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精神文化消费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有没有”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现在更多的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陈晓光分别率队,赴上海、陕西和山东、浙江开展专题调研。5月28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作主题发言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发展有关重要论述,结合调研情况和参加调研委员意见,就“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非常必要、正当其时。博物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着力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国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转变。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大踏步向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博物馆无论从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看,还是从行业自身建设发展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博物馆办馆质量普遍有待提高。步入“十四五”时期的博物馆事业,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保持博物馆发展速度、总体规模增长的同时,不断推动其质量、效率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让博物馆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第二,正确定位赋能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国情出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在博物馆诸多功能中,典藏、展陈、教育、研究是其基本功能,传播、运营、增值等属于其延伸功能。在基本功能中,典藏是基础,展陈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研究是核心。要正确处理博物馆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的关系,把实现基本功能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主责主业;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观众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服务,发展好延伸功能,不能颠倒主次、舍本逐末,始终把握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在改革,创新是关键。一要改革体制机制,让博物馆“动起来”。深化博物馆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赋予博物馆更大的自主权。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营,完善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和激励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在不改变藏品权属、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文物藏品所有权、保管权、展示权(运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博物馆文物资源以多种形式实现社会共享。二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让博物馆“热起来”。统筹做好不同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多样性发展;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展陈质量;把教育学生和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服务的重点,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三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让博物馆“亮起来”。加快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可期待的发展。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通过博物馆与高校、院所等教育科研单位合作,为博物馆培养更多人才;探索扩大博物馆自主权和完善自主薪酬分配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素质,提高研究人员比重,加大专家型讲解人员的培养力度,有条件的应创办研究型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

健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提供更强智力支撑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速和硬件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博物馆专门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一、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博物馆5788座,从业人员规模应在170000人左右。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毕业生总数仅达到上述需求的1/10。更令人担忧的是,培养博物馆高层次实践人才的文博专业硕士每年招生500人左右,平均对口就业率仅为49.95%,差距明显。

二、在制约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诸多因素中,博物馆学科地位薄弱情况需引起重视。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上,是培养方向划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完备。

一、构建立体化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建议教育部加大专业硕士招生政策执行力度,支持相关高校扩大文博专业招生规模,优化文博专业课程设置,总结校外导师制成功经验;指导地方院校立足当地文博资源,对接当地博物馆人才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建议国家文物局在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原则指导下,应对博物馆不同岗位、不同类型需求,鼓励更多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推广博物馆之间对口支援、优势互补的成功经验。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贯彻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过程中,加快对国内外相关经验调研评估,适时出台博物馆从业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动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法制化、可持续轨道。

二、支持和扶植博物馆学科发展。建议教育部充分论证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研究”列为一级学科的可行性,至少考虑将其按独立学科加以管理,让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得到切实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马萧林:

健全出土文物移交机制 盘活用好文物资源

长期以来,出土文物移交问题成为文物系统司空见惯且难以破解的难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出土文物移交机制,致使大量出土文物长期积压在考古机构,博物馆藏品来源趋于枯竭,重要考古发现得不到及时展出;各地自下而上层层截留出土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多数省级、国家级博物馆很难得到藏品补充;随着近年考古机构陆续兴建考古博物馆,博物馆藏品来源问题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出土文物移交规范化。在文物保护法修订时,增加关于考古出土文物移交的条款,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出土文物移交长效机制。

二、加强行政管理,提升出土文物移交执行力。强化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出土文物移交的督查和指导,明确并压实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出土文物移交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出土文物信息数据库及年度报告制度。

三、明确职责定位,发挥考古机构和博物馆各自功能。考古机构以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为主要任务,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主要职责。双方应聚焦各自主责主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出土文物的利用效能。

四、考古机构和博物馆应建立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出土文物的社会效益,真正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

5月11日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健全考古出土文物移交工作机制,适时开展移交专项行动。希望尽快出台具体操作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海南省委会主委,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耀红:

修订博物馆条例并尽快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简称《条例》),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通过调研发现,《条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条例》和其他相关法规规章之间衔接不够。例如,《条例》规定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采用备案登记制度,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必须经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再如,在《条例》之前出台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尚未废止,其中一些规定和《条例》不相一致。

二是《条例》在法律方面存在空白。例如《条例》中规定,在设立藏品属于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时,应遵守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但在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对非国有收藏单位是否必须取得法人资格却没有明确规定。

三是《条例》对古生物化石不加区分不利于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条例》没有与《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相关条款相衔接,没有对古生物化石按照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进行区分。

四是《条例》在实践中存在操作难的问题。《条例》特色之一是对博物馆设立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但在202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备案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没有针对博物馆的特色对备案内容和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

一是修订《条例》。按照消除冲突和弥补空白原则,对《条例》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是废止《办法》并制定《博物馆条例实施细则》。

三是适时启动博物馆法的制定。《条例》等相关法规尽管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多年实践经验和做法已为制定博物馆法奠定了基础。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推进博物馆法及其配套法规体系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

完善免费开放政策 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

免费开放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2008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累计投入390.1亿元。至2020年11年间,博物馆年度观众量从2.83亿人次增至12.27亿人次,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0.22亿人次。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国民的重要文化生活方式。

但面对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免费开放政策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财政支持政策总体上不充分。二是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财权匹配不清晰。三是免费开放政策与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不衔接。建议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免费开放和评价激励政策,调动博物馆积极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坚持均衡原则,改革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调整结构比例;督促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统筹自有财力和中央补助资金,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二、强化绩效导向,健全博物馆运行管理机制。将免费开放经费安排与博物馆绩效考核、定级和运行评估、“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年度报告和信息公开等情况相挂钩,形成经费动态分配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博物馆绩效奖励政策。扩大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允许博物馆将开展陈列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取得的收入,用于博物馆发展和人员绩效奖励;支持博物馆享受科研机构相关优惠政策,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和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

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亟须制度推动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为此,要促使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并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

一、我国博物馆校均、生均占有量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区域上也存在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明显。建议在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保持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一方面,通过继续保持我国博物馆数量的适度增长,助推博物馆校均、生均覆盖率的增长。另一方面,鼓励部分省市先行先试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鼓励试点地方的中小学依据与学校特色整合原则、学校项目优先原则、就近就便与公益性原则等与各类博物馆展开合作。同时,加快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叙事化、可视化的智能知识资源库建设,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支持,用数字化手段使博物馆教育覆盖更多农村中小学生。

二、博物馆教育在校外教育中“存在感”较弱,各级政府对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缺少专项经费支持。建议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实施意见,对工作推进提出明确要求,给予经费保障。

三、现在尚缺乏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博物馆馆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及展览进校园等机制性安排。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同时涉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教育部门与文物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建议教育部门牵头,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标准等。同时,文物部门推动博物馆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发高质量馆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学术课程、单科课程、基础型课程等。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

深化文教结合 推进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调研发现,对标高质量发展特征及要求,高校博物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三少”:场馆数量少,展陈数量少,参观人数少。二是“边缘化”:高校博物馆多为附属机构,未纳入博物馆行业和所属高校发展轨道,藏品管理、展览陈列、公众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专业化有待提高。为此,建议多措并举凝聚高校博物馆育人力量,增强育人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各高校应从科学规划设计、细化管理制度、扩大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齐抓共管。

建议国家文物局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范围。针对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未在博物馆行业部门登记备案的情况,为高校博物馆设置特殊管理办法,规范其经营。

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将高校博物馆纳入文旅融合统一部署。鼓励各级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提高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引导高校博物馆与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拓宽资源配置、资金来源等渠道,促进高校博物馆全面发展。

建议各高校将博物馆建设纳入本校发展总体规划。将高校博物馆放到与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同等地位,提高归口管理层级,纳入高校整体建设体系。

二、加强高校博物馆专业化管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博物馆专业化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教育部设立具体监督检查机制,将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建议高校博物馆明确办馆理念,制定多样性收藏策略,提高展览质量、提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主动寻求社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多媒体新技术,实现联动运转,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应有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

创新机制 让博物馆的经营活起来

通过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上海、陕西等地对不同类型博物馆开展广泛调研,以及联系我长期从事博物馆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博物馆繁荣景象背后,其现状与“活起来”还有很大距离,其表现如下:

一是博物馆长期“恪守”传统主业理念,对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作壁上观”。二是为了发展博物馆事业,大多数国有博物馆被划为公益一类,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已是公益二类的博物馆,也在积极争取进入公益一类行列。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博物馆本身对“活起来”的信心不足、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博物馆系统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博物馆的改革与创新。为改变这一状况,真正让博物馆“活起来”,建议:

一、博物馆要认真落实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闯出一条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路子来。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健全激励机制,开展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试点,落实博物馆从业人员享受科技创新扶持的政策,增强博物馆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动力和活力。

二、博物馆在运营方面可以借鉴媒体行业实行采编与经营分离的成功经验。围绕主业成立文化企业,使得作为事业身份的博物馆各部门可以做研究、做展览、做传播;作为企业身份的博物馆文化企业可以做研发、做经营、做文创。博物馆各部门、企业,各司其职、各守本分,做事更专业、更科学、更精准,既能保证博物馆形象安全,又能激发博物馆内在活力,从而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亚南:

推进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高质量发展中,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非国有博物馆尚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政策享受方面与国有博物馆难以做到“一视同仁”。二是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存在资产与举办者个人或公司财产混用、费用支出不明晰问题;还存在理事会制度落实难、藏品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堪忧等问题。三是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质量、陈展水平、服务功能、从业人员业务素养等相对偏弱。为此建议:

一、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兼顾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设立,尤其优先鼓励设立具有门类特点、行业个性、民俗特征、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题性非国有博物馆。

二、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博物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完善非国有博物馆依法备案、设立、藏品登记、建档等制度,明确准入和退出等规定,落实非国有博物馆在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安排、职称评定、教育基地命名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享有同等待遇。加大部门协同,在税费减免、运营补贴、土地保障、金融扶持、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方面,制定可操作实施细则。

三、规范监督管理。充实执法力量,定期开展年检、抽查和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加入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非国有博物馆自我管理水平。

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样化资金筹措机制。支持非国有博物馆通过合作、授权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文化创意服务。引导国有博物馆对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对口帮扶,培养一批管理规范、发展质量高的非国有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

拓展差异靠特色“出圈”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双向发力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博物馆快速发展过程中,诸如立项匆忙、定位模糊、千馆一面、馆藏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建议:

一、彻底改变模式化发展思路。地方和行业博物馆要紧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围绕主旨做好相关文物的征集、整理与展陈,多建专题馆,切实在“专”与“精”上下功夫。以此为基础,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性研究、评介和推广,以激活文物潜质,突出专业亮点,细化展览主题,彰显特色基调,让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从众多大同小异的博物馆群落中脱颖而出,找到独属的行业位置。

二、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建立上下联结、贯通行业的信息平台和宏观调控机制。在统一晾晒家底、自主公告余缺基础上,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管理协调职能,统一盘活各地积压的馆藏资源,将大量重复的库房文物以相互可以接受的方式或调剂、或划拨给专业馆,让其在专题展中充分显露价值。

三、特色馆建设主体归于属地,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把博物馆办好办活的责任。一是加大支持力度,调动一切可能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专题文物;二是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建立馆藏文物互动交流机制,或以物易物,或有偿转让,或签约租借,或交换轮展,让所需文物在各馆间顺畅流动;三是支持专题馆依靠鲜明特色和不俗业绩树立良好口碑,积极吸引、主动对接有关慈善机构、公益基金和民间收藏,或捐赠、或代为征集、或代藏式借展,逐渐形成专题馆对特色文物的集聚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

建好乡村博物馆 服务乡村振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吉林启动了“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5年来,全省共建成乡村博物馆91处,在重塑人民对家乡文化遗产的认识,帮助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民族、族群(家族)迁移史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澄清模糊的历史问题、正本清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从全国乡村博物馆发展状况看,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乡村博物馆作为留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数量、质量、功能都与快速增长的乡村文化需求不匹配。二是现阶段乡村博物馆基本属于“小微博物馆”,多由民间自发创办,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监管缺失等问题。三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碎片化,良莠不齐,除极少数规模较大、运行较好的纳入正规博物馆序列,多数缺少人员、资金等支撑条件。为此建议:

一是明确乡村博物馆定位。乡村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有效补充,是记忆的具象化、乡愁的鲜明化和文化根脉的特色化,要站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推动。二是解决“谁来管”。建议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推动乡村博物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或鼓励各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标准,选择部分地方作为试点,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解决“怎么管”。建议将乡村博物馆纳入博物馆体系,在建设、运行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旅(文物)、农业农村、住建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给予支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先行先试。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探测的重大突破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重大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文化消费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