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重2.5kg,滑车速度8.6m每秒,物体在滑车上滑行16m停止,求摩擦力?

鼓励EURO-NCAP测试时,主机厂到现场监督,如果主机厂觉得测试过程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请与测试人员讲,但不能直接去改变影响试验的参数、假人、测试环境等;EURO-NCAP有义务对提出的疑义做出回应,如果两方存在争议,将由EURO-NCAP秘书处进行裁决。如果试验室怀疑主机厂试图干扰试验,试验室有权要求人员离开。

鼓励EURO-NCAP测试时,主机厂到现场监督,如果主机厂觉得测试过程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请与测试人员讲,但不能直接去改变影响试验的参数、假人、测试环境等;EURO-NCAP有义务对提出的疑义做出回应,如果两方存在争议,将由EURO-NCAP秘书处进行裁决。如果试验室怀疑主机厂试图干扰试验,试验室有权要求人员离开。

a、油箱容积由车辆使用手册来确定;
b、放掉油箱里的油,然后运行车辆到停止;
c、往邮箱里装满燃油,或100%油时同等质量的水或其他填充物(这里与侧面碰撞不同,侧面碰撞是90%的同等质量);
d、将机油、防冻液、雨刮水、刹车液等液体加装到允许的最大刻度;
e、确保备胎、随车工具都在车上,其它非随车物品全部清除;
f、确保车辆所有轮胎处于半载状态下的胎压(按说明书);
g、测量、记录前后轴的重量,相加的总重量作为整备质量;
H、测量、记录四个车轮的轮缘高度;
1.2额定货物和行李质量
满载质量减去整备质量和额定载人质量,额定载人质量等于额定乘员乘以68kg,满载质量在使用手册或发动机舱铭牌上。

a、将前排座椅前后调节到中间位置,如果中间位置不能锁止,则调节到往后一齿位置;
b、放置与Worldsid 50th 男性相当的假人的质量在前排座椅上(75kg);
c、在后备箱放等重额定货物和行李质量的配重,如果额定货物和行李质量小于136kg,那么配种136kg,配重应该均匀分布,如果不能均匀分布,就将质量集中在行李箱中心;
d、前后推动车辆,让轮胎和悬架适应配重,测量轴荷记录为“参考轴载荷”,总重量记录为“参考载荷”(侧面碰撞有儿童假人配重,柱碰撞没有);
e、移除配重块和假人。
2.1使用一套具有三维坐标测量功能的仪器测量车辆并做好标记;
2.2碰撞参考线是指一个通过假人头部质心的竖直平面与驾驶员侧车体形成的线,该平面与车辆纵向中心线程75度角;

2.3在车辆外表面标记碰撞参考线,从车顶一直都门槛;
2.4用颜色异于车体的胶带,沿着标记点贴在车上,用于评估侧柱与车体的撞击位置。

在车辆准备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让引擎随着电池一起打开或任何点爆装置被断开,如果气囊灯被点亮,要对气囊点爆装置进行重置。这就要求主机厂提供操作指南。
a、移除行李箱里的地毯、备胎和其它随车工具,只有在备胎不影响碰撞性能时才能将其移除;
b、确定电源是连通的,检查气囊灯是正常的;
c、安装数据采集系统及相关的线缆、电池等到后备箱;
d、在行李箱中配重“行李质量”相同的配重块;
e、放置与Worldsid 50th 男性相当的假人在驾驶员座椅上(75kg);
f、测量轴荷和总重,与参考质量进行对比;
g、测量的总质量应该在参考质量的1%内,各轴的质量应该在参考载荷的5%范围内或在20kg范围内;如果不满足,需要在车上增加或减除不影响车体结构的配重,可以通过调节油箱填充物来满足配重;所有额外加的重量都要牢固的与车连接。

h、对于纯电动车如果质量不能满足在参考质量的25kg范围内,那么在2%的范围内也可以接受;
b、关于 IR Tracc(胸部位移传感器)的详细介绍见TB017
c、任何部分超过其评价值的低性能值,需要重新标定
d、任何部位损坏更换后需要重新标定
e、假人标定证书作为试验报告的一部分
f、主机厂没有权获得碰撞设备的详细情况,也不能影响碰撞假人和设备的选择。

a、假人温度应该在20.6度~22.2度之间
b、使用前假人要在1个小时前获得以上温度,并一直侵泡在以上温度里
c、试验前至少5小时就要开始测试温度,每次测试间隔不超过10分钟,快试验前测试温度时不超过5分钟测量一次
d、假人非撞击侧安装车载温度传感器
e、记录的假人温度作为报告的一部分
a、至少试验前5小时就要浸泡在要求的温度内
b、设置假人肩膀螺栓到1~1g的支持力
c、调节假人腿上可调节的螺栓以获得1~2g的支持力
d、设置假人关节应尽可能靠近试验,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
e、关节设置后假人要一直保持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

a、头部红色,头部几何中心橙色,肩膀手臂蓝色,第二根胸部肋骨绿色,第三个胸部肋骨红色,第一根腹部肋骨蓝色,第二根腹部肋骨绿色,骨盆橙色。
b、胶带尺寸:头部质心100mm正方形;手臂25mm*150mm,从肩膀螺栓处开始贴;肋骨25mm*150mm,从能达到的最后位置开始;骨盆中心50mm*100mm。
a、试验后立即检查假人是否损坏
b、任何撕裂或损坏都要记录,下次试验前要进行标定
c、试验后检查螺栓是否有松动
所有的仪器都要在有效标定期内(一年标定一次),传感器的量程要满足要求。量程也不能太大,测试中超过量程的话传感器必须重新标定。传感器的使用应该满足SAE J211(2007)。
位置 测量参数 量程 通道
在车体B柱位置测量Y方向的加速度,去除地毯和必要的内饰,传感器安装在门槛梁上,水平方向角度在5度以内,同时测量移动滑车的加速度。
位置 测量参数 量程 通道
a、座椅靠背角调节到主机厂设计角度或23度
c、头枕前后和高度都调节到中间位置,如果与头干涉,调节到最后位置
d、方向盘调节到最上最外位置
e、后排座椅前后调节到最后位置
f、后排座椅靠背角调节到设计位置或25度
g、后排座椅朝向调节到向前方向
h、后排座椅头枕调节到设计位置,没有设计位置高度调节到中间位置或中间往下最近锁止位置,前后调节到中间位置
i、前排座椅扶手调节到最低位置,如果假人不允许,则向上调节到水平位置
j、后排座椅扶手调节到收起位置
m、驻车制动处于工作状态
o、天窗和顶棚关闭或完全升起
q、后视镜调教到使用位置
r、安全带固定点调节到为50假人设计的位置,如果没有设计位置调节到中间位置,中间没有锁止位置调节到中间往上最近锁止位置
s、除座椅前后上下调节,其它未提到部分调节到中间位置或往后、往外、往下最近锁止位置。
a、调节座椅腰托到最低或收起或放掉气体位置
b、座椅提供的其他附加支撑调节到最低或展开位置
d、腿部支撑调节到最后位置
e、所有可调节踏板调节到最前位置
a、在坐垫的后侧定义和标记一个参考点SRP1(座椅中线)
b、如果坐垫倾角可调,在SRP1前至少300mm处再标记一个点SPR2,连接两个点画一条线
c、找出并标记座椅中心线
d、前排座椅是长条式座椅,由方向盘中心面和坐垫上表面确定纵向中心线
a、将座椅参考点SRP1调节到最高位置
b、调节座椅参考点SRP1到最后位置
c、确定和记录坐垫倾角,将坐垫倾角调节到中间位置
d、调节到座椅参考点SRP1到最低位置,记录此时的SRP1的X向坐标(确保测试的座椅在最后位置)
e、调节参考点SRP1到最前位置,记录此时的X向坐标
f、测量和记录中间位置往后20mm的位置
g、调节参考点SRP1到f标记的位置或往后最近的锁止位置
h、如果上一步调节时,坐垫倾角被调节了是允许的
i、记录座椅参考点SRP1的最终位置
j、乘员侧座椅调节到与驾驶员侧一致,做不到时尽可能一致
5.4调节方向盘到最上位置,给假人腿和胸部让出位置
5.5后排座椅前后调节到最后位置,靠背角与ODB试验位置一致
使用SAE J826描述的H点测量装置测量座椅H点
如果座椅是新的,从来没有被坐过,那需要一个75公斤正负十公斤的人坐两次,每次一分钟,座椅应该放在试验要求的温湿度下至少一个小时。
a、设置座椅到主机厂设计位置或23度,正负1度;
b、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座椅设置到相同位置;
c、座椅上铺一块棉布,棉布不能绷着;
d、放置H点测量装置中心线与座椅中心线重合;
e、将H点测量装置小腿放在50百分位(418mm),大腿放置在10百分位(408mm);
f、装上H点测量装置的小腿,使T-bar水平;
g、右脚放在油门踏板上,脚跟尽可能往前;
h、左脚放在与右脚对称的位置,脚掌在搁脚区地板上;
i、放置小腿和大腿配重块;
j、将H点测量装置背板前倾,拉离座椅靠背;
k、让装置往回滑动,直到与座椅靠背接触;
l、在装置臀部位置施加100N往座椅靠背方向的力两次;
m、把H点测量装置背板放回座椅靠背上;
o、交替放置胸部配重块;
p、往前倾斜H点测量装置背板,扶住Tbar,5度范围内左右摇晃装置,摇动期间,不能束缚脚的运动;
q、重新放置脚,左右交替抬起脚后放下,脚跟与地板接触,右脚与油门踏板接触;
r、调节H点测量装置水平;
s、调节靠背到设计角度或23度,保持背板与靠背接触,测量靠背角;
t、如果测量的座椅靠背角目标正负1度角度范围内,那么取下胸部、臀部配重块,调节座椅靠背角度后,重新测量;
u、测量记录H点坐标。
7、侧气帘头部保护区域
通过05女性假人和95男性假人的头部质心位置来确定头部保护区域,首先确定A/B/C/D四个点。
对于前排座椅,H-point(X)是指50假人的H点:
5 百分位女性假人头部 CoG:
95 百分位男性假人头部 CoG:
座椅水平方向行程(5%-50%)是指厂家为05和95假人的设计位置,由厂家提供

在车辆撞击侧内部和非撞击侧外部标记保护区域:

a、试验要在假人坐到座椅上两个小时内进行试验;假人也不能在车内过夜;
b、如果非要假人在车内超过2小时,需要在座椅和假人之间垫一块胶合板,避免那种现实中不会出现的变形;
8.2假人H点定位(假人H点在座椅H点前20mm位置)
a、将座椅调节到最后位置,方便假人放置;
b、将假人中心线与座椅中心线重合,假人靠在座椅上;
c、施加一个前后和横向的力,让假人骨盆与靠背接触;
d、确保骨盆位置稳定且可重复,确保整个骨盆与坐垫接触;
e、确保腹部肋骨在骨盆肌肉内,且不能高于骨盆肌肉;
f、往前移动座椅和假人,使得座椅位置到达座椅测量时定下的位置,如果假人与IP干涉,那么调节到膝盖与IP距离5mm的位置,然后重新定义座椅H点;
g、确保座椅H点在目标位置的正负10mm内,如果不在范围内,往后或往前推假人,如果确实达不到,那么记录此时座椅参考点和假人H点;
h、在不移动大腿的前提下往前移动右小腿,脚与油门踏板接触,脚跟放在地板上;如果脚不能放到油门踏板上,那么保持脚与小腿垂直,脚跟还是要与地板接触;
i、在大腿不抬离坐垫的前提下前伸左小腿,踩在歇脚板上,没有歇脚板那放在地板上,脚跟与地板接触;如果小腿与IP干涉往后移动,直到小腿与坐垫距离5mm,如果没有脚踝,那么保持脚和小腿垂直,脚跟在地板上;
j、调节假人H点到目标值正负10mm内,优先满足X坐标。
a、调节肋骨倾角与设计值一致;
b、如果肋骨没有设计角度的,座椅在23度正负一度,那么调节胸部到-2度正负1度范围;
c、如果肋骨没有设计角度,座椅不在23度正负一度范围,那么不对胸部角度进行调整;
d、调整颈部使得假人头部水平,范围是正负1度;
a、在不移动大腿的前提下往前移动右小腿,脚与油门踏板接触,脚跟放在地板上;如果没有脚踝,脚不能放平到油门踏板上,保持脚与小腿垂直,脚跟还是要与地板接触;在不动大腿的前提下前伸左小腿,踩在歇脚板上,没有歇脚板那放在地板上,脚跟与地板接触;如果小腿与IP干涉往后移动,直到小腿与坐垫距离5mm,如果没有脚踝,那么保持脚和小腿垂直,脚跟在地板上;
b、没有特别定义膝部空间,但是优先满足以下的要求;
c、 优先满足5mm的距离,膝部与转向锁壳,腿和中控箱;
d、保持脚和脚踝稳定;
e、腿尽可能的与车辆中矢面平行;
调节手臂到最上位置往下一齿,也就是肋骨角度与手臂呈32度角;
a、安全带高度调节器放在为50th假人设计的位置,如果没有设计位置,放在中间锁止位置或中间往上的最近锁止位置;
b、小心的将安全带穿过假人锁好;
c、移除腰带间隙,腰带自然放置,移除间隙时力量不要太大,按正常开车时正常的力;
d、将手指放在胸骨同一高度的安全带后,往前拉安全带,然后让其自然缩回,如此三次;
e、如果安全带与颈部干涉或超过了肩膀调节螺栓,那么往下调节高度调节器;
f、反复尝试,直到安全带位置合适;
g、记录最终的肩带位置,同时在D环处做标记,保证在试验准备过程中安全带始终保持在该位置;
h、测量记录鼻子到安全带胸带竖直距离;
i测量记录安全带胸带到车门的水平距离;‘
j、假人定好后测量和记录假人位置,确定碰撞位置。
假人定位完成后进行以下空间测量
B 下巴到挡风玻璃粘结处
D 胸口到方向盘中心的水平距离
E H点到门框水平距离
F H点到门框竖直距离
G 膝部到地板竖直距离
H 头到车窗玻璃水平距离
J 肩膀到车窗玻璃水平距离
N 安全带织带到车门水平距离

9.2移动滑车和碰撞柱
a、一个能够加速车辆的滑车需要使用,移动滑车要足够大,以便车辆在时允许有1m的纵向移动距离和旋转空间;
b、尽可能的降低车轮和移动滑车之间的摩擦力,一般采用两片聚乙烯的垫片在每个车轮底下;
c、为了避免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应该在距离碰撞点10米处就要达到碰撞速度,同时在5米的距离位置才能释放车辆;
d、碰撞后80ms后,移动滑车的减速缓冲装置才能起作用;
e、推荐给移动滑车加装一个紧急制动装置;
f、碰撞柱的最低点不得高于轮胎最低点102mm,碰撞撞最高点至少高出车辆最高点100mm
g、碰撞柱直径在254 ±3mm范围内,在碰撞开始开始后100ms内车辆不得与出碰撞柱外的其他支撑部位接触;
h、在碰撞柱中心作一条标记,以便评价车辆碰撞位置。
安装数据采集系统,用触发开关来确定0时刻,使用20KHZ采样频率,也可以选10KHZ。设备要满足SAE J211要求。
钥匙放在on档,确保安全气囊灯没有报警。
如果车辆安装了必须要引擎发动才能起作用的系统,按主机厂规定运行发动机。
a、尽可能的靠近碰撞点测量撞击速度
b、记录实际碰撞速度,目标速度32公里正负0.5公里
c、给车辆加速阶段,加速度不得超过1.5米每平方秒
a、碰撞初始时刻,碰撞车辆的中心线应该与移动方向程75° ± 3°
b、车辆碰撞参考线要对准,碰撞柱中心线,偏差范围不超过车辆参考线前后25mm的平面(与纵向中心面垂直)
c、在碰撞柱中心线上装一个小铆钉

d、要特别注意的是车辆与碰撞柱第一接触点(触发开关位置),并不在经过碰撞柱中心面与车辆运动方向平行的面上。
a、碰撞过程中任何车门不得开启,包括后备箱和移动车顶,如果门有开启,要拍照记录下来,并体现在报告中
b、试验一结束就要在碰撞侧车门把手上粘贴胶带,测量门缝距离,目的是防止检查过程中不经意打开了车门
c、检查分碰撞侧的前后车门,确定没有锁住,用手打开车门,如果用手打不开,要记录下来;
a、先尝试不移动座椅移除假人
b、如果移不动,那调节靠背后再移
c、如果还移不动,那么可以前后移动,或移除转向系统
d、如果还是不得行,那么就采取破坏措施。
11.3侧气帘头部保护效果评估
a、时候展开非碰撞侧的侧气帘进行评估,如果两侧的侧气帘不是对称的,那么两侧都要评估
b、给气囊充气动主机厂要求的气压
c、用激光投影试验前确定好的头部保护区域

d、对于seat mounted基于评估的保护区域,往前95mm,往后90mm,往上120mm,往下115mm来画区域(这里和侧气帘不一样)
e、如果seat mounted画不了区域,那主机厂要提供内部图纸(这里是指气帘不在车顶,而是安装在座椅上)
f、评估保护区域,检查和记录缝纫区
12.1如果没有侧面头部保护系统,将不进行侧面柱碰撞试验,该项试验评分按0分计算;
12.2如果主机厂提供的头部保护装置不是气囊,那么主机厂要提供头部保护装置能保护头部的证据,至少是原理;
12.3评分分为四个区,头、胸、腹部和骨盆,每个区域最高分是4分;
12.4一个区域有多个指标时,取最低分那个指标。对于修正扣分没有限制。四个评价区域都设有capping limit;
EURO-NCAP侧碰和侧柱碰评价指标
侧柱碰头部不能有硬接触
肩膀横向力Fy大于等于3KN,胸部直接0分。
胸部VC大于等于1.0,胸部0分。
腹部VC大于等于1.0,腹部0分。
如果车辆不能提供前后排一体的有效头部保护,直接扣4分。对于后排空间有限的车辆,允许前后排头部保护装置分开,每排头部保护按最高两分来扣,最多扣4分。不能提供有效保护定义如下:
头部保护装置必须满足覆盖足够的区域,否则扣分,如果有第三排座椅,那么第三排座椅也要评估,除非第三排座椅不能坐成年人。如果两侧头部保护装置不对称,那么两侧都要评估,取最恶劣边为评分结果。

气帘还要覆盖汽车的整个侧面玻璃部分,否则扣分;非充气区域间的接缝宽度不超过 15mm,否则扣分;非充气区域的直径(或等效面积)不大于 50mm或最大直径加最下直径不大于100mm,否则扣分。
任何气囊没有按设计的方式充分展开,相应的部位将被扣1分。比如侧气帘被认为没有正确展开,那么侧碰驾驶员头部将被扣1分。如果气囊的展开影响多个部位,那么每个部位都要扣分。比如设计来保护头部及胸部,那么头部和胸部将被各扣一分;侧碰和侧柱碰都要被扣分。即使气囊不是设计来保护侧柱碰的,不正确展开也会被扣分,比如膝部气囊不正确展开,对应的骨盆要扣分。前碰气囊不正确展开,是不允许进行Knee

井下作业施工工序质量标准汇编

1.1 井架各部配件齐全完好

1.2 井架各部无变形、锈蚀、破损,凡被损伤的井架不准用于重负荷拔钻。

1.3天车轮、轴、井架大腿支绞应转动灵活,配件齐全。

1.4.1井架基础规范: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1.4.2井架基础予制标准

2.1井架基础必须用水泥、砂、石及钢筋予制。

2.2予制基础的水泥浆成份比例为:水泥:砂:碎石=1:3:5

1.4.3井架基础安装标准

1.4.3.1安装井架基础的地基,必须清除地表松土、泥浆、杂物,并予平

整。安放活基础时,必须并列牢固,与地表接触面要平稳可靠,其

1.4.3.2地表松软而井深超过2500m,或大钩负荷超过50t者,应打死基础,

1.4.3.3井架安装标准: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1.4.4井架地锚及安装标准

1.4.4.2予制地锚的水泥浆成份比例为:水泥:砂::碎石=1:3:5

1.4.4.5地锚坑位置:见〈“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

1.4.4.6用7/8″钢丝绳将地锚绑牢,并用三个绳卡将绳头卡死,绳卡距离

不少于150-200mm。地锚绳长不少于8m,并用沥青防腐处理。

1.4.4.7将地锚放入地锚坑后,应冲填石块,并以土掩埋压实,必要时应

1.4.5井架安装标准

1.4.5.1井架立起后,天车与井口中心最大偏差≤8—10mm。井架支绞至井

口的距离必须符合“井下作业技术操作规程”附图Ⅰ和Ⅱ的要求。

1.4.5.2井架绷绳规格标准:使用5/8″钢丝绳。

1.4.5.3井架绷绳不准有断丝断肢、锈蚀变形。

1.4.5.4绷绳、法兰螺丝要配齐装好,法兰螺丝转动灵活,丝扣无损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车下滑实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