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查经表达爱的方式有关精心的时刻

约 翰 福 音 讲 义
约 翰 福 音 讲 义
  学分:3讲师:文& 牧课 程 大 纲序 言:约翰福音研读方法一.约翰是谁1.1.约翰福音近期研究进展1.2.约翰福音与新文学诠释1.3.约翰及作者(Author/Narrator)的探讨1.4.读者(Reader)的探讨1.5.情节(Plot)及角色(Characters)1.6.思想背景1.7.与符类福音比较与资料来源1.8.内容大纲二.约翰福音书的序言(约1:1-51)道成肉身(约1:1-14)施洗约翰的见证(约1:15-34;3:22-36)耶稣传道前的准备:呼召门徒(约1:35-51)三.七个记号与谈论(约2 - 11章)记号一:迦拿变酒(约2:1-12)(附:耶稣洁净圣殿)(约2:13-25)谈论一: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约3:1-21)谈论二: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约4:1-45)记号二:医治大臣的儿子(4:46-54)记号三:医治瘸子(5:1-18)谈论三:神儿子的谈话(5:19-47)记号四:喂饱五千人(约6:1-14)记号五:行走水面上(约6:15-25)谈论四:天上来的粮食(约6:26-71)谈论五:住棚节的谈话(约7:1-52)(附:行淫被拿的妇人)(约8:1-11)谈论六:耶稣是世界的光(约8:12-59)记号六:瞎子得医治(约9:1-41)谈论七:耶稣是好牧人(约10:1-42)记号七:使拉撒路复活(约11:1-57)四.「我是」的谈话五.耶稣受难与复活:荣耀的耶稣(约12, 18-20章)耶稣受膏 (约12:1-8)耶稣进耶路撒冷 (12:12-50)最后的晚餐 (约13:1-38)受难和复活 (约18-20)六.楼上的谈话(约14 - 17章)七.约翰福音书的结论(约 21章)作 业:一.阅读约翰福音书两遍并把你认为10个最值得背诵的经句(不长过5节)抄下呈上。(10%)二. 考 试( 90 %)参考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考卷)1. Barrett, C.K.&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London: SPCK, 1978.2. Beasley-Murray, G. R.& John. WBC. Waco: Word, 1987.3. 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4. Culpepper, R. A.&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A Study in Literary Desig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5. Vanderlip, D. V.& 《约翰福音主题研究》张子义译。台北:华神, 1985。6. 马有藻 &《约翰福音诠释》。序& 言约翰福音是历来最多人研读的圣经书卷 。这可能因为它在内容方面是一卷很独特的福音书,与符类福音书不相同。它从福音书中被分别出来是因为它与符类福音书在文学形式及神学思想上大不相同,因此对约翰福音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按它的特征来取向。以下是这次研读这书卷的方法︰一. 主题式研读:这是本课程第一个取向。采取这个方法,是因为约翰福音并不像符类福音书按次秩来排列资料。约翰福音的资料多是按神学主题来排秩。采取这样的步骤,多少要应用形式批判的方法先把资料分析与归纳为许多单元,然后才逐一为各单元作注释。二. 比较式研读:约翰福音书的思想背景可以为注释提供许多亮光。虽然有许多新约背景至今天仍难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可参考这些料并以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同时小心不作无谓的臆测(speculation),而是选择最有关连的背景资料来作比较。当然,最好的背景资料还是圣经;也就是旧约及新约经文。我认为这种以经比经(intertextuality 或译成“经文的相互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诠释方法。三. 学术性研读:我们将应用许多学术的技巧来研读约翰福音。相信这样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和进入更广阔的理解层面。 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心得将被引用。除了应用传统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法-历史式解经法”,也同时应用新兴以“文本”为中心的“新文学诠释法”及以及“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诠释法”。我会小心选择这些资料,把应该引用的纳入这份讲义内,把不必要的讨论省略。当然,“必要”和“不必要”是个人主观意见。相信我过去对新约学术的认识会帮助我作适当的选择。当然,我们将避免纯学术的讨论。我也会持守福音派的立场。无可否认,以下几本书籍给我许多帮助:Barrett, C.K.,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London: SPCK, 1978)。Beasley-Murray, G. R. John (Waco: Word, 1987)。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IVP, 1991)。以新文学诠释约翰的注释书有Culpepper, R. A.,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A Study in Literary Design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四. 处境应用研读:在「格物致知」时,不忘「学于致用」。我们将采用处境批判的方法从所注释的得着中应用于今日的处境。我把这些应用资料列在每课之后。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要花一些时间来反省与讨论。盼望同学们学习以后可以帮助教会,也造就自己的灵命。盼望以上研读方法帮助我们深入掌握约翰福音书。文& 牧日1.1.约翰福音近期研究进展以下的讨论只限第二世界大战后(1945年)约翰福音学术的研究情况。一般是以布特曼(R. Bultmann)在1941年出版的《约翰福音注释》 一书作为起点。这五十年来的研究不外乎有以下几个范围:资料来源问题、历史处境、约翰福音与其他新约书卷的关系、约翰福音的神学思想。一.近期约翰福音注释书的发展先来谈谈研究约翰福音的书籍。圣经学者公认约翰福音的研究资料比任何一卷圣经书卷都多。战后以来,有数本够份量的注释书相续出版。经过多年约翰福音的教学,布特曼(德)在1941年出版其划破纪元的注释书,立时引起新约学术界的注意。他的英文版迟至1971年才被翻译出来。他所提出的理论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都被提出来讨论。陶特(英)(C. H. Dodd)在1953年及1963年相继发表两本关于约翰福音的注释书。巴勒特(英)(C. K. Barrett)在1956年(第二版1978年)出版其著名的约翰福音希腊文注释本。自从巴勒特以后,英语界续有多位学者发表他们的约翰福音注释书(当然,德语界也不相上下有许多注释书出版)。英语界计有巴郎(R. E. Brown)在1966年卷一及1970年卷二、摩里斯(L. Morris)在1971年、凌达斯(B. Lindars)在1972年等,只例数本。最近十多年来最引人注意的约翰福音注释书是翻译自德国学者汉俊(E. Haenchen)的巨著。汉俊也是布特曼的学生,自1915年就开始研究约翰福音,直至1975年过世后才以手稿发表这本注释书。书内也含有数以千计的约翰福音参考资料。以上由布特曼至汉俊的四十年所出版的注释书皆以文法-历史作为注释的基础。文法-历史注释法一直都在为约翰福音的资料来源和历史背景问题打转。似乎都没法找到一个最好的出路。八十年代后圣经学界开始转移以新文学诠释法来作注释。1983年考巴伯(A. Culpepper)就是以叙述诠释法来注释约翰福音。 相信未来数年学者们皆会以此种方法来研究约翰福音。二.资料来源的讨论因为约翰福音资料的混乱排序、用词常转变、书写风格不统一、神学主题不连贯等等现象,导致布特曼认为至少有两组资料组合而成:叙述性资料(他称为“记号性资料”signs source,是关于神迹的记述)及谈论性资料(他认为是为了对抗乐斯底主义而编写)。同时,布特曼也认为约翰曾经套取符类福音书的资料。他也认为书中关于耶稣受难和死亡的记述是约翰独有的,并没有套取符类福音的资料。另外,他也认为当时教会的需要塑造成今日约翰福音的内容排序。虽然后来的学者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理论,但是“记号性”资料却是颇吸许多学者。因为这样可以解释约翰福音中一连系的神迹记述。另外,许多学者也接受布特曼的意见,说书中的耶稣受难和死亡记述是约翰本人的资料。近来学者比较接受说书中资料的形成是出于当时教会的传统多于约翰个人的创作。这传统也是当时教会的处境需要。三.历史处境的问题战后以来,比较多学者认为约翰是处在一个犹太(巴勒斯坦)背景中多于处在希腊语教会(巴勒斯坦之外)中。当然,新发现的死海古卷支持了这个意见。因此,许多近代的学者都喜欢把约翰福音和死海古卷作比较,尝试找出他们的相同点,然后就结论说某死海古卷的思想引起约翰有如此相似的思想。七十年代在埃及发现的汉马地文库(Nag Hammadi)所收藏大量的乐斯底主义思想资料也让学者的注视力转向另一个方向。近来有许多研究目的是要指出约翰是如何受乐斯底主义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写约翰福音来对抗这个思想。以上两个可能性均无法确定。只有待学者提出更多的研究和意见。四.约翰福音与其他新约书卷的关系多个世纪以来皆认为约翰曾参考和引用符类福音的资料。可是战后的学者却不赞成这个说法。这几十年来出版的注释书,大部份都认为约翰的资料是独立的,他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教会传统。按资料比较,约翰和符类福音最相似之处是各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和死亡(Passion narrative)的记述。学者们均相信初早期教会中所强调宣扬耶稣的受难和死亡信息导致各福音书皆有相同的记述。问题在于是否约翰先参考马可的资料然后编修成目前在约十八至廿章中那么独特的记述,或是大家皆从一个相同的传统中套取所要用的资料?战后的学术也认为约翰的神学思想并没有借助保罗的神学。布特曼认为,虽然约翰和保罗在神儿子的诠释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只能说他们拥有一个相同的教会背景。五.约翰福音的神学近代约翰福音的神学讨论多集中于该书的文学、历史、社会处境如何构成它的神学思想。过去传统的意见皆认为约翰福音作者是因为要对抗(polemic)某种异端思想,比如幻影派主义(Doceticism)或是乐斯底主义(Gnosticism),而特别以道成身神学来辩驳。布特曼就是认为约翰福音书作者书写这卷书是为了要对付乐斯底主义的思想。持这意见的人皆要以约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作为整卷书的神学中心经文。这些学者更认为耶稣的死是要对付乐斯底主义的思想。其他的神学主题如神迹、圣餐、末世论等,都是围绕着这个神学中心而有。反对以上意见者认为约翰福音如符类福音一样拥有长篇的耶稣受难和死亡的记录,因此它的神学是要说明这一点。与符类福音的资料相比,约翰是要说明耶稣那荣耀的受难和死亡。如果按照以上所认为的历史背景而产生这样的神学,那在注释时必然会注重于某些经文。这样的手法那把整卷书肢解,并且认为某些段落比较重要,而其他的经文只是配合所需。近来,多位学者对以上的肢解提出警告,认为应该以约翰福音整卷书一起来注释,而不应该注重某些经文。约翰福音的神学应该建在整卷书上。1.2.约翰福音与新文学诠释近年来新文学诠释(New Literary Criticism)的兴起导致许多圣经学者把这新兴释经法应用于福音书。立时不同理论和结论如百花齐放;有些结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福音书经文,有些结论却质疑了福音书资料的可靠性。 我在此稍为介绍新文学诠释中的叙述诠释法。在课文中某些经文段落皆有应用叙述诠释法来注释。叙述诠释法并不难学,也容易上手应用。应用也只不过是遵照叙述诠释法所定下来的规则应用于经文。此课内将以约翰福音第三章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和第九章耶稣医治瞎子的叙述作为例子。新文学诠释把福音书资料分类简介:新文学诠释先假定圣经是一文本学著作,然后按一般文学理论把圣经内的资料先分成两大种类:散文(prose)与诗歌(poetry)。从散文中再分成许多种类的文体,比如叙述(Narratives)、比喻、故事(stories)、谈话(discourses)、神迹(miracles)等等。福音书内多数资料都属于叙述,几乎占七成多篇幅。接着,新文学诠释就把散文特征分成四个特性:一.情节(Plot):就是一个叙述故事的过程,有时在这过程当中会出现冲突、阴谋、解决冲突,有时也会出现多次冲突等等。比如约翰福音第九章,耶稣先医治瞎子,然后就是瞎子与法利赛人起第一次的冲突(约9:13),接着再起第二次的冲突(约9:24),最后是耶稣与法利赛人起冲突(约9:40)。二.人物(characters):在整个叙述当中会出现一位或多位不同的人物。明显地,这些人物的活动构成整个情节。读者也只能从他们的活动和谈话中来认识他们。当然,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认识也在乎叙述者/作者如何表达他们来让我们认识。这些人物常常相对或是敌对起来。“好人”通常是属于神的人。通常叙述者/作者不会清楚说明这些人物的动机(motive)和性格(personality),因此读者必须去诠释这些人物。一般上,今日的注释者必须了解当时背景和这些人物的关系,黎根(L. Ryken)提议说:「尽量去了解这些人物」。 比如约翰福音第九章,人物有耶稣、瞎子、法利赛人、瞎子的父母亲、连先知,摩西和神也被引伸出来。这些人物的动作都清楚被叙述出来。三.布景(setting):布景就是情节和人物的空间。很多时候,圣经布景都牵引着历史因素,读者先要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才有办法深入作诠释。比如耶稣医治毕士大池旁的瘸子,而病人都在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池水就要求读者先认识这历史背景。也因为许多叙述要求清楚的地点才能实现,因此圣经中的地点都含有真实的历史背景。这是圣经与世俗文学著作的分别之处。约翰福音第九章中「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在安息日」、「怕犹太人」、「赶出会堂」都属于布景资料,也要求去认识其中的历史背景。四.意见(point of view):叙述者的意见和企图可以说是叙述文中唯一声音,他也是那位控制整个局势的人;我们只能从他所定下来的意见中认识该段经文的意思。换句话说,叙述者就是那位决定和导引读者该如何反应叙述中的情节和人物。通常这位叙述者会以第一人身份“我/我们”(First person)或是第三人身份“他/不记名〞(Third person)来叙述。如果是以第一人身份,那叙述者就是其中一位人物。可是圣经的叙述通常都是以第三人身份叙述,并且是以不记名,不显露身份来叙述。这不显露的叙述者“不出现在故事中;以第三人身来讲述;不受时间和地域控制;在每个情节中作为一位暗藏者(implied author),随时可以重复讲述任何动作;隐藏起来讲述当中人物的意念和感受;常常解释那时的背景,或翻译一些字眼,或为故事注解;并且以个人的意识形态来讲述事情过程”。例如,当耶稣在迦拿行完把水变酒的神迹后,叙述者就注释说「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又如我们不能肯定约3:16-21到底是耶稣亲口说的话或是叙述者个人的反省。叙述诠释法继续深入分析叙述文体的书写形式(narrative style,也称genre 法文意思是“文学形式”),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一.重复(repetition):一些情节和谈话常被重复,比如约翰福音第九章多次重复瞎子的谈话:「就看见了」(三次 约9:7,11,15, 然后「如今能看见了」(约9:25)),「我不知道」(五次, 约9:12,20,21,21,25)。二.省略(omission):叙述者常把读者想要知道的情报省略了。「从水和灵生的」(约3:5)到底是指何物?三.谈话(dialogue):通常叙述内有许多交谈被记述下来。比如约翰福音第九章瞎子与法利赛人的谈话,约翰福音第三章耶稣和尼哥底母的谈话等等。四.讽刺(irony):「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么?」(约9:27),「难道我们也瞎了眼么?」(约9:40)都是一些讽刺语句。五.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比如圣灵如风(约3:8)就是一个隐喻。耶稣被高举使人得永生如同铜蛇在旷野被高举使人得生(约3:14-15)是一个明喻或是预表(typology)。圣经学者对新文学诠释的反应新文学诠释与传统的文学-历史解经法(grammatic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不相同。后者注重于一段经文的字义和历史背景,以致无时不为重建(reconstruction)当时的历史背景忙碌,甚至作许多无谓猜测,而新文学诠释就是要脱离这个历史的辖制,专专注重该段经文的结构和当中文学特性来解经发掘意义。新文学诠释好处有:(一) 新文学诠释帮助我们了解圣经文学更多,让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当时作者如何应用他们的书写技巧,像当时文学技巧如何借着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意见;(二) 重视经文的完整性,不把经文分折成许多小单元。视整段经文为一完整结构,为一文本(text),把当中文学要素分析成不同的代表符号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看约翰福音第九章为一完整记录,甚至整本约翰福音都是互相连系;(三) 注重读者的反应。叙述诠释不只注重叙述者的表达意念,也重视当时和现今读者的反应;(四) 重视记录中的要素为同时性(synchronic),不认为含有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比如,看约翰福音第九章中耶稣、法利赛人和会堂为同一时期,不会说会堂的出现只是在第一世纪后,而这章内所说的会堂是后来的人加上去。新文学诠释的缺点也被福音派学者屡次指出来。 不外有(一) 新文学诠释太注重文本的独立性而经常忽略了作者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叙述学者叫人只是注意文本(text)和读者之间所产生的意义而没有注意从历史背景而来的意义;(二) 很多时候,新文学诠释学者也分门别类,尽量应用当今许多世俗的方法加诸于古时圣经文字,使人无可适从那是对那是错;(三) 常常夸大了叙述诠释那隐藏作者(implied author)的功能而忽略了许多经文的作者原本就是一位亲眼见证者(eye-witness),因此对这位隐藏作者作不必要的猜测,甚至认为这隐藏作者是万能的,他控制着文本中所有意义而忽略了圣灵默示功用。比如,约3:1-21的谈话就是使徒约翰亲身经历而不像叙述诠释去猜测认为是初早期教会一位写作家欲借着这谈话去描述基督教与正统犹太教的分别。1.3.约翰及作者的探讨约 翰 是 谁?约翰福音,这第四卷福音书,像其他三卷福音书一样,都是诺名/不署名的,作者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书内。「约翰福音」这标题是由在初期教会时附加上去,是因为当时的教会认为这卷福音书是由使徒约翰所写。确定谁是原作者可帮助经文的注释工作。当代学者让我们从多方面去认识这位作者:一是从历史的角度(也就是初期教会的认识),另外是从文本的角度(也就是内容资料)去探讨。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作者自从第二世纪开始,教会就认为约翰福音是由使徒约翰所写。这样的意见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1.外 证以下是初期教会的多份见证资料:A.爱任纽:在其《驳异端》一书中 (Adv. Haer. 3.1.1) 说:「后来约翰,主的使徒,也就是依在主怀的那一位,发表了这福音书,当时他住在亚西亚的以弗所。当时其他的福音书已经发表了。」B.巴比亚(Papias):从另一方面,在他名著《主耶稣谈话的注释》(Expositions of the Lord's Oracles)中曾提起说他从长老约翰处领受到许多主耶稣谈话的资料。他并没有把这位长老约翰当着是使徒约翰。还说这位长老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另外,耶柔米(De Viris Inl. 18)说约翰二、三书是长老约翰所写。C.其他三个外证:马吉安(Marcion, AD 160-180)曾经说约翰生前在教会中发表约翰福音。教会一向来都没有接纳这异端者的证据。他也提出说巴比亚(Papias)把约翰所说的话记录下来而写成约翰福音。《慕拉多拉正典》(Muratorian Canon, AD 175)为约翰福音序言注释时说约翰福音是主的一位使徒所写。这偏激的“正典”的意见没有被教会接纳。(它是在公元1740年才被发现)多拉米(Ptolemaeus, AD 250),一位乐斯底主义者教师,提起说使徒约翰是约翰福音书的作者。一般学者认为是因为乐斯底主义者爱好约翰福音才这样说。D.其他零碎见证:初早期教会曾有多位教父曾编写约翰福音注释书,可是并没有讨论谁是作者这问题。相信他们皆接纳一般教会的意见认为使徒约翰就是该书作者。亚历山大的革利免说:约翰,因为受其门徒的催迫,也受圣灵的感动,写了这属灵的福音书。(Eusebius H.E.6.14.7)俄利根(Origen)及犹西比(Eusebius )皆有指说约翰福音的写成,但并没有讨论作者是谁。结论:学者们不能肯定到底约翰福音是使徒约翰或是长老约翰所写?或者使徒约翰就是长老约翰?讨论:我们对这些外证给与怎样的权威?今天的教会应该如何去接纳这些传统?2.内 证首先要指正书内从来没有一处直接说出使徒约翰是约翰福音的作者。A.主所爱的门徒:书内五次提起“主所爱的门徒”(约13:23;19:26;20:2;21:7,24)。更认为最后一章(21:1-23)足够证明是使徒约翰写成约翰福音。这样的说法有四个可能性:1.使徒约翰:虽然约翰这个名字从来没有在书中出现过(约21:2曾间接的提起西庇太的两个儿子),但是他与其他使徒的关系、书中亲身经历式的描述,还有自称这些见证是真的说话,一起说明这主所爱的门徒极可能是使徒约翰。(耶稣也在十架前把自己的母亲交给这门徒看顾,后有记录说马利亚与使徒约翰是住在以弗所,并且都葬在那里)。2.约翰的马可。也就是马可,他当时是住在耶路撒冷。约翰福音比较注重耶稣于这城市的工作,以及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是在马可的住家等事件被学者认为马可是一位可能性作者。3.拉撒路。他是约翰福音书所形容门徒中被称为耶稣所爱的。耶稣也使他从死里复生过来。这可能性只是一个猜测。4.理想的门徒(The Ideal Disciple)。学者们认为这书卷是在描述一位理想的门徒,因此常常提起一位主所爱的门徒。这只是个“理想”的想法。其他门徒:有三个可能性1.约 1:40 那「跟从耶稣的两个」当中有一位似乎没有提出名字,可能是他。2.约 18:15f 那「大祭司所认识的门徒」,他也是跟从耶稣进入大祭司院的一位。他后来带彼得进入这祭司院。3.约 19:35 那在十架前「作见证」的门徒。这猜测是因为约翰福音书常强调“见证” (参约 21:24)。结论:以上的讨论都没法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最可能信的就是使徒约翰,也是那个「主所爱的门徒」。B. 约翰福音的叙述者除了以上历史性“原作者”(Real author)的探讨,新文学诠释也从另一方面去探讨本书叙述者(Narrator)的问题。约翰福音如其他福音书都是讲述耶稣的事迹,因此它是一个叙述故事(Narratives)。按照叙述诠释,每个叙述故事都有叙述者、读者、情节、布景等等。从叙述故事的角度来看,叙述者就是作者。他是整个故事的述说人。读者只有从他的听音来认识这个叙述故事。当然,原作者可以是叙述者,或者不是叙述者。如果原作者抱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和对象,他可以借着一个叙述把他所要讲的说的都放入去,因此他自己可以“化身”为叙述故事的叙述者,藏在叙述故事背后来讲述。他将按着读者所要知道的来讲述。通过文本中的意见是认识叙述者最好的途径。一般上,叙述者喜用第三人身来讲述,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约1:14;21:24的「我们」)。可从三个角度来认识叙述者。叙述者知道各人的感受和心中的思想。他常常为各人物解释心中的感受。读者无法知道叙述者不知道些什么,或他不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他知道耶稣知道万事(2:24),并且把许多事告诉读者,甚至提早告诉读者(1:43)。他知道耶稣心中的想法(4:1;5:6;6:6;6:15;6:61;6:64;11:5;11:33;11:38;13:1;13:11;13:21;16:19;18:4;19:28)。也知道各门徒心中所想的事(2:11;2:17; 2:22;4:27; 12:16;13:28;13:29;20:9;21:4)。叙述者可说是一位超越空间的人物。他可自由地在各空间走动,向读者报告事情的发生经过。当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谈话时,叙述呔驮诰?撸?备救嗽谧约旱募蚁绫ǜ媸保??苍谀抢铮?餐?北ǜ嬉?蘸兔磐皆诰?叩奶富?4:31)。他与大臣一起回去迦百农(4:51),也与瘸腿的人一起去向犹太人报告(5:15)。只要留意叙述的发展,可发现叙述者是如何在时空之间自由移动,也有时从叙述的背后移进叙述中。叙述者的观念(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是最可信及最权威的。「耶稣在门徒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20:30-31)。约13:1-6这段引言指出耶稣离世的时间和处境,也把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排在这里。同感于并说出耶稣的自知能力。叙述者与耶稣的关系:这叙述者认识耶稣,也知道耶稣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俩知道“万事”。这叙述者是文本中最权威的声音。叙述者为读者解释门徒所误会的意思:「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拉撒路)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还有多处叙述者为耶稣解释(2:21;6:6;6:71;7:39;8:27;12:33;13:11;18:32;21:19;21:23)。可见叙述者完全明白耶稣的话语,也解释、改正让读者知道。可见叙述者才是真正的作者,读者必须从他的声音中去认为这卷书的意义。1.4.读者的探讨历史性的读者(Historical Readers)一向以来,学者们皆不能肯定约翰是写给那一班人,这是因为本书内没有直接指明是写给那一些人。过去约翰福音研究对这位历史性的读者有以下的猜测:一.约翰目的是写给一班散居各地的犹太人(diaspora Jews)。二.约翰目的是要与犹太会堂对话,为了坚定一班冷淡了的犹太人基督徒。三.约翰目的是为了辩驳幻影派的异端思想或是受乐斯底主义影响的信徒。四.约翰目的是向撒玛利亚的信徒讲话。五.约翰目的是写给一班处在多文化思想中的基督徒。对以上的各种意见,我们今日因为时间的隔膜而无法确定,只能从书中内容的种种踪迹去多方猜测。叙述的读者(Narrative Readers)按其内容,是否本书有意要把信息特别传给某类的人/信徒?& 这含指读者(Implied Reader)才是文本信息欲达到的人。因此这含指读者是按叙述内容来决定,也超越了历史性的读者,可指今天某一同类的人/信徒。叙述者在讲述情节的时候,有权控制和指引读者的经验和情绪。叙述者也有权“加添”或“减少”某些情节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认识。当然我但作为今日的读者必须假设自己就是那位含指读者才能真正接收到信息。假设并相信水会变成酒然后借着这神来相信耶稣。也假设并相信那生来瞎眼的可以被耶稣吐唾液猜泥使他看见。今日的读者必须完全处身(或变身)当时的处境并接受当时的思想以便成为这位含指读者。这位读者必须接受个叙述/整卷书的记述,经验当中的情节,同感于当中的喜怒哀乐,把每个不同的情节连接起来,并且想象及整理出记述中许多含糊之处。可见这位读者最终所结论出来的意义才是叙述的意义。有几点可看出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一.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密切,多次使用「我们」(约1:14,16;21:24)。二.从叙述者对施洗约翰和门徒的描述,似乎读者是认识/知道他们的事迹。三.读者也认识叙述中的犹太人。四.许多地点和节日并不需要介绍,相信读者认识这些地点和节日/文化规矩。按照叙述,最令人惊奇的是读者并不认识「主所爱的门徒」(约13:23;21:24)。甚至叙述者似乎不愿读者知道这位主所爱的门徒是谁。总括来说,读者是认识耶稣传福音的事迹,即使我们不肯定读者是否已信主。但是叙述者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要读者更深的认识这位主耶稣。1.5.情节(Plot)和角色(Characters)情节是指一个叙述的次秩,前因后果,连击和效应(对读者的效应/影响)。每个情节多数含有冲突、阴谋、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结果。约翰福音中的情节比起符类福音更清楚易见。特出的地方有:一.耶稣多次的往来加利利和耶路撒冷之间。与犹太人引起冲突的洁净圣殿成为开头的事件,并不像符类福音把这件事摆在最后。这些与耶稣生平不相排序的情节似乎是作者特异安排的次秩。二.当中的谈话和冲突常加上了作者本人的注解。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引起许多误解。这些误解使对话继续,比如尼哥底母或撒玛利亚妇人误解耶稣的意义。第一章只是一个引论(prologue),不只引述「道」成肉身的意义,也把接下来章节的主要冲突元素:光与黑暗、信与不信、恩典和律法,先提出来。从第二章开始,叙述者很戏剧性的讲述耶稣的事迹。真正的冲突并没有出现。三个对话:耶稣与母亲、耶稣与尼哥底母、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可能是要比较耶稣/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分别。第五章引述耶稣进入一个真正的冲突时期,耶稣犯了安息日的诫命。第六章讲述耶稣如何实现了摩西的工作,来喂饱众人,引至大家议论(约6:41)和争论(约6:52)。在第七章,犹太人开始活动要杀害耶稣。第八章讲述耶稣和犹太之间的冲突高峰,甚至犹太人高喊耶稣是撒玛利亚人,是被鬼附的,也想用石头打死他。第九和第十章可算是一个平静的情节,耶稣和犹太人的冲突减弱了,在这里,瞎子可以见到耶稣这世界的光,并且他作为一位好牧人会牧养自己的羊。十一章以使死人复活带出耶稣是一位胜过死亡的主。第十二章是一个交界点,把耶稣公开的活动划上休止符,先预言耶稣的死。第十三章指出耶稣知道他回去天父那里的时间已到,也指出魔鬼如何使犹大出卖耶稣。十四至十七章集中在耶稣与门徒私人的谈话。第十八章的情节是急速的发展,虽然那时的政治和宗教势力尝试压制耶稣,但是却多方面显出它但的无能为力。最后叙述者把注视力集中在彼拉多身上,三次彼拉多说出耶稣是无罪的。廿一章却是附加的一幕,为各角色作一个交待。结论:似乎约翰福音的情节主要是由“信”与“不信”之间的冲突所引起。(新约中239个「信」字有98个出现在约翰福音)。情节也是一幕连一幕(episodes)地出现。每一幕/情节皆含有一个神学主题。这些神学主题均由耶稣在不同处境与不同角色的冲突中产生。角色当然是指叙述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一般从两个方向去描述这些人物:一.直接的描述:可从他们的外表及内在性格来作直接的描述。二.间接的描述:可借着人物的谈话、人物的动作、甚至藉者一些小人物/角色来衬托主要的人物。约翰福音中最主要的角色就是耶稣和天父,其他的人物却分成不同类:门徒、犹太人、法利赛人、群众及一些小人物。这些群众和小人物常被介于耶稣与他所敌对的人之间。这些小人物也有很高的价值,借着他们可衬托出主要角色的身份和处境。耶稣是最主要的角色,没有一个情节他不出现。他是「道」,是创造者并常与神同在。从他的谈话中,知道他时时依靠天父。他多次借着「我是」(约6:35,48,41,51;8:12;10:7,9,11,14;11:25;14:6;15:5)来描述他的身份。耶稣的心情和情绪有最深刻的描述,尤其是在第十一章里。耶稣「爱」马大,马利亚,拉撒路(约11:3,5,36)。当他看见其他的人哭,他也哭了(约11:35)。不只耶稣的情绪反应是那么特别,有时他似乎不会正确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当撒玛利亚妇人问他要水喝,他却回答说如果她知道神的礼物她必然会向他要水喝(约4:9-10)。对尼哥底母也是问非所答。当群众问他为何要来迦百农,他却说:「你们来找我并非因为见记号...」(约6:26)。耶稣不直接的回答别人的问题使他可以把谈话带入更高的层面。叙述者就是借着这样的回答而要求读者更深入的去认识耶稣。天父/神这角色极难分析,因为他只说过一句话:「我已经荣耀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12:28)。我们不可从天父的说话中来认识他,反而是从耶稣的口中来认识他。耶稣肯定说,那些看见他的人就是看见了天父(约14:9),耶稣所做的也是天父所吩咐的(约5:36),耶稣所说的也是出于天父(约12:50),没有了天父耶稣也不能做什么(约5:19)。虽然是这样,他们两位还是不同的。这位天父「差遣」(共40次这样说)耶稣。神是光(约3:21),是真神(约3:33),神是个灵(约4:24)。神也爱这个世界(约3:16),他也爱那些爱耶稣的人(约14:21,23)。耶稣挑战犹太人对天父的认识,说他们不认识天父因为他们不认识他。门徒在约翰福音并不像在符类福音中占有长篇的描述。门徒多数是集中在一起出现,是读者要学习的榜样。他们是认识和相信耶稣的角色。「门徒」(87次)这字眼是最通用的字眼,比「十二」(4次)及「使徒」(0次)更通用。门徒是借着施洗约翰进入书中的叙述(约1:35)。这些门徒是见到耶稣的荣耀而相信他(约2:11)。当然,接下来的章节描述门徒如何成为了耶稣这位拉比的门生。他们真正要面对的试练是在耶稣喂饱五千人的事件。这班门徒紧紧跟随着耶稣,即使在客西马尼园也不离开(cf. 可14:50)。最后一章特别描述他们如何继续负起耶稣给与他们的使命。也看见有七位门徒成为了一个小圈子。犹太人时常成为了耶稣的对比或是叙述中的反角色。约翰中的犹太人的意义可分为五个:耶稣的敌对者、群众/平民、外邦人的敌对者、与耶稣拥有同文化的人、犹大省的居民。有许多小人物(配角)常出现。约翰对小人物的描述其他福音书特出。施洗约翰、耶稣的母亲、尼哥底母、撒玛利亚妇人、大臣(约4:46)、瘸腿的(约5:2)、耶稣的兄弟(约7:2-10)、瞎子、马大-马利亚-拉撒路、彼拉多、抹大拉的马利亚,不胜枚举。有时连小人物的朋友和亲戚都被提出来。约9:20-23提出瞎子的父母为了说明当时的法利赛人不只是律法的老师,也是社会权力和压力的拥有者,指出为何当时一般的人都不敢接受耶稣的实事。1.6.约翰福音思想背景探讨知道作者的名字只并不能够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他,了解作者的思想才是深入认识他书写内容的方法。没有人是活在文化及思想的真空里,每个人的思想多少难免受当时的处境思想影响。我们将从当时两个最大的背景思想:希腊及犹太,来探讨约翰福音作者的思想。一.& 希腊影响(Hellenistic Traditions)1.& 希腊哲学(Greek Philosophy)新约各书卷的作者们受希腊的影响极深。当时希利尼文化(Hellenism)根深蒂固的霸占整个地中海一带的国家。希腊文教育是最普遍的教育,希腊语是当时的普通话。当时的犹太教经书(旧约)必须翻译成希腊文,基督教新约文件也必须用希腊文写成。柏拉图主义与亚里斯多德恼苎г谥?斗葑拥敝屑?餍校?苟嘌呛鸵员斯怕夼傻乃枷?徒17:18)却流行在一般人中。以下是希腊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二元观:约 3:31 提出说“从天上来的”与“从地上来的”二元论(dualism)观念。耶稣甚至向犹太人说他是“从上头来的”,而犹太人却是“从下头来的”(约8:23)。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话中却提出灵与肉体的分别。耶稣说那天上来的是真的(约6:32)。他是不属这世界的(约17:14)。这二元观却是柏拉图主义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柏拉图相信在上的/形而上的事物是永恒的、善的、不属这世界的,对比地上的是天上的反影、是恶的、不长久的。柏拉图要求人们必须追求那永恒极上的善(The Good)。约翰福音与柏拉图的二元观分别之处在于耶稣是从上头降下真实的、有生命的。道的观念:斯多亚派是禁欲主义者。寻求(灵)魂的安静。道(Logos)就是魂的媒介物体。他们相信这道是从神那里来,也与神同在,降世为要拯救人的灵魂。这个观念似乎与约翰福音第一章所说的道相似(详细的分析见第一章的注释)。基督教指明耶稣降世是要拯救全人(不只是灵魂)。2.& 希腊宗教(Greek Religions)神秘宗教:这些希腊神秘宗教(mysticism)参杂了许多东方及波斯的玄教思想。约翰所说“从灵而生”(约1:12;3:3,5),吃从天降下来的粮,吃人的肉(约6:51,53)却是神秘宗教普遍的观念。当然,神秘宗教的思想却是神话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约翰所说的道成肉身却是一个历史事实。乐斯底主义:乐斯底主义(Gnosticism)是与当时与教会对抗的异端思想。约翰老年时在以弗所是与这派的领袖们对抗。他们从柏拉图承受了二元论世界观,又把斯多亚派的道观念承接过来,还加上神秘宗教的色彩。他们看肉体与灵魂为相冲突。也认为肉体是恶的,灵魂是善的。也认为光明与黑暗是在对抗。道(Logos)却是上帝与人之间的媒介物,而上帝也藉这道来创造世界。人的灵魂得救后,会经过一个升天(把天分成许多层)的路程回到上帝那里。这些类似的观念都可以在约翰福音中找到。学者们一般坚持说乐斯底主义是从基督教中脱离出去,而拥有相似或变化了的思想并不出奇。凯色门(E. Kasemann)指出说约翰福音的神学绝不像乐斯底主义认为基督是一个虚幻物体。荷米底主义(Hermetic Literature)及曼特安主义(Mandaism):这两个主义类似乐斯底主义。荷米底主义的文件常参杂在乐斯底主义的书库内。汉马地书库(Nag Hammadi Library)内拥有许多荷米底主义文件。荷米底主义转化乐斯底主义的理论,说神创造了宇宙,而人必须透过神的儿子才可以认识神。当人拥有神的魂(nous)时就有神的形像,也是一位重生的人,是完全的人,有永生的生命,并且会回到神那里去。陶特(C.H. Dodd)认为约翰福音内神的儿子理论比犹太启示文学思想更加接近荷米底主义。& 曼特安主义的起源曾经引起许多争议。相信这主义在第一世纪时活跃于约旦河一带。他们相信借着洗礼可以得永生。强调光明与黑暗、在上的与在地的二元观。借着洗礼人可以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且可以升天进入光明与那光明的神同在。他们说圣灵是黑暗世界的统治者,耶稣和穆哈末德(回教创始人)都是说谎者。真正的拯救者以诺勿特拉,也就是施洗约翰。相信以上两个思想都是异端思想。3.& 斐罗(Philo)埃及亚历山大城的著名犹太哲学家斐罗(20BC-AD50)是一位柏拉图主义鼓*吹者。终生以希腊思想向希腊人解释旧约圣经。他的教导与约翰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人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神。而且要成为神的儿子才可以真正的认识神。追求永生是救赎的目的。人必须追求属灵的东西。斐罗也认为神是借着道(Logos)来创造世界,也以这道来维持世界的秩序。当这道住在人灵魂中时,人也成为天人(真人)。斐罗也大量的引用象征语言(symbolism)来解释圣经,比如神是光、是牧人、是活水。虽然这与约翰福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约翰从来没有引用斐罗的资料。从解经的角度来看,约翰从来没有应用斐罗常用的寓意解经法。约翰在第一章中道的阐释更超越了斐罗对道的解释。二.& 犹太教 / 旧约的影响(Jewish Traditons)我们不难发现犹太教深深的影响着新约的作者。这是因为旧约的影响力。以下几个范围可看出约翰与犹太教的关系。1.犹太人传统和词汇:无可否认,约翰福音书中充满了犹太人的传统和常用词汇。莱弗(J.B.Lightfoot)指出说:「约翰福音是新约中最希伯来化的福音书」。& 这是因为书中使用了许多犹太人传统:当中的节日、圣殿的规矩、谈话的形式等等。常用的希伯来通俗词汇,比如实实在在、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等等。虽然这卷书是用希腊文写成,但是书中许多希腊文是直接翻译自希伯来词汇。更进一步,书中也含有类似犹太教拉比的解释法。拉比们向来不能肯定天使是否在天梯或是雅各身上上下。(因为楼梯在希伯来文是阳性词)。约翰却进一步说是天使在人子身上上下(约1:51)。犹太教也认为天父在创造天地以后,衪也会在安息日作救赎及审善罚恶的工作。约5:17也说明耶稣可以在安息日作救赎的工作。2.旧约的引用:虽然约翰没有太多的旧约经文,但是它以旧约来作神学的禅释却是那么的特出。旧约经文及旧约的教导成为约翰福音书的神学资料。作者应用许多旧约的象征,比如羊与牧羊人(约10:1-16)或是葡萄树与枝子(约15:1-6),来作独特的表达。旧约中许多盼望都有在书中出现。比如,对弥赛亚的盼望(约1:41;4:25),那要回来的先知(5:46;6:14),以色列人的王(1:49;12:13),真以色列人(1:47)等都给与直接的说明。还有许多旧约的观念,比如铜蛇被高举(约3:14;民21:9)、活水(约4:10,14;7:38;赛12:3)、吗哪为天上来的粮食(约6:32;出16:4-35)等等皆被引申出来重新阐释。新约中唯一阐释赛41:3; 43:10-13“我是/我就是”(ergo eimi)的神学却可以在约14,15章内找到。引用德族约翰福音学者一句话说:「不能想象如果约翰福音没有使用旧约作为书写的基础」。3.认为约翰和死海谷兰人“同出一源”(a common background)是最近的建议。柏郎(R.E.Brown)甚至说约翰直接受了当时退居死海谷兰人的影响。& 他提出三方面的理由:(一) 如谷兰人一样,约翰注重“团体”的生活。耶稣不只选召门徒,把他们与世界分别出来,更亲自教导。(二) 约翰对居于旷野又对圣殿特别抗拒(约2:13-22;4:21-21)是谷兰人的行为。(三) 约翰强调“末世”的教导,觉得现在门徒就可以领。不过我们反驳说约翰福音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受末世的福气。4.约翰如谷兰人一般含有二元观的思想。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属灵的人与属世的人等思想都是谷兰人的主要教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约翰或是谷兰人都没有互相引用对方的经文。极多可以结论说他们,如同一般的犹太人,拥有同样的思想背景。结论:借着以上的讨论,我们比较认定约翰是受犹太的影响多过受希腊人的影响。当然,若我们深入分析经文时却不得不承认约翰的思想有它独特的一面。相信他这独特的思想是约翰多年来对基督教的理解而组织成的。回应:我们如何应付当今许多与圣经不相符合的哲学思想让它们不致于入侵基督教的道理呢?在本色化的标题下,身为华人基督徒又应该如何来理解圣经的思想呢(也就是说如何与中国文化会通与转化)?1.7.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书的分别一. 在记述耶稣传道的事工上有差别。符类福音多数记述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工,并且讲述耶稣先完成了加利利的工作才下耶路撒冷,而 约翰福音大部份资料却是记述耶稣数次在耶路撒冷的传道事工,也把重心放在耶路撒冷。二. 资料方面的分别。约翰福音缺乏了一些符类福音中重要的资料:比如耶稣的诞生、受洗、登山变形、赶逐污鬼、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挣扎、最后的晚餐、橄榄山信息等等。反而约翰福音对一些类同的事件,比如耶稣喂饱五千人(约6),耶稣医治瞎子(约9),却是长篇大论的记述和阐释。符类福音注重耶稣施最后的晚餐,但是约翰对这晚餐却不注重,反而以一个长篇的“楼上的离别谈话”取代。三. 文体上的差别。符类福音中最杰出的文体形式是比喻,也有许多精简、生动、易记的话语,和许多简短的故事连带着教训。可是在约翰福音里,耶稣教训的风格却是长篇大论,大部份比喻被长篇信息所取代,而言简意赅的箴言却不见了。四. 神学上的分别A.二元论:约翰常以两件东西或两种观念来作比较。黑暗与光明、肉体与灵被看为是彼此相争的法则。约翰的末世二元论也不像在符类福音中那 &现在 -- 未来& 式的,而是 &上头 -- 下头& 纵向式的。B.约翰福音也是比符类福音注重基督论。它深入的道成肉身解释。形容耶稣为神的儿子共有106次。耶稣为基督为弥赛亚也早早直接的说明(约1:41,49),相比符类福音却含蓄的形容一个秘密的弥赛亚观。C.圣灵被称为保惠师(约14-16)是最独特的讲解。讨论:这些差别说明了什么?它与“四个来源说”(Four Document Hypothesis)符类福音资料来源有什么关系?1.8.内容大纲日期地点:一般学者所认为的写书日期是在公元100年之前。如果再收窄一点,公元55年至95年是比较可能性的日期。福音派学者认为是在第一世纪八十年代写成,这也是罗马王帝多米仙(AD 81-96)统治时代。相信约翰在这时期仍活着。也借着启示录的背景,认为约翰曾在在多米仙执政下被放逐至拔摩群岛。如果是这个日期,那约翰福音将是最后一卷的福音书,也甚至是新约最后的一份文件。以弗所是最多人接受的写书地点,因为有许多文件记录说使徒约翰老年时是住在以弗所。目的:许多西方学者尝试以约翰福音内的资料与当时背景情况来作比较,从而建立(reconstruct)一个可能性的处境来决定编写目的。这样的假设,将直接影响注释工作。我们还是回到书中的内容寻找作者本人所提出的目的,这也是最好不过的。书中只有两处间接提起写书目的:「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约21:24)。总结而论,写书目的可结言如下:就要说明上帝爱世人,差遣他的独生儿子(3:16)道成了肉身(1:4)成为了人子,以致藉这道路、真理、生命(14:6),叫凡是信耶稣是基督的就可以因他的名得永生(20:31)内 容 大 纲 :I.& 序 言 &&&&&&&&&&&&&&&&&&&&&& &   1 : 1 - 18II.& 耶稣言行的显示&&&&&&&&&&&&&&&&& & & 1 : 19 - 10 : 42一.耶稣传道前的事件 &&&&&&&&&&&&& & & 1:19-51施洗约翰的见证(1:19-34; 附加3:22-30)耶稣呼召门徒(1:35-51)二.耶稣初期的事奉&&&&&&&&&&&&&&&&& & & 2:1-4:54把水变酒(2:1-11)洁净圣殿(2:12-25)与尼哥底母的谈话(3:1-15)个人的反省(3:16-21; 31-36)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4:1-42)医治大臣的儿子(4:43-54)三.耶稣与犹太人初期的冲突&&&&&&&&& & & 5:1-7:52医治池边的瘸子(5:1-18)神儿子的谈论(5:19-47)喂饱五千人(6:1-15)耶稣在水面行走(6:16-21)天上来的粮(6:22-59)耶稣与门徒的谈话(6:59-71)住棚节时的谈话(7:1-52)耶稣与行淫妇人(8:1-11)四.耶稣与犹太人进一步的冲突&&&&&&& & & 8:12-11:57世界之光的谈话(8:12-30)亚伯拉罕子孙的谈话(8:31-59)瞎子看见(9:1-41)好牧人的谈话(10:1-42)使拉撒路复活(11:1-57)III.在楼上的谈话&&&&&&&&&&&&&&&&&&& & & 13 - 17IV. 荣耀的耶稣&&&&&&&&&&&&&&&&&&&&& & & 12, 18 - 20耶稣受膏(12:1-11)荣耀而进耶路撒冷(12:12-29)预言受害(12:30-50)离别的谈话(13-16)离别的祷告(17:1-26)受难与复活(18-20)V. & 结论:在加利利海边&&&&&&&&&&&&&&&& & & 21 : 1 - 25注释约翰福音书的序言约1:1-18 道成肉身四卷「福音书」的开始(arche)都是讲述耶稣,只是各位作者对这“开始”各持不同的看法。马可认为「耶稣基督」是「福音的起头」。然后以约翰的施洗工作与耶稣受洗开始记述。马太与路加以耶稣为童贞女所生作为开始。约翰最独特,以创造开始。& 这么独特及神学性的序言(prologue)足够说明约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学性讨论的福音书。也可见作者对基督教的理解是多么深入。当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见证」、「信」、「世界」、「真理」等等在书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现均在这序言内先出现。我们大约可以把这段序言分为四小段来注释:约 1 : 1 - 5圣经学者认为这几节是关于宇宙性(cosmological)的谈论;那永恒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也是生命的源头。神借着这道创造世界。这光被黑暗包围着,但是黑暗永远不能胜过光。明显的,这是一个比较,欲说明撒旦/罪恶所代表的黑暗不能胜过基督所代表的光。「太初」(arche)这希腊文的意思是指一个开始,含有超越时间的源头之意。创世记用希伯来文「起初」(bereshith)这个字来说明太初的开始。在箴言8:22七十士(LXX)译本用arche来翻译希伯来文玛所拉版本的bereshith,可见这「太初」是要唤回读者去思考神在「起初」创造万物的情况。另外,箴言指那人身化(personified)的「智慧」是神创造的源头。犹太拉比给创世记的解经书(Gen R. 12)把律法 (Torah)与「智慧」比较,并且说律法是在创世之前已经存在。& 约翰在此似乎有意回应创世记的序言。「[这]道」(Logos, The Word)(启19:13;约一1:1)含有定冠词[这,The],特别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别指基督。在新约其他地方使用Logos时,一般是指神的话(来4:23;彼前1:23),神的圣言(徒7:38)。约翰直接用这个字并没有附上详细的解释,这意味他的读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道」在第一世纪时有多种用法,以下所列是各种不同的背景意思︰一.「道」在LXX译本含义极深。含义分两个层面。第一,「神的话」是具有创造性质(创1:3,6,9;诗33:6)。第二,含有启示性(结1:3;摩3:1),比如先知领受神的话(耶1:4)。以上两个含义都认为神的话/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动力性的。二.犹太观念中的「智慧」(hokhmah)(箴8:22)与「道」关系密切。在太初这「智慧」与神同在。神也借着这「智慧」创造世界。三.「道」在希腊哲学中代表许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内在思想/精神」或是「表达(有能力)的话语」。斯多亚派说道是神,或是神话语的启示。「道」也常被用来形容是神借着它创造这世界。它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物,来去人与神之间。它拥有理性。四.乐斯底主义的「道」是指神派下人间的一个“媒介物体”,这物体把神的启示带给人,也使人得到救赎。五.基督徒的「道」。新约中常把神的话/道当着是神的救赎信息,或是福音(路8:11;提后2:9;来4:3;启1:9;约一1:1)。我们可结论说,约翰所说的「道」和以上的观念均不相同,以上所形容的「道」只是在某素质上与约翰的「道」相同。约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格的、是太初的、具有创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也可以说把希腊、犹太、基督徒的观念变通及转化了。成为了约翰的独有解释。「道与神同在」,神在这里有定冠词“那”(the),一般是指旧约所启示的耶和华/天父。也有学者解释说是指那三位一体的神。「道就是神」。「神」(theos)没有定冠词(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神”,并非那神/天父上帝。一方面说明,「道」如天父一样拥有神性,另一方面也把道与天父别开来各有不同的位格。「与...同在」表示道是神本体里的另一位。也说明在太初时这「道」已经与神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后,就道归回荣耀里(参 约 17:5)。「被造」(egeneto)应译为「开始存在」,也就是说万有或任何物体存在之先已有了这「道」。犹太,希腊,斯多亚思想中都有类似观念。中国思想中甚至说世界是借着「一/太乙」变化而成。「生命...人的光」生命与光都是旧约创造世界的基本元素。神赐生命(结37:1-14;但12:2)。神也是光及智慧的源头(诗119:130)。相信约翰在此是受诗36:9「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的影响。犹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书7:26;传道经17:11)。生命与光也常与黑暗与死亡对比(约 1:5)。耶稣也说他是生命与光(约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等)。「光...黑暗...黑暗...光」这是一个神学对比。约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非基督的?/无生命的?/逼迫教会的?/撒旦?)(约3:19;;8:12;12:35,46;约一1:5,6;2:8,9)却不接受光。「接受」这字是指不能胜过。含有救赎的意义,也就是说基督可以胜过撒旦的权势,救赎罪人。一般学者相信「不接受/胜过」的含意就如创世时神说要有光,那光就胜过了那占充满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创1:2-3),因此,约翰所说的光是含有创造及救赎意义。讨论:中国哲学所认识的「道」与约翰独特意义的「道」(Logos)有那些相似及相异之处呢?超越性又有那些?约 1 : 6 - 8这里特别纳入施洗约翰的事迹说明他的见证是独特的。他的见证是神的计划,也是福音的“开始”。但却不是这「道」。当然,施洗约翰的工作清楚说明是「见证」︰见证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约翰的工作常出现在各福音书序言(可1;太3;路1)。约翰的工作在这序言后才开始详细描述(约1:19-34)。「神那里差来」像摩西(出3:10-15),先知(赛6:8),耶稣(约3:17)。说明他们所作所为的权威。「见证」是约翰福音一个重要字眼。约翰的工作(约1:7,15,32,34;3:26;5:33),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约4:39),耶稣的工作(约5:36;10:25),旧约(约5:39),众人(约12:17),圣灵或是使徒的工作(约15:26)都被指是见证。约翰作见证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稣。约翰如何作见证,在序言后有详细讨论。约 1 : 9 - 13这段提出真光来到世界。可见约翰对道成肉身观念的讨论已在此开始。「真光」意是是“真正的”(与“假冒的”相对)。「真」(alethinos)是约翰福音一个钥字。应用于「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粮食」(6:32),「葡萄树」(15:1),「神」(17:1)。施洗约翰或者可以当着是一个光(约 5:35),但约翰这里特别说明耶稣是「真光」。「照亮」当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腊文常用来说明「光照」内心,以致明白。相信这里含审判的意思。虽然之前(约1:5)说黑暗不接受(不能胜过)这光。「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动的世界。但是约翰常应用来指混乱,堕落的世界。「不认识...不接待」似乎是要说明这堕落的世界没有能力认识衪。「认识」在约翰福音中是指对神的认识,尤其是神差派耶稣来这世界的工作。但旧约里特别指以色列人对神的拣选和眷顾的认识(摩3:2),包括顺服和信靠(耶31:34)。耶稣认识天父,他的认识也配合顺服与互相住在里面(约10:15;17:25;7:29;8:25)。人也可以借着耶稣认识天父并且同样享有亲密关系(约8:32;17:8,25;10:4;13:17;15:15)。认识神也得永生(约17:3)。「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稣来到犹太人当中,可是他的同胞并不欢迎他。「神的儿女」(用Tekna不是huios)。儿子(huios)在新约中专用在耶稣身上,而儿女(Tekna)却是用在基督徒身上。「血气」是指从父母血统而生。「情欲」并不含有「罪恶」意思,只是表明这「人性」是与神相对。「人意」是重复以上两个字的意思。「神生的」见约3:3,5。约 1 : 14 - 18这是序言最后一个段落,关于救赎工作。清楚指明耶稣的救赎工作是藉?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约翰的工作也被提起。「成了肉身」是说在历史某一时刻进入人类世界里,也带有人性(软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比较难决定。它应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这对当时的人,尤其是犹太及希腊思想,是一个难解的奥秘或是一个“反合”(paradox)的观念。不过这个奥秘却是整卷书的主题。「住在」与旧约「住在帐棚里」用同一个字。这里可能要强调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暂的寄居。「我们」是约翰代表了使徒们或是教会。「恩典和真理」是旧约常用字眼(参出34:6)。「荣光」(glory)是约翰福音书主要用字。在旧约说明神是荣耀的,但是见不到的,约翰在这里欲说明神的荣光可在耶稣身上找到。在第十八节,特别指明不可见的神(参申4:12;诗97:2;犹太人认为见到神便不能存活,出33:22;提前6:16),现在却可在耶稣的身上见到H绾渭?侥?在耶稣所行的神迹中(约2:11;11:4,40),在耶稣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时(约17:5,24)都可以见到神的荣耀。在约6:46;14:9说谁人见到耶稣就如见到父。保罗也曾说明耶稣是看不见的神的形像(西1:15)。耶稣不为自己的荣光/荣耀,只是为了天父的荣耀(约5:41;7:18;8:50)。人却为了自己的荣耀(约5:44;12:43)。「父」及「独生子」「恩典」「真理」都是约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学字眼。「独生子」(约3:16)指明只有这一个儿子,但是不能以世人的思想去理解说是神所生,约翰使用这个字目的是要表明基督只有一个,也是神唯一差派出来的。相信接下来的几节(约1:15-18)是要补充约1:7的谈话。说明旧约如何论及耶稣的到来。「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把约翰(代表旧约/律法)与耶稣(代表恩典)来作比较。结论:这序言目的就是要说明这道是神最后的启示。在这序言中,几乎约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学字词都出现了。可见约翰的思想与写作手法是多么特出。也因此才可以写出这独特的序言。成为圣经众书卷中一个美好的序言。讨论:我们对道成肉身这方式了解有多深?作为一位传道人又怎样可以从这「道成肉身」的神学认识上来真正道成肉身于这世界?施洗约翰的见证(约1:19-28;约3:22-30;//路3:1-20;太3:1-12;可1:2-8)四卷福音书都一致认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约翰的传道工作。初早期教会也肯定这看见(徒10:37)。约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他应验了旧约先知预言;他也以先知身份预言弥赛亚的来临。「约翰所作的见证...」约翰福音并无记录施洗约翰的背景,相信约翰只是注重施洗约翰为耶稣所作的见证。我们只有从符类福音书认识施洗约翰的背景:路3:1-6描述施洗约翰是在该撒提庇留(Tiberius)在位十五年时(应该是公元29年)出来事奉。如果耶稣出生于公元前4年,这样施洗约翰或是耶稣当时应该是33岁。路加还特别指出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的儿子...话临到他」就如旧约先知开始事奉时的记述一样(耶1:1;何1:1;珥1:1),都是有神的印证。这是犹太人接纳先知身份的印证。可见施洗约翰是被初早期教会接纳为一位先知。施洗约翰的装份如同以利亚(可1:6;太3:4;王下1:8)。他吃蝗虫和野蜜,这不只是旷野的食物,也说明他是一位不吃肉类的虔诚人。约翰福音不像符类福音使用「传讲」(kerusso)也就是“讲道”来形容施洗约翰的工作。耶稣和门徒的宣讲也用同一个字眼来形容(路4:18,44;8:1,39;9:2;12:3;24:47),反而用「见证」来形容施洗约翰的传道。约翰所传的道各福音书都有记录:路加和马可记录一致:「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赧」,马太却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约翰福音没有说明施洗约翰的工作,只是说他在「约但河外伯大尼的地方」和「撒冷的哀嫩」(真正地点无法确定,相信是北部的约但河边)用「水」为人施洗,并且说有许多人受他的洗礼。对犹太人来说,洗礼是洁净(污秽, 罪)的外表形式。悔改说明洗礼的功效在于内心。相信约翰所说的「赦罪」是这意思。约翰所施的洗礼似乎是一个表征指向和比较耶稣将带来的圣灵如火的洗(太3:11;可1:8;路3:16)。约翰的工作常被视为是应验了以赛亚先知书40:3-5的预言。路加把整句经文直接引用出来。其他的福音书只是简略的引用(太3:3;可1:3;约1:23)。施洗约翰的行为引起许多人:百姓(路),从耶路撒冷来的祭司和利末人(约1:19),心里猜疑他可能是基督。各人用「基督」(译旧约的弥赛亚(受膏者),可见当时的犹太人正等待弥赛亚的出现。约翰福音清楚记述施洗约翰的回答(约1:17-22):「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亚]」,「我不是[那先知](申18:15)」。犹太人相信以利亚会回来(玛3:1;4:5)。犹太传统里也相信有一位先知会回来帮助他们(马加比一书4:46;14:41;以斯拉四书2:18)。只承认他是那旷野的声音(赛40:3)。耶稣也曾经见证施洗约翰的身份(太11:10-14)。说按地上的人来比较,他是最大的,也指明先知的预言到他为止。另外,耶稣也指施洗约翰是那「以利亚」(另参太17:12)。当然耶稣是指玛拉基所4:5所预言的以利亚。相信施洗约翰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那预言的以利亚是因为当时的犹太人把玛拉基书的以利亚当着是弥赛亚(G. B. Murray, John, p. 24)。「修直主的道路」是一种诗歌式的表达。说明约翰先准备了许多悔改的人,致使他们更容易归向主基督。「为甚么施洗呢」既然施洗约翰承认他不是基督、以利亚及那先知,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自然不能接受他施洗的权柄。约翰没有直回答这问题。「解鞋带也不配」这是当时奴仆必须为主人做的工作。施洗约翰是表明他的谦卑态度。「看哪!神的羔羊...」不知这观念从何而来,相信是从赛53:6-7归纳得来。犹太文件曾多处使用这羔羊的观念,一般是指那保护并使以色列人得胜的羔羊(参启5)。「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施洗约翰承认基督的先存性(约1:15)。「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符类福音另指明是天开了。这是一个形容词,指明神的启示从天而来。犹太神学有天开了发出声音(Bath-Qol)的观念。圣灵仿佛鸽子降下是所有福音书一致的看见,证明真有其事。徒2:3有圣灵如舌头般的火焰降临。圣灵降临在神的「仆人」身上(赛42:1),在那「耶西的支条」(赛11:2)是弥赛亚的印证。因此施洗约翰必须说出见证说:「这是神的儿子」。「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施洗约翰亲自说明因为耶稣领受圣灵,因此可以用圣灵来施洗。完成了旧约的盼望。施洗约翰是用水施洗,他也见证基督将用圣灵〔与火〕施洗(马可、约翰没有记录「用火」)圣灵的洗礼出现时带着火的现象是旧约所预言的洗礼(珥2:28)。「火」在犹太人的观念里含审判意思(珥2:28;赛4:4;29:6;31:9;结38:22)。就如糠被不灭的火烧尽了,或是不结好果子的树被砍下来丢在火里。结36:25-26已经预先指明在末世,除了有水的洁净也有圣灵进入内心的作法。约3:22-36(施洗约翰最后的见证):「耶稣...施洗」只有约翰福音记录耶稣“施洗”。约4:2指明耶稣并没不是亲自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约翰如此记录相信目的是要说耶稣也授洗礼。有意为初早期教会中的洗礼解释,说耶稣在生前也授洗礼。虽然这里是要指许多人都跑去耶稣那里受洗,但是施洗约翰并不因此而不高兴,反而是欣然接受这报告。在符类福音,路加和马可似乎要说明约翰(代表旧约时代)的事奉工作须要停止以后(约翰下监)耶稣(代表新约的开始)才出来工作。「约翰的门徒」学者们相信施洗约翰如当时的拉比,也收授一班门徒。约1:40可见安得烈和本书作者(约翰)曾跟随施洗约翰。我们极难肯定是否在初早期教会犹太人的圈子里另有许多施洗约翰的门徒。「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甚么」这是一般的认识,也应用在彼拉多身上(约19:11)。「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施洗约翰以此比喻来表达他与耶稣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施洗约翰作为新郎的朋友应该为他所服侍的新郎耶稣而高兴。这比喻多次被旧约(赛62:4-5;耶2:2;何2:16-20)及新约(可2:19;林后11:2;弗5:25-27;启21:2,9;22:17)取来应用。「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施洗约翰愿意谦卑地接受这事实。约3:31-36:学者一般认为这一段经文,就如约3:16-21,是作者本人的反省。这两个关于基督的反省目的是要指明基督的见证/启示超越施洗约翰或任何先知的见证。因为基督是「从天上来的」,因此在万有之上。「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耶稣被以色列人拒绝是这卷书的信息(约1:5,10-13)。「印上印」可指安全稳妥(太27:66),封密(启22:10),或印证(约6:27)。这里应指印证。「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犹太人相信神赐给不同先知各有不同限量的灵来讲预言(Lev. Rab. 15.2)。基督的灵是没有限量的,也说明神透过他的启示是完全的。「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是因为他与神的救赎断绝了,必须等候那末世的审判。路加福音(路7:18-30)及马可福音(可6:14-29)均有记录施洗约翰最后的事迹,可见初早期教会对他的记录看为重要。结论:施洗约翰,作为旧约传统里最后和最大的一位先知(路7:28),清楚他的身份和应该扮演的角色,在耶稣出现后,愿意谦卑接受自己的功用并退下这历史的舞台。应用:有多少人胆敢在堕落的世代中像施洗约翰指责腐败的最高执权者(希律和耶洗别)?有多少教会同工,愿意见到神所预备的人选出现而愿意退下让别人接续工作?耶稣呼召门徒约翰并没有详细记录耶稣受洗的事(路3:21-22;太3:13-17;可1:9-11),但是却有提起耶稣受洗时圣灵降临的情形(约1:32-34)。使徒约翰也说出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的真正含意,就是这证明了他是神的儿子(约1:34)。不知约翰如何知道这含意,在符类福音是有天裂开发出声音,指明这是神的爱子,相信约翰是听见天裂开的声音。关于耶稣呼召门徒(约1:35-51;太4:18-22;可1:16-20;路5:1-11)的事件,马太和马可的记录一致。路加和约翰的记录不能与马太马可的记录相容。引起学者建议说可能有数次不同的呼召。情节:符类福音描述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一班在海边打渔的年青人,就向他们招呼,就那么简单,没有任何背景因素。约翰描述施洗约翰看见耶稣走过,见证耶稣,随后就有施洗约翰的门徒跟从耶稣去了。这记述让我们看见门徒当时不只是约翰的门徒,也指出门徒是经过约翰的见证清楚知道耶稣是谁才跟从他。人物:按照马太和马可,有四位门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 雅各和约翰(兄弟)。路加只提说彼得,雅各,约翰。约翰却提起彼得(或矶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门徒(相信是约翰自己,见约19:26;21:7),腓力,拿但业。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许多学者认为拿但业就是巴多罗买(可3:18)。布景:关于呼召的情况,各记录也不相同。马可和马太的一致。路加的记述似乎是属于一个详细的版本。路加的记述也和约21:1-14的相似,或是与可3:7-9; 4:1相似。我们相信这是两个不同的记述。马可没有说明门徒先前是否认识耶稣。路加说明门徒是听了福音后才接受耶稣的呼召。约翰描述门徒是因为施洗约翰的见证而跟从主,或是耶稣的呼召(约1:43),或是因为耶稣的神迹(约1:49)。呼召的内容:马可(或马太)是「得人如得鱼」。路加的是「得人」。约翰是因为门徒认识耶稣是「神的羔羊」,「遇见弥赛亚了」,「你是神的儿子」,「以色列人的王」。门徒都是「来,跟从」耶稣(约1:37)。跟从一位老师(拉比, 约1:38)作?磐绞堑笔庇烫?搜???臃ɡ??死?惹笱У男问健?这约翰的叙述似乎是有意告诉读者这些门徒一早是属于施洗约翰的,后来才借着施洗约翰的「见证」而跟从耶稣。好像有意告诉我们施洗约翰的见证是有效的,而跟从耶稣是更加值得的。一般上学者相信这次是最起初的呼召/跟从。另外,让我们发现约翰惯常的翻译一些名词(约1:38,41,42;9:7;20:16),弥赛亚在希伯来文是"受膏者", 基督是"救主"(约4:25)。「你们要甚么」布特曼(R. Bultmann, John, p.100)指任何人到耶稣面前必须先问自己这问题。相信是使徒约翰有意如此编写,提出这特别的问题,要求当时的信徒也作如此的反应。「拿但业」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后来出现于加利利海边一群门徒中(约21:2)。「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经,申18:15-19]上所写的,和众先知[先知书]所记的」就是弥赛亚。当时的犹太人对这弥赛亚存有极大的盼望,也深信这预言的人物会在末世或犹太人最需要的时候到来拯救他们,建立犹太人的理想国度。「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犹太人。也形容拿但业为「心里没有诡诈的人」(诗32:2)。这是指一个神接纳的人,指雅各的后裔,不参与罪恶的事(创27:35)。这里提出耶稣预知的能力。「在无花果树底下」可能象征和平和繁荣(王下5:5),真正的行为是在那里阅读和默想律法书(犹太文件Ecclesiastes R. 5:15)。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默想中肯定弥赛亚的到来而得着安慰。耶稣正知道他的默想,因此向他显出他所等待的弥亚已到来了。「我实实在在[amen, amen]的告诉你...」是约翰专用的词句,共25次。意思是“真实的”。「神的使者上去下来」是引用雅各所见的异象(创28:12)。这里“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当时犹太启示文学中的意义是一位“神性”般人物(但7:13ff), 在末世衪要从天降临, 也要得荣耀。约翰目的是要说明基督是天与地之间的媒介,把 天上的福气带给地上的人类。「是以色列的王」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耶稣不喜欢使用这称呼是为了避免引起犹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稣曾承认他是那应许的王,但是衪的国度并不在这地上(约18:36)。七个记号与谈论(约 2 - 11)接下来我们将按着一段段的经文或是经文单元(forms)来作注释。借着这些注释,作者那独特的编修和整理资料的手法让我们看出他写作的目的。约翰福音中有七个重要的「谈论」(discourses)。这刚好与七个神迹(约翰特用「记号」(Semeion)来称呼神迹)相合。学者们相信这些谈论与神迹有密切关系。著名的翰福音学者布郎(R. E. Brown)说:「这是约翰的手法,把谈论放在每个神迹之后」。& 他认为约1:19-12:50这记述主要目的是神迹,而谈论却是对这些神迹的解释。约翰称这些神迹为记号。& 陶特(C. H. Dodd)提醒我们说:「对约翰来讲,一个记号,按内容来说不是一个神迹,而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事迹」。学者们把七个谈论与记号排列如下:记 号&&&&&&&&&&&&& & & 谈 论1. & 把水变酒& (2:1-11)&&&&&&&&&& & & 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 (3:1-21)2. & 医治官长的儿子 (4:46-54)&& & &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 (4:1-42)3. & 医治瘸腿的& (5:1-18)&&&&&&& & & 关于神儿子的谈论& (5:19-47)4. & 喂饱五千人& (6:1-15)&&&&&&& & & 生命的粮的谈论 & (6:22-65)5. & 在水上行走& (6:16-21)&&&&&& & & 住棚节时的谈话 & (7:1-52)6. & 瞎子看见& & (9:1-41)&&&&&&& & & 世界的光 & (8:12-59)7. & 使拉撒路复活& (11:1-57)&&&& & & 好牧人&& & (10:1-42)把 水 变 酒 的 神 迹(约 2:1-11)把水变酒目的是要显出耶稣的能力,说明他如何把一个新的时代带给人类。这「时候」也只有耶稣知道,也只有他有能力来划破。这里含指犹太教是属于旧时代。只有约翰福音记述这个神迹。可2:19 (太9:17;路5:37)另外记录说新酒不可装在旧皮袋里的谈话,表示耶稣带来的新时代不可放在旧式的犹太教里。「第三日」应该是整个系列的最后一个记述。第一日是施洗约翰的回答(1:19-28),第二日是施洗约翰的宣告(1:29-34),第三日召门徒(1:35-42),第四日召门徒(1:43-51)。相信这「第三日」是由耶稣召门徒(约1:35)算起。「迦拿...娶亲筵席」就是离拿撒勒不远一家人的婚筵。约翰没有讲明为什么耶稣与母亲及门徒一起出席。相信是一位亲戚的婚宴,所以容许那么多人去参加。作者目的是这些门徒及他的母亲如何一起见证这新时代的序幕。「门徒」应指所有的门徒。虽然只有五位门徒在之前被召(包括一位不知名的)。在新约中,娶亲筵席常被意指神国的筵席(太22:1-14;25:1-13;路12:36;启19:7)。在这里我们见到一个新的神国度真正开始了。「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用妇人(gunai)来称自己的母亲是当时一般对母亲的称呼(见约19:26)。「有什么相干」这是一句通俗语(idiom),意思是说我们各自理自己的事。绝不含轻视之意(士11:12;代下35:21;王下3:13)。另外是要指明耶稣不受任何的命令来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他是要来执行天父的旨意(约5:30;8:29)。他母亲也不觉得耶稣拒绝了她,她的要求后来也得到应允。马利亚以耶稣母亲的身份来吩咐耶稣作事相信是她当时还未真正认识耶稣那弥赛亚的身份。相信约瑟这时已过世,她的母亲必须依靠大儿子耶稣来过活。学者们也相信马利亚的要求并不是要耶稣行神迹,而是希望去想办法处理这件事,免得使主人家出丑。耶稣却借这机会说出弥赛亚的含意。通常在婚宴前主人家会大量酿酒用来招待客人,这也是犹太人的习惯。绝不可解释说耶稣允许人大量的喝酒。「六口井」所盛的水都是用来作洁净的,是当时犹太人的传统(可7:3-4)。每口约可盛六加仑的水。「管筵席的」通常是从亲戚朋友中选出协助负责按排婚筵的人。「时间还没有到」一般上,这时间是指耶稣受死后得荣耀的时刻(约7:30;8:20;12:23,27;13:1;17:1)。这里应该是指他行神迹得荣耀的时间。「头一件神迹(Semeion, 记号)」这头一件神迹并不一定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记号/神迹,可能是指约翰所要描述的七个记号中的第一个。因为他认为这七个是耶稣所行的神迹中最有意义的。作者另外注明医治大臣的儿子是第二件神迹(约4:54)。相信这第一件及第二件神迹是指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神迹,并没有包括他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迹入内(约2:23)。「记号」(Semeion)是旧约常用的词汇。一般形容神给先知的印证(出3:12;4:1-9;撒上10:1-9)。有时用来指末世将要发生的事情(赛7:10-16)。莫利(Beasley-Murray)认为:「作者进一步的把记号当着比喻来应用,为了要使人看见神国度在衪儿子身上成全」。& 当然,这些神迹/记号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向「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14:12)。「门徒就信他了」耶稣完成了新时代的序幕。划破了犹太教的守旧传统。他也成为门徒的信心对象。他的荣耀也在此显明。可见这“记号”的目的是要使人相信。结论:在这神迹中,约翰有意说明耶稣与犹太教(一般的犹太教)的分别。接下来的两个讨论似乎有意深入的谈基督教与正统犹太教(尼哥底母所代表的),及基督教与非正统犹太教(撒玛利亚妇人所代表)的分别。应用:我们今天又应该怎样看待神在这时代中所显示的“神迹/记号”呢 ?洁净圣殿(约2:13-25;可11:15-19;太21:12-17;路19:45-48)约翰把耶稣洁净圣殿记录在衪工作的前半部,而符类福音却是把这件事记录在后半部。我们不能肯定到底耶稣几次洁净圣殿?一般学者相信有两次:一次在初期工作上耶路撒冷时,另一次在后期上耶路撒冷时。& 赞成一次洁净圣殿的理由是认为约翰一向都不按次序编排资料。赞成两次者认为第一次犹太人没有对付耶稣,第二次犹太人才计谋要陷害衪。「犹太人的逾越节」是犹太人在尔撒月第十四天的节期(新历四月初),是记念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出12)。接下来是七天的无酵节。犹太人一般把这两个节期合起来称为逾越节。也是犹太人的新年。许多外地的犹太侨胞会乘这节期上耶路撒冷敬拜献祭。约翰记述耶稣的事奉曾经历过三个逾越节(约2:13;6:4;11:55)。这里指是犹太人的逾越节,可见当时的基督徒已不再遵守这节日,因为耶稣这逾越节的羔羊已完成了逾越节的意义。「殿里有卖牛羊...」在逾越节,散居各地的犹太侨胞上耶路撒冷过节,也到圣殿去献祭和交建殿费。建殿费只收犹太地的钱币,不收印有罗马皇帝的钱币,所以犹太侨胞要以外地罗马国的钱币换成犹太地的钱币方可捐建殿费。卖牛羊是方便外来的犹太人献祭。当时这些买卖是在圣殿外邦人院的地方进行。犹太人对这外邦人院存着许多无奈和矛盾:无奈神吩咐摩西设计圣殿时不只有圣殿、内院、妇女院,还包括了外邦人院,矛盾是犹太人自以为是特权民族属于亚伯拉罕子孙,心里而不愿意接纳外邦人。所以作买卖时把摊子故意摆在外邦人院侵占该地。有意阻止外邦人来圣殿敬拜上帝。「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约翰没有说明门徒是在当时或是过了这事以后才想起这诗69:9的经文。符类福音引用了赛56:7(祷告的殿)和耶7:11(贼窝)来指责这些作买卖的犹太人。马可引用说:「...万国祷告的殿」,指明这殿包括外邦人在内。马太没有指明这事,可能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的原故。旧约曾记载在末世,弥赛亚要来洁净圣殿(玛3:1;亚14:21)。耶稣的行为应验了这预言。这次的洁净,说明了崇拜的意义,真正的崇拜是不受任何东西拦阻的,是必须完全洁净的。把作买卖的人赶出圣殿明明是触犯了祭司们,因为这些摊子的商家是受了祭司的批准(可能是贪污)方可在那儿作买卖。「显甚么神迹给我们看...」犹太人,自认为是圣殿的拥有者,立刻挑战耶稣胆敢行洁净圣殿的事(多是指玛3:1-3预言有主的先知来作洁净的事),那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衪的身份。这样的要求也是旧约用来试验先知的方法(申18:20-22)。「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这样的回答法是属于犹太拉比式的“马撒尔”(masal);一种比喻式的回答法,要求听众去猜测其意。符类福音没有记录这说话,但是却把这句话记录进耶稣在犹太公会前被审时被指控的罪状(可14:58)。拆毁圣殿是罗马国的一刑事案,但是耶稣是指衪的身体为圣殿,被杀后三天活。犹太人明显地误会这属灵的含意。「四十六年」这圣殿是在大希律王第十八年开始重建(公元前廿/十九年)。四十六年以后应该是公元廿七/廿八年。整个圣殿是在公元六十三年才完工。「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肯定这句话是耶稣复活后约翰个人的注解。相信从21节开始的后几节都是约翰个人的注解。「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交托」与23节的「信」为同一字。这两节的意思是要说明耶稣对那些看见神迹而信他的人,他的态度审慎。但是耶稣知道万人。「知道」这里是指人的内心(耶17:10)。这种能力不需要人来见证。约翰多次指出那些看见神迹而信耶稣的人的信心并不足够(约6:14-15;25-26)。结论:明显地,约翰一开始就记述这件事,一方面是要人认识耶稣是那预言要来洁净圣殿的弥赛亚,另一方面要求人去认识真正的崇拜。应用:你的崇拜一般受怎样的拦阻?需要怎样的洁净?你的信心又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论 重 生约 3:1-15(留意:前面这一篇是按文法-历史作注释,而后一篇是按新文学诠释学的叙述法作诠释)。明显地,这是一个关与耶稣与尼哥底母这两位具代表性人物的谈话。相信谈话地点是在耶路撒冷城中。尼哥底母突然出现在耶稣面前。当谈话进行时,他渐渐消失了:本来是一对一「你」「我」却变成众数的「你们」及「我们」。因此有学者提出说今天我们所听见并不是一对一的「对话」 ,却是两人所代表的圈子-可能耶稣代表了基督教/教会,而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教/会堂的对话,而下一章撒玛利亚妇人却是代表当时非正统犹太教。可见与正统犹太教对话是以「重生」或是「永生」话题来谈论,而与非正统犹太教却是以在那里「敬拜」来作话题。这谈话至少说明一点,就是犹太教并不能真正带领犹太人达到神所要他们得到的永生,不管犹太人对律法有多熟悉,而耶稣却轻易借着「重生」达到律法的终点。约3:16-21 似乎是作者个人的反省。我们留到后页才分别作注释。「法利赛人」,「犹太人的官」(当时犹太公会七十二成员中的一员,法利赛人占有二十四席),「以色列人的先生」这些名称似乎一起说明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统犹太人。另外,从他的言谈中发现他还是一位对神律法热心的人。「夜里来」有三个可能性解释:一. 可能是因为怕白天被其他犹太人看见。二. 这是一个「象征」;指明尼哥底母从黑暗里来,要面对耶稣这「光明」,正如在这章第十九至廿一节所说。三. 当时背景说明拉比们通常教书及辩论至深夜。当讨论一个课题无法达到答案时,会连继地讨论至深夜。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也说明他愿意把耶稣与他放在同等地位。「从神那里来」不只是一位老师,而是含有“先知”的意思。「神同在」似乎指明耶稣是那么特别,就如神与摩西同在(出3:12)或神与耶利米同在一样(耶1:19)。也因为这样衪才可以行神迹。「重生」(ανωθεν)这希腊文字本来含有两个意思:就是「第二次再生出来」及「从上头而生」。可见这是一个双关语(一字二意)。也可见尼哥底母只领会了前一个意思;那是最普遍的意思。从耶稣的回答中,见到两句平行同义对句: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 人若不&&& & 重生&&& & 就不能& 见& 上帝的国。|&&&&&&&&&&& & |&& &  & & |&&&&&&& & |&& & |&&& &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 人若不是从& 水与灵生& 就不能& 进& 上帝的国。这平行句子说明:「重生」与「水与灵生」是平行对句。「见」与「进」也是平行对句。也就是说重生和水与灵生的意义虽不等于也极相近,它们之间并不代表两个不同的意思。见和进的意义也是如此。「见」在希腊文含有「经历」的意思。尼哥底母认为他可以从耶稣所行神迹中“见”到耶稣是谁。可是耶稣却回答没有人能「见」到神的国,即使是透过神迹。「水与灵」这词句曾引起许多不同的解释:一. 水代表自然或是肉体的诞生,而灵代表超自然的诞生,或是把「水」当着是地上的事」,而「灵」当着是「天上的事」(如第十二节所说)。二. 一般解经者相信「水」是指施洗约翰的水礼,是当时犹太人所领受悔改之礼,而「灵」是指基督教的重生。指明犹太教式悔改的水礼不足够,而需要灵的重生(Westcott, 108-109)。三. 把水当着是基督教当时的洗礼,就如耶稣之前水的洗礼(约1:33)。旧约并没有直接提出「水和灵」的洗礼。但是神的灵在末世将浇灌神的子民(珥2:28)。只有一处指明水和灵将出现在一起使以色列人洁净并获得新心跟随神(结36:25-27)。四. 有解释说是指神的道(王明道:「重生真义」)。五. 有解释说水就是圣灵(约4:13;6:37;7:39),而这里只是重复了前一个字。一般上,学者认为这名词代表一样东西,就如平行对句的「重生」,也就是一个因弥赛亚而改变的新生命(Carson, 195)。「神的国」这个名词并没有在旧约中出现过,但有相似的观念,比如主的国度及主的统治或主是王却常出现(出15:18;诗93:1;103:19)。先知们也常预言这国度将由大卫子孙统治(赛9:1-7;亚9:9-10),主的仆人将统治(赛42:1;49:1),主自己将统治(赛9:1-7;33:2;亚14:9)。这国度是将来的,也是永远的(撒下7:12-16)。尼哥底母作为一位犹太人先生,要进入那将来神的国度就是要进入永生。福音书有相同的表达(可9:43,45「进入永生」等于9:47「进入神的国」)。当时犹太人认为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入这神的国,除非犯了故意犯的罪(Mishnah Sanhedrin 10:1)「风随意吹...灵生的也是如此」希伯来文RUAH(灵) 这一个字含有两个意思:灵及风。耶稣在巧弄这字的双重意思,尼哥底母却捉摸不到当中巧妙之处。耶稣指责他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为什么还不懂呢?这里也说明事实确是如此,灵生或重生好像风一样,另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不知到它从哪里来,几时来到,但是当来到时却令人感觉得到。「仍旧在天的人子」可能是因为约翰编写这福音书时是在耶稣复活升天以后。这句是作者的注解,学者任为应该把这一节括弧(parenthesis)起来。「摩西举蛇」一事记载在民21:4-9。当时被蛇咬的人如果望见这蛇并相信神会医治,将得生命。这样,蛇「被举起来」预表了相信「被举起来」的耶稣将得永远的生命。要知道耶稣并不是预表那蛇,而是那「被举起来」。结论:这一段约翰独有的记录是借着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话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重生的意义。我们不知道尼哥底母是否从谈话中明白过来(或得了重生)所追求的永生。后来我们却见到他如何在公会中为耶稣讲话,也出钱出面来膏抹耶稣的尸体。(约7:50;19:39)应用:尼哥底母今日代表何人?知识份子还是宗教热心份子?他们对基督教的反应,比如客气、表面、不想公开谈论、或是因为先有的知识(意识形态)而不能明白重生真义(只能接受一般逻辑),到最后只是对基督教抱好感态度(约7:45-52;19:38-42)?我们要怎样向这些人传福音?你对圣灵所带来的重生有何了解?以叙述诠释法(narrative criticism)来看约3:1-21:关于新文学诠释学的叙述诠释法请参看本书导言「约翰福音与新文学诠释」。无可否认,约3:1-21耶稣与尼哥底母的谈话是一篇叙述文体。学者一般把3:1-15当着是谈话部份,而3:16-21当着是作者个人的反省。我们将按着叙述诠释法来注释这段经文。一.情节(plot):耶稣与尼哥底母相遇并由尼哥底母开声引入话题(约3:1-2)、接着是耶稣三次回答尼哥底母两个疑问(约3-15)、不能肯定约3:16-21是否属于耶稣的回答,相信是叙述者的个人反省。耶稣三次使用「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把谈话的情节带高峰。也使用「重生」和「圣灵如风」的双关语使谈话引起冲突。这个冲突并没得到平息,因为作者并没有交待尼哥底母是否接受/解决了这两个冲突,他只是静稍稍地从情节中消失。剩下叙述者个人的反省。当然叙述者无需对尼哥底母作最后的交待,因为他所要扮演的情节及角色已完成。样从第二章至第四章,有三篇的谈话,这三个情节紧紧相接。与其他经文(上下文)比较,之前一段是耶稣与衪母亲的谈话,而后一段是耶稣与撒玛利亚妇女的谈话。相信这三段谈话有连贯性。二.人物(characters):耶稣(我)和尼哥底母(你)是主要人物,可是耶稣所说「我们」和「你们」又代表那些人呢?相信「我们」是代表使徒或是当时的基督教,而「你们」是由尼哥底母所代表的正统犹太教。如果是这样,那之前耶稣和衪母亲的谈话可能代表基督教与一般犹太教的对话,而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可能代表基督教与非正统犹太教的对话。神、圣灵、摩西、人子也是一些在谈话中出现的配角人物。神在这里被形容为与耶稣「同在」而行神迹的人。圣灵却是那使人重生或“灵”生的对象。摩西是因为铜蛇的事故被提出来。人子是新约特指耶稣基督的名称,这人子在此特指那升天的基督。以上的人物都是直接被叙述,并没含有隐喻的意义。另外也提出两种人物:「灵生的」「肉身生的」。这两种人物是叙述中唯一含隐喻的意义,代表着两个对比。相信这两个名词是当时教会的常用字眼,说明信耶稣的人或重生的基督徒是属于「灵生的」,而属世界(或属律法?)的是「肉身生的」。三.布景(setting):尼哥底母是在夜里来,相信谈话地点是在耶路撒冷一所耶稣和门徒所停留的住所。耶路撒冷应是这叙述最好的地点,配合尼哥底母的身份。不知道尼哥底母何时离开这所房子。风的来去无形成为解释圣灵工作最好的场所,圣灵要在这大自然界中工作。不只是圣灵在这世界中工作,神也差派衪的独生子到世界来,要拯救人类。地和天被代入作为布景,说明地上的人/肉身生的人只懂得地上的事,「我们」的见证是关于天上的事。人子却是那位在天的人物。因此天上的事必然关于人子的事。摩西在旷野举蛇的布景被带出来,使这谈话的布景更添加许多色彩。四.意见(point of view):叙述者似乎特别记述这件事情,是符类福音没有的记述。也把三个谈话(耶稣与他的母亲、耶稣与尼哥底母、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并列在一起。从这叙述中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当时的正统犹太教也不能有把握 如何能得着神的国,必须借着重生才可进入神的国。叙述者记述耶稣如何借着一个平行对句把「重生」与「水和灵生」相比较,成为一个平行的同义词。更指明圣灵重生的发生就如风的出现一样;人无法控制和知道,但发生时就会感觉得到。更注明铜蛇被举起来等于耶稣被钉十架举起来。当然,这含意是要说明被蛇咬的人望向被举起的铜蛇而得生,那罪人望向被举在十字架的人子将得永生。以上两个意见都是在谈话中直接被提出来。特别注句说明:「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提醒读者耶稣现在己在天上。最后,叙者述在约3:16-21作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崇荣约翰福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