生皆有一定的慈悲心,但大多属于小慈悲,还属于情爱的范畴。比如关心儿女,只能对自己的儿女关爱,但不能关爱所有众生。菩萨是大慈大悲之心,无私情,无狭隘的关爱,他视众生皆如儿女,一视同仁。但是大慈大悲之心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从平等无分别心中自然生出的。佛法常讲“同体大悲”,一般修行人很难真正理解,不悟明同体之理,是绝对不可能生出大悲之心的。

佛菩萨正是悟到了宇宙是一个整体,众生是一个法身。而众生只看到了表相上的个体,而且由我执产生了自私及不平等的心理。在宇宙这个整体中,每一个星球都如同宇宙的一个细胞,每个星系都相当于宇宙的一个脏腑,它们与宇宙同步运行,同呼吸,共命运。具体到众生来说,与宇宙星系的关系同样。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脏腑都相当于众生。根据“生物全息能原理”,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一个你,因此,你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你,而不是有你有他。如果某一些细胞,某个脏腑由于自私,只顾自己个体的利益而去伤害其它细胞、脏腑,受损伤的还是你自己这个整体。因为每一个细胞、脏腑都是相互依存,缘聚缘生的,而相对独立的只是表相。如同车轮的轴、圈、条、内胎、外胎,似乎是独立的,但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法身,整体叫人,叫车轮,叫宇宙。

既然宇宙中众生都是一个整体,如同一个人身上的各个细胞,它们必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无我的状态中无私地为这个整体付出和工作,只有保证这个整体生存的前提下,每一个细胞才能生存下去。无论伤害了哪一个细胞或脏腑,都会使你这个人(整体)感到难受和痛疼,以至毁灭这个整体,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小小的牙痛或痔疮都足以使你坐卧不安,全身难受。其原因正是由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又都是这个整体。因此,众生是一个法身,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佛菩萨正是悟透了这一真理,才能使平等心、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这种平等慈悲之心,不是可以学来的,是悟道后真智慧的自然流露。

由于多数人不明此理,只有自私自利的分别心,而没有平等之心。做事只顾自己或小团体利益,而不考虑地球、宇宙是一个整体,才使得这个世界相互欺诈,世风日下,杀盗淫妄,恐怖丛生,战争四起,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众生。

我们地球,在此之前曾经有过七次文明时代。由于人类自私自利,只顾近利而拼命发展,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后,一、二十年之内,造成南北极冰山融化,海水上涨几十米,使大部分陆地淹没,给众生造成灭顶之灾。七次文明时代,都是葬送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如同人的皮肤,如果达到70%以上的皮肤烧伤,人就有生命危险。人类破坏大自然,等于在损伤自己的皮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诺亚方舟,都记载了灭顶之灾后的残景。这些大灾难就是对人类自私、分别、无止境贪欲的警告和惩罚。每当灾难临头之时,伤害的不仅是那些自私作恶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在灾难之中,甚至祸害到三禅天的众生。因为众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众生的共业感招。如今内蒙荒漠引起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到国内许多省市,就连邻土的日本、朝鲜、韩国都受到波及。一个人的死亡,也并不是全身细胞都产生病变,只是由于某个脏腑或器官产生病变,就造成这个整体的死亡。因此,局部既是整体,每个细胞都互为存在,不可分割,充分证实了一个平等的真理——众生是一不是二。

菩萨自己觉悟后为什么要普渡众生,甚至生生世世转世人间为众生说法,正是为了让众生明白宇宙真相,不再造业自损。如能悟透了众生平等之理,你就会以平等心关爱众生,关爱众生生存的这个大环境,不再为自己的私利、近利而损害他人和环境。众生都是“我”身上的细胞。因此,关爱众生就是真正的关爱自我。环境也不是“我”身外之物,它如同“我”的皮肤和血管,同样是整体之我的一部分。因此,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自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这就是无分无别的平等之心。

在我们周围稍一观察就可发现,那些分别心越大的人,个性越强的人,对整体的意识反而越差,平等心的比率也越少。在这些人自私自利的心理趋使下,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这个整体。人体的肝脏如果不给心脏供血,心脏出了问题,难道伤害的不是这个人的整体吗?但是他们却丝毫不考虑整体的利益,在他们眼里总是把自己与整体分开来看,他们却不知道,破坏这个整体的后果也正在伤害着自己。这就是迷惑颠倒,不明宇宙真相的结果。而且这正是在社会上引起是非、纷争、矛盾、战争和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根原。要想消除这些不安定的根原,就必须使整个人类逐渐竖立起平等心,并逐渐减少自私自利的个性,回归那平等无别的本性。

有了众生平等之心,你就不会再议论是非,说众生我好你坏,众生皆我手足,你能说手好足不好吗?不会再因贪图私利而占有他利之欲;更不会因利益的纷争去憎恨众生;有了众生平等之心,你就不会为了自己贪图口福再去杀生;不会为了人类的利益而伤害其他众生;也不会为了人类的眼前近利再去破坏自然。平等心能使你心平气和,顺其自然,无形中又断掉了身、口、意三业。

12天背下楞严咒!!! ——《楞严咒》背诵技巧

我们基本上就是一坨屎,但在大德看来,我们就是天然金块! 宗萨仁波切柏林开示

索达吉堪布开示禅修:咖喱是非常清净的食品!

顶果钦哲法王:五种最强大的力量!无上、奇妙、不可思议!

太受益了:心灵热身八部曲! 宗萨仁波切开示

宗萨仁波切终极开示——不一样的佛教(里面揭示很多佛法实相,必看)

如何让内心变得强大? 宗萨仁波切20个精彩答问

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心的游戏! 移喜措嘉佛母教言

大圆满的禅修窍决:连通智慧脉的觉明之门! 索甲仁波切开示

甚深的见地:消极的能量与无敌的狂慧! 创巴仁波切开示

【楞严咒轮】应当视一切众生为佛!

甚深加持:移喜措嘉佛母de修行道歌

佛教对治绝症的六种修法! 索达吉堪布开示

树洞里的大师,真正的瑜伽士! 祖古乌金仁波切开示

真正无饰的虔诚,是视上师为圆满的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问答录

表面看,佛法似乎毫无用处,而且纯属浪费时间! 宗萨仁波切开示

佛法并非让你开心的,它是特别用来暴露你的缺失,让你感到极为糟糕的! 宗萨仁波切开示

通过观想,改变肉瘤,这点应当很容易理解!

【发愿】是我们初学者唯一的使命与任务! 宗萨仁波切开示

教你在无所缘的境界中禅修!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回向不是分掉功德,而是每个众生都得到全部功德! 顶果仁波切开示【三殊胜】

阅读本文,将大大提升你的灵性! 秋阳创巴仁波切

癌症的三诱因:撑的、气的、累的! 彭鑫博士

最正统、最权威的密宗要义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寂天菩萨:以散乱心修行,效果很有限! 东杜仁波切开示

令痛苦、快乐转为功德道用,狮子般的教授! 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开示

整个大乘佛法的核心和精髓,都在本文! 宗萨仁波切开示

只发收藏级经典文章,快来关注吧!

分享尊贵的上师嘎玛仁波切的精彩言教,快来关注吧!  

  都好好地学一学,学明白了,考虑好了再来受戒。受戒的时候,受一条戒也行,因为你是居士啊,不受戒怎么当居士?当居士就应该受持居士戒。酒戒是所有戒的基础,在不饮酒的基础上受一条叫一戒居士,受二、三、条戒叫二戒居士、三戒居士,这都是多戒居士。能受五条戒是最好的,这是圆满居士。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修行程度受这些戒。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
但是小乘佛法不完全这么讲。很多人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小乘佛法讲的道理拿到大乘佛法里去了,大乘佛法讲的道理拿到小乘佛法里去了,这样就永远有矛盾和冲突。

 居士五戒的第一条是不杀生,这里主要指的是杀害人的生命。杀害其他众生也犯戒,也有严重的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人与其它的众生不一样,得到了人身才有解脱的机会。你断灭了他解脱的机会,这个罪过特别严重。不仅在佛法中杀人是犯根本戒的,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杀人也是很重的罪。
犯根本戒要具备四个条件:对境、思想、行动和结果。 1、对境:犯杀生根本戒的对境是人。所有的人,老人、少儿、婴儿、胎儿都包括。 2、思想:分为观念和动机。你想杀害张三,结果误杀了李四,这是观念上的错乱,虽然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然后是动机,要有故意杀害他人生命的动机,才犯根本戒。无意当中把人吓死了,或者不小心把人打死了,这就不具备杀人的动机,所以不犯根本戒。
 3、行动:不管是自己动手杀、让别人杀,还是通过念咒、神通等手段,一切杀人的方法都是行动。 4、结果:采取行动以后,他确实死亡了,才犯根本戒。如果他没有死亡,则不犯根本戒。     这四个条件是一个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才犯根本戒,所以,根本戒不是很容易能犯的。犯了根本戒,相续中的戒体就消失了,要重新受戒。如果犯了其它的支分戒或相似戒,也有罪过,但是你相续中的戒体还存在,所以不需要重新受戒。       当然,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行善断恶,断十种恶业,首先就是断杀生。我们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杀害任何一个生命都犯根本戒,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杀害其他生命,比如打蚊子、打苍蝇,也有罪过,也要感受恶报,但是不犯根本戒。       别解脱戒是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的戒,最起码也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比如说我们受持不杀生的戒了,这不一定是别解脱戒。如果在你的相续中没有出离心,不是为了脱离轮回而受持戒律,而是为了人天福报之类的种种目的,你受持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就是一般戒律,而不是别解脱戒。       在别解脱戒中,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杀害人的生命。但是,大乘佛法是饶益众生的,在没有自私自利的前提下,你如果不杀害他,他就会对众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你杀害他,对众生有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杀人。小乘佛法主要强调形式和表面,而大乘佛法完全是看发心和动机。发心、动机是善,一切行为都是善行;发心、动机是恶,一切行为都是恶行,任何时候都一样

 居士五戒的第二条是不偷盗。犯偷盗的根本戒,也要具足对境、思想、行动和结果这四个条件。 1、对境:所有权完全属于别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没有任何纠纷的财物(饮食、日常用品等物品也包括在内),并且一次所偷的东西的价值超过两元。偷两元以下的东西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国家的、单位的财产也是一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走国家、单位的财物,或者乱花、乱用公家的财物,都是偷窃。
 2、思想:分为观念和动机。观念不能有错乱,想偷的东西和实际偷到的东西要一致。想偷钱,结果拿到的是衣服,这是观念上的错乱,不犯根本戒。还要有动机,如果没有偷盗的动机,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 3、行动:采取什么方法都一样,不管是自己偷还是指使他人偷,是明着抢还是暗地里偷,是通过念咒还是用神通得到,都是偷盗的行为。
 4、结果:最终得到这个东西了,心里也知道已经偷到,在相续中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犯根本戒了。       持不杀生、不偷盗的戒律,实际上一点点也不难。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只需要发一个好心,为了众生怎么都行,为了自己怎么都不行,连吃饭、穿衣服、休息都不行,都是贪吃、贪穿、贪睡!       受别解脱戒,最起码是受居士戒。我们学习了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和不偷盗,虽然说,犯每条戒的根本戒都需要具足对境、思想、行动和结果这四个条件,但是其实上,我们不应该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也不应该偷窃任何财物,如果杀了、偷了都有罪过,尽管不犯根本戒。如果犯了根本戒,在你的相续中存在的戒体就消失了,所以既要忏悔,又要重新受戒。如果犯的是其他相关的支分戒,也有罪过,但是戒体并没有从相续中消失,所以不用重新受戒,只要通过忏悔来清净罪业就行了。

大概地说,邪淫就是与夫妻以外的人发生不净行为,但是详细地讲起来有很多。 1、非人。与家族七代之内的亲属有不净行为都是邪淫;与父母兄弟姐妹、僧尼有不净的行为属于邪淫;与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或未成年的少男少女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淫。这是在对境上的要求。 2、非处。在密处以外的地方,比如在口腔、肛门有不净的行为(包括用手)也是邪淫。
 3、非境。在父母、老师、上师、僧众附近(能听见、能看见的地方),在佛像、佛塔、佛经等三宝物所在的地方有不净的行为都是邪淫;身上戴着佛像(包括在佩戴系解脱、加持品)做不净的行为也是邪淫;在人群当中(众人聚集处),或在有光线的地方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淫。这都是在环境上的要求。 4、非时。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包括佛菩萨的圣诞、成道、涅盘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患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和伤心忧愁之时有不净的行为也是邪淫。
 5、非法。通过殴打、强暴等手段发生不净的行为也属于邪淫。 6、非量。一夜之内做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为也是邪淫。
 以前我们可能不是很清楚,现在知道了,以后要多注意,不要随便地犯这些戒。如果在实在不方便的情况下,也可以忏悔。
        犯邪淫的根本戒,要具足四个条件:对境上、思想上、行为上、结果上都有要求,没有结果不会犯根本戒。邪淫戒跟其它戒不一样,其它的戒主要是思想、观念上不能有错乱,动机也得有,但是这条戒里就没有要求了。观念错没错都一样,动机有没有都一样,只要有结果就犯戒了。       在汉地,如果要求你们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夫妻之间一方信佛、一方不信佛的情况特别多,有些人不仅不信还反对、诽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随他的意,这并不是你自己想造这些恶业,所以不会有罪过,不会犯戒。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大乘里只讲心,不讲行为和形式,没有表面上的善恶,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善的,一切都是善的。小乘里讲发心动机,但是也讲行为,也讲表面和形式上的善恶。小乘佛法强调不伤害众生,但是不强调饶益众生,它最终是为自己解脱。大乘佛法不但不伤害众生,而且要饶益众生,最终是为了众生解脱。所以,大乘和小乘的修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是修持大乘佛法的,完全看发心,这有什么可难的?不懂佛理的人,学佛难、修行难、解脱难、成佛难,真难,怎么都不行!如果你把念头转过来了,怎么都行!有智慧有方便的人,怎么做都是行的,什么都是好的;没有智慧没有方便的人,怎么都是不行的,什么都是不好的。你自己认为是好的,实际上都是不好的,对你有很大的伤害。在知道应该怎样做的前提下调整好心态,只要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恒顺众生,不会有任何的罪过,不会犯戒。如果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肯定有罪过,肯定犯戒。
我为什么在这里讲戒律?就是为了让大家懂得这些详细的内容,懂了以后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就尽量去做,做错了最起码也要会忏悔。如果不懂这些道理,你连忏悔的方法都没有,那样造起业来就更严重了。只要你会调整心,就不会犯戒。如果你没有做到,犯戒了,但是忏悔就行了,忏悔没有什么可难的。佛说过,有两种人可以成就,一种是不犯戒的人,一种是犯戒以后会忏悔的人。如果犯戒了还不忏悔,那你是相信因果的人吗?是相信轮回的人吗?是想解脱的人吗?
 我们一定要对戒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受戒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正确地理解了,然后要认真地取舍。有时候你受了这个戒,但同时可能又犯了那个戒,因为你受的是别解脱戒,这上面还有菩萨戒,菩萨戒里主要讲的是饶益众生、恒顺众生。如果你受戒持戒、学佛修行太自私了,就会犯菩萨戒,要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自私自利,包括学佛修行、包括受戒持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他人,不能伤害他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受戒持戒。现在很多修行人为了自己持戒,总是伤害周围的人,伤害与自己最有缘份的众生,让他们起烦恼,让他们造业,这样持戒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你为了自己持戒而伤害对方,这对自己的修行是一种障碍,对他人也是一种障碍。
如果我们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都变成一种痛苦了,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修行、守戒持戒了。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一种解脱,真正的守戒持戒是一种放松。守戒持戒了,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完全放松下来。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你这么做,不会有罪过,也不会犯戒。我们现在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自私自利怎么都不行,为了众生、为了他人,怎么都行。把自私自利的心去掉,真心地善待周围的人,善待一切众生;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来感化周围的人、感化一切众生。想改变他人,先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了,他人自然而然就会改变。连自己都改变不了,能改变别人吗

居士五戒的第四条是不妄语。妄语可分为普通妄语、大妄语、圣人妄语(上人法妄语)。圣人妄语不属于一般凡夫人的境界,比如说“我看见天堂了”“我去地狱了”“我看见佛了”“我看见魔了”这些,超越了凡夫人的思想境界,打这样的妄语才是犯根本戒。一般的妄语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
       妄语的根本戒在对境、思想、行为、结果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妄语的对境一定是人,其它的非人或者动物都不算。如果这个人的精神有问题的话也不犯根本戒。精神正常的人,你跟他说谎话,他能听懂你的意思,这算犯根本戒。
然后是思想,分为动机和观念。动机是为了欺骗他人而说的,没有神通说有神通,没有看见佛说看见佛了,没有看见魔说看见魔了,就犯戒。自己真正有神通了,无意当中说了这些不犯戒。然后是观念,你想说的是“我看见佛了”,但说出来的是“我看见魔了”,这是观念上的错乱,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
       行动是采取某种方法让他人知道。是亲自说、通过别人说,还是打电话、发信息说,都一样犯戒。
       结果是对方听到了、听懂了。对方相不相信都没有关系,只要对方听见了而且听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或没有听懂,也犯戒,但不犯根本戒。其实打任何的妄语都有罪过,都会犯戒,但是犯根本戒必须具足这四个条件。

 第五条是不饮酒。在对境上,任何酒都一样(只要具备能使人喝醉的能力的饮品就是酒),只要喝了就犯戒。在思想上,动机、观念都要有。在行为和结果上,喝了并且咽下去了,就犯根本戒。如果只是漱漱口、消消毒,这不犯根本戒。
人喝酒以后很容易丧失意志,很容易放逸,通过饮酒还会犯其它的戒,所以佛对酒的要求特别严。作为佛弟子,任何时候都不允许饮酒。但是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要看发心,只要是为了众生、为了三宝,怎么做都行
们这里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出于业务上的需要,经常会有应酬,这就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动机。你是为了什么做生意赚钱的?如果发心动机完全是善,是为了宏扬佛法、救度众生,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而做生意赚钱的,这就是大乘修行者、大菩萨的行为,你喝酒不会有罪过,不会犯戒。如果完全是自私自利,不可能有允许饮酒的时候。
心胸一定要打开,心量要大,目光要放远,不能太短浅。搞那么大的企业,做那么大的生意,自己能吃多少,能穿多少?最后还是别人的。“我想给儿女积点财”,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帮到他们。如果他们有这个福报的话,你不用给他们积福,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如果他们没有这个福报,你给他积多少都没有用,该失败的时候肯定会失败,该有困难的时候肯定有困难。      

把佛法宏扬起来了,社会自然而然就安定,众生自然而然就快乐。

如果我们有钱财,就可以通过财力把佛法宏扬起来;

如果我们有智慧,就可以通过智慧把佛法宏扬起来;

如果我们有其他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其他的能力把佛法宏扬起来。只要我们尽心尽力。
      有些学佛人太自私了,只顾自己学,一点点也不考虑他人。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那些众生要不要解脱呢?你一定要多考虑一些。对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你要感化他们,为他们好好地表法,不要跟他们吵。“我自己修成了就行了,他们也不学,我不管他们了。”不能那么想。他们是与你最有缘份的众生,你明明知道只有通过学佛修行才能解脱,你却不告诉他们学佛的方法,不带着他们一起修行,你这样太对不起众生了!
 慢慢来,你给他们种善根,与他们结善缘,替他们消业,帮他们积福,同时也别让他们起烦恼,别让他们痛苦,恒顺他们,慢慢地让他们转变过来,这样才对。你应该慈悲他们,善待他们,不要生他们的气,更不能恨他们。你看他们多可怜、多愚痴、多颠倒啊!难道你连这点慈悲心都没有吗?你这样还谈得上是佛,还谈得上是菩萨吗?

 要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在他们面前好好地表法,他们不可能不感动,那个时候他们会从内心里佩服你。之前你劝也劝不动,因为自己都没有做到,别人能听你的劝么?如果现在不行,就慢慢来,他们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就给他们讲几句,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随他们的意,不要太较劲。这样你才能慢慢感化他们、转变他们、救度他们。
 佛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喝酒。让大家这么做肯定有一定的困难,那我们就发心,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如果不发心,连吃饭都有罪过;如果发心了,连吃饭都有功德。发什么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所说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一般的人也能发。胜义菩提心刚开始肯定发不出来,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为什么叫世俗菩提心?就是世间的凡夫人也能做到的。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从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里来的,多多地发慈悲心、菩提心,我们的自私自利和我执我爱才会慢慢地斩除。没有人让你烦恼,烦恼是自找的;没有人让你痛苦,痛苦是自找的。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容易,但是真要明白真要做到就难了。逐渐去弄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修行;真正弄明白了,真正能做到了,你就成就了。

一定要分清楚,什么叫大乘佛法,什么叫小乘佛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显宗,什么叫密宗

这些都分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才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救度众生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有矛盾、有冲突、有怀疑的话,那你还是没有精通,还需要好好地学一学,好好地修一修,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       

出离心别解脱戒的基础;四外加行出离心的基础

 在别解脱戒里我们讲了居士五戒。

出离心基础受持居士五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和三百六十四条比丘尼戒

(↑)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

如果没有?出离心,受持这些戒就只是一般的戒律不是别解脱戒持戒持得再好,修得再精进也不能解脱。

戒律讲完以后,加行班正式开始修四外加行,如果你已经有了出离心,继续培养就行了;如果还没有出离心,就要好好地学修四外加行

我经常说,只有通过认真的闻、思、修才能成就

不认真的话什么也得不到。学佛修行要全力以赴。有时间了,没事干了才念一念,一有事立刻就忘了,平时根本提不起来正念,以这样的修法想解脱、想成佛是做梦!

       为什么现在我们修得这么难?有时候精进,有时候懈怠,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我讲过,

出离心不是逃避心,出离心是一种敢面对、敢承担的勇敢的心

我们不敢面对、不敢承担,怕起烦恼、怕受苦受累,然后就“不管了、不要了……”这是逃避心。

对轮回、对世间法没有丝毫的贪恋,这叫放下

认真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叫“不放弃”

学佛不难,修行不难。难在哪里?难在把握不住,不会学、不会修。现在很多学佛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还行,时间长了,越学越糊涂,越修越痛苦,都变成压力了。

有真正的善知识的指点,依照他的要求去做,这叫会学;

有正确的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这叫会修。

这样学佛是一种享受,修行是一种快乐,

不会有任何的难处。越修越自在、越学越清醒、越修越勤奋,这样才有修行。现在都是越修越傻,变成傻子了——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想不起来。哪有那样学佛的?把自己弄得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这样学佛修行,还不如不学不修好

很多学佛的人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别人看不起你那是肯定(有)的,因为你没有好好表法。如果你表法好了,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崇拜你,赞叹你。现在他们看不起你,诽谤你,就是自己的原因,你没有做好,你越修越懒,都成了懒鬼了。天天在佛堂里坐着,嘴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吗?这不叫念佛!哪有这样的佛?哪有这样的菩萨?你跟哪个佛菩萨学的
西方三圣的佛像里,阿弥陀佛是坐着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站着的,这都是表法。阿弥陀佛坐着不动,表示一切法的本性是不动不变,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两位菩萨站着,表示佛菩萨为了众生一刹那也没有休息,利益众生的事业一刹那也没有停止。哪有那么傻、那么懒惰的菩萨       真的有修行了,干活都不会觉得累,积福消业吗!打扫卫生的时候是抹业障,擦烦恼。不干净是你的心,心不干净才有不干净,你把不干净的弄干净了,这就是修行。像傻子一样,胡里胡涂地学,什么时候能解脱,什么时候能成佛?所有的三界众生包括天人、天王和梵轮王都赞叹、恭敬、供养佛菩萨。我们不是要学佛么?可是你连周围几个人的赞叹和恭敬都没有得到。       你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知道生死的来源和去处。把这些道理弄明白,这叫学佛修行。“明心见性”说起来很神,实际上没有什么可神的。什么叫明心见性?实实在在地说,就是让你找到你自己。你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你自己,没有弄明白自己的心到底在哪里,总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过日子,难道这还不愚痴吗?

 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受戒,因为怕犯戒。对一个修行者来说,对一个真想解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一点点决心都没有,还想成佛?怕犯戒而不受戒,说明你心里没有定。戒、定、慧

先是戒,从戒中生定,从定中生慧

都是有程序的,如是因,如是果,互相都有因果关系。你不受戒,无法修禅定;没有禅定,无法开智慧不受戒,却想解脱成佛,就是一片妄想,不可能的事。做人都有做人的原则,做为一个修行人,怎么没有修行人的原则呢?

想做菩萨,怎么没有菩萨的制度呢?没有制度的约束,根本分不清是佛菩萨还是凡夫,不是乱套了吗?所以说受戒是必须的。 怕犯戒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这是错误的。犯戒了可以忏悔,可以重新受戒。佛已经告诉我们了,两种人同样可以解脱,同样可以成就。一种是不犯戒的人,一种是犯戒会忏悔的人。受戒以后,你一定会注意护持的,但是肯定也有把握不住时候。

有时候因不明理而犯戒。有时候因不太相信佛说和上师说的话而犯戒。有时候也明白,也相信这些,但是烦恼现前,控制不了,也会犯戒。有时候习气难改,不知不觉地也会犯戒。我们很多人现在毕竟还是凡夫,不可能不犯戒,这四种情况肯定都会有。但是你要承认错误,然后去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所修的法。

实在没有把握住,一定要反省,要忏悔。如果犯戒了不忏悔,那就是错上加错,罪过会更严重,真心忏悔就可以了。凡夫很多时候认识不到自己的习气和过失,这个也需要过程。认识了错误要改正错误,也需要过程,不是一下就能够改掉的,但是必须要受戒

犯了支分戒,忏悔就可以了,不用重新再受;犯了根本戒,不仅要忏悔,还要重新再受。佛对在家居士够宽松了,可以重新受。比如居士五戒。它属于别解脱戒,犯了根本戒以后,也可以重新受。我们出家人受的很多戒律,尤其是一些根本戒,犯了以后不能再重新受了。佛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在家居士受的菩萨戒跟我们受的菩萨戒一样,犯了根本戒,都可以重新再受,犯支分戒忏悔就行

还有什么可怕的!想解脱、想成佛就一定要受戒。受戒以后,不能随随便犯,要尽心尽力护持。实在没有把握住情况下,你可发露忏悔,通过忏悔可以清净,然后再重新受。

一定好好地修,把出离心修出来,在此基础上受居士五戒

你连五条戒都受持不了,就更不要提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或者三百六十四条比丘尼戒了。如果沙弥(尼)或比丘(尼)犯了根本戒,并且对所犯的戒有隐瞒心,就不能重新受戒了;如果没有隐瞒心,还是可以重新受的,但是在数目上有限制。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来说,只有三次重新受的机会,超过了三次,就再也不能重新受了。在居士戒里就没有这样的要求,犯了居士戒的根本戒以后,即便有隐瞒心,也可以重新受。在数量上也没有什么限制,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都可以。佛多慈悲啊,对你们已经够宽大的了,还有什么可难的?尽管这样,你也尽量不要犯戒。犯戒(尤其是犯根本戒)犯得越少,你成就越快;犯戒犯得越多,你成就越慢。现在很多人都自称为居士,实际上没有受过居士戒的人是不应该称为居士的。如果你想解脱、想成佛的话,受五条戒没什么可难的

 { 修心与守戒 }很多人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往生是大乘里讲的,小乘里没有提到,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净土法当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根本不考虑众生,不想为度化众生而成佛,也没有发愿行菩提心。

如果是为了自己往生而受持居士五戒,这完全是小乘法的别解脱戒。持小乘的戒律,修大乘的法门,想往生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你受持这些戒律——不仅仅是居士五戒,还有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持得再清净也没有用,你根本得不到别解脱戒的戒体,当然也不可能解脱。

①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小乘的别解脱戒

②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受持居士五戒才大乘的别解脱戒

密宗受持别解脱戒特殊方法是密乘的别解脱戒

什么是小乘法?什么是大乘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

*这些都要弄明白。为了自己的解脱,无论修什么都是小乘法

*为了众生的解脱,无论修什么都是大乘法

*为今生的名利福禄为来世的人天福报,无论修什么都是世间法

哪怕你修大圆满法也是世间法;

*为了解脱、为了超出六道轮回的痛苦,你无论修什么都是出世间法

小乘是为了自己解脱的,最终还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发心,同时也强调行为。

但是大乘里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你的语言和行为也许是善的,但是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恶的,那么你表面上善的语言和行为实际上也是恶的。

别解脱戒主要是小乘里讲的,形式上、表面上的要求比较高。小乘里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杀生、饮酒、偷盗、邪淫和妄语,

但是大乘里就不一样。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在没有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再看具体的情况。如果你杀害他了,对他的伤害小,但是对众生的利益大,这样就允许。偷盗也是一样,完全是为他积福,为了上师三宝的事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偷他的东西,虽然对他有一定的伤害,但是利大于弊。那诺巴依止帝洛巴上师的过程中,帝洛巴经常让他到外面偷别人的东西,以至那诺巴被人捉住挨打(这些苦行成为了他清净业障的方便)。在对他人的利益大、伤害小的情况下,佛允许偷窃。

这么一说也不难,因为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人,我们的菩提心要发出来,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为众生怎么都行,不要害怕这个,害怕那个。一讲戒律都害怕,“我做不到怎么办?”因而不敢受戒,甚至不敢学佛。你受戒也好,不受戒也好,只要造了恶业就要感受恶报,后果是一样的。比如,杀生了就肯定要感受下地狱的恶报,下地狱以后很难出来,出来了还要托生为饿鬼、傍生,然后慢慢才有机会托生人。也有直接托生人的,但是也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果报,欠一条命,要还五百条命。受戒是为了让你增加功德,不是佛要求你什么,不是让你受苦受累。你受戒了就有功德,有功德了就有福报,有福报了就有智慧。守戒是为了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你的进步就快了,这些烦恼和习气才能断除。“我的烦恼有时候很少,但是一遇到对境就不行,我的习气还是改不了。”你能改得了么?你也没有受戒,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总是那么马马虎虎的。那么多劫积累起来的烦恼和习气,平时都藏在阿赖耶识中,该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出来。你要对付它呀!什么时候才能对付烦恼呢?

你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有正知正见才能对付邪知邪见,没有邪知邪见才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才没有习气。先断烦恼障,再断所知障,然后才是断习气障。

“我的习气什么时候才能断掉……”你连烦恼障都没有断,能断所知障吗?

习气障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有的人对法的执着特别强,因为你的烦恼障没有断,那你的所知障肯定断不了。断掉是不是不能修行了?不是,断执着是一种修行,断除执着了才有修行。有的人又想,“对法也不能有执着啊?”然后就不修了,这就是把放弃当放下了。放弃和放下是两码事,执着和认真是两码事。佛菩萨、上师不可能不认真吧?但是他们没有执着心。认真是解脱,执着是罪过,现在你认为你认真了,实际上那是执着,你真正认真了就解脱了。

“我认真了,怎么还不好呢?”那么在乎,总活在别人的眼光下,总看别人的脸色,人家的脸一黑心就动了,脸一白心就乐了。这叫什么?这就叫执着!哪有这样的修行人?别的人脸黑脸白与你有什么关系?这不都是分别心吗?别人脸色好了你就解脱了?不可能对你都是白脸,也不可能对你都是黑脸,你不执着白脸就没有黑脸,不执着黑脸就没有白脸,你不执着就都不会伤害你。“我对家人、对孩子、对亲朋好友真是好啊!”实际上这就是执着,而不是认真,你不执着了才有认真。我说的认真是一种缘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脱;你说的认真是一种执着,是轮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

你的“认真” 给你带来了烦恼和痛苦,这不也是一种罪过吗?放下和放弃也是一样,“我家也放下了,孩子也放下了,怎么我还不好?”不用问,这是放弃,放弃是罪过

放弃了就肯定有烦恼,肯定有痛苦,

当你没有痛苦和烦恼的时候才是真正放下了。不要放弃任何人,不要放弃任何事

这才是圆满。大乘佛法能圆融一切,容纳一切,

所以大乘佛法里的解脱是究竟的解脱,大乘佛法里的成就是圆满的成就

大乘佛法特别的方便,解脱成佛不难,但是人都没有智慧,不会分辨。尤其是一些老居士,见多识广,很有些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搞清楚真正的含义。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了义的、不了义的,大乘的、小乘的,显宗的、密宗的

如果你觉得其间有矛盾和冲突,这是你对佛法的理解有偏差,你自己的智慧不够。

如果你学佛修行有其他的目的我就不说了,没有办法给你说这些道理。

如果你是真心想解脱、成佛的人,你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老老实实地修

如理如法地做,不要造业。真有修行了,不造业很容易。

现在一讲这些戒都认为很难,其实没有难的,完全是你自己的错觉。真正领会了,

守戒完全是一种享受。在佛法的修行上,你现在是个小孩子,不太懂事,但是没有关系,你好好听父母的,跟父母学。父母是什么?

父母是上师和坛城。坛城是我们的法身母亲,上师是我们的法身父亲,我们通过坛城母亲和法身父亲才能修成法身。现在是末法时期,尤其是在汉地,很多人有点文化基础,看看光盘看看书,也懂得了一些简单的道理,就认为都懂了,还到处乱讲,不要听这些人的。按佛的要求去做,依照上师的指点去修行,这叫依教奉行,这叫依止上师。至于那些出家人、法师,我们也没有观察过,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法师,所以没有必要诽谤,但是在没有观察好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轻易听信他们。末法时期魔化现的上师、出家人特别多。大圆满法网站有一篇《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 依止上师——当生解脱必修之法》,可以看看。人都一样,希望家庭美满,期望孩子有好的前途,可是只靠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从心里放下,但不要放弃,好好地修行,积累福报,增加智慧。你的福报上来了,他们自然而然会幸福;你的智慧上来了,他们也自然而然会走运。虽说各有各的因、各遇各的缘、各受各的果,但是你们之间有特殊的缘分,很容易相互影响。他们如果不好,必然会成为你的障碍;你自己修行好了,把障碍去除了,他们也能受到你的影响。所以,如果真心为亲人着想,你就要好好地修行,这是唯一的选择,其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现在很多人都受过戒,在你的相续中已经有了戒体,但是这个戒体不是别解脱戒体,你也不能解脱。为什么?因为没有出离心。什么时候有了出离心,在你相续中存在的那个戒自然而然就变成别解脱戒了,不用重新受戒。现在很多人都还没有受戒,你也可以先把出离心修出来,然后再受戒。“我也想发出离心,但是为什么发不出来呢?”

那是当然的,因为你没有正确的方法。想修出离心,

必须通过四外加行的修法。你真正懂得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个道理,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无缘无故、随随便便是不可能发出来的

要认真。你是真想解脱、真想成佛的人吗?我还给你们打个问号。从小乘佛法的角度来看,出离心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没有出离心就不能修任何法。

四外加行修好了,出离心自然而然就有了,然后菩提心也自然而然就能发出来。

四外加行怎么修?我们过几天就开始修四外加行,你们要好好地听闻、思维,然后再修,才能修出来,如果你真想解脱、真想成佛的话就不要虚伪。现在很多学佛修行的人特别虚伪,所以成就的人特别少。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