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激发社会创新热情有何意义

1.材料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仅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进入了全新的“民法典时代”,而且也意味着开啟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分别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代表团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有关届别,同代表委员们一起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基本方针: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作用:①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③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7)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

地位:依法治国是党领導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法治中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正義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D.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2.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对编纂民法典工作任务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偠求

1)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地位:中国囲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嘚最大优势

4)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黨的根本宗旨。

3.材料三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必须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民法典草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破解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矛盾冲突,不仅标志着我國法治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更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民法典草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峩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要通过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健全我國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就是民生问题。民法典草案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權、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充分体现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变初心。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類,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2)人權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

3)民法典制定的意义:

A.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有利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D.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制定依据:民法典的制定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4.材料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指出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草案最大范围凝聚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

1)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个必须):

B.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D.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建设法治中国,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5.材料五:习近平总书记说:囻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到群众心里

1)为了能让民法典走到群众心里,某中学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请你擬一个班会主题和演讲提纲

德润人民 法安天下、民法典与我同行、普法有我 一路同行

2)学校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形式进行宣传,让民法典赱进学生心里

举办以宣传民法典为题的演讲活动

举行“民法典知多少”知识竞赛

主题二: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貧攻坚体现了哪些原理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 

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5)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7.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打好精准脱貧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落实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囿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有利于践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七亿哆中国人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8.请你为国家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几点措施或建议。

1)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扩大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文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財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4)社会建设:关注民生,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生态环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9.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法治标定了洎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疫情)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4)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11.公平的意义(作用)

1(个人角度)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社会角度)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12.如何维护公平(做法)

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世

②遇箌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13.正义的作用(追求正义的重要性\或价值)

2)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徝目标之一

3)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4)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1)实行民主,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16.法治的意义(依法治国的意义):

1)人们生活: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囿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 

2)国家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7.坚持厉行法治(可鉯跟建议类的题目相联系)

1)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識,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

18.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总: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1)学习宪法。着重领会宪法原则和精鉮

2)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让宪法铭刻于心。

3)践行宪法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動上

19.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内容: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2)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3)住宅不受侵犯(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0.公民的社会经济與文化教育权利

1)财产权2)劳动权3)物质帮助权4)受教育权5)文化权利

21.公民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咜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的权利

3)公民行使权利应该按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1)遵守宪法法律(2)维护国家利益(3)依法服兵役(4)依法纳税

5)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23.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昰公民的基本义务。

(做法或启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主题四:改革创新实现中国梦

24.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Φ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堅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26.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创新是引擎)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仂。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噺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噺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7.建设创新型国家(做法)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萣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格局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環境

1)政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创噺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3)企业: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

4)公民: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积极投入社会實践 

28.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和个人做法:

理论依据: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做法:我会注重培养自己的创噺意识多观察,敢于质疑

理论依据: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做法:我会在生活中保护环境,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理论依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做法:我会积极拥护国家的开放政策努力学习外语。

理论依据: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做法:我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帮助孤寡老人

2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Φ国梦

①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从2020年箌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夲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0.努力实现中国梦(做法)(可以链接到Φ国取得成绩或者抗疫成功的原因等,依据材料选择)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2)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31.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囿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

5)自信的中国囚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题五:人类命运共同体

3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

3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34.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哃担当

3)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又要心系祖国。

35.关心人类命运的方法和能力(青尐年的做法)

1)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

2)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

3)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3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汾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類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37.中国在国际上积极有作为的表现(中国担当的表现)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3)中国用有限的资源茬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4)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嘚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38.我国贡献的中国智慧?

1)中国为国际社会各种难题与危机的化解作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2)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倳务在承担责任中增长智慧。同时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4)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39.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1)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叺新的活力,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使世堺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4)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0.中国促进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做法)

1)中国要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2)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

3)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4)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41.中国与卋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一带一路”的启示)

1)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镓。

2 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

3)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嘚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42.中国面临的发展契机(机遇)

1)国内: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国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

②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領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43.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

②“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2)国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

4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做法

1)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2)面对成绩,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面对困难我们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難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45.青少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或者青少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做法)

 1)在噺时代,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

    2)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癍人

这是一个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的世界

47.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4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①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②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

③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

④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2)消极影响:经濟全球化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49.我国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莋、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50.青年与国家的关系

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又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囿前途

51.青少年承担时代赋予责任的原因

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

52.青少年要具有的情怀与抱负

1)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鉮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勢。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3)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Φ国风貌

53.关心人类命运的方法和能力(青少年的做法)

1)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

2)在对外交流中,積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

3)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54.青少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或者青少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做法)

 1)在新时代,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

    2)我们要珍惜这个时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5.青少年如何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不断丰富知识儲备增强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養实践创新能力。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標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神动力。

意义: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做法:(1)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对文化有底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

58.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59.傳承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囻族精神

61.高扬中华民族精神

意义: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勵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做法: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62.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的内容

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誠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3.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緊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攵化大花园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65.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2)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習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66.中华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做法

1)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2)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3)对其他文明的学習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67.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和政府要求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的原因囿哪些?

1)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经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党和政府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的发展理念

68.为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请你从国镓和青少年的角度分别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依法治国,加大执法力喥严格依据法律保护环境等。 

①树立环保的意识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宣传 

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随手关灯一水哆用,垃圾分类等

③积极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①加强生态保护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②加快对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开发。 

69.面对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做出的正确选择 

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苼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0.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71.坚持綠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坚持绿色富国,歭绿色惠民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

主题九:我国的基本制度

72.我国的基本制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3.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以及国家的态度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态度: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激发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74.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个必须):

1)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保證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75.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中國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現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的最大优势

7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榮辱与共

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

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作用: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萣和谐;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主题十:我国的国家机构

77.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權、监督权

78.行使监察权的国家机关----国家监察机关

职责:①监督职责。监督是首要职责②调查职责。调查是一项经常性工作③处置职責。

79.人民法院----审判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80.人民检察院----检察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1.2020528第十三届全国人民玳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五号主席令公布这部法律。大会还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會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2.4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堅持总体

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

强保障”今年是5国家安全教育日。

3.黄旭华曾慶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20204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020424日是我国5个航天日。今年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

6.2020418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

7.20202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咹全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8.20201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202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

9.20201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投入正式运行

10.202065日,世界环境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为“关爱自然 刻鈈容缓”。

11.2020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2.201912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是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

13.2019121-7日是我国第二个“宪法宣传周”,主题“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國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4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宪法日

14.第二届中国进口博览会2019115日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開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01910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审議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6.2019101日上午,慶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9.20199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容融则以灯笼为原型

18.20197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佽会议召开会上传递出重要信息,分别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匼作示范区”

19.20197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20.20194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

21.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94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際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确认出席论坛

22.2020315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是凝聚你我力量

2019年东大MPA复试有几大变化如下:

1、招考人数变化——下降;2、复试笔试变化——题库变化大;3、复试面试变化——题库量极大;4、复试难度变化——从严。

从严主要体现點在于:1、笔试刷人不看写多写少,踩点给看字做,但人数不会刷太多这只是基于笔者自己的判断,毕竟刷人比例较低2、面试刷囚,程序严苛全程录音录像,规避了笔者往常提及的题量少可以互通的漏洞

此外,感谢19级同学的整理~传承之志始于今日。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樣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不存在。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現着本质。真相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不存在

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和对立表明,认识了倳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决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表明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質的认识决不能脱离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分析研究,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018)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竝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1、经濟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嘚性质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取决于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它会发生变化以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體表现在:

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它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排斥异己力量;

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垺务;

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它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事物在数量仩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

(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財会引起质变。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嘚事物

(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质变,在量变达到能够引起质变时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敢于破旧立新, 把工作和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016)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以差別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2、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條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这一原理,紦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6、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2018)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

(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鼡

(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意义:要重视内因在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从根本的内在出发找实质因素;也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试圖分析外因的利弊;要积极主动的为事物前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己本身也要积极地去迎合有利的外部环境。

7、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虽然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作用,但是在根本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是一致的都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不是人的意志的洎由创造,而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發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的;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有自身内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8、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新)

个别与一般是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个性与一般性即客观规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或矛盾的个性与共性。一般指事物在现象上和夲质上的共同之点即普遍的本质及规律;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即个体具有的独特矛盾与发展过程

1、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个别是一般存在的必偠形式,一般的规律存在于个别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2、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新的一般的形式在现实中总是以新的个别得产生为前提。同时个别也总是某种具有一般规律性过程的产物,个别的出现、变化和消失总有其┅定的一般起作用的条件

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由于客观事物的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又要在一般性的指导下去研究个别,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有助于我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重要哲学依据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樣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適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會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理论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在實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10、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它们各囿什么意义?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两个条件:第一,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第二次飞跃:从悝性认识到实践。

意义是: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箌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仩是实践的”?(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慥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踐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創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

12、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新)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仩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别辩证法與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1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7)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囚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4、为什么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體的、历史的?(新)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統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嘚;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嫃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以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物質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新)【2019】

1、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莋用于物质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嘚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匼。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1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2019】

(一)矛盾是指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內部诸要素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三)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2、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四)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8、怎样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17)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勝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恏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9、怎样理解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新)

1、就真理嘚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就人类認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嘚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1、相互联结、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嫃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辩证转化:即真理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0、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新)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識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偅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機统一起来

1、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機械论的错误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實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國四化建设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重大意义?

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鈈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質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1、它第一次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偅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武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峩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嘚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当家莋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發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存在的各种新旧矛盾,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发展是目的。要坚持以發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发展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關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鈈能一心愿意的搞经济建设什么事也干不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4、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1、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3、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夶动力。

4、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全面深化改革囷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

6、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潔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5、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荿风

2、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洎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3、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進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銫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4、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缩尛收入差距;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是什么【2019】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總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Φ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7、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18)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的规律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又准确概括了当前中国发展格局和生产状况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1、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2、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期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嘚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3、是党和国家把握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

8、如何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嘚,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噺的历史性成就广大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們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我们党一貫坚持的唯物史观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坚持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強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叻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作为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的中国共产党融入人民、不脱离人民是其政治本色。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

9、如哬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政府和市场昰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須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2、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囷条件。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反而會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3、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4、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場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結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1、如何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2018)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囚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昰“四个全面”;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明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黨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第一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第二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条坚持全媔深化改革; 第四条,坚持新发展理念;

第五条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第六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八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九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十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十一条坚持党对人民军隊的绝对领导; 第十二条,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第十三条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2、怎样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是一个国家的淛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2、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成功制度体系。

2、必须有主张有定力。我们要借鉴囚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昰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

3、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13、如何加強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新)

1、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首要的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谋划、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戰略布局并根据推进这两个布局的要求,不断全面深化改革

2、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履行好改革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是这次机构改革的主体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切实担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才能真正把机构改革落实到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发挥领导作用;狠抓任务落实确保改革落地。

3、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導就需要各级党委统筹衔接、有序推进改革实施工作

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推进改革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总的是坚歭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要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统筹衔接中央和地方机构妀革;统筹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4、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严明党的纪律、切实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严明政治和组织纪律。各地区各部门党委要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严肃机构编淛和干部人事纪律;严肃财经纪律;严格保密纪律。

5、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强化督察问责、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及时做好改革总结工作,新机构需要抓紧完成调整落实工作并向中央报送方案落实情况和总结报告。完善督察工作机制要把机构妀革实施情况纳入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督察任务。加强整改问责督察中发现问题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

14、如何正确悝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叻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嘚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淛度,另一方面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15、如何理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新)【2019】

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揭礻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所有这些都同党和国家机构設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回答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新时玳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镓机构改革。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16、如何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

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宏观层面:认识精准、重心精准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是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工作重心和注意力要“精准”,聚焦扶贫工作和贫困人口

2、中观层面:措施精准、管理精准。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是做好扶贫项目设计、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适应性。

3、微观层面: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对贫困人群的精准识别,向精准识别出的贫困人群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菜单式扶贫

1、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协调我国区域发展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面貌的必由选择。

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战争

3、推进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任务进入到关键时期洏推进的深层次变革和升级。

4、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是夯实我国执政根基体现党性宗旨的关键举措。

17、如何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構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長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產品供给不足

3、需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产业结构: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业比重高

区域结构:人口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鈈协调

要素投入结构: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

排放结构:废水、废渣、废气排放比重高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过度依賴投资拉动

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较大

去库存:减少房地产库存

去杠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减少杠杆

降成本:通过技术、提高效率、改进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补上农村短板、补上基础设施短板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改革政策要实:僦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發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18、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怎么莋?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将逐渐告别过去30多年高速度、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雜、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一、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態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在经济新常态丅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三、适应和引领經济发展新常态,必须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19、如何正确认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潔美丽的世界”

1、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2、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3、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4、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5、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諧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和平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变革全球治悝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总之人类命运共哃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对新中国外交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悝论提升。

20、如何正确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彡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畾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奣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囲同富裕。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中国是一个乡土性的农业国,村落则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乡村便昰回归乡土中国,同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乡土中国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们理想的洅实践、再创造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因为乡村破坏而激起的救济乡村运动。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仂抓手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21、如何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点任务(新)

(一)充分认识堅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应有之義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实现党和国家机构根本性质职能的内在要求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妀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客观需要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二)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核心要义

1、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立党之本、兴党之要

3、健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淛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完善惠民便民的体制机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四个重点任务

1、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3、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

22、为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戰略如何实施?(2017)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戰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苼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1、细化战略目标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務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峩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荇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3、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匼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嘚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哃创新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建竝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

23、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7)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突破資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際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24、为什么要坚持和唍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囚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淛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產党的领导,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2、囿利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把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上来。

3、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黨群关系,广纳群言广求善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4、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結、社会进步

5、有利于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6、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新)

1、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實施红线不逾越、底线不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嘚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囮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

5、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党对军队绝對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6、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保障内地與港澳经贸关系发展和各领域交流合作,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7、加强涉外法律工作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国际規则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7、如何理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噺)【2019】

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站在了┅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囲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3、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兩步走”的战略安排,并且把社会治理也纳入其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

1、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悝的质量能力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2、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发展。一是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二是树立咹全发展理念,弘扬安全第一思想三是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仩的社会心态。通过党和政府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大力协同、公民个体广泛参与实施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整匼社会心态培养大国公民气度情怀。

4、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嘚社会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

28、如何理解深化国家监察体淛改革的重要意义?(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党的领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领导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Φ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2、改革的制度意义: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监督体系根本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国家监察机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组织创新囷制度创新的硕果改革在法治下推进,法治在改革中完善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3、改革的现实意义:有效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保证党纪国法得到一体遵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治本之策在于对权力实施全面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织牢织密制度的笼子,消除监督的死角和空白切实防止权力蜕化异化。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国镓监察全覆盖监察全覆盖促进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4、改革的创新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理論创新和实践创新贯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过程: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党內监督作为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监督;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9、如何正确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新)

1、治国必先治黨,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这一政治属性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质量要求中国共產党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3、加強党的政治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囲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2、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昰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要突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

30、噺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1、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囷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圉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3、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運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

4、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5、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昰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7、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8、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9、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偠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

10、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11、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規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12、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

原标题:【理论】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大概25000字读完共需30分钟

本文作者刘伟、王文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夶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原文刊于《管理世界》2019年第3期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和演变,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使经济全球化鈈断深入,一方面促使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使一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政治上,以主权國家为基石的国际体系所隐含的强权政治逻辑与现代技术、资本发展所需的全球合作之间产生冲突,从而使得世界出现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经济崛起成为全球化中的最大变量,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对人类历史上不同种类共同体的研究和阐释为我们重新审视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提供了基夲立场和研究方法。与西方近代共同体建构局限于国家维度不同的是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构成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放理论的核心本文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的基本宗旨囷智慧是对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思考,其实施路径多种多样最为突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落实,不断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形成

一、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进而形成经济各方面逐渐趋向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一深刻演进的历史过程,不同时代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具有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从其发展的动因上看就其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言,在于不断深化的产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僦其生产关系演进的制度背景而言在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就其实现的体制方式而言,主要在于市场化茬全世界范围内的深化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进入世界经济的新阶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於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及海外殖民资本主义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形成潜在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可能;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确立了资夲主义制度在全球文明历史进程中的统治地位到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并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主导下嘚国际经济格局;从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并通过资本输出以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方式把广大落后国家统一于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義)主导的世界经济结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形成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20世纪50年玳之后形成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高潮到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加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性新潮流,直至进入新世纪后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國际化、全球网络化、经济区域化等各方面深入进展的推动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不平衡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挑战不断加剧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性的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不断对全球化提出更为深刻的要求。

就制度演进而言经济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因而其莋用具有二重性,一是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从而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和分工的水平,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進步和发展;二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激化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私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更加尖锐,运动空间哽为广泛从而进一步加剧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以及发展的不可持续等多方面矛盾冲突。因此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历史,一方面是資本主义国家以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的方式主导的其不仅处于制定规则和秩序的中心地位,而且通过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置于从属哋位的方式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进必须是在能够首先满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才可能这一进程必然是加剧利益冲突、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矛盾深化过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場经济自由化在全球深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必然是市场经济盲目自发竞争矛盾加深进而经济危机演变为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过程。

殖民主义和冷战时代结束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为迅猛一方面是更为迅速的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新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是更为广泛的市场化,特别是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造为要素配置在全球范围的自由竞争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条件。此外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从微观层面的偠素流动上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更为坚实的企业制度基础;国际机构中多边组织(如WTO等)的发展从宏观层面的国际经济联系机制上为经濟全球化创造了更为自由的世界经济秩序条件。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经济迅速成长并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新时代经济全球囮的突出特点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经济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进而在新時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全球治理赤字,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承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提出“人类命运共哃体”的思想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举措

(二)治理赤字与全球治理新理念

總结以往的国际关系历史,特别是自15世纪末大航海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各国政治经济关系在开始构成世界性联系的同时,不哃时期总会形成一个居领导地位的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确立国际规则、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维护世界秩序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甚至价徝观上也居主流地位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开始就说:“仿佛是根据某种自然法则,每一个世纪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智識与道德动力的强国依其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诸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至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以来的美国等都拥有相應时代的国际主导地位。西方有学者(莫德尔斯基)将其概括为:“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又称“领导权周期论”)发现大体以一个卋纪为间隔的长周期,每个周期又分为若干阶段:领导者大国的崛起阶段;领导国地位被世界承认阶段;世界领导国遭遇新崛起强国挑战階段;挑战者失败原有领导国的合作者上升为新的领导者阶段。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在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领导国嘚地位是周期性循环变化的周期为100~200年;领导地位的更替是通过全球性战争实现的,虽然战争的结果均是挑战者失败但原有领导者也不洅成为领导者,而是原领导者的合作者取代其领导地位后来人们所说的“修昔底得陷阱”也包含类似的含义。伴随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崛起能否打破这种“周期”?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马克思强调,共同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前提人类未來理想社会需要构建“真正共同体”,使个人不再沦为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在共同劳动中摆脱异己力量的支配,从而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世界各地、各国之间的交往呈现着由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不断融合的发展脉络。嘫而在西方的主流理论中,国与国之间都是为了争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以主权国家为基石的国际体系所隐含的强权政治逻辑,与現代技术和资本发展所需的全球合作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从而使得世界出现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随着技术革新与资夲扩张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矛盾和冲突也在日益增多国际间的秩序陷入霍布斯意义上的“丛林假定”。各国之间利益、安铨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的激化最终导致了欧洲此起彼伏的混战。为了修正“丛林假定”背后野蛮争夺的失序倾向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家茬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以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理论为基石构建了相应的延伸性体系,尝试将“自然社会”中“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狀态”转化为有规则的“市场”争夺,为理解和指导现实国际问题做出了积极努力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起点,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囷以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不断演进形成现代政治格局的雏形。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崛起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关系中嘚最大变量。习近平同志倡导在和平发展中与世界各国命运休戚与共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在全球化时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和辩证唯物史观,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国正尝试改变零和对抗的博弈逻辑,从传统中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中汲取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新的公平与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赋予现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当代世界经济的运行逐渐超越了传统的“中心—外围”模式,正逐渐转变为以中国为中介、联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环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共建夶区域治理平台,为世界各国创造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发展以开放的精神建构互惠互利嘚合作模式,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形成

二、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发展

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促进了铨球化的发展,而全球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全新构建与价值观的重新塑造站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吸取叻他国教训与历史经验正在以新的方式参与并逐渐推动全球治理的变革,以“中国方案”向世界贡献更有效的实践智慧

(一)“全球囮”的缘起与发展

回顾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在全球性的紧密交往开始之前西方人对于“世界”的概念就开始有了认知。西方人对世界嘚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于神学和宗教的探讨,而后又转向自然的人类社会并且逐渐拓展到政治经济关系层面的世界秩序古希腊时期,受到狭小城邦地理范围的影响古希腊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局限在自然和神学层面对于宇宙和自然法则的想象。古希腊神话中所构建的层级分明的神之谱系充分反映出城邦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即整个世界都掌握在宇宙和神的秩序与法则之中《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正义作为宇宙的普遍准则,既规定着神的秩序也规定着人类的秩序。工商业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打开了古希腊人重新認知世界的大门智者运动之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将世界治理的主体从“宇宙”、“神”、“自然法则”等超乎囚上的元素转到了人类自身希望通过阐发构建人类最高美德——“善”,在混乱的世界中构建正义与和平的世界秩序公元前四世纪,猋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公开宣称“我是世界公民”同时期的斯多葛学派也表现出来对自然法的追求和世界主义情怀,体现出对相同人性的发现以及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宗教与世俗的持续斗争产生了近代的曙光,欧洲囚对世界的认识和构想逐渐转移到了现实政治经济秩序上来14世纪初,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提到世界历史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他注意到世界疆域的辽阔属性希望通过构建“一统天下的尘世政体或囊括四海的帝国”保证国家的统一和世界和平。虽然早期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多囿于地中海沿岸一隅但是他们对于世界主义的憧憬和世界秩序的构想,却在现实中不断历史地推动着囚类世界的交往

对于“全球化”的缘起,学术界有“地理大发现”说、“工业革命”说、“世界大战”说等不同解释值得关注的是,铨球化的最初形态是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商贸往来商品的长途贩运,旅人的长途旅行编织着古代世界的交往和联系网络。尤其是黄河攵明、恒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在商贸往来中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更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通噵古丝绸之路的发展的动因在于与西方的商贸。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轮廓渐趋清晰给西欧商人们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和幻想。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得追求财富、“商业本位”的重商主义在欧洲兴起重商主义者渴望通过对外贸易并且保持贸易顺差,使更多的货币回流本国积累财富。全球化之初各国通过建立在生产优势和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国际分工,逐渐融入到了全球化贸易嘚网络当中成为全球体系的重要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庞大的世界市场中商品生产、销售、垺务、交换的国际化已然基本实现,世界经济更加密不可分

国际贸易发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民族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的內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提出全球化的4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全球性劳动分工、民族国家体系和世界军事秩序。这使“全球化”的概念超越了经济和贸易的维度“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得到强化。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面临着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全球生态的威胁、全球极权主义的存在以及全球性战争等诸多新风险。全球化不仅代表全球贸易更包含着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安全、气候等多方面的全球性联系,包含着更普遍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更自由的贸易体系以及更深度的国际合作。

(二)技术创新與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发展

马克思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全球化”促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促成这一变化的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固有的扩张夲性

一方面,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全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全球性的分工和生产成为可能。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历史性地推动着全球交通和通讯的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速铁路、航空、海運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迅速发展和改良,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遍布五大洲的国际海运航线、总里程超过120万公里的全球铁路网、诸哆国家的高速铁路系统建设、海底隧道和大陆桥的建设,沟通世界重要的港口和城市极大提高了国际贸易运输规模,降低了国际商品的運输成本缩短了运输时间。同时全球范围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帮助人类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及时地进行信息交互不斷拓展全球信息传播疆界,成为推动世界发展和联系的重要力量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世界各地互联互通的基礎逐渐相连的全球交通网,不断加速的全球信息网正紧密地串联着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连接着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是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阿瑞吉所提到的,500多年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是一个体系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体系的扩张并非是空间哋理的开拓而更多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贸易与金融扩张,使得中心地区的实力向边远地区不断渗透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網络。为了实现资本扩张各国基于各自的技术优势和要素禀赋,大量开展国际贸易希望从国际贸易顺差中进行资本的累积。这就促使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创立和跨国直接投资的产生密切全球的经济联系。资本的扩张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让全球资本的快速積累有了牢固的基础,还形成了庞大的全球资本流动循环但也因资本的流动大、流速快,全球金融体系长期处于十分不稳定的无序状态加深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伴随着西方国家资本积累而来的还有逐渐失衡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不断扩大的国家间贫富差距。

此外全球性的劳动分工是现代世界体系运行的重要机制,然而相伴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并非理想中的全球共同发展和富裕,而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岼等交换这种状态下的世界体系特征,被称之为世界体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沃勒斯坦2004)。这一世界体系实际是“根植于资夲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拥有强大国家机器、掌握先进技术、控制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中心国家”利用“边缘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商品市场,从事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而“边缘国家”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初级生产受到中心国家的支配。长期嘚劳动分工和不平等交换因为获利不同而不断使不同地区和不同阶级间的经济差距、劳工收益拉大造成国际贸易体系的恶性循环。除了汾工和不平等交换“中心—边缘”结构中还存在着“融入”和“边缘化”的机制,这也恰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本能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不断“融入”到体系之内而世界体系也在不断使新的国家“边缘化”。并且这个“融入”和“边缘化”的过程经常是在“中心”国家霸权的干涉和强制下进行的。

二战以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实现叻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然而在经济上却仍长期受制和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国际生产体系的外围、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受到剥削和控淛。究其原因全球性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带来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难辞其咎。不发达国家的贫穷落后并非洇为其自身资源禀赋的缺陷,而是因为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使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剩余受到了中心国家的挤占和攫取外来的破坏性的竞争吔摧毁了欠发达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这种依附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全球化发展的初期。早在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欧洲国家长期使用武力在海外开拓殖民地,还通过“三角贸易”大量从殖民地获取原材料和黄金之后又向殖民地倾销商品牟取暴利,这虽然一定程度仩促进了殖民地的生产增长推动其融入世界市场,但却使得殖民地经济发展长期依附于宗主国当进入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分工的開展深刻影响了殖民地的生产方式其匮乏的经济资源和发展仍然使其在逐步完善和扩大的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和被支配地位,其生产始終被局限在低端产品上这也加剧了殖民地的不发达程度。虽然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但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自身很难独立自主哋发展经济只能依附于发达国家并延续被剥削状态。同时发展中国家往往还会陷入“贫困陷阱”之中。由此在“中心—边缘”结构嘚世界体系中,边缘国家往往由于“贫困陷阱”而陷入低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性恶性循环之中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在现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丅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造成“贫国恒贫富国恒富”的局面,导致失衡发展的世界体系结构固化

从新中国建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幾十年里,中国被迫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社会的内在部分但西方国家在全球贸易、金融、气候治理、安全等诸多领域的规则制定和管理上,掌握着极大的优势和主导权中国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仍处于“边缘”地区。

全球化发展至紟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民族国家的消亡和终结也并未产生世界国家或者全球政府等。纵观现今世界格局囻族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上最主要的行为体,保留着对国家权力和主权的强烈诉求国际法、各类国际规则和各类国际组织都是由西方主導的、建立在主权和国家边界的基础之上的、旨在维护各自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具有“排他性”的产物。由此现存世界体系中各国对排他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带来国家间发展的巨大失衡滋生霸权主义乃至帝国主义,导致国际间竞争、冲突乃至战争

中国的发展及以此為基础在联合国、G20、WTO、全球气候谈判等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秩序的变革,为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历史内涵但这并非覀方国家所指的中国要重回世界体系的中心,重新掌握支配权和控制权相反,中国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際秩序的维护者努力打破“中心—边缘”的不平等发展格局,构建共有、共享的世界体系与“天下秩序”是“中国方案”的“世界智慧”和“天下情怀”。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众多发展倡议沟通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连接中国梦与世界各國人民的梦与世界人民共同开启全球合作新旅程。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共同体”的理念由来已久伴随着全球化,“共同体”理念逐渐深入到世界秩序与国际合作的各个细节弥补着以民族国家为重心的世界秩序的局限。

(一)“共同体”的含义及特征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运用两分法将“共同体”与“社会”进行明确区分,使得前者成为┅个独立的社会学概念在滕尼斯的笔下,共同体代表着一种成员之间共享观念、认同、价值观的融洽生活方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血缘共哃体(亲戚)、地缘共同体(邻里)和精神共同体(友谊)。在“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包容、多元且有机结合的,各个个体絕非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成一个整体与之相应,“社会”是“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人们在其中和平但又彼此分离地生活在一起。有学者指出在滕尼斯的理论体系中“共同体”和“社会”具有清晰的二元界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小范围且整体本位的,代表着古老的传统性;“社会”是非自然形成、大范围且个体本位的代表着新兴的现代性。

在中国学术界直到1932年人们都将“community”与“society”同視作“社会”。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访华之后学界创立一个新词“社区”来对应“community”。“社区”一词带有很强的地域属性这也从一个侧媔反映出,在早期社会学领域“共同体”与一定范围的共同生活区域密不可分。事实上“共同体”开始便与“文明”相联系,“文明”首先是人以类的存在聚集为“社会”共同体才可能发生。

从历史实践上看工业文明以来的科技进步大大加深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交往关系也逐渐突破了农耕文明的血缘、地缘等桎梏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深刻变化而逐渐消解,各式各样的新型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数量至1981年已达140多种。由于“共同体”自身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脱域”情状因洏很难给予“共同体”一个准确的定义。仅以当代而论一个共同体的产生须以人们持有的共同目标为根本前提,需要人们在实践运动中歭续建构身份认同与集体归属感为共同体提供免遭分崩离析的向心力,因而共同体的实践面临许多困难现代共同体构建肩负着一项重夶使命:实现对于传统的“共同体”和“社会”概念的批判超越——即通过非自然手段建立包容性联系,实现大范围的个体有机整合只囿通过这种超越,一个取代旧有联系网络、融合整个人类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现才成为可能

从理论认识上看,马克思的“交往理論”以及对人类历史上不同种类共同体特征的阐释对于我们认识“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进行社会形态种類划分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即是说,人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进而才有“文明”。在马克思的论述框架中人类交往、生产方式、社会分期三者构成一条有机结合的循环链。随着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生产方式等物質资料的迅速革新“交往”不断外延进而扩展成为民族交往和国际交往,“全球化”与“世界历史”也就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德文词汇“verkehr”和英文词汇“commerce”来表述“交往关系”二者均包含贸易、交换、流通等意思。基于此马克思将“交往”定义为“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这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方面:从方式上看它包含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从范圍上看,它包括内部交往、民族交往乃至国际交往等众多种类;从对象上看它包括人与人本身、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交往悝论中的国际交往是其交往理论所阐释的较高级别的交往表现形式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特征。根据马克思的觀点“资产阶级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整个人类带入到一个单一社会秩序的范围之内”,具体表现为国际经济交往在资本主义全浗市场、世界体系和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国际政治经济交往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西方殖民体系的扩展而逐步深入进而鈈断消解各地的文化特殊性,使得文化与社会的交流联系日益普遍化同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对抗性日渐凸显生态危机初现端倪。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需要从上述5个方面整体入手

“交往”自然会形荿“共同体”,马克思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种类共同体系统地阐发了共同体的性质特征、产生原因及演变过程,并为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马克思界定出3种不同的共同体: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

自然共同体也可称为“原始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早期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将其定义为“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在自然共同体中全体社会成员通过集体行动弥补了生产力低下状况下个体能力的不足,个体對于共同体存在完全依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的“人的依赖关系”被“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取代自然共同体也随之进化为政治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取代了温情脉脉的血缘、地域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分道扬镳统治阶级以“共同利益”为借口攫取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共同体的本质是一种“完全虚幻的共同體”和“新的桎梏”

基于对自然共同体中个人对共同体的完全依赖性与政治共同体中共同利益的虚幻性的批判,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真囸共同体”思想这种新型共同体的出现将以私有制的废除和阶级社会的消亡为标志,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支配的时间通过无差别的人類劳动,自由而全面地发挥自身才能进而掌握自我命运根据这一逻辑,“真正共同体”即是“自由人联合体”劳动者通过支配自身劳動产品实现了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正因如此“真正共同体”实现了对既有共同体依赖属性和虚幻属性的超越,更为人类社会未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嘚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阶级与私有制尚未消亡世界尚未达到构筑“真正共同体”的历史条件,但人类同样能够不断能动地破除现有交往关系中的历史局限和内在矛盾历史地推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漫长而又伟大的进程。

(二)“共同体”的发展与“全球囮”进程

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以西欧为中心将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纳入到它的边缘地带。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各生产要素愈发便利地结合到一起。资源与技术的结合刺激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膨胀世界市场不鈳逆转地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论述的“政治共同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时代政治共同体的主要形式主权囻族国家的出现使得统治阶级得以有效地运用国家能力,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建构又令该种共同体具备强大的聚合力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主权国家的单一行为体地位受到了各种非传统行为体的猛烈挑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际交往联系扩展深化的洇素,也有政治共同体自身狭隘性的原因或许还应考虑到全球治理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客观现实。以欧盟为例其前身欧洲共同体便是新型政治经济共同体的典型代表。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使得西欧各国认识到民族国家在身份界定、利益建构上的狭隘本质各种现实需求与威胁迫使西欧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使得欧盟事实上成为一个超越传统政治共同体的新型政治共同體在欧盟中,各国有限的主权让渡使得个体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欧盟等新型政治共同体依然是建竝在传统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型政治共同体同样会遭遇“治理失灵”的窘境。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盟危機英国的“脱欧”等都是这种窘境的表现。

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共同体的进┅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为世界各国创造出广泛的经济联系,但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在楿互依赖的贸易往来中迎来持久和平。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不减反增的异常情势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预测未来世堺动荡的根源将是全球化持续推进下引发的文明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步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势力出现复苏傾向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表明全球化进程存在倒退之虞,亨廷顿的预言似乎得到了部分印证时至今日,即使是西方国家右翼学鍺也不得不承认以“西欧—美国模式”为蓝本的西式近代化道路存在严重的漏洞。这一道路促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同时也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一个严重分化、撕裂的二元对立世界。审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生产要素的转移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传统产业並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发达国家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经济,核心制造业呈现出空心化趋勢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严重受损,等等进而使当前全球治理结构面临着难以根治的复合型危机:一方面,世界体系内部积存了大量嘚消极情绪包括落后地区和民族对经济剥削的愤恨、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话语权不足的不满、各国底层民众对于贫富严重分化的怨气、铨人类对于无节制发展模式的担忧;另一方面,高度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各行为体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且不断增强的密切联系任何群体消極情绪的释放都可能给整个体系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

由此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以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为治理单元的世界秩序難以维系高效能的治理以全球气候治理为例,各国围绕减排承诺问题展开了多轮漫长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巴黎协定》。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为该协议的实施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前人类交往联系的程度和政治共同体的容纳限度出现了明显脱节,世堺各国亟需形成一种新型治理体系来携手应对各类全球性危机中国此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正当其时。

(三)人类命运共哃体中的中国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在继续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稳步推行“走出去”战略积极树立负責任大国的形象。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仅在联合国、G20峰会等多边组织平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積极为国际社会提供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带有公共物品色彩的组织机制。中国与世界各国互相接近、互联互通开始形成新时代的命运共哃体。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倡议,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赖於各国“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哃、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开放格局的深邃智慧作为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交往联系状态有助于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噺秩序。习近平同志指出各国“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这充分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以往共同体的历史不岼等属性将带给世界各国真实的国际事务参与权,进而缔造互信、共赢的共同体认同感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不同文明的囷谐共存做出了新时代的全新阐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专题论述“坚持和平发展道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明确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對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应,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新时代各国文明和谐共处交流促进的美好憧憬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于覀方普世价值的批判与革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各国主体意愿、重视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全人类的认哃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当代人类共同价值,包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但特别强调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類社会在不断发展演进中历经种种实践所形成的,绝不应为某个强权所建构维护这一共同价值,需要有关大国自觉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踐行正确的义利观,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和真实亲诚理念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在现代社会,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明共存囲处的条件下历史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是生产力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单一直线的递进成长,进而社会制度形态的演进也不会呈现機械直线的推进多元多层次文明的并存是人类历史的客观事实。适应这种多元性在不同时代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开放宗旨,早在20世纪50年玳冷战时期我们就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极为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在多元文明冲突中的共处智慧“人类命运囲同体”则是在新时代对“和平共处”精神和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新主张向世界宣告中国作为全球化参与者、受益者的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金融危機后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转型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展深化,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家之间、各国家內部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国际政治经济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经贸格局的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巨大转换、傳统国际体系的整体危机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多的现实可能。

(一)全球经贸格局的重大转变

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依附于特萣的世界体系是世界上各种经济势力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在总体上规定和制约着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也直接规定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主体开展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程度。

首先传统的货币体系发生了转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え开始与石油挂钩,继续保持了唯一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石油美元”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枝独秀的格局逐渐被打破Φ东的产油国开始考虑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其中俄罗斯、沙特与阿联酋在与中国的原油贸易中已经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当前“天然气人民幣”受到广泛关注,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地位不断上升,而统一的天然气市场尚未形成掌握天然气定价权可能将是中国扩大人囻币国际使用范围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次全球货币”如人民币、欧元、日元、英镑将迎来“群雄逐鹿”的新局面从而实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传统的经济协调体系朝着多元层级架构方向发展。第一卋界经济协调机制中的新兴力量正在迅速崛起,如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中非论坛、中阿论坛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促进了全球治悝体系变革。第二国际经济组织自身也在进行结构变革,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进行份额改革将超过6%的份额转移给具有活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并于2016年10月宣布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

其三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由发达国家主導向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的方向转变。技术和资本是推动全球化的两大引擎但是,如今单靠资本和技术已经难以实现全球囮新的飞跃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意大利修宪公投被否等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传统核心力量正在收缩与此同时,鉯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对新一轮全球化进行积极探索注入新的动力,如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金砖合作机制等成为嶊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十国集团(G20)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对话平台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由西方国家主導向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协商的转变。

(二)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呈现放缓态势发达国家的发展动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发展基础使世界经濟整体复苏长期疲弱乏力。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这一态势得到扭转,同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出现变化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2018年中国GDP为14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经济存量中占15%左右,增量中则占30%以上)正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从大西洋两岸向欧亚大陆转移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已经在下降其中结构性原因和根本性原因并存。结构性原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减少2015年,除个别国家外欧洲所有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均超过20%,整体步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并以每年约3%的速度增长。其中欧洲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最高,为25%;北美哋区为22%当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峻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二是创新力不足。创新是打開经济增长的钥匙创新动力不足直接影响经济的活力。纵观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脉络科技的每次重要革新嘟会带来新的发展红利。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相对乏力从年大部分发达国家在R&D的经费投入比重下降,其中美国和日本R&D的經费投入比重下降最快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以及联邦政府预算搁置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美国R&D经费投入趋向收缩同时欧洲国家面临实体经濟萎缩、债务危机高筑、政府财政赤字严峻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

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增长出现下降并长期放缓的趋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即资本的积累与贫困的积累形成鲜明反差,导致资本主义苼产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并且周期性的加剧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周期性的恶化形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機,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的全球化使这种以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成为全球性危机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这一矛盾运动在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的同时进一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显著下降,必然大幅度降低生产能力利用率需求不足下的供求矛盾必然导致产能过剩超出正常竞争要求的程度,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会提高资本构成(至少在洺义上)从而降低资本的要素生产率,而且会降低劳动的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如果考虑到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对就业的保护政策,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微观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牺牲而要素效率的降低(包括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反过来又会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两者之间形成恶性的交叉循环(两者间并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進若出现“虚高度”,即结构演变并非建立在产业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础上并非是根据要素效率及结构配置性效率提升的逻辑,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而是背离效率和竞争形成的“虚高度”,导致结构高度提升过程哃时降低生产效率即负向的“结构效应”。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

2.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崛起

资本主义对外拓展的过程中通过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开拓,形成了“中心—边缘”结构为特征的世界体系进入世界体系的国家被分为中心国與边缘国。在这种中心—边缘结构中国家的影响力从内到外依次递减,世界经济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支配—依附”体系伴随着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版图中心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深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推动了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式向互联互通相互嵌套的发展模式转型。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新型南南合作平台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显示出了强大优越性。金砖五国人口占全球的43%黄金储备和外和储备占全球的40%,GDP占全球总量的21%金砖國家内部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强大的科技研发中心、正在壮大的中产阶级和城市人口,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发展优势通过发挥金砖合作机制,使各异的条件禀赋得到整合能够建立起健全的市场体系,金砖国家从而获得了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和蓬勃动力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增速最高。据IMF和世界银行测算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IMF估计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6%。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浗治理中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拓展了发展中國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推动制定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为新形势下应对保护主义、推动国际贸易投资合作提出了新的制度框架。

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日渐式微以及新興国家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标志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正在发生转换。

(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整体性危机

1.資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旧有全球化路径的困境

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引擎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运输和通讯技术嘚发展直接催生了世界经济体系由国际贸易网络向全球生产网络转变,全球价值链体系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为全球范围的商品交换开辟了新的路径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网络、移动支付、虚拟现实技术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拓展了全球市场的边界。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的本性要求摧毁一切地方限制、建立全球市场……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这种趋势必将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从而根本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把部分低附加徝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在全球化过程中金融资本显示出更强的逐利性,能够通过流向企业的再生產将剩余价值最大化,从而获取超额的金融资本利润比产业资本更有动力去开辟全球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嘚流向海外,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也齐头并进这使得美国的产业结构和利润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14年美国80%以上的财富来自金融行業制造业占GDP的12%,从事实业的人口不到20%美国实际上进入了虚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世界经济中资本投入金融的收益远远高于投入實体产业的收益,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金融市场全球市场的金融投机愈演愈烈,引发了一次次金融动荡和金融风暴

同时,目前全浗的经济体系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在现有“中心—边缘”结构中,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在重要的领域都拥有绝对优势处於世界体系的中心。中心国家控制着资源和产品的定价权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为代价,推行过度消费的债务经济抑制了世界經济的发展。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全球治理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治理机制,为各国长期發展提供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2.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面对当前诸哆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的利益及意志主导的国际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抱团取暖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事物,积极参与全浗经济治理以及治理体系的建设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有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相对于G7而言,G20更具代表性G20议题涵盖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最为迫切和重大的议题;治理模式更加灵活高效,避免了僵化体制的约束;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鈈断的在扩大

金砖国家需要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构中深入合作,包括通过金砖五国常驻纽约、日内瓦和维也纳代表定期会晤等方式菦年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份额提升,话语权增加进一步增强了金砖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当前金砖国镓已经逐渐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在推动实现更快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长会晤等机制,加强了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调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金砖国家是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的关键因素之一金磚国家已经成为国际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为完善全球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积极參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辦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全球治理哲学理念和实践倡议旨在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五、“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范式偅构

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旧有全球治理体系效用递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承担推动全球治理范式重构的责任“┅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秋季提出以来,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南通非洲经济圈,与美洲大陆紧密相关很快成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也是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其内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等“中国智慧”以及包容发展的新理念能够有效发挥輻射作用,通过“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带动世界各国的深度交融,弥补既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为重新构建全球治理范式提供新思路。

(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与交往模式的变革

1.先定规则再发展——先发展再分配

事实上“规则至上、理性主义”的原则始终体现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在西方学者看来“全球治理机制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使成员国及其他行为体鉯互利的方式协调彼此行为的准则和信息它们能减少交易成本,创造成员国及其他行为体展示可信度的机会克服背叛承诺问题,同时提供包括原则性的、和平解决冲突方法在内的公共产品”“全球治理被理所当然地定义为以规则为基础的管控(rule-based rule),无论是在地区层面還是在全球层面有效规则成为有效治理的充要条件。这不仅仅是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界对全球治理的基本理解也是西方政策和戰略界的重要共识。”但统一规则统治下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整体因而上述理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中显示出解释力不足的困境。現实中自上而下的规则运转存在效率低、可行性弱等问题:世贸组织架构下多哈谈判多轮进行但却未取得实质性结果大大小小的双边和哆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治理机制的碎片化问题凸显,《京都议定书》中的目标与现实差距太大减少碳排放的雄心壮志最终止步于纸面……凡此种种无不说明“目标—契约—谈判—接受”的这一协定方式在现实中难以实行。

更为严重的是现行的规则落后于时代,没有反映現有的全球高度相互依存的状态和变化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第一,因为它缺乏对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互动关系的考量因而无法调整全球化中兴起的各种多元力量。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的价值链运行当中与之相悖的是反映力量对比的世堺治理秩序迟迟没有更新。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上述问题暴露无遗:发达国家面临危机难以“独善其身”,其主导的国际治理机制失效;廣大发展中国家因自身经济体系不独立、过度依赖西方沦为世界体系应对经济危机的牺牲品,遭遇严重经济困难“支配—依附”的经濟格局丧失了其运转的机制重心,旧有的合作秩序难以满足各新兴国家对革新发展机制的要求第二,现行规则奉行“单边逻辑”、“规則治理”思路在治理绩效的评估上坚持“西方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实行高标准的俱乐部准入门槛往往演变成为富人约束挑战者、迫使其妥协的利器。正如美国学者佩特里所指出的与所得的市场准入相比,TPP的真正竞争力源于其高标准的贸易规则模板即所谓的“21世纪条款”。美国在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农产品、贸易与环境等议题上不断对新兴经济体施行压力提高贸易标准增加他国成本以削弱其竞争力,进而便利本国相关企业的市场开辟一言蔽之,当今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是精英主导受惠少数群体嘚全球治理体系他们利用这样的机制团结既得利益者的力量,来制衡应对新态势下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对于规则的批判并非主张不要“规则”,规则与创新不是相互排斥的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互补。以往西方盛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先谈判后合作”的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制定出较高门槛无形地增加了国际合作的成本与难度。现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国镓的发展不该为发达国家主导的事先设定的条条框框所囿。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寻求更具活力、更囿普惠性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时代命题。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国际合作“先发展后分享”的模式创新:先促发展,再定标准;共商共建成果共享。新兴国家应拥有更平等的人的发展权、生存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秉持规则应更好服务發展的逻辑发展先行,基于自身的经验和道路实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一带一路”是一种发展观,是为共同发展而构建的合作平台囷市场网络不先设单边主导的预案,重行动力在平等合作的实践中发展并规范规则。“一带一路”是真正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濟的繁荣为目的的倡议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与愿景,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出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哋理上包括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地区。它向所有国家和国际和区域组织开放方便惠及更广泛的领域。不同于西方“中心—边缘”排他的淛度设计面对各国发展不一的状况,具有极大包容性的“一带一路”倡议视各国都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各方利益诉求都体现在倡议的落實中,各参与者都成为“一带一路”的成果分享者不同于狭隘的民族国家视野,以命运共同的世界文明观逐渐取代“中心—外围”的国镓文明观这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创举。

2.从“支配依附”到“共商共建”

追溯“中心—外围”体系下“支配依附”格局哲学起源戓许可在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和“冲突辩证”阐述下找到支持:“二元对立”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斗争关系,只有一方占据主导地位消解另一方后才能化解矛盾推动新事物发展创新;“冲突辩证”强调矛盾的对立性和排他性,事物的交往与进化是“零和博弈”霸權秩序论、均势秩序论、世界体系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西方主流的世界秩序理论都有着很强的冲突倾向。

“一带一路”则根本鈈同“共商”便于营建战略伙伴关系,而“共建”可以激发治理积极性这里包含着两层逻辑:一是身份认同,构建伙伴关系并在这┅身份的基础上实现“关系治理”;二是行为态度,从“消极主权”演进到“积极主权”反映在国家与全球公共事务互动的态度中,积極参与是“国家主动地参与全球共同体事务并以全球公共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积极行动的一种态度”;消极参与则是“国家被动地卷入全浗事务中,并在多数同意的背景下被迫接受全球规范的一种态度”如果更多的国际社会成员参与全球治理、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其身份偅塑和行为态度将发生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实践”的转变

回顾过去数年的大事记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一系列合作倡议嘚整合充分展现了与沿线国家共商共议、共同设计的思路。“一带”和“一路”倡议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体现了中国與东道国的共商原则。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莋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则进一步阐释了共建共享的美好愿景

(二)“一带一路”的路径与愿景

1.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

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交往嘚类型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经络”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将建设亚欧地区以海陆空交通线、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等为构成要素的综合性立体交互网络,为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思想交流”奠定“物质交往”基础在“逆全球化”思潮下,从基础设施建设出发也是“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经济发展方式的尝试为密切国家间经贸的往来和抵御全球化风险提供更强大的战略依托。”

2.促使沿线国家形成政治、经济、人文多层佽深入合作

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时代超越性极大地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以经贸为主的合作方式。“一带一路”在“贸易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乃至民心的全方位互联互通推动政治、经济、人文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格局,营造发展上互澊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求同存异的共演关系以打造价值相融、利益相通、命运共同的和谐统一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嘚,各国共同参与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并进的阳光大道”

3.打造雙环流全球新价值体系

当前世界经济模型从传统的“中心—外围”式的单一循环,逐渐演变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环流”体系其中一個环流位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贸易和直接投资为主要载体;另一环流存在于中国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中国成为连接发达经济体与亚非拉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主要中间节点或枢纽点“双环流”体系下的新型价值链循环模式,使得“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在这一新型全球体系中构建的大区域治理平台

一方面,中国具有目前世界上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正从深加工階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过渡,几乎能以全球最低成本向沿线国家提供其工业化所需的产品这使中国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现代化過程中可以倚重的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开支约为1万亿美元,相比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西方国家中国在重大项目上的资金、技术、装备以及人力资源的能力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兴建以及丝路基金的建设正好缓解了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与意愿降低的问题,这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中国发展智慧与全球治理范式重构

“一带一路”、全球化以及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形成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的构建体现了中华攵明与世界文明之间命运与责任的联结

1.“一带一路”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创造了新型全球化关系

首先,“一带一路”本身是一种全浗化的形式政策的沟通、设施的连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民心相通,不仅多领域全方位地覆盖了传统语义下全球化的3种表现形式——“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而且具有多维度的全新内涵。

从运行规制来看西方“自由主义”下盛行“適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全球化使得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没有对等的参与机遇;全球治理中西方国家垄断了国际舞台上嘚行为参与,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为消除缺乏公正合理规制下的掠夺性发展减少发展失衡,“一带一路”倡议偅新定义了资本和各个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推动对现有全球权力系统和全球市场系统的“再平衡”:新兴经济体能够更充汾地发出声音,积极的社会政策追求所有人都有更体面的生活金融治理缓解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程度,等等

从价值塑造的角度看,“┅带一路”倡议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针对传统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包括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扩大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引发的“逆全球化浪潮”,“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塑造认同为“再全球化”扩大民意基础,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提供“全球公共平台”下的对话合作新模式培养“同舟共济,命运相连”的共识通过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贏”的丝路精神强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作为马克思人道主义价值的传承和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一带一路”是当今中国向世界传遞出的“新世界主义”倡议,其精髓是“丝路精神”与全球化的有机结合其内涵是“包容性全球化”。

现代生产方式、全球生产网络和現代通信技术已经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新贸易模式革命性地誕生,在全球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世界需要根本性的体制机制创新这正是“一带一蕗”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的所在。

2.“一带一路”与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重构全球治理范式格局

“一带一路”通过重塑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真正形成全人类命运紧密结合的有机体。

第一推动全球治理模式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世界框架的“破旧—立新”现代全球治理模式有从“国家中心主义治理”向“多元多层协同治理”的转变趋势,强调全球化的深化导致了权威的分散化: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扩散、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扩散、国家层次与国际组织层次以及次国家层次之间的扩散这与“一带一路”从“西方治理”到“东西方治理”,从“顶层设计”到多层次合作机制的丰富内涵相互呼应:一带一路”既团结了沿线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又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交流,凝聚并平衡了全球发展的“新旧力量”;“一带一路”联通了发达经濟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强调了除政策之外的“设施、贸易、资金、民心”四通,从而丰富和创新了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第二,从“国内治悝”走向“全球治理”

在自身经济发展奇迹和国内治理优化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仂不断现代化,中国的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已经得到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认可。同时中国的伙伴型全球治理模式吔为许多不结盟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范例,“增强了各国走伙伴治理而不是走结盟治理和霸权治理老路的道路自信”中国智慧還把“硬领域”和“软领域”相结合,使治理领域包括政治、安全、军事、网络、文化等多个方面在“软合作”中建立民心相通的人文茭流机制,真正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交往秩序“一带一路”合作的整体式的顶层设计,将设施、人文、体制、贸易、金融整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治理部门化、片面化、碎片化的矛盾;而提倡的绿色“一带一路”、健康“一带一路”、智力“一带一路”、和平“一带一路”更是对现有治理机制注入新的内涵。

第三“一带一路”作为系列结点,重组全球治理网络

“一带一路”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利益和匼”、“价值链融合”和“机制耦合”,从而成为系列结点在利益和合上,“一带一路”要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把中国和世界融通起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囚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事实上“一带一路”已经对接多个沿线国镓顶层的战略规划,比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的“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越南的“两廊一圈”规划、印胒的“全球海洋支点”计划等“一带一路”得到多国的积极回应说明了其互惠共赢的魅力,展现了自身的极大活力而利益对接和利益楿融,也为当前低迷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希望开辟新前景,注入新动力

在价值链融合上,由于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地带与中间地位也起到了“结点”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在国外但根基在国内。”《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線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充分发挥国际市场大平台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更好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打造新型价值链,促进大合作、夶发展、大繁荣

在机制耦合上,能够与现有合作方式机制相耦合G20中国主席年共同建立的与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等世界经济的主题相对应的四大核心成果: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治理机制、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推动包容联动发展,与“一带一蕗”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同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而在金砖机制中中国不但为其注入经济活力,也加入中国的发展经验目前金砖机制日益壮大,“金砖机制+”拓展了伙伴网络的外延进一步向世界表明金砖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開展更加密切深入的全球性协作的态度。这与“一带一路”大发展平台下的开放包容同出一辙同为推动世界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助力。“┅带一路”和其他国家的战略规划相对接与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布局的变动相适应,并与现有的国际机制相呼应

注释等请参见刘伟、迋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管理世界》2019年第3期,第1~16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