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里犯罪高考有没有年龄限制制之说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是没有个法--学佛网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是没有个法
发布:一无所得&[ &]&& 日期: 13:13:00&&
  法无定法。世间哪里有什么佛法呀,这可是释迦本师在《金刚经》中亲口说的呀!世上真的有佛法有个佛存在就已经不是佛法不是佛了。那些所谓的佛法所谓的佛,只是释迦本师的方便之说,对症下药,没有一切心,何说一切法,这个法指的是方便之法,但是你要是抓住了个什么法都没有不放,你就抓住了个没有,抓住了个空,你又上自己的当,抓住了有,佛法的奥妙就在这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一切不要去执著,一执著你离佛道又跑很远了。但是以有修空,又是我们凡夫所必经的阶段,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密也好, 显也行,修到最后法也要空了。所以持经、念咒、打坐、观想这几种实修功夫不可少!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刚经的翻译,真不晓得佛说些什么!他上面讲的那么好,多大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但是福报还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后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么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没有一个东西。这里说的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断见,没有就是没有。换句话说,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个是妖怪,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着魔了。  这就是金刚经的特点,所谓大般若经,智慧高到极点,一点痕迹不留,讲过以后,马上推翻。等于一个教育家,教育了许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觉得自己的确是今天的大老师,他已经完了,他已经是师老了。所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金刚经这种句法,后世许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顾亭林,在日知录上就讲,叫一般学生不要看佛经,佛经没有什么看的,这个东西就是一桶水,一个是满的,一个是空桶,一下倒过来,一下倒过去,倒来倒去就是这么一桶水。他认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倒来倒去,等于没有说嘛!  这个第八品的要点,说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贤圣悟道的道理。说到了这里,又引出后面一章的大问题。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佛教盗戒之构成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视角佛教,盗戒,刑法,之构成,佛教盗戒,犯罪构成,刑法学,构成犯罪,刑法理论,犯罪理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佛教盗戒之构成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视角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1166166|回复: 1727
地藏论坛任务通关帖 [1-24]——刚接触佛教的朋友请进(7-31)
在线时间28421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09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从地藏论坛建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佛教智慧。有不少朋友和我们提到刚刚接触佛法的感受和疑问,还有的朋友接触了解佛教有不短的时间,也有同样的感受,而这些朋友最常提到的两个字就是:迷茫。
佛教的经典太多,再加上随着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有无数的注解、阐述出现,更让绝大部分人感到不知所措。
佛教的很多观念让不少人畏而不前,觉得这些观念太难接受了。
现代佛教中有很多是乱七八糟的不正确见解,根本不是佛教的原意。这些东西混淆了大家的知见。让人真伪难辨。
佛教有很多戒律,让人感到受到约束。令人敬而远之。
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理由,总之让人面对佛教的时候感到很迷茫、很无助。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不知道该怎么了解、怎么认识、怎么运用其中的道理让自己的福报、智慧增长。
所以我们总结了这个帖子,如果大家循序渐进,做完这些任务。相信会对佛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运用佛法改善自己的福报、增进自己的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帖子是为了那些对佛法根本不了解、或者是相当不了解的朋友们开设。没有造神崇拜、没有神异玄奥、没有盲目和迷信。这里谈的事情我们会尽量理性和客观、就事论事。
这个帖子计划会写30-40节。第一部分谈涉及普通生活的部分。第二部分谈业力、因果、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第三部分,谈佛教的修行法门。会逐步发出来。
做完这些任务我们也没有什么奖品给您。但我相信奖励已经在那里了。
91ef76c6a7efce1b6b0d69a2ac51f3deb48f65b0_meitu_1_meitu_5.jpg (4.21 KB, 下载次数: 129)
08:57 上传
任务一 千年前的黑科技?
佛教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宗教。佛教是智慧的。释迦牟尼佛在数千年前所阐述的宇宙、微观世界、人的生理状态,正在逐步被现代科学所证明。这一点上,除佛教以外没有任何宗教、哲学能够做到。
每次有人对佛法信心不足的时候我都会推荐他看看这些帖子,如果说几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述的宇宙世界还不能让你感到惊叹,那我们觉得真是不可思议的。
佛教经典中释迦牟尼佛详细阐述了胎儿在子宫中的发育情况。和现代医学经过科技手段拍摄下来的完全一致:
人的思维器官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明确指出是大脑:
佛教经典中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的典故不少人都知道了。但你知道佛经中对人身体的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么?
&正法念处经&:复次有十种虫。住于血中。为风所杀......................十名酢虫。为于热风之所杀害。生于血中。其形短促。团圆无足。微细无眼。能作身痒。惙惙而动。其虫味碱。于人死时。如是等虫。为风杀已。血则干燥。其人即死。是故人说死人无血。血欲干故。得大苦恼。临命终时。心怀大怖。受大苦恼恐舍此身。行于异处。舍离亲族知识兄弟妻子财物。痴爱无智。爱结所缚。无有救护。无善法伴。唯独一身。一切身分。血脉干燥。受于身心二种大苦(三十)
“生于血中,其形短促、团圆无足”。这个描述对照电子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片。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其虫味碱”。人体的血液环境PH值是7.35-7.45之间。弱碱性
看完这些,相信大家对佛教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佛教绝对不是愚昧的宗教。而是智慧的。甚至是远远超越科技手段的智慧。
&起世经&:食美食已。运动施为。受少疲触。乃得消化。
这就是今天的任务啦。佛教中说,大家如果吃的很好,一定要运动,而且要达到稍微有些劳累的程度。食物才会消化。现代医学已经了解食物不消化会产生很多疾病。现在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和吃得好,运动少有很大关系。运动少,人体的淋巴细胞、血液循环缓慢,容易产生癌变、血栓。所以嘛
任务一:每天做运动,慢跑、打球等等,凡是能够出身汗,又没有什么伤害的体育运动,都是可以的。而且要足够量。比如慢跑要20-30分钟。因为现代医学证实,慢跑要持续一定时间以上才能开始消耗脂肪。
注意事项:
1.最简单、最提倡的是:慢跑。天天坚持哦。
2.天气冷的时候、地区,请最好到健身馆内。或家里做室内活动。否则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害。因为支气管遇冷会挛缩,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慢性支气管炎。
3.年纪大的人请酌情减少运动量,有病患者请遵医嘱。不提倡老年人早晨锻炼。
4.如果你平时做的工作就是体力工作,请自动忽略此项
5.站立或固定姿势工作者,有时候虽然劳累,有的并未达到一定运动量,适当的运动出汗,反而会缓解疲劳
6.有病患的朋友请咨询医生指导锻炼方式
别惊讶,别说搞什么搞,学佛第一个任务让我去跑步。身体健康是基础。而且习惯了运动,会感到精神舒畅、体力充沛。
释迦牟尼数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吃得好了,就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不去等着得病吧。不要怪佛不保佑你。
任务二 关于吃饭
谈到佛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烧香跪拜、佛祖保佑、阿弥陀佛。具体佛法中讲过什么基本上不清楚。
现代人对佛法的理解不少都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传播的只言片语来了解的。其中包括大量对佛教的片面理解。有的和佛教完全相反的观念也冠以佛教的名义来讲。鱼目混珠,让不少人对佛教产生了误解。
前面说的跑步和健康有关。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些与健康有关的东西。
我们说说吃饭的问题。
佛经里曾讲过多病的原因之一是: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
这是挺重要的。身体健康,和饮食的关系十分重要。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一点无论中西医,都会承认。对于吃饭,有各种健康建议、各种医学讨论。有不同的医学、食疗专家给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案。不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最为有效、最为核心的宗旨,是世尊说的这句:宿食不消,而复更食。
通俗简单说,就是上顿还没消化完,接着吃下顿。现代人,这种情况太多了。除了一日三餐,还要下午茶、宵夜。人的肠胃,消化食物,最少要三四个小时,如果吃的是油腻东西这个时间还要加长。再加上很多人压力大,吃饭时候不由自主就吃得很饱。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严重到,前一天吃的还没消化呢。今天接着吃。
这种情况多了。自然就导致肠胃功能减弱,身体的根基开始动摇。病就随着来了。你可以看看人小的时候胃口怎么样,小孩子,那就是跟无底洞一样,什么都可以往里塞,过一会儿还又饿。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胃口逐渐差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什么时候一个人的胃口开始走下坡路,那么身体也会逐步走下坡路。如果这个人很长寿,而且身体健康。那么首先其胃口要好。
《佛说业报差别经》说: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那么吃饭该怎样呢?把这句话反过来,等宿食消了再吃。说的明白点,就是饿了再吃。自己还饱着,上顿还没消化完,下顿千万别吃。而且吃饭不要过饱、过多。这样就会保护自己的胃气。要知道自己的“量”。自己给自己限定一个适合的“量”
说到这个,多吃是什么表现呢?自然是贪的表现。贪吃嘛。人的‘肚量’是有限的。高负荷运转,就会缩短使用年限。
谈完了吃饭,我们再说说减肥。这个话题很多朋友都比较热衷吧。佛教还谈减肥?没错。看看这个帖子:
波斯匿王减肥成功之道
不过这里的波斯匿王耍了个小聪明,他有权有钱,是等于是雇人在旁边提醒他。我们大都没这个条件。所以想要减肥只能靠自己提醒自己。
饮食节量的小窍门。
不少中国人很难节食。原因之一就是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饭菜分开。大家人手一碗饭,然后各自取菜,这样一来大家很难知道自己吃了什么。因为很难估算吃了多少,不知道到底吃了多少,自然就难以控制。
大家知道从前出家人怎么吃么?就一个钵。大饭碗。一顿饭,连饭带菜就这么多。
我们学学出家人的吃法,自己家用钵好像夸张了一点。家里找个大点的碗,或者西餐的盘子。每顿饭,把饭、菜都放到一起,而且规定就吃这一碗、一盘。吃之前先估算一下,这次盛的菜是不是太多?把量控制好了再吃。吃完坚决不要再加了。这样慢慢就能控制自己吃饭的量。
所以这次的任务是:坚持用这个方法吃饭一个月。长期坚持更好啦
注意事项:
1 记住吃饭的前提:饿了再吃。
2 有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请咨询医师调整饮食。
3 这种方式和西餐有区别哦。西餐是一盘一道菜,一盘完了再上一盘。一样养大肚汉。
4 吃饭细嚼慢咽,吃饭矜持一些不是装样子。不要像饿鬼投胎一样。
任务三 奥特曼和济公
不少人看到这里会说,你这个怎么和我们常见的佛教不一样啊。学佛的不都是一上来说要信佛、要念阿弥陀佛、烧香磕头。行善什么的么。
其实我们说的也都是佛教的内容。而且很重要,和大家的生活切实相关。而大家由于了解的佛教内容很少,听到的还真假参半。所以并不清楚,佛教中都讲了什么。也不清楚学佛后该做些什么。佛弟子会有哪些特质。
有的人靠小说、影视剧,所了解的佛教甚至是非常颠覆的。
比如常见的济公传说。最早的济公传和济公的原型相差了大约数百年。济公(1130年—1209年),有文字记载的在南宋,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这只是很少的记录。专门介绍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最早成型的小说《醉菩提》是明末清初的。最后完善本的济公全传是清朝的。小说家取材数百年前的人创作的东西。基本上除了人名、出身之外都是虚构的了。
但是却有着不少的人,把小说中的人物当作了真实的。甚至还套在了佛法头上。就好像把《西游记》当真了一样。民间作品当作娱乐便可。
真正的佛教却和这些完全无关。说句笑话,把济公当佛教人物,如同把奥特曼当日本防卫力量一样。作者创作的形象基本上是靠自己的想象。但这个济公的形象却深入人心。让不少人认为佛教的高人都是邋邋遢遢、饮酒食肉、不守戒律。这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谈谈这些主要是请大家先了解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影视、小说所描写的东西和佛法有时候根本无关。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佛教经典的讲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世尊于逝多林时,见地不净,便执帚欲扫园林。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皆执帚共扫园林。佛与众弟子打扫完毕后,入食堂就坐。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有那么一次。佛在道场看到地上不干净。于是便拿起笤帚准备打扫卫生。
这时候他的几个大弟子看到后,都跟着佛一起打扫。老师亲自动手,其它人当然不能看着。
打扫完了,大家到饭堂就坐。
佛说:打扫有五种好处啊。
1 令自心清净。
2 令别人的心清净。
3 令诸天人欢喜。
4 根植端正业力。将来有端正的果报。
5 命终生天。
环境好、整洁、干净是有很大好处的。连佛都要如此。何况我们自己呢?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了表率。所以说真正的佛弟子一定是干净整洁的。
打扫卫生能令自己的心清净。处在一间干净整洁的屋子里,你人就很安宁。就不容易想不好的事情。
同时好的环境不仅仅影响自己,凡是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都会受益。
你想知道什么地方、什么城市犯罪率高,看那里的环境就知道了。脏乱差的地方,犯罪率就高。这个虽然有点武断,但却非常接近真实。
脏乱差的地方,人们更容易烦躁、易怒、难以忍受矛盾、容易极端。而且思维容易混乱无序。
说完了打扫卫生,我们再看看洗澡。佛教中有专门论述洗澡方法、请僧众洗澡的经典,你信不信?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
佛告耆域。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
何谓除去七病。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
佛教洗澡很有讲究。要温室、室温不能低了。要干净的水烧热。还要澡豆、苏膏、淳灰、杨枝。换成现代的洗浴用品么,要肥皂、搓澡用具一应俱全。
洗澡可是有很大好处的。洗澡能消除不少疾病。尤其是湿寒疾病。
在不少经典中都有提到。例如:
《十诵律》云洗浴五利:佛在舍卫国时,有比丘癞病,求治于药师耆域。耆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未听入浴室。’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遂听入洗浴,故说此五种利也:
一、除垢& && & 除垢者,& &&&谓澡浴身体,则诸垢秽悉皆除去也。
二、身清净& && &身清净者,& &谓澡浴身体,垢秽既除,则身体清净也。
三、除寒冷& && &除寒冷者,& &谓澡浴身体,则清净和畅,一切寒冷自除也。
四、除身中风& &&&除身中风者,&&谓澡浴身体,得无寒冷,则风邪等病自除也。
五、得安稳& && &得安稳者,& &谓澡浴身体,既无风邪,则四支自得安稳也。
有关水浴,佛教僧团有严格之制规,一般惯例在浴池水浴。又行温浴、香水浴等,据四十华严经卷十一记载:香水沐浴具十种功德,即:(一)能除风,(二)能去魑魅,(三)精气充实,(四)增益寿命,(五)解除劳乏,(六)身体柔软,(七)净除垢秽,(八)长养气力,(九)令人胆勇,(十)能去烦热。
看了这些讲述。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佛教弟子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了。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都是非常好的。不会邋邋遢遢,脏的让人躲的远远的。
接下来第三个任务,估计大家也猜到了:
打扫卫生啦。保持自己住的地方整洁干净。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
暑期、炎热之地最好每日都洗浴。北方冬天虽然不用那么勤,也要隔两三日洗浴一下。
你要是住在狗窝一样的屋子里,乱七八糟、还浑身臭味,有条件搞好卫生、洗浴干净而不去做,只能说你像济公。而不太像佛弟子。
任务四 客套和妄语
佛教中有很多事情普通人特别不理解。这也是不少人不太愿意接触佛法的原因。觉得不可理喻。
其实这样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佛教的不了解造成的。
比如说,佛教戒妄语。不说谎话。很多人就感到这不可能嘛。现实生活中能这样吗?某个人请你吃饭,你不愿意去。要是照实说:我看你不顺眼,不跟你去。那还能在社会上混嘛。
又比如某件事情别人要求你保密。结果被另外一个人问起来,你说不说?说保密、不告诉你,也得罪人。怎么办?说不知道,那不就是妄语啦?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不少人觉得佛教的不妄语简直就是不近情理、难以实施的。其实这根本不是佛教出了问题,而是大家没有了解佛教中妄语指什么。
请大家看看这段佛教经典的讲述就知道了。
佛教所说妄语,分为两种。一种是佛教修证境界中的,没有证得的说自己证得,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修行、戒行,为了求得名利而说自己有了。这是严重的妄语。
另外一种,是普通社会上的妄语。
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为下妄语也。
能够导致他人杀害生命、破坏他人家庭生活,违反契约而令别人嗔恨。
这样的情况是妄语。
其余调戏。及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
其它的开玩笑、自己的各人观感,比如我就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看之类这不算妄语。还有那些本来就是要保密的事情,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这都不是妄语。更不犯戒。
这里说的十分清楚。妄语不妄语,完全看处在什么情况。你要是违背信用、诺言,要是说会让对方产生非常负面效果的话那才叫犯戒。
比如,一个癌症患者,大家都瞒着他。问你的时候,你说你就是癌症,活不了几天了。这是什么?这才可能是妄语呢。因为你可能让破坏了对方今后的生活。会完全摧毁对方的生活意志。
“妄”,并不是仅仅指不真实。大家查查字典,妄还包含:胡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比如:轻举妄动、胆大妄为、妄尊自大。
妄语,也是指乱语、胡乱说、胡说八道。妄语并不是简单的指与事实不符。
所以大家切莫误会这个事情。认为不妄语,就是不能说谎。恰恰相反,有时候不说谎才是犯戒的。比如刚才举的,对癌症病人说实话,那就是妄语。那才是不合理的。是乱说话。
对佛教的这个误会是非常深的。社会上普遍都不曾了解佛教所说的妄语到底是什么。而是想当然就认为妄语是谎言。不妄语就是不说谎。
我们再举个例子,一个人拿着刀子追人砍杀,追丢了,跑过来问你。那个人跑哪去了?你虽然知道,该不该说实话?
说实话,才是妄语。你骗他,才叫不妄语。如果你说了真话,虽然是事实。但你违反了不妄语。
这样我想大家都该清楚。平时有人请你吃饭,你不愿意去该怎么办了吧?客套、托词这都并非妄语。你如果说我就是不愿意和你吃饭,这可能是事实,却未必不是妄语。保不齐会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佛教提倡怎么说话。
佛教提倡爱语。而爱语是交朋友的必要条件之一。《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 》 讲:得善友坚固。常得爱语摄受故& && &&&
你要是想友情坚固,就要常常说爱语。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说:不作恶语不粗犷语。常说爱语说美妙语。不要说粗俗的话、不要恶言相向。
那么具体怎么爱语呢?
《瑜伽师地论》讲: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
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人性。
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
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说爱语有三种,
第一种,说话的时候,远离痛苦的表情、不耐烦的表情。颦蹙是指忧愁不乐。要怎么样说话呢?要舒展容颜,要平视,要含笑、微笑。按照世俗的礼仪,问候、寒暄。问问身体好不好、家里人好不好、昨天party尽兴不?等等。
第二种,如果见到别人有钱多金、老婆漂亮、生意兴旺等等,对方又并不自察。一定要告诉他,并为此替他高兴。如果知道其在佛教中有修有证、戒律清净,也是如此。告诉他、替他高兴。
第三种,较为高深。能够宣说各种佛法教导,利益安乐友情,让大家都获益。这叫菩萨爱语。
第三种俺们先不学。暂时学不了。那前两种我们是没问题的。
第二种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善于赞美、表扬他人的优点、长处。未必是局限在对方有钱、老婆身上。对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优点,都是我们赞叹的对象。
所以第四个任务来啦
每天找一个对象,自己的亲人也好、同事朋友也好。怎么说呢?舒展容颜、平视微笑。说什么呢?找到对方的一项优点,如果这个优点他自己还不太了解就更好了,赞美一下。
任务五 钱该怎么花
谈到佛法,不少人就会联想起布施给钱。在并不信仰佛法的大众中,好似佛弟子都是要出钱布施,甚至佛教要求佛弟子布施倾自己全力布施。还会有一个联想,佛弟子,都不会爱惜钱财、不爱惜自己家人、眷属、说抛弃就抛弃。说出家就出家。还有不少家财散尽的例子。最为错误的一种联想。佛弟子都是很清苦的。都不可以有各种享受。而且还有好多例证,比如世尊以身饲虎、比如某大德放弃家产出家修行等等,某某大师过得如何清苦、如何简朴。以此证实。
所以如果某人学习佛法,而家属反对的颇多。这似乎是主要原因之一。生怕学佛后影响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实这些大都是对佛教的误解。而且这种误解在相当多自称佛弟子的人中也是这么看的。
我们看看真正的佛教是怎么教导大家的。
《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其实佛教提倡的是少欲知足。但少欲并不等于过得不好。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这是两码事情。你开着奔驰宝马、坐着私人飞机,也不一定做不到少欲。
少欲绝不是吃得很差、穿的破破烂烂、要什么没什么、别说汽车房子,连自行车都没有。这个只是穷。而不是少欲。更不是佛教提倡的生活。事实上穷,未必不会少欲,或许欲望更为强烈。
否则佛教中不会教导那么多让大家拥有财富和幸福生活的方法。佛教的目的并不是过穷日子。而是过最幸福的日子。
《佛遗教经》讲: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中略)......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很多人认为少欲知足,就是不思进取,不奋斗。好吃懒做。其实少欲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不少欲,我们烦恼会很多。无法幸福。如果不知足,则体会不到快乐。永远处于苦恼之中。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多见。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富豪、明星自杀。但也有不少人,生活稍稍好一些,知足常乐。感到很快乐。这是心态的不同。
请大家放弃一个想法,那就是知足常乐就是不思进取,将来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少欲知足,并不等于无法过上好的生活。这个牵扯到了很多方面的理论。事实上绝大部分人,也常思进取。奋斗了一辈子,离自己的目标差的很远。过的即劳累,又不快乐。大部分人靠进取是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的。
不要听信现在流行的成功学上说:你也可以成为比尔盖茨、巴菲特。真相是你成为比尔盖茨、巴菲特的几率几乎是0。世界上不会全都是比尔盖茨的。否则你出门早点都买不到。那都是廉价的精神鸦片。
佛教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能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而世间的哲学理论、道理,无法解释这些。
比如勤劳致富就是个错误的命题。如果勤劳、进取能够致富,那么中国大部分人都该比巴菲特有钱。至少比欧洲人有钱,欧洲人每天工作几个小时,每年工作多长时间,大家可以查查。和中国对比一下。更极端一些的例子,相当一部分富人根本不用工作,就很富有。从一出生就很富有。这是普通世间哲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而佛教却明了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后面会详细展开。这里只是请大家了解一下,佛教并非等同贫穷、清苦。
接下来,我们先和大家说一个有关布施的问题。
佛教提倡布施。很多人都害怕,亲人学佛后,不惜财、到处散财,搞得家里穷困潦倒。而一些佛弟子也有类似的错误观点。那就是学佛了,要视金钱如粪土。根本不能算计金钱。这是颇为错误的观念。
在《优婆塞戒经》中讲到: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如果我们的财富,不能先供养父母、令妻子家人恼怒的情况下、让我们的眷属、奴仆、下属、职工困苦的状态下,拿钱去布施。这样的人是恶人。这叫假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知怜悯慈悲、不知报恩。这样的人,将来的果报虽然能够得到财宝,却无法积攒下来,而且身体多病。
《优婆塞戒经》是讲在家居士戒律的一部经典。戒律在佛教中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这里我们看到佛教对于布施,绝不是说你掏钱越多越好、都掏出去才好。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能先把自己的家庭责任照顾到,那么这样的人叫恶人。注意,这不仅仅是不好的布施,而是在作恶!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所以不论是否信佛、是否是佛弟子。一定要先供养父母。照顾好妻儿,眷属。这样的情况下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慈善。
至于后面所说的果报。比如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不信看看便罢。因缘果报的问题后面我们会谈到。
佛教在这里十分明确的肯定了一个观念。布施是有顺序的。是先“己”后人的。顺序搞错了。就不是真正的布施。甚至是恶人。
我们还有一个帖子也是说这个问题的。
捐尽家资是恶人?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大可以试一试。不顾自己亲属家人的生活,把钱都布施了会有什么结果。呵呵。说句玩笑。切勿轻易尝试。
那么接下来,我们居家过日子的财富该怎么运用呢?赚的钱该怎么规划呢?佛教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导:
《善生经》:
后求财物已  分别作四分
一分作饮食  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  急时赴所须
耕作商人给  一分出息利
第五为取妇  第六作屋宅。
首先分成四份。
一份日常开销,饮食日常开销。这是最为基本的。
一份是做田业。就是如果是种田,肯定要投入的,田产、种子、化肥之类。这一份就是投入的钱。做实业,这个就属于维持运营、甚至扩大再生产了。普通工薪阶层,这一份用于进修、置装、交际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对事业的投入。
一份要存起来。留待急需。急用。
一份要用于投资。能够带来收益的投资。
如果这四份之后还可以剩余,那就攒钱,买房子、娶媳妇、攒嫁妆!
怎么样,是不是类似于专业的理财规划师?
下面任务来啦!!
每月收入多少?请根据上面的讲述,制作一份规划表。并记录下自己的花销,看看是否能执行这个规划。
从上面的讲述看,佛弟子和月光族是搭不上边的。
任务六 如其不平,应语令平
前面谈到了布施的问题。在不少人的眼里,佛弟子就该喜欢施舍,就该对他人进行无私的帮助。就该有求必应。就该不爱财。当然这里是有点道理的。但误解也是非常多的。
比如对于他人的要求,佛弟子是否可以拒绝?佛弟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答应旁人的要求呢? 答案是:不一定。或者说未必。
事实上,在有的情况下佛教要求大家不要布施、不要帮助。
下面先看这个帖子:什么情况下不能布施?
这里列出了不少的内容。当然如果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原则: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也就是说,如果这件财物我付出了、这件事情我做了,对你有害。或者令众生不满、对众生有害,这个众生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家人。那么就不要做、不要布施。
就是这个原则。可见佛教导大家的布施善行。绝不是烂好人。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绝不是这样的。
更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不是为了成就“布施”的名。佛教提倡的布施。是真正为了利益大家。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原则来决定怎么办了。
比如,有人求你帮忙做件事情。这件事情明摆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时间。会影响你的家庭生活,让丈夫或者妻子不满。那抱歉了。不用非要答应。有时候过多的付出并未必会让他人幸福。佛弟子并不是以付出为目的,而是以利益他人为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布施而布施。
除此之外,佛弟子在生活中,不仅未必有求必应。甚至还可能锱铢必较。不较都不行。不相信么?
《优婆塞戒经》: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这是说什么呢?说受五戒的佛弟子。做生意的时候,一旦定下价格、不得反悔。不能过后觉得卖便宜了、贱了就抬高价格。见利忘义。如果做生意的时候,称量货物要公平,不能缺斤短两。如果对方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应该指出来。令其改正。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是有过失的。
这里有两个含义。前面说的。一说价已,不得前却。是指信用。说定的事情不能改了。放在现在。定下的和同就要如约履行。说什么时候到、数量如何、质量怎么样一定都不能打折扣。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问题而毁约。
第二个是如其不平,应语令平。如果对方不公平、不守信,那么要指出来。令其履行自己的责任。
看到这里,可能很颠覆佛弟子的形象。好像从前说起佛教都是忍辱、都是不反抗、都是吃亏。怎么这里反而说,如果你不要求对方履行责任、公平合理,就是过失呢?
这就是真正的佛教和社会上流行的所谓“佛教”的区别了。
其实这很好理解,按照上面布施的所说的原则:终不为他作恶业使。对方如果占便宜、不公平、不守信。你却不做阻拦、不去纠正。那么这不就是帮助对方作恶么?这是助纣为虐。其实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越是谨守契约、追求公平的国家,会越富有。这就是佛教说的果报
所以佛教中教导佛弟子,是守信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并非一味吃亏、不反抗、不敢说话、忍辱吞声。
接下来到了下面的任务了。
现在社会上流行不少成功励志的书。层出不穷。前面一章说了。这些东西大部分没什么用处。有时候看到有的人抱着成功学猛啃。真的到了做事上。说大话,然后不是推三阻四、就是找各种理由。真的很无奈。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人不要说成为巴菲特、比尔盖茨了。就是将来做一个衣食丰裕的普通人都未必。
尤其请年纪尚轻、刚进入社会的朋友必做这个任务。
请找一个笔记本,如果有手机之类随身电子设备的话也行,每天做一下记录,以及分析。
记录什么呢?
1,自己都承诺了什么。答应了什么事情。
2,自己准备承诺什么、准备和人做什么约定、答应什么事情。
3,已经承诺的事情,分析自己该怎样实现,怎样做到最好,都要有什么步骤、准备什么条件、有可能出现什么意外和困难。该怎么解决?
4,准备却尚未承诺的,请分析自己能不能做到,可能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该怎么说、怎么拒绝。或者怎么清晰表达说自己可以做到哪种程度。
举例:今天答应某人,明天下午五点,带什么东西,到某某地方谈个事情。 
那么要提前计划一下,如果五点到几点出发,会不会堵车?把堵车的时间计算在内,需要几点出发?带的东西是否准备好,自己一个人是打车带,还是坐公交车?有没有仪表上的要求,那个地方自己不熟,先查查地图。做到心里有数。谈什么事情,需要做个概要。等等。
为什么这么做?我告诉大家,这么做就是锻炼做事情的能力。好多人说锻炼能力、提高能力。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锻炼。按照这个办法,就能锻炼。
如果是年纪尚轻、刚刚步入社会。那么越早用这个办法,你就越能积累自己的能力。慢慢就会知道:遇到事情需该注意什么。该怎么办。尤其是,什么事情自己能做,什么做不到。这样你才能做到:承诺的事情百分百实现。
佛教提倡守信履约。注重契约。追求、维护公平正义。
任务七 当杀则杀
提起佛教有的朋友不仅不会向往,甚至会十分反感。觉得佛教就是忍辱偷生。不反抗、不抵抗。这样的理念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比如有些人见到佛弟子的时候,会直接问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比如如果日本人再次侵略中国你会不会抵抗杀敌?如果你的家人遭到暴力侵害,你会不会反抗?
这样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大家对佛教理念的不了解。前面曾经说过,大家不少佛教的概念是从电视剧、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其中就有不少“佛教弟子”不反抗暴力的片段。导致了不少人错误的理解了佛教的理念。
佛教提倡忍辱。忍辱的真实含义是指: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但忍辱并不等于是面对暴力侵害、面对侵略无动于衷。
就如同社会上提倡爱心,不等于对犯罪姑息一样。这其实是两回事。
谈到这个,我们就直接说说战争。看看佛教经典中是如何教导打仗的。
如何护国保民行无畏布施
除了战争之外,我们再看看佛教中谈到杀人的问题。
《瑜伽师地论》: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菩萨见到有强盗劫匪、准备杀人、劫财,这时候菩萨会考虑,用种种方便,随自己的能力,阻止这种恶行。甚至会直接用杀人这种极端方法来阻止恶行的发生。
如果菩萨见到有权的官员对待人民非常残暴,没有慈悲,这时候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想办法废黜这个有权之人。
如果菩萨见到盗贼肆意花费抢劫来的财物,那么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劫夺财物,夺取的财物归还原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佛教的理念有了更为真实的理解。佛教的忍辱并非等于不反抗、不斗争。佛教提倡的是不愤怒、不结怨、不心怀恶意。
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处理事情,是方法的问题。
在佛弟子来看,维护和平、抵抗侵略,是止恶。是行无畏布施。是对恶人也好、对无辜的人也好都是不怀恶意的。是由慈悲而发动。为了保护、为了和平、为了他人的利益。
普通人的战争多是因为愤怒而发动、为了复仇、为了争夺利益。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在这里。
但千万不要以为佛弟子不会打仗、不会反抗。
不仅如此。佛教中还教导弟子们在生活中要谨慎防恶。防止各种危险、侵害的事情发生。《善生经》说:
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大家有了财富,就要善于守护它。不能令其浪费虚耗。更要防止他人行恶劫夺。佛教教导大家生活中处处有智慧,预防在先。
比如财物的寄放。佛教就提醒大家:
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
如果有财物寄存,不要寄存到老人、遥远的地方、品行恶劣的人、大势力的人这四种地方。因为老人可能会故去,一旦故去,会导致纠纷。遥远的地方会导致多种不可控的因素,而恶人,大势力的人在要回财物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困难。
很多人会说,现在大家有钱都存银行啊。的确是,不过还有其它的财物寄存方式,经济上的担保、挂靠、委托等等。这些都要注意。
接下来,请大家做一个任务。
1 网上有法制频道视频,里面讲了不少行骗、犯罪的例子。每周看一两个。了解一下当前最流行的骗局。
2 如果不能上网,那找一本“骗术大全”之类的书看一下。
看这些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学骗人。而是学怎么识别、防范这些骗局。善于防恶,善于守护自己的财物。
任务八 专注才能成功
谈到佛法,很多人的概念就是打坐烧香、拜佛吃素。顶多再加上念经。也就是这样了。
其实呢,佛经中有不少内容,无论你学不学佛、信不信佛,都可以了解。甚至都有必要了解。因为了解了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虽然佛教所谈论的目的并不在此,但佛教讲的道理却直指事物的真相和规律。所以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顺畅。哪怕是你并不相信佛教。
市面上有不少成功学之类的书。有的能写上厚厚的几本。这些东西还不如佛教中告诉大家几个简明的诀窍来的有用。普通人所谓的成功,就是事业有成,有财富、有地位、获得他人的尊敬等等。然而成功的人未必幸福。大家追求成功实际上目标是有偏差的。追求成功不如追求幸福。
怎么样才能幸福?怎么样才能在物质、精神的各个方面都有不错的境况?佛教告诉你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个条件没有,成功学的书籍看上几百本也没用。我们看看佛教怎么说的: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我们的心是非常可怕的。一切罪恶都从心来。它比毒蛇、野兽、仇敌、灾害都可怕。
心是浮躁的,只能看到利益,却看不到风险。如同疯狂的大象没有制约,如同猿猴在树林间跳跃,极难禁止。
所以我们当关注操控自己的内心,不让其放逸。如果放纵自心,则会令自己一切善事、有利益的事情无法成就。
如果能令自心专注一处,则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请大家注意最后这句话。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你想成功?心想事成?想拥有事业上的蒸蒸日上?专注力必不可少。
为什么专注才能成功呢?在佛教中,一心和禅定是同义词。一心也叫定、止。专注意味着妄想少,意味着智慧。而没有智慧,我们做事情不可能圆满成功。
在佛教中禅定是极为重要的,经典中曾说过,就算是做了多少布施好事,都不如一日一夜,入禅定而得的功德效果大。这是提到了非常高的一个重视程度。
专注力强的人不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总是神态自若、镇定、沉稳。不容易发脾气。专注力强的人不会工作的时候想休假、休假的时候想工作。专注力强的人不会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世俗社会中成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在佛教中讲就是勤修禅定。不少事业上阻碍重重的人请回想一下,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想的是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的是升职,下班了反而想起工作上有什么没干?不少人都是如此,心思不定,专注力一塌糊涂,这样的人生是无法有好的质量的。
用佛教的观点说,能入禅定,那么福报和智慧绝不会低。只这一条就可以令你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在佛教中有很多办法提升专注力,也就是修行禅定。但世俗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怎么办呢?
提供给大家一个小窍门。
任务八:提升专注力。
找一个计时器,手机多数也有定时功能,也可以用。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如果平时专注力不太好,那么就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比如我学习外语、比如我做这个文案等等。比如限定20分钟。20分钟之内,一切跟这件要做的事情无关的都不去关注。即便有事情打断了,能不管的,只要不是十万火急、非办不可的,都放到一边。等20分钟到了,休息一段时间再计划下一个时间段的工作。
在自己限定的时间内,如果思想开了小差,走神了,就纠正回来。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时间的设定因人而异,如果专注力不太好的人。那就开始设定的短一点。比如15-20分钟。慢慢等觉得这20分钟内已经非常专注,那就再慢慢延长。比如延长到25分钟。逐步的增加。
相信如果的专注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事业上绝不会很平庸,生活上也不会捉襟见肘、混乱不堪。
任务九 佛法秘籍
说到世俗的成功和幸福,我们已经告诉大家其中一个诀窍,那就是制心一处。能够专注。如果不专注,心思散乱,摇摆不定,很难有像样的成就,生活也不可能幸福。同时这样的人对于坏习惯、恶习更难以戒除。导致会有各种痛苦、病患等等问题出现。
接下来我们说获得世俗间幸福和成功的第二个诀窍。
先看一下这个帖子:
这个帖子写的很详细了。不过里面不少结合佛教的内容。有的朋友刚刚接触佛法,对部分内容可能并不感冒,或者说还不相信。这没关系。只要我们能够了解其中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带来利益就好。
不管是学习某种技艺,成就某个事业,其实都离不开这个原理。那就是目标设定。就好像佛经中用射箭作比喻一样。你的目标最开始必须是个最容易的靶子。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虽然看上去不太起眼,但是这是开始。随着我们的逐渐熟悉、提高、完善。那么这门技艺、这项事业,就会逐渐成长,加快速度。就如同射箭,开始用的靶子要大、要近,等到能够百发百中了,就小一点、远一点,等再能百发百中了,就再小一点、远一点,慢慢的直到距离超远的细小毛发都能百发百中。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他人瞩目的成功者了。而这个成功是开始于那个粗大的靶子,或许当初被人看到还会令人发笑。
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一上来给自己定一个几乎实现不了的目标。那么挫折和失败始终伴随着你,不可能成功。甚至因为目标设定的过于高难度,导致对自己产生负作用和伤害。
市面上很多成功学的书,说你要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其实有一定的误导作用。不少年轻朋友,就被这样的问题误导了。一立志就是我要超越巴菲特、我要做第二个比尔盖茨。这种可能性几乎是0。不可能实现。不管是巴菲特、还是比尔盖茨,他们年轻时候的愿望肯定不是这个。但他们有了世俗间的成功。不少成功人士年轻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这么成功。而且这是常态。
所以你想要幸福、成功,我劝你最好是从一个最粗大的靶子开始练习。从一个最有可能、最容易的目标开始。实现了之后你再设定下一个目标。依然是自己可能、容易达成的目标。这样一步步走下去,你能走到哪里我不敢说,但或许这样走一段下来,你已经被周围的人所仰视和羡慕了。
行万里路,始终只需我们看眼前的几步。而不是总眺望远方,那样走不了几步很可能摔倒在路上。
所以这次的任务就是:
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常容易实现的目标。比如每天学五分钟外语。花3分钟记一下日记。比如看专业书五分钟。并坚持下去。
具体设定什么目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但记住要素就是很容易达成、能够实现的东西。看看自己能坚持下去么?
如果还是坚持不下去,没关系,目标再放低一点试试。
任务十&&短期禁欲试过么?
说起佛教,不能不提到婚姻。因为佛教的出家人是禁止婚姻的。而大家对佛教的印象也是禁欲的。
要说这个印象也不是不对。佛教的确提倡离欲。为什么这么提倡,后面我们会说。但我重点说的是,佛教提倡的远离淫欲是有过程的。上面那个帖子的原则大家也看到了。在佛法中也是这么实行的。尤其是对在家人而言,并非是完全禁止。
同时远离淫欲也有远离淫欲的过程和办法。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这一生都难以完全远离淫欲。佛教在家弟子中并不禁欲。要求只是不邪淫。
比如在家居士的五戒中就说过: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
就是说受持此戒律,虽然享受五欲快乐,却不会障碍:须陀洹果、阿那含果等佛教可以证得的果位。
不邪淫的定义: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父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隐,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简单说就是:未成年而父母不允许的、同性、非正常性生活。不恰当的时间、地点、特殊情况比如患有疾病。过量而行、世间礼法不许,都属于邪淫的范畴。这是对在家佛弟子的要求。
我们经常收到的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问夫妻生活的。说自己信佛,觉得老是过夫妻生活和佛教教导背道而驰。但拒绝夫妻生活配偶有怨言。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除了参考不邪淫的内容。如果的确属于邪淫,当然是不好。在不符合邪淫的情况下,那么请看经典中谈到的远离淫欲的过程。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下面这个帖子就是讲述这个问题的
从上面的帖子中大家可以看到远离淫欲的过程,首先是不邪淫,其次是平素不再思念淫欲方面的事情。
所以这一次的任务是:
无论是成婚与否的朋友。请选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如果淫欲重的,可以设定半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淫欲方面不重、或者已经成婚的朋友,可以直接设定一日。在设定的时间中,保持不思淫欲的状态,也无男女房事。
这个期间,不要看色情片、杂志、不要盯着衣着暴露的女人看。总之不要思念和男女之事。一旦出现这样的念头、想法,立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
这其实就是一次短期的禁欲。
如果你能做到连续几日如此,你会体会到一定时期禁欲的好处,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头脑灵活、精神焕发等等。
其实你稍微想象一下,你如果能经常处于这个状态,那么你的人生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想会的,而且如果日复一日地如此,积累起来,那是非常巨大的改变。很多朋友常常苦恼自己的事业不能成功、自己的学业、研究没有成绩、自己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等等。或许就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淫欲重和少淫欲的人的生活轨迹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说明一下:少淫欲不是没有性和繁衍后代的能力。相反由于保存精气,身体健康。对于养育后代极为有益。如果想要孩子的夫妻,最好试一下这个办法。
任务十一 为啥学佛?
学佛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
大家接触佛法的途径各不一样。开始所报有的想法、目的也不一样。有的是好奇,有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扰,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有的希望从中找到真理。求财、求夫妻、求权位、求健康长寿、求儿女。为什么求这些?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一路追问下去,只会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幸福。
为什么要求财、求权位?因为有了这些能解除物质匮乏的痛苦,能解除被人轻视,受制于人的痛苦。能让生活幸福为什么要求夫妻眷属、儿女?因为有了这些能解除生活孤寂、无所凭依的痛苦,能够让我们享受家庭的温暖、照顾、交流。为什么希望健康长寿?因为可以远离病苦,令生活幸福。
这些目的也可能随着接触佛法的时间和程度变化也会产生变化。有部分学佛的人,最终的目标会换成智慧和觉悟。
那为什么有人好奇、有人追求智慧?因为想了解一切真相,因为有智慧的人没有迷惑的痛苦,故此幸福。有智慧的人,不会匮乏一切,有了智慧前面所说财物、权利、眷属、健康等等都不在话下。
但一切最终的目标都是:幸福。如果这件事情并不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阶段目标可能不一样,有的还在追求世间生活的的事情,比如家庭、金钱、权利等等,有的就脱离了这些目标。因为发现这些目标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幸福。
其实大家反观自己,想想自己为什么接触佛教,为什么修习佛法,目的追究下去,必定是这个。
接下来我们开始谈谈事关我们世间幸福的事情。比如“命运”。世间真的有命运么?尤其以世间普遍认为佛法讲因果,讲我们今生都是前因所造就。当然有命运了。再结合上中国流行的算命等学说。还真好像是这么回事。一切都是前因注定的。
不过这里我们看看佛教的经典怎么阐述这个问题: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吗?
这一段全是经典的原文,简单来说大意就是:
过去的业力,和现在的因缘是一定有的。
比如一个人如果因为从前的业力可以有一定的寿命。但这个寿命也要赖于现在的饮食因缘。也就是说过去业+现在因缘=现实的结果。
所以如果说现世的苦乐都因为过去的业力所导致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比如大家上班工作,才有工资,这个就是现在做因,现在受报。又比如你杀了人,犯了罪。导致被抓、被枪毙,这个也是现在做因,现在受报。只不过前者是乐因乐报,后者是苦因苦报。而这些并不是完全由过去业力所导致的。你可以选择不杀人,不偷盗。也可以选择,勤奋工作获得好的报酬,但如果不愿努力,可能拿不到多少钱。这都是现在的选择,现在的果报。
大家现在的果报、境遇、苦乐,并不都是因为过去的业力。
看到这里好多人会很惊讶。社会上一致认为佛教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现在的事情都是从前的业力导致,都得归咎于前世的问题。其实这是个非常大的误解。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佛教承认从前的业力对我们有影响和关系,但绝对不承认现在的一切问题都是从前的业力所导致。
比如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杀人放火、偷到贪污、抢劫等等,这可不是什么前因注定。你完全有权利去选择不做。前因的确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但决定权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那么我们再看看佛经中说学佛的目标是什么:
《大般涅槃经》: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佛经中说学佛到底为什么呢?通俗的说,就是为了让从前所做严重的恶业,少受果报,不定业、比较轻的恶业。不受果报。很简单,就是离苦得乐。就是希望幸福而已。很多人喜欢把佛教的因果业力看成是欠债还钱。这其实有很大出入。果真这么比喻,那说句玩笑话,佛弟子都是准备赖债不还的。
下面引申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算命。这个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了。不过呢佛经中对算命有过不少的描述。
佛经中对于占相巫卜的开示总汇
算命这个东西其实很容易识破。我们举个例子:天津2011年新出生的婴儿是11万。这个是公开的数据。平均每天是305个孩子出生。平均每小时是25个。如果在中心妇产等大的医院产科病房。经常可以看到,有几乎同时出生的孩子,前后差一分钟都不到的,也不鲜见。但这些孩子从出生就贫富不均。甚至有的出生不常时间就夭折。有的则健康成长。命运迥然不同。大家想想就知道,拿着八字算命运有多么不靠谱。
对于算命问题,世尊曾经做过一个总结:世间相师占相吉凶。观星宿者。不识因果。但作此说。记说百灾。一言有征。愚人皆谓我此书记。最胜无比。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那些占、相、星宿等人。并不了解因果。预言记载一百件事情,有一件事情应验了,这些人就会自夸,我这个是非常准的,多么多么准确。
算命最大的破绽,不是准和不准。总有准的。也正是这些人总是拿出准的来炫耀,才会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他们最大的破绽是绝对不会和你谈他们的准确率。更不敢公开站出来让人验证他的准确率。这个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算命的敢做。而各种算命的书籍记载的都是他们算的准的,或者事后回想多么有道理的内容。
真的敢让人验证,而且还一算就准,那不成了国宝了?
那么佛经中为什么会谈这个问题?因为算命这件事情和佛教的因果观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前面谈的成立,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不完全由从前业力所决定,那么说明什么?说明根本没有一个“命运”让你来算。你现在的每个决定、行为、语言都对命运产生着影响。
在《佛遗教经》中更是直接禁止佛弟子做这些事情。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过: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着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如果你对这些算命的事情深信不疑,反复玩味。那么会有什么结果?深障圣道。前面我们谈了,什么是佛法圣道?为什么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而已。深障圣道,说穿了,就是障碍自己的福慧。障碍自己的幸福。
那么为什么相信命运,会阻碍自己的幸福?因为你被“命运”限制住了。你对这个的相信和着迷,也是现因,这个因,会产生一个直接的果,那就是给自己添加了一个障碍,阻碍了你顺利学习佛法,增长福慧。本来你有无限的可能,但现在被“命运”牵着走了。通俗的说这个算命、抽签的结果对你有了暗示作用,甚至直接导致你无法做出本来应该可以做出的客观决策,自然有害无益。
如果你还沉迷于自己的八字、星相等等乱七八糟的能够预测“命运”的东西。那学佛就非常困难了。获得更好的幸福生活凭添阻碍。
我们说个例子,这个通关贴开首几帖,都是和健康有关的。这就是属于现因现果。身体的健康并不全是前世、从前业力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现因现果。所以佛经中才会提到这些问题。但是像先天疾病、先天残疾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恐怕就不是现因现果了。
而维护身体健康,其实就是调整因果,离苦得乐的一部分。如果你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这就是创造善因。而这个因的果报,这一生就能看到,那就是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当然远离疾病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再比如,你学习了一门技艺、或者完成了一项事业。那么它肯定会对你这一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比如收入,比如婚姻、比如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等等方面。这也是现因现果。
从这个角度说,因付出而有所收获,是因果报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你总是感叹命运多么不公平,自己前生造了什么孽,导致自己现在如何如何不如意的时候,不如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创造一下自己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因果观。
哪怕是先天条件上有障碍,生来条件很差的朋友也一样。或许你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我们依然可以自己创造善因。享受善果。
这次的任务也很简单:1,远离算命、星相等等世俗占卜的东西。2,再进一步仔细思考两件事情,一个我们目前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属于现因现果,就是现在做的事情,不久的将来,今生就能看到结果,至少列出十项。其次假设一下,你如果学会了某种技艺,或者完成了某件事业,会对你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举例:如果你取得了会计资格、律师资格,或者你英语学习达到什么水平,或者你交了多少个朋友,或者参加了什么比赛等等。会对你生活的不同方面产生什么影响?列一下这些影响,越详细越好。
这样体会一下由因至果的过程和变。
任务十二 何谓因果
从上一节我们开始介绍佛教的因果观。谈到因果报应。很多人都是嗤之以鼻的。认为太迷信了。要说这种说法我们非常理解。因为目前绝大部分人所了解的都是那种不正确的因果观。基本上都是从小说、影视、道听途说而来。其中不少是荒谬、不合逻辑的。怨不得大家反感、不相信。因为那些本身就是假的。错的。
那么因果到底是讲什么呢?说穿了因果就是对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所做的概括和描述。世间的事物就是依照这个规律来运行的。
不管你信不信都是如此。一切事情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原因组成的,这些因素集合到一起就产生了结果。就这么简单。佛教所说的因果其实就是描述这个规律的。而深刻理解这个规律,就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角度,能够真正做到把握未来。能够事半功倍。
我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向大家介绍佛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了解真正的佛法智慧,令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来发生向好的转变。佛教讲:转转增胜。就是越来越好。
我们用个比喻来阐述。因果其实就好像种树木生长一样。种下去一颗种子,在合适的气温、土壤中就会生根发芽,如果配合相应的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因素,那么种子就会成长,最终结出一大堆果实。而这些果实中包含着大量的新种子。因,就是种子。而缘呢?就是适合的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因素。在和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发芽、会成长、就会结出果实。
而我们的人生就如同一片无尽的因果森林。里面有参天大树,有很微弱的小草,有的大树结成了果实后逐渐死去,有的则生命力顽强。
如果大家把上一节的任务做完,那么就会体会到,一个因,可能会导致很多方面不同的结果。就好像树木结的果实,多数都是一颗种子最后出现很多果实。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一个原因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方面。
甚至有的“因”会决定性的影响我们的生活。
例如如果有人犯了极重的罪,比如杀人。最终被枪毙。那么他做的杀人这个因,导致的结果,几乎就影响了所有的生活方面。这个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那么要避免这种果报,该怎么办呢?避免那个因就可以了。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因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有这种结果。 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每一个因或许都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果报。而这些果报相互影响叠加。一起作用,产生了目前我们的境遇。反过来说,我们目前的果报、境遇,也就是各种数不清的因素聚合在一起的结果。当然有的因素可能会占很大的比重,有的则只有较少的作用。所以因果说起来简单,运作起来却是万分复杂的。而且没有什么上帝、天主控制,也控制不了。这是一种客观自然的规律。
举个例子来说,某天早上我们出去买早点。那么这个行为是多少因素聚合在一起呢?如果你推导一下,会发现太多了,和你的工作作息有关吧?和你昨天的睡眠、心情有关吗?和你的家庭有关吧?甚至和天气、交通、节假日等等因素都有关系。这个因素太多了。复杂到不可想象。
严格来说目前的我们是无法穷尽因果规律的。因为太庞大复杂了。哪怕是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无法模拟这种模式。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所以说因果就是事物的一种运行规律。哪怕你不相信前世来生,它也依然在现在的生活中运行。不论你相信不相信。更不是某个人、某个神、某个佛人为定下来的规矩。更没有谁能控制决定它。
不过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完全掌握因果运行的一切细节。但依然能够从佛法教导中了解因果运行的大致规律。从中了解自己该怎么创造因、创造缘。从而创造出幸福的果报来。
接下来我们谈谈现实人生。
大家可能会经常谈论、听说,某某人还幼稚、还不成熟。某某人涉世不深。什么叫成熟?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告诉大家,一个成熟的人,就是能够从因果角度看问题的人。呵呵,有点标新立异了?其实非也,这是老生常谈。
有的年轻人之所以幼稚,是因为什么?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对吧?“考虑后果”,就是一种因果观!哪怕推导的不太正确,也是从因果的角度去考虑事情。而成熟则是养成了这种思维习惯。幼稚是因为看不清事物的因果关系,看不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无法预测,或者部分预测一件事情的大致走向。这些就是不成熟。幼稚还表现在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环境,自己的位置,自己该做的行动。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棋局,那么成熟代表着,下棋看到后面的三步,五步。幼稚呢,估计也就是看到一步。或者连看都不看。如前所说,我们无法完全穷尽因果,成熟的人未必预测都是正确的。看的都是对的。但仅仅是从现在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结果的推测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幼稚的范畴。当然这个习惯,在大部分人是靠不断的撞墙、不断的试错总结出来的。有的成年人,甚至三四十岁以上,依然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依然不能算个成熟的人。
成熟的人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当然即便是成熟的人,大部分也做的并不彻底。比如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很难克服,比如很多人遇事拖拉、比如很多人无法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从因果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你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出色的人。会迅速摆脱很多困扰你的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
任务十二 说起拖延,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惯。作业,一定等到明天就要交了,晚上才赶。报告,一定等到周一要讲了,周日晚上十点开始赶。
一周后要交的东西,是从今天开始做,还是等最后一天赶,这是个简直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一个成熟的人会怎样思考?
请你用一分钟的时间,想象一下:如果最后一天赶会有什么情况?质量能好吗?可能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会不会被上司骂?会不会被竞争对手赶超?会不会失去一个良好的机会?同时这一周自己担心不担心?能不能痛痛快快玩、能不能没有负担的去休闲?发动你的想象,想象出各种结果的形象来。甚至想象那种体会。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从周一开始做,会有什么不同。都要想象出形象、在心中仿佛看到了结局,并且如同感受到一样。
我没说你这样做了就一定会立即改变拖延的习惯。但无论如何,在你最后一天到来之前每天都要做一次这样的想象。养成自己习惯于因果推断,预测事物结果的习惯。你会看到不同的。
大部分人的拖延说穿了就是因为只看到了工作、付出行动带给自己的痛苦结果,而没有看到拖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结果。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就好了。
任务十三 因果合理吗?
普通人对于因果发展的预见是十分有限的。能看到将来可能的结果,充其量仅仅如同下棋的两三步。这还是比较有智慧的。而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经过证悟是可以穷尽因果的。
释迦牟尼佛,又称正遍知。就是世间一切尽知。当然因果由来也是完全可以知道的。可能刚刚接触佛教的朋友不会相信。没关系,后面我们会慢慢深入。
不过在这里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故事。
《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卷七&&婆罗门问难
释迦佛在祗恒精舍住的时候,有一天佛在精舍外树林中的一棵树下坐着。有一个婆罗门教徒来问难。他来到佛陀面前,问佛道:“这一片树林总共有多少树叶”?佛陀回答他说:有多少多少树叶。这婆罗门徒听了心里非常疑惑,这么多数目,佛陀怎么会知道得那么清楚?他对佛所说的表示怀疑,但是又苦于没人能证明。于是在里边打着主意,看有什么办法再难一下佛陀。他一边走,一边想。当他再回头看佛陀时,已是看不到了。他于是走到一棵树下,摘了几片叶子,数了一下,并把它们藏起来。又来到佛前,问佛说:“现在这片树林究竟有多少树叶,请你告诉我” ?佛陀回答他说:在原来说的数上减去多少多少叶。婆罗门徒一听,说的丝毫不差,自己刚才恰好摘了这么多的树叶。于是从内心里生起敬仰和信服,求佛陀收他为弟子。这样,这婆罗门徒得以在佛陀座下出家。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如果说释迦牟尼佛能够穷尽因果,其中一个可以证明的,就是世尊在经典中预言了很多事情,现在都在逐步实现中。这个有机会我们也会一一列出,让大家对比。我们这里谈到的语言之一,佛说末法时代,就是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就是宣传不正确见解的、其实不符合佛法的观念有很多人。
末法甚至很多邪师自称证道、自称有什么神通、自称成佛开悟等等。甚至大言不惭自认“全知”。你怎么去辨别证明?太容易了。遇到这样的骗子,你只要抓一把瓜子、豆子、糖果。问问他手里有多少颗就行了。只需这么一个简单的验证就够了。不要听信他自己说有什么能力,试验一下。这是说个题外话。
下面我们接着谈因果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觉得佛教的因果特别消极。让很多人遇到事情只能逆来顺受。说这是报应。这样的说法其实真的令人无语。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理解什么是因果,更错误的理解了因果规律教导大家的处事方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是个讨论帖,请从头看完。
& && && & 因果律与反抗
我们这次就谈一下世间种种不平之事,是不是因果,怎么造成。又该怎么对待。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中国人都知道抗日战争,都知道南京大屠杀。都知道二战的犹太人大屠杀。那么战争时期这些屠杀无辜的事情是不是因果呢?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因果所致。无论看上去多么不合理,多么可怕,多么不可接受都是如此。所以战争、屠杀也是一样。都是因果所致。没有各种因缘的聚合,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是个非常客观的态度。
那么很多人就会说,你们佛教徒太没良心了。那些无辜的被屠杀多人,难道就活该死?甚至更极端的会说,那要是有人杀了你的父母儿女是不是也是活该的,是果报?
这个态度我们经常碰到。而且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对因果律有个错误的理解:果报等于被杀者活该,等于杀人者有理。
他们错误的认为因果就是一报还一报。实际上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了,假如因果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报还一报,那么我们这么轮回这么久果报早就该报完了。债都该还完了。
如果我们用欠债还钱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欠了债,债主来讨债。那么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讨到呢?非常多。而且这些方式有合法的、不合法的。有需要一定条件的。债主可能并不做什么,只等欠债的主动还钱,这是一种方式。可能债主会通过打官司的途径来处理。债主还可能通过黑社会逼债、绑架等等违法方式。有的有权利的债主,还可能直接查封欠债人的财产。有的甚至最终杀人夺财。
那么以上种种方式对欠债的人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还钱了。问题是这些方式中有的对欠债人造成了伤害。欠债人很无辜。注意,虽然是果报、业报。但欠债人很无辜。
所以对因果来说,业力果报并不等于活该。果报的实现不等于过程的合理合法。接下来债主因为违法讨债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会的,会产生他违法的后果。会接受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这些人因为错误的理念+他们本身具有的条件,实施了错误的方式。最后会导致痛苦的结果。
因果律就是这么运行的。果报的形成有时候看似非常不合理。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造作越来越多的业力。因为每个人“讨债”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有点不合理的成分。于是新的业力形成了。你找我,我找你业力越来越复杂,越来牵扯越多。导致无穷无尽这么扩大下去。
在战争中搞屠杀的人他们虽然也是讨债的。但动用的方法,导致他们造了大量的恶业。反而将来会因此遭受恶报。认为屠杀无辜是果报,并不等于屠杀有理,屠杀无罪。更不等于屠杀不会遭受恶报,不该被谴责。
那么怎么才是合理合法的“讨债”呢?佛教告诉大家的标准是:十善业。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只要你的身语意都符合这是个标准。那么就不会有新的恶业,新的恶果出现。佛教谈的这个并非道德层面的问题。其实完全是技术问题。就是为了调整自身因果的一种技术。
所以如果再遇到讨论因果的问题,对于那些无辜的人,佛弟子是不会吝啬同情。因为他们的确无辜。对那些作恶的人,我们同样也知道,他们造作了恶业。将来会有恶报。同时也警醒这些结果是因果律的运转。以此为鉴,避免自己造作新的问题、新的恶业。
因果规律本身并无感情色彩,并非大家寻求公平的寄托。它不是神、不是主。它只揭示事物是如何运行的。可能这一点会让很多人感到失落。因为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因果似乎成了一种最后公平的寄托。人们会想总有因果、总会有果报的。事实却的确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如果因果真的是公正的、公平的,一丝一毫不差一报还一报的,那么我们历经无量轮回的话,早就把该报的都已经报了。早就把欠的账都请了。
事实上呢,我们在因果运行中总是不断创造着新的因果,有善、有恶。有既非善、也非恶的。这些业力在层出不穷的创新。所以我们才会永远被因果所控制。摆脱不掉这种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
这次我们谈的是因果并不是一杆公平秤。我们在因果运行中始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果。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就是如此。一种行为习惯必定会导致很多方面的影响。那就是果报。很显然这种果报并非都是美好的。比如吸烟影响健康,手淫影响记忆和福报,多食导致肥胖多病。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但很多时候你不喜欢它,也明知道它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每当这种行为来临的时候你又不由自主地跟随过去。过后还会感到后悔、惭愧甚至愤恨。这可能是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
前面一次任务我们谈了怎么改变拖延的习惯。其实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解决其它的不良习气。
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无法改正呢?我们先看看这个帖子,这个帖子说的是佛教修行的步骤。一步步的很详细。
文殊菩萨讲修行次第
这个好多人可能开始看不懂的。大家只要先知道这是一步步的,从高到底的顺序下来。那么最初的一步是什么?从忆持不忘起。佛教修行,为什么让大家反复读诵经典、诵戒?你先得记住,先要时时刻刻记住。
好多人的不良习气改不了,并不是不知道它有不好的后果。而是因为事到临头他想不起来了,或者想起来了,但那个念头的力量太微弱了。
我们举个例子,手淫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个次数多了不少人都会非常苦恼,因为很明显已经体会到恶果了,感到身体、记忆、平时待人处事方面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他都能切身感受到了。但就是戒不了 。为什么?习惯的力量强大。佛教讲这是习气。你一天几次,早就形成了非常严重的习气。可那个知道这件事情恶果的念头、习气却很微弱。甚至事到临头根本想不起来。怎么办?
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做一个新的因,并慢慢培养它,让它逐渐加强、增长、坚固、形成强大的果报。每天都抽出时间,想一下这件事情会形成什么恶果?最好你详细写下来,比如手淫:身体方面的,会不会导致记忆下降?到了晚年会不会更有机会痴呆?待人处事是不是很困难?身体会不会很差、容易病?思维散漫很难出成果等等。然后每天都拿出来,看一下,体会一下如果这种后果来临你是不是很痛苦?每天用不了多少时间。一天如果一遍不行,那就两遍、三遍。
慢慢你会感到矛盾,习惯来临的时候你会犹豫、停顿。因为两种念头果报形成了对冲。继续下去,你养成的新习惯,就是深刻体会到不良习气后果的这个念头习惯,会占据上峰。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尤其是吸烟、手淫等等坚固的习惯,至少是几个月。戒除之后也不要停顿。还要巩固。
这个办法可以活学活用。放到任何你想改变的不良习气上。要素就是:1,先充分了解这个习气的后果。2,每天都专门体会、感受一下,可以一天几次,如果这种恶果变成现实,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感受?3,每天一次到几次,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几分钟,但要坚持下去。培养这个习惯,总会逐渐强大到把不良习气给制止的程度。
附带说一句,这个办法其实什么都能改,我刚才说了因果律并不讲“公平正义”,你可以种下不好的种子,获得苦果。你甚至能用来把好的改成坏的。比如一些邪教也是如此,甚至传销洗脑也会用到。方法一样。只不过内容变了。你只要掌握了因果律,就能培养出你想培养的任何结果。区别就是难易程度、善恶不同而已。
任务十四 因果公平吗?
我们前面说因果,很多人都讲因果其实挺简单的,不就是你做了什么坏事,然后下辈子他还回来么。
还有人掺和了世俗的迷信发展出一种观念。说我们现在的痛苦都是从前做坏事的对象,那些冤亲债主们讨债导致的。想要扭转,就得让这些债主离开、求得他们的原谅,云云。这样的说法对不对?答案我们先不说。下面我们先说说因果最庞大的部分。
因果中哪部分最庞大?是犯战争罪,杀了上亿的人吗?不是。请看佛经中怎么说的: 
  身口意三业,意业最重
   杀罪有大小,意业最胜
我们简单探讨一下就知道了。
比如大家或许都或多或少有发脾气的经验。但发脾气的对象未必是某个具体的人。对吧。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天气阴沉,可能骂老天爷。桌子碍事可能踹一脚。连电脑死机、网络不畅等特殊的时候,都可能让你摔东西。这些时候嗔恚怒火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那么这个时候有没有恶业。或者说不好的结果?
当然有了。嗔恚并不分你是对谁而发,而是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会有恶果。这并无什么迷信的问题。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嗔恚的心态不会得到好的、令人愉快的结果。
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於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遗教经》
经常嗔恚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和他相处的。这个结果就是普通人也可以预见到。所以说大家切勿以为业力都是因为做了坏事,有了受害的对象所导致的。恰恰相反,有所谓受害对象的业力,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你杀人,能一天不停的杀么?但嗔恚、贪欲、邪见可以。你偷盗、邪淫也不可能日日不间断吧。但我们的妄想可以一天都不间断。
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讲:罪有三种。一业。二烦恼。三恶行。业中意业为大罪。烦恼中邪见为大罪。
这里说的更明白了。意业造业是最重的。而恶业最重的是邪见。那些不正确的恶见,最为严重。我们的妄念包含的贪嗔痴,并不一定是有针对的对象、具体的人。而恰恰是这些业力,恒常不断,积聚起来远远比我们真的杀人放火的业力还要大。
我们再引申一步,假如一个人心里对佛菩萨、守戒的佛弟子心生嗔恚、甚至厌恶。那么有没有恶报?嗔恚肯定是有恶报的。但这个恶报,是佛菩萨跟着他报仇导致的吗?显然不是。而是种下的种子,自然而然会结果,种下苦果,必定收获苦涩。种下臭的种子,永远得不到芳香。这并不是他人纠缠不放的报复。
所以前面我们谈到的那个问题答案就很明显了。虽然我们并不否认被人报复也是果报的一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并不是说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被人报复。那就是对因果的误解了。
在因果的运作中,我们的意业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因果当中,被所谓的“冤亲债主”纠缠仅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改变我们的果报,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再对“冤亲债主”痛哭流涕,作用也微乎其微。
末法时代不少学佛者,虽然自称学佛。却并不了解佛教经典中的观点。靠着道听途说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自己的“佛理”,结果可想而知。起不到作用后信心退失,反而说是佛法的问题。其实真正的佛法讲什么根本不清楚。
如果这个问题大家能够了解。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非常清楚了。
《骂意经》说: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想改变果报,让自己的福报增长,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并不是什么放生消业啊、忏悔啊、解怨啊、求大师给你个灌顶、求冤亲债主原谅之类。想要改变自己的果报,首先要学习的是:守意。
你放生功德能大过救活十方天下人的功德吗?放一辈子也不可能。还不如守意一日功德来的大。有人说守意一日做不到啊。境界高啊。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啊。
可守护自己的念头、意念。你这个没学好。 想极大改变“命运”可能性不大。试想,虽然你表面也不是什么坏人,也不做什么坏事。甚至还经常做点善事。但平素心念里总是贪嗔痴、邪淫、恶语等等。如何能让自己的福报有极大的改变呢。你不守意的话,罪业弹指间就是无量,还谈什么消业、积福,改变果报?
守意是每个想要增加自己福报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够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最重要的事情。
怎么改变因果、培养自己的福报,我们后面还会进一步探讨。
接下来,我们就先从“守意”,这个方面稍微做一点具体的行动吧。其实守意并不很难。后面我们会告诉大家诀窍的。
下面这个任务,就是请大家试着开始培养自己好的念头。
先请看这个帖子:
这个帖子里讲述的内容很多。包括了很多方面。我们或许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全部做到的。
所以请大家从中挑出一两条来。每天实行。比如在道路上,发愿一切众生能行佛法,如在路上。比如吃饭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得到佛法的真谛,常乐我净,最为安乐。可以从上面的帖子中自行挑选。然后每日实行。
发愿只是心念,时间几乎不会超过几秒钟,只要郑重、真诚即可。这个任务几乎不占什么时间。只是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做。当然如果你并不觉得多几条难以实行,那么可以适量增加一些。但最好是循序渐进。等慢慢习惯了一两条,再增加。
任务十五 因果的核心
前面我们说了因果中最为重要庞大的部分,就是我们的念头。就此我们再深入的看一下为什么会如此。《佛藏经》有这么一段佛和舍利弗的对话:若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嫉嗔恚邪见。是人为是常杀生不常夺命不。不也世尊。在家杀生不常夺命。杀生时少不杀时多。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偷盗。偷盗时多不盗时多。世尊。不盗时多。舍利弗。于意云何。若人邪淫。邪淫时多不邪淫时多。世尊。不邪淫时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嫉嗔恚时多。不嗔恚时多。世尊。不嗔恚时多。舍利弗。是十不善道中何者罪重。世尊。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淨。
这一段如果用白话简单说就是:如果有人杀生、偷盗、邪淫等等恶行。那么他能24小时不断的杀生伤害生命吗?能持续不断的偷盗、邪淫、妄语、嗔恚吗?都不能。唯有邪见,邪见是24小时持续不断存在着的。所以十种恶业中,邪见罪重。
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下面的这句话了:
《骂意经》说: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这里说的很清楚,哪怕就是救了十方天下一切人的性命。都不如自己守意一日功德福报更广大。更何况你去放生有限的生命。
这里是告诉大家哪一个在佛教修行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守意”,“观心”。观察自心、如法修行。更为重要。常常看到不少人热衷放生活动,而且各怀目的。有的为了愈病、有的为了求福。放生过后佛教修行却一概没有。也不戒杀,而此后自己的愿望并未达成。反而怪佛法不灵。实在是令人遗憾。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按照因果规律,我们能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让自己更安乐。用佛教的话说,培养福报、消除恶业?
《大宝积经》:善恶犹种植,皆随业所生, 何有苦子因,成熟甘果者? 现见法如是,智者应思惟, 苦报酬恶缘,为善常安乐。
因缘果报,善恶不同,这个过程就如同种植一样。苦的种子,绝不会生出甘甜的果实。
我们可以把因果,想象成一片无尽的森林。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语言、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种子,这个种子都会有一个相应的结果。这个结果又会产生某个或多个影响,如同果实又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种子。这些种子继续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如此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把因比喻成种子。而种子经过发芽、成长,最后结出果实。果实比喻果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喜欢的果实不出现呢?
现实中种子不能发芽、成长,结果的情况有没有?很多啊。原因呢?没有适合的条件!土壤条件不对、气候不对、水分不够、阳光不够等等。总之一句话,没有合适的环境。
因果也是如此。由因到果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众多的条件一起促成。想要恶果不出现。那么办法就是不给恶果出现的环境,破坏恶果形成所须的各种条件。这样恶因就无法成为恶果,我们想避免的恶业自然就无法形成了。所以破除恶业的方法并不是去“还债”。而是积极的避免恶业形成。是避免“还债”。
在《大般般涅槃经》里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学佛?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
我们之所以学习佛法,就是为了让恶果变小,让那些尚未成熟的恶果消失。如果一切因必定会变成果的话,那我们就没必要修习佛法了。
所以学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以前所造恶因不成熟为恶果。或者结个又小又轻的果实。希望我们造的善因,结个又大又甜的果实。
对于这个道理,《大般涅磐经》中曾经阐述了一整段的比喻。在下面的帖子里详细介绍了:
怎样才能不受恶报?
从这里我们可以系统的了解到,调整因果的原理就是调整从因至果的这个过程,调整这个因果运行的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缘”。也可以叫“各种条件”。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适合善因成长的环境,不适合恶因成长的环境,我们的果报、现实的境遇就会越来越好。即便有些许的恶果,也会被压低到最小的影响。而想要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就要按照佛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当然具体生活中,我们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的。所以佛教也有逐步练习、逐步提升的办法。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但不能因为我们好像做不到,就放弃,就觉得不可行。甚至还想找些什么神奇的大法,灵验的咒语来解决。这就是走了弯路。因为无论你是否做到,因果都照样运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如意的事情的原因,因为我们之前没做到,所以才会有恶果。没有这个“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环境,任何“大法”“咒语”都不可能结出甘甜的果实。在因果面前没有例外。
下面我们就开始实际实习一下,调整因果,改变自己的因果环境的小小一步:
任务15说起培养福报,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佛教中最常提起的“布施”,布施获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人皆知,无论你信不信,多数都知道有这么个说法。并不是人人都热衷于布施的。有的是不相信,有的是虽然相信但没钱。本身已经很穷困了。还怎么布施呢?
在《优婆塞戒经》里有这么一段讲述:“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糗也。谁有一日食三揣糗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人有没有年龄限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