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修到第几地怎样求佛菩萨加持

  问:师父,嗔恚心深重,常常厌恶他人,很烦恼。怎么办?

  答:要多刻意练习看到他人的长处和对自己的帮助。

  问:研究生落榜之后找工作也找不到,感觉整个世界都黑了,自己自暴自弃,但是又找不到出口。要怎么才能静下心来不再如此焦虑呢……

  答:只是因缘还没到。不要自暴自弃,继续努力。

  问:大师您好,我现在为自己的不用功而烦恼。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开心的人,活得好简单,也好容易满足。(因为我总给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目标,即使达不成也会有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然而现在我有时候会突然觉得遗憾,因为我的生活太缺乏进取精神,我做事太不用功努力(我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该怎么办?

  答:在生活的享受上要知足常乐,在心灵的成长上要永不知足。人生一世,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喜好,还要有责任去关心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和社会。人要有理想,生命才会更精彩,若仅凭借福报的庇荫而迷醉在暂时和脆弱的安乐中,实在可惜了人生。

  问:师父,做慈善事业的善心比较重要呢还是合规的做法,科学的方法,长期的规划更重要呢?如果师兄用善心来否定合规,方法和规划,该怎么办?

  答:慈悲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团队成员之间要多沟通,彼此心平气和地听听对方思考的角度和问题,互相理解、信任,一起想出最合适的办法,不要执此废彼。团队中的力量要相加,而不是相减。

  问:法师,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的传道解惑。我在读研,每天实验都会碰到种种问题,最初还很有干劲解决,但持续几个月每天都碰到三到五个崭新的问题,现在每天都觉得心很累、不知所措、很容易哭。而我又不希望自己是个半途而废的人,每天都在强撑,结果现在内分泌紊乱。法师,我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答:不要把困难看作障碍,而要当作让自己通向成功的台阶。遇到问题是正常的,遇不到问题,那我们如何成长呢?转变心境,乐在其中。

  问:法师 您一定要回答我呀!一个青年人掉到地狱如何在青春时间里实行自救?

  答:可详细谈谈问题。

  问:顶礼师父,弟子有一很严重的问题想请益师父,容易观人过,在山上看到别人做事思路不清晰给人带来些麻烦会观过,转而又想这是来练我心的,可是心仍不能完全放开,工作中一人,从见第一面没交集起内心就对她有反弹,我也反问自己为啥看不到她可爱之处,师父,我该如何下手改正这毛病,感恩师父

  问:顶礼师父!我知道是我执、我愚和一些无知的欲念让我烦恼。参加完清明法会回来后发生了一些事情,至使我家先生对我学佛产生了质疑…我知道都是我的错!现在善与恶像拉锯战一样在我的心里左右摇摆,我觉的前面的路越走越窄,有点闭塞的感觉!我还适合学佛吗?我的业障怎么这么重?请师父帮我度过难关!

  答:善巧、智慧地学佛、行善。

  问:顶礼师父!心里烦乱,家人朋友和同行善友劝我走不一样的路,我很迷茫。想搁置几年慢慢想吧,无奈年龄一天天大了,怕是过几年,哪条路都不给我留机会。我该怎么办,师父能给我答案吗?我至诚祈求,诸佛菩萨会给我答案吗?

  答:关键是自己想求什么。

  问:师父,究竟何为心无挂碍?那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些缘放下要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的放下呢?

  答:一步一步来,从培养信心、正知见、愿力开始。

  问:感恩师父,想咨询下师父怎么看待现在放生的事情?今年清明前夕弟子去参加放生与火供,结束后身子确实立马轻了许多,但是我看放生的小鸟在笼子里有的已经死了,不知道这样放生对不对,希望师父可以开示,阿弥陀佛!

  答:放生要基于真正的慈悲心,合理、科学地去做,而不是为了求功德盲目地做。可以仔细读一读http://t.cn/RALZIEs

  问:师父我读心经的时候头特别晕,特别晕,遇到这个情况怎么办?

  答:读别的经典试试。

  问:烦请师傅赐教:您说佛陀的智慧是对缘起完全通达,不被境界束缚。那成佛后不被外物烦扰,也不会对外物心生欢喜吗?比如看到早晨初升的太阳、听见树上鸟儿的鸣唱、在热的时候吹来了一丝凉风,在看到母慈子孝、读到一句话/佛经时内心的一丝幸福?是否也都不以物喜了?是不是内心如静水恬淡安详豁然明朗?

  答:佛境界中的“欢喜”是无法以凡情来揣度比拟的。凡夫的欢喜是分别心的产物,且受制于外境,譬如听到鸟叫就欢喜,听到噪音就不悦;闻到香气就愉悦,闻到臭味就厌恶。

  问:法师,念《金刚经》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或者要注意什么吗?听人说禁忌挺多,自己拿不准所以特来向您请教。谢谢!

  问:师父,《楞严经》里的攀缘心是什么意思?

  答: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著于某一对象之作用,如猿攀木枝。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

  问:师父,用什么知识可以对治自己的嫉妒心,感觉自己嫉妒心很大。

  答: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培养广大的发心、慈悲心,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希望众生能够得到,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都回向给众生,常常这样去想,让心越来越宽广;二是树立志向,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要发愿去学习,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不会只执著于眼前的果相而攀比、嫉妒了。

  问:师父,用什么知识可以对治自己的嫉妒心,感觉自己嫉妒心很大。

  答: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培养广大的发心、慈悲心,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希望众生能够得到,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都回向给众生,常常这样去想,让心越来越宽广;二是树立志向,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要发愿去学习,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不会只执著于眼前的果相而攀比、嫉妒了。

  问: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儿来的?

  答:俱生我执,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无始时虚妄熏习而来。

  问:家人有时候会帮助你,这时候我快乐。 但是也恰恰是家人会对你语言暴力,会看不起你,会说生女儿让我被看不起,女儿就是祸!这时候我恨!! 我不懂怎么平衡这样的情感关系

  答:怨欲忘,恩欲报,把爱留在心里,把烦恼忘在脑后。

  问:学诚法师,您好!佛说众生平等,但世上有许多不平等,佛教对此如何看待呢?

  答:众生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在因果上平等,但在缘起的显现上一定是有差别的。

  问:师父,为什么诵经会产生功德。比如佛说诵持金刚经功德就很大?

  答:认认真真、一心专注诵经,身语意都是在造与佛法相应的业,这些善净的种子熏入内心,就是在增长功德,“恶尽言功,善满曰德。”

  问:法师好,空有是相辅相成的吗?是对立的还是相容的?还是不二的?金刚经提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既然法都舍弃,何必还要有?通达这一切后成了佛,既然已成佛何必还要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意思是不是佛法包含着世间法?感恩法师慈悲开示

  答:空与有是相辅相成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谈万事万物的本性,有是指如幻缘起的现象。佛法就像渡河之舟,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当渡过河以后,自然不需要再背负着船;但未渡河之前,却是必不可少的。用佛法的心去观照一切,则“一切法皆是佛法”。

  问:师父广州有没有师父的善友团队?

  答:可联系010-转学修处。

  问:师父,身边没有修行佛法的过来人,怎么办?

  答:要发愿去寻找、希求。

(责任编辑:常春法师)

家庭的问题,单位的问题,归根结底最后都是人的问题,都是人心的问题。“我们认识清楚了、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每一个家庭就好了,一个企业就好了,最后我们一个社会就好了。”

网易财经12月16日讯 以“重建改革生态”为主题的201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举行,在道德与信仰论坛上表示,家庭的问题,单位的问题,归根结底最后都是人的问题,都是人心的问题。“我们认识清楚了、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每一个家庭就好了,一个企业就好了,最后我们一个社会就好了。”

学诚法师称,无论是道德的问题,还是信念的问题,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本性、人的本心,认识清楚人性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善的方面,抑制消除恶的方面,这样就能够不断为社会激发出正能量,社会就能够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就能够做到物质的财富、物质的世界能够琳琅满目,精神的财富和精神的世界也能够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够真正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学诚法师: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因缘参加这个论坛,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主题是“道德与信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都是非常注重道德,也就是我们谈到聚道立德,我们到家的老子《道德经》本身道,佛教里头也谈到修道,成就吾道,《易经》也谈到,所以道德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但是现在大家都普遍关注到社会道德的问题,似乎是比较严肃的一个问题。

我们人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升华,像我们的物质生活一样越来越好起来。什么时候也让我们的信仰也能够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我们自己的价值的提炼和价值的追求,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质量,让我们生命的品质越来越得到提升。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积贫积弱,这几十年来我们经济发展,原来我们是吃不饱,现在我们是浪费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一个社会如何让我们能够合理的消费,真正意义上能够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的精神生活。长期以来,我们为物质的发展强调得比较多,但是在精神没有更多的探讨和研究,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活下去、要活好,还要活得久,死了以后去什么地方。

宗教虽然关注现实的问题,但是它又回答的是生前跟死后的问题,也就是说他能够把前世、后世和今世联系在一起,他能够把昨天、今天、明天联系在一起,过着一种连接的人生。所以可能我们认为说一个人70年、80年、100年就死了,有人会造成对死亡的一种恐惧,然后就觉得自己生活的越来越没有意思,如果我们人死了以后还有后世,他整个生命的价值就不太一样,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可能也不太一样。就不是一个重复的人生,从礼拜一到礼拜五每天都在工作,不断在重复,一个一个礼拜在重复、一个月一个月在重复、一年一年在重复,不断重复,可能不容易寻找到我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佛教就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当下出发、从当下去努力,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话就是佛教的道德,就能够跟我们道德的自律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我们过去,也就是说儒家,他有祠堂,祠堂就是讲伦理道德的,比如说我们过去的佛庙、有各种各样的书院,就讲注重教育,教育的机构、教育的传承。我们在过去传统的书本里头有这些内容,但是现在我们慢慢这些都不存在了,几乎不太存在了。所以儒家的这些伦理道德传播的一些载体就没有了,但是佛教的寺庙依然有,你看进到我们寺庙里面第一个天文殿,天文殿门口就树有弥勒佛,这个弥勒佛是过去的一个和尚,弥勒佛的化身,他笑口常开,非常的慈祥,欢迎大家来到寺庙里头行善积德。

弥勒佛后面的那个菩萨,弥勒佛的左边有四大天王,这个殿就显示我们具有前瞻性的提醒我们不能为恶,其目的就是让众生要行善。善恶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善恶跟每个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个道德观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如果我们这个道德不能跟自己内心的善跟恶,同人心、人性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结合在一起的话,那道德的观念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没有道德的观念,我们就不会有价值理念的判断。

比如过去佛家讲慈悲之念,到家讲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比较过多的人为的干涉,他都是存在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内心出发,启发我们自己内心的善良,启发我们自己内心的良知。接着就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他里头都是一种善意的文化,都有一种诚信的文化,这种善意、这种诚信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非常需要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这种奢侈的文化、消费的文化,对我们青少年、对我们成年人、乃至对所有人都是影响巨大的,我们人心里的不健康的因素也就越堆积越多,从文化层面、从精神世界层面就受到我刚才所谈到的跟西方文化的关系。我们现在人的体力不如以前,人的意志力也比较脆弱,实际上这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乃至所谓的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一个道德体系,和我们自己的信仰的价值非常重要。欧洲他们主要跑宗教的力量、宗教的理念,把这些欧洲人联系在一起。美国人他们所信奉的主要是基督教,信上帝,可是我们亚洲就不太一样,我们亚洲宗教文化非常的丰富,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道教等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整个亚洲也越来越发展,经济社会都在发展,可是我们亚洲能够让大家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宗教、一种文化,所以这个就需要各方面去努力,否则我们亚洲这么多人口,在文化、在信仰方面可能差距就会很大。像我们中国过去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对东亚对韩国、对日本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头,我们如何来吸收传统文化的这些慢节奏的特点,如何让我们这些传统的文化不断得到传承,这样才能够从我们中国人的身上来体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元素。

实际我们亚洲大家谈到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等,有不少的国家做到我们儒家,佛教传入到中国之后,和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融入一体。过去儒释道传统文化三大主干,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注重人、注重人的心,只有我们发展的企业的最后一个核心,注重人际关系,注重团结这种关系,实际跟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于这种西方的文化注重技术、注重法律,我们中国人注重人,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的人如果没有我们的慈悲心,如果没有我们人的智慧,我们人有了智慧以后才能够自己认识清楚自己,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提升,我们人有了慈悲心之后我们才能够了解人,也就是我们善意的去了解别人、善意的去认识别人、善意的和人家交朋友,这个就是我们佛教慈悲的一种思想。所以做到慈悲就能够做到知己知人、知己知彼,这样在我们一个单位里头就不仅仅是一个领导在起作用,一个单位能够让大家都发挥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发挥作用,就能够让一个单位、让一个企业越做越好,同样也能够让一个社会越来越和谐。所以在这个单位里头如果能够真正做一个诚实的人、有能力的人,和自己这个单位有缘的人,就非常非常的重要,既有能力的人,又有缘的人。有些单位里头可能人很老实、也很诚实,但是可能因缘不好,因缘不好也很难说一直很努力的为这个单位付出,所以这些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如此也需要培养我们最基层的人,也就是我们所有的这些员工都要培养、都要关心,让我们一个单位里头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家人,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家庭的问题,我们一个单位的问题,实际上归根结底最后都是人的问题,都是人心的问题,我们认识清楚了、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每一个家庭就好了,一个企业就好了,最后我们一个社会就好了。所以无论是道德的问题,还是我们信念的问题,最后都要回归到我们人的本性、人的本心,对我们人性的特点、人性的规律,我们人性的一些问题,人性的很多方面,都能够认识清楚,把善的方面发挥出来,把恶的方面得到抑制,能够消除,这样就能够不断为社会激发出正能量,我们的社会就能够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就能够做到物质的财富、物质的世界能够琳琅满目,我们精神的财富、我们精神的世界也能够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样我们老百姓才能够真正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

又说很喜欢一个人得不到的,可以拿八字去给法师做法就可以得到他

真要这样的话 明星们都完了

然而明星们都没事...

法师们,您们能做到做法事让八字主倒霉吗?我遇到这样的事了!5555

我们做法事只有让八字主人增福增财,没有让人倒霉这种是,也许是巧合吧,实际上只要你自己多做好事就可以化解,这只是个传说。如果发现有人压你的八字,会对你产生心理影响。如果根本就不知道,压八字是一点用途也没有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首先告诉您这事可以做到.但请不要这样去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至于您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可以找法师帮忙解灾.

另建议您多做善事,以避免霉运连连.

学诚法师: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八字与风水

在佛教中这叫预知时至,一般得道高僧,大德,大善人,或长年吃斋持戒的居士,行善积德的大善人,会预知归期,尤其长期诵经礼佛修行的大德在圆寂前个把月前会有佛菩萨托梦告诉他几号几时来接他往生西天佛国。高僧开始做往生前的准备,并告别至亲老友,到那天那时辰,人就走了,象活了119岁的河南海贤老和尚,五台山梦参大德,虚云老和尚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令人潸然泪下的《送别》,原本以为是首古词,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它是民国著名音乐家李叔同的杰作。

诗人、画家、戏剧表演家、音乐家,这些哪一个拿出来,都显得特别才华横溢的头衔,却全浓缩在李叔同这位民国尘世公子,也就是后来出家的弘一大师身上。连林语堂都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世间少有的才子,却在不惑之年遁入空门,一心向佛,修为极深。把生死早已看淡,达到一种超乎寻常的人生境界。

据说他临终以前,与昔日好友刘质平、夏丐尊等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在他写给刘质平的信中,还精准提到了自己的死期,这种对衰老死亡的超然态度,实在令人叹服。

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弘一法师真的能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一、聪敏神童富家公子。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首富家庭,祖上世代经营盐业和银钱业。据说他是父亲李世珍68岁,和19岁的三姨太李氏所生。可能正是这种老夫少妻的结合,才造就了李叔同的天赋禀异。

5岁那年,73岁的父亲去世。李叔同接受启蒙,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李文熙读书和学习礼仪。天资聪颖的他过目不忘一学就会,小小年纪却诵出了“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绝句。

幼年时的李叔同,很早就受到佛教的熏陶。据说他降生时,曾有喜鹊衔松枝到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这根树枝,也一直跟着李叔同终生不离。

当时李家人都笃信佛教,李叔同很小就会背《大悲咒》《往生咒》。还时常在与三弟玩耍时,模仿僧人作法。这也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留下了伏笔。

1895年,16岁的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获得奖金。第二年又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和书印名家唐静岩,学习诗词歌赋和篆书治印。18岁那年还重金购置钢琴,学习音乐和作曲。由于悟性极佳,几乎每学必精,被老师们誉为神童。

二、声名日显博学奇才。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主持变法,李叔同格外兴奋,积极鼓吹变法,还刻下一枚“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支持。变法失败后,外界哄传他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李叔同携母亲及妻子迁居上海。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可以以少东家身份随意支取家用,因此出手相当阔绰。他也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夺得文社比赛第一名。

1899年时,年仅二十岁的李叔同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此后他的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与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每周出一期画报。与黄炎培、邵力子等从学于蔡元培。还粉墨登场,出演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生母王氏病逝,李叔同携妻子护柩回天津,出版《国学唱歌集》。随后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留在天津,自己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李叔同考取东京美术学校,又在音乐学校兼习西方乐器和编曲。一次春柳剧社演出《茶花女》,没有女性演员,李叔同自告奋勇化妆成女性扮演玛格丽特,结果《茶花女》大获成功。

此后李叔同回国,还带回了他的日本妻子,他先在报社当编辑,不久又到南京高等师范教图画、音乐,后来还兼任杭州师范的老师。由于他教学严谨,水平极高,因此他成为当时最权威,最受人爱戴的艺术课老师,被时人誉为把西方美术、音乐和话剧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叔同客串京剧人物)

三、遁入空门渐成大师。一次,夏丐尊提起日本的绝食修行,李叔同马上兴趣盎然,找来资料和对方一起研究。为了亲身实践,他还在新年假期时,跑到虎跑寺学起了修行。

结果这一次意外,却成了39岁的他遁入空门的开始,从此他就成了弘一法师。辞别从日本不远万里相随的妻子,以及子女的呼唤,彻底谢绝尘缘,坚守一方清静。

他前半生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修佛后的影响力,常引来高官拜访。但弘一法师均坚决拒绝不见。在他46岁那年,温州道尹张宗祥到寺专程见他。他的师傅寂山法师央求他见一面,弘一流着泪拒绝道:师父慈非,弟子出家,非为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皆可抛弃,况朋友乎?乞转告抱病不见客可也。

58岁时,弘一移居青岛湛山寺修行。市长沈鸿烈慕名请他赴宴,但弘一回复道: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仗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又一次婉拒了地方大员的相邀,这和今天那些出入官府的所谓高僧相比,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修为呀!

弘一法师能预测自己死期的根据,来自于他写给刘质平的信件,信中写道: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也。

弘一法师临终之际,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面带微笑打坐圆寂,丝毫看不出对死的恐惧和痛苦。这种超乎寻常,看淡生死的境界,又怎么能不令人钦佩呢。所以,所谓预测死期,不过就是他能够达到看淡生死的境界,而做出的一种顺应天地及人生变化的表现罢了。

(参考资料:《说不尽的李叔同》《李叔同传》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求佛菩萨加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