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比听觉慢 说明什么 是什么原因 ?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才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科学。现在,学术界公认,把1879年作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之年,冯特为“心理学之父”。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它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差异心理):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称之为个性心理或差异心理。由两个方面组成: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

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问题):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人格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背后的大脑活动)、心理想象的发生与发展(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心理与环境(物体条件的影响、他人的影响……)。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描述和测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和说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预测和控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關上過去和未來的大門,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卡耐基

青岛育儿网为大家解答“感统失调”是什么病?对孩子有哪些危害?怎么做才可以预防?问题,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O(∩_∩)O ...

部分栏目内容涉及孕育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引起不适请及时关闭网页!!!

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只有现在。

人生总有几道坎,成功的人能屈能伸,敢于压迫自己,勇于突破自己。

人生需要汗水,笨鸟先飞的汗水;

人生需要勇气,破釜沉舟的勇气;

人生需要激情,舍我其谁的激情。

最近月姐在后台看到两位姐妹有这样的留言,想分享给大家。

通过分析以上两位姐妹所遇到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感统指的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觉、本体觉7种感觉神经,来感知自己身体的状态和获取环境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组织和整合,及时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反应。

简单地说,感统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一般感统失调的孩子,到了学龄期,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

科学研究表明:从孕后期开始,胎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就已经开始发展。

0-6岁是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幼儿时期的感觉统合学习几乎占据了一生中的80%。

感觉统合能力好的孩子,他的动作协调、专注力好、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自信、情绪稳定、乐于交往、通情达理。

那么相反,如果感统失调会有哪些表现呢?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表现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艱苦攀登的結果。——錢三強

育儿语录: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否了解和尊重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别看孩子弱小,强大的力量正孕育在弱小之中。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这一节先阐述了人们对心理学存在的4个误区:

1.心理学不是相面,研究的是大众的心理,普遍的规律;

2.心理学不是算命,是科学,讲究证据,讲证伪;

3.心理学不光指心理咨询,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儿童心理学、军队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等;

4.心理学也不是常识,心理学知识是常识,但还包括测量、证据等,心理学可以解释错误的常识。(凭直觉经验做判断很容易产生错误)

心理学=Psyche(灵魂)+logos(讲述)=研究讲述灵魂的学问=研究人的外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学习、思维、情绪、意识、自我概念、动机需要、社会心理学、发展等。

之前对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有负性偏差,我们更应该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心理活动和过程,比如创新、创造、审美、想像、幸福、文化、道德等。

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三大原则:证据、证明、证伪;

2.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数据收集

(1)观察:视觉法、听觉法、生理计量法。

(2)自我报告:内省法比较常用,社会赞许性和朴素现实主义会影响自我报告的效度。

(1)方法;真实验、准实验、相关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举例:喝可乐与自信的关联?

(2)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因果分析。

(3)伦理问题适用原则:知情同意、事后说明、最小风险原则。

四、 心理学研究人类五大终极问题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人类对自己心理的研究渊源流长,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比如王阳明的心学。

一、心理学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一个小球撞击桌面研究人类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开启首次采用定量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和理论

铁钦纳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由一块块意识的元素所构成,就像科学的结构一样。

詹姆斯不认为意识是一些毫无生命的简单的元素和方法,他觉得意识就像生命的泉水,源源不断融入到我们的心中---意识流。他信奉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几千万年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特质。

弗洛意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主要由人类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所组成,他主要釆用自由联想法分析人类的冲动和欲望,eg:半圆型事物联想&梦的分析,他的理论有:冰山理论、意识和潜意识理论、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现代心理学认为他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证据,以偏概全。

(1)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他用“小阿尔伯特实验”论证“任何人给予足够的行为塑造可以变成想要的结果”。

(2)斯金纳认为心理学家不应该去研究人的意识,而应该研究人类的行为。他认为人类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性的条件反射加以改变。

(3)郭任远《向本能主义说不》,第一次提出本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循环论证,应该用行为的研究来分析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

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流派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都有宿命论的味道,应该有更大的人文情怀,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简单地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人们的潜能和理想的最大化)。

中国人的自我实现:台湾中央研究院心理学家杨国杻认为中国人的自我实现是国家、家庭、个人三位一体的集体自我实现。

马斯洛通过对林肯等成功人士分析调查总结了自我实现应具备15种心理:

(1)全面准确地知觉现实(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与世和独处的需要(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独立性(7)具有永不衰退的鉴赏力(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9)对人充满爱心(10)具有深厚的友情(11)具备民主的精神(12)区分手段和目的(13)富于创造性(14)处事幽默风趣(15)反对盲目遵从

三、多理论和流派的原因

心理的复杂,心理活动的不可捉摸导致了人们只抓住某种角度、某种侧面、某种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对心理学的基本判断。

四、未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领域

1.认知神经革命,发源于70年代,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核磁共振研究人类认知。把人脑比作黑箱,通过输入与输出分析推测黑箱的基本运作的研究范式。

2.文化心理革命,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索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查德.尼斯贝特与他学生们通过鱼缸实验进行了文化的差异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思维、情绪、认识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3.积极心理学,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奇杰森特米海伊认为心理学家应多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思维的优势、情感的优势、道德的优势),心理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升华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属性的直接反映。

5大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3个方面来解释:信息的来源、感官的生理器官、产生的各种现象。

2.视觉: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受。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70%的信息通过视觉加以接收和理解。

器官:眼睛,有二个感受图像的细胞,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

视椎细胞:感受物体的细节和色彩,负责昼视;

视杆细胞:感受敏暗,负责夜视。

正是因为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

3.解释视觉现象的理论:

(1)可见光谱:指人类能看到的那段电磁能量光谱,从400毫微米紫色到700毫微米红色。

(2)三色说:托马斯.杨和赫尔姆霍茨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份敏感,(感红\感绿\感蓝),对不同的波长的光刺激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

(3)四色说:又叫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视网膜上视数是成对的,一共有三对:黄蓝,红绿,黑白,这三对视数在受到刺激后会分解或合成,于是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4.视错觉现象和时间效应

1.定义:是对周围世界振动的一种美妙的反应。器官主要是耳朵。

2.输入信息:包括对声音的频率、音高、音色的分析

3.声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频率(单位时间内声波周期循环的次数)和振幅(声波强度的物理属性即从波峰到波谷的高度)。

1.定义:分别靠着鼻子里的嗅球和味蕾对外在的世界产生感受、感应和理解。

2.关系:是紧密相关的,舌头并不能能感受到食品的味道,需要靠嗅觉来补充,比如感冒时。

3.味觉有四大类:苦,酸,咸,甜,对苦的敏感度最高,对甜的敏感度最低。

另,还有一个有争议的第五种味觉:鲜

触觉在人娄的生存进化中非常有意义,触觉能让人产生舒适、安全、快乐的感受。

感觉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世界的存在需要我们去感受,生活得更好愉快、积极主动。

触碰试验让我们知道,肢体接触能让生活变得意义。

1.定义:是我们人脑对刺激物体的整体的感受、观察、整合、加工和解释。

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对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方式是直接的,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知觉:对象是事物的整体属性,反应方式是间接的,相对更主观地认识事物。

3.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的分析始于感受受体,然后再上升至大脑和心理的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2)自上而下的加工: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未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形成感官认识。

(1)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多个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格式塔:德文Gestolt的英译,指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强调经验和行业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认为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组织应遵循4个原则:

a接近律:接近律是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b相似律: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

c连续律:是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d相关律:将图形看出一个格式塔而不是部分。

1969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殷发现,人类的整体的知觉还有一个未知的效应,也就是说在正面看加工的事物,加工得比较快比较准确,倒置过来以后这个刺激就加工得非常慢,而且还非常不准确(面孔倒置效应----撒切尔效应)

我们只能有选择的知觉有部分的信息,被选择的这部分信息叫做知觉的对象,那些没被选择的信息叫做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性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是鲜明的、具体的、可记忆的,而知觉的背景是被容易被忽略但 的,不鲜明的。

鸡尾酒会效应: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是图形--背景现象的听觉版本。

但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截然不变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互换,关注的东西就成为对象,不关注的成为背景,比如两可图。

我们对周围世界刺激的认识是加以理解、分析、判断、主观体验、经验,是指人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记录下来,而是对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 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容易关注鱼缸的背景,美国人更关注视觉的对象:三条大鱼

不同经历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这种知觉的文化差异其实反映 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上,比如艺术表述。

东方人更关注事物的背景,而西方人更关注事物的对象。

苏州园林-对背景关注的表现(动态,相对认识)

西方绘画艺术-固定的知觉方式(绝对)

棒框试验也可以说明东西方人对事物的关注差异。

知觉的差异还可以表现在认知资源上。

虽然感官刺激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的知觉认为它是恒定的,不变的。

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对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大小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 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

形状恒常性:指个体在观察熟悉物体时,当其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 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颜色恒常性:指个人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

原因:我们的眼睛只是一个二维的世界,用视网膜平台的形式接受信息,而我们的大脑是一个三维的世界,所以感觉的二维信息转变为知觉的三维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意外的现象。

如何在二维的世界加工成为三维的世界影像 ,我们通常要用很多线索,主要有二种线索。

双眼线索:是双眼共同提供视空间深度知觉的线索,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中产生的反馈信息作用。

单眼线索:是可以单凭一只眼睛即可利用的用于感知深度的线索,包括视觉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等。

视崖实验:心理学家吉普森研究人类的深度知觉的形成及表现方式(恐惧感表现),提示了人类的深度知觉是一种是先天的能力。但是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深度知觉。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高级的形式,恩格斯是思维是人类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要借助于语言、动作、概念来帮助我们概括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它是要分析事物的本质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行动,是为了表达、沟通和应用。

帮助组织信息,通过表象、概念、语言,把我们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整合和利用起来。

帮助我们加工信息,作归纳、推理和判断,杨振宁先生认为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使用演绎的方式,也就是根据一个前提或结论作出无穷尽的推理。但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是使用信息的归纳,来作出推论和判断或结论。

四、思维借助的心理工具

1.表象-我们对外在世界形成的各种 直观的形象,这些形象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体验,是我们对生活的知识表征。表象可以由视觉、听觉、触觉、运动感觉产生。特点是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形象思维--根据各种各样的表象来进行分析、理解、推论、创造=表象思维。

表象思维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 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这个概念来理解。

表象与思维是感知与思维过程的一个中间变量,一个过度变量,他比我们的感觉更加概括,但是又比思维更加形象,所以它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和过渡。

很多时候我们在感知以后往往要形成一种印象,在印象形成后产生概念,有了概念以后,我们才可以进行抽象思维,推论和判断。

定义:利用我们记忆里的表象加工、改造、充实、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是人类伟大的心理工具。

特点:新颖性、形象性。

主要用来处理图像,而不是用来处理词和符号。

功能:预见未来、补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替代作用、生理调节作用。

联合:把各种不相关的事情联合在一起

夸张:可以夸张事物之间的比例、形状、大小、关系

典型化:通过深化事物的典型特征达到想像的目的

概念是我们人类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包括特征的认识,也就是这个事物,它有什么特点。它也包括区别性的认识,也就是这个事物跟其他的事物 ,有什么样的不同。

概念是互相联系的、是有层次的差别的、往 往通过语汇来表达,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

功能:人类使用概念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我们的心理活动。

概念形成,有3个特点:

a:概念具有层次性,而且是互相联系的。

层次网络模型:指概念间有节点存在,每个节点又是互相联络,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触动这个语义网络的一个概念,其他相关联的概念就会由此而产生。

有些概念联系得比较紧密,有些就比较疏远。

启动效应:通过启动某一种概念,引发与之相关的概念的活动。是心理学用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的影响、因果关系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

包括本质性的定义,也包括差异性的定义。

康德提出人类有二种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

共性:谈的都是概念形成的特征

差别:分析理性,强调概念之间的共同的本质和特征,综合理性强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

Twila Tardif发现英文,要强调概念的本质性特征,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概念,会造成一种语言上的形象叫名词偏差。而中文会产生动词偏差。(概念形成的文化差异)

指是的人们根据原型(是指一个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对概念进行组织。

自然概念,概述自然世界的一些词汇,往往是有一些原型的。

社会概念,往往没有原型,需要跨文化比较和长期的分析、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觉特别灵敏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