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灌顶有个菩萨,骑著一只狐狸

  •   【行程概要】 1、参访新兴国恩寺、六祖故居、怀集六...

  • 点击图片或扫码可进入“佛旅网”小鹅通网课平台   朝礼...

  •   今天,我们跟随“蝉友圈2021年10月甘孜朝圣游学团”前...

  • “佛旅指导师”培训班 ——佛文化的传播者,佛文化的体现者,佛旅游...

  • “佛旅指导师”培训游学班/团 即时报名,即时上课,长期学习,随时游...

发布时间: 标签:浏览次数:1715

  密宗的历史渊源,已如上文所说,有“东密”与“藏密”两种不同的传述。但都是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密宗的神秘。笃信现实资料的学者,对此“莫须有”之说,益加不信,甚至讥笑它为愚妄的迷信。虔诚信仰密教的人,对此神秘而难明其所以然的说法,则更加肃然起敬,视为神奇尊贵。其实,两是两非都非定论。密宗之密,经过智慧的透视,究源溯本,也并非完全不能使之明朗化。总之,从现代学术的立场来研究密宗,首先要把握它的关键,从早期的东密传述中开出南天铁塔的龙树菩萨说起。(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土垂)”译音的简称,意义即是得道的觉者,但又留情入世而广度众生的慈悲大士。)
  龙树,迟于释迦牟尼五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幼时聪敏过人,而且喜爱神秘的学术。在少年时代,与同学二人,曾经遍学印度的神秘学。据说,已经练成隐身的法术,便与他的同学,行为不轨,夜入王宫,戏弄宫女,有些宫女们因此而怀孕,震惊了整个宫廷。国王用尽种种方法,甚至请术士入宫捉妖,但都无可奈何。后来接受大臣的建议,认为如非鬼怪,必是人为。就连夜在宫中布防,使每一角落,都遍布武士,随意向空握戈刺杀,只有国王周围一丈以内,不准侵入。结果,他的两个同学都被杀死,失去了法术的灵效,而显现人身。只有龙树,屏闭呼吸,躲在国王的身后,虔诚向佛祷告,许下忏悔罪恶的心愿,立誓过此一关,即出家为僧,方免于死。
  龙村出家以后,潜心佛法,不久,即遍习大小乘的佛经,而且融会贯通,毫无疑义。于是就认为佛法不过如此,而释迦既然能够创教,当然他也可以独创一格。据说因此而感动了龙王现身,欢迎他到龙宫的藏经处参观收藏的真正佛学经典。他在龙宫的“图书馆”中,骑着白马,走马看佛经的题目,三个月还没有全部看完。因此,大为折服,放弃他的傲慢思想,便向龙王商量,取来人世尚未流传的《华严经》一部。据说,龙树自龙宫取出的《华严经》,一共有十万偈(印度上古原始的佛学,喜欢用长短句的诗歌方式记述,后来翻成中文,经文之外,又有长短句的韵语,便称它为偈语)。中国佛经中,由梵文翻译出来的三种《华严经》,最完备的一部,也只有八十卷。据说,龙树仅只取出原经的万分之一而已。后来龙树登台说法,也时常显现神通,使听众们只见座上有一圆满的光轮,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云云。
  关于龙树菩萨个人的历史故事,在佛教《大藏经》中,另有他传记的专著资料,译文虽然不大典雅,但大体可读,足资参考。而龙树所著的《中论》,以及与《般若经》有关《大智度论》等的佛教要典,确是佛学的重镇,思精义深,绝不可以轻视。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四五百年的吸收融会,到唐代为止,建立了中国佛教的十大宗派。而龙树菩萨,却成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如:禅宗、密宗、唯识(法相)、天台、华严、三论、成实、净土等。可以说他真是佛教中的主药,方方有份,实在不大简单,也并非偶然的事。
  知道了这些比较简要的龙树菩萨的历史资料,如果也用考证的方法来求证,实在无此必要。例如龙王是否代表某一人名等等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事实。
  (一)因为上古到中古的印度文化,已经没有文献可徽。过去的印度人,自己并不注重历史。后世的印度文化史,是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才由欧洲的学者们开始搜集中古以后的残余资料,并以推测为考证,处心积虑地建立起它的体系,此须再加小心地求证于中国佛经所保存的资料。因为大乘佛教在印度,当中国的宋朝中叶,早已销声绝迹,完全从南北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佛教了。
  (二)世界上的神秘之学,如果都可—一考证得出来,它就失去了神秘的价值而不神秘了。
  但中国近世和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也稍微注重考证,重新估价,认为佛教史上所称开启“南天铁塔”、传承密宗的大师,不是龙树,而另有其人,名为龙猛。于是龙猛与龙树,又二即为一,一又为二的迷离两可之说,更无定论了!然而无论如何,密宗与唯识学一样,大体说来,都是释迦牟尼涅槃(灭度)以后五百年间开始,到八百年间而集其大成的印度后期佛学,应无疑问。
  把握住以龙树菩萨为密宗中心的关键,暂时撇开佛教,再来研究印度文化发展史的另一关键,就应当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思想向来就偏重于宗教和神秘的学术。尤其南印度方面,是古代世界上神秘学术的发祥地,它与埃及、中国、希腊、大西洋文化系统等神秘学,都有一脉相通的关联之处。至于印度的宗教学方面,强调一点来说,它与中古以来,流传各地所创的宗教,都有亲切和秘密的关联,犹如古印度的香料一样,东西双方,都从那里输入。如果说,在这方面,就说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光荣,当可受之而无愧。除此之外,又须另当别论了!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前,印度原有存在的宗教,便有婆罗门教,而且他的教士们,还是印度历史上第一等阶级的人物。与婆罗门同时存在,先后流传,甚至与释迦创立佛教时,也同时盛行,比较庞大而有力量的,还有瑜伽士派等许多派别,也就是佛经上常常提到的外道六师门。他们都与婆罗门教一样,在佛教以前,就有出家修行、吃素苦行的制度和习惯。中国佛学翻译梵文的“沙门”这个名词,在古代的印度便是一切出家修行人的通称。自释迦创建佛教的理论与行证以后,虽然他毕生说法四十九年,弘扬正理,驳斥盛行于当时印度的许多宗派和哲学理论——包括有唯物思想的,有放任主义的,有以苦行为道的,以及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主张“神我”独尊的观念。但真正服膺释迦佛教,笃信“缘生性空”、“性空缘起”的“般若”正观的,为数并不太多。而且他当时教化所及的地区,多在中印度和邻近北印度一带,并未完全到达南印度的区域。
  释迦涅槃以后,他的弟子,又因戒律(制度)和所闻心得的见地不同,逐渐分成二十多个派别,而且多半属于小乘的佛学思想,互相争论见解,达四五百年之久。至于奠定大乘佛学的根基,实由马呜菩萨开其先河。但使释迦尚未完成的传教大业得以完成“般若空观”与“非空非有”的“中观”体系,实自释迦过后四五百年之间,由于龙树的兴起,确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龙村曾经遍学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的外道,就利用他们的习惯方法,揉集而成为另一系统。但将佛学的中心见地与思想,灌注其中,并不违反人们固有信仰的习惯,而乐于接受,使得佛法普遍弘开,厥功甚伟。因此可知,密宗,实在便是印度各宗派神秘学术的总集成,而它的中心见地与思想,却皆归于佛的大教。至于显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开张推广的,却是后来印度名王,笃信佛教的阿育工之力。但这种演播,只是限于原始的东密而言。有关后来藏密建立大小乘佛学完整体系的理论,使释迦与龙树尚未尽臻美满的教理,完成“唯识”心学的体系和程序,则归功于距释迦八百年后,弘扬“弥勒”法统的无著、世亲两兄弟。因此而使后来的藏密学理,贯串显密的学术而成为通途的条贯。融通“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为一体两用,使佛学的奥义,更上一层楼而目极霄汉,诚有莫大的功勋。

    名号:地藏菩萨

  《佛学大辞典》: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地藏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的。“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地藏十轮经》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主伴地藏萨埵,度九界妄情。地藏菩萨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

  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

  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之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则由其居处,即得十种之利益:一、土地丰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生天。四、现存益寿。五、所求遂意。六、无水火灾。七虚耗碎除。八、杜绝恶梦。九、出入神护。十、多遭圣因。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地藏院四菩萨是地藏菩萨之眷属:一宝处菩萨,二持地菩萨,三宝印手菩萨,四坚固菩萨。

  净空法语:“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大地,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佛是用这个来作比喻。‘地’比喻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一切无量通通是心地含藏,需要去开采。我们用什么方法开采?‘孝亲尊师’,这是供奉地藏菩萨的用意。因此,我们看到或是听到地藏菩萨名号,就要懂得‘孝亲尊师’。心地宝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无法说出,说之不尽。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时,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其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没想到我这个心地、真如本性里面,样样都不缺,样样都具足。样样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本来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说一句:‘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生万法是表现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乘经典里常提醒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事实。我们要认识心地宝藏,开发心地宝藏。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完全开采出来,那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就叫做成佛;部分开采就叫做菩萨;原封不动,不知道开采,那就是六道凡夫。世尊灭度之后,把教化众生的重责嘱咐给地藏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谁是地藏菩萨?谁懂得孝道,谁能够修孝道,谁能够发扬孝道,那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经上我们读‘大士无边身’,无量无边皆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身侧写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一方面这是地藏菩萨的誓愿,另一方面,这也是地藏菩萨对我们的告诫:如果不能度空自己心中的地狱,那么做人都不保险,怎么能做佛呢!这里我们就知道,嗔恨是地狱的根,所以,一定要化尽自己的嗔恨心。这也是地藏菩萨教导我们的。

  地藏菩萨手持之珠光明显耀、清净透亮、希世珍贵,是戒、定、慧所成之宝,戒净无染,定而无杂,慧光遍照。

  宝珠即摩尼珠,译云如意珠。法华经曰:“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心性宝性无有染污。”智度论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有说叫明珠,所谓“明珠照破天罗网,锡杖振开地狱门”,明珠是明月珠,光如明月,又曰明月摩尼。此珠有澄浊水之德。涅槃经九曰:“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法华经序品曰:“持净戒犹护明珠。”梵网经偈曰:“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六度集经三曰:“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凡夫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笺难一曰:“经护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又说明珠譬大乘经典。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与赐,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智度论四十九曰:“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净土论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又称有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余,以白铁作镮,旃檀为笴,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至如持用“锡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规定。三千威仪经曾经制订持“锡杖”二十五事。该经曾略谓:“持杖不得入众(“众”者,僧围也)、日中后不得复持、不得担于肩上、见佛像不得使锡作声、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于地面写字”。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说:“不得以不净手捉杖。若入僧房,须脱除杖錞。且不得触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须将杖□在后,若因事入白衣家,或为受午食,须于门首摇锡三下。若无人应,再摇五下。又无人应,更摇七下。终无人应,则应往别家”。

  关于锡杖的功用可分三种:

  1、用于驱遣蛇、毒虫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十诵律》卷五十六中说:“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遗毒虫。”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做有声的锡杖来遣散毒虫。

  2、比丘于街上行乞托钵时,用来警觉施主或预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中说:“言锡杖者,(中略)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

  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再者: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又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如来锡杖,长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装贴。杖身轻重莫测;重时百人莫举,轻时二人可提”。由此可见:我佛应化因缘,实在不可思议也!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

  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

  杖头有二股六环者(也有说是四环者),是迦叶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环者,是释迦佛所制。——装造二股,为令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装造四股,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

  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其实“谛听”名号的关键处还在于它的“听”。善听就是善于听。《弟子规》开篇讲孝,第一句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是善听。

  有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国向中国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但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请来珠宝匠,称重量,看做工,都一模一样,很难分辨。泱泱大国,岂能连这个小事都不懂?

  最后,一位退位的老臣听了这事,便去对皇帝说他有办法。

  皇帝遂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

  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是从耳朵里进入的东西能放在肚里的人;从“这边耳里进,那边耳里出”,“从耳里进,嘴里出”的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听了的记在心里。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是多听少说。许多听了的只能放肚里,不能说。祖传秘方你听了,知己秘密你听了,组织机密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不能说出,要守口如瓶。还有,不实之词你听了,小道消息你听了,诽谤诬告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也不可人云亦云,随口乱说,也只能放在心里。

  怎样才能做到善听呢?

  首先,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就是告诉我们听的方法的。

  西方天王叫广目,梵语的名称也翻作杂语。西方天王很会说话,精通种种不同的语言,是我们今天讲的语言天才。所以他能到任何地方观光旅游,这样看的多,听的就多,他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广目是多看,北方天王多闻教我们多听;多看看别人的,多听听别人的。但听了之后怎么办呢?

  广目天王右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左手拿著珠。龙跟蛇表示变化,珠代表不变。龙跟蛇都是善变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非常复杂,变化无穷,要仔细去观察。在变化当中,我们能够掌握到不变,就会有成就。龙会变,珠不变;无量变化当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这是西方天王教给我们的。只要掌握了不变的原理,听得越多越好,天王有语言天才,通达各种语言,就可以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文化技术科技上的交流,这才能做得圆满。这是第一重善听。

  广目天王教给我们是现前的,教我们到处去参访,到处去看,去学习。北方天王多闻,是竖的。我们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横的,读万卷书是竖的。我们要吸收历史的教训,要接受古人的智慧经验,依这个基础,我们再发扬光大。

  多闻天王右手上拿的是伞,伞代表防止污染。听得多了,我们得在多闻的基础上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现在社会污染太严重了,环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天王手上拿著一把伞,代表防止污染,让我们见闻中,不为邪知见所污染。这是第二重的善听。

  次要耳听心受。人要真正听到善言并用心记住并依照奉行,才能成为智者。

  再者,善听者,必定会“孝亲尊师”。善听父母之言,就能够发扬家族传统,掩盖祖先的缺点,让家风大振。有人说老人的话里面也有问题,什么话都听是愚孝,反对听话,那是他不会听话,自己不会听也就罢了,还教天下儿女都不孝,那是要不得的。尊师,听老师的话,拜访好老师,听从明师教导,这个人必定会很快成长起来。这可能是地藏菩萨坐骑的真实意义吧。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

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金刚轮是佛教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寓意佛法可以摧破众生的烦恼邪恶,也寓意佛法就像车轮一样辗转不停。

指八种佛法器,既散盖(宝伞),金鱼,吉祥瓶(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简称伞,鱼,瓶,莲螺,结,幢,轮。其名目暗喻有关佛教教义。

伞盖寓意佛之净德覆盖一切,金刚界为白盖,胎藏界为赤盖,佛教界将以白红色绢制就之张开伞盖仪仗及供器。——大白伞盖佛母等

鱼因佛教有阿弥陀佛化身为鱼救济众传说,被信徒视为吉祥之物。

瓶在佛经中译为军持,是华瓶等物总称,被尊为佛具或法具,《观无量寿经》载:“有一宝瓶,盛诸光明”,密宗则将盛放灌顶誓水之瓶器称宝瓶。瓶多以赤铜制就,内盛香料,珍珠,金银等宝物,瓶颈扎结彩绳。——千手观音等

花也称妙莲,乃佛教主要象征。尤以青莲枝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被佛教比喻为“佛眼”。——白度母、金刚华菩萨等

右旋白螺即宝螺,指以银镶嵌之大海螺,佛教比喻佛之说法广极大众,螺声勇猛,即表明大法勇猛,暗喻说法降魔。密宗尤其推崇此物,视为重要法器。——生念处菩萨等

结俗称有:百结,盘肠等,其呈钱结状,无头无尾,佛教以此结无穷无尽,比喻佛之说法。密宗,信徒以接受金刚结象征接受佛法。

幢也叫宝幢,金幢,是佛教用以悬挂之长形筒形装饰品,以黄色锦缎等丝织品制就,用金装饰幢及幢竿者称金幢。用宝珠等饰物者称宝幢。——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

轮指金刚轮,金刚轮为佛教转轮圣王七宝之一,分金,银,铜,铁四等,因而依次产生金轮王至铁轮王四种等级。寓意有二:一喻佛法可摧破众生烦恼邪恶,有如转轮圣王转动宝轮能摧毁山岳一般,二喻佛之说法有如车轮辗转不停。在藏传佛教中,八辐轮,八瓣莲花与八吉祥征象征天,地,人三界,即天有八辐轮,地有八瓣莲花,人世有八吉祥征,寓意吉祥幸福。喷焰宝珠则为财运昌隆的象征。

八大法器代表哪八大菩萨?

在诸多菩萨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萨。

1、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面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淮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虚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4、金刚手,即金刚萨多,又称秘密主,上面已作介绍,略。

5、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同体。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6、文殊师利菩萨。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盖障菩萨。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萨。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宗灌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