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二战之北非战争中印度在北非作战了没

印度国民军_百度百科
印度国民军
印度国民军(Indian National Army)为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于1942年8月建立的军事组织,指挥官为钱德拉·鲍斯。这支军队开始时主要由轴心国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组成,后来也有许多日本控制的马来亚和缅甸的印度人自愿加入该组织。该组织的目标是要从英国手中解放印度,所以在“二战”日军占领缅甸期间,曾协助日军在英帕尔战役(Battle of Imphal)中对不列颠印度军队的作战。
自18世纪末期,英国控制了印第大陆。在那里,印度人为了从英国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发生了许多次起义和骚动。日,英国对德国宣战,英国的印度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此举激怒了印度人,并且印度国大党于日最终做出“英国撤出印度”的一个决议,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
条件。英国拒绝了这个决议,马上导致了普遍的公开骚乱。国大党的很多高级成员被英军逮捕,国大党组织也被宣布为非法。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之后,总理东条英机想趁势打进印度,取代英国。而鲍斯在争取印度独立的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日,钱德拉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借道马达加斯加前往日本。钱德拉到达日本后得到了东京方面的支持,东条英机宣布将给予各种援助,以使印度获得“完全独立”。
此时造成的领导真空,导致了钱德拉·鲍斯这个好战的反对派领导人的崛起。
钱德拉DangerC鲍斯()从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一度是甘地的追随者, 但他很快对非暴力主义大失所望。 他所著的《印度人的奋斗》一书于1934年出版,主张印度完全独立。在1920 年和1941年之间,鲍斯由于煽动骚乱,被拘捕了十一次。1939年他访问柏林,试图为他的独立运动得到纳粹的支持。1940年,鲍斯被软禁在印度,但他设法骗过了英国,1941年,鲍斯在经过一番艰苦跋涉之后,由印度到达喀布尔,随后转道苏联回到柏林。在德国,他开始筹措所谓的“印度自由政府”,即印度伪政府。这一举动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大力鼓动和支援,最高统帅部给鲍斯提供了场所、资金等一应帮助,并且由德军在北非俘获的印度战俘组成了两千人的印度军团。 1943年钱德拉·鲍斯由于日本的邀请,搭乘德国的由出发,借道前往日本。前往日本后,在东京方面的支持下,钱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由他担任国家元首、总理、军事部长、外交部长和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  日本投降后,钱德拉·鲍斯在日在搭机前往日本,飞机在台湾上空出事,鲍斯受伤,8月19日,鲍斯死于东京的一所医院里,只活了49岁。
42年2月17日,新加坡刚陷落两天,日军在Farrar公园(Farrar Park)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英军长官行特(hunt)上校则将45,000名印度士兵作为战俘献给了征服者,当印度战俘被拉到公园中心时,四周站满了鬼子兵,不过鬼子这次倒不是大屠杀,虽然前两天这些阿三的确尝到了被虐待的滋味。藤原少佐(Fujiwara)对他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当听说鬼子不杀人,不抢粮食,还欢迎他们加入自己行列,保证帮他们解放自己的国家,阿三们就为鬼子所折服了,1/14th 旁遮普团的莫汉·辛格上尉当场被宣布为这支新军的指挥官,在他大声呼吁印度人参加解放祖国的战争中,2万名锡克教徒当场宣布加入印度国民军。
其实稍早,日本人就注意搜罗印度民族主义者了,并且成功把他们组成了“印度独 立联盟”,总部就设立在新加坡。42年3月9日-10日,莫汉·辛格上尉、一些在日军一方参加了马来、缅甸战役的印度士兵、以及鲍斯在新加坡会面并交换了意见,3月28-30日,鲍斯又跑到东京,拉拢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定下了“印度独 立联盟”是东亚独 立运动领导者的基调,鲍斯也如愿以偿得到了运动领袖的地位。随后,鲍斯又抛出了“对英军事行动的唯一执行者,是印度独 立同盟领导下的印度国民军;印度国民军在日本海陆空三军体系中,应日本要求参与战争。”以及“印度解放后,只有印度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等论调。日,在曼谷,几百名印度独 立联盟的代表聚集,在9天的会议上,一致赞成目前东亚如火如荼的独 立运动,明确了莫汉·辛格上尉的军事领导地位,并选举鲍斯作为政治首脑,将新加坡作为独 立活动的基地。鲍斯强调他认为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是大英帝国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是,印度的独 立还是要靠印度人自己完成。只要印度独 立,大英帝国就要完蛋。在42年9月,印度国民军正式挂牌。
然而,印度国民军对鲍斯开始不信任,很多人认为鲍斯投靠了日本人,使得自己变成日本那个很大的棋盘上一个小小的卒子。在一段日本人自己的文件里记录着:
印度人甚至认为鲍斯不过是日本的傀儡,他们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潮最终导致了十一月,莫汉·辛格上尉和吉尔(Gill)上校指挥部队叛乱,幸而这两个人很快就被逮捕,流放到乌敏岛去了印度国民军也被解散,直到43年,才由Bhonsle中校重建。
在日,印度国民军正式重建,原有的军衔和徽章也一并恢复。军事委员会主任为Bhonsle中校,直接受印度独 立同盟领导,以免再现上次的军政分家。Bhonsle手下有:Shah Nawaz Khan 中校,总参谋长;P.K. Sahgal 少校,军务大臣;Habibur Rahman少校,军官学校校长;A.C. Chatterji中校(后换成A.D. Jahangir少校),负责思想和文化启蒙。作战由 M.Z. Kiani中校负责。从此时,直到6个月后鲍斯从德国回来,印度国民军的领导基本未变。
在2月,日酋Iwakuro召集了300名印度国民军军官开会,劝说他们加入新的印度国民军,不过没什么收效。日本人随后改变了方法,开始找印度军官一个个的单独谈心,终于,大部分印度军官同意只要鲍斯来新加坡,他们就跟着鲍斯干。这也是因为鲍斯和他的印度军团的传说已经在东亚流传了很久,所以印度人也愿意跟着这位英雄一起上路。从目前看来,让鲍斯来领导这支军队是理所当然的了。
鲍斯本来被软禁,趁欧洲开始逃到德国,跟希特勒多次会面,拿到了元首印度建国保证后,就忙不迭建立了自由印度联盟和自由印度电台。43年1月,听说日本人邀请他来亚洲发展,自然喜上心头,立刻飞到新加坡。5月又跑到东京做演讲,号召印度团体在他的领导下推翻英国统治。7月4号,鲍斯回到新加坡,正式接过印度自 由联盟和印度国民军的领导地位。
日,鲍斯到达日本东京
可以看得出,鲍斯影响力还是蛮大,原来的印度国民军全是战俘组成,现在有大量印侨加入,虽然这些人没有战士素养,但是训练可以弥补这一切,士气也提高很多。同时,鲍斯还组织了45名年轻印度人,去东京学习飞机驾驶,这些人又称为东京男孩,不知道最后有没有变成肉弹。同时,鲍斯还大力强调妇女解放之重要,成立了除苏联外首个独立建制的女兵作战部队,代号为“Rani Lakshmibai”,就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到的:1858年印度起义詹西女王。
印度国民军里,不光有印度阿三。日本人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力扶植斯里兰卡的独立组织,还曾经策划了可可岛的斯里兰卡炮兵团叛变,加入他们的印度兄弟。结果叛变失败,最终只能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斯里兰卡人组成了印度国民军的“兰卡团”。日本人打算用潜艇把他们运到斯里兰卡登陆,最终没能得逞。
虽然大多数东南亚的战役还是日本人自己打的,印度国民军在与英国的战斗中也是颇为积极主动的。特别是在因帕尔和若开战役中,日,Shaukat Malik上校带领的自杀突击队,成功地突破了英国人的防线,占领了曼尼普尔的莫伊郎格(Moirang in Manipur),这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占领的第一块印度领土,随后,印度国民军又沿着科希马大道(Kohima)一路开进,直杀入印度境内250公里,对科希马和锡尔查尔的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还侧翼包抄了美国的军队。然而,由于日军后勤补给能力的严重不足,也没有制空权,使得这些英勇的印度国民军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成为井中月。
战争只是昙花一现,二战结束后,英国印度政府,开始了对被俘印度国民军的处理。如果他们的叛国罪名成立,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枪毙或者监禁。在德里,对3位高级军官的审讯开始了,包括Shah Nawaz Khan将军, Prem Sehgal上校和Gurbux Singh Dhillon上校。罪名是“挑起针对大英帝国及印度皇帝的战争”。而辩护律师宣称他们只不过是战俘,因为他们不是拿钱打仗,而是出于爱国真心参加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军队,只不过是他们搞错了印度政府的代表对象,并不是背叛印度,而印度是英国属国,没有背叛印度,自然也就不是背叛英国。 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把释放这三个人当作45-46年度首要政治工作,在接下来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中,这些工作进一步导致了印度士兵的暴乱倾向,至少让很多印度士兵觉得无所适从,这也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最后一次携手了。眼看情况要无法控制,帝国主义者不得不赶紧宣布把这三个人轰出印度了事。然而,因为民众压力,最终他们也没有迈出印度一步。大多数印度国民军士兵也都被释放了,不过财产被剥夺,蒙巴顿下令这些人不得再加入印度军队。
更令人困惑的,一方面蒙巴顿下令这些人不能再加入印度军队,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给这些人发放二战中印度志愿参战补助。 其实蒙巴顿对印度国民军的立场挺坚定的,英国人一杀回新加坡,就把印度国民军纪念碑推倒了,以防后人效仿,对英国人统治产生威胁。而且整个英帝国对印度国民军都是缄口不谈,生怕其他殖民地人民知道这个事情。事实上,在德里审讯期间,皇家印度海军和贾巴尔普尔都发生了骚动。然而,不光是英国政府,就是印度政府自己独立后,也不愿提起这段历史,大概是也觉得和日本人为伍实在说不出口吧。
印度国民军实力:
第一次建立的印度国民军有16,000人,后来4000人退出,剩下12000人,再吸收了名其他民族士兵,以及18,000名印度人,到1945年时,还有大概40,000人
印度国民军勋章
特级:印度之虎
一级:战斗领袖
二级:印度英雄
另外:祖国烈士
由战后审判带来的反应看,印度国民军反映了印度人的意志。既说明了印度人民坚持要求独立的决心,也反映了印度政治家在政治上的短视。
战后,印度并不认为钱德拉。鲍斯和印度国民军是耻辱,相反,对于钱德拉给予了尊敬。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在哪?能否具体讲解一下_百度知道
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在哪?能否具体讲解一下
转折点前后双方实力对比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之———埃及的阿拉曼战役揭开序幕。阿拉曼坦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与德意联军为争夺北非战略主动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坦克交战。
  1940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进攻英属索马里(今索马里北部),遭英军反击溃败,意军局势危急。为控制中东地区,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军遥相呼应,希特勒令德军统帅隆美尔率德“非洲军团”进入北非,支援意军。在1941年夏季至1942年秋季的多次交战中,德军屡次击败英军。但由于德军主要陆、空力量深陷苏德战场,无力抽调更多军队增援北非战场,而英军在美军支援下,利用海空优势,切断德军油料、弹药供应,使德军陷入极大被动,不得不多次在有利形势下停止追击行动。1942年以后,战场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英军的变化。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元帅在得到大批美国“谢尔曼”式坦克,“解放者”式轰炸机及各种大口径火炮补充后实力大增,拥有坦克1100辆,飞机1200架,总兵力增至23万人、而德军“非洲军团”和意军仅有12个不满员的师约8万人和540辆坦克、350架飞机。蒙哥马利遂决定发起进攻,围歼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驻北非联军。日,经连续3天航空轰炸和1200门火炮约20分钟火力准备后,英军从阿拉曼西南地中海沿岸到卡塔拉盆地之间约60公里的正面,向德意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从南线进攻的英13军“沙漠老鼠”装甲师和北线的英军第30军团遭受德军火力和雷区阻滞,进展缓慢。但因隆美尔9月份因病回国治疗未归,接替指挥的施登姆将军于开战当天死于心脏病,德军陷入无人指挥的混乱状态。10月25日,在希特勒严令下,隆美尔返回战场指挥,但德军海上供应在英美海空力量打击下损失惨重,运输油料的3艘油轮被击沉,致使隆美尔坦克部队因缺油无法发动反击。   蒙哥马利在初次进攻遭挫折后,很快调整战役部署,隆美尔也将全部战略预备队调至英军主攻方向。28日夜,英军在北部海岸地区突破德意防线,隆美尔将第21装甲师调至滨海地区抵抗,在48小时消耗战中,英军尽管付出4辆坦克换一辆德军坦克的惨重代价,但由于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至战斗结束时,仍有800辆坦克。而德意联军只剩下不足200辆。11月2日,德军对进攻中的英军发起反击,但因缺乏空中掩护,部分坦克被击毁,反击失败。为避免被合围,隆美尔决定西撒,并将意军淡水储备和汽车全部掠走,意军4个师向英军投降。随后,英军开始全线追击,至1942年2月,德意联军在英军追击下,退守利比亚与突尼斯交界的马雷斯防线固守,至此、阿拉曼战役结束。
  此次战役,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对方后勤补给线,使德军难于在沙漠地区机动兵力和持久作战。英军根据地形、敌情、及时改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正面进攻,以德意步兵阵地和有生力量为打击重点,使德军坦克部队因缺乏步兵支援难以固守阵地只得退却。德军则利用沙漠草原地带布雷迅速的特点,广泛设置雷区,依托高地进行防守,以近战火力重创英军(杀伤英军1.3万人,击毁坦克500辆),对阻止英军集群坦克进攻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德意联军兵力、兵器、油料、弹药、粮食和饮水都得不到补充,终于被英军击败。   阿拉曼战役,英军歼敌5.5万人,击毁坦克装甲车350辆。但因英军冲击不果敢,行动迟缓,未能全歼德意联军。尽管如此,此役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从此,战争主动权落入英军手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非洲战场的重心是在北非战场。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作战是因为其元首墨索里尼企图重现意大利当年“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为内湖的雄伟版图。但意大利的军队实力太不堪一击,被英军打的一败涂地。德国希特勒应墨索里尼的请求派遣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支援意大利军队转战。
德国进入北非,是看中了北非的战略位置。当时法西斯联盟占据了欧洲南部,反法西斯联盟占据着北非大部,双方隔着地中海。法西斯联盟的海空军有优势,反法西斯联盟处于劣势,在地中海的运输受到了极大限制。于是德国企图攻占北非控制地中海。反法西斯联盟在地中海有三大战略要点,直布罗陀海峡、马耳他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控制了地中海的西出海口,是英国与亚洲其中一条运输线的必经之路。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心,整个欧洲南部几乎都在它...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埃及进行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结束。轴心国武装部队司令德军将军隆美尔率领的8万军队被蒙哥马利将军任战地司令率领的英军第八军团的23万军队彻底击溃,被逐出埃及。阿拉曼战役被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二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北非战场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