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是先学儒家道的思想再进一步去学习佛教吗

汤恩比博士: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汤恩比博士: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摘自陈大惠:《和谐拯救危机》
  《展望21世纪》,这是它的中文版,还有英文版。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人汤恩比博士,他在这本书中说了这样的话: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九七二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汤恩比博士。
  汤恩比博士被称作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网友评论:
  ★人类,在干什么?活够了吗?为什么这么自相残杀?双赢吗?洪水面前,你能干什么?用大炮攻击吗?海啸面前,你能干什么?用核武器吗?瘟疫面前,你能干什么?用决斗吗?你痛苦的时候,你能干什么?用自残吗?你思考的时候,你真的没问过自己吗?你在干什么?你真的可能用金钱买来幸福吗?可以用争斗换来财富吗?你问过你自己吗?你到底是谁?
  ★拯救世界的不是科学,世界不需要被拯救,之所以现在需要,是因为人类的欲望不受限制。因为欲望而过度发展的科技毁了地球。
  ★是的,是的,我是想精进的,因为我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需要反问和反思一下了,如果我无意中因自己的生存而损害了别人,无疑是需要拯救的了。一旦我这种人是千千万万的话,世界就危险了,所以必须拯救世界,从我自己拯救自己开始,人心不古,欲壑难填的,以油灭火,以利交人,人非人,家非家,国非国,世非世,我想是这个样子的,犹如火上浇油,负薪救火,自取灭亡。
  ★额,呵呵。我只是说“科学可以拯救世界”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已,因为世界本不需要拯救,反而是过度发展的科技结合人心的欲望而毁了地球。 对于你说的其他的我没什么意见的。
  ★不过这原话也不是你说的,是15楼说的,你是表示认同,所以我说你们有待提高。15楼的很多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哲学不是宗教的起源,人类的终极目标更不是科学的探索。
  ★其实对于15楼所说的,我更认为,宗教起源与艺术。而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技术罢了,和宗教与哲学、文化传统等还是无法放在一个高度的。科学这个名词,是在西方称霸世界后被故意神化了的。埃及四千多年前发明纸莎草纸、中国唐朝发明黑火药、西方神学家牛顿研究出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些都可以叫做科学,没什么了不起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进步而已。
  ★科技要以人为本,才能利益众生,人心要以利他为本,才能文明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决定生产力的是其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者,即人自己。你拿着工具干什么呢?破坏环境吗?
  ★楼主说的对,我们拜孔子为儒教教主,拜净空老头为佛教教主。我们天天供奉吧。全中国人都做他们的教徒。宗教治国。中国一定会很强大,无敌世界。
  ★从有关文献来看,孔子不论忠君也好,忠国也好,都是以讲仁义为先决条件的,“民贵君轻”,君子“克已服礼”“礼贤下士”“苛政猛于虎也”,“君贤臣忠”,“学而优则仕”等等言论,讲人治不讲法治,希望当今国君效法周制,“礼贤下士”,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是不被大国看好的,他们需要的是强权政治,军力强大,快速歼灭别国统一世界的力量,不是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臭道德,他们不愿听什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要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才就行,不管道德与否,所以孔子在当时并不得志,也并非象后世所说的那么受统治者欣赏,他坐着大轱辘车“周游列国”,其实是处处碰壁,处处碰一鼻子灰,几无安身之所,可见,孔子是不会“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的,不会为了谋取私利而出卖理想的,他无疑是一个君子,以至于他最后被困在河南弦歌台,成为囚徒,并在那写成《易传》《春秋》,他不畏强权的精神,失意不失志的精神,的确不辱没读书人的骨气,“民为贵,君为轻”,“礼贤下士”,他的“忠君”观是有原则的,绝非愚忠,以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民贵君轻”?孔老二,你不想活了?皇权至上,你敢说人民至上?当然,至于人民是不是最欣赏,我不太清楚,但他在当时并不被统治者欣赏,这是我相信的,到后来他成了“圣人”“黩除百家,独尊儒术”,这和孔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后世尊崇的“儒学”,已经徒有其表了,成了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的假儒学了,若夫子有灵,也会出离愤怒的。但民间没有忘记孔子,把他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编著成《三字经》《千字文》《集贤录》《弟子规》等,私塾传世至今。
  ★大乘佛法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佛教的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行善积德,扶危助困,惩恶扬善,不畏强暴的精神,我比较认可,禅宗讲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很有真理性,六祖慧能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念禅”是我的修养准则,修佛谒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皆有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我喜欢武术,推崇少林武当自然门派,尤其太极文化,奉为圭臬。老子的“道德经”我很喜欢,“道法自然”。
  ★现在是末法时代,只有大乘佛法才能拯救世界。传统文化教育也算其中之一,现在一个又一个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义工出现,不能证明,我们的世界已经乌烟瘴气了。净空法师也说了,我们只有7年的时间可以拯救世界了。
  ★反思西学,是要反思西方的功利主义,但是一定要继承优秀的“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汤恩比说得很清楚,科学技术不是救世的方法,恰恰是世界毁灭的根源,净空法师也说得很清楚,不是信仰佛教也信仰基督教,西方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是“我门都是上帝的子民,,此我们生而人人平等,因此他信仰儒学,应该是信仰儒学的道德追求和民本思想,绝不是儒学的等级和集权统治系统理论...
  ★其实所有人类的文化思想中,都在提倡平等观念,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平等”,儒家讲“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家讲“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方法学讲“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督讲“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问题不在于理论上如何讲求“平等”,平等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自然属性上的平等和社会属性上的平等不一样,生理上的平等和心理上的平等不一样,人生而往往不平等,天生的生理残疾者和正常人能一样吗?释迦出生就是王子,能和一般人一样吗?他的生活和受教育是十分优异的,比上不起学的失学儿童来说,他可以和人民平等吗?仅仅因出去吃点苦就大吹特吹,和劳动人民的常年餐风宿露,辛勤劳动相比较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他自己没种过地,四处行乞,伸手要吃的,其实是不劳而获,怎么能说和众生平等呢?他的不平等感多少是因为婆罗门教的压制呢?他的平等观是有条件的,一旦他的教派成了统治教派之后就不会再讲平等了,就象“刑不上大夫”一样,天大不如法大,法大不如人大,人大不如权大,专制社会从来如此,平等是空的,就象美国的人权是双重标准的一样,对贫民百姓是不讲平等的,导弹四处横飞,却到处喊反恐,讲人权平等,贼喊捉贼,岂不荒唐可笑?佛家讲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其实和道家的“忍辱不争”“清静无为”是一样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任人宰割,任人剥削,谈何公平?另外,国家性质决定阶级的存在,等级是不可避免的,贫富不均,永远存在。至于科学技术是不是毁灭世界的根源,我想就象你拿刀去杀人一样,是你在利用刀杀人,还是刀在利用你去杀人一样,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杀人,决定在人,而不在技术。净空法师可以用网络讲经,难道科学不是功德无量吗?他如果不是看到江博士的“水试验”能了悟“无情众生”的法性和升起巨大的宏世法愿吗?殊途同归,内求法和外求法是都必须存在的,科学技术没有错,错在人心呀!当伽利略举起望远镜时,当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时,当阿波罗登月成功时,你可知道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吗?你可知道你从中受益了多少吗?你知道自己使用的电脑是谁发明的吗?你的手机是谁制造的吗?你的文化水平是从哪来的吗?你真的不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人心不善,人心思恶,才是真正毁灭世界的根源呀!
  ★我没看过汤恩比博士: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现在,我还可以这样认为:1、印度有最古老的文化。当然老子和希腊哲学家也很伟大。2、世界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你的灵魂。
  ★文化是不是最古老,还有待考古发现证实,这个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就说印度最古老,但若从文字起源上讲,世界只有两大体系-汉字和拉丁,汉字源于中国,拉丁源于古希腊,印度的象形文字(梵文)至今还不能和汉字平起平坐,但可以归入东方文字体系,有3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左右,到甲骨文出土时,文字已经和现代汉字基本一样了,和印度相比约早了近1500年左右,你起码在文字上不能说印度最古老,至于文化宗教上,佛教诞生在公元前6世纪(大约1500年前),中国的道教诞生在春秋末期,大约公元前5,6世纪左右,两者相差不多,但从阴阳八卦的起源上看,中国古代文明远比印度的古文化久远,而且至今仍然起作用的文化,仅仅是中国古老的易经文化,阴阳五行八卦说距今有2000多年了,比佛教早了500多年,并直接间接成了道教儒教的起源,成了二进制的最初萌芽,及哲学“一分为二”的最初提出者,从这一点上看,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也是不行的,当然,老子哲学是完全继承了易学的哲学并发扬光大之,《道德经》是人类的智慧,但仍无法和易经相提并论,至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阿基米德到荷马,已经是后者了,仅仅相当于战国时期。
  ★从世界观来看,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边无际;在时间上也如此,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恬然无极,呈虚无态”,“大道无形”。从生命起源上看,时空是有限的,生命有开始,也有结束。从生命周期上看,生命生生死死又没有尽头,时空是无限的。物质形态千变万化,有机无机有形无形,可分无穷种变化,但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相既是空”,物质皆是感观的结果,色声香味触都是相,人生一瞬那间。
  ★讨厌战争的人,往往是战争中的人民;珍惜生命的人,往往是放下生死的人。明白了人生苦短,就知道珍惜生活的每一天,你真正无所谓的时候,就已经是佛了,头昏眼花不可怕,只要心平气和就行。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禄,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没有一个肯回头!
  ★三纲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是希望什么?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前提是君王尊敬臣子,父亲慈爱子女,丈夫和善妻子,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忠臣孝子贤妻,否则的话,三纲就是假的,儒学也是假儒学。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彼此平等才能达到和而治之。&&>&&>&&>&&>&
[中国大陆]宋立道:儒释道三家共通的人性论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无非儒释道三家,它们与中国人生存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导现世的文化生活,一是提供解生脱死的精神道路。三家学说在导人超越有限人生方面的价值大致相同,但关于具体的修行路径,其说各异;而对超越后的状态,则有不同的描绘和期待。就现实世界而言,三家学说有共同的关于人的超越的依据。这就是它们都坚持人性本善的原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要实现的与世界文明看齐的现代化过程中,这种本善的人性论是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所不可放弃的根本。
  关键词:传统文化 & 佛教 &人性论 &政治文明
  传统是什么,本来不好说。我们通常会说那是从古延伸到今的东西。但古时亦有更古,传统总还有更早的开头,总该有一个新成立或新传入的起点。如果这样,至少在初立乍到之时,还没有什么传统吧。且不管这么多了。若站在说话的今时,我们毕竟还有从古沿袭至今的东西,它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本文讨论的传统和传统中的人性论。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众所周知,有三家学术的或学说的文化源流,它们构成中国文化最为基干的部分。这三家分别指释道儒。它们在精神层面上互有区别,但更有相通与同一。本文试图说明的正是三家共通的地方,即它们的人性论思想。
  儒家道三家之学,现在看来,在我们中国很早就发生了,并且发展延续至今。它们堪称传统的中国学术,更是传统的中国思想。佛教进入中国汉地,其在春秋以后数百年,三家当中称得上后起之秀。但自从佛教进入中国,经过了迄今2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但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深入了中国人的灵魂,影响着我们中国人千余年来的文化学术以及精神生活、思想意趣、心理动机。我们中国的佛教,总体上是大乘系统的印度思想演变而来。大乘佛教当然在印度早已经有了,大约萌生于公元之初,即释迦牟尼证悟成佛以来开演菩提以后的约五百年。但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法同印度的还有不同,例如我们这里的禅宗,日本人通常也称为禅佛教的,便是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印度也有习禅的和尚和禅教,但印度没有禅宗的说法。中国禅的精密而高远的教义、学理、实践,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它足以令印度古贤赞叹称羡。因此,可以这么说,有了中国化的佛学与修行实践,才有了中国佛教,才有了包括佛法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
  大乘佛教的学说,既然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源流,也就必然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和学问,这便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国学之一个部分。说到国学,源流本来甚为广大。粗泛地讲,至少有孔孟荀的儒家之学,更有后来藉新道学精神为基础而成立的儒教,也有儒家独霸主流以地位之前的黄老的学术或宗教成分,更有东汉末年及其以后同民间宗教结合而生出的道家。从这种背景看,佛教的大乘之学,只是国学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与其他思想学术或宗教信仰相并而立的一个重要部分。魏晋六朝以后,大乘佛教迅速地发展起来,当时的宗教家与学者史家,都已经取得共识,确认佛教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部。不同的声音不能说一点没有。有的学者或宗教家出于更为保守的排外的立场,出于维护自己所拥戴的学术源流的既有文化地位的目的,或者维护自己所属的宗教源流的目的,也有坚决排斥佛教,要把它打入异族异端,当成夷狄异教文化的,但终究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排斥与反对的声音是越来越微弱了。至少到了《隋书&经籍志》编撰时,佛经一千九百五十部,列为一门,被视为一大学问源流了。自此以后,历代艺文经籍志等,也都为佛教的经典、中国人的佛经解说,为僧人学者与宗教家的传记,保留了极高的地位。
  佛教并不只是学术,更是宗教。说学术,我们会问其有何目的?学术只是人类的某种文化积累,其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联系。学术,若以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包含了自然科学的与人文科学的两大部类。换一句话说,这样的学术有两个取向:一是穷天理,这就是探索自然世界的各门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体系: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其二是达人伦。说达于人伦,这是中国特点,因为中国人几乎从思想文化发端的时候,目光就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人伦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是维系社会的一种道德关系,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指归,其具体的手段就是借自然的和谐来证明人类社会和谐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进而以社会的和谐作最高标准,以匡正人类生活中的失衡或者不平,要求人们自觉地制约内心的欲望,将心比心地维护与发展人际的和平关系。但佛教的学术还不止于此,佛教是一种精神企求的体系,其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生命价值意义的问题。因此,佛教的文化使命有两重:指导世间的眼前的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走出现世的局限,超越有缺憾的内体,超越今生此世,解决死后的归宿。其实,传统三家学问或者文化体系,都有提供终极生命意义的解说,引导凡夫获得精神解放,成贤成圣成佛成仙的意义。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无论中外,无论中国传统三家学术或三家思想体系的任何一家,在学术目的究竟何在这一点上,是殊途同归的。中国文化无论哪一家,其发言立论奔走呼求,其目的都只能是为人的生活寻求某种意义,讲近了是谋求一条生活当中的富足或安全,说远去是为了追求人们常说的美真善这样的东西。美是指人对自然和谐的发现与欣赏;真则是人同自然或社会当中的和谐本然的契合如符;善则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同情或和谐,也就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外现。善在西方体现为己所不欲无施与人,在儒家体现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一句话,作为精神文化的学术,其目标在于引导人类的生活走向安全与富足,免除人们在生活歧路中的迷惘。就佛教而言,什么是善?《显扬圣教论》卷五上说,问: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善是一种道德力量,其可以感招后来的快乐,其可以断除烦恼的根本,其可以克服一切不善的欲念与行为。至于真,在佛教最讲真实。&真&与妄相对,&实&者与虚相对。真实的对立面便是虚妄、虚假。《般若心经》谓:&般若波罗密多&&意即大智慧导人入于真实,从而达到解脱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佛教当中的&真实&不仅是与事相符合,没有差别出入,它干脆就是真实或世界的本源或本体,其自身唯一不变,又与万法相同一。从这个意义上,善与美也是同真相贯通的。真为真如,与法界相能,在佛称法身,在众生称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称法性。《三藏法数》所说的,所谓&唯一真实,不可思议,名一真法界&。真、美与善,表面看是三个东西,其实是内在联系的。
  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在佛教传入以前,早在先秦诸子的哲学主张当中,就有非常世俗的现实的服务意识。孔子在论语中便说过其学说的现世性:&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现实当中,儒学对待世间事物的处理,有其根本不变的原则与实事求是的办法。但通常并不涉及形而上的思考与学问。佛教传来东土,其所发言主张多谈论的是我们五官所及的感性世界之外的期望或证实,对于中国人的抽象认识和想像世界,无疑是一极大的补充。前佛教时代的传统,儒家着重讲求的礼义,意在解决社会的差别,将其纳入有序的境界;而道家学说关注的是长生不老,其目标不在人生的现世意义。佛教传入,揭开了人生或生命的最深层困惑及意义。生命的真实是需要道德的善来开发实现的。真实的人生揭示于善的道德修养,实现了真与善的人生才是美的人生。佛教把人生的真实意义联系于剔除遮盖了真实的虚伪与烦恼,实现这一真实的过程便是善的首先修养,善则成为这一过程终了时的价值体现。
  佛教的学术或思想内容有个相联系的内容:一是现世一是出世。佛教认为出世是最高境界,但现世是我们无法当下摆脱的存在。因此佛教所说的最终证真成佛,也即是解生脱死,是过程的终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同当下的现实道德修养割裂开来,任何人只管一心出离,放弃现实修行的都只是痴人说梦。佛教的学术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两种。达到终极解脱的修行内容属于出世间的学问。世间学问虽然落在世间,但却是通往出世的津梁,同样是不应该轻忽的理盥能放弃的。中国大乘佛教特别强调行者不可脱离世间,而要依于人间修习佛教。因此,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复兴的浪潮当中,一切有识的之士,都强调了人间的或人生的佛教。
  是在重视现实人生,重视当前社会也即人世间的修行路上,儒释道三家都是殊途同归的:其出发点都是人心,相信人的本性本性天然而至善。其解释现实世界当中的不善与恶只会循着两条线索:一是人的恶行无非来自后天的习染,其本质上的善在这种恶行显露时受到障蔽。人性中的至善并不能保证它永远可以彰显。正因为如此,人需要学习或曰修养或曰磨炼,才能克服或去除后天的不善习染。人的至善本性是最终完成修行实现人生目标、摆脱生死烦恼的根本保证。驱使人不断寻求道德提升的也正是人性中的内在动力。人只要对人性有自信,能够不断学习,恭行首先实践,最终一定可以成为贤成圣、成仙成佛。这也是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学术传统的共同道德许诺,也是中国学术传统与宗教修习传统最终可以合流的依据所在。
  三家学术或修行体系关于人生路向和实践的说法,看似平常,但却极为根本和重要。这里的说法涉及了人生世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从而也就规定了个人生活在此世间的言行操守,更决定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规则与规律。社会的性质最终取决于社会当中的个人的行为价值标准。安乐稳定、和谐和平的社会秩序其实只是由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取舍来决定的。我们可以反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社会可以有时算是大致的公平合理、上下和乐,也可以呈现出不公不义,寡廉鲜耻,这样的社会中,在上者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暴虐残忍,在下者衣食不惶、惊恐不安,随时担心灭顶之灾。从根本上讲,暴虐的统治者其实是没有宗教精神的,他们根本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价格体系平等可言,他们不相信从本性上说人都一律是善,因而在道德力量是一律平等,在人生的发展潜能上也有平等。从而暴君只会拒绝自己与人民应该或者可能分离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平等。霸道或无道的社会政治制度永远漠视社会的公平,因为它根本不人为人性是平等的,人性中的善是普遍的根本的;它甚至认为人性中有十恶不赦的,因此暴虐是对治人性恶的必需。因此社会上必须箝制自由,必有桎梏人性需求,这样才有和谐的社会,才有安定可言。暴虐者以刑罚治理国家,以淫威恐吓下民。还自以为高明,自以为掌握天命与宇宙真理。
  与此相反。儒释道三家都倡导统治者行仁政。这是因为三家都坚信人性本善,人性始善及人性至善。因此三家学术思想若涉及政治都都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于天下。君王或统治者如果从仁心出发,就必须实行仁政。既然一切人的本性为善,一切人在根本性质上就是平等的。君主那怕受命于天,也并不比草民更优秀,他只是被赋予代行天命的责任,他的言行仍然需要或者更加需要谨慎,顺从天道和天命更是必要的。孟子从这里才断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心怀人道的君主,才是尊天道的统治者。他若相信人之本性是善的,就不能以残暴对待人民。古来的&明主主仁君&,无论真假,都得拿出悲天悯人的姿态,博施众济,视人民若儿女;宽厚慈爱,以臣工为股肱。其施行教化,是要引发人们内在的善端。圣王明君若要与天地并立而三,首先得体现出好生恶杀,利于天下,导于和乐。
  近代以来,所有进步的政治家们,除了坚持法西斯主义的,大都以自由民主为旗帜。他们的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如果要与传统文化融洽,只能坚持人性本善。这种从人生而善,其性平和,引向人道社会的发展观,基于人道与平等原则的国家政治观,才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合理取向。儒释道三家关于人性关于人群社会的价值判断,也是现代社会当中,我们与世界政治文明接轨的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佛性论也好,人性论也罢,都注意且强调人之为人所以异于禽兽,正在于其有发自内在的仁爱慈善。仅就此点而言,其实东方社会从南亚到东亚,都是一致的。
  儒家当然以孔孟之学为正源,其资源最为深厚的。她的起点在和本源在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后来的孔子只是先秦各家积极的人性论思想集大成者,而孟子所以称亚圣。正在其极大地发挥了儒学当中最为宝贵的关于&仁&的人性学说。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部发展历程中,孟子关于于仁的理论论述,具有极大的价值。历经中国数千年政治统治而始终为仁君圣主所不敢抛弃,为敬天爱民的执政者所持奉。唐代经学,宋明理学,延至清初的朴学实学无不依据人性本善的基本出发点,来构筑他们的理想社会制度。王道与仁政的基本判定标准始终落在了人民是否安居乐业上面。两千多年来,儒家的甚至释家道家的学者,凡有著书立说,无不以仁爱慈善作为统治者的基本品行。宋明理学历来强调尧舜以来所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以之作为体天道敦人伦的十六字的心传。其实,这里的&道心&,也就是人心,也就是佛心,都是一切人根本的善性,也就是佛法当中一再反复说到的&真心&、&真如心&。在现代当中,这就是体现了现代文明理性的政治常识与公民素质,从这意义上讲,它就是佛教的&平常心&。
  道家的思想若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其人性论观念则在于强调人性自然,与天性相合。若将其引入政治道理,更显示人类社会必须充分体现上天好生恶杀,天道自然的基本原则。老子认为,人的所作所为,人群的相互制约,都应该取法于天地的自然规律,能够这样,是与天道相应相合;反之,逆天理天道,没有不改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进而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不仅是汉代以来的黄老思想,也充斥在更早的先秦易学当中,其实这个思想动机,就是孔夫子演易,周文王演卦时也已经有了的,后来的宋明理学中提到的陈抟二程莫不是演易的高手。虽然这只是儒家向道学的借鉴。但就道家思想传统而言,无论人的修养或修行,无论社会政治的设计,都有一个从自然出发,或者复归自然状态,向自然的无欲与宁静看齐的设想。道家包括正统道教,其根本出发点也是主张人性本善的,人性的善,根据在于上天的善。《老子》中虽然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那是针对道道也深深发对的&机心&而言的。先秦道家对于儒家的批判,就在于认为后者关于&仁政&的说法,偏离了&天道自然无偏无倚&的原则。道家的人性论立场可见于《老子道德经》,其中的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尊之命而常自然。&
  道是天道,天地自然所行的轨道。德是道的衍生法则,人若能行天道便是有德。道德在这里有伦理的含义,但更有宇宙观和社会观的意义。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分,从上天禀赋了天性也就是人性,它应该是尊于天道而顺于天势的,也就是说,必须自然无欲无偏无颇。人心的善与恶,是人性向外发动的结果,无欲而动是为善,贪欲而为则是恶。人的修养与修行就是一个不断回复到无欲自然的原初状态的过程。就此点而言,道家的修养论与儒家的尤其理学家们的,以及佛教的修养论是一致的。这就是《老子》当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教说的三学中,戒定两学不就是为了克服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依恋或者依恋的吗。佛经中说的&度诸禅定,不住诸有&便是一样的目的。从根本上制服扰乱内心清静的欲贪,深刻地认识到:外部世界甚至内心世界,只是六根六识六尘虚妄结合。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目标在于守要精一,理学家则称为返身而诚,而在佛教,也叫&一门深入,一根圆通,六根解脱&。斩断根与境,泯除内与外,在道家便是&致虚归静&,在儒家便是&返身而诚&,在佛教的禅家,便是&身心脱落&。
  以上说的是三家思想传统在个人修养上可以殊途同归相互发明。如果将它们的人性论引入政治实践。也可以看到内在于人性本善的一致性。与黄帝并称的老子道家学说,本来就是以退为进的,表面上的无为其实质是积极地向天道靠拢。汉朝最初的皇帝,至少文景之世提倡无为,目的在于与民休息,在于抵制霸道,把老百姓当人看待。汉末天下崩溃,魏晋多为乱离之世,人民想当稳奴隶求一口安宁食犹不能,真正人不如狗。社会中下层,自然企望黄老之学行世。一般士人自然向往老庄,企慕旷达自由。但究其根底言,其文化传统当中仍然在死守人性本善,以及人性自由。
  印度来的佛教有小乘有大乘也有密乘,但唯有大乘佛教的基本理义成为中国佛教的主干,并在这个主干上发展出佛教八宗。中国佛教的八宗,无论到今天有多少宗派保存发展,但其根本的善性论或者佛性论是不变的,始终如一的信念。佛教若不以众生皆有佛性作为根底,一定无能立足。众生,本来指一切生之属,即有呼吸的生物。佛性,本来是佛陀之性,但佛在人中,因此佛性即是人之善性。人为万物之灵,而且是众生中的特出者,具有与佛同体同德的善性,乃是毫无疑义实这与儒家道家都确认的人性本善,正是根本相同的地方。佛经中一再劝说,即令凡夫,只需一念净信发动,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那怕以杀生为业的屠者,他只要愿意并实行放下屠刀,也可以成应佛道。孟子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以测隐、是非、羞恶、辞让等四&善端&为人性之所同然,以仁、义、礼、智为人心之所固有,故而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本来成就圣人的善之有可能性与现实性都是存在的。
  所以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便能与中国本土的儒与道二者,相互举扬发明。东晋时的竺道生[ 竺道生(355~434)东晋涅经学者。河北钜鹿人,俗姓魏。寓居彭城(江苏铜山)。幼即颖悟,聪慧如神,依瓦官寺竺法汰出家。15岁登讲座,虽宿学名士亦不能抗衡。及至受具足戒,更名遍华夏,王公显贵皆参其席。初于建业之龙光寺(青园寺)弘法。Y宾沙门僧迦提婆莅止庐山,译出阿毗昙心论。师闻之,乃从学&一切有部&之教义。鸠摩罗什至关中,师复负笈北上,依止从学。关中诸僧,咸服其英秀,与道融、僧睿、僧肇等皆为罗什门下之俊杰,称为关内四圣。其创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说,并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均申扬其说。参梁高僧传卷二、卷三。],从生佛同源的道理,阐释倡导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主张,其间的转换关键只是&顿悟&的理论。至于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人六祖慧能,他在《坛经》中宣扬的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是禅宗立宗的基本依据。中国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庐山慧远,从一念净信的道理出发,提倡依仗他力而得救拔往生的净土念佛法门。说自力说他力,这里的自他是相依的一对。他力在外,发力在外。但若没有自力,不没有自内的吁求与回应,他力援手也无下手处。因此若依仗他力,也不能免除自力的发挥。因此内在的本俱佛性,是不可或缺的大因缘。这在原则上,均与儒道两家的学说,可以互通。所以佛教传入中国,能够落地生根,并且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脉,成为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是有其先天的得力基础的。
  总而言之,上面所讲的三家传统当中的人性论,都有一个基本核心:人在自身内部就有改造与发展自我的可能和内在潜能。人的存在于世,便是一个自我矛盾甚至荒唐的现象。人们希望美真善,但现实是人们相互作用牵扯,往往显示成为假丑恶。人们多不满于眼前的生存状态,但们希望改变现状的做法,往往拖入更大的混乱甚至邪恶。三家思想传统都正视了人生的不自由状态。探究了人沉沦于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数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是拯救人心,拯救社会的精神力量。身处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趋向现代文明和普世价值的今天,中国人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将祖先留传给我们的生存智慧保留下来,如何改造我们的社会与人生,如何才能不仅实现科学的、经济的、文化的现代化,更建设政治制度的现代文明,都同我们对待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密不可分。只有认真地反思与总结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弃其糟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最终实现古圣先贤的大同世界理想。我们的不幸在于今天仍然在为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还在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憧憬;我们的大幸又在于有祖先在过去数千年中积累的生存与发展的哲学&&这就是源于儒释道三家又内在相通的人性论学说。
作者: &&来源:&&
应广东四会六祖寺邀请,由老挝佛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