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文化研究?

然后播放。
联系电话: +86 133
中心慈善帐号
冯崇章,工行,郑州陇海路支行622 208 170 200 310 2396
(1)郑州火车站乘1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然后转乘5路公交车到荥阳汽车站下,再从荥阳汽车站坐荥阳发往广武的班车到广武老年宫下即可...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什么?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孝文化根据地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采纳率:32%
来自团队:
体发肤,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夫孝,始于事亲。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扬名于后世,《诗》的《大雅》中讲:‘不要忘记你的祖宗和父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因此,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我们必须珍惜它,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总的讲,行孝尽孝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之始也。立身行道,这是人生最需要修养的道德。能做到这些,就很孝很孝了,还有父母在,不远游,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最基本的组织体所组成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的存在举足轻重。不象现在有许多独立存在的企业可以做为生存依附,那时家庭和家族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组织依附体,而要使家庭和家族形成秩序化动作,就必须通过“孝文化”进行规范才能保持家庭和家族的秩序化运行,而只有家庭和家族稳定了,国家的稳定才有了基础。而封建社会的国家也是由家族或是叫皇族支撑的。也即人们常说的“家天下”,而“国家”所指的就是“国”是由“家”所组成的。把皇族这个“家”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意味着治理好了。皇族也是家,所以“孝文化”就派上用场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上三句话都是语出《论语》,可以从中体悟一下,另外还有《孝经》可以读一下便知。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传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百善孝为先 弘扬真善美--中国孝文化全国万里行公益活动启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由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山东省曲阜儒林国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国孝文化全国万里行公益活动”在京启动。
近日,由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山东省曲阜儒林国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国孝文化全国万里行公益活动&在京启动。该活动旨在借助公益力量弘扬孝文化,倡导真善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党政文化指导方针,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据悉,&中国孝文化万里行&活动将联合书画名家全程深度参与公益传播,将以书画名家公益送书活动为起点。汇集国学经典《孝经》与当代书画名家宣传资料的读本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当代书画大家践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意义所在。同时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人才,活动形式新颖,传播正能量,不仅为参与书画家搭建了一个宣传平台与传播契机,继而达到增加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效果,同时又是艺术人生价值的美好实现,备受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广为关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数千年来,孝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塑造、行为培养等产生了全方位的积极影响。孝文化是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代际和谐为核心,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心向荣的最基础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孝文化则是固有根本坚不可摧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因此,在新时期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加强&孝道文化&的教育意义,启发与推动&孝道文化&对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良性运行的推动力,对引导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凡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转型升级。因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各行各业的融合的道路迫在眉睫,要努力根据时代、地区与产业的特色,促进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引导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加快建设以&孝道文化&为基石的价值观引导工程,加快搭建文化基石传播与发展的载体与平台,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所在,都开始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作用。以传统文化精华为依托,在发展创新中塑造未来,协同文化各领域事业人才共同参与,打造一个名家引导、全民参与、文化繁荣的和谐美好社会。传统文化,以&孝&为先,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我们就讲&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当代,我们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作为&中国孝文化全国万里行&活动序章,此次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孝经》读本,将由当代书画名家以公益模式参与进来,共同以艺术传播的形式开启&中国孝文化全国万里行&活动的篇章。让孝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赠书予中小学课堂活动,为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带动了一批书画界名家参与到关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事业中来,从而在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寻找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此后,&孝文化全国万里行&还将与地方各个大学高校、书画名家组织建立&孝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孝文化发展与推广基地&等组织,整合传统文化研究资源,充分落实令&孝道文化&重燃激情,引领社会思想新高潮。系列活动还将包括建立&书画名家德孝传播基地&,在公益书画名家中举行一年一度的&孝贤评选&活动通过感人事迹的宣传,微博微信等投票活动,与此同时不断进行&百校联盟&孝道宣传工作,以书画名家带头组建宣传团队,走百校连百校,以艺术传承文化,以作品传播大美,用公益谱写人生,参与社会责任践行,必将被社会传为佳话。(此文为企业广告投稿)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与凤凰江西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fashion_ah_。
[责任编辑:刘楚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中国孝文化变迁
汗青网王磊
百善孝为先(资料图 图源网络)对于遵循“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来说,孝敬父母自古以来便是传统美德。不仅以《礼记》和《孝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对孝道进行了详细阐述,历朝历代也从制度上规定了子女应怎样孝敬父母。《礼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对于子女孝敬父母的言行起居规定得十分具体、细致,如:居家时,“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即作为子女,居处不占据尊者的位置,坐时不坐在席子中间,行走时不走在道路中间,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而应把这些优待给予父母。出门时,“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与父母去见他们的朋友时,“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即父母没有让上前就不要贸然上前,以免影响他们的交谈;让上前见面时,没有让退下,就不要自行退下,因为对方可能还有话要问。父母与朋友说话时,没有问话,就不要随便插嘴。当离开父母出行时,“出必告,反必面。”即有事外出时,行前要把去向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先面见父母,以免让父母牵挂。在外时,“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即在外要行事正当,不做危险的事,以免因自身受害而使双亲受辱。《礼记》对子女孝敬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尽心关怀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引。《礼记·内则》要求,每天早上一大早,子女就应及时询问父母衣物冷暖,“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意思是说,做子女的,每天天刚亮就应该起床,打扫室内和庭院的卫生,然后洗涮、穿戴整齐,到父母舅姑的房门前,和声细气地询问他们晚上休息得好不好。如果他们休息得不好,应该找出原因,及时想办法解决。如果他们身上有痛痒之处,还要帮助抓搔。此外,父母起床后,子女要“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当父母生病时,子女一定要在父母身边亲自照料,除耐心侍汤奉药之外,言行举止皆要注意。在这些详细的礼仪规定后面,蕴含着古人事亲的思想。《礼记·内则》引用曾子的总结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即子女对父母既要有生活上的照料、礼仪上的尊敬,更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并让他们身心愉悦,享受生活。这才是定下诸多孝敬父母礼仪的最终目的。当然,尊亲并不意味着要一味顺从。《礼记·内则》要求,父母有过错时,作子女的,要规谏父母之过,但要注意维护父母的尊严。“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如何对待父母的缺点和过失,这也是中华民族孝敬双亲中的一大难题。一味顺从会陷父母于不义;据理力争又是不敬。因此,两全之策是既要劝告,又要和颜悦色,一次不行,就等下次,趁他们高兴的时候再谏,但要始终保持恭敬的态度。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没告诉父母而娶尧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在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后人对孟子这些话的原意存在不同解读,争议点集中于“三”。东汉经学家赵岐在注释孟子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意即: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不过,对于孟子口中的“三”,有人理解为“多”的意思,并非指具体数字“三”。历代关于“孝”的相关规定在夏朝,不孝老人者判重罪,直至处以死刑。不赡养老人,殴打辱骂老人,不给老人吃饱穿暖,老人生病如不给医治,不细心照料,都在不孝之列,要受到处罚。依据不同情节,不孝之人被处以在脸上刺字(墨)、割鼻子(劓)、斩脚(刖)、死刑(大辟)等不同的惩罚。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尸体展示在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会被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唐朝规定,“父母在,不远游”,并且不能存私房钱。“父母在,不远游”原出自《论语》中的《里仁》篇,唐朝则将其更为明确要求。此规定的目的是让子孙尽心竭力地照顾好老人。清朝规定,儿子家庭再贫也必须设法赡养好父母,如果因贫困导致父母自缢身亡,要按照过失杀父(母)的处罚,判处儿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为确保老人有子孙养老送终,北魏还首创“存留养亲”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这种制度规定,犯人的直系亲属年老,而家中又无人赡养时,对于不是犯有十恶不赦之罪的犯人,允许对其缓期执行处罚,让其留下来照顾老人,待老人辞世后再去服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摘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化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提倡孝文化,提倡孝行,提倡尊老敬老。统治"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传统孝文化浅析
  摘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化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提倡孝文化,提倡孝行,提倡尊老敬老。统治者也会自己做出道德模范,亲自敬老尊老。百姓往往上行下效,也会尊敬老人。在尊老敬老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这些传统代代相传,对当今的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7000953.htm  关键词:孝文化;统治秩序;社会生活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的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创造了美丽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的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然而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孝道,并且将孝道作为其统治的根本。下面我们就进行逐一的分析。   先秦时期起,孝道就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尚书?无逸》记载,殷王武丁的父亲死后,武丁“乃或亮阴,三年不言”。“亮阴”就是为父亲守丧。武丁的儿子孝己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孝道,有德行的君王。在《庄子?外物》篇中,“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亚圣孟子就是一位十分孝敬母亲的人。孟子幼年丧父。孟母一个人将孟子抚养长大。幼年时,孟母为了能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经三次搬家。长大后,孟子对自己的学业有些骄傲自满,就外出贪玩。孟母将孟子叫来,狠狠地砍断机杼,告诉孟子,如果不能够持之以恒,就算知识再多,也会就像这个机杼断掉一样,无法成为人才。孟母的良苦用心,深深的感染了孟子,自从孟子懂事开始,就深深的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懂得孝敬母亲。   汉代,孝文化成为其统治的政治伦理的基础。孝文化贯穿于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甚至是官员的政治生活,都与孝息息相关。对于官员的选拔,就有“举孝廉”的说法,就是官员的任命,要由上级官员考察这个人是否孝顺,是否清廉,如果这是个正直、懂得孝敬老人的人,就有资格被举荐成为官员。曹操等人都是通过举孝廉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的。   到了唐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政治制度也相对完善,唐代在文化制度上兼容并包,发扬孝道,前承秦汉时期传统,后启后世之思,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的统治者认识到,“孝”是全部道德的基础,是决定家庭和谐、国家稳定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统治者要求人们做到“耆敬色养朝夕不违,躬亲医药垂涕昼夜”也就是朝夕不改的侍奉双亲。   帝王本身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尊老敬老,百姓自然也会学习,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长此以往,自然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曾言:“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臣勇,朋友信,扬名显君,此之谓孝。”[1]   一代女皇武则天更是十分重视孝道,武则天在《臣规》中言:“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册,不倦乎劳辱之事,见父母体之不安则不能寝;见父母食之不饱则不能食。”[2]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应该不辞劳苦,如果父母睡不着觉,自己就不能睡觉;如果父母没有吃饱饭,自己就不能够吃饭。   唐玄宗曾经认真的阅读《孝经》,并且批阅。当他读到《孝经?三才章》里面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唐玄宗御注云:“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3]   唐德宗在位时,其父亲已经去世。德宗能够做到“善事母亲”。德宗的母亲沈氏在安史之乱中失踪,于是德宗终有生之年遍访天下,仍然没有找到。有“自是诈称太后者数四,皆不之罪,终贞元之世无闻焉”[4]   到了宋朝时期,宋代开国之初,宋太祖就在开宝三年(970年)正月辛酉诏令天下,“民五千户举孝弟彰闻,德行纯茂者一人,奇才异行不拘此限,里闾郡国递审联署以闻,仍为治装诣阙。”[5]从这个时候开始,宋太祖开始了宋代劝孝之风,把劝孝定为宋朝一朝治国安邦的既定国策。   宋太祖不仅劝孝,而且以身示范,侍母至孝。宋太祖的母亲赵太后,在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二年就生病了,据《宋史?宋太祖一》记载,“寝疾,上侍药饵,不离左右。”为了给母亲祈福,宋太祖还下令大赦天下。   宋朝将敬老作为一项国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给予奖励。对于高龄的老人,宋朝可以授予其官职。据《宋史》卷5记载,太宗于端拱元年(988年)春正月己未朔,“不受朝,群臣诣合拜表称贺,乙亥,亲耕籍田。还御丹凤楼,大赦,改元,除十恶、官吏犯赃至杀人者不赦外,民年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闰五月乙未,“赐诸州高年爵公士。”[6]   宋代建国之初,为更好的实行以孝治天下,经常以天子的名义对高龄老人给予物资的赏赐。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癸未,“赐京畿高年帛”[7];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壬戌,召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碳”。[8]   从宋太祖开始,宋代历朝的统治者都对高龄老人给予物资奖励。所赏赐的物品除了粟帛外,还有茶、金银器皿等。宋代的历朝统治者都把敬老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基本国策。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孝文化更加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士大夫的家训中,都对孝道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列举了孝道的种种细节。   孝文化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尊老敬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既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是历代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基本秩序。在今天,尊老敬老,对于发扬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够使我们的国家稳定、富强。老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好。(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d《旧唐书》卷24《礼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7页   [2]《诸子集成》续编十《臣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卷3《三才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4]刘?d《旧唐书》卷52《后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9页   [5]脱脱等《宋史》卷2,《宋太祖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页   [6]脱脱等《宋史》卷2,《宋太祖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1-82页   [7]脱脱等《宋史》卷4,《太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页   [8]脱脱等《宋史》卷4,《太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2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孝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