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到青城后山白云寺海拔多少米高多远

走过神奇郭亮 见证公路奇迹

我们户外人不喜欢闭门造车,不欣赏纸上谈兵,更多的时间是背起行囊,带上好心情,扑向大自然,深切的体验它展现给我们的无限美景。2012年5,1黄金周的前几天,我们在楚留香大哥的带领下,8个驴友去新乡万仙山(郭亮)旅游了两天,原来我们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现在我们感概,不到郭亮怎知山水神奇;万仙山群峰竞秀,千姿百态,雾遮云绕,直刺云天,飘然欲动,似神似仙;大有“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凛凛傲骨。

虽然已归来数日,但是郭亮的美景还时不时的从远方飘过来,重温这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绝对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饕餮盛宴。打开DC,看着一张张被定格的笑脸,欣赏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回忆着刚刚走过的石板路,祥云缭绕的郭亮村,翘首云天的将军峰,层次分明的万仙山,似被彩笔浓抹的蓝天,大家一起在这幅天然的水墨画上,品山泉甘甜,尝山果纯香,住崖上人家,看松涛林海在天池中的美丽倒影,度过的点点滴滴,甚至一颦一笑,都是那样的让人沉醉。第一天虽有风雨的袭扰,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反而让我们难得体验了“人在画中游,山在云中飘”的人间仙境;逆境的互助,真情的奉献,笑中有泪,感概万千;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风雨兼程中我们不是兄弟姐妹,更胜似兄弟姐妹。

郭亮景区地处极为偏僻,真是养在深闺无人知啊!只是在这几年,拍过几十部电影以后,这颗太行明珠才崭露头角。郭亮名字的由来是怀念曾经战斗在这里一个叫郭亮的义军首领。解放前郭亮人进出郭亮村,天梯是必经之路,它是由曾经驻守此地的宋代名将牛皋修建的。现在的郭亮洞是在郭亮村老支书申明俊的带领下,全村人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铁锤、钢钎。由挑选的13位青壮村民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战天斗地的壮举,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它是南太行第一个横穿绝壁的隧道,号称太行隧道之父;1972年农历二月二开工,1977年5月1日通车,长1250米,宽6米,高4米,34个透亮窗口,历时5年多,投工3万个,郭亮绝壁与太行山断层一样,属砂质沉积岩,硬度达到8.3级,一支钢钎打10公分深,就得淬火,10公分深的炮眼,8镑重的铁锤要打4000次,开凿郭亮洞打了多少个炮眼,抡了多少次铁锤,是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难怪这个工程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让每一个经过该洞的人都是一个震撼,一个“纯手工”打造的绝壁长廊,在全球18条最奇特的公路中排名第三,被称为挂壁公路。天梯和郭亮洞相隔咫尺,但代表的含义却有天壤之别,天梯代表过去的贫穷和苦难,郭亮洞代表现代人的智慧和文明。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层层石梯级级险,辈辈出山步步难;当当铁锤叮叮钎,爷爷不叫孙孙攀。我们“面壁”思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郭亮人就是愿意做种树的前人,郭亮人创造的郭亮成就、郭亮精神不能不让世人瞩目。

旅行的长度由体力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我们用我们的小脚板来增加我们旅行的长度;走过一村又一寨,用睿智的目光猎寻新的目标,不停的拓展旅行的宽度;回来后回味、总结、探讨,站在一个新的境界去体会它的深度。长度、宽度和深度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3D旅行效果图,你能不说户外人都是有品位,有内涵的人吗?

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我们户外人不一定是聪明的人,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人,但我们一定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不仅仅在享受好心情,而且还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好心情。来吧,朋友们,加入我们这个最幸福的人群,成为幸福中的一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2. 描写辉县白云寺的诗句

基本诗词总纳白云寺作为名扬中原的千年古刹,先后接纳了数以百计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名流和官宦的光临,留下了大量的诗赋与匾额。

据载,先后有元代的王恽(元初文学家),明代的刘玉(进士,辉县知县)、王教(正德进士,兵部右侍郎)、李贽(思想家)、邓林材(卫辉府推官)、王明斋、李巽川、纪云鹤(知县)、李濂(学者),清代的张晋彦、滑彬(知县)、贺振能(学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鹿圣基(知县)、鹤峰氏珍(僧人)、徐世昌(安福国会大总统)等留下了咏歌白云寺的诗文共34首(篇)。其中,李濂的游记散文《游白茅诗记》分别被《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中国历代游记精华全编》收录。

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厚重白云寺的重要文化内涵。另外,乾隆皇帝驻跸白云寺时所题写的“白云自在”匾额,成为寺院的荣耀。

以下为欣赏:七律·白云寺独上山巅四望遥,云重缥缈拂尘嚣。幽峰远杳香潜度,古寺虚空翠自飘。

草色连天闻夜雨,林风卷海见秋潮。仙舆已下摩霄顶,唯我闲踪入九霄诚谢好友危阑独倚赠玉古寺清幽旅路遥,山风拂尽俗尘嚣。

凭高四顾乌龙走,望远千阶翠羽飘。绝顶白云迎晓汐,摩霄苍雨送春潮。

妖魔作怪不堪道,樾客悠闲醉短宵。诚谢好友陋屋主人赠玉覆鼎峰回云雾遥,崚嶒起落匿喧嚣。

禅师持杖驱魔怪,香客弹冠庆铲妖。上寺梵音萦绕壁,阇梨打坐悟空飘。

云烟四起群山隐,贤士流连神会霄。

朋友 小川的诗实在不好找啊~~找了一晚

只找到这首了~~~第一首 下次再帮你找~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七停的山岭丘陵,三停的碱地沙原;

东北西三面,是神仙没有背净的太行山,

南部,是前人远未整平的一块小平川。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群峰暴起,象千万个挺立的秃头老汉,

青松翠柏,自古不来同他们交游作伴,

绿草青枝,象人体上的汗毛又细又短。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绝壁横空,把低垂的青天切成一片一片,

太阳在这里总是睡得太早,起得太晚,

山沟中寒潮时常落脚,暖风却不在此流连。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历史老人唠唠叨叨地说:这里十年九旱;

其实,特大的山洪几乎年年狂奔漫卷,

越冲越宽的河道,早已成了广大的乱石滩。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自古有三难:吃水难,烧柴难,走路难。

如果诗人李白到此遨游,才情不减,

他定会唱道:“蜀道之难难于上辉县”。

辉县竟是这样。好吗?似乎恰恰相反,

是的,各个阶级自有大不相同的答案。

过去的小生产者,爱它,恨它,心焦意乱;

对于无产阶级,辉县无疑是天上人间。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沙碱正可测验人力,山岳最能显示庄严;

听说古代愚公只不过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今日愚公人多势众,力能改地换天。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高山峻岭,真是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山腰坡底,正好垒成一层层好看的梯田,

凿出鱼鳞坑,喷香的果树形成别致的林园。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绝壁悬崖,好似串串水库的坚固墙垣;

太阳一出,水面上出现了万道红线,

北国山区,原来也有富丽而明媚的江南。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大坝可以蓄住山洪,山沟可以挖出水源,

小石头能够垫地,大石头能够垒堰,

宽阔的河道,建成了机械自由行动的大寨田。

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有了人民公社,一切困难都是万种方便;

如果诗人李白活到今日,走在时代前端,

他永远不会叹息:“将登太行雪满山”。

辉县难道不好吗?谁敢跟我们诡辩!

无产阶级以伟大的实践,回答一切挑战;

今天的辉县,已是中原大干快上的样板,

明天的辉县,必将成为繁荣昌盛的乐园!

4. 关于辉县的作文450字

家乡辉县古称共国,地形北高南低,既有高山峻岭,又有丘陵平川,诗人郭小川曾赞美说“辉县好地方,祖国少有,世界罕见”。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辉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这块厚土上就有人类的足迹。据史书记载,远古时这里是共工族的居住地,因此才有共国的称谓。

自汉置县后,辉县先后有共县、共城、共州、河平、苏门、辉州等名称,明洪武元年才正式初改名为辉县。1988年撤县设市,但仅在辉县后加“市”称作“辉县市”,一直沿用至今。

风雨沧桑,时空流转,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厚重的文化积淀。辉县城西北有座苏门山,苏门山下有著名的百泉湖,开凿于周代,久有盛名,有北方“小西湖”之称。

《诗经 卫风》里“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就是指的百泉湖。也有学者认为,《诗经》中所提的“泉”,均是指辉县的百泉湖。

有山有水,山水相依,美丽的自然风光,曾吸引了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至今这里仍有宋徽宗、唐伯虎、岳飞、郑板桥等人的碑刻和墨迹。西晋初年的稽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位名士,曾以“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思想,于公元一百七十年前隐居在辉县城西的竹林里,史称“竹林七贤”。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邵雍在此学习易经,现在百泉湖畔仍存他留下的“安乐窝”一处。文物部门曾对辉县共城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城墙全部分层夯筑,南北长1200米,东西长1300米,总面积156万平方米。

城墙最厚处宽90米,一般处宽70米,高13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生产力水平计算,建这样一座城需十年时间,共城是当时仅次于西周的京城镐京的都城。

上世纪30年代,在辉县琉璃阁发现了一处周代墓地,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种类涉及礼器、乐器、兵器、酒器等,它就像一幅画卷,生动地再现了这块古老土地曾经的辉煌。最值得稀奇的是吴王夫差剑的出土发现。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传世或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共有6把,其中一把出土于辉县东南的战国墓区,剑身宽5厘米,全长59.1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身铸有篆书阴文:“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等字。这片热土,为许多历史人物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北宋末年岳飞带领“八字军”曾驻扎在辉县百泉的苏门山下,后在辉县西北的侯兆川大胜金军。元代政治家、诗人耶律楚材敢言直谏,力戒杀戮,晚年隐居于辉县城西的梅溪村,曾提出一系列恢复发展中原经济的政策措施。

清初大儒孙奇逢由河北来辉县居于城南的夏峰村,在百泉主讲“夏峰之学”。这片热土,人才辈出,到了近代,尤为可歌可泣。

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将军曾是太行七分区司令员,在辉县指挥了多次的对日作战。《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之一就是辉县人郭兴,那时他任武工队队长,穿梭来往于平原山区之间,歼顽敌,除匪霸,令敌人闻风丧胆。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辉县人在县委书记郑永和同志的带领下,战天斗地,大兴水利,一部《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新闻记录片,使辉县名扬全国。如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辉县与时俱进,麦浪翻滚,果林飘香,已成为河南重要的优质小麦主产区之一,更有工业的发展和山区旅游的开发,让辉县人的“钱袋子”一鼓再鼓,名列全省百强县前列。

每每和外人谈及家乡,我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她厚重的历史,以及她当代的巨大变化,言语间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与陶醉。

找了很久,终于帮楼主找到~强烈要求加分啊!

辉县的太行山区,那条沟里石头最多?

哎,哪儿都不少,要是石头变成馍,

全辉县人,保管一万年也不会挨饿,

要问哪儿最多,也许的数拍石头公社。

这一带。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拍石头的石头,太阳一照,金光四射:

一到黑夜,好像一下子变成鬼怪妖魔,

它们互相拍拍打打,声音响彻深沟大壑。

这声音,谁也没见过,可都这么说,

解放以后,贫下中农翻身了,气壮山河,

一批批的小伙子,偏在石头上横躺竖卧,

听了多少晚,什么声音也没有,一片沉默。

传说消灭了,人们只恨这石头太多太多,

架桥使不着,盖房用不了,运走没处搁,

而山洪年年暴发,石头照旧从坡上滚落,

石头成了灾害,人们一时对它无可奈何。

一九六九年,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似又复活,

拍石头公社的山沟里,石头的响声大作,

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峰火,

真把这里的石头烘得金光四射,生气勃勃。

这才是拍石头啊,过去的传说黯然失色,

象母亲拍着婴儿入眠,爱得深沉又柔和,

但人们用的是钻、是锨、是镐、是炮火,

拍打石头,让它们按照人的意志重新生活。

治山治水大军,森严地排满了大沟小坡,

响声四起:轰隆隆、哗啦啦、吱吱咯咯。

这块抗日根据地,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景色,

太行山里,火星飞迸,尘烟漫卷,石头起落。

人们把是偷拍成大坝,建立水库四座,

人们把石头拍成地基,盘山公路通进山窝;

人们把石头拍到地底,用好土把它们淹没,

大片的大寨田,代替了石头成灾的干河。

人们把石头砌成渠道,让清清的甜水流过,

人们把石头累成田堰,使梯田整齐而有规则,

人们在这过去的石头滩上,获得了硕果,

粮食全年跨过“长江”,一季越过“黄河”。

拍石头,拍石头,于今果然把石头拍成馍。

不,不是石头好,而是党的路线金光四射,

这个公社党委整天整天把资本主义捕捉,、

而有把懒汉懦夫的思想堡垒一个一个攻克。

党委书记孙钊同志活着的时候,他常说:

“主席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烈士们曾用鲜血包围了这里并不嫌石头多,

今天,为啥不能在石头滩上把社会主义建设!”

公社借用的二十八间民房,白天上着锁,

干部和群众在一起,天天在山沟里劳作,

他们已经大干了五个冬春,永远朝气蓬勃,

现在,在太行山里已经出现了崭新的公社。

孙钊同志刚刚死去,安息在田堰中的石窝,

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在大地上活着。

拍石头公社的石头,继续变成最好的馍,

拍石头公社的前程,向他的大寨田一样广阔。

6. 有关雁的诗句 古诗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鸿雁在云鱼在水。——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举头忽见衡阳雁。——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7. 有关于大海的诗句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8.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20.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辉县市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

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春秋属卫,战国归魏,秦属河内郡。西汉,县境东部置共县,西部属山阳县。

东汉、晋、北魏、东魏因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省山阳县,改置共城县,属冀州河内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辖共城、凡城二县;武德四年废州,并凡城县入共城县,唐属河北道卫州。宋因之,行政区划属河北西路。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显宗允恭(共之谐音)之讳,改称为河平县,属河北西路。元属中书省。

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称苏门县,贞祐三年(1215年)升苏门县为州,因百泉魏惠王祠有清辉殿(取谢灵运“山水含清辉”诗句命名),故以“辉”为名,称“辉州”,领苏门、山阳二县。元代因之,后废苏门县,改山阳为镇,仍称辉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立县,改辉州为辉县,属河南省布政使司卫辉府。清代因之,民国16年(1927年),天门会举义,在西平罗建合平县,不久即废。

[4] 1938年2月日军入侵辉县,1943年至1944年,中共太行区委根据抗战形势,将原辉县相继划为辉县(后改辉北县)、辉嘉、新乡(后改辉县)三县。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6月三县合并为辉县。

建国后,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86年撤新乡专区,辉县改属新乡市。

1988年10月撤销辉县,建立辉县市(县级),河南省管辖,新乡市代管。

《病中喜李仲霍王子载见过》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春风饯余寒,山雨留暝色。

杜门正卧病,俯仰空四壁。

庭空鸟雀至,窗破风雨入。

拥炉意无聊,胸次百忧集。

肉消时抚髀,啸罢空抱膝。

户外云气昏,春泥污阡陌。

清晨履声喧,不见车马迹。

忽传高轩过,未知当何适。

仆夫走告予,有客来问疾。

起迎屐齿折,颇觉心悦怿。

沈疴脱去体,阳气满大宅。

坐闻枚叟言,汗复淟然出。

平身拙自卫,外邪屡见袭。

昔尝倦宾至,束带难自力。

今者乃不然,惟恐归骑铖。

向来谢交游,正乏君辈客。

《十日祭先农拂晓过刘寺》

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

喔喔晨鸡唤出城,篮舆兀睡忽天明。

偶因半路松招客,始觉空山雨未晴。

蘸水一梢偏韵胜,搀空万壑自天成,

夺祠铖是搜奇观,始信容台职最清。

年代: 宋 作者: 林表民

良玉本不琢,不音无希声。

观君命轩意,欲以诗自鸣。

君诗志古调,考击在差韺。

泠泠涧泉泣,切切溪条清。

孚尹露涵采,润美月泛英。

昔闻洛山中,种者须其成。

非铖感受价,卖韫那敢轻。

用之荐穹昊,何但鬼神惊。

凉欲觉庭叶,夜疏耿镫惊。

一读一启予,古调真难评。

年代: 宋 作者: 施士衡

十年帅铖倦驰驱,适意方谋一壑居。

贾谊有才终太传,薛收无寿处中书。

伤心风月江心古,过眼光阴梦幻虚。

红紫飘零春色尽,后凋松柏独萧疏。

《刘元辅寄咏史六十首赋此为谢》

年代: 宋 作者: 徐瑞

永嘉诸老不可作,史傅纷纭孰与评。

一字不轻严兖铖,千年如见审槿衡。

常尤此道无人识,忽得公诗老眼明。

雪手焚香三读龙,小楼坐对晚山横。

年代: 宋 作者: 许月卿

天道尊高父道同,地亲如母祀先农。

社翁不肯饮残水。野老铖能存古风。

箫鼓村田聊击壤,鸡豚社酒好治聋。

满庭芳曲还堪唱,一笑东坡鬓已翁。

《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遗俗续陶唐,来苏徯圣皇。

布昭汤绰伐,恢复汉对疆。

金铖申斟剪,朱干示发扬。

宜哉七德颂,千摇播洋洋。

最佳答案1、西岭雪山:染白西岭雪山的一草又一木,一山又一树。西岭雪山美成冰雪覆盖的童话世界。从映雪广场到阴阳界,千山万树,银装素裹。2、毕棚沟景区: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左右,这里

1、西岭雪山:染白西岭雪山的一草又一木,一山又一树。西岭雪山美成冰雪覆盖的童话世界。从映雪广场到阴阳界,千山万树,银装素裹。

2、毕棚沟景区: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份左右,这里经常大雪纷飞,坐上观光车在原始森林中穿行,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3、海螺沟景区:冬天的海螺沟,几乎都是在雪后或下雪中度过。高海拔的天气,使得这里有着在四川平原少见的雪景。

4、青城后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尤其是景区又一村、白云寺等点位周边,皆被白雪覆盖,甚是好看。

5、达古冰川景区:位于中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是一处集冰川、雪山、森林、野生动物、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精选14篇)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2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_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__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4

  游客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阳光旅行社的“青城山一日游”之旅。俗话说相逢即是缘,我很荣幸能成为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希望在旅途中通过我的热情服务,生动讲解,能让大家轻松愉快。首先,我将会,大家都称我们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那么,我们炎帝姓什么呢?对了,姓姜。值得骄傲的是我与咱们炎帝同姓,大家可以叫我小姜,我们常说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可别忘了我们炎帝姓姜哦。我的联系方式为1519xx,请大家记下哦,1519xx。旁边这位坐在司机座位上的呢理所当然就是我们这次游览的司机李师傅了,他将会和我一起陪大家来完成这次旅行,李师傅向大家打个招呼吧。为避免大家上错车,再借用一下你们的手指,记下我们的车牌号川A。

  车已启动,请大家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注意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外面的风景是抓不住滴。(请看窗外,四川应地处四川盆地,冬日整天烟雾缭绕,如睡眼朦胧的少女,而今天,为欢迎大家的到来,她笑开了眼,露出了金灿灿的太阳,真是天公作美,为我们这次的旅行开了个好头。)我们现在正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期间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行程安排以及目的地的概况。相信大家对我国的四大名著并不陌生,尤其是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更为大家津津乐道,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总是端坐于天庭之上表情严肃的玉皇大帝;白发白须的慈祥老人太上老君:动辄对天界,冥界发号施令的四御神仙,还有那一颗颗灵丹妙药。。。。。。这故事里出现的人物都是道教人物,大家是否会感到好奇呢?而今天,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道教圣地,青城山。它位于灌县西南15公里处,背靠岷山,西临川西平原,方圆二十里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一百零八处胜景,由于此山诸峰环绕,形如城郭;茂林修竹,终年常绿,故名青城。我们将会在20分钟后到达,,然后通往我们这次欣赏的主要景点,天师洞。期间,我会为大家讲解它的来源,以及里面主要的人物塑像和他们的故事传说。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呢或许道行还不深,没有为大家讲解全,如果在坐的游客们有了解的我们可以一起讨教,我会虚心学习,再不然我们也可向里面的道士讨教讨教。看完后,我就会带大家领略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那么,我们就好好休息下,养精蓄锐,再“问道青城山”,最后,为确保大家在旅行途中不会走失,请没有记下我电话号码再记一下我的电话号码,151,祝大家旅途愉快!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5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 (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20xx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6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来青城山的。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建福宫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楹柱上挂的394字的“青城长联”,写景说典,有兴趣的可以一读。

  进山门,我们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这条林间山道首先进人眼帘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

  月城湖到了。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们在此筑坝拦水,形成湖泊,

  我们过湖乘索道缆车直达上清宫。从高处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时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游览了。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式吊椅载客,游人凌空观景,眼界开阔,别有情趣。

  下索道,已是上清宫景区的四望观。

  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另一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撰书的称颂道教的对联,字体恭整好认,我就不逐字念读了。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长廊再前行到皇经楼,出院门至圣灯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顶――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现在改建成一个接待点,又在其更高处新修了“老君阁”。

  三层楼的罩式高阁里面供奉着道教教主李老君骑青牛的巨大铜像。请大家上阁去看。站在老君阁的三楼观光廊上,凭廊远眺,青城诸峰,碧绿一片,拱伏眼界,山风横过,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适和快意,真是难以形容。再远看,岷山隐隐,岷江如带,婉蜒飘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锦绣,历历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宫,那么还可赏神灯、观日出、看云海,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观,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经过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虽有扶手铁链,也请大家小心,经过大小朝阳洞,到“访宁桥”路就好走了。

  访宁桥往左约二里到祖师殿。此殿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又名真武宫。祖师殿面对的山谷叫白云溪,背后是轩辕峰,林岚掩映,环境清幽。古迹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读书的“读书台”。

  1982年被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殿右那条小道可去青城后山。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期间三次到过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师殿。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将军不胜喜悦,在殿侧刻碑筑亭以为纪念,此碑现在祖师殿内,作为文物保护。

  快到天师洞了,这里叫古龙桥,请看南面那条山缝,从崖顶直到山脚笔直裂开的一条石缝,说是山缝,实际约有18米宽,深达70多米,景色奇险,传说是张天师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画符之后,朱笔一掷,笔迹裂山为槽,人们就叫它为“掷笔槽”。

  这里是天师殿,我们通常说的天师洞景区是指古常道观为代表的一组宫观建筑群。天师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这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清光绪十年重建。

  上层洞窟里面供的张天师,因此人们说这里才是名符其实的天师洞。请看这座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只眼睛怒视,神态威严,左掌直伸,现出掌中“阳平治都功印”,据说是天师以镇山之宝降魔的法像。旁边是他的第30代孙、宋代虚靖天师的塑像,和气文雅,一副济世救人的形象。天师殿是天师道的祖庭,过去的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就任后,都要到这里朝拜。

  往前为“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开元皇帝书碑,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十分宝贵,世代传为镇山之宝。其它碑刻有张大千先生的“天师像”和《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等,都是值得观赏的文物。

  黄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们从上清宫下来,是从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师殿,再进黄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黄帝祠是供奉的轩辕黄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朴静雅,横额上有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石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金字,祠前的“轩辕黄帝洞碑”刻的是冯玉样将军1943年撰题的颂词:“轩辕黄帝,伟大民祖,战功烈烈,仁爱各族。制礼作乐,能文能武,垂教子孙,流芳千古。”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为神。青城山因有黄帝到丈人山,访宁封修习“龙跷飞行”之术的传说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间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现在我们游览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道教宫观建筑。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1923年,近年又进行过维修。殿前通廊以九级石阶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圆柱支撑,石柱又分别立于高1.2米、精雕奇兽图案的石础上面,显得庄严而又十分气派。殿堂横列五大开间,共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圆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有飞禽走兽,人物花草,色调素雅,与建筑配合和谐协调。楼上是“无极殿”,楼正中有八角形楼井,用于采光通风,还可卸去游人压抑之感,正中悬有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居于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纪;居于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灵宝天尊,象征混元世纪;居于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纪。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称“三清”,所以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栏上,刻有许多人像,光头露背,翻腾扑跃,嬉闹戏耍,头光上没有戒疤,天灵盖下凹未平,有的还有“毛根儿”,穿开挡裤,若婴孩形象,是为“赤子”。按《道德经》说:“常德不离,得力归于婴儿”,教人要保持纯洁、善良的赤子之心,认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还设计了一些乐器,那海螺遇到山风,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叫“天籁”。这组石雕就天簌婴灵图,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殿前还有一株古银杏,高约30米,树冠直径36米,传为张天师手植。

  走出古常道观的山门,天师洞景区的游览告一段落,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宫观的位置,当初的选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观位处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顶耸立如屏,左接青龙岗,右携黑虎塘,三面环山,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可望千崖迤逦,万树凝烟,身居深山目及天际,一派神仙都会的境界。而且天师洞的宫观建筑把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核心,布置在中轴线上,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联成一片,廊柱上楹联诗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满诗情画意,与周围的山景相衬,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现在顺路下山。我们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时候更青幽、更美丽,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时期更多。这是因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宫观亭阁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保护,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正式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青城山焕发了青春,更加靓丽。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7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8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躇,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9

  众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它是集防洪、航运、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下来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22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正常发挥着它的各项社会功用,而与其同时代修建的郑国渠、灵渠的社会功用却已经早早的废弛了,大家就不禁要问,都江堰为什么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一日的灌溉着成都平原,这样历久不衰。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啊。原因就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科学性,可能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科学的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量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食无荒年,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之所以能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还得益于这三大渠首工程。

  首先,让我们看看鱼嘴分水堤的妙用,乃名思义,是该工程大堤前端形似鱼嘴,故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水,将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为二,左边称为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右边沿山脚的是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大的任务,并且在洪水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也就是枯水季节时,岷江水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用水,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四成,这样可以保证灌溉,夏季洪水季节时,在弯道动力学原理的作用下,二者的比例会自动的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灾。二王庙墙壁上刻的治水《》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说的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作用。

  除了分水这个功用外,鱼嘴还有排沙的重要功用,因其建在岷江大弯道的下方,因而外江处于凸岸,内江处于凹岸。当洪水季节来临时,水流夹带的大量沙石到大弯道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漩涡,此时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百分之六十的主流一起直冲外江,而含沙量小的表层水被离心力甩到凹岸,冲向内江,鱼嘴是二八排沙的,百分之八十外江,百分之二十内江。

  鱼嘴说完了,现在我们接着看看飞沙堰的功能,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方1070米处,长200米,高2.15米,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工程,其实它的功用却非常的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旱灾害的关键,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水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况,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的主流,另一个作用是排沙,刚才说道在鱼嘴处已经江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内江,这些沙石进入内江后并不会全部的流入成都平原。因为飞沙堰在这里起到了排沙的关键作用。它会将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这样就只有百分之五的沙石才从宝瓶口进到成都平原,一般情况下,洪水越大,飞沙堰的排沙功能越强,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样就保证了内江水流的通畅。可见飞沙堰的确不简单。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是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平原的通道,它有固定的进水量,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内江,只要超过了宝瓶口的接纳量,它都会一律的拒之口外。从而保证成都平原有足够的水用于灌溉,同时也不至于遭受洪水灾害。说道宝瓶口,就不得不说它的开凿过程,玉垒山山石坚硬,当时生产工具落后,民工们是用铁具凿挖的,工程进度及其缓慢,挖通估计得30年,后来,有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火,点燃燃烧,这样岩石会爆裂开,再用冰冷的岷江水浇灌,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作用下,坚硬的玉垒山就不再坚硬了。最后,李冰用了8年的时间打通了玉垒山。在宝瓶口的一侧,大家可以看到离堆。因为与玉垒山山体相离而得名。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就是这样工作的。其中不难发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用是相辅相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相互作用,都江堰才如此的伟大,它是独一无二的。“因势利导”是它治水哲学的精髓,它和现在司空见惯的拦河大坝,一横一纵,一堵一导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治水哲学。一个是征服自然,一个是顺应自然。都江堰以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频频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水库的平均寿命只有50年,条件较好的美国水库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320xx年,相形之下,都江堰却已经存在了2200多年。难怪余秋雨先生会在它的著作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10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竖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11

  青城山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说,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个字——“幽”,才女的灵魂是一个字一一“道”。先说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它象清丽脱俗的仙女,写一下这个“幽”字,就是“山”里藏着“丝丝”,意思就是说,青城山里蕴藏着丝丝不断、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呀。 ‘

  多年来,青城山的平均气温一直都是15摄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湿润: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青城山风景区的林木总面积达2350公顷,可以说是植被繁茂,晶类众多,仅木本植物就达110余科、730余种,既有挺立在庙观旁的参天大树,又有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大面积人工林,其中的古树名木有银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树种之一,俗称白果树,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师洞银杏,传说是张天师手植的,高50多米,径围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被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封为“天府树王”,它有很多白果笋密集下垂,极为壮观,是青城山的镇山之宝,是中国道教诞生、发展的见证。另外,青城山还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树、珙桐等珍稀树种,青城山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青城幽兰驰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态、科研、旅游价值,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植被丰茂,林木有情,空气自然也就十分新鲜有灵气。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有197科50多种。禽鸟约200余种,鱼类品种有20余种,野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2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青城玉鸦、红嘴相思鸟、杜鹃鸟、娃娃鱼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诗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脉鹤鸣山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据说他“会三界万神于青城黄帝坛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将当时的四川及汉中的部分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分别管理,所谓“治”,与乱相对,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内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青城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在青城山的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为中心,才繁衍、发展出了后来震惊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当时,全国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这种国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座山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4就象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道陵张天师以清城山为基地创立天师道,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没变。唐代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视道教,据说是因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与李唐同出一家。对青城山道佛之争这段公案,玄宗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顺势把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青城山与道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从青城山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来此结茅传道,开辟了东方神秘宗教——中华民族传统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20xx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养生学等方面乃至政治和军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和久远的影响。道教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12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镇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条,总长8.7公里,一般宽为5-6米。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产值7002万元,营销收入6750万元。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

  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1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四川青城山导游词 篇14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来青城山的。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建福宫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的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楹柱上挂的394字的青城长联”,写景说典,有兴趣的可以一读。

  进山门,我们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这条林间山道首先进人眼帘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

  月城湖到了。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们在此筑坝拦水,形成湖泊。我们过湖乘索道缆车直达上清宫。从高处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时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游览了。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式吊椅载客,游人凌空观景,眼界开阔,别有情趣。

  下索道,已是上清宫景区的四望观。

  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手书,两旁联文是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另一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撰书的称颂道教的对联,字体恭整好认,我就不逐字念读了。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长廊再前行到皇经楼,出院门至圣灯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顶――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现在改建成一个接待点,又在其更高处新修了老君阁”。

  三层楼的罩式高阁里面供奉着道教教主李老君骑青牛的巨大铜像。请大家上阁去看。站在老君阁的三楼观光廊上,凭廊远眺,青城诸峰,碧绿一片,拱伏眼界,山风横过,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适和快意,真是难以形容。再远看,岷山隐隐,岷江如带,婉蜒飘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锦绣,历历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宫,那么还可赏神灯、观日出、看云海,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观,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经过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虽有扶手铁链,也请大家小心,经过大小朝阳洞,到访宁桥”路就好走了。

  访宁桥往左约二里到祖师殿。此殿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又名真武宫。祖师殿面对的山谷叫白云溪,背后是轩辕峰,林岚掩映,环境清幽。古迹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读书的读书台”。

  1982年被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殿右那条小道可去青城后山。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期间三次到过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师殿。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将军不胜喜悦,在殿侧刻碑筑亭以为纪念,此碑现在祖师殿内,作为文物保护。

  快到天师洞了,这里叫古龙桥,请看南面那条山缝,从崖顶直到山脚笔直裂开的一条石缝,说是山缝,实际约有18米宽,深达70多米,景色奇险,传说是张天师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画符之后,朱笔一掷,笔迹裂山为槽,人们就叫它为掷笔槽”。

  这里是天师殿,我们通常说的天师洞景区是指古常道观为代表的一组宫观建筑群。天师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这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清光绪十年重建。

  上层洞窟里面供的张天师,因此人们说这里才是名符其实的天师洞。请看这座隋代石刻的张天师像、三只眼睛怒视,神态威严,左掌直伸,现出掌中阳平治都功印”,据说是天师以镇山之宝降魔的法像。旁边是他的第30代孙、宋代虚靖天师的塑像,和气文雅,一副济世救人的形象。天师殿是天师道的祖庭,过去的江西龙虎山历代天师就任后,都要到这里朝拜。

  往前为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的开元皇帝书碑,令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十分宝贵,世代传为镇山之宝。其它碑刻有张大千先生的天师像”和《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等,都是值得观赏的文物。

  黄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们从上清宫下来,是从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师殿,再进黄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黄帝祠是供奉的轩辕黄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朴静雅,横额上有元老、大书法家于石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金字,祠前的轩辕黄帝洞碑”刻的是冯玉样将军1943年撰题的颂词:轩辕黄帝,伟大民祖,战功烈烈,仁爱各族。制礼作乐,能文能武,垂教子孙,流芳千古。”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为神。青城山因有黄帝到丈人山,访宁封修习龙跷飞行”之术的传说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间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现在我们游览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道教宫观建筑。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建于1923年,近年又进行过维修。殿前通廊以九级石阶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圆柱支撑,石柱又分别立于高1.2米、精雕奇兽图案的石础上面,显得庄严而又十分气派。殿堂横列五大开间,共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圆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有飞禽走兽,人物花草,色调素雅,与建筑配合和谐协调。楼上是无极殿”,楼正中有八角形楼井,用于采光通风,还可卸去游人压抑之感,正中悬有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居于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纪;居于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灵宝天尊,象征混元世纪;居于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纪。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称三清”,所以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栏上,刻有许多人像,光头露背,翻腾扑跃,嬉闹戏耍,头光上没有戒疤,天灵盖下凹未平,有的还有毛根儿”,穿开挡裤,若婴孩形象,是为赤子”。按《道德经》说:常德不离,得力归于婴儿”,教人要保持纯洁、善良的赤子之心,认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还设计了一些乐器,那海螺遇到山风,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叫天籁”。这组石雕就天簌婴灵图,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殿前还有一株古银杏,高约30米,树冠直径36米,传为张天师手植。

  走出古常道观的山门,天师洞景区的游览告一段落,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宫观的位置,当初的选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观位处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间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顶耸立如屏,左接青龙岗,右携黑虎塘,三面环山,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可望千崖迤逦,万树凝烟,身居深山目及天际,一派神仙都会的境界。而且天师洞的宫观建筑把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作为核心,布置在中轴线上,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联成一片,廊柱上楹联诗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满诗情画意,与周围的山景相衬,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现在顺路下山。我们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时候更青幽、更美丽,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时期更多。这是因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宫观亭阁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保护,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正式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青城山焕发了青春,更加靓丽。

  大家就要离开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带土特产回去馈赠亲朋好友,我介绍四样青城山有名的特产:白果炖鸡、洞天乳酒、青城贡茶、洞天泡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城后山白云寺海拔多少米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