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比体积比浓度与质量比浓度的关系浓度对涂膜性能的意义是什么?

一、环氧树脂/PAMA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代军,邢宇,包建文,钟翔屿,刘巍[1](2021)在《环氧树脂交联结构对固化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环氧树脂E54中引入不同比例的三官能团间氨基苯酚环氧树脂S500M进行物理共混,采用DDS固化剂,制备不同交联结构的环氧树脂。利用非等温DSC法对环氧树脂固化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固化反应热绘制固化度与温度曲线,通过Kissinger和Crane方程计算树脂固化反应活化能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树脂交联密度的提高,固化反应的开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发生前移,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反应活化能降低,但频率因子和反应级数基本不变。

秦思芫[2](2020)在《一种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文中指出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收缩率低、优异的粘接性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环氧树脂在高温下的分解燃烧及有害烟雾的产生,对其应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施行一定的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阻燃改性以满足应用需求。目前大多数阻燃改性方法或损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或者制备加工较为复杂。本文合成了一系列硅烷改性的含磷阻燃剂,并以上浆涂覆的方式用于纤维表面阻燃改性,期望制备优异阻燃性能与界面性能兼具的复合材料。本文以一种结构简单的含磷活性胺N-N’-N”-三(2-氨基乙基)磷酸三酰胺(TEDAP)为结构基础进行后续硅烷化改性阻燃剂的合成。首先通过磷酸三酰胺(TEP)的转酰胺化反应合成TEDAP(T),控制合成条件并制备聚合程度不同的两种产物T1及T3。之后以TEDAP和环氧硅烷偶联剂(KH560,K)为原料,通过改变T的聚合程度及T与K的摩尔比制备一系列硅烷改性的磷系阻燃剂T-K。通过热重分析(TG)表征T-K薄膜的耐热性能,具有更高K比例的T-K薄膜失重10%对应的温度较低比例产物增加18.9-21.8℃,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对应的温度右移15-21.3℃。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的T-K上浆剂并涂覆处理碳纤维表面,采用电导率分析法确定了上浆剂水解工艺参数中水解时间为60 min,甲醇含量为15%。结合纤维表面上浆量及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析确定T-K上浆剂浓度的适宜范围是3-5%。采用手糊工艺制备T-K改性的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探究上浆剂浓度及T-K阻燃剂分子结构(由T聚合程度及T与K 比例决定)对纤维及复合材料表面/界面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元素面分布综合分析技术(EDS-Mapping)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T-K涂覆后纤维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和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K上浆剂浓度为5%时能够在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涂层,且随K 比例的增加,纤维表面Si含量从3.42%上升到5.77%。通过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T-K涂覆后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复丝拉伸强度/模量以及相应复合材料的ILSS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具有高聚合程度的T及低比例K的阻燃剂T-K的应用使得复合材料保持良好的界面性能,ILSS为61.1 MPa,单丝拉伸强度为4.53±1.16 GPa,复丝的拉伸模量为380GPa。通过TG及极限氧指数测试(LOI)分别对T-K涂覆后的纤维及相应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具有高聚合程度的T及高比例K的阻燃剂T-K使得纤维及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热及阻燃性能。纤维失重5%时对应的温度从处理前的450℃显着上升至780℃,相应复合材料的LOI从34%上升至46%。此外,根据构建的分子模型直观地说明了阻燃剂T-K的分子结构对复合材料界面及阻燃性能的影响。

吕晟东[3](2020)在《官能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拉伸强度、良好的介电性能、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高压输电电缆、运动器材、汽车和航天航空等领域中。为了提高树脂基体的模量、韧性以及界面结合能力,采用官能化氧化石墨烯进行树脂改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不同会导致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复合材料的导热、力学和固化等行为。本文通过对氧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及表面官能团进行设计,研究了不同尺寸片层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其对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两种不同目数石墨鳞片,通过不同时间的高能超声处理,制得了分布较窄的片层尺寸不同的两种氧化石墨烯,并将三乙烯四胺(TETA)和二乙基甲苯二胺(DETDA)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制得了TETA接枝大、小片层氧化石墨烯(L-TETA、S-TETA)和DETDA接枝大、小片层氧化石墨烯(L-DETDA、S-DETDA)。通过等温和非等温动力学分析了 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揭示了不同氧化石墨烯加入后DGEBA/DETDA体系活化能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利用Malek提出的模型拟合法求得了不同体系的固化机理函数。最后通过Kamal自催化反应模型揭示了加入不同氧化石墨烯对固化反应中非自催化与自催化反应的影响。将L-DETDA和 S-DETDA两种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分散在DGEBA/DETDA环氧树脂基体中,探究不同氧化石墨烯的分散性,制备了两种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在L-DETDA添加量为0.1 wt%时,环氧树脂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 22.1%和32.4%。在S-DETDA添加量为0.2 wt%时,环氧树脂弯曲强度和模量可分别提升36.5%和10.5%。同时,还制备了 L-DETDA和S-DETDA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多尺度增强的T700碳纤维/环氧树脂单向复合材料和微脱粘试样,其中S-DETDA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的增强效果更为优良,添加量为0.2 wt%时S-DETDA增强复合材料体系的弯曲强度、层间剪切强度和界面剪切强度分别提高了 15.2%、10.8%和54.8%。

李仙[4](2020)在《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等为硬单体,氯磺化聚乙烯(CSM)为改性物质,通过预乳化法共聚得到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为了从原子和分子角度探究水乳液中氯磺化聚乙烯与丙烯酸酯的相互作用及其交联改性机理,本论文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对丙烯酸酯胶性能的影响,包括研究扩散系数(MSD),玻璃化转变温度(Tg),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G),体积模量(K),自由体积分数(FFV),内聚能密度(CED),相互作用能和极性基团的影响等。具体内容如下:1、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制备及性能。将经过单体预乳化、制备种子乳液、聚合这三步制得的水乳液,进行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在水乳液中,稳定性、附着力、耐水性、硬度等均符合国家标准QB/T ;(2)在使用占单体总量为4.5%的CSM改性后,水乳液粒径最小、存储稳定性好;(3)成膜粘结强度随CSM的加入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加入量4.5%时达到最大,改性效果最好;(4)根据TGA分析发现CSM的加入能提高水乳液的热稳定性,在加入量4.5%时耐热性最好;(5)100°C高温固化膜的断裂伸长率与CSM的添加量成正比,拉伸强度与CSM添加量成反比,说明CSM的加入有助于提高丙烯酸酯乳液的耐热性能;(6)改性水乳液中,随着CSM量的增加,自腐蚀电位正向移动、阻抗值增大,说明加入CSM能提高水乳液的抗腐蚀性能。2、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胶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本文构建不同氯含量的CSM模型对改性丙烯酸酯胶(BMA)进行分子模拟。结果发现:(1)随着氯含量的增加,Tg,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G),体积模量(K),内聚能密度(CED)先增加后减小,在氯含量为26 wt.%时达到极大值;(2)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FFV)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当温度≥300 K,CSM的加入使得BMA体系的FFV增加幅度明显减小;(3)通过相互作用能和极性基团的影响分析,当氯含量为26 wt.%时CSM对丙烯酸酯水乳液的改性效果最好。3、对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体系进行全原子和粗粒化模拟。实验中发现CSM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比较大,为了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水乳液,考虑用木质纤维素先改性CSM以提高CSM的性能,再用改性后的CSM对丙烯酸酯水乳液改性。结果发现:(1)随着木质纤维素(LCC)含量的增加,Tg一直增加,说明LCC能提高CSM的耐高温性;E、G、K、CED,先增加后减少并在木质纤维素占总体系66%(66LCSM)时达到极大值,力学性能最好;FFV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在66LCSM处达到极小值;(2)对体系进行粗粒化模拟后,进行密度曲线和径向分布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全原子模拟结果一致。4、十八烷基硫酸钠/聚酰胺-胺在水油界面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实验发现乳化效果的好坏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为了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探究十八烷基硫酸钠乳化性质,本文用MARTINI力场粗粒化模拟对水油体系中聚酰胺-胺(PAMAM)和十八烷基硫酸钠(SOS)界面行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密度曲线、界面厚度、有序性参数、界面张力、压缩模量和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在油水界面处PAMAM的加入对SOS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1)体系的界面厚度和有序性参数与SOS界面覆盖率成正比,随着SOS界面覆盖率的增大,SOS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更直立有序,界面张力降低;(2)PAMAM的加入能使界面厚度和有序性参数进一步增大,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3)通过RDF峰可看出PAMAM分子与SOS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作用力。

刘雁冰[5](2020)在《粉煤灰改性及其在建筑胶粘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燃料燃烧产生烟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将原始粉煤灰进行改性后作为无机填料应用到建筑胶粘剂中,一方面可以解决粉煤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胶粘剂材料的成本并且提高建筑胶粘剂的力学性能。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粉煤灰的形成过程、基本理化性质、常用改性方法以及无机填料在建筑胶粘剂中的应用情况。第二章对粉煤灰进行了表面功能化改性,包括:粉煤灰羟基化、硅烷化、超支化和酰胺化处理,并对改性前后的粉煤灰进行了理化性质表征。分别将原始粉煤灰、超支化粉煤灰和酰胺化粉煤灰填充到环氧树脂建筑胶粘剂体系中,通过DSC分析和力学性能表征发现超支化粉煤灰和酰胺化粉煤灰都兼顾了填料和潜伏性固化剂的作用,两者都可以显着增加建筑胶粘剂的力学性能。本文同时研究了改性粉煤灰对建筑胶粘剂体系固化动力学的影响。利用自制的表面改性剂和硅烷偶联剂共同对粉煤灰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和TGA热重分析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机官能团成功接枝到粉煤灰表面。将改性粉煤灰填充到环氧树脂胶粘剂中,研究了改性剂种类不同对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的影响。同时改变了固化体系温度,研究了温度因素对于固化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改性粉煤灰的加入对复合胶粘剂体系的固化反应起到了明显的催化作用,随用量的增加,催化作用增大。但当改性粉煤灰用量大于30份每100份环氧树脂时,体系的粘度明显增加,导致反应在达到一定程度时由化学控制转为扩散控制型,从而阻碍了胶粘剂体系进一步的固化反应,使得固化度降低。温度的降低也可以明显降低反应速率级数,使自催化效应降低,并使固化反应在更低的反应程度时偏离化学控制型转变为扩散控制型。

李璋琪[6](2020)在《基于E-51环氧树脂改性的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环氧树脂具有力学强度高、工艺性能好等优势,以其作为基体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器结构部件。目前,环氧树脂服役温度通常在60℃以下,导致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服役温度较低,限制其在热端部件的应用。因此,研究提升环氧树脂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改性方法,提高其服役温度并研究耐高温复合材料层合板制备工艺,对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四官能团环氧树脂E-1762和双马树脂BMI与环氧树脂E-51混合,制备不同共混比例E-51/E-1762体系和E-51/BMI体系的改性树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流变实验研究玻璃态转变温度Tg、黏度等热性能,基于纳米压痕实验研究20-140℃下纳米硬度、纳米模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扫描电镜表征树脂体系相结构,利用固化动力学理论推算反应级数,分析改性机理并优化改性配方。在此基础上,基于“半浸渍法”制备碳纤维/改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通过层合板断口形貌分析高温损伤机理,结合20-180℃弯曲性能和层间剪切性能实验结果提出最优改性方案。结果表明,最优改性树脂配方为:E-51:E-、固化剂DDS、稀释剂AGE含量14%、促进剂DMP-30含量10%,最佳层合板成型方法为“半浸渍法”。在此最优改性配方下,DSC实验结果表明,Tg较改性前提升65.7%,可达207℃;纳米力学结果表明,当测试温度为140℃时,纳米硬度和模量分别为380 MPa和1000 MPa,提升幅度分别为383%和67%;高温宏观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层合板服役温度可提升至140℃,140℃时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保持在600 MPa和40 MPa,增幅分别为43%和289%。结合固化动力学理论,得到E-51:E-体系固化反应级数为0.9,与改性前保持一致,其固化过程推断为环氧基与氨基断链成环,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树脂断口形貌显示,E-51/E-1762体系改性机理为化学共聚,E-51/BMI体系为物理共混,E-51/E-1762改性体系相容性好且反应活化能低,提升服役温度的改性效果显着。层合板断口形貌表明,改性前后层合板高温损伤机理存在差异,高温环境下原样树脂体系表现为韧性断裂,而改性树脂体系表现为脆性断裂。改性树脂在高温下保持玻璃态且与纤维结合程度高,从而实现以其为基体的层合板服役温度提升。

刘健[7](2020)在《一种可穿戴式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应变传感器由于其灵活性,延展性和便携性,在人工智能、生物电子、医疗以及人机交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构想、设计和制备用于人体运动和手势识别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最近颇受关注,成为柔性电子器件、人造皮肤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传统柔性应变传感器粘接性有限,难以与弯曲,粗糙和光滑等复杂表面形成有效粘合等问题,本文选取具备贮存期长、固化速度快、粘接强度高、生产能耗低和可大规模集成等优异性能的UV胶为基体,通过对石墨烯改性及使用光热双重固化的方法实现了UV胶与石墨烯、炭黑与石墨烯的相互结合,通过合理的配比设计了一种具有强粘接性能和粘接多样性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基于其对各种有机和无机表面都具有很强的结合作用,通过导电填料体系设计,工艺优化和结构优化制备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强粘接性柔性应变传感器;参考分析柔性应变传感器电、力学性能指标,设计了三维力检测装置,实现了三维力的方向识别和精度分析。同时,将其设计为智能电子皮肤器件,验证其在手势识别方面的应用,通过支持向量机对手势实现了分类,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精确度预测。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该高粘性柔性应变传感器在电子胡须,姿态识别和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为研究新型可穿戴电子器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祁一信[8](2019)在《快速固化及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疲劳性能好等特性,是实现汽车等结构轻量化的优选材料之一。快速成型技术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于汽车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然而快速成型技术使得复合材料的成型时间短、物理和化学反应急剧,影响着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效应,这些效应耦合在一起影响着界面的形成和结构,进而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以及湿热老化性能等使用性能。本文研究了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的快速固化特性和热塑性聚酰胺树脂的快速热成型特性对其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的结构的影响,以及界面的结构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湿热老化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快速成型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的影响规律。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具有固化时间短、固化速率大、固化反应放热急剧、粘度增长快、凝胶时间短等快速固化特性,导致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处产生更大的热应变和化学收缩应变;因此,快速和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第一层的残余应变分别为-5183.3με和-2975.9με。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的快速固化特性导致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的物理和化学键合更快速更急剧,且在很短的凝胶时间内被限制在更狭窄的空间内;因此,基于模量的快速和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平均界面厚度分别是20.03±2.04nm和40.48±4.17 nm,基于粘附力的快速和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平均界面厚度分别是19.45±0.68 nm和41.01±3.98 nm,且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区域的模量和粘附力的变化更急剧。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残余应变大、厚度薄且性能变化急剧的界面更容易引起孔洞、微裂纹等缺陷,在湿热环境里更容易富集水分、发生微裂纹扩展和界面脱粘,其短梁剪切强度在湿热老化192 h后降低15.01%。常规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短梁剪切强度在湿热老化312 h后降低16.25%。热塑性聚酰胺树脂具有成型时间短、树脂粘度高、只发生物理变化、会结晶等快速热成型特性,导致快速热压成型聚酰胺复合材料纤维/基体之间形成物理键合和异相横晶的界面,界面厚度较厚;因此,基于模量和粘附力的快速热压成型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平均界面厚度分别是72.17±6.19 nm和71.80±7.51 nm,且从纤维到基体,界面的模量缓慢降低,粘附力缓慢增加。快速热压成型聚酰胺复合材料物理结合、形成横晶的界面在湿热环境里更容易发生破坏,其短梁剪切强度在湿热老化24 h后降低26.78%。

孙景峰,邢丽欣,姚远,赵峰,黄玉东[9](2018)在《PAMAM接枝改性碳纤维表面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化学法将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接枝在T700碳纤维(CFs)表面,对比了不同代数PAMAM分子接枝前后CFs表面的微观形貌,并对CFs/环氧微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进行测试及材料拉脱断口处形貌观察。与未处理纤维相比,经过G1.0代PAMAM接枝处理后的复合材料IFSS值提高了30.37%。采用Materials Studio程序包,建立碳纤维、环氧树脂及两者间界面的结构模型并进行优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计算了界面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引入PAMAM分子会提高CFs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结合能,与实验结果一致。

孙景峰[10](2018)在《热解炭/PAMAM接枝改性炭纤维及其环氧复合材料性能》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增强材料,炭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比强度和模量、低密度和热膨胀系数、耐热性及化学稳定性,为研究人员开发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了动力。目前,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用品以及新能源等领域中。但炭纤维表面状态光滑并呈现化学惰性,使其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导致复合材料难以发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因此需要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改性,以期提高炭纤维表面活性,从而促进界面结合强度。目前很多表面处理方式都会或多或少的对炭纤维本体的拉伸强度造成损伤,使其不能与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兼得。本文以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常用的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炭纤维表面结构特点,采用多种改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选取了不同代数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通过常压等离子体、乙醇热解炭沉积和化学反应接枝PAMAM树枝状大分子法对炭纤维表面进行处理,达到了增强炭纤维本体强度的同时又提高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良好改性效果。为提高炭纤维本体强度,采用热解炭沉积结合等离子体处理两步法对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分析炭纤维表面形貌、本体强度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影响,确定了乙醇热解炭沉积时间5 min、等离子体处理时间1 min时为最佳处理时间,处理后炭纤维表面被均匀的热解炭层覆盖,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表面碳元素含量增加;经两步法处理的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由原丝的65 MPa提高至83 MPa,提高幅度为27.7%。为提高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性能,采用G0代、G0.5代、G1.0代、G1.5代、G2.0代、G2.5代和G3代PAMAM树枝状大分子对炭纤维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对比分析了炭纤维原丝、硝酸氧化处理后炭纤维和不同代数PAMAM接枝改性前后炭纤维表面形貌、表面化学元素组成、纤维表面浸润状态和本体强度的变化:经接枝后的炭纤维表面产生了众多的PAMAM分子,一些在沟壑周围或者沟壑内的分子将炭纤维表面的纵向沟壑覆盖或者部分填充,且PAMAM分子体积随着接枝代数的增加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加,使得炭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明显提高;表面能升高,有助于提高炭纤维与树脂之间的浸润性,从而提高炭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表明,引入PAMAM分子会提高石墨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结合能,与实验结果一致。以等离子体为预处理方法,结合乙醇热解炭沉积和接枝PAMAM大分子的处理方法对炭纤维表面进行改性,达到纤维补强和界面强度提高的双重目的。经改性后,炭纤维强度提高了16.7%,同时,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26.56%。通过对炭纤维表面微观形貌、表面化学元素、浸润性表征,借助原子力显微镜力调制模式对复合材料截面不同界面相的模量测试,分析得到热解炭结合化学接枝改性炭纤维表面的方法对复合材料界面相起到增强增韧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纤维表面粗糙度的提高、纤维与基体浸润性的提高以及界面微区中热解过渡炭层效应。

二、环氧树脂/PAMA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树脂/PAMA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环氧树脂交联结构对固化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三章 T-K阻燃剂的制备及表征
第四章 T-K阻燃剂的应用及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官能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不同片层尺寸的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第三章 不同片层尺寸的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影响研究
第四章 不同片层尺寸的氨基化氧化石墨烯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不同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氯含量的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胶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第四章 不同量的木质纤维素改性氯磺化聚乙烯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分子模拟
第五章 聚酰胺-胺/十八烷基硫酸钠在水/辛烷界面处的相互作用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粉煤灰改性及其在建筑胶粘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酰胺化煤灰的制备及表征
第三章 粉煤灰基潜伏性固化剂的应用与分析
第四章 改性粉煤灰在建筑胶粘剂固化动力学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E-51环氧树脂改性的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改性树脂固化物性能研究
第四章 碳纤维/改性树脂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

(7)一种可穿戴式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工艺及参数优化
第三章 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特性研究
第四章 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应用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快速固化及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章 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处的应变历史研究
第三章 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
第四章 快速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第五章 快速热压成型聚酰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
第六章 快速热压成型聚酰胺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PAMAM接枝改性碳纤维表面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0)热解炭/PAMAM接枝改性炭纤维及其环氧复合材料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3章 乙醇热解炭对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第4章 PAMAM接枝对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第5章 热解炭结合PAMAM接枝对炭纤维表面及界面性能的影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四、环氧树脂/PAMAM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氧树脂交联结构对固化动力学的影响[J]. 张代军,邢宇,包建文,钟翔屿,刘巍.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7)
  • [2]一种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D]. 秦思芫.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官能化石墨烯片层尺寸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 吕晟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氯磺化聚乙烯改性丙烯酸酯水乳液及其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D]. 李仙.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粉煤灰改性及其在建筑胶粘剂中的应用[D]. 刘雁冰. 山西大学, 2020(01)
  • [6]基于E-51环氧树脂改性的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D]. 李璋琪.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一种可穿戴式强粘接柔性应变传感器件研究[D]. 刘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快速固化及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研究[D]. 祁一信.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PAMAM接枝改性碳纤维表面及分子动力学模拟[J]. 孙景峰,邢丽欣,姚远,赵峰,黄玉东. 化学与黏合, 2018(06)
  • [10]热解炭/PAMAM接枝改性炭纤维及其环氧复合材料性能[D]. 孙景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氟碳涂料作为户外功能性防腐涂料,主要应用于户外建筑物、景观雕塑、城市建设等领域,起到耐候、防腐、装饰等防护和装饰作用。

       涂料从出厂的产品性能检测、涂装时施工性能检测到涂料成膜后的性能检测,青岛中氟氟碳涂料均由品管中心进行严格数据实验,随货附产品《质检单》,确保中氟氟碳涂料从出厂到成膜的各环节性能均有严格管控。

       氟碳涂料常用性能指标可分为涂料成品性能检测、施工性能检测及涂膜性能检测三大类型,各类型具体性能指标如下:

1、氟碳涂料成品性能检测

(1)容器中状态(外观)

       ①分层、沉淀:涂料经存放可能出现分层现象,一般可用刮刀检查,若沉降层较软,用刮刀容易插入,搅拌均匀重新分散后涂料可继续使用。

       ②结皮:涂料经运输、存储等后有产生结皮的可能,结皮层是无法使用的,将其除去后其他涂料搅拌均匀后仍可使用,不过使用时最好增加过滤环节,确保涂装时漆膜效果。

       ③变稠、胶化:可通过搅拌或加适量稀释剂等方式将涂料搅匀成正常状态后使用;若不能搅拌分散成正常状态,则涂料已不能使用。

       即涂料固体物质的细小程度。细度对成膜质量、漆膜光泽、耐久性、涂料存储稳定性均有很大的影响。但并不是越细越好,过分细小会影响漆膜的附着力。按《GB/T1724-79(89)》测定。

       其是表示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流动和变形特性的一个项目,是对流体抗拒流动的内部阻力进行评测的量度,也称内摩擦系数。

       ①流出法:适用于透明清漆和低黏度漆的检测,即通过在一定容积的容器内流出的时间来表示此涂料的黏度。

       不挥发分含量也称固体含量,是涂料组分中经过施工后留下成为干涂膜的部分,其含量高低对成膜质量及涂料使用价值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减少有机挥发物对环境的污染,生产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是目前涂料发展的方向。

       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将涂料在一定温度下加热烘烤,干燥后剩余物质与试样质量比较,以百分数表示,其标准为《GB/T9272-88》。

(6)冻融稳定性(低温稳定性)

       适用于以合成树脂乳液为基料的水性涂料。若在经受冷冻、融化若干次后,仍能保持原有性能,则具有冻融稳定性。可按《GB/T9268-88》测定。

2、氟碳涂料施工性能检测

       氟碳涂料只有施工涂装成膜后才能发挥其防护和装饰作用。涂料的施工性能包含于氟碳涂料调配好涂装于底材至涂料成膜的整个过程,其主要性能如下:

       根据施工方法不同,施工性分为刷涂性、喷涂性、刮涂性,即涂料在用刷、喷、刮方法施工时,既容易施工又能得到涂膜。流平快,没有流挂、起皱、缩边、渗色咬底或翻黄等现象。按《GB/T》标准盛文测定方法进行。

       涂料的干燥过程根据涂膜物理性状(主要是黏度)的变化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习惯上分为表面干燥、实际干燥和完全干燥三个阶段。

       ②实干时间:环氧树脂涂料在25℃的常温下,实际(完全)干燥时间为7d,常用《GB/T1728-79(89)》中的压滤纸法、压棉球法、刀片法和厚层干燥法等进行检测。

(3)涂布率〔使用量〕或〔耗漆量〕

       涂布率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涂料在正常施工情况下达到规定涂膜厚度或耐擦洗次数时的单位涂布面积,单位为㎡/㎏或㎡/L。

       指涂料在施工后,涂膜流展成平坦而光滑表面的能力。涂膜的流平是重力、表面张力和剪切力的综合效果,按《GB/T1750-79(89)》的规定进行测定。

       涂料涂布在垂直的物体表面上,受重力的影响,部分湿膜的表面容易有向下流坠,形成上部变薄下部变厚或严重的形成半球形〔泪滴状〕、波纹状的现象。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涂料的流动特性不适宜、湿膜过厚等。采用《GB/T9264-88》中流挂仪进行测定。

       涂膜厚度分湿膜厚度和干膜厚度,湿膜厚度用《GB/T》轮规和梳规测定;干膜厚度采用磁性法和机械法进行,氟碳涂膜的厚度通常采用μm为单位计。

(7)遮盖力〔对比率〕

       色漆均匀地涂装在物体表面,通过涂膜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底材颜色不再呈现出来的能力称为遮盖力。按《GB/T1726-79(89)》和《GB/T9270-88》标准均可测定,用遮盖单位面积所需的最小涂料使用量(g/㎡)表示遮盖力。

       针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涂料的施工可使用时间,即各组分在容器中混合后放置规定的时间后仍能正常使用。

       在室内标准状态下制备的样板干燥后,在自然光下肉眼观察,检查漆膜有无缺陷如刷痕、颗粒、起泡、起皱、缩孔等,并与标准样板进行比较。

       光线照射在漆膜表面上,一部分反射,一部分透入内部产生折射。反射光的光强与入射光的光强的比值称为反射率。漆膜的光泽就是漆膜表面将照射在其上的光线向一定方向反射出去的能力,也称镜面光泽度。反射率越大,则光泽越高。按《GB/T1743-79(89)》规定测定漆膜光泽。

       颜色是一种视觉,就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之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因此,涂膜的颜色是由照射光源、涂膜本身和人眼决定的。由于受到色彩记忆能力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会有人为误差。可按《GB/T9761-88》标准规定进行。

硬度就是漆膜对作用其上的另一个硬度较大的物体的阻力。测定涂膜硬度的方法有摆杆阻尼硬度法、划痕硬度法和压痕硬度法。在这里主要介绍划痕硬度法。划痕硬度法是在漆膜表面用硬物划伤涂膜来测定硬度。常用的是铅笔硬度。《GB/T6739-86》中规定使用的铅笔由6B到6H共13级,可手工操作,也可仪器测试。

       也称耐冲击性,用于检测涂膜在高速重力作用下的抗瞬间变形而不开裂、不脱落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涂膜柔韧性和对底材的附着力。可按《GB/T1732-79(88)》规定采用冲击试验仪进行测定。

       当漆膜受外力作用而弯曲时,所表现的弹性、塑性和附着力等综合性能被称为柔韧性。采用《GB/T1731-93》中柔韧性测定器测定。

       涂膜对底材表面物理和化学作用而产生的结合力的总称。测定的方法有划格法、划圈法和拉开法。划格法是用刀具纵横交叉切割间距1mm的格子,格子数为5×5个,然后根据《GB/T9286-88》规定的评级标准分级,0级最好,5级最差。

(8)重涂性和面漆配套性

       重涂性是指在涂膜表面用同一涂料进行再次涂刷的难易程度和效果。试验是在干燥后的漆膜上按规定进行打磨后,按规定方法涂同一种涂料,在产品要求的厚度下,检查涂饰的难易程度,涂布后对光目测涂膜状况,并在规定的时间干燥后检查涂膜有无缺陷。面漆配套性是底漆的测定项目,其意义和测定方法与重涂性相似。

       测定涂层在使用期间经反复洗刷除去污染物时的相对磨蚀性,特别是水性涂料。该性能指标按《GB/T9266-88》标准规定进行检测。

       涂膜受到光线照射后保持其原来的颜色、光泽等光学性能的能力称为耐光性。可以在保光性、保色性、耐黄变性等方面进行检测。

       ①保光性、保色性:将制好的样板遮盖一部分,在日光或人造光源照射一定时间后,比较照射部分与未照射部分的光泽和颜色,可得到其保持能力。

       ②耐黄变性:将试样涂于磨砂玻璃上,干燥后放入装有饱和硫酸钾溶液的干燥器内,一定时间后,测定颜色的三刺激值X、Y、Z,然后计算泛黄程度值D。

注:X、Y、Z是国际照度委员会颁布的C、I、E坐标系中的三个参数,即在固定的光源下,以红色滤片测得的反射率为X值;绿色片测得的为Y值;蓝色片测得的为Z值。

       耐水性测定方法有常温浸水法、沸水浸泡法、40℃恒温流动水浸泡法等。普遍采用的是常温浸水法。按《GB/T1733-93》标准规定的进行。

(12)还有耐盐水性、耐化学品性、耐溶剂性、耐湿性、耐大气老化性等在此不一一赘述,详细信息可电话联系中氟氟碳涂料品管中心或技术部 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积比浓度与质量比浓度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