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活动盛行的当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否应该给予报酬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
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志愿者服务 &&做志愿者这一年多以来,我一直为可以有很多兄弟姐妹感到很开心。因为我一直觉得既然可以做志愿者应该都是看透了,人世间很多功利才会来做这些,在旁人眼里觉得是傻瓜做的事情。那么在我的眼睛里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的区别。 &&志愿者的管理其实是一门科学。其实现实的情况也不一定和想象的那样单纯。不知道我是不是该说,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谓的志愿者人群有大部分是来凑热闹的,甚至有些人是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的。但是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带着什么目的加入进来。只要做的事情是对志愿服务有帮助,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不对志愿工作大方向有影响,我们就应该学会包容。& &&现在的志愿者工作其实是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通过热闹的2008年。已经有很多人提出了2008年为志愿者元年的说法。这其实对志愿者事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其实现在是更需要的是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规范的时候了。只有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将来才可以做到真正实现志愿者,可以真正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可是现在志愿者团队可以说是穷出不层,很多时候,穿上一件写有志愿者字样的衣服,挂上一个牌子就说自己是志愿者;扯起一个旗帜就称自己是一个团队。很多自称为团队的,其实就那么一两个人。 &&在这里当然并没有其它的意思,但是说句心里话。这样的情形对将来志愿者工作其实是很不利的。那些所谓的不规范的志愿者的行为,其实也给将来志愿者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有几个想法:&一、探讨和什么是真正的志愿者精神和文化。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来做志愿者?是应该引发更多人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时间,我和北京的志愿者杨涛夫妇一直在合作策划一个叫“聚源入川”的活动。也就是由此思考引发出来的一个人文公益活动,我们把志愿者精神和水文化相结合。水是生命的源头,志愿者精神也应该和水一样,是人们的生活状态达到一定境界后,一种人性最质朴的回归。汶川、北川一带原本就是传说中大禹的故乡,也是中国水文化的发源地。地震在这里发生后,把那么多人心里面如水的情怀都震发了出来。大家不顾一切奔往四川做志愿者。那么我们不应该让人们心里,已经引发出来的善心随着地震的过去,而又隐藏回去。我们应该把这种每个人心里面,最美的一面更多更好的提炼,让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生命不至于白白的牺牲。& &&二、完善志愿者考评认可机制,但是更重要的是给予志愿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志愿者的心其实是很敏感。如果面对的人不是真诚的,会被很快觉察出来。他们当面不会说什么,但是现实中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态度。只有当各个部门真正把志愿者当朋友,当兄弟看待时,志愿者也自然会认真做好很多事情。& &&三、规范志愿者培训机制,设计确实可行的志愿者培训课程。让每一个刚刚来做志愿者的人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 &&四、认真的给来参加志愿服务的成员志愿者工时记录,因为做的时间的长短,是唯一可以量化衡量志愿者工作的标准。那么只有那些真正从事志愿服务时间长的志愿者才可以真正沉淀下来。也才可以真正通过时间的考验,来让真正优秀的志愿者升华。现在志愿者工作浮夸风其实非常盛行,很多所谓的明星志愿者居然是被包装出来的。然而经过一定的了解后,知道真相后,反而对志愿者工作是一种打击。我们应该通过真正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规范志愿者工作。 &&五、政府应该为志愿者工作提供实质性更强的支持。比如提供相对固定的办公场地,和一些办公设施。志愿者和很多志愿者团队,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无偿服务社会,但是同时也都不约而同的在团队发展到一定时候,面临生存的问题。因为在团队组建初期,大家凭着最初的热情可以不顾一切,志愿者可以一次甚至十次的付出。但是不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很难坚持下去。志愿者团队就象是一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怎么把那些,真正拥有志愿者精神的人留下来。 篇二:青年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代表着一个乐于奉献,用心服务的“学雷锋”的团体。我是一名大学生,同样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能够参入这个团体我感到很荣幸,我将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服务,雷锋精神一直都激励着我向目标前进。 &&青翠的草地上,有着一缕特殊的风景,身穿河北工程大学大学水电学院院服的二十多名青年志愿者来到服务社区,开始了四点钟课堂义务执教。我们用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所了解的历史故事,所玩过的小游戏和社区的小学生交流。共同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玩耍。让我们所有的志愿者和社区的小学生体会到一个小小的家庭的快乐。 &&这个长期性的志愿者活动,我感受到了志愿者的热情,我们用真诚的微笑和细致的服务。让社区的小学生得到了知识,让社区的家长得到了放心,让我们得到了快乐。志愿者的一份微薄之力,创造着美好未来。团结在一起&,心连心,手拉手,真诚的心,服务他人。将志愿者的精神弘扬继承下去。 篇三: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 &&广西十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于这个寒假进行了。 &&1月24号我们全体志愿者在乡政府参加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提供活动的相关培训,同时就志愿者服务工作对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提出建议和意见,会议上提出了: &&(1)履行志愿者服务的承诺; &&(2)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赢利为目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3)自愿者要维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 &&从会上我得知了:志愿者服务是通过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特征。 &&会议结束后,当天下午,我们团53个成员随着乡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各自不一的拿着扫把,铁铲在街上进行大扫除,为乡里做着有意义的事,看着我们之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我感到欣慰,看到了团队的努力成果,我们好高兴! &&次日我们分好组,进行了采访任务,我被分到了第十七组,主要任务是采访乡镇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可是就我们乡镇比较贫穷,唯一有的是农村信用社,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团长就另外安排我跟其他组进行合作去采访, &&1月26,我们按正常来到乡政府,今天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工作人员挂灯笼,挂彩旗迎新春,一切工作都是那么顺心。同时还有任务是未能完成采访的,继续在这几天进行采访。 &&到了1月30号,乡里举办了文艺演出和政策宣讲活动,白天我们在跟工作人员布置舞台现场,到了晚上七点,我们准时参加了晚会的演出! &&2月4号,乡举办春节篮球赛开始了,我们也以志愿者作为期中的一队,没参加的球员,有任务就是配合政府工作,充当计时员、记分员,为球赛的圆满举办努力工作,经过3天的时间,篮球赛圆满的举办了!我们队以一赢一输的战绩无缘前三,很遗憾。但是我们却玩得开心,也履行了我们的义务。 &&此次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一些令人不足:因为是第一届,我们对流程不是很熟悉,导致做起事情来没有流畅,对一些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缺少的是对整体的规划和部署,没有性的安排,通知事情没有时间表,导致很多通知都是临时性的。一些志愿者目的不明确,没有真正的把志愿者那种奉献表现出来,没有志愿者需要的忍耐和无私奉献,给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阻碍工作的进程。同时志愿者的劳动力严重缺乏,特别是球赛期间,知道是春节期间,每个人都忙,所以在工作中很多志愿者没有到场工作。这是我从活动中觉察到的。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志愿者不仅在于助人,还能学到许多东西,因为接触到各种人,各种事,关键我们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挺身而出,融会和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基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够参加此次寒假志愿者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时能够为家乡服务感到很光荣。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团队积极地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对接好各项工作,志愿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密切配合,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了。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身系国家的兴衰荣辱,参加到十万大学生寒假实践活动中,正是给我们一个关注社会基层,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只有实践才有发言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踏实做事,作为大学生“三下乡”深入基层,体验基层,服务基层,我们即能感同身受的了解基层情况,有能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为基层民众和家乡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丰富充实了假期生活,也能为家乡的建设和谐发展出点力量。 & 篇四: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太阳村镇文笔村 &&我国的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长期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和延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很快,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家庭志愿者、老年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比较活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无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其中,又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国际继续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培养更好更优秀更有实干的大学生人才,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趋势。 &&在这几天的活动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农村建设,有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新农村建设落到了实处&农村建设有很大进步 &&以前,我印象中的农村脏、乱、差著称的。没有规划的农村。但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农村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眼中的文笔村是一条规划整齐、道路宽敞、设施完善的村子。村子很注重本村的卫生环境建设。努力跟着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前进。 &&第二、注重建设村子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以前农村中,农民们的业余生活很堕落,都是赌博或者干些对自身建设没有多大帮助的事情。但是,我眼中的文笔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做得很好的。村子中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里面干净整齐,书籍的种类也很丰富。各种方面的都有涉及到。这不仅能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时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也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建设方面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 &&这次活动中我不仅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彻底贯彻落实。看到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也学习到了要把工作做好,团体的力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挫折。但是大家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分享自己的意见看法,共同努力把一个个问题圆满的解决了。这一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新农村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需要开展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支年轻的队伍,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机。相信它会因更多的志愿者的加入而焕发出新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曲更加动人的奉献之歌!因为我们将永远行动着! 篇五:青年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奉献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
与志愿者活动心得体会相关的文章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当前位置:&&&&&公益组织的薪酬与公益事业的道
公益组织的薪酬与公益事业的道 11:09:30&&作者:伍松&&&&点击数量:386
1、关于公益,非常重要的三个问题和我的答案。问:公益组织的薪酬,应当比企业和政府低吗?答:是的。问:公益,是一生的事业吗?答:不能一概而论。但对大多数致力于公益的朋友来说,公益并不是一生的事业。问:怎么看待公益组织与公益人的专业性?答:与“专业性”相比,“志愿者精神”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里公益事业的真正基石。&2、众所周知,美国是全世界最具慈善公益传统,也是慈善公益事业最发达的国家。然而,与大多数在国内去想象国外(或者即使到了国外,也未作深入了解)的公益届朋友的想象不同——美国绝大多数的慈善公益组织,全职受薪人员非常少,并且薪酬普遍比较低。我曾询问过美国基金会中心(Foundation Center),以纽约为例,慈善公益组织的人均薪酬是当地企业人均薪酬的50%~60%。实际上,日本的慈善公益组织,也是同样的——全职人员少,薪酬比较低。据关西国际交流团体调查,日本的慈善公益组织中,大部分正式职员的年收入少于300万日元,这在日本属于偏低收入。&3、但全职受薪人员少、薪酬低,并未成为美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乃至以公益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瓶颈,也未成为优秀人才加盟慈善公益组织的障碍。奇怪吧?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具有基督教的传统和社会福利体系的保障,因此“全职人员少”和“薪酬低”在美国行得通,但在中国不能。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不完整:其一、就宗教而言,美国有基督教信仰传统,但同样“全职人员少”和“薪酬低”的日本没有。其二、公益和志愿精神,是美国立国之初就有的。在一两百年以前,美国的福利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甚至针对慈善组织的免税法律都未出台的时候,美国的志愿者和捐赠人就开始不计得失地行动起来了。其三、从现当代环境看,社会福利体系当然会反过来保障美国的慈善和志愿精神,但并不是形成较低薪酬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乃是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接受度。社会大众(包括公益从业者)会认为,与企业相比,全职公益人员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快乐)双重收获,因此,物质报酬必须低于企业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求证过美国的公益同行,这是最常见的回答。在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明知薪酬偏低的现实,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慈善公益组织。对此,评论家田中尚辉在《志愿者的时代》一书中反问:“年收入250万,干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工作,和年收入500万做一名可能并不喜欢本职工作的工薪阶层,你会选择哪个?”&4、中国也是一样的: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薪酬水平和全职人员数量),归根结底不是由福利保障体系决定的(其实反过来,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倒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公益事业发展推动的结果),而是由社会大众的认知决定的。慈善组织的资金,要么直接来源于社会大众,要么来源于企业,而企业也是由社会中的“人”建立的。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大众的认知,最终会决定公益组织的较低薪酬水平和少量全职人员引领大量志愿者的模式。否则,一个公益组织(或项目)就难以有长期的持续性。制度和福利体系的缺陷,虽然是事实,但很遗憾,它不可能成为给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加薪”的理由。因为,你首先得过“大众认知”这一关。是的,大众的认知是逐渐演化和发展的,但其过程极其漫长,并且不是你、我或者任何人能够在短时间里去引领和左右的。美国的慈善公益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有97%的基金会没有受薪雇员,在150多万注册的NGO当中有60多万是全志愿者组织,30多万仅有1名半职或全职受薪人员,就可想而知中国的大众会如何认知了。&5、国内的慈善公益组织,希望(或者认为)用较好的薪酬待遇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用较多的全职和半职人员去加强机构的能力、增加对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力度——这无可厚非,但本质上,这是一种企业式的或者中国政府式的思路,不是纯粹的公益思路。公益的发展思路,始终应该是较少的投入激发大范围的参与(即所谓“杠杆解”),因此,很少的深度参与公益者(全职、半职受薪人员)引领多得多的浅度参与者(志愿者),同时推动企业和政府的有所作为——才是社会大众可接收的长期可持续的公益之道。当然,这不容易,这需要不断创新,甚至比企业和政府的工作更难,但这就是公益事业的特点。&6、话说回来,中国的公益事业,在人才方面,的确面临和美国不一样的、很大的困境。在美国(以及许多别的西方国家),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相互之间人才是“三向”流动的,一个优秀的人才,在企业干了10年,可能会加入公益组织干3年,然后又加入政府干5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可以领取较少(甚至不领取)薪酬,这样,既符合大众的认知,也不会对自己养家糊口形成长期的影响(短期可能有影响)。假设一个人有30年的工作时间,那他拿出自己职业生涯当中的十分之一或者再长一点的时间,不求金钱回报不计个人得失,好好奉献一下自己,这个决定不太难做。(能够把慈善公益当做一生的追求,并因此坦然于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样的人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比较稀少的,都应当给予十二分的敬佩和赞扬。但仅有这些人,慈善公益不会发展成为一项社会事业。)但在国内,就难多了。首先,公务员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你再优秀,没有背景和关系也枉然。其次,企业对公益组织的认识,也尚在起步阶段,能够意识到公益组织的人才培养功能,以及对企业组织文化的正向加分作用的企业,还非常稀少。&但我以为,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困难和困境,就用企业化的非公益的方式,想去跨越这个发展阶段。当下的一个方法是,关心中国公益事业的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应当大力鼓吹企业和公益组织的人才“双向流动”。第一部门的公务员队伍很难进入,但充满活力的第二部门(尤其外企和民企),已经在慢慢改变之中,并且变化一旦开始,就不再会逆转。关于企业和公益组织的人才双向流动,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李英强有篇博文 人才流动的例子,请参阅《汤韬:从“支教”看企业用人》一文 &7、当我们共同交流和探讨一种现象的时候,应该首先有一个普遍接受的预设前提,就像数学的公理一样。许多时候,大家在一件事情上争论不休,其实都是因为预设前提没有统一。&在青年人从事公益这个话题上,大多数人的预设前提,是把公益事业当做了所有进入公益领域的人应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而我认为,这个预设前提是不对的。公理搞错了,后边的数学题,你就如何都做不对,如何都会让你纠结。&我的预设前提是:(1)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参加公益事业和志愿行动的人,越多越好,特别是青年人。(2)可以把公益参与者分为三大类——深度参与的全职公益人、中度参与的全职或半职公益人、浅度参与的大量的志愿者。(3)浅度参与公益者应远远多于中度参与者,中度参与公益者应远多于深度参与者;并且深度、中度、浅度的公益参与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赞美。(4)对绝大多数公益参与者来说,不应该要求他们以此为终身事业,而只需拿出职业生涯中的一小部分时间做公益即可。(5)在做公益的这一小部分职业生涯中,必须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心无旁骛、知行合一。(6)时间到了,是回到(或转到)政府或企业去工作,还是继续为公益事业奋斗,悉听尊便,乐见其成。&8、需要对我的预设前提做一些补充说明:(1)浅度参与公益者的数量,将决定深度和中度参与公益者的质量。有数量才有质量,这一点既适用于第二部门(企业),也适用于第三部门(公益组织)。今天中国能够涌现出华为、万科、格力、阿里巴巴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其背后是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数百万家大中小型企业。对第三部门来说,只有真正放开公益组织的注册并放松各种限制,给中国的公益组织提供大量涌现、自由成长的土壤(而不是针对现有数量严重不足的公益组织进行反复培训和能力建设),才能最终产生一批优秀的具有世界性声誉的公益组织。(2)浅度参与公益者是深度和中度参与公益者的后备军,中度参与公益者是深度参与公益者的后备军。(3)浅度和中度参与者将来从事公益以外的工作,他在公益事业中获得的成长和历练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一定是正向加分的。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只要是自发自愿的,哪怕他只参加了一天的公益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种子必然埋在他(她)的内心。谁知道他今后会不会继续参与公益?谁知道这一天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谁知道他有一天会不会再次投身公益成为中度甚至深度参与者?谁知道,那颗小小的公益种子会不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自发自愿地付出行动,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积极组织和参加一些志愿服务。从专业的眼光来看,他们当然做的不够好不够理想,但是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去鼓励和支持,而是去横加批评和指责呢?我对青年人参与公益的思考,也可参阅《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一文 &9、全球最著名的咨询企业——麦肯锡公司,每年的员工流失率都高达25%-30%,但麦肯锡认为这个流失率并不高。离开麦肯锡的雇员当中,相当一部分加盟了世界500强公司,或者成为新兴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或合伙人,并在那里创造更大价值。在麦肯锡,离职被称为“毕业离校”,麦肯锡为此创建了“校友录”和“校友网络”,此“校友网络”事实上已成为麦肯锡发展和推进业务的“人脉资源”和“秘密武器”。2009年,我参加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代表团赴美国参访学习。当时大家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代表团参访的十几家美国基金会和公益组织当中,将近一半的机构,都有福特基金会的前雇员在担任骨干人员、理事甚至首席执行官。后来福特基金会的同仁告知我们,他们的主管都是有任期的(比如:5年),任期到了必须离开福特基金会。这些离开福特基金会的人,有些去了企业,有些去了政府,当然也有一些加盟其他基金会或者公益组织,或者创建新的公益组织,继续为慈善公益事业奋斗。如此,经年下来,在美国的公益领域竟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福特系”。一方面,他们在美国继续秉持和传播福特基金会的使命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福特基金会为美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和骨干力量。而那些去了企业和政府的福特前雇员,也将慈善和公益的印记或深或浅地烙入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基因之中。多数离开福特基金会的前雇员,都在各自的新岗位上发挥了比继续留在福特基金会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事实上,采用这一做法的,绝不仅仅只有福特基金会一家。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美国许许多多的慈善公益组织,都是采用“极少数深度参与者(10年以上乃至终身致力于公益)——少数中度参与者(1年以上的全职和半职人员)——大量的浅度参与者(1年以下的不受薪义工和志愿者)”这样的人力资源模式。显然,员工流失率有时是个伪问题,在公益组织更是如此。当然,前提是公益组织要想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员工离职是否对机构和个人有伤害,取决于机构的人力资源战略。若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人力资源设计并达成共识,员工离职时有预案而不导致业务停顿,就不会有伤害,反而应该皆大欢喜。因为,你的公益“黄埔军校”又多了一名出色的毕业生!&10、与专业性(的提升)相比,志愿者精神(的普及)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里公益事业的真正基石。&推动志愿者精神的普及,也是从社会大众开始。事实上,没有社会大众的参与就没有慈善公益部门和慈善公益事业。公益组织被称作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就是因为它源于社会,并且反过来去服务社会。一个国家和社会志愿者精神的普及,最重要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的公益参与者,特别是足够多的浅度参与公益者。超过50%的成年人参与公益和志愿服务——而不是政府有多强大或者企业多有钱——是美国之所以成为慈善公益事业最发达国家的最大原因。我决不否认和看低“专业性”的重要作用,但对公益(以及以公益推动社会发展)来说,志愿者精神是道,专业性是术。悟道的人足够多了,术的提升是必然的,而如果没有道的基础,术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长久。
NGO招聘微信扫一扫更多精彩
*您的问题:
*您的手机:
*您的姓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志愿者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