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欧洲前欧洲和中国军事上谁比较强大

当前位置: >>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
第二讲 16 世纪的欧洲: 现代欧洲的奠基 时代一、基本特征: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1、 “漫长的十六世纪” 2、 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二、 世界的发现: “地理大发现”1、地理大发现前的欧洲面貌 2、地理大发现的动因(1) (2) (3) (4) 经济上的动因 政治上的需要 宗教扩张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3、地理大发现的条件(1) (2) (3) (4) (5) (6) 悠久的航海传统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改进 铸炮技术和战术的进步 商业上技术的进步 专制政府的支持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优势4、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5、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三、人的发现: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特点 2、 “文艺复兴”的含义 3、 “文艺复兴”术语的演变 4、 “文艺复兴”研究小史1 5、意大利文艺复兴利的背景 6、 “文艺复兴”的过程 7、 “文艺复兴”的影响四、宗教改革:北欧新教改革1、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 2、德国宗教改革(1)改革的背景 (2)马丁?路德和他的宗教改革 (3)农民战争和路德新教派建立3、瑞士的宗教改革 4、英国的宗教改革五、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 六、政治改革:新君主国家的兴起1、现代君主专制的特殊性 2、葡萄牙民族国家的建立 3、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4、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5、西班牙的君主专制制度七、传统帝国:俄罗斯和土耳其 八、民族革命:尼德兰革命 九、经济社会: 资本主义和等级社会1、资本主义经济(1)商业革命和重商主义政策 (2)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业帝国时代2 (3)资本主义手工业 (4)土地和农业的变革 (5)金融事业的开端2、等级和特权社会(1)社会等级 (2)教士等级 (3)武士等级 (4)贵族阶层 (5)行会 (6)特权社会 (7)政治代表机构 (8)神人之间的国王十、国际关系:西班牙时代1、列国体制 2、宗教纷争 3、商业战争 4、独立战争 5、争霸战争 6、 “西班牙世纪” 7、结语3 第二讲 十六世纪的欧洲: 现代欧洲的奠 基时代一、基本特征: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1、 “漫长的十六世纪”首先,两种意义上的 16 世纪 即编年意义和史学意义上的 16 世纪。 前者相当于
年之间的 100 年;后者相当于
年之间的 190 年,时间拉长了 90 年,乃布罗代尔所 说的“漫长的 16 世纪” 。 本课程取第一种说法。 其次,东西方盛衰的转折点 16 世纪 100 年,相当于明孝宗弘治 12 年――神宗万历 27 年,经历了 6 个 皇帝的统治。 这是中国和欧洲文明发展进程开始发生转折的世纪,只不过转折的方向和 方式不同: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君临万国”的国家, 铸就了一个辉煌时代。 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勃兴时代,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群兴起,奠定人类 现代文明基础的时代。 中欧文明发展态势的这一转变,直到现仍然可见其影响。 再次,得 16 世纪欧洲史者得现代史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已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到 16 世纪,以前开始的 变革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还增加了新的变革内容,以至这个世纪发生的大事件 特别多,影响延伸到 17 世纪。正是由于这个世纪的变革源远流长,才构成了所 谓的“漫长的 16 世纪” 。4 16 世纪标志着欧洲史一个宏大而深刻的转折,故而得 16 世纪欧洲史(尤其 漫长的 16 世纪)者得现代史,不只是欧洲现代史,也摄含世界现代史。2、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这个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诸方面,发生了 很多新变化、大变化,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础,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发 展。 (1)宇宙的发现:天文学革命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 1543 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 (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lestium)中,创立了“日心说” ,推翻了“地心说” ,带来了自然科学 领域的一场革命。恩格斯说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路德。更重要的是,动摇了教 会的宇宙观,从而动摇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础,对欧洲人在思想上走出中世纪, 起了解放作用。 恩格斯说哥白尼是(2) 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 地理发现是欧洲人的古老传统,中世纪有所减弱,但没有中断。 15 世纪中叶后开始明显恢复,16 世纪达于高潮(以后也没有停止) ,形成了 一个重大历史运动。 在这场大发现中,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增加了半个地球的发展平 台。也重新发现了“旧大陆”亚洲,再次打通了东西方贸易。 新旧世界的发现和再发现,等于欧洲人伸开双臂拥抱了地球,他们获得了 新的发展资源,更获得了新的世界观。他们在发现和发明中克服了欧洲的发展 危机,重塑了欧洲,为现代文明的破土赢得了一个契机。 欧洲的这一发现,不仅涉及他者,也涉及自身;有物质方面的发现,也有 精神方面的发现。 发现的主体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其影响不限于欧洲,是全球性的。 不限于当时,是划时代的。 总之,有资格载入人类史册。5 (3)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 16 世纪有这么多发现和发展,归根结底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动力上,就是人 的发现。 这种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不多见,不是任何地方和民族都可以发生。具有强 大文化复兴能力的意大利人,率先吹响了这一号角。 意大利人的这场“文化大革命” ,从 13 和 14 世纪之交开始,15 世纪臻于高 潮,16 世纪推向了大半个欧洲,17 世纪尚见余波。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温和而深刻的文化革命,使欧洲人摆脱了中世纪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现代性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上帝低下头,让人类抬 起头;摒弃过去,享受现在,讴歌未来;放弃天堂生活,回到世俗生活;复兴 希腊罗马的创造精神,激发人的创造性。 人的内在潜力被激发出来,赋予欧洲社会变革以动力,影响无远弗届。 16 世纪的欧洲史,实在文艺复兴运动旗帜下度过的。 文艺复兴是欧洲人在欧洲发现的新大陆。 (4)宗教改革:山南山北都有的改革 这场改革以德国和瑞士为中心,席卷了整个西北欧洲(德国、瑞士、荷兰、 英国、法国) 。这是基督教世界的再次分裂,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分裂。这 次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北方人的文艺复兴运动。凭借的工具不是南方人的古希 腊罗马文化,而是基督教原始道德伦理。同样是推陈出新式的文化革命,奠定 了现代工业文明核心区域的精神基础。 其经济伦理的影响尤其深远,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伦理影响最大。 南部以罗马教廷为中心进行的改革,属于对上述改革造成的重大危机作出 的反应,是一种紧急应对措施。 不过,同样极大地革除了天主教会的弊端和积习,召开了特伦托宗教会议, 为天主教会带来了复兴气象,对以后两个世纪的天主教复兴影响深远。 一个重要标志是,天主教虽然失去了北部欧洲的旧世界,却赢得了欧洲以 外的新世界。 天主教会跟随地理大发现的步伐,积极改造传统修会,建立心的修会(如 耶稣会) ,向新世界美洲和旧世界亚洲扩张。不仅实现了基督教史上最大的扩张 运动,而且成为推动早期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力量。6 即在人类史册上,也是可以大书一笔。但其光芒往往被北方的新教改革所 遮蔽,值得重视。 总之,南北方的两大宗教改革,宗旨虽不同,甚至相反,但影响都是巨大 的,深远的,不可不一并关注。 事实证明,作为延续两千年的基督教会,主流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机构, 而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机构。 (5) 政治变革: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这是现代史的政治主角,或许是欧洲人最重要的发明,贯穿了欧洲现代史 至今,直到 20 世纪欧洲联合运动兴起,才开始式微。几百年间,全世界也能够 听到它的呼吸。 作为一种新型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滥觞于中世纪,15 世纪获得一定发 展,从 16 世大规模兴起,17 世纪施展大展宏图,18、19 世纪达于鼎盛,20 世 纪开始衰落。 16 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现代民族国家, 都是“新君主”国。 “新君主”们将自己民族聚居地区统一起来,消除了中世纪的封建割据, 强调国家主权,经济上获得市民阶层的支持,奉行重商主义原则,推动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参加国际竞争,捍卫基督教价值观,奠定了现代欧洲政治制度 的基础。 这些国家,在欧洲现代史上的不同时期,扮演了欧洲和世界大国角色。到 19 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都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 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是欧洲 400 年时间写就的一篇大文章。 (6) 传统帝国:俄罗斯和土耳其 现代民族国家并没有独占 16 世纪的欧洲政治舞台, 传统君主统治下的帝国, 也占有一席之地。 16 世纪的俄罗斯,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斯拉夫国家,改变了东北欧的政治地 图。这是一个传统君主制国家,但其统一和崛起,对当时欧洲政治而言仍然是 一个新现象。因为这个国家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建立起强大的俄罗斯帝 国,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力量,平衡着欧洲国际关系格局。 当然,16 世纪的俄罗斯,还是趋势可喜,实力不足。在欧洲平台上,其活 动范围局限于东北欧。7 这是一个欧洲史、亚洲史、非洲史都要讲到的国家。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用土耳其文刻了这样一句苏丹箴言: “我是粉粹障碍的 专家” 。1352 年,奥斯曼土耳其首次在欧洲土地上立足,从此以后大约 6 个世纪的 时间内,都是影响现代欧洲历史的重要力量,有时是最重要的力量。
年正是帝国历史上的“经典时期” ,在 1453 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外,到 16 世纪进入鼎盛时代。 这个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一起成为主宰巴尔干半 岛、地中海地区、乃至欧洲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 17 世纪开始走向衰落,见证了现代欧洲的兴起。尽管 17―19 世纪处于土耳 其的衰落时期,但其近距离面对欧洲列强的进逼,并没有立即灭亡,而是苟延 残喘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不失为一个政治奇迹。 除了新、旧专制君主国家外,欧洲还有选举产生的帝国、王国、共和国、教 皇国、大公国等。 神圣罗马帝国有 300 个政治单位,皇帝由选举产生。波兰是选举制王国。威 尼斯、热那亚、卢卡、圣马力诺等,是传统的城市共和国。教皇国则是终身制 和选举制相结合的国家,属于一个独特的政治类型。摩纳哥是大公国。 (7)民族革命:尼德兰革命 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第一次民族革命。经过长达 82 年艰苦卓绝的奋争,终于 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帝国,赢得了局部独立。荷兰共和国成为欧洲现代史上通 过民族独立战争方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17 世纪出现繁荣 的资产阶级商业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荷兰为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等级社会结构 资本主义的显著发展, 是 16 世纪最突出的经济现象。 这个世纪的资本主义, 主要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尚薄弱。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摇篮,早已出现资本主义因素,但到 16 世纪才获得显著 发展。经济生活中各个部门,如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海外贸易、人口、 城市等都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商业资本主义繁荣局面,大大驱散了 14 世纪黑死8 病造成的恐怖气氛。资本主义还带来了许多制度创新,出现了一些现代经济组 织。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欧洲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轰塌欧 洲封建制度堡垒的重炮,欧洲文明战胜其他文明的利器。 但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生产方式,只是集中在西北欧几个发 达国家,即便这些国家,封建制度的残余还大量存在。在中欧地区还大量存在 农奴制度。俄国农奴制度才刚刚建立,处于向上发展阶段。 这样,当我们研究 16 世纪欧洲经济史时,不要用资本主义经济概括一切, 要注意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 16 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主体上是中世纪的等级结构,仍然是一个特权社 会。基督教世界观决定人们的社会观,教会宣扬的等级社会,为大多数人接受。 社会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和特权基础上,不允许阶级和等级之间的流动,人们的 社会角色相当固定。 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旧等级地位在下降, 新的社会角色在增加,商人和市民地位在提高,出现了新社会组织。总之,社 会开始流动起来,为政治变革输入了新鲜血液。 传统封建社会结构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渡,是这个世纪欧洲社会的 新现象。 (9)国际关系:西班牙和土耳其世纪 国内国际关系史教材,大多把
年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作为现 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这种作法不妥当,等于把 16 世纪的国际关系抛弃了。 实际上这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已经呈现出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些特点。不仅 现代民族国家已经开始成为国际关系主角,而且由于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 商业利益、领土纠纷等,各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竞争,甚至战争,影响欧 洲历史进程。 这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主要由地理大发现的主导国家和旧式帝国奥斯 曼帝国支配。 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控制了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处于绝对支 配地位,和法国争夺意大利和欧洲霸权,还和东南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 中海地区展开激烈争夺。9 西班牙建立了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和其他国家展开争夺领地和殖民地的斗 争。这种争夺的范围不局限于欧洲,而是世界性的。 这个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处于力量巅峰时期,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可想而 知。 总之,由于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的支配地位,这个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可谓“西土世纪” 。 由于上面的若干革命、变革、发展、争夺,16 世纪的欧洲史,可以说是一 个“大变革” (Great Transformation)时代。二、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地理发现前的欧洲面貌主要谈 5 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景观、商业景观、采矿 业景观。 (1)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可以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看。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欧洲的主 要特征和过去大致相同。欧洲的基本环境、地貌、气候和物产,和过去基本相 同。欧洲作为一个三面环海、许多半岛组成的大半岛,这个特点没有改变。平 原、山地、河流、道路、居民点等,也基本如此。乡村和城市有了变化,却相 当有限。乡村虽然经过中世纪的大面积垦殖,和过去的面貌有所不同,却还是 存在大面积荒凉地带,而且耕地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大片森林消失,耕地开 垦出来,但是沼泽和草莽地带依然如故。中世纪城市已经兴起,大多规模很小, 工商业活动有限,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地理大发现以前几个世纪,所发生的变化不明显,也 不稳定。由于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价格下跌、人口减少等原因,地理大发 现前的欧洲呈现出衰败景象。拓荒运动是中世纪欧洲最突出的农业活动之一, 可是这个运动并不是直线延伸到现代初期。有的地方慢下来,有的地方停下来, 有的地方出现倒退,耕地重新撂荒。欧洲大陆大多数地方的农业成就,在 1300 前达到高峰,14 和 15 世纪进入停滞和倒退时代,在
年间特别明显。 作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农业如此,工业、商业和采矿业也差不多,城镇的发展除 个别外也大致如此。到 15 世纪末,欧洲的衰落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复苏的景 象,直接导致了 16 的繁荣。10 (2) 农业景观:衰败之后的曙光 ◎ 东北欧:俄罗斯公国 欧洲东部由针叶林、落叶林和草原地带组成,落叶林带是莫斯科国家的根 据地。这个国家成功开垦了奥卡河、伏尔加河上及其支流两岸土地,种植黑麦 为主的农作物(也种植大麦、燕麦、小麦) ,成为早期莫斯科大公国的农业基地, 领先于周围其他公国。地理大发现前,公国出现了伊凡大帝()这个 杰出人物,他统一了这个中心,向北方和南方扩张领土,奠定了现代俄罗斯国 家的基础。伊凡在 1478 年征服了北方贸易中心诺夫哥罗德公国,攫取了这个地 区的商业利益。莫斯科以南的大草原,到 15 世纪已经不再是亚洲游牧民族穿行 的走廊地带。13 世纪闯入的鞑靼人定居这里,成为这个地方最后一批外来客人。 他们建立了金帐汗国,维持了 200 多年统治,北边的莫斯科公国也是它的属国。 到 15 世纪,这个汗国衰落下去,为莫斯科公国的兴起提供了机会,1480 年伊凡 拒绝向其称臣纳贡。到 15 世纪末年,随着诺夫哥罗德的征服(1478)和金帐汗 国的败退(1480) ,欧洲东北部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现代俄罗斯起步了。到 18 世纪,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沙皇,打通北方(波罗的海)和南方(黑海)出海口, 俄罗斯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不断上升。俄罗斯的历史 不过 1000 年,16 世纪是其现代强国阶段的起点。由于俄罗斯的兴起,昔日荒凉 的欧洲东部大平原,显现出一丝生气。 ◎ 北欧:丹麦、瑞典和挪威 地理大发现前夕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其政治地理早在 11 世纪已经形 成。丹麦王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领土横跨波罗的海入海口,包括整个日德兰 半岛、菲英岛、西兰岛和现属瑞典领土的一个狭长地带。在斯科纳地区海岸外 洋,有几个欧洲最大的渔场,从事捕捞鲱鱼的活动,在欧洲经济活动中占有重 要地位。跨过这个地区以北的斯莫兰丘陵,是瑞典王国的中心,其地包括斯德 哥尔摩西南、直到维纳恩湖和维特恩湖岸边地区。这里的居民清除森林,发展 了农耕和家畜饲养业。再往北方是森林密布的诺尔兰高原,少有人居住。瑞典 在 12 和 13 世纪曾经统治芬兰。 西边濒临大西洋和北海的是挪威王国, 崇山峻岭 居多,多不适合农耕,也不适合人久住,是一个不断生发海盗地区。 ◎ 中欧:德意志和奥地利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竞争性移民扩张活动,构成现代开始前中欧地区 一大景观。俄罗斯平原和德意志平原之间,是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大的普里佩 特沼泽(Pripet marshes) 。这里河流和沙丘交错的沼泽地貌,一直存在到 19 和 20 世纪。这是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发祥地。斯拉夫人向东、南、西几个方向扩展, 占据了欧洲十分广阔的地域。向西越过维斯杜拉河和奥得河,推进到罗马帝国 的条顿民族所放弃之地。到 600 年,居然前进到易北河―萨勒河一线,这里成了 日耳曼世界和斯拉夫世界的分界线。不过,日耳曼人在 900-1250 年间,又向东 挺进收复大部分失地。他们在经济(垦殖和开矿)和传教双重动机驱动下,继11 续向东扩张,建立了一个新的东方殖民德意志,和旧的西方封建德意志区别开 来。日耳曼人东进殖民,对中世纪德意志历史的意义重大,德国人把它比喻成 美国的西进运动。 德意志平原地区,受第四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南下的影响,形成了一 些沼泽和浅湖,一些冰河沉积物堆积成大片不毛之地( “沙岗” ) 。森林、沼泽和 灌木丛成了日耳曼人居住地区的常见景观。清除森林和灌木丛,排干沼泽和修 筑灌溉渠,建立乡村和城镇,成为日耳曼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前辈们 几百年的辛勤开拓,铸就了 14、15 世纪汉撒同盟城市群的辉煌历史。还在 13 世纪末,日耳曼拓荒者的前进脚步停下来,渗入波兰成绩不大。不过宗教性垦 殖活动却发展起来。这个世纪初,战友骑士团在里加湾建立设防城镇,这是波 罗的海日耳曼人的起源。这个世纪晚期,条顿骑士团完全占据了这一地区,奠 定了后来东普鲁士版图的基础。波兰(波兰走廊)把这个地区和日耳曼人在西 边的主要居住区隔开,演绎了德国和波兰历史上的复杂关系。通过这次向东扩 张,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疆界轮廓,在中世纪结束之前已经形成。但是, 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似乎才开始,在现代阶段发生了重大冲突。 德意志北部平原农村,也开始改变面貌。但是不能说,这个地区出现了经 济繁荣。在某些地方,只有辛勤耕作沙土,黑麦和燕麦才有收成。大片“沙岗” 的改造,乃后世出现的农业科学才能完成。几百年间,许多土地仍然处于沼泽 状态。实际上,欧洲在整个现代时期都存在大量沼泽地区,治理活动十分漫长, 有的延续达到了 20 世纪。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莱茵兰的修道院下属机构贡献 巨大,它们把图林根和萨克森的乡野变成良田和牧场。其他地方也完成了类似 工作,在已耕地旁开辟新田地,种植葡萄。在中央高地北部边沿地区,土地覆 盖一层“软泥” ,易于稼穑。莱茵河谷的大块台地,成为欧洲最适合耕作之地。 经过中世纪的开垦,这里已属精耕细作、人烟稠密之区。不过,改造德意志老 居民区大部分贫瘠沙土的工作收效不大。如吕内堡荒原、汉诺威沙岗和肯普兰 地区,进入现代的几百年间,仍然和中世纪结束时一样,始终是无人问津的荒 凉地区。在北海沿岸一带,开始拦海造田,不断出现肥沃的“填海田” ,但是总 的说来失多得少,出现“海进田退”之局面。 到 15 世纪,德意志农业扩张早已达到极限,大多数乡村出现了衰退迹象。 南部和西部老居民区的荒地面积,占昔日耕地面积的 50%,整个德意志则达到 25%。这是一个不小的衰退,直到 16 世纪才会出现新的农业繁荣。16 世纪对德 意志来说,的确是值得期待的。 奥地利:起源于抵御马扎尔人入侵而设立的边疆哨所。10 世纪,为了抵御 马扎尔人侵犯,日耳曼人在东部边境设立了一些叫作“村庄” (Mark)的边境哨 所。奥地利在哨所边疆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后来哈布斯堡家族1崛起,为这个国 家带来辉煌时代。同时,一些说日耳曼语的民族向前移动,顺着多瑙河下行,1该家族原籍可能在阿尔萨斯。家族名称 Habsburg 来自瑞士西部 Aare 河泮的 Habichtsburg 城堡。Werner II (?-1096) 被封为 Habsburg 伯爵 (c.1082) 。 在两个半世纪里, 这个家族都是阿尔萨斯和瑞士封建主。 Rodolfo I()当上了德意志国王(1273) ,家族影响力增强,从波希米亚王国手中夺取奥地利和斯提里亚 (Stiria) ,把统治中心移到多瑙河流域。 12 朝南方和东南方迁徙,甚至进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斯拉夫人聚居区形 成一些孤岛式的德意志居民点。这些日耳曼人的扩张,为现代德国、奥地利和 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复杂关系,不知不觉间埋下了伏笔。◎ 西欧:法国和瑞士
年间的法国,同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新村庄和城镇建立 起来,旧的得到发展。北部巴黎盆地出现了欧洲最丰产的农田。圣奥梅尔 (St.-Omer)海滨、索姆河、塞纳河和卢瓦尔河河口和普瓦图等地的沼泽,已经 部分排干。巴黎盆地东部“湿地”香巴尼地区的森林和沼泽,已经大为减少, 不过乡村地区仍然一片泥泞,遍布死水坑。盆地南部索洛涅(Sologne)地区的 湖泊和沼泽变化不大。西部凯尔特人居住的布列塔尼半岛,也进行了砍伐和排 水,但是岩石形成的土壤历来贫瘠,难以出现大块田地。即便如此,总体看来, 中世纪法国北部的繁荣是突出的,居于西欧所有地方之上。法国编年史家和诗 人 Jean Froissart()说:这是“世界上仅次于天堂的最好王国。 ”然 而,英法百年战争毁灭了一切,法国成了“废墟一片” (彼得拉克) ,卢瓦尔河 和索姆河之间“完全是沙漠一片。 ” (1440 年 Thomas Basin 主教语) 。乡村地区 狼群出没,散兵游勇横行,耕地退回到自然状态,人口减少了一半,有的地方 甚至达到 2/3。不过,在 15 世纪结束之前,法国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到下个 世纪中叶,农村已经重现了繁荣景象。 法国南部的情形和北方相似,先经历一个拓荒时期,后进入荒废时期。然 而这里的语言和法律背景不同,属于普罗旺斯方言和罗马法地区,不同于北方 的奥伊方言和习惯法区。中央高地海拔超过 1500 英尺,河谷地带为膏腴之地, 收成在一般水平之上。大片的石灰石台地,乱石穿空近于荒漠。不过,高原大 部分地区有季节性牧场,出产牛羊肉和干酪。中央高原以西是阿基坦农业平原, 这是法国著名的农业区,主要出产葡萄和葡萄酒。在百年战争中遭到破坏的葡 萄园,正在恢复元气。这里也有一些热病肆虐的沼泽和荒原地区,到 20 世纪才 得到开发。中央高原以东是罗纳河流域,从北往南,里昂有桑树,维埃纳有橡 树,瓦朗斯有橄榄树(当地俗语说南方从这里开始) 。桑树在罗纳河流域种植广 泛, 为 17 和 18 世纪的丝织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深刻影响了法国南方经济的发展。 瑞士:瑞士国家的形成颇为独特,基本上是一个漫长的自由结合过程。 13 世纪,卢塞恩湖畔的 3 个州联合开始联合,之后不断接纳其它州,到 1513 年最 后稳定下来,成为联邦国家。这种国家形式,直到法国大革命才被打破。瑞士 除了通行的三种语言(法、德、意)之外,还有一种远古传下来的罗曼语系方 言(介于德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罗曼什语” ,流行于瑞士东部和蒂罗尔南部 河谷地带,语言学家特别感兴趣。◎ 南欧:西班牙和意大利 地中海地区在欧洲显得相当不同:气候有特色,自成体系,属于地中海式13 气候,明显不同于欧洲其他地区。物产有特色,出产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 构成当地居民的生活基础。环境有特色,作为欧洲古典文明的摇篮地区,这里 最早得到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到 15 世纪,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大 都不见了,多数地方蜕化为低矮小树丛,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的自然景观,从 大西洋岸的葡萄牙到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都没有多少变化。不过,欧洲的 高山峻岭大都集中在这个地区,因此生产活动的多样性,也集中在这个地区。 西班牙:阿拉伯牧业和农业遗产继承者。15 世纪末的伊比利亚半岛,基督 徒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失地运动( Reconquista)接近尾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 王国强势崛起。711 年,穆斯林大举入侵西班牙,数年内席卷了伊比利亚半岛, 把基督徒逼迫到坎塔布连和比利牛斯山下。后者以两山为北方据点,很快展开 收复失地运动,在战斗中逐渐形成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纳瓦尔和葡萄 牙等基督教王国。到 13 世纪中叶,穆斯林势力已经被赶到东南部的格拉纳达王 国。到 1492 年,基督徒收复这个地方,把异教徒赶出伊比利亚半岛。1469 年, 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个王国联姻成功,成为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1512 年又 取得了纳瓦尔。这样,西班牙在葡萄牙之后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穆斯林的长期 统治,给半岛打上深刻烙印。中世纪欧洲几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在西班牙。建筑、 农业、畜牧业、农村等的发展,无不留下他们的影响。 西班牙中央高原干旱少雨,发展了牧羊业。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大大发展 了这一产业,羊群迁徙规模扩大。西班牙牧羊业用语的大部分词汇来自阿拉伯 语,就是这种影响的见证。12 世纪,阿拉伯人引进了美利奴羊。获得胜利的基 督教王国,继承了牧羊传统,加以发扬光大。1273 年成立了“王国牧民荣誉会” , 把牧羊人会议和羊群所有人会议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影响巨大的行业协会。建 立羊群专用道路网,制定详细的章程,保护产业的发展,扩大羊群放牧范围, 把冬季和夏季牧场联系起来。到 15 世纪晚期,卡斯蒂利亚王国南北迁徙的羊只 达 250 万头以上。阿拉贡也有类似制度,不过没有集中化。牧羊的发达限制了农 业的发展,还付出了环境代价。环境的恶化,成为卡斯蒂利亚农业衰落的重要 原因。 阿拉伯人来自比较干旱的地区,重视兴修水利。水源被作为公共财产,为 所有人谋福利。他们把罗马统治时代的灌溉农业,大大发展了。阿拉伯人引进 了水车,在南部海岸、东部海岸平原和沿河两岸、埃布罗河沿岸、巴伦西亚、 穆尔西亚、瓜达尔基维尔河流域,修筑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发展了密集农 业。橄榄得到广泛种植,不顾宗教禁忌,大量栽种葡萄。引种了甘蔗、棉花、 番红花、水稻、桑树等作物,增加了柑桔、杏、无花果、柠檬、石榴等水果的 种类。这样,到 1492 年,东南部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密集农业和中央高原上的牧 羊业,成为西班牙居民生活的两大支柱。西班牙有丰富的银矿、汞矿、铁矿等, 但是开采规模比较有限。 意大利:政治分裂和经济发展。15 世纪的意大利,已经是一个“地理上的 名词” 。南方主要是两个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这里曾经多次改朝 换代,疆界变化不大。阿拉伯人、诺曼人、安茹人和阿拉贡人接踵而至,15 世 纪末落入西班牙人手中。北方是一些城市国家,米兰、威尼斯、热那亚、佛罗14 伦萨和锡耶纳影响较大,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和共和制为主。居于南北之间的是 教皇国,成为能够阻碍意大利统一,却不能完成统一的政治力量。意大利在政 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实现政治统一,和西班牙迥然不同。西班牙在需要展现力 量的时候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意大利却正好陷入了分裂。1498 年法国国王 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接着西班牙卷入进来,意大利政治上的噩梦时代就此开 始。 经济上和西班牙有相同之处。这里山多平原少,牧业传统历史悠久。弗里 德里希二世()时期,已经制定了保护性法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牧 业,限制把低地良田卖给他人经营农业,用作冬季牧场。15 世纪,阿拉贡王国 统治那不勒斯王国,把家乡的牧羊传统带过来,大力发展养羊业,制定了更加 系统的管理方法,奠定了直到 19 世纪还管用的南方牧业经济的基础。 农业主要集中沿海和沿河平原地带。罗马平原好的部分(维苏威火山以北 地区)十分肥沃,是 15 世纪意大利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和沿海地区大片沼 泽地区相连的部分,疟疾肆虐,人烟稀少,到 20 世纪法西斯政府时期,才得到 有效开垦。阿尔诺河平原种植五谷、橄榄和葡萄。普利亚和西西里输出谷物, 出产柑桔、杏、无花果等优质水果。阿拉伯人传入了甘蔗、水稻、棉花和桑树 等新作物。伦巴第平原属于欧洲大陆气候,是一个冲积平原。12-15 世纪大规模 治理了波河,修筑了发达的灌溉系统,成为意大利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平原 附近的山坡上,大多种植桑树,成为桑蚕基地。15 世纪晚期,从南方引进了水 稻,后来成为意大利最大的稻米产区。伦巴第平原的富庶,在当时就有“欧洲 花园”的美称。 ◎ 东南欧:土耳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各国。现代开始前夕的这个半岛,正在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352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建立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 1361 年,他们不仅占领了亚德里亚堡,把首都也从小亚细亚布鲁萨城移到这里。 土耳其人从这个基地出发,开始征服东南欧。北面,斯拉夫各国进行了顽强抵 抗,但是功败垂成,保加利亚(1382) 、君士坦丁堡(1453) 、塞尔维亚(1459) 、 波斯尼亚(1463)先后被征服。帝国的北部边疆推进到多瑙河和萨夫河向东的延 长线。在南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在希腊半岛建立起来的拉丁―法兰克人国 家,也逐一落入其手。到 1461 年,除威尼斯控制的几个据点外,土耳其人控制 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海上夺取爱琴海岛屿进展缓慢,直到 1566 年才得获得了成 功。 土耳其人入侵和统治这个地区,影响比十字军大多了。这里的民族和宗教 结构被改变。在马其顿、色雷斯、阿尔巴尼亚、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南部等 地,有大量穆斯林人。波斯尼亚则出现了一个奇观,斯拉夫人在种族和语言上 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在宗教信仰上信奉了伊斯兰教。希腊的情况好一些,原住 民和西欧移民占绝对多数。 在经济上,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是居民生活的基础,也有无花果和柑桔等 水果。公元 6 世纪从东方输入拜占庭的养蚕业发展起来,桑树得到普遍种植,希 腊伯罗奔尼撒半岛是桑植和丝织业中心。据说“摩利亚”这个名称,来自希腊15 人对桑树的称呼。底比斯丝织业发达,城市周围平原叫“桑园” 。不过,这改变 不了希腊大部分土地贫瘠的事实。色雷斯、马其顿、塞萨利和底比斯等冲击平 原,是有名的粮仓和家畜饲养基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排水不良,有待后 世改良。来自新世界玉米和烟草,还没有引进。 15 世纪巴尔干半岛的农业成就,远不及意大利和西班牙农业区。土耳其人 的长期统治,前景也不容乐观。 ◎ 东欧:波希米亚、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 波希米亚:地处大山环抱中的国家,在中欧自成一单位。这是斯拉夫人居住 的地区,但是从 12 世纪末以来,日耳曼人开始大规模移入。统治者为了削弱本 国贵族势力,鼓励他们前来。他们来此经商、传教、采矿、开荒和种地。边境 所有地区都有日耳曼人居住,直到现在波希米亚人种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到这 种日耳曼族特征。尽管日耳曼人及其文化大规模进入,斯拉夫人始终没有丧失 他们自己的特点,与北边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的斯拉夫人不同。斯拉夫人自己 也开垦荒地,建立新村庄。然而,他们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在胡斯战争 ()中遭到浩劫。估计有 1/6 的人口消失,许多人被迫出走他乡,到 西方建立新家园。当时迁徙规模不小,以致法国人把他们当作同样在中欧和西 欧流亡的吉普赛人。 匈牙利:同样是一个需要单独考察的国家。喀尔巴阡环抱的匈牙利大平原, 在人种和地理上与周围地区不同。 这里的主要居民, 在 9 世纪已经从顿河右岸向 西迁徙,900 年左右来匈牙利平原。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破坏力远近闻名。但 凡他们经过的地方,无不遭到抢劫,甚至曾经入侵法国和意大利南部。可是奇 迹发生了。公元 955 年,他们在奥格斯堡附近被打败,之后抛起帐篷,成为定居 民族,建立村庄和城堡,信奉了罗马天主教,建立教堂。他们来到大平原,在 南北斯拉夫人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使多瑙河盆地的政治形势复杂化。历代马 扎尔人国王都鼓励外来移民,因此移入了不少日耳曼人。此外,斯拉夫人为了 躲避土耳其人的迫害,也曾移民到匈牙利,特别是在 1459 年塞尔维亚彻底陷落 之后。1483 的匈牙利国王 Matthias Colvinus 给罗马教皇的信说,4 年之间有 20 万塞尔维亚人定居王国南部。 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平原以东,是特兰西瓦尼亚山脉。其拉丁文 (Transilyvania,silva 森林)和马扎尔文(Edily,来自 Erd?森林)说明,这是 一个森林密布的地区。大约在 10-11 世纪,马扎尔人占据了这片山林地区,定居 在西面谷地。15 世纪,除马扎尔人外,这里还有塞克勒人(马扎尔人同宗) 、罗 马尼亚人和日耳曼人。罗马尼亚人来到这里,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学术界有争 论。日耳曼人来源证据确凿。他们大多在 12 世纪,应匈牙利最初几代国王邀请, 从莱茵兰过来砍伐森林,然后变成农民和矿工。现在这个地区还说德语可以证 明这一点。1224 年,国王赐给他们一个特许状,允许他们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 由于土耳其人的入侵和撤退,这里的民族成分进一步混杂。在 15 世纪,马扎尔 人在阻止土耳其人前进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他们在 1526 年的莫哈奇战 役中失败了,除了西部一块狭长土领土外,全部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直到 169916 年。 (3) 商业景观:商业革命的遗产 ◎ 中世纪的商业遗产。中世纪欧洲主要是一个农业时代,然而商业也获得 较大发展,为现代欧洲留下丰厚的商业遗产。随着耕地的扩大、工业的发展、 采矿的增产、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的恢复,欧洲在 12 世纪发生了商业革命, 把欧洲从几百年的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成为推动欧洲贸易活动的动力。城镇 复兴和发展是这场革命的突出特点。这个革命不是不间断地走向 16 世纪的商业 扩张的,而是增长和衰落相消长。如同农业一样,由于战争、瘟疫、东方贸易 中断等原因,商业活动不时出现收缩,生产出现下降,运输货物减少,城镇出 现萧条,如 14-15 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人口减少 20%左右。但是欧洲地域广 大,各地情况很不一样,出现盛衰不一的情况。如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商人的 黄金时代已经消失时,法国海港却日益兴隆起来,葡萄牙人正沿着非洲海岸开 拓前进,奠定了殖民扩张的基础。 总体言之,中世纪商业革命成就很大,为现代欧洲培育了两大商业世界: 波罗的海商业世界和地中海商业世界。 两个世界不孤立,有陆路和海路相连,出现了南北商人的交易市场。在陆 地上, 意大利商人在 12 和 13 世纪找到了通过阿尔卑斯山口的道路。 法国香巴尼 地区的集市,是南北商人的交易之地。14 世纪初,即使开始衰落,缩小为一些 地方市场。但是意大利商人早已和法国、英国、弗兰德斯、德意志、匈牙利、 波兰的其他城市建立了商业往来,南北贸易没有停顿下来。在海上,热那亚和 威尼斯的商船,在 13 世纪结束以前,已经到达北海各个港口。在接下来的几个 世纪中,这种接触大大加强。比利时布鲁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成为双方完成 交易的场所。到 15 世纪,这个港口衰落下去,但是安特卫普取代之。后来,阿 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城市,也加入到南北贸易中来。 ◎ 波罗的海商业世界。北方贸易的典型商品和南方不同,主要是生活必需 品,不是奢侈品。主要有咸鱼、谷物、葡萄酒、森林产品(松脂、焦油、碳酸 钾) 、羊毛、布匹等。冰岛周围捕捞的鳕鱼,瑞典南方渔场的鲱鱼,都是欧洲天 主教徒重要的肉食来源。羊毛和布匹是必需品,也是生产原料,还是城市积累 财富的源泉。北方也输出奢侈品,不过只是装饰用的琥珀、制作蜡烛用的蜡、 毛皮等,远远不及南方奢侈品那么名贵。北方制造业不及南方,生活方式简朴, 以农民文化为主,影响了实用性贸易特点的形成。 在贸易活动和工业的哺育下,北欧、西欧和中欧城市繁荣起来。在弗兰德 斯和布拉奔特,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一样多,甚至还多一些。在欧洲大陆,除 意大利北部,没有一个地区有这么多、这么大、这么繁荣的城镇群落。这里城 镇中的中世纪建筑物,特别是布业大厅和市政厅大厦,都可以见证这种繁荣。 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产,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分工,产品畅销欧洲。英国没有 这样星罗棋布的城镇,属于相对落后地区。15 世纪末的伦敦,人口不到 6 万人, 诺里季 1.2 万,布里斯托尔和 1 万,其他还有十多个城镇在 5 千至 1 万之间,再17 小一些的乡村集镇在 2 千以下。法国拥有西方最大城市巴黎,人口接近 20 万。 里昂位于索恩河交通要冲,是四通八达的贸易中心,1506 年开设了法国最早的 交易所。丝织业和印刷也同样有名。法国西海岸,在百年战争后复兴起来。波 尔多和贝荣纳是葡萄酒出口港。拉罗歇尔、南特、鲁昂、迪埃普等城市,也因 贸易富裕起来。 法国以东的德意志莱茵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处交通要冲,矗立着诸多历 史名城。位于弗兰德斯和德意志南部之间的科隆,是一个通商要地,发展了亚 麻和金属工业,人口 3.5 万。莱茵河上出现了科布伦茨、美因茨、美因河畔的法 兰克福、沃尔姆斯、斯特拉斯堡、弗赖堡、巴塞尔等著名城镇。另外还有一批 城镇,既是工业中心,也是生活中心。这些城镇人口大多在 1 万以下,只有斯特 拉斯堡有 2.5 万人。德意志南部有一批著名城市,如纽伦堡、乌尔姆、雷根斯堡、 帕绍、维也纳、苏黎世、奥格斯堡、慕尼黑、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等,某种 程度上靠穿越阿尔卑斯山口的南北贸易来维持。波希米亚有一批矿山城镇。所 有这些城镇和该地其他城镇,在 15 世纪下半叶都出现过显著的贸易繁荣,但是 没有一个城镇的居民在 2 万以上, 多数在 1 千多。 奥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 (House of Fugger) ,在德意志、匈牙利、西班牙经营采矿业发财,商业投资渗入美洲和 亚洲。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财阀,该家族干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甚至插 手欧洲国际政治。这一切都源于约翰内斯?富格尔的进取精神,他是 14 世纪奥 格斯堡一个亚麻布织工。富格尔家族不是这个地区唯一的商业家族。纽伦堡的 商人在吕贝克有代理人,在东普鲁士和立沃尼亚有客户,和莱茵河城镇有联系, 在意大利北部有投资。他们把波罗的海的鲱鱼运到萨尔茨堡,把波兰的牛运到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中欧市场上出售东方来的香料和西方的仿制品。在北 方的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有另外一批城镇,如多特蒙德、苏斯特、蒙斯特、 戈斯拉尔、布伦瑞克、马格德堡以及其他一些不甚有名的城镇。这些城镇为当 地市场服务,靠本地工业和远方雇主维持,人口大多在 5 千以下。汉堡和布莱梅 两个港口,参与北方海洋的活动,主要出口谷物和盐。在易北河以东出现了一 些新城镇,是
年间建立在荒地上,或在早先斯拉夫人村落旧址上建造 的。这些城镇经过精心设计,大街笔直严整,和其他西欧城镇风格不同。这些 城镇有许多是周围新村庄的地方市场,有的发展为重要的行政中心,还有的成 为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据点。吕贝克是 1143 年日耳曼人建立的城镇,人口超过 2 万,成为波罗的海周围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在这个新的移民地区,还有其 他一些中心,如罗斯托克、维斯马、莱比锡、德累斯顿、柏林、什切青等。再 往东,就是但泽、马林堡、埃尔平、托伦和哥尼斯堡。更往东,在立沃尼亚和 爱沙尼亚,有里加、多尔帕特、里瓦尔以及其他许多日耳曼人设防中心。以北 和以东新建城镇数目在
个。德意志人还深入到后来属于俄罗斯的地 方,在诺夫哥罗德设有办事处,在普斯科夫、波罗茨克、维切布斯克和斯摩陵 斯克设有工场。
年间,瑞典出现了经济中心城镇,特别是在斯德哥尔摩以西的梅 拉达伦地区。斯德哥尔摩发展为跨波罗的海和吕贝克进行贸易的起点站。位于 波罗的海中部哥得兰岛上的维斯比城,是德意志商人和东方贸易的中继站。挪 威有名城市卑耳根。不仅与南方各地进行贸易,而且取道设得兰群岛,和发罗 岛和冰岛有联系。18 北方商业世界的这些城镇,历史、大小、市容、文化均有所不同,但是它 们都像一母所生,多数居民从事贸易和工业。商业是一个城镇的命脉,城镇居 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通常结成共同防卫同盟(13、14 世纪) ,如莱茵 兰城镇同盟、德意志南部城镇联盟和汉萨同盟等。汉萨同盟成立的目的,在于 维护从英吉利海峡到芬兰湾,从伦敦到诺夫哥罗德,从科隆到卑尔根的贸易网 络安全。鼎盛时期加入同盟的城镇达到 80 个,同盟下属吕贝克、但泽、布伦瑞 克和科隆四个亚同盟,汉堡和布莱梅为同盟主要成员。到 15 世纪,这个同盟已 过鼎盛时期。利害冲突、政治困难、波罗的海鲱鱼捕捞业的衰落、荷兰和英国 的竞争等,都是致其衰落的重要因素。比如,吕贝克的衰落,就和阿姆斯特丹 的崛起有关。 这样一来,地理大发现前夕,欧洲商业中心已经开始转向大西洋岸国家, 不是地中海城市特有的现象,波罗的海城市也是如此。一些城市同样因为贸易 路线的西移,出现了衰落景象。 ◎ 地中海商业世界 地中海商业世界有很大不同。这是欧洲最古老商业区,国际贸易网络发达 得多。直接面对非洲和亚洲,后来还有美洲。不仅容易接触其他文明,贸易物 品种类也多得多。香料占贸易大宗(胡椒、生姜、丁香、肉桂、豆蔻、干豆蔻 皮) ;珍奇物品不少(毕澄茄、小豆蔻、樟脑、黄耆胶) ;还有其他物品(香水、 糖、宝石、靛蓝、茜草、藏红花、明矾、地毯) 。从西方回运的有毛织品、亚麻 布、羊毛、金属、毛皮等。东方货物从红海或波斯湾,或中亚经黑海运入地中 海地区。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等城市十分重要,尤其是君士坦丁堡,可说是 东南欧最重要商业中心,欧洲最大城市和世界大城市之一。当然,塔尔苏斯、 以弗所、安条克、士麦拿、特拉布松、萨洛尼卡等城市,也是重要的贸易中心。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特别是 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对东西方贸易有重要影响。 不过帝国占据东西方商路,旨在谋取垄断利润,从来没有打算封锁商路。意大 利城市从地中海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它们是近东商路和阿尔卑斯山北商路的 连接点。意大利商人到埃及、地中海东岸和黑海各地搜集东方货物,或者穿越 阿尔卑斯山,或者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运销欧洲各地。 “亚得里亚海皇后”威尼斯最著名。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 承担了运输任务,足见其强大的海上力量。这次东征的结果,拜占庭帝国被爱 琴海周围的一群拉丁国家取代。威尼斯取得了希腊帝国的 1/4 多的土地。此后几 百年,威尼斯人用征服、赎买等方式,在爱琴海和其他地方增加不少殖民地, 主要是一些战略据点、港口、岛屿和城市商业区。为了保证粮食和肉类供应, 维护通往阿尔卑斯山以北商路安全,威尼斯从 14 世纪开始向意大利大陆扩张, 曾经控制过帕多瓦、维罗纳、布雷西亚和贝加莫等地。15 世纪后半期,威尼斯 领土几乎延伸到科莫湖,城市人口达到 10 万,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 之一。欧洲北部商业世界,没有一个城市的财富和力量达到了它的水平。 在东方商路上还有热那亚。它和威尼斯展开激烈争夺。到 15 世纪,争斗的19 高潮已经过去,热那亚处于劣势。但是热那亚商人仍然开辟了许多商埠,扩张 远达克里米亚半岛。他们开采佛西亚的明矾矿,经营希俄斯岛的乳香树种植园。 还在不同时间控制过爱琴海中的莱斯沃斯、萨索斯、萨摩斯、伊卡里亚等岛屿。 随着土耳其向西扩张,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对爱 琴海岛屿的宗主权有过许多变动,但是威尼斯保住了克里特岛,在 1489 年攫取 了塞浦路斯。其他一些意大利城市也从事东方贸易。阿马尔菲、比萨、萨勒诺、 加埃塔、里窝那、那不勒斯、巴勒莫等,都是著名的港口贸易城市。其中,那 不勒斯是一个拥有 10 万人的欧洲大城市,巴勒莫是地中海各族商人(希腊人、 拉丁人、穆斯林和犹太人)聚集的大城市。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景观,和后来有 很大不同。 欧洲南北方贸易早已开通。 在东地中海的贸易大通道上, 在 1400 年前很久, 已经有从威尼斯和热那亚出发的船队,定期前往弗兰德斯和英国各港口。两个 城市在西欧许多城市有商业代理人。 和北方城市不同,意大利城市也是工业中心。威尼斯是玻璃制造中心,绸 缎和呢绒很有名。伦巴第地区出现了一个城镇群,包括米兰、贝加莫、博洛尼 亚、布雷西亚、科莫、克雷莫纳、曼图亚、帕多瓦、帕尔玛、维罗纳、维琴察 等,毛纺工业越来越重要,虽然比欧洲北部起步晚一些,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米兰人口约 10 万,是冶金和纺织工业中心。托斯卡纳兴起另一个城镇群,其中 卢卡是丝织业中心,虽然已经有所衰落。比萨是另一个纺织中心。具有压倒优 势的是只有 5 万人口的佛罗伦萨,发展了呢绒业,羊毛过去来自英国,现在来自 西班牙。马基雅维利生于 1469 年,他的《佛罗伦萨史》 ,叙述到 1492 年,反映 了商业竞争对意大利各城市政策形成的影响。当然,并非所有城市都获得了成 功,锡耶纳、帕维亚、斐拉拉、拉文纳等城市的发展,明显不如其他城市。还 有一些城镇,比农村集市好不了多少。 在地中海贸易中还有其他力量。意大利各城市虽然居主导地位,其他城市 不容忽视。法国南部正在从百年战争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蒙彼利埃在 15 世纪 中叶活跃起来。路易十一占领鲁西永后,开始建设科利乌尔港口。统治末期占 领了马赛,宣布把这个城市建成商业中心,让东方货物经过这里行销西欧。他 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地中海舰队,尽管这个计划因他去世搁浅,但是对法国地 中海商业起了推动作用。阿拉贡是另一个竞争者。它利用西地中海错综复杂的 政治形势,攫取了巴利阿里群岛和撒丁岛,还把势力扩展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 加泰罗尼亚商人把西班牙羊毛和毛织品运销这些地方,但是不局限于此,而是 扩大到亚得里亚海其他港口(如拉古萨) 、埃及、地中海东部各国、柏柏尔沿岸、 弗兰德斯、英国等地。但是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和意大利城市的竞争,15 世纪的 加泰罗尼亚已经开始衰落。巴塞罗那只有 3.5 万人,巴伦西亚则更少。伊比利亚 半岛内陆,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和意大利城市相提并论。但是还是有一些生机勃 勃的小城镇出现,如西班牙常说: “托莱多富有,萨拉曼卡强大,莱昂妖娆,奥 维多庄严,塞维利亚伟大。 ”还有一些工业、商业、行政和文化中心。科尔多瓦 的皮革,哈恩的丝绸和纸张,萨拉戈萨的布匹和呢绒,都有一些名气。还有布 尔戈斯、巴利亚多利德、塞哥维亚、格拉纳达等。当年的马德里是一个农业小 镇,1560 年才成为西班牙首都。北部比斯开湾的一些小港城镇,与法国加斯科20 尼、诺曼底、英国、弗兰德斯贸易关系密切,销售铁和羊毛。 葡萄牙海上贸易发展缓慢,却很有潜力。葡萄牙本想往北方发展,但是成 就不大。葡萄牙商人从里斯本和波尔图出发,把葡萄酒、干果和橄榄油运往西 北欧销售。1400 年前,已经在布鲁日开设一家葡萄牙代理店。但是葡萄牙的命 运之星在南方。15 世纪的葡萄牙,已经是欧洲航海大国。在“航海者”亨利亲 王的鼓励下, 葡萄牙人和热那亚人积极探查西非海岸。 1445 年到达佛得角, 1461 年进入几内亚湾,1487 年迪亚士绕航非洲南端, 年,达?伽马航行到 印度。1477 年热那亚水手哥伦布定居里斯本,1484 年前往卡斯蒂利亚,1492 年 8 月 3 日开始了他的伟大航行。 伊比利亚半岛拉开了结束旧时代和开辟新时代的序幕,看似有些突兀,其 实也在情理之中。 (4)采矿业景观:尚未走出中世纪 采矿业系欧洲最古老行业之一。到中世纪,铁、铜、银、金、锌、锡、煤、 汞、铅等矿藏的开采有所发展,采矿中心主要在中欧德国和波希米亚。德国的 哈尔茨山脉,在 10 世纪成为重要采矿中心。波希米亚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 世纪末欧洲的内华达。到 1500 年左右,欧洲采矿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年,中欧银产量增加 4 倍以上。1523 年,在查理五世统治的帝国内, 采矿和冶金业雇用工人达 10 万人。崛起了一些因采矿发财的商人家族。德国奥 格斯堡的富格尔家族,在 15 世纪末控制了西里西亚、斯洛伐克、波希米亚、蒂 罗尔、卡林西亚和西班牙的银矿、铜矿和铁矿。 不过总的说来,对欧洲现代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的煤矿和铁矿采掘,尚未成 为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的动力。冶炼技术,仍然相当原始,达不到大批量生产的 要求。采矿业和冶炼业的黄金时代,到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才真正到来。 简短的结语: 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欧洲,处于农业文明阶段。 加上中世纪初期的破坏,以及 14 世纪的大瘟疫,自然地理变化不大。但随 着农业、商业、工业、采矿业等复兴,人文地理有了一些变化。 农业拓荒活动一直在进行,耕地有所扩大,灌溉系统得到维持,引进了新 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得到改进,农村衰落已见于谷底,新世纪农业繁荣初露端 倪。 12 世纪商业革命以来,以城镇复兴为中心的商业得到发展,到 15 世纪已经 形成了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两大城市群落,促进了两大商业中心的崛起,沟通了 欧洲内部贸易,也维持了欧洲和亚洲、非洲之间的国际贸易,为 16 世纪欧洲新 发展积累了财富,包括为了追逐财富而进行的地理发现活动。21 欧洲工业主要加工生活必需品,产量有限,技术落后,但已经高度商业化、 国际化,成为一些城市的经济支柱,奠定了现代欧洲的另一个基础。 采矿业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属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不能进行规模生 产,有待技术革命的支持,才能走出中世纪。这是一个留给科学革命、技术革 命和工业革命才能发生质变的产业。 地理大发现这样一件大事,必定在这样一个欧洲激起反响。2、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和很多历史事件不同,发起地理大发现运动的人只是“一小撮” 。包括有远 见有理想的君主,有发财欲望的批发商和船主,有勇敢精神的海员和冒险家等。 他们从事这项活动的动机,主要有经济、政治、宗教、精神几个方面。 (1)经济上的动因 这是引起大发现的主要的动因,其中追逐东方香料、奢侈品、非洲的黄金 和白银是主要原因。 回顾一下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历程: 从 11 世纪开始,由于欧洲城市经济复兴,加上十字军东征和元帝国兴起, 东西贸易通道逐渐打通,开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13 世纪末,欧洲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东方国家的贸易大幅度增加。从东方 输入的商品,比 12 世纪增加 10 倍以上。其中,香料(丁香、肉桂、胡椒) 、樟 脑、檀香、宝石、丝绸、布匹等,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价格昂贵。欧洲商 人贩运这些物品获利丰厚。 14 世纪,欧洲虽然遭遇大瘟疫,但和东方国家的贸易通路依然畅通。 1453 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不仅意味着 过去保护欧洲的屏障消失,而且随着奥斯曼军队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克里 米亚等地,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土耳其人通过抢劫过往商旅、囤积转卖、 征收重税、漫天要价等方式,等于阻断了这条传统商路。 人们对对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商路上扮演的角色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15 世纪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打通了通往印度的商路,西方 城市比较容易获得印度的高级织物、香水、糖、香料等。甚至认为,正是因为 威尼斯共和国几乎垄断了欧洲和东方的贸易,许多欧洲商人想避开它,才直接22 和东方进行贸易。2后来葡萄牙开始向东方航行,也有打破威尼斯共和国对亚洲 香料进行垄断的动机。 3根据同时代人意大利历史学家 Francesco Guicciardini 在《意大利史》一书中的记载,导致威尼斯商业衰落的原因,与其说是土耳其 人的战争,不如说是葡萄牙国王对香料的“拦截” 。4 看来,无论是谁垄断了贸易,都可能抬高商品在欧洲的售价。任何国家都 想控制这条商路,不只是亚洲国家,也包括欧洲国家。欧洲商人们希望开辟其 他商路,当然为了降低进货价格,也想垄断商品来源。没有理由指责土耳其。 长途国际贸易的本质决定了垄断行为,没有东西欧亚之别。指责土耳其显然是 一种欧洲观点。 无论动机如何,一个事实不容否认,陆地上不可能开辟第二条商路,只有 开辟海上航路。 欧洲人为什么对商路畅通这么在意?因为贸易是欧洲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欧洲独特的地理、地形、物产、居住、产业特点,决定了贸易的这种至高 无上的地位。 ● 地理特点:欧洲面积小,利于发展国际贸易。世界几大洲中,欧洲面积 相对较小。只有 100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 7%(亚洲 30%、美洲 28%、 非洲 28%;欧洲面积只有亚洲的 1/4,非洲 1/3,北美洲 1/2) ,南北距离 4000 公 里(挪威北角―希腊克里特岛) ,东西长 5000 公里(里斯本―乌拉尔) 。其他大 陆这样的距离会翻倍。亚洲从安卡拉到东京 9000 公里,非洲从阿尔及尔到开普 顿 8000 公里,美洲从纽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8500 公里。5除东面外,欧洲距海 洋距离不超过 1000 公里。 ● 地形特点:欧洲没有其他大洲有的高山、大川、沙漠阻隔,加上面积小, 海岸曲折,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地处温带气候,有利贸易活动。欧洲大部分土 地位于被黑格尔说的“世界历史的真正舞台”――温带范围内。各大城市比地 球上同纬度城市气候温和。伦敦、巴黎纬度比哈尔滨高,但气候与南京、上海 相似。罗马、雅典纬度与北京差不多,但两个城市气温与广州、桂林相近。温 和的气候容易产生活跃的商业贸易,加上欧洲邻近北非、西亚、印度等几大文 明中心,容易开展国际贸易。 ● 物产特点:比较单一,需发展对外贸易。欧洲平原居多,山区和丘陵少, 加上气候单一,物产结构单一。如欧洲人生活所需要的香料等,只能靠东方国 家供给。为维持居民正常生活,商业贸易不可避免,商业线路往往就是生命线。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黄金之路、胡椒之路、象牙之路、木材之路、小麦之路、 酒之路等,都是欧洲人勤于商业开拓的结果,是不得不开拓和保持的生存线路。2 3Bartolom? Bennassar, Jean Jacquart, Le XVIe si?cle, Paris: Armand Colin, 3 ?d., 1997, p.19. John Merriaman, A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Volume I: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Age of Napoleon, 2ed.,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2004, p. 38. 4 Francesco Guicciardini, Storia d’Italia, Torino: Einaudi, 2006, p. 640. 5 Jeans Carpentier et al., Histoire de l’Europe, Paris: Seuil, 1990, p.17. 23 ● 居住特点:欧洲有都市文明传统,形成了庞大的城市群落,商品交换早 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细胞。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商业贸易,虽经中世纪基督教 价值观的冲击,但商品贸易的传统没有丧失。抑商传统没有中国深厚。而且主 要是基督教会的要求,基督教是外来文明,不是本地人民的传统。11 世纪城市 复兴之后,商品交换繁荣起来,促成了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只要城市 存在,商业贸易不可避免。 ● 产业特点:手工业独立发展较早,分工水平较高,但产品长期不能和东 方产品竞争,不能生产出替代产品,尤其是奢侈品,长期处于“入超”状况。 东西方商路的中断,对欧洲社会生活冲击巨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因为奢侈 品是上层阶级的必需品,而人类社会长期是精英社会,这种需求会成倍放大, 影响社会消费心理。 对欧洲黄金和白银的需求,是大发现的另外一个经济动因。 应该说,追求黄金和白银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欲望,大多数民族都有黄金崇拜 传统,但欧洲人的这种崇拜更突出。从古典时代以来,欧洲和中东、远东地区 的贸易频繁,长期处于贸易入超地位,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黄金和白银长期稀 缺。 西欧地区贵金属矿藏缺乏,黄金矿尤其如此。尽管加紧开发中欧银矿,仍然 不能满足需要。 虽然贸易活跃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卡塔洛尼亚诸城市, 可以用纺织品和盐从穆 斯林北非(塞内加尔和尼日尔)换取黄金,但数量有限。这样,到贵金属产地 寻找金银的想法应运而生。他们(尤其是威尼斯人)首先来到利凡特口岸城市 (如 Alexandrie、 Antioche、Smyrne) ,从那里获得贵金属。那里的贵金属通 过亚洲商路运来(如连接土耳其斯坦和伊朗高原的商路、波斯湾南部商路或红 海商路) 。6但这样的来源不稳定,经常引起人们的忧虑。 1500 年前后的欧洲人对黄金和白银的欲望,达到疯狂地步。主要原因有两 个: ◎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普遍交换手段,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 段。商人和手工业者要它扩大经营和生产规模,封建贵族要它购买奢侈品,农 民要交纳货币地租。对交换手段的崇拜,引起了财富价值观的变化,乃至人生 观的变化。人生观甚至决定了世界观变化,带来了世界的变化。哥伦布说: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 界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 堂之乐的手段。 ”6Bartolom? Bennassar, Jean Jacquart, Le XVIe si?cle, Paris: Armand Colin, 3 ?d., 1997, p.19. 24 ◎《马可波罗行记》的传播。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财富, 做了夸张描述,给人黄金遍地的错觉。受到十字军东征的刺激,欧洲人继续向 亚洲深处探险。早在 1245 年,教皇 Innocent II 就委派意大利方济各会士 Piano Carpini 出使中国, 拜见蒙古大汗。 1252 年, 法国国王 Saint Louis 派遣 Guillaume de Ruysbroeck 出使中国,企图联合蒙古大汗夹击宗教宿敌穆斯林。1271 年,马 可波罗开始中国之旅,撰写了著名的 Livre des Merveillles(IL Milione) ,对意大 利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政治上的需要 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政治需要,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方面都是需 要。 两国都是天主教中坚国家,具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是当年的国际政治大国。 两国长期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斗争(La Reconquista) ,最大的目的是保卫基督教 信仰。即使后者撤退到非洲境内,仍然威胁两国安全。加上奥斯曼帝国在东方 快速扩张,这种威胁有增无减。 因此,两国感到需要肩负半军事、半宗教使命,希望继续发扬“光复运动” 精神,完成十字军的未竟之业。两国君主也有自己的盘算,希望不断制造“光 荣”和“胜利” ,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 “收复”更多的领土。因此显得雄心勃 勃,乐于支持航海事业。 最先开展航海活动的葡萄牙,早在 1179 年就获得了独立,建立了欧洲第一 个民族国家。7西班牙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晚一些,但地理大发现前夕也已经完 成了。(3)宗教扩张精神 A. 历史悠久的扩张传统。 这种宗教产生之时,不过是巴勒斯坦地区一个不起眼的小派别,当时的任何 正式文献没有提到它。但这样一个小宗派,能够在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严厉镇 压下生存下来,从巴勒斯坦发展到罗马,获得罗马皇帝的认可,成为帝国国教, 在“蛮族”入侵的大风大浪中生存下来,居然代表这个文明,把整个“蛮族” 基督教化,完成了罗马帝国没有完成的任务,崛起为中世纪欧洲的主流意识形 态。 好战的伊斯兰教兴起后,基督教找到了一个“他者” ,两教之间展开了激烈 竞争。伊比里亚半岛正是两大宗教长期决斗的场所。7J. H.萨拉依瓦(李均报、王全礼译) : 《葡萄牙简史》 ,澳门文化司署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 33 页。 25 B. 基督教教义的征服性不少人有个错觉,似乎只有教会才有征服性。其实教会只是教义征服性的外 在表现。 该教以博爱人类,拯救人类为宗旨,口气不小,征服性可观。须知基督教教 义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和精神系统,汇集了欧洲和周边数个大文明系统的许多精 华,如雪球般滚大,承载了厚重的文明成果,富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让很 多人信服。加上它追求绝对信仰,必然要对外扩张,诉诸一切进行扩张。 没有优秀的教义,不可能有优秀的教徒和教会,也不可能具有积极向外的征 服精神。 如基督教宣扬的人性和理性精神,比儒教和道教出世,较佛教入世,和比伊 斯兰教类似,却比它老道厚重,显示了很大优势。基督教能够自强,所以才能 不息,海纳百川,气吞万里,征服其他人。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基督教传播史,就不能不佩服那些英勇无畏的传教士,他 们的牺牲精神,铸就了精神征服的辉煌历史。辉煌的基督教世界,是传教士披 荆斩棘开拓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和文艺复兴类似,地理大发现同样 是基督教这棵大树结出一个果实。 C. 基督教会组织的完善。基督教会继承了罗马帝国行政遗产之精华,在长达近 2000 年的时间里发扬 光大,极大地支持了基督教的传播。教会的组织能力,是其他任何宗教都难以 比拟的。 D. 约翰王故事的鼓舞作用。 很早以来,西欧流传一个故事:祭祀王约翰(Prê tre Jean)是东方世界一个 强大国家的君主,西欧基督徒梦想和他建立联盟,夹攻穆斯林。 15 世纪初,葡萄牙亨利王子热心探索到东方的新航路,除了夺取香料贸易 权外,就是为了与约翰王建立联盟,发动新的十字军征讨,重创异教徒穆斯林, 向全世界传播基督教。1500 年前后的航海家,大多具有弘扬基督教于海外的企 图,因为这是当时人们崇尚的伟大事业,是弘扬主旋律的光荣行为。 这样,地理大发现可以说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结果。 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位置决定了,它们是欧洲和伊斯兰文明密切接触 的前线国家,成为探索新航路的先驱国家,实乃顺理成章之事。26 当下之人往往对基督教的扩张性估计不足, 对教徒如此狂热的传教精神不理 解。这里有认识上的误差。实际上,当时人们把传播基督教看成是传播文明, 就像苏联传播共产主义,美国传播民主价值观一样。当时西欧人为了物质利益 可以不顾生死,为了宗教理想也视死如归。 英国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航行到达美洲然后折回英国途中遇难,临死前手 持《圣经》说: “我们在海上距离上帝一样近。 ”可见,上帝是基督徒参与大航 海事业的精神罗盘。 难怪有人说,地理大发现是“3G 政策” (God―Gold―Glory)之结果,其 此之谓乎? (4)人文主义精神 哥伦布发现了地理上的“新大陆” ,文艺复兴滋润了发现新大陆的“人” 。 人文主义思想扬弃了基督教的来世观念,歌颂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 相信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来创造幸福。 人文主义从世俗的角度,鼓舞了资产者的进取和冒险精神,是海外探险事 业得以发展的思想动力。 同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一些现代科学的萌芽,产生了一 批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者,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持。 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亲王” ,周围聚集了大批航海家、星象学家、 数学家和地图绘制师。 Guicciardini 也提到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技术上的领先地位。8人文主义的故乡意大利,成为提供优秀航海家和技术人才最多的国家,不 是一个巧合。3、地理大发现的条件(1)悠久的航海传统和陆地相比,人类对海洋的探察和征服活动步伐慢多了。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难度不一样,航海技术要求高得多,要有足够的积累过程:江河航运――近 海航行――远洋航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生质变,最后完成对大洋的征 服。8Francesco Guicciardini, Storia d’Italia, Torino: Einaudi, 2006, pp. 642-643. 27 航海传统包括三个方面:欧洲的近海航行传统;欧洲的远洋航行传统;欧 洲世界观和海洋观的发展。 A. 欧洲的近海航行传统 欧洲近海航行传统,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区域。 欧洲南部航海: 人类最初的探险活动,主要沿着海岸进行,对大陆内部的探险不太容易。 希罗多德对几个大陆海岸的熟悉程度,超过其对大陆内陆的了解。 “天赐的地中海” :对于人类探察海洋的历程来说,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简直是上天的恩赐。 “地中海”乃“大陆之间的海”之意,大写的拉丁文 “Terra” ,有“大陆”的意思, “Terre”是复数大陆,Medi 是“之间”的意思。 9 地中海的这个特点,大大方便了早期的航海人。这是他们练习搏击大海的游泳 池。他们偶尔勇敢地走出欧洲“天涯海角”―直布罗陀海峡。耸立在那里的赫 拉克勒斯大石柱,通常被认为是欧洲的天涯“尽头” 。古代地中海世界的人,都 把航行走出直布罗陀海峡,作为勇敢的象征。 ● 菲尼基人航海:居住在今天黎巴嫩地区的菲尼基人(Ph?niciens) ,是已 知欧洲最早的航海民族。 早在公元前 2000 年, 他们就在塞浦路斯岛建立了基地。 此后在西西里岛、撒丁岛、巴里阿利岛、科西加岛、马耳他岛、北非加太基、 比利牛斯半岛东西两岸,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地和城堡。他们还在欧洲大西洋岸 航行过。据说,埃及水手很早航行穿越红海和亚丁湾,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公 元前 1600 年,菲尼基人受埃及法老派遣,对北非海岸进行了探查。公元前 1200 年左右,他们沿着地中海岸航行,在西班牙的 Gad?s(Cadix) 建立了贸易据 点。然后从这里出发,航行到大不列颠群岛。这些活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希腊人的航海:希腊人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继承者。他们一开始就是航海 民族,以爱琴海为中心,以东地中海一带为主要活动范围。 《奥德赛》就生动描 绘了希腊人的航海情景。希腊人早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开始从爱琴海向东方推 进, 进入黑海建立殖民地。 5 个世纪下来, 希腊人几乎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 “内 湖” 。 希腊人称雄地中海世界近 800 年。 传说早在公元前 7 世纪就有几个希腊航海 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据文献记载,在大约公元前 345 年,希腊航 海家、马赛人 Pythé as ,可能为了探察菲尼基人控制的秘密锡矿产地,从马赛 (Massalia)出发,驶出海峡,进入大西洋,沿着法国海岸航行到达英吉利海峡, 环航不列颠岛,向东来到易北河口一带。至于这个航海家到底航行了多远,谁9费尔南?布罗代尔: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3 册) ,北京:三联书店,1993 年;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2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28 也说不清楚,仍然是一个谜。10他没有留下完整记录,人们只是从后世希腊、罗 马著作家的书中,推断出来有这次远航。后世学者从他的片段记载,发现与英 国风俗习惯、气候物产环境有相当大一致性。可见,希腊人在公元前 4 世纪的地 理视野,已经到达今日的西欧一带。亚历山大东征,从经度方向扩大了欧洲人 的视野,到达阿曼湾、印度河沿岸和中亚沙漠地区;Pythé as 则在纬度方向上扩 大了欧洲人的视野。 ● 罗马人的航海:罗马人首先把地中海变成了 Mare nostrum(我们的海) 。 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航海遗产,超出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向西,他们穿越直 布罗陀海峡,向欧洲南北海岸和大西洋非洲海岸航行。公元前 146 年,波力比率 领一支海上探险队穿过海峡南下,开辟了罗马海洋航行新时代。几十年后,爱 富多克斯?库泽克斯基企图从西班牙加迪斯港出发,取道南方海路绕航非洲到 印度,但是没有成功,估计只到了西非某地作罢。向北,罗马军队在公元 43 年 占领了不列颠南部地区,公元 78-85 年罗马舰队驶入爱尔兰海,征服了奥克尼群 岛。罗马人对北海和波罗的海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向东,公元 1 世纪上半叶, 基帕尔从东北非穿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公元 166 年(桓帝延熹 8 年)大秦王安 敦(Antoninus)王朝11派遣使者从海道来到中国。 罗马人毕竟拥有这么庞大的帝国,他们不时走出地中海,到大西洋练习一下 航海,应该是正常之举。 ● 中世纪航海活动:从 7 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徒进入地中海。但是意大利 人仍然维持了在地中海的支配地位,特别是在意大利周围海洋上居于霸主地位。 威尼斯在 1100 年左右建立了亚德里亚海东岸的强大霸权地位。中世纪的意大利 人也积极向西航行。1161 年,热那亚与摩洛哥缔结通商协定,向北非的 Bougie 和休达推进。第二年热那亚人穿过海峡,前进到西北非的 Salé镇。13-14 世纪, 卡塔洛尼亚人和热那亚人,企图沿着非洲西部海岸向南航行到利凡特,打破威 尼斯人和穆斯林人对东方香料的垄断,没有成功。 年热那亚人航行到 Flanders。意大利人的向西航行,对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航海 事业影响很大。 欧洲北部航海: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理条件,有些类似地中海地区。航海方便,这里也有 一个内海―波罗的海,不得不航海,成了传统。这里的原始居民早已开始航海 活动,中世纪没有停顿下来,出现了著名的航海民族诺曼人。他们在欧洲活动 范围很大,到处可以见到他们的踪迹。他们探察了不列颠北部海岸一些岛屿, 然后向不列颠岛发展。向东穿过波罗的海,直到里加湾和芬兰湾。公元 9 世纪, 诺曼人基本完成了对波罗的海、挪威海、北海和白海等海域的探察,形成了北 欧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公元 9 世纪,航海家奥杰尔首次从北海出发,绕过北角 进入北冰洋地区的白海。这个民族诞生了很多优秀航海家,有的被记载了下来,10 11保罗?佩迪什: 《古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 ,商务印书馆,1983 年,66―69 页。 Marcus Antoninus (138―161);Marcus Aurelius (161―180);Lucius Aurelius Verus (161―169);Commodus (180―192)。 29 更多的没有被记载下来。即使如此,在北欧国家历史中所提到的航海家数目和 他们的业绩,仍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对他们的历史有所了解,后来西北 欧国家在地理大发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不难得到理解了。 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南欧和北欧的航海传统时,不要忘记中、近东、北非各 族人民对航海事业的贡献。这个地区历史悠久,文明发展程度相当高,对周围 海洋的探察不可避免。 如 8 世纪阿拉伯人兴起后, 地中海西部、 南部和东部海岸、 红海和波斯湾沿岸以及阿拉伯海沿岸地区,都落入他们手中,他们对地中海、 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的探察,也为欧洲人的远洋航行 积累了经验和技术。欧洲人向中、近东各族学了不少东西,只是到 15 世纪才超 过了他们,占据航海舞台的中心位置。 B. 欧洲远洋航行传统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也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南方航海: 南方主要就是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深度航行。从“大海时代”走向“大洋时 代” ,是从地中海驶向大西洋东部几个群岛开始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斯群岛 和加那利群岛。 ● 古代、中世纪航海:据说公元前 465 年,加太基人 Hannon 航行到西非 几内亚湾源头地区, 甚至航行到了马德拉斯群岛。 公元前 4 世纪菲尼基人来到亚 速尔群岛(S.Y.Morison 说那亚航海家在 14 世纪以前发现了亚速尔群岛,14 世 纪 40 年代发现马德拉斯群岛12) 。这些早期航行探察活动的动力来自一个传说: 大西洋中的一些岛屿是极乐世界。当时人们并不是带着明确的向海洋进军目的 去发现这些群岛。因此,到 13、14 世纪时,就是“大航海时代”前夜,这些群 岛经历了一个“再发现”过程,由热那亚航海家完成。早在 1270 年热那亚人 Lanzarotto Malocello 航行到达加那利群岛,为意大利人走出海峡,奔向大洋提 供了一个中继站。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 13 世纪末热那亚人 Ugolino e Guido Vivaldi 兄弟的向西航行。为了探察前往印度的航路,1291 年,这个家族装备的 两艘船驶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来到加那利群岛(死在那里) 。有的书 13 认为这是迄今为止西方人试图经大西洋到达东方的 “最初尝试” 。 1336 和 1341 年,两个热那亚航海家受雇于葡萄牙国王,到达加那利群岛。1341 年,一支由 佛罗伦萨人和热那亚人组成的探险队,发现了马德拉斯群岛。1403 年卡斯蒂利 亚人占领了加那利群岛,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引种了甘蔗。 到 14 世纪末,以上述几个群岛的“再发现”为标志,在西部地中海经过直 布罗陀海峡到几个大西洋群岛之间,形成了一个“大西洋地中海”区域,从东 到西绵延 2200 公里,这个区域被有的历史学家评价为“传统的地中海文明向海12 13S.Y. 莫里孙: 《航海家哥伦布》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6 页。 王加丰: 《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65 页。 30 外传播的第一个地区” 。14可以更加形象地说,直布罗陀海峡成为古老的地中海 文明的宣泄口,当向东方发展的道路被堵死以后,地中海文明就只有从这里向 西流出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意大利人对现代大航海,积累了相当多的经 验和技术。联系到热那亚人在中世纪辉煌的航海经历,我们或许能够体会出从 这里走出哥伦布的原因。 ● 葡萄牙人时代:到 15 世纪,葡萄牙人接过意大利转交的接力棒,成为世 界海洋大国,继续向大洋深处挺进。葡萄牙人在 14 世纪的航海活动,尚可以在 大西洋沿岸和几个近海一带活动,到 15 世纪不行了。因为意大利人继续垄断地 中海贸易。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的主宰是德国的汉萨同盟。向西发展只能到亚 速尔群岛为止,在 1445 年将其殖民化后,一时难以再向前推进。因此,葡萄牙 只好向南方发展,沿着非洲西海岸推进。 这个过程开始于 1415 年,亨利王子派遣探险船占领摩洛哥的休达,结束于 1488 年,Bartolomeo Diaz (1450ca-1500) 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向印度洋的航 行。在这长达 70 余年的探察活动中,葡萄牙人付出了极大热情和艰辛,从一开 始就形成为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远洋探险计划。比较大型的探险活动就有 17 次:15 ■ 1415 年,亨利王子开始派遣探险船,占领休达城。 ■ 1416 年,亨利王子派 Gon?alo Velho 航行到加那利群岛。 ■ 1419 年,茹安?萨尔库和亨利希坦?泰舍尔到达马德拉斯群岛和 Porto Santo。 ■ 1425 年,费尔南多?德?卡斯特罗到达大加那利岛。 ■
年,费尔南多?德?卡斯特罗航行到亚速尔群岛。 ■ 1432 年,康萨尔贝斯绕过博哈多尔角,航行到达几内亚。 ■ 1434 年,Gil Eannes 航行越过保加多尔岬角,第二年到达北纬 25?地方。 ■ 1441 年,安曼?冈萨尔维斯和努尼尤?特利什坦航行到达布朗角(毛里 塔尼亚西部海岸努瓦迪布角旧称) 。 两年以后努尼尤? 特利什坦航行绕过布朗角。 ■ 1445 年,努尼尤?特利什坦发现塞内加尔河口(北纬 16?) ,迪尼什?迪 亚斯绕过佛得角,阿尔瓦洛?费尔南德斯发现冈比亚河口。 ■ 1446 年,努尼尤?特利什坦推进到北纬 12?,发现比扎戈斯群岛和北纬 10°5’附近的特利斯坦岛。 ■ 1456 年,亨利王子派遣阿里维泽?达?卡达莫斯托向南航行,发现佛得 角群岛,数年后将其殖民。 ■ 1461 年,彼鲁?杜?松特拉发现几内亚沿海地带,南向航行至帕尔马斯 角(南纬 4?) 。 ■
年,费尔南?戈麦斯发现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 ,黄金海岸 (今加纳) 。 ■ 1479 年,康萨尔贝斯越过赤道。 ■
年,第奥古?卡恩发现刚果河口,进一步航行到南纬 22?线。14F.Fernández-Armesto, Before Columbus,Exploration and Colonisation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Atlantic , Macmillan Education,1987, p. 152. 15 J.B.马吉多维奇: 《世界探险史》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第 113―130 页。 31 ■ 1487 年,巴托洛缪?迪亚斯航行到达南纬 36?线。 ■ 1488 年,巴托洛缪?迪亚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对非洲西海岸的探察,并不始于葡萄牙人。如前所述,希罗多德在《历史》 中对菲尼基人环绕非洲大陆的航行作了精彩描述: 公元前 6 世纪, 腓尼基人受埃 及新王国时期第 26 王朝国王 Neko II 的派遣,从红海沿非洲东岸南下,绕航非 洲大陆一周,3 年后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返回埃及。16公元前 465 年,有加太基人 Hannon 探察西非海岸,航行到佛得角以南地区,在沿岸建立了城市。有的历史 学家认为他到达了塞拉里昂,甚至喀麦隆。 这些壮举的可靠性不好说, 但是对葡萄牙人环绕非洲大陆的航行还是有启示 意义的。但是,直接影响不是太大,否则葡萄牙人就用不着仅仅为了探察西非 海岸,花费半个多世纪。 北方航海: ● 北欧人的贡献: 在走向大洋时代的航海前哨战中, 有北欧诺曼人的贡献。 他们对西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探察,获得很大成就。在英国、爱尔兰、冰岛的 传说中, 早在公元 6 世纪时就有一个叫做“布伦坦”的人,经过冰岛、格陵兰岛, 到达了现在加拿大纽芬兰。诺曼人征服了西欧周边海域后,继续向西航行,挺 进西半球未知世界。 ■ 公元 795 年,爱尔兰人发现了冰岛。 ■ 公元 869 年,诺曼人卡尔达尔航行到冰岛,后不少诺曼人移居该岛。 ■ 公元 982 年,埃里克?拉乌达直线向北航行,到达后来他称为格陵兰的 地方,后来 986 年他招募了 500 移民前往该岛。 ■ 公元 9-11 世纪,诺曼人到达格陵兰西部沿海地区。 ■ 公元
年,埃里克的儿子莱夫?埃里克,经过北美大陆的拉布 拉多半岛到达格陵兰,实际上已经到达了美洲大陆。 ■ 公元
年,莱夫的弟弟托尔巴尔特到达新英格兰,在那里居住 2 年,为印第安人所杀。 从公元 6 世纪到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前,诺曼人在北大西洋海域的活动相 当频繁。他们的探险活动对后来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也和意大利人、葡萄牙人 对非洲海岸的早期探察一样,间接影响大,直接影响少。他们毫无例外地把自 己的航海活动,看成是在欧洲现有的土地上航行,没有认识到来到了一个新世 界。毕竟中世纪的欧洲,还没有做好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准备。但是,欧洲人沿 着非洲海岸和向西北大西洋的航行,都是哥伦布航行之前的先驱者,其历史影 响不可忽视。 总之,现代大航海运动,不是从伊比里亚半岛突然飞出来的。 阿拉伯人也有远洋航海传统,他们建立了从中亚到大西洋的广阔帝国,为16J.B.马吉多维奇,第 21―22 页。 32 航海创造了条件。他们在东非海岸建立殖民地,从红海直到赞比西河口。他们 利用季风,航行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但是,他们没有欧洲人那样的突破,本 质上还是近海性质的航海活动。在印度洋上的航行,不可能和在大西洋上的航 行相提并论。 C. 欧洲的世界观和海洋观 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假说性质,对海洋观有重要影响。 “大地扁平说” 是欧洲人世界观的最初形态。荷马等人认为,人类居住的陆地形状为圆盘状, 它被河流和大洋环绕,上面是边沿紧贴大地的杯状天穹。第一批古希腊自然哲 学家米利都学派和爱奥利亚学派,继续坚持大地圆盘观念,但是进一步想象为 无边无际的大洋中的一个小岛。 公元前 5 世纪, 希罗多德和德莫克里特批判大地 圆盘说,把圆盘改为椭圆形平面。同一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提出更科学 的宇宙观―“地球球形说” ,脱离了前人巢臼。其基本观点是:圆球为立体图形 中最美形态。 公元前 4 世纪亚里士多德在积累实验资料基础上, 证实了球形说这 一假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成为地球球形说集大成者。至此,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迈上了科学轨道。 从 6 世纪开始,大地球形说遭到基督教宇宙观否定,被教会斥为邪说。拜占 庭商人 Cosmas 所著《基督教地形学》一书,提出统治欧洲学术界 5 个世纪左右 的宇宙“家型说” 。他认为:地球的形状为一个长方形,四面环海,大洋外边东 南西北四方有高大的墙壁矗立,支撑天盖。因此宇宙像一幢两层楼的房子,上 为圆形的天盖,下为长方形底盘。天盖与底盘之间为苍穹,神位位于此,其下 是天使和人类活动的场所。这种宇宙观直到到 12 世纪,当亚里士多德学说从阿 拉伯世界复兴出来,才被大地球形说取代。西欧人几乎在同时重新开始对海洋 的探索,与这种宇宙学说不无关系。 在不同的宇宙观下,产生了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看法,关键是海洋观的形 成。 古希腊荷马把世界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无南北之分。约公元前 6 至 5 世纪 之交的希腊文学家 Hekataeus (前 550-475 ) 在其著名散文《地球描述》 (Periodosges)中,标出人类可居住的地区,以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为轴心, 周围是大海环绕。希罗多德认为,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非洲)是一个大 陆,分为南、北两部分。他把当时所知道的海―亚速海和黑海、黑海与马尔马 拉海、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地中海和大西洋―连接起来。预言非洲南面可能 出现大西洋和南大洋(印度洋)相通现象。但是里海是一个封闭流域。希罗多 德在《历史》中扩大了希腊人对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认识。他不相信人类所居 住的大陆被内海和大洋包围。他第一个将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从尼罗河改为苏 伊士地峡,还认为欧洲南面有一个连绵不断的大洋。 后来,亚里士多德在球形说指导下,进一步断定世界上所有海洋都是相通 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如果世界上有的海洋不相通,或者不在一个平面 上,人类无法航行,可能有去无回。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33 馆长 Eratosthene(前 275-195)在公元前 3 世纪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首创了经 纬网地图。他绘制的世界轮廓,基本接近真实,不列颠岛已经出现在欧洲西北, 印度被画在亚洲东部。尽管他还不能标出东亚、北亚、非洲西部和南部的真实 形状。他认为里海是“北大洋”的一个海湾。他正确推断出,大西洋与印度洋 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可以从海上绕过非洲。 Strabo(前 64-后 20)也坚持这种观点,把世界三大洲分开:尼罗河把非洲 与亚洲分开,顿河是欧洲和亚洲分界线,苏伊士地峡将非洲和亚洲连起来,高 加索地峡把欧洲和亚洲连起来。他认为人类可居住的最北界限是黑海以北 400 英里。因为寒冷,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 ” Hipparchus of Nicea(190-126)却认为,印度洋和地中海一样是一个封闭 的“内海” ,后来罗马人 Claude Ptolemee(90-168)也作如是观,认为印度洋是 一个四邻隔绝的巨大“死湖” 。他坚持里海是北大洋一个海湾的说法,后来改正 了这个观点。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代表了古代欧洲人地理视野的顶峰,此后多 个世纪,欧洲人没能画出同样水平的世界地图。由于罗马人在欧洲西北海岸的 扩张活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比较准确地勾画出欧洲大陆的基本轮廓,特别是 欧洲西北部海岸线、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只是没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黑海以北的顿河、东部的高加索山。里海被画成内海,还有一些河流流入。南 方印度洋海岸线,也比过去清楚详细。他还把“ Europe”的名称,横写在整个 欧洲大陆上,直到黑海、亚速海和顿河一线。到托勒密,旧大陆文明世界的轮 廓,已经基本被描绘出来。他的著作是以前地理学的集大成者,直到哥白尼时 代。 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笼罩欧洲,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探索被简化, 或被淹没。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OT 地图” ,代替了附有经纬度的投影地图, 整个世界被简化。O 字代表环绕陆地的大洋,在陆地中间安排了一个 T 字型水 体。T 字横线的一端代表爱琴海和黑海(北方) ,另一端代表尼罗河和红海(南 方) ,而 T 字垂直的竖线代表地中海。T 字型水体分隔的三个部分是欧洲人眼中 的欧洲、亚洲和非洲三个大陆。亚洲位于上方(东方) ,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 爱琴海和黑海,与非洲的分界线是尼罗河和红海。欧洲在地图的左下方,它与 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OT 型地图在地图制作技术上明显倒退,流行于 1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世纪欧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