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中国小楷书法家协会张良明的书法价格,小楷心经多少钱一个字?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诏安
温昌凯编辑
一、诏安绘画
诏安是中国三大书画艺术之乡(菏泽、诏安、通渭)之一。诏安画派是福建地方文献中惟一被称为画派的群体。最早提及这名称的是当时漳州府海澄县旅居新加坡的学者邱炜,诏安隶属漳州府,是闽粤接壤之地,福建南大门。辖区依山面海,四季常青,花果繁盛,气候宜人。此地宋元时期已是外贸口岸,优越的自然地理,给诏安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环境。溯源唐代,南下戍边的将士在诏安定居落户,引进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艺术。自宋以来,该地区经历代书画家辛勤耕耘,逐渐增厚文化艺术的积淀,特别是明朝的张瑞图、黄道周影响至深。
诏安画派源远流长,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今诏安)县尉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后有张瑞图、黄道周、朱熹、游僧无碍等著名书法家在诏安境域活动。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隐居于诏安渐山的陈景肃、翁侍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渐山七贤以及来拜访七贤的陈俊卿(曾任丞相)、梁克家(曾任丞相)、朱熹(时任漳州知事)、陈淳(理学家)等均对后来诏安书画艺术留下影响,朱熹留下“石榴洞”、“读圣贤书”等题匾。宋末,南诏人沈子真擅书法、精草书。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三阳云游僧无碍镌“九侯名山”4字于九侯山崖,笔势雄峻。
明代大书画家张瑞图因涉魏忠贤案被黜,隐居诏安仕渡村多年,他在诏安留下许多手迹、匾额、对联、石刻等作品,影响最大。蔡潮、黄道周也在诏安留下石刻、木匾、纸本等大量书法作品,诏籍书法家叶、沈a、吴朴、胡士鳌、蔡肇庆、林日瑞、沈起津等也留有不少书法作品,代表人物是著名书画家沈起津。诏安县城有书刻精美的石牌坊群,在九侯山、果老山形成书法石刻群,在其他风景胜地、寺庙也留有明代石刻碑碣数百块,明代的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已作为画家见诸记载,其画作皆无存。
说起诏安书画,不得不说诏安沈氏始祖沈世纪,又名沈彪,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身材魁梧,能文善武,开漳圣王陈元光六部将之一。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加封为殿前大将军武德侯。据《诏安沈氏宗谱》记载,沈世纪得姓36代裔孙在诏安定居,丁口繁衍众多,有“沈半县”之称,沈世纪后裔在诏安有众多名人,特别是书画名人,占据诏安画派半壁江山。部分后裔散居漳属各县及粤东、台湾等地。清代诏安海运发达,与外地艺术交流增多,书坛画苑名家辈出。嘉庆年间,沈锦洲随商船北上,广会名家,在京津研习宋院体工笔画,又于江浙学得恽寿平的没骨画法,揉合诏籍前人康瑞、刘国玺写意笔墨,开“兼工带写,清丽雅逸”的艺术新风。其弟子沈瑶池、谢g樵、汪志周、许钓龙、吴天章在师承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派黄慎沉雄苍劲的豪逸之气和华挥哪虑謇龅脑现拢派佤魇ㄇ啵怨吕溲诺猿梢桓瘢鸾パ荼涑删哂械胤教厣囊帐醴缑玻纬苫巳禾澹史称“诏安画派”。其影响及于福建、台湾、广东、浙江及东南亚等地。清末民初,马兆麟、沈瑞图、沈镜湖等画家,受任伯年影响,由半工写变为写意,用笔挺秀,赋色明快,作品注重雅俗共赏,大胆吸收海派之长,使诏安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风貌。这批诏安籍画家包括他们的门人弟子,把诏安画坛推向一个黄金时代,使诏安画派发扬光大,髫龄儿童学书画变成风气。当时的沈锦州的学生沈瑶池、谢g樵并称画坛双骏;胡倬章、沈瑶池、谢g樵被称为画坛三友;而沈瑶池、谢官樵、许钓龙、吴天章又并称为“诏安花鸟四大家”。
清末民国时期,诏安书画家相继涌现出沈祖文、马兆麟、沈镜湖、谢锡璋、涂梦龙、林嘉、谢东澜、沈瑞图、沙、许树Y、赖少嵩、谢丰年、谢联璧、西舫、翁正曦、沈瑞舟、林壬、马征祥、韩希琦、谢锡铭、沈耀初、沈汉桢、沈锡纯、许沙洛、等数十位书画名家。民国期间,诏安画坛气象日新。民国14年(1925年)谢丰年等组织美术研究会。民国20年前后,诏安青年纷纷出外求学,接受新美术教育,学成或返梓或旅居外地。民国32年沈耀初、沈汉桢、沈锡纯组织燕石画社,主要研习吴昌硕笔法,使诏安画风在任伯年风格之外又具吴昌硕韵味。继受新美术影响,诏安画坛亦有了新画种。民国32年,许沙洛等举办“巡回木刻展”,省内外进步版画家野夫、刘伦、许霏等寄来作品参加展览。民国34年,民众教育馆主办以抗战为主题的美术展览,展出沈汉桢反映现实生活的国画作品《逃难图》、《任重道远》等。民国35年国民党县党部在中山纪念堂举办漫画展览,有沈汉桢、谢丰年的作品参展。
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相继出现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林林、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沈福文、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沈柔坚、林仰青、林仰峥、韩柯、沈锡纯、徐士成、许海钦、沈兆鹏、许凯夫、沈舜乾、许介川、李木教、沈一丹、沈惠文等驰名中外的书画家,以及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谢有秋、沈汉桢、徐序行、许沙洛、沈荣添、高继文、沈吉文、沈荣煊、吴耀中、许岳材、江水沐、林腾芳一批中青年书画家。盲人画家沈冰山开拓盲人作画的新领域,震撼画坛。诏安还有以梅洲乡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书画家活跃在书画界,亦受到社会的关注。诏安书画现代名家“三沈”:四川美院原院长沈福文、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台湾十大画家之一沈耀初。《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记载历代诏安籍书画家2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中,诏安籍画家就占了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职也曾由诏安人担任,诏安书画家在海内外艺坛尽领风骚。从2008年至今,诏安县先后举办四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大力弘扬诏安书画艺术,同时也邀请CCTV《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红星艺苑》等栏目助阵,将节会推向巅峰,使得诏安书画产业蓬勃发展,对诏安书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响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诏籍书画家作品结集出版的有《沈汉桢花鸟画集》、《海石楼画集》(沈汉桢作品),《沈耀初画集》(1~2册)、《沈柔坚画集》(1~2册)、《沈柔坚中国画选集》、《欧行写生画辑》(沈柔坚作品)、《沈柔坚速写》、《林仰峥版画集》、《许沙洛诗书画集》、《盲人沈冰山画集》、《沈庆泉画集》、《江水沐画集》、《董希源画集》。著述有沈福文著《漆器工艺技法撷要》、《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沈柔坚著《绘画与生活》、《版画技要经验谈》、《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与贡献》、《诏安历代书画选》、《诏安县硬笔书法作品选》、《诏安籍书画家简录》、《诏安历代画人录》、《诏安画派初探》等。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二、诏安书法
唐开元年间,书法名家钟绍京被贬为怀恩县尉,是最早在境域内活动的书法家。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陈景肃、翁待举等7人在渐山植石榴立庵讲学,邀陈俊卿、朱熹等人至渐山,朱熹留下“石榴洞”、“读圣贤书”等题匾。宋末南诏人沈子真擅书法、精草书。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三阳云游僧无碍镌“九侯名山”4字于九侯山崖,笔势雄峻。
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书法家蔡潮在梅岭南门题刻“望洋台”,每字1.5米见方。万历七年(1579年)云南参政、书法家罗汝芳应诏安知县邓于蕃之请为九侯山石门题刻“天开”两个大字。崇祯初年,著名书法家张瑞图,在诏安仕渡村避难时也留有书作。明末建的东关上帝宫有“天柱飞光”石匾,笔法奇拙遒劲。明代诏安见诸史载并有石刻作品传世的书法家有沈a、胡士鳌、蔡肇庆、林日瑞、沈起津等。其中沈起津(字承筏)书写的《双屏泰山庙碑记》素称行楷中的佳作,其楷书端庄凝重,行草雄健奔放,康熙《诏安县志》称其“书画入神品”,明末黄道周在诏安留有“洗心之藏”等题匾及卷轴书法作品。
入清后,诏安书家辈出。廖采,二都人,乾隆十四年(1749年)岁贡士,工大篆、楷书;沈宝善(字石楼),山宝雷村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擅长指书;叶观海(字汾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生,人称其书法高古,深得晋人风骨。乾隆、嘉庆年间,有谢廷~(字迹山),草书笔气融贯,卓然自成一家。嘉庆七年(1802年),谢廷~所书硕兴寨石门匾“西湖”。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渐山七贤庵左廊墙上镶嵌石板镌有陈景肃的《石榴洞赋》。沈洲,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工楷书。
道光年间,有潘潜(字仰陶),书法超妙豪放。道光至同治年间,著名画家谢颖苏(字g樵),兼工书法篆刻。其书法初学米芾,中年以后兼习颜真卿,风格沉雄奔放。其篆刻驱刀如笔,奇正随意。随谢g樵学画的沈祖文、钟元音亦擅书法。
咸丰至光绪年间,有吴天章(字织云)擅画并精篆刻、书法。林壬(字二有),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工行楷。尚有林葳(字惠庵),亦擅书法。
清末至民国,较有影响的书法家有谢锡铭(字又新),工小楷,其书结体严谨,笔法清秀,名冠漳属各县;韩希琦(字君玉),楷书习颜柳,行书兼法何绍基,笔意清简秀穆,与京沪名家黄炎培、蔡元培、陈宝琛、于右任有佳作互赠;马徵祥(字遒堂),擅行楷,其作品神采俊逸;谢梅年(字逸夫),书风雄奇凝重,饶魏碑汉隶笔意;此外,陈熙昶、张俞、沈坤年、李幻津、吴晋湘、沈彦谦、林际虞、沈学镛等也以书法知名。
民国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外出的书法名手有林林,定居北京,擅行书;吴,旅居新加坡,擅书法、篆刻;沈耀初,旅居台湾,行草多篆籀笔意;吴晋澜,擅行草;张源,旅居台湾,擅行草;黄清华,旅居台湾,擅隶书;沈柔坚,兼善行楷;许崇明,旅居台湾,擅隶、草书法;沈保耀,旅居马来西亚,长于行楷;沈育祥,定居辽宁,工楷书;沈荣煊,定居福州,擅行草;沈舜乾,定居漳州,工小楷;许介川,旅居深圳,擅行草;李木教,定居漳州,擅行草;沈一丹,女,工小楷;沈惠文,擅行草。
县内书法人才有沈光,擅行楷;许沙洛,擅行楷;沈卫崖、沈荣添,精篆刻;沈吉文,工行楷;沈耀喜,长于行书;陈雁球,擅行楷;吴友元,擅行草、篆刻;郭一郎,擅行楷、篆刻;谢兴华,长于行楷;吴运农,长于行书;吴燕明,擅行楷;陈惠周,工楷书;钟晓平,擅楷书、硬笔书。
三、诏安诗词
唐代,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副将许天正、军咨祭酒丁儒曾在诏安活动并留下诗篇。
宋代,渐山七贤均工诗善赋。陈景肃有诗集《石屏撷翠集》及名篇《石榴洞赋》、《试剑石》等。吴大成的《梅月诗卷》中有《梅月百咏》七律120首,一韵到底,内容为圣贤义烈、诸子时政、烟霞风月等,存90首。郑柔有《康正题咏》,存《伤春赋》。杨耿、薛京均有诗作而未结集流传,翁待举仅存联吟残句。宋末,陈景肃孙女陈璧娘送夫张达赴崖山护驾,寄去长诗《平元曲》。沈子真义不仕元,隐居九侯山福胜岩,作《悲愤诗》若干卷,惜已散失。与渐山七贤有往来的朱熹、陈俊卿、梁克家、林用中、颜耆仲等留下《石榴洞联吟》、《洞仙梅花联句》等诗篇。宋末元初,地方能诗者尚有陈宗一、陈良翰、陈概、陈植、陈和卿、陈宜等。
明代,陈汶辉(字耿光),善诗文,有《南皋文集》,已佚,仅存《初稽山》、《投金水桥自杀口占》二篇。李旦(字周辅),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其写景怀古之作甚多,均散佚不传。薛Y(字崇文),有《清野翁集》三卷,其子薛雍(字子容),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有《南潮诗集》。沈起津存诗有《良峰》、《九侯山》、《泰山行宫》、《九侯十八景》等篇。叶Y著有《龟峰手稿》,唐文灿著有《鉴江诗集》,蔡保祯著有《柳溪集》,叶瑜著有《水车堂稿》,文三俊著有《小雕集》,黄景瞻著有《醒庵集》,朱瑛著有《艺余集略》。其他诗作传世者尚有陈原震、黄镆、胡文、武尚略、沈水、张仲观、魏光翰、陈若愚、沈a、胡仲V、潘士番、胡士鳌、张廷范、崔道融等。
清代,能诗者更多。郑亦邹著有《郑亦邹诗文集》。唐朝彝著有《汇青堂诗集》。林鹤云(字元白),明末贡生,入清隐居不仕,其诗慷慨豪健,著有《元白集》。释道宗(俗姓张,名云龙),天地会创始人,擅诗,存有铜山九仙山顶刻石8首绝句(能辨认4首)和载入《香花僧秘典》中的几首。戴冠(字子弹),岁贡生,著《拾得草》,但诗集失传,存载于康熙《诏安县志》中的《九侯山纪游诗》等15首。陈廷铨(字百衡),秀才,著《鳌山草》、《邺山怀古》诸集,已佚。汪洋著有《水绕居诗集》。叶观海(字汾浦),拔贡生,擅诗,著诗集《贞女吟》、《录吟图题存》、《蓟门赠别诗》、《鸣冬集》、《归舟草》等,尚有《春酒堂全集》,未付印,其诗作多佚,抄存《续禽言四十首》等数十首。谢声鹤(字梅宾),诗作讲求神韵,独抒性灵,著《雪溪诗钞》九卷,同治十年(1871年)付梓,1983年其后人印《雪溪诗钞选编》。才女谢浣湘(字芸史),著《咏雪斋诗录》,光绪七年(1881年)、民国26年(1937年)两次印行,1987年出版厦门大学李青云注释本。谢声鹤次子谢颖苏(字g樵),画余作诗,存若干题画诗,其后裔编为《北溪剩稿》。林壬(字二有),少年即有诗名,若干遗诗其后人编为《绣佛斋剩稿》。沈祖庚(字似堂),拔贡生,著《忙里闲言集》,已佚,仅存诗篇《丹诏十景》。张绳武(字缵庭),举人,就聘于广东潮阳几所书院,著《听雨楼诗钞》、《花韵集》。马兆麟著有《吹剑轩诗集》,马近光著有《聊自拙修斋诗钞》,黄开泰著有《醉吟阁诗存》,陈习夫著有《习夫诗集》,吴梦丹著有《让溪诗稿》,谢锡铭著有《梦草轩诗抄》,韩希琦著有《樗里散人诗草零拾》,林友君著有《逸园诗草》,林冠英著有《补华馆》,陈熙昶著有《寄壶轩剩稿》。
民国初叶,继续创作诗词并参加唱酬联咏等活动的多为前清的贡生秀才,有吴梦沂、陈熙昶、陈泽、郑焕章、钟国珍、吴晋湘、莫文煦等。
“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的冲击,诗词作品锐减,有诗作结集者多为旅外人士。沈升三,民国18年(1929年)在厦门鼓浪屿著有《碧溪吟草》。谢鹤年,侨居星洲,撰《昭南竹枝词》近百首揭露日军罪行,著有诗集《赤雅轩吟草》。吴鹤汀,侨居马来亚,著有《榴莲馆冷饭集》。沈奎阁,民国14年在龙溪师范任教时出版《西溪吟草》。吴,侨居新加坡,著有《三无室诗稿》。李继熙,著有《槟榔乐府》词集。陈元鼎,侨居马来亚,著有《生春堂诗抄》。
年古典诗词创作沉寂。1979年后,诏安诗词创作渐趋活跃,诗词作者纷纷向各种报刊投稿。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林林任副会长,尔后谢继东为该会会员。1989年县内诗友结集,编印《丹诏诗词》4辑,刊载诗作近千首。1992年县文化馆编印《诏安女子诗词》1册。1994年诏安县诗词学会成立,至1996年共出版《诏安诗词》2集、《诏安诗钟》1集。许沙洛、韩学宽、谢继东、沈耀喜、郑兆武、许兆聪、许延嗣、郑立民、许慕辉等人的诗词入选全国诗词大赛选集或获奖。并有多人曾应邀参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纽约四海诗社的征诗征文活动具有诗词入选。年县内刊物《诏安文史资料》、《诏安乡谭》、《诏安文艺》、《丹诏乡讯》、《漳南诗叶》等发表诗词数百首。经常举办各种主题形式健康活泼的吟唱会。
年,诏籍人士结集印行诗词的有林仲姚《紫罗兰诗存》、吴秋山《松风集》、吴硕贤《偶吟集》、沈光《照亭吟草》、谢继东《揽胜随绘录》、郑兆武《桐村诗文稿》、许沙洛《榴屋题款诗选钞》、林臻《蓝田诗草》等。1996年诏安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人,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22人,漳州市诗词学会会员25人,县诗词学会会员46人。
诏安画派始祖钟绍京
钟绍京(659-746),诏安画派始祖。字可大,唐代江西兴国清德乡人,生于公元659年,殁于公元746年,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 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江西地方志列“十大乡贤”之一,其历史名望非同小可。钟繇是楷书体的创立者,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有著名的《灵飞经小楷字帖》、《唐人小楷字帖》,虽然真迹极少,但董其昌认为赵孟\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小楷的,因此可以从赵孟\的楷书看到钟绍京的楷书风范。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书法家苏东坡认为,榜书需要结密无间,以笔墨雍容、安静简穆为上。书法界认为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豪难精。而钟绍京能在武则天朝,明堂九鼎和诸官门榜,均他所题,实在难得。当时朝堂之上,钟绍京是一员小官,许多大臣擅书法者不少,可见钟绍京榜书要站得住,必有长处。历史记载,钟绍京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传世书迹有《转轮王经》、《灵飞经》、《升仙太子碑阴》等。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今诏安)县尉,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后有张瑞图、黄道周、朱熹、僧无碍等著名书法家在诏安境域活动。
诏安书画三导师
张瑞图(),字长公、无画,号有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道人等,晋江青阳霞行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高中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官场得意,一路飙叶,最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1630年),因曾魏忠贤碑获罪而被罢官遣归,隐居恩人沈灿家乡诏安仕渡村多年,在避难期间,张瑞图为仕渡村大庙门写了“长祚玄江”的横匾和“海不扬波黄V喜,地虽斥卤贤豪生”的对联。至今虽然几百年过去了,而这副楹联和匾额仍保存完好,供人凭览。张瑞图为诏安留下甚多书画手迹,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桐、米万钟齐名,又有“南张北董”之号,而且书名还殡播日本、朝鲜及南洋诸国,代表作有《承天寺十奇诗》、《禅鸡冢记》等。他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崇祯十七年(1644年)卒于家,张瑞图在诏安留下许多手迹、匾额、对联、石刻等作品,对诏安书画坛影响很大。
黄道周()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天启二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 。《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他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代表作有行草书《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闻奴警出山诗轴》等,两作均加大行距,以连绵草书而成,有奋笔直下之势,激情燃纸,振迅耳目,如闻钟声、蹄声于道。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黄道周善楷、行、草诸体书,又工隶书。他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他的行草书,如《五言古诗轴》,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夫人蔡玉卿,名润石,字玉卿,龙海人,著名书法家,才女。黄道周夫妇对诏安书画坛也有深刻影响。
李宓(生卒年不详),字义民,福建龙溪万松关下(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诗书两擅,是一位潜心艺术,不慕名利,澹泊自甘的布衣,是明代后期漳州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精妙,历来为书法艺术界所重视。万历年间,林钅干请大书法家董其昌写字,董说:“何不求汝乡李某乎?”原来李宓的书法,早就为董其昌所赏识,董曾自叹不如,并写信寄笔润,请李宓写字。自此李宓声望益高。他的缩本小字《兰亭》,较之廖莹中玉枕本尤小,尤精绝,先后为王弱林,岳小琴、黄小松、崇彝等鉴赏家所推崇。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李宓书写了《三平寺广济大师行录碑》,字迹清秀,珠玉生辉,堪称墨林珍宝。明天启元年(1621年)写的《心经》小石屏,明崇祯间写的《陈祝皇先生御寇救荒功德碑》,也是神完气足,墨韵充沛。近年发现漳州南山寺《放生池碑记》亦出自李宓之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其“纯亦不已”的功力,VV乎接武古代名家。李宓不但书法好,还善于雕刻。他书录了许多碑文,有的碑还是他亲手刻的,如《黄庭》、《兰亭》等小石屏一类,书刻双绝,堪称珍宝。当时在北京任吏科都给事中的乡贤颜继祖,就曾经写信请他“多制茶盘,石屏,寄入长安。” 明代书法名家李宓“工诸体书”对诏安书画坛影响甚广。
明朝诏安画派代表人物沈起津
沈起津(1601~?年),著名画家,字承筏,号生鹤,著名书法家沈a第四子,诏安三都人,演绎传奇沈a、沈起津父子进士故事,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历任无为州、广平、襄阳等郡,终池州司理”。任中抑强制暴,关心民瘼,颇有政绩。明崇祯七年(1634年),其父沈a“因族事受法”。不久,起津辞官回乡,潜心经、史,致力著作。“寄情声律,析义搜奇,不屑追逐前辈”。又主持兴建“双屏(山)泰山庙”。崇祯十年(1637年),受聘编修《诏安县志》。明亡后,沈起津激于民族义愤,屡图反清复明。清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起津辅佐反清义士黄调阳、江景融联合“以万为姓集团”围攻拥清的南陂土堡。四月,参加南明官员许祚昌与“以万为姓集团”联手攻打漳浦城清兵营,被守将唐钦明击退。其子沈家梓也多次联合广东饶平等地武装力量进行反清斗争。彼此呼应,一时形成闽粤边区反清斗争高潮。但形势不久急转直下,反清斗争形式变为隐蔽、持久。沈起津后来加入天地会,参与组建香花僧宗派,为其筹谋划策,制定典籍,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善人物、花鸟尤长画鹰,卒年七十余。其书法豪迈雄健,跌宕多姿,潇洒纵逸,神采飞扬,人称“书画入神品”。其中书法题刻《双屏泰山庙记》,被誉为“碑林瑰宝”。是诏安画派的代表人物。
清康熙至嘉庆诏安画派三代表
康瑞(生卒年月不详),字喜子,清代福建诏安县人。清康熙至乾隆间著名画家。擅山水、人物,尤精佛像、百卉。据《漳州府志》载:“喜子画百卉,泼墨淋漓”。写山水、人物时,常以元人倪瓒“萧疏苍老”笔意入画。康瑞作画崇尚大写意,特别擅阔笔写意法。“以意运笔,笔墨纵逸,不拘绳墨”。这实开诏安画派革新之先河。康瑞传世作品较少,水墨花卉有《墨牡丹》、《芭蕉》,山水作品有《溪山隐居》条屏等。名录《福建通志》、《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刘国玺(约年),字信斋,清代福建诏安县人。清乾隆、嘉庆年间民间画家。擅山水雨景,兼长龙虎、人物。其画风山水得于宋米芾韵格,人物取法岭东黄璧。国玺作画常用湿笔和淡彩渲染山水雨景,表现在烟笼翠绕之中,雨丝与山光交融一片,悠远之致,神出意表。其《亭中观雨图》正是表现这般意境,体现画家独特感受和审美追求。刘国玺山水画,晚期风格在运笔上改卧笔横点为中锋线条皴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的《清溪行舟图》是其画风转变的代表作,表明画家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刘国玺对诏安画派的兴起颇具影响。汪志周的山水画常取法其意境,旧志称:“得刘国玺意境颇饶诗意”。稍后的诏安派另一山水画家吴天章,亦深受刘国玺画风影响。刘国玺传世作品,多流传于诏安和岭东潮汕一带。
沈锦洲(生卒年月不详),清代福建诏安县仕渡村人,清嘉庆、道光年间诏安派著名代表画家。少年北上学画,宗法宋院体画派风格,以工笔画牡丹凤著称。中年宗承徐渭写意泼墨淋漓的画风,兼工带写,“一祛局促涂泽之病,而出以凝炼浑朴之长,学者翕然宗之。”喜作水墨花卉,有《牡丹》、《莲花》条屏等。沈锦洲画作凝炼浑朴,布局谨严,用笔遒劲,赋色明丽。、沈锦洲对诏派画坛影响甚大,一代名家谢g樵、沈瑶池都曾拜他为师,稍后画家吴天章、谢锡章等也受其画风影响。
清道光至咸丰“前期诏安画派”六代表
沈瑶池,字古松, (约),福建省诏安县城内人,著名画家,沈瑶池淡泊名利,乾隆时徵召不就,以书画终,尤擅画鹰。沈瑶池与谢g樵被誉为诏安画坛双骏,明末清初谢g樵、沈瑶池、沈镜湖、汪志周、马兆麟等为代表书画家,独创新风,自成一格,被誉为“诏安画派”,又称“闽派”,其画风影响遍及闽、浙、台、粤及东南亚。沈瑶池少年与谢g樵同师从沈锦洲,得其兼工带写手法。瑶池擅人物,工花鸟。中年,人物画宗法黄慎,用笔沉雄苍劲。多画渔翁、艺人、乞丐等民间题材,也作道、佛画像。往往勾勒几笔,所写人物便形神兼备。所写花鸟,注重神韵,参合华挥哪虑謇鲈现隆I枵啤白允炀帷薄瓣菹闶槭摇薄M砟暝⒕酉妹拧F渥髌妨鞔豕悖炎鞅桓=ㄊ〔┪锕荨⒈本┕使┪锕菡洳兀肌肚宄榛冶事肌⒏=舜贰吨泄掖蟠堑洹贰吨泄朗跫胰嗣堑洹贰
谢g樵(年),诏安北关人。原名颖苏,初字采山,后改g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G渔隐、书画禅。幼承家学,少能绘事,又善技击兵法,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曾参加科考,未中试,游踪多在闽粤。祖上原居漳州,康熙年间迁居诏安。高祖谢捷科,是硕兴糖坊的老板,人称“谢百万”。曾祖谢国栋从商,祖父谢廷烘业儒。其叔祖谢廷~、父谢声鹤、姐谢浣湘、兄谢维崧、弟谢颖锋多擅诗词书画,饮誉当时。颖苏家学渊源,兼受邑中风气薰陶,9岁即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稍长,无意科举,埋首丹青。初拜沈锦洲为师,奠定周密不苟、秀劲工致的严实基本功和半工半写、凝炼浑朴的画风。继向来诏任职的外籍画家艺人求教,转益多师,并揣摩前代名作,博采众长。弱冠已驰名远近。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应闽浙总督颜伯焘征聘入幕府,从此长期寓居省城,作幕于督、抚、将军府间。幕僚生涯使颖苏获得广游名山大川,并结识林则徐、汤雨生、齐梅麓等时彦名流的机会,书画修养日深。后更吸取宋元以后闽人画技,揉进部分扬州八怪艺风,融会贯通,自出新意,很快成为省垣画坛翘楚,被尊为独树一帜的闽派(又称诏安派)领袖。颖苏于花鸟山水、书法篆刻,无不精工,笔力沉雄,蔚然深秀。生前其花鸟画已入宫廷,民国后为故宫文华殿所收藏。咸丰七至十年(年),先后寓于台南吴家宜秋山馆、板桥林家,并曾北游三貂岭,时与大龙峒文士往来,后又往新竹潜园为客,后人称谢与吕世宜、叶化成为「三先生」。颖苏东渡台湾传经讲学,给台湾书画界留下巨大的影响,谢g樵被誉为台湾画坛开山祖师。日本占据台湾后,掠夺颖苏的山水画珍藏于东京博物院,并曾改颖苏为日籍(因台湾当时被日本占领),列入日本画史。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撰文称誉谢颖苏“为清朝中叶以后南清第一巨腕”。同治三年(1864年)初冬,颖苏由榕返诏,转道广东候补(同知衔)。适太平天国李世贤部据漳州,往诏安道路不通,颖苏暂寓万松关清兵提督林文察处。农历十一月初三,太平军奇袭万松关驻军,颖苏中弹殒命,终年54岁。事后,清廷给予钦赐祭葬、入祀省忠烈祠、子孙世袭云骑尉的褒赏。其书法从颜真卿、米芾风格而出,圆润秀劲行书著名,画作多系18世纪扬州八怪遗风演变而出的四君子、花鸟画,直率奔放。颖苏遗稿仅存《谈画偶录》(残本)。后族孙谢继东集其书画作品上的诗、序、跋、短语,合《谈画偶录》残稿,编为《北G剩稿》。
胡倬章(年),字汉槎。画家。擅长工花鸟、山水,精人物肖像,尤擅工笔仕女。所作人物意态矜重,勾染工整,设色精美。曾画赠左宗棠,甚受赏识,名噪一时。胡倬章与沈瑶池、谢g樵被称为画坛三友。
汪志周(生卒年月不详),字瘦石,号瘦石山人,清代福建诏安县人。道光至光绪年间诏安派著名画家。汪志周擅山水,精花鸟。其花鸟画在诏安派传统笔法的基础上,吸收新罗山人幽穆清丽的韵致,形成别开生面的画风。代表作有《古树苍鹰》和《松鹤图》等,均八尺宣中堂画,其山水画得刘国玺意境,颇饶诗意。间也作兰竹,林纾称其“兰竹近徐文长”。汪志周对诏安画派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他把诏安派传统技法不断充实发扬光大,并在福建浦城设“澹一斋”授徒,向省内外介绍诏安画派。福州画家陈文台、林纾等就受到诏安派画风的影响。汪志周作品流传甚广,佳作被北京博物馆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福建画人传》。
吴天章,字织云。清咸丰年间画家,宦游粤东颇久,历官县丞、同知。善花鸟、山水,长于写意,尤擅墨牡丹,并工隶书、篆刻。其画笔意恣纵,墨华飞舞。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吴天章与谢g樵、沈瑶池、许钓龙合称“诏安画派花鸟四大家”。
许钓龙,字禹涯。同治贡生,清同治、光绪年间画家。擅写意花鸟,笔致隽秀,崇尚淡雅,绰有情趣。作品为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清光绪至民国“后期诏安派”四代表
马兆麟(),字瑞,又字竹坪,号子般,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清末民国初著名书画家。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以任伯年(年)为代表的海派画风冲击福建画坛。于是诏安画派后期以马兆麟为首的几位画家,积极汲取海派画风清新轻快之长处,使诏安画派与海派画风汇流,形成“后期诏安画派”的新格调,实际上已转化为“海派支流”。画风更具浓厚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是闽画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异常亮丽的小花,由于作品流传全省及省外,故一时称为“闽派”。 马兆麟是诏安画派中之健者。马兆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光绪三十一年,其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获荣誉奖(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凝重端庄,以行楷见长。其诗文,题材广泛,想像丰富,风雅逸致,气节豪爽,辑成《吹剑轩诗钞》一书。他喜爱音乐,精通琴弦。马兆麟到过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返回故乡后,在铜山南溟书院执教,任山长(即校长),为铜山培养出一批人才。在戊戌变法影响下,他倡办新学堂,经多方努力,公立东升小学堂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获准成立,他任堂长。当时,铜山隶属诏安县,乡人一遇争端,盘山涉水百里路到县城调处。马兆麟同情乡人疾苦,常教育乡人和睦相处,偶有争端,就热心给予调处。马兆麟极力主张在铜山设立县治。1915年,趁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出巡经过铜山之机,他偕乡贤向许世英诉说铜山设县的条件和必要性。终于日获准成立东山县。在保持诏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地将任伯年为首的海派画风融入诏安画中,使诏安画派吸收了新的艺术营养,在诏安画坛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一八八五年,马兆麟以水墨画四景图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誉奖状。他晚年创“宜宜轩”,潜心于书画诗文。其子马征祥、孙马雪村、曾孙马驰,都以书画闻名,在闽南、台湾、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
沈镜湖(年),号慎草山人,福建诏安仕渡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善人物,赋色只用花青、赭石,不稍变化,所谓诏安派之习气也。 擅长写意人物,间作山水、花卉、走兽。所画人物题材多取佛像、渔民、乞丐等,富有生活气息。沈镜湖画风豪放,宗法沈瑶池韵致,融合黄慎笔法,构思新颖,用笔遒劲,是继谢颖苏、沈瑶池之后诏安派中较具影响的画家。作品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沈镜湖主张作画应“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其作品流传闽粤和东南亚一带,并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沈镜湖是沈耀初(台湾当代十大艺术家之一)的启蒙老师。
沈瑞图,(字子鸿),曾赴沪师事任伯年,擅写意花鸟,颇具任伯年笔意;
林嘉(年),字瑞亭,号东山渔子。专攻人物,兼长花鸟。写人物超拔高雅,画花鸟鲜明艳丽。画作《达摩图》被列为国家艺术珍品,为泉州开元寺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中国当代“诏安画派”八代表
沈耀初(年),福建省诏安县仕渡村人,故作画题号“仕渡叟”。台湾文艺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和台湾美展评审委员、国画大师,“台湾当代十大艺术家”之一,诏安书画现代名家“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之一。沈耀初从小喜欢习画,八岁作扇画,得同宗名家沈镜湖授艺,是沈镜湖的高徒。及长求学于龙溪师范、厦门美专和汕头艺师。毕业后执教兼作画,潜心探研“诏安画派”、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及齐白石等名作,于是画技日进,其画作曾参加全县美展,甚得画界赞赏。民国37年(1948年),应台湾画友的邀请,他携60余件作品赴台展出,从此客居台湾,阔别故乡42年。作品多次赴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的10多个国家举行个展或联展,曾获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奖――金爵奖。他的画被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所典藏。1982年,台湾评选“十大画家”,他和张大千等并列膺选。他出版过《沈耀初画集》2册,名录英国剑桥大学编印的《世界名人录》。沈耀初婉谢朋友留他长住台湾或定居美国的建议,拒绝新加坡、泰国等地的重金礼聘,于1989年回乡定居,了却叶落归根的多年心愿。他倾平生积蓄,在诏安城关兴建“沈耀初美术馆”,珍藏从台湾带回的100多帧得意佳作,为“书画之乡”增添光彩。他还慷慨解囊,捐资修建诏安儿童乐园和仕江小学。除沈耀初之外,台湾当代知名画家许海钦、沈兆鹏、许凯夫等,都来自诏安“书画之乡”。他们在台湾既作画又育人,桃李满天下,声誉传中外。
沈福文(1906~),著名工艺美术家、新漆艺开拓者,诏安书画现代名家“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沈福文、沈柔坚就占了2个。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院长。1996年为四川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和中国美术工艺大师评审委员。青年时代先后就读厦门集美学校、国立杭州艺专、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民国24年(1935年),负笈东渡,入东京松田研究所专研漆艺。回国后受聘湖南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尔后参与创办中华工艺社和四川省立艺专,开中国工艺教育之先河,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研磨彩绘和工艺系统。其作品融中国民族漆艺技术和日本髹漆技艺为一体,形成了浑厚朴实、深沉润泽的风格,被誉为“现代艺术的结晶”。代表作有磨漆画《神女峰下》、《油田之晨》、《金鱼》和《松鹤》大挂盘等。论著颇丰,名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1988年、1989年沈福文两次把数十年所珍藏名画捐赠故乡漳州市和诏安县,赢得家乡人民的赞誉。
沈柔坚(98.7),原名沈耀琨,福建诏安城关人,当代中国著名画家,诏安书画现代名家“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沈福文、沈柔坚就占了2个。早年肄业于龙溪师范学校。抗战翌年春,到皖南前线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绘画组,开始专业创作版画和绘画。70年代后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他的版画、中国画和水彩水粉画创作,均融汇中西画法之长,抒情写意,独具风格。他常参加国际美展与交流,在北京、香港、巴黎、纽约、东京等国内外举行多次个人画展。出版有《沈柔坚画集》、《沈柔坚版画选集》、《沈柔坚中国画选集》、《沈柔坚速写集》、《欧行写生画辑》及文集《柔坚画谭》等。1991年初,曾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4年夏,其主编的《中国美术辞典》获中国美术图书奖铜奖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文联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等职。
沈锡纯(1910年-2008年), 字硕舜,号武夷山翁。1910年12月出生,福建诏安东城村人。当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福州画院创始人之一、“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1933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学承谢半圭、谢g樵、沈古松。画题广泛,专长花鸟,尤擅画虎。工写实,擅半工写、大写意,长花鸟、草虫、兼及山水、人物,尤以画“活虎”见长而蜚声艺坛,被称为一代画虎大师。30年代作品入选上海《古今名人画粹》,1947年被载入民国时期唯一的《中国美术年鉴》并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同居著名国画家一列。其传略1978年被载入香港波文书局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1991年被载入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国书画家汇传》。作品在国内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奥地利、新加坡、印尼等国展出,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98年曾应“台湾春池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应邀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代表作品:《鸿雁传音》、《素影秋高寄怀海峡》等。
林林(1910~),原名林仰山,桥园村人。著名诗人和书法家。30年代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旋即留学日本,加入“左联”东京分盟,参加《救亡日报》和菲律宾《华侨导报》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五、六、七届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为促进亚洲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林林著作有诗集《阿莱耶山》、《印度诗稿》、《雁来红》和散文集《扶桑杂记》、《扶桑续记》、《海和船》,译作有海涅《织工歌》、《日本古典俳句选》、《日本近代俳句选》等,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外重大书法展览交流。
林仰峥(1923~),当代著名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民国28年(1939年)就读于诏安简师,后入军委会桂林行营政治部绘画训练班学习。抗战期间先后在《救亡日报》、《华商报》和《新华日报》等报刊任美术编辑,其木刻作品曾参加具有重大影响的“香港的受难”等画展,得到周恩来同志的传令嘉奖。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华南文联、广东美术创作室、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任职,主编《岭南名画家画丛》。林仰峥木刻作品构图简洁,刀法细致精确,时代气息浓郁,其影响较大作品有《神圣的教堂》、《码头》、《爸爸在工作》、《中国文坛三巨匠》等,曾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入选《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和日本《中国现代版画》,并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神州画博物馆等收藏。
沈冰山(1934~),东城村人,著名盲人画家,漳州市残联副主席,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成员。1959年,冰山患眼疾,旋后失明。但他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经过刻苦学习而成画家。他的画作布局虽单一,造型虽抽象,但画面整体融合、气氛浑然,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激情,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美的眷恋和向往。1990年10月,他应邀出席北京“国际残疾人康复大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亚太地区第九届会议”,并现场作画4次。1994年11月“盲人冰山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深得国内外人士赞誉。其艺术活动和创作曾先后数十次为国内外电视台和报刊所报导。个人传略入录《中国残疾人名人词典》。沈冰山于棋艺和乐器演奏也均有造诣。
诏安画派其他名人
沈宝善,字石楼。清乾隆年间书画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历任新会、西宁、揭阳等县知县。擅指书。
谢延~,字迹山。清道光、咸丰年间书画家,以草书闻名,又擅擘窠大字。其书笔气融贯,自成一家。著名画家谢g樵的叔祖。
翁正曦,同治至光绪年间福建诏安人。善人物,赋彩多用赭石、花青,令人一望即知其为诏安派。见《福建画人传》中国书画家人名大辞典第750页有著录。代表作《尼父击罄》、《羲之爱鹅》等。又喜作风俗画,有《村店丐戏图》传世。其人物画风受沈瑶池影响。
沈祖文,字雪湖。清末画家。谢g樵弟子,擅写兰竹,间作博古,又长行草书法。所作博古花卉,水墨淡彩,清润明丽。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谢锡璋(年),字半圭,号剑波。清末民国初画家。精工草虫、花卉,尤擅墨牡丹。作品流传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弟子谢丰年。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涂梦龙(年),字徵祥,号静观斋主人。以写意手法画墨葡萄著称。喜用胶调墨,所作葡萄笔法灵秀,清韵可挹,是当时负有盛名的民间艺人。
谢东澜,字观有。清末民国初画家。马兆麟弟子,善花鸟画。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沙,字涛松。清末民国初画家,擅作花鸟,尤精龙虾,用笔矫健,构图精巧。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许树谷,字友农,清末民国初画家。擅松、猴、鹰;善写意花鸟,尤以画松猴、鹰见长而名闻一时。所作花鸟走兽形神生动,情趣盎然。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赖少嵩 ,字筱嵩、绍南,号半道人,清末民初诏安人,赖少嵩画作《人物四条屏》,世居厦门。曾为福建水师武官,人咸称‘赖大老’。兼擅丹青。辛亥革命后流寓厦门,以卖画为生。赖少嵩专长人物画,多以民间流传的古代先贤、仕女、孝子和《聊斋》、《红楼梦》等名著人物为题材。兼长山水、花鸟。孜孜数年,作品遍八闽。作品线条流畅,设色淡雅,具有前期诏安画派画风。传世作品有《人物四条屏》等。赖少嵩的赖永祥亦擅人物,有乃翁家传。赖少嵩的事迹见于梁桂元著《闽画史稿》、厦门图书馆编《厦门人物辞典》、《厦门日报》。
谢丰年(年),字有秋,号武才,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少时师从名画家谢锡璋,精于山水、兰竹,兼长书法。其山水作品设色淡雅,线条挺拔,皴染得体,山峦层次分明,富有质感。书法功底深厚,对隶书、魏碑造诣较深,作品入选全国第二次美展,在国内多种报刊发表,流传于海内外,并曾获奖。
沈汉桢(年),漳州地区知名画家。毕业于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历任诏安、漳浦、平和、漳州等县市中学和师范学校美术教员。由于接受正规艺术教育,又受王一亭、张振铎诸大家影响,沈汉桢的画作摆脱了诏安原来设色清淡、题材较窄的画风,而走墨色并重、造型严谨的路子,又善于描写新事物,体现了新的艺术思想和画风,对30年代诏安和漳州地区画坛产生一定影响。40年代,沈汉桢曾在厦门举办画展,并编印《沈汉桢花鸟画集》。50年代,沈汉祯《四屏条花》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印行,颇受人们赞赏和喜爱。
徐序行(年),又名徐士成,福建诏安县城关人。福建省著名花鸟画家。民国35年(1946年)毕业于龙溪师范学校艺术师范科,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徐序行是福建省著名花鸟画家。他从小酷爱绘画,14岁开始正式习画。青年时代,认真揣摩沈瑶池、谢颖苏等名家画作,深受“诏安画派”的影响,及后博采“海派”、“岭南派”画技精华,从而打下深厚的传统基础。中年时期,广结艺友,开拓眼界,年间与陈子奋、宋省予等省内著名画家结为至交,与广东著名画家黎雄才、胡一川、王君珊和全国名画家郁风等互赠作品,探讨画技。“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处逆境,生活艰苦,仍潜心挥毫磨砺意志,钻研技艺。1978年后,徐序行画技更臻娴熟,作品题材丰富,并热心提携后辈,使许多年轻人成为诏安画坛新秀。徐序行画风清新,笔墨奔放,色彩明丽,既继承传统又能创新,写物绘人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出,并散见国内外报刊,画作《护群雏》被选赠国际友人。徐序行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委、理事,漳州画院画师,诏安县政协第三至第七届委员。
韩柯(1924~),原名韩学纯,城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油画家。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和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系,得徐悲鸿、董希文等悉心指导。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油画和插图创作。1958年开始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一批重大军史题材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踏破辽河千里雪》、《安玉姬》(合作)、《炮击金门》(合作)、《英雄岛组画》和《黄洋界上》等。组画《英雄岛》获部队奖状,其中《炮击之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
李锦葵,1942年生,福建省诏安人。号丹诏老人,怡神园主人。全国中小学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大赛模范辅导教师,退休前为南靖和溪中学美术教师。自幼喜欢绘画,师承沈吉文,沈汉贞。1989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国画三年。师丞林俊龙,方枫等。现为中国艺委会会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学会会员,闽南画院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海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南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出。“荣获国际中华书画摄影艺术大赛”优秀奖“全国教师美术书法竞赛”三等奖;“南靖县师生书画摄影展”教师类二等奖;“百草园、芳草地”美术书法、摄影展大奖;“88’教师节南靖县教师书法摄影展览”优秀奖;“教师节十周年南靖县师生书画作品展览”教师类三等奖;96年被北京师范学院收藏。作品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当代国际书画篆刻墨彩荟萃》《艺海夕阳――中国老年书画作品选集》《闽南日报》等。现为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当代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研修中心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年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淮阴市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两年多来作品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大型参赛展,荣获金、银、铜、优秀等二十多次奖,以上各协会都已评为“书法艺术家”荣誉职称,并被丽州书法社及内蒙古书画艺术服务部聘为“特邀书法家”,作品入编多种《作品集?精品选?名典?名人录》二十多册。 
马驰,1942年出生于福建东山岛一个书法世家却是漳州龙海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为人谦虚、作风朴实、治学严谨,是闻名遐迩、广受民间喜爱的实力派书画家。他的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人称“马驰体”,其书体颜根柳骨为基,参与汉隶及北碑笔法,结构严谨,笔力雄浑,饶有金石味而舒展流畅。马驰是福建有名的书法家,他还曾任漳州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书画社副社长等职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驰书法》专集共收录马驰的不同字体书法精品152幅,具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马驰书法》专集最近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马驰先生出生于四世书香名门,曾祖“诏安画派”代表人物马兆麟、祖马征祥均为著名书画家,父马雪村工书法名播海内外。家学的濡染、熏陶,给幼时马驰积甸着厚实的书画基础,他以颜柳为根,得力于汉魏六朝之神韵,数十年临池不辍,可贵的是取历代名家之精华而不入前人窠臼,自辟蹊径,刻意求新而自立门户。读马驰的书法,无论是行、草、隶、篆都有它独具的韵味,高爽迈出,质朴浑穆,落拓飘逸。马驰在闽南一带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漳州地区受到民众的狂爱,由他题写的招牌、店名等遍布闽南沿海,特别是龙海和东山一带的许多政府机关、单位、公司、院校等均出自他的手笔。是龙海书法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大胆走出龙海成为被外界广泛认同的唯一书法家。
沈振顺,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书法艺术之乡漳州市诏安县西潭乡岑头村。 自幼酷爱书法,初学颜、柳后功欧、赵、王褚、魏碑集众家之长,坚持走自学之路,数十年临池不辍,师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拘、法古人而不做古人之奴,形成初具个性的书、画艺术个性。现为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当代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研修中心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年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淮阴市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两年多来作品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大型参赛展,荣获金、银、铜、优秀等二十多次奖,以上各协会都已评为“书法艺术家”荣誉职称,并被丽州书法社及内蒙古书画艺术服务部聘为“特邀书法家”,作品入编多种《作品集?精品选?名典?名人录》二十多册。
马征祥,著名书画家,“诏安画派”代表人物马兆麟之子。
马雪村,工书法名播海内外,“诏安画派”代表人物马兆麟之孙。
徐登弟,字柳桥;
方映辰,字西舫,和尚,沈瑶池弟子,擅花鸟、许煌擅人物;
沈大咸,擅工笔花鸟人物;
沈和(字万叶),擅水墨山水;
刘长清,刘国玺侄子,继承信斋画法,亦擅山水;
刘长淳,刘国玺侄子,继承信斋画法,亦擅山水;
谢联璧(字楚瑜),瑶池、g樵学生,擅花鸟草虫;
曾筠(字听松),擅花鸟间作山水;
鄞标(字小楼),擅花鸟草虫;
李汶川(字济东),工螃蟹、兰竹;
赖绍南(字筱嵩),工山水、人物、花鸟;
张俞(字尧咨),擅兰竹;
柯詹湘(号秋帆山人),擅花鸟;
许玉池(字子清),擅花鸟;
谢朗溪(字澄波),擅花鸟;
吴干剑贸そ鹌峄は瘢越鹨弁坑诹敛浚枷窠鸨袒曰停
陈学将,定居台湾,擅写意花鸟;
沈庆泉,旅居台湾,擅花鸟、山水;
许凯夫,定居台湾,以山水见长;
许海钦,旅台后移居加拿大,擅人物花鸟,尤精鲤鱼;
沈默,曾在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后移居香港,初作版画后多作国画,精人物花鸟;
沈锡松,定居芗城,长于套色木刻;
许沙洛,长于写意花鸟;
沈荣添,以国画牡丹、鱼虫著称;
高继文,擅花鸟、山水,尤以蔬果著称;
陈俊辉,擅山水花鸟,笔墨精炼;
许毅聪,擅国画人物;江水沐,擅工笔花鸟;
胡然,作泼墨山水;沈洪生,作工笔画虎;
沈瑞舟,字苞九、号琴船,光绪武进士、民国少将、善花鸟;
沈吉文,又名激文,号纱帽山人,书画兼长,尤精山水画;
董希源,字西园,号静远,善山水,花鸟;
另外许琼周、商柏山、郑汝诚、林壬、林天骥、沈绍箕、沈铭新、沈棠、钟文音、沈艺山、廖彩、潘潜、刘良淳、李木教、许介川、沈一丹、江水沐、钟晓平、沈荣添、吴友元也以书画知名。
墨缘居经理:沈耀明(中国收藏协会会员,诏安收藏学会会长,福建省美协会员)联系人:沈瑞鑫&&&,9 &地& &址:福建省诏安县常安商业中心601号,收藏诏安籍名家名画。
诏安诗书名人
陈汶辉(生卒年不详),字耿光,诏安四都梅岭人,约生于元朝大德年间。汶辉“幼通儒学,于书靡所不窥”。因见元朝暴政,立志不仕。壮年远游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后归隐诏安初稽山。吴王朱元璋闻汶辉声誉才学,屡征不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汶辉才上京应试,得第一,称“八闽元士”,授职礼科给事中。其间,汶辉以谏官身份多次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扫除江浙所沿袭的元末弊政,建议广收天下文武贤才等。《明史》载:洪武帝即位后,“颇好释氏教……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汶辉相继争之”。汶辉还奏请效法程灏所陈10件事,以致明太祖斥责他“志大言迂,不达时变”,而把他调任大理寺丞。陈汶辉调大理寺后,发现张廉使、李知府等错案,又上书陈言,指出此案按“内旨”办事,违背法理。朝廷“须念得贤之艰,少知爱惜”。汶辉擢升大理寺少卿后,适开国功臣李善长蒙冤下狱,他又冒死力争,请求为李平反。不久,山东张宪使因惩处内戚,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处张某极刑。汶辉问明案情后,竟然“封还御旨”。明太祖大怒,即派锦衣卫将汶辉押赴刑部问罪。汶辉慨叹是非不分,“直道不行也”,经过金水桥时赋诗一首,便投水自尽。不久,明太祖感到后悔,便亲自作文祭之,赐葬,赐太子少傅,谥文烈。据载汶辉享年90余,《明史》有传。善诗文,著有《南皋文集》等。
叶(生卒年不详),字世黾,号龟峰,三都宝桥(深桥镇上营村)人。登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嘉靖元年(1522年)授江西南城知县,“介以持己,敬以莅事,简以出政,惠以裕民,清操廉正,著有贤声”。任满升调时,南城百姓送行20余里,并为其立“去思碑”。嘉靖五年(1526年),调都察院都事。嘉靖七年(1528年),转任经历。“阅章奏,详刑辟,端厚慎勤,献纳惟允,掌院称许,当道敬服。”时家乡南诏属漳浦,离县城200里,道路崎岖,山岭险恶,盗贼出没,弱肉强食,府县逡巡不进,官司难于约束;胥吏舞文,遗害甚剧。先前叶曾为乡民冤案亲到漳州府申诉,虽得到解决,但深感要长远解决地方问题,唯有南诏自行置县。叶在京时,闻乡民强烈要求设立县治,即极力支持,并在京亲撰《奏设县治疏》寄回家乡,指示呈报申请建县的手续和程序。在以乡民许仲远名义呈报奏疏后,叶在朝廷寻访达情、奔走进奏,终促成朝廷于嘉靖九年(1530年)批准析漳浦之二、三、四、五都置诏安县。嘉靖十年(1531年),升任河南按察司签事,除奸剔蠹,扶善植良,严明革弊,动中机宜,并对严重贪污舞弊绳之以法,所部肃然。嘉靖十三年(1533年),升任广西布政司参议,亦有惠政。后以年老申请退休。著有《龟峰文集》、《龟峰手稿》。《闽书》、《漳州府志》、《诏安县志》、《南城县志》均有传。
沈a(年),字继扬,号介庵,明代福建诏安县三都人。万历二年(1574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开始了仆仆征程:顺德,衡阳,郧阳,九江,京都,辗转粤、湘、鄂、赣、京等地,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京城,从知县、知府到礼部主事,“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不阿”,知顺德时曾有“触笠搂妻,核田抵粮诸殊政”,布政提学薛士彦也称赞“清风劲节,楚粤著声”,“硬骨头”海瑞让他折服而心仪,“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戏剧汤显祖大师称之为“八闽孤介之士”,并以“兴文既以郁,勉身能自清”。大约在五十岁左右告老还乡。五十岁,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与知县夏宏并邑绅多人,跋山涉水到离县城数十里远的六峒村,清丈为富豪侵占的学田数十亩,年收谷2000余石重归官学所有。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之余,并没有在寄情山水中去做那不问世事的烟波钓徒,身居边远闽南的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里居期间,鉴于“红裔(指荷兰殖民者)侵入海岛,肆掠内地”、“海寇出没,桑梓罹殃”,毅然两次上书福建巡抚南居益,条陈澎湖、台湾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极富远见卓识地提出在澎湖设置军事机构、招募沿海渔民当兵、加强军事设施、移民屯垦开发海岛等经治“六策”,该《上南抚台经营澎湖六策》后被著名学者顾炎武收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崇祯七年(1634年),“因族事”竟遭杀头,当时,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千里寄书营救。汤在《寄孙区吴宪伯》信中认为介庵所犯不过是“里门之疑”,并不是十恶不赦之罪。当时,曾有人劝他自尽,介庵回答:“宁全国宪,毋幸生躯”。于是,介庵成为封建法律的牺牲品。介庵学识渊博,勤于著述,专著有《大学古本》、《浮湘集》、《钟离集》、《石鼓集》等。四子沈起津,进士出生,著名诏安画派画家。
戴冠,字子弹。明末贡生,游学不仕,博学多闻。清康熙年间,受聘编纂辛未《诏安县志》。善诗词,著有《拾得草》。
叶观海(年),乳名旱,字汾浦,诏安三都宝桥(深桥上营村)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博览群籍,学问渊博,擅书法,工诗文,绝意仕途,富有著述。观海在闽粤地区执教数十年,主讲过诏安县丹诏书院,授徒于广东饶平、潮州,桃李遍于大乡小村。观海平时善为乡民排忧解难,曾智保被官府诬为“贼乡”的广东饶平鸟仔寮村和诏安县西潭村,使其在官兵压境欲行清剿时化险为夷,免遭厄运。观海执教之余,从事著述,时有吟诵,诗文创作丰富。民国《诏安县志?艺文?著述总目》记载有26部著作。诗集曰《春酒堂全集》,其中的《续禽言》诗40首,浅显明了,晓畅如话,寓意言外,别具一格。观海以一己之力,“日夜搜辑,访诸故老”,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冬至翌年秋,一年时间独自编纂一部十六卷的《诏安县志》(后人称为嘉庆《诏安县志》),订正补充康熙《诏安县志》之错漏,填补诏安县史志的百年空白,民国时期修志者誉之为“鲁殿灵光,硕果仅存”。《福建通志》、《漳州府志》和民国《诏安县志》有传。
谢浣湘(年),女,字芸史。清嘉庆年间生于北关,为著名诗人谢声鹤之女,著名书画家谢颖苏(g樵)之姐。浣湘幼承庭训,饱读经书。39岁设帐授徒,依靠学费维持生计,开创诏安第一所由女子主讲的私塾,是诏安历史上第一个女教师。浣湘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从教30年,她的学生(包括邻县、邻省负笈求教者)不少成为秀才、举人或书院、私塾教师。她的舅祖沈耻轩赠句曰:“学礼学诗男弟子,教忠教孝女先生”,确为实录。浣湘才笔翩翩,诗名早著。45岁时结集为《咏雪斋诗草》,其弟谢颖苏赴福州、台湾公干时随身携带,省内外名家阅后纷纷作序题跋,认为“风格高骞,不同凡响”;福州诗评家李家瑞列举省内诸多女诗人加以评说,认为“巾帼须眉,应让先生独步”。光绪七年(1881年),邑人翰林院编修林壬重编是书,选入136首,改名《咏雪斋诗录》,付梓出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部分诗篇被载入新加坡出版的《菽园赘谈》。民国初年则载入昆山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40年代,浣湘的《秋柳》诗载入李鹤鸣《闺秀诗三百首》。50年代以后,新加坡又先后摘载或全部复印出版《咏雪斋诗录》。1987年厦门大学古籍室出版《咏雪斋诗录》的李青云注释本,1991年台湾就李青云注释本重排出版。同年,谢浣湘烩炙人口的《梅花寄弟g樵》诗,被郑光仪教授选载入《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词典》(北京出版)。百余年中,谢浣湘作品的流传已遍及国内外。
林壬(年),字二有,诏安城关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出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山西乡试主考。林壬诗文皆有名,在诏安同时代诗人中可称佼佼者。林壬诗作感情丰富,个性突出,有自然天成之艺术境界。其五绝《题风动石》、七绝《游斗山岩》和七律《重游九侯山》等,尤脍炙人口。林壬诗作,世存《绣佛斋剩稿》一书。
沈光(年),字照亭,诏安东城乡人,漳州地区知名教育家和诗人。沈光出身贫寒,一生刻苦自励,严谨治学。少年师从前清贡元吴梦沂学习古典文学,后入福建省第二师范。22岁毕业后,开始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他长期于诏安一中从事语文教学,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讲课突出重点,少而精,简洁明快,言必中的。关键处则设疑点拨,旁征博引,比较分析,使学生了然于心。他注重讲练结合,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给予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他执教的班级高考成绩斐然,59届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列全省第二,蜚声省内外。沈光教书育人,爱生如子,诲人不倦,更是有口皆碑。沈光青年时代积极投身县新文化运动。民国13年(1924年)曾参与组织“新青年社”,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满腔热情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不辍,其爱国、敬业精神,为社会各界所尊重,并多届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常委。1965年退休后,受聘参加《汉语大辞典》华东组编写工作,后又担任《诏安文史资料》主编、县文联顾问、漳州市诗词学会理事。沈光工诗词,善书法,著有《照亭吟草》。
诏安七大书院
1.石屏书院: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由与秦桧政见不合引退的陈景肃(号石屏)创办于诏安县内渐山。同时在这里讲学的还有翁待举、吴大成、薛京、郑柔、杨耿、杨士训,后人称其为渐山七贤,讲学处又称七贤庵。
2.丹诏书院:宋绍定间(年)漳浦县尉周申创建,设讲堂、斋舍。元代废。明代重建于文庙之左。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陈所受、继任知县陶浚,教谕黄长茂、士绅林名世、陈丹心发动捐资重修,后一度因经费不足停讲、废弛。道光八年(1833年)知县陈盛韶带头捐资兴学,延请名师讲授,文风蒸盛。迨至光绪年间,再次整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厉嘉修将丹诏书院改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
3.傍江书院:明初建于县治南沔洲屿附近,为引退学者陈汶辉讲学处。
4.新城书院:明嘉靖间,知县吴桂将北门内老子宫改建创办。
5.东瀛书院: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于梅岭悬钟所。
6.沈公书院:建于清康熙间。中厅祀开漳功臣沈世纪,东西厢房10余间,为沈姓士子读书处。1985年旅居泰国的沈姓华裔捐资重建后为县实验幼儿园址。
7.正音书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专门教习“官音”,乾隆十年(1745年)撤销。
石屏书院又名七贤庵,位于福建省诏安县梅洲乡梅山村渐山。南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和他的挚友翁待举,以及陈景肃的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人因反对秦桧而被贬,南下结庐渐山,栖隐讲学繁衍后代。到了明代,陈景肃等七人被奉为乡贤,于讲学旧址奉祀,故名“七贤庵”。七贤在世时,在渐山上遍植石榴,浓阴蔽日,故七贤庵又称为“石榴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福建提督学政追赠陈景肃等七人为乡贤,在讲学旧址建庵供后人奉祀纪念,后人称七贤庵。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坐西向东,两落一进,两边各有一排厢房。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硬山顶。七贤庵坐东向西,由门楼、两廊、天井、正堂和两侧厢房组成,面宽30米,进深21米。正堂面阔三间,一明两暗,宽12.5米,深三间8米,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梭形石柱。正门楼前悬挂着“石榴洞”木匾,相传是朱熹手书,可惜原件已遗失,现有木匾为后人所补。庵庭墙嵌有陈景肃《石榴洞赋》全文石刻和清代碑刻。正堂木龛奉祀朱熹和七贤木主(神位),左廊祀诸佛。更令人赞叹的是庵庭内有高达丈余的七里香树一株,相传为七贤所植,至今已八百高龄仍枝繁叶茂,夏秋开花满院香雪。
陈景肃,(北宋末至南宋初),字和仲,福建云霄陈岱人,唐开漳将军陈元光第十九代裔孙。少时师事漳浦高登,曾与秦梓出使燕赵,欲表为祈请使没有接受,而回云霄仙人峰下讲学。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登进士,历仙游县令、湖南提举、南恩知州。后诏入朝知制诰,因厌恶秦桧在朝没有接受,转任台州、湖州知州。由于经常作诗写文章讥刺秦桧,被秦桧党羽记恨,遂请求辞职回乡,与门人杨士训、吴大成等讲学于仙人峰石屏书院和渐山石榴洞(今属诏安)。桧死,诏复知制诰,至80余岁辞官归。时南恩州叛服不常,朝议宣慰非景肃不可,又奉旨往南恩州,使岭南得以安定。卒赠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士,谥廉献。著有《拮翠集》若干卷,已散佚。子肇,绍熙参知政事;孙格,从帝m死于崖山;女孙碧娘,嫁都统张达为妻,送夫勤王赴崖山,达战死,碧娘绝食而亡,人称“一门忠烈”。石屏书院为景肃与6位门人讲学处,后世称七贤堂,有对联“吾道南来先朱文公漳南讲学,两宫北去痛岳武穆塞北班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绍兴二十一年 1151年 ,陈景肃考中进士,出任官职。郑柔、薛京、杨耿、吴大成等人也分别入京都太学肄业。当时,奸相秦桧弄权,朝纲混乱,陈景肃因题咏讽刺桧党被罢还乡,其间,吴大成也因廷对“言侵时相”,被秦桧视为陈景肃党羽而许其回籍,于是他们再度聚首于石榴洞,继续读书讲学。绍兴二十五年 1155年 冬,大奸臣秦桧病死,第二年,朝廷开始恢复被秦桧罢黜官员的职务。陈景肃被起用回朝,并担任知制诰职务。吴大成、郑柔也回太学肄业。但此后的政局仍反复不安定,秦桧余党继续控制朝廷,是非颠倒,朝政混乱,所以七贤们仍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并没有屈服,宁可不仕回乡,也要坚持民族气节,与权奸斗争到底。在石榴洞数十年间,陈景肃和他的朋友、学生讲学之余,聚乐赋诗,莳花植树。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如陈俊卿(曾任丞相)、梁克家(曾任丞相)、朱熹(时任漳州知事)、陈淳(理学家)等多次在这里相聚,研讨理学,辨订经籍,注疏诗礼,登临觞咏,赋诗唱和。这里实际上成为当时漳南一带的文化渊源。至今还留下《石榴洞赋》和《洞仙梅花联句》等篇什 载《诏安县志?艺文》。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福建提督夏月川应乡人杨江永 历官云南石屏州知州 等人请求,将陈景肃、翁待举等七人作为乡贤仍奉祀于石榴洞讲堂旧址。后人称其为“渐山七贤”,奉祀处称为七贤庵或七贤祠。清代嘉庆癸酉年(1873年)曾重修,近年来再度修葺。
翁待举(约)承议郎,字正德、志怀或至善。原是京兆(现西安)人,后迁漳浦南诏(诏安)四都镇盐仓村。翁待举是太学生,因文字出众,得居上舍。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登壬辰科莫俦榜进士,为诏安第一个进士。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任兴化军知事。操劳政务,外宿衙署,夜间迟睡,天初亮即起床。自己煮粥,在灯下诵读《中庸》一遍,才开始办事。遇到有人以私事请托时,他断然拒绝说:“我拿这枝笔批办公事,准与不准,好像神明都在旁鉴察,欺心违法不得!”私请的人惭愧退出。宋代兴化,苛捐杂税繁多,许多没有名堂的税称为“诸色钱”。渔民捕鱼要交渔税,采集海苔、海藻、海带诸物也得纳税交钱。翁待举觉得很不合理,上章奏请蠲(juān 同“捐”)免了。绍兴二十四(1154年)年初至二十六(1156年)年任琼州知州,卒于任所,葬于渐山西姑庵。兴化人感念他的德政,把他祀于名宦祠。家乡人也感于翁待举高风亮节,与后来陈景肃(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吴大成、薛京、杨耿、杨士训(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郑柔等祀于七贤祠(七贤庵),后人合称之“渐山七贤”。翁待举曾参加编纂《道南源委》一书。
吴大成,(约年),诏安梅东村是梅洲乡始祖,梅东村是梅洲始祖开墓前“十八乡村”之一,八百多年前称之为黄头村。字子集,号梅子,又号梅月,南宋福建诏安县四都人,南宋“渐山七贤”之一。祖籍河南,绍兴中期,时年19的大成以文行与薛京、郑柔、杨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卖国行径,因而得罪于奸臣秦桧。后陈景肃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桧罢黜还乡,大成与杨耿、薛京诸友也乞归省回籍,随陈景肃讲学于渐山石屏书院,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经籍,大有发明。大成身处江湖,心存社稷,关心国家民族之命运,冀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起用,以施展其才略。“何日梅仙朝帝阙,折梅荷月献明君”。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亡。翌年,景肃回朝任知制诰,大成、郑柔也重回太学。乾道年间,大成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后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他虽廉洁奉公,但因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战,抨击秦奸余党、继任丞相汤思退的卖国投降政策,而受到“言侵时相”之咎而“落第归乡”。自此隐居梅洲,教子读书,率僮耕钓,怡然自乐。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丁亥某日,大成召子孙面诫“毋苟阿时窃禄”。是夜,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后人敬慕陈景肃、吴大成、杨耿、薛京等七人的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吴大成一生著作甚富,以诗闻名。当年大成奉檄湖湘,所过名都胜景,登临题咏,积诗千首,后结集而成《梅月诗卷》。
郑柔,南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和他的挚友翁待举,以及陈景肃的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人因反对秦桧而被贬,南下结庐渐山石屏书院(七贤庵),栖隐讲学繁衍后代。
薛京,南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和他的挚友翁待举,以及陈景肃的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人因反对秦桧而被贬,南下结庐渐山石屏书院(七贤庵),栖隐讲学繁衍后代。
杨耿,南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和他的挚友翁待举,以及陈景肃的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人因反对秦桧而被贬,南下结庐渐山石屏书院(七贤庵),栖隐讲学繁衍后代。
杨士训,南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和他的挚友翁待举,以及陈景肃的学生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等七人,人因反对秦桧而被贬,南下结庐渐山石屏书院(七贤庵),栖隐讲学繁衍后代。南宋乾道嘉定间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进士,督荆襄二路军储。
宋至清诏安进士人物表
诏安历代进士职官人物共103名。置县后,出过廉正的文臣;骁勇的武将;为民请命的贤达;
抵御外侮的义士;在诗、书、画界,更是人才辈出,闻名遐迩。
姓 名 &&&&&&&&&&&&&生活时代&&&&&&&&&&&&&&&& 事 略
翁待举 宋元丰绍兴间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进士,琼州知州
陈景肃 南宋建炎乾道间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辛未进士南恩州知州、知制诰
沈启承 南宋建炎乾道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进士汀州知州
陈 肇 南宋乾道绍定间绍熙元年(1190年)庚戌特奏名进士。参知政事兼太尉同平章事,封兴国公
杨士训 南宋乾道嘉定间庆元二年(1196年)丙辰进士,督荆襄二路军储
杨士谨 南宋庆元淳v间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进士,博罗县尉
陈 植 南宋嘉定咸淳间淳v四年(1244年)甲辰进士,提督岭南海船兵马
陈登龙 南宋绍定咸淳间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进士,礼部郎中
翁士龙 南宋庆元咸淳间淳v四年(1244年)甲辰特奏名进士,刺史
陈 格 南宋绍定景定间景定二年(1261年)辛酉特奏名进士,岭南海船监簿
陈汶辉 明洪武间洪武间大理寺少卿
李 旦 明成化正德间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进士,浙江江山县知县
陈天资 正德嘉靖间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进士,湖广布政司
游天庭 嘉靖万历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进士,太朴寺卿
胡 文 嘉靖万历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进士,云南按察副使
黄 镆 嘉靖万历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进士,云南布政司参议
张孟观 嘉靖万历间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进士,户部主事
唐文灿 嘉靖万历间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进士,广西按察司签事
沈汝梁 嘉靖万历间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进士,南京广西道御史
胡士鳌 嘉靖万历间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进士,青州知府
蔡肇庆 嘉靖万历间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进士,湖广、襄阳通判
俞咨禹 嘉靖万历间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进士,南京监察御史
文三俊 万历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进士,浙江上虞知县
林而兴 万历崇祯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南京户部主事
林日瑞 万历崇祯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进士,甘肃巡抚
沈兆甲 万历崇祯间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国子监学正
沈起津 万历崇祯间天启五年(1625年)丁丑进士,池州推官
陈士奇 万历崇祯间天启五年(1625年)丁丑进士,四川巡抚
陈 宾 万历崇祯间天启五年(1625年)丁丑进士,湖广布政司参议
杨观吉 万历崇祯间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进士,长沙知县
胡丹诏 万历崇祯间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进士,江西临川知县
朱 寿 明末总兵,封伯爵
翁求多 明末清初总兵加都督印
郑亦邹 清康熙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进士,中书
沈一葵 清康熙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进士,沁州知府、刑部主事
孙庭楷 清康熙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进士,浙江云和知县
陈春英 清康熙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进士,检讨
谢彤诏 清康熙乾隆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进士,陕西凤翔知县
杨大鸿 康熙乾隆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进士,山西宁乡知县,归德府正堂
陈天阶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进士,河南商丘知县
陈熙璧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进士
陈丹心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进士,湖南宁远知县
林名世 乾隆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进士,山西猗氏县知县
黄开泰 嘉庆道光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进士,满城知县
林 壬 咸丰光绪间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进士,翰林院编修,山西主考
李 魁 同治光绪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进士,四川彭山县知县
许震水 乾隆嘉庆间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赐职衔进士,翰林院检讨
谢捷选 乾隆嘉庆间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赐职衔进士,翰林院检讨
沈联三 乾隆嘉庆间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赐衔进士,翰林院检讨
林卓云 乾隆嘉庆间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赐衔进士,翰林院检讨
孙如龙 顺治康熙间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武进士
邓诏熙 康熙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武进士,侍卫
林 映 康熙乾隆间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武进士
沈特起 康熙乾隆间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武进士,韶州守备
吴怀瑾 康熙乾隆间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武进士
沈之骁 康熙乾隆间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武进士,石楼营都司
陈文卿 康熙乾隆间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武进士
江日升 康熙乾隆间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武进士
陈定举 康熙乾隆间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武进士,广东虎门守备
游思圣 康熙乾隆间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武进士,侍卫
廖国宝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武进士,游击
许名标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武进士
唐述先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武进士,广东碣石镇总兵
沈菁莪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武进士,湖广永州中营游击
叶健腾 雍正乾隆间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武进士
田见龙 乾隆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武进士
沈作砺 乾隆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武进士,惠州守备
唐达先 乾隆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武进士,侍卫
林龙光 乾隆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武进士,广东高罗右营都司
沈长泰 乾隆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武进士,厦门前营游击
叶 青 乾隆嘉庆间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武进士
涂现彪 乾隆嘉庆间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武进士
游凌云 乾隆嘉庆间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武进士
刘时勇 嘉庆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武进士,厦门游击
叶梅枝 嘉庆道光间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武进士
林天骥 咸丰光绪间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武进士,广东南诏连游击
沈瑞舟 咸丰光绪间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武进士,花翎侍卫
廖锦华 咸丰光绪间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武进士,重庆都司
林建三 同治光绪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武进士,钦点营用守备
涂 震 同治光绪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武进士
张 达 南宋咸淳祥兴间都统,随南宋少帝崖州殉难
郭 义 清代广西南宁镇总兵加宫保
游金辂 清代金门总兵,两署提督
沈 勇 清代顺德镇总兵
李 超 清代大定镇总兵
陈谢勇 清代金门镇总兵
林吕韬 清代琼雷镇总兵
谢希贤 清代广州左翼总兵
黄 靖 清代左都督
黄世桓 清代南澳总兵
杨 富 清代江西总兵加少保
黄 廷 清代都督、宫保
黄象新 清代舟山总兵
廖国兴 清代总兵
廖国栋 清代总兵
何国举 清代左都督
沈 驷 清代云责督标
邓茂公 清代左都督
何国宾 清代左都督
李 绩 清代都督
沈 明 清代总兵
林 宝 清代河南北镇总兵
吴长安 清代宁波中协摄提督印
诏安人民国时期任少将以上军官名表
沈瑞舟,字苞九、号琴船,诏安湖内人,善长画花鸟,光绪武进士、民国少将;
沈鸣阁:诏安湖内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少将
张贞: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上将
沈向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参加张贞部,后任国民党新编第八军军长,少将
诏安人任中共师级以上军官名表
张荣华:江西省军区原顾问
李乌目:海军榆林基地副司令,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副院长,少将
王怡汉: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少将
沈裕峰:海军试验基地政治委员,少将
沈克惠:第二炮兵司令部学术部部长,葫芦岛基地政委,大校
张浩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原师长
沈耀钦:泉州军分区原司令,现泉州纪委书记
参考资料:、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http://go.10086.c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小楷书法家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