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这佛像上的四年级上册藏文教案册?

佛教年表◆前623年
&&&&佛陀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蓝毗尼园(一说565年。由于南传与北传佛教对佛陀降生、成道、涅盘年岁等史实记载有差异,故1950年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议作出共同的规定。本表采用的是这一规定的年代。
&&&&释迦牟尼出家,时年29岁。
&&&&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在古印度菩提伽耶(今属印度比哈尔邦)睹明星悟道,明年35岁。
&&&&佛陀在鹿野苑(今属印度贝那勒斯城)弘法,是为“初转法轮”,时年45岁。
&&&&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半在古印度拘尸那伽(今属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优婆伐檀那林双菩提树下涅盘,时年80岁。信徒分其舍利建塔贮之。3个月后,,迦叶在阿^世王支持下,在王舍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灵鹫山七叶窟内召集500比丘举行“第一次结集”,以整理佛教经义。该次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五百结集”、“灵鹫山结集”等。富兰那长老(跋波)等率领近千名比丘在七叶窟外举行结集,世称“大众部结集”,亦称“窟外结集”、“大众部小乘结集”等。是为部派分裂为始。
&&&&又传阿难曾在铁围山举行大乘佛教结集。世称“铁围山大乘结集”,亦称“大乘结集”。
◆约前543年~前43年
&&&&佛陀涅盘后第一个五百年时期,小乘佛教盛行,大乘教尚未形成主流,史称“小行大隐时期”,又称“正法时期”。
&&&&耶舍长老在古印度毗舍离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穆查发普尔)召集700僧众举行“第二次结集”,亦称“毗舍离结集”、“七百结集”。佛灭后100年,大天被耶舍长老等逐出上座部长老僧团,乃另立大众部。从此原始佛教在组织上出现分裂。
◆约前350年
&&&&古印度信徒于加德满都(今属尼泊尔)建覆钵形十三层@堵波以弘佛。
◆约前250年
&&&&目犍连子帝须在古印度孔省王朝&阿育王支持下,于华氏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召集一千比丘举行“第三次结集”,以编纂佛教巴利文“三藏”。印度桑奇大@堵波(一号@堵波)建成。
◆约前249年
&&&&阿育王赴蓝毗尼园、鹿野苑等佛教圣地朝觐,并建柱塔以纪念。
◆约前240年
&&&&师子国建睹波罗摩塔以弘佛。
&&&&阿育王皈依佛教,支持僧侣四出弘法,足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其中末阐提到迦湿弥罗、犍陀罗传教。
&&&&佛教成为印度国教,各地陆续建立石刻和石柱,开凿石窟。
◆约前185年
&&&&古印度中部巽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推行排佛政策,摧毁境内佛塔八百余座,尽杀僧尼,史称“中印度法难”。
◆约前100年
&&&&佛陀《本生经》成书。古印度著名石窟阿旃陀石窟开凿。
◆前2世纪前后
&&&&佛教从古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等地过葱岭向西域各地传播。
&&&&在师子国护法王伐多伽摩尼.阿巴耶支持下,罗希多大上座于阿卢寺召集500僧众举行“上座部第四次结集”。又传迦腻色迦组织的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大月氏(今新疆及以西一带)来华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佛教渐传入中国。前1世纪印度建卡尔梨石窟。
◆公元16年~公元515年
&&&&佛涅盘后第二个五百年内,大乘佛教弘传至??期”、“大主小从时期”、“像法时期”。
◆约62年(东汉明帝永平五年)
&&&&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并与信徒聚会谈佛,是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
◆约65(东汉明帝永平八年)
&&&&史载明帝刘庄以梦见金神,遣使臣蔡值鹊教祗茫裼“痛未舐揭淮┣蠓ā
◆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佛像到洛阳,明帝以礼相迎。是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地之始。
◆68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在洛阳建成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竺法兰、迦叶摩腾绘《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首楞严二十五观图》于白马寺保福院;又绘月氏《佛像》于洛阳南宫清凉台等地。
1世纪中后叶
&&&&《薄伽梵歌》、《本生经》等书于古印度大体成形。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提等地佛教美术盛行。犍陀罗吸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各种释迦形象,形成富有特色的犍陀罗艺术。
&&&&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护法,以世友菩萨为上座,选500阿罗汉于迦湿弥罗城(今属克什米尔)举行“第四次结集”。此后改覆钵式佛塔为楼阁式,刻三藏于铜E以贮。马鸣、龙树、提婆等宗教诗人、思想家辈出。阿玛拉瓦提式样的美术盛行。
◆147年(东汉桓帝建和元年)
&&&&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后译出《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等,大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山西洪洞广胜寺约于该年兴建。
◆148年(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156年译《人本欲生经》。以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经》等,小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
◆166年(东汉桓帝延熹九年)
&&&&醒帝在洛阳濯龙宫设华盖以祠佛像。
◆172年(东汉灵帝熹平元年)
&&&&印度僧人竺佛朔在洛阳译出《般若经》抄本《道行经》一卷。
◆181年(东汉灵帝熹平元年)
&&&&安息国居士安玄与汉僧严佛调译《法镜经》两卷。
◆184~189年(东汉灵帝中平年间)
&&&&笮融于徐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大兴佛寺,铸铜佛、饰金身、设斋会,信徒多达数万。在长江焦山建普济庵,后改名定慧寺。
◆196~220年(东汉献帝建安年间)
&&&&曹植仿佛教声律用作诗赋,又制《渔山梵呗》,音调艳逸,被视为佛教影响中国文学、音乐之象征。湖北当阳建玉泉寺。陕西扶风建法门寺。
2世纪前后(东汉晚期)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约凿于此时。新疆喀什市三仙洞石窟开始雕凿。
◆222年(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
&&&&支谦从洛阳到武昌,后到建业,译《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等佛经。
◆224年(三国吴大帝黄武三年)
&&&&印度僧维只难和竺律炎在武昌译《法句经》,此经后由支谦重新校译。
◆约230年(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
&&&&苍梧(今广西梧州)学者牟子著《牟子》,倡佛、儒、道一致之说。
◆241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
&&&&康居(今伊朗一带)僧人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江苏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
◆247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
&&&&康僧会受吴大帝孙权赏识,在建业为之筑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
&&&&康僧会善以《易经》、《诗经》、《老子》融入佛说,译有《杂譬喻》等经,被视为第一位兼有佛、道、儒思想的入华译经师。
◆250年(三国魏齐王嘉年二年)
&&&&古印度僧人昙柯迦罗到达洛阳,译有《僧只戒本》,并于白马寺设戒台传戒,肇汉地佛教按戒律出家之始。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在那烂陀寺建立。
◆260年(三国魏元帝景元元年)
&&&&僧人朱士行为访求《大品般若经》,西行五万余里到达于阗,得《放光般若经》梵本。是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始。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17窟开始雕凿。
◆265年(三国吴末帝甘露元年)
&&&&吴末帝孙皓在镇江建甘露寺。
◆266年(西晋武帝泰始二年)
&&&&天竺僧人竺法护在洛阳译经,以后共译大、小乘经典150余部,为晋代译经者之冠。
◆268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
&&&&湖南长沙建岳麓山寺。陕西西安大兴善寺约建于此时。
◆282年(西晋武帝太康三年)
&&&&朱士行在于阗遣弟子法饶等将《放光般若经》等送回洛阳。朱士行晚年在于阗弘法,卒于该地。
◆286年(西晋武帝太康七年)
&&&&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10卷。《光赞般若经》10卷。
&&&&印度埃罗拉石窟开凿。斯里兰卡摩诃舍那王修建只陀林佛塔。
◆约300年(西晋惠帝永康元年)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开凿。僧人义兴在浙江&鄞县天童山结茅弘法。僧人帛远与道士王浮在洛阳辩佛道优劣,王浮辞屈后,伪造《老子化胡经》,继续攻击佛教。
◆305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
&&&&帛远为秦州刺史张辅杀害。
◆310年(西晋怀帝永嘉四年)
&&&&龟兹(今新疆库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弘法。后来投奔后赵石勒,被尊为“大和尚”,得以参政。曾以佛教不杀生之情劝石勒。
◆317年(前凉永安四年,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甘肃&麦积山文殊、观音、普贤三泉旁建佛寺,此地渐为弘法胜地。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等。
◆321年(东晋元帝大兴四年)
&&&&书圣王羲之生(~379)(一说303~361)
◆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明帝司马昭擅绘,于宫内乐贤堂画佛像。竺道潜、帛尸梨蜜多罗等僧人南渡,受到东晋君臣与士人礼遇,江南佛风随之大盛。
◆326年(东晋成帝咸和元年)
&&&&杭州&灵隐寺创建。雕塑家、画家戴逵生(~396)。
◆330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杭州下天竺建翻经院,后改名法镜寺。
◆340年(东晋成帝咸康六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高座寺。
◆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画家顾恺之生(~405)。书法家王献之生(~386)。
◆348年(东晋穆帝永和四年)
&&&&后超“大和尚”佛图澄卒于邺宫寺,年117岁。生前与弟子共建寺893所。
◆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
&&&&佛图/p&
◆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与僧人支遁等作兰亭之会,书《兰亭序》。
◆354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传教,慧远与弟慧持出家师之。山东长清建灵岩寺。
◆362年(东晋哀帝隆和元年)
&&&&哀帝请竺道潜进宫讲《大品般若经》。
◆363~365年(东晋哀帝兴宁年间)
&&&&顾恺之于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
◆366年(东晋废帝太和元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
◆37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
&&&&简文帝司马昱于建康长干寺建三层佛塔。前秦苻坚遣僧人顺道等赴高句丽弘佛。是为佛教传入朝鲜之始。
◆37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丽弘法。
◆375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
&&&&高句丽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
◆380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
&&&&道安编《综理众经目录》,一般以之为最早而可信的经录。昙摩持、竺佛念等在道安主持下译出《十诵比丘戒本》等。
◆381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
&&&&慧远至庐山创“龙泉精舍”,讲经说法,庐山渐成为南方佛学中心之一。道安倡划一僧尼姓氏,四姓沙门皆改姓为“释”。中国汉地位僧从此以“释”为姓,自称为释迦牟尼后人。
◆384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东晋梵僧摩罗难陀到百济弘法。
◆396~397年(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间)
&&&&建康瓦棺寺毁于火灾。道武帝拓跋跬以僧人法果为道人统,管摄僧徒。法果倡“皇帝即当今如来”论,以使佛道与王道互相利用。法果得授公、侯之爵,开和尚受封之先例。
◆398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
&&&&江西南昌建大安寺。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399年(后秦弘始元年)
&&&&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
&&&&印度菩提伽耶寺建立。印度笈多艺术风格佛像雕塑艺术流行。
◆约400年(东晋隆安四年)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开凿。
◆401年(后秦弘始三年)
&&&&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长安,后秦王姚兴以“国师”礼相迎。鸠摩罗什在长安说法,开始系统地介绍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观点。以后,译《大品般若经》、《妙法华莲经》、《阿弥陀经》、《十诵律》等35部300余卷。
◆402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
&&&&慧远结庐山白莲社,首倡汉地佛教净土信仰。太尉恒玄下令沙汰僧尼,登记僧尼“名籍”,加强管理。是为政府设僧尼名籍管理之始。
◆403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慧远倡“沙门不敬王者”论,以保持佛门的相对独立性。
◆404年(后秦弘始六年)
&&&&后秦僧人智猛等15人从长安出发,赴印度求法。
◆408年(东晋安帝义熙四年)
&&&&印度僧佛陀跋陀罗到长安。Y宾僧佛陀耶舍被迎到长安,译《四分律》。
◆410年(东晋安帝义熙六年)
&&&&法显抵师子国修习佛学。
◆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
&&&&法显游历南亚、中亚29国,达15年,取道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回到崂山。返国后著《佛国记》。
&&&&昙无谶到姑藏。以后译《大般涅盘经》北本、《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经》等。
◆413年(后秦弘始十五年)
&&&&陕西户县建草堂寺,以供鸠摩罗什译经弘法之用。
◆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
&&&&慧远卒于庐山东林寺,年83岁。
◆417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高句丽僧墨胡子来华求法。
◆418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
&&&&法显在建康译出《大般泥洹经》,宣扬除“一阐提”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竺道生在建康阐扬“涅盘学”。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在扬州天宁寺译出《华严经》等。江苏苏州灵岩寺和常熟兴福寺兴建。
◆420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绘壁画,并留有题记。是为全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题记。
◆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谢灵运受竺道生影响,著《辩宗论》,以会通儒佛之说。安徽寿县导公寺约建于此年。
◆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Y宾(今阿富汗一带)僧人佛陀什抵建康,与竺道生等译《五分律》等律书。
◆424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
&&&&西域良耶舍到建康,译出《观无量寿经》。
◆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
&&&&浙江宁波鄞县建阿育王寺。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
&&&&竺道生因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门,进虎丘山。
◆431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
&&&&Y宾沙门求那跋摩到达建康,译《菩萨善戒经》。是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学说传于南方的开始。
◆43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师子国尼姑铁萨罗到建康,与僧伽跋摩为中国尼僧授具足戒(一说为元嘉六年即429年)。发生“白学先生”(儒学)与“黑学道士”(佛教)之争。
◆43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中印度僧求那陀罗到建康,以后译《杂阿含经》、《过去现在因果经》、《胜N经》、《楞伽经》等。
◆43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宋僧人慧琳著《白黑论》,宗炳、颜延之反驳之。
◆438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罢沙门年龄50以下者,以其强壮,使为民。
◆444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太武帝在崔浩煽动下灭佛。数年间,北魏境内佛教荡然无存。
◆445年(北凉沮渠安周承平三年)
&&&&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大兴佛教,立《造佛像碑》;北凉主客长史阴尚宿亦刻《捐道场碑》,立于吐鲁番。
◆452年(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
&&&&北魏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命州郡县造寺,许百姓出家。
◆455年(北魏文成帝兴光二年)
&&&&师子国僧人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5人来中国时,带来3尊佛像。
&&&&画家、艺术理论家谢赫生(~532)。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北魏沙门统昙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江苏扬州大明寺兴建。
◆466年(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永宁寺,造七级佛塔、传说高300尺。又造释迦像,用铜10万斤,黄金600斤。
◆472年(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
&&&&诏禁止无籍僧尼在民间游化,僧尼出外教化须带僧曹文书。禁止私建寺塔。
&&&&山西交城玄中寺约于此时兴建,后该寺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奉为在中国的祖庭。
◆475年(宋后废帝元徽三年)
&&&&定林寺法献往天竺求法,至于阗得佛牙、舍利及《观世音灭罪记》等而归。
&&&&斯里兰卡锡吉里耶古宫创建,宫内有佛龛及天女散花等壁画。
◆479年(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
&&&&河南济源盘谷寺兴建。
◆480年(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
&&&&古印度僧人达摩约于是年来中国弘法,将禅学传入中国。他曾面壁9年,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481年(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
&&&&中印度僧昙摩伽耶舍在广州朝亭寺译出《无量义经》。
◆483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
&&&&敕长干寺玄畅与定林寺法献为僧主,分任长江南北两岸僧务,时号“黑衣二杰”。北京天宁寺佛塔约于是年创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创建。江苏南京栖霞寺创建。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约此时开凿。
◆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江苏徐州云龙山石窟开凿。
◆487年(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
&&&&南朝齐竟陵郡王萧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谈儒论佛,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沈约受梵呗影响,讲求诗赋音律,创“四声”之说,被视为“永明体”诗风的代表人物,开唐代律诗先河。范缜撰《神灭论》,提出“浮屠害政”,与萧子良等辩佛教之因果说。道士顾欢写《夷夏论》,认为佛教为“夷”,引起南朝士人佛道夷夏之争。
◆488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六年)
&&&&西域僧伽跋陀罗在竹林寺译《善见律毗婆沙》18卷。其译律记载有“众圣点记”。
◆492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
&&&&中印度沙门求那毗地译出《百喻经》,后又译《十二因缘经》、《须达经》。
◆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制定僧制47条。
◆49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佛教中心南移。集能工巧匠开凿龙门石窟。龙门日盛,信徒云集。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书法艺术的珍品,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始刻。
◆496年(北魏教文帝太和二十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诏令于嵩山建少林寺。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开凿。
◆49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开凿。
&&&&印度迦里陀斯著《萨昆塔拉公主传》。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极盛。其雕刻吸收犍陀罗艺术,在印度北方形成“秣菟罗佛教艺术”。印度摩竭陀出现有光环的如来佛立佛。上座部佛教衰微。新罗的阿道来华求法。
◆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山西浑源悬空寺兴建。龙门宾阳三洞开凿。
◆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
&&&&刘勰于山东莒县定林寺撰《文心雕龙》,将佛教思想融入文学批评。江西南昌能仁寺创建。湖南衡山南台寺约创建于此时。
◆504年(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
&&&&梁武帝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后又奉佛教为国教,大兴佛寺、佛塔,废道观。江南佛教极盛。
&&&&江苏苏州寒山寺兴建。广东韶关南华寺创建,初名宝林寺。法云著《法华义疏》。
◆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北印度僧菩提留支到洛阳,后译出《金刚般若经》、《十地经论》、《入楞伽经》等。中印度僧勒拿提到洛阳,译《法华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佛陀善多译《摄大乘论》。地论学派兴起。
◆509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开凿。宣武帝亲讲佛经,西域沙门三千余人集于洛阳。
◆51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武帝遣僧人入山,谘受三论大义,以僧诠成就最大。后住摄山止观寺,盛弘三论,称为新说。
◆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开凿。
◆514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江苏南京灵谷寺兴建。
◆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北魏孝明帝在洛阳建永宁寺木塔,呈楼阁式,高九层。宝唱奉敕抄集经、律、论,撰《经律异相》、《出要律仪》。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弘明集》。洛阳龙门香山寺创建。
◆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慧皎撰《高僧传》。
◆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兴建。帝宣佛、道二教的代表上殿论议。梁武帝为其父在钟山建大受敬寺,又为其母在青溪两岸造智度寺。
◆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
&&&&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以弘佛法。梁武帝倡僧人素食,此后汉地佛教多尊奉此规,表示慈悲之心。山东济南黄石崖石窟开凿。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司马达等赴日本弘法,中国佛教传入日本。
◆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式砖塔兴建。山东乐安马鸣寺、长清神宝寺创建。
◆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河南洛阳景明寺建7层佛塔。
◆527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舍身,群臣奉赎。庄严寺僧F卒。生前撰有《成实论义疏》。
&&&&异次顿列教。新罗开始接受佛教。
◆529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群臣奉赎。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讲《涅盘经》。
◆534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北魏洛阳佛寺1367所,全国3万余所,僧众达200万人。朝鲜新罗兴轮寺兴建。
◆535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
&&&&河南巩县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开凿。
◆53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
&&&&广东广州建六榕寺,以贮佛骨,该寺初名宝庄严寺。江苏丹阳一乘寺彩绘晕染法绘成,远视如有凹凸立体之感。
◆538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
&&&&梁武帝创立盂兰盆会。成实学派、涅盘学派兴盛。百济圣明王向日本献佛像、佛经、佛具,元兴寺建立。
◆541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
&&&&中国南朝梁佛经画工到百济。
◆542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昙鸾卒。生前宣传阿弥陀净土信仰,撰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
◆543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
&&&&山东历城龙洞山佛峪开凿。
◆544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
&&&&山东历城柳埠千佛崖开凿。
◆546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
&&&&道凭法师开河南安阳宝山石窟。南朝梁武帝到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再次舍身,皇太子及群臣奉赎。
◆547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
&&&&杨f之撰《洛阳伽蓝记》,记北魏洛阳宫观佛寺等。山东五峰山莲花洞石窟开凿。
◆548年(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西印度僧真谛经扶南,从南海入境,抵达建康。后译出《十七地论》、《摄大乘论》、《显识论》、《转识论》、《唯识论》、《俱舍论释》等经49部。
&&&&新罗僧觉得从梁带回佛舍利。
◆550年(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
&&&&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石窟开凿。河北平山林山石窟开凿。甘肃敦煌西千佛洞开凿。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画家展子虔约生于是年。
&&&&高句丽的惠亮成为国统。高句丽设立百座讲会、八关斋会。
&&&&日本苏我、物部两氏争论可否礼拜佛像。
&&&&新罗改修皇龙寺,修建法住寺。
&&&&百济僧人昙慧等9人赴日本弘法。
◆555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
&&&&河南开封建相国寺,初名建国寺。
◆55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
&&&&北印度僧那连提那舍到邺城,译出《菩萨见宝三昧经》、《阿毗昙心论》等。
◆558年(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
&&&&陈武帝陈霸先崇佛,舍身大庄严寺,群臣表请还宫。又设无碍大会,舍施乘舆法物等以弘佛。南朝佛寺林立。
&&&&书法家虞世南生(~638)。
&&&&白匈奴约于是年南侵北印度,大肆毁佛,史称“北印度法难”。陈文帝敕宝琼为京邑大僧统。宝琼撰《成实论》。
&&&&北齐僧稠卒,年81。生前善习四念处禅法,撰有《止观法》。
◆561年(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
&&&&山东益都驼山石窟开凿。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中印度僧^那耶舍与弟子耶舍崛多、^那崛多到达长安。^那耶舍译有《大乘同性经》、《大云请雨经》等;耶舍崛多译有《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经》等;^那崛多译有《法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佛语经》等。
◆565年(南朝陈文帝天嘉六年)
&&&&陈僧明观到新罗弘法。
◆566年(南朝陈文帝天嘉七年)
&&&&那连提耶舍译出《大集月藏经》。
◆567年(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
&&&&名僧智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观并重,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论点,创立“天台宗”。后又著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
&&&&山东淄博普照寺约建于该年。
◆568年(北齐后主天统四年)
&&&&河南汲郡(今汲县)西山寺创“病坊”,以济贫病之民。
◆569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北周武帝召众僧道士名儒百官论议三教优劣。
&&&&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后所创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对当地佛教起到取代作用。
&&&&北周甄鸾上《笑道论》三卷,被焚。道安上《二教论》,以佛为“内教”,儒为“外教”,道属“儒宗”。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毁佛像,沙门道士还俗者达200余万人。新罗都城庆州皇龙寺铜佛铸成。
&&&&朝鲜高句丽僧人惠慈归北日本,并作为向日本圣德太子传授佛教的老师;同年,又有百济僧人慧聪到日本。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周灭北齐,下令废止北齐境内的佛教,寺院4万所尽赐给王公为宅第,沙门300万皆令还俗。
&&&&印度僧毗尸多流支到越南,著《大乘方广总持经》等。山东邹县开凿尖山、铁山、岗山、葛山四处佛经摩崖,佛教影响达于孔孟之乡。
◆581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提婆之学,创“三论宗”。隋文帝下令准许为僧并制作佛像,复兴佛教。山东济南千佛山摩崖开凿。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有金刚宝座式塔壁画,此为内地较早的密宗塔图。山西宁乡千佛洞约于该年开凿。陕西耀县药王山石窟约于该年开凿。
◆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
&&&&改长安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并立大兴善寺译场。隋兴佛道,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又以昙延为大昭玄统。
&&&&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住大兴善寺草创译事,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山西吉县挂甲山石窟开凿。
◆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
&&&&诏令修复周朝废寺。唐公李渊以长安宅施沙门昙嵩,隋文帝为制清禅寺名。百济僧日罗赴日本弘法。
◆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
&&&&帝敕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毁之佛像等,再行安置。一时佛寺得以重兴。
&&&&帝为灵藏律师建大兴善寺,命为寺主。于洛阳为沙门昙延建永泰寺(一说延兴寺)。为沙门法经建光明寺。山东济南佛峪寺摩崖造像开凿。日本苏我马子在石川住宅造佛殿供佛。百济僧鹿深到日本。
◆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
&&&&隋文帝杨坚于大兴殿受菩萨戒,大赦天下。帝应沙门昙延之请,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罗沙门^那崛多返华主译经之事,置十大德监掌译经。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
&&&&帝召杜顺和尚(传为华严宗初祖)入宫,奉之如佛。新罗僧智明入陈。
◆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
&&&&建龙藏寺(即今河北正定龙兴寺),张公礼属文,刻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
&&&&命昙迁为大沙门统。遣支侍朗李世师将天竺匠工造龙池寺。百济的丰国为日本穴穗部皇子说法。
◆588年(隋文帝开皇八年)
&&&&召沙门普安入京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复延住寺。昙延约于是年卒。百济王向日本献佛舍利,派画家白加率众僧人及建筑工匠到日本帮助建造佛寺。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
&&&&隋文帝平江南,下诏保护佛经、佛寺等,江南佛风继续盛昌。召三阶教僧信行入京,在真寂寺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山东所制众事诸法》。李士谦论三教优劣,谓佛为日,道为月,儒为五星,并喻人佛教报应之义。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卒,所译经论凡15部。隋文帝命裴矩、高颖收陈朝内库名画。展子虔入隋。新罗僧圆光入陈求法。
◆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
&&&&南印度僧达摩笈多至长安,住兴善寺译经。晋王杨广与智谈佛甚洽,乃于扬州、洛阳兴建佛寺。山东益都云门山石窟约开凿于此时。
◆591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
&&&&诏令州县各立僧尼二寺。晋王杨广迎沙门智在金城殿设千僧会,并受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为昙崇在长安建浮屠造露盘,14年方成,又为之造佛堂僧院等。潞州刺史辛延之崇信佛道,于城内立15层浮屠。
◆592年(隋文帝开皇十二年)
&&&&净影寺沙门慧远卒。生前著译有《大乘义章》、《法华经》、《维摩经》、《胜N经》、《十地经论》、《大乘起信论》等。
◆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诏修复周武帝所毁之废像遗经,发露忏悔,参与者日达10万人。令于诸州名山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禅宗二祖慧可卒(一说592年)
&&&&日本圣德太子奖励佛教,在难波荒陵建四天王寺。
◆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敕沙门法经等撰成《众经目录》。诏行牛弘等所定新乐。智以“国师”之号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讲《摩诃止观》,听者达千人。三阶教僧信行卒。日本推古天皇下诏兴隆三宝。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隋文帝请沙门法纯入宫为皇后授戒。隋文帝敕沙门法经等撰成《众经法式》,以加强对僧尼的管理。高句丽僧慧慈、慧聪到日本。
◆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
&&&&命童真为《涅盘》众主,法彦为《大论》众主,宝袭补大众论主。颜之推撰成《颜氏家训》20篇,其《归心篇》赞释氏因果报应之说。书法家褚遂良生(~658或659)。日本飞鸟寺(即法兴寺)建成。新罗僧昙育入隋求法。
◆597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检括天下私度僧尼。立五众,以慧迁为《十地》众主。
&&&&翻经学士费长房上《开皇三宝录》。智卒。生前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观音玄义》等。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浙江天台创国清寺,以纪念上一年圆寂之名僧智。世称智流派为“天台宗”。
&&&&印度阿旃陀石窟基本完成。大乘、小乘佛教先后传入柬埔寨。北齐画家曹仲达在世。书法家智永活动时期。
&&&&东印度法难时期。陕西州大佛约创于此时。新疆吐鲁番高昌台藏塔建立。新疆库木吐剌千佛洞46窟开凿。福建晋江龙山寺创建。日本遣隋使来华。百济王兴寺创建,30名僧人来华。
◆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
&&&&隋文帝为感激尼姑智仙养育之恩,令天下舍利塔内各祀神尼智仙像。诏各州营造舍利木塔,以践“我兴由佛法”之言。画家阎立本生(~673)。百济弥勒寺建立。
◆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
&&&&彦琮据达摩笈多见闻,撰《大隋西国传》,以记中亚、南亚诸国文化。中天竺僧^提斯那到长安。王舍城沙门谒帝,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敕彦琮翻为梵文。是为译华为梵之始。
&&&&百济僧人观勒携历书、天文、地理、方术等书籍贡给日本。圣德太子选派人员从其学习。
◆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
&&&&隋文帝卒。文帝在位时凡度僧尼23万人,写佛经46藏13万卷,修治故经4百部,造佛像60余万躯,修故像150万零9千余躯,营造寺塔5千余所。日本圣德太子制定17条宪法。四月八日和七月一日分别设立灌佛会、盂兰盆会。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
&&&&炀帝杨广改寺名为道场,道观名玄塔,各置监丞。遣韦节、杜行满等出使古印度取经。静琬在北京房山云居寺开始雕刻《大藏经》。新罗僧昙育偕天竺沙门毗摩罗真谛等返回新罗。
◆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
&&&&古印度戒日王护法。禁止杀生,奖励素食,依阿育王弘法之先例,建寺院、造石塔、筑旅舍,并且每5年设无遮大会等,佛教得以发展。隋炀帝于东都洛阳上林园立翻译馆,以彦琮为学士,彦琮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论古今翻传得失,译家须具“八备”。禅宗三祖僧璨卒。生前著有《信心铭》。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
&&&&沙门昙迁卒。生前撰有《楞伽》、《起信》、《唯识》等疏行世。
&&&&日本遣使臣小野妹子至隋,并率僧人数十人来隋求学佛法,开日本留学僧入华之风。日本圣德太子建奈良法隆寺。
◆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
&&&&沙门法济卒。遣裴世清同小??并携僧来学佛。
◆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
&&&&沙门彦琮卒。生前论著颇多,主要有《慈悲论》、《僧官论》、《默语论》、《通学论》、《通极论》、《辩圣论》、《鬼神录》、《善知录》等。
&&&&高句丽王派擅长儒教和绘画的僧人昙征、法定到日本,传授具有中国风格的绘画技术。
◆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
&&&&山东历城建四门塔。日本圣德太子著《胜N经义疏》、《维摩经义疏》、《法华经义疏》等。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
&&&&诏僧人静藏入鸿胪寺以教授外国人学佛。隋王世仪至新罗于皇龙寺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圆光居上首。
◆614年(隋炀帝大业十年)
&&&&玄奘出家。
◆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隋亡。隋朝36年,度僧尼23万6千2百人,立寺3千8百余所,造像11万零430躯,译经82部,佛教在全国弘兴。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唐高祖李渊继续弘法,于长安朱雀门外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士女云集,并建会昌、慈悲、证果、兴圣寺。在并州立义兴寺,在太原立太原寺。
&&&&僧人法琳撰颂词歌颂李渊。迦才著《净土论》,怀感著《释净土群疑论》。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高祖依佛教仪规,定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屠刑。立十大德以统摄僧众。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秦王李世民以少林寺助平王世充有功,赐物千段,封沙门昙宗等为大将军。太史令傅奕反对崇佛,选魏晋以来反佛之说汇成《高识传》行世。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
&&&&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废佛之言,李师政学士著《正邪论》相呼应,佛道之争再起。僧人秦川胜赴日本为圣德太子于京都建大秦寺。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
&&&&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卒。曾著《中论疏》、《百论疏》、《十二年论疏》、《三论玄义》等,主张“诸法性空”,建立真俗二谛之说。日本遣隋学问僧惠济、惠光,学生药师惠日、福因等随新罗使返国,奏日皇,称唐为礼仪之国。日本为纪念圣德太子在法隆寺建释迦牟尼佛铜像。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
&&&&唐高祖李渊调和三教之争,命释、道、儒士分别入宫讲《心经》、《老子》、《孝经》。日本任命僧正、僧都,使检校僧尼。
◆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
&&&&唐高祖下诏,令国学三教皆讲,先道,后孔,末释。高句丽僧人慧灌赴日本弘传“三论宗”教义(第一传)。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
&&&&中印度僧人波顿到长安弘法。佛、道教徒论争,下诏询皇太子沙汰。新罗僧圆测到唐。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
&&&&唐太宗下诏不许私度僧尼,犯者处死。尉迟乙僧抵长安,以擅绘荐入宫廷。召沙门玄琬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造普光寺以居之。唐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求经(一说为629年)。北京香山卧佛寺兴建。陕西长安华严寺创建,该寺为华严宗祖庭。
◆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
&&&&湖南沅陵龙兴寺初创。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
&&&&唐太宗令高僧27人于天门街祈雨;又为太武皇帝祈求冥福,建龙田寺。刻立《化度寺碑》。阎立本作《王会图》。
◆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
&&&&战地诸寺建成,命虞世南、李百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记铭功业。
◆631年(唐太宗贞观五年)
&&&&诏以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太子承乾建普光寺,敕沙门法常为太子授“菩萨戒”。隋时来华时之日来学僧会承返国。
◆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
&&&&天台宗五祖灌顶卒。生前著有《国清百录》、《涅盘玄义》、《涅盘经疏》等,以传智之学。
&&&&新罗僧人明朗入唐学习密宗。
◆633年(唐太宗贞观七年)
&&&&天竺沙门波颇卒于长安。玄奘法师抵天竺王舍城。
◆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
&&&&命普光寺沙门法常入内为皇后授戒。太宗为穆太后建弘福寺,以求佛佑福。高句丽等三国欲遣入到中国学佛法,从之。新罗的芬皇寺建立。
◆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
&&&&玄奘在天竺见戒日王。沙门玄琬卒。新罗僧人慈藏、僧宝入华求法。
◆637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唐太宗沉缅于道教,下诏先李后释,法琳等伏阙力争,不果。
◆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书法家虞世南卒。
◆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法琳被道士秦世英诬陷,几被杀身。以善辩获释,流放蜀中。
&&&&华严大师智正卒。曾著有《华严疏》等。
&&&&沙门静琬(或作智苑)卒。所刊石经已满7室。日本学僧惠隐、惠云返国,弘讲中国佛教诸派教义。
◆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华严宗初祖杜顺卒。曾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唐太宗赐其“帝心”之号,故称杜顺为“帝心尊者”。日本学问僧请安、学生高向玄理经新罗返日本。阎立本作《步辇图》。
◆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答应吐蕃松赞干布的请求,从宗室中选文成公主与之联姻。文成公主带入佛经、佛像等。
&&&&尼泊尔墀尊公主也约于此时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墀尊把尼泊尔佛像带入西藏。
&&&&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百佛巨像于洛阳伊阙。刻立《伊阙佛龛摩崖碑》,褚遂良书。玄奘于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那烂陀寺著《会宗论》,融会性、相二宗,为当地佛学名流所称道。善导到河西(今甘肃武威一带)观绰禅师讲经,后返京师,造《弥陀经》,画净土变相壁画于寺院,时人争相效仿。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数次遣使来唐,并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书法家欧阳询卒。曾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碑》等。
◆641-838年
&&&&西藏佛教前弘期。
◆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古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法师说法,有18国王及大小乘僧并婆罗门外道等数千人到会。称玄奘为“大乘天”。又请玄奘行无遮大会,道俗至者50余万。刻立??贞观十七年)
&&&&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创“牛头禅”,将人生譬为梦境。新罗僧慈藏携藏经一部回国弘法。新罗创建通度寺。
◆644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玄奘法师自天竺回国,至于阗上表,太宗下敕迎劳。山东济南柳埠朗公谷千佛崖开凿。
◆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玄奘返回长安,携回佛经657部,安置于弘福寺,撰《西域记》,讲唯识之学,创“唯识宗”。净土宗道绰卒。生前著有《安乐集》、《净土论》等。
&&&&北京法源寺初创。日本大化革新后,天皇崇佛,下诏兴隆佛教。以后产生以寺院建筑与雕塑为中心的飞鸟、白凤之天平文化。
&&&&新罗云鹫山通度寺安置戒坛。
◆646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玄奘将所译佛经五部及所撰《西域记》呈唐太宗。唐太宗为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动,亲作答书,重道轻佛之心有所改变。
&&&&西藏大昭寺破土兴建。
◆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礼请玄奘居之。太宗至玉华宫召玄奘法师入宫,奘为所译《瑜伽师地论》请序,太宗乃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允玄奘入请,席天下僧尼18000余人。阎立本、尉迟乙僧等为佛寺作画。以后杨惠之又为佛寺塑像,佛教文化日渐兴盛。
&&&&西藏大昭寺落成(一说为653年)。松赞干布颁布16条人道伦理法。其中首条是敬信三宝(佛、法、僧);第二条为修行正法。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卒。临终前一日,召玄奘入宫居住,为之讲《瑜伽》、《金刚般若》,并以相见恨晚、“不得广兴佛事”为憾。国诠书《善见律》卷,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沙门道生取道吐蕃至天竺,于那烂陀寺学法,后赍经像返国,行至泥婆罗病卒。玄应撰《一切经音义》。新罗普耀禅师赍大藏经返国。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沙门玄照经吐蕃由文成公主送往天竺,新罗僧玄恪慧轮等随往。玄奘译《本事经》等。道宣撰《释迦方志》。松赞干布卒,唐高宗致哀。
◆650年~1250年
&&&&古印度法难。阿拉伯征服者联合土耳其游牧民族,侵入南亚,盛行于中亚细亚的佛教因之遭到蹂躏。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废玉华宫为佛寺。刺史杜正伦、李道裕、萧锐、贾敦颐等请玄奘为授“菩萨戒”。禅宗四祖道信卒于湖北黄梅双峰山,徒众建塔以祀。
◆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
&&&&中印度僧人无极高携经籍入华,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并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长安慈恩寺主持玄奘修建大雁塔,以贮从古印度带归之佛经。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陕西麟游慈善寺石窟开凿。刻立《雁塔圣教序》碑,褚遂良书。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中印度僧人那提三藏携1500余部佛典至长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玄奘译出《因明论》。Y宾国沙门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
&&&&唐高宗李治应玄奘之请,撰《慈恩寺碑》,玄奘率佛徒列队30里,以古印度佛教仪仗相迎御碑。武后生皇子(中宗),依玄奘请赐号佛光王。玄奘于慈恩寺为之剃发受戒。
&&&&吴智敏奉唐高宗之命,为玄奘等高僧塑像。在长安建西明寺,以庆贺李敬太子大病初愈。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
&&&&高宗命王玄策送佛袈裟至天竺。牛头山法融禅师卒。
◆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
&&&&唐《王居士砖塔铭》刻立。书法家褚遂良卒。曾书《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记》等书法名作。
&&&&日本僧人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求大乘佛法(第二传)。吴僧三论宗福亮到日本弘法。
◆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
&&&&唐高宗遣智琮等礼陕西凤翔法门寺,以寺内贮有佛真身舍利,赐史会昌寺。玄奘法师译出法相宗(唯识宗)要典《成唯识论》,沈玄明为之作序。《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至此译成,凡200卷。天竺入唐僧人智通译出密教经典《观音咒经》等。
◆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
&&&&高宗及武后巡幸并州至童子寺、开化寺瞻两大佛像。大舍珍宝财物衣服等。
&&&&高宗下诏迎法门寺佛骨至东都,入内供养。武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龙朔二年(662年)送还本塔。天竺菩提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设大会,赠大真珠箱象牙佛塔、舍利宝塔、佛印等,饯别。玄奘法师于玉华宫中译出《大般若经》。唐代僧人道昭入日本传法相宗(第一传)。
◆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
&&&&唐高宗令会昌寺僧会颐往五台山修理寺塔。王玄策从天竺回到长安,进所得佛顶舍利。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铜佛像5躯,十一面观音像2躯,并诸大乘经,改依佛教。王名远向唐高宗进《西域图记》。新罗僧义湘入唐,从终南智俨学法,后返国为新罗“华严宗”初祖。
◆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
&&&&唐高宗诏慈恩寺沙门灵辨入宫讲《净名经》。唐高宗令中使送并州二寺大象袈裟,将五台县画师等十余人同往,并绘山寺诸图。僧人道因撰《大道内典录》。净土宗善导和尚入京化人,说法光明寺,是年卒。曾著《念佛镜》、《往生礼赞偈》、《观经疏》等,另写《弥陀经》数万卷。
◆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
&&&&中天竺沙门那提(福生)自昆仑返长安,译有《八曼荼罗经》,密教理论较系统地得以介绍。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字体刚劲,为法书名品。
◆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唐高宗命沙门惠概等参覆量校所写一切经,3年内,共合新旧816部,4066卷入藏。玄奘法师卒。生前弘法《成唯识论》之说,论证破除“我执”、“法执”以“成佛”,被尊为“唯识宗”初祖。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
&&&&唐高宗命僧人玄照奉敕去古印度求法,新罗僧慧轮同往。日本遣唐学问僧定慧返国。新罗的惠通从唐归国。
◆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
&&&&唐高宗受道士煸动,倾向道教,封泰山,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限制佛徒剃度。唐代僧智由携指南车到日本。新罗僧顺憬随使臣来长安,窥基颇赞其学识。
◆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
&&&&南山律宗初祖道宣卒。曾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于佛教发展史多所贡献。
&&&&日本沙门定慧来长安,入慧日道场从神泰学。新罗僧人顺Z入华,学唯识之义。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
&&&&沙门道世撰成《法苑珠林》100篇,兰台郎李俨为之序,又著《善恶业报信福论》及《诸经要集》等10部。华严宗智俨卒。生前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及《华严一乘十玄门》等,盖阐“六相”“十玄”之旨,并明立五教之义。
◆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
&&&&建长安兴都寺玄奘塔,以祀玄奘法师。828年重修之。
◆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日本奈良法隆寺主要建筑被焚,重建工作到711年竣工,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木结构佛寺。寺内金堂绘有佛教壁画。
◆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
&&&&唐代僧义净取道南海附波斯舶由海路赴天竺求经。在印度停留10年,带回佛经400多部,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日本天武天皇为祈愿皇后病愈,在藤原宫创建药师寺。是为日本皇族出家的开始。
&&&&日本沙门道久等返国弘佛。新罗学僧义湘返国弘法。
◆672年(唐高宗咸亨三年)
&&&&开凿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怀仁集王羲之书迹而成《圣教序》,刻于长安宏福寺。
◆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
&&&&阎立本卒。曾为佛寺绘《孔雀明王像》、《维摩像》、《观音感应像》、《延寿天尊像》等。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
&&&&禅宗五祖弘忍卒。敕谥号大满禅师。弟子慧能继承衣钵在南方传顿悟之义,后被称为“南宗”,弟子神秀则赴北方倡渐悟之义,世称“北宗”。龙门奉先寺石窟凿成,大卢舍那佛像宏伟壮观。日本天武天皇下诏禁止僧人杀生、食肉。
◆676年(唐高宗仪凤元年)
&&&&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日照)来长安。后请译经,共译《大乘显识经》18部。Y宾沙门佛陀波利礼拜五台后,与地婆诃罗同译经论,请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刊布中外。日本僧人来求《大藏经》。日本天武天皇遣使日本岛诸国说《金光明经》、《仁王经》等。新罗僧义湘创建浮石寺。
◆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
&&&&慧能禅师自南海归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传禅宗南宗,倡“众生即佛”、“毋外求佛”之旨。建长安光宅寺,尉迟乙僧画其壁,所绘壁画有立体感,世称“凹凸画法”。
&&&&日本遣唐僧道光返国,传律宗(第一祖)。
&&&&朝鲜四天王寺建立。
◆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沙门智运禅师于洛阳龙门山刻石为15000佛,因名智运洞,又名万佛洞。河南浚县千佛洞石窟开凿。吐蕃文成公主卒。唐遣使往吊。
&&&&日本开始在宫中和诸寺讲《金光明经》。
◆681年(唐高宗开耀元年)
&&&&净土三祖善导卒。生前著有《观经疏》、《往生礼赞》等。弟子、信徒在陕西长安建塔以祀。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
法相宗“百疏论主”窥基卒。他曾在慈恩寺从玄奘学法,弘传法相宗义,著有《成唯识论述记》、《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因明入正理论疏》等。
◆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来长安,后译有《大宝积经》等。日本天武天皇任命僧正、僧都、律师、使总领僧尼。日本僧纲制确立。
◆684年(唐中宗嗣圣元年)
高宗卒后百日,为立大献佛寺,后改为荐福寺。东塔宗始祖怀素律师卒。生前著有《四分开宗记》10卷。
◆685年(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修东都洛阳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日本天武天皇命各地每家设佛龛,置佛像、佛经,礼拜供养。
◆686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
福建福州开元寺创建。新罗僧元晓卒。
◆687年(唐武则天垂拱三年)
南天竺僧菩提流支到洛阳,居福先寺译经。中天竺僧日照卒于洛阳,葬于龙门。武则天施绢千匹以充殡礼,梁王请置伽蓝,赐名香山寺,造石像7龛。山西永济普救寺创立。日本持统天皇继位,为天武天皇设国忌日斋会。
◆689年(唐武则天永昌元年)
武则天弘佛,于都城玄武门外建道场,聚数千僧尼做法事,并做《听华严诗》等,高宗李治限佛之风渐为扭转。于阗国沙门提门般若(天智)来长安,武则天令其在魏国东寺翻译。沙门义净将梵本经寄藏室利佛逝国,冬复往取之。
◆690年(唐武则天天授元年)
沙门怀义、法明进《大云经》言武则天为弥勒下生,当作阎浮提主。武则天借《大云经》符命之说,正式称帝,改国号周,并颁《大云经》于天下,诏东西两都及各州建大云寺,以贮《大云经》;度僧尼千人。
武则天封僧人怀义、法明等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日本沙门智宗、义德归国。
◆691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武则天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等。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
◆692年(唐武则天长寿元年)
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洛南门与百官观之,杨炯献《盂兰盆赋》。唐代僧义净自室利佛逝国遣大律返长安,携归新译经论10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及《西域求法高僧传》等。甘肃敦煌西千佛堂第六窟开凿。
◆693年(唐武则天长寿二年)
菩提流支等在长安上所译《宝雨经》,内有“菩萨杀害父母”之语,武则天乃借以喻已杀唐宗室为天经地义之举。武周政权佞佛之风愈盛。
武则天始令佛经制“d”字为如来吉祥万德之所集,音“万”。日本持统天皇遣使各地讲《仁王经》。新罗僧道照从唐返国。
日本各地置《金光明经》。郭务在日本为造弥勒佛像。
◆695年(唐武则王证圣元年)
僧人义净由天竺取经300余部归国,武则天趋京师上东门迎接。武则天遣使往于阗国迎沙门实叉难陀(学喜)在京都大内大遍空寺,与菩萨流支、义净等重译《华严经》。并亲临译场,为制序文,至圣历二年译成。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6窟(南大像)开凿。
◆696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洛阳弘道观道士杜ㄨ弃道为僧,武则天赐号玄嶷,赐其夏腊三十,开赐僧人僧龄之风。北京法源寺正式竣工。朝鲜僧圆测于唐代的授记寺卒。
◆699年(唐武则天圣历二年)
法藏在长生殿弘讲《华严经》,成《金师子章》,受武则天宠遇,“华严宗”因而创立。重修敦煌莫高窟,李怀让撰碑记事,即《敦煌莫高窟碑记》。日本役小角被流放至伊豆岛。北天竺僧李元谄为新罗僧明晓译《不空\索陀罗尼经》。
◆7世纪初叶
印度那烂陀创立佛教大学与僧院,成为佛教思想文化活动的中心,印度思想、文学发达。
◆7世纪中叶
初期印度寺院建筑,取代石窟,各地纷纷兴建寺院。印度教“密教经义”日渐盛行。东南亚各国深受那烂陀佛教的影响,佛像确立了独特的美术式样。中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创建。又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创建。又建西藏乃东县昌珠寺。
西藏壁画和布画(唐卡)开始兴起。
◆700年(唐武则天久视元年)
唐代僧一行在河南登封建戒坛弘法。义净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武则天为制《圣教序》。日本僧法相宗第一传人道昭卒,遗言要求用火葬,此为日本首次举行火葬。
日本大宝天皇公布僧尼令。
日本文武天皇令日本诸国设国师。新罗僧义湘卒。
日本遣沙门智凤、智鸾等入唐,智凤从法ong&(唐武则天长安四年)
武则天诏工匠于洛阳北郊邙山制大佛像,像成后又率百官礼祀。实叉难陀译出《大乘入楞伽经》,武则天为制经序。重建慈恩寺塔,为砖结构楼阁式。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约建于该年。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
中宗诏诸州兴建中兴寺。各地纷纷兴建。
义净于东都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咒王经》,中宗李显为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以冠于经首。武则天卒,中宗为其追福,造圣善寺,立报慈阁,修大像。
◆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尉迟乙僧出家为僧。陕西长安建香积寺以纪念善导。是为佛教净土宗名刹。
禅宗北宗始祖神秀卒。
◆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
唐中宗诏改各州中兴寺为龙兴寺。陕西西安小雁塔开建,呈密檐式。陕西麟县石泓寺、阁子头寺石窟开凿。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
唐中宗李显广营佛寺,劳民伤财,时人有佛教“寺人之家”,及“天下十分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语。鉴真律师神龙初年从道岸受菩萨戒,是年再从恒景律师处得戒。唐中宗遣使迎僧伽大师至京师,尊为国师,出居荐福寺。
◆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
天竺僧菩提流支在洛阳又译出《不空\索神变真言经》。
◆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
唐中宗李显与韦后于化度寺设无遮大会,帝后微服观灯,并放宫女数千人观灯。唐中宗以养女金城公主入藏,与赞普墀德祖赞联姻。恢复在大昭寺供奉佛像,并容纳于阗僧人在藏弘法。
日本奈良建兴福寺(即山阶寺)。
◆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
华严宗三祖法藏卒。曾提出“四法界”、“十玄门”等说,视“一真法界”为世界本源,著有《华严探玄记》、《大乘起信论疏》、《五教章》等,弘传华严宗之说。
◆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唐玄宗敕以寝殿材建安国寺弥勒佛像殿。义净卒。生前译经56部,共230卷,介绍古印度密法入华,又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律部诸书等约78卷。禅宗六祖慧能卒。生前以“菩提本无树”之偈,开顿悟法门,宣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著有《坛经》等。弟子尊之为禅宗开山大师,并于广东曲江南华寺造慧能夹漆像。
山西大同普化寺约建于此年。四川乐山大佛开凿。福建漳州建南山寺。吴道子画洛阳天宫寺壁画约于该年。
◆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开凿。
◆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
中天竺僧人善无畏入华,居长安西明寺译经。后译有《大日经》。
日本元正天皇颁布合寺令,以振兴败落的佛法。日本僧人玄P入华求法。
日本元正天皇下令禁止百姓滥为僧尼,禁止行基的布教活动。
◆718年(唐玄宗开元六年)
日本僧人道慈从唐返国,弘“三论宗”之说。带回《金光明最胜王经》。
日本奈良建药师寺。
◆719年(唐玄宗开元七年)
唐代僧人慧日曾赴南亚求法,历18年,访70余国,此时返归,玄宗赐其号慈愍三藏。慧日著有《念佛往生净土集》力斥禅宗。
南天竺沙门金刚智闻中土佛法崇盛,泛舟启程入华。
◆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
南天竺僧金刚智到长安,于慈恩寺译经并弘传密法。慧能弟子神会奉敕在洛阳等地弘讲禅宗南宗之义,禅宗南北分宗始显。李思训卒。生前曾绘有大量金碧山水,如《萧寺图》等即是描绘寺宇山林景色。
日本元正天皇首次授僧尼公验。
◆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
僧一行开始撰述52卷的《大衍历》。北天竺沙门宝思惟卒于洛阳龙门山天竺寺,葬仪全依西域制度。
◆722年(唐玄宗开元十年)
吴道子在洛阳敬爱寺西禅院绘日月藏经变及业报差别变图壁画。
◆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一行禅师与梁令瓒等制成浑天仪,玄宗亲为制铭。唐玄宗敕金刚智于资圣寺译密教经。日本在奈良兴福寺建施药院和悲田院。
◆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善无畏在洛阳译经,与僧一行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此外又译有《苏婆呼童子经》3卷及《苏悉地揭罗经》3卷。
日本元正天皇诏日本诸国寺院诵读《金光明经》、《最胜王经》,以求国家平安。日本建立神宫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唐玄宗敕车政道往于阗国摹写天王像,为绘相国寺壁画。
◆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僧一行卒。唐玄宗李隆基悼一行圆寂,为制碑文,亲书于石,并谥号为大慧禅师。
s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卒。唐玄宗赠鸿胪卿,谥“一切遍知”三藏,遣内侍杜怀信监护丧事,于河南洛阳龙门起塔。新罗入华僧人慧超自天竺返唐至长安。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慧琳《一切经音义》曾著录。现仅在敦煌石窟发现其残本。
宋儋撰并书《道安法师碑》,立于嵩山会善寺。为书法艺术名作。
◆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吏部尚书裴倭炙伦摹H毡驹旎氏蛉毡局罟浞督鸸饷骶贰P侣奚尴嘀撂拼┦Γ菩谡偌ビ陟ㄋ拢笕胧瘢в谥勤缝Α
◆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日本佛教仁王会始创。
◆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
唐玄宗诏全国寺观建天长节(玄宗诞日)祝寿道场。玄宗在花萼楼召释道二教论议,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论议,《开元佛道论衡》记载论辩的情况。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法v于浙江鄞县太白山麓创禅宗名刹天童寺。禅宗北宗义福禅师卒,唐玄宗谥号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金刚智卒。谥灌顶国师,葬于龙门南,建塔旌表,述碑记德。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日本僧人荣薄⑵照铡⑿省⑿ǖ人媲蔡剖谷牖谘镏菹蚣娲笫η蠓ā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慧能弟子神会禅师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立南宗宗旨,攻击北宗。禅宗宗派之争渐起。
日本在唐学问僧玄P、学生吉备真备随遣唐使返回,带去佛经5000余卷及《大衍历》、《乐书真录》,并弓箭佛像等。日本严格得度制度,要求得度者必须背诵《法华经》或《最胜王经》,且净行三年以上。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善无畏卒。唐玄宗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生前曾译《大日经》、《苏番地羯罗经》等,传密教胎藏界曼荼罗。
四川化城山石窟开凿。《法华寺碑》刻立于该年。清凉寺普观法师与沙门法会等于五台山造玉石释迦、文殊、普贤等一铺。
◆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唐玄宗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天下,普会宣讲。玄宗召吴道玄入内供奉。吴道玄于景公寺画“地狱变”。唐玄宗敕各州建龙兴寺。洛阳大佛先寺沙门道v随日本副使中臣名代到日本,在大安寺西唐院,讲所赍之《律藏行事抄》,为日本弘通律宗之先驱。
◆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老挝万象建塔銮,以贮佛祖舍利。晋昌(今山西太原)太守乐庭环约于此时兴造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绘说法图壁画。唐玄宗令僧尼归祠部管辖。日本始建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或“大城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
◆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唐玄宗敕诸州郡各建一大寺,名开元寺。山西交城玄中寺铸铁佛像。
◆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
唐玄宗命僧道遇国忌在龙兴寺行道散斋,千秋节在开元寺祝寿。北宗普寂禅师卒,赠谥大慧禅师(一说谥大照禅师)。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卒。四川夹??面贡献颇大。
日本法隆寺兴建梦殿。日本诸寺转育《五谷成熟经》。
◆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玄宗女永穆公主于五台清凉寺为玄宗造净土诸像,并铸铜钟。南宗江西吉安青原山僧人行思卒。其为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僖宗朝时追谥弘济禅师,塔曰归真。以后信徒又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沙门道氤卒。生前作《金刚经》注,撰《法华》、《唯识》诸疏。
朝鲜的审祥到日本讲《华严经》。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唐玄宗诏各州建开元寺、开元观。天竺僧人寂护首次到吐蕃(西藏)弘法。不空和尚自南海乘昆仑船到师子国,其王遣使相迎。金刚智卒。生前译有《金刚顶经》等密宗经籍5部,传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敕赐灌顶国师。日本圣武天皇发布建立国分寺、国分尼寺的敕命,重申建造丈六佛像和七层塔的旨意,让抄写《最胜王经》、《法华经》各10部。天皇亲写金字《最胜王经》,各塔送存一部。规定僧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为“法华灭罪寺”。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
西藏出现佛苯之争。西藏墀松德赞生。敦煌莫高窟第45、103、217等窟壁画约作于此时。新罗开凿佛国寺石窟,历20余年。
◆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
&&&&唐玄宗李隆基以广东罗浮山为佛经所指华首菩萨居处,诏建延祥寺、华首台、明月戒坛。石头希迁赴湖南衡山南台寺弘法,创禅宗南岳一脉。鉴真和尚拟东渡日本,遇风浪返回。唐玄宗为多宝塔亲书塔额,该塔铭为书法名品。日本圣武天皇发愿造东大寺金铜卢舍那佛大像(即所谓奈良大铜佛)。
◆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
&&&&日本行基任大僧正。
◆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
&&&&不空遵金刚智遗命赴古印度取得密藏文献500余部返国,居长安净影寺译经。河南登封建净藏禅师塔。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遣使来,赠贝叶抄写的《大般若经》一部。
◆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
&&&&书法家、文学家李邕卒。曾书有《东林寺碑》、《麓山寺碑》等。
◆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约开凿于该年。日本遣唐学问僧荣弊溆谥泄H毡痉Р炕峥肌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
&&&&神会禅师在洛阳荷泽寺为慧能立影堂,太尉房g为作《六叶图经》。日本僧人行基卒。生前倡修东大寺、国分寺等,被圣武天皇尊为大僧正。
&&&&日本奈良大佛正式完成。
◆750年(唐玄宗天宝九年)
&&&&鉴真和尚复渡日未果,暂居广州。日本京都清水寺、石川总持寺约建于此时。新罗景德王命工匠制沉檀木万佛山以送唐代。新罗庆州南山石窟大建佛像,有唐代艺术风格。
◆751年(唐玄宗天玉十年)
&&&&新罗金大城重建佛国寺。多宝塔、释迦塔建成,将《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纳入。
◆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
&&&&唐玄宗以睿宗忌日命女工绣释迦牟尼佛像,亲题绣额,稽首祈福。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日本东大寺举行大佛开光供养会。
◆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不空译出《金刚顶经》。
◆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鉴真东渡日本成功,天皇迎至京都东大寺,鉴真在日本创律宗,设戒台。天台宗左溪玄朗卒,李华为撰碑铭。墀松德赞继位赞普,继续弘扬佛教。新罗僧法海在皇龙寺讲《华严经》。皇龙寺的大钟开始铸造。
◆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印度僧莲花戒与大乘和尚在西藏辩论佛教教义。日本京都东大寺戒坛院建立。
◆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
&&&&肃宗在灵武,以军需不足,裴冕请鬻佛教、道教度牒,谓之香水钱(一说为757年)。日本圣武天皇卒。光明皇后将天皇生前喜爱的宫廷内珍藏600多件,献给东大寺中心仓库保存,日本正仓院的御物珍藏由此开始。日本诸国的国分尼寺讲《金刚般若经》、《最胜王经》,祈念天下太平。
◆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泰国洛坤玛哈达寺约建于此时,以供奉佛祖遗迹。唐肃宗诏迎陕西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中,立内道场供奉。唐肃宗诏沙门元皎于凤翔开元寺立药师道场。肃宗敕五岳各建寺,选高行沙门主之。版画《陀罗尼轮经咒》的唐都府卡家刻本问世。日本的兴福寺设置施药院,为贫民治病。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
&&&&不空奉肃宗李亨之命,入宫内为肃宗灌顶受戒。郭子仪上表肃宗为禅宗初祖达摩请谥。画家吴道子卒。生前为两京佛寺绘有《西方净土变》、《送子天王图》、《地获变相图》等壁画,有“画圣”之誉。杨惠之卒。生前曾为江苏吴县保圣寺塑罗汉像,以形神兼备而名著四方。
&&&&卢楞伽绘成都大圣慈寺壁画。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
&&&&居士王维卒。生前以禅咏为乐,有“诗佛”之称;又绘有《渡水僧图》、《维摩诘图》等。鉴真在日本奈良主持建立唐招提寺(即法隆寺金堂)。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神会禅师卒,建塔于洛阳宝应寺,谥真宗太师。塔号般若,有《语录》传世。
&&&&沙门道F卒于日本。日本光明皇后、女书法家安宿媛卒。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
&&&&唐肃宗于三殿置道场,以宫人为佛菩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肃宗迎请慧能弟子南阳慧忠禅师,待以师礼,敕居千福寺,号曰国师。司空山本净禅师卒,敕谥大晓禅师。肃宗有疾,皇后刺血写佛经,百僚于佛寺斋僧。日本在下野药师寺、筑紫观世音寺,创建戒坛,至此日本的三戒坛完成。
◆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
&&&&唐代宗赐龙兴寺尼真如宝和大师,敕长安立宝应金寺。
◆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古印度僧人寂护入藏弘法,剃度巴.赛囊等7人为僧。此为西藏第一批如法剃度的僧人。
&&&&鉴真律师圆寂于日本,弟子为造夹漆像。鉴真生前在日度人授戒凡4万余人。
◆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
&&&&唐代宗命在衡山建大明寺,诏选居寺僧20人,后又命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7人。唐代宗诏重译《仁王经》,以不空主之,沙门飞锡、良贲等16人助译,代宗亲制新译序。代宗赐不空为鸿胪卿,并加号大广智三藏,追赠其师金刚智开府仪同三司,并号大弘教三藏。唐代宗敕在金刚智诸灌顶道场,择沙门27员为国长颂《佛顶咒》。唐代宗每年降圣节召名僧入内育经、供养,谓之内斋。莲花生入藏弘法。日本禁止僧徒的山林修行。敕设置百万塔陀罗尼。
◆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日本任道镜为太政大臣禅师。新罗高仙寺誓幢和尚(元晓)塔碑开始兴建。
◆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大历元年)
&&&&唐代宗李豫于宫中设盂兰盆会,耗资百万。北京房山万佛堂约建于此时。安徽滁县琅琊寺约建于是年。日本任道镜为法王。
◆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
&&&&山西五台山建金阁寺,铸铜为瓦,饰金其上,耗资巨大。河??12人来说法。日本高僧、书法家最澄生(-822)。
◆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
&&&&唐代宗亲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命百官到寺行香。又在兴善寺为不空和尚立道场,敕赐锦绣等物。
◆769年(唐代宗大历四年)
&&&&唐代宗大明宫建道场,自谓感“佛光”现。宰相王缙、杜鸿渐好佛。王缙请舍宅为寺,代宗嘉之,赐以题号。杜鸿渐曾造《起信论疏》,令僧剃顶发,及卒遗命塔葬。
&&&&法照在衡山湖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
&&&&唐代宗因慧星出现,诏不空行法,并令往五台修德,在太原设万人斋。日本道镜被流放到下野。诏令允许僧徒于山林修行。
◆771年(唐代宗大历六年)
&&&&书法家颜真卿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述律宗传授之渊源。
◆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
&&&&印度尼西亚创建波罗浮屠。
◆77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
&&&&不空卒。生前传金刚智金刚界曼荼罗密法,译密部经70余部,受代宗李豫宠信,封肃国公,权势显赫,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河南陕县温塘摩崖造像开凿。日本高僧、书法家空海生(-835)。
◆776年(唐代宗大历十一年)
&&&&唐代宗敕僧尼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每日诵21遍,限一月内精熟。
◆777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怀素书狂草《自叙帖》。
◆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唐代宗李豫卒,德宗李适继位,限制僧尼发展。西藏扎囊桑耶寺建成。开始剃度藏族贵族子弟7人出家为僧,称七觉士:宝护、智王护、宝王护、善逝护、遍照护、龙王护、天王护。后又剃度300多人出家。日本僧淡海三船撰成《唐大和尚(鉴真)东征传》一卷。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
&&&&德宗即位后罢内出盂兰盆及内道场,遣出僧众。周P奉旨画长安章明寺(又作章敬寺)壁画。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
&&&&德宗应吐蕃请求,命沙门良L、文素去说法。徐浩书《不空和尚碑》。日本滋贺县比鄙浇ㄑ永拢俏毡尽疤焯ㄗ凇钡淖嫱ァ
◆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
&&&&天台宗湛然法师圆寂。生前主张无情有性之说,认为万物皆有佛性,著有《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维摩经疏记》等。
&&&&山西五台山重修南禅寺佛殿,塑菩萨等彩像,栩栩如生。
◆784年(唐德宗兴元元年)
&&&&德宗迎沙门法照入禁中,教宫人念佛,行五会。中天竺沙门莲华杖锡谒德宗,乞钟一口,安置于毗卢遮那塔。日本严格国师任选,规定任期六年。
◆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
&&&&书法家颜真卿卒。生前书有《多宝塔感应碑》、《八关斋记》等,皆为书法艺术的名作。
&&&&日本僧最澄结庵比鄙健P侣奚柚蒙
◆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
&&&&唐德宗于章信寺(章敬寺)从道澄律师受菩萨戒。后再至寺问道澄修心法门,并命入宫为妃嫔内侍授戒。
&&&&德宗依代宗时规模复作盂兰盆会。
◆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
&&&&德宗诏迎无忧王寺佛指骨入宫中供养。诏僧人良L与Y宾国般若三载于西明寺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10卷,一年后完成,德宗亲为制序,并赐绢帛等物。洪州宗僧人马祖道一卒。道一为怀让弟子,创建禅林,入室弟子139人,各为一方宗主。宪宗元和八年,追谥大寂禅师。
&&&&大珠慧海禅师师事马祖,著《顿悟入道要门论》。日本僧人最澄在比鄙酱唇ㄑ永拢匆怀酥构墼海
◆789年(唐德宗贞元五年)
&&&&悟空自天竺携佛牙舍利,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返长安。后龟兹三藏莲花精进译《十力》,于阗三藏戒法译《十地》、《回向轮》诸经。
&&&&福建福清创建万福寺,为佛教黄檗宗祖庭。
◆790年(唐德宗贞元六年)
&&&&唐德宗命青龙寺惠果和尚入宫中,于长生殿为国念经。宰相杜黄裳等皆从受灌顶。
◆791年(唐德宗贞元七年)
&&&&唐德宗至章敬寺赋诗,百官皆和,书于壁。后京兆尹薛珏刻石以传。
◆792年(唐德宗贞元八年)
&&&&北天竺僧般剌若在西明寺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各一卷。其卒后葬于龙门西冈。
◆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唐德宗命湖州剌史于E进皎然《杼山诗集》,并藏于御书殿。日本僧人圆仁随遣唐使入华,学习“天台宗”教义。日本首都从奈良迁到京都,京都东寺初创。
◆795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
&&&&华严宗澄观在五台大华严寺讲新疏,唐德宗召其入都宣讲。南天竺乌荼国王赠《华严经后分》40卷给唐代。圆照上所撰《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德宗赞许。日本醒武天皇改国师为讲师,每国置一人。思托开始撰《延历僧录》。
◆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
&&&&唐德宗诞日,命韦渠牟、徐岱等与僧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都。又命于五台山寺设万僧供。
&&&&Y宾三藏般若、沙门圆照、鉴虚翻译乌荼国所赠《华严后分》梵夹。德宗李适亲临译场,与僧人谈论经文。德宗立荷泽神秀为禅宗第七祖。
◆797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
&&&&墀松德赞卒,其子牟尼赞普继位。日本高僧空海著《三教指归》。
◆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Y宾三藏般若与澄观等进《新译华严经》。唐德宗诞日命澄观于麟德殿讲《新译华严》宗旨,礼为教授和尚。
&&&&神会弟子乘广禅师卒,刘禹锡为撰碑文。牟尼赞普下令属民广为佛事作布施。
◆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唐德宗于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唐德宗授澄观镇国大师称号,观天下僧录。庐山东林寺熙怡律师卒。怀素书《小草千字文》。八世纪初期
&&&&阿拉伯人从陆路和海上进攻印度,摧毁佛教名城伐腊毗,烧毁佛学院,毁坏佛像及佛教机构,杀害佛教徒,并在寺庙废址上建清真寺与礼拜场。佛教遇到空前灾难。
◆八世纪中后期
&&&&张萱、杨升、陈闳主要艺术活动时期。中国书法名家墨迹和碑刻拓本,随佛教徒大量传入日本,掀起书法研究的浓厚风气。
◆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
&&&&圆照撰成《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另撰有《续开元释教录》3卷。天竺僧牟尼室利(寂默)从那烂陀寺到长安,于慈恩寺译经。元和元年卒于该寺。
◆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南岳云峰律师法证卒,柳宗元为作《碑铭》、《塔铭》。
◆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骠国遣使悉利移来唐赠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乐曲皆为释氏经论之词。书法家、长沙僧怀素约卒于该年。新罗海印寺兴建。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东都圣禅寺大师凝公卒,翰林白居易作《八渐偈》吊之。韦皋作《鹦鹉舍利塔记》。韦皋教所养鹦鹉念经,及死焚火谓为“舍利”。新罗人入华向周P学佛教绘画。
◆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
&&&&国清寺僧编《寒山子诗集》,收寒山、拾得诗共300余首。日本高僧空海、最澄及檐逸势随日本遣唐使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入唐,学佛教密法。新罗真鉴禅师随使来唐,问法于沧州神鉴大师,后在嵩山少林寺受戒。返国后大弘禅教,立禅宗六祖慧能影堂。
◆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李真绘《真言五祖像》,后赠给日本,今藏于日本京都东寺。日本僧从青龙寺惠果和尚受密教。惠果卒,空海撰《大唐青龙寺惠果和尚碑》。
&&&&日本僧最澄从湛然弟子道邃法师学天台教。返国后,创台密,号曰传法大师。
◆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
&&&&空海返日本,传真言宗,创东密以弘金刚界、胎藏界之法,号曰弘法大师。
◆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
&&&&慧琳撰《大藏经音义》。白居易举策《议释教谓》,反对弘扬佛教。
◆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
&&&&白居易作新乐府,《两朱阁》诗即言佛教之盛。
◆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
&&&&澄观入内殿讲“华严法介”大旨,得赐号僧统清凉国师号。慧琳撰《一切经音义》,敕入大藏,得赐紫衣。新罗王遣金献章及僧冲虚入华,赠唐以金银佛像。
◆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
&&&&文学家柳宗元撰《永州修净土院记》,述“净土”本义。另著有《无姓和尚碑》等。
◆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
&&&&日本香山县建善通寺,为日本“真言宗”初祖空海大师法场。
◆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江西新吴(今奉新)百丈山怀海卒。曾创立禅院制度,世称“百丈清规”。新罗僧惠哲入唐求法。
◆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
&&&&墀祖德赞(热巴布)为赞布,大倡佛教,延请僧人讲法译经,统一译制。颁布旨令实行“七户养僧制”,僧人被称为“藏王头上的人”。大小朝政,皆请高僧参与商议;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经律为准则。修葺寺院,新建札喜格培寺,供奉“三宝”。
◆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敕建州乾元寺置“兜率”坛,后改栖凤寺灵感坛。日本高僧空海在和歌县高野山创金刚峰寺弘法。
◆818年(唐宪宗元和十三年)
&&&&白居易作《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柳宗元卒(-说819年)
&&&&日本僧最澄制定“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六条及“劝奖天台宗年分学生式”八条,并著《守护国界章》,批驳法相宗。
◆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唐宪宗李纯迎风翔法门寺佛骨入京师,举国掀起崇佛热潮。刑部侍郎韩愈上《谏佛骨表》,被贬为广东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游灵山,与寺僧大颠为友,赠衣而别,寺僧为建“留衣亭”。日本僧最澄申请设立比鄙浇涮常蚰喜康纳偌岸笏碌木吧畹确炊裕幢辉市怼
◆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印度僧无言通到越南弘传禅法,创无言通禅派。唐宪宗卒。穆宗继位后继续弘佛,至安国寺观盂兰盆会。
&&&&日本僧灵仙登五台山,此为日本僧人登五台之始。日僧最澄著《显戒论》。
◆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唐穆宗李恒制《南山律师赞》。新罗僧从唐归国,僧无梁入华。
◆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
&&&&唐与吐蕃会盟,在拉萨大召寺前立会盟碑。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与鸟窠禅师道林为友,听其说禅,深为敬服,晚年乃以居士自号。山西运城建泛舟禅师墓塔。日本僧最澄卒(-说819年)。后清和天皇赠“传教大师”谥号,此为日本有大师号的开始。日本天皇敕许在比鄙浇⒔涮场H丈敖渲度毡玖橐旒恰贰
◆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日本淳和天皇授空海东寺“教王护国寺”称号,授比鄙降囊怀酥构墼骸把永隆背坪拧
◆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
&&&&柳公权书《金刚经》,刻于僧录司。杭州永福寺(孤山寺)僧惠将《法华经》刻于石壁,历8年成。舒元舆撰《鄂州永兴县重崖寺碑铭》,言佛教之盛况。文学家韩愈卒。新罗玄昱入唐求法。
◆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
&&&&新罗僧道允入唐求法。
◆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
&&&&杭州龙兴寺僧南操请灵德寺道峰禅师讲《华严经》,成立华严经社,聚者甚众。白居易为撰《华严经社石记》。
&&&&新罗洪陟自唐回国。
◆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
&&&&唐文宗李昂诞日时,诏白居易等入宫问三教优劣;白居易以儒、释“同出而异名”相对,调和朝中渐起的三教之争。道一弟子无等禅师在武昌郡西黄鹄山结庐说法。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
&&&&渤海僧贞素携日庭登五台山。日本僧空海创立综艺种智院。
◆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
&&&&宗密入京为文宗讲佛教华严之义,并撰《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苏州重玄寺僧清晃历八年于重玄寺西广德法华院壁刻《法华》等八经,凡116857字。白居易撰碑记之。
◆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
&&&&佛窟遗则禅师卒。生前善草书,为文颇多,有《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及其他诗篇行世。
◆831年(唐文宗大和五年)
&&&&唐文宗命天下州郡造僧尼籍,以管理僧尼。
◆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
&&&&佛像画家、诗人贯休生(-912)。
◆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
&&&&清凉山华严寺僧法云撰《密教相承传法次第记》。
◆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
&&&&白居易送其《文集》40卷置庐山东林寺经藏。日本高僧空海卒,后谥弘法大师。新罗梵鱼寺建立。
◆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
&&&&白居易赠其《文集》,置于东都洛阳圣善寺律疏库楼。段成式继《金刚经灵验记》后撰成《金刚经鸠异》。日本观心寺如意观音像建造。
◆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
&&&&新罗普照、体澄、贞育、虚会入唐问禅。
◆838年(唐文宗开成三年)
&&&&墀祖德赞被刺,其弟朗达玛继位赞普。推行灭佛政策,禁行佛法,封闭寺庙,令僧人还俗,西藏佛教几尽。自松赞干布容佛至此约200年,史称西藏佛教前弘期。华严宗澄观卒。生前著述颇多,有《华严随疏演义钞》等。约4百余卷(现存164卷)。卒后文宗特辍朝3日,并亲为制像赞。日本学问僧圆仁、圆行、常晓、戒明、义澄、帷政、仁好等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常晓从栖为寺文璨、华林寺元照学显密两教,圆行从青龙寺学密教,圆仁从终南山宗毖ц笥铩
◆839年(唐文宗开成五年)
&&&&白居易置其《文集》于苏州南禅寺千佛堂,并为文记之。
◆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
&&&&唐文宗李昂卒唐武宗李炎即位,好道教方术,排斥佛教。白居易晚年有疾,发愿修香山寺,舍钱命杜宗敬画“西方世界”、“弥勒上生”等,并作记。日本入华僧人常晓归国,携经文31部。
◆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唐武宗李炎崇道抑佛,道士赵归真等受庞。柳公权书《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立于陕西万年县安国寺。华严宗五祖圭峰大师宗密卒。生前著有《华严原人论》等,提出依佛修行即返本还原。
&&&&李翱卒。曾著《复性论》,提出“性善情恶”之说,引禅入儒,以佛理证心性,开宋明理学之先。还俗僧人、诗人贾岛卒。岛初为僧,号无本,后去浮屠举进士。曾写下许多吟咏寺院生活的诗文。著有《长江集》、《大宣教禅师怀晖记德碑文》等。
&&&&浙江奉化雪窦寺创建。日本学问僧惠萼并圆载弟子仁济、顺昌入唐求法。佛表842年(唐武宋会昌二年)
&&&&朗达玛被杀,吐蕃奴隶制政权分裂。文学家刘禹锡卒。生前与僧徒交游甚多,有文集40卷行世。日本书法家嵯峨天皇卒(786-)。日本书法家桔逸势卒。
◆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
&&&&唐武宗下令禁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停止长安西街寺院讲经说法。
&&&&段成式在长安调查寺院壁画、寺塔建筑等,撰成《寺塔记》。
◆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
&&&&唐武宗下令禁供养佛牙、佛指,毁道场佛经像,安置天尊老君之像。
◆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
&&&&唐武宗毁佛,至此拆天下寺宇4600余所,还俗僧人26万余,史称“会昌毁佛”、“唐武宗法难”。召日本清凉殿僧诵《佛名经》。
◆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
&&&&唐武宗李炎卒。宣宗李忱即位,捕道士赵归真诛之,恢复佛教以利统治,史称“唐宣宗弘佛”。诗人白居易卒。葬于龙门香山寺如满塔侧。
◆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
&&&&唐宣宗下令恢复所废寺宇,恢复宫内斋事活动。张彦远撰《历史名画记》,其中记画家与寺宇的内容甚多。日本僧人圆仁携密宗典籍返国,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新罗僧人梵日自唐返国,创建崛山寺。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
&&&&剑南西川监军使李朝成于长安建陀罗尼经幢。唐宣宗命东都洛阳及荆、扬、汴、益诸州建寺,立方等坛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五台山建五寺,各度僧50人。湖南宁乡密印寺创建。
◆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
&&&&新罗僧慧昭卒。
◆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宣宗召荐福寺弘辩禅师入宫问法,赐号圆智禅师,并赐紫方袍。日本僧常晓始修太元师法。
◆852年(唐宣宗大中六年)
&&&&开凿广西桂林还珠洞摩崖造像。诗人杜牧卒。有《樊川集》行世,其《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斥佛教罪福果报之说。
◆853年(唐宣宗大中七年)
&&&&李商隐居东川编定《樊南乙集》,出钱俸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创石壁五间。沩仰宗的沩山灵佑禅师卒,相国郑愚为撰碑铭。段成式撰《寺塔记》两卷。日本僧人圆珍来华求法。
◆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
&&&&宣宗命三教首座辩章充左街僧录,沙门僧彻充右街僧录。潭州岳麓寺僧疏言去太原取佛经,得经5048卷。
◆855年(唐宣宗大中九年)
&&&&刻立《圭峰定慧禅师碑》。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
&&&&藏僧法成入汉地,宣讲《瑜伽》,以博通华、梵、蕃三种文字而受到尊敬,弟子为作《分门记》。
◆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修造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及塑像。造四川剑阁鹤鸣山摩崖天尊像。
◆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诗人李商隐卒。赞宁《宋高僧传》记商隐以弟子礼事沙门智玄。商隐眼疾时,智玄以《天眼偈》三章赠之。
&&&&日僧圆珍归国,携有真言道具、曼荼罗,天台宗、密宗典籍等,对日本佛教艺术发展有所促进。新罗僧顺之入华。
◆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段成式撰《塑像记》。
◆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
&&&&浙江温州江心寺约创于此时。日本延历寺始修舍利会。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
&&&&段成式卒。曾著《酉阳杂俎》等,对当时的寺塔、塑像等有所记载。
&&&&日本的神泉苑修御灵会。
◆864年(唐懿宗咸通五年)
&&&&日本制定僧纲的位阶:法印、法眼、法桥。日本僧真如等至长安,敕许经广州至天竺。新罗僧道诜创建玉龙寺。
◆865年(唐懿宗咸通六年)
&&&&柳公权卒。曾书《金刚经》、《玄秘塔碑》等,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
&&&&日本比鄙匠P刑眯蕹P腥痢
◆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
&&&&日本僧人宗毙芙叹浒儆嗖抗楣H毡咎旎首吩畛挝檀笫Α⒃踩饰染醮笫Φ内趾拧4宋毡倦汾趾诺目恕
◆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
&&&&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卒。该派以激人悟性为旨,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
&&&&雕板印刷《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刊行。其中记页画《佛说只树给孤独园图》为世界公认的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幅版画。
◆869年(唐懿宗咸通十年)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卒。该派以喻理明义、随机利物为旨,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870年(唐懿宗咸通十一年)
&&&&唐懿宗诞日,召京城僧道入麟德殿讲论,赐僧彻恢净光大师称号。又命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雕造檀木像1000躯。福建闽侯雪峰寺创建。湖南名门夹山寺创建。
◆871年(唐懿宗咸通十二年)
&&&&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卒,于安国寺作《菩萨蛮舞》以悼念。懿宗命长安两街僧赴麟德殿讲论,赐右街僧录彦楚明彻大师,左街僧录清兰慧照大师。归义节度史张义潮卒。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仪潮统军出行图”,当在此前后绘成。
◆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
&&&&唐懿宗李琢侔哺C牛露ダ瘢锵璺潘路鸸牵晕暗眉舛藓蕖薄aù备恰⑹颗磐剑用20余里。
◆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
&&&&日本僧圣宝着手开创醍醐寺。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
&&&&缅甸南部毛淡棉城建吉丹兰佛塔。
◆876年(唐僖宗乾符三年)
&&&&日本吉田寺地狱变图出现。
◆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
&&&&雕造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石幢。建山西平顺明惠禅师墓塔,塔为石造单层。
◆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
&&&&贯休在湖北江陵佛寺绘《十六罗汉图》。新罗普照禅师卒。生前曾著《修心诀》流传中国。
◆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
&&&&张南丰绘成都金华寺壁画。
◆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
&&&&浙江湖州飞英塔创建。
◆885年(唐僖宗中和五年)
&&&&孙位在四川成都绘应天寺壁画。日本遣僧宗睿入华。
◆892年(唐昭宗景福元年)
&&&&四川大足城北龙岗山石窟开凿,多系密宗造像。新罗僧道育至天台山平田寺。
◆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
&&&&贯休于江陵绘十六罗汉图。日本遣唐使基本终止。
◆896年(唐昭宗乾宁三年)
&&&&湖南长沙开福寺约创于此时。
&&&&日本仁明天皇时,在宫中设真言院,创办“后七日御修法”,天台宗和真言宗日渐受到重视。日本“大和绘”形成,内容多与佛教有关。
◆900年(唐昭宗光化三年)
&&&&朱遵度著《漆经》成书。
◆901年(唐昭宗天复元年)
&&&&江苏常州天宁寺创建。
◆903年(唐昭宗天复三年)
&&&&贯休入蜀,蜀先主王建赐紫衣。
◆906年(唐哀帝天佑三年)
&&&&王审知于福州开元寺寿山塔院铸佛、菩萨像。
◆907年(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韩求、李祝绘洛阳龙兴寺回廊200余幅壁画。内蒙巴林左旗后召庙石窟开凿。杭州灵隐寺双石塔始建,960年完成。
◆908年(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闽王王审知创福州涌泉寺。
◆910年(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四年)
&&&&赐湖南开化寺长老可复惠光大师称号,并赐紫衣,又赐吴越王钱H子令无相国师称号并紫衣。
◆912年(五代后梁太祖乾化二年)
&&&&多康地区佛法又渐渐传入西藏地区。禅月大师、画家贯休卒。
◆915年(五代后梁末帝贞明元年)
&&&&李琮开凿龙门莲花洞石窟。东塔院沙门归序进《经论会要》,命编入大藏,赐演教大师。
◆916年(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二年)
&&&&日本僧慧锷自五台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文在电脑上显示乱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