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佛教入门算法图解这本书怎么样样

【佛学问答】有没有适合初学者看的佛教入门书?
请问师父,有没有适合初学者看的佛教入门书?
常有很多刚刚佛教入门的弟子,询问该从何下手,或该看什么。然则更多的人人云亦云,盲从偏信殊为可叹。其实现代有些高僧大德的智慧通过文字般若显现出来。对刚刚入门的佛弟子也有摄受力。故不揣冒昧推荐几本佛教入门书。以供参考。
圣严法师《学佛三书》(资料图)
1《学佛三书(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圣严法师作
公认的佛学入门书,圣严法师对于佛教的基本的常识都通过这三本书解释清楚,如果一个年轻学子对佛教有何疑惑都可以通过这套书得到解答。
2《佛教科学论》索达吉堪布作
佛教入门书,值得反复看过多遍,堪布的书一贯论理严密,对于世智聪辩的知识分子摄受力极强
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资料图)
3《前世今生论》慈诚罗珠堪布作
也是早期阅读的佛教入门书之一,有理有迹,值得反复阅读
慈诚罗珠堪布《前世今生论》(资料图)
4《正见,佛陀的证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作
值得反复多读的好书,读之宛如与仁波切促膝长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资料图)
5《故道白云》一行法师著
最受欢迎的释迦摩尼佛传记之一,重要性不需多言,最为策励青年佛子立志
一行法师《故道白云》(资料图)
敬请关注:
万寿信息公众平台 jl_wanshousi
与智者为伍,携善者同行
添加万寿寺官方微信号:
与您共证菩提
法雨甘露分享至朋友圈传播正信佛法
万寿寺官方微信:
万寿寺微信公众平台:jl_wanshousi
万寿寺法事热线:
万寿寺地址:长春高新北区北湖湿地公园北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佛教入门的第一本书是什麽?_百度知道
佛教入门的第一本书是什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建议首先从佛经看起,入门比较好的是心经,短,方便背诵和记忆,虽然开始可能不明白其中内涵,但是修一切佛法一旦以这个起步和作为指南,就可以很少堕魔道了,之后可以看看南怀瑾先生的书,在大陆可以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还有就是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还有就是净空法师的书,我所说的都是以大陆可以买的,但是建议您在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主要读佛经而不是只读现代大德的书籍,较适合的是净土三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和圆觉经,一切可以找我交流
圣严法师的《佛学入门》可以看看
佛教入门就要忘记一切,一切的一切.....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佛教入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图解佛教入门 空夏译 7》【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图解佛教入门 空夏译 7
与行业相比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规格与包装
商品介绍加载中...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著者空夏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价 格: 到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推荐佛教入门书(三)| 《佛教常识答问》中
&&首推于&16.08.06
浏览(144)|回应(0)
不少学佛者对什么是佛,为什么要修学佛法,如何修学佛法,以及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如何入手感到迷茫困惑,对此,光明佛坛依据历代祖师传承及个人所思所悟,精挑细选部分简明扼要之经典权作建议与参考,以助大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我们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首先要明白它的目的与路径,不然只会盲修瞎练,背道而驰。若有不当之处,望同修不吝赐教,指正。第一期我们推荐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学佛群疑》三本浅释佛教又受读者欢迎的佛学书,第二期我们推荐了民国以来翻印流通最多的《觉海慈航》,本期我们继续推荐建国以来名气最盛的《佛教常识答问》《佛教常识问答》是由赵朴初编写一本佛教知识手册。全书共分四章,251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佛教基本知识,是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的好教材。 《佛教常识答问》(中)续昨(上)  23.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a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24.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 (Sila)、定 (Samadhi)、慧 (Prajna)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casila)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r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著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定而后能引发(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25.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挥,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26.问:什么是大乘佛教?答:大乘(Mahayana和小乘(Hinaya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27.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著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28.问:什么是菩萨?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29.问:什么叫做六度?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aramitta)”,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a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Samadhi) ,第六是般若(Prajna,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30.问:什么是四摄?答:摄(Sangrahavast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a),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Samanattata),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31.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a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32.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他特点。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33.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34.问:关于大乘佛教的特点还有什么可以介绍的吗?答:上面所说的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的几个共同的特点。各宗派又有其特点,这里就不谈了。  35.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吗?答:不是,是佛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Sutta);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Vinaya);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Abhidhamma)。经、律、论为三藏(Tipitaka)。藏的原语Pitaka,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这一次结集称为第一结集。照我国通常解释,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但这个字的梵文Samgiti却是僧众大会的意思。古代译师用结集二字是含有“会诵”的意思,一方面固然著重在法的结集,同时也包含著人的结集的意思在内。这时还没有用文字记录,只凭口头传诵。  36.问:第一次结集之外,还有其他结集吗?答: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下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相传是文殊师利(Manjusri])、弥勒(Maitreya) 等菩萨和阿难陀等在铁围山结集的,小乘佛教则不承认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37.问:缅甸前几年举行第六次结集,是怎么一回事?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ataliputra),即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省城八纳(Patna)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根据北方佛教记载,佛逝世后四百年左右,在大月氏国迦腻色迦(Kaniska)统治西印度时代,以世友菩萨(Vasumitra)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其中一部就是《大毗婆沙》(Mahavibhasa),是一部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距今八十多年前,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现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他们进行了两年工作,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和明顿王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38.问:什么是巴利文?答:巴厘(Pa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厘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厘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西元五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兰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39.问:除巴利文之外,还有哪几种文字记录的佛经?答:还有梵文(Sanskrit)。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传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多数是大乘佛教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厘语是古代俗语,梵文则是古代雅语。  40.问:中国汉译、藏译佛教经典是从巴利文翻译的,还是从梵文翻译的?答:汉译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藏译佛经则似乎全是从梵文翻译的。  41.问:现在佛经一般有几种文字?答:许多国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翻译了佛经。欧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义大利文、芬兰文等,但是都不齐全,其来源不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汉文和(3)藏文。梵文经典现在残存的己很少,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还有部分古梵文本留存。北传佛教经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国汉文和藏文藏经里。  42.问:世界佛经是否可以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答:三大系的划分,是合乎实际情况的,现在佛教界都承认三大系的说法。一般说来,南方国家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龙、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厘语系,是小乘佛教。比较精确的说,应当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他们自称的派名) 。大小乘过去一直有宗派争执,近来渐有融合的倾向。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互相尊重,有许多人主张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称,因此称南传佛教为上座部佛教较为合适。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苏联西北利亚地方和印度北部地方的佛教属于藏语系。这两系都属于大乘佛教。  43.问:汉译三藏有多少卷?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国学者撰述收入藏内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兴版大藏经又收集中国学者撰述5,600卷编为续藏。近代日本也编印续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国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44.问:汉文大藏经有多少版本?答:我国第一次刻本汉文大藏经是西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在此以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之间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金代(西元十二世纪)刻本大藏经,因此称为赵城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企图劫走这部法宝,为八路军抢救,牺牲了八位战士,才保护下来。这部经现藏在北京图书馆。西安开元、卧龙寺藏有宋刻(西元十二世纪)碛砂板藏经,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经(1372年开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藏经(1410年开始在北京刻的),还有万历年间刻的方册大藏经(通称嘉兴藏)现在还有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刻的大藏经(通称龙藏) ,尚有经板留存。我国敦煌石窟所藏晋、魏、隋、唐人的写经,自二十世纪初被发现后,很大部分被盗劫到国外,都是贵重的法宝,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八千多卷。我国还有很多石刻佛经,最重要是房山县石经山上的石经。那是西元七世纪初我国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的,一直继续了千年之久。所刻经版,封存在九个石洞里,和埋藏在塔下。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政府支持下,费了两年时间,将那里的经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现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计刻经一千余部,近三千五百卷;并考证发现辽刻石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传的《契丹藏》的复刻。房山石经是一部稀有的法宝。  45.问:藏文大藏经内容请介绍一下。答:藏文大藏经分两部分:(1)正藏,名“甘珠尔” ,“甘”的意思是“言教”,“珠尔”是翻译,就是言教的翻译,包括经和律,因为经和律都是佛的言教;(2)副藏,名“丹珠尔”,“丹”的意思是论著,就是论著的翻译。甘珠尔共1,108部;丹珠尔共3,459部。  46.问:藏文大藏经有无刻本?答:西元十二世纪元代初年在奈塘刻的大藏,称为奈塘版,是第一次刻本。十五、六世纪明代曾翻刻过两次。十七世纪清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翻刻一次,称为北京版,同时西康等地又各翻刻为德格版、卓尼版等。西藏在雍正八年到十年重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而增订其未尽善之处。约在1921年间十三世达籁喇嘛重刻大藏经,称拉萨版。最近日本印行的西藏大藏经,就是北京版的影印本。  47.问:巴利文三藏内容是什么?答:巴利文经藏分五部:(1)长部(Dighanikaya),相当于我国长阿含经;(2)中部(Majjhima nikaa),相当于我国中阿含经;(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相当于我国杂阿含经;(4)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相当于我国增一阿含经;(5)小部(Khuddakanikaya),我国缺。我国小乘经藏只有四阿含(Agama的字义是集,就是佛的言教集)。巴利文律藏分三部:(1)分别部(Sutta vibhanga),是戒的条文;(2)犍度(Khandhaka),是僧团中一切生活制度;(3)附篇(Parivara),是戒条的解释。巴利文论藏有七部论;(1)法聚论,(2)分别论,(3)界论,(4)双论,(5)发趣论,(9)人施设论,(7)论事。这七部论是关于心理状态,宇宙万有的分析,因果论等重要著作。  48.问:费了你很多时间。关于佛法基本内容和关于佛教经籍的一些主要情况都承你作了介绍,现在就谈这一些,以后再请教。答:不见得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只能说是提供一些初步材料罢了。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1.问:为什么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藉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2.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4.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6.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7.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8.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9.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答:一般说来,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  10.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11.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12.问:事实上出家不是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著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新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13.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家,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14.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宣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后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他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属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15.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adhyaya 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16.问:喇嘛是什么意思?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17.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18.问:什么叫做法师?答:法师(Dhamma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a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a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a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taka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19.问:什么叫活佛?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籁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20.问:什么叫做僧王?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出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a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a Na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a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21.问:为什么出家佛教徒要有僧伽这样的教团?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 任。僧伽所以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22.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和”: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23.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 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24.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25.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26.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著。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著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27.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  28.问:关于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可否请你谈一谈?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谈。  29.问:关于礼节问题,僧众中长幼之间的礼节怎样?答:僧众的长幼是依受戒的年龄分别的。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Thera),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Maha Thera)。戒龄小的应当礼拜戒龄高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或长者不教坐不坐。所以南方国家僧人相见,必须问戒龄。一般比丘见大长老,必须脱鞋,偏袒右肩,然后礼拜。  30.问: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答: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子当比丘,父母也要礼拜。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愿你吉详。”向他们送供品时,也是如此。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也不答礼。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31.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32.问:戒条是可以开的吗?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如以过午不食为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我国僧人因劳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  33.问:南方国家的僧人吃“荤”,是否也是开戒?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的“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误的。  34.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吃,是吗?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35.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36.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37.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藉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38.问:关于僧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已经知道了一些了。现在想请你谈一谈佛陀时代僧伽中一些主要的人物。请问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哪些人?答: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ta),目犍连(Moggallana)、摩诃迦叶(Mahakassapa)、须菩提(Subhuti)、富楼那(Purana)、摩诃迦旃延(Mahakaccana)、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ali)、罗怙罗(Rahula)和阿难陀(Ananda)。这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39.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40.问:佛的弟子中有什么遗迹留存吗?答: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个名叫山奇(Sanchi)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著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著他们两位的灵骨。这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富的佛教文物。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造的大塔仍然完整的存在,据说是他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中唯一的留存的一座。塔的四面各有雕刻的石门,极为精美。由于许多宝贵的古迹,特别是由于两位大阿罗汉舍利的发现,山奇现在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41.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不入涅槃。西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覆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42.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著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43.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arabhu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1vara) 、地藏(Ksitigarbha) 。  44.问:你前面不是说过,任何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什么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5.问: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答:五台山是文殊师利道场,这是见于大乘经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从印度和西域来的高僧来朝拜。尼泊尔并且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所在地)山谷地区,原来是一个大湖,文殊师利由中国五台山到那里去,劈开了一座山岭,将湖水排去,让随他同去的人们安居下来,这才建立了尼泊尔国。所以尼泊尔人民对文殊师利和五台山特别有亲切的感情。至于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九华山之成为地藏道场,则和日本、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  46.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著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尚经常背著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入门有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