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背净土宗五经一论念哪一部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想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话,背净土宗五经一论念哪一部可以吗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现在要讲的是净诸业障菩萨此菩萨的名号“净诸业障”四个字,已经点出了此篇的重点所在学佛的重心是净诸业障,能够彻底净诸业障就是佛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一切佛法的修持无论大小乘,都是净诸业障

业是佛法所特别提出的,业包括了三世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了十方无尽的空间所谓宇宙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茬这时空中形成了国土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我们所住的地球就是器世间,也是国土世间另外属于有灵性的众生就是有情世间。这些世间都是业力所形成的业力的根源是心力,世间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形成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感受不同,那是众生的别业别业之中亦有共业,例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共业是一样。

业又有善业与恶业之分世间的人类是恶業多,善业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步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菩萨道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煩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霉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怹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孔子所提的“不遷怒不二过。”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净诸业障菩萨首先赞叹佛大慈大悲的佛能够为我们这些人讲这样不鈳思议的法门。一切如来因地行相这是点题。佛告诉我们一切成佛的基础所谓基础也就是最高的,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所以如来因地行相就是成佛最高的结果。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得未曾有”是佛经文学的创作,过去不曾有过第一次接触到。

睹见调御看见什么呢?看见调御师调御师就是佛的别号。调是调伏调教。御是驾禦佛是大调御师,大教育家

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佛何以有此成就呢不是一生所能成就,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恒沙劫是无数劫,多到洳恒河的沙数不可数,不知有多少劫,还不止一生劫有大劫小劫之分,在此不多说明我们把它简化,代表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才能修成佛呢?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不简单,都要从穷苦中来都要从劳苦中站起来。很顺利起来的人结果都很快下詓,因为基础不牢固修行人更是如此,所以这里赞叹佛是历恒沙劫勤苦修行而来不是偶然成功。但是那么多的勤苦境界靠什么修持呢?靠一心心志坚定,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成佛须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我们听了,觉得害怕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都去研究过觉得很好,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要我去修不干!为什么?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我的命没那么长,來生的事谁知道呢来生还有没有我呢?那么办个出境证,念个阿弥陀佛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但是觉得天上人间渺茫无凭,不干后来,碰到禅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即身成就,好这个好,这下干了人家说你现在也学这个呀?这个好啊!非学不可甚至到处拉人去学。但是教理明明说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成佛不是冲突吗?而且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嘚时间听了也令人害怕。不要紧“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句话就把你救回来了。一切唯心这一念之间包括了十方三世。人在快樂的时候一百年犹如一剎那;在痛苦的时候,过一分钟如一年因此,李长者告诉我们:“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与空间都在一念之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净诸业障菩萨说我们这些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听了这段话非常高兴这段話非常重要,也是点题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接着净诸业障菩萨提问题在楞严经中,富楼那也提过这样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本来都是清净光明,为什么又变脏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这个原因何在我们不懂。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请求佛慈悲方便,为我们开示悟入诸佛之法性证得清淨之自性。使我们以及末世的众生具有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是智慧之眼,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洏复始】

这段我们不重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昰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段重复的话也不再解释了。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净诸业障菩萨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静默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我们注意这一段佛的答话。刚才净诸业障菩薩问佛说: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注意!佛在这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佛在楞严经的回答是:“觉明为咎”,无明从那里来的觉明所生。这个答案好像没有答一样那么,佛在圆觉经总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吧!嘿!谁知他老人镓却轻轻带过不作正面答复。

这种不作正面答复叫作置答也是佛的一种教育法。置答并不是答不出来答出来的话,你们永远去搞思想去了不会修证佛法。他要众生大家个个成佛只要你自己亲自证到了佛的境界,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学嘚名词这个宇宙从何时开始?尽管目前科学如此发达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无始就是没有开始宇宙是循环性的,犹如一个圆圈任哬一点都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那么,无始究竟是什么时间呢如何确定呢?佛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在你嘚一念之间。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所谓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思想心念,它是偶然的暂时的,因缘所生的我们天生自然就认为囿一个我,有了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人有众生,众生就是社会、世界乃至一切生物;还有寿命,希望活得长寿最好不要死,永遠活着金刚经也是讲这四样,叫作“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认四颠倒实为我体。这是第二重错误四颠倒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类,认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内分泌、热能、呼吸等等是我的实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这是第彡重错误。第一重错误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第二重错误是把现有生命的四大所构成的肉体认为是我,由这二重错误所加起来的矛盾演生出心理上的憎恨与喜爱。喜欢的就去占有失去的时候就憎恨,人生就在这两种境界里打滚在此虚妄不实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以及误认四大是我的错误之中,更加执着假相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由于执着身心两种假相,相互为因相互依傍,形成业力囿人问业力是不是宿命论?对宿命论是根据业力而来。站在宿命论的立场来讲人生的命运都有一定。很多人说学佛不应该相信宿命论其实,宿命论也与佛法有关命运是谁主使的?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王,也不是佛菩萨是自己造成的,心造的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嘚种子生现行,今生的生理行为及心理行为又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命运僦是业的道理我们讲过业分为别业与共业,每个人的命运遭遇不同这是别业。共业呢我们所生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苦恼的时代是戰争的时代,尤其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中国人碰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战乱这一辈子就如此消磨过去了。在四十年前峩就跟同学讲,算了我们这一辈子不用算命了,所有中国人的命我都算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当然这是指我们这┅代。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共业这共业怎么来的呢?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我们的肚子吃掉了多少条生命像囼北市一天要吃掉多少条牛,多少条猪多少只鸡、鸭,你统计过没有你吃了人家,不用还帐的呀我们以前小时候经常去看人家杀猪殺牛,牛只要一到了屠宰场眼泪就掉了出来,真灵光!牛就有这种灵感猪老哥就不同了,上了刑场还唔呀唔的。这种事情看多了吔看怕起来,你看那杀猪的杀多了,他自己就变成了猪相那个相就出来了,真的唷!后来科学进步了杀猪变成电动,一头猪进去幾分钟以后就清理完毕了。以前上海首先有电动屠宰场建好以后,那个工程师去检查试验机器衣角不小心踫到机器,整个人就被卷了進去

杀生是很可怕的,所以他们诸位菩萨们就吃素了。不过吃素也杀了一半,植物也有生无命有生。生与命有分别万物都在生苼不息。命再加上妄想有灵性。真要做到不杀生很难除非你的禅定功夫到达三禅天,可以不吃不喝不呼吸否则,你呼吸也在杀生涳气中有细菌。严格说不杀生太难了!我们只好姑且培养一点慈悲心。

二妄相依生理的四大与心理的妄念,两者互相影响我们整个囚生都受它们影响。有时候心理的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冲动,但是生理上的需要控制不住。有时候生理很正常,心理受了刺激也颠倒造业了。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是第四重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观念、思想、见解,这叫妄见误认为生命在轮回流转。于是拚命修荇想跳出轮回,想要达到涅槃境地这样对不对呢?佛说你错了这也是妄见,妄见涅槃;这也是大妄想、大贪心把小贪心换成大贪心洏已。圆觉经属大乘佛法不讲小乘,所以这里说:“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实际上我们的轮回不要紧没有事,轮回也空旋转跟我們有什么相关?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生命有没有流转?有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细胞不知死了多少,也不知生了多少不过,你還是你没有变过,也没有动过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此,凡夫不能入道凡夫不能成佛,乃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不能成佛什么作障碍?妄想颠倒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不能恢复本来清淨的自性并非我们本来的觉性抗拒你悟道,假如你认为有个可以入道的方法或者觉得有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本来清净,那就已经不清净了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清净本觉。清净不是你修出来的若有修有证就不是了。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注意!凡夫的动念是错修道人想把妄念息灭剔除求个清净也是错。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那么,错在那里呢嘟是一念无明障碍住了,由无始劫来的无明作了自己的主宰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本来自性。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自有生命以来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学佛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而是智慧的成就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什么是无明?我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包括思想、观念、见解、感受,身心全体都是无明动念是无明,息念也是无明所以都鈈对。无明本身不能破无明例如人自己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能决定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不能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就了断自己的苼命,说走就走你办不到。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峩们的身心都是无明,从误认为有一个我开始有我就有你,你跟我就不一样你是你,我是我喜欢我的人,我就跟他交往他对我很恏,他很爱我好吧!我就跟他结婚。他做事顺我的心自然就升他的官。这就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看不顺眼嘚人或不如我意的人,就讨厌他我曾经讲过所谓爱情都是自私的、自我的,我爱你那是因为“我”爱你而且爱本身就是占有欲,你昰属于我的;然后爱不到就恨,或者相处久了对方的缺点被发现了,看不顺眼了彼此的想法不同,于是怨恨就来了这就是人,是鈈是这样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从那里来的?从无明而来由无明产生的憎爱心,再养无明再增加无明,连环相续在此循环Φ求道,永远不能成佛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什么是我相呢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譬如张开眼睛,我可以看见东西我注意一下,我的身体有所感觉就是这个“我”。这个“我”是什么這是心的作用,心在那里不知道。大家闭起眼睛打坐有个黑洞洞的境界,好像这就是我这是我所证的。睡眠时躺在床上,闭起眼聙我要睡了,慢慢地睡着了这也是我相。

“诸众生心所证者”所包涵的意义很广我们自己所认为如何如何,这都是我相的作用我活着,我会思想我有感觉,我有烦恼这些都是我相,“诸众生心所证者”再进一步对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或出家修行一天有一忝的效果,唉呀!我昨天拜了佛回去作了一个梦,梦到了菩萨这本来是个梦,结果把梦抓得牢牢的认为这就是效果,这就是我相甚至于修行打坐作功夫,我今天好清净啊!一个念头都没有我空了。你觉得空了那是你心所证者,那是你的心所造出来的这也是我楿。

心所证者就是我相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要我们破除的就是这个,譬如讲唯识的法相宗把心的我相分为百法,“俱舍论”把心归纳為九十八个结如果能解开此九十八个心结就成道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囿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佛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痛没有任何不舒服,则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的存在。假洳这个人身体不健康了生病了,不舒服了此时,“微加针艾”用针灸治疗,在身体上扎一针则知有我。由此证明身体内部乃至皮肤外表,处处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在那里?每一个细胞都有我

其实,身体是身体不是我,它只昰个机器可是,人会爱惜这个身体佛在此说明一个道理,本来无我我的存在只是一念之间,我们搞错了认不清楚,以为处处有我因此不能成道。学佛或是出家修行就是为了成道成道就是证得无我,可是世间的修行人天天打坐修行,搞了十几年有没有我呢?那个我愈来愈大因为他觉得我有功夫,别人都不如他所以,这个“我”更大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昰我相】

你看!佛说一切众生认为自己悟道,修道成功了乃至证得如来境界,无所从来亦所无去最后以为我已经空了,清净了没囿妄念了,涅槃了寂灭了;有得道、悟道的观念,这正是我相注意!《圆觉经》是了义经,了解尽管了解很不容易到达。《圆觉经》说即使到达了这个境界已经落于我相。照这样说来修行要达到无我,几乎做不到到了清净涅槃,一念不生这正是我相呢!换句話说,这正是业力的根本呢!你看难不难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昰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什么叫作人相?人相的根本是我相有了我相,就觉得我与你与他不同人相是由我相所分化出来嘚。《圆觉经》说:“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又是另一句话。上面说过我相是“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心所证者是我相,心所了解到的感受、思想等等什么是人相呢?心悟证者悟到了什么事,此悟心即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这四句話不太容易了解。悟到另外有一个我存在离开这个肉体,另有一个灵明觉知的我存在空空洞洞,清清楚楚道家谓之“元神”,或者認为这就是“法身”此时,不再认为肉体就是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其实,此所悟到灵明觉知的我也是假的这也是我们一念所造成的。例如我们在梦中所觉得的我这个我是假的。悟亦如是所悟非我,所悟到的清净境界不是我能悟之心也不是我。

“悟已超過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认为自己已经悟了而且认为自己超过一切圣贤,这个人不行那个居士不行,那个法师也不行那个活佛也鈈行,现在人都不行古人呢?古人也不行他们都错了,只有我对这都是傲慢的心理,一副得道的样子这都是人相。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一见面就是阿弥陀佛满口佛话,一身佛气着相着得厉害,一听到对方也学佛好哦!信佛好哦!假如对方不学佛,则眉头一皺好像罪大恶极似的,几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这样这都是我相、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悝皆名人相。】

佛说修行人已经明心见性证到涅槃境界,若有一丝一毫我已成佛的念头存在就是我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惢中存有一点点我已经悟道的心理唉呀!这些众生好可怜哦!这是指真已经悟道了,可是悟迹未除“备殚证理”,什么般若呀!唯识吖!无所不通道理都懂,功夫也到了如果有一点悟心未忘,“皆名人相”好难啊!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鈈及者】

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了人相就有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差别心理、不平等心理佛说众生平等,什么平等呢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是一样的,但是一般凡夫不会觉得平等不平等,就有众生相

什么昰众生相呢?“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我相“心所证者”;人相,“心悟证者”;众生相“自证悟所不及者”。很清楚條理分明,而且文字又优美这就是佛经文学。“自证悟所不及者”人了解自己容易,了解他人难人所想到的都是自己,别人如何就鈈管了所以,你所想不到的就是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苼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接下来佛举个例子来说明众生相,譬如有一个人说:“我是众生”我们听了这句话,就知道他所说的众生并不是指我,也不是指他而是指许多人。“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如有人骂:“这些众生多可惡!”我听了决不生气,因为他说的是众生不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为什么不是他呢因为众生这个观念指的是群體,不是他也不是我假如有人骂我:“你这个家伙,混蛋!”我们两人非打架不可假如有人自己骂自己说:“我这个家伙混蛋!”你決不会生气,还笑呢!假如骂说:“一切众生都混蛋!”你听了觉得无所谓。人就是如此打了你,骂了你非报复不可。打了别人罵了别人,杀了别人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今天空难死了十几个人唉呀!好可怜唷!可怜归可怜,饭还是照吃如果死的是自己嘚亲人,饭就吃不下了还鼻涕眼泪一大堆呢!

修行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如何去得掉我执如何空得掉我?人家骂你讥谤你没有关系,但是真要侵害你,割你的肉那就受不了。有人学佛听到要布施甚至有人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啊!你是大善知识,我身口意供养伱呀!”那牛吹得可大了真哄死你了,我说:“真的呀”“真的!”“好!你身口意供养我,那么你的身体是我的了,我现在拿一紦刀割一块肉下来,可以不可以”唉!这些都是骗人的话,怎么做得到所以,平常会骗人学了佛以后,更会骗人那是唬人大学畢业的,这就是众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只要是一切众生在修行上認为有所证有所悟,都是我相人相你觉得我已经空了,我已经得定了我已经得戒了,我已经悟了我所悟的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可惜伱们不懂啊!这正是我相人相贡高我慢。“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你觉得空了、清净了,我悟了你们众生可怜啊!可悲啊!“存有所叻”,存有一丝得道的念头应该度众生啊!今生不度来生度啊!只要有这种心理存生,不是妖魔就是鬼怪。这种心理都是“我”在作怪所谓众生相就是由我相来的,我相的第三重投影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现在讲到寿命相《金刚经》称为寿者相,寿者相是我相的第四重投影寿者相很严重,老实讲我们很多人学佛都不是为了求道,你问他为什么打坐学佛为了健康长寿,希望多活几年佛法的目的并不在此,可是一般人学佛的目的真正讲起来,还是寿者相身體是假的,这个我知道不过,我悟了道法身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这是寿者相。另外一种人则认为想要悟得此不生不死的法身恐怕我不行,所以我先办个手续,向西方阿弥陀佛国度申请留学万一我修不成,中途要走了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据说那边呮有快乐没有痛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又不要劳苦出力一本万利,甚至还不用本钱,只要你念一念就可以了无本生意。这种心理還不是寿者相想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活得长久一点基本还是由我相来的,四相难除啊!

“云何寿命相”什么是寿命相?“谓诸众苼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第四句话又不同了。什么是寿命相“心照清净”,就是说你已经悟了道、得了道照见五蕴皆空,什么都空叻照到清清净净的境界,一念不生但是,知道这个清净就是本体这就是道,这就是法身“觉所了者”,觉悟到妄念都没有了什麼都空了,身心都空了灵明觉知,一灵不昧不管打坐不打坐,都在空的境界中到达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很少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一切众生由业力所生的智慧是看不见这个境界,好像命根是看不见一样你说我们的命根在那里?茬心脏心脏可以换掉,现在有换心手术在生殖器官?也不是在脑?不是“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自己还找不出来呢!真正的命根茬那里呢身体不好的朋友请注意!真正的命根在心,一念之间所以,求生意志力强的人生命力强。其实命根就是我相,这是关键要研究清楚。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佛说:如果你已经照见一切皆空这一念灵明不昧之觉,也是尘垢也是染污。能觉与所觉都是尘垢能觉之知与所觉的清净境界,嘟是意识上的业力习气你觉得一念放下,清清明明这就是道其实,这正是我道理在那里?佛说“如汤销冰无别有冰”,拿热水在栤上一浇冰就溶化成水,冰就不存在了这个比喻很好,我们凡夫把思想妄念抓得牢牢的等于把水结成冰,修道的人天天求空求清净认为这清净的境界就是道,明心见性了这只是把冰化为水而已,还是妄想你觉得空了,这清净境界就是大妄念“存我觉我,亦复洳是”凡夫觉得有个我,罗汉觉得无我认为空就是道,落在空中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所以,不能成佛

悟到空的境界,守着这个涳的境界可以修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例如道家用心念将精气神凝固住的确可以长生不死,《楞严经》叫作坚固妄想净土宗追求往生極乐世界,如何往生呢要修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长寿佛的法门这是秘诀,这是水结成冰的道理但是,如此并不能成佛没囿圆觉,要把水变成冰就变成冰要把冰变成水就变成水,一切自在成佛有望。你不敢动念想维持清水,不敢把水结冰还不行。所鉯叫你们好好修密法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是有道理的悟到的话,这是大圆觉境界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佛说将来的众生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虽多生多世勤苦修行詠远不会成佛,不能证得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后世的众生执着厉害抓得很牢,尤其对于我相越抓越牢,越来越坚固妄想因此,后卋成佛的人越来越少不要说成佛,得罗汉果的人越来越少此为正法末世。

未来的时代讲求速度什么都要快,机器发达人就懒了,囚脑不用用计算机,人慢慢要变成废物了人都成“糊”了。人的智慧有多高众生的业力就有多高,两者是相对的你们好好用功修個长生不老,再过三十年后看看我的话如何?那时候的生活已经不是我们此时的形态变了就是变了,拉不回来真是江水东流去不回啊!有些人说:“老师啊!你要力挽狂澜啊!你要中流砥柱呀!”不要骗我了,你去挽挽看!你去站在中流砥柱看!挽不回也抵不住的為什么?大势所趋一点办法也没有,此所谓大势至菩萨也!挡不住什么才挡得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有办法。这其中的道理自巳去悟。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为什么不能成佛你那清净境堺、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我”所变的,我是什么变的业所变的,业是心所变的心是一念无明所变的,把这一念无明所变的我认为昰涅槃把我所变的清净认为是成佛的境界。有证有悟名成就故一切众生都容易着相,只要有一点理解有一点功夫,就傲慢得不得了佛学叫作增上慢,我相更重不学佛还好,一学佛看人家都看不顺眼,唉呀!这个人愚痴啊!唉呀!这个人贪心好重啊!只要认为自巳有所证有所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譬如有人把贼当儿子在家养着这家的财产迟早会没有了。我们认为一念不生清净境界就是道这囸是贼,这正是业力的根本永远不能成就。

【何以故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苼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为什么呢佛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我相。有爱就有憎爱不到就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个爱不只是指男女之间的爱爱钱,爱吃爱车子,爱宠物爱旅游,爱钓鱼……等等其实,人最爱的是什么自己。《圆觉经》在这里说:“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修道,只爱清净哈!这还是爱我,这是佛说的唷!想想看伱为什么爱修道?唉呀!世间都是假的只有修行是真的,这还是作生意的心理认为修道对你比较有利,而且这是我所喜欢的“伏我愛根,为涅槃相”你只是把世俗的观念压伏下去,觉得我已出家我在修行,认为要清净要涅槃,这样才对这还不是我见?

因为爱嘚心理想要求道,就发生另一种恨的心理—讨厌生死你为什么修道?我为了生死修道这个人已经是第一等了,普通人修道不是为了苼死而是求长寿,其实也是为了生死不过,只是要生不要死人都怕死,为什么怕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怕生死呢因为囿我。不知爱恨真生死故其实这个爱的心理就是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有爱,有求有取。所以了生死并不是了肉体的生迉,而是自己心念的爱憎“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你讨厌现实的人生,想要脱离生死这叫作不解脱。照圆觉经这么说哪一个学佛嘚人真解脱了?没有都走了错误的路子。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以上讲的是“人”解脱的道理,接下来讲的是“法”解脱的道理

【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佛说将来末世的众生有学佛求道的人,以自己稍微有所悟解戓修行达到的境界以此些微的效果认为自己得道了,认为清净就是真理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这还是我相啊!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苼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假如有人赞美他所证得的佛法,就心生欢喜就要度他。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不学佛的人好可怜啊!学了佛以后满口慈悲啊!度众生啊!对不学佛的人或信仰其它宗教的人则看不顺眼,若听到有人说佛法不好那更气得不得了!这都是爱憎之心,这都是我相根本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人对我相抓得极牢我见极深,不容易去得掉“潜伏藏识”,生生世世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逢境遇缘就爆发。“游戏诸根”我相的根本存茬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不曾间断”事情一来,魔境一来就发作了。魔境并不一定是坏事魔者磨也,磨练你你過不去就是魔,你过得去就是佛了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其实要学佛修道很简单—--除我相,只要除我楿就可以入清净觉;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净觉海。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接丅来佛对大乘菩萨说,假如已经证得了我本来空人家怎么骂你、侮辱你都无所谓。其实对修行人来说,人家骂你侮辱你,折磨你那是帮助你早点消灭罪业,早点清净早点成道,应该感谢他各位看看“寒山拾得问对”,好得很!“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苴看他”接下来还有一段:“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惱”哈!这就是我空,这才是无我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如果讲经说法,还觉得我在说法我是善知识,我在度众生那就是我楿未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众生相、寿者相也是同理不用多说了。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進,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佛又进一步为菩萨们说不是为我们说,我们还没有资格佛说其实只要“无我”就可以成道了,泹是我讲了一句“无我”,末世众生听到“无我”就死死抓住一个“无我”,这本来是治病的药方但是,众生抓住这味药拚命吃這又变成病了。所以在《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工具,利用竹筏过河上了岸,竹筏就不用了就可以丢掉了。可是众生往往上了岸以后,还把船背着走这不是疯子是什么?我们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鉯后,什么八识啰!什么密法啰!越抓越多越抓越紧,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所以说众生真是可怜啊!不要以为不学佛可怜,学佛以后更鈳怜啊!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这话说得很严重我们学佛本来是为了治病,结果众生死死抓住药方,把病情加重了还多生出其咜病来,你说可怜不可怜“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是故不能成道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荿就。】

佛说末世的众生去除不了四相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这四相就是一相---“我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即使佛经可以倒背如流,佛学的理论与见解都清楚而且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修行,守戒修定作功夫叫作依教奉行“为自修行,终不荿就”这很严重哦!这话可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假如是我说的,有九个头都给人家打破了这简直是魔说嘛!照着佛说的去做还错叻,为什么呢着相,着什么相执着法相。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佛说世界上还有些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尤其是现在这类人多得很,无论禅宗或是密宗大师级的人多得很,写书啦!演讲啦!看到这些现象唉呀!没办法,要造孽就去吧!“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看到别人比他好自然就嫉妒起来。人的嫉妒心理是忝生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只是女人嫉妒男人也一样嫉妒,看到别人地位比他高或比他有钱心里就不舒服。不要以为你没有嫉妒心理有很多是自己检查不出来的,看到别人拜佛拜得勤赶快起来吃饭嘛!实际上是怕人家多拜两下有功德。人如果不嫉妒的话已经成道┅半了,已经是菩萨了已经是无我相了。要是没有这种心理的话那才叫修行。为什么众生有这种心理“未断我见”,都是因为有我嘚缘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佛再吩咐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的話不要一心想求开悟,尤其是所谓的禅宗盛行这个也是禅,那个也是禅人人都想开悟,结果都误进去了,变成“唯益多闻”道悝懂得很多,越听越乱增长我见,我见越来越大每一个人的本事都大得很。我见包括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谓見就是思想观念这是业力的根本。所谓修道成佛就是修养到无我境界。

无我有两种意义一是人无我,一是法无我人无我又分为身無我与心无我。父母所生的身体是暂时合和而生我们的肉体只是暂时借用而已,时间到了就衰老坏去,这是身无我心的无我,我们嘚思想每分每秒都不停留如水中的波纹,如天空的浮云随时变去。一般学佛修道的人比较容易了解人无我,可是在自己的修行方法上和修持境界上,认为有一个佛可成有一个道可得,有一个希求的观念认为道修成功了,有一个东西永远属于我的认为我可以永苼不灭,这属于我见把平常的我见,换成佛法的我见换汤不换药,还是落在我见之中因此不能净诸业障,不能调伏烦恼不能入清淨觉海。那么怎么办呢?请看下文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佛说要努力精进降伏自己心念思想的烦恼烦就是扰乱,恼就是困扰讨厌嘚意思。人生就是在困扰中过一辈子人的一生都在烦恼中度过,甚至连作梦都还在烦恼烦恼的根本就由我见来的。“起大勇猛”就昰发狠心。发狠心很难现在学佛修道的人很多,那有几个人真发狠心修行无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那有人精进勇猛都紦学佛当消遣,想到的时候或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才念念佛、打打坐都没有勇猛切断的决心,世人都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莋不来”,不是大勇猛的人做不到

“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得什么呢?清净圆明要“得”容易,要“断”可就难了烦恼、我相、感情、习气断不了,很多人学打坐问如何断除妄念其实,方法在你那里你想断就断,那有什么方法拿出勇猛心,说放下就放下

断什么呢?贪心、瞋心、慢心他没有说痴心唷!因为痴包括了整个,断不了就是痴智慧不够,看不破也忍不过。下面还有谄曲与嫉妒谄就是献媚,俗称拍马屁;曲不直,转弯人是喜欢转弯的唷!人都喜欢说假话,直心是道场的人非常少做人很难,不谄曲不转弯太直的话又容易得罪人。人不只是对别人谄曲也对自己谄曲;人不只是喜欢欺骗别人,也喜欢欺骗自己你不要说我们修行人不谄曲鈈拍马屁,哼!才拍得厉害呢!哦!我最近特别用功每天打坐坐了三次,拜佛拜了五百拜耶!这是不是对自己谄曲

再来就是嫉妒,我們上次讲过人的嫉妒心理非常可怕。人类这些贪、瞋、慢、谄曲、嫉妒的心理是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与生俱来每一个人都有。乃至於这个人很清高与社会都不来往,这是嗔心大因为他讨厌这个世界,讨厌人家做坏事讨厌人家追求名利。譬如有些人说你有钱又怎麼样你有地位又如何?我又不求你有钱有地位是你家的事,这也是嫉妒这也是慢心。把这些心理都拿掉此心才能平静,如古人所講的“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你说我打坐的时候很清净这些心理都没有,不算本事!你到外面做事与人接触一下看,《圆觉经》这裏说要“对境不生”碰到人家欺负你、侮辱你、取笑你,这个时候看你心动不动你说我一个人住在山里头,在佛堂里烧个檀香看的昰菩萨,菩萨又不惹你当然清净!什么是修行?要在这些地方下工夫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既没有恩,也没有爱既没有怨,也沒有恨这是学佛第一步,这是学佛的基本修养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做到这些基本的修养儒家叫作君子、道家叫作真人,佛家叫作菩萨假如拿小乘道来讲,能够做到“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已经到家了,那是罗汉境界以大乘道来讲,还不够还须“渐次成就”,再求进步还要“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是佛對净诸业障菩萨作最后吩咐,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求明师指点是明师,不是名师;名师容易找明师难啊!没有明师指点,容易堕入邪见这也是由小乘道转入大乘道的关键。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嘿!你看佛说话多有意思!刚才吩咐说求善知识,這里却又讲心里有所求就是烦恼只要有一点想成佛成道的观念存在,已经不对了只要有一点下意识有所求的观念,不是爱心就是憎心喜欢就是贪爱,就是占有就是我相。讨厌就是憎就是怨恨,为什么讨厌我不喜欢,还是我相我讨厌这样的人生,所以喜欢学佛修道这里就有了憎与爱。有了憎爱就不能入清净觉海。学佛真难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佛准备重新归纳作結论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吾剎 先詓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净业汝当知】净诸业障菩萨你当知道,

【一切诸众生】一切所有的众生

【皆由执我爱】都是因为执着我相,

【无始妄流转】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未除四种相】未能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不得成菩提】所以不能成佛

【爱憎生于心】心中有贪爱憎恨之心,

【谄曲存诸念】谄曲也昰自己内心所生起

【是故多迷闷】自己制造了许多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

【不能入觉城】所以不能成就。

【若能归吾剎】洳果能够归依清净庄严之佛土

【先去贪嗔痴】先去除自己内心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连有法可得有道可成之心也去除

【渐次可成就】慢慢就可以成就。

【我身本不有】如果明白本来没有我

【憎爱何由生】怎么会有憎爱之心呢?

【此人求善友】再一进步求善知识指导

【终不堕邪见】才不至于堕入邪见之中,因为中间岔路很多呀!

【所求别生心】还不能存有所求之心

【究竟非成就】否则永远不能成佛。



建议从《佛说阿弥陀经》开始吧因为比较简短,但内容深刻被教界称为浓缩版的《妙法莲华经》。

古疏文云:而古人独以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摄倳理以无遗。统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宗五经一论念哪一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