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加速度知识点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基础知识是构成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应当必备这些基础知识。《物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科类多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必要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设置,相关各专业的考生不仅可以学到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可以学习物理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应用,提高考生的科学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考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本课程也可为相关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

本课程要求考生通过学习,获得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分子物理与热力学、振动、波动、光学和量子物理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够应用简单的微积分与矢量方法对物理习题和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

本课程的重点包括力学、电磁学等内容。本课程的难点之一是近代物理,它比较抽象,但充满创新和启示。考生应当首先认真研读教材,理解各部分的物理内容。在此基础上,记住一些常用的公式。要抓住重点,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一些细节的推导上。可通过选择填充、计算等多种形式的物理习题的练习,掌握相关的物理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计算技巧同时,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顺利通过课程考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有许多的联系和交叉,考生如果具备一定的中学物理基础,将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本课程的学习需要用到基本的微积分和矢量运算方法等数学知识,考生在自学本课程时,应对这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已经有所掌握。本课程与有关专业的一些后续课程,如电工、电子、电路课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和工程热力学课程等有较紧密的联系,但又有不同的分工。比如物理中的电磁学部分主要研究场,而电路类课程侧重研究电路。物理中的相关内容是这些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

1.1参考系和坐标系。

2.位矢、速度和加速度

2.1位置矢量和位移矢量。

3.1法向和切向加速度。

3.2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3.3线量与角量间的关系。:海形真求

4.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4.2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力的叠加原理。思や的

5.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6.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理解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概念,质点的概念。

2.掌握位置矢量和位移矢量、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力、惯性、质量等概念和牛顿三定律。

4.掌握隔离体分析力的解题方法,掌握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力学问题的步骤。

本章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矢量,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领会: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概念。

2.位矢、速度和加速度

领会:位置矢量和位移矢量概念以及二者的区别、瞬时速度概念和瞬时加速度概念及其矢量表示式。

简单应用:解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圆周运动

领会: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概念。简单应用:法向和切向加速度,线量与角量间的关系。

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概念以及它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因果关系。

领会: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矢量表示式、质量的概念、力的叠加原理。

领会: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简单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5.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简单应用:万有引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

6.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综合应用:用牛顿运动定律和隔离体分析法求解简单的力学问题。

第二章  守恒定律量

1.动量与冲量,质点的动量定理

1.2质点的动量定理。

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2.1质点系的内力与外力。

2.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1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3

3.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3.3沿某一方向的动量守恒定律。

4.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4.3质点的角动量定理。

4.4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6.1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7.1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9.1刚体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

9.2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

9.3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1.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动量定理、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以及简单应用。

3.理解并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本章重点:三个定理(动量定理、角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和三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动量与冲量,质点的动量定理

领会:动量与冲量的概念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和区别。三る

简单应用:质点的动量定理。

领会:质点系的内力和外力等概念、质点系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特别要求掌握只有外力才能改变质点系的总动量。

领会: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及其成立条件。

综合应用:能够在分析具体过程的基础上正确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某些力学问题。

4.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领会:角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力矩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简单应用:质点的角动量定理。简单应用: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简单应用:功和功率的计算。

识记:力学中哪些常见的力是保守力,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弹簧弹性势能公式

领会: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势能的概念。

领会:机械能概念简单应用:功能原理。

领会: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成立条件和应用。

领会: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简单应用: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第二篇   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

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2.热力学平衡态气体的状态参量

2.1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

2.2气体的状态参量。

3.2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4.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5.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6.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

6.1分子的运动自由度。

6.3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

7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7.3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1.理解气体的平衡状态、状态参量等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及其应用。

2.理解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理解压强和温度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3.了解能量均分定理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公式,理解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只是温度的函数。

4.了解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和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的内容。

本章重点: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压强和温度的微观实质和意义,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识记:气体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2.气体的状态参量、平衡状态

领会:气体的状态参量、平衡状态概念。

3.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学。

领会:理想气体的概念。

综合应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4.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领会:理想气体微观模型、压强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识记: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5.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识记: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领会:温度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6.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

识记:能量均分定理的内容。

领会:气体分子运动的自由度概念、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概念,理想气体热力学能与温度的关系

简单应用: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公式。

7.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识记: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意义,三种统计速率。

第四章  热力学基础

1.1热力学过程综述。

2.1准静态过程的功。

2.3摩尔热容热量的计算

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4.1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

4.2理想气体的等压过程。

4.3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

5.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6.1热力学循环过程。

7.1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7.2不可逆性的相互依存。

9.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9.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含义。

9.2热力学概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1.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2.掌握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等体、等压、等温过程中功、热量、热力学能改变的方法。

3.了解绝热过程,掌握热机循环过程的效率的简单计算。

4.了解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和不可逆过程的概念。

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达法,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本章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领会:准静态过程的定义。

2.功、热量、热力学能

领会:热量的概念,气体摩尔热容的概念,明确热容与过程有关的性质。

领会:准静态过程中的功。领会:热力学能的概念。

综合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综合应用:准静态过程中功、热量、热力学能増量计算方法,p-V图。

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简单应用:理想气体摩尔定容热容摩尔定压热容的公式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各种等值过程中功、热量、热力学能改变的计算

5.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识记:绝热方程=常量。

领会:绝热过程的含义。

领会:热机循环过程的定义及其特征。

简单应用:热机循环效率。

7.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识记: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识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实质和统计意义。

1.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1.3静电力叠加原理。

2.电场和电场强度半典

2.3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3.4利用高斯定理求电场强度。

4.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4.2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4.3电势能电势与电势差

5.1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5.2静电平衡导体的性质

6.2电场的能量。电场能量密度

1.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2.掌握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环路定理。了解导体与电场的相互影响。掌握有关真空中电容和电场能量的最基本知识。本章重点:高斯定理和电场强度的环路定理;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及计算。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静电的基本现象和规律识记:物质的电结构。

领会:会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静电的基本现象。

简单应用:会用库仓定律讨论和计算电荷受力的有关问题

识记: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综合应用:能运用电场强度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及对称性分析,计算点电荷系及具有电荷均匀分布的连续带电体的电场强度

识记:静电场电场线的特点。

领会:电场强度通量的概念及高斯定理的物理内涵。

单应用:电场强度通量的简单计算和运用。

综合应用:会用高斯定理计算电荷分布具有某些对称性的电场的电场强度。

识记: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势的表达式。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

领会:静电场电场强度的环路定理。电势与电势差的定义。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增量的关系。电势能和电势的关系。

综合应用:会由电势和电势差的定义、点电荷的电势和电势的叠加原理及对称性分析,计算点电荷系及电荷均匀分布的连续带电体的电势和电势差。

简单应用:会计算静电场力的功。

识记: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及电势分布的特点。

简单应用:会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等简单电容器的电容。

综合应用:会由电荷守恒定律、静电平衡条件及高斯定理分析、计算导体内、外的电场强度与电势。

简单应用:会计算电容器储存的能量。会计算简单情形下电场的能量密度和能量。

第六章  恒定电流的磁场

1.1电流密度。稳恒电场

2.1电流与磁场。磁的基本现象。

3.1毕奥-萨伐尔定律。真空磁导率。

3.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平面载流线圈的磁矩

4.1磁通量,磁感应线。

4.2磁场的高斯定理。

5.2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6.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6.2磁场对平面载流线圈的作用。

7.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7.2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1.理解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概念。掌握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计算方法。

2.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3.掌握磁场对载流导线和载流线圈的作用和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力及运动的规律。

本章重点: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安培环路定理、安培定律及其应用。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识记:导体中产生稳恒电流的条件。领会:电流密度和电源电动势的概念。

识记:磁的基本现象。电流的磁效应。领会: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毕奥-萨伐尔定律识记:载流线圈的磁矩。

综合应用:会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及磁场叠加原理计算简单形状的载流导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磁场的高斯定理识记:磁感应线的特点领会:磁场的高斯定理。简单应用:磁通量的计算。安培环路定理

综合应用:会用安培环路定理分析和计算某些特定分布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6.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简单应用:会判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方向并计算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所受的

综合应用;会用安培定律和力的叠加原理计算简单形状的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

7.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综合应用:会分析、计算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所受的洛伦兹力及其圆周运动。

1.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1.1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

2.1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制。

2.2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3.1感生电场和感生电动势。

3.2感生电场的性质。

4.1互感现象。互感电动势。互感。

4.2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自感。

5.1载流线圈的磁能。

5.2磁场的能量。磁能密度。

6.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简介

6.1位移电流。全电流的安培环路定理。

6.2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掌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3.理解自感和互感。掌握简单的互感和自感的计算。

4.掌握自感储能的计算,理解磁场的能量密度和磁场能量。

5.理解感生电场,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本章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识记: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条件。

综合应用:会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并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识记:感生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变化的关系。涡电流的产生。

领会: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洛伦兹力。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感生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感生电场与静电场的异同。

简单应用:会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生电动势的大小,并判断感生电动势的方向。

综合应用:会计算动生电动势的大小,并判断动生电动势的方向互感和自感

识记:互感与自感现象的产生。

简单应用:会计算简单情形下的互感和自感。

识记:磁场的能量密度。

5.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简介

识记:位移电流密度和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第四篇  振动、波动和波动光学

1.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

1.1简谐振动、简揩振动的运动学方程。

1.2振幅、频率和相位。

1.3简谐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2.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4.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条

1.理解简谐振动及描述简谐振动的方法。

2.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规律。

3.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本章重点:相位概念及简谐振动的基本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识记:简谐振动、描述简谐振动的三个特征量(振幅、频率、相位),其中特别注意相位。简谐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领会: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

简单应用:给出简谐振动的特征量能导出运动学方程或反之;给出运动初始条件。求出振幅和初相位。

2.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简单应用: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识记:简谐振动的动能、势能、总能及其特点。

4.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简单应用:能运用合成公式求出在什么条件下合振幅达最大值或最小值。

1.2波长、周期、频率与波速。

2.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

3.波的能量、波的能量密度断章八取

5.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は学的管

1.理解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方法。

3.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

4.掌握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本章重点:平面简谐波表达式,波的相干条件,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识记: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波长、波速、波的频率及其相互关系。

2.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

领会: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物理意义,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

简单应用:会求平面简谐波表达式,会计算沿波线两点间距离与相位差的关系。

3.波的能量波的能量密度

识记:波的能量、能量密度和能流。领会:波的能量与振动能量的比较。

5.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

识记:驻波的形成,波腹、波节、半波损失、驻波中各点的振动情况。

领会: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两波在相遇点干涉的必要条件。

简单应用:会计算两波干涉时,干涉极大和极小点的位置。

1.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

2.光程薄膜的等厚干涉

3.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1.了解光波是一种电磁波。

2.由原子或分子的发光特点理解普通光源是非相干光源。

3.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4.掌握计算明、暗条纹的光程差条件。

6.理解等厚干涉条纹的特征及实际中的应用,理解劈尖干涉,了解牛顿环。

7.理解光的衍射与单缝衍射明、暗条纹的角位置。

8.理解光栅衍射公式。

9.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理解马吕斯定律及布儒斯特定律,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本章重点:薄膜干涉明、暗纹的计算,单缝衍射明、暗纹的计算及光栅公式。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

识记:杨氏实验装置。几种获得相干光的方法。简单应用:相干条件、杨氏双缝干涉明、暗纹的计算。

2.光程、薄膜干涉、等厚干涉(劈尖)

识记:薄膜干涉现象。观察干涉条纹的装置。用劈尖干涉检验加工平面的不平度。

领会:光程的概念,薄膜干涉中两相干光光程差的分析,劈尖干涉条纹的特征。

简单应用:光程和光程差的计算,劈尖干涉的简单计算。

3.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识记:单缝夫琅不费衍射条纹的特点。

简单应用:能用单缝夫琅不费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光栅衍射,平面透射光栅

识记:比较光栅衍射条纹与单缝衍射条纹的异同。

简单应用:会用光栅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光的偏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

识记:光的横波特性,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特点。起偏和检偏的方法。

简单应用: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及其简单计算。

第十ー章狭义相对论基础

1.经典力学的时空观,伽俐略变换

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洛伦兹变换

3.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

4.狭义相对论动力学基础: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能量与动量的关系。

1.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2.了解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理解同时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

3.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年记本章重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能量与动量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识记: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识记:相对论的时空观。

简单应用:同时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

2.相对论动力学的主要结论

简单应用: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能量与动量的关系。

1..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

4.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电子行射实验

5.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式

1.了解光子概念,爱因斯坦方程,光的波粒二象性。

2.了解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

3.了解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不确定关系式本章重点:光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1.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识记: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领会:爱因斯坦方程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简单应用:能用爱因斯坦方程计算光电效应。

识记:光的波粒二象性。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

识记: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领会:量子化假设、定态、能级、能级跃迁。

简单应用:用氢原子能级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德布罗意假设、物质波、电子衍射实验

识记:物质波假设的公式。

识记:一维坐标与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式。

实验内容及实验考核要求

力学部分:1)长度和固体密度测量;2)重力加速度的测量;3)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4)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5)固体比热的测定;6)弹性模量的测量;7)固体膨胀系数的测量;8)谐振动的研究。

电磁学部分:1)电磁学基本仪器、电学元件伏安特性的测量:2)灵敏电流计的研究3用单臂电桥(也称惠斯登电桥)测电阻:4)学生式电位差计;5)磁场的测量:6)用定电流模拟静电场;7)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光学和近代物理:1)牛顿环实验;2)光栅实验;3)分光计实验:;4)迈克尔孙干涉实验:5)全息照相实验:6)夫兰克赫兹实验;7)光电效应实验。

由各地主考院校编写出相应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

由各地主考学校或委托有关的社 会助学单位根据本地实验条件规定考生由以上实验中选做79个实验。每次实验课内为3个小时的可选做7个实验;课内为2学时可选做9个实验。实验各部分大体可参照如下比例分配: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础知识、力学和热学实验3

光学及近代物理实验23

三、实验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础知识为必修,要求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

验数据的基本能力。具体内容如下:(1)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采用不确定度方法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误差进行评估。(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每个物理实验的要求大致与高等工科大学本科相同。由各地主考学校或助学单位的指导老师掌握。实验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

第三部分  相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制定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及其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制订的。其目的是理实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约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自学内容及其深广度,规定出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作图准,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物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吴王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自学要求中指明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

自学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自学要求中的内容是自学考试中考核的主要内容。自学要求中对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因此,在自学考试中将按自学要求中提出的掌握程度对基本内容进行考核

在自学要求中,对其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其表达用词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在各章的自学要求中都指明了基本内容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

四、关于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所组成。在自学考试命题中知识点就是考核点。因

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形式给出。

因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不同的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物理学科一般将能力界定为六个方面,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

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中普遍而广泛地采用矢量和微积分等高等数

学方法。一方面要能够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用数学语言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来进行推演和计算,另一方面要能够从数学的表达式中体会和挖掘丰富的物理内涵,分析运算结果,探索相应的物理结论。

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面对具体、实际的物理情境发现问题,并能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实验能力:能独立地完成“实验大纲”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利用正确的误差理论及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決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而我国的自学考试工作者和有关教育测量专家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套用于自学考试的四层次的认知目标分类法,称为认知能力层次,或认知层次,表示为:识记(I)、领会(Ⅱ)、简单应用(Ⅲ)、综合应用(IV)。这四个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它们之间是递升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结合物理学科的能力划分,我们将四个认知层次表述为:

识记(I)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物理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定理、定律、表达式、公式、原理、重要结论、方法及特征、特点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释或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还可运用本课程中的少量知识点,利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计算、绘图和分析等。

综合应用(IV)要求考生能够面对具体、实际的物理情境发现问题,并能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必要时会用简单的微积分和矢量方法解決问题,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如分析、计算、绘图和论证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认知层次的高低不是一个概念。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指思维过程的复杂程度和数学处理的繁简与技巧,而能力层次的要求是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度和对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各个认知层次中,都有不同难度的试题。

1.本课程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系完整,并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对自学考试者有一定的难度。应考者应从思想上认识本门课程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及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物理学的生动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兴趣,同时要下决心准备付出相当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得物理学的系统知识。

2.要注意重点内容与一般知识学习相互结合,在广泛了解、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形成系统化的基本知识结构,以便于记忆,有利于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为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考者要注意的是如何从基本事实、典型现象、实验结果形成概念和规律,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背景、思路和方法,注意总结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避免死记硬背或简单套用公式。

4.对于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建议在学习本课程时,进行及时复习。

5.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表述,应注意学习科学语言的简洁性和严格性,这样就易于掌握数学公式的定量表述及其科学意义。应当记住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提要所列出的主要公式。

6.独立完成一些典型习题,是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一环,也是准备考试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克服困难,力求独立完成作业,方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1.社会助学的目的是帮助考生系统地学习本门课程,达到课程大钢规定的各项要求。要熟知考试大纲对本课程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准确理解对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认知层次和考核要求,并在辅导过程中帮助考生掌握这些要求,不要随意增删内容和提高或降低要求。

2.要引导考生着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全面提高考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培养考生的科学素质。不应仅仅把通过考试作为辅导的唯一目的。

3.社会助学辅导可参考本大纲所列的自学教材循序渐进。

七、关于命题考试的规定

1.考试采用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时允许携带无存储功能的简易计算器及作图工具(三角板、圆规、直尺等),用蓝或黑色圆珠笔或钢笔作答。

2.本大纲各章所列考核知识点所规定的内容均属命题考试内容。命题时应注意试题的覆盖面,在一份试题中按章计算的覆盖面不低于80%,要突出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力学和电磁学所占分数比例大约为50%。

3.合理安排试题以满足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在一份试卷中四种认知层次所占的分数比例约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15%。

4.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将试题按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这四种难度的试题所占分数比例按顺序分别约为3:4:2:1

5.本课程命题考试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四选一)、填空题、简单计算题、计算题(包括必要的作图)、分析计算题等。

6.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达到60分者为及格,及格者得5学分,待考生获得有关实验的合格成绩后,可再得1学分,考生获得6学分后,才可获得本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

大学物理知识点、公式整理

1. 三个概念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2. 四个物理量 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已知运动方程,求质点的状态——微分

已知质点的状态,求运动方程——积分

下载文档原格式(PDF原格式,共12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运动学公式中正、负号的规定

(1)除时间t外,xv0va均为矢量,所以需要确定正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当v00时,一般以加速度a的方向为正方向。

(2)五个物理量tv0vax必须针对同一过程。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1T末、2T末、3T……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1∶2∶3∶…∶n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位移的比为:

xxx∶…∶xN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方法技巧: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常用的六法

两类特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类运动和双向可逆类运动

指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

如沿光滑斜面上滑的小球,到最高点后仍能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故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式,但必须注意xva等矢量的正负号及物理意义

解答刹车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1)先确定刹车时间。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小为零所用时间为t0,则刹车时间为(a表示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v0表示汽车刹车的初速度)

(2)将题中所给的已知时间tt0比较。若t0较大,则在直接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t;若t较大,则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t0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处理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是v00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公式和推论方法全部适用。

2.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处理方法

(1)分段法: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

(2)全程法: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

如图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AB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最高点除外)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图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图线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图线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增大的运动

图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表示质点做匀变速运动

图线表示质点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图线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运动

交点表示此时三个质点相遇

交点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速度

交点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加速度

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为x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

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表示t1时刻质点加速度为a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

1.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二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可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常见情形: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

(2)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AxBx0,且vAvB

1.牢记一个思维流程

2.掌握三种分析方法

应用运动学公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列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及其关系方程,再求解。

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在这里,常用到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等。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线。位移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速度图线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

1.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n=。

2.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逐差法:根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求出,,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

(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描点得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计时点和计数点的比较

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实际点,两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计数点是人们根据需要按一定的个数选择的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由选择的个数而定,如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和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间间隔都是0.1s

2.纸带上相邻的两点的时间间隔均相同,速度越大,纸带上的计数点越稀疏。

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加速度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