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指教: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的太极和有断劲的太极拳哪个境界更高

| |广场舞 | |美食 | |拳馆|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太极拳出现断劲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解决方法?
主张意不断劲不断,但是在实际的拳练习当中经常出现断劲现象,出现断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断劲?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太极拳出现断劲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没有把一套太极拳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成了一个一个单独动作,这个动作完成了,再进行下一个动作,这就造成断劲。
2.动作转换时,不放松,尤其是各个关节部位在没有松开的情况下,就急于变换下一个动作,也会出现明显的断劲。
3.动作不圆活,直出直入,棱角明显。
解决断劲的方法:
一、意念的问题
太极拳的一个套路尽管是由许多动作组成的,但是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个整体,也就等于是一个很长的动作。我的老师曾说过,太极拳的一个套路,就像一碗面条,这碗面条不是许多根,而是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 我们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辆汽车,只要汽车发动开始前进,中间不能出现停车再重新启动的情况,只能是速度的调整,一直到达终点。练太极拳就是这样,动作之间的变换,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动作完成了,再重新开始下一个动作,这样想,就断了,是思想意识断了,动作也就出现了停顿。我们练拳应当是,把每一个动作的结束看成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样就会不断劲,有连绵不断的感觉。
二、动作转换问题
太极拳的动作,有前进,有后退,从下肢看,它的主要变化就是弓步与虚步的转换,转换中必须放松,才有可能不断劲。比如:弓步完成,要后坐转换成为虚步时,有些人是用前腿直接向后顶,而这时的后胯,是一种不放松的状态,是顶着的,这样做不但是断劲,而且还会出现动作的起伏。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后坐之前,先把后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松开再重心后移,这就不会出现断劲的现象了。所以,不论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者是平行步,在虚实转换中都需要先松开,再移动。
三、动作不要出现棱角
前面提到的是腿上的转换变化,而太极拳的动作,除了腿上,在其他许多部位都有转换变化的问题。比如:手上的动作,由前推变为后带;野马分鬃,手分开后,转换为合抱;海底针变为闪通背中手的变化等等,都会出现方向的改变。如果不注意这些变换,都会产生棱角,也就出现了断劲。解决这些断劲的方法是避免直出直入,在方向需要改变时,加上一个折叠转换,也就是沿着原有方向继续延伸,然后用一个微小的圆弧转接而成。如:搂膝拗步的转换,前推的手不要随着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缩回,而是继续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带,这个改变就可以克服断劲现象,也就是老拳师们常说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这中间还要特别注意腰部的转动。
太极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势断劲不断,劲断神可接。&就是说动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劲力还没有完成,如搂膝拗步,前推的手似乎到位了,但劲力并没有完成,不应当马上缩回,如果马上收回,劲力就断了。 又如:42式太极剑有崩剑的动作,崩剑时,手的动作停止了,但剑上的劲力还在延续,如果这时马上收回,就断劲了。许多发力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掩手肱捶,发力动作完成的瞬间,拳似乎停止了,但劲力没有停止,还有一个劲力的延续。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是这样一种似停非停的状态。
再看神的问题,练太极拳,神为主帅。许多老拳师,练拳神采奕奕,势动神随,随着他的目光,你会感到即使他的外形不动,甚至劲力也停止,但他的神态犹存。所以,我们应当用心去体会,不但要把动作做得标准,而且,一定要用心练拳,神是始终如一的,要保证整套动作是完整的,精神饱满的,全神贯注的,而犹豫彷徨,低头、四处观看,都是断劲的表现,断劲则不能体现太极拳的完美和谐。
相关章节视频您现在的位置是: &
太极拳“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关系
摘 要:“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动式”(习惯上也称“单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
  一、“定式”与“连绵不断”的涵义
  “定式”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练过程中某一单式动作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它集中展现了太极拳法的总体要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与它相对的另一个概念——“转动式”(习惯上也称“单式”)谈起。以“单鞭”为例,套路动作的顺序是上接前一动作“按式”,再由右转向左完成一个完整的左右荡动动作,最后两臂呈一字形“单鞭式”。完成这一动作时,运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转动式”,而运动完成后的姿势和静止形态则称为“定式”。
  “定式”还有另外一种涵义,是从训练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在每个单式做完之后,摆好拳架定在那里静止不动。当然,这种静止是一种相对静止,是相对于“转动式”而言的静止。这种“定式”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对静止,稳定拳架姿势,找到内在感觉,以达到积,淀功力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这种“定式”也被称为“桩功”。还以“单鞭”为例。转动式完成之后,并不急于做“提手上势”,而是有意静止一段时间定在那里,这可以说是个静思揣摩的过程,然后再做“提手上势”;“提手上势”做完之后再定一会儿,以此类推,从而达到最佳的练功效果。
  太极拳讲求“式式相连”、“连绵不断”。如果说“式式相连”是拳势演练套路的外在动作形态要求,而“连绵不断”则进一步深化了“式式相连”的内在技术要求,集中体现为“绵”这一特性。
  与“绵”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还有“虚”、“软”、“轻”、“柔”、“粘”、“弹”、“长”等,都体现了太极拳特有的劲感和独特的劲法,这就是“用意不用力”。正是这个“绵”字,使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它拳种劲法的特性:它不是断的、浮的、硬的,也不是快速的、迅猛的,它若有若无、绵绵若存、沾粘连随、滔滔不绝。即便有快慢刚脆练法,那也是在松柔的前提下产生弹劲。如《太极拳论》所言:“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式相连,势若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又日长拳。”也正是因为这个“绵”字,太极拳最早又被称为“绵拳”和“沾绵拳”。
  二、“定式”与“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
  1.“定式”与“单式”异曲而同工
  太极拳在讲求“式式相连”、“连绵不断”的同时,还要求“式式清楚”。一般来说,“式式相连”、“连绵不断”主要是针对太极拳演练过程中的“转动式”(单式)而言的,要求动作连贯并保持均匀速度。而“式式清楚”则主要是针对太极拳定式而言的,要求在整个套路的演练过程中,每一个单式动作能够得到清晰完整的体现。但进一步深入分析,前面提到的两种涵义的“定式”其实都与“式式相连”、“连绵不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涵义的“定式”要通过连贯匀速的“转动式”(单式)来达到最终的动作形态;后一涵义的“定式”则要在稳健静谧的相对安定静止状态中寻求“连绵不断”的内劲贯通感。这也是太极拳真正意义上动静互根的体现,即“动中寓静”、“静中求动”,其动静机势之潜转妙韵要存乎一心。可见,“式式清楚”的“定式”不仅与“式式相连”的“转动式”(单式)相辅相成,而且是异曲而同工——“异曲”是动作状态有所不同,“同工”则体现在“连绵不断”的技术要求必须贯穿始终。
  2.“定式”体现了太极拳法的风骨
  太极拳的“转动式”(单式)和“定式”既有独立成体的一面,也有密切依存、默然法成的联系。这就像练习书法一样,楷书要表达好字体的结构特点及书写的规范性,好比是太极拳的单式和定式的动作外形,要“明规矩而守规矩”,这是进一步练好书法的根基;行书是建立在楷书良好基础上的意趣升华,使字或字字相连间意气连贯如行云流水,其要点是“脱规矩而和规矩”;而草书又是书法的神行,以大道至简的笔墨道出了书法文化的精髓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太极拳法亦然,“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其修阶亦互为基础而相映成辉。因此说,“转动式”(单式)和“定式”都好比以不同的书体写字,而“连绵不断”则是贯穿其间的共同笔法要求,是拳法、书法风骨的体现。
  说到风骨,不同拳派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特色体现着不同的风范、风格和风骨。风范是一种气度、气概,它依托风格而高于风格。含有精神上的无限神往和超脱,她与一个人综合修养程度有关;风格是在遵循一定规范法则、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如陈式太极拳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杨式太极拳的舒展大方、连绵不断,武式太极拳的动作舒缓、姿势紧凑等,不同拳派都有其独特风格。风格的形成是基于各派宗师的风骨特点,风骨是形的气质体现,骨架正则拳架正,骨骼顺则拳势顺,骨顺则气顺,气顺则又能生髓养骨,骨气足则尽显健康的精神面貌。
  因为拳架的定式形象体现了拳架风骨的形质,故武术家或练家们历来都十分注重定式的训练和修炼。如我国极为珍贵的第一套太极拳照片——一代太极宗师杨澄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留下的拳架照片就能说明这个问题。1931年,当杨澄甫拿着他1925年的拳架照片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且翻阅十数年前之拳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因此在杭州又重新拍了拳照。此时照片已明显看出杨澄甫拳架的劲势端庄、浑厚饱满,武艺已臻纯青,充分体现了杨派太极拳独特的风骨、风格和风范。据说,一些日本人对杨澄甫拳照进行了专门的力学分析后认为:“此拳架若略动一处即失中正”。可见杨澄甫那时的拳艺已浑然天成。这些照片,加上所配文字说明,就成为后学者研究杨派太极拳的经典范本。由此可见,注重定式风骨修炼的意义十分重要。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太极拳中的“圆”新.pdf 4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40 &&
论太极拳中的“圆”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太极拳中的“圆”
姓名:王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指导教师:姜周存
论太极拳中的“圆”中文摘要“圆”不仅是一种几何意义上最完美的图形,而且具有多重涵义,这些涵义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太极图及太极拳的各种圆形的动作路线,诸如椭圆、半圆、大圆、小?宓日庑┒际羌负我庖迳系挠行沃?玻惶???怯忻?恼苋??谈?宋H氪κ碌?圆通灵活、中庸谦和的处事之道,这些都是无形之圆。太极拳在连绵不断、圆活自如的运动中,以圆,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以太极图为始,经拳架的练习,拳理的学习,至拥有高超的技击功夫和修身养性目标的实现,无不体现着“圆”太极拳是有名的哲拳,其健身和技击方面的功能有日共睹,其在育入修身方面的功能更是独树一帜。它是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作为和平、文化和健康的使者,波泛海内外。为了太极拳能更好的发扬光大,构建出系统的太极理论,从“圆”来研究其锻炼机制,探索其修心养性之机理势在必行。高深至做人的圆通、顺遂,实际至拳架练习的处处走弧、势势为圃,最终至技击的最高境界大圈变小圈,小圈不见圈,这些都脱离不开一个“圆”字,同时也赋予了“圆”乃生生不息的大循环之意。通过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太极拳专著中虽然有很多提到太极拳中“圆”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现有的学术论文中对太极拳中的“圆”进行的研究都比较散,只是从单一的方面进行论述,不够系统、深入,没有将其作为系统的概念来论述,较为肤浅。总之,目前关于太极拳中的“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太极拳的圆理论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以前人所著太极拳经典著作和近现代太极拳家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太极图、太极拳理法、太极拳行功走架、太极拳技击中的“圆”进行了理论上的阐明与分析,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就太极拳中处处体现。圆”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希望能进一步健全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并为太极拳练习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本人认为;“圆”在太极拳中不仅体现在其演练形式上,这仅仅是其几何性;同时提出了“圆”的哲理性和引申性,反映了太极拳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其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运动规律。内家拳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技,太极图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这个图徽显示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囊括了太极拳的秘诀。图的思想。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整体的螺旋动作,要求形成所谓的缠丝劲——太极功。在拳架练习时要始终注意各种动关键字:太极拳;圆;太极图;行功走架:技击分类号:??.?徽中的圆形体现了太极拳的整体性运动规律,其中的阴阳鱼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其中的“?毕咛逑至颂???硕?穆菪??啤L???荽艘部梢越馐臀R恢职??太极拳是有名的哲拳,其在育人修身方面的功能也是独树一帜。其理法中的“圆”教给人为人处事的圆通、修身养性的圆融、人性追求的圆满。其健身和技击方面的功能更是有目共睹的。太檄拳运动从外形上而言,不外乎在不同的平面和空间画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圆。因为尚圆,所以忌直、忌角、忌滞、忌硬。太极高手无不强调贯穿作的螺旋式的内外协调,才能使身体各部圆活无滞,圆转自如,达到“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故太极拳的动作大多走圆的曲线。本文提出了太极拳螺旋运动所遵循的原则;在太极拳动作中肩肘腕、胸背部、腰部、臀裆部、腿部练习中对“网”的要求;气的运行、劲力练习与“圆”的关系。并对太极拳技击中的“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太极拳技击上“圆”的表现为中正不偏,旋转自如,全身处处圆转,处处为圆,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这重在技击时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请熟与运用。在太极推手中受到攻击的可能是身体的任何部位,这就要求全身轻灵、步法灵活。“气如车轮,腰如车轴”.不管对方用多大力气,打在任何部位,都要以腰带动四肢做旋转画圈运动,使对方打击力犹如打在车轮上被化解的无影无踪,以达到来叫顺送,不丢不项,旋转走化,浑身都是手,处处可打人的神明阶段。本文还指出了技击中“圆”的表现、“圆”的具体运用。具体分析了“圆”的具体运用,包括“圆”在太极拳中具体运用的本质、“圆”在太极拳“化劲”打击方法中的运用以及“圆”在太极拳劲力发放中的运用?司ⅰ⑿罹ⅰ⒎⒕?。并对太极拳中处处体现“圆”的内在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宇宙阃万物生生化化之根之理,即总的变化规律的拳。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Ⅱ
咖?????????????????琓???????,??????????痵???????????瑂??????.?????”???????,?????????.?????????琲??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太极拳视频 绷劲是练习太极拳的本质
责编:吕振霞
发表时间: 11:55
  练习太极拳运用最多的就是劲,其中绷劲贯彻整套拳法练习。在于如何运用绷劲,练好绷劲有助于提高太极境界及今后的学习。中有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先跟着学习一下吧!
  绷劲是练习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缓慢的有氧运动,对现代人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常练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多种疾病。
  &掤劲&是太极拳的根本,因为其它一切皆有其产生而来。 因为&掤劲&是太极拳的根本,因此&掤劲&的本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能否搞清它的本质,是区分太极拳真伪的分水岭,是能否打开太极拳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关于&不劲&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于&掤劲&的解释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绷劲在技击和推手中有广泛的运用,绷劲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本质,练好绷劲有助于丹田劲的发挥。
  第一,绝大多数内功锻炼者认为:&掤劲&来源于&气&。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先生云:&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指、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内劲。&
  再如一代太极宗师,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杨澄甫先生云:&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
  因此,他们围绕&气&形成功法,如养气、练气、运气、发气,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道法自然等。
  太极拳不仅是门武术,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想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一部分练功者认为&掤劲&来源于螺旋缠绕。如太极拳理论家顾留馨先生所说:&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肉,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绞转,松紧交替的锻炼方法形成的。&
  因此他们围绕螺旋缠绕形成功法,如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综合缠等等。
  第三,还有一部分练功者认为&掤劲&来源于&气&、力、螺旋的综合体。
  如内家拳大师马礼堂先生云:&劲乃是大小和方向不断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着的&空间力螺旋&,劲来源于力,又必须以气为基础,通过以意念控制形体的锻炼方法而获得。因此他们的功法是动作要螺旋,又要含着力,还要结合&气&。
  习太极拳的五大要领
  1) 虚领顶劲
  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
  猫步在太极拳中有很大的应用,猫步轻盈而且有灵气,太极拳的步法应如猫步。
  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
  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
  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相连的,只有连贯的动作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圆的美。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我的图书馆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习练杨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作者简介: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铎大师的入室弟子,曾荣获历届山西省国际、国内杨氏太极拳比赛金、银奖,时任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
&&&& 太极拳是一种简洁,缓慢,轻柔的运动。它目前是人们参与最多的一种健身项目。太极拳的理论思想里包含了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运用辩证的哲学观,使太极拳成为集攻防、养生为一体的特殊运动。
&&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现今太极拳运动的宗旨‘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松。’我国的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身体阴阳失调导致。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虚实,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换。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又贯穿了道家的中庸思想。通过每次轻柔、圆缓、连绵不断的打拳,时间在二十至六十分钟左右,就会感到浑身舒坦,气血畅通,不仅心跳平稳,而且身体微微出汗。太极拳的这些特点被科学家们认定太极拳是一项有氧的运动,从而风靡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太极拳的练习,不受时间、场地大小的约束,只要
&地面平整,通风就行了。练拳前半个小时不宜进食,着装要宽松,思想应放松,抛开杂念。练拳时要力求作到松、柔、缓、慢、匀、圆、正。自然呼吸。尽量按太极拳十要去练。日子一长就会受益,使您身心健康,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
练功的最佳时间
&身体,那种感觉会很舒服的。比如在骑车时,全身放松,两臂撑圆,腰带两脚蹬车,又是一种感觉。在坐时、在站时、在躺时,都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做,这都是在练功呀。比如和别人聊天时,你可以随便取一个站桩的姿势,加一个意念就等于在练功了。你在学习时,你在干体力活时,你在旅途中时,等等等等。在和别人谈话时你会愤怒吗?在和别人撞车时,你会气急吗?在想问题时,你会走进死胡同吗? ......要学会放松自己,同时也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放弃就有了回报。知足者长乐就好理做为一个太极拳业余爱好者来说,一般以晨练为主。人们常说早起早睡身体好,一点不假。我们每天锻炼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就有了局限性。由于太喜欢打拳了,所以就想每天多练几遍拳,来提高自己的拳艺。这么多年过来了,我也有同感。通过练拳看书学习,悟出一个道理,今天讲出来和大家共同体会、学习。我们平时练的拳,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拳架子,之所以多年来形成了诸多门派,其原因就是根据个人对拳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的。记得有一位老前辈说过一句话;太极拳其实就两个式子,一阴一阳。万变不离其中。阴阳是什么,是虚实、是开合、是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是太阳与月亮、是白天与黑夜、是晴天与阴天、是春秋与夏冬。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是放松,其关键是心情的放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放松。反过来讲就是不要紧张。在这种心态下无论干什么,都会事半功倍的。太极拳引申到生活当中来,我的理解就是尽量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比如走路时,在虚灵顶颈的情况下,放松解了。生活中的点滴都在贯穿太极的深奥理念。我还是那句话,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为一个大宇宙。如果你能融入其中,将会遨游世界,畅享人生。
太极拳之预备式
&&预备式,一般都作为太极拳套路的第一个动作。由于它没有什么外在的变化,从而容易被拳友们所忽略。我想通过我的练拳体会,来说几句心得,大家共同学习、探讨。&预备式是告诉我们要准备练拳了,要把心收回来,不要再去想练拳以外其他的事情。注意自己是否逐步放松下来,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做到了松肩坠肘,腰胯松,虚灵顶劲,又含胸。两耳不闻身外事,专心只为太极功。所以预备式不是简单的往那里一站就开始打套路了,而是应该有点时间去做准备的。如果预备式做不好的话,那么整个套路练出来也好不到那里去,仅仅是活动一下四肢而已。更谈不到长功力了。不是忽快忽慢,就是东倒西歪。全然没有太极拳的味道在里面。太极十要的连绵不断、上下相随、动中求静等,更是无从谈起。希望大家用心体会。
套路中有些动作应区别的几个地方
提手上式与手挥琵琶;提手上式两臂为左右相和,两手心侧相对。内含横挒劲,捋劲,提劲。手挥琵琶则不同。左手心向右,而右手心是侧向左下。左手含托,右手含采和捋。两手有上下的挒劲,是斜中求攻的动作。&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白鹤亮翅是两臂上下滚动撑开,右手至于额角前上方。退步跨虎是两臂上下环弧,右手至于额角右侧上方。&野马分鬃与斜飞式;野马分鬃是斜上方的挒劲,右手主要攻击对方的腋下,动作不是很大。斜飞式的右手是攻击对方的脖颈处,所以右手要略高一些,且是左右的横挒。野马分鬃两手心侧相对,斜飞式两手心上下相对。撇身捶与进步搬拦捶;撇身捶是在左转腰时,坐左掌于左胸前,右拳反手用拳背打出。要求两手前后开,两肩合。进步搬拦捶在启动时,是两臂随左转腰环下弧,由后向前搬出右拳,左手则护在右腕部。两手是同一个方向运行。到做拦时,两手才前后拉开。
&&太极拳中的‘抻’
&抻。有抻展、抻开、对拔、拉长的意思。在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尤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杨振铎老师的二十字口诀,第一句话就是‘抻出肘尖,空出胳窝’。更足以显现出抻的重要性。通过对套路的练习,我的感受是,抻肘尖并不是单指左肘或是右肘而言。比如;搂膝拗步之左搂膝,如果单是抻出左肘尖的话,那么右臂就成了空的,就会断劲。只有两个肘尖对抻,身体才会中正,不失重心,达到不偏不倚,从而形成含胸拔背,动作浑然一体。拿白鹤晾翅的运转方向来说,两臂上棚、下按,主要靠两肘尖上下对抻从而形成身体向外的张力。在转动幅度大的动作上,抻肘尖则更显出它的重要性。比如倒撵猴接斜飞势之转动式,左肘尖向外抻圆,才会使右胯松开,右脚轻松落到西南方向。在每个单式连接的过程中,尤其是步伐转换时,只有两肘尖对抻,才会使下盘稳固、转换灵活,不会出现前俯后仰之弊病。在做平衡动作时也是如此。如左金鸡独立,左肘下抻与右膝相应,能使动作稳定、不失中正。转身摆莲之提膝动作要求也是一样。再如进步搬拦锤之搬拦转换,抻右肘尖与左膝对拔拉长,左肘尖与右膝相合形成平衡。 &
&抻,出现在每一个动作之中,贯穿套路始终。有了抻劲,打出拳来气势浑厚、饱满、连绵不断,就象给整套拳注入了灵魂一般。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抻肘尖并不是用拙力,更不是架起肘尖。一切都是在松沉之中完成。在最初习练时,免不了会使僵劲,也不必介意。套路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去僵求柔的过程。时间长了只,慢慢就会品出个中滋味。 &
太极拳基本功--猫 步
太极拳的步法,我们一般通俗的称它为猫步。是因为太极拳出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落地无声酷似猫行而得其名。&&&& 步法在套路的演练和推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没有步法,脚底下不灵活,其他的都是空谈。下面我把自己练习猫步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正之处请多多指教。&&&&& 在练习猫步之前,双脚应平行站立,两脚外侧与肩同宽。按太极拳十要调整自己的身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静立三分钟左右,目的是把自己的身体放松,思想集中到一起。重心左移,身形右转,腰带右脚打开45度。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以自己适合的高度为宜,同时松开左腿,脚尖微离地面。这时左虚右实,实的一侧从头顶经身躯到脚底应为一条垂直线。左腿用胯向前平行送出,脚跟先着地,膝关节微屈。脚跟落地时应作到轻灵无声,身体不得后仰,保持中正,脚跟不能产生夯劲。脚板逐渐踩平,整个身体的重心随之向前,此时双腿同时吃劲,十指微抓地面,脚心略内含。重心继续前移,右腿蹬左腿撑逐渐形成弓步。右腿直中带屈,左膝与脚跟上下一线垂直地面。在做弓步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胯的旋转来完成动作,而不是直来直去,应作到曲中求直。在弓步定形的一刹那,两腿松沉,圆档开胯,好像双腿插入地里一般。&&&&& &重心略后移,身形左转,左胯跟往后抽,腰带左脚打开45度。重心左移,逐渐松开右腿,形成左实右虚。在转移重心的过程中,力量应逐渐减加,后腿不能依靠地面的反弹,而产生纵劲。这样会破坏了劲力的连绵不断。右弓步的动作要求与左弓步相同。在练习猫步时,不受场地大小的约束,遇到阻拦物体,即刻转身扣脚,折向再走。一开始可先练习四正方向,待熟练了丁八步,掌握了与肩同宽的尺寸以后,就可练习四隅方向的猫步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把四正四隅方向综合起来练习,同时也可以把四正四隅之间的小角度方向也加进来走。练习猫步时,双手可以掌心向下撑在胯的两侧,也可以两手心叠放于小腹前。还可以两手反搭在臀后,随时感觉腰胯是否放松,以便及时纠正。随着动作的熟练,可逐渐降低高度,来增加腿部的力量。尽可能作到轻灵、缓慢、柔和、匀速。& 练习猫步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枯燥的话,可以配合一些太极拳的单式动作,比如云手、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左右棚手、玉女穿梭、撇身捶等等。不仅走了步法,同时也锻炼了手法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大家不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来感受一下。
学习‘虚灵顶劲’的体会
‘ 虚灵顶劲’在太极拳‘十要’里,放在了首位。足见其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我也看了不少有关太极方面的书籍,但对它的理解始终模糊不清。有这样讲的,虚灵顶颈、虚领顶劲、虚灵顶劲、虚领顶颈。各不相同,太极拳文章的传抄至今已不在少数,可是能让太极拳爱好者看懂的却不是很多。尤其对每个要领的解释,都是一带而过。去年看了太极大师李雅轩的不少文章,其中有一个动作名称的叫法就可让人回味。‘抱虎归山’,李大师说;是世人通过口头的不断传说才形成的,事实上按照他的师傅杨澄甫传授,应该是叫‘豹虎归山’才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理解不同相差远也。我个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说出来与大家探讨。虚灵是说明大脑时刻保持清醒,身体才会灵活多变。虚领是说头部上领,以方便沉肩坠肘、松腰胯等等,在意不在力。这都能感觉的到。顶劲一词始终不得理解&,顶劲,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让人产生用力的想法,难道是让头部向上顶起,从而产生劲感?可是太极拳讲究的是用意不用力的。再看顶颈。是说让颈部顶起,这样一想豁然开朗。颈部不是向上顶,而是向后顶。这就和腰的要求是一样的,要向后突。太极拳讲身体要中正,那么就是要求躯干是正直的。从头顶的百会,到躯干尾的尾闾,是一条中垂线。腰顶就会产生旋转自如,周身一家。那么颈顶的话,动作就会端庄大方,上下贯穿一气,自然做到舌抵上颚,口中产生唾液。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虚灵顶颈’比较符合太极拳的道理。不正之处请太极同门指教。&&&&&&&&&&&&&&&&&&&&&&&&&&&&&&&&&&&&&&&&
云手在太极拳中是一个手法全面、变化多端的式子。就像练书法中的‘永’字有八法一样,它也涵盖了太极拳里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手法。比如单鞭接云手,在横开左脚落实重心左移时,棚起左臂。身体左移时腰带膀靠,臂带肘击。如若右手搭住左臂,则变成挤式。经过脸前后,臂里旋变捋,五指内含采手。沉手腕就有了按法。当两掌侧相对时,就形成了挒式。不仅如此,在云手的过程中,又包含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松腰胯、分虚实等要领。如果能很好的掌握了云手的练习方法,那么其他的式子就会一通百通。拳论中特别强调,‘进在云手,退在卷肱’。更加说明了云手在实战中的重要性。一家心得,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拳友的点评,指正。
太极拳的肘是要始终微曲,而有下坠之劲,即所谓「坠肘」或谓「沉肘」。如果使用肘部击人,亦要以下坠劲击出;如果手臂上臂超过了肩部,像白鹅亮翅的右手高举,但是肘的内劲仍旧是下坠而沉的。倘若肘尖向上抬起,有了上抬的劲,这是与坠肘的劲相反了,是太极拳的病手,也就是不正确的姿势了。&&&&& 沉肩坠肘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缠丝劲伸缩旋转,能发挥力量,倘若肘部过份向外,就影响沉气,连带妨碍了沉肩,并且两胁暴露太大,在防御上是不利的;可是也不能贴身,术语叫做︰「肘不贴肋」。
&&&&&&&&&&&&&&&&&&&&&&&&&&&&&&&&&&&&&&&&&&&&&&&&&&&&&&&&&&&&&&&&&&&&&&&&&&―――太原.秦
相连不断在套路中如何应用
在刚开始习练拳时,老师要对每招每式讲解的非常清楚,我们才会领悟到动作的角度、高低、宽窄等等。随着练拳时间的加长,有些学员就会无意识的做一些停顿的亮相动作。就像照相那样对某一个动作进行短暂的定格。这样去练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经常看书上说;太极拳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等等,都明确了练拳过程中不能断劲。
&&那么我们在行拳过程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问题呢?先说说上肢,从起势开始两手就应循规定路线,在腰的带动下,不停地进行圆的运动。如揽雀尾右棚之棚捋挤按,右臂由下而上棚起。它的定点方向并不是前上方,而是到了前上方的位置后,动作不停,腰带臂,臂带手旋。由前向右侧采。到右前方后,沉腕转向左前下方做捋。到左前方后,腰带臂旋棚至胸前,在左掌的帮助下,向前做挤状。将到未到之时,身形略右转,两臂平开与肩宽,随之曲肘坐掌于胸前,往下似画一个小弧,再向前按出。我只是单讲了右臂的运行路线,来说明右棚过程中不能有停顿、短劲之处。我再来举例说明式与式之间的连绵不断。如白鹤亮翅接左搂膝拗步。白鹤亮翅做到位后,随即身形微左转,右臂略向左带,来完成旋臂掌心向后的动作。这样两式之间的转换就不会断劲,也去掉了直来直去的毛病,在转换的过程中,形成圆的运行路线。使整个套路看上去圆润、饱满。&
&下肢的运动,如果有猫步的基础练起套路来就显得容易些。我着重来说一下重心转换时需要注意什么。比如左搂膝接右搂膝之转动,重心略后移,腰带左脚打开八字步。在左脚即将踏实时,右脚就应随着重心的移动而开始起脚后跟,就像压跷跷板那样。不能等左脚踏实后,才开始松右脚,这样就产生了断劲,从而使两腿、胯都失去撑劲和圆裆之劲感。再讲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揽雀尾接单鞭。重心左移时右腿不能绷直,等重心全部移到左侧了,才开始主动的翘起右脚尖,此时就产生了断劲。再往下走左转腰。腰带右腿转,脚尖里扣至东南方。那么在右脚即将到达东南方时,左脚后跟就应该随之松动来配合转腰扣脚。这样才会脚下连绵不断,虚实转换,毫不费劲,轻松过渡。身体也能保持中正。否则会产生身体前俯后仰、撅臀、跨跟紧绷,或者脚下到不了指定方位等问题。&&&&&
&上肢阴阳变化无痕,下肢虚实转换灵活,在腰的带动意识支配下,使身体形成一个整体。做到圆、顺、匀、柔、轻、缓。这样整套拳打下来劲力完整,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心旷神怡的感觉。
&‘式短、劲长、意远’
看了太极拳四大天王之一的祝大同老师写过的一本书,太极内功秘籍。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是想让自己记住。放松也分为阳松和阴松。那么怎样来区别这两种松的方式呢?阳为开为刚。在练拳时全身的汗毛就要有一种意念的支配,让自己的皮毛孔向外打开、张开。这样在夏季练拳就能排出体内的热量,从而使身体达到中性,合适的温度。而不会大汗淋漓。相对的到了冬天练功,我们就可以使用阴松,阴为合为柔。有意识的让汗毛孔收缩,阻止冷气的侵入。从而让身体能够快速的暖和起来,加速血液的循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通过平时练拳逐渐的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我总结了几句话。‘式短、劲长、意远。’就是说在做每一个动作时都有它的方向和用法,比如按式。我们按要求做好动作后,两臂平行向前推出,力达掌指。那么动作本身就有那么大,臂有多长,劲就能达到多长。这就是式短。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练拳的初期。虽然动作的幅度有限,但我们内在的劲感却要通过身体发放出去。也就是说打出的劲力要有穿透力,我们称之为劲长。也称长劲。随着练拳日久,不但劲力要长,而且意识也要放的更远。通过劲力的发放要把自己的意识带的更远。这样练拳看上去宽松、放开、浑厚、大气。练拳时,头随身转,目光看向动作的前方,能让动作感觉到犹如活起来一样,充满灵气。
&&&&& 1、近几日练拳的过程中,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体犹如一个充满了气的皮囊。在打拳的中间感到整个身体有气的憋涨感,原来练拳要求的虚灵顶颈,含胸拔背,塞腰等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已完成。由此恍然大悟。原来一开始练拳所要求的要领,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刚练拳时,光顾练动作的招式,根本想不到动作的内涵,以及内在的要求。这么多年走了不少的弯路。今后练拳一定要招式与内在的要求一起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也要在今后的教拳练拳中,逐步完善自己。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在盘架子上。要在此基础上注入太极拳的内涵,才会得
&&&&2、&通过我的练拳体会,发现弓步、虚步在套路中出现的固然比较多,但更多的却是半马步。半马步在套路中出现的定势动作很少,比如倒撵猴、揽雀尾之捋。半马步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其实半马步这个步法贯穿在整个套路之中,是随处可见的。太极拳讲开合,引进落空合即出。这种步法就出现在合与开之间的过渡之中。在半马步出现时,也是开弓如满月的时候,是合的极限,是反击的开始,是力量蓄到最满时的状态。从半马步到弓步的过程,是发劲如放箭的过程。是开、是放。到了定势只是力量发放到极限的一种行为体现。同时也是准备开始蓄劲的符号。所以我们要把每一次开合时的转换做好,不能造成脱节。那样的话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味道,断了劲力。连绵不断产生不了,更体会不到诸如‘运劲如抽丝’,‘行云流水’的感觉了。半马步在这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环节作用。希望得到拳友们的重视。我们知道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站桩功法,这其中马步是最多的(半马步是其中的一种)。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种步法进可攻,退可守,也符合拳论要求的‘无过不及’。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 3、最近看了不少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籍,发现有很多字面上的东西与实际练起拳来还是不能够联系到一起。有的时候反而会把拳友们引入误区。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虚领顶劲’的顶。我们在练拳的时候,如果老是想头上顶着什么东西去练拳,就会产生一种僵劲,反而放松不了。那么这个顶劲从何而来呢?他是在自身完全放松之后,把僵劲松到了脚底后,借助地面的反弹之力,通过身体而向头部产生的一种顶劲。他是在练功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种气的内在自然流动,而不是外在的一种肢体表现!& ‘含胸拔背’的含。单从字面上看,含的意思有包含、包容的概念。有点不挺胸就是含胸的意思。在老的拳谱上面还有一个叫法是涵胸。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又有新的解释了。‘涵’既有包含的意思,又有心胸宽广的解释,还有涵洞的概念。这样再来看就让我们的眼界拓宽了。我们在练拳时,要把胸部想象成空的一样,自然把背部竖起,就完成了含胸拔背的技术要求。那么他也不是外在的一种肢体要求。好,我再说说‘沉肩坠肘’。一个沉字,让人感觉沉甸甸的,有一种压抑感、负重感。如果要是把沉肩坠肘说成是松肩的话,大家就好理解了。奥,是让把肩膀放松下去的。那么对于初练太极拳的朋友来说就好理解了。在拳谱里经常会看到一句有关腰的练习方法,叫做腰往后顶。这时大家就会注意到,这个用字和前面的那个意思是一样的。他也不是让你用僵劲,而是在练拳的过程中自然在内气的驱使下形成的一种身体内在引发的现象。有的书上讲塞腰,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我再说说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前腿抻,后退蹬’。说到这里大家就会有所感悟了吧。简而言之就是说,我们的蹬抻劲不是靠腿的运动来完成。而是由脚底下产生的一种反弹力量,通过上肢的前后左右运动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主观的两条腿去蹬抻!同样的圆裆也是一个概念。最后再提一下‘推手’,给人的印象就是僵硬的。如果改成揉手,你就会立刻放松很多吧。总之,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大家都要学会被动练拳和舍己从人。& 
&&&&&&&& 试论‘打虎式’&&&&&&&&&&打虎式,在套路中是一招极具代表性的招式。先来看一下它的运行过程,拿左打虎举例。右蹬脚之后,左腿下蹲,右脚平松落地。脚跟至全脚,逐渐移动重心。从而使左腿的重心逐渐由实变虚,右腿由虚变实。从而完成一个虚实转换的过程。左脚此时虚虚迈向正北方向,脚跟着地。在脚跟着地的过程中,再来看看上肢是怎样动作的。左小臂逐渐外旋、里曲,使掌心变成侧向上,横捧在胸前。右臂略向里合,松肩沉碗。与左小臂形成上下的挒劲。在挒劲形成的同时,两肘尖对抻,从而导致含胸拔背。与此,头顶虚领,腿跨下沉,自然形成松腰,这时从头到右脚形成垂直的一条直线。而迈出的左腿与上肢又形成了一个平衡。接着往下做。重心逐渐前移,至左脚板踩平,重心移至两腿中间。同时,两臂在左转腰的带动下,由右向下捋。这时的上身随转腰,朝向了正前方。再往下走,重心继续前移,形成左弓步。左臂随捋式经左侧向头顶上方逐渐握拳击出。着力点为拳面,拳心向外。同时右臂里曲并外旋,逐渐握拳至小腹前方。拳心向里,拳面朝左。在定式的一刹那,两拳眼上下相对弓出左腿。再来看看这一部分的劲力走向。两手在上下快到位的时候,两肘尖外抻,与右腿形成前后对撑。这里的关键在于腰向后顶!从用法上再多说几句。若对手用左掌击我中下盘,我顺势用右小臂按押对方碗部,并外旋向下引化对方。同时用右掌掰住对方手指并握拳,使对方形成反关节,而被迫使对方的重心前倾。此时我之左拳通过合劲,正好迎击对方的脑部太阳穴。两臂的一化一打形成左右的合劲。就像是武松打虎那样,老虎扑来,侧身闪过。用右手抓住老虎的头部毛发,顺势将其按倒在地,同时举起左拳待势砸下。其一刹那间,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让我们共同领略太极拳带给我们的美好享受吧。&&&&
&&这么多年了,听老师讲的最多的就是手。杨老师经常讲手的形状;掌微伸,指微曲,指縫稍离。要求坐碗时,感觉到腕部刚有了劲感,就行了。虎口要撑开。& 原来光是听了以后照着摆摆手型,也没在意什么内在的东西。殊不知,通过最近的学习,从中又体会到了不少内涵的东西。不禁为自己汗颜!杨老师集毕生所学凝聚的几句话,现在想来高深莫测,振聋发聩。现就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皮毛写出来,权作心得。以便同志共同探讨。拳论讲;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我的理解是,每一次的发力都要借助地面的反弹之力,也就是劲起于足。通过腿的传递到达上肢。而腰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再传到臂,从而行于指掌。也就是说,手是体现劲力的主要表达点。我们在练习坐腕时,总是先翘手指,待腕部有劲感时,就形成了掌。其实在练习坐腕时,应该是沉肩垂肘而引发了坐腕,造成了立指,形成掌。杨氏的掌,要求是荷叶掌。自然伸开,虎口撑圆。大拇指根部与小拇指根部有一个对撑,掌指不能太直造成僵硬。也不能太软,造成软榻。只有沉腕,才能把身上的劲力传到手上去。手型如烤火状、如抱球状。我觉得劲力在送到手指时,不同的动作,应该有不同的力点体现。比如按式;劲力通过小臂达于掌根,发于中指根部。比如搂膝掌打出后,比按掌略侧,劲力应在无名指根部。比如单鞭掌;劲力应该顺到小拇指根部。比如斜飞式,则应该把力点送到大拇指根部。比如采手;就应该把力点放在食指根部。等等,一系列的掌法,都是通过沉腕舒指来完成。同样的一个掌,可根据不同的用法,来改变力的传送点,而其他四指就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不能在外形上体现出一些毛病。比如,大拇指与食指翘,形成八字掌。食指与小拇指翘,形成兰花指。五指松塌,形成手抓指。五指僵硬,形成直伸指。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练习套路及推手时应该避免的毛病.掌型做好了,自己的力量能发出去,别人也看着舒服。所以说,希望拳友们仔细体会杨老师的话。浓缩的都是精华!
&太极拳十六关要诀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足,蹬之于腿。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 简短的几句歌诀,把太极拳的内在精华描述的淋漓尽致。试着用我的理解来阐述一下。在打拳推手时,应把腰的放松放在首位,做到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大脑时刻保持清醒,使整个身体与大脑连成一体。宽胸实腹,让呼吸自然流到丹田,使下盘稳固。每次行动都是脚在先行,脚下的蹬撑,靠腿来完成。每一次的发力都要达到手上,力达指尖。精神不要外泄,要把气藏在骨子里。只有思想集中,才会增加听力全神贯注。自然呼吸,不要憋气。蹿蹦跳跃,膝盖先领,才会显得轻灵。大脑与身躯连成一体,意到气到力到,全身贯通能使自己的力气发到每一根汗毛,也就是皮毛要攻。
身 备 五 弓
有好多老拳师都在讲,练太极拳要身备五弓,这样遇到对手时,就可随时发劲,像离弦之箭。这五张弓分别为躯干一张弓,以脊椎之两头作为弓把,所以要含胸,为弦。以两臂为两张弓,之肩和手为弓把,所以要曲肘(肘在曲使),为弦。以两腿为两张弓,之胯和足为弓把,所以要棚膝(将展未展),为弦。五弓以躯干(腰)为主,带动四肢,遇事时相互配合,五弓齐发,形成一个整劲。&&&&&&&&&
&其实身体的五张弓是由许多张小的弓组合而成。比如说,头和脊椎之间,向后顶颈,就完成了一张弓,就有了虚灵顶颈。比如上肢的头肩之间,肩手之间,肩肘之间,肘手之间,肘腕之间,腕指之间,手指的第一节和指尖之间,大拇指与小拇指之间,指与指之间,都是弓的形状。所以就有了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就有了掌微曲、指微伸、指缝稍离、虎口撑圆的要求。
下肢也是如此,胯与膝之间,膝与脚之间,脚跟与脚趾之间,脚趾与脚趾之间等等。就有了迈步如猫行,脚心内含足背弓的要求。&&&&&&&&&&&
再比如说,两臂与脊之间形成一张弓,就有了两膊相系,肘尖外撑。两胯与腰之间一张弓,就有了开胯,平送腰胯的要求。两膝与胯之间一张弓,就有了圆档。两足与腰之间一张弓,就有了蹬撑。所以在练拳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要松开,对拔拉长,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充满棚劲,日久内力自然往内灌注。&&&&&&&&&&&&&&&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绵不断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