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一生就和社会刚到底?

  老子, 姓李名耳,根据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你还知道老子哪些介绍?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老子,希望能帮到你。

  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

  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曾经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后不知所踪。

  《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起形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之父”。

  后来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用“道”来解释万物的演化过程,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在《老子》这本书中。

  《道德经》又被称《道德真经》、《老子》等书,它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部哲学方面的著作。《道德经》名称的经过几次改变。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经》总共有81章,分为《德篇》和《道篇》,前者占了44章,后者占了37章。

  《道德经》具有以下特点:

  它有音韵之美。《道德经》的句式非常整齐而且多数是押韵的,是诗歌体系经文一种。容易上口,并且容易记忆。其中很多词句,在押韵的同时还环环相扣,不仅仅具备音韵之美,也有旋律之美。这部经文,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在美感中体味到深刻的哲理。

  它非常的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艺术性非常强,使用了很多种修辞方式,让词句看起来更准确、鲜明和生动,这样也更具有说理性和感染力。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书中找到。

  语言精萃。《道德经》中的有些语言极为精萃,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是非常有名的、格言、等。

  《道德经》这部神奇的书籍被称为万经之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科学、哲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联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且出售量最多的哲学著作。

  今天是3月17日,农历二月十五,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93周年纪念日。

  每年这一天,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伟大的哲人先贤。而且,“老子祭典”也已经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的活动还是申遗成功后举办的首次系列活动。但由于疫情,鹿邑取消了线下活动,改为线上,接续纪念,生生不息。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最高的帝王学之作,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影响深远。

  我们敬爱的曾仕强教授生前多次到访老子故里,并在多个公开场合,解读老子和《道德经》的智慧,录制多部视频,出版多部书籍,致力于老子文化的传播发扬。

  他说:“老子不但是我们中国的圣人,而且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救星。盼望大家用心研读老子的金言玉语。”

  当然,读懂《道德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可能需要一辈子去领悟践行。

  今天,我们分享来自《道德经》的10条精华,背不下道德经没关系,至少悟透这些受用一生的精华!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1章

  这句话有三种标点方式。

  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

  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这样可以,就有人说这样不可以,这是常态,这个就叫做常道。

  第三种,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大家所说的都是道,没有错,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没有办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说清楚。

  人应该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水。

  水,很善于无私地帮助万物,无私地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它没有说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钱。人都很讨厌比别的人低下,可是水却往低处流,冲走污秽,几几乎乎接近于道。

  做人,向水学习好修道。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16章

  虚掉心中的执著,去除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然后使内心保持原来的虚和静,这样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原来道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只是自己糊涂,看不见而已。

  我们常讲的四个字“清心寡欲”,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清心”,就是把内心清一清,不要杂念太多。“寡欲”,就是把欲望减一减。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减一减总可以吧。

  人生就是这样,耗损的补不回来,就越老越快;耗损的补得过多,就越来越惨。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18章

  大道被丢掉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回归“道”,当在大道之行的时候,人不行仁义,仁义自然就出现了,这叫无为之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有人常常讲,中国人不讲究方法,你叫我们修,讲了半天,都在讲理论,不是空谈吗?这里老子就给出了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人法自然,而是这样一层一层地讲呢?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先把地气接好。地才能够法天,天才能够法道,道才能够代表自然。

  人要一步一步来。你要走路,先把地看好,脚步站稳,才不会摔跤,才能抬头去看方向。看了方向以后,才知道哪个是正道,哪个不是正道,慢慢养成习惯,就自然而然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41章

  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会非常勤劳,不断地用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他不但不会怀疑、不会评论,更不会到处讲给人家听。

  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下士听到道,认为你在乱讲,认为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才会哈哈大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

  我们的中华文化跟西方文化是很不同的,西方文化重视分, 而我们重视合。

  而且我们知道,分跟合要互相起作用,有分有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所以把它归纳起来,用一个字作为代表,叫作“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是“生”的学问,不要说我们是“合”的学问。

  “合”是“生”的一种作用,“分”也是“生”的一种作用,因此叫作分分合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生生不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48章

  学习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增加你的见闻,使你懂得更多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除了为学以外还要为道。

  就是你每学一样东西,都要回归以道,合不合理,合不合天道,合天道就去实证,不合天道,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做。

  把学来的东西筛选,该减少的减少,该忘掉的忘掉,损到你所知道的知识全部都合乎天道,你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79章

  天道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但是常常跟那些尊道而行的人在一起,道本来是跟每个人在一起的,只不过你离天道越来越远,天道也莫能助。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只要顺自然,只要顺天道,尽力而为,不是老天来照顾你,而是你本来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这跟道本身没有关系,完全是你自作自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81章

  天道为什么会生生不已,因为它永远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为什么会为而不争?因为他仿效天道,天道只有奉献,它没有争任何东西,圣人永远为大家服务,永远施多于取。

  那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当圣人?做不到,也不要苛求。

  可是我们要把他们当目标,因为一个人肚量大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这样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步。

  《道德经》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但是时至今日,每一句话还是都非常珍贵。

  真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面,对整个人群社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靠对人群社会无私的奉献,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是最大的收获,其他的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不要多去想它。

  本文内容:曾教授详解道德经汇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他有一套独特的辩证法,他认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退就是进,柔弱就是强大。

《周易》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只知道前进的人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的智者懂得运用“退”的智慧,就像曾国藩攻占南京后,主动请求裁撤湘军,交出自己手中的大权,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做法是正确的。

有一首偈语诗叫作《插秧歌》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是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时候,冷静一下,退回一步反而能把事情解决了,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一味冒进,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周易》中也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尺蠖(一种无脊椎小虫)把身体弯曲起来是为了伸的更长;龙蛇将身体蛰伏起来,是为了躲避冬天的严寒,让自己可以继续生存。

从尺蠖和龙蛇的习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事兴废中的人生起伏——为了长远的发展,暂时委屈以求积蓄力量。退步即进步的张本,是一种准备,一种能量或者力量的蓄积。

在这世界上,很多人只懂得进一步的智慧,而忽略了退一步的智慧。很多人都是为人处世,用力太猛,太过刚强,处处争第一,只知道一味往前冲,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

在老子看来,那些争强好胜的人,都是缺乏韧性的。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美国心理学家也公布说: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就是说,老子认为,越是能帮助别人的人,他自己会更富有;越是经常给与别人、分享东西给别人的人,他自己的东西就会越多。

老子认为,做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要有水的胸怀,水的利生精神。那些吝啬的人、那些守财奴,不管占有多少财富,精神上都是极度贫穷的“穷人”。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攻下齐国后,要求刘邦先封他一个假齐王的身份便于他治理齐国,这样他才能有力量大军回援对抗项羽。

刘邦知道后大怒,经过张良的劝导,刘邦立马标识:我生气的是为什么让我加封一个假齐王,要做就做真的,封韩信真齐王。于是韩信受封齐王,回援救助刘邦,最后消灭项羽。

若是当时刘邦不封韩信为齐王,恐怕楚汉之争的结果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了。

当然,“给就是得”这不是一种权术,不是要以牺牲小的私利为代价,换取自己更大的私利,而是一种心胸,一种境界。

曾国藩说“心存济物”(怀着一颗周急济困的心)是贵相,这与老子的“善利万物”不谋而合。

做人要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心,而这种心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转自儒家大风,版权归原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