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出家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出家?

佛门中的罗汉名目众多,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人们很难一一记得。但也有有例外,其中一位中国的罗汉,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人们喜爱的济公。

济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为临济宗杨岐派僧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一说1150年),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济公是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原名李心远,字湖急,号方员叟,出家后道号“道济”。他十八岁时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于此寺亡故。其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由于他不守戒律,嗜老酒肉,举止如疯如狂,又被称为“济颠僧”。在有关他的大奇人物。他智斗秦丞相(秦桧及其后人),惩治嘲弄贪官污吏;他路见不平,定要拔刀相助,而他的行动又多以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位济困扶危而不修边幅的奇特高僧。百姓们并不称他道济师父,而尊称他为“济公”、“济公活佛”、“活”。佛教徒们则把神化,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济公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佛、菩萨不同,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时代,他是受苦受难者的朋友和救星。

其实,被神化了的济公身上,有历史上许多古怪和尚、癫狂头陀的影子。如南北朝时著名和尚宝志,史载:齐宋之交,(宝志)稍显灵迹,被(披)发徒跣,语默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行。或征索酒食,或累月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

这位宝志和尚,有时披头散发,赤脚乱跑;有时又穿起锦袍,和世俗一样喝酒吃肉;有时胡说八道,有时说的又很灵验。有人认为宝志和尚是济公的原型。据《花朝生笔记》称:“实则南宋初无是人(指济公),乃因六朝释宝志而讹传者也。”其实道济是个真实人物,只是由于他在民间的传说很多,成了个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奇僧。有关济公的神奇故事大多反映在济公小说中。最早的济公小说为明代中期的《红倩难济颠》,但传本已佚。明隆庆年间,沈孟伴撰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明清之际,无名氏(“天花藏主人”)编撰了《醉菩提全传》,又名《济颠大师玩世奇迹》,二十回。清初王梦吉撰有《鞠头陀新本济公全传》三十六则。后清代中叶郭小亭作《济公传》(全称《评演济公传》二百八十回,是济公传说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醉菩提全传》成书年代较早,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影响较大,起承前启后作用。书中讲的是,南宋天台县宰官之后李修元本罗汉投胎,长大后到西湖灵隐寺为僧,法名道济,悟得本来根底,佯为疯狂,喝酒吃肉,人称济颠。他的许多奇迹皆在醉中做出,故称之醉菩提。为造寿山福海殿,他曾梦现金身,使太守施舍三千贯钱;净慈寺遭水灾,他又让皇帝梦读募化榜文,舍三万贯钱重修该寺,并于井中运木,醉后装金;此外还有许多未卜先知、救危救厄之事。

二百八十回的《济公全传》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情节生动,语言生动活泼,故影响也更大(但后四十回很少写济公的活动,内容不伦不类,与前二百四十回风格不一,疑为后要续貂之作)。书中介绍的济公身世和出家经过与《醉菩提全传》大体相同,对其外貌则有更细致的描写:

  脸不洗,头不剃,醉眼乜斜睁又闭。若痴若傻若颠狂,到处诙谐好耍戏。

破僧衣,不趁体,上下窟窿钱串系,丝绦七断与八结,大小疙瘩接又续。

破僧鞋,只剩底,精光两腿双胫赤,涉水登山如平地,乾坤四海任逍遥。

和尚长得其貌不扬,身高五尺来往,头上头发的二寸来长,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料,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济公的这身破衣烂衫的打扮,一下子把他和平民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这副尊容也成为他独特的标志,使人们在众多的罗汉中一眼便能将他分辨出来,这也成为后世济公塑像和画像的蓝本,只是常常多了一顶破僧帽。

济公虽被说成是罗汉转世,来到人间济世度人,但他并不是以道貌岸然的救世主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平民甚至乞丐的面貌出现的。书中对此评价道:

经不谈,禅不理,吃酒开荤好诙戏,

警遇劝善度群迷,专管人间不平气!

人们心目中的济公,主要不是历史上的道济和尚,而是小说中夸大了的济颠僧。他神通广大,济困扶危,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专门救助走投无路、受到欺压的百姓,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会念六字真言,只要喊一声“唵嘛呢叭咪吽”,对手便被制服。他每每一拍天灵盖,便现出灵光,可预知未来,逢凶化吉,一切坏人,一切妖魔,都逃不出他的手心,他专门与官府豪强作对,而他采取的独特的斗争方式充满着揶揄嘲弄,贯穿着戏剧色彩。他满嘴顺口溜、俏皮话,而话中满含道理。他最爱唱山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走走走,游游游,无是无非度春秋。今日方知出家好,始悔当年做马牛。

想恩爱,俱是梦幻;说妻子,均是魔头。怎知我赤手单瓢,怎知我过府穿州,怎知我潇潇洒洒,怎知我荡荡悠悠终日快活无人管,也没烦恼也没忧。

烂麻鞋踏平川,破衲头赛缎绸。我也会唱也会歌,我也会刚也会柔。身外别有天和地,何妨世上要髑髅。

天不管,地不休,快快活活傲王侯。有朝困倦打一盹,醒来世事一笔勾。

济公走到哪里,就会把笑声带到哪里,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其说他是一位高僧,不如说他是一位理想化的侠士。

演济公的戏剧也很多,清代有《醉菩提》传奇。京剧中亦有《济公活佛》(又名《济公传》,全套共十八本,连台演出。济公的单本戏也有很多,大都取材于长篇小说《济公传》。

杭州有个著名风景区——虎跑。风景幽美秀丽的虎跑,有不少佛建筑,其中的济公殿、济祖塔院最为著名,济公殿是供奉济公的,济祖塔院有二层楼高,是济公和尚的葬骨处。在灵隐寺对面,著名的飞来峰,此山玲珑剔透,怪石林立,其中洞穴很多。有名的青林洞(又名金光洞)中,洞穴曲折,山石多变,这里至今留有“济公床”、“济公桌”等。相传当年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时,常偷偷躲到这里烧狗肉吃,喝醉了酒就在石床上呼呼睡去。

济公的经历不寻常,他的塑像也很奇特。在罗汉堂中,他并未排列在罗汉们的队伍中。在北京碧去寺中的罗汉堂,人不注意是找不到济公的,因为他蹲在了房梁上。照民间的说法这是因为他去罗汉堂“报到”去晚了,只好“屈尊”在此。在江南一些大庙里,济公常常极为生动,特别是他的眼睛十分传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在盯着你看。从三面观察,竟有三种不同表情。由左面看,右嘴角下撇,他愁容满面,所谓“愁眉苦脸”;从右面看,右眉上挑,笑容可掬,所谓“春风满面”;再看正面,他半边脸哭、半边脸笑,“半嗔半喜”、“哭笑不得”、“啼笑皆非”。济公造像以四川新都宝光寺、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等处最为著名。

济公为什么蹲在梁上呢?

到过碧云寺罗汉堂的游人都觉得奇怪:五百位罗汉个个都有座位,唯有济公和尚却蹲在房梁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说,罗汉堂排位那天,济公很早就来到了碧云寺。可大门还没开。他见天还早,就想到周围转转再来。他刚走到一个小村口儿,就看见一位姑娘慌慌张张地跑到他面前。“求求大人,快救救俺吧!”济公不知她出了什么事儿,莫名其妙地问:“你这是怎么啦?”“俺去看姥姥,谁知遇上了马家的二公子,他硬逼俺和他成亲。俺不依,他就追赶俺!”姑娘边说边哭。“原来是这样,你别怕!”济公说着把姑娘拉到路旁的小茅屋里。要说也真巧,这时正好有一只麻雀落在茅屋的窗户上。济公心生一计,猛地一下,用破帽子将麻雀捉住。“大人,您到底有啥法儿呀?”姑娘急切地问。“有了,有了!”济公高兴地把麻雀举到姑娘面前,“有了它就行了。”这时,有几个人边喊边朝小茅屋这面跑来。“大人您看,那跑在最前面的人就是马二公子!”“我看清了,你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去就来。”济公说着,把麻雀用破帽一捂,不慌不忙地走出了小茅屋。

   “哎,穷和尚,你见到一位女子跑过去了吗?”二公子气喘吁吁地奔到济公面前。“什么?你说什么?”济公装作没听见。“一个小女子!”二公子放大了声音。“什么?小公子,没瞧见。我倒看见一只神鸟儿!”“神鸟?它在哪儿?”二公子一听说有神鸟,眼睛瞪得老大。“在,在……”济公支支吾吾地说着,两眼不住地看自己手中捧着的破帽子。“哦,在你这儿哪?快给我看看! ”二公子边说边伸过手来。“这,这可不行。我好不容易才捉到的,怎能给你呢?”济公连连后退,两只手死死地捂着破帽子。“穷和尚,你还配养神鸟呀?快拿来吧!”二公子猛地去抢济公手里的破帽子。“不给,不给!”济公把手一扬,麻雀“噗”地一声,从他的手里飞走了。“我的鸟儿,我的鸟儿!”济公急得直跺脚,“没了它,我再想要什么也不会有了!”“你说什么?有了这只神鸟儿要什么就有什么呀?”二公子连声问道。“是呀!是呀!它可是个宝贝,要它变什么就能变什么。它能下金蛋,能吐银珠,还能……”“还不快给我捉住!”二公子对身旁的那几个人喊了一声,就快步地朝麻雀飞去的方向跑了。

    济公见他们已经跑远了,便转身走进小茅屋。“谢谢大人了!”姑娘一下子跪在他面前。“别谢,别谢!”济公连忙将姑娘扶起来,“你姥姥家住在何处呀?”“俺姥姥住在金山口,离这儿有七、八里地。”济公抬头看了看天上,转身对姑娘说:“天还早,我来送你一程吧!”

“多谢大人了!”姑娘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当太阳偏西的时候,济公才送完姑娘回到了碧云寺。等他跨进罗汉堂的大门时,所有的座位全排满了。他在堂里转了好几圈儿,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落脚儿。正在他着急的时候,有位看堂的长者走到他面前:“济公兄弟,今天怎么来晚了?你看,没有座位了。这样吧,论辈儿你最小,就找个地方凑合凑合得了!”济公想了想,觉得没什么办法,只好把个芭蕉扇儿往腰里一插,三下五下地爬到了房梁上。从此,他就在罗汉堂的房梁上“定居”了。

近年来,动画片《济公斗蟋蟀》和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播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在国个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时的济公已失去了不少罗汉的味道,而多了一些游侠色彩。

台湾同胞对济公也很崇拜和欢迎,除了济公庙外,还有一些慈生济世堂奉祀济公。1988年7月,台湾丰原县的慈生济世堂信徒,千里迢迢来到杭州净慈寺进香朝拜济公。来大陆前,他们特用檀香木雕了一尊济公像,奉回大陆“接香”。在后陀济公大殿,海峡两岸的济公神像齐供于同一香案,两岸信徒合掌诵经,同颂济公。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济公”游本昌两次出家,一次意在化解灾难,一次真心皈依佛门

“玄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很多人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毕竟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我们都是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所以很多人依旧信奉玄学,而且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出生那天找先生批八字,根据八字取名等等情况。但是除了普通人外,明星可能会更加注重这些,甚至出道后为了能够大红改名换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是他的第一次出价,但是并不是因为六根清净,斩断尘缘,而是单纯的为了避祸。所以他依旧是正常的上学、工作和生活。大学时他选择了表演系,也成为了一名演员,其实他不仅仅只有《济公》这一部作品,其中电视剧《孔乙己》中饰演主角孔乙己,古装神话剧《宝莲灯》中的太上老君等等,但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而在人们的记忆中,却记住了成为经典中的济公形象,仿佛他就是济公本人,只是在人间的历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什么说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

  在济公的故事中,他被设定为降龙罗汉转世,受了佛祖的法旨到人间传教弘法。为了让济公的形象高大,充分代表着佛教在人间的话语权,小说的作者给了济公很多神话和神迹的背景传说。这种创作手法是中国古典神话小说的常用套路,也是来源于民间故事的写法。然而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济公和降龙罗汉却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前,也从没有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一说,这都是后来小说家们编撰的故事。那为什么会把济公和降龙罗汉以转世的方式联系起来呢?本章节我们就谈谈其中的故事。

  罗汉,又称阿罗汉,是来源于佛教的说法。它是指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最高的果位,地位尊崇。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之上还有菩萨和佛,罗汉是修行有成的必要阶段。罗汉的中最初的组合是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如来的弟子。如来涅槃时,命十六罗汉永驻世间,到各地弘扬佛法。在三藏法师唐玄奘带回来的《法住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作者庆友尊者正式认定了十六罗汉的说法。

  后世十八罗汉中的十六位便来源于这里,而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并不在此列。唐朝时期只流行十六罗汉,十八罗汉的说法在唐宋之交的五代才出现。据传最早的十八罗汉造像是由五代时的张玄和贯休所作,后来苏东坡对此像做出赞诗,并标注了罗汉名称,从此有了十八罗汉的说法。十八罗汉中除了《法住记》记载的十六位罗汉外,又增加了两位尊者,但具体的说法却一直没有稳定下来。北宋天台宗高僧释志磬所著的《佛祖统纪》中将大迦叶和军屠钵叹两位尊者增补入十八罗汉,后来又出现了庆友尊者和弥勒尊者的说法。

  十八罗汉中前十六位的说法一直比较固定,最后两位罗汉在经历了宋、元、明三朝的变迁后,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才定了下来。在乾隆之前,佛教个流派对最后两位罗汉的说法众多,而且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比如认为是大迦叶尊者的,是因为他是释迦如来涅槃前最后一位传教的弟子。认为庆友尊者的,是因为这位天竺高僧是《法住记》的作者,最早描述十六罗汉的人。降龙尊者的说法则是出于佛经中降龙尊者帮助古印度那竭国国王降伏了发动洪水的龙王,并将龙王夺走的佛经带回的故事。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传入中土后大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不但有汉传的各个派系,在藏传密宗也有不同的流派。清朝时候满清贵族信奉藏传佛教,很多密宗到宫廷中讲经说法,受到当时皇帝的认可。当时乾隆皇帝和藏传佛教的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对应的则是迦叶尊者和弥勒尊者,并将其钦定下来,于是十八罗汉的说法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降龙和伏虎是民间老百姓心目中莫大的神通,因此这两个名号的罗汉很快就受到百姓的认可,成为佛教神仙中的网红。

  济公的传说故事起源于南宋,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流传很广,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推崇。由于降龙罗汉是又乾隆皇帝钦定,所以在此之前没有人把济公和降龙罗汉联系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和故事中济公为降龙罗汉转世的说法,是信徒为了给济公增光添彩而增加的背景故事。那么信徒们为什么要将济公与降龙罗汉联系起来,而不是别的什么罗汉,甚至于菩萨呢?里面的故事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然而我们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种说法来历乾隆年间的另一部古典小说,《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典小说,一度在当时的小说市场上大卖。后来很多评书、戏剧、影视剧的创作都借鉴了不少这个小说的故事,民间百姓对岳飞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此。岳飞的故事和济公的故事本来没有什么关联,但里面都有一个相关的人物角色,那就是南宋奸相秦桧。岳飞的故事中秦桧是祸国殃民,冤杀岳飞的乱臣贼子。而济公的故事中秦桧仍旧是那个人见人恨的奸相,但最后受到济公的点化而皈依佛门。济公的故事中作者给了秦桧另外一个结局,虽然也曾吃尽苦头,但比《说岳全传》里面打入十八层地狱受刑要好了很多。

  把济公说成降龙罗汉转世,其中有种说法就与秦桧有关。在《说岳全传》中秦桧的前世是在黄河上为祸一方虬龙,他的母亲是乌龙精,父亲是恶蛟。由于大鹏金翅雕下凡转世成岳飞,在经过黄河时啄瞎了虬龙的左眼,虬龙便发大水淹没了岳飞的家乡汤阴县。后来虬龙因此而触犯天条被斩,于是转世投胎成了秦桧,注定了与岳飞一世的仇怨。民间百姓认为秦桧是虬龙转世,济公点化秦桧则是降龙,因此将其称为降龙罗汉。后来这种说法经过多年的流传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套路,于是有了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的说法。

  虽然上述说法有些荒诞,第一次看到后我也啼笑皆非,但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代的传说和故事的流传大多靠着评话、戏剧等民间艺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将故事的内容传达给老百姓。他们不可能只说一部小说或者戏剧,而是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而变化。岳飞的故事和济公的故事在时间线上正好有着先后的逻辑关系。以吃瓜群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肯定逼着说书先生往下讲。而两部小说又同时具备神话的背景,尤其是济公故事便是彻底的神话传说,因此表演者将这两段故事结合起来也是正常的操作。只是如此来看待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的问题,就不是那么伟光正,而是显得有些滑稽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公出家前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