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宗有凤凰网佛教频道道吗

热门关键词:、、、、、、、
您的当前位置: && 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详细
佛教旅游中国八大祖庭的慈恩宗祖庭亦名法相宗、唯识宗-西安大慈恩寺
日 16:01:00
核心提示:
慈恩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师及弟子窥基大师于长安大慈恩寺创立弘扬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识宗)
慈恩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师及弟子窥基大师于长安大慈恩寺创立弘扬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识宗)大慈恩寺,世界著名的,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禅文化旅游网会员招募&:目前,禅文化旅游网已与全国百家知名旅行社达成合作,竭诚为佛教信徒及佛教文化爱好者提供多条佛教圣地旅游专线,现已开通包括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和青藏地区在内的佛教圣地和一些佛教名寺古刹以及台湾和港澳和印度等东南亚等佛教旅游专线。为了更好的为禅文化旅游网数万会员,广大佛教信徒及佛教文化爱好者提供更便捷的旅游服务,更广阔的交流平台,禅文化旅游网隆重推出了以全球佛教文化圣地旅游为主题的VIP会员卡。会员可以以优惠价参加全球的佛教圣地文化旅游活动,随时了解各地区佛学组织举办的公益佛学活动信息,参加禅文化旅游网组织的佛教名山圣地朝圣、修行、游学、孤老院、希望小学、佛学禅堂建设等公益活动,高级VIP会员还可以享受更多优质服务。&
相关文章:
* 为必填项
您好!请发表您的评论!
字数不超过250字。
中国传统文化联盟网 · 佛教知识
点击排行榜
实现打造数字
路由器配置技巧
产业领域的细分行业
转证考核即将举行
身份证智能验证仪巡逻您的位置:&&&&
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
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本宗依据《解深密经  法相品》而立,认为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就其所变的&法相&来命名,所以称法相宗。其它尚有诸多别名,如:
  1.唯识宗:唯,有二义:一、别于他法(遣心外有境);二、决定有此法(表有内在之心)。识,有了别的意思(对种种境界生起了别作用)。世间万事万物,皆&唯识&所造,若无心识的了别作用,则无万法的存在。因其阐释&一切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变&的道理,故名唯识宗。
  2.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应理圆实宗:一切法门皆应理,而能圆实故。
  4.普为乘教宗:本宗所说教义,不论利、钝根机,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为乘教
  5.慈恩宗:唐朝玄奘大师游历印度,于戒贤论师处,传承唯识学法统。归国后,
住持长安慈恩寺,于此传法给才智超群的窥基。因窥基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
称慈恩大师,故此宗又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袭印度旧称。依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和《分别瑜伽论》立
名。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谓本宗所明教义,能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宗。
  7.大乘有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顽空、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
一、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两大重要学派:一、为建立空观思想的龙树一系,以&本体论&为中心,即所谓的中观学派;二、为建立有宗思想的世亲一系,以&现象论&为中心,即瑜伽学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一、二世纪间,大乘思想兴起,大乘经典相继出现。约于佛陀
入灭后七百年间(公元第二、三世纪),南印度龙树论师出世,阐扬大乘佛法,依《
般若经》造论,计有《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诸论着,因而有&
千部论主&的美称。龙树的弟子提婆,承袭大师的学说,亦造《百论》等,发扬龙树
的学说。这一系后来称为中观学派(大乘空宗)。
中观学派主要宣扬&般若空&的智能,在公元第三、四世纪间,是印度佛教的主流。龙树与提婆的空观是&缘起无自性&的空,也就是指一切存在,都起源于&缘起性&(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主张&无&,也不主张&有&,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空观。唯后期的中观学人,未能把握龙树中观要义,偏执于一切皆空,落入空执见,即所谓&恶取空&、&断灭空&。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四、五世纪间,即佛陀入灭九百年顷,有无着、世亲两大论师
出世。当时印度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外道
或小乘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这些都是邪执。因此,二论师先后著书破斥。这
一系学说称为瑜伽学派(大乘有宗)。瑜伽学派主要提倡&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明
一切存在皆由心识变现。
无着论师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布路沙城,属于婆罗门阶级。依小乘出家。无着
依照当时的惯例,先于小乘&化地部&修学。后来在禅定中升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
,又蒙菩萨示现人间,于中印度阿u陀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着说《瑜伽师地论》、
《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分别瑜伽论》等五部大论。这
五部论着是法相有宗立论的基础。于中尤以《瑜伽师地论》为此宗的主要依据,这也
是后来称为瑜伽宗的由来。
无着的异母胞弟世亲,出生于公元第五世纪初,约晚于无着二十年,初在小乘&
说一切有部&出家。聪颖过人,遍通经论,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无着悯之
,托辞疾病,诱其来见,为他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于是舍小入大,广造论
释,宣扬大乘。晚年著述《唯识三十颂》,因而大成唯识学说。
无着、世亲的学说,风靡了当时印度的佛教界,成为佛学思想的主流。此后二百
年间,唯识学者辈出,如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
子、智月等十人,为知名的&十大论师&。他们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
》,阐扬此派学说。后来又分为两派:一派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无相唯识派),以德
慧、安慧及后来在中土译经的真谛为代表;另一派称为后期瑜伽行派(有相唯识派)
,以陈那、护法及护法的弟子戒贤为代表。其中大成无着、世亲唯识哲学的是护法论
印度的瑜伽行派,自世亲示寂后,在诸大论师之间也产生了种种的异说。如&种子&的起因,护月等主张&本有&,难陀等主张&新熏&。护法统合两说,认为种子有本有与新熏两类。再如诸识对境的认识作用,安慧立自证一分说,亲胜、难陀、德慧、净月等立相、见二分说,火辩、陈那等立相、见、自证三分说。护法把诸说统合,立相、见、自证、证自证四分说。
护法的弟子戒贤论师,于公元第七世纪,在那烂陀寺宣扬护法的法统,又立教判,和中观学派的论师论战。中国唐代的玄奘大师,于西行求法期间曾在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受学五年,传承《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的奥义,返国后,开创了中土的法相唯识宗。
二、唯识学在中国的开展
中国佛教的源头在印度,主要是在于经典的翻译。尤其玄奘大师回国之后,中、
印两国之间,有更密切、更有系统的文化交流,只要印度有新的思想典籍出现,很快
地就能传译到中国。所以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与中国佛教有着极深切的关系。
赖耶唯识思想,是属于印度佛教后期的思想,首先在南北朝时代的后魏传入中国
,其次是梁陈之间,最后则是唐代。因为先后经过三个时期的演变,所以思想上也有
显著的不同。在中国形成三大系统,即:地论宗、摄论宗以及玄奘大师所创立的唯识
  1.地论宗: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义学缙儒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
于洛阳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根据此论,在中国成立地论宗。后来分裂为两派:
即北道派与南道派。北道派逐渐没落,最后被纳入摄论宗。南道派继承地论宗的正统
,从六朝到隋代,一直很兴盛。但是到了隋末唐初,也被摄论宗与华严宗所吸收。
  2.摄论宗:真谛在中国译出《摄大乘论》之后,又翻译世亲的《释论》,在中国
形成了摄论宗。此宗吸收地论宗的北道派,曾兴盛一时,但是到了唐代,玄奘大师将
《摄大乘论》摄入《成唯识论》援引十一部论之一以后,此独立学派遂渐渐式微,乃
至与法相宗合并而废绝。
  3.唯识宗:继承印度瑜伽行派法统,在中国建立大乘有宗||唯识宗(法相宗)
者,是闻名千古的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窥基法师。
玄奘大师在印度期间,修习大、小乘教义,曾从护法的弟子戒贤论师传承唯识思
想,并从印度带回大量与唯识有关的论典。玄奘大师在翻译过程中,原想在神P、嘉
尚、普光三人的协助下,将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一一译出,后来采
纳窥基的意见,由窥基协助,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成唯识
论》。玄奘大师广译法相唯识系的经论,为此宗奠定基础;弟子窥基法师立论着疏,
弘扬学说,因而大成了唯识法相宗。窥基法师在当朝已有&大乘菩萨&美誉,后因其
驻锡慈恩寺释论,世称慈恩大师,唯识宗也由此而称慈恩宗。
玄奘盛弘唯识法相玄旨,门下受教者颇多,以神P、嘉尚、窥基、普光四人为着名,有&四哲&之称。另有圆测、道证、胜庄、太贤等,也各有所成,唯与玄奘、窥基思想有所出入,故通常不列入慈恩宗法系之内。
窥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公元六五一|七一四年)继承法脉。继窥基、慧沼之后,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被称为唯识宗三祖。他是慧沼的弟子,着有《成唯识论演秘》、《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以及《成唯识论了义灯记》等多种。其中《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慧沼的《成唯识了义灯》,合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成唯识论述记》必读之书。
智周后,有弟子如理,作《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内容流于
琐细。如理以后,中国唯识宗逐渐衰微,传承不明。到了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期,论书
多被焚毁。以后数百年间,乏人研究。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虚大师及欧阳竟无、王恩
洋、梅光羲、韩清净、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圆、熊十力等居士学者,致力于唯识法
相学的研究,唯识宗才又露出曙光。
台湾缁素二众研究唯识者,亦蔚为风气,早年有慈航菩萨阐扬唯识,著作《相宗
十讲》,后有印顺导师作《唯识学探源》、演培法师作《八识规矩颂讲记》、杨白衣
居士作《唯识要义》等。
三、中国唯识宗的传承
┌德慧--安慧--真谛(无相唯识)
弥勒--无着--世亲 ┤
└陈那--无性--护法--戒贤--玄奘(有相唯识)--窥基--慧沼--智周
  1.弥勒(Maitreya) 意译作慈氏。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的印度人,为瑜伽大乘
的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
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西藏大藏经中,除
上述诸论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法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义论》。
相传弥勒为无着之师,创倡瑜伽唯识的教理,后传授予无着。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着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谘问大乘空观之理,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的弥勒。不过,究竟弥勒是否为历史上实在的人物,至今未有定论。
俄国佛教学者欧帕米勒( E. Obermiller)认为,传说龙树因文殊菩萨启发而着诸论,无着则蒙兜率天弥勒的神力而作诸论。日本学者山口益承此说,将弥勒所作的《中边分别论》、《大乘庄严经论》、《法法性分别论》等的注释者、论说者,均视为无着一人,而认为弥勒仅为灵感的启发者,乃一生补处的将来佛。学者拉莫特(E.Lamotte
)同意此说,并为作补充说明,认为成立时期稍迟的大乘经典每每具有藉托圣言以为权威的倾向,所以怀疑弥勒的历史实在性。
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反对此派说法,主张弥勒论师为真实历史人物,既创倡瑜伽大乘之教,且造立上举诸论,由无着笔录。
弥勒学说的特色:
    实践如来藏缘起的大乘教义(《庄严经论》、《辩中边论》)。
    确立阿赖耶识缘起(《瑜伽师地论》)。
  2.无着( Asanga ) 音译为阿僧伽,生于公元四、五世纪顷。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 又称无障碍。
北印度犍驮逻国普鲁夏普拉( Purusa-pura, 布路沙布逻)人。 依《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父名x尸迦( Kausika
),为国师婆罗门。有兄弟三人,皆称婆薮盘豆 (Vasubandhu)。
无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意欲自杀。当时,在东程嶷( Videha )有宾头罗尊者前来为说小乘空观。无着初闻悟入,然对此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因而通达大乘空观。后来又数往兜率天修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深义,并集众宣说,由是大乘瑜伽法门广为传播。
无着致力于法相大乘的宣扬,又撰论阐扬诸大乘经典。他的胞弟世亲本习小乘,后来听从他的规劝,归心于大乘,竭力举扬大乘教义。无着撰有《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炒锬ピ蛹邸贰断匝锸ソ搪鬯獭贰读沤
授习定论颂》等多种论颂。
  3.世亲(Vasubandhu) 音译为婆薮盘豆、筏苏盘豆、筏苏畔徒、婆薮盘头、婆
修盘头。为《俱舍论》的作者。又称作天亲,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
。四、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驮逻国普鲁夏普拉人,是国师婆罗门x尸迦的第二子。与
其兄无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其后,无着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
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称派陈邸贰K哪旰蠊楣笾谛病称
沙》,并作《阿炒锬ゾ闵崧邸贰J狼鬃畛跖昊鞔蟪朔鸾蹋衔蟪朔欠鹚怠:罄
由于无着的方便开导,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
在玄奘大师著述的《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胁尊者室东有故房,世亲菩萨于此制《阿炒锬ゾ闵崧邸罚硕粗庖约茄伞&几世纪后,故迹仍然完善保存,可知印度人对世亲菩萨的崇敬,历世不减。
无着的论着与注释的典籍甚多,由此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基础。重要著述有:
《俱舍论》三十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四十多种。
  4.德慧(Gunamati) 音译为窭末底、瞿那末底、求那摩帝。南印度人,生于公元五世纪后半至六世纪前半。乃安慧之师,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法师幼时敏达,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又擅长于定门。其时,摩竭陀国有数论外道摩沓婆,学通内外,论极幽微,受国王崇敬,敕封食邑二城。师欲挫其锐,遣门人
示意,将于三年后论破之。及约期至,乃于国王前对论,至第六日,摩沓婆辞穷,吐
血而亡。法师乃请国王将外道的封邑改建为伽蓝,王供养甚殷。
德慧曾住那烂陀寺,雅誉高极一时,又与坚慧共游止于伐腊彻陌⒄勐拶だ叮
于其寺中著作诸论,现存有《随相论》一卷,《中论疏》及《唯识三十颂释》等。
  5.安慧( Sthiramati, 公元四七五|五五五年 )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南印度
罗罗国(伐腊彻)人。为南印度远近闻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安慧上承德慧,下传真
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安慧约与护法同一时代,然与护法的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
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所以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
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被称为&四分家&。
安慧尊崇世亲的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即《唯
识三十颂释论》(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今有法译本及日译本)。其
他的著述有《大乘阿炒锬ピ蛹邸肥怼洞蟪斯阄逶搪邸芬痪怼洞蟪酥泄凼
论》九卷等。
  6.护法(Dharmapala) 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生于六世纪顷。为南印度达罗齿
国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后来却在结婚当天落发出家。精通大小乘教学,于摩
竭陀国那烂陀寺广布教化,学徒数千人。二十九岁退隐于大菩提寺,专事著述。三十
二岁示寂,着有《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
  7.戒贤(Silabhadra) 音译尸罗跋陀罗。生于公元六、七世纪间,大乘佛教瑜
伽行派论师,为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戒贤为东印度三摩爝骞耐踝澹粲谄
罗门种姓。少时好学,游历诸方,访求明哲,至那烂陀寺遇护法宣论,闻法信悟而出
家。三十岁,因为论退南印一大外道,而获得国王嘉赏,为他建构伽蓝。
论师长期住持那烂陀寺,弘扬唯识教义。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并主张五种姓说。玄奘西游时,大师年已百余,时为那
烂陀寺大长老,众共仰尊,不直呼其名,而美称为&正法藏&。
  8.玄奘(公元六 二|六六四年) 唐代高僧,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自
幼出家,遍学《涅盘》、《酬肌贰渡懵邸贰冻墒怠贰毒闵帷返戎罹邸S捎
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
险,到印度那烂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论师,学习《瑜伽》、《显扬》、《婆
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
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
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
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
四十七卷的经典,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
根据史传记载,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牌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论说驳倒,我玄奘
愿以生命向他礼谢。&数周之间,没有一个人能够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
见一斑。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盛况空前。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
,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
文化史上影响至钜,功不可没的高僧。
  9.窥基(公元六三二|六八二年) 唐代长安(陕西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
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法师。十七岁,从玄奘大师出家,学五天竺语言,
识解大进。二十五岁进入玄奘大师译场,参与译经。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玄
奘大师译唯识论时,与神P、嘉尚、普光三师共同检文、纂义,以论议不合,玄奘大
师乃遣出三师而独留窥基,于是参糅十大论的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玄奘
大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因此,师亦通达因
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玄奘大师主译《辩中边论》、《
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咸由师
笔受,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
慈恩寺传授玄奘大师的正义,著述甚多,如:《瑜伽论略纂》、《杂集论述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法华经玄赞》等,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
宗,故又称唯识法师。
唐高宗永淳元年示寂,世寿五十一。葬于樊川北原的玄奘塔侧。
据说: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弘扬
唯识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能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
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笑话!我
怎么会出家呢?&
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我一定要度你出家
,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
心,但仍然趾高气昂地说:&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
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
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
都承认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
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
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
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
&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
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
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
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容身之地,而悄悄地
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
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
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10.慧沼(公元六五一|七一四年) 唐代法相宗僧。淄州淄川(山东淄川)人,
姓氏不详。又称淄州大师。十五岁出家,如法修身,不违戒律,时人以&沼^梨&称
之。初从玄奘大师受学,后转依窥基大师习学唯识,能深入堂奥,得其真传。窥基大
师示寂后,圆测大师著作《唯识论疏》反驳窥基大师之说,慧沼乃撰《成唯识论了义
灯》破斥其说,以显法相的实义。曾先后参与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并任证义,多
所刊正。又着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论述法相
教义;另着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六卷、《法华玄赞义决》一卷、《因明入正理论
义断》一卷等。与窥基、智周合称为唯识三祖。开元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四。
  11.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 唐代僧。泗州(江苏)人,俗姓徐。十九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投慧沼大师门下,精研法相奥义,得慈恩宗嫡传。后住濮阳报城
寺,传法相宗教义,常事著述,对因明学也有许多补充,世称濮阳大师。唐武后长安
三年(公元七 三年),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入唐,就师习学法相宗旨。玄宗开
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日僧玄P入唐,也参与其会下,亲受宗致。智周继窥基、
慧沼后,为法相宗第三祖,生平心系西方,据传曾于西方净土院内造阿弥陀佛、观音
、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感得灵瑞。开元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世寿五十六。着
作颇多,有《成唯识论演秘》七卷、《梵网菩萨戒本疏》五卷、《法华经玄赞摄释》
四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后记》各二卷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瑜伽论疏》四十卷等。其中,《成唯识论演秘》与
《唯识论枢要》(窥基)、《唯识论了义灯》(慧沼)等,共称唯识三疏。
四、日本唯识宗的传承
日本孝德天皇白雉四年(公元六五三年),道昭、道严二僧入唐,随玄奘大师学
习法相宗义,返日后,于元兴寺弘扬法相宗,这是日本唯识宗的初传。
齐明天皇四年(公元六五八年),智通、智达入唐,从玄奘大师受持唯识宗义,
返日后,于元兴寺弘扬法相宗,这是日本唯识宗第二传。
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七 三年),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等来到中国,于智
周大师门下学习唯识宗义,去到日本后,于元兴寺宣传法相宗,这是日本唯识宗第三
元正天皇灵龟二年(公元七一六年),玄P入唐,于智周大师门下学习唯识教义
,返日后,在奈良兴福寺弘扬唯识宗,这是日本唯识宗第四传,又称北寺传或兴福寺
传。前三次则称元兴寺传或南寺传。
日本法相宗是奈良时期(公元七一 |七九四年)、平安时期(公元七九四|一一九二年)最有势力的宗派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凰佛教频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