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副墓碑对联联,请各位老先生爷正: 慈善贤良人间颂,严谨德才世代尊。

《荀子注释》
卷十八 成相第二十五
  [题解]
  把乐曲或曲词从头到尾演奏或演唱一遍叫“成”。“相”(xi4ng
向)则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又名“拊”、“拊搏”,由熟皮制成的皮囊中塞满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时声音沉闷;因其一般用来打节拍,对乐曲的演奏或曲词的演唱起辅助作用,所以叫“相”。“成相”,即演奏拊搏,引申而指一边念诵一边拍打拊搏作节拍的一种文学样式(就像“大鼓”、“快板”由敲鼓、击板引申指一种曲艺形式一样)。它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与现在一边敲鼓为节拍一边说唱的大鼓以及一边击竹板为节拍一边念诵唱词的快板类似,只不过它不配乐歌唱、也不说白而只是念诵而已。这里用作篇名,与下篇的“赋”一样,是以体裁来作篇名。全文五十六章,实可分为三篇,每篇都以“请成相”的套语作为开头。这三篇成相以及《赋篇》中的五篇赋与“佹诗”、“小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统称为《孙卿赋十篇》,可见它在古代属于赋的一个流别,是一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了便于念诵,其词押韵,其句式也较为整练,与诗相近。所以从其文辞的形式上来看,它实可视为后代说唱文学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篇以通俗的形式,既回顾了历史,又宣扬了礼法兼治、“明德慎罚”、“贵贱有等”、“尚贤推德”、“务本节用”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所以一向为后人所重视。由于了解本篇的押韵情况不但有利于阅读古代的韵文,而且有利于纠正本篇的文字讹误,所以注释中分别标明每章韵脚所属的上古韵部,供大家参考。
  [原文]
  25.1 请成相,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1)。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2),何伥伥(3)!
  [注释]
  (1)堕(hu9 灰):通“隳”,毁,陷害。(2)瞽(g(鼓):盲人。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3)伥伥(ch1 ng
昌):茫茫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样子。本章韵脚:相、殃、良、相、伥,阳部。
  [译文]
  让我敲鼓说一场,先说世间的祸殃,
  愚昧昏庸又糊涂,竟然陷害那忠良。
  君主没有好国相,就像瞎子没人帮,无所适从多迷惘。
  [原文]
  25.2 请布基,慎圣人(1),
  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2),群臣莫谏,必逢灾(3)。
  [注释]
  (1)“圣人”不入韵,当为“听之”之形误(“聖”字为“聽”字之坏误)。(2)苟:犹“尚”,是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参见《古书虚字集释》。(3)本章韵脚:基、之(今误为“人”)、治、灾,之部。
  [译文]
  让我陈述那根本,请你把它仔细听,
  愚昧独断又专行,国家大事办不成。
  君主嫉妒又好胜,群臣没人敢谏诤,灾难一定会降临。
  [原文]
  25.3 论臣过(1),反其施(2),
  尊主安国尚贤义。
  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3)。
  [注释]
  (1)论:审察。参见 9.24 注(23)。(2)反:见 4.6
注(5)。施:行。(3)本章韵脚:过、施、义、祸,歌部。
  [译文]
  考察臣子的过错,要看他是怎么做,
  是否尊君安祖国,崇尚贤人道义多。
  拒绝劝谏又文过,愚昧附和君主说,国家一定会遭祸。
  [原文]
  25.4 曷谓罢(1)?国多私,
  比周还主党与施(2)。
  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3)。
  [注释]
  (1)罢(p0 皮):通“疲”,不贤,没有德才。(2)还:通“环”,围绕,引申指封闭、蒙蔽。一说通“营”,迷惑的意思。参见
注(5)。(3)本章韵脚:罢、私、施、移,脂歌旁转。“私”属脂部,其余属歌部。“私”或为“和”字之形讹,“和”属歌部,更为谐调。
  [译文]
  什么叫做不贤能?国家内部多私门,
  紧密勾结封闭君,同党布置一层层。
  远离贤人近谗人,忠臣被隔不得近,君主权势被侵吞。
  [原文]
  25.5 曷谓贤?明君臣,
  上能尊主爱下民(1)。
  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2)。
  [注释]
  (1)爱下民:当作“下爱民”(王念孙说)。(2)本章韵脚:贤、臣、民、宾,真部。
  [译文]
  什么叫做有德行?君臣职分能分明,
  对上能够尊重君,对下能够爱人民。
  君主真能听从他,天下统一全平定,四海之内都归顺。
  [原文]
  25.6 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
  愚以重愚(1),暗以重暗,成为桀(2)。
  [注释]
  (1)愚以重愚:即“以愚重愚”。重(ch¥ng 虫):加。(2)本章韵脚:孽、达、蹶、桀,月部。
  [译文]
  再说君主的祸灾,在于谗佞都显贵,
  贤能逃亡全躲开,国家因此而垮台。
  愚昧之上加愚昧,已经昏庸又加倍,成为夏桀同一类。
  [原文]
  25.7 世之灾,妒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1)。
  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2)。
  [注释]
  (1)飞廉、恶来:见 8.15 注(9)。(2)本章韵脚:灾、能、来、囿、台,之部。
  [译文]
  再说商代的灾害,在于嫉妒好人才,
  飞廉竟然能执政,还要任用那恶来。
  使得纣王心狭隘,增大园林讲气派,高高筑起那露台。
  [原文]
  25.8 武王怒(1),师牧野(2),
  纣卒易乡启乃下(3)。
  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4)。
  [注释]
  (1)武王:见 4.12 注(12)。(2)牧野:古地名,一作坶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3)纣:见
1.14注(3)。乡:通“向”。易乡:改变方向,即倒戈。启:指微子启,见 15.5
注(7)。下:投降。(4)本章韵脚:怒、野、下、祖,鱼部。
  [译文]
  武王因此而发怒,进军牧野攻打纣,
  纣王士兵齐倒戈,微子投降做俘虏。
  武王赞赏微子启,把他封在宋国住,建立庙宇供祭祖。
  [原文]
  25.9 世之衰,谗人归,
  比干见刳箕子累(1)。
  武王诛之,吕尚招麾(2),殷民怀(3)。
  [注释]
  (1)比干、刳、箕子:见 8.15 注(8)。累:通“缧”(l6i 雷),捆绑犯人的大绳子,引申为捆绑,囚禁。(2)吕尚:见
11.19 注(9)。麾(hu9 挥):指挥作战用的旗子。招麾:用战旗指挥。(3)本章韵脚:衰、归、累、怀,微部。
  [译文]
  商代衰落将灭亡,谗佞归附商纣王,
  比干被剖挖心脏,箕子囚禁在牢房。
  武王诛杀商纣王,吕尚指挥战旗扬,商朝民众全归往。
  [原文]
  25.10 世之祸,恶贤士(1),
  子胥见杀百里徙(2)。
  穆公任之(3),强配五伯(4),六卿施(5)。
  [注释]
  (1)“士”字不入韵,疑作“佐”。子胥为阖闾之佐而夫差恶之,百里为穆公之佐而晋献公恶之,所以说“恶贤佐”。大概后来的抄书刻书者不明古音,认为“佐”与“移”(“徙”)、“施”不谐,故臆改为“士”。(2)子胥:见
注(8)。百里:指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后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国时把他作为陪嫁之臣。他在途中外逃,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听说他有才能,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授以国政。他与蹇叔、由余等一起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徙”字不入韵,疑作“移”。“徙”原来可能是“移”字的注文,它混入正文后,后人见多了一字而误把“移”字删去了。(3)穆公: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君主,公元前
659~前 621 年在位。(4)配:匹配,相当。五伯:见 11.4
注(5)。配五伯:荀子不把秦穆公当作为五霸之一,所以只说“配五伯”。(5)六卿:古代天子有六军,六军的主将称六卿。春秋时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如晋国也僭置六卿。至于穆公设置六卿的事,于史无征。此或为夸饰之辞,形容其强大。施:设置。本章韵脚:祸、佐(今误为“士”)、移(今误为“徒”)、施,歌部。
  [译文]
  再说人间的祸殃,厌恶贤能的宰相,
  子胥被杀而死亡,百里陪嫁到他邦。
  穆公任用百里奚,匹敌五霸国家强,设置六卿威风扬。
  [原文]
  25.11 世之愚,恶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1)。
  展禽三绌(2),春申道缀(3),基毕输(4)。
  [注释]
  (1)逆:拒绝。斥:排斥,驱逐。通:通达,得志,指被重用而显贵。孔子拘:孔子五十六岁时(公元前 496
年)离开鲁国,到卫国住了十个月又打算去陈国,经过匡城(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时,由于阳虎曾欺凌过匡人,而孔子又长得像阳虎,所以匡人把孔子包围了要拘捕他,结果孔子派随行弟子到卫国宁武子家去做家臣后才得脱险。孔子六十三岁时(公元前
年),吴国攻陈,楚国前来救陈,孔子住在陈、蔡之间,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国怕楚国重用孔子而威胁到自己,于是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后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才算免遭灾祸。详《史记·孔子世家》。(2)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子禽,封于柳下,谥惠,习称柳下惠。以善于讲究礼节著称。他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时,三次被废黜。绌(ch)触):通“黜”,废黜,罢免。(3)春申:即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楚顷襄王时他任左徒。考烈王即位,他任令尹,封淮北地,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
248年)改封于吴(今苏州),号春申君。公元前 238 年,考烈王死,他被王舅李园所杀。荀子在公元前255
年入楚后,曾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参见前言)。有人以为此“春申”非指黄歇(卢文弨说),则当指楚庄王之弟春申君(参见拙著《韩非子全译》14.6
注(3))。缀(chu^绰):通“辍”,停止,废止。(4)输:堕,掉落。本章韵脚:愚、儒、拘、输,侯部。
  [译文]
  再说人间的糊涂,憎恶伟大的名儒,
  不被重用遭驱逐,孔子几次被围住。
  展禽三番被废黜,春申德政被废除,儒术基业全倾覆。
  [原文]
  25.12 请牧基,贤者思,
  尧在万世如见之。
  谗人罔极,险陂倾侧(1),此之疑(2)。
  [注释]
  (1)陂(b@臂):通“诐”,邪僻。倾侧:偏邪不正。(2)本章韵脚:基、思、之、疑,之部。“极”、“侧”属职部,古代之职两部对转,也相谐。
  [译文]
  请听治国的根本,在于思慕用贤臣,
  唐尧距今虽万代,依然可见其德政。
  谗人作恶无止境,险恶邪僻心不正,怀疑用贤的方针。
  [原文]
  25.13 基必施,辨贤罢,
  文、武之道同伏戏(1)。
  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2)?
  [注释]
  (1)文、武:文王、武王,见 5.4 注(2)、4.12
注(12)。伏戏:又作伏羲、伏牺、庖牺,传说是人类的始祖,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由此可推知他是原始狩猎时代的领袖。(2)本章韵脚:施、罢、戏、为,歌部。
  [译文]
  基本国策须实施,辨别贤才与无知,
  文王、武王的政治,以及伏戏都如此。
  遵循此道国家治,不遵循它混乱至,为何怀疑这种事?
  [原文]
  25.14 凡成相,辨法方,
  至治之极复后王(1)。
  慎、墨、季、惠(2),百家之说,诚不详(3)。
  [注释]
  (1)复:回归,恢复,引申为遵循、效法。后王:指现当代的帝王。(2)“慎”字上《集解》有“复”字,据宋浙本删。慎:慎到,见
2.6 注(3)。墨:墨翟,见 6.4 注(4)。季:季梁,战国前期杨朱一派的人物。惠:惠施,见 3.1
注(8)。(3)详:通“祥”,吉利,善。本章韵脚:相、方、王、详,阳部。
  [译文]
  总括敲鼓我所唱,就在辨明方法上,
  国家大治的准则,在于效法后代王。
  慎、墨、惠子与季梁,以及百家的主张,胡言乱语真不良。
  [原文]
  25.15 治复一(1),修之吉,
  君子执之心如结。
  众人贰之,谗夫弃之,形是诘(2)。
  [注释]
  (1)一:道,指礼法。(2)形:通“刑”。是:这,指代“众人”、“谗夫”。诘:责问,追查,查办。形是诘:即“诘刑是”,因押韵的关系而把“诘”后置了。本章韵脚:一、吉、结、诘,质部。
  [译文]
  治国之道归于一,遵行此道就大吉,
  君子坚守这原则,思想就像打了结。
  众人三心又二意,谗人把它来抛弃,对此用刑查到底。
  [原文]
  25.16 水至平,端不倾,
  心术如此像圣人。
  而有势(1),直而用抴(2),必参天(3)。
  [注释]
  (1)“而”上当有“人”字,与上“人”字相涉而误脱(郝懿行说)。(2)直:正直,指使自己正直,即 5.15
所说的“度己以绳”。抴:见 5.15 注(2)。用抴:指“接人用抴”,见 5.15。(3)参:见 3.5
注(2)。本章韵脚:平、倾、人、天,耕真通转。“平”、“倾”属耕部,其余属真部。
  [译文]
  一杯水啊极其平,端起它来不斜倾,
  心计若像这样正,就像伟大的圣人。
  如果有权不忘本,严正律己宽容人,如用舟船接客乘,功高齐天一定成。
  [原文]
  25.17 世无王,穷贤良,
  暴人刍豢仁人糟糠(1)。
  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2)。
  [注释]
  (1)刍豢:见 4.12 注(3)。(2)本章韵脚:王、良、糠、行,阳部。
  [译文]
  世间没有好帝王,走投无路那贤良,
  残暴之人鲜肉尝,仁德之人吃糟糠。
  礼崩乐坏都灭亡,圣人隐居又躲藏,墨家学说流行广。
  [原文]
  25.18 治之经,礼与刑,
  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1)。
  [注释]
  (1)本章韵脚:经、刑、宁、平,耕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用刑,
  君子用礼来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宁。
  彰明美德慎用刑,不但国家能太平,普天之下全平定。
  [原文]
  25.19 治之志,后势富,
  君子诚之好以待(1)。
  处之敦固,有深藏之(2),能远思(3)。
  [注释]
  (1)好以待:“以好待”之倒,“以善待用”的意思。(2)有:通“又”。(3)本章韵脚:志、富、待、之、思,之职对转。“富”属职部,其余属之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意念,权势财富放后边,
  君子真心为国家,凭此善心等推荐。
  对此忠厚意志坚,深深把它藏心田,能够考虑得长远。
  [原文]
  25.20 思乃精,志之荣,
  好而壹之神以成。
  精神相反(1),一而不贰,为圣人(2)。
  [注释]
  (1)反:当为“及”字之误(王引之说)。(2)本章韵脚:精、荣、成、人,耕真通转。“人”属真部,其余属耕部。
  [译文]
  思考如果能精心,思想开花定丰盛,
  爱好它啊又专一,神而明之便养成。
  精心神明紧相跟,专心一致不二分,就能成为大圣人。
  [原文]
  25.21 治之道,美不老(1),
  君子由之佼以好。
  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2)。
  [注释]
  (1)不老:即永葆青春,永具活力而不过时。(2)本章韵脚:道、老、好、考,幽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正道,完美经久不衰老,
  君子遵循这正道,美好之上加美好。
  对下用来教子弟,对上用来事祖考。
  [原文]
  25.22 成相竭,辞不蹶(1),
  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辨其殃孽(2)。
  [注释]
  (1)蹶(ju6 决):竭尽,枯竭。(2)此句恐脱三字。本章韵脚:竭、蹶、达、孽,月部。
  [译文]
  敲鼓说完这一场,我的话语还没光,
  君子遵行我的话,顺利通达幸福长。
  千万尊崇那贤良,仔细辨明那祸殃。
  [原文]
  25.23 请成相,道圣王,
  尧、舜尚贤身辞让(1)。
  许由、善卷(2),重义轻利,行显明(3)。
  [注释]
  (1)尧:见 2.2 注(4)。舜:见 3.1
注(10)。(2)许由、善卷:尧、舜时代的隐士。传说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而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舜要把帝位让给善卷,善卷不接受而逃入深山,不知去向。(3)本章韵脚:相、王、让、明,阳部。
  [译文]
  让我敲鼓说一场,说说圣明的帝王,
  尧、舜崇尚贤德人,亲自来把帝位让。
  许由、善卷志高尚,看重道义把利忘,德行显扬放光芒。
  [原文]
  25.24 尧让贤,以为民,
  泛利兼爱德施均。
  辨治上下(1),贵贱有等,明君臣(2)。
  [注释]
  (1)辨(b4n 办):通“办”,治理。(2)本章韵脚:贤、民、均、臣,真部。
  [译文]
  尧让帝位给贤人,全是为了老百姓,
  普遍造福爱众人,恩德布施全均匀。
  上上下下都治理,贵贱有别等级分,职分分明君和臣。
  [原文]
  25.25 尧授能,舜遇时,
  尚贤推德天下治。
  虽有贤圣,适不遇世,孰知之(1)?
  [注释]
  (1)这三句实是荀子怀才不遇的自叹之辞。本章韵脚:能、时、治、之,之部。
  [译文]
  尧把帝位传贤能,虞舜遇上好时辰,
  推崇贤能与德行,天下治理得太平。
  现在虽然有贤圣,恰恰不遇好时运,谁能知道他贤能?
  [原文]
  25.26 尧不德,舜不辞,
  妻以二女任以事(1)。
  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2)。
  [注释]
  (1)妻以二女:相传尧曾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2)本章韵脚:德、辞、事、备,之职对转。“辞”、“事”属之部,其余属职部。
  [译文]
  尧不自夸有德行,舜不推辞来做君,
  尧把二女嫁给舜,又将国事来委任。
  伟大的人啊是虞舜!朝南而立在朝廷,万物齐备都丰盛。
  [原文]
  25.21 舜授禹,以天下,
  尚得推贤不失序(1),
  外不避仇(2),内不阿亲(3),贤者予(4)。
  [注释]
  (1)得:通“德”。序:次序,秩序,此指能够根据才能功德的高低来推举贤德。(2)外不避仇:对外不回避仇人。传说禹的父亲鲧(g(n
滚)因治水没成功而被舜杀死在羽山,但舜不回避杀父可能引起的怨仇而传位给禹。(3)内不阿亲:对内不偏袒亲人。指舜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4)本章韵脚:禹、下、序、予,鱼部。
  [译文]
  舜把帝位传给禹,将天下大权来相许,
  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
  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
  [原文]
  25.28 禹劳心力(1),尧有德,
  干戈不用三苗服(2)。
  举舜畎亩(3),任之天下,身休息(4)。
  [注释]
  (1)禹劳心力:指禹准备动用武力。《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2)三苗:又称有苗,古代的一个南方部族,分布于今湖南岳阳、湖北武昌、江西九江一带。(3)畎(qu3n
犬):田间的水沟。畎亩:田间。(4)本章韵脚:力、德、服、息,职部。
  [译文]
  大禹操心用武力,尧有德行不着急,
  盾牌戈矛全不用,三苗心悦诚服帖。
  提拔虞舜田亩里,给他天下使称帝,自己离位去休息。
  [原文]
  25.29 得后稷(1),五谷殖(2),
  夔为乐正鸟兽服(3)。
  契为司徒(4),民知孝弟(5),尊有德(6)。
  [注释]
  (1)后稷:见 21.11 注(12)。(2)五谷:见 8.5 注(3)。殖:种植。(3)夔:见 21.11
注(13)。乐正:古代乐官的名称。(4)契(xi8
泄):人名,传说是商族的始祖,帝喾的儿子,舜时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被任为司徒,赐姓子氏,封于商。司徒:主管民政教化的官,参见
9.24。(5)弟(t@替):同“悌”,顺从兄长。(6)本章韵脚:稷、殖、服、德,职部。
  [译文]
  得到后稷管农务,教导人民种五谷,
  夔做乐正奏乐曲,鸟兽起舞全驯服。
  契管教化做司徒,民知顺兄孝父母,有德之人受敬慕。
  [原文]
  25.30 禹有功,抑下鸿(1),
  辟除民害逐共工(2),
  北决九河(3),通十二渚(4),疏三江(5)。
  [注释]
  (1)鸿:通“洪”。下:使……向下(流)。(2)共(g#ng
公)工:原是主管水利的官,后来成为一个氏族部落的氏,这部落从五帝时代一直延续到周代。此文的共工指禹时主管水利的官。(3)决:掘开堵塞水流的地方来疏通水道。九河:古代黄河从大陆泽(在今河北任县东北,今已湮没)向北分为九道,分别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统称为九河,然后再合为一大河入海。九河古道,今早已湮废,不能尽考,其地约在今山东平原县以北、天津市以南一带。(4)渚:州。十二渚:即十二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杨州、豫州、梁州、雍州。舜又从冀州分出幽州、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共十二州。(5)三江:三条江,具体所指因文而异,古人也多异说。此文所指,当为松江、娄江、东江。松江又名笠泽、吴江、松陵江,即今吴淞江(源自太湖,东北流经江苏吴江县、昆山县等入上海市而改名苏州河,会合黄浦江入长江)之上游七十里。娄江大抵与今浏河相当,自今苏州东南三十里之古三江口东北流,经今江苏昆山县、太仓县而入长江。东江今已湮废,其故道大抵自古三江口东南流,经今澄湖、白蚬湖等,在今浙江海盐县南入海。考详拙著《吴越春秋全译》5.21
注(24)。本章韵脚:功、鸿、工、江,东部。
  [译文]
  复禹治水有大功,疏导排泄治大洪,
  排除祸害为民众,驱逐流放那共工,
  北方开掘那九河,全国河道都疏通,疏浚三江流向东。
  [原文]
  25.31 禹傅土(1),平天下,
  躬亲为民行劳苦,
  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2)。
  [注释]
  (1)傅(f&敷):通“敷”,治。参见《广雅·释诂》。(2)益:即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他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禹去世后,禹的儿子启即继王位,他与启争夺,被启所杀。一说由于他的推让,启被拥戴继位。皋陶:见
5.5 注(5)。横革、直成:也是禹的辅佐,具体事迹不详。“为”字上疑脱“以”字。本章韵脚:土、下、苦、辅,鱼部。
  [译文]
  夏禹领导治水土,安定天下重任负,
  亲自为民来奔走,做事劳累又辛苦,
  得到伯益、皋陶、横革、直成作辅助。
  [原文]
  25.32 契玄王(1),生昭明,
  居于砥石迁于商(2)。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3)。
  [注释]
  (1)玄王:即指契(见 25.29
注(4)),因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受孕生他,故称之为玄王。(2)砥石:山名,《淮南子·地形训》:“辽出砥石。”高诱注:“砥石,山名,在塞外,辽水所出。”今人有据此认为商民族来自北方的。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南,商时名亳。(3)成汤:见
4.12 注(12)。本章韵脚:王、明、商、汤,阳部。
  [译文]
  契因玄鸟称玄王,生下昭明好儿郎,
  开始住在砥石冈,后来迁到封地商。
  十又四代传下来,便有天乙做商王,天乙就是那成汤。
  [原文]
  25.33 天乙汤,论举当(1),
  身让卞随举牟光(2)。
  道古贤圣,基必张(3)。
  [注释]
  (1)论:见 11.12
注(4)。(2)卞随、牟光:汤时隐士。传说汤打败了夏桀,把天下让给他们,他们认为汤杀君不义,所以都不接受,并投水而死。“牟光”又作“务光”。举:通“与”,给。(3)此句上疑脱四字。本章韵脚:汤、当、光、张,阳部。
  [译文]
  商王天乙号称汤,选拔人才都恰当,
  亲自让位给卞随,又把天下给务光。
  遵循效法古圣王,国家基业必扩张。
  [原文]
  25.34 愿陈辞(1),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良,由奸诈,鲜无灾(2)。
  [注释]
  (1)这句下疑脱三字。(2)鲜(xi3n
显):少。从本篇押韵的情况来看,一般是两个三字句、一个七字句、一个十一字句为一章。而这十一字句一般可读为上八下三(如
25.1),或上四下七(如 25.2),或四四三(如 25.3)。但也有变例的,如 25.21 读上六下五,25.31
作一句读。此文也属变例,读五三三。前人多于“贤”字处逗,实不当。本章韵脚:辞、治、灾,之
  [译文]
  愿把说辞来张扬,
  世道混乱恶善良,却不治理这状况。
  隐讳过错恨贤良,任用奸诈作主张,那就很少没祸殃。
  [原文]
  25.35 患难哉!阪为先(1),
  圣知不用愚者谋。
  前车已覆,后未知更(2),何觉时(3)!
  [注释]
  (1)阪(b3n
板):斜坡,引申指歪门邪道。一说“阪”通“反”。先:上古属文部,它与“哉”、“时”等之部字虽可通押,但此文当为“志”字之误。(2)更:改。这七字或顿为“后未知、更何觉时!”则“更”字可解为“又”。(3)本章韵脚:哉、志(今误为“先”)、谋、时,之部。
  [译文]
  遭殃遭殃真遭殃。歪门邪道是志向,
  圣人智士不任用,却和蠢人去商量。
  前边车子已倾覆,后车尚未知改向,何时觉悟不乱闯。
  [原文]
  25.36 不觉悟,不知苦,
  迷惑失指易上下(1)。
  忠不上达(2),蒙掩耳目,塞门户(3)。
  [注释]
  (1)指:通“旨”,旨意,目的。失指:没了主意。(2)忠:《集解》作“中”,据宋浙本改。(3)本章韵脚:悟、苦、下、户,鱼部。
  [译文]
  君主实在不觉悟,不知如此会受苦,
  迷惑糊涂不作主,上下颠倒成下属。
  忠言不能告君主,君主耳目被蒙住,就像堵住了门户。
  [原文]
  25.37 门户塞,大迷惑,
  悖乱昏莫不终极(1)。
  是非反易,比周欺上,恶正直(2)。
  [注释]
  (1)莫:古“暮”字,昏暗,指愚昧。(2)本章韵脚:塞、惑、极、直,职部。
  [译文]
  听言途径被堵住,就会迷乱极糊涂,
  惑乱昏暗真愚昧,永远如此没限度。
  是非颠倒正为误,互相勾结骗君主,正直之士被憎恶。
  [原文]
  25.38 正直恶,心无度,
  邪枉辟回失道途(1)。
  己无尤人(2),我独自美,岂独无故(3)?
  [注释]
  (1)辟:通“僻”,邪僻不正。回:奸邪。(2)尤:《集解》作“邮”,据世德堂本改。尤:指责,归罪。(3)后一“独”字当为衍文。故:事故。本章韵脚:恶、度、途、故,鱼铎对转。“途”、“故”属鱼部,其余属铎部。
  [译文]
  正直之士被憎恶,君主心中没法度,
  邪曲不正又险恶,昏乱迷惑失正路。
  自己不要责怪人,唯我独好太自负,难道自己没错误?
  [原文]
  25.39 不知戒,后必有,
  恨後遂过不肯悔(1)。
  谗夫多进,反覆言语,生诈态(2)。
  [注释]
  (1)恨:通“很”,凶悍地坚持错误不改叫“很”,今字作“狠”。後:当为“復”字之误,“復”通“愎”(b@闭),任性、固执的意思。遂:成。(2)态:通“慝”(t8
特),邪恶。本章韵脚:戒、有、悔、态(慝),之职对转。“戒”、“慝”属职部,其余属之部。
  [译文]
  不知警惕出事故,以后一定有错误,
  凶悍固执难劝阻,一错到底不悔悟。
  谗人进用又很多,颠三倒四来告诉,欺诈邪恶全干出。
  [原文]
  25.40 人之态,不如备(1),
  争宠嫉贤利恶忌(2)。
  妒功毁贤,下敛党与,上蔽匿(3)。
  [注释]
  (1)如:当为“知”字之误。(2)利:当为“相”字之误(王念孙说)。(3)本章韵脚:态(慝)、
  备、忌、匿,之职对转。“态”、“忌”属之部,其余属职部。
  [译文]
  对于臣子的邪僻,不知防备与警惕,
  臣下争宠把贤嫉,彼此憎恨相猜忌。
  妒忌功臣毁贤能,下聚党羽相勾结,上把君主来蒙蔽。
  [原文]
  25.41 上壅蔽,失辅势,
  任用谗夫不能制。
  孰公长父之难(1),厉王流于彘(2)。
  [注释]
  (1)孰:当为“郭”之形讹。“郭”:通“虢”(gu¥国)。虢公长父:又称虢仲,周厉王的宠臣。(2)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彘(zh@智):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厉王流于彘:公元前841
年,西周国人暴动,攻王宫,厉王奔彘。本章韵脚:蔽、势、制、彘,质月旁转。“彘”属质部,其余属月部。
  [译文]
  君主在上被蒙蔽,失去辅佐和权势,
  任用进谗的小人,不能把他来控制。
  虢公长父太放肆,因把灾难来招致,厉王流窜逃到彘。
  [原文]
  25.42 周幽、厉(1),所以败,
  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2)。
  [注释]
  (1)周幽:周幽王,姓姬,名宫涅,西周末代君王,公元前 781~前 771
在位。(2)本章韵脚:厉、败、害、世,月部。
  [译文]
  周幽王与周厉王,所以失败有原因,
  别人规劝全不听,专门残害那忠臣。
  唉呀我算什么人,偏偏不遇好时辰,活在乱世无所成。
  [原文]
  25.43 欲衷对(1),言不从,
  恐为子胥身离凶(2)。
  进谏不听,刭而独鹿(3),弃之江(4)。
  [注释]
  (1)“对”字不入韵,“衷对”当作“对衷”。对:通“遂”,进。(2)离:通“罹”(l0
离),遭受。(3)而:以。独鹿:同“属镂”,剑名,相传吴王将此剑赐给伍子胥逼他自杀。(4)本章韵脚:衷、从、凶、江,东冬旁转。“衷”属冬部,其余属东部。
  [译文]
  想向君主诉衷情,耽心说话君不听,
  恐怕成为伍子胥,自己反而遭厄运。
  进言劝谏君不听,被赐属镂割脖颈,还被抛尸在江心。
  [原文]
  25.44 观往事,以自戒,
  治乱是非亦可识。
  托于成相(1),以喻意(2)。
  [注释]
  (1)这句上当脱四字。(2)本章韵脚:事、戒、识、意,之职对转。“事”属之部,其余属职部。
  [译文]
  回顾观察已往事,用来戒备把身治,
  安定混乱是与非,从中也可有所知。
  凭借敲鼓这曲子,用来表明我心志。
  [原文]
  25.45 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1)。
  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2)。
  [注释]
  (1)论(l*n 伦):通“伦”,道理。五:五条,即 25.46~25.50 五章所阐述的五条为君之道。
  (2)本章韵脚:相、方、明、昌,阳部。
  [译文]
  让我敲鼓说你听,说说治国的方针,
  为君之道有五条,不但简要又分明。
  君主严格遵守它,臣民安宁都端正,国家也就会昌盛。
  [原文]
  25.46 臣下职,莫游食,
  务本节用财无极。
  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1)。
  [注释]
  (1)本章韵脚:职、食、极、力,职部。
  [译文]
  臣民必须都尽职,不准游荡吃白食,
  从事农耕省开支,财富无穷国库实。
  做事听从君安排,不得擅自相指使,统一民力君控制。
  [原文]
  25.47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印上(1),莫得擅与,孰私得(2)?
  [注释]
  (1)往:当为“隹”字之误,“隹”是“唯”的古字(王引之说)。愎(y3ng 仰):同“仰”,
  依赖。(2)本章韵脚:职、食、服、得,职部。
  [译文]
  臣民恪守其本职,就能丰衣又足食,
  俸禄多少有等级,明确爵位与服饰。
  财利只能靠君赐,臣下不得自布施,谁能私下得财资?
  [原文]
  25.48 君法明,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1)。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2)?
  [注释]
  (1)表仪:古代立木以示人叫做仪,也叫表,引申指法度、标准。(2)本章韵脚:明、常、方、王,阳部。
  [译文]
  君主法度很严明,言论合法有定准,
  规章制度已设立,人民了解方向明。
  任免官吏有标准,贵贱不得任意定,谁会私下讨好君?
  [原文]
  52.49 君法仪,禁不为,
  莫不说教名不移(1)。
  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2)?
  [注释]
  (1)说:通“悦”。名:名号,此指君主的名位称号,它是政权的象征。(2)“师”古属脂部,脂歌两部虽可合韵(见
25.4),但此文“它师”两字当作“师它”,盖后人不明古音而误改。本章韵脚:仪、为、移、它,歌部。
  [译文]
  君主法度是标准,禁止之事不敢碰,
  无不喜欢君教令,名号政权不变更。
  遵循法度荣耀成,背离法度屈辱生,谁敢越轨去横行?
  [原文]
  25.50 刑称陈,守其银(1),
  下不得用轻私门。
  罪祸有律(2),莫得轻重,威不分(3)。
  [注释]
  (1)银:通:“垠”,界限。(2)罪:治罪,惩罚。祸:通“过”,罪过。(3)本章韵脚:陈、银、
  门、分,真文旁转。“陈”属真部,其余属文部。
  [译文]
  刑法得当陈列明,遵守规定界限清,
  臣下不得擅用刑,豪门权势自会轻。
  惩处罪过有法令,不得加重或减轻,君权也就不被分。
  [原文]
  25.51 请牧祺,明有基(1),
  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2),莫不理续(3),主执持(4)。
  [注释]
  (1)这两句当作“请牧基,明有祺”(俞樾说)。祺:福。(2)五:指上五章所阐述的五条为君之道,参见 25.45
注(1)。循:《集解》作“修”,据宋浙本改。领:要领,指五条为君之道。(3)理:治理,指君主研究并实行这五条为君之道。续:继承并传授,指君主将此五条纲领代代相传。(4)本章韵脚:基、祺、谋、持,之部。
  [译文]
  请听治国的根本,要有福气在贤明,
  君主爱听臣议论,谋划一定会精深。
  五条原则都听信,遵循为君的纲领,无不研治相继承,君主掌权才牢稳。
  [原文]
  25.52 听之经,明其请(1),
  参伍明谨施赏刑(2)。
  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3)。
  [注释]
  (1)请:通“情”。(2)参(s1 n
三)伍:同“叁伍”,即“三”与“五”,泛指多而错杂,引申指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3)反:通“返”,回归。本章韵脚:经、请、刑,诚,耕部。
  [译文]
  处理政事的常规,在于明了那实情,
  比较检验情况明,谨慎实施赏和刑。
  明显之事必查清,隐蔽之事也显形,民众就会归真诚。
  [原文]
  25.53 言有节(1),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2)。
  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3)。
  [注释]
  (1)有节:有节制,有分寸,指不虚妄欺诈。(2)以:通“已”。(3)本章韵脚:节、实、必、日,质部。
  [译文]
  要人说话有分寸,就得考核那实情,
  真话假话已分清,赏罚一定要实行。
  臣民不敢再欺君,说话都会吐真情,就像太阳一样明。
  [原文]
  25.54 上通利,隐远至,
  观法不法见不视(1)。
  耳目既显,吏敬法令,莫敢恣(2)。
  [注释]
  (1)观法不法见不视:意谓“观法于法不及之地,见视于视不到之乡”(郝懿行说)。(2)本章韵脚:利、至、视、恣,脂质对转。“利”、“至”属质部,其余属脂部。
  [译文]
  君主不被人蒙蔽,目光锐利又灵敏;
  隐微之事显原形,远处情况会来临;
  深入观察法外事,人所未见能看清。
  君主耳目已聪明,官吏就会重法令,没人再敢任意行。
  [原文]
  25.55 君教出,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铍滑(1)。
  下不私请,各以宜(2),舍巧拙(3)。
  [注释]
  (1)铍(p9
披):通“颇”,邪。滑(g(骨):通“汩”,扰乱。一说通“猾”,狡诈。(2)宜:适宜的办法,指合乎道义的行为。此句脱一字,“宜”字上或当有“所”字。(3)巧拙:巧妙与笨拙,指不合道义的各种方法。本章韵脚:出、律、滑、拙,物部。
  [译文]
  君主发布那教令,臣民行为有标准,
  官吏谨慎来奉行,不敢邪僻乱法令。
  臣不私下去求情,各人以道侍奉君,舍弃投机取巧心。
  [原文]
  25.56 臣谨修(1),君制变,
  公察善思论不乱(2),
  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3)。
  [注释]
  (1)修:当为“循”字之误。(2)论:通“伦”,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3)律:法则。贯:古时穿钱的绳索,引申指贯通古今的常规惯例。本章韵脚:循(今误作“修”)、变、乱、贯,文元旁转。“循”属文部,其余属元部。
  [译文]
  臣下谨慎守法严,君主控制变法权,
  公正考察善思索,伦理关系不混乱,
  用它来把天下治,后世效法作典范,成为常规代代传。
赋第二十六
  [题解]
  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这《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首描写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诗与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原文]
  26.1 爰有大物(1),
  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3)。
  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采者与?
  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4)?
  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
  请归之礼(5)。
  ——礼
  [注释]
  (1)爰(yu2n
援):于是,在这里。(2)文理:这里语带双关,字面上承丝帛而言,指丝织品的花纹(谜面);实指礼节仪式(谜底)。参见 7.3
注(2)。章:也语带双关,表面指有花纹的纺织品,实指规章制度。(3)无一焉:于此无一,在“粹”与“驳”之中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种,指完全不能遵循礼制。(4)似:语助词,犹“如”、“若”。(5)本章韵脚:章、明、葬、强、亡、王,阳部。采、理、不、似、海,之部。体、礼,脂部。
  [译文]
  这里有个重要东西,
  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
  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
  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
  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
  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大王说:
  这东西是有文饰而不彩色的吗?
  是简单易懂而极有条理的吗?
  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轻视的吗?
  是本性没得到它薰陶就会像禽兽、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吗?
  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为圣人、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统一的吗?
  极其明白而又简约,非常顺理而又得体,
  请求把它归结为礼。
  ——礼
  [原文]
  26.2 皇天隆物(1),以施下民(2);
  或厚或薄,常不齐均(3)。
  桀、纣以乱,汤、武以贤(4)。
  涽涽淑淑(5),皇皇穆穆(6)。
  周流四海,曾不崇日(7)。
  君子以修,跖以穿室(8)。
  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
  行义以正,事业以成。
  可以禁暴足穷(9),百姓待之而后宁泰(10)。
  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11)?
  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12)?
  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
  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13)?
  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
  血气之精也,
  志意之荣也。
  百姓待之而后宁也,
  天下待之而后平也。
  明达纯粹而无疵也,
  夫是之谓君子之知(14)。
  ——知
  [注释]
  (1)隆:通“降”。(2)施:《集解》作“示”,据《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文改。(3)常:《集解》作“帝”,据《艺文类聚》卷二十一引文改。(4)桀、纣:见
1.14 注(3)。汤、武:见 4.12 注(12)。(5)涽涽(h&n
昏):水混浊的样子,喻指神智不清。淑淑:水清澈的样子,喻指头脑清醒。涽涽淑淑:与“流四海”相应,字面上说水,实际上喻指智。(6)皇皇:盛大的样子,形容智慧的浩瀚。穆穆:静穆的样子,形容智慧的无声无息。(7)崇:通“终”。周流四海,曾不崇日:指智力将天下考虑一遍,还不到一整天。(8)跖:见
注(3)。穿室:打洞入室,指偷窃行为。(9)足穷:使穷者富足。(10)“泰”与上下文不谐韵,“宁泰”当作“泰宁”。(11)安、危:用作意动词。险:不平坦,与“平”相对。(12)狄(t@惕):通“逖”,远。(13)禹:见
2.2 注(4)。舜:见 3.1 注(10)。弇(y3n
演):覆盖,承袭。(14)知:通“智”。本章韵脚:民、均、贤,真部。淑、穆,觉部。日、室,质部。形、成、宁、名,耕部。隘、狄、敌、迹、适,锡部。精、荣、宁、平,耕部,疵、知,支部。
  [译文]
  上天降下一种东西,用来施给天下人民;
  有人丰厚有人微薄,常常不会整齐平均。
  夏桀、商纣因此昏乱,成汤、武王因此贤能。
  有的混沌有的清明,浩瀚无涯静穆无闻。
  四海之内全部流遍,竟然不到整整一天。
  君子靠它修身养心,盗跖靠它打洞进门。
  它的高大和天相并,它的细微不显其形。
  德行道义靠它端正,事情功业靠它办成。
  可以用来禁止暴行,可以用来致富脱贫;
  百姓群众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太平安定。
  我很愚昧不知其情,希望打听它的名称。
  回答说:
  这东西是把宽广和平坦看作为安全而把崎岖不平和狭窄看作为危险的吗?
  是亲近美好廉洁之德而疏远杂乱肮脏之行的吗?
  是很深地藏在心中而对外能战胜敌人的吗?
  是效法禹、舜而能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吗?
  是行为举止靠了它然后才能恰如其分的吗?
  它是血气的精华,
  是意识的精英。
  百姓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安宁,
  天下依靠了它然后才能太平。它明智通达纯粹而没有缺点毛病,
  这叫做君子的智慧聪明。
  ——智
  [原文]
  26.3 有物于此,
  居则周静致下,
  动则綦高以钜。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大参天地,德厚尧、禹(1)。
  精:微乎毫毛(2);而大,盈乎大寓。
  忽兮其极之远也,
  攭兮其相逐而反也(3),
  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4)。
  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
  往来惛惫,通于大神,
  出入甚极(5),莫知其门。
  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
  弟子不敏,此之愿陈。
  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此夫大而不塞者与?
  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穴而不逼者与(6)?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7)?
  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
  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8)?
  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9)?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冬日作寒,夏日作暑。
  广大精神,请归之云(10)。
  ——云
  [注释]
  (1)尧、禹:见 2.2
注(4)。德厚尧、禹:云能化成雨而滋润万物,所以说德厚尧、禹。(2)精:小(参见《庄子·秋水》)。(3)攭(l@立):通“劙”,分割。反:通“返”。(4)卬卬(2ng
昂):同“昂昂”,高高的样子。蹇(ji3n
减):困苦。卬卬兮天下之咸蹇:指云高高在上而不下雨,天下人就都困苦了。与下文“天下失之则灭”相应。(5)极:通“亟”,急。(6)窕(ti3o
誂):有间隙。郄(x@隙):通“隙”,空隙。(7)“讯”与上下文不押韵,当为“■”字之形误。■(r6ng 仍,一读 6r
而):厚,重。(8)暴至:突然猛烈地到来,指浓云化为大暴雨袭来。亿:通“意”,疑,迟疑不定。忌:顾忌,忌惮。(9)置:通“德”,以为有德。(10)本章韵脚:下、钜、矩、禹、寓,鱼部。远、反、蹇,元部。文、神、门、存、陈,文真旁转(“神”、“陈”属真部,其余属文部)。辞、之,之部。塞、逼、■(今误为“讯”)、塞,忌、置,之职蒸对转(“忌”属之部,“■”属之部或蒸部,其余属职部)。宇、雨、暑,鱼部。神、云,真文旁转(“神”属真部,“云”属文部)。
  [译文]
  在这里有种东西,
  停留时就周遍地静处在极低点,
  活动时就极高而广大无边。
  圆的合乎圆规画的圆,方的和角尺画的能相掩。
  大得可和天地相并列,德行比尧、禹还敦厚慈善。
  小的时候比毫毛还细微,而大的时候可充满寥廓的空间。迅速啊它们到达了很远很远,
  分开啊它们互相追逐而返回山边,
  高升啊天下人就都会生活维艰。
  它德行敦厚而不丢弃任何人,五种色彩齐备而成为花纹,
  它来去昏暗,变化莫测就像天神,
  它进出很急,没人知道它的进出之门。
  天下人失去了它就会灭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
  学生我不聪明,愿意把它陈述给先生。
  君子设置这些隐辞,请您猜猜它的名称。
  回答说:
  这东西是庞大而不会被堵塞的吗?
  是充满寥廓的空间而不会有间隙、进入缝隙洞穴而不觉其狭窄吗?
  是走得很远而且迅速但不可寄托重物的吗?
  是来去昏暗而不可能被固定堵塞的吗?
  是突然来杀伤万物而毫不迟疑毫无顾忌的吗?
  是功德覆盖天下而不自以为有德的吗?
  它依靠大地而在空间遨游,以风为朋友而以雨为子女。
  夏季兴起热浪,冬季兴起寒流。
  它广大而又神灵,请求把它归结为云。
  ——云
  [原文]
  26.4 有物于此,
  ■■兮其状(1),屡化如神,
  功被天下,为万世文。
  礼乐以成,贵贱以分。
  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
  名号不美,与暴为邻(2)。
  功立而身废(3),事成而家败(4)。
  弃其耆老(5),收其后世。
  人属所利,飞鸟所害。
  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6)。
  五泰占之曰:
  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
  屡化而不寿者与?
  善壮而拙老者与(7)?
  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
  冬伏而夏游(8)?
  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9)。
  复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
  三俯三起(10),事乃大已。
  夫是之谓蚕理(11)。
  ——蚕
  [注释]
  (1)■(lu%裸):同“倮”、“裸”,没有毛、羽的样子。(2)与暴为邻:“蚕”(蠶)在古代与“憯”(通“惨”,残酷、狠毒的意思)音近,所以这么说。(3)身废:自身被废,指蚕把茧织成后自身被人煮杀。(4)家败:家被破坏,指蚕茧被人们缫丝而尽。(5)耆(q0
齐)老:老年人,指蚕蛾。(6)占:推测。五泰:字面意义是“五方通”,等于现在说“万事通”,这里是虚拟的人名,用来指一个无所不通的人。古代常用这种方式来虚拟人名。(7)拙老:不善于度过老年。蚕蛾不但不善飞,而且口器退化而不取食,交尾产卵后便死去,所以说”拙老”。(8)“游”字下当脱“者与”二字,因为”游”与上文押韵而与下文不押韵。(9)前乱而后治:蚕开始结茧时吐的丝起固定蚕茧的作用而较为纷乱,后来吐的茧丝很有秩序,所以这么说。(10)三:泛指多次。俯:蛰伏,指蚕眠。即蚕每次蜕皮前不食不动的现象。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四次。(11)本章韵脚:神、文、分、存、邻,真文旁转(“神”、“邻”属真部,其余属文部)。废、败、世、害、泰,月部。首、寿、老、牡、游,幽部。治,之部。暑、雨、父,鱼部。起、已、理,之部。
  [译文]
  在这里有种东西,
  赤裸裸啊它的形状,屡次变化奇妙如神,
  它的功德覆盖天下,它为万代修饰人文。
  礼乐制度靠它成就,高贵卑贱靠它区分。
  奉养老人抚育小孩,依靠了它然后才成。
  它的名称却不好听,竟和残暴互相邻近。
  功业建立而自身被废,事业成功而家被破坏。
  抛弃了它的老一辈,收留了它的后一代。
  它被人类所利用,也被飞鸟所伤害。
  我愚昧而不知道,请万事通把它猜一猜。
  万事通推测它说:
  这东西是身体像女人一样柔美而头像马头的吗?
  是屡次蜕化而不得长寿的吗?
  是善于度过壮年而不善于为年老图谋的吗?
  是有父母而没有雌雄分别的吗?
  是冬天隐藏而夏天出游的吗?
  它吃桑叶而吐出细丝,起先纷乱而后来有条不紊。
  生长在夏天而害怕酷暑,喜欢湿润却害怕雨淋。把蛹当作为母亲,把蛾当作为父亲。
  多次伏眠多次苏醒,事情才算最终完成。
  这是关于蚕的道理。
  ——蚕
  [原文]
  26.5 有物于此,
  生于山阜(1),处于室堂。
  无知无巧,善治衣裳。
  不盗不窃,穿窬而行(2)。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
  以能合从(3),又善连衡(4)。
  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功业甚博,不见贤良(5)。
  时用则存,不用则亡。
  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
  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6)?
  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7)?
  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8)?
  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
  无羽无翼,反覆甚极(9)。
  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10)。
  簪以为父(11),管以为母(12)。
  既以缝表,又以连里。
  夫是之谓箴理(13)。
  ——箴
  [注释]
  (1)生于山阜:针用铁制,而铁矿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阜”。(2)窬(y*余):洞。穿窬:打通洞。这里语意双关,表面指打通墙洞而入室偷窃的行为,实指针钻洞缝纫的动作。(3)以:通“已”,既。从(z^ng
纵):通“纵”,竖向,南北方向。合从:战国时,苏奉游说山东六国诸侯联合抗秦,六国的位置呈南北向,故称合纵。此文字面上借用这“合从”一词,实际上喻指针能将竖向的东西缝合在一起。(4)衡:通“横”,横向,东西方向。连衡:战国时,秦国为了对付合纵,采纳张仪的主张,与六国分别结成联盟,以便各个击破。秦在六国之西,东西联合,故称连横。此文字面上借用这“连衡”一词,实际上喻指针缝合横向的东西。(5)见(xi4n
现):同“现”,表现,显示。(6)始生钜:指制针的铁很大。成功小:指制成的针很小。(7)尾:指线。剽(pi3o
瞟):末稍,指针尖。(8)铦(xi1n先):锐利。达(t4 挞):挑达(t1ot4 滔挞),畅通无阻、来去自由的样子。赵(di4o
掉):通“掉”,摇。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9)极:通“亟”,急。(10)邅(zh1 n
沾):转,回旋,指打结。(11)簪:可以把衣服之类别在一起的一种大针。一般的针由这种大针磨细后再打上穿线孔而成,所以说以簪为父。(12)管:盛装针的工具。(13)本章韵脚:堂、裳、行、章、衡、王、良、亡、王,阳部。小、剽、缭,宵部。来、事、翼、极、起、已、母、里、理,之职对转(“翼”、“极”属职部,其余属之部)。
  [译文]
  在这里有种东西,
  产生于山岗,放置在内屋厅堂。
  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
  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先打洞然后前往。
  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式样。
  既能够联合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
  下能够遮盖百姓,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巨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
  有时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时,它就躲藏。
  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大王说:
  这东西是开始产生时很大而它制成后很小的吗?
  是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削的吗?
  是头部锐利而畅通无阻、尾巴摇曳而缠绕的吗?
  它一往一来地活动,把尾打结才开始。
  没有羽毛也没有翅,反复来回很不迟。
  尾巴一长工作就开始,尾巴打结工作才停止。
  把大型簪针当父亲,而母亲就是那盛针的管子。
  既用它来缝合外表,又用它来连结夹里。
  这是关于针的道理。
  ——针
  [原文]
  26.6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1):
  天地易位(2),四时易乡(3);
  列星殒坠(4),旦暮晦盲;
  幽晦登昭,日月下藏(5)。
  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7);
  无私罪人,憼革贰兵(8);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9)。
  仁人绌约(10),敖暴擅强;
  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螭龙为蝘蜓(11)鸱枭为凤皇(12)。
  比干见刳(13),孔子拘匡(14)。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
  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
  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15)!
  暗乎天下之晦育也!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
  千岁必反(16),古之常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17),时几将矣(18)。
  [注释]
  (1)此下一首佹诗与一首小歌与上面的赋文体不尽相同,但古人也把它们当作赋(参见 26.7
注(6)及《成相篇》题解),所以编者把它们附录在本篇之末。佹(gu!诡):同“诡”,奇异反常。因为诗中揭露了天下各种奇异反常的现象,所以称“佹诗”。(2)天地易位:喻指战国时君臣易位的现象。(3)乡:通“向”。四时易乡:四季变换了方向,指四季的运行次序颠倒了,比喻历史的进程错乱了。(4)列星:见
注(1)。殒:通“陨”,坠落。列星殒坠:比喻百官被罢免废弃。(5)日月下藏:指光明磊落如同日月的君子被埋没在民间。(6)见谓:《集解》作“反见”,据《艺文类聚》卷二十四引文改。从(z^ng
纵)横:合纵连横(参见 26.5 注(3)、(4)),比喻结党营私。(7)重(ch¥ng 虫)楼:重叠之楼,即楼房。疏:见 19.2
注(5)。这两句是说:心里热爱国家的利益,所以想担任重要的官职,却被认为是追求住高楼大厦和窗户通明的殿堂才谋求高位。(8)憼(j!ng
警):同“儆”,戒备,防备。革:铠甲,指代战争。贰:当为“戒”字之误(王念孙说)。戒兵:戒备兵器,与“憼革”同义,指防备仇敌的武力报复。(9)将将(qi1 ng
羌):同“锵锵”、“玱玱”(参见
10.12),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吵吵嚷嚷。(10)绌(ch)矗):通“黜”,废,贬退。约:穷困。(11)螭(ch9
吃):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此文喻指圣贤。蝘蜓(y3nt0ng
眼廷):蜥蜴的一种,一名守宫,即壁虎(参见《说文》),此文喻指低劣的庸才。(12)鸱枭(ch9xi1 o
吃嚣):猫头鹰。旧传猫头鹰食母,所以常用来喻指凶残邪恶主人。(13)见 8.15 注(8)。(14)见 25.11
注(1)。(15)拂:违背,指违背时世。孔子行礼义,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见《论语·宪问》);比干知纣王不可能行礼义,仍以死强谏纣王。所以荀子说他们“欲礼义之大行”是“拂”。(16)千岁必反:千年一定有反复,即古人所说的“治久必生乱,乱久必归治”的意思。此文用来劝勉后学,增强学生们的信念,意为:以上所说的黑暗混乱局面,总有一天会回归清明。(17)共(g%ng
拱):同“拱”,拱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18)本章韵脚:治、诗,之部。乡、盲、藏、横、堂、兵、将、强、英、皇、匡、明、祥、行、盲、疆、常、忘、将,阳部。
  [译文]
  如今天下无秩序,请把怪诗叙一叙:
  天地交换了位置,四季颠倒了方向;
  天上恒星都坠落,早晚昏暗不明亮;
  阴暗小人登显位,光明君子在下藏。
  正直为公无私心,却被说成结私党;
  心爱公利去做官,却被以为要楼房;
  没有袒护有罪人,却被作敌来严防;
  道德纯洁又完备,横遭毁谤瞎嚷嚷。
  仁人被废遭穷困,骄横暴徒逞凶狂;
  天下黑暗又凶险,时代精英恐丢光。
  蛟龙被当作壁虎,鸱枭被看成凤凰。
  王子比干被剖腹,孔子被困在陈匡。
  明明白白啊他们的智慧是这样聪明亮堂。
  忧忧郁郁啊他们碰上的时运是这样不祥。
  违背时世啊他们想把礼义普遍推广。
  黑沉沉啊天下是这样的昏暗不明亮!
  光明之天不复返,忧思无边无限长。
  千载定有反复时,古来常规是这样。
  弟子努力去学习,上天不会把你忘。
  圣人拱手来等待,即将重见好时光。
  [原文]
  26.7“与愚以疑(1),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
  念彼远方(2),何其塞矣(3)。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4)。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5)。
  琁、玉、瑶、珠(6),不知佩也。
  杂布与锦(7),不知异也。
  闾娵、子奢(8),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9),是之喜也。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10)?
  [注释]
  (1)这两句为假设的弟子之辞。与:通“予”、“余”,我。(2)远方:这是一种委婉之辞,实指荀子所在的楚国。(3)塞:阻塞,指仕途不畅,贤能不被任用。(4)“衍”与上下文不押韵,疑为“得”字之误。得:得意。与“绌约”相反,即
所说的“擅强”。(5)谗人:说人坏话而陷害好人的人。服:被任用。(6)此句至末,《战国策·楚策四》及《韩诗外传》卷四均记作荀子给春申君的赋,其词句与此文稍有不同。琁(xu2n
旋):同“璇”、“璿”,美玉。瑶:像玉一样的美石,美玉。(7)布:麻布。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8)闾娵(j&居):战国时魏惠王魏■的美女。此文指代美女。奢:通“都”。子奢:即子都,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此文指代美男子。(9)嫫(m¥摩)母:传说是黄帝的妃子,容貌虽然很丑,但黄帝却很爱她。参见《吕氏春秋·遇合》、《刘子新论·殊好》。力父:即《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黄帝》所提到的“力牧”,是黄帝的大臣,可能也生得很丑。(10)本章韵脚:疑、辞,之部。塞、得(今误为“衍”)、服、佩、异、媒、喜,之职对转(“佩”、“媒”、“喜”属之部,其余属职部)。聪、凶、同,东部。
  [译文]
  弟子说:“我因愚昧而疑惑,希望听您反复说。”
  那短小的诗歌唱道:
  想那遥远的地方,多么蔽塞有阻碍。
  仁人被废遭穷困,暴徒得意多自在。
  忠诚之臣遭危险,进谗之人受委派。美玉琼瑶与宝珠,竟然不知去佩带。将布与锦相混杂,竟然不知区别开。美如闾娵与子都,没人给他们做媒。丑如嫫母与力父,这种人却被人爱。认为瞎子视力好,认为聋子听力好,误把危险当安全,还把吉利当凶兆。呜呼哀哉老天爷!怎能和他们同道?
卷十九 大略第二十七
  [题解]
  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本篇论述最多的是荀子“隆礼尊贤”的思想及各种礼节仪式,其他如“仁义”、“重法爱民”、“义”与“利”的关系以及教育、修养、学习、交友等内容均有涉及,且颇多警策妙语,可与《论语》媲美。
  [原文]
  27.1 大略:
  [译文]
  要略:
  [原文]
  27.2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原文]
  27.3“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译文]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 天子外屏(1),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注释]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译文]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内,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内,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原文]
诸侯召其巨,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1):“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2),礼也。《诗》曰(3):“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注释]
  (1)引诗见《诗·齐风·东方未明》。(2)辇(ni3n
捻):拉(车),这里是使人拉的意思。诸侯辇舆就马:诸侯去见天子虽可乘车,但也必须抓紧时间,所以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以便加快套车的速度。(3)引诗见《诗·小雅·出车》。
  [译文]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云:“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
  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云:“我把我车往外拉,到那牧地把车驾。有人来自天子处,叫我快来就出发。”
  [原文]
  27.6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1),士韦弁(2),礼也。
  [注释]
  (1)裨:见 10.3 注(3)。(2)士:官名,地位次于大夫。韦弁:古冠名,熟皮制成,颜色如爵弁而呈暗红,形如皮弁(参见
10.3 注(4))。
  [译文]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7 天子御珽(1),诸侯御荼(2),大夫服笏(3),礼也。
  [注释]
  (1)御:用。古代把君主使用称为御。珽(t!ng
挺):古代帝王所执的大型玉版,长三尺,上部削尖呈椎形,下部宽而呈方形,用作为信符。(2)荼(sh&舒):玉版,上端呈圆形,下部呈方形。(3)服:用。笏(h)互):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记事用的手板。大夫用的笏以斑竹制成,诸侯用的以象牙制成。
  [译文]
  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8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译文]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9 诸侯相见,卿为介(1),以其教士毕行(2),使仁居守。
  [注释]
  (1)卿:天子及诸侯所设置的高级官员,其地位低于君主而高于其他大臣,分上、中、下三级。介:副手,介绍人,传宾主之言的人。(2)士:《集解》作“出”,据《大戴礼记·虞戴德》改。
  [译文]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原文]
  27.10 聘人以珪(1),问士以璧(2),召人以瑗(3),绝人以珪(4),反绝以环(5) 。
  [注释]
  (1)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叫“聘”。珪(gu9
规):同“圭”,用作信符的玉器,上部呈圆形或尖锥形,下部呈方形。(2)问:小规模的或不定期的“聘”叫做“问”。士:通“事”。璧: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比孔大一倍的叫“璧”。(3)瑗(yu4n
愿):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孔比边阔一倍的叫“瑗”。“瑗”与“援”古音相近,“援”是拿过来、领来的意思,所以用瑗来召人。(4)玦(ju6
决):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玦”与“决”、“诀”同源,所以与人决裂、断绝用玦。(5)反:通“返”,使…回来。环:扁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其边阔与孔大小一样的叫“环”。“环”与“还”同音,所以用它来反绝。
  [译文]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原文]
  27.11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
  [原文]
  27.12《聘礼》志曰(1):“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3)?《诗》曰(4):“物其指矣(5),唯其偕矣(6)。”不时宜,不敬交(7),不騹欣(8),虽指,非礼也。
  [注释]
  (1)《聘礼》:《仪礼》中的篇名。此下引文大概引自古本《仪礼》。今本《仪礼·聘礼》记为:“多货则伤于德,币美则没礼。”与此文所引义同而辞异。(2)殄(ti3n
忝):灭绝。(3)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阳货》。荀子引来重申《聘礼》之意,强调玉帛等物虽用作为礼品,但它们只是礼的次要方面,礼的主要方面是尊君治民,所以行礼时应该轻财而重德。玉帛:瑞玉和缣帛。古代祭祀、会盟时用的珍贵礼品。(4)引诗见《诗·小雅·鱼丽》。荀子引此诗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行礼时要注意轻财重德。(5)指:通“旨”,味美。(6)偕:通“谐”,和合,协调,指适合口味。(7)交:当为“文”字之误(俞樾说)。文:见
1.8 注(8)。(8)騹:同“欢”。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27.13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14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1)。”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2),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1)舜:见 3.1
注(10)。维予从欲而治:《尚书·大禹谟》作“俾予从欲以治”,指皋陶彰明五刑来辅助五教,于是舜能随心所欲地来治理天下。荀子断章取义地引用此文,用来说明礼能使人成为圣人,掌握了礼就能“从欲而治”。(2)尧:见
2.2 注(4)。君畴:一作尹寿,尧时人。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但是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27.15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1)。
  [注释]
  (1)衰(cu9 崔):见 19.10 注(9)。
  [译文]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原文]
  27.16
亲迎之礼(1):父南乡而立(2),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3):“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4)。”
  [注释]
  (1)亲迎:古婚礼六礼(见 10.1 注(12))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
  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2)乡:通“向”。(3)醮(ji4o 较):古代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
  (4)不敢忘命:《集解》作“敢忘命矣”,据《仪礼·士昏礼》改。
  [译文]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地做你亡母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27.17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1),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注释]
  (1)弟(t@替):同“悌”,弟弟敬爱兄长的一种道德规范。
  [译文]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原文]
  27.18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1),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注释]
  (1)臣妾:奴婢。古代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译文]
  在自己家庭内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国家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奴婢发怒,应当像对民众使用刑罚一样。
  [原文]
  27.19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译文]
  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原文]
  27.20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1),皆礼也。
  [注释]
  (1)亡(w*无):通“无”。《礼经》:见 1.8 注(2)。
  [译文]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基,所以在《礼经》上没有而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原文]
  27.21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译文]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原文]
  27.22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1),仁之杀也(2)。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3),非礼也(4)。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5),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6),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7),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注释]
  (1)庸:功劳。庸庸:以庸为庸,把功劳当作功劳来对待。前一字用作为意动词。(2)杀(sh4i晒):等差。(3)里:乡里,住处。这里与“门”一样,喻指礼制。虚:当为“處”(处)字之误(王念孙说)。非其里而处之:指不遵守礼。(4)非礼也:当作“非仁也”(王念孙说)。(5)理:道理,此指礼制道义之类。推恩而不理:指只有物质上的恩赐而不合乎礼义,如父子之间只有物质的供养而没有孝敬慈爱的道义。(6)知:当为“和”字之误。(7)反:通“返”。本:根本,指仁义。末:末梢,指礼节仪式。
  [译文]
  亲近父母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身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君子根据义来处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据礼来奉行义,然后才有了义;制定礼时回头抓住它的根本原则从而再完成它的细节,然后才有了礼。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原文]
  27.23
货财曰赙(1),舆马曰赗(2),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禭,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注释]
  (1)赙(f)傅):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2)赗(f8ng 奉):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
  车马。
  [译文]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赗,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原文]
  27.24 礼者,政之挽也(1)。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注释]
  (1)挽:牵引,引申为引导。
  [译文]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不按照礼,政策就不能实行。
  [原文]
  27.25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1):“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2)。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3),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4),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注释]
  (1)上卿:依周朝的官制,宗周及诸侯都设置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朝中最尊贵的大臣,相当于后世的宰相。(2)策:通“册”,成编的竹简。此指写有上述文字的册书。(3)配天而有下土者:指天子。古人以君权为神授,天子被看作为天帝的儿子,所以说他“配天”。(4)接:通“捷”,敏捷(杨倞说)。
  [译文]
  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忧虑这样深长,您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中卿走上前说:“和上天相配而拥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那事情,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要考虑到祸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那事情,这叫做敏捷;能够敏捷,那么事情就会圆满成功。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考虑到祸患,这叫做预先准备;能够预先准备,那么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祸患就不能抵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慎重戒备而不要懈怠!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上,吊丧的人已到了大门口。灾祸和幸福紧靠着,没有人知道它们产生的地方。要预先准备啊!要预先准备啊!亿万人民都仰望着您。”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原文]
  27.26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1);过十室之邑,必下。
  [注释]
  (1)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叫“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低头表示敬意。
  [译文]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原文]
  27.27 杀大蚤(1),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注释]
  (1)杀:指猎取禽兽,一说当作“祭”。大(t4i 态):同“太”。蚤:通“早”。
  [译文]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根据礼,一动就会失足。
  [原文]
  27.28 平衡曰拜(1),下衡曰稽首(2),至地曰稽颡(3)。
  [注释]
  (1)平衡:本指衡器两端重量相等而秤杆处于水平状态,此指弯腰后头与腰像秤杆平衡时一样呈水平状态。拜:两手相拱抵头弯腰以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即后世之作揖。(2)稽(q!起)首: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相拱拜至地,低头至手。一说低头至地。(3)颡(s3ng
磉):额。稽颡:古代跪拜礼的一种,跪下后两手拜至地,低头使前额着地。
  [译文]
  弯腰后头与腰相平叫做拜,头比腰低叫做稽首,头着地叫做稽颡。
  [原文]
  27.29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1)。
  [注释]
  (1)辟(b@避):通“避”。
  [译文]
  大夫的家臣对大夫只拜而不稽首,这不是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国君在礼节等级上的相同。
  [原文]
  27.30 一命齿于乡(1);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注释]
  (1)这一章指乡内以射选士前饮酒时的礼仪(参见《礼记·祭义》郑注)。一命:命,官爵等级。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一命是最低一级的官,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属下的士和子爵、男爵属下的大夫。再命(二命)包括公、侯、伯的大夫和子、男的卿。三命包括公、侯、伯的卿。见《周礼·春官·典命》。齿:按年龄大小排列次序。乡: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周代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
  [译文]
  在乡内饮酒时,一级官员和乡里的人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二级官员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至于三级官员,那么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岁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
  [原文]
  27.31 上大夫(1),中大夫,下大夫。
  [注释]
  (1)大(d4i 代)夫:古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
  下三级。
  [译文]
  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原文]
  27.32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译文]
  在吉庆的事中官位高的人位次在前,在丧事中与死者关系亲近的人位次在前。
  [原文]
  27.33
君臣不得不尊(1),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2),圣人成之(3)。
  [注释]
  (1)此章为 10.7 节的摘录。不得:指得不到君子的管理。参见
10.7。(2)之:指人。天地生之:天地使人存活,指自然界供给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3)圣人成之:指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使人去掉兽性而成为真正的人。《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这便是此文“圣人成之”的具体含义。
  [译文]
  君臣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有尊重,父子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亲近,兄弟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和顺,夫妻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欢乐。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长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赡养。所以天地养育了人,圣人成就了人。
  [原文]
  27.34 聘(1),问也。享(2),献也。私觌(3),私见也。
  [注释]
  (1)聘:见 27.10 注(1)。(2)享:供献,把礼品献给天子、诸侯。(3)私觌(d0
敌):奉命出使外国而以私人身分见所在国国君。觌:见,相见。
  [译文]
  聘,就是问候。享,就是进献。私觌,就是私下会见。
  [原文]
  27.35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1)。朝廷之美,济济■■(2)。
  [注释]
  (1)穆穆:温和的样子。皇皇: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2)济济:(j!己):形容威仪隆盛的样子。■■:《礼记·少仪》作“翔翔”,通“跄跄”,形容行走有节奏的样子。古人形容威仪常用“济济跄跄”,如《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大雅·公刘》:“跄跄济济,俾筵俾几。”《礼记·玉藻》:“朝廷济济翔翔。”
  [译文]
  形容说话的美好,就说“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说“济济跄跄”。
  [原文]
  27.36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1),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注释]
  (1)讪(sh4n 扇):诽谤。
  [译文]
  给人当臣子的,只能规劝而不能毁谤,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只能埋怨而不能发怒。
  [原文]
  27.37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1);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注释]
  (1)临(l@n 吝):吊丧,到死人家里祭奠死者。
  [译文]
  君主对于大夫,在他生病时去慰问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对于士,慰问一次,祭奠一次。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
  [原文]
  27.38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1),则食矣,不辟粱肉(2),有酒醴则辞(3)。
  [注释]
  (1)若:或。食(s@饲):通“饲”,给…吃。(2)辟(b@避):通“避”。(3)醴(l!理):甜酒。此章又见于《礼记·丧大记》。按古代的礼制,为父母守丧期间不能吃肉喝酒,但若有尊贵的人请自己吃,可以破例吃肉,但由于喝了酒会使脸色改变,所以不可通融。
  [译文]
  父亲或母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亲的朋友让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肉食,但有酒就要谢辞。
  [原文]
  27.39 寝不逾庙(1),燕衣不逾祭服(2),礼也。
  [注释]
  (1)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神主牌和放置祖先遗物的房屋叫“寝”,也称“北堂”(见 28.9
注(1)),前面举行祭祀的殿堂叫“庙”,庙有东西厢房,寝没有厢房。一说“寝”指寝宫、卧室,“庙”指宗庙。(2)燕:《集解》作“设”,当为“”字之残误,今据《礼记·王制》改。燕:通“宴”。燕衣:参加燕礼(敬老宴饮之礼)时穿的衣服。一说指帝王退朝闲居时穿的衣服。
  [译文]
  寝殿的规模不能超过庙堂,参加燕礼所穿的衣服不能超过祭祀所穿的礼服,这是一种礼制。
  [原文]
  27.40《易》之《咸》(1),见夫妇(2)。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3)。“咸”,感也(4),以高下下(5),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注释]
  (1)《易》:《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易”是变易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来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相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发挥为六十四卦而成《周易》。《咸》:六十四卦中的一卦。(2)见(xi4n
现):同“现”。见夫妇:《咸》卦的卦形是■。上面是阴卦兑■,象征泽、少女之类。下面是阳卦艮■,象征山、少男之类(见《周易·说卦》)。所以《咸》卦显示出夫妇之道。其卦辞云:“亨。利贞。取女吉。”(意思是:“通顺。占问有利。娶媳妇吉利。”)更明确地揭示了卦形的含意。(3)《周易·序卦》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时论及《咸》卦时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此文说夫妇之道是君臣、父子之本。(4)“感”、“咸”字音相近,用“感”来解释“咸”,是一种声训。(5)以高下下:使高的低于低的。《咸》的下面是艮卦,象征山,所以称之为“高”;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字墓碑对联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