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板请端午小长假作文,英文作文。要求写明原因 时间段 工作交接

英语作文 1.引起火灾的原因和火灾自救的建议 2.learn to be strong
英语作文 1.引起火灾的原因和火灾自救的建议 2.learn to be strong1.引起火灾的原因:小孩玩火、有些人不在时让炉子一直开着、抽烟引起火灾火灾自救方法:不用害怕,保持冷静;烟雾太大,要爬行;用湿毛巾捂住口.2.玉树地震后,孩子们学会了坚强,我们的学习中要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面临中考压力,有人退缩,有人信念坚定.苦难使我们坚强 、压力是前进的动力、击败你的人有时是你自己...
长沙文夕大火 日夜,长沙突然燃起一场全城大火.因12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次大火为“文夕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五天五夜,使数千年的长沙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粗略估计约有3000多人丧生. 国民政府调查大火原因,追究起火责任,结果枪毙了湖南警备司令文重孚等3人.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了上海、南京,下旬又占了武汉,接着又逼近岳阳.由于情报不准,蒋介石误认为日军会立即进攻长沙.蒋介石惊惶失措,11月上旬在长沙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决定放火焚烧长沙以阻击日军.参加会议的有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唐生智、张治中等高级将领30余人.会上,蒋介石说:“我们面临日寇进犯,我们国弱,难以抗击强敌的进攻.以弱抗强,只有坚壁清野,才能以空间换时间,保存实力,取得最后胜利.”接着他对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说:“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不等张开口,他就横截道:“这还有什么可思索的?用火烧掉!我军不能住,敌人也住不成.粮食、器材,凡带不走的全烧掉.”并叮嘱说:“这是中央常委定的,谁也不能抗命!”于是,在长沙实行“焦土抗战”便成了定论.11月12日,蒋介石还不放心,又从南岳发来密电:“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勿误.”军事会议后,文重孚即按蒋介石的旨意部署.军警在各主要街道均放置汽油及各种易燃物,并决定在日军逼近长沙50公里时举火.最高指挥中心设在最高点的天心阁,只要此处火起,四面即刻响应.但奉命放火的官兵,却早成惊弓之鸟,怕自己无路可逃,日寇未犯,便盲目点火.天心阁一起火,顿时四处火起,长沙就成了火的海洋. 国民党政府的“焦土抗战”导致的“文夕大火”,不仅给长沙古城造成了一场空前的火劫
与《英语作文 1.引起火灾的原因和火灾自救的建议 2.learn to be strong》相关的作业问题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growth of fire accidents in big cities of our country.Almost every day we see fire engines rushing through the streets
My favorite after-school activity is watching TV.Many people say that TV isn't good for us,but i find it useful.I can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through ICS,watch
第一段 伍力扬现生概括出了几位名家的读书二 写了读书必须钻进去去读,才能领伍其意,要专心的读,全身心投金去三 写了要挤出时间读书,只要你又心读,无论多忙,你肯定会挤出时间读四 读书,需要姿态、悟性、精气.下题了之的意思是其 读书要认真,专心的读,钻进去读,才能与书中人物感情一只或 或者 书因人而生动、鲜活,人因书而淡泊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s in One's Life悬赏200分,帮你写一篇
都考试啦!还拼写?哪买的答案啊!自己考吧 哥们!怎么样?考的还行吧!我的答案TMD就中了一篇作文!操 哥们!看在咱俩同病相连的份上,把分给我吧...祝你四级必过了啊
Nowadays ,many teenages are quite keen on smoking.The reason is that young people feel cool in this way .However,what they come to realize is that it really has
1,if you want to travel to some places,you can read the maps of geography by yourself and know the roads.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you to tralvel.2,broden your
Today's weather is really strange, morning or cloudy day.At about six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e sky began to float to the surface of a thin layer of fog, en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ecnomic,the traffic condictions in some big ci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se,especially in the rush hour.People waste a lot of
自己看,希望帮到你!!濒危动物是一项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对外关系、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维护生态平衡 二、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保护濒危动物是为了永续利用濒危
mobile phone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popular. People each has one, and eve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o so. However, is it that important for us nowadays? It&#0
Many people desire to become a super star like Nicole Kidman or Michael Jordan. That's all because of people's aspiration for great honor and fortune. There sho
6. ...because it's interesting(音乐不可数)...but Linda disagrees(第三人称)...i also like light music(轻音乐)...7.Beijing will be hold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将来进行时.最好不要用:
国的传统节日虽有不少文化味很浓,但都难排除“吃”的影子,略显单调,似乎少了些像圣诞节、情人节那样热闹、温情的氛围,过节的礼品也无外乎几大类:“春节吃腊肉送腊肉”,“中秋吃月饼送月饼”,“端午吃粽子送粽子”,“冬至杀鸡杀鸭送鸡鸭”……,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平日里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品,也很难再引起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比
Generation Gap Nowadays, there is often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hildren always complain that their parents are out of date, while
Dear Tom,I am writing to inform you that I can not going to Beijing with you next week.First I would like to apologize for can not keeping the promises that I m
Dear boss,My name is Tom.l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tell you a bad thing that l can't work for our company at more because of private healthy problem.l am sorr
If you are staying at a hotel and the is in fire,don't worried.Quiet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Then you can do this follow things.First of all,you can feel the
很简单.我们学语文的老师教我们古文时说这就是半门外语,也就是说,学习外语词汇很重要,下面,我给你具体讲讲我的一些心得 1:在网络上,很多文章教大家怎么一个月过六级,半x个月过四级,个人认为:可能!但那绝对是针对英语基础比较好的朋友.如果你开始英语基础就不好,那就只能和我一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英语作文写一封辞职信,原因是进来身体一直不佳,无法在公司工作,特辞去现职,并在信中保证协助做好交接工作.篇幅120个单词更好~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Dear boss,My name is Tom.l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tell you a bad thing that l can't work for our company at more because of private healthy problem.l am sorry .So l have to resign.l will try my be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的图书馆
【360doc个人图书馆】是免费的知识分享社区,致力于让用户更便捷地收藏、管理与分享好文章。经过十年的积累,用户收藏文章总量已达两亿篇。
《360doc文摘》是从用户收藏的海量文章出发,借由某个具体的切入点并由此展开话题,精选用户收藏的相关文章,再经过整理制作而成。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相对体系化的知识。希望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里,让你我的智慧在《360doc文摘》汇聚。
亲爱的馆友们,如果喜欢就献花转藏吧!如果有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吐槽评论,我们期待你的反馈哟~
推荐序——不学习,何以处世&
俗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我觉得这句话倒过来说更见真义——学到老,方能活到老。不论年岁如何增长,环境如何变迁,只有始终向学、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才能成就人生,而不至于庸庸碌碌,虚度年华。人不学习,无以处世。
不过很多人还是没能明白这一点。中国人总是习惯性地把学习和考试联系起来,觉得学习就是学生在校、秀才读书,有朝一日学业完成,这辈子便与学习绝缘了。于是很多人在踏入职场之后,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干什么。行业日新月异,等到自己的那点本事根本派不上用场,方才惊觉:这些年为什么没有学习!
还有些朋友常感慨于岁月,人到中年,拖家带口,想学习也是力不从心呀!其实扪心自问,绊住我们的未必是年龄,倒更像是安逸庸常的生活。不学习,我们就如同鼹鼠,眼睛始终盯着几寸远的地方,在一个地方打转;而肯下功夫去学习的人,则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哪怕只是唱歌跳舞、弹琴绘画呢,别不信,这些也能带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习,始终是一件带来光明的事情。
【360doc个人图书馆】编辑部
二、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学习3
作者:田园
今天领英小编想和你说说年龄这件事儿。
35岁,算老吗?
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35岁,按上面的说法,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
但就是最近,她零基础学了一个月德语,领到了A1考试证书,满分100拿了考区第一。
她甚至发现,35岁学一门语言,年龄是最大的优势。
人到三十,常常觉得做什么都晚了。但身边总有那么些个不服输的人,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做什么都不晚。
按今年大热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原著的名字:《年级倒数第1的辣妹1年内偏差值提升40以上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我应该写《已经十几年没有进过学校的中年妇女1个多月零基础学习德语并考到100分的故事》。
出于和家人团聚需要要出国,必须拿下德语A1的语言证书。
于是,今年3月16号,我辞去工作,背上书包迈出一切从头再来的第一步:进语言班学习德语。
刚走进教室,只看见几位和自己一茬的30多岁中年人,格外显眼地散在一群20岁刚出头的稚嫩面孔里面。
“都这么大年龄了,学得进去么”
“你看大哥也挺不容易,下课还家里一堆事儿”
&“还好没跟那几个大姐坐一桌,能考过么”
“他们就是考60分拿证就行,我们要申请学校要成绩好点的”
那瞬间内心感受到了1万点暴击。
小同学们10多岁的年龄差,就是体力和精力上的旺盛碾压,连续上学状态的高保持度和没有其他琐事干扰的心无旁骛。
更何况,德语这门语言,讲究个一二三四格,什么都分中性阴性阳性,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大写的懵,一门哭着入门的语言。 (至于是不是能笑着出来,看个人修炼咯。)
这些困难在和我同龄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也会被反复提起。 很多怀疑都围绕着年龄展开——
30岁之后学新语言会特别困难吧? 是不是记不住单词?是不是张不开口?你哪来那么多时间?等等等等。
从小到大,父母、亲戚和舆论反复地向我们说教:很多事情过了30就来不及了;这个年纪了该干嘛干嘛,no zuo no die。
但这一个多月的经历,不止让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更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想,以后我可能会更“作”。
而这次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紧紧铭刻于心。
用前30年的经验
分拆30岁后要学习的事情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整好心态 (真的,在你做任何事以前!)。
这并不是喝鸡汤可以解决的,而需要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和控制这件事。
比如我把这6周的学习和考试,当成了一个KPI是100分的Marketing campaign,从树立目标,分析项目到按期执行,都和我做过的无数次launch campaign一样,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状态。
这种熟悉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对学习新东西的惧怕。
所以30多岁才起步学习的新东西,可以用你在过去30多年烂熟于心的经验去理解,分拆和组装。
一旦找到与过去经验有关的熟悉感,心态会被调整好很多。
我为什么非要考100分?
因为分析后发现有可行性
既然是当作一个Marketing campaign来做,就需要推演可行性并设定和执行相关计划。
我上网搜了下之前考过的人的成绩和经验,网上晒出的成绩基本上分值在80-90这个段,个别有95-98分的。
再仔细研究后,我发现主观题(写作和口语)都有单项考满分的人。
换句话说,我有考满分的可能性。
在调研和确定了目标的可行性后,我就开始在每天的学习和复习外,加入考试复习模块。这部分很应试,完全按照考试规则分别对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进行练习。
问了一圈班上的小同学们,都表示考试没有具体的目标,过了就行。
反观班里有位大哥,学习很一般,可从第一天开始就通过上网,问老师以及问之前有经验的同学,积极收集包括考试流程以及考试分值计算等相关信息,按照自己的水平制订过关计划。
最终,大哥在考试中以高过及格线1分的成绩拿到了证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和大哥虽然考试成绩不同,但都算实现了目标。比起小同学们,我们更实际也更理性,将目标分解得更清晰,也更知道如何取得期望的结果。
体力和精力下滑是最大挑战
提高时间利用率是最大优势
年龄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体力和精力的下滑,尤其是对学习语言这样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才能get的技能,比起20岁刚出头的的同学们,我的确既没办法熬夜,也没办法睡个一整天就满血复活。
更何况,对我们这个年龄来说,还有其他家里的事情要占用时间。
同班大哥有两个孩子要回家照看,每天晚上9点之后才能开始学习。
我虽然还没有小孩,但有Freelancer的工作,还有一个小的茶叶生意要照看,可利用的时间相当有限。
但是在长年的工作中,我也更明白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恢复精力以及让单位时间产出效率更高。
首先做的就是规律化每天的日程。
我家住东三环,学校在中关村,上课时间是除周日外,每天上午8:30到中午12:30。
我开始固化自己的日程:
每天早上5:30起床,6:00出门避开早高峰,花50分钟到学校对面的麦当劳。在麦当劳吃完早饭后,复习头天课程1小时。上课结束到家简单吃饭,睡2个小时,5:30起床,吃完晚饭复习当天学习内容到晚上10:30。
规律化生活给自己整块的时间学习,将大脑调整为在什么时间进入什么状态,是省时间最好的方法。
其次就是安排好每个时间段。
上下课的路上差不多快2个小时,我用来听听力材料,反反复复听,这样基本上其他时间可以不用再练听力。
而下午的复习时间,手机关机,网络断掉,做到无干扰专心复习。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的一点,是该休息就休息。
每天下午我一定会睡觉,休息时间一定不学习;在整个学习期间,我还看完了丹. 布朗的6本合集,因为我知道,阅读这类小说是休息我大脑最好的方法。
同班的大眼睛维族小姑娘,上课时候总是说困,大杯咖啡是每天的标配,下午或者周末又舍不得睡觉要出去转转。
还有一个小男生,总是惦记着上网玩游戏,到了晚上复习又很累,这些不健康的安排导致单位时间的效率下降,不是年轻10岁可以弥补的。
战胜负面情绪和压力
成果是最好的报答
在这样一个变态的学习过程当中,班上的小同学们在各个阶段都出现了厌学和放弃治疗的症状。
我也有过无数次想摔书的冲动——德语的变态,谁学谁知道。
20个字母那么长的单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一二三四格, 完全没规律的名词中阴阳性还有各种变格,一变全句子哪儿哪儿都跟着变了也真是够了。
大文豪马克吐温的神吐槽深得我心:
“没学过德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这种语言叫人多么头疼。学起来这么乱麻一团,不成章法,这么滑不溜溜,无从捉摸的语言肯定找不到第二个了。”
因为每个名词都有性,性的分布既没有道理,也没系统,所以每个名词的性属必须死记硬背,根本没别的办法。
举个例子,德文里一位少女是中性,萝卜却有性别!看看这段德文课本:
“萝卜在哪儿?”
“她在厨房里呢。”
“那位才貌双全的英国姑娘在哪儿?”
“它到歌剧院去了。”
说真的,这个过程中我曾无数次想给脑子里植入记忆芯片。
这些情绪和压力全部需要面对,哪怕用最笨的方法坚持,控制好猝不及防的情绪和压力,是一步一步继续往目标前行的保证。
考试结束后,我称了一下草稿纸(正反两面写满),有700多克,一斤多。
在着急焦虑和没有信心的时候,正是这些一笔一划帮助我一点点找回力量。
事实上,成熟面对情绪和压力在考场上更为重要。我坚信,所有考到95分以上的人水平没有本质差别,每多考出一分,都是心理分。
而从70分到90分容易,从90分到100分,每一分都比之前的任何一个20分更难。
复习的最后阶段,我觉得自己5个小时的努力,也就是为了多拿1分而已。
家人也一直表示不理解,90分已经很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冲满分?
我在拿到成绩后的感受是最好的解释。
成绩不是目的,但满分是给自己的一个巨大鼓励。
在我这个年纪,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和已有的一切,为了家庭,要在陌生的国家从头开始打拼,这事儿太难了。我需要这个鼓励,需要一种全力以赴努力后的结果,而这个结果让我看见,年龄绝不是限制和束缚,更不是借口。
用正确的方法,坚持去做就好了。
未来有无数挑战,可也有无数可能性,不要理会群体偏见,不要负面自我暗示。向前走吧,自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你发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惊喜。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277688
星级:★★★★
当前馆藏:29500篇
建馆时间:2009年09月05日
图书馆访问量:16万次&
雨农是我一个同事,她的特点就是,一闲下来就要生病。
和很多人的“开始工作就基本等同于不用再学了”的感受不同,她迈入工作领域之后的感觉是“终于可以学点真的有用的东西了”。因为我总是每天都在和她说:雨农你去研究一下这个;这本书不错你应该看一看;了解设计你应该看那一本…… 她有一段时间在豆瓣读书上甚至添加了一个“老板布置”的标签。
前阵子因为工作交接,她闲了两个月,她天天就想着吃什么好,再就是买买买。有人说,「我们这年代的幸福寄托,来自吃喝和挥霍」。可是,吃喝和挥霍的这两个月,却是她这两年来状态最差的一段时间。因为她没有任何输入了。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输出,她感觉自己的身体都要被掏空了。终于在思考了一整天的今天吃什么之后,她开始学起了日语。其实学什么不重要,她现在依然是一名五十音图党,但谢天谢地她终于找回了好的学习状态甚至生活状态。
她说,“对我来说学习更像是跑步,是一种维持身体状态的方式。如果非要问努力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大概就是当你无法满足于吃喝挥霍带来的快乐的时候,还能有一个总能靠得住的寄托吧。”
作为一个毕业几年的人,来分享一下当离开学校之后,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我之前在几家所谓的大公司担任产品经理。还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我拿到的 offer 薪酬是7500元,当时特别激动,因为之前上学的时候我家里管的严,一个月生活费只有800块,我那时候还天真的想,是不是每个月能存下6700块了。
开始上班之后发现,身边的女孩子谈论的都是名牌包包和护肤品,她们会问你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眼霜。当我和同事一起去逛街,她买了一条一千多的裙子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突然也想要拥有一件那么贵的裙子。为了能融入她们,就要和她们有着一样的消费观。那个时候没有记账的习惯,真的想不起来钱都花哪了,我只知道每个月的工资一分钱都剩不下来,甚至还欠着信用卡。
当习惯了这种高消费的生活之后,就会依赖这种生活。那个时候我上班是不敢请假的,因为请假要扣考勤费,扣了之后我怕就还不上信用卡了。
这样的生活过去了一年多,有一天逛豆瓣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特别好,我记得我也读过,但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了,就去翻一下。结果翻了几页之后,当时有种惊醒的感觉,我发现上面描述的就是我那时的生活,为了钱而工作,得到报酬后,贪婪的买回来一堆没用的东西,形成了一种模式:起床-上班-付账单-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书里面说,
为了跳出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转换思维方式,不能为了钱工作,而是让钱为你工作。
但我那时候没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理财。书里面又说,
正因为你没钱,就更要去学习。你所拥有的唯一真正的资产就是你的头脑。
于是我手机上最经常打开的 app 从“淘宝”变成了“多看”,我觉得很幸运的是那个时候遇到了许多好书,不夸张的说,我的一些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
《国富论》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分工有了重新认识,影响了我的工作观和金钱观。
《精益创业》完全的打破了我对工作流程的固有观念,我还在大公司的时候就开始在团队中用这种工作流程制定产品决策。
《每周工作4小时》让我形成了一种反直觉的工作观和时间观。
那种形成新观念的感觉很奇妙,看待世界的视角都不一样了。把观点写成文章分享出来时,读者也说对他们很有帮助。那时候我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儿了,我甚至想要不要后半生都做和学习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于是我跳槽去了一家我认为是教育领域最牛逼的公司,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同事,他业余时间在北京的清华附中做翻转课堂的老师,我去参观过一节课,那节课上他让初二的学生动手编程实现自平衡飞行器。让我特别震撼的是,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是没有编程这门课的,但那些初中生基本都会编程,而且遇到问题了就特别熟练的先去百度搜索。看着他们敲完代码,屏幕上开始滚动一串串漂亮的数字。就觉得编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受到他们的感染,那时候我也想去学编程。我知道你们想听到的故事情节是我顺利的成了编程大牛,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尝试过看很厚的编程语法书、找工程师同事教我树莓派,但最后都失败了。那时候编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件事又麻烦又难懂,还是放弃吧。
一晃过去了两年,后来有一天侯爵找到我说,他想做给初学者的编程课。他是学设计出身的、自学编程,所以特别能理解初学者的痛苦。我们俩一拍即合。坦白说我现在掌握的编程知识都是侯爵教我的,魔力教程的每一章、还有实战课程的每一课,都是侯爵先给我讲一遍,我作为零基础学习者告诉他哪里不明白,他再改。我觉得很神奇的是,以前看别的教材和课程看不懂,但是看侯爵的就能看懂。
我还记得有一次,绞尽脑汁在做一道编程题目,当时报了好多错,我一个个排错,最后都独立解决了,程序顺利运行的时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小时。那种专注于沉浸在编程里的感觉真的特别棒,可能是接近于心流的体验吧,没有任何杂念,就想把眼前的这件事做好。
我觉得,学编程是对我的价值观的又一次升级。以前我有了什么新点子的时候,总是想着找个程序员帮我实现吧。但是现在,我想做个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判断大致怎么实现了。
我个人最想做的产品是,一本叫做“什么值得学”的互动式的电子书。很多讲如何学习的书都不能让读者坚持行动,我希望通过技术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下来自己的行动,让他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能真正的改变。
现在,我更加接近了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我不再为了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工作。我们还找到了好几个大公司技术背景、stackoverflow上高声望的优秀人才作为讲师团队与我们一起工作,并为他们提供了高薪酬。
我不再被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制束缚。我在想工作的时候工作,想休息的时候休息。我发现专心工作2小时,然后再休息半小时看看书,这样效率更高。而且,在工作日出去玩,真的很惬意,避开了人流,一点都不挤。
我的消费观发生了改变。我为节省时间和品质生活付费,比如定期找保洁做家务、约手艺人上门做头发、购买有品质和有设计感的商品。但我不再为了炫耀和谈资而消费。
我不需要看电视、打游戏、逛淘宝来娱乐自己,学习就是我的娱乐方式。我想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想学习架子鼓弹奏喜欢的歌、我想学习滑雪直到可以上高级道、我想学习摩托车去环岛骑行、我想考深潜证书然后去水下看珊瑚海……更重要的是,我想不断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到学习的意义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多上班族可能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我当时的那种恶性循环的状态,而为了跳出那种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就是花时间投资自己,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也许只有少数人会选择通过学习来进化自己。如果你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我们是同一类人,你并不孤独。
来自馆友的馆藏
ZhengyiJustice
当前馆藏:97篇
建馆时间:2016年02月25日
图书馆访问量:0.3万次&
每周的周三和周五,我都会晚走一个小时,留在公司加班。
但是只要你细看我的电脑屏幕你就会发现,其实我都是在弄英文的作文。
我的英文作文很蠢,蠢到会有最基本的语法错误,蠢到所有我不会的单词我都放大了字号用音标标出来,以至于打印在纸上看起来参差不齐,可即使这样我还是会读错,会紧张,会结结巴巴。
我会在路上一直带着耳机,里面是我用话筒录的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教学语音,话筒去录喇叭里的声音,很多时候是声音很小的。地铁嘈杂的时候,我会用一只手捂上耳朵,让自己听得更清楚一点。
我的英文很烂,基本没有任何基础。
我只认得26个英文字母,单独可以背诵出的词不超过200个,我拼写最正确而且最长的单词是student,字母超过7个的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不会读,我的语法还停留在最基本的this is 的程度。我不知道原来mine和my有关。
对我来说超过五个以上单词的句子只能靠猜。
我的英文考试从没有及格过。
从初中开始学英文,我记不清多少次课前的英文自述,我因为说不出完整的一句话而整堂罚站。
我高考的英语分数是37分。
我们那一年读大学,艺术专业刚好不要求过英语四级,我从没有见过英语四级证书的样子。
我去国外只会说两句成型的外语,this one 和how much。
我每周三和周五要准备的作文,都是看教材的例句,然后一点点琢磨,用熟悉的词按照例句换一个说法,不懂语句只能求助百度翻译,不认识的单词先用百度搜索,反复去听里面的语音播报,之后如果还记不住就只能把音标复制下来,放到作文里。
是的,我在学英文。
我今年36岁。
我的英文老师叫做hazel,原谅我至今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她。她是一个嗓音很好的女生,人也非常好。她是我广播的听众,我其实并不记得她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微信上。
春节的时候她看到我在朋友圈里说想学英语,就发信息给我说,她有教过外语,可以教我。
第一堂课我几乎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因为我非常羞于开口。我在反复跟读的过程里,一点一点去揣摩。
老师每次给的短文都不长,单词和知识点都有很多角度的延展。她总是鼓励我,多说一句,再多说一句。然后给我肯定。
我今天刚上完第十一节课,上课的前一分钟我还在迅速的吃面条,很多时候,周三周五我都是吃不上饭的,因为只要是稍微长一点的文字,我都要从下午就开始准备,一旦有会议或者下属找我,我的时间就会被占用掉,就只能干着急。
也许你会问,这么大岁数还学这个干嘛?有时候我也会这么问自己。
尤其是在弄完了短文匆忙赶去地铁的路上,尤其是在晃动的车厢里手捏着打印的作文,边嘟囔边卡壳想不起读音的瞬间,尤其是在一个自己明知是短板的领域,每次跌倒、失败、沮丧的瞬间,其实我都在问自己,36岁,还学这个有什么用?
我知道,在英文的领域我是一个残障儿,我从来没奢望过,一个月、几节课自己就可以突飞猛进。我学英文没有一个基本的目标,也没有目的,就好像你藏在袍子下面很多年的一个脓疮,忽然有一天你不知道为什么就有勇气敢把袍子掀开,用眼睛去直视它,用手一点点去抠掉死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不擅长,有的人不擅长发言,有的人不擅长总结,我不擅长英文。这并不是缺点,我们没有这些擅长也不会怎样。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选择漠视。何必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花费力气呢?
我曾经和你一样这么想。
曾经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但后来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须24小时随时恭候客户的电话,而且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曾经我害怕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但后来我发现有些场合,只要你有点职位,你都需要去面对登台发言的窘境。
时间,最后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外表看起来是我当年羡慕的那种人。可以登台发言,自信满满。可以侃侃而谈,随时有话题。即便只有我自己知道,每次上台前我都需要反复打好几次腹稿,每次发言完毕后都汗湿衣背。
每个人都是会变的,而且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或者只是变的勇敢。再勇敢一些。
我们可以面对困难,面对压力,却很多时候都不敢面对自己。面对我们的短板。
我为什么要学英文。
或许我只是想又一次真正的去面对自己的弱点而已。
就好像当年我很坦白的面对自己的自卑一样。至今我在每次发言之前都会先笑笑说,很抱歉我现在非常紧张,所以希望大家能给我再多一点的掌声,之后深深的鞠上一躬。
就好像当年我以为要戒除掉上台就浑身发抖的“毛病”,我硬逼着自己去做活动主持人,结果在上台前紧张的体若筛糠。直到我主持了快十场活动我才终于明白,有些“毛病”你是戒不掉的,你只需要接纳它,接纳它的存在,然后它就会自动修正。
人为什么会自信的散发光芒?
不是自负,不是自欺欺人?
是因为完整。
你或许永远都堵不上你人生的缺口,但是当你选择对它视而不见的时候,你的缺口反而会越来越大。这些缺口会在某种层面上影响你那些自诩的优点。
只有当你有勇气正视,并且接纳这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才有可能修补,哪怕一点点,都是进步。
今天的你或许一辈子都领会不到此时我的心情,别人十六分钟就可以的写完一篇英文作文,我需要花费了六个小时,或许外人看到的是一样的结果,但我看到的是不亚于山洪海啸一样巨大的成功。
你不会明白那种跌倒、爬起后挫败感和兴奋混合在一起是怎样的心情,那是一种你拼尽全力去做,却还是及格,可你却依旧可以保持一种兴致勃勃。
那不是热情,是勇敢。
重点不是结果,是你明知道自己不擅长,却还敢去做的那份心情。
那是一种自己值得为自己鼓掌的赞许。
36岁,我开始学英文,只是希望在未来,还可以走的更远……
来自馆友的馆藏
牧心小憩之
星级:★★★★★
当前馆藏:7492篇
建馆时间:2014年08月05日
图书馆访问量:196万次&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说个小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部美剧,叫《Hero》。
大概讲的是正反两派都是一群有超能力的人,彼此为了某个巨大的阴谋互相撕逼了十多集。虽然剧情很老套,但是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正反两派首领的设定。
作为两边的头头,他们自己却不会飞,不会手上冒火,不会隐形,不会心灵控制,不会瞬间移动,不会突然力大无穷举起一辆装甲车就朝你扔过去。
正派首领的能力是当他盯着一个超能力者使用自己的力量时,马上能把这个能力复制到自己身上,比如他看到一个人在徒手煎鸡蛋,过了一分钟之后他就说卧槽我也会了;反派头头比较血腥一点,当他看到一个人在徒手煎鸡蛋时他会先把这人脑壳给煎了,然后盯着人家的脑回路看一分钟之后卧槽他也会徒手煎鸡蛋了。
他们的超能力没有任何视觉特技效果,但我认为却是全剧中最牛逼的能力。因为他们只要看到了有人使用超能力,就能马上掌握在手,最后变得无所不能。
这个能力,叫学习力。一个会学习的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变得强大无比。
同样的,工作中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学历多牛逼,不是实习经历多光彩,不是推荐信多漂亮,而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学习力。但很可惜,学校教会了我们德智体美劳,社会教会了我们人情和世故,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学习“学习”。
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刚踏入职场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也能够快速掌握工作技巧。一个学习能力差的人,即使他工作了好多年,看上去“经验丰富”,但一遇到实际问题你会发现他给出的解决方法要么思路混乱要么不切实际,这样的例子我曾遇到了太多太多。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会学习”的理解。
1.会学习的人,一定会观察,找到事物的共性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里教我们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法则。那时我因为生病,有几节课没去上,导致和班上的同学有一些脱节。
有一天我在家做练习册,发现有几道题目里加了括号,例如: 2*3-(5-2)-2=?。我想了半天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没有讲过带括号的题目怎么解,后来我就去翻答案,结果答案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数字1摆在上面,并没有解题过程。
于是我就尝试着用答案来反推解题过程:
2*3-(5-2)-2=1,这个等式去掉括号如何才能成立?在试过了几种方向之后,最后我发现只有:2*3-5+2-2=1,这个等式才成立。
进而我发现,当括号前面是+号的时候,去掉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
当括号前面是-号的时候,去掉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变成相反;
后来我拿着这个结论去验算其他类似的题目,发现全部符合这个规律,而当时因为缺了几堂课,我之前并不知道这一点。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演绎归纳”的推理过程,而它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找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从而反推找到整体的共性。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这种方法其实屡见不鲜。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男生为了讨好女生会在追求的过程中说各种甜言蜜语,可是等到追到手以后就变得不那么上心。这是通过几个个别事例总结出来的事实,然后情感热线专家们据此就会得出一个共性规律:
得不到时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就不会懂得珍惜。
再比如,在给领导做工作汇报的时候,通常时间都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因为领导总是有下一场会议要赶。这是你在做了几次汇报之后发现的一个事实,然后职场热线专家据此就会告诉你一个共性规律:
领导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汇报工作要精简抓住要点。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是的,我是说所有的事情,背后都有一套简单的运转规律。会学习的人,首先会观察,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质,继而发现共性,最终推论到全局。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世故人情,无论是商业经济,还是生物进化,支撑着这些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的都是很简单的几条规律,或者说,真理。这些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牛顿三大定律,摩尔定律,广义相对论,波士顿矩阵,达尔文进化论,星座星盘,如何防范渣男,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规则。聪明人从大量事实中发现共性,总结规则;普通人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则,仅此而已。
2.会学习的人,一定是“活学”,一定会举一反三
你身边一定有那种各门考试都很好,但是一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解的“学霸”,这种叫“死学”。
会学习的人,一定是“活学”。“活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跨领域的规则运用。你在A领域学习到的规则,发现在B领域同样适用,或者在C领域更改一小部分也能适用。
比如,能量守恒定律最初是物理学规则,但是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于是有了“零和博弈”;
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初是生物进化学的理论,但是推演到任何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都同样适用。在工作中,能力强的人会一路高升,能力差的人一定会被淘汰;在商业竞争中,质量好的商品会收到追捧,质量差的商品会被下架;
再比如,“市场供求曲线”最初是经济学的一条规则,但是你在谈恋爱的时候同样适用。具体这个不讲了,本Boy不是午夜情感热线;
会“活学”的人,一定会“活用”,再复杂的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变的清晰和简单。碰到一个新问题,首先找相似性和共性,一旦发现“这不就是那什么什么嘛”,“这不就跟那什么什么一样的道理嘛”的时候,他们就进入到一个熟悉的领域,问题马上迎刃而解。
3.会学习的人,从来不会在一个领域死磕
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争议,我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个世界上“通才”比“专才”更能适应竞争。只说一点,“通才”和“专才”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时的应变能力。
我有一些做IT的朋友,都在世界知名的IT公司做了好多年,各自领域里都是一等一的“专才”。最近和他们聊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在七八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靠几个核心技术和产品就能全年高枕无忧,客户排队上门来买。可现在他们发现,过去这些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土崩瓦解。新的概念和技术每天层出不穷,行业的规则每天都在刷新,一个朋友开玩笑跟我说也许过了几年打败他们公司的会是一个卖跑鞋的。
凯文凯利在《失控》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要成长为新物种,你就要经历所有你不会去扮演的角色。
当一个环境开始急剧变化的时候,一定是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了改变。
如果只是单一内部发生改变,以往过去的规则和经验或许足以应对和解决问题,但是一旦这个冲击变化来自于外部陌生的领域,经验主义就再也不适用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几年来几乎中国所有的实体经济都开始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
你会发现,手机原来还可以放在网上卖,出租车可以用APP来叫而不是打电话,一个网红淘宝店一年的营业额居然比一个占地5000平米的大型商场还多,这些在过去让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背后都蕴含着新的规则和逻辑。
落实到职场中的你我本身,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掌握或许已经远远不够,跨领域跨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样的变化,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最近“Slash一族”流行起来的原因。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颠覆你所在行业认知的会是谁。所以在这之前,尽可能让自己掌握多个领域的技能,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最后用乔老爷的话结尾: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即使你已经成为一个“专家”,也请时刻把自己保持在“傻瓜”的心态。求知若渴,求贤若愚。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2668928
星级:★★★★
当前馆藏:12608篇
建馆时间:2010年08月11日
图书馆访问量:57万次&
欲罢不能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专注力。我主要讲一下关于学习节奏的控制。
很多人学习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学习心态有些薄弱,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常常学了一整天,看了下自己记录的真正学习的时间,不过才4个小时,奇怪时间都去哪里了,明明觉得自己在图书馆坐了一整天啊。带着满满的焦虑感和负罪感回到宿舍,逼着自己再学习,学得脑子都疼了。学不过3天就瘫了,陷入一个极度萎靡的状态。要么就说没完成的任务推到明天,结果明天也没做……
改变这个状态其实很简单。真的非常简单,很多人都知道的方法,但真正能很好实行的人没几个。
要维持一个好的学习心态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如何选择学习时间?
首先要明确,你的大块空档时间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多。有的时候你空出一整天的时间准备去学习,在时间线上貌似这24个小时里16个小时都是可用的。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会有很多打断你的事。在一天早晨规划好时间,看哪些时间段是确实有事的,事件和事件中间会有些小的间隔。如果这个小间隔超过20分钟,就用它来学一点点东西。因为他们夹在两件事中间,你会不得不强迫自己快速进入状态。随时带着你要用的资料,提前选好一个非常近的学习地点,在那个空档里快速开始行动。往往这些小间隔时间也不长,而且再学完之后你往往要开始事件2,疲劳感会瞬间被转移掉。像一场迅速的突袭战~不付出任何疲劳感,烧杀抢掠一堆知识~
不要选择晚上学习。
很多人在时间的学习上喜欢选晚上。我原来也偏好晚上,因为看起来从下午7点钟吃完饭之后,我到12点至少有5个小时可用。这个时间看起来又长,又安静,脑子又清晰。事实上,错。几乎所有的人类到晚上之后精力会有所下降,会倾向于在这个时间放松和娱乐。你用它来学习,常常会有一种“啊,我好辛苦啊,都这么晚了,我还在学习,为了学习我真是牺牲了好多啊”这样的想法。会让你觉得很心累。更可怕的是要是你没按自己想象中的速度完成任务之后,你没有时间再补救自己的任务了,只能选择熬夜处理,或者推到第二天。这都不好。其次,在睡觉前大量用脑,会让你的脑袋又紧张又疲劳,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小心发际线啊少年们!小心痘痘啊少女们!所以,尽量避开晚上。
2,把时间分成几段。假设你今天打算学习6个小时。你可以早晨安排2.5个小时,下午安排2小时晚上安排1.5个小时。这样你只要保证中午12点之前学满2.5个小时就可以了,学完2.5h之后你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而且2.5h看起来一点都不长唉~一下子心理压力就小了有木有。也没有那么痛苦嘛~
把尽量多的任务放到早晨和中午完成,晚上只分配一点点任务,这样早晨重晚上轻的任务安排,会让你觉得早晨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一大半,下午和晚上就有了一种已经领先于计划的掌控感和胜利感,让你能心态更飞扬。
3,吃饭的时候保持悠闲和放松。这个很重要!!吃不好心情会变差的!!中午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小时慢悠悠的把饭吃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吃完饭脑袋就当机了……整个人好像都傻了…因此需要再玩一会儿,睡个觉啊,刷微博啊,追剧啊都行。把精神头吊起来才行…保证把你自己的注意力从学习任务中转移开,一直想着学习的事情会就像开了一堆后台程序一样会消耗你的精力和意志力。这个是为了下午能更专注的学习所做的准备。感觉早晨学2.5h就可以连吃带玩2小时,兴奋。这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奖励,会让你越来越带劲儿。
4,继续打碎时间。把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砍成不足1个小时的区间。学一个小时,就放松10分钟左右。这10分钟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看点不相干的书啊,回个微信啊,聊个天啊。这个很重要,注意力如果一直维持在学习上会让你觉得自己学了很久的时间,直接导致你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诀窍就在于,维持短时间的巨大精力的爆发,然后打断。再重新下一轮1h的冲刺。
5,转换地方。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太久。多给自己踩点几个作案地点。比如说早晨在图书馆待了一早晨,下午你要换去一个没人的空教室。在同一个地点停留太久会让你觉得时间过的慢。这不利于压力的减轻。
6,换材料。假设学了一个小时英语,下一个小时就学别的东西。换材料又助于你减轻对学习的厌恶感和疲劳感。维持新鲜感,刚一个小时正学到兴头上,在兴头上打断,这样结束的时间点就储存了一个兴趣盎然的心理遗留,以后想到学习就会有一个很饥渴的感受,有助于学习成瘾。 不要总是学到吐才停手,在结束时间点上对学习的印象会通过累积被固定下来,让下次你一想到这个学科就觉得恶心。
7,在一个小时的间隔里维持专注。下个app设置一个45分钟的时间,禁止自己打开手机中不相干的娱乐app。
8,无论是中间10分钟的间隔,还是中午,下午长达一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都千万不要去学习了!!!!不学习也是伟大计划中的一部分!!要和学习一样认真严肃的执行!!不好好吃饭想学习的事,会让你情绪很紧绷的!!!你下午还想不想好好学了!!你的终极任务可是要哄骗大脑说明明也没有学很久嘛~明明好轻松的嘛~去玩,去做别的事情。一定要保证这个时间不干学习的事情……千万要及时清理疲劳的杂草呀。
到了晚上你就可以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放松的感觉磨磨唧唧的泡热水澡,泡奶茶,泡汉子了……多爽……
整个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保持短时间的超级集中点,切换打断带来轻松感,空隙娱乐带来奖励感,减少体感时间的长度来减少心理压力。
有人在评论里问我说,按照我的方法一天能有几个小时在学习啊?
我只想说,不要总是很贪心的用每天的疲劳度和耗费时间长度来衡量自己学习的成果,会导致注意力和效率的降低,更加不利于长期计划的坚持和心态,实在得不偿失。不要让自己太累,不然真的会厌恶学习的,而且积累了太多的疲劳会让你一时半会根本恢复不回来陷入瘫痪。不要做一个枯坐在图书馆的雕塑,要努力通过提高效率和学习方法来压缩学习时间,不要“假装学习”“假装刻苦”,谁说学霸就一定是那个死读书的人呢?
有人说6个小时太少了,能学10+个小时才是需要技巧的。
我个人认为,能保持6小时的超级集中专注的学习已经很足够了。有人不间断的几小时几小时的学习,注意力最多最多维持3小时左右就开始衰退了,后面的几个小时只能是在毫无产出的虐待自己。再说了,10小时以上的学习是一个非常规的状态,这种状态维持不了太久的时间,而且要付出的心理和身体代价非常大,真是花样作死。况且,决定学习成果的是真真正正有效使用了几个小时,而不是磨了多少时间,不是吗?牺牲浪费那么多时间搞得和苦行僧一样,只有一点点成果,甘心吗?
生活当中不仅仅只有学习一个部分啊,题目是如何欲罢不能的轻松学习,而不是如何虐待自己自残式的学习,我说的对不对。
你可以试试:-D,尝试一天看看我的方法怎么样~
来自馆友的馆藏
当前馆藏:471篇
建馆时间:2016年05月12日
图书馆访问量:1万次&
作者:周冲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出,10000小时定律,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一种人人奉之的成功定律。
这个定律很简单,即,坚持10000个小时,人人都能变成天才。
比如,达·芬奇、贝多芬、莫扎特、乔丹等世界级天才,都是经过了一万小时的苦练,方成一代大师。
我也相信过。
甚至给自己定过计划,每天投入5小时,一年至少投入300天,6.66年后,就有了10000小时,那时候,不说成为世界级,国家级码字工,应该可以做到了吧?
然而想得美。
因为我慢慢发觉,这10000个小时,名堂大着呢。
比如一个白领,做着她不太喜欢的接电话工作。
每天拿起电话,“喂,您好。喂,再见!”
如此循环一万小时,她能成接电话大师吗?
当然不会。
因为,这不是她真心热爱的工作。
不爱,一切投注的劳力,都只是应付敷衍,只是苟且无奈。
不得已为之的事情,对灵魂的滋养、技能的精进、经验的获取,毛线用处都没有。
那么,喜欢的事情做上10000小时,会成天才吗?也不会。
举个例子,吃饭。
饭人人爱吃,甚至许多人,都自称吃货,以证明自己对食物的谜之狂热。
那我们来做一个算式。
一个正常人,每天花在进食上的时间,平均算起来,大约是2小时。
2小时×365天×80年=58400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大约有58400小时花在吃饭上。
58400,几乎6个10000小时,但吃出大师了吗?没有。
没有专业技术含量。
举筷,下箸,挑选,夹,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咽……这一串动作,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无论智商超人的天才,还是智商为零的傻瓜,都能把它完成。
零技术,零经验,零逻辑,零知识,零门槛。
0×58400=0
一件事情的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是零回报。
反之,一种技术难度越高,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值钱。
所以,如果在吃饭这件事上加上技术难度,在“好吃不好吃”之余,吃货还系统而专业地,去研究食材、食谱、食系、食法、食物故事……就会成为厨师,或者美食家。
但有了兴趣和技术难度,还是不够的。
比如说,打网球。
网球喜欢吗?喜欢。
网球难吧?难。
但是,每周打4小时,一年52周,共打208小时,打上50年,4×52×50=10400小时,会成为天才吗?
这只是业余爱好,而非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你要做到以下: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3,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
4,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回馈。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非常令人不爽的。
比如,钢琴家们的练琴,篮球运动员们的训练,舞蹈家们的练功……都不是一件“弹着玩玩”、“打着玩玩”、“跳着玩玩”的事。
所有在业界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大。
以今天的自媒体为例。
如果天天写“故事+故事+故事+一点结论”、“我朋友+我朋友+鸡汤”式的文章,那么,写上十年,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精进。
因为,这种训练强度太小了,对作者的智识、专注度和训练有效度的需求太过低微。
所以,如果想偷懒的时候,我就会用半小时,写出一篇这种文章。
因为,几乎不经大脑。
简易方便,人人能学。
但对我个人训练有用吗?没用。(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文章是最受欢迎的……唉……)
为什么没用呢?
因为,这种技能,是我的“舒适区”,而不是“学习区”,更不是“恐慌区”。
心理学家Noel Tichy曾提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娴熟得近乎自动化的技能。
比如钢琴家弹《两只老虎》,篮球运动员运球,舞蹈家劈叉,我写“故事+故事+故事+结论”;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
指目前尚未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它会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以掌握。
比如阅读一本感兴趣但有难度的书,偶像演员饰演一个历尽沧桑的女人,我写一篇专业度、精准度非常高的文章;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
这里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因此,呆在舒适区做事,只是生活。
呆在学习区做事,才是练习。
而在这种持续的挑战中,“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厉害。
若穷尽一生,必然天下无敌。
那么,有了兴趣,有了技术难度,有了刻意练习,10000小时后,就能成功么?
非也非也。
比如说,我喜欢写作,写作这种事也很难,我也一直呆在学习区,每天挑战新知识与新写法。
但是,如果我一天到晚心不在焉,一心几用,疲乏不堪,那么,哪怕熬再多夜,废多少寝,忘多少食,离《异类》里的佼佼者,还是摸不着边儿。
因为,成功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个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的人,其效果远低于只做事的人;
一个读趣味性专业读物的人,其所思所得,也要远低于全身心阅读专业读物的人;
一个精力旺盛的练习者,和一个精神昏聩的练习者,在同样的难度训练前,花了同样的时间,但效果,明显是前者胜出。
这也就是当前许多专家,呼吁我们不要熬夜的原因。
因为,当人的精力与注意力匮乏时,你的工作是低效的。强行为之,只成姿态,而且效果微渺。
很可能,他人在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时,学了1小时,所获得的成就,就远超了你10小时的成果。
除了以上,若想成功,还要反复练习基本技能。
比如,舞蹈家会反复训练基本动作;
音乐家将乐曲,一段一段地抠出来,反复练习。甚至,能被人听出来是什么曲子,都不算过关。
而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我很佩服的一个作家,如今著作等身,但是,每天晨起,依然朗读《唐诗三百首》,因为能带来基本的语言锤炼和美感鉴赏。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一种技能反复,就会变成套路,变成习惯,长在脑子里。
修炼渐多,掌握的技能就会逐渐增多。
还要随时给自己反馈。
因为,基于自我提升效应,人都会高估自己。
比如说,经常性地,我在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很有一种志得意满之感,但在旁人看来,这也不过是非常普通的一篇文章。
文采与内容,都无甚出色之处。
如果不指出,强行矫正,我可能就会按此套路,继续写下去。
而在其他业界,同样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与修炼技能,都便捷起来。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好的教练、优秀的老师?
因为,人会自我美化,单独训练时,会对错误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
而一个好老师,却能及时给你积极的回馈,指出问题,给予你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当然,有一些真正的高手,比如贝多芬,工作的时候,会分裂出另一个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赋也很重要。
虽然我也不知道天赋是啥。
但某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确实也会响你。
比如,一对双胞胎,在练习音乐的时间上,相差了2000小时,但他们的音乐水平,还是一样的。
因此,成功这种事情,关联的成分太多了。
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个公式:天才=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而是:成功=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任何一方为零,成功就是一场空想。
但好就好在,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能插上一脚,都占有一点份额儿,那么,既然成功之心正在胸腔扑扑作响,去试试又何妨?!大师成不了,无愧于自己,还是能做到的。
来自馆友的馆藏
星级:★★★★
当前馆藏:539篇
建馆时间:2015年09月28日
图书馆访问量:23万次&
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妈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中 招 的 请 举 手
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
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
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3个方面开始——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
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
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
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
“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
“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
观察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
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
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
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
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
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
怎么办呢?
下面是3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
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
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
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
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
1.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
2. 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3. 找到你要到资源。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
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
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
1.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
2.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
这个方法展开又是一篇,我有机会另外开文讲
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
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行动和思辨,帮助远远更大。(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记得在后面留言,做讨论的20%)
4. 输出倒逼输入
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思考有体系?
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
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
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ctrl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引用别人东西记得注明来源哈)
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
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为了思考和学习。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来自馆友的馆藏
lindan9997
ID:535749
星级:★★★★
当前馆藏:286289篇
建馆时间:2009年11月29日
图书馆访问量:5244万次&
作者:咪喵
许多事情无需做到顶尖,做到优秀已经足够。
下厨做菜,不用做到五星级饭店主厨水平,不用将洋葱切成0.1cm见方的均匀小块,只需会做几个拿手菜,可为心爱之人下厨,可招呼三五知己来家吃饭,已足够应付日常生活,若还会做几样甜点糖水,更是加分项。
做PPT,无需专业设计功底,能做到配色和谐、风格统一、排版整齐、图表清晰,已足够秒杀90%混乱驳杂、惨不忍睹的PPT。
日常服饰搭配,不必有时尚总监的品味,不必紧追每季潮流细节,能在各种场合着装都妥帖恰当,已足够让人心生敬意。
优秀和顶尖的区别,可以用80/20法则来解释:优秀是投入20%精力得到80分,顶尖是投入80%的精力去打磨那超越众人的20分。高手相争,看似只在毫厘之间,其实如果按边际效应计算,为获得那毫厘之差所投入的努力又何止数倍。
这篇文章不讨论如何做到顶尖,通往顶尖的路是没有捷径的,要靠天赋和时间堆积出来的。通向优秀的路则不同,短时间内有限的投入就能带来可见的有效产出。这篇文章只讨论如何才能快速在一个陌生领域到达优秀水平。
1.大量搜集资料
如果你在做一个紧急的任务,这个任务涉及的领域你很陌生。最快速上手一个新领域的方式,就是先穷尽你能找到的所有资料。
如果你需要出一份专题报告,先搜罗这个专题的所有相关论文和书籍。你不一定需要把所有的付费资料都买回来,很多时候只需浏览目录,看看别人都是从哪些角度切入这个题目,再通过目录标题搜索相关的资料,并且顺藤摸瓜找到更多资料里提及的其他资料来源,已可找到足够丰富的素材。
如果你要装修房子,先大量浏览别人家的装修效果图,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收集各种与自己家类似的户型图,看看别人如何利用空间;再看看别人的装修日记,看看装修都有哪些常见的坑。一番研究下来,不出三个月,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小的行家。
2.寻找现成的最优解
许多人上手新东西的方法是自己先瞎捣鼓一通。当然这没什么不对,只是效率不太高。
比如你想学做一锅白粥,当然可以凭自己喜好随便扔点米和水进锅里,凭感觉爱煮多久煮多久,等烧成锅巴后再研究为什么这次煮得不成功。这符合人类长久以来进化的习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事实上,99%的情况,这个对你而言全新的领域,对别人而言早已是玩剩下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己重新实验一番再总结经验,你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经验总结出来的最佳方案。
你可以在做白粥之前先研究各路大师总结的做粥秘诀,知道米和水的最佳比例是1:10,最适合做白粥的米是圆粒的珍珠米,熬一锅好粥的关键是熬透米心,为了熬透米心你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大米,在煮粥前用一勺油将米裹上,然后烧一壶滚烫的开水缓慢地冲入米中,这样裹在米周围的油就会将热量吸在米周围,慢火熬了两小时,最后半小时要用勺子不停搅拌,帮助米心融化。于是,你虽然是第一次下厨熬粥,却能令人惊叹地熬出比做了一辈子饭的妈妈熬的更香更浓见米不见粒的标准粤式好粥。
有人说什么都用别人的最优方案岂不是特别没意思,我这人就喜欢不参考别人的自己创新。连牛顿这样的神级人物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李白这样的诗仙都会借鉴《黄鹤楼》写“凤凰台上凤凰游”,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借鉴别人的呢?创新从来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参考过现实中所有最佳方案仍感到不满意,在理解原方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才算真正的创新。如果所谓的原创只是在低水平徘徊,那不叫创新,只能算自娱自乐。
3.依样画葫芦的练习
在你搜罗了大量的资料和最佳实践的案例后,就要开始练习之路了。足够量的练习是达到优秀的必经之路。
练习之初,不要急着发挥你的创造性,请一板一眼,完完全全按照你收集到的最佳方案进行练习。学烘焙,就完完全全按照方子的分量和步骤做;学画画,就完完全全按着样稿一笔一笔地画;学画原型,就完完全全地按照范例一步步地设置。
不要笑,太多人在这一步跌倒,以至于一辈子无缘优秀。老人家常笑孩子“还没学走,先想学跑”,看似浅显的道理许多人却从未明白,总是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幻想着能一步登天。如果你真的很扎实地做了前两步功课,就该相信你学习的对象已是目前能找到的最佳方案,人家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即使你并不懂那道理是什么。只有一板一眼地依样画葫芦,成品出来不如人意时,你才能回溯出自己到底哪儿做的不够好。如果中途发挥各种创意做了稀奇古怪的改动,就很难找到成品不满意的原因了。
觉得自己特别聪明,不需要这样沉闷无聊的练习?弗罗基俄为何让达芬奇画了三年鸡蛋?自己的悟性能否超过这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请再思。
4.修正与总结
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如果你自问已经完全按照最佳方案实践,却始终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问的方式可以是搜索、找该领域的牛人,或者到相关的领域的论坛跟别人讨论。相信我,你不会是唯一一个遇到问题的,你踩过的坑,前人多半已踩了无数回。列出练习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地研究每一个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这是提升水平的关键时期,只有你真正掌握了每一条迈过这些坑的方法,水平才会有质的提升,否则不管投入多少时间练习,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我曾经因为自己做的戚风蛋糕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搜罗了网上所有的戚风蛋糕失败原因,买了n本大师级的书看里面的教程,换模具换打蛋器换鸡蛋,每晚做一个戚风蛋糕,测试各种温度、各种转速的打发、各种混拌手势、各式各样的戚风蛋糕配方,终于达到了做戚风蛋糕信手拈来的程度。在那之后,我的烘焙水平忽然突飞猛进,以前搞不定的各种高难度糕点如马卡龙、意式蛋白霜都变得很轻松。朋友们在烘焙上遇到问题来问我,我竟然每次也能将原因猜得八九不离十。虽然离真正的烘焙大师还十万八千里,可至少达到了“超过周围大部分人平均水平”的程度。
许多人做几次做不好,就将原因归结为“自己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不客气地说一句,大部分时候,水平之低还够不着谈“是不是这块料”的程度,因为根本还没入门呢。
所谓的实践出真知,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瞎忙,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纸上谈兵,只有学习了理论,用实践验证理论,再用实践修正理论,才会实现真正的“从量变到质变”。
如果足够专注与投入,用了合适的方法,用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在一个领域做到比周围大部分人优秀是可能的。更有意思的是,随着这四步变成了习惯,接触一个陌生领域并迅速达到优秀水平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老子说“一法通,万法通”,当获悉了一个领域的奥秘后,其他领域的奥秘之门也会变得轻轻一推就开,哪怕这些领域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2355900
星级:★★★★
当前馆藏:36864篇
建馆时间:2010年07月24日
图书馆访问量:2072万次&
作者:雾满拦江
我有位忘年交,一位睿智的长者,曾对我讲了个故事。
是他早年的一个朋友,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刻苦,肯学习。他早年是个农民,但一心想干番事业,观察发现,村子里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就是赶马车。于是他天天腻在马圈,跟别的车老板学习赶车,受了不少委屈,终于成为当地技术水平最高的车老板。
当上车老板之后,当地人却不坐他的马车,也不托他捎什么东西。大家喜欢坐手扶拖拉机,窜窜窜冒着黑烟一径的跑,比马车爽多了。
他急了,又去学习开手扶拖拉机,足足两年的光景,终于兴高采烈的开着拖拉机,在乡间小道上疾奔。但这时,就听身后非常恐怖的声音,轰的一声,一辆绿色的铁壳乌龟,箭也似的超过了他,卷尘远去。
这是啥东西?
汽车时代到来了,他赶紧再去学汽车,师傅告诉他:认真点,好好学,学好了给领导当个小车司机,吃香的喝辣的,那日子甭提多美了。
师傅说得不错。当时有条很轰动的新闻,是说学校里有个水平非常高的老师,课讲的好,栽培出许多优秀学生。所以,县里决定重奖这位教师。
怎么个奖法,才配得上这名教师的突出贡献呢?
传闻说,领导们决定,提拨这位老师,当小车司机。
……别笑,这都是当年的传闻。虽然也引起争议,但司机的地位,在那时是可想而知的。
他很快学会了开车,但从会开到娴熟,是需要驾驶经验的。他不急,他有耐心,反正老司机都是要退休的,而领导又不能少了小车司机……就在这淡定之中,他突然惊讶的发现,咦,领导自己也会开车……还开得比他好……
私家车时代的到来,让此前非常值钱的驾驶技术,瞬间卖成白菜价。
讲这件事的人告诉我,这位苦学不辍,发愤努力的人,现在是个沉闷寡言,幽怨满腹的出租车司机。
他拼命的学了一辈子,始终在原来的位置晃荡。
平权时代,开出租车也一样受到尊重的——何况,一个故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早年我也认识位老处长,也是从乡间学赶马车开始,再学开汽车。然后他发现:技术终是皮毛,做人才是王道,毅然果决的进入机关,人生从此改观。
但,忘年交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想说,这位出租车司机,算是个学习型的人,他学赶马车,学开手扶拖拉机,学开出租车,他一生都没停止过学习。但让他困惑的是,那些倍受推祟的技术或知识,一旦被他掌握,就立即不值钱了。
他尽力了。
但时代太坑爹,他又有什么办法?
学者薛涌先生,曾给留学生们算过一笔帐,海外留学这四年,花掉爹妈120万。等回国来,找个每月4000元的工作,不吃不喝不买房不娶老婆不生娃,要足足30年——徜没饿死的话,才能把这笔钱再赚回来。那时候都是50岁的老头了,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悲惨之至?
薛先生所描述的,和那位苦学不缀、却总是落后于时代的老兄,有得一拼。
——现在就业市场上,最常见的是老板抱怨招不到人,不断的强调能力,能力。而拥在企业门外的大批求职者,拿着张文凭两眼发瓷。
把知识学到手,是要花费大成本的。
而当学到手的知识贬值,许多人的心里,油然而生出莫名的悲愤。
学习型人生?
少扯这个,前面说的这些,哪个不是学习型?
可你学得再快,也比不过知识爆炸快。咣叽一声就是一大堆知识,现在人类的知识总量,就算你花十辈子时间,都学不完。更遑论应用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急忙在剑落水的地方刻标志,等船停下来,立即跳水去找——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他这样寻找宝剑,肯定是不行滴。
我们很多人学到手的知识,也是这样。
知识多是因应当时的问题,而创造出来的。但时代疾速向前,那些问题或已成为书本上的练习题,纵然再次出现,也与当时的环境迥异。
比如说,19岁的胡适初到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业,课程设计竟然是些如何喂马,如何套车,如何赶车。幸亏胡适先生当机立断,立即跳槽走人,否则的话,就算他学了套车赶马的技术回来,中国这边的马,也未必能听懂美国话,学了也是白学。
那这事就难办了。你说许多知识都已经过时了,可对于懵懂懂走入校门的孩子们来说,他哪里晓得哪门知识过时,哪门知识大有前景?
答案是,这个时代,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
你要学的,是创建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有个善良的毛病,看哪个词好,拿过来就瞎用,不用到一塌糊涂,这事不算完。
比如说中庸,这个词原指不偏激不扭曲的平和思维与观念,可是大家硬把这个词用成了油滑世故,彻底毁掉了这个词。
再比如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意是指洞悉人性与世相的静默,但有些人硬是把这个词曲解为蠢哭萌呆,导致好端端的一个词,也没法儿用了。
再比如说智慧,它的原意是终极真理,指人类智力的终极功能,指现代一切知识体系与思想的根源。但经过大家几千年的齐心合力,瞎用一气,这个词也被弄得半死不活了。
——智慧半死不活,标志着这个时代普遍性的迷惘与困惑。
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时开始,从孔子于杏坛讲学开始,教育的目标,始终指向智慧,指向人类智能的终极开发。但天晓得这世界出了什么毛病,现如今大学林立,普遍性的教导,却始终停留在最末端的知识灌输上。没有掌握智慧的人,注定了只能学到点皮毛,陷入越努力越落后,不努力立时淘汰的恐怖怪圈。
要想从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寻找回教育的初心,必须重返智慧,必须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澄明而犀利。必须让我们从单纯的知识使用,成为能够因应现实的需要,创生出知识的人。
用古老的、过时的术语来说,智慧是道,是创生知识的高端思维。
而知识,不过是术,是末端的皮毛。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曰:群子不器。
——孔子的意思是说,不要成为被狭隘的知识,困死的可怜虫。手中有锤子的人,会把任何问题当成钉子。一旦被狭隘的知识困住,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手中的知识,只能在一个固化的场景才会起到作用。但社会变幻莫测,适合某个人的固化场景,永远不会出现。就算是出现,你也未必在那个固定的位置上。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哪怕是人生中一个极微小的问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学习。这就如刻舟求剑,问题向前走,知识在原地,法古人之法,想解决现代问题,不仅活得累,而且总是陷入到狼狈不堪的困境中。
要想摆脱人生困境,仅靠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要寻求智慧的帮助。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解决问题,但智慧什么问题也不解决。
如果说,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东西,一点用处也找不到,那就是智慧了。
那我们要智慧干什么?神经啊?
——智慧并不解决任何问题,它是一种高端思维,居高临下俯瞰人性世相。
入海知水性,入世见人心。人活于世,一如鱼儿在海,鱼儿知水性而能够任意东西。但,对人性缺乏足够了解的人,犹如旱鸭子落水,只会嘟咕咕灌到翻白眼。
有智慧的人,犹如群盲中的明眼人,能够自如避过人性陷阱,所以不会——或者是咸少遭遇到人性困惑。
老子说:无为而为。
有智慧的人,根本遇不到智慧不足那类人所遭遇到的怪奇困难。智者能够于最险恶的环境中逗留,却不会受到伤害。
唯一困扰智者的,是如何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思维境界。与此相比,其它任何所谓的困难或是问题,都未免太琐碎、太缺乏意义了。
昔者禅宗五祖弘忍,密授六祖惠能曰:吾性自足。
柏拉图说:智慧就在你的心里。
如果我们有谁,总是遇到些沟沟坎坎,那必然是智慧不足。
必须是大脑的闲置率比较高。
智慧不足,就是智能开发不足,有脑子但不肯用。或是自以为用了,但其实停留在极端孩子气的状态,说话做事,蠢萌秀逗,当然会磕磕碰碰。
我有个讲师朋友,遇到有人提问:你应当免费授课,拿知识来赚钱,太不厚道了。
这位讲师回答说:正如你所愿,我讲课从来是分文不收——但是,这个场地是要钱的,讲课时用到的设备是需要钱的,我的助手是要养家糊口的。你在这里听到的每句话,都是整个社会大生产运行的结果。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花钱的,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免费享受的占便宜心态,你会疏略许多不该疏略的,而这些,终将让你的人生,变得艰难起来。
——这就是许多人,总是感受到强大生存压力的缘故。
这些朋友,不是寄望于开发自我思维,替自己撑出片天地。而是幻想于这个世界对他无条件让步。当他奉此而行,必然是处处不顺,事事不遂。
智慧,让你洞悉世间规律,所思所想所行,处处与规律合拍。
想对了,做对了,人生就不会再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佛陀说:四万八千法门,不过一心。
获取智慧,开发自我思维,不过是三个步骤。
第一是把关注焦点,从外界转回自身。
我们的生活环境,肯定是处处不如意。这种不如意,有他人的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就是部不惜一切代价,清除他人障碍的过程——但无论流多少血,洒多少泪,终无改于我们智力不足之分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相反,远古时代,许多处境远不如我们的人,却能够反求诸已,于自我的心中获得智慧。
这就是把注意力转向我们内心的原因,相比于伟大的智慧境界,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丧失了价值。
第二个,以慈悲之心,看待别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是自我智能开发程度不足,越是自以为聪明,想占别人便宜,生活越是易于陷入窘境,为了生存就越是各种不堪。网络上时见《人若是蠢,就千万别坏》之类的文章,但这种蠢和坏之后,隐藏的是寻觅不到人生方向的凄苦。知道别人的苦,体谅他人的难,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洞明而开朗,就会避过因为憎恨而导致的焦虑,获得平和的智慧心境。
第三个,追随智者而行,获求终极价值。
智者有活的,也有死的。死的智者留下了他们的言论,诸如孔子,诸如苏格拉底底,诸如柏拉图,诸如阳明先生。阅读那些古老的经典,切念不要被后人的任性发挥所忽悠。要牢记智慧只是一种思维,一种让人进入空明境界的心灵澄澈,任何脱离了这个范畴的指导,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举凡比我们聪明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听其言,随其行,现实的智者,一如古远的先哲,其全部价值就是让我们超越的。不敢言超越智者而葡伏于地膜拜,那就是远离了智慧本身。
——来自馆友的馆藏
ID:982189
星级:★★★★★
当前馆藏:33394篇
建馆时间:2010年03月12日
图书馆访问量:354万次&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一长假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