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用

人民日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
&&&&&&字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梦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志士仁人发自心底的激壮呐喊和艰辛探索的时代主题。在各种力量的交锋整合和各种道路的尝试比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伊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因此,中国梦建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准确把握,对中国人民共同理想、根本利益的深刻体察,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基础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要义是不断提升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着眼点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视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执笔:高文兵)&&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田雪、文松辉)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日 06: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玥斐
内容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因吸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容而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中国化,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分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也要防止以高扬传统文化为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先进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泛起。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创新性发展;文化基因;先进文化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伴随。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学者。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契合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永宽认为,这一观点的谬误之处,首先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割裂或截然对立起来,未能明辨二者在本质内涵上的关联会通和历史发展中的深度契合。其次是这一错误观点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特征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表现中带有中国特性,本源只能从中国历史深处和中华文化本根性中探寻并得以确认。三是这一错误观点罔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发展逻辑。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好感、共鸣和认同,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上存在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相契合。  如何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龚云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里的中国实际内在地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重要国情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因吸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容而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中国化,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从文化的发展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互构、相互支撑、共荣共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表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丰厚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交融、涵化的过程。”罗永宽表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于翠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_网易新闻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确实为各级领导干部出了一份比较难的“考卷”。贯彻落实《意见》人人有责,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首当其冲。增强文化自信 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留下了诸多“后遗症”——这些“阴影”、“噩梦”直到今天还不同程度地盘旋在人们头脑中,不时地侵袭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肌体”而挥之不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彻底否定我国历史文化、以洋为美为尊的虚无主义;拒斥排外甚或否定现当代中国成就和辉煌的复古主义,就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夹在这两个极端之中,是大量的模糊认知——搞不清楚我国历史文化中到底有些什么,搞不清它们与当今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关联,充斥传统落后、没用甚或一概为“负面”性质的观点甚嚣尘上。一言以蔽之,就是否定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正面价值。历史一再说明,我们也应当有这样的觉知,就是文明有可能中断,甚至有可能“迷失”。所谓的“普世文明”正把它们在近代全球殖民中形成的冲突理念带向全世界,深化至社会、经济、金融、生态等更加广泛的层面上、“骨髓”中。一个充满人文伦理和道德、道义关切等“正能量”的文明——从历史深处走向今天时代的中华文明,理应以其寰球一体的广阔视野、洞彻生命的大智大慧、天下己任的使命担当,回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选择。在今天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为什么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内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厚滋养、文化沃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传承发展能够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并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从国际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也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而能够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意见》指出,我们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摆上日程。增强文化自觉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自觉的唤醒已经汇聚成社会的洪流,民间持续的“国学热”更是一波接一波将渴望和需要推向深入。人们突然像发现了“血液”中久违的东西,一旦接触上就不畏非议而持之以恒地传播之、践行之。我们惊讶于何其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和意识形态建设上顶层认知的彻底和果断——它绝不仅仅是领导层面的独特构想和只言片语,很多方面显而易见来源于深厚学养积累和深切实践呼吁的反映。由于积聚起来的社会思想文化惯性力量使然,多年来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产生一些不理解的现象在所难免,有识之士形容为“两头热、中间冷”——最高层领导大声呼吁、基层部分群众极为热心,但中间管理层因不了解而顾虑重重、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存在着观望等待心理。《意见》对这一文化工程的实施举措,从理论到实践、从组织到制度、从分工到协作等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目标时间要求,可以说是我们展开具体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领导干部结合地域和部门实际,在此方面应有所作为并大有可为。在全球化开放形势下,很多人对来自于互联网等传播手段的规模性文化定向渗透恍然不觉,但对我们身边发生的有形、无形文化扩张等现象可能有所耳闻目睹。极少数信教者基于一神论观,正在显示出排斥固有文化传统的倾向。面对强势文明的冲击,党和政府应当真正从“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传承、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带头作用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为领导干部贯彻和落实“两办”的重大举措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把手”。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地位凸显,意义重大,规划区域文化建设时需要加以系统考虑。在有些人头脑中,一提到“传统”两个字,认为就是抢古人、做祭祀、展文物;一提到“工程”两个字,认为就是搞建筑、建景观、盖寺庙;等等。这些理解不能说不对,但形式化、狭义化了。每个地方、每个领域的情况不同,根据《意见》提出的方方面面,找到自我的定位处、着力点应该不难。文化有实有虚、有形无形,毋宁说它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和内心深处“搞建设、做工程”,最忌讳的是千篇一律。有可以物化层面的外在形迹,有不能物化层面的风气人心;有大张旗鼓的工作,有春风化雨的点滴;有雷厉风行的举措,有精雕细琢的慢活。当下不好出政绩,长远能留“一笔”。考核评价切忌急功近利,尤其不能简单以经济GDP的方式作为衡量标准。
很多领导干部受教育经历、工作阅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熏染,那就要“补课”。在干部素质教育中,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直接制约了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视野,不可能做到“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面对社会的亟需、中央的要求,干部教育再也不能因“缺环”的惯性坐失良机而错失良机。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和教育上,面对文化强国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责无旁贷,更担负着“文化观念”灌输的重任。应该说,教学内容再调整和增设几个课程困难不大,问题在于“融入”很难。撇开观念障碍因素不谈,它不但受制于教材体系建设的滞后,更多地还有教师队伍这方面素质的匮乏。点上突破易,系统融入难。应设立专门的班子和机构来研究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可以仿照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做法,搞干部教育系统中的“国学院”(此处的“国”字可作“中华”“中国”解;此处的“学”可作“优秀传统文化”解)。(作者:王杰,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朱康有,国防大学教授)
(原标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企业战略 ! "#$%&’&()% *$&+$%,-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 构建的影响
!摘 要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的人本思想、 贵和尚中的思想、 伦理道德观念等会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 响, 比如: 有利于培育忠诚文化、 和谐文化、 企业家的修己安人等; 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比如: 不利于创新 文化的建设, 易形成中庸文化, 权力差距大, 压抑了员工参与性、 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育等。 如何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积极因素, 摈弃消极影响, 提升企业绩效, 本文提出了一些策略思考。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构建;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屈燕妮, 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
一、 导言 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在 《 文化概念 》 一书中指出: 卢梭的 《 社会契约论 》 一书中关于文 化一词的定义是最准确的, 即文化是风俗、 习惯、 特别是舆论。克拉克洪和施特罗特贝克认 为, 文化是指共享的、 普遍持有的一般信仰和价值。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也有 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 , 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处理 值观、 神话、 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 迪尔、 肯尼迪, (0.$ 年 ) 自己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问题过程中, 创造、 发现或开发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 广泛的应用, 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若干假设模式 ( 沙因, , 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 (0.. 年 ) 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其中,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 潘肖珏、 苏勇 ) 。 经过深入研究表明: 强力型、 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
7489433( (00$ ) 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长期经营绩效产生影响。:;&25= 6 &;5?=? - (00( / 指出, 组织文化的一些 属性, 例如团结一致、 柔性化等, 与企业相对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呈正相关。@4?=82? 6 的研究结果表明, 组织中的四种文化特性—— — 参与性、 一致性、 适应性、 使命与 A=8B5;( (00+ ) 组织效能显著相关。 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15;C43D 也证明了组织如果注重对员工参与性、 会给组织带来高绩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现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 那么, 中国传统文 化中有哪些思想会产生令企业绩效上升的企业文化特性, 有哪些思想又会对现代企业文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