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白天是夜晚的十一分之七这天白天和夜晚分别是多少时用方程解答?

公务员的五篇文章都已经完结了,欢迎小伙伴们去阅读。传送门:

第一篇:公务员概述&考公需知

第二篇:公务员利弊分析

第五篇:入职后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自我提升&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个人建议先把第二篇的利弊篇看一下,再去复习笔试、面试,有利无害。

那些只收藏不点赞的,你们这样真的好吗???

在正式准备公务员笔试之前,我个人的建议:先决定你要考什么单位或者起码有个大体的方向。

在看完第二篇之后大家就会知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待遇也好,环境也罢都是千差万别的。很多东西只有你进来了才知道到底如何,而到那个时候可能就晚了。

最起码没人想要辛辛苦苦考进一个单位,结果被告知一个月三千块的工资,1万元的房价而且5年内不能再考别的单位吧(辞职考可以,在职不行,必须满足5年的最低服务年限)?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根据自己的意向(回家还是去大城市)、自己的专业(会计财务就税务,法律就政府、法院,ps:计算机通吃哟)、父母的想法综合一个大体的方向,再去了解这个单位、这个地区的工资待遇、环境以及方方面面,最起码知道自己以后会干什么,要学什么(作为一个前程序猿要天天练习借贷记账法,背诵掌握不同税率和征收品目什么的,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好嘛),让自己不会后悔。

来碗热乎乎的鸡汤_(:з」∠)_:尽管一开始不知道要学税务知识,但我现在喜欢这种状态了,多学点东西不吃亏啊不吃亏啊不吃亏啊。

言归正传,笔试准备攻略如下:

试卷分为副省和地市两种类型(我考的时候行测不分,所以不知道两者区别在哪,可能是难度上副省要大一些),根据报考岗位不同做不同的卷子。135道单选。

常识,一般是20-25道,就跟某些省高考的基本能力差不多,什么都考,主要是法律,经济,政治多一点,地理、历史稍微涉及,这个全看人品和平时积累,知识面越多越占便宜;

言语理解,35-40道,前面一半是选词填空,后面一半是阅读理解,一小段文章,然后出问题,和语文差不多,不过有技巧,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语感,高中语文底子好问题就不大。

逻辑填空其实对时间要求不大,不管你积累的怎么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上你也就填出来了,对于片段阅读来讲,不需要确切知道这是什么结构,什么关系,多做题培养出来这种敏感就好,片段阅读拿过来先一分为二,总分分总毕竟还是比较多的,其次再分析总的部分,这种题结构明显,而且占大多数,实在分不出结构的不要纠缠,浪费太多时间没有意义;

数学,不多说,做一套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也是靠高中底子(理科数学的难度);

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挺有意思,而且难度不算大,有技巧;

资料分析,就是给你一大段资料,然后计算的,必须用技巧,硬算能算出来,但太费时间。一定记住,不要拘泥于高中那种做题模式,一道题能打眼看出来就不要计算,选了B就不要看ACD,不要演算,省考还好点,国考,120分钟做135道题,一般来说是绝对做不完的,命题人就是要考你的技巧性和面对难题能否毅然放弃

所以120分钟,扣掉涂卡时间,一般一道题不要超过50s,数学、资料分析可以多一点,但也不能超过90s,否则直接放弃,不要浪费时间,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答对更多的题(而不是规定时间内多做题)

最好买一套至少从10年起到16年的国考真题,行测、申论都要有,真题就行了,不用讲解的书了。注意,今年,16年国考已经考了,所以你得找到含今年真题的,那才是新出的书,参考价值才大。

然后先找一套题,自己做一遍,先不看任何辅导书,先做题,完全按照考试来,8:55发卷,涂卡,填写准考证,9点到11点,把答题卡也涂好,下午也是那么来,最后做完了对对答案,不要较真,不懂无所谓,就是大体了解一下你现在自己的情况,各部分怎么样,对各种题型有个了解,知道国考考什么,然后开始看书,上培训班,和朋友交流,掌握方法,看得差不多了,再做一套题看看效果,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就别看书了(前提是知识点、技巧都掌握了),就做题,控制各部分用时,这个每个人不一样,拿我来说,120分钟,我涂卡只需要5分钟,剩下的时间:一般是先做逻辑(8:55发卷,不能动笔,可以先做逻辑的图形推理,那个花时间而且不需要动笔,记下自己的答案就行了),花25分钟左右做完逻辑,然后数学,20-30分钟,这个有点时间超了,正常是20分钟,之所以放在这里做,是因为一开始做,会紧张,所以先做逻辑平静下来,数学一紧张就不容易做出来,每个人不一样,但一开始都会紧张,所以建议做不容易紧张或者说紧张也不会影响正确率的

接着是常识,5分钟,换换脑子,然后资料分析,20-25分钟。最后是20-25分钟的言语,那个我怎么做就是那个正确率,所以放最后了,最后半小时也容易紧张,而且经历了前面一个多小时的答题,比较 ,放一个正确率就那样的比较好

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考公务员的大部分是文科生和女生,所以数学一般都会放弃,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保证其他题型的正确率,也是可以的。数学题少花时间多得分难,除非对自己比较有自信,否则可以放弃,但绝不能一个不做,彻底放弃,里面一定有很容易又不花时间就能做出来的,所以花几分钟打眼一看,能看出做题方法的,就做,做3-5道保证正确即可。

【对于擅长数学&资料分析的人】擅长数学,那数学就一定不能放在最后,时间紧的时候计算必然失误。但是,也不建议把数学放在一开始,因为刚发卷的时候考场有点乱,考生心理大多比较浮躁,这时候一上来就计算很难静下心来。你可以考虑先把常识做了,平静一下,这时候不管会多少不会多少反正是常识,大家都是看运气。如果实在是不足,有些你确定不能拿分的题就放到最后吧。等你慢慢进入答题状态了,就可以开始做自己擅长的数学题了。另外,虽然一般来讲国考题难度不会相差太多,但是每年的难度还是会有波动,有一年据了解大部分人都做完了,甚至大多空余10到20分钟。建议你做几套真题,看看自己做题时间究竟是富余还是不足。如果能保证数学和资料9成以上,完全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了。毕竟其他方面的分数还有很多,而数学如果你很擅长也基本没有提升空间了。

可以自己做几套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定时间和做题顺序,但擅长的和数学、资料分析不建议放最前面,一开始考试难免紧张,会发挥不好。而且涂卡不要放最后,要不会紧张,然后涂错行或者涂多了

【关于正确率】以国考为例,副省级岗位怎么也得在140以上,二三线城市130以上(这是为后面面试节约力气,因为相对于有运气和不可控因素存在的面试来说,完全取决于自身能力的笔试容易提高也可控),而相对来说行测提升难度要小于申论,所以想要稳稳的考上,行测需要75以上(申论能到60分就很不容易了,70以上的都是大神,80以上是玄学)。这就要求每种题型有个最起码的正确率:20道常识对12-16个;40道言语和逻辑32-36;20道资料分析最多错2个(认真审题慢慢做,全对也是很容易的);数学把最简单的几道做出来,保证拿到分,再蒙剩下的,全B或全C就行,对7-10道也不是问题。这样基本就75-80了,如果再要提升,着重放在言语和逻辑上。

语句排序题:从选项入手,确定首句。

1、只要A就B=如果A那么B=A推B;只有C才D=D推C;要A必须B=A推B。

2、削弱、加强题:选项中质疑论据的肯定不对,不能削弱论据。提到金钱、资金、成本的一半不选。

3、科普论证题:最能支持该科普结论的选项要么是对该结论进行解释,要么是举实例证明。

4、图推:123456分组这种题,不可能是123有A规律,456没有A规律,肯定是123有A规律,456有B规律。

总的来说,行测的技巧就是不停的做题,不断的分析自己的错误,然后改进、提升。就我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取巧的办法。

分为地市和副省两套卷,我考的地市的,而且申论我学的不算好,只能大体说说。

2、除了买参考书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外,就是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然后看人民日报,坚持每天写一个500字左右的评论,任何一个时事热点都行,能写出东西来即可。这些只要能坚持下去,一定没问题,但申论难就难在需要大量的、长期的时间去积累,行测可能一两个月突击就能提高,申论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努力,贵在坚持(当然我也不否认身边那些裸考申论70+的大神)

3、必须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同时记得材料内容,这个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在旁边标记这段的大体意思,然后根据问题,提练要点。

4、部分笔记(比较乱,将就着看吧)

总(作为了解,有些东西可以背一下)

(1)最后的小作文,字数超过400就分段,一个要点一段,如果要点能分开就分段,不能分开,用分号隔开。要点个数取决于分值,10分5个,15分以上5-10个。

(2)做题顺序:前30分钟,一开始浏览问题,知道总资料的方向,对问题有大体了解;细读每个材料,在右面标记成就,措施,问题,原因······,在纸上列上每个材料的涉及范围(比如1-3是大气污染,4-6是评选环保卫士)。接下来1小时,再根据问题,找涉及范围,作答前4题(可以用红笔标记要点,以防遗忘)。最后90分钟写作文,注意:所有题目都需要列提纲。

a.客观承认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b.符合政府大政方针+最新政策理论,但在具体办法上可以谈企业和群众如何做

(4)政府处理问题的流程:

a.成立领导小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治标(根据材料,解决当前问题);

c.治本(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制度,长远解决其他问题);

(5)宏观政策:画龙点睛,告诉你核心政策、观点。

(6)阅读方面:案例型材料:快读,总结出谁+什么事+怎么做+启示(材料里有启示才写);数据线材料:跳读,知道反应了什么事情就行;政策性材料:细读。

(7)要求中出现“有吸引力”“引起读者兴趣”等的话时,标题要新颖(针对新闻类),言语要生动活泼。

(8)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

1、 多写要点(宁滥勿缺),必须写总扩句,最好实写(虚写:大气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2、3 ;实写: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政府、法律、社会三个方面,1、2、3)。

2、 矛盾、焦点等,一定不是要不要做好这个东西,而是做好它能否带来好处(08国考第一题,发展怒江水电,焦点就是:开发能否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不是是否应该开发)。

3、 概括影响:总扩句+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积极和消极哪个放后面,哪个就是重要的。这个取决于命题人的想法,他认为哪个重要,哪个就放后面)

4、 概括定义&名词:内涵+外延(多个词且有关系,先加总扩句,再说明他们的意思,以及阐释他们彼此的关系)。

5、 给定资料提到了···问题,进行总结,形成汇报材料,上交领导(不需分析)

6、 给定资料提到了···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研,上交领导(需分析)

7、 给定资料提到了···问题,请将这些资料进行概括,形成报告上交领导(对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有什么写什么)

1、 一般逻辑:提出观点(在答案中予以明确,最好是首句),分析观点,落实观点。

2、 只有启示型分析的格式是总扩句+启示123,没有对策等

3、 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原因最多三分之一,对策三分之二。

4、 当一个观点是片面的,那片面的话,也必然有好有坏,所以也得把他正确、积极的一面说出来。

1、 材料中提到了···问题,请你提出对策。要求:1、问题全面。2、对策可行 2问。还得写问题是什么。

2、 身份(没有具体身份):

(1)现在有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政府首脑

(2)你是XX单位的工作人员,你认为解决XX问题需采取哪些对策

没有对策接收单位,什么对策都可以

(3)你是XX单位的工作人员,你认为解决XX问题需采取哪些对策,向你的上级/xx单位提出解决办法

有对策接收部门,考虑权限

(4)你是教育局工作人员,该市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严重,领导派你解决该问题

调查研究,治标,治本,总结经验教训

(5) 你是教育局工作人员,该市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严重,领导派你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

都可以提,因为是有关部门,没具体说哪一个

3、 具体写法:总扩句(对于开展···工作,我将···;对于解决···问题,我将···)+具体对策1、2、3。

编者按:文章前加上“【编者按】”或“编者按:”

结构完整。提出观点&分析观点(开头就行,200字以内,尽量不用过渡段):问题严重、影响恶劣,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做完这个工作,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们要开展好这个工作。

1、在对行测、申论有了深入了解并做了一部分模拟题目后,就可以做真题,算出得分后,查上一年自己可以报考岗位的面试分数线进行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估分在这个面试最低分数线以上就靠谱一些。

2、个人建议报个培训班,有的人自己看书就可以,像我不行,必须让老师给讲解做题技巧,再多练习才行。中公教育、华图都不错,没有谁更好谁更坏之说。培训班的具体情况可以自行联系、咨询,面授和网校都可以。就算不报培训班,申论试卷的批改也是需要的:。比如这种,毕竟申论估分主观性太大了,还是需要专业的人给批改的。

3、综上所述,准备笔试的顺序如下:

(1)先看辅导书掌握知识点,保证知道行测申论都考什么,有什么题型,有个整体了解(1个月左右);

(2)做2、3套题找感觉,查找在每个模块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3)经济条件、时间允许可以报个培训班,由老师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半个月左右,不建议上太长时间,会很累的);

(4)结合培训班讲解的知识点和方法或自己看书再次提升(1-3个月不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

(5)接下来根据时间长短自由把握,通过不断的做题将做题方法牢记,争取做到看到一道题就知道涉及什么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是什么,必要时可以固化思维,把该类型的题目的方法背过,遇到这一类型的就一条条的往上套。

做题顺序可以这样:a.模拟题;b.5年之前的真题;c.如果是参加国考就做历年自己省、其他考试类型和难度接近的省考题,省考就做历年的国考和其他省的题;d.最后一个月只做近5年的真题。如果时间不够,c项可以改为只做3年内的,年份太远的参考价值也不大,和模拟题价值差不多了。尤其是14年国考申论改为3小时后,各省份都一定程度上跟着国考来改革了,以前年份的有时间就做,没时间放弃也没问题了。

题海战术要注意:不要贪多,每天按照考试时间来,就做一套,保证能把这一套吃透,每个选项错在哪里对在哪里都明确了就足够了。如果再找人批改申论,可能一天一套时间不够,则可以两天吃透一套。题目贵精不贵多,保证自己做的每一套都掌握了才行

分数提升说难其实很简单——坚持,坚持,坚持。所谓万里挑一的公务员根本没有那么难,我身边向我咨询的很多都觉得自己考不上,首先就没有自信,又做不到坚持,考不上是当然的。我身边有从大一开始就复习公务员的女生,每天看视频、做题,而有的人只是考前1个月买本书,考前2天翻一翻就去考试,这能相提并论吗?所以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你可能的确很努力,但你想要成功上岸,不是比以前的自己更努力,而是比所有你的竞争者更努力。

PS:这只是我的经验和观点,肯定不全面,我也遇到了很多没上培训班,买几本书看了一周就轻松考上的大神,因人而异,祝大家一举成公!

PS:如果觉得我的内容有那么一丢丢用处,不如关注个公众号呗?

你的任何公务员问题都可以在那里找到答案,就是这么自信,喵!

最近看了一篇17年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方法综述Pixel-level image fusion: A survey of the state of the art,主要讲了基于多尺度分解和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此外还包括评价指标讨论和在遥感、医学、红外可见光、摄影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总结。文章很长全是字,好不容易才看完,在这里分享一下。

像素级图像融合用于多种输入图像的融合,融合得到的图像对于人眼观察或者算法分析来说都提升了信息量,因此在遥感图像、医学影像和暗光数据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融合图像评价手段、主要应用、未来挑战都做了总结。

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本文所说的像素级融合是直接在输入层面对原始图像进行了融合,主要是在视觉方面和计算机处理方面提升信息量。很多领域的应用都已经受益于多个图像的融合策略,例如遥感图像中,低分辨率多光谱 (MS) 图像和高分辨率全色 (PAN) 图像用于获得包含具有增强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光谱内容的融合图像;医学图像中,融合多个模态的数据可以使分析更为可靠准确;监控应用中,可以融合多个频段的图像,例如融合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

多模态应用主要增长原因包括:低成本高质量图像技术的发展,用模态融合可以克服一些传感器图像质量不高的缺陷;信号处理与分析算法的发展,例如稀疏表示,多尺度分解等对融合算法的提升较大;不同应用中获得的互补图像的数量和多样性不断增加,例如遥感领域卫星图像可以获得不同空间位置、时间、频谱的各种图像。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移动目标的影响。多焦点和多曝光融合都是需要拍摄多张照片,所以每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不同,很可能目标存在移动的问题。这种移动的目标可能会对融合目标造成拖影等问题;2.在消费者电子产品中应用。这类方法在民用摄影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所以将多曝光融合与多焦点融合集成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中也很重要。

虽然人们提出了各种图像融合和客观性能评价方法,但目前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仍存在许多开放性问题。本节分析了遥感、医学诊断、监视和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的未来趋势。

在遥感领域中,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融合多光谱、高光谱和全景图像时减少视觉失真。 此外,虽然输入图像通常是在同一平台上捕获的,但不同的成像传感器并不完全聚焦在同一方向上,采集时间也不完全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源图像之间的分辨率和光谱差异,配准较为困难。 最后,由于遥感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开发用于融合新型飞机或卫星传感器捕获的图像的新算法将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在医学图像领域,配准同样困难,因为医学图像通常是用不同方式采集。 更重要的是,设计针对特定临床问题的方法是医学诊断的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的任务,因为融合方法的设计需要医学领域知识和算法设计能力。 此外,由于所需的融合性能可能与一般图像融合不同,因此对医学图像融合方法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监控视频中应考虑两个要求。 一方面,融合方法需要计算高效以便实时处理。 另一方面,由于图像采集条件在室外环境中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设计对噪声、欠曝或过曝等条件下融合的鲁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摄影领域,由于输入图像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拍摄,拍摄过程中运动物体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从而在融合图像中产生拖影。设计应对这种配准不准的方法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如何将图像融合算法应用于嵌入式消费类相机系统,以实现实际摄影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天夜间怎么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