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类语言的特点有很多种语言这个事实就可以证明没有上帝 高智商的来解释一下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8460人关注)
&(1272人关注)
&(6582人关注)
&(18人关注)
&(3人关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语言中的“上帝”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近代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宗教语言研究语言,西方,上帝,“上帝”,经验指称,情感赋义,西方宗教,与情感赋义,宗教语言,情感语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言中的“上帝”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近代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宗教语言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870被浏览123159分享邀请回答393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4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转载]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有关摘记
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有关摘记及个人看法
第一,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的基本思路:
1.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那么,人的理性所拥有的这些真理来自哪里呢?
2.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下。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但是真理作为判断的准则,是不可能处于被判断的地位的。
3.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而真理却是确定不变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
4.那么,真理必来自理性之上。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
第二,安瑟尔谟(Anselm)的本体论证明的基本思路:
1.我们只能把上帝设想成一个无限的和最完美的东西。
2.一个具有除“存在”以外的所有完美性(公正、全能、全知等)的东西不能算是“最完美的”。
3.因此,最完美的东西必然存在。
第三,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一种证明,“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在运动着,这在我们的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凡事物运动,总是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动,因而任何运动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这样一直推论下去,“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此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种证明,“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秩序。这里,我们决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动力因,也不可能推溯到无限,因为一切动力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个动力因,是中间动力因的原因;而中间动力因,不管是多数还是单数,总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
也就会去掉结果。因此,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如果将动力因作无限制的推溯,就会成为这样情况),那就没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所以,必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此最初的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种证明,“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是可能性,又是必然性。而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照此推论下去,“我们不能不承认有某一东西: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有赖于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不但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得到它们的必然性”。这个东西就是上帝。
第四种证明,“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好的、真实的、高贵的,其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种东西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原因为上帝”。
第五种证明,“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都为一个目的而活动,其活动总是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如果它们不受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指挥,那么它们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着它们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帝”。
第四,威廉·佩利的设计证明的基本思路:
1.如果你走在荒野上,在地上见到一块手表,你就会知道它不可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那里的,一定有一个手表匠制造出它来。
2.自然界的有序、复杂程度远胜于手表,所以自然界也应该有它的制造者,也就是上帝。
第五,帕斯卡的证明:
1.我们或者信仰上帝,或者不信。
2.如果我们相信上帝并且上帝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将获得无穷无尽的最大快乐。如果我们相信上帝但他不存在,那么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们错过了某些享受罪恶快乐的机会;但我们通过祈祷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3.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但上帝存在,我们将得到永恒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上帝也确实不存在,我们享受的只是一些有限的好时光。
4.权衡利弊,我们最好相信上帝的存在。
第六,奇迹论证明的基本思路:
文献(比如圣经)记载着许多奇迹。这些奇迹无法用常识或科学原理解释。只能把这一切归于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力量,也就是上帝。
第七,本能论证明的基本思路:
相信上帝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需求。由于人类的本能需求的对象,比如食物、异性,都真实地存在。所以人类这种本能的对象──上帝──也应该存在。
第八,康德的道德论证的基本思路: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美德和由此获得的恰当的欢乐。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要实现这个最高境界,并且也有可能实现它。而只有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有能力为我们带来美德和欢乐的和谐,所以上帝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必然推论。
第九,贝克莱关于上帝存在的三个证明
第一个证明的基本思路:
1.事物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外。(因为它们独立于心灵)
2.事物必须存在于另外的心灵之中。(因为它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3.所有其他的心灵都与我的相似。(通过普遍推论)
4.因此一定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永恒的心灵。
第二个证明的基本思路:
1.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及想象。
2.白天张开双眼时,是否能看到什么,主动权不在我,我也不能决定我所看到的对象。
3.对我的其它的感觉而言,亦是如此。
4.因此,与想象之观念不同,感觉之观念并不是“我的意志的创造物”。
5.因此,其它精神的意志必定产生或创造出它们来。
6.这对任何其它的有限存在而言,亦是如此。
7.可以在有限存在者中产生感觉之观念的就配被称作上帝。
第三个证明的基本思路:
1.视觉是由一系列的任意的符号构造起来的,它构成了一种语言。(见《视觉新论》)
2.语言使用的功能说明了其它心灵的存在。
3.我们是视觉经验揭示了其它心灵的存在。
4.我没有能力来构造这种语言。
5.这对其它有限心灵亦是如此。
6.因此,有一个更伟大的心灵告知我们自然的秩序和未来的事件。
上述证明上帝的思路基本上都是最终归结为由于存在着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
第十,本体论论证:
这是十一世纪的哲学家安伦瑟提出来的,道理很简单,表达起来却很不容易,主要意思是:上帝就是最伟大的存在,即使是傻子也能想象这样的存在,也就是说上帝至少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上帝仅仅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还可以想象上帝也可以存在于外面的真实世界,由于真实世界的上帝要比内心世界的上帝伟大,这样内心世界的上帝就不是最伟大的存在,与上帝的定义矛盾,所以上帝不可能仅仅存在于内心世界,上帝必定存在于真实的世界。
十一,本人的观点:
上帝存在何以可能?
上帝是不能证明的,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上帝的存在就是因为上帝不能被证明。
1.如果上帝能被证明,上帝就能被人类认识,这与上帝存在的本性是矛盾的。因为上帝的存在是人类无法认识的结果。
2.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上帝是无限的,而有限与无限是无法沟通的。
3.人类是属于确定性的,上帝是属于不确定性的,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无法沟通的。
4.人类是有恶的,上帝是全善的,全善与有恶是无法沟通的。
上帝存在何以必要?
尽管上帝的存在无法证明,但相信上帝存在对人类是有益的。
1.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秩序意义。
2.为人生提供幸福感。
3.最终提高了人类的总体福利。
受文化误导的影响,中国人总爱将造物主物化,或人化,非要&P眼见为实&P。记得一位电视名嘴振振有词地说:&P科学家们估计宇宙有200亿光年的空间范围。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已经能观测到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仍没有观察到上帝的影子,哪里有什么上帝呀?&P
这位名嘴的智商如果也用符号表示出来,那就是:200-150=0!因为他说,宇宙的空间最低有200亿光年,科学家已经看到150亿光年,但还是没有看见上帝,所以上帝就不存在,而实际上还有50亿光年他们并没有看到,如果他们真的看到了全部的宇宙,再这么说也许有资格理直气壮,因为起码加减法还算过关。
这种&P眼见为实&P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很有代表性,这也是许多&P知识分子&P否认造物主存在的&P科学依据&P。在这些人看来,寻找创造宇宙的造物主,就像寻找建造宫殿的工程师一样,如果没有在宫殿里找到工程师,就说明工程师不存在,宫殿是钢筋、水泥、木料、砖瓦自己组合而成的!
现在我们运用平行线的原理来戳穿他们的鬼把戏。众所周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无限延长而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但是,对于直线在无限远处的具体状况人类并没有观察过,也无法观测到,因为人类的视力及其借助观察的工具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视力根本不能观察无限延长的直线的存在方式,然而我们却不能以没有看到两条直线的无限处为由,而否定其永不相交这一基本原理。如果在几何课上有学生质问老师说,既然谁都没有看到过两条平行线的无限处,所以平行线是根本不存在的,肯定会引起哄堂大笑。
所以有理智者不可能说:由于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两平行线延伸到无限处的实况,所以平行线是不存在的;也更不能说,由于我们没有看到造物主,所以造物主是不存在的。因为造物主是无限存在,对于无限存在我们只能利用理智和逻辑论证他的存在,而无法&P眼见为实&P。
其次我们要明白的是,造物主与人类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造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创造者对被造者了如指掌,而被造者对创造者的本体则一无所知。这就像一位工程师创造了一台机器人,工程师对机器人的结构、性能了如指掌,而机器人对工程师的本质却一无所知,因为二者不属于同一个存在层次,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说,造物主对被造物包括人类 了如指掌,而人类对造物主的本体却一无所知。
其实别说超越时空的造物主,就是宇宙里的很多物质,人类至今都无法观测到,甚至根本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弥漫在宇宙太空里的大量的暗物质(DAMA),它几乎占整个宇宙组成的90%,其中冷暗物质就占20-30%。它可以穿越人体几亿次而人毫无感觉!我想那些坚持&P眼见为实&P的&P知识分子&P们,不会认为我们是在讲&P天方夜谭&P吧?
造物主存在的8大证据
在人类的所有思维行为中,追求信仰是人生中最高尚、最纯洁、最有价值的思维行为。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每一层探索、对人生价值的每一段思考、对信仰真谛的每一步追求,都是人生中最珍贵、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思维历程,这段思维历程是人类通向终极真理、实现存在最高价值的必经之路。所以每一位有识之士都应该有这样一段思维历程,以便完善自我,获得宇宙的终极真理。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而任何具有时空属性的东西都需要一个&P因&P才能形成,而且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看似偶然形成的东西,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事物的偶然现象,来寻找和研究其形成的必然因素和规律。宇宙里的森罗万象,不管是人为的东西(如飞机、火车),或是天然的东西(如矿藏、元素、星球),都不可能无因而自始。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前提,现在让我们运用三段论式,对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进行科学的推理:
凡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都不可能无因而自成(大前提),原始火球是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小前提),所以原始火球也不可能无因而自成(结论)。
三段论告诉我们,宇宙的最初形式——原始火球,从无到有的产生,必然也有一个&P因&P,这个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逻辑上称其为造物主,或宇宙形成的第一因。
2、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它是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计算等逻辑问题的学科,它比形式逻辑更浅显易懂。根据公认的数理公式(0+0=0)、(0+0≠1)、(0+1=1),我们可以断定,宇宙从&P宇宙时&P0点,到自然数1的过渡绝非偶然巧合所致。这一数学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外加因1这个实数的介入,0加0,不管加多长时间,也不可能等于1。
换句话说,如果宇宙从0到1的过渡,或者说从无到有的出现,是偶然巧合所致,没有任何外加因,那就等于说,0加0能自然巧合等于1。这是有一点数理逻辑概念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的智商如果用符号表示出来,那就是(0+0=1),真是幼稚透顶!
3、概率:概率也叫几率,是指某种事物在同一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从无到有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巧合。宇宙的年龄仅200亿年,如果说这些简单数字的排列顺序的偶然概率都小得难以统计的话,那么,浩瀚无比的宇宙在短短的200亿年之内偶然形成,且又如此精密结合在一起的概率就是零。
&&&&所以,如果有人不顾科学和逻辑的基本原理,硬要认为如此精密绝伦的宇宙是自己偶然形成的,那要比说航天飞机是废料厂的原料自己偶然组合而形成的更为荒谬!
4、天平无故不失衡定律: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电子天平,在没有任何外因的影响下,指针指向0,平衡不动。而一旦我们发现指针由0点滑向自然数(即大于0的任何数),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为理智告诉我们,一个天平不可能无故失衡,肯定有其失衡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因为没有看到这个因而否认其存在,因为这个外因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的宇宙在&P宇宙时&P0点时,就像一个天平,指针指向0点,在没有施加任何外加力的情况下,两个秤盘是绝对平衡的,而一旦天平的指针由0点向自然数滑动,那么我们便可以肯定有外加因的施加,因为天平不可能自己由0点自动滑向自然数的。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宇宙由0到1的过渡,也绝非自然而然,肯定有个因,这个因便是人类自古以来寻找的造物主。
5、物质不能自造定律: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物质都不能自造而成。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必须依赖外部的因素才能形成,它自己不能把自己创造出来。这一原理不仅包括人为的东西,也包括矿物、植物、生物,及宇宙里的任何物质,不管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正如乔治·伊尔兰·达芬泽博士(美国布朗克海军原子能研究所主任)所说:&P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理智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从我们所耳闻目睹的创造发明中,来证实造物主的存在和实有。逻辑,是我们大家都能采纳,而且不容易置疑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辩证:在世界上没有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能做到自我创造。&P
宇宙的原始火球也是物质,这个物质也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创造出来,是在200亿年之前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在200亿年前它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即是无,无不能生有,这不仅是起码的逻辑规律,也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所以原始火球绝不是自造而成的,它从无到有形成的本身,就表明有一个造物主的创造。
6、有序必有因:&正确的理智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井然有序的规律都不会无因而自成。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看到里面的各种摆设井然有序时,我们会对主人的精心布置表示称赞;当我们看到一个钟表,发现其精确无误的运行时,会对工匠的精心制造表示赞叹;当我们进入天文馆,看到天体模拟电影逼真的演示天体运行的规律时,会对天体模型的精密设计拍案叫绝,绝对不可能有人否认这些东西有一个高明的设计者或制造者。
试想,一个房间没有人布置不可能井然有序,钟表没有人精工制造不可能准确无误,宇宙模型没有科学家精密的设计和制造不可能如此逼真,那么,一个比房间、钟表、宇宙模型等任何精密仪器更井然有序无数倍的宇宙,未经外因的设计和创造能自己形成吗?理智告诉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7、因果律: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统一体。一个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另一些事物的结果,那么前一个事物就是后一事物的因,而后一事物就是前一事物的果。例如给一个电炉通电,电炉就会发热,那么,通电就是电炉发热的因,而发热就是通电的果。
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联系,无论在自然界中或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同时因果联系也是一种必然联系,当原因存在时,果必然产生,反之亦然,即当事物的果出现时,因必先于果而存在,因为一个事物不可能无因而果,也不可能自为因果。任何客观事物的出现都事出有因,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这就是客观规律,任何物质或事物都受到这种客观规律的制约,绝无例外。
&&&&原始火球被科学家们称为宇宙的最初物质形式,然而原始火球也是客观存在,它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僵化的,也一定还有一个促使它形成的因,否认这个因,就是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客观规律。如果说原始火球是宇宙存在的最初物质形式,那么促使原始火球形成的那个因,就是宇宙形成的终极因或第一因,这个第一因就是我们所寻找的造物主。
8、力学原理:机械唯物主义者天真地认为,宇宙就是物质+运动的机械式结果,不需要任何外加力的参与或创造,就像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设备一样,不需要外力操作,漂亮的汽车就可以一辆一辆地蹦出来!
&&&&然而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力学原理,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所谓运动就是物体在一定参考系中的空间位置变化的持续过程。但是物体运动必须有作用力,而且作用力也并非一种,起码有内力、外力和动力。只有在三种力的作用下,物体才会发生运动,有运动才会有宇宙。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促使原始火球运动的作用力是怎么来的?是自身带的还是外加的?如果说是自身带的,那么它为什么会自带?自带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又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的作用力的大小竟如此符合力学原理?为什么作用力的方向又是如此的一致?比如,如果作用力太小,原始火球就不会膨胀爆炸,而如果作用力太大,星球就会脱离运行轨道,如果作用力方向不一致,宇宙就会紊乱。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的作用力如此均匀、和谐和有条不紊,就足以证明,不仅物质的出现是造物主创造的,其运动的作用力也是造物主赋予的,没有造物主这样一个智慧的第一推动力,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的宇宙,只有把宇宙的终极起源归功于一个智慧、万能的造物主,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P宇宙间的一切都受着同一规律的支配,日月星辰运行得是那样的有序,分子、原子的运动又是那样的精密,这一切都是受着同样的力学定律的支配,这难道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的安排吗?&P《爱因斯坦谈人生》牛顿也早就指出:&P宇宙万有设计得如此美妙,设计所依赖的法则如此和谐,这事实的本身就必须以神圣的、智慧的造物主的存在为先决条件。&P《牛顿自然哲学》。
为什么儒道释都没造物主,而西方宗教都有造物主?(一个语言学的探索)&BR&&BR&&/P&
&&&&&&DIV&西方宗教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造物主”概念――上帝。而中国释、道、儒三教,都不需要“造物主”的概念。就总体社会而言,要西方人不信奉上帝就跟让中国人信奉上帝一样困难。这种社会心理,是有其语言根源的。&BR&&BR&让我们对比一下英语和中文的句法。英语语法中一个语句,必须有主语,一个动词,必须有一个实施动作的主体,而中文则没有这种要求。如我们说“下雨了”,英文要说“It&rains”。英文必须有一个“it”做主语,否则语法不通。我刚学英语时,对这个it特别不自在,问老师这个it是什么?老师说没有it这个句子就有语法错误了。后来,我有一次偶然的机遇与一个深山林场的5年级小学生谈起南方冬天无雪的现象,她当时就说我吹牛。这使我意识到习以为常的事往往会被下意识中认为是普遍真理。如果英语句法结构对任何存在都需要一个引发主体,那么,上帝的存在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BR&&BR&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英语和汉语的诗。下边是莎士比亚的“冬风吹”&&&&
&BR&Blow,&blow,&thou&winter&wind&&BR&by&William&Shakespeare&&BR&Blow,&blow,&thou&winter&wind,&BR&Thou&art&not&so&unkind&BR&As&man's&&BR&Thy&tooth&is&not&so&keen,&BR&Because&thou&art&not&seen,&BR&Although&thy&breath&be&rude.&BR&Heigh-ho!&sing,&heigh-ho!&unto&the&green&holly:&BR&Most&friendship&is&feigning,&most&loving&mere&folly:&BR&Then,&heigh-ho,&the&holly!&BR&This&life&is&most&jolly.&BR&Freeze,&freeze,&thou&bitter&sky,&BR&That&does&not&bite&so&nigh&BR&As&benefits&forgot:&BR&Though&thou&the&waters&warp,&BR&Thy&sting&is&not&so&sharp&BR&As&friend&remembered&not.&BR&Heigh-ho!&sing&.&.&.&BR&注意,莎士比亚的诗句基本都还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分明完整的句子。&BR&&BR&再看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BR&鸡声茅店月&BR&人迹板桥霜&BR&这两句没有动词,没有副词,没有形容词。所以没有主谓宾结构。&BR&&BR&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BR&枯藤老树昏鸦&BR&小桥流水人家&BR&古道西风瘦马&BR&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R&这首诗前三句也都是名词的堆砌。马致远表达的是秋风的感受,莎士比亚的诗表达的是寒风的感受。同样是以诗舒怀,中文表达象一幅画,而英文表达更接近论文。因为英语的严格的主谓宾句法结构,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而中文则表达了一种不在乎因果的自在自然的存在。&BR&&BR&对西方人来说,存在是有原因的,由果朔因,最终要有一个终极原因,那就是上帝。西方语言结构隐含的因果关系,是现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形式逻辑是不完备的,歌德尔证明了形式逻辑的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性,导致由果朔因无法解释存在的合理性。最终,存在的合理性要由一个不可理解,不能理喻的造物主作为终极原因。&BR&&BR&汉语语义的形成,更多依赖于上下文,而西方语言更多地依赖于语法。&BR&比如我们说“救人”,是把人救活,而救火,不是把火就活,而是把火扑灭。这里语义的形成完全不是语法所能确定的。&BR&&BR&“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雨,集主谓宾三位一体,施动、受动、及动作本身,都由一个字承担,是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道家“道法自然”,自然自在的体现。宗教实践目标之一是超越主体,而西方几大部头书也不能如“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样说明超越。“此一超越,如愣严经中所说“能所双亡”,主语似有似无,可有可无。推而广之,宇宙运行完全无需造物主来推动,宇宙本身是主谓宾三位一体。&BR&&BR&哲学上一个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主体是有意志的,而客体是主体施动的对象。问题是,是否所有客观事物的运动,都归因于某一主体的意志?中国人好像很容易接受“事物运行有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表现在中文中就是我们有“下雨了”这样的没有严格主谓结构的句子。这句子可以理解为“雨”自身是主体,它自己“下”来了。也可以是宾语,被“天”撒下来了,也可以是壮语,修饰“天”的一种状态,也可以是谓语,是“天”“下雨”的动作。我们现在用的语法,套用西方的语法结构,很难描述中文的内在规律。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语法理论。不关套用西方语法解释“下雨了”我们会得出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是建立在西方语法隐含的一个假设中,即任何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主观意志。但“下雨了”对中国人实际只有一个意思,作为共有的文化,中国人知道这一个意思是什么。而且隐含一个假设,就是“雨”本身是不依赖任何主观意识的。&BR&&BR&贵州张老师曾举例如下:&BR&小王帮着师傅干活(两人都在干活)&BR&小王看着师傅干活(师傅一人在干活)&BR&小王瞒着师傅干活(小王一人在干活)&BR&小王催着师傅干活(两人都不在干活)&BR&主谓宾都完整,但其中壮语补语结构因一字之差而相去甚远。西方语言中英语语法不是最严格的,但汉语是公认的上下文决定性语言。&BR&&BR&中国人接受外来思想,古代为佛教,近代为共产主义。都是不承认造物主的。人们可能很奇怪,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则已经基本被遗弃,而在中国却得到发扬光大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一本佛经根本就不是释迦牟尼言论记载,而是中国本土大师的言论记载,那就是《六祖坛经》。&BR&&BR&同样的,共产主义源于西方,却扎根于东方,在其发源地不单被遗弃,而且被诅咒,因为它不单否定造物主,它根本就是无神论。我以为这不能用一个“偶然”来说明这种现象。毕竟儒教也是敬鬼神而远之的。&BR&&BR&美国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登峰造极的社会,科学理性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但我拜读了Corliss&Lamont的《人本主义哲学》(http://www.corliss-lamont.org/philos8.htmhttp://www.corliss-lamont.org/philos8.htm)之后,才感受到人本主义在西方的艰难处境。《人本主义哲学》一书即阐述人本主义哲学,更多的是论证造物主概念的多余。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理解为什么西方许多无神论者,在麦卡锡时代都被扣上共产党的帽子。中国由于还没有一个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理性还有待启蒙。但是,一旦中国经历一场理性启蒙运动,人本主义就会如佛教、马克思主义一样,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扬。&BR&&BR&佛教哲学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是与汉语自在自然的表达结构有关系的。但为什么会起源于印度?即使印度已经不太信奉佛教了,但印度教哲学于佛教哲学基础是一样的。事实上,佛教哲学是从印度教哲学演化过来的。印度语源于梵文,而梵文和英文都属于印欧语系。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拆测,语言归类更多的是由音素来划分的。而语法或许关系不太密切。我有幸在互联网上结识一位印度笔友,与其讨论了这一问题。他告诉我印度语并不象英语那样每个句子都需要主语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BR&&BR&要从语言证明对造物主概念的形成,或许不成熟;但文化心理和社会思维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在没有找出其他原因是,语言因素还是最可能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但都没有形成主流宗教,印欧语系产生的佛教、共产主义和人本主义,在西方一点市场都没有,反而在中国大行其道,可见中国文化容易接受没有造物主的世界观,而西方文化比较容易接受有造物主的世界观。
你能证明上帝不存在吗?
&有人说哲学是要解答人生三个大问题:
  (一)&人是从哪里来的?
  (二)&人在世界上生活,有什么目的?
  (三)&人过了今世后,要到哪里去?
  不相信有上帝的人对这三个问题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关于宇宙和我们世界的来源,不相信有上帝的人对上述人生三大问题,约略有下列的答案:
  (一)&人是从猿猴进化演变而来
  (二)&人在世界上生活,目的是要尽可能地过一个美好的生活,享受人生。
  (三)&人过了今世,整个人生就此完结,一切如云雾消散。
信奉耶稣的对人生三大问题,有什么答案呢?
  有一个十分客观的对话,很能发人深省:多年前在俄国有一个学者到处宣传没有上帝的学说,并讽刺信奉上帝的人。一天,他在一个大会场正口若悬河地向许多人讲说,证明上帝绝对不可能存在。
  此时有一位妇人,站起来对他说:先生,你的理论很高明,你是个饱学之士,我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不能向你反驳。我只想请你回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我信奉耶稣多年,心中因有了主的救恩,十分快乐。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上帝根本不存在,我这一辈子信奉耶稣,损失了什么?
  这位学者想了好一会儿,便低声回答说:女士,我想你一点也没有损失。
  她又问学者说:请问:当你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果真有上帝,耶稣果然是救主,也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你会损失了什么?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可答。全场哗然!
  有人反对创造论,说要相信有位上帝创造宇宙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需要大得无比的信心,因为无论谁也没有看见过上帝。
  当然,相信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是需要有信心,但这信心却绝对不是凭空的臆测或妄信。《圣经·罗马书1:19-20》说得好:“关于上帝的事,人可以知道的,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他们的眼前,是上帝亲自向他们显明的。其实从创世以来,上帝永恒的能力和他的神性,虽然眼看不见,却是藉着他所造的万物,就可以知道,叫人没有不信他的藉口。”
下列七项事实,最能说明上帝存在的证据:
(一)因果定律,有果必有因
  自然界早已向世人启示明白:繁殖的定律是各从其类,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定律。仰观宇宙,见亿万星系按着各自轨道,永恒不停地运转;俯察大地万象,见万物都按着既定的因果循环定律,生生不息,永无穷尽地繁殖。若不是有一位真神设计和制定,并用他的大能维持和看顾,这大千世界如何能生存到如今呢?
  按全宇宙的万象和世界万事万物看来,这是何等伟大的结果;因此,产生这伟大结果的,必需要有伟大的起因,而上帝正是众果之果,众因之因。
  当拿破仑带领海军在地中海浩浩荡荡向埃及进发时,他的高级将领们在甲板上欣赏夜色,面对着天空上星罗棋布,皓月当空,却在大谈无神论。拿破仑听得厌烦,在走回睡房前对他们说:“各位将领,你们的无神论证都很高明,但是请问,谁造这些星星和月亮?你们能回答吗?”众高级将领均无言以对。
(二)万物来源,精心创造
  有些人不肯相信《圣经》创世记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却不能解释宇宙万物和物质的来源,连进化论也完全没有提出原委。只是假设在进化程序开始前,已经有了预先存在的物质,就如原始泥尘、或气体物质是形成我们地球的元素。一九三六年有一位进化论学者奥巴林,为生命的开始、第一个单细胞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假定。他假定地球是从太阳飞脱出来的火炭,却没有说明太阳是从那里来的;他又假定在原始世界中,必有大量的碳,大量的水和大量的氮存在,这都是细胞生命的主要成份,却没有解答碳、水和氮又从何而来。
  其实,当人仰观宇宙,看见宇宙间亿万银河系,按着各自的轨道不停地运转;俯察万象时,看见世上的亿万生物,按着各从其类定律,连绵繁殖,足以证明天地间,必有一位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存在。一切均由他掌管着。因为他如此深奥、如此伟大,并不是我们有限的思维和视力所能领悟所能看到的,真神也必然如此。&
(三)万物运转,生生不息
  有人问一个阿拉伯人说:“你怎样能知道有上帝的存在?”在回答之前,阿拉伯人先发了一个问题:“你怎样知道昨夜有一个人和一只骆驼在我的帐棚前走过呢?”那人回答道:“当我早晨看见帐棚前面沙土上,那个人和骆驼所留下的足印便能知道。”那阿拉伯人说:“你回答的很好。”
  在大自然界中,万物运转,生生不息,这都是上帝的足印。天文学家观察整个宇宙中,无数银河系和星体都不停地在它们的轨道上运行。我们以为自己正在家里静坐不动,实际上,我们和地球正以时速七百里自转,我们绕着太阳运行的时速是七万里,而我们这银河在宇宙中运行的时速是五十万里。这不可想象的动力,岂不足以证明确有一位推动宇宙运行的主宰存在着,而他正是全能的上帝。
(四)唯有生命,产生生命
  十九世纪时代法国人有句话说:放一把大米在一件满了汗水的衬衫里,几个月后便能制造出生命——许多爬虫!当时西欧人都相信所谓生命自然生发论。然而一八八零年代,法国微生物之父巴斯特发明灭菌法后证实:一碗肉汤经过灭菌,密闭容器内的肉汤就不会变臭生虫。从此打破了生命自然生发论的谬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只有生命的主才能创造和产生生命。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又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圣经·约翰福音14:6;11:25)
(五)万物结构,精巧设计
  当人们进入超级市场时,各种货物都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地摆列在所有的货架上。从洗发剂到鞋子,从食品到用具,应有尽有。它们的精巧设计,七彩美丽的包装,所有的货物都贴上准确的价格标签,这一切都显示必有主管人员的管理,设计和布置。同样的道理,在天地万物中,无处不显示一位创造主的精巧设计。我们的眼睛,虽然是像玻璃弹子那样细小的圆球,实际它却是一具十全十美的摄影机,这是人工绝不可能复制的。我们耳朵的设计,只是几块小小的骨头,加上听觉神经细胞,竟能辨识千百种声音,这简直是个神迹。说到我们用来思想、创作、记忆和每天作千百次计划的脑子,更是创造主精巧设计的最高巅峰。它虽只有区区三磅重,但它的功能比三千磅的电脑更奇妙复杂。其实,电脑也只不过是人脑设计出来的产品而已。
(六)上帝预言,准确应验
  假如算命先生真的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事,他便不必再过这种跑江湖的惨淡生涯了。他可以到股票市场去,一买一卖,几分钟便可以赢得暴利,成为富翁了!世人常说:世界如棋局,世事变幻莫测,使许多预言家都跌破眼镜。可是世界大局转变的预言,却早已论到几千年后世界的历史和定局。
  《圣经》但以理书第二章,上帝藉一个大像的金头、银胸、铜腹、铁腿和半铁半泥的脚趾,预言世界历史和朝代的演变:从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罗马,再从罗马分裂成现今的欧洲各国。这一切今天都已应验,并将完全成就了。上帝也曾预言,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瘟疫和可怕的异象从天上显现。世人道德败坏,贪爱钱财,爱宴乐不爱上帝等(见路21:10-11;雅5:1-6;提后3:1-4)凡此种种预言,历代以来大家都有目共睹,一直准确地应验到今天。这些圣经上的预言,是要给我们作证据,使人全心全意信靠上帝是真神。
(七)耶稣基督,人类救主
  这是最充分、最不能否认的证据,就是在二千年前,上帝的儿子亲自道成了肉身来到世间,取名耶稣。这是人类六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椿事。他为世人舍命,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使人人都可信主得救,得永生。他是人类的救主,影响整个人类,成为人类历史中心,也是一切文件事务记录的根据。你看,今日全球各国通用的日历是主历(公历或公元),就是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他诞生前的时代,称为主前(BC);他诞生后的时代,称为主后(AD)。所以,孔子是主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的人物,而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主公元后十九至廿世纪的人物。
  不论你是否承认,全世界各国所有的记录文件及证书都要记明在时间上与耶稣的关系。比如:你的身份证、国际护照、文凭证书等都要证明你与耶稣在时间上的关系。又如国际间所签订的条约、商业上的订单、收据及合约书,还有一切的报纸、杂志及书籍等的出版日期,也都无处不在证明,人类与耶稣在时间上的关系。可见耶稣的确是人类的救主。
综合以上所说,创造论对本文起初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就有了最圆满的解答:
  (一)&上帝创造了世界,他按照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所以人是从上帝创造而来的。
  (二)&人在世界上生活的目的,是要信从上帝的旨意,满心喜乐又有盼望地生活。
  (三)&耶稣还要再来,真诚相信上帝的人,上帝要亲自使他们全然成圣,那时得救之人的品德就像上帝一样洁白无瑕,上帝要把他们接到一个没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乐园里,知识和智慧将要无限的发展,整个宇宙的宝藏要完全敞开,供他们学习、研究和享用,那时得救之人将与上帝、主耶稣永远同在、永享福乐、永世无穷……。&
众所周知,凡有传统宗教信仰的人,对自己所信仰的上帝的存在是确信不疑的。无神论者对此往往不能理解,他们往往指斥信宗教徒虚妄、愚昧、迷信、无知。那么为什么宗教信徒要说上帝是存在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于对人生、人性的彻底理解之中。
很多和尚百年之后的火化出的舍利子,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很多和尚的百年不腐的肉身,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不只是和尚,佛教居士和西方的修女,在近代也有死后多年肉身不腐的实例);藏传佛教的喇嘛,在“升天”前,一瞬间肉身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虹化”过程,在近代和现代也曾被不少人亲见,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变化过程。等等。
  这些在一般人群中历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只存在于修行人的身上。如果仅仅是什么“高峰体验”那么简单,能体验出这种身体的实实在在的演变吗。为什么一般人永远不能也这样“体验”或幻想出来这种物质的变化呢?
  任何东西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人在宗教修行或者其他正法门修炼中的过程,难道只是思想的改变和升华吗,为什么同时紧紧伴随着物质变化的过程呢?人们只看到宗教中出现的一些不能理解的现象,有的人用“迷信”二字就阻止了自己的深入下去的思考。人们对“物质”、“生命”这些词的理解是不是仍然停留在表象上,即:见可信,不见就不信?可是,现代科学也认识到了人的肉眼所见到的东西,在宇宙中少的可怜,即使借助一些仪器看到的仍然少之又少。比如,暗物质的存在,人的眼睛就看不到,可是这个宇宙中绝大部分是暗物质。那么,关于人体、关于另外空间,我们人的知识所了解的又是多少呢?虽然很多东西不能被我们看到,有些人觉得和自己的观念冲突太大而不愿意承认它,但是这些东西不也是物质构成的吗,另外空间不也是物质的吗,它照样存在着。
  所以,正教正法对宇宙、物质的解释,是超出人们现有知识的,它才能达到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物质上变化。为什么各个正教正法中的人们历代生生不息地信奉,不是什么仅仅在意识上的“高峰体验”可是说服的,那历代从始至终都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不是“迷信”。
  如果真的想探索宗教问题,就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吧。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的卓越思想,可以很简单地消解这个问题。在马斯洛看来,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在高峰体验中有着异于人在常态下的各种表现。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认同体验”。他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有着对高峰体验的精彩阐述。
  关键的问题是,那些虔诚的信徒,由于他们对自己信仰的宗教的无限忠诚,故,他们最容易在人生的某个时期(如信徒聚会、祈祷等)出现“自我实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伴有强烈的高峰体验的发生,信徒往往与其信仰的上帝之间进行直接的交流和对话。这一点,德国思想家布伯早已指出,“上帝是人的永恒的对话者”。“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他们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反应就是感到‘受之有愧’”。他们的这种特殊的体验,让他们毫不怀疑、深信有一个高于自己的绝对的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对于理性状态的人来说是一种“迷狂”的人生状态,可能正是人生的终极状态,极乐状态,它是人与宇宙的合一,天人的合一。试想,信徒们在自己虔诚的信仰中获得的真正的人生体验,它可能为我们有限的理智所说服吗?在信仰者的眼里,我们衮衮无神论者是多么得可怜和愚蠢啊!在有神论者看来,无神论者是一群处于真正人生边缘的人!是一群尚未得救的人啊!
相信上帝是否“不科学”?(陈国哲)  
科学既然不能证明“有神”,相信“有神”是否不科学?
  这里两次提到的“科学”,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科学”,指的是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等,以“物质”、“能量”、“自然律”等为研究对象的学识;而後一个“科学”却是“合理”的代名词。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大部份宗教所崇拜的“神”,都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自然律”。所以,“科学”根本不研究“神”。当然不能证明“有神”、“无神”,也就不能因而演绎出相信“有神”是否“合理”的结论。
  圣经中的“神”,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如果圣经是“真”的,那麽“科学”所研究的是这位“神”的“产品”,并不是“神”本身。这正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督徒所持的态度:“神”是“灵”,他们用心灵直接去信、去感受;又通过对“神”的“产品”的研究,间接去认识其背後的“创造者”。
  其实,之所以会有有神、无神这样的疑问,本身或许就显示著某种意义!地不分中外,时不分古今,人类都有“神”的概念,为什麽?有人说是因为对命运、对大自然的不了解,所以产生“神”这“概念”。问题是如果完全没有依附,完全不能类比,“概念”能产生吗?如果人类根本没有“视觉”,我们会产生“颜色”的“概念”吗?会产生“颜色”的有、无的“疑问”吗?
  写下《纯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实践理性批判》(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和《判断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等哲学经典钜著的大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说过:“有两样东西使我愈来愈心存敬畏:第一是闪著星光的天空,第二是在我心里说话的良心。”令康德感到不安的这两东西,似乎也是很多人共同的不安。向外看,这浩瀚的宇宙从哪里来?内省,则对於某些事,我们常隐约感到某种谴责或催逼。这是怎麽回事?过去,因为受限於科技的发展,一般的探讨都偏重“内心的道德律”,即“在我心里说话的良心”。如,牛津大学著名学者C.S.
Lewis教授,对“人性之律”的研究。现在,人造卫星升空了,人类对於“闪著星光的天空”已较有条件去研究,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宇宙起源”於是成了热门课题。
  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存在著“恒态论”(Steady
State Theory)和“大爆炸论”(Big Bang
Theory)的争议。也就是这宇宙到底是“自有永有”或是“有个开始”的争议。前者意味著“没有创造”,後者却留下了“创造”的可能性。而近年来从“宇宙背景探测卫星”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和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陆续传回的资料,似乎让“大爆炸论”大大地占了上风。加州柏克莱大学的天文学家,兼COBE卫星计划的领导人
George Smoot
教授就宣告:“……正如看著上帝一样。”(日的《Los
Angeles Times》A1和A30两页。)科学历史家Frederic B.
Burnham也指出,过去百年来,“上帝创造宇宙”的观念,在科学界从未受过如此尊崇。(日的《Los
Angeles Times》B6和B7两页。)
  另外,就像落地的球,根据它所含的能量等资料,我们可以推算出这球落地後会不会反弹;科学家也已根据各种资料,计算出这宇宙是不会膨胀、收缩、膨胀、收缩……的。不是“成、住、坏、空”,“成、住、坏、空”……轮回式的!
  尽管这样,仍有不少人因为Stephen W.
Hawking教授在“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里所宣示的“宇宙从未受造,也不会毁灭,它就是一直的存在。如此,创造者的位置何在呢?”而对上述的最新发现持保留的态度。这也难怪,Hawking教授实在太有名了。他差不多是科学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之後最伟大的科学家。问题是,他们忘了“时间简史”是1988发表的。那麽,Hawking教授现在怎麽想?1999年10月在牛津大学宣布,他和数学家Roger
Penrose爵士综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得的结论是:或出於“挤压”(Big
Crunch)或出於“冷死”,宇宙可能会毁灭。(见Oxford
Today - The University Magazine, Vol. 12 No 2, Hilary Issue
  必须说明的是:最新的科学发展尽管令信心不是很坚定的基督徒增强了信心,令科学家中不信“创造论”者的信心有所动摇,但若说科学已证明“创造”,证明“有神”的存在,则是不正确的。充其量只能说:似乎较不利於宇宙是“自有永有”的理论。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要证明“没有”可能比证明“有”难。试想在一堆沙里,如果想证明其中有的沙子是某种形状的,我们只要找到了一粒就算证明了。但要想证明没有那种形状的,除非我们一粒一粒找,不到最後一粒,我们都不能证明那个“没有”。
  到目前为止,科学的确不能证明“有神”,但也不能证明“没有神”。总之,如果因为不能证明“有神”,就说相信“有神”就不科学,那麽,不能证明“没有神”,因而相信“没有神”,岂不是也不科学?
  “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圣经·约翰福音4:24)那麽我们似乎不可能经由心灵以外的途径去证明上帝的存在,除非上帝自己向我们显现。此所以“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是那麽重要。
  附:1.
对“宇宙起源”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可参阅天文学家
所著的《混沌初开──从科学观论创造》(The
Creator and Cosmos)1998。
  2. C.S. Lewis
教授由於对“人性之律”的研究,最终完成了经典名著《Mere
Christianity》(编注:最新中译本叫《返璞归真》香港海天书楼出版)。他本人也从原先强烈反基督教,一百八十度转变成了基督徒。
  马斯洛说过,进过天堂的人,再也不想回来了。吸毒成瘾的人,自己是不会走进戒毒所的。你想知道某些信徒为什么视死如归,死不改悔,死不转化吗?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马斯洛:《高峰体验:强烈的认同体验》
  在这里,我要对高峰体验这一活动进行描述,在高峰体验那里,认同具有各种真实的,明显的和有用的意义。但是,我并非声称这些意义就是认同“唯一的”真正的意义,我只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其真实的自我,最富有个人特色,这似乎表明,要研究认同,高峰体验乃是取得纯粹可行材料的特别重要的来源,也就是说,在高峰体验中,认同的意义的臆造成分减少到最小限度,而发现的成分增加到最大限度。
  读者将会明显看到,下面列举的“彼此分离”的特性,实际上完全并非分离,它们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地诉说同样的事情,在一种隐喻的内蕴中显示同样的意义,等等。“整体分析”是与原子论或还原论分析形成对照的分析方法,对此理论感兴趣者可参见《动机与人格》第三章。下面我将用整体论的方法来描述认同,而不是把它分割成相互排斥,彼此孤立的成分。就像是将一个东西放入手掌,从不同的侧面注视它,或者像一位凝视一幅美妙油画的鉴赏家,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会从这种结构,一会从那种结构来欣赏。我所讨论的每一个“侧面”都可以看成是对任何一个其他“侧面”的部分解释。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旁观者从外部各个方面来观察,也可得出同一印象。例如,他们更少分裂或者分离,更少与自己作战,对自己更加心平气和,体验我与观察我之间更加一致,目标更加集中,更加协调有机化,自身各部分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非常良好地运作,具有更高的协同作用,更少有内在的磨擦,等等。善于整合的其他方面以及它所依赖的各种条件,下面继续讨论。
2.当他更加纯粹地独自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更能与世界、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合。例如,挚爱者双方更加亲密地融为一体,而不再是两个人;“我-你”一元关系更具可能性;创造者与他的产品合二为一;母亲与她的孩子合为一体;艺术观赏者化为音乐、绘画、舞蹈,而音乐、绘画、舞蹈,也就变成了他;天文学家“飞离地球”、融入日月星辰,而不是透过远望镜孔从这个地狱望到那个地狱。
这就是说,对于认同、自然流露、或自我的最完满的获得,本身就是对于自我的超越、突破和超出。此时,个体达到一种相对忘我的境界。
3.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罗杰斯说得好,个体感到自己“在充分地发挥作用”。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有风度。他处于自身的最佳状态,一种如矢在弦、跃跃欲试的状态,一种最高的竞技状态。这种情况不仅是主体的感觉,而且能够被视察者目睹。他不再浪费力量与自己搏斗,不再压抑自己,肌肉不再和肌肉抗衡。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部分能量用于行动,部分用于抑制这些能量的发挥,而现在不再有浪费,全部能量都用于行动。此时,他尤如一条一泻千里直奔大海的河流。
4.当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他的“充分发挥作用”还体现出一个很微妙的特点,这就是行为的轻松自如。往日刻不容缓、疲于奔命的苦差重负,现在做起来不再有老牛破车、苦苦挣扎之感,而是轻车熟路、势如破竹。优美的感情和优雅的风度现在浑然一体,伴随着充分发挥作用的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此时事事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此时,他表现得胸有成竹,明察秋毫,好像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毫无怀疑、踌躇、也非止步不前。他的行动不是有气无力、虚晃一枪,而是精力充沛、命中要害。那些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创造者、领袖人物、高级官员,当他们处于自身最佳状态之时,其行动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一点与认同这一概念的联系不如前面几点明显,但我认为应当将它包括在内,作为“成为真实自我”的一个附现象。因为它是外在表现,能使人目睹,因此也完全可以研究。我还相信,我们要借助它来理解那种神灵般的快乐,如幽默、滑稽、稚拙、憨痴、嬉戏、大笑等等。我认为这些乃是认同的最高价值之一。
5.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更加感到自身是自己行动和感知的中心。他更加真切地感到自己就是第一推动者,自己决定着自己的一切,而不是被引动的、被决定的、被支配的、无能为力、守株待兔、暮气沉沉的弱者。他自己就是自身的主宰,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既感到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又感到信心百倍、无坚不摧。
6.他现在最大限度地摆脱了阻滞、抑制、谨小慎微、畏惧、疑虑、控制、自责、制动。这些东西也许体现了他的价值感情的否定方面,体现了他的自承、自爱和自尊的否定方面。这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现象,从这两方面都可作进一步描述。当然,这只是已列出和下面将列出的那些特性的一个不同方面。
这些事情在原则上很可能可以用实验验证,因为,从外部看,它们是肌肉与肌肉搏斗,而不是肌肉合作性的帮助肌肉。
7.因此,他在行动时更具有自发性、表达性、纯真性,即正直、天真、诚实、公正、坦率、童真、朴实、无防备、无防御。他在行动时更加自然、放松、不踌躇、简单、诚恳、不做作、直截了当,有一种特殊的纯朴。他更加不受控制、自由地奔涌出生命力,即他更加自动地、冲动地、反射般地、“本能地”、非抑制地、非自我意识地、非思考地、无意识地表现自己。
&&&&8.因此,他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更具有创造性。由于更大的自信以及疑虑的消除,他能够以道家那种顺应自然的方式或者格式塔心理家所描述的那种灵活的方式来造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他能根据行为本身固有的“外在于我”的要求(而非根据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根据其任务、天职或游戏的本质让自己的行为处于明确无误或游移不定的状态。因此,他的行为更具有即席发挥、兴之所致、斐然成章的特色,更具有无中生有、鬼斧神工的特色,更加新颖独特、远离陈腐平庸、不再束手束脚。他也更少准备、计划、设计、预谋、练习、预测等等,总而言之,绝非三思而后行。因此,他的行为相对来说不为任何东西驱动,并非追求、奋斗的结果。它们没有动机、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为它们是突然出现、临时创造的,并非脱胎于过去。
9.所有这些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或物质的顶点。如果所有人在天赋上都互不相同,在高峰体验中他们更是特色各异。如果说人们在许多方面(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那么在高峰体验中,角色中断了,人们变得难以替代。无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无论“独一无二的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特色在高峰体验中的表现总是登峰造极的。
10.在高峰体验中,个体在各种意义上最大程度地摆脱了过去与未来,具有更强的此时此地之感,最接近于全在的人。例如,既然他最少墨守成规与经验预推,他就能排开干扰,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好地全神贯注地倾听。这种干扰或者来自基于过去的期待(这种情境与现在的情境不可能相同),或者来自基于关于未来计划的希望或担忧(这意味着把现在当作未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既然他已超越了欲望,他也就不必根据自己的好恶来给事物贴上什么标签。他也用不着比较此时已有的东西和没有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评价。
1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已不完全是受世界法则支配的尘世之物,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就内存精神规律与外在现实规律的区别而言,他更受前者而不是后者的支配。这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并非如此。就算是自相矛盾,它也不可能不具有某种意义。当对自我和他人同样任其自然之时,对他人的存在认知才最有可能。自尊、自爱与尊重他人、敬爱他人两方面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无为而为,也就是说,他顺应天性、听任自然、任其所为,而不是人为控制。此时他已把自己从非我中解放出来,不再受其支配,不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是按照自身的内存规律和法则行事,最大限度地成为自身。这种情况表明:内在精神(我)与外在精神(他人)全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它们实际上并非相互对立。这种情况还表明:两种规律都是非常有趣和令人愉快的,它们甚至能够整合以及融合在一起。
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上述令人迷惑的描述,这就是两人之间在存在层次上的爱情关系。当然,任何高峰体验的例子也可以说明。很明显,在这个理想表达的层次上(我称为存在领域),自由、把握、随其自然、信任、意欲、依赖、现实、他人、独立等语词都呈现出非常复杂和丰富的意义,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欲望、需要、自我保护、两分、两极化、分裂等的匮乏性领域里,上述词语是不具有这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的。
12.现在我们强调行为的非努力或非需要方面,并把它作为我们研究的中心(或有机体的中心),有一些理论优势。在以上各方面的描述中,从一定的意义来看,特别是从匮乏性需要的角度看,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变成了无动机的人、或非驱动的人。因此,在高峰体验的层次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所达到的真切的认同是非努力、非需求、非欲求的,也就是说,他超越了一般类型的需要与驱力。他对自己任其自然,此时,他已获得了欢乐,这种欢乐意味着暂停对欢乐的追求。
  类似的情况我已在谈自我实现者时描述过了。现在,一切皆自然而生,不期而至,无所希望、无所努力、无所企求,然而源源不断,如歌如诉。他现在的行动全然不是为了消除匮乏、避免痛苦、远离苦恼和死亡,不是为了未来的进一步目标,不是为了本身以外的什么目的。他的行为已经变成了自我肯定的行为、终极行为,而不再是手段行为。他的体验已经成了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在这种意义上,我把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称为神一样的人,因为大多数的神灵都被看成是没有需要、没有愿望、没有匮乏,什么也不缺少,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满足。人们从无所匮乏来推论出“至上至善”的神灵所独具的特点和行为,我认为,这种推论对我们理解人类的非欲求的行为非常富有启发性。例如,我发现它对于神妙的幽默和欢悦的理论、对于厌烦理论、创造理论等等是打开思路的钥匙。人的胚胎也是没有需要的,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才产生了混淆高级涅槃和低级涅槃的许多麻烦。
  13.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我只是最近才从自己内心以及被试者身上醒悟到这种语言,因此关于这一点不过多谈论。第十五章也与此有关。对于认同理论,这意味着:那些真诚的人们可以变得更像诗人、艺术家和先知等等。
  14.所有高峰体验都可以有效地理解为利维意义上的行动的完成,或者格式塔心理学意义上的闭合,或者典型的赖希式的完全的情欲高潮,以及彻底的释放、宣泄、倾泄一空、爽然若释、登峰造极、大功告成、完美极致,等等。这种情况,与问题的悬而未决时的持续活动形成对比,与半空的乳房或前列腺、与未完成的排便、与不能哭泣的悲痛、与没有充分满足的进食者的食欲、与从未完全打扫干净的厨房、与有保留的性行为、与必须保持沉默不能爆发的愤怒、与一直没有训练的运动员、与不能挂正的墙上壁画、与不得不忍受的愚蠢行为、与无效率和不公正等等也同样形成对比。在这些例子中,任何读者都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行为完成的重大意义,以及行为完成何以能丰富对于非奋争、整合、松弛、和前已讨论过的一切事情的看法。世事的最终完成是完美、正义、美、目的,而不是手段。既然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构的,并且具有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那么,我们就接触到了这样一个难题:优秀的人和美好的世界是如何互相造成的?
  上述情况与认同有什么关系呢?很可能真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完成的人或至人。他有时的确体验到了主观的终极、完成或者完美。他的确领悟过这些东西。这也许证明只有高峰者才能取得完全的认同,而非高峰者必然留有不完全的、缺乏的、奋争的、缺少某些东西的状态,他们生活在手段中而不是目的中。或者说,如果真诚与高峰体验之间的关联不是绝对的,至少也可肯定是积极的。
  当我们思考身体和精神的紧张以及产生于“未完成”的持续动作时,似乎有理由认为,它们可能不仅与安宁、平静、以及心理健康互不相容,而且与身体健康也互不相容。这里,我们也许还得到了有关理解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的线索,即:许多人声称,不知为什么他们的高峰体验近于一种美丽的死亡,仿佛最强烈的生存包含着一种与之相反的东西——希望和愿望就此瞑目。也许正如兰克所说,任何一种完美的结束或终止在隐喻的、神话的或古风的意义上都是一种死亡。
  15.我非常强烈地感到,有一种欢悦是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关于这种想法的某些缘由前面早已叙述过了,其中最重要的之一是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常谈到的,他既从自身也从外部世界体验这种欢悦,另外,研究者也可以从其外表观察到这种欢悦。
  既然英语在描述高级主观体验时力不胜任,要描述这种存在欢悦也就很困难。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随和性质,超越了各种各样的敌视恶意。它完全称得上幸福愉悦、生气勃勃、神采奕奕。这种欢悦具有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它不是由匮乏性动机驱动的。它超越了支配——服从的两极分化,既以人类的渺小(虚弱)为欢乐,又以人类的伟大(力量)为欢乐。在这种意义上,它是属于存在性的。它有一种凯旋的特性,有时也许具有解脱的性质。它既是成熟的又是童真的。
  在马尔库塞和布朗已描述过的意义上,它具有终极的、乌托邦似的、良好精神的、超越的性质。它也可以看成具有尼采哲学的性质。
  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洒脱出尘、无往不适、不为压抑、约束和怀疑所囿、以存在认知为乐、超越自我中心和手段中心、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和地域,凡此种种,皆与上述存在欢悦密不可分,亦是其定义的一部分。
  最后,就像美、爱或创造力一样,它本身就是整合的促成者。这是因为,它能解决两极分化以及许多难题。它为人类解决自己的境遇问题指明了一个有希望的途径。它启迪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以此问题为乐。这使我们能同时在匮乏性领域和存在性领域里生活,既是桑乔·潘萨,又是堂·吉诃德,正如塞万提斯一样。
  16.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他们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反应就是感到“受之有愧”。高峰体验并非可由策划安排而引发,他们往往不期而至。我们常因高峰体验而“喜出望外”。在高峰体验中,我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朗的震动”。
  历经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犹如信徒对于上帝,以及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应。很明显,任何自然或超自然的宗教起源的自然主义理论也同样如此。
  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一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
  最后,在描述自我实现的、真正的人既谦卑又高傲的特点上,我们完全可以从理论上指出一种联系。幸运的人几乎不能完全相信他的命运,感到敬畏者、怀有感激之情者亦复如此。他必须问自己:“我能当之无愧吗?”这种人通过把高傲与谦卑合并为一个独特的、复杂的、超坐标的统一体,以此解决其截然对立,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既高傲又谦卑。高傲而又带有谦卑的风味,这与傲慢与偏执狂是两回事。谦卑而又带有高傲的风味,这与受虐狂完全两样。只对它们进行区分会使它们成为病态的现象。存在性态度使我们能把高傲的英雄与谦卑的奴仆合为一人。
  我想强调前面已谈及的一个重要悖论,不管我们能否理解它,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它。认同的目标,包括自我实现、自发性、个体化、霍尼所谈的真实自我、可靠性等等,它们似乎本身既是终极目标,同时又是过渡目标,是必经的过程,是通向对认同的超越的途径。这似乎就是说,它的功能就是消灭它自身。换言之,假如我们的目标是东方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消失、摈弃自我意识和自我观照、与世界相融、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那么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向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获得认同,获得一个坚强的真正的自我,以及经由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实行禁欲主义。
  也许,对于这一理论,我的年轻的研究对象们所报告的高峰体验的两种身体反应都是中肯的。一种是高度的紧张和兴奋(如:“我感到极为疯狂,很想又蹦又跳、大嚷大叫。”)另一种是松弛、平和、宁静、悄然无声。例如,在一次美好的性体验、审美体验、或创造活动的狂热之后,两者都是可能的。或者是持续的高度兴奋、失眠,或者是兴趣全然消退,甚至产生食欲不振、便秘等情况,完全的放松、迟钝、以及深睡等等,也有可能。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语言是怎么发明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