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第一个度的人是谁是谁啊!

  罗睺罗,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相传,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为和上,而彼为沙弥,逐成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睺罗。又六年为母胎所障蔽,故名。罗睺罗为执月及障蔽之义。母有异说(见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项)。

  注维摩经三曰:‘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 [1] 同二十一曰:‘何罗怙罗或言曷罗怙罗,云障月,旧言罗睺罗,亦作罗吼罗,或言罗云,皆讹也。言罗怙罗阿修罗以手障月时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一由现在。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堕地狱,余报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现在者,瞿夷是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忧恼,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欢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与同时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言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他是迦毘罗的太子,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二十九岁的那年,生下罗睺罗,太子很欢喜,这不是一般人生了儿子的欢喜,而是因为太子曾向父亲数次要求出家,均未获允准,净饭说,除非有了王孙才肯让他出家,现在太子可以有后代,他可以达到出家的愿望,心中怎不欢喜呢?

  当太子要离开王城的那天夜里,正是二月初八日,也是罗睺罗出生的第七天,耶输陀罗妃正伸着玉臂让罗睺罗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胧中,就在这时,太子探望了他们最后一眼,即把心一横,乘着白马,逾城出家去了。从此,罗睺罗失去世间上父亲的疼爱。

  不过,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亲一变而为老师,能令后来的罗睺罗修成圣果,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亲哩!

  罗睺罗在没有丈夫的母亲和老来失去儿子的祖父热爱之下成长了,生为的王孙,天天在宫殿里无忧无虑的过着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时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也知道没有爸爸可唤的悲哀。不过,他在年轻美貌的母亲照顾下,母亲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护者。

  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寂静的深宫里,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给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罗睺罗,母子相依,打发着悠悠的时光。

  有人说,耶输陀罗是苦命的女人,罗睺罗是可怜的孩子,可这只是从世间的俗情上来讲,她的苦命,他的可怜,不过是短短的时间而已,有大的牺牲,就有大的收获,到后来因为佛陀的度化,耶输陀罗的出家开悟,罗睺罗的出家证果,这是最荣耀的女人!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别王宫的时候,本想把正在睡觉的爱子抱在怀中亲热一下,可怕惊醒了耶输陀罗妃而来阻止他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后一眼的时候曾说:「等我成就佛陀的时候,再回来探望此子吧!」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罗睺罗,一个罗睺罗不要紧,无量无数的罗睺罗在等着佛陀的慈爱,佛陀给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生为罗睺罗的环境,更容易获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们不要为罗睺罗从小没有父亲可喊而可怜,他是大圣佛陀之子,是抚育在以天地为爱情的摇篮中,所以我们要说他是人间第一的幸福儿!

  佛陀成道的第六年,从南方的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上自净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欢迎佛陀,这中间没有参加欢迎行列的唯有耶输陀罗和罗睺罗。

  在耶输陀罗心中想:他去出家,为了他我受尽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宫中也和他一样,我听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马上学习照做,我这样对他,还有什么对不起?假若他想到我,自然会到宫中来相见。

  是的,十多年不见丈夫的耶输陀罗,实在不愿在公众的场所见到佛陀。当然,这时耶输陀罗妃心中,比什么人都急于要见佛陀,为了礼法、为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着。她走到宫中的一座高楼上,想从门窗的隙缝中先见一见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这时,十多岁的罗睺罗走来,对耶输陀罗说道:

  「妈妈!爸爸回来了!祖母(憍昙弥)叫我告诉你!」

  不太懂事的罗睺罗,这时怎样也想不出母亲心中的感慨,他只觉得母亲今天威严得令人不敢亲近,不过,这终究是自己慈爱的母亲,他又天真的问道:

  「妈妈!你看宫门口来了那么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里面,爸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已经十多岁的孩子了,从他的口中还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人,这样的问话,听在耶输陀罗心中,真是,大人的心里、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总无法完全知道。

  耶输陀罗颤抖着声音,一手抱着罗睺罗,一手指着遥远的宫门外,眼眶中含着泪水,回答罗睺罗道:

  「你看!在那一群沙门中,显得最庄严的就是你的父亲。」

  这时候的罗睺罗,两颗明亮的眼睛张得大大的,很惊奇的说道:

  「我不认识我的父亲,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还有最疼爱我的妈妈!」

  耶输陀罗含在眼眶中的泪珠掉下来,滴在罗睺罗的头上,她紧紧的捏着罗睺罗的手,退回自己的宫中。

  离开十多年的佛陀,耶输陀罗还是第一次偷偷的见到,这十多年来,像梦似的,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过去了。

  耶输陀罗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进一块大石头,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点也不能平静,正在她哭着等的时候,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众人招呼后,就带着舍利弗和目犍连到内宫中探望她。

  一个是成了正觉的佛陀,一个仍是很年轻的美妃,像这样的相逢,为很多人所关心着,庄严的佛陀,静静的一瞬间,是同情、是怜悯、是慈悲的看着耶输陀罗。多情美貌的耶输陀罗,是爱,是恨,是的情绪交织在心中。耶输陀罗哭着,佛陀默然的立着,等到她那激动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她才觉悟到她和佛陀之间有一条不能越过的鸿沟,想到佛陀是佛陀,不会再用一些甜蜜的温言来安慰她,她这才拭干眼泪,扶着罗睺罗,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让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是我对得起一切众生,请为我欢喜,我现在已达到历劫的本愿!」

  佛陀说后,又再看看罗睺罗,很慈和的抚摸着他道:

  「真快!已经长大了!」

  佛陀像是没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话,佛陀的态度,就是开悟的舍利弗、目犍连,听了都感动不已!

  十多岁的罗睺罗,现在不知怎样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爸爸吧!那么神圣庄严的佛陀,自己实在出口;称呼佛陀吧!不知应该不应该。看到那么多沙门比丘跟随着佛陀,聪明的罗睺罗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亲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岁的年龄,就甘愿把自己一人的父亲奉献给一切众生作大慈父,多么有善根而不平凡的孩子!

  佛陀在王宫中暂住了几天,佛陀这次回宫,宫中没有美女,没有音乐,没有醇酒,只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随着他。庄严堂皇的宫殿暂时成为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学道的比丘,在王宫中住久了,容易对淡泊的僧团生活,生起动摇的念头,过不了几天,佛陀就带大家住进离迦毘罗卫城不远的尼拘陀林里。

  佛陀虽然住在尼拘陀林,但是佛陀还是常常进宫托钵乞食或说法,幼年的罗睺罗常常毫无惧怕的样子,天真可爱而亲热的对佛陀说道:

  「佛陀!我真高兴常常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说明,父子的天性并不是十多年不见面就可以被时间拉开,佛陀也为这句话深为所动似的说道:

  「孩子!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常常在我身旁。」

  就在佛陀说过这句话不久,罗睺罗就真的出家,永远跟随佛陀去了。

  其原因是还在深深恋爱着佛陀的耶输陀罗,自己无法亲近佛陀,经常逗着孩子罗睺罗去跟佛陀玩。她想以罗睺罗为缘,或能打动佛陀的心,对她增加一些情意。所以她常常给罗睺罗打扮得天真活泼的样子,穿著华丽的衣服,对他说道:

  「你去跟你父亲要求遗产,他有我们都没有见过的宝贝!」

  因此罗睺罗就常常跟着佛陀身后说:

  「佛陀!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

  这一天,佛陀正好乞食后回到尼拘陀林的时候,佛陀在前面走着,罗睺罗在后面追赶着,奇怪,就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他老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叫着:「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

  耶输陀罗妃眼看着唯一的爱子跟着佛陀走去的背影,深怕罗睺罗被叫去出家,急得不觉掉下眼泪!

  真的,佛陀一回到林中,便将舍利弗叫来说道:

  「舍利弗!年少的罗睺罗,老是向我要求我的遗产,我不喜欢给他不真实的幸福和财宝,我所希望给他的是无量宝,舍利弗!就请你收他出家,让他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

  佛陀说后,就叫目犍连为罗睺罗剃头,并叫罗睺罗礼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授沙弥十戒,这就是僧团中有沙弥之始!

  罗睺罗的出家,对耶输陀罗的打击太大,罗睺罗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的爱他,丈夫远离她,现在孩子又遗弃她,这种悲哀,使她顿觉得日月无光,,她怨恨佛陀的残忍,十多年来,她所以勉强过着单调无味的孤独生活,就是为了罗睺罗,现 在从她手中把孩子夺走,她怪佛陀口口声声的讲说慈悲,怎么佛陀又忍心给她尝恩爱别离的苦毒!

  当大家阅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为耶输陀罗的悲切,深深的感动和同情,甚至也有人和耶输陀罗一样,以为佛陀的作为,似乎有些太过。不错,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谓的人情!可真理与人情是背道而驰的,降伏人间的弱点──人情,才能与真理法性契合!

  罗睺罗出家做沙弥了,耶输陀罗妃怎样也不甘愿,可是事情已成事实,又没有办法改变,净饭王看了也很伤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议说道:

  「佛陀!希望你能够规定,今后要出家的青年,必须有父母的允许才可以。」

  佛陀觉得父王说得有理,就很欢喜的采纳。

  的耶输陀罗,对人间已经没有生存的兴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昙弥夫人加入僧团做比丘尼,耶输陀罗随着很多释种女众,也赶去毘舍离剃发出家。

  由于耶输陀罗恋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团,一点也无法感受到僧团中无执的清净法乐,可是,由于被佛陀伟大的圣格感化,没有几日,耶输陀罗就开悟了,她恢复了生气,在法乐中过着安稳自在平和的生活,她很欢喜,很感激佛陀,佛陀也很欢喜,到今天,佛陀对她才像放下身上的重荷!

  罗睺罗出家后,叫他要和大人一样的认真修道,那是不可能的,在他出家后的不久,由于僧团中有了沙弥的制度,舍利弗又收了一个名叫均头的孩子做沙弥,这两个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也喜欢玩玩儿童们的游戏。

  一个年轻的孩子,每天生活在严肃的僧团里,假若是自己愿意的倒没有话讲,如果是环境压制的关系,其心里有着种种变化就很难讲。罗睺罗的出家,他并不感到新的僧团的快乐,不过,他的口上是没有讲过不满的话,一个孩子在十五岁以前,对大人所指示的言行,自然是百依百顺,可一过了十五岁以后,那天赋的本能,对世间自会有不满现实,以及反抗现实的念头。

  那是在罗睺罗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性情很温和,工作也很热心,可十七八岁的少年,也最调皮,罗睺罗还像小孩一样,常常喜欢说谎骗人。

  罗睺罗这个时候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温泉林,有很多宰官、长者、居士来探问佛陀住在什么地方,他总欢喜和人家开玩笑,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阇崛山,佛陀在耆阇崛山的时候,他就说在竹林精舍,因为这两地的距离,约有两里多的路程,罗睺罗开玩笑的心,使大家,结果仍然是拜见不到佛陀。当那些人失望着回来的时候,罗睺罗还笑着问他们道:

  「你们拜见过佛陀没有?」

  「大德!你何必开我们的玩笑?」

  「谁开你们的玩笑?我不过是不放心而已!」年轻调皮的罗睺罗,仍然不肯承认自己的错。

  有钱有势的富家子,总是仗着父母的势力和地位,喜欢为非作歹,生为王孙佛子的罗睺罗,虽然在平等的僧团里出家,由于他是孩子,总有很多大人对他非常宠爱,因此,在我想,罗睺罗或许也有些的习性,有些仗着人势的心理。

  像罗睺罗这样说谎,一次两次,或许纸老虎还不会给人揭穿,可是次数一多,以说谎来取笑人,这样的风声终于传到佛陀的耳中,他是慈父又兼严师的佛陀,听了以后非常不喜欢,因此有一天就独自的走向温泉林来,佛陀想好好的来教诫他一顿。

罗睺罗相关的历史人物

有人在知乎上问:释迦牟尼佛是否是大乘佛教里最弱的一个佛陀?

我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回答。

佛陀弱不弱,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

佛陀再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仅仅因为佛陀的强而得度。

所谓“得度”,也不是准确的说法。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说到底,没有谁度、谁被度这回事,只有觉悟。

佛陀对众生的觉悟,起到什么作用呢?

意思是,它会帮助你。但它不能决定你觉悟。

就算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众生不愿意信受,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佛菩萨的强弱,跟众生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但其实,刚才的说法是错的。

只是为了纠正某些见解,故意采取的一种偏激说法。

这么说的意思,是要强调,觉悟还得靠自己。

你不努力,佛菩萨再强,都帮不了你。

当然,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佛。

实际上,这两条路是一条路。

佛教叫:全事即理,全他即自。

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生与众生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何况,众生与佛菩萨之间呢?

众生生在某一佛土,是和此土的佛,此土的众生,有深深的缘分的。

你这辈子遇见谁,谁是你的父母,谁是你的眷属,你们之间,是有深深的缘分的。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直心菩萨成佛的国土,如果你不是不谄众生,你是没有因缘生到那里去的。

布施菩萨成佛的国土,如果你不是能舍众生,你是没有因缘生到那里去的。

我们所生的世界,是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一切的糟糕,都是我们的宿业所成。

我们生到不够清净、不够庄严的国土,是不亏的,是赖不到别人头上的。

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娑婆国土的佛。

释迦牟尼佛的真正国土在哪,我们且不说。

释迦牟尼佛到底是在娑婆国土才成佛,还是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我们也不说。

我们单说说,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比别的佛弱?

实际上,佛教是这样的:

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开大会,坐在主席台上发言的,就是牛人,坐在台下的,就是一般人。

你看见佛陀在上面讲法,下面是阿罗汉、菩萨众,就觉得佛好牛,

觉得阿罗汉、菩萨们,都是佛的弟子,都是烘云托月的。

有个坐在底下听法的,默默不语,其貌不扬,自始至终没有现出任何神通——

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佛。他比在台上说法、万众瞩目的那位,成佛还要早。

是不是有点曹操假扮捉刀人的意思?

而他旁边的那位,比他成佛还要早。

他旁边的旁边的那位,成佛更早。

这些都是在台下默不作声的。

你最后发现,底下的所有天、人、阿修罗,没有一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早已成佛。

显现阿罗汉相的,不是阿罗汉,是佛。

显现菩萨相的人,不是菩萨,也是佛。

显现天、人相的,也不是天、人,都是佛。

授记在久远之后成佛的,实际早在久远劫前已经是佛。

这就是佛的境界,不可思议,平等平等。

不因为坐在台上而高,不因为站在台下而低。

种种差别,都只是众生业障、报障、烦恼障的差别。

只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不认得。

在未觉悟的凡夫眼里,本来平等的诸佛境界,是有差别的。

那么,以差别的眼光来看,释迦牟尼佛,和别的佛比起来怎么样?

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弱,因为他的国土,问题太多,不如他方世界清静。

然而,娑婆国土,之所以是五浊恶世,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恰恰是因为凡夫。

释迦牟尼佛受用的国土,常寂光净,简直太清静了。但凡夫受用不到。

而释迦牟尼佛的特别殊胜之处就在于:

他愿意示现在娑婆世界成佛,在娑婆世界涅槃,在娑婆世界化度众生。

这对佛来讲,可以说,是不太需要的。

就好比,一个亿万富翁,没有必要跑到山沟里过苦日子。

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边远的山区支教。

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对佛来说,也是需要的。

如果佛不示现这样的成佛之道,我们就没有成佛的信心。

如果佛不在人间成佛,不在娑婆世界成佛,不由发大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么——

我们生在人间,生在娑婆世界的烦恼众生,怎么知道自己可以成佛?

怎么知道自己毕竟可以和诸佛没有任何差别?

我们生在五浊恶世,是罪恶生死凡夫,是被他方清净世界的诸佛舍弃了的。

其实,不是我们被诸佛舍弃,而是,我们染污的行为,被诸佛的清净国土舍弃了。

我们虽然是凡夫,但要想去他方清净世界,也不难:发愿,往生,就去了。

我们可以离开娑婆世界到净土,但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让娑婆世界变成净土。

唯一能让娑婆世界变成净土的,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没有舍弃娑婆世界的凡夫。

就连往生净土的方法,也是释迦牟尼佛开演的。

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娑婆世界的佛,但他殷勤劝导娑婆世界的有情:应当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往生十方诸佛清净国土。

释迦牟尼佛于此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色身入灭。

如果以我们凡夫有瑕疵的见地,一定要认为诸佛有差别的话——

毋宁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佛,是超胜于其他诸佛的佛。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再没有第二尊佛,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在这么糟糕的环境下,得无上菩提,自觉觉他,演说一切世间,最难信之法。

没有任何佛,比释迦牟尼佛成就的功德更难。

一个孩子,如果认为自己的父母是糟糕的,别人的父母总是更好,那对他,还有什么办法呢?

并没有别的佛,只有我们的心。

一切诸佛,无不是从妙明真心中流出的。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弥勒佛、燃灯佛……

种种佛,其实只是一佛。

都是离染向净的觉性,都是不生不灭的法身。

当我们最终转染成净,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再来到娑婆世界的时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第一个度的人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