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杂行杂修的人鼻子上的坑很难修复吗往生

第三方登录:佛教弟子持名多年未能自在往生,此与法师平时所开示是否相违背佛教弟子持名多年未能自在往生,此与法师平时所开示是否相违背繁华科技百家号为何一位念佛三十年的老居士临终还不能自在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净宗百问问:一位老居士念佛三十年,临终不能自在往生,需要助念才可以往生,这与法师平时所开示的相违背,令本人顿失信心。请法师用有力的教证来说服末学,清除疑惑。答:我想作以下四点说明。  第一,老居士不能自在往生背后的原因。  你说这与我平时所讲的相违背,其实并没有违背。为什么认为违背?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你认为“平生业成”应该是往生自在,但老居士临终却没有自在往生,所以就感觉相违背。你看的只是表面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要分析。  要知道,所谓“平生业成”,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愿称名”“正定之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为我们下的保证,我们信佛就这样信,没有任何问题。作为一个念佛人,未必要依赖临终助念才可以往生,不是归命于临终助念,是一心归命于阿弥陀佛。  这位老居士念佛三十年,为什么临终没有自在往生?从你写的关于他的往生纪实可以看出,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归命阿弥陀佛,平时没有获得善导大师所说“安心起行”的安心。何以知道?他虽然念佛,但是担心自己不能往生,担心临终的时候儿子不孝顺会来阻挠,他把往生这件事像押宝一样押在临终有人助念上,不是押宝在弥陀的本愿不虚假、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上,他不是这样的安心。  老居士问过别人,别人跟他讲:“你不用怕,尽管老实念佛,往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陪在你身边。你现在为他人助念,助人往生是因,临终得人鼎力相助顺利往生是果,你要相信,不用怀疑。”通过这些对话,可以知道他的心态,他对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并没有真正地信顺,也就是平时还不具足“三心”。他以为“我念佛可能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要靠临终别人来助念才有把握”,这个理解不够正确。是专修念佛,仰靠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不论临终有人助念、没有人助念都决定往生。但是你能不能信得过?信不过就是信心不足,信得过自然内心坦然安定。  我们不能只看外表,比如这个人也是在念佛,也很精进;但是他的内心我们并不清楚。关于这些,不管从教理方面还是从譬喻方面,我所讲的碟片都说得比较清楚了。临终助念是特别针对平时没有念过佛的人,针对杂行的人,还有针对虽然念佛,形式也比较专,但是就像这位老居士一样,自己把往生定在临终时刻的人。为什么不现在归命阿弥陀佛呢?归命之人,印光大师说“虽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现在就平生业成不是很好吗?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几种关于往生的错误知见。  往往初学佛的人,对阿弥陀佛本愿不够了解的人,会有一种什么现象呢?叫作“非因计因”,不是正确的往生之因认定为往生之因,成为错误的知见、做法,从而导致最后错误的结果。他不知道反省、改正,反而一错到底。  比如,把往生定位在临终要人助念才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并没有说定在临终,是“乃至十念”,贯穿一生的,这样就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像上船一样,船定在9点钟开,你未必要8:59才登船,你8:30就可以坐在船上去,9点钟(代表命终)有人助念、没人助念,有人提醒、没人提醒,肯定都可以到彼岸的。如果你一定要等到8:59才迈上船,这时要是没人提醒,没人把你往上推一把,或者你还在岸上,就很慌张,未必能过得去。所以,我们未必要等到临终才归命,是现在就要归命。  “归命”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其实是要把你的身心、性命全部交出去,往生成佛这件大事完全任凭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很多人都是把往生捏在自己手上,不放心,然后“把这件大事交代给谁呢?”不是完全任凭阿弥陀佛,而是交代给某某师兄,“你到时候帮我一下忙”。这都是错误的知见。  又比如,杂行杂修的人很难往生,专修念佛的人很容易往生。但是他不了解,“你看,这么努力地杂行杂修尚且很难往生,说明我的善根福德累积得不够,我还要进一步努力杂行杂修”,这就错了。之所以往生不定、往生很难,就是因为杂,这个“善根福德不够”,不是指数量多少的不够,是指本质上不够,凡夫所修的有漏杂善和六字名号真实功德是无法相比的。  第三,有关平生业成的经证。  有力的教证不用太多,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佛的本愿难道不够有力量吗?善导大师的解释难道不够清楚明吗?“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说“一心专念……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些都要信得过。阿弥陀佛誓愿是假的吗?本愿文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成就文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本愿成就偈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不是很有力量吗?  到底是要以佛的经文来衡量我们的行为,还是以我们眼睛所见到的来衡量佛的经典到底准不准?你有没有真正地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而“闻名欲往生”?如果这样,自然就“皆悉到彼国”,也就“自致不退转”。佛是不会欺骗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信不过。凡夫往往以自己所见、自己所理解的所谓“事实”来界定佛法的道理。是以我们凡夫来界定佛,还是要以佛的誓愿来规范我们?不要错了。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关于信心。  阿弥陀佛本愿有说三十年念佛不能往生吗?不要说三十年,“三念五念佛来迎”。关键的问题是这位老居士他平常没有正确的安心,所以也不存在因为这件事情顿失信心。也可见得你平常的所谓“信心”并没有真正地信顺弥陀救度,如果信顺了,因为这件事情就更加增加信心,“哎呀,我不能像他这样。像他这样没有归命阿弥陀佛,到最后不就出现这个结局了吗?”那怎么改正?现在就要一心归命,不要押宝在临终助念上。  我们固然特别随喜赞叹、鼓励临终帮人助念,但我们自己往生并不是押宝在临终,临终的时间谁也确定不了,何况阿弥陀佛并没有说要临终助念才能往生,阿弥陀佛说“我带领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来迎接此人”,他有说“需要你们娑婆世界几个凡夫帮帮忙,我才能把他接得走”吗?不存在这个问题。是现在念佛,现在一心归命,现在一向专念,现在佛光就照耀摄取,一直到临终不断,诸大菩萨、圣众就显现其前,迎归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另外,我们讲证据,证真、证伪。证真,证明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是不是真的,并不需要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真的才说明这个事情存在,只要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了,就能证明是真的。证伪,则必须所有情况都不存在才能证伪。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要证明这个房间没有豆,必须房间每一个角落全部都看遍没有豆,才能说是没有豆的;如果只看一部分就说没有豆,这样就不能成立。但是如果要证明有豆的话,只要有一颗就可以了,不管是在墙角,还是在床上、板凳上、抽屉里,并不需要满地都是豆才能证明这个房间有豆。  所以,要证真,有一件事情就可以。那么,从古到今这么多人往生,只要有一个是顺佛本愿平生业成的,就证明这个教理完全不错。除非所有人没有一个平生业成,那才能说失去信心。所以,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反而失去信心呢?  他没有平生业成,临终不能自在往生,你要分析他到底是什么状况,是不是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要以佛的本愿来界定,不是以我们凡夫肉眼所见的所谓“现象”来界定,说“你看,他念佛反而没有自在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本愿可能不灵,或者你们解释得不对”,那你说怎么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还不对吗?当然,你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来问这件事情,并没有指责的意思。净宗法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繁华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日分享萌宠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专修与杂修之区别
我的图书馆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专修与杂修之区别
& & & &净宗:
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弘阐,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西方万不漏一。
「其利无穷」:什么样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利益。
专修,谓身业专礼,
专修法门。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业专礼拜,叫「身
业专礼」。
口业专称,专念南无名号。
意业,我们的意念,「意」是思惟:
意业专念。专忆念阿弥陀佛。
如此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一万个里面一个不会漏掉,一网打尽,「万不漏一」。
前提是:三专。哪三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三专变成一专:「一向专念」。
所以,也有人问:「师父啊,愿往生的人那么多,怎么实际往生
的人不多啊?」以此为标准就知道了。我们去打听打听,也去调查调
查,只要是杂行杂修的,肯定危险;只要是专修念佛的,肯定走得很
殊胜。所以,为什么愿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问题出在专和杂!专
和杂是我们净土门的一个分水岭。
当然,关于这个「专」,前面也说了,「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
理双契干」,行持上专,不是那种偏颇的,「就专修念佛,其它通通打
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是在了解整体原则的情况下,选择适合
我们本人的根机,专修专念,这样,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大家愿生净土,就怕把自己漏掉了,有人听说「念佛者如牛毛,
往生者如牛角」──牛身上的毛很多,几十万、几百万根;角有多少?
一头牛只有两只角。说:学道的人像牛毛那么多,得道的人像牛角那
么少。这是讲一般的修持法门,如果拿来讲净土法门,说:「念佛的
人如牛毛那么多,往生的人如牛角那么少」,那我们都不要念了──
不是的!这是误解。
念佛是「万修万人去」、「万不漏一」的法门,所以,我们大家往
下听,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也好、也好,历代的祖师把阿弥
陀佛的悲心本愿阐发出来,我们都可以万不漏一,百分之百被阿弥陀
佛录取到。
什么是杂修呢?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
他也念佛,他也求生西方,但是不专。「兼」就是附带,
像我们现在兼职,有一份工作,再找一份工作,两份、三份。他也是,
「我修一下念佛,再兼修其它种种法门」。
回向往生。
比如说「我还,我还观想,我还……但我的目的还是要
往生西方,我念佛往生,我参禅也回向往生,我诵经、持咒也回
向往生」,这就叫做杂修。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你看,这样修行,跟专修念佛来比,是不是难多了?专修念佛,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很容易,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
呢,是兼修种种法门,累得够呛,回向往生。结果一百个里边难得一
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稀有三四个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心不纯
那「不一」呢?不是一向念阿弥陀佛,他心力的目标不是一个稳
定的方向,这样就分散了,利益就轻微了。
大师说善导的「专杂二修」是:
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赞叹到顶点了,说这是「金口」。在世间讲「金口」,是讲帝王,
皇帝叫「金口玉言」,在佛门里讲「金口」,就是指佛了。
「金口诚言」:诚实语,不虚假的。
「千古不易之铁案」:从古到今、贯穿未来、永不改变、铁板钉
钉的案子,定下来了!所以,大家好好地思量一下。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解释《观经》嘛,以《观经》叫「此经」。
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阿弥陀经》,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
号往生极乐世界。
(发布者: ,责编:无量光,网站:,讨论请进入:)
馆藏&1231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子上的坑很难修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