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这是一个连续自然数求和公式的数列

《证明或判断等差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证明或判断等差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证明或判断等差(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湖北省 王卫华玉芳翻看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证明、判断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的题型比比皆是,如何 处理这些题目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一、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在数列an中,若anan-1(d为常数)或anan-1q ( q 为常数),则数列an为等差(等比)数列.这是证明数列耳为等差(等比)数更最主要的方法如:例1

,公比为一的等比数列.42评析:此题并不知道数列bn的通项,先写出几项然后猜测出结论,再用定义证明,这是常规做法。例2 ( 2005山东卷)已知数列an的首项ai =5 ,前n项和为Sn ,且Sn 1 =2Sn n 5(t N )(i)证明数列an 1是等比数列;(n)略.解:由已知

a1 0,从而亠 2 .an +1所以数列an 1是等比数列.评析:这是常见题型,由依照含Sn的式子再类似写出含 Sn的式子,得到anpan q的形式,再利用构造的方法得到所要证明的结论.本题若是先求出通项an的表达式,则较

,因此,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评析:此题对考生要求较高,通过挖掘Sn的意义导出递推关系式,灵活巧妙地构造得到中项性质,这种处理大大简化了计算.例4.(高考题改编)正数数列 an和bn满足:对任意自然数 n, an, bn, an.成等差

bj的等差数列,使问题得以解决.三.运算数学归纳法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猜想要正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要熟练,从“n = k时命题成立”到“ n = k 1时命题成立”要会过渡.例5 . (2004全国高考题)数列的前

12、- Xk 2 % 兰1又 ak = -2 -4k -2 肓Xk 1kXk _ 2 a- 厂占=2k 1 .1 2k 1即当n =k T时,等式成立.由知,等式对 n N成立.xn是等差数列.评析:例5是常规的猜想证明题, 考查学生掌握猜想证明题的基本技能、 掌握数列前n项和 这个概念、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例6是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通过求二次 函数的最值得到递推关系式,再直接猜想然后用归纳法证明, 解法显得简洁明了, 如果直接 利用递推关系式找通项,反而不好作.经过一系列的推 这时可从反面去四.反证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从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 理和运算,最后

13、得到所要求的结论, 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况, 考虑.如:例7.(2000年全国高考(理)设a.,bn是公比不相等的两等比数列, 明数列Cn不是等比数列.证明:设an bn的公比分别为p, q , p = q , c an bn,为证q不是等比数 列只需证 c;工 gLc3 .事实上, c2 =(ai p bq)2 二a: p2 b2q2 2aib pq二佝 bOG b?)

14、算能力, 对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要证cn不是等比数列,只要由特殊项(如cf =6“)就可否定.一般地讲,否定性的命题常用反证法证明, 其思路充分说明特殊化的思想方法与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的五看通项与前n项和法若数列通项 a能表示成an = a nb ( a, b为常数)的形式,则数列是等差数列; 右通项an能表示成an - cq (c, q均为不为0的常数,n N ) 的形式,则数列 n? 是等比 数列.若数列:anf的前n项和Sn能表示成& = an2 bn(a,b为常数)的形式,则数列:anf 等差数列;若Sn能表示成Sn =Aqn-A(A, q均为不等于0的常数且1)的形式,则数 列是

15、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这些结论用在选择填空题上可大大节约时间.例8 (2001年全国题)若Sn是数列 牯的前n项和,Sn = n2,则aj是().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B .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解析:用到上述方法,一下子就知道答案为B,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六熟记一些常规结论,有助于解题若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1) 数列an an (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2) 若bn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nLbn是公比为qq 的等比数列;11(3) 数列丄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冃Jq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者,是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于公元1170年,卒于1250年,籍贯是比萨。他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1202年,他撰写了《算盘全书》(Liber Abacci)一书。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于阿尔及利亚地区,列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等地研究数学。另外斐波纳契还在计算机C语言程序题中应用广泛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完全是自然数的数列,通项公式却是用无理数来表达的。而且当趋向于无穷大时,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0.618(或者说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小数部分越来越逼近 0.618)。越到后面的比值越接近黄金比。





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 0...…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首先说明:思想来自wsdxj老师。包括逻辑框架的搭建,此篇文章为框架搭建完成后将细节补充完整。

首先,用到的数学的证明思想是第二类数学归纳法(完整归纳法),
(1)第二类数学归纳法(完整归纳法)
1.当n=1时,形式成立(数学形式)。
2.当n<=k时,假设形式成立。
3.当n=k+1时,形式成立。
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数学形式可以在n等于任意自然数时,都可以使得形式成立。

给定一颗二叉树(树非空,结点个数为n)
1.当n=1时, 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为(a)
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为(a)
那么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a
一颗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a.当A1=B1时,即先序遍历的第一个遍历结点(为树的根结点)等于中序遍历的第一个结点的时候,说明中序遍历B1(B1为根结点)之前无左子树,(中序遍历若要先遍历根结点要先中序遍历左子树,若B1之前为空,说明没有中序遍历左子树,说明B1的左子树为空)
因为中序遍历的递归定义是
故而又说明中序遍历序列B1之后的结点即(B2,B3,B4,…,Bm)为B1的右子树
而先序遍历序列A1之后的序列(A2,A3,A4,…,Am)
这时候符合假设,当n<=k时,的结论,所以根据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一棵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当A1=Bm时,Bm无右子树,同3.a的证明思路一样,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一棵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c.(已经证明了A1=B1或者A1=Bm的情况,现在要证明的是A1=(B2,B3,B4,…,Bm-1)中任意一个的情况时,一棵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二叉树)
当先序遍历序列(A1,A2,A3,A4,…,Am)中的A1为中序序列中的

设A1=Bj,那么这棵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为
设Bj的左子树的结点个数为x个,Bj的右子树的结点个数为y个,
1<=x<=m-1-1(由c的条件可得,Bj不能为Bm,由c的条件可得,所以Bj的右子树最小为1个结点,而Bj本身又是一个结点,所以Bj左子树结点的个数最大为m-1-1,即总的减去Bj再减去Bj右子树最小的时候,就是Bj左子树最大的时候)
而确定y也是同理,只不过成立确定Bj右子树的结点个数的范围。
(Bj的左右子树的总个数即为总的个数减去Bj本身)。

又因为先序遍历的递归定义为{
先序遍历根节点的左子树,
先序遍历根节点的右子树。
(A1,(A1的左子树的先序遍历),(A1的右子树的先序遍历))。

又因为中序遍历的递归定义是

所以中序遍历序列的逻辑上为
((Bj左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Bj,(Bj的右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

(A1,(A1的左子树的先序遍历),(A1的右子树的先序遍历))
((Bj左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Bj,(Bj的右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

(A1的左子树的先序遍历序列)
(Bj的左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
(A1的右子树的先序遍历序列)
(Bj的右子树的中序遍历序列)

而且A1=Bj(此表达式说明A1、Bj标识的是树中的同一个结点)
所以得到的是同一个节点的
(Bj(或A1)的左子树的先序遍历序列)|Bj(或A1)的左子树结点
(Bj(或A1)的右子树的先序遍历序列)|Bj(或A1)的右子树结点

所以,就将规模为n=m=k+1的问题化为了两个问题规模为
又因为假设n<=k时,数学结论成立,
所以问题规模为k+1的问题化为了
{((唯一左子树),根,(唯一右子树))=唯一二叉树},
问题规模为k+1的数学结论也成立 。
从而推出n=k+1时数学结论成立。

根据第二类数学归纳法(完整归纳法)
1.因为n=1时数学结论成立,

2.而且n<=k时,假设数学结论是成立的,

3.还有可以将问题规模为k+1的问题化为两个问题规模为1<=n<=k-1的子问题,(因为假设n<=k时数学结论成立)从而推出n=k+1时数学结论成立{((唯一左子树),根,(唯一右子树))=唯一二叉树},

从而可以推出,当n为任何自然数时,数学结论都成立,所以,当n取任意自然数时,结点个数为n先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个结点个数为n的二叉树

证毕。(同样的思路可以证明结点个数为n的后序遍历序列和结点个数为n中序遍历序列可以唯一确定一颗结点个数为n二叉树)

注: 1。数学归纳法只是验证经验模型或者经验式子是否足以成为规律,它并不是演绎推理得出数学规律的手段,而是验证手段
2。当n=k+1时不能直接代入n<=k的式子,而是要从n<=k的式子推出n=k+1的式子的形式与n<k+1的一样,这样才是数学归纳
3。证明的突破口在先序遍历二叉树和中序遍历二叉树的定义
注意 根节点是同一个根节点,因为同一颗二叉树只有一个根节点
根的左子树也是相同的,根的右子树也是相同的
{根节点 先序遍历左子树 先序遍历右子树}
{中序遍历右子树 根节点 中序遍历右子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续自然数求和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