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与统计题,三个选择题,求具体过程解答

1.在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阶段,应当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A )。

B.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D.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成新理论

2.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属于( A )。

3、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末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4、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D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

5、在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使用的方法是(D )

A.查阅文献的方法 B. 撰写报告的方法

C.成果评定的方法 D. 形成事实的方法

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C )

A.创新性原则 B.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 伦理原则

7、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和选项Y的被选律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表述为“仅占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A )。

……………………………………………………………………………………

8.对于一个好的科研选题的要求,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C )

9.以下哪项不属于科研选题的主要来源( B)

A.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

B.上级单位确定的课题

C.学科理论深化的要求

D.个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0.在教育调查研究中一般的样本容量是( B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0、平均发展水平( ) A、是对不同时间上的发展速度求平均数 B、是对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

C、也称为序时平均数 D、只能由绝对数时间数列来计算 E、也可由相对数或平均数书时间数列来计算

1、已知连续4年产值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6%、3.8%、7.2%、6.4%,则定基增长速度为 %;平均发展速度为 %。

2、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充分的 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3、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 。

4、任何一个时间序列都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时所属的 ;二是在不同时间上的统计 。

5、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可分为线性趋势和非线性趋势。当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近似地呈现为直线而发展,每期的增减数量大致 时,称为时间数列具有线性趋势。线性趋势的特点是其变化率或趋势线的斜率基本 。

1、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差。( ) 2、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代数和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 3、n个环比增长速度分别加1后的连乘积开n次方,结果再减去100%,可得到平均增长速度。( )

4、发展速度等于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相比。( )

5、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现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说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 )

6、通常把逐日排列的时点数据视为间断时点数列。( ) 7、计算连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 8、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基础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 9、循环变动是指现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所表现的沿着某一方向的持续发展变化。( )

10、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平均的时距项数N越大,对数列的修匀作用越强,但并非N越大越好。( ) 11、移动平均法适用于分析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但不适合对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

12、原始资料平均法计算的季节指数等于各年同期(月或季)的平均数除以全部数据的总平均数。( )

13、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

14、用几何平均法(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特点是着眼于各期水平的累计之和。( ) 15、用方程式法(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特点是着眼于期末水平。( ) 16、各项指标相加没有实际意义的时间数列是时期数列。( ) 17、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

18、实际工作中计算年距发展速度,其目的在于测定数列的循环波动特征。

19、平均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的n次方根。( )

20、对一个时间数列作3项移动平均,则所形成的新的时间数列首位将各减少3项。( ) 21、当数列有多个趋势方程可供选择时,取其中估计的平方误差最小的方程为宜。( )

22、若季节指数是按月平均计算的,则12个月的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1200%。( )

1、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各有什么特点? 3、试述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别。

4、怎样由环比增减速度求得定基增减速度?

1、两企业有关产值(单位:万元)资料如下: 年 份 甲 乙 假如两企业今后均按各自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问几年后乙企业的产值正好与甲企业的相同?

2、已知某地GDP资料如下表: 年 份 99 02 环比增长速度(%) — 4 6.3 定基增长速度(%) — 5.4 18.2 35.4 要求:(1)计算并填出表中空缺数字;(2)计算该地区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3、某地区社会总产值1993—1996年每年递增15%,1997—1999年每年递增12%,2000—2003年每年递增9%。计算1993—2003年:(1)社会总产值共增长了百分之几?(2)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多少?

4、某公司拥有A、B两个企业,2001年产值均为200万元,其余资料如下: 时 间 2001年 2002年 A企业产值环比发展速度(%) 130 110 B企业产值环比发展速度(%) 110 130 试比较2001年及2002年整个公司产值环比发展速度的高低。

5、某地区1999年下半年各月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 月 份 7 8 9 10 11 12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00 310 315 325 340 360 月初社会劳动者人数(万人) 60 60 又知1999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为2100万人。要求: (1)编制下半年各月劳动生产率的时间数列;

(2)计算下半年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下半年的劳动生产率。

6、某零售商店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额、库存额和流通费用额资料如下,又已知今年7月初库存额为11万元。

单位:万元 月份 1 2 3 4 5 6 零售总额(万元) 32 34 33 41 30 46 月初库存额(万14 15 12 16 10 13 元) 2.9 3.1 2.7 3.4 3.2 3.0 流通费用额(万元) 要求:试计算今年上半年的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和月平均商品流通费用率。 (提示:商品流转次数=零售总额÷平均库存额;商品流通费用率=流通费用额÷零售总额)

7、某地区1999—2003年某种产品的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产品产量(百吨) 0 22 2 27 2003 30 要求:先判断该地区的产品产量发展趋势接近何种函数形式,然后用最小二乘法加以拟合,并预测2006年这种产品可能达到的产量。

8、某地1998年GDP为50亿元。计划到2002年间年平均递增6%。1999—2002年实际资料如下: 时 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环比增长速度(%) 6 4 8 5 问;(1)2002年与1998年相比,GDP共增长了百分之几?(2)1998—2002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否达到计划规定的要求?

要求:用原始资料平均法求季节比率。

10、设2000年年末,我国人口为12.9亿人,为争取到2020年年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5亿人之内。 要求:(1)试计算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是多少?

(2)若2001年起,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试计算2020年年末我国人口将达多少?

11、某城市制定城市社会发展规划,该市人均绿化面积要在2000年的人均4平方米的基础上十年后翻一番。试问; (1) 若在2010年达到翻一番的目标,每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多少? (2) 若在2008年就达到翻一番的目标,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多少? (3) 若2001年和2002年的平均发展速度都为110%,那么后8年应该以怎样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才能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12、某商业银行1999~2003年的投资额资料如下: 年份 02 投资额(亿元) 320 332 340 356 380 通过建立指数曲线趋势方程,预测2005年该商业银行的投资额。

1、如果销售额增加10%,零售物价指数下降5%,则销售量( )

2、综合指数是依据以下方式来编制的

A、先对比,后平均 B、先综合,后对比 C、先除后乘 D、先加后除

3、平均指数是依据以下方式来编制的

A、先对比,后平均 B、先综合,后对比 C、先除后乘 D、先加后除

4、通常在指数体系的完整框架中,质量指标指数是以( )计算的。 A、拉氏公式 B、帕氏公式 C、马-埃公式 D、费雪公式

5、通常在指数体系的完整框架中,数量指标指数是以( )计算的。 A、拉氏公式 B、帕氏公式 C、马-埃公式 D、费雪公式

6、某商店销售多种商品,报告期与基期相比销售额未变,但销售量增长了15%,则销售价格指数为( )

7、编制平均指数的基本问题之一是( )

A、指数化指标的选择问题 B、合理加权问题 C、同度量因素的固定问题 D、以上答案均错

8、用于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各种商品价格综合差异程度的指数是( ) A、个体价格指数 B、时间价格指数 C、空间价格指数 D、平均价格指数

9、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采用( )来编制的。

A、固定加权算术平均的形式 B、固定加权调和平均的形式 C、固定加权几何平均的形式 D、简单算术平均的形式

10、采用标准比值法编制综合评价指数时,个体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 A、参评指标标准值比相应指标报告期值 B、参评指标报告期值比相应指标基期值

C、参评指标计划值比相应指标标准值 D、参评指标实际值比相应指标标准值

11、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销售量,则?p1q1??p0q1的意义是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的( )

A、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B、价格变动的绝对额 C、因价格变动额增减的销售额 D、因销售量变动额增减的销售额

12、以个体指数为基础计算总指数的指数形式是(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

13、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10.00% B、90.00% C、110.00% D、111.11% 14、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今年比去年减少2%,而平均工资上升5%,则职工人数减少( ) A、3.0% B、10.0% C、75.0% D、6.7%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时间指数的是( ) A、股票价格指数 B、计划完成情况指数 C、零售物价指数 D、地区间的价格比较指数 E、工业生产指数 2、以下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

A、股价指数 B、物价指数 C、成本指数 D、产量指数 E、销售量指数

3、以下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

A、工业生产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总产值指数 D、产量指数 E、销售量指数 4、个体指数( )

A、是反映个别现象或个别项目数量变动的指数 B、采用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编制 C、采用先对比、后综合的方式编制 D、也有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之分 E、是总指数的重要形式之一 5、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

1、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统计学 B、统计数据搜集 C、统计分析 D、统计数据的整理 2、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 )

A、统计数据的搜集 B、统计数据的整理 C、统计数据的发布 D、统计数据的分析

3、某班三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8分、84分和95分,这三个数字是( )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4、某管理局有20个下属企业,若要调查这20个企业全部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则统计总体为( )

A、20个企业 B、20个企业的每个职工

C、20个企业的全部职工 D、20个企业每个职工的工资 5、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是( )

A、描述统计 B、理论统计 C、应用统计 D、推断统计 6、( )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

A、理论统计 B、描述统计 C、推断统计 D、应用统计

A、主要特征是研究数据 B、研究具体的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 C、研究方法为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D、研究抽象的数量规律 E、研究有具体实物或计量单位的数据 2、数学( )

A、为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提供数学基础 B、研究具体的数量规律 C、研究抽象的数量规律 D、研究方法为纯粹的演绎 E、研究没有量纲或单位的抽象的数 三、填空题

1、_________和_________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 2、统计过程的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探索出客观现象内在的______________。 3、统计数据的分析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为什么统计方法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要求举三个例子且不与教科书上的例子雷同)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1、某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比基期下降3%,实际比基期下降了3.5%,则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相对数为( ) A、116.7% B、100.5% C、85.7% D、99.5% 2、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 D、小于或大于100% 3、将全班学生划分为“男生”和“女生”,这里采用的数据计量尺度位( ) A、定比尺度 B、定距尺度 C、定类尺度 D、定序尺度

4、将全班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里采用的数据计量尺度为( )

A、定类尺度 B、定距尺度 C、定序尺度 D、定比尺度 5、昆明市的温度为260C与景洪市的温度310C相差50C,这里采用的数据计量尺度位( )

A、定距尺度 B、定类尺度 C、定比尺度 D、定序尺度

6、张三的月收入为1500元,李四的月收入为3000元,可以得出李四的月收入是张三的两倍,这里采用的数据计量尺度位( )

A、定序尺度 B、定比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类尺度

7、一次性调查是指( )

A、只作过一次的调查 B、调查一次,以后不再调查 C、间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调查 D、只隔一年就进行一次的调查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 )

A、无区别 B、是毫无关系的两个概念

C、不可能是一致的 D、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9、下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

10、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是( )

A、连续变量 B、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C、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11、对昆明市所有百货商店的工作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 A、昆明市所有百货商店 B、昆明市所有百货商店的全体工作人员 C、昆明市的一个百货商店 D、昆明市所有百货商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12、在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单位是( )

A、全国人口 B、每一个人 C、每个人的性别 D、每个人的年龄

1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普查,填报单位为( )

A、全部设备 B、每台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 D、全部工业企业 14、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储蓄额4/5的几个大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种调查方式是(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15、人口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是为了( )

A、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 B、确定调查的范围 C、确定调查的单位 D、登记的方便 16、( )是对事物最基本的测度。

A、定序尺度 B、定比尺度 C、定类尺度 D、定距尺度

17、下列中,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是(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比尺度 D、定距尺度

18、下列中,计量结果只能进行加减运算的计量尺度是( )

A、定距尺度 B、定比尺度 C、定类尺度 D、定序尺度

C、工资是变量 D、变量有3个 E、组中值有3个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

区2004年货物运输量2000万吨 D、某地区明年小麦预计产量21万吨 E、某地区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

3、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A、抽选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 B、抽选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 C、取得资料的方法不同 D、在对调查资料的使用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E、原始资料的来源不同

4、某地区进行工业企业的现状调查,则每一个工业企业是( )

A、调查对象 B、统计总体 C、调查单位 D、调查项目 E、填报单位

5、搜集统计数据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

A、访问调查 B、邮寄调查 C、电话调查 D、座谈会 E、个别深度访问

6、某地区对集市贸易个体户的偷税漏税情况进行调查,1月5日抽选5%样本,5月1日抽选10%样本检查,这种调查是( )

A、非全面调查 B、一次性调查 C、定期调查 D、不定期调查 D、经常性调查

7、为了研究全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国家决定对全国乡镇工业企业进行普查,则每一个乡镇工业企业是( )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报告单位

D、调查对象 E、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 8、在某一组距数列中( ) A、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 B、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正比 C、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D、组距宜取5或10的倍数 E、第一组的下限应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应高于最大变量值 三、 填空题

3、数字变量根据其取值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离散变量只能取_________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________断开,可以一一列举。

5、连续变量可以取________个值,其取值是___________的,不能一一列举。 6、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二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对比的数量不同,相对数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基本形式。 8、访问调查又称__________,它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__而得到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

9、在市场调查中,基本上都是采用_______调查方式,调查对象是确定_______框的基本依据。

14、对于通过直接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去审核。

1、调查单位可以是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也可以是调查对象的部分单位。( )

2、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 )

3、调查项目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它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数量特征,也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某种属性或品质特征。( )

4、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动机的调查,常用“座谈会”调查方法。( ) 5、搜集与研究课题有密切关系的少数人员的倾向和意见,常用个别深度访问。( )

6、品质标志实际上就是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 ) 7、数量标志实际上就是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 8、组距可以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 ) 9、组数越多,数据分布越集中,组数越少,数据分布就越分散。( ) 10、组距分组时,为了解决“不重”问题,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 ) 11、若一个班的统计学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9分,最低分为2分,则在组距分组时宜采用“××以下”和“××以上”这样的开口组。( ) 12、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称对称分布。( )

13、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下累计。( ) 14、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上累计。( ) 15、人和动物的死亡率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16、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呈现为正J型分布。( )

1、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2、组距分组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① 对上面的数据资料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频数分布的直方图和折线图。

② 根据频数分布表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③ 如果按企业成绩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

要求:(1)计算简单相关系数;(2)确定单位成本对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指出其回归系数的意义;(3)对该模型拟合优度进行评价;(4)分别对回归系数?2及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5)计算估计标准误差,并以95%的置信度求产量为10000件时单位成本的预测区间。

5、随机抽取某地12个居民家庭为样本,调查得到有关人均收入与食品支出的资料如下:

(2)检验其相关系数(?=0.05);

(3)拟合适当的回归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作出评价。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y)与该商品的价格(x)有关。现对给定时期内的价格与需求量进行观察,得到如下一组数据: 价格x (元)

(2)拟合需求量对价格的回归直线,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3)计算判定系数r2和估计标准误S,分析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

(4)对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取?=0.05),并对结果作简要分析。

7、某农业科学院研究院在土质、面积、种子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8块试验田种植的小麦产量Y(千克)与化肥施用量X(千克)的数据如下表:

小麦产量Y(千克) 266 化肥施用量X(千克) 15 340 18 356 21 372 24 389 27 404 30 420 33 435 36 要求:(1)建立小麦产量Y对化肥施用量X的直线回归方程; (2)求方差?2的无偏估计(即求S2); (3)检验回归效果是否显著(取?=0.05) (4)求X=40千克时,小麦产量Y的预测区间。

22要求:(1)建立亩产量对施肥量的线性方程,并说明回归系数的含义;

(2)计算估计标准误S,并说明其含义;

(3)计算相关系数r及判定系数r2,并说明其含义;

(4)当施肥量Xf=35时,试以90%的置信度预测亩产量的区间。

10、下面是7个地区2000年的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

地 区 北京 辽宁 上海 江西 河南 贵州 陕西 人均GDP(元) 49 人均消费水平(元) 546 08 2035 要求:(1)以人均GDP做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作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2)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3)利用最小二乘法求人均消费水平对人均GDP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4)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其意义;

(5)检验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0.05);

(6)如果某地区的人均GDP为5000元,预测其人均消费水平(点预测); (7)求人均GDP为5000元时,人均消费水平在95%置信水平下的预测区间。 *11、某农场通过试验取得早稻收获量与春季降雨和春季温度的如下数据: 收获量(公斤/公顷)y 降雨量(mm)x1 温度(℃)x2 00 00 33 8 45 10 105 13 110 14 115 16 120 17 要求:确定早稻收获量对春季降雨和春季温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含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1996年—2002年按年排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间数列属于( ) A、绝对数时点数列 B、绝对数时期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2、1998年为基期。已知1999年、2000年、2002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0%、120%和108%;又知2002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60%,则2001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

A、112.23% B、12.23% C、112.66% D、12.66% 3、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c,若分子与分母都是连续时点数列,则其计算公式为( ) A、c=

4、某商店1998年—2002年“年末商品库存额时间数列”属于(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5、直线趋势方程yt= a+bt中的b的含义为( )

A、截距项 B、趋势值 C、t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变动量 D、t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量

6、原始资料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时,计算各年同期(月或季)的平均数,其目的是消除各年同一季度(月份)数据上的( )

A、季节变动 B、循环变动 C、长期趋势 D、不规则变动 7、某地区GDP1995—1998年4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0%,1999年—2002年4年间平均每年递增8%,则该地区8年来GDP共增长了( )

8、如果5年的产量分别是20、15、22、25、27、31,那么其平均增长量是( ) A、31/5 B、11/5 C、11/6 D、31/6 9、对时间序列配合趋势线时,若观察值的一次差(逐期增长量)大体相同,可配合( )

?A、抛物线 B、指数曲线 C、直线 D、Logistic曲线 10、对时间序列配合趋势线时,当现象的长期趋势大体上按相同的增长速度递增或递减变化时,可以配合( )

A、抛物线 B、指数曲线 C、直线 D、Logistic曲线 11、对时间序列配合趋势线时,若每期的二级增长量(各期增长量的逐期增长量)基本相等,可配合

12、线性趋势的特点是其变化率或趋势线的斜率( )

A、基本保持不变 B、衡等于1 C、衡等于0 D、波动较大

1、在实际工作中测定循环变动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

A、最小二乘法 B、剩余法 C、平衡法 D、指数法 E、直接法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 )

A、最小二乘法 B、移动平均法 C、几何平均法 D、方程式法

3、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有( )

A、循环变动 B、季节变动 C、不规则变动 D、长期趋势 E、平衡变动

4、平均发展速度是( )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各环比发展速度的代表值 D、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E、以上均对

5、已知一个时间数列的累计增长量,及总发展速度,则可求得( )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增长速度 C、最初水平 D、最末水平 E、中间水平

6、已知各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最末水平,可以计算( )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增长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累计增长量 E、逐期增长量

7、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B、增长速度加上100%即是发展速度 C、定基增长速度加1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E、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就是平均增长量

8、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增减量 D、平均增减量 E、发展速度

9、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有( )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减速度 D、平均增减速度 E、增

7、在假设检验中,减小一类错误的概率势必以另一类错误的概率增加为代价,除非扩大样本容量。 ( )

8、假设检验控制错误的方法是,先固定?,然后选择(1??)最小的检验方法。

9、要提高“拒绝原假设”的说服力,应增大显著性水平?的数值。 ( )

10、“拒绝原假设”和“接受原假设”具有相同的可靠程度。 ( )

11、在显著性水平?=0.05之下,接受原假设等价于统计量的数值落入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 ( )

12、假设检验中的P值越大,拒绝原假设的理由越充分。 ( )

1、假设检验的思想及步骤 2、假设检验中的错误

3、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4、假设检验的局限性

5、误用Z 统计量检验替代T 统计量的后果

1、已知某种零件的尺寸服从正态分布N(23.02,1.52),现从这一批零件中任抽七件进行测量,测得尺寸数据(单位:mm)如下:

2、假设英语四级考试中学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现随机抽取25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算得平均分为67分,标准差为10分。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可否认为全体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为72分?

3、某市统计局调查了30个集市上的鸡蛋价格,测得平均价格为6.50元/千克,已知以往的鸡蛋价格一般为5.80元/千克。假定该市的鸡蛋售价服从正态分布

N(?,0.64),假定方差不变,能否认为当前鸡蛋的平均价格高于以往?(??0.01)。

4、从一批保险丝种抽取8根,测得其熔化时间X(单位:毫秒),得如下数据: 50 48 50 53 51 55 52 51

设X 服从正态分布,质量标准为?=35。问这批产品是否合格(??0.05)?

5、某市声称人口普查的差错率为0.52?,为了检验该结果是否可靠,随机抽查了了2000人,结果发现漏登2人,问可否认为原来的差错率正确(??0.05)?

1、方差分析是对多个正态总体( )这一假设进行检验。

A、方差相等 B、方差相异 C、均值相等 D、均值不等

2、方差分析使用的统计量F( )

A、是正态分布 B、是正偏态的 C、是负偏态的 D、取值小于零 3、设单因素方差分析中误差项离差平方和为125.00,水平项离差平方和为375,那么总离差平方和为( )

5、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已知总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24,水平项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7,那么误差项离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 )

A、A的作用显著,B的作用不显著 B、A的作用不显著,B的作用显著

C、A的作用不显著,B的作用不显著 D、A的作用显著,B的作用显著

1、方差分析假定的内容有( )

A、数据来自正态总体 B、数据来自二项总体 C、各总体相互独立

D、各总体不相关 E、各总体方差相等

2、一个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因素的水平为5,每个水平下的样本容量是6,SST =120,SSA=75

那么以下正确的是( ) A、n=30 B、dfA = 4 C、MSE=1.8 D、dfT =29 E、F=10.42 3、在一个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中,因素的水平为4,每个水平下的样本容量是5,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据共24个 B、误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15 C、SSA的自由度为6

5、一个因素A有7水平,因素B有8水平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SST=225,SSA=78,SSB=140以下正确的有( )

1、水平间的方差只包含有系统性因素。 ( )

2、F分布的第一自由度越小,它右偏态的程度越大。 ( )

3、方差分析,将总离差平方和分解为水平项离差平方和与误差项平方和,同时

也将总的自由度分解为各个平方和的自由度之和。 ( )

4、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统计量为 F?SSASSE

5、方差分析输出结果总的P-value越大,越应该拒绝原假设。 ( )

6、方差分析每个水平下设置的样本容量都必须相等。 ( )

7、双因素方差分析的两个因素间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 )

8、因素A共6个水平,因素B共5个水平,那么随机误差项的自由度为20 ( )

9、如果方差分析的结论是拒绝原假设的话,意味着所有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 )

1、方差分析的原理 2、方差分析的原假设及其被拒绝的意义。

3、双因素方差分析中SSA 、SSB、SSE与SST的内容及关系 4、方差分析的步骤

2、对四种小麦进行产量(单位:kg/小区)的对比实验,假设各小区地力相同,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得如下数据: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当自变量X减少时,因变量Y随之增加,则X和Y之间存在着( ) A、线性相关关系 B、非线性相关关系 C、正相关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下列属于函数关系的有( )

A、身高与体重之间 B、广告费用支出与商品销售额之间 C、圆面积与半径之间 D、施肥量与粮食产量之间 3、下列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

4、两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0.8,则其回归直线的判定系数为( ) A、0.80 B、0.90 C、0.64 D、0.50 5、在线性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被假定服从( )

A、二项分布 B、t分布 C、指数分布 D、正态分布

6、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的相关属于( ) A、无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无法判断 7、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两个变量( )

A、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B、都不能为随机变量 C、都可以是随机变量 D、不是对等关系 8、单位产品成本y(元)对产量x(千件)的回归方程为:yt?100?0.2xt,其中“—0.2”的含义是( )

A、产量每增加1件,单位成本下降0.2元 B、产量每增加1件,单位成本下降20%

C、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下降20% D、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0.2元 E、产量每增加1000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20%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两种基本方法 B、相关分析不能指出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 C、回归分析可以不必确定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D、相关分析必须事先研究确定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中哪个为自变量,哪个为因变量 E、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可以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非随机的 2、判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 )

A、计算回归系数 B、编制相关表 C、绘制相关图 D、计算相关系数 E、计算中位数

3、相关关系按相关的形式可分为(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线性相关 D、非线性相关 E、复

4、在直线回归方程yt=?1+?2Xt中,回归系数?2的数值( )

A、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B、其正、负号表明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 C、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 D、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变动比例 E、在数学上称为斜率

5、下列那些项目属于现象完全相关( )

6、在回归分析中,要求所涉及的两个变量x和y( )

A、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B、不是对等关系 C、是对等关系

D、一般来说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非随机变量 E、y对x的回归方程与x对y的回归方程是一回事 7、下列有相关关系的是( )

A、居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 B、广告费用与商品销售额 C、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 D、 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学习成绩 E、学生的身高与学习成绩

8、可决系数r2=86.49%时,意味着( )

A、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 B、因变量的总变差中,有80%可

通过回归直线来解释 C、因变量的总变差中,有20%可由回归直线来解释 D、相关系数绝对值一定是0.93 E、相关系数绝对值一定是0.8649 三、填空题

1、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 。 2、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 。

3、客观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 关系;另一种是 关系。

1、当自变量X按一定的数量变化时,因变量Y也相应随之等量变化,则X和Y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

2、可决系数是判断回归模型拟合优度优劣最常用的数量指标,但不是最佳指标。( )

3、样本相关系数是总体相关系数的一致估计量。( )

4、若有线性回归方程Y(元)=34.5+7.8X(元),则表明当X增加一元时,Y增加7.8元。( )

5、若有线性回归方程Y(元)=160-52.5X(件),则表明当X增加一件时,Y平均减少52.5元。( )

6、可决系数越大,则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越差。( ) 7、可决系数r2=0时,SSE=SSR。( ) 8、数学上可以证明,S2e?=

2tn?2是?2的无偏估计。( )

9、回归估计标准误S越小,表明实际观测点与所拟合的样本回归线的离差程度越大,即回归线的代表性较差。( )

10、r=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相关关系。( ) 1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的平方等于可决系数。( ) 12、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也就是函数关系。( )

13、逻辑上没有关系,但却在数值上相互依存的相关关系称为“伪相关”。( ) 14、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样本回归直线yt=?1+?( )

15、所有样本观测点全部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样本回归直线yt=?1+?( )

16、最小二乘法适用的前提是Y与X之间的关系确为Y=a+bX。( )

17、对于可划为线性模型的非线性回归问题,一般先划为线性模型,然后再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

18、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2的符号与相关系数的符号完全一致。正号表示正相关,负号表示负相关。( )

19、Y倚X的回归方程与X倚Y的回归方程是一回事。( )

20、r=0时,只是表明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有可能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

21、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两个变量都可以是随机变量。( ) 22、相关系数是在所有情况下,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

23、两个变量中不论假定哪个变量为自变量X,哪个变量为因变量Y,都只能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

1、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关关系?什么是函数关系? 2、试述回归分析中误差项的标准假定。

3、什么是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什么是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请各举一个你熟悉的例子说明。

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六、计算分析题

1、某商店想了解职工工龄长短与月工资的关系,调查了10名售货员的工龄和月工资情况。设工龄为X(年),月工资为Y(元)。经计算,已得到以下结果: ?x=70,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r;(2)拟合以月工资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其回归系数的意义;(3)计算判定系数,并评价拟合优度。

2、设销售收入X为自变量,销售成本Y为因变量。现根据某百货公司10个月的有关资料计算出以下数据:(单位:万元)

要求;(1)计算简单相关系数,拟合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作出解释;(2)计算可决系数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3)对?2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

要求:(1)根据上表数据绘制散点图,判断数学考试成绩与统计学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形态;(2)计算数学考试成绩与统计学考试成绩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3)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取?=0.05),并说明数学考试成绩与统计学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4)拟合统计学考试成绩对数学考试成绩的回归直线;(5)对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取?=0.05);(6)确定数学考试成绩为80分时,统计学考试成绩置信度为95%的预测区间。

4、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 份 产量(千件) X 单位成本(元/件) Y

A、“同度量”的作用 B、“平衡”的作用 C、对指数化指标“加权”的作用 D、“平均”的作用 E、以上均对

6、某商店报告期全部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120%,这个指数是( )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E、平均数指数

7、可变构成指数的意义及公式( )

A、可变构成指数反映了各组的变量水平及总体结构两个因素的影响 B、可变构成指数仅反映总体结构的影响 C、可变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假定?x0f1?x0f0?? f?1?f0x0

E、可变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1?x1f1?x0f1?? ?f1?f1x假定8、固定构成指数的意义及公式( )

A、固定构成指数反映了各组的变量水平的影响 B、固定构成指数反映了总体结构的影响 C、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假定?x0f1?x0f0?? ?f1?f0x0

e、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1?x1f1?x0f1?? f?1?f1x假定9、结构影响指数的意义及公式( )

A、结构影响指数反映了各组的变量水平的影响 B、结构影响指数反映了总体结构的影响 C、结构影响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假定?x0f1?x0f0?? ?f1?f0x0

10、加权总指数的编制方式有( )

A、先综合、后对比 B、先加后减 C、先减后加 D、先对比、后平均 E、先除后乘 11、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 )

A、综合指数 B、销售量指数 C、销售价格指数 D、平均指数 E、产量指数 三、填空题

1、在我国,工业生产指数是通过计算各种工业产品的 产值来加以编制的。 2、价格下降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多购买12%的商品,则物价指数为 %。 3、采用标准比值法编制综合评价指数时,个体指数可以围绕着 %上下取值,最小值通常不能 于零。

4、功效系数的取值范围为 ;而改进的功效系数一般在 到 分之间取值。

5、统计指数按指数化指标的性质可分为 指数和 指数。

1、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百分数。( )

2、指数分析中,将那种个别现象的数量不能直接加总或不能简单对比的总体称为复杂现象总体。( )

3、加权总指数的核心问题是“权数”问题。( ) 4、拉氏数量指标指数采用报告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5、帕氏价格指数采用基期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6、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依据同样一些现象的资料计算的帕氏指数一般大于拉氏指数。( )

7、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问题是“同度量”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编制加权综合指数。( )

8、在指数编制的实践中,平均指数仍然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总指数编制方法,而不仅仅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

9、用指数体系作两因素分析时,同度量因素必须都是同一时期的。 ( )

10、总指数编制的基本问题是综合与对比的问题。( ) 11、特殊情况下,根据同样资料计算的帕氏指数有可能大于拉氏指数。( ) 12、当个体指数与总指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基期加权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可视为拉氏指数的变形。( )

13、已知基期总值指标及个体指数时,可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编制总指数。( ) 14、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通常需要掌握全面的资料,而加权平均指数则既可以依据全面的资料来编制,也可以依据非全面资料来编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权平均指数在实际中应用得更为广泛。( ) 15、在制定了产量计划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指数的编制应该采用计划规定的产量水平作为同度量因素。( )

16、消费者价格指数可用于测定通货膨胀的状况。( ) 17、综合反映结构和水平两个因素共同变化所引起的总平均数变动的指数是固定构成指数。( )

18、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单纯反映总体结构变化对总平均数的影响。( )

1、试述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2、何为指数体系?它有何作用?

3、工业生产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 4、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各有什么特点? 六、计算分析题

1、某商店三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如下: 商品 计量 销售量 销售价格(元/台、吨、名称 单位 件)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甲 万台 2 3 10 12 乙 万吨 5 5 8 7 丙 万件 4 6 2 4 要求:(1)计算三种商品的销售量个体指数和销售价格个体指数; (2)用拉氏公式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和销售价格总指数; (3)再用帕氏公式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和销售价格总指数; (4)比较(1)、(2)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销售价格总指数的差异。

2、某车间两种产品的生产情况如下: 产品 计量 单位成本(元/件、台) 产量 名称 单位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A 万件 10 12 3 5 B 万台 3 6 2 6 要求:建立适当的指数体系(V=Lq·Pp),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成本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某商店2000年的销售额为2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2000年销售量总的增长了5%。 要求:(1)求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2)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两因素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4、某企业生产三种不同的产品,有关的产量、成本和销售价格资料如下: 产品 计量 产量 单位成本出厂价格种类 单位 (元) (元) 基期 报告期 报告期 报告期 A 件 270 340 50 65 B 台 32 35 800 1000 C 吨 190 150 330 400 要求:(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编制帕氏产量指数; (2)以出厂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编制帕氏产量指数; (3)比较说明两种产量指数具有何种不同的经济分析意义。

5、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总生产费用(万元) 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 基期 报告期

A 45.4 53.6 14.0 B 30.0 33.8 13.5 C 55.2 58.5 8.6 要求:(1)计算三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总指数; (2)计算以基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产量总指数; (3)根据(1)(2)推算单位成本总指数; (4)根据(1)(2)(3)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对总生产费用的影响。(参考: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某城市三个市场上同一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市场 销售价格(元/公斤) 销售量(公斤)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A市场 2.50 3.00 740 560 B市场 2.40 2.80 670 710 C市场 2.20 2.40 550 820 合 计 — — 要求:(1)编制该商品总平均价格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平均成本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进一步综合分析销售价格变动和销售量结构变动对该种商品销售总额的影响。

7、生产同种产品的甲、乙、丙三个工厂有关资料如下: 工厂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工人数(人)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甲 2 3 100 100 乙 4 6 150 190 丙 3 4 80 90 试问:(1)由于各厂劳动生产率及总体人数结构两个因素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2)由于各厂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3)又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8、某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如下: 粮食 播种面积(亩) 亩产(百公斤/亩) 作物 2002年 2003年 2002年 2003年 水稻 5 4 4 5 小麦 7 9 3 4 要求:分别计算粮食总平均亩产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平均亩产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9、已知某地区2002年的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360亿元,2003年比上年的收购总额增长12%,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05%。试考虑,2003年与2002年相比:(1)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多少收入?(即是问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增加

了多少);(2)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农民因此增加了多少收入?(3)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农民又增加了多少收入?(4)验证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结论能否保持协调一致。

要求:计算该市的食品类指数和零售物价总指数。

(1)价格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只能购买基期商品的80%,求物价指数。 (2)假设某造纸厂2002年比2001年的产量增长了13.6%,生产费用增长了12.9%,问该厂2002年的产品成本比2001年降低了多少?

(3)报告期粮食总产量增长1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则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多少?

(4)某厂2003年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了3.2%,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厂工资总额如何变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统计学各章习题及参考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择题选项概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