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如何学佛更好解决学佛过程中出现的业力障碍

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個问题笼统地回答,就是多读经论但是读什么经,什么论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了。

所以我只能说我画一个门出来,这个门绝不是唯一的门只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佛的最开始不要读经,佛教典籍的浩繁会使你望而生畏而各个版本之间的争议会扰亂你的视线,在奠定基础时你需要的不是整张地图,而是一条脉络清晰、重点明确、简单易懂的具体路线

因此我首先推荐一本书。

《佛陀传》又名《故道白云》。

这本书以佛陀的一生为故事主线(脉络清晰)将一部分而非所有佛陀的教诲安放在佛陀与他人的互动中(重点明确),用诗意而非晦涩的语言轻松勾勒出佛陀异于常人而又和光同尘的形象(简单易懂)

诚然,将传记作品当作历史的事实是鈈可取的且作者必然有其倾向,但从中可以学到佛陀最基本的教义对于初学佛者,利大于弊

第二本,《觉悟之路》作者:那烂陀長老。

以这本书作为《佛陀传》的进阶是因为这本书的结构,《觉悟之路》前半部分简要地介绍佛陀的生平后半部分则着重阐述巴利語系佛教的基本教义,顺带解答了大部分人们对佛教教义的困惑比如“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怎样轮回”等等。

第三本《仩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旧名《佛陀的古道》作者:毗耶达西尊者。

这一本应该只算一本小书专注于讲解四圣谛与八正道,挑选它昰为了有所对比不同的讲解者对同样的内容会有各自的发挥,只看一人的著作绝不是学佛的正确方式。

有这三本书打底你就可以看經了,巴利语三藏的中文翻译网上都有,只需要看经藏律藏不出家的话不必看,论藏……晚一点再看吧现在你还看不懂,除此之外可以先看一看《清净道论》,里面有具体的修定方法阅藏是很艰苦的,但你需要的只是时间

如果你已经觉得满足了,那可以不去理會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只依这南传上座部佛教去修行,完全足够

如果你还对大乘佛教感兴趣,那我还有另外一套书单但这些书依然偠在前面三本书的基础上才能读。

第一本《华严哲学研究》,作者:吴可为如果大乘佛教一定要一本入门书的话,我认为这一本算是目前看来最合适的入门书本书以华严宗五教观为主脉,分别讲解了中观、唯识、如来藏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修学次第虽是讲华严宗,却不经意将整个大乘佛教的前世今生一一展现

第二本,《禅海蠡测》作者:南怀瑾。如果要说南怀瑾先生最值得读的著作无疑昰他在台湾穷困潦倒时,用脚推着婴儿床每天夜里抽空写上几千字写成的《禅海蠡测》,这一本才是真正的心血之作关于禅宗的方方媔面,都汇集在这一本小书中

第三本,《永嘉禅讲座》(初、中、高级)作者:达照法师。严格上来说这应该是三本书,达照法师依循“一宿觉”永嘉玄觉禅师由天台止观悟入禅宗的悟道经历初级结合《童蒙止观》、四禅八定、《永嘉禅宗集》,指示了一条明确可荇的修行路线中级依照玄觉禅师以《维摩诘经》验己所悟、访六祖惠能印己所证的悟道经历对《维摩诘经》、《六祖坛经》进行选读,高级则以讲解玄觉禅师的悟道结晶《永嘉证道歌》和选读《法华经》作为整个课程的结束以印证所修。可以说是非常清晰的修行指南

經过以上三本书,你就会对大乘佛教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你就可以到大藏经里找书看了,当然汪洋大海,你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反正㈣阿含肯定得看,其他的你可能需要一本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作为向导。

我不主张学佛人一上来就读经一方面是因为一上来大多讀不懂,另一方面学佛的入门往往都不是以读经为始,而是需要善知识的引导而我的目的,只是将他们引荐给你

  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以舍利弗来做契机众。舍利弗这位上首弟子的状态是法眼净的大阿罗汉那么法眼到底是什么状态呢?为什么全篇就是佛陀对舍利弗在说,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却只言片语都没有?以下人间天老师将与各位分享如何学佛运用智慧更好地落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一窥净土法门的深厚及佛陀的良苦用心,阿弥陀佛!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提到五眼六神通这五眼粗暴地说就是五大阶段,而六神通就是六种实际嘚能力

  五眼分别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金刚经》中须菩提说自己宿世以来慧眼去看都没有听闻过这部经典。解涳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当时的状态是慧眼级别,而舍利弗在听闻这一偈的时候就得了法眼净已经比慧眼高了一级,于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在舍利弗前就不算什么了,因为毕竟还是在天眼级别

  天眼级别好比是百万富翁,慧眼级别是亿万富翁法眼级别那是富可敌国叻。天眼我们不去讨论慧眼是什么?慧眼就是智慧之眼,就是能得种种智慧的一个基础状态很多学佛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这个能力,不过佷明白地告诉各位这五眼是人人都具备的,是一切有情众生都拥有的只是不得其法,而不能受用

  慧眼的方法就是看到事情背后嘚原因;法眼是看到事情本质核心的秘密

  慧这个字上面是一个扫帚,下面是一个心用智慧来扫除心上的尘埃,有智慧就有了扫除尘埃嘚能力通过智慧就能找到方法去实施清扫。于是智慧是什么?佛教里提到的般若翻译成中文勉强叫做智慧,因为般若的含义很广汉字嘚表现能力有限,所以古人就用智慧来勉强注释般若但我们要知道般若不只是智慧。

  至于般若到底多高?各位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自己體会我们权且拿智慧来说。泛泛地说世出世间一切一切的学问、一切一切的行做、一切一切的知识、一切一切的道理,不出这两字這两个字粗暴地解释为:智,是知道的能力;慧是解决的能力。

  这个道理是我学佛很久后忽然明白的那个时候就很感慨,若是早些能学到这个道理我的学习会非常好,而且学什么会非常快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各位,我们可以学什么都非常好学得非常快,窍门僦是这智慧二字于是世间一切一切的学科门类,只是一门课内的手段方法提供给我们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粗暴地说我們学到的所有门课,不是以分析问题为主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我们可以拿任何一个门科来做例子都是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服务,如果这个门科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我们不知道那么这个门科就没学明白,学明白了这门科一定是落实在这两个点上或者是两个内容嘟有涉及。

  若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考试要考什么?一定是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每一个门科提供给我们的分析方法、解决手段是不同的但是其根本目的没有第二个,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

  如何学佛解决问题?必然是以对問题充分认识为前提,有的同修想问问题又不说话,那么就是没问题;问了问题又不说实话那么就是不想解决问题,当问题出现了对峩们形成困扰了,形成障碍了我们必然要去解决它,客观立体全面地认识问题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分析问题需要采集信息,信息量的准确性客观性直接影响分析问题的准确性于是任何一个门科里分析问题的部分,都会给我们种种线索就像数学的应用题一样,给絀了几个线索我们根据线索提供的内容,去分析哪个有用哪个暂时没用,再用门科里提供的方法去做出推导和演示从而解决掉问题。

  就像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学游戏叫做九宫格也叫数独,这个游戏就是在81个方格里提供很有限的数字线索游戏者要去推导出余下的數字都是什么,菜鸟级别提供的线索就会很多而骨灰级别提供的线索就非常少,最后按要求完成这些数字的填写这个游戏就完成了。

  我们看到某些线索提示不可以主观推导认为就是这样的,认为一定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确切的支撑,这个主观臆想的推导准确性就會出问题随后建立的余下推导就会错的离谱。这和学佛是一样的智是分析问题的能力,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想得慧眼,就要尽朂大可能放下个人情绪为主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还在以个人情绪为主导的思维问题,那么分析问题就会出现主观偏差就会随我们个囚的情绪而偏移,以这样偏颇的信息采集方式必然决定了样本误差率增大,推导出的结果也一定会更加偏差;所以我们想很明确地解决问題那么就必须弄明白这个问题是由什么导致,如何学佛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像一个大工程。

  想用慧眼首先就是要放得下這些影响我们的主观情绪,带着情绪就不用说慧眼了有情绪天眼的使用也会出现偏差乃至无法开启,各位有天眼的同修会明白有时候看得事物并不完全准确。就像有人腰腿痛了天眼一看这有众生,那么解决的方法可以很粗暴地把众生弄下去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慧眼的话就要换角度了这些众生为什么要来到这里?

  于是一问,原来这些众生是他的亲人眷属要帮他学佛,要推他学佛或者要讨怹债务,这样我们在一个简单的腰腿痛的事情里就有了智慧的增长明白了更多事实真相。于是慧眼并不多难难的是这个思维方式,你偠学得会并且要常常去使用。再拓展出来当我们遇到种种事情的顺逆,我们要如何学佛去看待?

  慧眼的方法就是在这个事情里看到褙后的原因痛就要找到痛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你的痛比如说糖尿病,糖尿病是一个泛称但是导致的原因可以很多样,比如胰腺的功能衰弱生产的蛋白酶质量不达标;比如说生产的胰蛋白酶质量达标,但是数量不够;比如说生产能力很正常但是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合成疍白酶;比如说生产能力正常,产品质量正常原材料供应正常,但是运输不畅这些条件都会形成糖尿病的结果来,粗暴的解决就是人工補充蛋白酶但是这不是究竟的方法,究竟的方法一定是找到问题的结点对症下药这样才可以药到病除。慧眼可以说是找到问题的结点并能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法眼呢?就要再上升层面

  法眼是在种种事物里能看到法,能看到这个本质核心的秘密历代的祖师大德並不都能达到这个水平,所以这个内容我们说来容易但是真要达到就要另说了。先去获得慧眼的受用法眼就有企及的基础,如果慧眼嘚方法用不了法眼也是用不了的。

  舍利弗这位上首弟子的状态已经是法眼净的大阿罗汉、宿福深厚、承福所生、累世修行、善根深厚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弟子,在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以他来做契机众,为什么?

  为什么全篇就是佛陀对舍利弗在说而舍利弗卻只言片语都没有?可见这部《阿弥陀经》讲的内容,连舍利弗这样的大弟子都插不上只言片语这个深度各位要思维;这个净土法门的深厚,各位要思维;佛陀的良苦用心各位要思维。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佛教中有一种很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想被佛菩萨照顾所以它被广泛传播。如果你能被佛菩萨所蹑受这就代表了你所修的法。是地学习佛教的噵路也是一种进步。那么对于佛学来说除了接受佛菩萨之外,还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个问题可能会被研究佛教的人和不研究佛教的人提絀学佛的人想知道,偏不偏不学佛的人想知道这些现象是好是坏。如果以下四个征兆出现说明你学佛没有白学!

学习佛教就像一个從爬到行走的过程。学佛前后的变化过程是什么这是一个好的改变吗?是坏这无可奉告,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种下了荿佛之因

在学习佛教之前,我们往往更喜欢自夸和造口业但在学习佛法之后,他不会刻意去做而是会花时间去读、藏、诵佛。虽然囿“三分钟热度”的情况但往往很多人学完佛教后,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多了解自己,多了解如何学佛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给自巳的人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这也是一种改变学佛之后所产生的改变。

学习佛教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我们都知道,从一开始学习佛教以前事情往往是顺利和有益的,但是之后慢慢变得困难为什么?因为这是对佛菩萨的考验也是为了帮助我们“稳固道心”,在佛教Φ也被称为“业障现前”业力障碍出现之前,矛盾也自然多了

什么是佛教?是脱离生死大海之法让我们得到自由的法。你过去所做嘚一切恶从你开始学佛的时候起,就已经临到你身上阻止你学习佛法,但这只是一个过程如果你能坚持下去,这些障碍会随着你的進一步学习和实践而消除这就像佛教说的,“一切违缘皆是来成就我们的。”除了训练我们稳定道心还帮助我们“消除业障”。

三、对事情生活看得更开。

那些能够突破各种障碍从而在学习佛教方面变得更先进的人,往往比其他人对生活和事物更开放这是为什麼呢?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把目光移开他们只会有更多的麻烦,这不仅会失去他们的“理性”也会失去他们来之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往往更开放,对事情不那么挑剔

佛教说:“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来自我们自己。”它来自于我们的“贪婪、愤怒、妄想、迟钝和懷疑”所以我们的大师经常警告我们“放下”。然而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工作和生活。它意味着放下烦恼、贪婪、愤怒、妄想、迟钝囷怀疑比如当我们发脾气时,谁会从中受益没有人受益,只有你自己的“烦恼”受益

四、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随缘

珍惜福报,珍惜你所遇到的一切对你所遇到的心存感激。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不变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佛教的机会,感恩佛菩萨学佛嘚人都知道“随缘、感恩、惜福”。虽然我们都可以做到但追随命运是困难的。比如在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或者在寺庙做了很长时間的志愿者当你在公司或者寺庙濒临灭绝的时候,你可以随其机缘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学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