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科学角度分析一下战争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意义

根据文字叙述回答下列问题.甲烷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解于水,可燃烧;由于它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被公认为是比较清洁的燃料,现今人类开采的天然气和制备的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因为它清洁、燃烧的热值高,常被用作燃料,同时它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它也有害人的时候,在煤矿中地下的甲烷如果泄漏出来,很容易遇火爆炸,威胁矿工的生命,矿难时它算做罪魁祸首.(1)甲烷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2)甲烷的化学性质有:可以燃烧.(3)甲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4)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甲烷的好处和坏处燃烧时的污染物少,泄漏遇火易爆炸.
解:(n)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以任意回答上述性质,所以本题答案为: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2)甲烷能燃烧,所以本题答案为:可以燃烧;(3)甲烷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本题答案为: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4)甲烷燃烧时的污染物少,甲烷属于可燃性气体,遇火易发生爆炸事故,所以本题答案为:燃烧时的污染物少,泄漏遇火易爆炸.物理性质指的是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的污染物少,可燃性气体遇火易发生爆炸事故.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1)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3CO2+4Na2Na2CO3+C;.(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3)请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分析,金刚石与水相比,谁更宝贵?水更宝贵,理由是:以人为本,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一切生物将无法生存(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正确答案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1)书写化学方程式:①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标明化学反应的条件,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3CO2+4Na2Na2CO3+C;(2)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类应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提高燃料利用率,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天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3)从人类生存角度分析,水更珍贵,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没法生存,而且虽然我们的地球上都是水.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到总量的0.03%,所以水是很宝贵的,另外它还可以发电,是造福人类的重要资源;故答案为:(1)3CO2+4Na2Na2CO3+C;(2)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的利用率;(3)水更宝贵,以人为本,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一切生物将无法生存,它还可以发电,是造福人类的重要资源(1)由题干给出的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2)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从两个角度考虑:一、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提高燃料利用率,二、开发新能源;(3)金刚石与水比较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从人类生存角度分析,水更珍贵.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战..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战争影响的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A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
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
&&&&&&&&&&&&
&&&&执教者&&&&&&&&孙利&&&&&&&&1&&&&&&&&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了解一下就可以)&&&&2、动态的组织观。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活动体,是一群人为完成工作时的一致行动或运作。&&&&2&&&&&&&&一、组织的性质&&&&&&&&1、静态的组织观念。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早期管理学家基本上都持有与此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更是典型的静态组织观的楷模。&&&&&&&& 3、生态的组织观。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这一组织观点以心理的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这种组织观是对动态组织观的一种延伸,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有机组合。&&&&&&&&从上面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来看,我们认为: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3&&&&&&&&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要理解的内容)&&&&1、组织目标:目标是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机构设置:机构既是组织分工的产物,也是组织活动的平台。3、人员构成:组织是人的群体,是以人为核心形成的,因此,人是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范: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组织的基本细胞。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职务、职权、职责是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规范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互动的基础。资金、房屋、车辆、通讯器材、办公用品等物财设备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每个组织都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运转的过程,就是组织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利用、加工和传输的过程。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每个组织都处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所有组织的存在都依赖于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4&&&&&&&& 三、组织的分类(要理解的内容)&&&&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5&&&&&&&& 2、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强制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功利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规范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荣誉的报赏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6&&&&&&&& 3、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互利组织。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的受惠者是组织的所有者和股东、经理人员。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主要受惠对象是全体公民。&&&&7&&&&&&&& 4、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文化性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文化性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宗教性组织。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8&&&&&&&& 四、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要掌握的内容)&&&&组织的功能就是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和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1)“聚合”功能;(2)“转换”功能;(3)“释放”功能。具体来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9&&&&&&&& 五、行政组织的特性(要理解)&&&&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明显的特点: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10&&&&&&&& 六、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要掌握的内容)&&&&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大量的社会危机和公共问题,使政府面临和处理的问题日趋繁杂,与此同时,亦促成了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政府行政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管理的普遍现象。&&&&&&&&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当代政府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日趋扩大,行政活动已深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由传统的“守夜警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增强国民福利的积极力量。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管辖事务的增多,管理对象的复杂,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和专门化,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精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领域,这一领域有其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有其职业的规范和道德,有一批专门投身其中的专业人员,当代行政组织已经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11&&&&&&&& 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现代行政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职能的分离与专业化,固然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对组织整合与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组织间的联盟与协作,促进组织活动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重要面向。&&&&&&&&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支撑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是理性-法律的权威,在理性-法律框架下的行政组织,则显示出程式化和法制化的特征。&&&&&&&&6、重视社会的目的&&&&现代行政强调国民福利、社会服务,政府行政的目的就在于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取最大的幸福。作为政府行政的构成体系,现代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把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公共福祉作为其重要的使命。强调行政组织的社会目的和服务精神,重视行政组织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组织管理的重心所在。&&&&&&&&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国际化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要解决和回应国际化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以应对这一变化和挑战。因此,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中的国际化视野以及重视各国行政组织间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就成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12&&&&&&&& 七、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掌握的内容)&&&&1、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作为国家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意味着既反对无政府状态,也反对专制政体,它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独立。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①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它社会成员的侵害;②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③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①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②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政治一体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结合成一个完整、统一、有序与稳定的统一体。政治一体化是维系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13&&&&&&&& 2、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步增长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现代经济社会也是政治社会,没有政治体系为其提供的游戏规则和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是政府的职责。它们包括: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契约的执行、公司法、金融制度、专利保护、著作版权、法律秩序。&&&&&&&&(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它性的特点,这两种特性就使得公共产品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也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公共产品,这些就需要政府来承担。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并提供公共物品。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道路与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它基础结构。&&&&14&&&&&&&& (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它性,但有竞争性,共有资源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所谓的“公有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份使用共有资源。为了使自然环境免于遭受损害,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益考虑。因此,行政组织可通过制定相应的管制性措施来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以减轻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的,相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会为长期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所困,更为糟糕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往往是并存的。政府的职责便在于通过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缓解这种波动,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行政组织正是借用政府的各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的。包括:财政工具,如预算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货币工具,如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贴现率、物价政策、信用制度等等。(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该项权力使得政府能大规模介入再分配工作,并且能够通过税制解决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与垄断定价产生的收入分配问题。行政组织在实现收入再分配中的手段和途径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个15人所得税、遗产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进行课税等。&&&&&&&& 八、为什么要学习行政组织学(理解)&&&&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九、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与内容&&&&1、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要掌握)&&&&(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2、行政组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1)导论;(2)组织理论的发展;(3)行政组织的环境;(4)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5)中国行政组织的结构;(6)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7)行政组织中的领导;(8)行政组织决策;(9)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10)行政组织的沟通;(11)组织学习;(12)组织文化与管理;(13)组织绩效管理;(14)组织变革与发展;(15)行政组织管理及其未来趋势。&&&&16&&&&&&&&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理解的内容)&&&&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17&&&&&&&&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了解一下就可以)&&&&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实行专业分工。(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7)理想的工作报酬。(8)权力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任期稳定。(13)主动性。(14)团队精神。&&&&法约尔除了提出以上组织管理的原则外,在组织问题上还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诸如明确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责,并以制度规范将其规定下来;建立参谋机构的重要性,认为参谋机构的任务是从事通信、接洽、会谈,协助进行联系与控制,搜集情报并帮助拟定计划,研究改进工作方法,预测未来变化等;提出组织图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认为组织图是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确定每个人的位置及任务、防止冲突与重复的一种管理工业;同时,他认为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创造性,所以法约尔特别强调对组织成员进行选择、评价和训练。&&&&18&&&&&&&& 3、韦伯的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理解的内容)&&&&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他的官僚组织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之中。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他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维持其秩序。他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韦伯认为,在这三种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超凡权力则过于带情感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只有理性――法律的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韦伯认为,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力基础上的行政组织才是一种理想型官僚组织体系。韦伯心目中的理想官僚组织体系具有的特征是:(1)明确的分工。(2)严格的层级节制。(3)严明的组织纪律。(4)规范的录用制度。(5)实行任命制。(6)固定的薪俸制度。&&&&19&&&&&&&& 4、传统组织理论的评价(需掌握)&&&&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从以上的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传统的组织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强调组织的整体需求和利益,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了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和个体的利益。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强凋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趋向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压抑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20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了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行为科学时期的主要理论流派有人际关系学派、激励管理学&&&&&&&&派、动态平衡学派和决策理论学派。&&&&&&&&21&&&&&&&& 1、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理解的内容)&&&&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有:&&&&&&&&(1)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激励。人是“社会人”,人的行为受感情、情绪与态度的影响。(3)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效率起着重要影响。(4)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应对传统观念中的以组织正式结构和职能为基础的领导模式作实质性修正。人际关系学家强调的是“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方式。(5)领导不仅需要有有效的技术才能,同时应具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人际关系学说在纠正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这一点上是有很大贡献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理性与经济因素,有其偏颇之处。22&&&&&&&& 2、激励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了解一下就可以了)&&&&(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在管理中,保健因素起着保证和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它能够预防组织成员的不满。但是,保健因素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必须采用激励因素,即通过成就、认可、挑战性工作、责任、升迁和发展等因素,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3)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人类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否则,就会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23&&&&&&&& 3、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理解的内容)&&&&这一学派以美国管理学者巴纳德为代表。他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组织观念。其主要思想如下:&&&&(1)组织本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这个组织定义与传统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他试图阐明组织的本质,为了把握组织的本质,巴纳德将组织概念抽象化。他把物质系统从组织概念中排斥出去,其次又指出组织不是人的集合,而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2)组织环境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各种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对自然环境一般不能加以改变而只能适应。在社会环境方面,人们的可控性虽然很大,但是自然受到许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的限制和约束。(3)组织平衡论。巴纳德认为,人之所以向组织贡献力量,主要原因在于该组织能给他最大的满足,故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保证贡献与满足的平衡。(4)组织要素论。巴纳德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组织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5)组织沟通论。巴纳德认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对于如何提高沟通质量,巴纳德提出了沟通线路明确,沟通网络正式化,信息沟通连续化等沟通的基本原则。(6)组织责任道德论。他认为,道德是指导个人冲动的准则。当道德倾向强烈而又持久,便形成一种责任感。他认为组织要通过教育、训练、人员选择、非正式组织、禁令,榜样等向组织成员灌输各种道德的力量,使组织成员更重权威、支持下级、忠于组织。(7)领导职能论。他认为,组织领导的职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确定组织的目标,并运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予以阐明;使组织成员为这些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24&&&&&&&& 4、决策过程组织理论(需理解)这一学派以美国著名的决策理论家赫伯特?西蒙为代表。&&&&他的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组织学》、《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西蒙的组织理论受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影响较大,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组织行为是人们为了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协作进行的团体活动。因此,组织就是为了完成这样的协作而有目的地进行设计的系统。根据西蒙的观点,组织就是一个决策系统。决策有两种极端的类型,一是程序化决策,二是非程序化决策。这是由组织活动所决定的。西蒙认为,对于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要找到一个精确的最优解是不容易的,但要找到一个近似的最优解就大大简化而且容易得多。从“最优化”变成“令人满意”的标准,就可大大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与难度。&&&&25&&&&&&&& 5、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评价(要掌握的内容)&&&&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6)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上都是一场革命。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使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也有其缺失,主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26&&&&&&&& 三、系统、权变的组织理论&&&&1、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1)整体性、协作性。(2)开放系统观点。(3)投入-转换-产出模型。(4)系统的界限。(5)稳定状态、动态平衡。(6)反馈。(7)等级层次关系。(8)寻求多目标。&&&&&&&&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理解)&&&&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1)适应。(2)目标达成。(3)内部整合。(4)模式维持。如何解决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帕森斯提出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等三个阶层去完成。&&&&27&&&&&&&& 3、权变组织理论(理解)&&&&权变理论学派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管理学派。所谓权变,就是权宜应变。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佛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1979年出E?E?版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主要观点:&&&&&&&&(1)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2)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3)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总之,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管理必须根据管理的条件和环境随机变化,并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28&&&&&&&& 4、生态研究组织理论(理解)&&&&生态理论是当代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从更高的层次揭示了组织与管理活动的性质。此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异质性。(2)形式主义。(3)重叠性。&&&&5、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评价(掌握的内容)&&&&系统和权变的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有:(1)组织是一个外在环境系统中的开放系统。(2)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3)组织是一个反馈系统。(4)组织的生态性。(5)组织管理的权变性。&&&&29&&&&&&&& 第三章&&&&&&&&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一、组织环境的性质与特点(需理解)&&&&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行政组织的环境具有如下特点:&&&&(1)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3)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4)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30&&&&&&&& 二、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理解的内容)&&&&学者们对组织的环境也曾进行了不同的分类。邓肯曾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也有学者从环境内容的角度将组织的环境分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状态、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组织的环境分为两大领域,即一般的社会环境与特殊的工作环境。&&&&&&&&1、组织的一般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的客观社会环境。学者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曾经将这种影响某一特定社会的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从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的特征、社会的特征、经济的特征等方面予以划分。显然,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多样的。从行政组织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对行政组织运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且是巨大的。(1)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3)法律环境。(4)科学技术环境。(5)文化环境。除了上述主要的环境领域之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际环境都对公共行政组织环境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31&&&&&&&& 2、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行政的具体环境是指与个别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各个组织的具体环境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而且这种界限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一般环境中的力量有时可能成为影响组织的具体环境。组织的具体环境是由对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直接施加影响的外部利害关系人群体构成的。顾客、竞&&&&争者、供应者、利益集团、政府部门等都是重要的外部利害关系人,它们会运用各种方式对组织施加影响和压力。&&&&&&&&一般而言,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1)资源的提供者。(2)服务的对象。(3)利益群体。(4)政府组织。&&&&32&&&&&&&& 三、行政组织环境的维度(需了解)&&&&1、艾德奇的理论&&&&组织理论家艾德奇认为,每个组织的工作环境,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变化。这六个方面分别是:(1)环境的容纳力。这主要是指环境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容纳力。(2)环境的同质性程度。这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等一些环境因素与环境中其它组织或个人等因素的相似程度。(3)环境的稳定性。这主要指相对于其它组织来说,组织工作环境的稳定程度。工作环境的稳定程度是相对的。(4)环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这主要是指组织范围内资源等一些因素组成平均分布的程度。(5)组织领域的一致性程度。这主要是指组织本身所划分的活动范围被环境所认可的程度。(6)环境的混乱程度。这主要是指组织工作环境中各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上对组织活动的扰乱程度,以及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否有规律可循等。&&&&33&&&&&&&& 2、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邓肯从两个维度,即组织环境的简单与复杂和组织环境的静态与动态来分析组织的环境。简单与复杂表明了组织的决策单位(或决策者)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多寡程度,以及这些因素同质性的程度。在简单环境中,组织在决策中要处理的环境因素很少,而且这些环境因素的性质基本相同。复杂的环境是指组织决策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和涉及许多环境因素,而且各种环境因素的性质各不相同,差异性很大。&&&&&&&&动态和静态,是指组织环境因素随着时间和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剧烈程度。如果一个组织环境上的因素随着组织发展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则为静态,反之则是动态的。依据邓肯的理论,把组织环境的两个维度加以结合,我们得出了四种组织环境。这四种环境分别是:(1)静态-简单的环境。(2)静态-复杂的环境。(3)动态-简单的环境。(4)动态-复杂的环境。邓肯理论最大的启示在于,组织管理者要理解组织环境性质的重要性,这种理解有助于降低决策发现,减轻环境的不确定性。&&&&34&&&&&&&& 四、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与环境管理(理解)&&&&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环境扫描、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四个基本过程。&&&&&&&&五、行政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理解)&&&&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在于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丰富性。&&&&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给组织发展和壮大带来机会。这里关键在于组织要利用各种各样的策略设法使组织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5&&&&&&&& 六、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需掌握)&&&&在组织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的时候,组织可以通过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措施的应用等方式,有效化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1、资源的储备&&&&资源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防止市场波动给生产和服务带来的负面影响,组织可以将那些因环境的因素的变化导致不能有效供给的关键性资源先储备一部分。当然,存储策略除了用于物资、财政等方面之外,亦可应用于人才的储备等其它方面。&&&&&&&&2.平衡策略&&&&平衡策略着眼于如何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组织环境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上呈现一种近似于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话,那么运用平衡策略,则可以防止或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运作的影响。&&&&&&&&3、预测和计划策略&&&&预测和计划策略是指组织通过理性、科学的方法,发展精确的预测能力来达到较少不确定性的目的。如果环境的影响能够被预测出来,组织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及早采取措施,以限制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为了缓解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冲击,政府可以采取限制性的措施来防止环境因素对组织生产和服务的冲击。&&&&&&&&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当组织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不确定性增大的时候,行政组织也可以通过机构、人员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改革来化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伯恩斯和斯塔克的研究表明,当外部环境稳定时,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是比较有效的,而当组织的环境趋于不稳定和动荡时,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则显得更为灵活。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大,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则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因此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36&&&&&&&& 七、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需掌握)&&&&1、竞争策略&&&&竞争意味着由某个第三者所引起的两个组织或者两个组织以上的组织之间的对抗行为。在竞争的市场中,组织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吸引或者影响这些第三者的决策。&&&&&&&&2、合作策略&&&&考虑到竞争可能导致组织之间的利益损失,在环境日益动荡和不稳定的今天,无论公私组织,都更倾向于在保持竞争的同时,利用合作的方式,以期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模式。在行政管理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行政组织亦采取行政契约、公私伙伴关系等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参与管理&&&&参与管理表现为组织吸收一些外部的成员进入组织,参与到组织的政策制定乃至具体事务的管理,以这种方式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组织的稳定与生存构成威胁。&&&&&&&&4、公共关系&&&&组织亦可以利用公共关系活动,改变公众、组织和政府其它部门对组织的印象。公共关系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公众对行政组织的政策、决策和行为的了解,消除误解,增强社会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37&&&&&&&& 第四章&&&&&&&&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概念和特点(理解)&&&&1、弗莱蒙特?卡斯特《组织与管理》:组织结构可简单概括为一个组织内E?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确立关系的形式。2、帕森斯《社会体系》:所谓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系统。3、布劳:所谓组织结构,指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人们分配到影响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关系的社会岗位上。我们比较上面三位学者的定义,就会发现,卡斯特主要是从构成要素和要素间关系角度来为组织结构下定的。帕森斯主要是从社会组织系统角度下的定义。而布劳则是从专业分工角度来为组织结构下定义的。由于卡斯特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所以,这里我们使用卡斯特的组织结构定义。&&&&&&&&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确立关系的形式。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构成要素,第二,使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关系。组织结构有如下特点:1、组织结构的稳定性2、组织结构的层次性3、组织结构的相对性4、组织结构的相对性和变异性38&&&&&&&& 二、行政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理解)&&&&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结构”,一类是“浅结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如:人员、&&&&职位、职权、纵的层次(管理层次)、横的部门(职能部门)、组织规范(行为准则和模式)。&&&&&&&&浅结构是指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它包括:1、目标认同&&&&程度;2、价值趋同程度;3、气质协调程度;4、能力互补程度。&&&&39&&&&&&&& 三、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要掌握)&&&&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性质。组织的性质不但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它的结构方式,结构不同,即使要素相同,组织的性质也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2、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因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组织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优势。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最优地实现行政组织的目标。&&&&&&&&3、结构有利于使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最小化,至少能规制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组织强制协调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结构强行规定个人适应组织的要求,而不是组织适应个人的要求,为阻止效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4、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第一,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满足因事择人、因才施用,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例子,如不会出现职责不清和找不到对谁负责的问题,也能对个人政绩做出科学的考核。第二,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组织间的良好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三,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实现良好的内外流通渠道。为工作人员的晋升、发展提供途径。如梭形组织结构。40&&&&&&&& 四、行政组织结构的垂直分化――层级化(理解)&&&&行政分工是行政组织结构建立的基础。在当今高度复杂的行政组织中,高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使得行政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通常的行政组织结构中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垂直分化亦称层级化,水平分化亦称部门化,二者的结合构成行政组织的结构。&&&&&&&&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是行政组织内部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职能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机构、职位、人员的配备和责任、权力、工作程序的等级划分,也称之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构成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层级化分工是以管辖地域的大小不同为分工内容的。其特点表现为:层级愈高,管辖的地域范围愈广,但组织数量愈少;层级愈低,管辖的地域范围愈窄,但组织数量越多,即行政组织数量多少与层级的高低成反比例关系;不同层级之间管辖的职能基本相同,但管辖的地域大小不同。低层级的行政组织管辖的区域在高层级的行政组织管辖范围之内,上下之间形成垂直的领导关系,它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形成层级节制的隶属关系,它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型的垂直领导关系结构,如省辖市级行政组织、县(县级市)行政组织、乡(镇)行政组织。构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内部层级化分工是以其各部门所承担的行政工作任务及责权关系不同为内容的。其特点表现为,它们之间的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根据的。行政组织结构层级化的基本问题是确定各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要确定这一关系,就必须解决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问题。41&&&&&&&& 五、管理层次与幅度(要掌握的内容)&&&&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等级结构的层级数目。任何国&&&&家的行政组织都是按层级化设计的。如我国政府行政组织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管理层次;从行政机构设置上划分,可分为部、司(局)、处、科等。不同的行政组织其管理层次的多寡不一,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决策层、中间管理层、执行实施层。管理层次必须适当,如果过多会造成信息不畅、程序复杂、浪费时间和人力、公文旅行、官僚主义等等。管理层次过少则会造成分工不明,责任和权力不清。现代行政学研究认为,在满足客观需要的前提下,管理层次越少越好,应尽量铸制一条越短越好的指挥链条,这样才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管理幅度也称控制幅度是指上级领导或上级部门所能直接指挥监督的部属的数目。管理幅度要适当。管理幅度如果过宽,&&&&则会造成穷于应付的局面;如果过窄,则会造成对下属干涉过多,影响下属的积极性。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在组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宽,则管理层次少,反之亦然。管理幅度的设定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决定管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水平、部属素质、组织模式、管理层次、空间距离、信息沟通手段42等等。&&&&&&&& 六、行政组织结构的横向分化――分部化(理解)&&&&垂直的分化形成了管理层级,水平的分化则界定了行政组织机构的基本部门。行政组织结构的部门化,亦称分部化,是指同级行政部门之间水平分工的构成形式。一级政府部门,按其行政目标、工作性质、权责区分而划分若干个平行的职能部门,这种划分是对行政职能目标的分解,同时也是一种行政分权。行政组织结构的部门化是行政组织的一种水平扩张,是按一定的依据将行政活动类归到一定部门和单位的过程。行政组织结构的部门化是行政活动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行政事务愈来愈多,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由此造成政府行政部门愈来愈多。因此,要提高行政效率,就必须依工作性质的不同而进行横向分权,以规范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工作范围,加大组织的专门化管理程度,发挥组织成员的专门才能,以实现有效达成行政目标的目的。43&&&&&&&& 对于行政组织结构部门化的基础,理论界一般公认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行政业务分工。按业务性质分工是指按行政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组成&&&&行政组织单位。如,财政、外交等均为不同的业务,以此为基础设置不同的单位。依据行政业务性质的异同来划分行政部门是行政组织平行分部化的基本方式。这些平行部门之间地位平等,各自的行政目标、业务范围和权力责任自成体系。行政组织中的绝大多数部门均是按业务性质不同而设置的。2、按行政管理程序分工。按行政管理的程序分工是指按行政管理过程的程序不同,分别设置行政组织部门。行政管理过程有决策、执行、监督、咨询、信息反馈等环节,依据这些程序将行政组织划分为行政决策部门、行政执行部门、行政咨询部门、行政监督部门、行政信息部门等,每个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使行政管理的功能齐全配套,使管理过程井然有序。3、按管理对象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是指按行政组织服务的人群、财物为对象进行部门设置。这一分工方式最常见于政府经济行业主管部门的设置。如,我国目前设有工业部、轻工部、电子工业部等等,均是按不同对象类别实行分部管理。这种分工可使行政工作专业化,使政府能在某一专门领域政令统一,统筹安排,从各角度满足管理对象的需要,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按地区划分。按地区划分是指按行政组织管理的一定空间地域来划分其行政权限的界线,从而设置相应的组织结构。如我国划分若干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省划分为若干市、县;市划分为若干区;县划分为若干乡等等。这种划分有利于地区内各种工作的协调与监督,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决策,以适应各地区的不44同需要。&&&&&&&& 七、组织活动的整合与一体化(要掌握的)&&&&整合一体化是指在完成组织任务中使各分支系统的努力达到统一的过程。组织活动的整合或一体化主要来自于组织活动中各职能部门间协调的需要。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1、目标手段;2、政策手段;&&&&&&&&3、组织手段;&&&&4、信息沟通手段。&&&&45&&&&&&&& 八、行政组织结构模式&&&&依据组织当中决策权和控制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人们将组织结构分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46&&&&&&&&1、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要掌握的内容)&&&&&&&& 2、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式、矩阵式组织结构(理解)&&&&根据组织结构中权责关系的不同,人们将组织结构划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式、矩阵式组织结构等类型。&&&&五类组织结构的比较表特性类型&&&&&&&&特点&&&&&&&&缺点&&&&&&&&直线式组织上级集中统一领导,权限清楚,组织结构刻板,权限高度集中,组织结构职责明确,活动范围稳定,无成员产生自主危机。中间环节,关系简明,机构精简,节约高效。职能式组织分职,专责结构多头领导,指挥不一。&&&&&&&&直线式职能专业分工,结构集中、统一指部门之间联系贫乏,办事积极性低。组织结构挥,隶属关系分明,权责清楚。事业部式组分权化织结构组织力量薄弱,各部门协作能力差&&&&&&&&矩阵式组织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专业化,双重领导分歧多,各项工作难平衡,结构效率高,灵动性应变性强。专项小组过多。47&&&&&&&& 九、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理解)&&&&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十、行政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掌握)&&&&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1、组织的环境;2、组织战略;3、组织的技术;4、组织规模;&&&&&&&&5、组织成员的因素。&&&&48&&&&&&&& 十一、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理解)&&&&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分演绎设计和归纳设计演绎组织设计的步骤:1、明确组织目标;&&&&&&&&2、决定达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与配置单位;&&&&3、决定实施计划的作业与配置职位;&&&&&&&&4、权责区分;&&&&5、制定组织规程和规章制度。&&&&&&&&49&&&&&&&& 十二、行政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掌握)&&&&行政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有:1、统一指挥、同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7、估计平衡、协调发展&&&&50&&&&&&&& 第五章&&&&&&&&中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及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51&&&&&&&& 二、国务院的领导体制(理解)&&&&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国务院总理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务院每届人气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为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52&&&&&&&& 三、国务院的职权配置(理解)&&&&国务院施行的权责分五方面:&&&&&&&&1、行政立法权&&&&2、行政提案权3、行政领导与管理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53&&&&&&&& 四、地方行政机关&&&&1、省级人民政府(理解)&&&&当前,我国省政府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四类,全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省级政府具有双重属性,他们既从属于本级人大及常委会,执行本级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又鼻息服从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与领导,国务院有权向省级政府交办各项行政工作,有权改变或撤销省级政府作出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省级政府的任期为每届5年。省级政府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常务会议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组成。&&&&&&&&省级政府的职权有:1、行政执行权3、地方行政立法权与制令权。5、人事行政权&&&&&&&&2、行政领导和管理权4、行政监督权6、行政保护权54&&&&&&&& 2、市级人民政府(了解)&&&&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和县级四个层次。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政府由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县级市政府由市长、副市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市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市级政府的职权可归纳为六个方面,即行政执行权、行政领导权与管理权、行政制令权、行政监督权、人事行政权和行政保护权。&&&&&&&&55&&&&&&&& 3、县级人民政府(了解)&&&&县级政府是指县、旗、自治旗政府。县级政府它市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执行机关,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它是县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市的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等组成。县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县级政府的职权和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基本一样,需要说明的是,县级政府没有行政立法权,无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56&&&&&&&& 4、乡级人民政府(了解)&&&&乡级政府是指乡、民族乡、镇的政府。乡、民族乡、镇政府每届任期3年。乡政府设有分管民政、司法、财政、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建设等方面任务的工作部门。乡级政府有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农村的一种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每届任期3年。&&&&&&&&57&&&&&&&& 五、特别地方行政机关&&&&1、民族区域自治政府(掌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名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即民族区域自治政府,是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设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以民族聚居原则为基础。2、参酌现实条件和历史情况。3、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4、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特殊性表现为:行政首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政府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人员,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应予以优先配备;政府执行行政职权时,要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对于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方性事务,有权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愿望和要求,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不影响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前提下,行使自治权。自治区、自治州的政府分别由自治区主席、副主席、自治州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自治县政府由县长、副县长和局长、科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它们的任期均5年。&&&&58&&&&&&&& 2、特别行政区政府(理解)&&&&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我国的特别行政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享有独立的地方财政权,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享有独立的外事权。&&&&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是该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该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法律地位是双重的,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特别行政区的最高地方长官,对中央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作为政府首长,负责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该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行政长官由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行政长官的职权有1、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2、负责执行该地区的法律;3、签署法案、法律、财政预算案,并备案;4、决定政府决策,发布行政命令;5、提名报请各主要官员;6、任免各级法院法官;7、任免公职人员;8、执行中央指令;9、处理对外事务;10、批准提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动议;11、赦免减轻刑事犯罪的刑罚;12、处理请愿、申述事项;13、决定公职人员的做证或提供证据。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官员由在该地区通常居住连连满十五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该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特别行政区行使的职责为1、制定并执行政策;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3、办理基本法规定中央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4、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5、拟定并提出法案、议案、附属法规;6、委派官员59列席立法会并代表政府发言。&&&&&&&& 第六章&&&&&&&&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一、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理解的内容)&&&&组织管理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应用于管理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崇拜到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回归的过程。蒸汽时代以来,技术日益发达,产生了科学管理论,然而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却无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压抑人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心人、张扬个性,倡导人的本质的回归成了社会主流思潮,组织管理心理的研究正是这种倾向的一种自觉的和集中的体现。&&&&&&&&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人事管理的实质与核心,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管理实践主要体现为进入电子和信息时代后,对脑力劳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变化,促使管理的方式也必须提高。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行政组织减少了管理层次,拓宽了管理幅度,在中情况下,必须较强组织管理心里的研究。&&&&&&&&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相当丰富,只有利用组织管理心理,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才能使中国的人力资源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60&&&&&&&& 二、组织管理心理的基本理论(了解一下)&&&&1、个体心理:包括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的内容。2、群体心理:包括群体心理的的基本理论、群体动力、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组织心理:包括心理的基本理论、组织发展与变革。&&&&&&&&61&&&&&&&& 三、个体行为与激励(了解)&&&&人的行为机制是指人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和冲动,即产生需要,从而产生动机来设计目标和方法满足这种需要,进而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动机,即产生行为,最后无论行为是否成功都会通过反馈来决定和影响下一轮的行为,周而复始进行下去。&&&&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62&&&&&&&& 四、激励理论以及应用(理解)&&&&根据激励作用的着眼点,我们将激励理论分为三类:针对人类行为心理基础与动力的内容――给予型理论,针对人类行为过程的过程――比较型理论,针对人类行为、结果的目标――反馈型理论。&&&&&&&&1、内容――给予型激励理论&&&&马斯洛自低而高的需要层次论&&&&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可见,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善于运用非物质的多样化激励措施,激励才会发挥其作用。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6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指的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指如果缺少它容易产生意见的消极因素。保健因素的主要内容有:(1)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2)技术监督系统;(3)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4)与上级之间的关系;(5)薪金;(6)工作安全性;(7)个人的生活;(8)工作环境;(9)地位。所谓激励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激励因素是一种积极因素,以达到个人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1)工作上的成就感;(2)得到承认;(3)提升;(4)工作本身;(5)职务上的责任感;(6)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低层次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高层次需要。&&&&&&&&双因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更多考虑人的社会性、情感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64&&&&&&&& 2、过程――比较性激励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表达公式:工作动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目标价值指目标的重要性,期望概率指实现可能性的大小。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取决于它们两者的综合作用。期望理论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目标价值,重视目标难度设计。将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配合使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这种合理性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不及取决于其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值,而且取决于其所得到报酬的相对值。公平可以通过自我安慰和观望,转化比较对象,影响比较对象改变自己,摆脱目前的分配方式等方法得到。&&&&65&&&&&&&& 3、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可从三方面着手:1、目标的具体性,即目标能够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2、目标难度,即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3、目标的可接受性,即目标被员工的认可程度。&&&&&&&&杜拉德的挫折理论&&&&所谓挫折是指人的动机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干扰,不能完全转化或完全不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从而无法实现预定目标时的情绪状态和内心体验。挫折产生的反应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作为管理者要重视挫折和管理的关系,正确疏导受挫人员的消极情绪,以便受挫人员尽快投入到积极的工作中。&&&&66&&&&&&&& 五、群体及其功能(掌握)&&&&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构成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人;2、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3、心理上有归属感。群体发展阶段分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群体的主要功能有:&&&&&&&&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回合成新的力量。&&&&67&&&&&&&& 六、群体意识与管理(理解)&&&&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与规范。它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群体的归属意识。2、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要有好的群体意识,就必须对群体进行管理,规范群体的行为,情绪,态度等,群体成员通过互相的接近,在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群体规范,从而对群体产生作用。&&&&&&&&七、群体凝聚力(掌握)&&&&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的力量,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作用不可小视: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当群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凝聚力可提高工作绩效,但当群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不一致时,躯体凝聚力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可提高满意程度,但凝聚力过强会导致成员安于现状,工作绩效低。3、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凝聚力强则员工的安全感强,但同时68依赖感也会增强,从而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七章&&&&&&&&行政组织中的领导&&&&&&&&一、领导的含义与特点(理解)&&&&所谓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理解领导的含义,需把握两点:①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另一方面,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都不能存在和发展。②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应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时代性、权威性、综合性、执行性。&&&&69&&&&&&&& 二、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掌握)&&&&1、决策职能3、用人职能5、监督职能2、组织职能4、协调职能6、教育职能&&&&&&&&三、领导的权力基础(掌握)&&&&权力是一种影响力。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而构成领导影响力(权利)的基础是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是从合法的权力中产生的,因此,具有强制性和威胁性。它使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不得不服从,不能抗拒的感觉。权力性影响力包括以下因素:①职位因素;②资历因素;③传统观念因素。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它不是从合法的权力和职位中产生的,对领导对象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也不能使用惩罚和奖励的手段。被领导者服从领导者从不得不服从变为愿意服从,甚至是心甘情愿追随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产生是很复杂的,但主要包括以下因素:①品格因素;②能力因素;③专业因素;④感情因素。&&&&70&&&&&&&& 四、领导素质理论(了解)&&&&所谓领导素质理论也称完人理论或特质理论,是专门探讨究竟什么是理想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理论。&&&&&&&&五、领导行为理论(了解)&&&&关于领导行为方式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起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成型的理论模式包括:1、四分图模式DD两维理论。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工商企业研究&&&&所斯多莫尔和沙特尔两位教授于1945年研究提出的。他们以“抓组织”和“关心人”两维关系为界标,把领导行为方式分为4种类型:低组织高关心人、低组织低关心人、高组织高关心人和高组织低关心人。这四种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另外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三隅二不二也从工作与关系两维中把领导方式分成四类:任务执行型(P型)、群体关系型(M型)、任务关系型(pm型)和任务关系并重型(PM)。故这种领导方式理论也常被称为“PM法”。&&&&71&&&&&&&& 2、领导方格模式DD管理方格理论。由美国的布莱克和默顿于&&&&1964年在四分图理论基础上提出。他们把领导方式分为81种,认为其中最为典型的有5种类型:贫乏型或虚弱型DD显示在坐标上即(1.1)型。这种领导行为对人和工作关心程度都低。任务第一型DD显示在坐标上为(9.1)型。它强调工作的首要地位。俱乐部型DD显示在坐标上为(1.9)型。它特别突出对人的关爱。中间领导型DD显示在坐标上为(5.5)型。它表现出对人和工作的均衡关注。协调型或战斗集体型DD显示在坐标上为(9.9)型。它表明对人和工作的最高程度的重视。有人认为9.9型最优,5.5型次之。实际上每种领导行为类型都有其应有的实际价值。3、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由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致命弱点是其有效性的相对性,而且以下属的特性来决定领导行为,因此,美国行为科学家坦南鲍姆(R.Tannenbaum)和施密特(M.H.SC-hmidt)于1985年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模式。他们认为领导方式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只有应具体环境变化而产生边际带式的选择模式。他们把领导行为方式看作是一个从独裁到放任发展演变的边际式的交替过程,有效的行为方式是二者之间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独裁式表明以上级为中心,表现为绝对命令D服从关系,民主式或放任式表明以下属为中心,表现为充分放权的关系,下属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这就要求领导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正确评价下属能力,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来抉72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六、领导权变理论(了解一下就可以了)&&&&1、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风格和个性,以及领导方法对群体的适合程度。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因素是:职位权力的强弱,任务明确程度和人们的负责程度,领导者与下级关系的好坏。&&&&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DD三维模式或领导寿命循环理论。为&&&&&&&&了弥补两维模式的缺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曼(A.K.Karman)首先提出并由何塞(PaulHersey)和布兰查德(KenBlanchard)加以发展而成为三维模式。他们认为除了应该强调组织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外,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也直接影响领导行为的效果。因此,必须将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作为第三维考虑进去。三维模式认为随着下属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领导行为实际按下列程序逐步推移:高工作与低关系D高工作与高关系D低工作与高关系D低工作与低关系,而在不同阶段依次表现为说服D命令-授权D参与的总体行为趋向。&&&&73&&&&&&&& 七、领导理论的发展(理解)&&&&超凡领导理论――豪斯认为,&&&&超凡魅力的领导者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其中部分来自于他对影响其他人的一种需求,因此他应该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强大的支配力、以及对于信念和道德的坚定性,以便使下属确信跟随他是正确的。豪斯还认为,超凡魅力的领导者能提出一个有想象力的、更远大的目标,从而赢得追随者的支持。这样的领导者还应该细心地创造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并以自己的榜样来表达他所坚信的价值观,以便使追随者确信能实现领导者的期望。关于超凡魅力的领导理论虽处于初创阶段,但这一理论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领导交易理论――在一些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中,领导行为常被理解为一种交易或成本一收益交换的过程。交易型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领导与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两者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行为以奖赏为主,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一项交易。其主要特征为:(1)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指导和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向员工阐述绩效的标准,意味着领导者希望从员工那里得到什么,如满足了领导的要求,员工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2)以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为基础,完全依赖组织的奖惩来影响员工的绩效;(3)强调工作标准、任务的分派以及任务导:向目标,倾向于重视任务的完成和员工的遵从。&&&&74&&&&&&&& 八、领导者要具备良好的素养(理解)&&&&包括了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政治素质包括:坚定信念,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政府,忠于人民,忠于职守。道德素质主要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个人修养。&&&&能力素质包括:(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指挥、协调与监督能力;应变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就是指专业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专业行政管理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素质主要有:一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75&&&&&&&& 九、领导者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要掌握)&&&&领导艺术的特点有:随机性创造性多样性科学性。&&&&1.审时度势,多谋善断行政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决策,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行政决策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行政工作是否有生机和活力,这也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志。因而行政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注重领导艺术的运用,即一切行政决策的制定不仅要建立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基础上,而且要善于识别时机、创造时机、把握时机;在贯彻执行行政决策时要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对原来的决策予以修改和补充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2.善于用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古人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讲的就是人才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谈的古远一点,曹操就是位善于用人的领导者,他根据手下性格的不同,分配之不同的职责。&&&&76&&&&&&&& 3.抓关键在复杂事务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方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因而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再以曹操为例,在战火四起,人才匮乏的三国时代,曹操不拘一格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吸纳了大量的人才为己所用,为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要做好行政领导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做好人的工作,即最大限度地争取和调动相关人员(包括上级、同级、下级和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行政工作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环节。&&&&&&&&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行政领导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使主次&&&&配合、协调一致,使各方面的工作有重点、有秩序地向前推进。&&&&&&&&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任何行政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即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一般说来,原则性往往关系到行政领导活动的方向问题,不坚持原则性就会迷失方向。灵活性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原则的指导下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灵活性注入原则性,从而出色地完成行政任务。可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是一门高超的领导艺术,也是每个行政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有一句做人格言用在这里也颇为合适:外圆内方,取直于钱。&&&&77&&&&&&&& 十、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要掌握)&&&&1、胸有全球化战略;&&&&&&&&2、在工作中善于保持平衡;&&&&3、建立学习型组织;4、以人为本,善待下属。&&&&&&&&78&&&&&&&&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 人类的灾难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