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给蒋公的面子完整视频面子 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さ

《蒋公的面子》启动全国巡演:将一句话传说变成剧本
17:02&&来源:中国广播网&
《蒋公的面子》剧照(资料图)
  中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韩秀)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五月底的北京戏剧圈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震源是一部学生话剧,名字叫《蒋公的面子》。为什么称为学生话剧?因为这部剧的编剧就是一位戏剧影视专业的大三女生,描写的却是70年前中央大学教授中的复杂人性。
  这部去年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而作的学生戏,在校内演出了三十余场且场场爆满后,启动了它的全国巡演。今晚,《蒋公的面子》在北京的六场演出将在海淀剧院落幕。
  大三学生的习作扯下了粉饰中国戏剧的外衣,一部《蒋公的面子》为象牙塔内的追戏人挣足了面子。《蒋公的面子》话剧的编剧、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学生温方伊,介绍了该话剧的创作过程。
  温方伊:当初我要做学年论文找了吕老师,吕老师直接给我的题目就是《蒋公的面子》,这是一个在中文系流传很久的传说,一些其他院系的老教授也都知道。1943年蒋介石做中央大学校长的时候,曾经请几个中文系的教授吃饭。但是它只是一个传说,一些具体的细节都没有人知道,所以后来就放开写剧本了。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说,当时对学生温方伊的“学年论文”的要求是,一句话的传说要变成可演的剧本。
  吕效平:传说的全部内容就是这样几句话:1943年蒋介石任中央大学校长,他认为没有他搞不定的事,请了中文系几个知名教授吃饭,这几个教授很为难,商量到底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这就是全部了,其他都是编剧编写的。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袁颖蒋介石有兼职癖:最高纪录同时兼任27个职务
听到如此刺耳的话,蒋怒极,指着刘文典的鼻子大吼:&疯子!疯子!给我押下去!&刘文典被关在省政府的后乐轩,过了几天,蒋还是把他放了,刘文典反而不出来了,非要让蒋给个说法,最后百般安抚才出来。这一折腾,蒋介石反而多了一个污点,刘文典却备受追捧,成了民主斗士、自由旗帜,学界、文坛道德标杆。
在中央大学,蒋介石曾拜哲学教授方东美为师,学习《易经》、王阳明与辩证哲学,以期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两人见面,蒋执学生礼,方还蒋元首礼,二礼并行。蒋一次开会,把礼堂座椅全搬空了,又让人站着,方东美见状大怒,说:&既是校长,岂可以不敬师?我这个所长不干了。&之后,任蒋如何安抚,方东美坚辞中大哲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中大学生毕业典礼时,蒋介石高高兴兴地前来,准备亲手授学生毕业证书,以示师生情谊。可是点名点了好多个,都只有一个学生上来代领,惹得老蒋兴致大坏,扔下证书,拂袖而去。毕业式上要与教师座谈,蒋去了后,发现现场只有职员没有教授,大怒而去。
当时,大学独立、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是一种社会共同追求和价值观,攀附权贵者会被人所不齿。所以在戏剧《蒋公的面子》中,教授卞从周明明与体制合作,但为了面子也只能装出清高的样子。
面对大学里的闹腾,教授的清高,蒋介石作为一国领袖也只能是&戒急用忍&,请有名望的大学教授吃年夜饭就是他采取的拉近跟教授们关系的方法。这种习惯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每年教师节或年初,蒋介石都会宴请各大专院校资深教授聚餐,这才有了被请教授的纠结与扭捏,想要里子,又放不下面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国知识分子与领袖及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普遍还是具有独立人格,起码是在努力维持或追求这种独立人格。
&蒋先生嘛,不如他自己说得那么好,也不像宣传说得那么糟??&
&&侍从刘持生
蒋介石吃三碗饭平息食堂学潮
在蒋介石当中央大学校长期间还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中大学潮,起因是从蒋介石最常巡视的食堂开始的。
因为抗战,即使中大这样的重点学校,伙食也急剧下降。学生们贴出大字报,抱怨&物价飞涨,贷金过低,以致伙食太坏&。当时学生们吃的主食米饭因掺有沙子、煤屑、稗子、稻谷、老鼠屎而号称是&八宝饭&,难以下咽。教育长和训导长向蒋校长反映情况时,却说学生们是以伙食为借口&倒孔(祥熙)&。当时孔家二小姐从香港撤退时霸占飞机舱位装洋狗被揭发,西南联大和中大同时酝酿学潮,中大已经有人贴出&拥护蒋主席,反对蒋校长&的大字报。
蒋介石听后说:&哪天我到中大学生食堂吃一次饭,看学生还闹不闹了&。中大吃饭,一般是大家上午11时半进入食堂,在没有&开动&口令前,不能举箸吃饭。因为中大食堂只有竹桌,没有凳子,所有人只能站着等。蒋介石来后,径自走到大饭桶前,盛了一碗&八宝饭&,取了一份菜,作立正姿势开始就餐。吃了一口被硌了下,但还是咽了下去,然后,又到大饭桶前盛了第二碗,他一面吃一面问学生:&你们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吗?&同桌的学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蒋对随行官员说:&米质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设法改进。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不能亏了他们。&三扒两扒又吃完了,还把下饭的青菜、萝卜份菜吃了一大半。接着,蒋介石不知怎么想的,又到饭桶去盛了第三碗,把份菜全倒进饭碗里,全都吃光了。时年57岁的国家元首蒋介石居然比学生还能吃,而且吃的是&八宝饭&,确实把人都给镇住了,食堂学潮最终也平息了。不过之后,中大学生的伙食确实有所提高。
还有一日,蒋介石路过中大操场,看到一群学生只顾打篮球,没有理他,也没有行礼,蒋介石用手杖狠捣地面,大喝:&校长来了!&操场上的学生一下没反应过来呆住了,蒋介石则以为学生们在向他行&注目礼&,心情又好了,边走边说:&玩去吧,玩去吧。&
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古典文学系并留校任教的刘持生被当时的罗家伦校长推荐当蒋介石侍从室特别侍从,跟随蒋一起辗转抗战。刘持生根据自己对蒋的了解,曾于1968年对外甥曹雄说,&蒋先生嘛,不如他自己说得那么好,也不像宣传说得那么糟&&他严峻刻板,很少露出笑容。什么时候都正襟危坐,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闭目坐禅,决定了的事,从不反悔,坚毅而又多疑。&
1944年8月,蒋介石正式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由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江泽民老师)继任中央大学校长。在蒋担任校长的一年多时间里,校园秩序基本正常。历史学家唐德刚就是那时毕业的,其毕业证上赫然签有&蒋中正&印章。
《蒋公的面子》这部戏里的文人没说他们到底去没去赴宴,戏的最后一个段落是说&文革&时代,当年纠结要不要赴宴的人却在&牛鬼蛇神&的大棚里讨论敢不敢擅自离开革命小将的监管。
民国时代,社会的主旋律是&救亡&压倒&启蒙&,《蒋公的面子》放在那时演可能不会得到现在这么多的喝彩,今天,&救亡&的压力早没有了,&启蒙&化为知识界的重任。《蒋公的面子》里关于知识分子精神自剖的反思,才更具意义。该戏的导演、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认为,南京大学关于&蒋公面子&的传说其实是属于当代的。&历史上,许多事情被忘记了,另一些事情却被清晰地记忆下来,甚至被捕风捉影地虚构出来。对这个传说兴趣的增长,实际上是教授们对自己当下生存状况的失望和对自己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思。&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蒋公”下羊城
观众给“面子”_新浪新闻
&&&&&&正文
“蒋公”下羊城
观众给“面子”
  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褚韵
  校园连演7个月好评如潮、南京上海商演场场爆满、入围现代戏剧谷年度戏剧大赏……这些风光通通属于话剧《蒋公的面子》。这部由流传南京大学一则轶事改编而成的话剧,实至名归地成为2013年国内剧坛最受关注的一部话剧,它的公演也成为席卷全国的文化事件。导演吕效平更是给这部彻头彻尾的“学生剧”,定下了1000万票房的宏伟目标。
  如今,《蒋公的面子》移师广州,今晚将于黄花岗剧院公演。在看话剧并不是那么“流行”的羊城,这出爆红于其他城市的校史剧,能否再赢佳绩?
  校园传奇
  大三女生作品火遍校外
  这部火得不行的话剧,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它的作者是出生于1990年的一名女大学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本科生温方伊。去年,温方伊的导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在课堂上讲了一段关于南大中文系的“古仔”――1943年,蒋介石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宴请中文系3位教授吃年夜饭。3位教授在“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大三学生温方伊的任务,便是把这“开头详细,却没结尾”的故事变成可演的剧本。剧中,角色一“时任道”痛恨蒋的独裁,却又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角色二“夏小山”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是个美食家,听闻席上会有“金华火腿烧豆腐”便难抑激动;角色三“卞从周”愿赴宴却又放不下面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
  2012年5月,时值南京大学110年校庆,话剧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首演,剧中演员全为大学生。首演反响强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加演20余场,同学排队购票、校长掏钱买票……
  此后,《蒋公的面子》走出校园,开启全国巡演。巡演路线图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其中,在南京江南剧院的10场商演,几乎场场爆满,票房收入近60万元。上海站也“战绩辉煌”:一连4场,场场爆满,包括上海市宣传部副部长陈东等市委领导也到现场观戏。票在开演前几天便被抢购一空,一票难求。剧组演员如想观戏也需掏腰包。有评论称,两个小时的演出,“台词没有一个字搞笑,却能响起五十多次笑声”。
  广州票房
  最低价票开售即被抢光
  广州是《蒋公的面子》商演的第三站。不同于其他城市连演几场,此次公演只此一场。还未开演,就不乏担心的声音。“《蒋公的面子》广州3号就演了,现在只卖完最低档的票,连深圳都卖得比我们多。别的城市都演几场,广州只演一场,这不是明摆着不受重视么……”4月27日,距离《蒋公的面子》广州公演不到一周,有网友发帖称,广州的票房堪忧。
  导演吕效平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表示:“广州是《蒋公》的滑铁卢?”在北京读书、广州工作的白领楚小姐在网上对这部剧先睹为快,“戏实在是很棒,不过广州看话剧的氛围不比南京、上海,更比不上北京。前段时间赖声川导演的《宝岛一村》,在广州的票房很差,我们看的时候很多位子都坐不满。‘蒋公’来广州,能否卖得火很难说。”
  昨日下午,记者登录几大购票网站发现,广州除了三等票(60元)的票已售罄,120元、180元、280元的票都显示还有货。据主办方透露,票房虽不及南京、上海火爆,《蒋公的面子》在广州也卖得不错,“三等票在预订阶段就被订满,2月开售时,马上就被抢完。截至昨日下午,已经卖出八成的票,剩下的主要是一等票(180元)。”吕效平随后更新的微博显示,截至4月28日,仅剩两侧过道旁有少量余座。
  主办方透露,预计9月将在黄花岗剧院加演一场。
  铁杆粉丝
  南大广州校友组团帮衬
  记者随后在几大购票网站发现,《蒋公的面子》在其他城市的票房也是连连飙红。深圳首演时间为5月5日,连演两天,目前80元、120元的票均已卖完。北京上演时间为5月24日-25日,所有的票均售罄。6月23日-24日于武汉上演,60元-180元、380元的票均卖完。即便是第二次在上海商演,7月中旬上演,目前80元的票也显示无货……
  没有过多商业宣传,这部“学生剧”靠着口碑,在不同城市受到追捧。街坊陈女士在四月初就早早买票,除了自己看剧,她还准备送几张票给好友。“以前听说过这部剧很火,这次我买的是180元的票,很庆幸能买到。我觉得送话剧票比送别的东西好,送的人觉得有档次,看的人也是一种享受。”
  在广州的南大校友,也组团帮衬这部小师妹的作品。南大广州校友会秘书长戚先生透露,他听别的城市的校友提起过这部剧,于是发动在广州的校友一起观赏。目前,已经有四十多名校友跟他报名,预订了近两百张票。“我是1996年毕业的,在校时并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听校友提起的时候很惊奇,没想到他们凭着这个故事的演出,获得大家的认可。”戚先生透露,《蒋公的面子》此前在上海的演出,有一场便是校友专场。接下来在深圳的两场公演,其中一场的票也几乎被校友买断了。  (原标题:“蒋公”下羊城
观众给“面子”)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字号:
蒋介石兼任中央大学校长的往事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李华  |  责任编辑: 李华
历史悠久的南京大学,前身是1902年建校的国立中央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段子:1943年,蒋介石兼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校长,请学校里三位教授吃饭。与领袖吃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三人心里却有不同的盘算,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在“蒋公面子”与“文人面子”之间各执己见。吵了一下午,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令三位教授纠结、扭捏。
这个段子被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大三女生温方伊改编成一部话剧:《蒋公的面子》。这原本只是一篇戏剧专业的课堂习作,作者温方伊之前甚至不曾写过一部完整的长剧,稿子写成后,受到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的激赏,决定亲自执导把它搬上舞台,经过五轮修改,终于在南京大学校庆时与众人见面,轰动校园。日,这部戏在北京大学的剧院里上演,一票难求。
在戏里,编剧温方伊设定了三个人物:
教授时任道,西装革履。他思想进步、洁身自好,追求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痛恨与独裁者同流合污,但是因抗日战争,导致珍贵的藏书留在桂林,想借赴宴的机会请蒋介石协助寻找,但时任道又不好意思开口,在藏书与面子之间纠结。
教授夏小山,长袍马褂,潜心学问,躲进小楼成一统,只是独好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只是为了桌上的火腿烧豆腐就想赴宴,但是因为曾在学生面前公开宣讲过不承认老蒋的校长地位,不好食言赴约;在美食与面子之间纠结,借口只要赴宴请柬署名是蒋院长或蒋委员长,而不是蒋校长,他就欣然赴宴。
教授卞从周,穿中山装,与体制合作,经常给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撰稿,拥护领袖,不支持学生上街游行,内心很想去赴宴,但是怕担上谄媚恶名,为了面子,摆出不赴宴的清高姿态。
戏的场景极为简单,两个多小时的剧情在暗藏机锋的对话中展开。戏里的一个角色卞从周说:“所有的政府都需要宣传,难道我帮助政府就成了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了,就成了以学问为进身之阶的人了?难道学人就不能通过政治实现自己对国家的期望吗?现在的人,天天说政府不好,似乎只要骂两声腐败,便是个进步人士了。”
另外一个教授角色时任道说:“还不该骂吗?中国政府腐败已是国际闻名了。美国红十字会捐送奎宁极多,却被利益集团全存在中国银行库里,不给伤兵使用,只为出售获利,这等不顾国难之举竟无人拦阻。以致该会已不肯再捐药品。国耻,国耻!骂两声腐败,总比呼三声万岁强得多。”
几十年前,领袖的面子与教授的扭捏让如今的观众们时常爆出会心的笑声。在关于该剧的研讨会上有人说:“我们在这个戏里看到了40年代和60年代的知识分子精神面貌”还有人说,“你听一听观众的笑声,就看见了知识分子今天的精神现状。”
“你们的体质还是很不错的嘛。”
——校长蒋介石
蒋介石确兼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戏剧中,时任道、夏小山、卞从周三个教授是虚构的,当时的中央大学只有两位老教授可以算得上是戏中的人物原型,中文系“三老”中陈中凡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家,但思想左倾激进,坚持思想人格独立,反对政府干涉学校;胡小石则潜心研究,不问政治,爱好美食,以至南京有道名菜就叫“胡先生豆腐”……
人物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对民国时代的大学与政治的人文生态刻画得却很传神。
国立中央大学自年,一直由罗家伦担任校长,共有文、理、法、工、 农、医、教育7个学院,40余个系,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系科最为完备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甚至无锡的江南大学和镇江的江苏大学都可溯源至中央大学,其中南京大学以中央大学继承者自居。
1941年,罗家伦辞任校长,受命去云南为远征军出国作战做工作,蒋介石任命原北大教务主任顾孟余为校长。顾孟余到任后努力想把中大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但是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中国最缺开民愚昧的教师,要重点发展师范教育,改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为师范学院,两人的教育理念矛盾导致陈立夫对顾孟余处处刁难。顾孟余为不受辱挂印而去。
顾校长辞职,中央大学立刻闹开了。陈立夫先是想调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来,被中大师生集体反对,接着又想自己兼任校长,学生们听说后闹得更凶了,校内刷出大字报批陈立夫一介党棍来当校长简直是污辱中大。
中央大学闹起学潮影响很大,陈立夫向蒋介石求救,当时正值抗战,蒋提出亲自兼任校长,要像军校一样管制大学,各校实际教务由教育长负责。陈立夫在回忆录中写道:蒋这个想法连他也觉得有点不靠谱,恐怕生出更大的事端,于是向蒋建言,先拿中央大学当试点。蒋介石于1943年5月正式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另调朱经农、胡焕庸、郭廷以分任教育长、教务长、训导长。
蒋介石这个人有兼职癖,当时他已经是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三军统帅,还兼着行政院长、国民参政会议长、航空委员会委员长甚至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这回他又对大学校长感兴趣了。他兼职生涯的最高纪录是同时兼任27个职务。
蒋介石穿着军装来到中大,在这所3500人的大学里,蒋一路上发现没碰到什么人,一问才知大家怕碰到他行军礼,故意躲避,于是以后再来就换成便装。蒋介石自己只读过保定及日本的军校,没有真正在大学里做过研究,很有自知之明,基本不过问教学上的事,学校里最大的变化是门口站岗的保安换成了持枪的宪兵。蒋最喜欢巡视的是食堂和学生宿舍,他非常重视这些场所的清洁卫生,也十分关注学生们的衣着仪表。有一次他巡视到宿舍楼洗脸间时,因为天热,几个学生正在冲凉,忽然看到蒋介石来了,抱着盆愣在那里,也忘了行礼,蒋校长干笑两声说,“你们的体质还是很不错的嘛。”
如果说新校长给学校带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内实施的“军事化管理”,蒋下令全体学生按年级编为四个大队,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及军事管理。不过训练效果不太如意,搞了不到一年蒋就撤掉不搞了。
“蒋先生嘛,不如他自己说得那么好,也不像宣传说得那么糟??”
——侍从刘持生
蒋介石吃三碗饭平息食堂学潮
在蒋介石当中央大学校长期间还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中大学潮,起因是从蒋介石最常巡视的食堂开始的。
因为抗战,即使中大这样的重点学校,伙食也急剧下降。学生们贴出大字报,抱怨“物价飞涨,贷金过低,以致伙食太坏”。当时学生们吃的主食米饭因掺有沙子、煤屑、稗子、稻谷、老鼠屎而号称是“八宝饭”,难以下咽。教育长和训导长向蒋校长反映情况时,却说学生们是以伙食为借口“倒孔(祥熙)”。当时孔家二小姐从香港撤退时霸占飞机舱位装洋狗被揭发,西南联大和中大同时酝酿学潮,中大已经有人贴出“拥护蒋主席,反对蒋校长”的大字报。
蒋介石听后说:“哪天我到中大学生食堂吃一次饭,看学生还闹不闹了”。中大吃饭,一般是大家上午11时半进入食堂,在没有“开动”口令前,不能举箸吃饭。因为中大食堂只有竹桌,没有凳子,所有人只能站着等。蒋介石来后,径自走到大饭桶前,盛了一碗“八宝饭”,取了一份菜,作立正姿势开始就餐。吃了一口被硌了下,但还是咽了下去,然后,又到大饭桶前盛了第二碗,他一面吃一面问学生:“你们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吗?”同桌的学生回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蒋对随行官员说:“米质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设法改进。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不能亏了他们。”三扒两扒又吃完了,还把下饭的青菜、萝卜份菜吃了一大半。接着,蒋介石不知怎么想的,又到饭桶去盛了第三碗,把份菜全倒进饭碗里,全都吃光了。时年57岁的国家元首蒋介石居然比学生还能吃,而且吃的是“八宝饭”,确实把人都给镇住了,食堂学潮最终也平息了。不过之后,中大学生的伙食确实有所提高。
还有一日,蒋介石路过中大操场,看到一群学生只顾打篮球,没有理他,也没有行礼,蒋介石用手杖狠捣地面,大喝:“校长来了!”操场上的学生一下没反应过来呆住了,蒋介石则以为学生们在向他行“注目礼”,心情又好了,边走边说:“玩去吧,玩去吧。”
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古典文学系并留校任教的刘持生被当时的罗家伦校长推荐当蒋介石侍从室特别侍从,跟随蒋一起辗转抗战。刘持生根据自己对蒋的了解,曾于1968年对外甥曹雄说,“蒋先生嘛,不如他自己说得那么好,也不像宣传说得那么糟……他严峻刻板,很少露出笑容。什么时候都正襟危坐,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闭目坐禅,决定了的事,从不反悔,坚毅而又多疑。”
1944年8月,蒋介石正式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务,由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江泽民老师)继任中央大学校长。在蒋担任校长的一年多时间里,校园秩序基本正常。历史学家唐德刚就是那时毕业的,其毕业证上赫然签有“蒋中正”印章。
《蒋公的面子》这部戏里的文人没说他们到底去没去赴宴,戏的最后一个段落是说“文革”时代,当年纠结要不要赴宴的人却在“牛鬼蛇神”的大棚里讨论敢不敢擅自离开革命小将的监管。
民国时代,社会的主旋律是“救亡”压倒“启蒙”,《蒋公的面子》放在那时演可能不会得到现在这么多的喝彩,今天,“救亡”的压力早没有了,“启蒙”化为知识界的重任。《蒋公的面子》里关于知识分子精神自剖的反思,才更具意义。该戏的导演、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认为,南京大学关于“蒋公面子”的传说其实是属于当代的。“历史上,许多事情被忘记了,另一些事情却被清晰地记忆下来,甚至被捕风捉影地虚构出来。对这个传说兴趣的增长,实际上是教授们对自己当下生存状况的失望和对自己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思。”《蒋公的面子》找回了戏剧的自由表达
  话剧《蒋公的面子》围绕三位中央大学教授因“给不给蒋介石面子”去赴宴而引发的争执展开。  吕效平(右)、温方伊(左)今年4月曾做客早报文化讲堂。高剑平 早报资料早报记者 龚菲 潘妤 站在“文化中国”的领奖台上,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吕效平显得异常淡定,“我们做得非常之少,但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遇。这看上去是回顾民国的戏,实际上是处在现代化门口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展望。”2012年,一部由南京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创作的话剧横空出世,一年内迅速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从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上首演至今,《蒋公的面子》已连续上演超过100场,票房已达千万元。那些走进剧场的,有很多是10年、20年、30年没有走进剧场观看话剧的观众。而除了这样的票房奇迹,《蒋公的面子》创造的是一个全国性的文化事件,一次让更多人关注戏剧自由表达,呼唤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纯粹创作。如同吕效平所言,《蒋公的面子》在当代中国戏剧的高度,并不是说它作为成熟的艺术品的价值高度,而是说它在当代中国所表现的精神自由的高度。10月28日,《蒋公的面子》的编剧温方伊和导演吕效平共同获得了由东方早报与绿城·桃花源联合主办的“2013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从一个传说到一个剧本1990年生于南京的温方伊,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毕业于人大中文系,父亲虽是清华大学工科生,却也非常喜欢读书。在2009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前,温方伊从未发表过文章,也不知道自己能写剧本,还以为进校后会主攻戏曲方向。不料,被学生戏称为“旧观念粉碎机”的“新潮教授”吕效平,以一则南京大学当年“天子呼来不上朝”的文人轶事为题,要求温方伊把这个已然无从考据、没头没尾的传说,变成可演的剧本。1955年出生的吕效平是南大文学院教授,在温方伊眼里,吕效平说戏时语速很快,记下来后细看会发现多是哲理性的言语,上课时常给学生灌输新东西。剧本创作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2011年9月,吕效平教授给温方伊这一届学生每个人布置了不同的学年论文,而他布置给温方伊的是完成剧本《蒋公的面子》的写作,故事源于1943年,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前,曾请中文系的三位教授吃年夜饭,三位教授在“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的问题上争执不下。这是一个长久被南京大学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中的三位主人公有中文系著名的教授胡小石、陈中凡,第三位则姓名不详。三位教授吵了一天,可最终有没有去吃饭,谁也不知道。仅凭这一句话的传说,要创作成完整的舞台剧本,温方伊并未马上动笔。温方伊说,不到临近2012年5月校庆,她就没有动力写。事实上,她花了大量时间查找资料,直到2012年春节才开始动笔。首先是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考证。温方伊了解到,这个传说中的三位教授,陈中凡观点“偏左”,与陈独秀交情甚笃;美食家胡小石对政治毫不感兴趣,据说蒋介石曾向胡小石讨过字,但胡没有给他;最后一位教授姓名不详。温方伊从吕效平处得知,这个故事是从自己的“师爷”——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先生那儿听来的,于是温方伊便去请教董健先生,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更多的未知。于是,温方伊找来大量书籍考证,塑造了以陈中凡为原型的时任道、以胡小石为原型的夏小山,以及从《联大八年》里找来的剧中人物卞从周。故事的结构也曾让温方伊感到头疼,这个一句话的传说并没有告诉大家结果到底是什么,给了编剧很大的创作空间,颇有灵气的温方伊决定用两个时空——1940年代和1960年代交叉呈现来解决这个难题。在温方伊的微博里有这样一句话,“诸多这样史料的熏陶,可以领会人物的层次感,对于下笔的精细有着莫大的帮助。”温方伊说,自己在创作这部话剧的时候,阅读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校史资料,翻阅朱自清、吴宓等教授日记,连当年学校的一则小通知都没放过。“我从教授日记中挖出不少东西,看了陈中凡教授有关哲学的论文,从中引了一些内容,胡小石教授的论文不太好懂。吕老师指导说,要做好‘左中右’三种教授的细分,中间派是以胡小石先生为原型,他是一位美食家,对政治不感兴趣。”至于胡小石其时喜欢吃什么菜,温方伊找了很多美食资料,最后设想为老正兴的“火腿烧豆腐”。2012年3月份,温方伊才将初稿交给了吕效平,比她最初承诺的交稿时间晚了整整3周。没有想到的是,这出话剧发酵演变成了一次“文化事件”。表达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这个剧为什么受到欢迎,身为导演的吕效平认为,这是因为这个戏写出了知识分子内心的纠结。《蒋公的面子》剧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时任道:“若知识阶层一味耽于诗酒,中国的光明之路何人去寻?国家贫弱,民众愚昧无力,权贵麻木无能,正是我辈肩负责任之时!”夏小山:“你便有力有能吗?”时任道:“知其不可而为之!无此精神,永世无望。”夏小山:“我未尝见有为之人不为恶者。我辨不清善恶,愿做面上眉须,无用,然缺之不美。”这样的文字很难让人想象是出自一个90后女生笔下。有网友评价:“一个才21岁的大三学生就有这样的眼力和手段,叹服。对老知识分子人性深处的把握过于准确,抓住(上世纪)40年代特殊时段教授们不羁洒脱的言行,又放在跌宕的‘文革’运动中铺展开来。整整一代的不堪和委顿,被下一代人精准地艺术地捕捉到了。”面对剧中出色的语言,同为南大校友的剧作家赵耀民说,“我写不出来。”吕效平也坦率承认,“我也写不出来。”“我并没有感觉到现在知识分子的独立空间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更想表达的是一种知识分子永久的精神困境。当然,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自由精神更加张扬一些。我并不是想批判某个时代,并不是想通过这个戏来批判现在的知识分子,因为我觉得只要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定的独立人格,他们都会在现实与精神两者的矛盾中挣扎。”温方伊告诉早报记者,在创作的时候,“我希望角色的苦都藏在心里,外表展现的是尴尬,就像裹着糖衣的药丸一样。知识分子总是想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却又缺少成为精神领袖的权力,这个矛盾是永恒存在的。”《蒋公的面子》得以上演,似乎印证着独立和自由精神在南大依然时隐时现的传统延续。这个戏看似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更深层次的却是呼唤一种独立和自由的精神。而正是这个话题,触动了整个知识界的神经;也让这出戏,引发了戏剧圈之外所有文化人的关注。而在老师吕效平的想法里,这个戏是为校庆而作,也因此,它的主题是为了和中国的教育制度对话。这个戏,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大学,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今年9月,温方伊被《人民文学》杂志社授予“人民文学之星”奖。而最初带给温方伊更多未知和探索欲的董健先生,在看过《蒋公的面子》后,称这是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校庆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种模式,核心就是浓厚的官味和商味。但我认为校庆的目的应是总结学校历史上办学的经验教训,找到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才是校庆的核心价值。”走出校园2012年5月,作为“校庆戏剧演出系列”之一,《蒋公的面子》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礼堂首轮公演,从第三场开始,已经座无虚席。日,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行期间,《蒋公的面子》开始了第二轮公演。到12月16日,《蒋公的面子》已在大学校园内上演31场,购票观众总数超过2万人。日,《蒋公的面子》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首次对社会公演,在公演之前,吕效平已经收到来自上海、深圳等多家演出公司的邀请,要运作该剧的全国巡演,吕效平决定先通过这次社会公演,看看观众的反应。“毕竟之前都是在校园里演出,观众群不一样,走出学校效果是否还那么好还是个未知数。”吕效平告诉早报记者,在那次公演开场前,演员、导演以及编剧都格外紧张,而当天的演出除了时太太是由编剧本人出演外,其他的演员均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当天,该剧的“黄牛”票已经炒到350元,这比在南大演出时20元的票价足足贵了十几倍。整个戏院座无虚席,现场笑声不断,这让吕效平略微松了口气,“毕竟这是校园戏剧第一次真正面向普通市民。与在学校演出不一样,主动走进剧院看这出戏的人,多是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观众。这出戏讲述的是大学里知识分子的事,与老百姓的生活有隔阂,剧本身也就是几个主角的对话,情节并不突出,普通观众不喜欢也很正常。”如今,《蒋公的面子》已上演过百场,场场爆满,不少观众慕名而来,感慨而归。下个月开始,该剧还将赴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休斯敦、达拉斯等地进行9场巡回售票演出。早在2012年6月,吕效平带着《蒋公的面子》报名参加了中国剧协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但遭淘汰。“中国剧协拒绝这部戏并不是由于它的疏漏,而是根据它的逻辑。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戏剧早已被国家化,国家成为了戏剧创作的主体。大家做戏也都只奔着一个目的去,就是评奖拿奖。”吕效平说。“我做这个戏,就是想改变当代的戏剧生产制度,戏剧应成为人民的个人表达,它必须成为一种个体的创作,而不是一种政绩工程。”吕效平说,“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汪洋大海,但政府只是其中一个岛。不能让所有的海水都集中到一个岛上。恢复戏剧艺术创作的个人身份,恢复一种自由表达,是我们最想做的。”日,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闭幕发奖时,《蒋公的面子》正在南京举行第二轮演出,吕效平在那一场谢幕时说,“今天在300公里以外,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闭幕了,我们是一个被淘汰的节目,但是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全部剧目的总和也抵不上我们这一个戏。如果你知道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在当代中国戏剧中的少有高度;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戏剧的状况,你就知道《蒋公的面子》到底还是三年级本科生的习作。”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公的面子 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