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会感到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超越而来,圆满感知论,全新哲学思想。上篇讲了一般意义上的幸福,也就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所谓幸福,因为是理性思想浅层次的参与,所以幸福只是依靠物质攀比的自我满足,只是主观认知局限的自我安慰,只是无法长久短暂的自我麻醉。那么在理性思想深入审视下,什么是幸福呢?幸福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可以获得幸福吗?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虽然幸福是主观的精神感觉,很难有统一标准,但是在理性深入的审视下,通过对幸福的由来与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幸福的内在一般规律。幸福的组成要素是快乐,包括生理性快乐与心理性快乐。快乐是感官的愉悦与精神的满足。一次次的快乐与满足,最后汇聚成为了幸福。而一次次的快乐,来自于我们欲望的一次次的实现与满足。这种欲望,包括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在理性深入审视层面,幸福是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的满足。在西方哲学家里,对幸福有着极深洞察力的是叔本华。他认为生命是受生命意志,受本能欲望冲动制约的,人是受欲望支配的。你缺什么,就会对什么有欲望,欲望没有满足时,就会痛苦。而欲望满足带来短暂快乐后,就会陷入了无聊,我们不安分的新欲望又会再次升起,又会陷入到欲望不满足的痛苦之中,一直循环往复。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像钟摆一样,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痛苦才是人生的真相,所谓幸福只不过是尽量减少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罢了。毫无疑问,叔本华深刻的洞察力讲出了幸福的内在逻辑实质,讲出了幸福的本质内涵,但却也关闭了我们获得幸福可能性的大门。所以莫泊桑说叔本华是人类梦想的破坏者,是他打破了人类获得幸福的美好愿景。正像叔本华所说那样,我们的物质精神欲望是无止境的,由于物质的有限,精神的局限,我们的欲望总有不能满足的时候,欲望一旦不能满足,我们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同时在满足欲望追求快乐时,必定有相应的付出,许多的付出以及追求过程往往都是痛苦的,就如茨威格所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而欲望一旦被满足,短暂的快乐后新的欲望又会升起,又会陷入到新欲望不满足的痛苦之中,无有穷尽。叔本华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其的悲观思想无疑也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也是在其之后,哲学虚无主义思想出现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其的思想还只停留在理性思维意识构建层面,离终极真相还很遥远。同时其打破了人类可以获得幸福的美好希望,但却并未寻找出人类如何才可以不痛苦的方法,更没有构建出人类如何才可以更幸福的绚丽蓝图。这也是其在世时,其的思想不被大众认可喜欢的重要原因。生命的表象是意志,是种种欲望的本能冲动。叔本华洞察了生命的表相,在理性意识层面对幸福作了深刻的剖析,使我们后来人知道,在表象世界里是寻找不到真相的,在表象世界里是不可能寻找到幸福的。我们要了解真相获得幸福,就必须跳出表象世界,直达本源,由本源再来,才可以明白一切,才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才可以获得幸福。这就是叔本华思想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其思想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所在。生命的真相是本源的自我确认与自我圆满,只要能够实证本源再来,我们不仅可以明白一切真相,同时就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从古至今的许多哲学家们,因并未实证本源再来,并不了解生命真相,所以认知大都停留在生命表象上,所形成的种种不究竟的理论,甚至出现悲观消极无解的思想认知,让我们也错误地认为人生没有幸福,只有苦难,使我们陷入了盲然无助消极绝望。也有许多哲学家们试图从精神层面,来寻找生命的真相,寻找能够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方法,但因并未跳出精神层面本身,所以不可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提出的获得幸福方法,其实是精神胜利法,是自欺的自我安慰法。这些方法要么转移注意力,从注重结果变为注重过程,要么寄希望于自身节欲自律上,要么依托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上,要么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信仰上……等等,他们所提出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并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具体内容下篇再讲。超越而来,圆满感知论,全新哲学思想。南通波罗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