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业城市排名会不会离开中国

[原创]改革初期的80年代,其实中国有机会出口重工业产品
导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着实可以用快速来称赞。但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其实也走了不少弯路,丢失了不少机会,有些东西到现在对我们都造成影响;当然了这里是马后炮,当时的决策者可不是穿越人士,不可能事事计算准确。我这里仅仅是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当年在改革开发初期,我们自信心多一些,也许能出口一些今天看非常落后的重工业,而这也许也能为今天带来更多利益。
当时80年代,中国国门打开后,由于主要是和西方国家交流;一交流就就发现,中国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多了,好多中国的工业虽然能生产但貌似水平太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着实可以用快速来称赞。但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其实也走了不少弯路,丢失了不少机会,有些东西到现在对我们都造成影响;当然了这里是马后,当时的决策者可不是穿越人士,不可能事事计算准确。我这里仅仅是从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当年在改革开发初期,我们自信心多一些,也许能出口一些今天看非常落后的重工业,而这也许也能为今天带来更多利益。当时80年代,中国国门打开后,由于主要是和西方国家交流;一交流就就发现,中国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多了,好多中国的工业虽然能生产但貌似水平太低、和西方差距太大了,于是乎当时急于进口大量设备来改进中国的设备,出发点是为了加快缩短和西方的差距,在这种中国工业品和西方比较没有市场竞争力情况下,中国和西方贸易交往只能是用初级产品——如矿场、工艺品、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来交换西方工业产品尤其是一些设备,而西方自然是漫天要价,毕竟双方差距大。而中国自然就吃亏大了,所以很多矿产都是低价出口——今天的稀土价格如此地恐怕和当年的出口价格低要关心,比较这些帝国主义用惯了低价,现在我们想要合理价格自然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当年中国还曾经出口石油(现在中国可是石油进口大国),为的就是换取外汇,用来购买西方工业品和设备。不仅如此,由于毛时代为了防止时期能继续生产,于是乎将很多地方都变成一个个能独立生产各类设备的全面地方,其目的就是我即使某些地方和城市暂时沦陷了,其他地方依然能独立生产各种满足民众基本生活要求的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这就是最典型的小工厂设备生产基地,在当时中国各地有很多小水泥厂、小型采矿厂、小型炼油厂,而生产这些小型设备的重工业企业也有不少;现在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向着市场经济方向迈,这些小型水泥厂之类的显然没有了市场了,所以这些小型厂大量倒闭,设备出了一少部分被一些民营企业(当时有个名词叫做乡镇企业)收购外,相当一部分只能是拆除回收利用,而生产这些设备的重工业企业也不能再生产这些产品了,一下子有没有办法生产出更加先进、更加大型的设备,而此时国家又急需一些大型一点的设备如大型一点如20万吨级(数字可能不准确,但就是这个意思)的聚乙烯生产设备、大型以及更加自动化一些的车床等等,于是乎需要这些设备的企业也就纷纷采用更加先进的西方设备了,而如此一来,本来提供这些设备的中国重工业企业自然效益日益走下坡路,有不少就倒闭,或者被西方或者收购了,本来商标被取消了,原来的一套生产重工业的设备也就闲置了,剩下的就变成仅仅是生产西方或日本某一个部件的厂了。这样的例子在当年可谓不少。虽然后来中国有一部分企业挺住了,坚持到了最后,并且通过竞争站住了脚跟,但很多企业却消失了,中国可谓损失不小,毕竟重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支撑一个国家能否崛起的最关键所在。有的时候在想,是否有办法能减少这种损失呢?我觉的还是有机会的。这个机会就是需要这些设备的国家。要知道当年中国的重工业虽然落后,但也是工业体系齐全,毕竟能制造和卫星的国家,重工业怎么说也是齐全的,所不足的是这些重工业企业生产的东西比较落后,或者说勉强能生产出达到西方先进水平的东西,也是没有竞争力的。但这些设备对于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却非常实用。原因在于:1,第三世界国家有不少是需要进行工业化,但资金非常缺乏和有限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一些兄弟国家,他们有的小国人口总共也就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他们需要拥有一个小水泥厂来制造水泥进行基建建设——怎么也比从遥远的国外进口水泥来的经济吧,他们需要小型采矿设备建立小采矿厂来开采铁矿石等一方面用于出口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用来自己用如用来炼钢(当然了是那种低级钢,用来土建建设就够了),他们需要一个小炼钢厂,他们需要一个小化肥生产厂生产化肥用来增加农业产量和粮食——怎么也比从西方高价进口化肥来的划算。。。。总之他们需要太多这种在当时在中国被视为落后的淘汰设备了。所以这些国家一旦有了一笔在他们看来较大的资金的时候,他们必然会想着该建立自己的工业了,而他们一去西方才发现,他们曾经雄心勃勃的自认为能建立一套厂房设备的资金,在西方高价格的设备面前只能买到一小部分,根本没法健全一套厂房。这个时候如果中国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完全可以让你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作用,帮你实现你的梦想,那么他们必然会采购中国设备,而对于一些资金更加紧缺的国家,中国那些要关闭的小厂房的二手设备完全可以提供更便宜的价格;至于所谓的污染和效率低问题,对于仅仅是初步建立工业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这些东西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这些小国会发现对于“饥饿”的他们,营养价值高的西方设备价格实在太高了,没法“喂饱”,真正最能解决饥饿还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大饼卷大葱”。即使当年相对富裕的等国家,别人人均收入比中国高,但其重工业跟中国比差的不止一个档次,泰国的水稻和农作物是其一大经济收入来源,必然需要较大一点的化肥生产设备,而中国完全有这个能力提供,虽然中国的设备没有日本、西方的先进,但价格低很多,而且中国当年貌似也没有什么设备安装运行的费用一说,如此完全有竞争力。非常可惜的是,貌似在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前中国好像较少意识到这点,或者说觉得自己工业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常关顾的西方一些工业展(如法国巴黎工业展览会,名称可能有错误,但就是这个意思)出展自己的看上去粗糙但却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品和工业设备。如此必然能增加一些中国重工业的创收机会,也是符合南南联合的。后来中国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的枭龙战斗机就是走的这个线路,非常好,但是给人感觉总是来的有点迟了。2,西方国家有限制,而中国基本上没有政治限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非洲小国,西方大国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出口设备给这些小国不仅高价,而且带有大量附加政治要求,而小国自然不希望好不容易殖民地独立了还政治上继续受制于这些当年的殖民者白人。而中国则完全没有这么方面的影响。3,如果当年更多第三世界国家采用了中国的设备和重工业产品,那么现在需要升级的他们自然离不开中国这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有意见的毛主席时代自己国内还贫困就援助非洲,但这些批评者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些当你用了中国步枪、歼6飞机的国家,现在更习惯用中国的产品,这就为现在中国的武器出口保留着一块市场。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用了中国的小水泥厂、小化肥厂等,那么现在有一些经济实力已经提升的国家,自然要升级他们的设备,而用惯了中国设备的他们,自然首先将目光转向物美价廉的中国设备。以上是个人浅见,也许当年中国也有在做、而且做的不错,只是我发现的不够多,以为做的很少;我总觉得当年中国那些小型厂房的旧设备可以找到更好去处、而那些生产看起来落后、粗糙民用设备(如小水泥厂、小化肥厂设备)的中国重工业也应该有更多机会,而不是很多情况下被迫淘汰而被西方人日本人收购变成生产配件或者组装厂。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9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中国重工业不行?【印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0,861贴子:
中国重工业不行?收藏
孩子从小学了体操之后体质也变好了,幸好有国际的教练耐心指导
某智障:中国全是轻工业
中国明显轻工业不行...
……太祖得气的活过来
基本都是拿钱发帖的
这么多楼了,偷偷吃点屎应该没人发现吧
全世界一大半的钢铁水泥产业被说成了轻工业
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来,明显是轻工业不行
中国轻工业重工业都很牛逼,经济两条腿那条瘸了都不行
在五十年代老毛子的援助下,居然说中国的重工业不行。。。老毛子不也得起的活过来
零基础?开花店?花艺进修?到广州承明花艺培训学院,国内外名师零距离授课
一五计划哭晕
反正被黑惯了。要是有天没人黑了,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了
中国什么都不行,东部啃泥巴,西部吃草根,中部喝稀泥。
先有单反后有天,笔珠更在天之前
的确垃圾,因为还不如一个叫外国的国家
的确不如外国
世界第一工业国重工业不行,这笑话好冷{{(&_&)}}
确实不行啊,外国加一起我们就比不过了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中国重工业很行,可是重工业不怎么赚钱
世界最大的水泥,钢铁,工程机械,汽车,造船,高铁,火电,风电,核电制造国,居然被说成重工业不行,请问对比的那个国家是叫外国么?—————————————————————  许多的时候,让我们放不下的其实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逝去的共同回忆。
为什么我发的钓鱼评论就没人截图
不行的话就把美国港口的振华重工给拆了
懒得解释咯
中国的确还没有中子星物质的加工技术。
没人黑才不正常。
中国的重工业的确比不过外国,字面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写在前面,本文实际上是写于2014年的,有些数据有点老了,本来是为出实体书和专栏连载做准备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文章藏在电脑里,已经快一年了,实在感觉有点浪费,还是决定把它翻出来。如果内容和观点写得不对,欢迎网友们指正,我也好增长一些见识。如果数据已经过时,我也欢迎版上的大拿及时更新。本人在2013年和2014年,曾经写过两个热贴,也希望在2015年,依然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讨论和争辩的平台。  当然,两年时间过去了,舆论环境已经大变,2013年,当我写日本和欧洲已经是二流国家时,网上骂声一片。当2014年,我说中国会在10年内成为发达国家时,依然嘘声不断,但是当2015年。很多信息慢慢同步更新后,相信很多国人已经慢慢扭转了观念。  当大国重器让国人和国外友人惊艳,当一带一路成为实实在在落地的规划,当南海造岛,亚投行的横空出世。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国家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句话,不再是大家谈笑间的桥段。  下面附上本人2013年和2014年的两个贴子。相信,很多版友会用新的视角再看那些我写在黎明前的话。  2013年是日本和欧洲掉入二流国家的分水岭    年是中国进入发达国家门槛的关键时间  
楼主发言:117次 发图:0张 | 更多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逆袭  引言:  ----像你们中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数月前,在一个印度的旅游类网站上,笔者看到一些描述中国的图片和文章,有些是在中国工作旅游的印度人发的,有些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发的。  因为好奇,笔者也贴了一些照片,很快,得到不少印度网友点赞。出乎我的意料,印度网友对中国很感兴趣,甚至有人向我咨询房价、公积金等话题。这个论坛里的印度网友,大多爱好摄影,能讲英语,算是印度中产以上的人群。他们对图片中的中国一片赞美,认为基础设施很先进,风景很美,街道很干净。  末了,一位印度网友和我聊天,说了一句:像你们中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那一时刻,笔者突然有点恍惚,仿佛一下子回到二十年前还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的笔者,喜欢读报,曾读过一篇文章,提及:中国当时人均GDP只有日本的七十二分之一,当时的日本,企业普通员工一二个月的收入,就可以买一辆丰田牌小型轿车。报纸上还刊登了这辆汽车的照片,标价是5800美元。  要知道,当时中国发达地区,普通人比较典型的月收入,还只有数百人民币。二十年前,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彼时,中国还是一个经常停电的国度,普通家庭还没有普及固定电话,笔者曾在烛光下向往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而如今,不经意之间。我们已经是印度人眼中的发达国家了。  的确,以印度人的标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完全超越中产阶级标准了。在印度,只要能住上砖土结构的住房,家里有几件大型家电,再有一辆摩托车代步,就是标准的中产阶级了。  也难怪在这位印度朋友眼里,中国已经是一个相当发达的社会。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硬实力大幅提升的十年;是中国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的十年;是中国企业迅猛走向世界的十年。  2013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以2013年汇率计算,中国工业产品总销售收入是美国的129%。单以产量来计,中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基本都已数倍于美国,中国的粗钢、水泥产量,甚至超过了全球产量的一半。  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大国。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世界第一养禽业生产大国,也还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  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国际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中国制造、中国高铁和航天科技,一再刷新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国门。  曾几何时,中国大陆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是香港和台湾的偶像剧。如今,情况已经逆转。台湾有媒体人惊叫: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已经入岛入户入脑。仅在2014年4月,就有48部大陆连续剧正在台湾各大电视台播放。  台湾网友已经习惯在大陆的各类视频网站上,点阅综艺节目。“爸爸去那儿”等节目,在台湾受到追捧,甚至有电视台购买了版权。在东南亚,也正在流行中国的电视节目。越南政府甚至不得不下令,禁止在黄金时间段播出中国电视剧。  如今的台湾人热衷在“淘宝网”上购物,台湾多个城市,在“淘宝网”的人均购物消费金额排行榜上位列全国前十。更甚至,如果邮购地址选择台湾省而非海外,还能享受更优惠的快递价格。坊间笑谈,马云已提前收复了台湾。  当代国人,正用自己的努力,改写着历史。  笔者有了一个念头:把这个时代记录起来,为中国重回世界巅峰的关键时刻录下点滴片断。多年后,当儿孙辈们生活在富强的中国时,我会和他们讲讲这段过往,讲讲光影中的那些人和事。  有幸成长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有幸投身中华崛起的浪潮,有幸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出力,我辈生逢其时。
  一. 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  一. 震撼了世界的中国崛起  ----在巴黎街头巡逻的中国警察  2014年5月的一条新闻,让很多国人感到意外和振奋:法国新任内政部长卡泽纳夫透露,为了更好地迎接人数猛增的中国游客并保障他们的安全,中国警察将获邀在巴黎巡逻。预计从2014年夏天开始,将会有十多位中国警察在戴高乐机场和巴黎主要景点执勤。  同样在2014年5月,总理访问埃塞俄比亚并做演讲时,非洲50多位国家元首悉数到场听讲。在以往,从没一个外国领导人在非洲大陆上得到如此的礼遇。  看到上面两个新闻的时候,笔者心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大国影响力。中国的影响力,正在用惊人的速度扩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也在走出国门。  记得2007年,笔者在意大利,进入在罗马斗兽场附近的一家纪念品商店,店主迎接上来,微笑说“孔尼希瓦”(日语:你好!),我微笑摇头。店主继续:“阿尼阿赛优”(韩语:你好!),我再摇头。第三次他终于说对了:“你好”。  在那个年代,这个顺序,分明是中、日、韩三国游客在世界上出现频率和受欢迎程度的排名。  7年后的2014年,笔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租车,车行一位工作人员接待了我,并请我出示驾驶证。我拿出了国内的驾照,他拿到手里,翻看了半天,又递回给我,并对我说:哥们,还好我正在学中文。他把驾照还给我时,我才意识到,他刚刚讲的居然是中文。  此前一天,笔者在机场海关入境时,情况是类似的,海关的官员拿我练习口语:你好,欢迎您来美国,好了,这是您的护照,祝您愉快。我不得不承认,他的普遍话相当流利。  更甚至,在美国街头,经常会有陌生人用中文和你打招呼,他们往往会迎面对你来一句:你好!在餐厅,当你用餐完毕离开的时候,经常会有服务生会来一句“谢谢”。  如今,中文明显已经是迎接东亚面孔旅客时的第一语言。  最近三年,笔者去了三次韩国。我发现,那怕是一个只会讲中文的游客,在首尔的行动也完全没有障碍。旅客到达仁川机场后,一路都有中文指示牌。入境后,在机场一楼的服务中心可以领取到免费的中文地图和旅游导引材料。在仁川开往首尔的地铁列车上,有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报站,机场大巴也是如此。首尔的东大门,在韩剧中常见的帐篷小吃店里,做生意的“阿吉妈”也都会说简单的中文。当我问她:Can I take a photo(我能拍张照片吗)?她很爽快的直接用中文回答:可以,没有关系。  在仁川机场,每个化妆品专柜里,都能找到会讲流利中文的营业员。在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也是如此。在东南亚的多个国家,你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现金购物。在韩国和法国,你可以使用“银联卡”按人民币金额消费,很多店家也接受人民币现金。部分商家,还给持中国“银联卡”的用户5-15%的额外折扣。  这些变化,不是天然发生的。  无数国人,用自己艰辛的脚步,趟出了路。无数中国企业,正在摸索中开疆辟土,在2013年,有近亿人次的国人出境。正是他们,把中文和人民币的影响扩散到了全世界。  如今,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任何一个小镇上,几乎都能找到中餐厅。中国人扩张的狼性,让人吃惊,也让人感动。  笔者曾有一次,在休斯顿出发,飞往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城市。搭乘的飞机很小,一排只有三个座位,满载也只能容纳四十人左右。就在这样的飞机上,我居然也遇到了三四个中国人。  在登机前,还有一个小插曲,这班飞机晚点了,广播开始播报航班延误和登机口变更信息。我有点无奈的叹了口气,正在此时,一位身穿廉价西服的东方人望向我,他用目光向我询问什么。在我们目光对接的一秒,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对方是同胞。  果然,这位农民兄弟过来和我打招呼。我这才知道,他是国内过来做小生意的,更让我吃惊的是,他完全不懂英语。他一路依靠着路人的帮助,摸索着完成他的旅程。  无数中国企业也一样,在失败和痛苦中,寻找着国际化突破的机会。  中国人,正用这样的精神和勇气,打拼着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未来。  同样在那天的飞机上,笔者偶遇了美国一个小公司的CEO,他刚好坐在我的边上。他对中国很好奇,一路和我聊了两个小时。笔者深深的感慨,国外友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存在着巨大的偏差。那怕是见多识广的商务人士,对中国也没有全面而客观的概念。这位CEO在开始的时候,是把中国当成了大一号的朝鲜。  我决定纠正他的“世界观”。我用一个例子向他说明,中国的发展有多快:在30年前,我的父母几乎不识字,而30年后,他们的孩子跑到美国来,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招聘本地员工。30年前,中国还没有稳定的供电。而30年后,中国的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1.25倍。我讲述的一切,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习惯了GDP按一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的美国人,很难想象这样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如此之快,快到世界还没有准备好,甚至很多国人自己都还没有准备好,在部分国人的眼里,中国依然是一个问题多多的落后国家。上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带给国人的自卑情绪,还没有完全克服。  而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也在巨大的矛盾中。在一些人眼里,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生产着全球最大份额的工业品,中国的企业,已经对其它工业国的同行们,形成了巨大挑战。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国依然贫困落后野蛮,极度封闭,普通国人甚至连一颗茶叶蛋也吃不起。  无论如何,中国的巨变正在发生。  中国的经济正在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中国的崛起,必然会给其它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经过长久的积累,必然会改变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同样这种变化,也在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观点。
  在笔者展开更详细的论述前,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  草原上有一头狮子和一些野狼组成了食肉动物群,同时草原上的鹿和羊组成了食草动物群。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这个平衡中,狮子总是能吃饱的,但是狼就不同了,如果狼太多了,就有一部分会挨饿,时间长了,病狼就会饿死。总之,草原的生态会重新平衡下来。  在先进工业国(发达经济体)和原材料供应地及市场(发展中经济体)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现在问题来了,当这个草原上又凭空多了一头狮子后,这个零和游戏就面临着彻底的大调整了。  当中国以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的面貌出现的时候,必然有一些工业国失去了自己的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当年亚洲四小龙变成狼的时候,阿根廷和南非等国变成先饿死的病狼。而当中国成为新的狮子的时候,光饿死“欧猪四国”这几条狼可能是不够的,甚至其它一些体弱的狼,也可能成为狮子的食物。  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到原有发达经济体的地位。  2000年时,美国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86家,日本108家,欧洲156家,美国、日本加欧洲,占了450家。其它发达国家总计15家。中国11家(其中包含香港和台湾各一家,中国大陆实际为9家),其它发展中国家总计24家。  到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有132家,中国大陆85家(加香港的话89家,再加台湾的话95家),日本62家,欧洲141家。中国增加的份额,主要是从美国、日本和欧洲身上挖下来的,这也验证了笔者的观点。工业国之间是一个零和游戏。身子最弱的狼最先饿死,新成长起来了食肉动物才能吃饱。  在过去的十年里,部分发达经济体,频繁出现了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法国、意大利几乎年年有罢工或是骚乱,美国也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在2014年的春天,台湾学生甚至因为担心两岸“服贸协议”会影响到就业等,发起了占领立法院的“反服贸”活动。  在这背后,实质发生的是发达经济体国民收入的增长停滞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普遍出现了青年就业不足现象。西班牙、希腊等国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接近50%。年轻人就算勉强就业,也无法得到高薪的正职工作。各大企业,纷纷录用派遣员工来代替高成本的正式职员。在欧洲流行一个名词叫“1000欧元世代”,日本出现了“穷忙族”,韩国有所谓的“88万韩元世代”。台湾地区,出现了薪资收入16年不增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些名词。  当中国年轻人的收入,以每十年增长四倍的速度递增时。很多发达国家的青年人无奈的发现,他们到手的纯收入,甚至还不如他们的父辈。  事实上,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狮子加入游戏后,原有的食肉动物吃不饱了。奥巴马曾经说过,如果中国13亿人,如果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对世界是一个灾难。这是对这个现象的最深刻认识。  但是,中国人怎么可能甘于停留于贫困落后呢,中国必然会用自己的发展,去改变原有竞争格局。我们也有自己的幽默:也许中国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像发达国家一样富,但是,我们可以让你们变得和我们一样穷。  这个玩笑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当中国人逐渐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时,当中国人逐渐提升自己生活质量时,大多数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出现停滞,甚至一些“伪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倒退。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希腊和葡萄牙等国大面积的出现了居民收入下滑,几百欧元的月薪已经成为很多当地普通居民的典型工资水平,甚至台湾地区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和上海也相差仿佛了。  宏观的经济指标,也在验证这种变化。  在IMF最新的各国人均GDP排名中,中国在186个国家地区中,排名84位。2013年,在全球,比中国更富有的国家的总人口,是19.45亿,占到了地球总人口的27.55%。比中国更贫穷国家的总人口,为37.53亿,占了地球总人口的53.17%。  朋友们,以后出国旅行,或在国内遇到外国朋友时,要抬头挺胸,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半人口的富裕程度还不如你。  根据IMF的数据,中国2013年的人均GDP是6747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换算,2013年,中国的PPP人均GDP是11850美元。而根据笔者的分析,和其它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比,中国的人均GDP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估。无论如何,从任何技术角度上讲,中国,都不再是一个落后和贫困国家。  中国总人口占世界的19%,消费了全球30%的家电和26%的汽车,中国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远超日、韩、香港、台湾等东亚发达经济体。2013年,中国人出国旅游消费支出也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很多主要人均指标,已经远超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里,中国已经从发展中国家的梯队中慢慢突出,我们已经看到了前面发达国家梯队背影。
  上面列的数据中。笔者最看中的是汽车的销售。  笔者一直认为,汽车的普及,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汽车的普及,不仅说明人均财力达到了一定的门槛,还意味着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大量驾驶员的出现,也标志着当地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基础和科学素养。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里,能够购买汽车的,一般是收入相对富足且对未来有乐观预期的人群。这个人群的比例高低,很能看出这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前景和活力。  2013年12月,全球轻型车总销量达到7,340,323辆,同比增长7.7%。其中:中国汽车销量强劲增长20.2%,占当月全球销量的29.1%。  1-12月,全球轻型车累计总销量为84,272,207辆,同比增长3.8%。其中:中国累计销量为21,934,109辆,2012年同期则为19,213,601辆,同比增长14.2%。其中中国的增量占全球净增量的89%。  (注:图表另附)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中国每万人购买的汽车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去掉了发达经济体后再比较,中国每万人购车量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数倍。  2013年,中国大陆年均人口13.5738亿,购买了2198.41万辆汽车。中国每万人汽车销量162辆汽车。台湾年均人口2337.4万人,汽车销量258753辆,每万人汽车销量111辆。  你没有看错,台湾地区的汽车购买率,已然落后于中国大陆地区,而中国东部地区,更是达到台湾数倍。这个数据,就能看出两地在经济发展活力上的不同。  再来列一下,几个金砖国家的数据对比。  印度,汽车销量是255.4万辆,人口12.15亿(2012年数据)。每万人汽车销量是20.54辆。仅为中国的八分之一。  巴西,汽车销量376.737万辆,人口1.98292亿,每万人汽车销量190辆。  俄国,汽车销量277.7447万辆,人口1.42929亿,每万人汽车销量194辆。  南非,汽车销量65.062万辆,人口5298.2万,每万人汽车销量122.7辆。  (注:图表另附)  笔者列的以上四国,是学界公认经济较有活力的金砖国家,其中,俄国和巴西的人均GDP分别是1.48万美元和1.13万美元。南非的人均GDP约为6621美元,和中国基本相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中国是当今全球汽车消费能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样的消费能力,也在改变跨国企业集团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并发布最新的全球车型。有一些企业甚至开始为中国市场定制独有的车型。中国市场,已经是各大企业不能忽视的舞台。  中国不仅是全球注目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中国制造,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来自中国的产品。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企业,中国企业的成长都很快。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目前占最大比重的是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中国工业产品,从重工业的占比以及出口产品的类型分类来看,和大多数老牌发达国家对比,已经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联合国定义的四十个工业大类中,唯一在所有行业都能找到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家就是中国。你们能做的,中国也能做,你们做不到的,中国还能。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  在产量上来的同时,中国企业的综合能力也在提升。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产业链,拥有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还有最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这样的土壤上,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正在成长。在中国组装生产产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供应链和产业工人的最高性价比组合。  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巅峰的重要助力。  世界各国也纷纷重新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也曾经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美国。不过目前来看,收效并不明显。  笔者记得一个经典的画面:奥巴马总统曾在某港口做演讲,大谈要让制造业和工作机会回到美国。此时,一阵狂风吹过,吹落总统背后大型机械上覆盖的美国国旗。露出了四个中文大字商标:“振华重工”。  那时,笔者的心里有抑制不住的莫明激动。  在各行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追赶者角色,在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了超越和创新。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互联网普及后的新经济时代的。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完全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跟不上这个节奏的企业和经济体,就会在这场全球竞争中掉队。  很幸运的是,中国企业成功的把握住了这次的机遇。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加入WTO的双重机遇,实现了对传统强者的弯道超车。  互联网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也加速了传统行业技术的流转和公开化,缩小了各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十多年过后,企业竞争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技术领先上的竞争,转变成效率领先,概念领先,模式领先,用户体验领先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上的竞争。  笔者个人的理解。互联网时代以来,新经济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门户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明显是走在中国前面的。雅虎和google,明显比中国同类企业出现更早,规模也更大。中国企业模仿美国,出现了网易,新浪,搜狐等三大门户,也出现了百度这样的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电子商务阶段,美国最早出现了amazon(亚马逊)和ebay之类的企业,也出现大量了专业细分的电子商务网站。中国也迅速的出现了京东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十多年的发展后,中国企业在销售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美国同行,在美国,顾客是不可能享受到京东的一天三送的服务的。那种上午下单,中午就收件的效率,只有在中国市场上才会出现。同时阿里的销售规模,已经远超美国的同行。阿里在美国上市后,总市值高达上千亿美元,远超全球的同行。  第三个阶段是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为代表的。结合了移动支付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活力的新应用模式。像余额宝这样的金融创新,虽然还有很多政策或是模式上的问题,但是不能否定,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国外竞争者的前面----不论是规模还是模式。  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的质变阶段。类似的案例,还有“微信”等,海外版的wechat,在台湾和北美已经有很多用户。“微信”提供的服务和用户体验,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  阿里和腾讯这些企业,开始学会整合各种线上线下的资源,提出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很多方案,是只有在中国的产业土壤上才会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这样土壤上,早晚还会诞生出更多世界级企业。  从传统产业,到互联网产业。同样的故事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改变了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竞争的天平,正在慢慢向我们这个方向倾斜。  中国不再一穷二白,西方也不再那样光鲜亮丽。中国正在颠覆原有的格局!
  二. 美国并没有那么美  ---每年有一百七十万美国家庭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账单而破产。  笔者在2012年至2014年,三赴美国,累计在美国生活了9个月,期间,开车自驾的总里程超过了1万英里(每英里约合1.6公里)。打开笔者手机上的谷歌地图,标注的“星标”密密麻麻,遍布十多个州的数十个城镇。在美国,开车出行和自助加油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一点也不为过。绝大多数城市,密度是相当稀疏的。有时候,为了去喜欢的中餐馆吃饭,需要开车近一个小时,甚至,去中国超市买个菜,也需要翻山越岭的开上40分钟。  笔者去过纽约等大城市,也去过小乡村;住过酒店,也租住过公寓。虽然谈上不了解美国,但是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事实上,真正到了这个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笔者的世界观才算完整。  毫无疑问,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大多数领域,美国的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赞美的话,在媒体和网络上可以找到无数,这里不再重复。  在笔者看来,西方发达国家中,欧洲适合旅游和度假;澳洲新西兰适合养老,而美国适合工作创业和生活。当然,美国本身的问题也不少。笔者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在新闻和报道中看不到的那个美国,聊聊美国的养老,医疗,教育以及美国的人。  美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相比欧洲国家来讲是比较低的,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被医疗保险体系覆盖,数千万美国人缺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奥巴马总统曾希望在他的任内,推动基本的全民医疗覆盖。但是他的这个提案,在美国国会和社会上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尤其在美国政府因财政问题几近停摆的情况下,奥巴马总统完成他的宏愿的机会并不大。  同时,美国当局对养老的支撑力度是比较小的。在2013年,美国的养老金刚刚有了一次上调。按照上调后的系数,联邦政府发放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每人每个月为1261美元,夫妇家庭则平均为2048美元。丧偶的女性如果带有两个孩子,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为2592美元。丧偶的老人,每月养老金平均为1214美元。伤残人士每个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为1132美元,如果伤残人士有配偶和一个孩子,每月的养老金可上升到1919美元。  仅依靠联邦政府的公共养老金,很难维持美国公民在退休后的生活。尤其在美国,生活成本中的刚性开支比较大,很多费用,极难压缩。例如房产税,在不同的州,往往达到房子价值的1%-3%不等。仅房产税,加管理费和水电开支,就很容易超过1万美元每年。再加上美国人必须的汽车的开支及高昂的医疗保险,金额很轻易就上去了。普通退休老人,仅依靠公共养老金,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也有一些企业会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并会和员工一起缴纳401K退休储蓄。这样,员工在退休后,还能拿到一笔额外的退休金。但是这仅限于一些经营良好的大中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员工,尤其是常年打零工为生的美国人,在退休时,只能领取数额极低的养老金,极端的情况下,退休金不足800美元。甚至不够支付房租或是房产税的。  很多美国老人,因此没有退休的概念,笔者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里,还遇到过80多岁的荷官或是服务生。普通美国年轻人,也往往需要努力拼搏赚钱,来应对养老的挑战。  和低福利相对的,美国劳动者在税收上的负担要比欧洲的居民低得多,尤其是对高收入者的税率,要比欧洲温和很多。  相对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促使美国人更勤劳的工作来应对挑战。美国人在收入分配上的灵活,尤其是对高收入者更开放的税收政策,刺激着年轻人努力成为富人。  可以这样讲,美国相比欧洲,更加崇尚丛林法则。如同高晓松老师在“晓说”节目中提到的。当年在欧洲大移民时代。崇尚自由冒险的人选择去了美国,而喜欢过安逸生活的人,选择去了新西兰。在美国社会,竞争和挑战并存,绝不像欧洲一般,已经进入一种平稳的平均主义状态。  和欧洲社会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较小不同的是。美国各个阶层、各个职业之间,收入差距非常悬殊。  美国很多州,在沃尔玛超市上班的收银员,只拿7-8元每小时的最低工资。在很多州的法律中规定,如果一个雇员在某个企业每周工作超过35小时,企业就要把这个员工当成正式职员看待,并给他提供更完整的福利待遇。为了逃避这个法规,沃尔玛公司把大部分收银员每个星期的工作时间限定在35小时以内。  按一个月工作4周,每周35小时计算,每个月工作约140小时,如果每个小时工资达到8美元,那这个员工的税前月收入为1120美元。事实上,很多没有大学文凭又不能从事繁重体力工作的美国人,就在拿这个水平的收入。  社区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从事比较低端的工作。拿美元月薪的比比皆是。很多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在今天的就业环境下,很难立刻成为大公司的正式职员。为了获取必要的收入和工作经验,他们也会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或是加入人力外派公司,外派到其它公司担任外包员工。这样的外派人员,收入往往也是偏低的。  正规大学的毕业生,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后,有机会进入大中型公司担任专业、技术类工作。这个时候,拿5000美元或更高的工资,是比较正常的。一般到了这个级别的员工,企业就要为他提供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例如要为员工提供覆盖家庭的医疗保险等。  拥有大房子、大汽车,太太不用上班等等,也只有在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的美国家庭中才能实现,这也是目前美国社会比较主流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个世纪60-90年代,大部分美国家庭都能达到类似的中产水平。而如今,社会分化慢慢严重,中产家庭的比例正在逐渐减少。  在大公司或新锐公司担任管理职位、资深工程师或是行销专家的行业精英们,拿十万美元以上的年薪是非常普遍的。而对医生来讲,拿20万年薪是起步价。当然,这样的职位,对普通人来讲,是有挑战的。没有一个像样的学位,没有一技之长,是极难进入大公司供职的;没有一个Doctor(博士)的学位,也是没有办法成为Doctor(医生)的。
  好帖!请楼主继续。  
  而医生的高收入,事实上是以全社会的高负担为代价的。  笔者有一位同事,正在为就医问题苦恼着。  他在不久前,由于肠胃不适去了医院。由于初来美国经验不足,加上当时感觉比较难受,就直接开车去了附近的医院看了一个急症(正常情况下,病人应该先预约门诊医生,这样收费会便宜一些。但是这种预约,往往需要排队等很久。以前就有故事:有病人预约后几个月后才排到诊疗,结果癌症直接从中期变晚期了)。  由于看的是收费很贵的急诊,他当天很顺利的得到了处理,医院安排他抽血拍片,并有一位医生帮他诊疗了一番,给他开了一点药,让他回去了。  过了两天,他感觉情况并没有好转。再次回到医院,一位护士把他带到一个房间,准备抽血。刚刚扎下两个针头,另一位护士冲进来说:他上次抽过血,这次不用了。于是两个护士突然间都消失了,把他扔在房间里一个小时没有人理,而他手上还插着两个针头。  在他打了数个电话后,终于有人过来帮他拔了针头,他说想再见一下上次看病的医生,结果医院的答复是,医生去休假了,让他下周再来。  他回到家里后,陆续收到两次就诊的账单,总计金额高达2万多美元,在保险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后,他自己要承担的自费部分是2000多美元。更让人感觉离谱的是,他第二次去医院时,完全没有接受到任何有效的服务,但是医院依然给他寄过来高昂的账单。他愤怒了,给当地的管理当局打了投诉电话,但是目前完全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答复。  询问了一些细节,笔者才发现,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当复杂。医生更像是挂靠在医院下的个体经营者。我同事收到的账单中,每个医生都有单独的账单寄过来。麻醉医生会有单独的账单寄给你,给他看病的全科医生也会寄,医院会寄出整体服务的账单,就连负责拍片的地方,也会有单独的账单。而且这些账单张张价格不菲。例如,医生只是按了一下肚子,问了几个问题,开了点药,前后十分钟左右,收费900多美元。  这样的收费水平,不是个案。笔者的另一位同事,手指在关车门时不小心夹到了,指甲下面有一些淤血,肿涨起来。到医院后,医生在指甲上打了一个小洞,把淤血放出来了,这样的小处理,账单寄过来,保险承担大部分后,自己支付的部分,一千多美元。  上面笔者提及的两位同事,由公司负责购买高昂的保险,保险负担的比率是比较高的。而在美国,不是所有人的保险都可以覆盖80-90%的,调查显示,整体上,美国医保只覆盖4成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医院帐单的一半左右,是需要自费承担的。  笔者认识的一位台湾朋友,拥有美国和中华民国双重身份,作为一个美国人,她是有美国的医疗保险的,但是当她需要做一个中等规模的手术时,硬是没敢在美国看病,而是买了一张机票跑回台湾了,因为在台湾,那怕自费支付,也比在美国保险覆盖后更便宜。  如前文所讲的,在今天的美国,还有数千万人,完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没有保险的美国人怎么办?  美国医院有一点比较好的地方是,医院总是先看病,再收费。在美国,有一个社会信用体系。每个美国公民包括部分外国人(持学生签证和工作签证的外国人),都会有一个社会安全号,这个SSN号码会记录你的全部信用信息。  没有医疗保险的病人,也可以先治疗。如果他有偿付能力,就可以和医院、医生讨价还价。只要沟通得当,往往可以把数字惊人的单子,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例如,我有一个同事,做了一个脚上的小手术,单子要上万美元,但是他太太也即将生孩子,他向医院及医生求情,说最近两个人都在医院,开支太大。结果,医院和医生大发慈悲,只收了他2000美元。  但是所谓的合理价格,也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小病需要数百到上千美元,大手术就不要想了,基本上就是破产的意思。在美国,每年有170万家庭,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账单而破产。换算一下,相当于,每年有1.5%的美国家庭因为医疗费用而破产。一个普通家庭在30年内,有接近一半的概率会因为医疗费用而破产一次。  在和医院和医生谈过价格后,还可以申请分期慢慢还。我听说过的,有人在医院生了个孩子,申请账单分期三十年还的。  没有保险也无力支付的美国人,可以寻求其它社会帮助。例如向一些慈善机构申请救援,如果满足条件且审核通过,慈善机构可能会帮你支付掉账单或是承担掉其中的部分。  还有一些人无力承担,也得不到社会的帮助,于是选择干脆不交。这种单子最后会由政府来买单,但是这一种情况,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信用。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很严重的。  在美国,如果你出现了信用不良,那以后想办信用卡,想买房,想分期付款买车就基本不可能了。房东会选择不把房子租给你,企业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不录用你。他们在和你打交道前,可以通过你的SSN,查询到你的信用情况。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出现信用不良,基本上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很难再从贫困中爬出来。  对大多数的普通美国人来讲,医疗卫生开支,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美国是高收入国家中医疗价格最昂贵、服务效能最差的国家。美国医疗消费占GDP的比重,过去几年一直稳居17%以上(2012年占GDP的17.9%)。也就是说,美国人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六分之一,最后又花在医疗上了。而相比之下,中国医疗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上下浮动(2012年占GDP5.4%)。
  @handsetft
16:16:43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逆袭  引言:  ----像你们中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数月前,在一个印度的旅游类网站上,笔者看到一些描述中国的图片和文章,有些是在中国工作旅游的印度人发的,有些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发的。  因为好奇,笔者也贴了一些照片,很快,得到不少印度网友点赞。出乎我的意料,印度网友对中国很感兴趣,甚至有人向我咨询房价、公积金等话题。这个论坛里的印度网友,大多爱好摄影,能讲英语,算......  -----------------------------  20年前也没有你说的这么不堪。20年前的1995年5月,我小学六年级马上毕业,那时候私人汽车的确凤毛菱角,但是电话已经开始普及。我家所在的西部偏远乡镇,停电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电视已经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已经接通,天然气也已经通上了。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人均医疗费支出8895美元,公共医疗支出占比46.4%,人均自费4768美元。而同时,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322美元,公共医疗支出占比56%,人均自费142美元。  也就是说,美国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公共承担的比例比中国还要低,而个人承担的人均金额是中国的数十倍,远高于两国国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根据统计,在美国,预约挂号的费用,一般是120美元左右(在美国,通过保险,挂号预约需要一周,接下来的检查往往要等几个月)。而无需挂号的急诊,问诊费用一般为450-600美元。急诊加救护车出动一次,则至少几千美元了。在美国,一个阑尾炎这样的中小手术,费用约平均为26000美元,生一个孩子,从产前检查到生产护理,平均为52000美元。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情况。笔者的儿子,在春夏之交时得了肺炎。按目前正常的流程,需要先去社区医院诊疗,如果社区医院认为有必要,再开转院证明,转去大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按以上流程走的话,小朋友的治疗是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的覆盖的。  由于爱子心切,笔者跳过了社区医院,直接把他送到了三甲医院治疗。由于违反了流程,我只能自费承担全部费用。医生开的处方是挂水四天。从挂号到医生诊疗,到医护人员的皮试挂水,到口服药,包括在医院使用的器材药水以及占用的床位费,四天的总费用是700多人民币。笔者在手机上和美国的朋友聊天,说我正带着儿子自费看病,朋友客气的问候后,开玩笑说:你真有钱。我回复他说:四天的治疗,总计100多美元。他半天才回复:不可思议。  美国医疗体系,实质的结果是让医生以及保险公司发了大财。而中国人在批评中国医疗服务水平低、收费高的同时,却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医疗系统,已经是很多国家国民羡慕的对象了。下面的数据证实了我的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人类预期寿命、死亡率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9个方面。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6岁。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该年度报告汇集了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最近的卫生统计数据,其中人均寿命是最受关注的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协调员科林?马瑟斯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已经从1990年的64岁增加到2011年的70岁。”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瑞士和圣马力诺三国人均寿命最高,达到83岁;其次为澳大利亚、冰岛、芬兰、以色列、新加坡等国,为82岁;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6岁,远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高过很多高收入国家。  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中国以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要长10年以上。而人均医疗费用开支比中国高30多倍的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比中国长了三年,为79岁。  聊完了医疗,笔者要来谈谈教育。  笔者在美国期间,拜访过哈佛,麻省理工,耶鲁等名校。在平时开车的时候,也经常能在路边看到一些建筑上打着大学的字眼。  事实上,美国的大学,可以大约分几类(一些特殊的学校和军校不在分析之列):  第一类是社区大学。  第二类是州立的大学。  第三类是私立大学。  第一类,社区大学,应该是地方上设立的学校。有点相当于国内的专科,二年制,毕业后,可以转到州立的大学继续本科学习,或是直接就业。这类学校的学费是比较低的,甚至最低只有几千美元一年,但是教育质量,是非常基础的。  第二类,州立大学,这类大学是公立的,州内的学生上学,学费比较便宜,好一点的学校,可能一两万美元,差一点的,几千美元也有。外州的学生跨州过来上学,学费会更贵一些,州立大学里,有一部分学校还是比较出名的,例如加州大学下面的工学院,应该就算是世界性的名校。  第三类,私立大学。名牌的常春藤联盟成员,绝大多数是私立大学,学费4.5万美元一学年起,但是这类学校,学费只是学校收入的一部分,学校主要是依靠校友捐赠以及“校产”的投资所得来维持运作的。  以上的费用,仅指一年的学费,没有包括住宿和日常生活费用在内。在美国上大学,大多数情况需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那怕住学校的宿舍,成本也一点不低。这笔开销比在国内大学的宿舍明显要高很多。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开支,就是书本费。美国的书是比较贵的,教材大多数需要自己去买。每门课,教授可能会指定一本或是多本教材。而教材的价格,上百美元是很正常的,基本上,他们买一本,就够我们国内学生一个学期所有的教材和杂费了。所以,很多美国学生选择买二手书,或是借书后自己复印。  2013年,一位美国学生在本州读大学的话,一年的典型开支是25000美元,这包括了平均约为12000美元的学费,5000多美元的住宿费用,伙食4000多美元(固定收费,如果你没有用完限定的用餐次数,过期作废),书本费加杂费近4000美元。  如果学生想去其它州的公立大学学习,那每年的学费立刻飙涨到近4万美元,总的年开支,会上升到5万美元以上。而如果学生成功考入私立名校的话,这个费用还要再额外增加一些,因为私立学校的学费是不论是否本州或是外州学生的,至少在4万美元以上,另外,这些学校的住宿伙食费也更贵一些。  而目前,中国大学的学费,主流是人民币。应该讲大多数学生的学费应该是在5000或是略高的一点的区间里。超过这个水平的,大多数都是特殊专业(例如文体类的,医科,艺术类的学费比较高)。同时在中国,还有很多特殊的专业是不收学费或是学费极低的。  在2000年的时候,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还不到1000人民币,当时,城市有大量的下岗人员。而他们的子女,差不多刚好是上大学的年纪。所以在刚刚推出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时候。的确是被很多人骂的,当年也的确出现了部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10多年过去了,国民的平均收入增长了4倍多,但是大学的学费仅经历了比较温和的调整。  最近两年,上不起大学的抱怨不多了。媒体或是网上类似的观点已经不多见了。大学学费目前只相当于一台高端智能手机的价格。在打工妹们都人手一台iphone的年代,还说上不起大学的,应该不是主流的声音了。  个人感觉,当前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可支配收入比,和我们当前的汇率差相当。也就是说普通美国人,拿一个月,中国人也是这个数字,但是人家拿的是美元,我们是人民币。如果再对比学费(不考虑教育质量的差距的话),可以看到,在大学教育阶段,美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是高于中国的。所以有很多美国人在毕业十多年后,还在还大学阶段的贷款。
  谈完了大学,笔者想说说基础教育阶段的美国教育情况。为了写好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还采访了一位在美国长大的香港人。  结果笔者发现自己上了一个大当。公知和部分媒体一直告诉我们,美国在普及教育阶段,是免费的,学校还免费提供一顿午餐。经典的段子是:下大雪的日子里,学校还要用校车把所有学生接到学校。原因是怕穷人家的孩子家里没有暖气,吃不起饭。所以学校可以用这样方式,让穷人的孩子也有尊严的过大雪天。  当时,我完全感动了。认为这真正体现了进步社会的道义水准。  而美国人告诉笔者的真相是,大多数学校是没有免费午餐的,尤其在公立学校,至少他没有见过。可能在收费比较高的私立学校会提供中午包餐。他说,如果大雪天,城市一般就宣布放假了。公司和学校,都不用去了。  他在上中学的时候,是带饭的,因为中午只休息一个小时,不够上街买东西来回的。在美国,从学校出来,开车十来分钟,才能找到餐厅之类是很正常的情况。更何况,大多数高中生还没有拿到驾照,所以他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自己带饭。他说有一些学校也有餐厅,但是需要学生自费购买。  在美国也有学区房的概念,买或是租学校附近的房子,就有机会进入学区所在的好学校。所以这个区的房子价格也会被炒起来,这和国内几乎是一样的。更甚至,有很多家长担心公立学校治安太乱,直接花钱把学生送进私立学校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私立中学,每年的收费平均在1-2万美元。  不同的学校,教育质量差别很大的现象,在美国也很严重。  在美国,社区的税收是这个地区社会福利的来源。社区的市政服务、雇佣警察的开支,都是用纳税人的税收支付的。在好的区,警察会经常巡逻,社区服务良好,治安良好,社区的学校师资强大。但是在差的区,因为收不到足够的税收,往往连政府部门和警察也没有,完全是无政府状态,在这样的地区,期待能有一所好的学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大家可以到网上找一下底特律的故事,在大型汽车工厂关闭后,当地失去了大量高薪岗位。大量高收入的群体搬走了。这直接导致当地政府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收入,地方的道路无力维护,大量基础设施停摆,甚至晚上,路灯也因为没有钱无法点亮。为了降低开支,学校只能控制费用,裁减教师,因为无力供养警察,部分区的警察局也解散了。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治安问题的严重,大批中等收入人群也搬离了这个城市,这直接导致当地商业环境的崩溃,更多的人失业了。如今的底特律,人口只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分之一,且绝大多数人口是黑人。有些社区,变成谷歌地图上不标注,州属警察也不敢进入的“黑洞”。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谈有优质的学校,是多余的。  关于美国较差的区,教育质量一般的公立中学的水准,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美国的8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二年级,班上还有大半同学,没有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类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家可以想象。  中国的基础教育,也许覆盖率还没有美国高,但是在教学质量上整体超过美国,是没有问题的。PISA的结论也支持我的观点,中国中学生在全球中学生的能力测评中,连年排名第一。甚至每一项得分的水平,都要领先国外同龄学生好几个年级。  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优良,是大家公认的。在美国顶尖的研究类大学里,充斥着中国留学生。MIT(麻省理工)的教授们心里清楚的很,要招又便宜,又好用的学生为自己打工做项目,还是要从中国科技大学,哈工大这类学校里找。中国学生在项目里上手快,理论基础好,又肯吃苦。所以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宁愿把奖学金给这些中国来的留学生。  目前美国的留学生中三成以上是中国学生,在顶尖大学的研究生中,中国留学生占的比例还要更高。我在麻省理工逗留了半天,遇到的一半学生是东方面孔,有时候,前后左右,都能听到有人用普遍话在对话,我几乎有错觉,是不是穿越回国内某大学的校园了。  如上所谈,由经济条件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美国人,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是不平均的。而这种不平均,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社会慢慢形成不同的阶层。  普通穷人家的孩子,上教育质量较差的公立中学,然后上个社区大学。毕业了大多从事低薪、临时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  中产家庭的孩子,家里资助他读一个中上水平的州立大学没有啥大问题,毕业了,从事白领工作,依然还是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  富有家庭的子弟,或是能拿奖学金的优秀学子,上私立名校。美国的精英层甚至白官的主人们,基本都从名校出来。名校中的学子,要么是聪明人,要么是有钱人的孩子。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后,组成了美国新的精英阶层。  当然,极少数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是能够打通美国社会的上升渠道的。  我们经常听说的故事,是美国人在车库创业,Dell、苹果是如此起步的,Facebook也是如此。  车是美国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在美国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车和老婆不外借。  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典型环境是town house,也就是郊区的联排或是独幢房子,在这样的房子里。每户家庭都会有一到两个车库。每个车库足够大,大约有十多个平方米,且有电力供应。在不放车的时候,足够容纳多人在里边办公。  在车库创业,省去了高昂的办公楼的租金,这是美国科技精英们喜欢的起步之地。在很多故事里,IT巨头们,都是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始工作,用数十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透支或套现换来启动资金,来开始他们辉煌的人生。  这样的故事,也的确只有在在美国才会出现。因为在欧洲的大城市,大多数房子连个车库也没有。很多欧洲年轻人,拿1000多欧元的月薪,甚至无力租住公寓,更别提车库了。  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相当比例的优秀人才,来自全世界各地。他们崇尚的冒险精神。他们敢于在车库里开始创新之旅。  每年,都会有几十万上百万的留学生进入美国,他们中间的精英,通过H1b,绿卡等方式,留在了美国,为美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血。同时美国大量的优秀大学,也培养出大良的本土的精英。两者的融合,是美国这些年持续发展,且不断涌现出革命性创新的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下半叶到今天,全球大多数革命性的创新都来自美国,绝不偶然。IBM把人类带入了个人电脑的时代,MOTO把人类带入了移动通信时代。在美国人发明并普及了互联网后,直接改写了人类的文明史。Google,Amazon等公司开辟了一个个全新的领域,完全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伟大创新,才是美国最强大的地方。这是远比美国的十艘航空母舰更强大的基因。每年,全球的顶尖精英们,在这样的美国梦的召唤下,挤入了美国的顶尖大学。  除了人才质量外,美国人也比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国民更勤奋。这可能是很多国人没有想到过的。  笔者有一次在美国早上六点多赶飞机,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堵车。通勤上班的美国人,在早上六点多,已经把高速公路上塞满了。很多美国人习惯开车一两个小时上班,加上很多公司是弹性工作时间,可以早到早走(主要是很多美国家长下午要早点离开去接孩子放学)。很多美国人在清晨六点多的时候,已经奔忙在路上了。  网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段子,说哈佛大学的精英们,不光优秀,而且比我等凡人还要更拼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凌晨三四点,还灯火通明,人满为患。笔者这次,还特意去哈佛大学膜拜了一下这个图书馆。  相比之下,在欧洲,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情况的。以英国为例,商店晚上六七点就关门了,周日和假日里商场超市居然通通休息。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和美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人的日子比欧洲人要好过很多,笔者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不过,目前美国的人口结构和教育问题也遇到了一些新挑战。拉美裔和非洲裔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在改变着这个国家的教育传统。根据最新的调查,在新生儿后,美国白人占比已经低于50%。大量的拉美裔和非洲裔的家庭,由于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所在社区的环境等原因,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美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出现基础教育的质量下滑。  另外,如前文所述,美国的大学教育正变得越来越贵,学生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直接决定着他能去学习的大学的档次。而大学档次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将来的就业、收入及社会地位。在个意义上来讲,美国社会中,门第正在慢慢形成。大量中下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可能因此得不到足够多的发展机会。这也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美国社会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美国人很讲秩序,人和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让让人舒适。初来美国的人,都会被这样美好的感觉所感动。但是同时,美国也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总人口只有中国的几分之一,但是发生的每年的凶杀案和被送进监狱的犯罪份子数量都是中国的好几倍。美国人每年的凶杀案死亡率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美国人,如果活到100岁的话,那他这辈子有1%的可能性会因为凶杀致死。  美国有很多慈善家,声称捐出了世界上最大金额的财富,但是每年,还有无数美国人,因为无力承担房产税,被当局收走了自己的房子。每年,有无数美国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医疗账单而破产。我们有必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这块神奇的大陆。  在中国人努力实践自己的中国梦时,美国这个样板是绝对值得深入研究的。
  三. 欧洲和日本逐渐掉队  ----欧洲各国和日本有成为二流国家的可能  笔者第一次去欧洲,是2005年9月。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踏上发达国家的土地。  从上海出发,飞行十二个小时,到达伦敦希思罗机场时,笔者还在兴奋中。打车约4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一路上,不断跳动的出租车计价器,提醒笔者,这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车费加小费,总计55英镑,以当年的汇率(2005年时1英镑可以兑换到15元人民币),约合825人民币。消费高,这是笔者对英国的第一印象。  笔者还记得当时买火车票,从伦敦附近的小城雷丁(Reading)到英国中部的重镇曼彻斯特(Manchester),全程大约是3个多小时,往返的火车票是60英镑,约合900人民币。在伦敦,坐公交车,比较通常的价格是2英镑一次,约合30人民币。伦敦的地铁,基本上是4英镑一次,如果跨区或是到比较郊外的位置,费用还会更贵。  当时住的酒店,很老旧的房间,最多两星级水平,房间里摆放的还是14寸的球面电视机,收费80英镑,约合1200人民币一晚上。  笔者还记得当时在英国理了一次发,加上10%的小费后,收了15英镑,约合225人民币,但是提供的服务质量不敢恭维,在国内,笔者最多给5块钱。  在英国,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和国内相差得不多。但是只要涉及到人力相关的服务行业,价格立刻会是中国的十多倍甚至更高。  高消费之外,必然要谈谈高收入。  笔者还记得,当时客户的普通工程师,月薪4000英镑,折合人民币是6万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数字给当时的笔者多大的震撼。要知道,在2005年,如果能在北京或是上海找到月薪6000人民币的工作,算得上是大公司的精英了。  当时的欧洲,不说如日中天,也算得上是全世界羡慕的对象。在2005年到2007年之间(经济危机发生前),英镑和欧元非常坚挺,以美元计算,欧洲人的收入甚至高过当时的美国。欧洲的文化,欧洲的历史,欧洲的时尚,让他们成为全世界心目中的偶像。  西门子、诺基亚和阿尔卡特还在鼎盛时期,欧洲内部的融合也在加强。  当年的欧洲,正在大整合中。在欧洲有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欧盟。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国。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简称欧共体)发展而来的。  第二个概念是欧元区,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共有18个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 、芬兰 、法国 、德国 、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 、葡萄牙 、西班牙 、希腊 、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 、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人口超过3.3亿。  不过,不是每个欧盟成员,都加入了欧元区,例如英国依然在使用英镑。  在这之外,还有第三个概念,那就是申根区。  日,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国的代表在申根附近摩泽尔河的一艘游船上签署了旨在消除内部边界控制的《申根协定》,从而拉开了这些国家居民自由流动的序幕。  截至2008年底,申根的成员国增加到25个: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士和马耳他。  也就是说,申根的成员国的国民,可以在以上25个国家的范围内,自由行走。而不再需要通过海关和边检。  而拿到任何一个申根国家签证的外国游客,也可以在这25个国家范围里来去自如。  笔者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描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  2010年的时候,笔者安排了一次在欧洲的商务旅行,笔者当时办理的是意大利的签证和英国签证。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但是并没有加入申根区,也没有加入欧元区,所以,在出发前,我在换了欧元之外,又单独换了一些英镑。  我在意大利参加完会议后,坐飞机去巴黎。由于是申根成员国之间的内部的航班,如同国内的跨省航班一样,没有经过海关和边检,就直接登机了。  在巴黎完成业务后,笔者和另一位同事乘坐“欧洲之星”快速列车前往德国科隆。火车全程大约三个小时,中间经过了比利时和卢森堡。  这次旅行很愉快,笔者也深刻感受到申根和欧元给当地人带来的便利。如果再早十年,一个游客坐这样一趟列车,他需要提前申请各国的签证。在途中,他需要不停的下车,过海关,在每个国家,他需要兑换当地的货币才能消费。而现在,却如同国内旅行一般方便和自由。  结束德国的行程后,笔者又坐火车从法国前往英国,这一条线路是非常著名的,因为火车会穿过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不过这次的旅程就有点不同了。在笔者登上这趟国际列车前,笔者在巴黎车站,先经过了边检。因为,英国不是申根国。  当笔者到达英国后,携带的欧元也无法使用了,英国人依然在使用英镑。  当笔者完成以上行程准备回国时,笔者又面临了一个退税的问题。去过欧洲的朋友一定了解,在欧盟成员国中,有一个共同的法律,外国游客,在回国前三个月内购买的商品,可以申请退回商品价格中的消费税。根据各国法律的不同。这个税率大约在10%到20%的范围。  也就是说,各国商品的价格中,已经包含了消费税。但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讲,他们没有义务为欧盟缴纳消费税,在离开欧盟前,游客可以要求欧盟当局退还这笔税费。  在意大利和法国,只要游客一次性购买的商品超过一百多欧元,就可以要求商家给你提供一张退税单,上面会注明你购买的商品价值,内容和应退税金金额。而在非旅游国家,这个门限值低很多,在德国和英国,游客只需要购买超过几十欧元或是几十英镑的商品,就可以申请退税。  笔者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购买的商品,都达到了退税的标准,因此,笔者从英国登机回国前,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退税柜台办理了以上四国消费的退税。英国虽然不属于欧元区和申根国家,却是正宗的欧盟国家。所以,在其它欧盟国家发生的退税申请,在英国一样受理。  最后的结果是,笔者在英国,拿到了欧元现金的退税。  当笔者拿到钱的时候,还在感觉不可思议。十多年前的欧洲,已经在实践这样的融合了。在那个年代,欧洲是那样的强大,欧洲正在快速的变化中,欧洲一派繁荣。当时的笔者,完全无法预料到,在短短不到十年里,欧洲就会出现急转直下的变化。
  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欧洲是重灾区,欧洲多国经济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所谓的“欧猪四国”。在英文中,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首字母分别是PIGS。因此媒体也把这四个国家称为“欧猪四国”。  在最糟糕的时候,从宏观上看。“欧猪四国”财政恶化;国家财政赤字都达到GDP的8%以上(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GDP的3%);不符合欧元区标准,引起欧元危机!  正常情况下,GDP能够转换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发达国家也不超过40%。  也就是说,以上国家每年的政府财政赤字,几乎都达到了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规模。  巨大的财政赤字,直接导致政府每年的收入,在偿还了高额的国债利息后,剩余部分,已不足以支付政府的各项开支及国民的福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各国的办法是增发更多的国债,向国民和投资者借取更多的资金,来填充当前的窟窿。当这种模式再也难以为继时。“欧债危机”就发生了。  这次危机,也正式表明,欧洲国家已经无力再延续之前的高收入、高福利生活方式了。原来“从摇篮到坟墓”的模式再也无法坚持了,欧洲多国纷纷立法延迟了退休年龄,来延缓养老基金破产的时间。普通员工一周只工作三十多小时,就可以享受美好生活日子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改变是痛苦的,触及到了国民的利益,也遇到了极大的反弹和阻力。  在微观层面上来看,欧洲各国企业的正式员工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企业新增员工大多是低薪,低福利的派遣制员工。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业率极低。在希腊和西班牙,最极端的时候,甚至有超过50%的年轻人处于失业或是半失业状态。那怕勉强就业的年轻人,拿的也是一千甚至几百欧元的工资。这样的收入,极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  在法国和意大利,年轻人的罢工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笔者就亲历了一次。在《罗马假日》电影中,有一个经典场景是在一个喷水池边拍的。那天,笔者经过这个景点的时候,罢工的人群用染料把这个池子里的水染成了血红。在巴黎,连续好几年,都出现了街头骚乱和暴力行为,巴黎每年夏天,都有上千辆汽车被示威者焚毁。  欧洲人享受的高福利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甚至比美国的保障水平更高。但是,欧洲人的税率也是非常高的。很多国家针对普通工薪族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高达30%以上,法国对高收入者的最高边际税率甚至可以达到80%。  坚持全面福利社会,强调收入二次分配,导致了大量欧洲人不再崇尚竞争。例如,笔者在意大利的某客户,办公室打扫卫生的大妈,月薪接近1000欧元一个月,前台女文员是1200欧元,有多年经验的客户经理,月薪是1500欧元,他们的上司,部门经理的收入是2000欧元左右。经过税收调节后,部门经理的实质收入,只比打扫卫生的大妈高了不到二倍。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多少年轻人会为了高薪去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下大力气去学习难掌握的理工学科?他们自然会选择更轻松的专业和岗位。  这种心态,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效率低下。  笔者有一次去客户在罗马的办公室开会。当我十点到达时,客户的员工还在陆续到来。甚至到十点半的时候,员工还没有到齐。姗姗来迟的客户,见面后直接邀请我去楼层休息室喝点咖啡再谈事情,结果我发现,休息室里,其它员工们也都在三三两两喝咖啡聊天。  下午1-3点是午饭时间,五点左右,人就走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企业,谈何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十年,欧洲企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退步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制造业,很多阵地丢掉了。西门子、诺基亚,飞利浦等的衰弱就是最好的案例。  欧洲的企业模式,欧洲的人才,再也跟不上其它地区尤其是东亚企业和人才的竞争节奏了。在各行各业都缺少革命性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成本和效率上的比拼。而这两项,恰恰都是欧洲人的短板。  当然,欧洲企业也在做调整。  我们还拿英国举例。2005年的时候,笔者客户的员工都是英国本土的工程师,月薪是4000英镑,以当时汇率,折合6万人民币。而2010年,笔者再次拜访同一个客户,他们实验室里的工程师,大多数已经换成了印、巴的技术移民。理由很简单,英国本土的工程师,大多数年纪偏大了,成本也更高,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理工类专业,英国很多企业,开始把工作岗位外包给了印度的公司,或是直接从印度和巴基斯坦招聘技术移民,只需要开不到2000英镑的薪水,就可以找到人才。这样,以英镑计,企业的成本减少了一半,以美元和人民币计,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二。  更换了部分外籍员工后,成本有所控制,但在效率上,欧洲企业依然处于劣势。  有一家美国企业的老总,本来计划收购一家法国企业,但是到实地调研后,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有媒体采访他原因,他回答的大意是:法国员工十点才到办公室,工作日的七个小时中,有一半时间在喝咖啡,吃午餐,或是下午茶,下午五点人就走光了。这些一周只工作四天半的员工,成本居然比美国还贵。最后他总结:我是傻瓜才会投资这里。  报道出来后,媒体一片哗然,还差点引起政治纠纷,法国媒体纷纷谴责美国总裁不尊重法国的传统。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英国人把地球带进了工业时代。而今天,英国人似乎也开始放弃工业了。诞生了牛顿的英国是伟大的,但是今天的英国,大学入学考试,还在考勾股定律。在全球高中生能力的PISA考察上,英国高中生数学和理科的学习进度,比中国学生普遍落后好几年。也就是说,他们的高中生,还在学习中国初中生的教学内容。在2014年,英国教育部启动了一个项目,从中国引进了60位数学教师,用于改善英国中学的数学教育。同时英国教育部还选派了60位英国教师到中国来学习进修。  这是欧洲各国的一个缩影。在后工业化时代,欧洲人去工业化的步伐太快了一点。这如同草原上的苍狼,主动了拔掉了自己獠牙和利爪。  有奢侈品、旅游和辉煌的历史,却没有强大工业的欧洲,是无法永久维持当前的高福利和高收入的。  如果让笔者归纳“欧猪四国”的共同点,笔者绝对不会归结为他们的财务、国债问题。这是高大上的专家们的研究课题,笔者归纳的共同点是:这四个国家,都丧失了在工业上的竞争力。这些国家的年轻人,都不再热爱工业和理工科学了。  他们再也没有办法用足够多的输出,来换回维持本国人民生活水准的财富了。文化产品,奢侈品,或是技术的输出,也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可惜的是,这些产业的体量远远无法和传统工业相比。
  日本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多少。  日本的去工业化,没有欧洲快,但是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也在快速衰退中。笔者这样说,相信很多读者会感觉到不可思议。  不过,各位读者回顾一下自己家中的家电和数码类产品的品牌变迁,就能找出端倪。  年长一点的朋友,一定知道,十几年前,中国的家电、影音市场,是日本品牌的天下。十多年前,拥有一台walkman随身听,或是一台CD Player,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一台好的CD Player随身听,需要上千人民币,很多人选择存很久的钱去购买。因为这样的产品,是时代科技的巅峰和经典。这是当年日本产品给我们的印象。  在鼎盛的时候,日本家电品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台日本品牌的彩电。在那个年代,欧美的品牌也无法挑战日本企业的地位。  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市场,日本产品同样风光无限。  十多年时光,弹指一挥间。  现在,一台索尼的mp3播放器,只要二三百人民币,却几乎无人问津。  三洋,松下,正纷纷把家电部分资产卖出。NEC这个品牌的家电和PC部分已经被中国企业收购。  索尼,夏普,松下,曾是日本人的骄傲。2012年,这三家企业加起来亏损了上千亿人民币。以上三家企业,目前的总市值,不及我国的联想一家。  十多年前非常火的日本手机品牌,例如索尼,夏普,京瓷等,如今,基本上被逐出中国市场。2013年,全球十大手机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  十多年前,日本的家电,天下无敌。而如今,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掉到不足10%,中国家电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上也远超过日本企业,甚至已经规模打入日本市场。  十多年前,家用电脑、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市场,东芝,索尼,富士通非常风行,更甚至,笔记本电脑就是由日本富士通最早产业化的。而联想收购IBM后,不到十年,已经成为PC市场份额第一。目前,全球80%的笔记本在中国生产。日本企业基本退出了这个产业。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其它数码影音产品上。相机行业是个例外,但是随着智能手机拍摄质量的提升,日本相对高端的单反相机市场也正在萎缩中。这个产业的长远前景,也并不乐观。  虽然笔者列的都是消费品领域的案例。但是实际上,这是日本工业整体实力退步的缩影。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消费品,到基础材料领域,日本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已经露出颓势。中国和韩国的很多企业,在产业链的各个层面,都在挑战日本企业的行业地位。  丰田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在日本福岛大地震后说过一段话: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最后的防线。这段话中的深度可能是被人忽视的,作为全球顶尖企业的老板,他对日本经济前景的理解应该是非常深刻的。  日本的汽车及其配套产业,解决了全日本十几个百分点的就业。加上对电气,机电,钢铁等产业的拉动,对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  而现在的局面是,“日系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2012年最后几个月,下滑到只有不足10%。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在2012年出口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为数不少的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规模出口整车,尤其是长城汽车,在利润和出口的表现,都非常亮丽。这和五年前的手机和家电行业是多么的相似。中国企业,再次在汽车这个领域,复制其它行业的故事。  我们再向后看五年,有谁敢说,中国的汽车企业,不会重现手机和家电行业上的故事。  日本除了企业层面面临的挑战外,也同样存在着和欧洲各国类似的财政和社会问题。  如果笔者讲日本政府的财务状况比欧洲更严峻,相信会让很多朋友跌破眼镜。  2012年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到了GDP的8.4%,这个比例甚至比“欧猪四国”还要糟糕。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债务总额也远远高于欧洲各国。在2011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而在2014年5月,已经超过了GDP的250%。  用专家们的分析结论来概括,日本政府已经透支花光30年后的收入了。  和1991年相比,2012年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只相当于20多年前的六成不到。过去的20多年里,日本经济的运行质量是在稳步下滑的。日本企业竞争力不足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政府税收不足。  2014年5月,日本国债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亿日元大关,超过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总和。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占经常项目财政支出将近1/4,经常性支出的1/2靠发行国债。  通俗的讲,日本政府每年需要开支70万亿日元,才能维持日本当前的社会福利、政府运转以及军备。即使在2014年日本政府提高了消费税税率后,预计也只能完成50万亿左右的财政收入。在这50万亿的财政收入中,还要拿出近20万亿,用于偿还之前发行的国债的本息。为了弥补总共40多万亿的资金缺口,日本政府只能发行同样多规模的新国债。  读者看到这里,不需要什么财务知识,也已经清楚,日本政府的财务状况已经到了一种失控的状态。日本政府已经连续四年,增发的国债,高于当年的财政收入。  想象一下,有一个家庭,连续四年新借的外债,都高于这个家庭当年的总收入。这个家庭,在接下来可以预见的十年里,完全看不到收入增长的机会。在这个情况下,这个家庭居然还在每年增长购买枪械刀具的开支。读到这里,还有读者会认为,日本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拥有150家世界500强企业。2000年,日本拥有108家。而到了2013年,只剩下了62家。2014年,最新的数据是57家。  日本企业的经营,遇到了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和韩国企业崛起后,日本企业的市场和利润空间遭受了极大的挤压。日本在很多行业,和中国及韩国的产业高度重合。家电,钢铁,汽车,造船,电子,手机,PC等,无一不是竞争对手。  在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以来,日本企业的经营状态急剧恶化。日元的升值,导致出口不畅。加上停用核电后,需要大量进口传统矿物能源。这直接导致日本连续数年出现外贸赤字。这对以出口为国本的日本来讲,是极大的讽刺。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国人的生活水准难免受到影响。  NHK电台,曾经做过专题项目,介绍当代日本人越发困苦的境况: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加入派遣工作大军。拿着远不如父辈的薪金。在日本有一个新名词,叫做穷忙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络上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老龄化也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欧洲一样,日本的少子化,相对封闭的社会,给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带来挑战。  欧洲和日本都是非移民社会,传统势力比较强,外来移民很难融入。与美国不同,欧洲或日本的外国移民,更多的是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来到这里的重要目的是获得相对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在美国,移民很多是各国的精英,他们青睐美国,因为这里有更广阔的舞台。美国很多知名大公司,都是由外来移民或是后裔创立的。而这样的情况,在欧洲和日本社会,相对罕见。  前一阵,一条日本的新闻,让人感觉震惊:日本老年纸尿裤的销量目前已经超过了婴儿纸尿裤。  日本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而在中国,如果一个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超过30岁,这个企业往往就称不上创业型的年轻企业了。可以想象,这两类企业在竞争中遭遇时,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表现。  在日本社会年轻人比例偏低的同时,年轻人的活力也明显不足。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一项面向近2000名日本高中生的调查中显示,过半日本高中生“不愿出人头地”。年轻人过于安于现状的倾向,已引起日本社会重视。  同样,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还针对中美韩三国的高中生进行了相同调查。三国中,“不想出人头地”的学生比例分别为中国9.2%、美国17.4%、韩国27.0%,远低于日本。  在当代日本,除了穷忙族这个称呼外,还有草食族这个说法。日本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内向,蜗居这个单词也是最早从日本开始流行的。很多三十多岁的日本人,无法离开父母的庇护,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日本人首次结婚年龄被拖后到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多岁,除了经济上的影响外,也和日本年轻人当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一名经济学家不得不用“寄生虫”来形容他们。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参加工作,使得日本的劳动力资源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有日本经济学家预测,日本的熟练工人数量将会锐减,经济发展潜力也会下降。显然,这对于谋求复兴的日本来讲,不是一个好消息。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 2012年到2013年度,美国大学生或研究生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占留学生整体的21.4%,约为23万6千人,连续4年居第一位。而日本留学生比同期减少2%,占1万9600人,连续8年减少。  当中国学生纷纷走出国门时,日本年轻人对海外留学的兴趣却愈来愈淡,这也引起了日本舆论的普遍担忧——日本将会持续衰退,最后走向没落。  这和笔者的感受是一致的,笔者在多个发达国家旅行时,经常能遇到中国游客,在餐厅吃饭时,也经常遇到在餐厅工作或是用餐的中国留学生。在旅游景点或是购物场所,常常能遇到中国人或是韩国人,但是现在,极少能遇到日本人。用日落西山来形容今天的日本,一点也不过分。  笔者不由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则新闻,相信出生在80年代之前的人们都还记得: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中日夏令营的PK故事。在夏令营中,中国的独生子女各种娇惯,而日本的同龄少年,已经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了。笔者当时读到这个新闻时,难受的直冒冷汗,深深为祖国的明天担心。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80后小皇帝们,已经是神九、嫦娥和各类尖端战斗机设计团队中的主力。被称为“毁掉的一代”的80后们,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精英了。而日本的同龄人却还在父母的屋檐下做“啃老”宅男。  40多岁的马云,马化腾,雷军正在带着30岁左右的80后开疆辟土,中国的年轻人才们,正在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打磨自己的利爪。  时也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重工业分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