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小明的教育中,应该贯彻哪些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原则

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某校初二学生小明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人。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经常找周围同学说话,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很高兴。平时,小明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他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面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当然,小明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性格率直,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明同学的表现,回答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对小明的教育班主任应该运用哪些德育方法?
运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第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材料中的老师对小明......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根据小明的表现,应该贯彻的德育原则有:第一,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2.判断题 对3.判断题 错4.判断题 对5.判断题 错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13:33:3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小学生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小学生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中小学的德育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折叠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中西各国的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代表一定的阶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视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对人不仅&听其言&,更重视&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而且采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原则。孟轲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主张一个人要有作为,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炼。荀况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早就指出&禁于未发之谓豫&。后来(见程颢、程颐)也说&以预为先&朱熹主张知先行重,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语类辑略》)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对宋明理学,都强调实行、实用等实践原则。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J.-J.卢梭、英国教育家 H.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采用。18~19世纪,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倡导爱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笃德》()里描述葛笃德本着&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儿童受到感动。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的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提出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及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育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进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中国现在学校德育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德育的性质、任务,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力求反映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现在教育界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共产主义方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以身作则原则等。德育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德育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德育原则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质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要求,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工作必须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科学性。一方面,教师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再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后,要把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方向的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知行统一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言行一致的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行统一是这一原理在德育中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正确的认识,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会出席错误的行为,而正确的认识如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言行不一。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使学生能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以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增加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影响非常大,教师以身作则,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教育学生,能比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一致,对学生知行统一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正面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从提高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一德育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的主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性人才,而不是驯服的奴仆。同时,这条原则也符合对中小学生教育的特点,在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时,不能靠压服,更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而要耐心细致地正面说理,要更多地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大,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说服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力。折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自力自理;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人都具有自尊心,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从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增强了自信,从而成为思想转化的内部动因和催化剂。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不信任,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就会造成学生&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因此,尊重、信任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教育态度问题。教师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尊重、信任学生必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热爱、尊重学生,必然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爱中有严,否则就会变成娇宠护短,放任自流;严格要求,必须以尊重、热爱为前提,严源于爱,否则会变成无理、无度。因此,严格要求与热爱、尊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教师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尊重、信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用爱心来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教师只有热爱、尊重、信任他们,才能激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使他们不断进步。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适当。要求合理正确,是指要求要合乎道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实际令人信服;要求明确,是指德育要求易于被学生掌握,便于记住和履行;要求适当,是指要求严得合理,是学生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是无理要求,都会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到底。在贯彻执行对学生的各项要求时,要督促学生完成,不能迁就、姑息、朝令夕改和放任自流,否则各种要求就会失去教育力量,教师也会失去教育威信。集体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学生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共产主义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必须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来实现,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集体教育原则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教育作用。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教师要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积极指导学生开展集体活动,以形成健全的班集体。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通过学生干部,把教师的教育意图转变成集体的要求。同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集体的活动与管理,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最后,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师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要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抓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在集团中,既有集体的活动与交往,又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个别活动,使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于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即积极的战胜消极的,正确的战胜错误的。当然,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矛盾的转化,促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缺点、落后的因素转化为优点、进步的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极的一面,无论对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发扬长处和克服不足,使他们健康地发展。其次,长善救失,因势利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的责任就是积极地创造使学生向优点方面转化的条件,使优秀学生更先进,后进学生不断努力进取。特别对后进学生,更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修养水平。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育,但主要靠他们的自我教育、自觉努力。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自觉进行反思与反省,严于解剖自己,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自觉进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中,教师应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首先,要统一学习内部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任务,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各方面加强联系,共同讨论研究教育学生的问题并取得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最后,要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资格考试>>
问题:  &#xe6
[问答题,材料题,分析] 材料中“我”主要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一天上午,晓轩突然在教室里大叫起来:“陈老师,我新买的钢笔不见了。”这时,很多同学把怀疑的目光转向小明,有的想要打开他的书包检查,小明一边说
“我没拿”,一边推开同学们的手,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因为班上同学丢的几件东西都是在小明那里找到的,我安慰一下晓轩,然后让大家安静下来,说:
“晓轩的钢笔肯定会找回来的,现在大家先安心上课。”
中午,小明悄悄来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支钢笔,我问他:“这是晓轩的钢笔吗?”他点头。我又问他:“你为什么要拿他的钢笔呢?”他说:“这支钢笔很漂亮。”
我说:“东西再漂亮也是别人的,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你知道吗?”小明惭愧地点点头。
经过调查我发现,小明平时去亲朋好友家里,想要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拿,久而久之,养成了“顺手牵羊”的坏毛病,就此,我多次跟小明的父母沟通,要求家长不
要溺爱孩子,帮助孩子意识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我还在班上组织班会活动,让大家熟练掌握向别人借东西的礼貌用语。
经过不断的努力,小明终于改变了乱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
在德育内容中,()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普遍伦理水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
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系的基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材料中“我”主要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材料中“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贯彻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集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我”在同学们怀疑小明,要检查他的书包时没有让学生检查,维护了小明的尊严,在中午小明找到“我”坦白时,了解到情况后要求小明“不经别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集中教育原则。集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材料中“我”针对小明的情况,在班上组织班会活动,让大家熟练掌握向别人借东西的礼貌用语,让小明在班会活动中接受教育,贯彻了集中教育原则。
(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材料中“我”与小明父母沟通,要求家长帮助小明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并组织班会活动让大家熟练掌握向别人借东西的礼貌用语,使得学校和家长对小明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贯彻了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参考解析当前位置: >>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5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 21 题,每题 2 分,共 42 分) 1、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 D、《论演说家的教 育》 2、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 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 A、演说家 B、智者 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 一理论(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 6、 在当代, 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 一种人力资本,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8、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与评价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9、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 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10、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 王军冬天迟迟不 肯钻出被窝, 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11、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 品德积极发展, 这种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2、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 量的变化,如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 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 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3、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4、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 根据奥苏伯尔的 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15、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 假设或一种属性。 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性 16、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 特征属于( ) A、态度特征 B、理解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17、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 感觉前途无望,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A、主观要求 B、相对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18、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从。依据科 尔伯格的道德发 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19、小强高考落榜了,他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努 力程度不够,决 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情绪宣泄 B、精神升华 C、行为补偿 D、认知改变 20、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 后学生们精神抖 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21、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 A、教师的人格特点 B、教师的教学水平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的威信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22、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24、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肓的影响较大。 25、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 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27、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28、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9、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18 分,共 3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30、材料 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 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 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 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 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 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 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 光。 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 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4 分)运用哪些德育方法?(4 分)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 分析。(10 分) 31、材料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 距较远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 螺丝刀和一把钳子。 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图 2 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 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 39%的被试者能在 10 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 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 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采用的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 分)该实验结果对教学 工作有何启示?(6 分)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学到因素的影响。(6 分)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D。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为《雄辩术原理》)是西 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2、【解析】C。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 实的描述和记录;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3、【解析】A。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4、【解析】C。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5、【解析】B。如果理解这两句话,很容易判断属于遗传决定论。 6、【解析】B。教育如果能够促进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 用,这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7、【解析】D。ABC 选项均是应试教育评价的功能,只有 D 选项体现了新课 改的发展新评价和激励性评论的理念。 8、【解析】B。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9、【解析】B。授人以渔体现的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属于发展能力。 10、【解析】C。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先去,这说明道 德意志水平薄弱,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11、【解析】D。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客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 一种方法。 12、【解析】C。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 限。阈限对应的是数值,感受性是这种感受的能力的强弱。 13、【解析】A。先学会的打羽毛球对后学习的打网球的影响是正迁移,很 快代表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所以是正迁移。 14、【解析】B。略。 15、【解析】C。继时性认识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 分析问题, 每一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 前后顺序;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 考虑多种假设, 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同时性和继时性不是加工水平的 差异而是认知方式的差异。 16、【解析】A。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 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 或默守陈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17、 【解析】C。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1 绝对化;2 过分概括;3 糟糕之极。 18、【解析】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的孩子认为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 规则和权威,避免惩罚,不造成实际伤害。 19、【解析】B。略 20、【解析】B。略 21、【解析】C。略 二、辨析题 22、【解析】错。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 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 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 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3、【解析】错。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 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24、【解析】错。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 记忆、 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 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 20 岁后,流体智力 的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 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智力比较的基础。 25、【解析】错。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 U 曲线的关系。 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 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简答题 26【解析】。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27、【解析】。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 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 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8、【解析】。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 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 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3)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 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 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29、【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1950)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 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 的情绪反映。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 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 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 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 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 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 评估―兴奋学说。 四、材料分析 30、【解析】。 (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 面的缺点。 因材施教原则: 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与严 格要求相结合。 (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 学生的思想品德。 (3)首先, 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其次,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 的思想特点;再次,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 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最后,教育者应根 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 懈地贯彻到底。 31、【解析】。 (1)说明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进行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2)其他影响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定势 ④原型启发 ⑤情绪与动机 ⑥个体的智力水平 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 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014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4 年 11 月 07 日 03:33:25 来源:育德园师 (www.ysedu.com) 2015 年教师资格招生简章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讲家的教育》 D《理想国》 答案 A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 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阶段性 B 连续性 C 差异性 D 顺序性 答案 A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 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 选择功能 B 发展功能 C 传递功能 D 保护功能 答案 A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 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 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D 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答案 A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 A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这表明教育具有()。 A 永恒性 B 依附性 C 时代性 D 独立性 答案 A 7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 是()。 A 人口分布 B 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 D 生产力水平 答案 D 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A 学科课程 B 拓展性学科课程 C 辅助性学科课程 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 D 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 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 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 循序渐进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答案 B 10、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 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 直接性、积极性和简捷性 C 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答案 D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 育方法是()。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个人修养法 答案 D 12、 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 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 常对其赋予意义, 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答案 B 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 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 的哪个阶段? A 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 提出假设阶段 D 检验假设阶段 答案 D 14、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 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A 消退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正强化 答案 A 15、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 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 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于()。 A 自我中心阶段 B 权威阶段 C 可逆阶段 D 公正阶段 答案 D 16、 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 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小博的情绪具有()。 A 矛盾性 B 激动性 C 掩饰性 D 短暂性 答案 C 17、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使其 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 行为分析 B 合理情绪疗法 C 系统脱敏法 D 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 B 【解析】 18、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 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 在的心理问题是()。 A 焦虑症 B 神经衰弱 C 强迫症 D 抑郁症 答案 A 19、 晓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能很好地与学校保 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A 归属功能 B 支持功能 C 认同功能 D 塑造功能 答案 C 20、 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 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效应 D 投射效应 答案 D 21、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 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A 思维品质 B 注意品质 C 意志品质 D 个性品质 答案 B 二、 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解析】错误。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所以普通高中属 于基础教育。 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解析】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 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 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4 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解析】错误。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 与判断,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 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 成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从而发生道德行为,可 以说道德认识决定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推动下, 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 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客 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产生好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 一定完全一致,例如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其他表述如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也是错误的。 25 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解析】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 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解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如下: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 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需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 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实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 衔接。 27 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解析】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 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28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解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 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 特征占据主导地位, 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前提,并孕育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即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 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 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 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不同 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 时期上的不同,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 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 但在发展的速 度、 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 性。 29 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解析】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以一个开放的、积极和诚实的态度对待 需要沟通的学生。 (2)尊重与接纳。相信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价值。无 条件相信学生有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3)同理心。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考系,从学生的立场、利益、处境出 发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验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 给学生。 四、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 材料: 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 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题也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道你把我当着一 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真心再见吧零分”。 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 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 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 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 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 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从此, 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 (1) 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德育原则?(6 分) (2) 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2 分) 【解析】 (1)梁老师运用的是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梁老师看到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写的诗,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从中发现了学生不甘 落后的精神,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梁老师利用 学生“做诗”的契机,鼓励学生,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奋发图强,最终取得了优 异的成绩。 最后,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 梁老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采取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诗”进行评价,促 使学生对自己有了全新认识, 并在这种正确认识下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考上高中。 31 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 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 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适了, 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 议, 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 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 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 建议。(9 分) 【解析】 初中生思维变化的最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并随着年龄 增长日趋成熟。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 外,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以自我为中心。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应以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为主。例如在作业考试中做 出时间限制,特别是平时要进行提高做题速度的训练。 (3)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 常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掌 握逻辑分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人物和事件。2014 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4 年 03 月 18 日 08:01:10 来源:育德园师 (www.ysedu.com) 2015 年教师资格招生简章一、单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 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 教肓具有( ) A.延续性 B.模仿性 C 社会性 D.永恒性 答:C 2. 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 A.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 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 社会文化传统 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答: D 3. 当代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 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肓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个别差异性 答: D 4. 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 “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这种教 肓目的论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集体本位论 D. 个别差异性 答:B 5. 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D 6. 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C.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A 7. 根据 《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 的规定, 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 分科课程 B.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 综合课程 D.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答:B 8. 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 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易度 E. 区分度 答:B 9.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 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 原则( )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答;A 10.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答:D 11. 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肓 的方法是( )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实际练习法 D. 情感陶冶法 答:C 12.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洋身不舒服,这 种感觉现象是( ) A. 适应 B. 对比 C. 联觉 D. 合― 答:C 13. 小球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 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 A. 整体性 B. 稳定性 C. 独特性 D. 功能性 答: B 14. 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朔⑾炙 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 倒摄抑制 B. 前摄抑制 C. 分化抑制 D. 延缓抑制 答:A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成( ) A. 波浪线 B. 斜线一 C. U 型曲线 D. 倒 U 型曲线― 答:D 16. 孙斌经常想: “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 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答:A 17. 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 基称之为( ) A. 教学支架 B. 最近发展区 C. 先行组织者 D. 互相协助 18. 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效能感 答: B 19. 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 极为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 ) A. 强化法 B. 系统脱敏法 C. 消退法 D. 合理情绪理疗法 答:D 20. 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 的认识, 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 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A. 有效说服 B. 树立榜样 C. 群体约定 D. 价值辨析 答:C 21. 小田热爰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 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 ( ) A. 态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意志特征 D. 情绪特征 答:A 二、辨析题(每题 8,共 32 分) 22.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肓。 答:错误。德育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包括四个方面:政治 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题目对德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因而 是错误的。 23. 直观教学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 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 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因此它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或者说是一种教学原则。 24. 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错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 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而注意的分 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 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 是被动而消极的。 25.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答:错误。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 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学 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非正式群体既有 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26. 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答:(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 擞肫蓝ā 27. 简述德肓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 的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 形成的基础。德育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28. 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答: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9. 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答: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指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主 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1)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教师的一般综合能力主要指教师具备广泛的基础 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该学科的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 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 和趋势;形成学科的思维方式。 (3)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较高的教师专业能力。 四、分析题(每题 18 分,共 36 分) 30.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并且很自卑和孤独,但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 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问: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 分) 答:(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 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 大脑,这为他能够正常接受教肓提供了可能性。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为人的发展中提供了现 实条件,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对象,手 段和机会。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为他 能够取得成就提供了现实条件。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 因为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第 二,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第三,基础教育处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 阶段。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也不能起决定作用。 (5)人的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人的发 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包括:第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 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第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三,在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1. 材料 学生 A: 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 学生 B:平面几何学的好,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 学生 A:不光知识这样,琴也是,会弹电子琴,钢琴也学得快 学生 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学生 A: 有意思,很奇妙。 (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10 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8 分) 答:(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 是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即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 进。例如学习语法后对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习平面几何后对立体几何有帮助; 会弹电子琴就比较好学钢琴。 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也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 干扰。例如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2)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 考虑: 第一,精选教材。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 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师应选择具 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兼顾学科自身的性质和学生的 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第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结构化: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 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 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 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 联结线, 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 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第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1)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学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列细节 的顺序,即渐近分化原则。 2)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 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3)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第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 时要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鼓励同学之间开展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 等来促进学习的迁移。 答:B2013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3 年 12 月 01 日 07:09:10 来源:育德园师 (www.ysedu.com) 2015 年教师资格招生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 D.《孟子》 1.【答案】C。 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 能?( )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2.【答案】A。 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3.【答案】D。 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4.【答案】B。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5.【答案】B。 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6.【答案】B。解析:1859 年,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 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 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 他在离开学 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 7.【答案】A。解析: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过&连带学习&的 概念。 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 响。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离开学校后,他很可 能永远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问题了。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提出一个&附属学 习&的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 兴趣和情改的熏陶。 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 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8.【答案】B。 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 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20 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9.【答案】D。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 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0.【答案】B。 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 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1.【答案】D。 1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12【答案】A。 13.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 是()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13.【答案】C。 14.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 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14.【答案】A。 15.赵明能够根据 A&B,B&C,则 A&C 的原理,推出 A、B、C 的关系,根据皮 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5.【答案】D。 16.赵毅在学习过程汇总,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 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6.【答案】D。 17.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 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 有( )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极性 17.【答案】D。解析:情绪的两极性可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 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爱和憎等。两极性也可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 和消极的(或减力的)两方面。前者可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如喜悦可促使人 积极地行动;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悲伤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 力。 两极性也可表现为紧张和轻松(紧张的解除)。 两极性还可表现为激动和安静。 18.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 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 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18.【答案】C。习俗水平的 19.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 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19.【答案】A。 20.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病属于(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20.【答案】D。 21.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 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哪个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21.【答案】B。 阶段 1:拒不服从的表现 阶段 2:自私自利的表现 阶段 3:人际关系表现 阶段 4:自我管理 二、辨析题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 23.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说法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 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 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 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 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 堂教学质量。 24.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该说法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 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 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 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 极作用,故本说法错误。 25.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25.该说法错误。(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 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 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 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 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 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联系:德育过程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 区别:(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 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与外部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 (2)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人在外部影响下,内部思想品德的变化发展过程, 是主体人与外部各种教育、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一定思想品德变化发展结果 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和发展范畴。品德形成是人的发展过程,是儿童政治、思 想、道德结构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它侧重于道德主体的内部运动。影响这一过 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品德形 成过程是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简答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合计 40 分) 26.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6.【参考答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 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 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 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 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 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 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 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 之一。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 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 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 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7.【参考答案】 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 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 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28.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8.【参考答案】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 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①在期末复习全学 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 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 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 150%时,效果最佳。 29.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29.【参考答案】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 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 型教师, 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 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 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 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阶段, 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 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三、材料分析题 30.《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 王老师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 学生甲说:“文章表现了周瑜的英雄气概,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 学生乙说: “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和小乔已经结婚 十年了,不可能是初嫁,这么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周瑜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 王老师说: “通过上述两位学生的意见,我们对这首词了解的已经比较清楚 了, 文章主要表现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和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 那么大家还记得 《赤 壁》吗?” 学生们:“记得!” 王老师:“大家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们:“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 老师问:”这两首诗表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丙说: “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描述不同,对同一材料的不同使用,都是为 了衬托作者的观点。 老师说:“这两首诗虽然对同一故事用法不同,但都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 30.【参考答案】 1.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 (1)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 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 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深化。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如下: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1.肖平、王东、高力、赵翔四个人都喜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他们看到 自己喜欢的球星进球后,肖平手舞足蹈,振臂高呼:“好球!好球!”王东也很兴 奋,高呼“好球”,但又不像肖平那样激动,高力也觉得球踢得不错,说:“是 一场好球”,赵翔正常都很安静,没有什么表现。 31.【参考答案】 (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分别是: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粘液质,赵 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 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 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粘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 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特征: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 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3)气质在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活 动各方面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应了解并有针对性的因 材施教。 每一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作为教师在 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刻意的改变学生气质,而是要注意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 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 其次,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特点, 可以分别采取各种相适应的教育措施,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良好品格。教师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要 注意从学生的气质出发,进行教育。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 束自己的任性行为, 但不能激怒他们,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 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 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 在活动中磨练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对于粘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 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 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 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最后,教师只有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 使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自身 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2013 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3 年 11 月 21 日 00:54:44 来源:育德园师 (www.ysedu.com) 2015 年教师资格招生简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赞誉为(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2.对童年期的学生而言,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 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哪一个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体育课 ) ) ) B.课外体育锻炼 C.体育竞赛 D.运动队训练 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5.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 中起(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6.1949 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 制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称为(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7.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类型是( A.分科课程 ) )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 培和动物饲养属于下列哪一教学方法(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9.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10.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的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 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 ) ) 1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体现的德育 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12.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 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3.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 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4.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 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 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功能固着 ) )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15.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 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16.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7.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 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8.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爽;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 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9.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予理睬,他的这 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A.强化法 B.脱敏法 ) ) ) ) ) C.消退法 D.惩罚法 20.兰§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一句“浓缩的就是精华”化 解了当时的尴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宣泄 21.罗森塔尔效应强调哪种因素对学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A.教师的知识 B.教师的能力 C.教师的人格 D.教师的期望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 理由。 22.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23.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4.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25.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40 分)26.简述学科心课程 论的主要观点。 27.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28.简述人格的特征。 29.简述品德的结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l8 分,共 36 分) 30.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 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到后来,他发展到每 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俨然成了一个名 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 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 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 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 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 在每天的收发、检查作业、劳动值 El 的协调合作中,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 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 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 ) )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 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得到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 谋划策, 有活抢着干。 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 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31.在一次讨论课上, 老师问学生: “雪融化后变成什么?” 张红抢先回答 “雪 融化后变成水。” 黄阳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泥土。” 柳丽慢条斯理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 老师评价道:“张红反应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满分。黄阳和柳丽,真不 知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 0 分。” 问题: (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10 分) (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8 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夸美纽斯关于教师地位的名言。★【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2.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命题立意】 考查考生对阶段性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考生需准确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 要求。 3.A【解析】体育课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错因分析】略。 4.B【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学制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属于识记性题目,难度不大。考生需准确掌握学制的概念 及其与国民教育制度的关系。 5.C【解析】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错因分析】略。 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目标模式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需准确区分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内涵。 7.A【解析】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主要类型是分科课程。【命题立意】 考查考生对新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混淆小、初、高三阶段的课程设置。 8.D【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 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 动物饲养等。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实习作业法的掌握。★★★★ 【错因分析】易误选 A 项。考生需准确区分实验法与实习作业法的内涵。 9.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 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 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 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命题立意】考查生对实质教育论的理解。★★ 【错因分析】 易误选 A 项。 考生需准确区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概念。 10.C【解析】所谓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 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 地教育学生, 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结合题干的描述, 可知本题选 C 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德育原则的掌握。★★★★ 【错因分析】易误选 D 项。考生需准确掌握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 11.A 【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 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题干中的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的 意志受到磨炼,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实际锻炼法的掌握。★★★★【错因分析】文言文 理解有误。 12.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 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命题立意】考查再造想象的概念。★★★ 【错因分析】易与创造想象想象混淆,考生应充分理解两者的概念。 13.D【解析】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 控制的策略。【命题立意】考查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