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看不起微博大v怎么赚钱开班快速赚钱

知乎大V深度解析:月入十万以上的人都在靠什么赚钱?
你能卖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而一个人能合法去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东西:1.卖信息;2.卖钱;3.卖他人的注意力;4.卖自己的时间。
文 | 肥肥猫
来源 | 肥肥猫的小酒馆
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
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一旦掌握,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据我观察,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这种撮合交易只需要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单,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戏规就能赚钱。
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团队10个人,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手下9个人分剩下的150万,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轻轻松松。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所以汤是有的,肉是没的。
更low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得盆满钵满,许多吊丝因此逆袭成功。
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一年只要能做成几单,性价比远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
而与此对比,现在一个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审核,律所收费也就区区15万,律师收了钱还要承担法律意见书的责任。而房产中介根本没啥责任,既不需要文凭,也没见他们做太多事情,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轻松入袋。
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比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除了商业掮客,还有权力掮客,更加无本万利。
最轻松的,是用钱来赚钱
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年薪几十万,不如拆迁户。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这个时代,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
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得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这,就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稍作装修,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性价比最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现在20年过去了,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其实很好计算,假设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有4小时闲暇时间,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4个小时。
而一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那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钟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值多少钱,再乘以关注数,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可以开始定价叫售了。
所谓得吊丝者得天下,在卖注意力这个行当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来钱,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和吊丝经济。这些新经济的现状有时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上班的人心里不平衡。
就比如说网络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这类的平台上,一个脸蛋还不错的漂亮姑娘月入十万不是问题,凭的是什么?
男吊丝够多,男吊丝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个条件以前一直有,第二个条件最近几年才达成,所以对于这些姑娘来说,这个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时代就这样来到了。
网络直播为吊丝提供了以最小成本获取和美女互动的虚拟体验的可能,你并不能说这没有意义。
最不划算的,是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时间,便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小钱,俗称讨生活。
我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卖时间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医院,几十块钱诊疗费,必须要有本科以上,考取医师资格,实习1~3年,取得医生资质的人才能开单。但老百姓一辈子90%的收入买个房子,中介在操作然后凭空收十几万。
普通女孩子从小刻苦念书,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那么一个月几千一万的,网红直播们撒撒娇,唱支歌就一年上百万的入账。
这样想想,确实很难让循规蹈矩一辈子的人接受。
卖时间的人钱赚的最为辛苦,是因为同质化竞争者以十亿计,卖时间的人面对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这当中聪明一点的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劳动效率,能多赚那么一点。而大部分智力无法支持提升劳动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
凌晨3点就起来摆摊的重庆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职场精英并没有质的分别——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时间长短挂钩。
想要跳出卖时间的泥潭,关键的关键,是降低劳动边际成本,或者寻找能降低劳动边际成本的领域。
有人曾经讨论为什么顶级的对冲基金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赚取的财富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时间并不呈线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来差不多。
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着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继续依赖卖时间。
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意味着靠卖时间来赚钱,是有产能上限的。
这就是为什么卖时间赚不了大钱的关键。
作者简介:肥肥猫,思维清奇,观点颠覆。知乎回答被收藏数百万次,是知乎最牛的答主之一。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本文经授权转载。
缓缓说(huanhuanshuo520):一个有趣有用又有温度的公众号,这里会有不正经的胡扯,会有无趣的深刻,也会有热气腾腾的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在“分答”上提问哪些大V更容易赚钱?
来源:虎嗅网
作者:东三环斟茶员
原标题:在“分答”上提问哪些大V更容易赚钱?
  1、套路
  “分答”是在5月底的两三天时间里突然铺天盖地的,从科技媒体,到行业QQ群,再到知乎――唯独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少见。而有趣的是,在6月1日推出独立App前,“分答”的主要入口和承载主体是微信订阅号。
  这种“反常”稍后再谈,我们先追溯这波热闹的起源――记住,2010年代的互联网生态,除了公共安全事件,不存在群众自发捧热的爆款。
  换句现在还没过气的流行语:全是套路。
  “分答”营销的套路依然是消费网红。5月29日、30日,数十家媒体发布“王思聪曝曾让女友做人流”,内容则是“王思聪在某平台回答网友问题”,再辅以包含40秒语音气泡、3000元、“8670人偷偷听,300人呵呵”等关键信息的截图。
  这是一个让人想拔的萝卜,而“分答”前前后后的曝光报道和讨论,是泥。拔出萝卜带出泥,热闹已经持续了三四天,甚至让我这种游戏媒体从业者都停下“本职工作”,参与到对“分答”的观察和分析中去。
  在互联网这一行,没有套路可不好走――别讨论真诚,这是日常工作。
  14个月前姬十三的团队推出“在行”时,就没打这种营销,所以也没像今天一样,体验到跟“四大”日常节奏一样的加班。
  2、入口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本逻辑是“流量经济”。所以,运营关注的是“流量导入、留存、转化”,资本关注的是“流量入口”。
  “在行”是一个能讲“流量入口”故事的产品――就跟“鱼泡泡”一样,核心都是花钱约,区别在于前者是“约咨询”,后者是“约网吧陪玩”。二者的现状也比较近似――约到了见到了,大家还离得这么近,服务又不依赖DAU,所以接下来可以拆桥了。因此,即使在知乎不经意讲述一个“赚的不多,也就10万”的故事,也没能帮助“在行”上头条,它还是跟闷声赚钱、闷声打击跳单的“鱼泡泡”一样,不温不火。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想象空间是宽阔的,而具体到地推,以及提升平台依赖性的细节设计,是很考验硬实力和软智慧的。
  “在行”不同于姬十三团队以往的“科学松鼠会”“果壳”“谣言粉碎机”“青年烩”,这是个流量直接变现的项目,目前在心理咨询、两性家庭等类目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分答”被视为“在行”的儿子,也继承了流量直接变现的基因,甚至5月31日前,在“分答”服务号里点下载,安装的是“在行”――当用户真的对专业问题有需求,姬十三团队大概是希望能把人引导进“在行”的。
  很多人问“分答能红多久”,可能抛开“在行”孤立谈“分答”不合适。只要有1%的用户将对他人的窥私欲转化成探究自己的“窥私欲”,“分答”就算是为“知识变现”做出了贡献。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能概括出“分答”是什么流量的入口。它被分析为“一个跟微博相似的生态,一个让明星更私密贴近你的微博”,而且它还是一个能“赌”的平台――花几十元到几千元提一个巧妙问题,就有机会“躺着”拿偷听分成。
  八卦、窥私、投机是人性,只要是“人性”,就能在产品路演时朝投资人丢一个“你懂的”微笑――别讨论道德,这是日常工作。
  “无秘”死了,“分答”也不会死。“无秘”有直接变现能力么?“无秘”能让用户有赚钱机会么?“无秘”能拉来这么多明星大V么?
  3、趋势
  “分达”能留住这么多明星大V么?
  这是一个双向反馈,大V越活跃,粉丝越多,大V有粉丝维护需求,就越倾向在这个平台花时间。
  “分答”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但对运营的考验在后头――我看到“三节课”的一篇文章《王思聪们的爆料狂欢,姬十三与分答面前的岔路口》里,提出一个命题:制造网红or消费网红or传播知识?
  从现在的产品生态看,“分答”没有制造网红的空间――普通人最好是在其他地方积攒了足够的名气,再转战“分答”。
  “分答”更大的隐患在于自传播。“王、姬”文中说的一句话“(分答)依靠产品自驱力刷屏”,很值得商榷。“分答”刷屏媒体和知乎不是“自驱力”,而是一次成功的推广,“分答”所谓刷爆朋友圈,更多地是一种自说自话。付费偷偷听,本身没有分享动力,而如果是分享自己的提问,怎么都感觉跟伸手要红包性质差不多。
  目前形态的“分答”,缺乏熟人之间传播的动力。而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用户自发进行的玩法挖掘,需要时间――那可得赶在这波用户新鲜感消失前做好。
  在此之前,“分答”的盈利只有明星粉丝效应,内容出产也与知识传播关系不大。与“在行”不同,“分答”不怕竞品,姬十三能拉过来这么些文化人,不全是靠砸钱,但是这一波文化工作者目前在“分答”上已经出现分化迹象,按明星与窥私相结合的趋势,最后“分答”积淀出的人气问答,可能是类似“木子美老师请点评一下,路大哥和杨先生边个强?”
  没错,我正在讨论口味,这本是日常工作。
  如果这样的口味从偶尔变成主流,是不是姬十三的初心?我想不是――你们认识的是那个网红和CEO姬十三,而我认识的是那个在《科幻世界》写专栏的姬十三――一个曾经除了知识再无凭借的作者。“下海”创业后,有的人说他越来越鸡贼,有的人说他越来越聪明,然而资本的逻辑本就简单粗暴,当我们更简单粗暴,又何尝不是在挤压其他路径的空间?
  附投资指南:提问哪些“分答”大V更容易赚钱?
  在“分答”上,回答问题有付费门槛,这个由被问对象自己定。收到提问可以选择回答,超过48小时没回答的提问将全额退款,而已回答的公开提问会列出来,其他用户可以付费1元偷听。偷听费一半归被提问对象,一半归提问者。
  作为一个非知名人士,要在“分答”上获得收益,就要在自己的提问下吸引到尽可能多的偷听。选择正确的提问对象是一切的前提――分析大V的听众数量,回答频次,才能更好地在“分达”上赚钱。
  作为从事多年采访工作的老司机,我提醒一句,好的提问并不易得,它就跟写小说、做游戏一样,会被消耗完,越往后,高质量问题就越难想,而且也难以预料大V什么时候就厌倦了这个平台,所以赚钱得尽快。
  1、目前“分答”最大的网红是王思聪。作为多重身份拥有者,追星驱动的流量相当稳定。3000块钱的门槛不是事儿,投,问题只要被选中,提问者赚个盆满钵满是可以期待的。
  但前提是你的问题能从成千上万个提问里被选中。
  2、演艺明星则情况不一,比如章子怡,每个问题偷听数大概也有不等,但提问门槛是2929元。目前未看到有提问能回本,但从长线来看,粉丝的陆续涌入会提供增值空间。
  3、与此相对应的是佟大为和海清,是目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分答”大V――佟大为平均两千偷听,8.8元的门槛;海清刚玩儿,偷听从100~500不等,但门槛才1元,而且答得比佟大为更勤快。两人的投资回报率都已经超过100倍。
  4、冯仑、应书岭(当然也包括王思聪)这种投资人、商界头头,只要有创业者存在,就不缺捧哏的――更何况我们游戏行业的精英,买个量刷个榜什么的,那是玩得极溜的,小小的“分答”运营团队,犹如刀俎间的鱼肉,根本无从招架,所以这一块流量的上限完全取决于精英对“分答”营销价值的理解。
  至于赚钱,以应书岭为例,提问者的心态更类似“巴菲特的午餐”,500块钱一次,10到20个人偷听,根本没法回本。冯仑这边100元门槛,从15到300人偷听,偶有1000人偷听爆款,尚能一搏。
  5、作家里头,目前“分答”上最红的可能是Ayawawa,但我没读过她作品。我读过著作的包括马伯庸、刘慈欣和蒋方舟。
  马伯庸太机灵,连带着读者提问的脑洞也不小――有的还很欠,因此互动气氛热烈。不过,他平时在微博已经踊跃自曝心路历程,而且自己个儿还有一个“自闭症患者倾诉时间”――好的问题是会枯竭的。目前马伯庸已经回答了25个问题,门槛20块,偷听人数大概在70~150。提问者回本容易,但也别想大赚――大家小钱来回,图个乐就好。
  6、刘慈欣回答的问题是5个,门槛198.4元――看来他还是喜爱乔治?奥威尔甚于道格拉斯?亚当斯,偷听大概数百人,提问者都有得赚,但赚得也不算多,刘慈欣比较低调,问题也是助理转的。一些关于科幻创作的问题问完,可能就得等出个大新闻再问“大刘你怎么看”了。提问钱景不是很稳定,有可能渐渐淡出。
  7、蒋方舟的门槛跟马伯庸一样是20元,回答数量则达到42个。不得不服,这种有颜值又耐心的作家真是潜力股,偷听有达到八九百的――20块钱回400多,2000%的回报率,除了海清、佟大为目前“分答”上少有能相比拟者,而且身为作家,相对演艺明星小众,从长远来看,问题选中概率也还可以。
  我预测,包括倪一宁那样的“明爱暗恋补习社”风格,走情感咨询路线的,也是很有机会一搏的。而且在创作相关的提问枯竭后,八卦类提问还能再创新高。
  8、李银河老师的专业领域,群众喜闻乐见,而她本人素以耐心著称,因此长线可期。不过最近她刚刚把提问门槛从30元改成288元。从平均两三百的偷听数来看,提问需慎重,回本有压力。
  9、史航回答1387个问题,收益6万余元,几乎是把“分答”当主战场了。但相应的,提问回本风险很大,38元的门槛,偷听数从1人到500人不等,偶有“选女朋友的话,是会选马薇薇还是范敝嗟谋睿芴謇唇玻煌萍霰ё抛康奈适泛嚼鲜ξ侍狻
  因此,综合提问门槛、回报率、中标概率,我建议主攻对象排名依次为:
  海清、蒋方舟、马伯庸、王思聪、佟大为、刘慈欣、冯仑、李银河、史航、章子怡、应书岭。
  而这所有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大V还能常玩“分答”,不是只来捧个场就走。但从登陆天数来看,最先撤离的可能就是马伯庸、蒋方舟、刘慈欣这波懒得做营销空间想象的文化人。
(责任编辑:陈洋)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11被浏览212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学聚会被同学看不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