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能测试可以加快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

    一、金融IT:三重因素驱动的长期优质赛道

    一、金融IT行业发展分析:金融IT是金融科技的一个细分行业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根据原生背景和模式不同,我们把金融科技市场玩家分成四类,即金融IT公司、科技生态公司、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1)金融IT公司,通过服务外包或者技术输出的形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化的产品或服务;2)科技生态公司,依托互联网平台切入金融服务领域;3)新型金融服务公司,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或者差异化的客户定位切入到某一特定的金融服务领域;4)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子公司,从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发育而来,以对内服务为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先发优势明显,进入壁垒高、客户黏性强、偏定制化是行业主要特点。金融机构在筛选金融IT厂商时,对后者的信誉、项目经历、双方的历史合作等极其看重,因此该行业进入壁垒极高。同时由于金融IT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的改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且系统的运维保障又依赖于跟金融IT厂商的长期、持续地互动与合作,因此双方合作一旦达成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更换供应商,对核心系统供应商更是如此,国外巨头如FIS跟客户的合作时间可长达30年以上,客户黏性极强。此外,由于金融机构需求不一,产品难以标准化,尤其是核心业务系统更需适配客户需求,因此定制化是整个行业的鲜明特征之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按照下游客户类型不同,金融IT大致可分为银行IT、证券IT以及保险IT。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近年来大资管(包括基金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等)概念深入人心,随着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资管IT也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细分领域。国际上一般将资管IT、财管IT、经纪IT等归类为资本市场IT,部分国内机构(如恒生电子)也开始使用的同样的分类方法,但两者(资本市场IT及证券IT)内涵相差无几,因此也不做区分。从盈利和市值两个维度看,恒生电子为金融IT领域绝对的龙头。

金融IT各细分领域上市及拟上市公司分布(按盈利及市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外金融IT均以银行IT为主。预测,到2021年全球金融机构IT支出中约60%为银行IT支出,资本市场IT支出与保险IT支出两者相当。国内银行IT支出占比相比国际平均水平更高,主要是由于银行支付能力更强、信息化起步更早。2014年中国银行业IT支出占整个金融业IT支出的比重约79%。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IT以及保险IT支出的快速发展,银行IT占比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然占据绝大部分份额。

2022E全球金融业IT支出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金融业IT支出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解决方案市场基本延续上述IT支出结构。国外金融IT市场相对成熟,各细分领域解决方案市场占比基本一致,因此整体而言国外金融IT解决方案市场结构跟IT支出结构一致。国内情况略有不同,三大领域中证券IT相对更依赖于外部厂商,因此解决方案市场占IT支出比重较高。2017年国内金融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500亿,其中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占67%,证券IT约占20%,保险IT约占13%。

2021E全球金融业IT解决方案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金融业IT解决方案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金融IT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细分行业,按照下游客户类型不同,金融IT大致可分为银行IT、证券IT以及保险IT。

    近年来,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对自身精细化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资以保持服务效率,银行IT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科学探索从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社会向高效智能社会演进。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一变革,各个国家、地区争相调整发展战略,谋划前瞻布局,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抢占发展先机。

未来十年是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宁波以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为战略抉择,夯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抢占发展制高点,与杭州唱好“双城记”,加快把宁波打造成全省“一体两翼”的丰满强劲一翼,助推宁波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宁波智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与重点内容,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进行编制,是指导未来十年宁波发展智能经济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域,规划期限为年。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加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经济的发展,多次强调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而智能经济则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最重要的引领性经济形态。

智能经济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深入应用为主要内容,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要形式,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革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智能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集成性。智能经济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和多种应用方案的集成,形成“传统一二三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三维应用体系,实现技术和应用高效统一。二是融合性。智能经济是在万物互联的条件下,智能技术渗透进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和社会方方面面,形成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的装备、产品和服务,突破产业、时间、空间限制。同时,各生产要素的智能化改善又反作用于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融合循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兼容发展。三是引领性。智能经济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经济发生裂变连锁反应的潜力巨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呈几何倍数级膨胀增长,带动其他生产、服务向更高水平跃升,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四是可持续性。智能经济是在IT时代转入DT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对土地、环境等传统资源的过度依赖,进而实现经济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经济发展趋势

1.人类社会加速向智能社会转变,智能经济成为各国谋划前瞻布局的重点

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激活新经济的实力。产品、机器、人依托互联互通的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供应商协同网络应运而生。工业发展正在向工业4.0迈进,人类社会也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与服务方式全面向智能化方向转变。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在更大范围催生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新经济高端形态,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端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战略、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发展战略等都致力于把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将智能经济作为培育焦点,抢占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2.“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的企业成长方式,成为智能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的重要路径

新经济时代,智能经济作为一种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经济形态,将成为新想法、新模式涌现的集中领域。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大量变革式创业创新将在智能经济领域快速兴起,量大面广的数据资源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出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对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能力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分水岭,新兴企业的成长路径明显区别于传统企业,转变为“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未来,智能经济呈现出的将会是由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催生一批变革式创业,生成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主体,进而推动智能经济各环节发生连锁反应,实现爆发式增长。

3.“跨界融合”趋势明显,从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智能经济新生态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迈进,进而实现“万务互联”,产业互联网呼之欲出。同时大量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迭代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转变,产业边界进一步被打破,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融合。能够链接上下游、供需端的平台型组织成为产业网络的关键要素,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兴起,垄断型平台与依托型群体的社会关系不断演化,形成新的组织关系。社会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新业态招商、科技招商、平台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成为新产业生成的重要手段,将共同营造促进智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圈。智能经济作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的全新经济形态,更体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由智能技术到智能应用,再由智能应用到智能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智能生态圈。

4.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并重,智能产品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智能经济的核心内容

智能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一维:传统工业生产)、信息经济(二维:传统工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具有“传统工业生产+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三维形态,其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三维的智能经济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牵引,从想法、模式、技术、品牌、业态等创新带动全产业、全领域的创新。未来,智能经济发展动能将突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等一批核心智能技术,培育智能制造、无人机、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远程智能医疗等一批新业态,打造有影响力的新科技产业,实现从微观企业创新延伸至中观的产业创新,最后形成区域的全方位创新,助推智能经济发展。

1.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智能经济具有知识密集爆发的引领性、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融合性、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泛在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变革性,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引擎。在智能技术发展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期,谁能在发展智能经济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宁波必须抓住时代机遇,着手谋划战略定位,积极布局智能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是宁波面向未来、走向全球,开辟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抉择。

2.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地方实践经验的具体行动

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驱动等多个国家战略,对智能经济相关重点领域展开布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宁波等中心城市要依托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而智能经济正是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重要代表。宁波发展智能经济契合国家战略布局,符合国家对宁波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利于发挥宁波的产业技术优势、“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对于率先推进国家各大战略任务在地方的细化落实,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推动宁波尽早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唱好“双城记”,服务浙江经济“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当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寻求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具体路径。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深圳提前布局并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杭州积极发展信息经济。宁波必须突出核心优势,聚焦战略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弯道超车、异军突起。宁波市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备,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智能产业初具规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较好,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港口经济实力雄厚,对外开放交流活跃,发展智能经济符合宁波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宁波综合竞争力,助推宁波尽早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服务浙江经济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推动浙江在新经济领域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宁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16年,宁波专门出台《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指出未来宁波经济重点补齐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民生服务等六大短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宁波要实施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六化协同”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宁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补短板创优势,促进“六化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发展智能经济有利于在生产生活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精准供给,避免过剩产能、降低库存成本,优化产业存量结构。另一方面,发展智能经济将加速产业形态、产业链协作模式、生产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在增量上为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宁波市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海陆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亿元,人均GDP达到10.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60元,财政总收入2145.8亿元,全市口岸进出口总额11666亿元,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9.2亿吨,整体发展水平上处于全国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完备三次产业比为3.6:49.6:46.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稳步发展,物流、贸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16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85.84,居浙江省第二位。行业典型应用方案广泛推广,建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云、纺织服装云、家电创新云等面向重点行业的新型工业云服务平台。“互联网+”新模式快速应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上下游协同制造、网络定向营销、众创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机器换人”广泛开展。全市多数产业和企业正在探索向智能制造转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初步呈现。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R&D投入19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为2.4%。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88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04家,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市授权专利4079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669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0%。

2.智能经济相关产业基础扎实

宁波发展智能经济产业基础扎实,行业门类齐全,优质企业较多,形成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及以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家居、时尚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2016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80亿元,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以及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出海天精工、均胜普瑞、慈星集团、菲仕电机、柏同机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占全省产值的1/4,研发出智能空调、智能水电表、智能厨电、智能家居、智能保险箱、汽车电子等一批智能产品。拥有近2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其中,舜宇集团和均胜电子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产值均超过13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亿元,在手机应用软件、石化行业软件、电力行业软件、医疗软件等领域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理工监测、东海蓝帆、东蓝数码、金唐软件、TCL移动通讯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拥有企业数超过350家,涌现出柯力传感、中车时代传感、诺可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宁波正逐步成为国内物联网器件和设备生产的重要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提升,形成了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制造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拥有康强电子、比亚迪半导体、江丰电子、金瑞泓科技等龙头企业,多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宁波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海上丝路指数”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中青华云、云朵网络、数方技术等大数据开发和服务企业快速成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025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70亿元,甬商所、中塑在线等垂直电商平台不断壮大,浙江商帮、世贸通、跨境购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迅速。

3.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第一个系统部署发展智慧城市的城市,宁波经过多年的建设,总体成效显著。智能物流稳步发展。积极推进智慧物流“1+7”公共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以广泛服务于企业。全面探索智慧物流运营新模式,带动引领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相继开展20多项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涉及平台服务、集装箱运输、危化品运输、零担货运、仓储管理等物流产业各个领域。智能民生便捷高效。智慧健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远程会诊等应用不断拓展,国内首家云医院成功上线。智慧交通统筹推进交通动态感知、资源共享、指挥管理、社会服务等功能,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自行车等立体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智慧教育开放资源广受欢迎。智能社会治理逐步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环保、公共安全、信用服务等社会各领域的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宁波在环保、国土、规划、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智能应用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物联网试点应用广泛开展。宁波被列为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区域,理工监测的“基于物联网的能效管理系统”、国际物流的“口岸物流全程智能化监控服务平台”、精诚仪表的“智慧水务管理大数据云平台”、合和杰斯卡的“GXG智慧物联网系统”等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示范。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市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5000G,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带宽达到140G,光网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城区和农村平均接入能力分别达50Mbps和20Mbps。“无线城市”成效显著,“iNingbo”基本实现了县级及以上中心城区主要公共场所WiFi覆盖和免费使用。

宁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发展众创空间,集众智、汇众力,搭平台、优服务,使全市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截至2016年,全市累计授牌成立了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共53家,形成了综合性众创空间与专业性创客服务中心互补的发展模式。建成了国内首个众创空间综合体以及全省首个创新设计众创空间,登记在册的创客达到5300多名,创业导师600多人,众创、众筹、众包在宁波渐成常态。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引进3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97个高端创业创新团队。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达9010家,创新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在探索发展智能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体制机制优势。宁波是国内较早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体制、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城市,积极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差别化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各类体制机制创新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同时,宁波注重发挥试点对全局改革的突破、示范、带动作用。宁波也是全国第一个系统部署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智能装备、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众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对于促进智能经济快速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以来,宁波又获得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并正在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当前,宁波发展智能经济在具备较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比较紧迫的问题。

1.智能经济的统筹推进有待加强

智能经济顶层设计仍需谋划。政府亟需增强规划布局、资源配置等顶层谋划,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代表,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产业融合更深入,需要针对性地谋划统筹管理机制,进一步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智能经济统筹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对智能经济的内涵、产业领域、表现形态等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不同地区的具体发展路径仍在探索中,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智能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2.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应用亟待突破

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智能经济是基于智能技术的经济模式,但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往往投入大、回收慢,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新型智能技术亟需突破。智能经济发展所需的芯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在性能上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产品,智能经济时代信息的处理速度、数据的存储量、网络的承载量都将呈现几何级倍数的增长,这些对智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3.智能经济市场主体仍需提升

大型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宁波虽然培育出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但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缺少能引领智能经济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比如,深圳拥有华为、中兴、大疆、腾讯等众多世界级的大型企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等行业巨头,沈阳拥有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等全国知名企业,青岛拥有海尔、海信等生态化企业组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偏低。宁波大中型企业智能化水平整体较好,但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受企业家意识、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智能化水平薄弱。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宁波企业也多数处于这个阶段。

4.智能经济的人才体系亟需完善

智能经济基础型人才培养不足。宁波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足,对基础型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智能经济研发应用型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智能经济复合型人才稀缺。智能经济是融合型经济,涉及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金融商务等方方面面,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极为稀缺。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立足宁波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紧盯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以“六化协同”为导向,以智能技术在现代制造、城市管理、港航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坚持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相互促进,坚持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协同推进,构建智能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高水平建设宁波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打造国际港口名城和东方文明之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智能经济,强化需求侧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对智能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和优化环境的服务功能,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推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准确把握智能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提升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当前发展阶段、已有基础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突破提升。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发挥重点领域试点项目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开放协同,创新引领。建立全球创新资源链接新机制,强化与国内外创新高地的技术连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力促面向全球开放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集成创新产品,推进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抢占智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存量提升,增量带动。立足当前发展基础,引导传统存量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修复传统动能,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眼长远发展趋势,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及早布局智能经济重大前沿领域,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带动新兴动能持续集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到2020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型智能产品(装备),催生一批智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竞争力突出的龙头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化社会。全市智能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智能经济发展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宁波成为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智能经济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引进集聚一批创新载体和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创”生态体系,突破集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智能化新产品、新装备,智能经济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明显增强。

传统产业新模式应用广泛普及。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向扁平化、开放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智能港航、智能健康、智能教育等智能应用服务快速发展,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智能企业快速成长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在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大型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争取产值超百亿的智能装备及产品企业达到5家以上,年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10家以上,形成各类型企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发展格局。

全社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水平持续深化,全社会智能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的新阶段,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0,成为全国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城市,智能社会发展水平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全面提升。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经济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物联网在交通物流、城市生态、社区管理等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到2025年,智能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宁波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标杆引领城市,成为全国智能经济领域大型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的重要集聚地。

结合智能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宁波基础优势,突出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港航三大重点领域,打造形成以“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智能装备及产品为核心,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为依托,智能服务平台为载体和智能化网络体系为基础”的智能经济五大生态体系。

(一)突出三大重点领域

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产品,主攻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智能无人系统和智能基础产业,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柔性制造、敏捷制造,探索推广新型制造模式和企业组织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城市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进一步完善智能生态、智能民生、智能社会治理、智能文化教育等智能应用系统,提升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城市大数据,持续推进智能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坚持以应用促产业发展,注重智能应用系统建设对本地智能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争取形成智能应用系统建设与智能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全球第一大港的资源优势,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打造智能港航系统,拓展高端服务环节,提升港航服务效能,以智能港航服务带动全市物流、商贸、制造等领域发展。重点建设完善智能港口、智能口岸、智能航运物流,提升港口装卸效率和多业务协同能力。积极发展智能商贸金融,提升发展跨境电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航运金融等,打造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港航产业体系。

(二)构建五大生态体系

1.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

积极跟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重大关键核心智能(信息)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

跟踪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众核计算、高可信计算、绿色计算、虚拟资源调度等核心技术,加快开发云存储系统、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系统、云平台软件、云安全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移动终端云计算操作系统、容器封装和应用虚拟化、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平台与中间件技术应用。

跟踪大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监测、数据安全、数据实时在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图像语音视频数据智能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等领域关键前沿技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发展与政务服务、医疗健康、交通物流、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着力推广面向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服务。

推动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嵌入式芯片、工业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物理仿真、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运行支撑软件平台、应用开发环境等研发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展工业物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物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开发。

跟踪发展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机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类脑认知、智能决策控制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推广智能辅助驾驶、图像精准识别、复杂环境感知等智能分析技术在汽车、无人机、安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建设文献、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

跟踪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像加速、自然人机交互、立体显示与传感、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网络分布式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具包(SDK)等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动漫、医疗保健、服装定制、汽车制造、教育、购物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不同的应用场景,制作多样化的内容,不断支撑企业级和消费级的VR应用。

积极跟踪研究区块链基础理论,参与研发侧链技术等区块链前沿技术,重点研发分布式架构、块链式数据验证与存储、点对点网络协议、加密算法、共识算法、身份认证、智能合约、数字签名等关键技术。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开发各类应用场景和原型系统。

结合软硬件一体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优化提升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智能无人系统,大力强化智能基础产业。

——工业机器人。重点突破人机交互技术、环境感知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发展焊接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标志性工业机器人。着力提升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成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统集成企业。

——智能成套设备。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智能控制、远程监控和精密制造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智能化塑料成型装备、专用切割焊接装备、专用冲压成形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纺织服装装备、现代物流装备、智能施工机械、医疗器械装备、文体创意装备等;培育发展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装备、智能化养老装备以及汽车零部件、轴承、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专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加强数控机床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发展CNC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机床等一批高速、高精度、复合、柔性、多轴联动、智能、高刚度、大功率的高端数控机床。

——智能家居。加快推进宁波家电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积极突破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厨电、智能小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传统家电产品向智能、绿色、高端转型升级。推进建设宁波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提供从设计、制造、使用、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个性化服务。加快建设集家电控制、家庭环境控制、家庭监视监测、家庭安全防范、家庭信息交流服务为一体构成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力开发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智能交互技术、微型集成技术、柔性电子技术、虚拟现实和数据处理技术,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重点开展医疗电子、生命健康、虚拟现实等细分市场智能可穿戴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逐步推动包括基础材料、硬件、软件、网络、数据服务、设计等环节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通信终端、车载系统、网络电视、新型路由交换、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等等消费类产品。积极发展光学电子,扩大提升手机镜头、车载光学系统、手机摄像模组等智能化光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智能服务机器人。重点突破人工智能、语义理解、解析与交互、导航及定位、机器人跟随、多机调度、机器人底盘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识别、思考和决策能力。重点扶持发展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智能导游、老幼陪护、安保执勤等领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积极提供新的应用服务,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智能无人汽车。重点突破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安全驾驶等重点技术,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机、摄像头、电子雷达、北斗导航定位仪、车用传感器件、通讯终端、电子控制单元(ECU)等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等软件。积极研制大功率、高能量、长寿命、高安全超级电容单元器件,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超级电容无轨电车等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电子设备、零部件。积极布局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的车联网体系,加快完善车辆保养、汽车维修、汽车租赁和车辆分享等车后市场及服务,推动智能汽车典型应用。

——智能无人机。重点突破高性能无人机的结构设计、集成测试、智能材料、自动巡航、远程遥控、图像回传、续航能力等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机的应用,提升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消费级和行业级智能无人机的商用化进程。培育发展无人机产业链下游的数据采集、飞手培训等运营服务产业。推进智能无人机的应用示范,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线、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智能无人船舶。重点突破水动力学、自主决策、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网络通信、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设计和开发与外界环境交互的传感系统、自动避碰系统、高可靠高冗余数据传输系统、机电系统自动故障检测系统、自主导航系统、电子海图系统。推进无人船艇在海事巡航监管、海事搜寻与救助、海洋数据测量与监测和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智能芯片。发挥设计、应用、市场、资本联动作用,研制低功耗、高速度、高识别精度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发展图像处理芯片、智能传感芯片,探索构建起芯片设计与智能应用集成于一体的联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重点发展面向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IGBT器件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特色工艺制造线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封装及检测设备、大尺寸硅片、高端靶材、高精度引线框架及配套材料、中高端光刻胶、中高端高纯电子化学材料等,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高端配套产品基地。

——传感器件。围绕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决策、执行环节,重点研究低功耗、高带宽、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设计技术,发展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纳米传感器、MEMS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加快开发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流量、加速度等传感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控制技术。积极突破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技术,在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电子、医疗服务和工业控制等不同领域,发展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及数据融合的智能传感器系统集成模块。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石化、电力、汽车、家电、物流等重点领域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管理类、销售服务类工业软件。支持工业软件企业攻关解决物理仿真、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系统自治等关键技术,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工业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重点突破发展平台软件,加大支持平台软件应用开发,加快引导软件企业从应用型软件向平台软件、基础软件领域延伸。培育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物联网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和应用。

——关键智能基础部件。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的智能控制器、通用及专用变频器、高端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精密传动装置、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式伺服系统等产品。发展高参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轴承、液压及气动元件、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以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通用机械产品和高端机械基础部件。提升发展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研发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电能表、水表、气表、光学仪器等产品。

3.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综合性解决方案,加快建设各类智能应用系统。

1)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以提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为目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现代制造、港口航运、商贸物流、金融、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引导企业结合现实需要,提供整套综合性解决方案。建设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工业大数据、智能港航、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智能金融、智能农业等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支持解决方案服务企业通过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向市场需求提供增值服务,面向细分领域进行大数据行业分析,开展精准服务。

2)智能生活服务解决方案

以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和服务效能为目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公共交通、社区楼宇、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各专业领域成套解决方案,提供以云平台为依托的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开发各专业领域智能应用系统和平台软件。完善智能健康、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养老、智能文化、智能教育、智能旅游等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紧抓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发云+端的智能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3)智能管理解决方案

以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生态保护、能源管理、危险品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政务协同等领域的应用,引导企业提升整套综合性解决方案能力,加快开发各专业领域智能应用系统和平台软件。完善智能城管、智能生态、智能社会管理、智能政务等智能应用系统,建设以数据为驱动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原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智能大脑”平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创新设计平台等一批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服务平台,支撑宁波智能经济发展。

(1)“智能大脑平台

积极谋划对接国家“中国大脑”计划,大力建设宁波特色的“智能大脑”平台,即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多类型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平台、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平台等具备智能分析/处理功能的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科研机构、企业、创业者等可以通过“智能大脑”,实现产品或装备的智能化。

(2)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整合工业、政务、民生等相关产业资源,以共建共享理念和开放合作的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产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推动相关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利用。积极利用产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开展大数据挖掘、增值服务,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的“互联网+”协同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城市的智慧管理与精准服务。

(3)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计量、检测、试验及认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质量检测、性能检验能力。加快工业设计、设备共享、信息化应用等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的大数据挖掘应用创新平台。

(4)创新设计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完善原位校准、动态感知、需求挖掘、人机工程、系统仿真、增材制造等技术能力,有效促进研发和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系统提升,推动市场和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创意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打造集工业设计与创意、研发、交易、展览、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论证、培训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设计生态圈。

5.“海陆空”网络体系

按照“融合共享、适度超前”原则,优化提升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设专用物联网,加快建成“海陆空”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

持续推进宽带扩容,深入推进光纤网络覆盖,综合提升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宽城域网出口带宽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带宽,提升城市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实现主干网、接入网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在航运、教育、医疗、交通、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部署,争创国家5G试点城市,推动5G在工业、交通、环境监测、流媒体等领域的商用建设。强化工业无线网络建设,引导工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构建工业无线网络环境。试点建设量子通信城域网络,在政府、银行等领域开展宁波专用量子通信专网试点建设。

加快卫星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兼容北斗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上网络基础设施,以宽带卫星为载体,搭建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运营平台,开发海陆通信服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为宁波舟山港和海洋相关部门、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支撑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化发展。

(3)新一代专用物联网

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开展工业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技术标准的研制、评估、试点,探索建设机联网、厂联网,打造智能工厂,在国内率先建成并示范应用工业物联网。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统筹部署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改造,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加快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利用建设,对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形成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实现全市“地下、地上、空中”基础公共设施“一网感知”的三位一体新型数据采集模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智能化水平。

(一)智能制造突破行动

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传统企业“+智能”,推进实施生产线和生产关键环节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转型。面向重点离散型制造、流程型制造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各系统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建立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2.网络化协同制造推进计划

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营销的新型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3.个性化定制推广计划

支持企业建立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采集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柔性化的生产组织和柔性化的供应链管理,推动重点产品数据库开放共享,发展动态感知、实施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重点推动在服装、家电、厨卫等终端消费品以及汽车、机床、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开展个性化定制应用示范。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建立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平台,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4.服务型制造培育计划

推动企业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在家电工器、纺织服装、机械装备、汽车制造、文具等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决策与控制等智能化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

(二)智能城市提升行动

1.智能城市运营中心建设计划

建设智能城市运行平台。以城市运行体征管理为核心,加强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加快与现有市级主要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汇聚和有效利用宁波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建立顶层的智能城市运行平台和分级的技术运行体系。面向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研究开发智能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模型,构建大数据分析指数,以大数据分析引领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建设智能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加大智能城市建设成果集成、综合展示力度,创新展示和交流手段,集中展示可见、可交互、可推广普及的智能应用建设成果。 

完善智能交通系统,加强交通、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开展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应用,积极提供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推进智能公共安全,健全公共安全跨部门、跨地区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大数据共享体系,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防范网络。优化完善智能健康系统,建设宁波云医院和健康大数据,整合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实现“云上医疗、数据强卫、智能健康”。加快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积极推动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影像诊断、检验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和基于数据的在线健康服务等互联网大健康。建设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发展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以及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展智能社区建设,搭建集智能安居和能慧社区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智能楼宇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楼宇电梯、能源管理、应急救助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楼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3.智能社会治理建设计划

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数据交互共享网络,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大城市社会治理数据整合共享力度,提高安全监测、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群防群治能力。深化智能城管建设,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促进数据信息的整合共享应用。推进城市照明系统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实时化控制,提高城市照明管理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智能信用建设,建立社会信用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采集、整合、共享机制,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跨系统、跨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推进智能政务建设,推动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政务协同。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电子化。建设覆盖全市的行政权力目录库、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

4.智能文化教育建设计划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文化数据云,开发“文化宁波”公共服务网、“文化宁波”移动终端新媒体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推进智能旅游服务,建设智能化旅游平台,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深化智能教育建设,搭建教育基础数据库,完善智能学习平台,搭建教育综合评价等管理系统,构建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大中小学生和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及智能化教育分析服务。发挥宁波教育装备制造优势,提升教育装备智能化设计和制造水平。

推动智能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推动环境保护精准化、智能化。建设环境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环境智能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检测设备,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智能环境信息服务。推进智能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建设能源消耗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三)智能港航建设行动

推动港口信息数据联网和业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集装箱码头、智能散货码头、智能轮驳、智能引航、智能理货等智能系统,建立集语音、视频、数据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完善海铁、水水、公水等多式联运系统的业务协同,提升港口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推进车辆、货物智能化管理,优化提升港口在线接单、移动查询、电子支付、即时跟踪等服务。加大港口大数据开发,建立港口数据治理体系,促进大数据在港口内部流程优化、市场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完善港口重大危险源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强物联感知、视频监控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港口安全智能化应急体系。推进智能口岸建设,完善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实施口岸无纸化和通关通检一体化监管模式,促进口岸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2.智能航运物流建设计划

建设智能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航运交易、船运信息、航运金融保险、船舶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海上丝路指数建设,深化与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合作,建设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的指数运营、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数据分析、实时调度等一体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构建以港口业务为核心,覆盖所有企业客户、仓储运输企业和有关管理机构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信息体系,实现全程物流信息化。支持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和仓储运管水平。

3.智能商贸金融发展计划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引进和培育集贸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体系。壮大甬商所等大宗商品功能性平台,统筹建设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培育航运交易所、船货网、招商通等平台建设,支持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功能完善。推进离岸服务贸易功能创新,建设金融保险、财务结算、数据外包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建立配套物流金融信息平台、质押监管信息平台、航运保险交易平台,拓展金融服务能力。

(四)传统产业智能化行动

1.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计划

面向专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石油化工、船舶工程等领域,开展实施以智能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推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家电、纺织服装、文具等传统优势领域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给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品智能化水平及产品质量。

2.传统服务业智能化应用计划

积极运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以智能化推动传统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重点推动传统商贸、传统金融等领域智能化应用,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等智能商贸,发展基于金融大数据的信息消费、智能投融资等智能金融。推动传统服务业企业运用“智能+”思维,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强化理念思路更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管理体制变革,创新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发展科技咨询业、数字出版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

3.传统农业智能化建设计划

推进传统农业智能化转型,引导发展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感知网络,有序推进智能传感器、图像采集器、远程控制器等物联网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智能应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信息进行远程采集、实时监测、预警管理。加强大数据在农业智能化的应用,构建集政务服务、生产应急指挥、物联网应用服务、病虫害预测预警、在线咨询与智能诊断、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应用。

4.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计划

培育“+智能”新模式。鼓励企业或有新想法、新创意的创业者或团队大胆突破,加快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与集成,大力推动“+智能”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嫁第三方补贴、轻资产以租代买、共享资源互谋利、跨界开创新生态等智能科技产业盈利模式创新。培育“+智能”新组织。结合新型制造方式,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网络化企业组织。鼓励发展轻资产制造的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打造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协作与共生等适应智能经济发展的新组织。推动在家电、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实施“设计+智能”示范专项,发展研发众包、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

(五)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创新创业资源集聚计划

积极引培高层次人才。以“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等重大工程为依托,研究制定“智能经济发展人才专项计划”,完善智能经济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强化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等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在创新人才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海外引才基地,面向全球引进和集聚智能经济专业人才。加快吸引培育创业主体,建设宁波各高校创客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一批思维活跃、创意丰富的青年人才进入智能经济领域。聚焦智能经济重点领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学科加强合作,以分校或研究院形式,前瞻布局建设一所以智能经济为特色的一流创新型大学。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共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启动建设智能经济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宁波产业大数据中心、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智能家电创新中心等建设。依托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智能经济众创空间。

2.行业关键技术突破计划

强化技术创新在智能经济发展的全面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智能经济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在智能装备及产品、新兴智能服务业等领域,全面组织动员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谋划启动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定位导航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技术、核心智能基础件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重点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汽车、智能无人机、专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芯片等重大技术研发专项。鼓励协同创新,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开放式实验车间、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行业中小企业为成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谋划建设浙江智能经济协同创新联盟。

3.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强化计划

以建设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大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智能经济领域科技成果集成应用转化能力。推动高校院所全面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设立宁波科技大市场智能经济专业市场,成为“展示、服务、共享、交易、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O2O互动平台,建成智能经济成果交易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制订技术创新路线图,发布技术预见报告,推介最新技术成果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加快智能经济自主创新产品(技术)转化应用,建设智能经济体验中心,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系统、大数据等领域集成应用示范。

4.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计划

加强统筹,优化布局,构建以“一区两城”为核心的智能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余姚智能经济示范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积极集聚一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落户一批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项目,吸引一批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引领辐射全市智能经济发展。强化东部新城在发展智能经济的带动作用,把东部新城打造成为以航运物流、国际金融、跨境商务、大数据服务等产业为代表的智能经济发展重要功能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集中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智能经济产业基地、智能经济特色小镇。

(六)对外交流合作强化行动

1.国际多方交流提升计划

统筹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能经济互动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活动,继续办好中东欧博览会、宁波智博会、、宁波国际周、智能家电博览会等现有平台。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兴智能服务业等领域,主动链接世界一流园区,探索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园、边境产业园、海外产业园等一批“一带一路”海外园区。

2.外部创新资源链接计划

树立开放式创新理念,以构建创新网络、创新国际化合作模式,链接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加快引进集聚国内外智能经济创新资源。开展宁波智能经济资源梳理调研,组织绘制智能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经济重点领域全球创新资源地图。强化与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创新柔性引进、合作共建模式,引进集聚研究开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高端科技服务机构。重点依托余姚“机器人小镇”、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平台,链接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上海张江、中关村等区域创新资源。

发挥“宁波帮”优势,加强与全球创新尖峰区域开展技术链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开展平台招商、科技招商、新业态招商,培育智能经济与新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增长点。着力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设计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智能经济与新经济重大项目,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全球知名研发机构在宁波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总部。探索布局建设海外双创中心,吸引以色列、美国等知名孵化机构或创业投资机构来甬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孵化器,引入国外运营管理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鼓励智能经济领域重点企业以跨国并购、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培育若干跨国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等智能经济高技术大公司。发挥宁波开展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优势,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帮助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推动企业通过联合研发、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技术授权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支持企业通过成套项目、技术投资入股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布局。支持大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培育发展平台型企业。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等领域,推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小微企业“上规升级”等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智能经济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行动

1.公共数据统一采集计划

以全市基层社会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优化源头数据采集机制,完善社区综合信息统一采集平台,建立统一的基层数据采集共享目录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市-县两级基层社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集成城市人防、能源、环保、卫生、交通、城管、水利等行业数据资源,从源头上丰富城市基层社会数据资源。统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搭建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管控。

2.政务数据汇聚共享计划

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建立形成以市政务云为平台的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集协同办公、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在线互动、绩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上下联动的智能型公共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网上“政务服务超市”。全面加强全市公共数据的统一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快政务部门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公共数据目录梳理,推进政务服务相关应用系统各类基础数据的集中汇聚和统一共享,推动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共享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系统。

3.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

搭建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规范数据开放的目录、格式、标准和程序,促进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信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就业、人力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国土资源、农业、扶贫、环境、安全监管、食品药品、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与渔业、企业登记、档案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构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挖掘应用。推进可开放数据的社会化、市场化应用。

(八)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行动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智能家电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热点细分领域的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等标准化工作。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计划

加强智能基础设施的网络保障,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政务云计算服务网络的管理,加大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加快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及应急防控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对关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管控,推动重点企业加强工业控制安全网关部署,保障工业控制网络敏感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逐步建立工业控制系统预警和防控平台。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培育发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加密、电子认证、网络监测和防御、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测试、风险评估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建设计划

加快探索智能经济领域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路径,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突发事件处置恢复、专业支撑服务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重点保障网络安全、畅通、可靠和应急保障。开展以协同合作、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运营业务的预案设计和演练,从流程上确保安全运营执行能力的全面提升。组织两化融合信息安全培训,培育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宁波市推进发展智能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智能经济发展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发展。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成立宁波市智能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宁波本土智能经济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智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强化智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智能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重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减税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

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重点对智能经济领域的研发经费投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励智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金融政策。开展智能经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鼓励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土地等要素政策支持力度,用地权、用能权、用水权、排碳权等生产资源重点向智能经济发展倾斜。加大智能经济发展投入,统筹全市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聚焦智能经济重大项目。创新优化扶持方式,探索成立智能经济发展产业基金,用于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深化试点示范机制建设,重点在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应用等领域实施一批区域试点、行业试点、企业试点、项目试点、智能应用体系试点等试点。加快分类推进,按照产品生产特点,研究谋划纯流程行业、离散大批量行业、离散多品种中小批量行业、离散复杂单件行业等不同行业的建设模式。探索不同规模产业的扶持和培育方式。

加快界定智能经济产业门类及范围,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监测、预测分析工作,建立智能经济宏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建设。建立市级层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探索设立“宁波智能经济重点企业动态数据库”,建立和完善营运数据定期采集和指标追踪机制。强化评估、评价及动态跟踪,定期发布智能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和评估报告。

围绕智能经济重点发展领域,谋划举办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城市等国际性智能经济相关专业论坛、专业会展及智能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大赛,塑造“智能经济看宁波”的品牌。加大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智能经济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宁波日报、甬派等媒体开辟专版专栏,跟踪报道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进展和成效,大力宣传企业推动智能经济的典型和经验。

各有关单位,各盟市工信局:

  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委托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报告》。为了使课题成果成为科学合理指导全区“十四五”工业领域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依据,现将征求意见稿发给大家,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请各盟市工信局将本地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整理成书面材料加盖本单位公章后同电子版一并于2021年4月9日前报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处。

  邮寄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9号自治区财政厅1802

  附件: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征求意见稿)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〇二一年三月 

  当前,信息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融合,全球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思维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球产业结构、产业链分工布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重组。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多项关于提振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意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制造业。

  反观国内,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整体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传统比较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已有所减缓,呈现“三期叠加”的新特征,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工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省市纷纷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落实“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战略,把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作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贵州、云南、湖南、安徽等省先后提出“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受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委托,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研究,经过前期实地调研走访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包头、鄂尔多斯等主要城市、20家典型企业以及召开多次各级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参与的座谈会,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十四五”期间是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的关键期,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工业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坚持创新引领,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末,借助工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构建起高端智能、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工业发展体系。

  一、研究背景及范畴

  (一)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擎

  1.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选择

  全球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新高地,数字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逐年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渗透,各国对数字经济技术、产品、业态等的认知随之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各国政府将数据视为战略资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发展数字经济升级为国家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等环境,增强本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2.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从战略层面支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据《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 万亿元,同比增加3.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2016至 2018年,数字经济连续3年维持20%以上的名义增速,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十余个百分点,为换挡阶段的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3.内蒙古自治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为顺应全球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于2020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对全区数字经济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政务建设四个重点任务,让数字经济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数字基建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

  数字基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从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的全面向好向快发展。

  5G是数字基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通信基础设施,不但可以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其他基础设施提供重要的网络支撑,还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快速赋能给各行各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5G技术与领域结合,探索其运行效率和可服务性的提升,进而带来生产、销售等领域商业模式的变革。

  2.大数据中心与数字基建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形态转化,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升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以数据中心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能源储备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以大数据中心带动产业聚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人才聚集,以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发展,构建循序渐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基建

  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再次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为更加全面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生产和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4.人工智能与数字基建

  计算能力的提升、学习算法的突破、人机交互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人工智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作为极具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技术,正不断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技术、算法的创新和突破,人工智能在金融、零售、制造业、医疗、安防、交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催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人工智能本身的迭代速度也在持续加快,并正在由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化,从而引发行业与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数字经济是驱动自治区换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当前,全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区域产业格局未定,为自治区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新一代数字经济产业体系,赢得了战略机遇期。

  1.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自治区着力稳定经济运行,切实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助力自治区企业稳产达效,是稳定企业就业、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前提,也是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基础。发展自治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产业数字化推动自治区如包钢、稀土公司等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以数字化产业激活民营经济市场活力、释放市场发展潜力,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型产业等领域,通过投资推动一系列城市类、工程类、制造类数字化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市场活力、拉动自治区经济有效增长。

  2.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自治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传统产业链条较短,新产业新动能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有力支撑,城市综合优势和优质资源尚未完全发挥。依托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钢铁、铝业、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和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形成新的数字化场景、数字工厂、数字制造,让传统产业“强”起来。

  依托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等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快发展数字化平台经济,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创新发展新商业模式,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起来。

  依托数字经济,支持服务业创新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广,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促进生产、生活全要素连接和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信息、资金、人气、商品等要素聚合,让服务业“火”起来。

  依托数字经济,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的城市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打造自治区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模式,推动自治区“五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3.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自治区全力推动改革创新开放,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可以进一步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通过建设并完善数字化服务平台,进一步便利和推动国有、民营企业及高校合作共赢。以“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和“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整合企业及高校的创新资源,加速产业改革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对国有重点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及提升,提升传统企业的研发活力和创新能力。以稀土高新区、内蒙古软件园、云计算中心、包头大数据创新产业园为依托,形成支撑自治区发展的技术企业集群。通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优质企业落地自治区。

  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并对外输出矿山开采、钢铁生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构建口岸+园区+产业链新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二、工业数字经济的内涵分析

  (一)工业数字经济的定义

  工业数字经济是数字经济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畴。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的新型经济形态。工业数字经济概念蕴含丰富内涵,需从多方面深刻认识。

  第一,工业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也称为工业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具体业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使用部门因此而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包括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工业数字经济超越了信息化部门的范围。20 世纪60、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促使信息产业崛起为经济中创新活跃、成长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但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可以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到工业经济各行各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这种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全面改造制造业,塑造整个工业经济新形态。

  第三,工业数字经济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信息技术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外溢性、互补性特征,将带来工业经济的新一轮阶跃式发展和变迁,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引发基础设施、关键投入、主导产业、管理方式甚至国家调节体制等最佳惯行方式的变革。如伴随互联网与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手机终端设备产业出现跨界竞争现象,移动互联网使互联网不再被办公场所限制,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工业数字经济的主要特征

  1、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也必须依赖新的生产要素。如同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力和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和技术为新的生产要素一样,数据将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特别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引发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翻一番。迅猛增长的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和能量。数据存储和计算处理能力飞速进步,数据的价值创造潜能大幅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如今人类95%以上的信息都以数字格式存储、传输和使用,同时数据计算处理能力也提升了上万倍。数据开始渗透进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人类价值创造能力发生新的飞跃。由制造企业所生产的数据、由数据所萃取的信息、由信息所升华的知识,正在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新驱动、商品服务贸易的新内容,带来了新的价值增值。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具有的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数据资源具有的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为持续增长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信息技术创新活跃,不断拓展人类认知和增长空间,成为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信息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普及应用,正是当下时代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区别于以往的通用目的技术,信息技术进步超越了线性约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遵循摩尔定律,每18个月综合计算能力提高一倍,存储价格下降一半、带宽价格下降一半等产业现象持续印证摩尔定律效果。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进步,产业应用生态持续完善,不断强化成长。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发展推动工业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进步,产业应用生态持续完善,不断强化未来发展动力。此外,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生物、能源等技术融合,带动群体性突破,全面拓展人类认知和增长空间。

  (三)产业融合是推动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纵观历史,先导性产业部门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日趋减少,通用目的技术与产业融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纺织等先导性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一度超过40%,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化工等先导性产业部门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到20%左右,现如今主要国家信息产业等先导性部门的比重稳定在6%左右。工业数字经济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增长和产出增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工业数字经济正在加快向其他产业融合渗透,提升制造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工业数字经济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不断从消费向生产,从线上向线下拓展,催生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提升消费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新技术带来的全要素效率提升,加快改造传统动能,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利用工业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增长,构成工业数字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

  (四)平台化生态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

  平台成为工业数字经济时代协调和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组织,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汇聚的核心。一方面,平台新主体快速涌现。商贸、交通、工业等垂直细分领域平台企业发展迅猛。1995年至2015年间,平台企业的市值从 167亿上升到2.56万亿,增长超过150多倍。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加快平台转型。传统IT巨头向平台转型,微软2016年并购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将微软的IT技术优势与平台融合,打造更为互联、更加智能的生态系统。传统制造企业也开启平台化转型,如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5000多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五)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工业数字经济时代,不断从网络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边界,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积极开拓线下新领地。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巨头正在加快战略布局,大规模向实体经济扩展。2016 年以来,阿里巴巴先后入股三江购物,与百联、日日顺合作,成为联华二股东,与现代物流和实体零售企业结合在一起,共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加快从线下向线上延伸,获得发展新生机。制造业领域的巨头企业,正在基于网络再造公司,通过建立平台生态系统,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拓展新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尔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企业全系统全流程,实施互联工厂,大幅提升整体效率,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以上,交货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在制造领域,虚拟实体融合重塑制造流程,提升制造效率。依托日益成熟的网络物理系统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赛博空间构建起虚拟产线、虚拟车间和虚拟工厂,实现产品设计、仿真、试验、工艺、制造等活动全部在数字空间完成,重建制造新体系,持续提升制造效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就是虚拟实体融合制造的典型应用。在流通领域,线上线下融合丰富市场竞争手段,重塑零售模式,提高零售效率。线上交易消除时空界限,释放长尾需求,线下交易丰富用户感知,提升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聚合两种优势,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三)发展工业数字经济的意义

  工业数字经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并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使传统制造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变为可能,推动工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准、结构更合理、空间更广阔的阶段演进。

  1、企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一是大幅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工业数字经济改变传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大大降低制造主体获取相关信息的费用。如近年来网络提速降费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底八项降费举措惠及客户,中国移动流量资费由2018年底的1.35亿户扩大到4.1亿户,流量单价降低34.7%。二是大幅降低资源匹配成本。工业数字经济打通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大幅降低资源发现、契约签订、监督实施费用,并解决主休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贵州“货车帮”开发“中国公路物流GPS运力资源整合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极大减少公路物流运输资源浪费。2020年前三季度,使贵州省货车空载率减少8%, 物流成本降低7%,为企业节省成本约600亿元。三是大幅降低资本专用性成本。工业数字经济有效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或人力资本用于特定用途后,不能经济性用于其他用途的问题。沈阳i5 机床依托互联网,提供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模式,客户无需次性拿出大笔资金购买设备,只需支付部分定金,就可以接单生产,最大程度摊薄专用性资本购买和使用成本。

  2、企业运行效率显提升

  一是不断深化产业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改进与由此引发的交易费用决定了专业化分工程度。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导致专业化分工日趋精细化、精准化,产业分工、产品分工、 模块分工日趋深化。“众包” 改变了以前只有大型物件,如飞机、汽车等才能实现生产分工的情况,把更多过去由企业内部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形式外包给非特定大众网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运行效率。二是提升企业间生产协同水平。实体经济通过利用工业数字经济,将分散生产的实体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以完成单一实体不能完成或不经济的任务,实现总体效益优于单独效益之和。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通过实施数控机床设备数字化改造,构建设备智能互联网络,搭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平台,2016年实现400 台套数控集装联网规模,并推30%联网企业开展协同设计,40%以上联网设备承接网络订单,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创“推倒企业围墙、打破区域界限”的现代制造新局面。三是助力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工业数字经济能够把市场信号更快、更准确的传递到供给侧,把优质商品信息更高效、更便捷的交换到需求端,从而通过线上的方式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找塑料网创新OEM (代加工)模式,将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实现按需生产、个性化定制生产: 青岛红领通过互联网,让消费者只需动动鼠标,就能获得个性化正装,真正让企业掌握需求后进行精准供给,大幅提升生产效率,2019年1-7月公司定制业务销售利润同比增长150%。

  3、企业组织方式创新不断涌现

  一是企业新型生产、管理、营销组织模式加速变革。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导致组织科层化和一体化,而数字革命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下降促进组织扁平化分散化。工业经济时代纵向一体化组织开始瓦解,企业间网络、平台生态体系等柔性生产组织方式快速发展,产业组织也开始从寡头、垄断竞争向更加充分的竞争演进。二是新型组织形态不断产生和快速发展。工业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中应用日趋深化,产业界积极推动平台化、生态化发展。平台企业加速壮大,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中,20年前没有一家平台企业,10年前仅有微软1家,2019年已有6家。苹果、谷歌、微软等平台企业的市值超过美孚石油、强生等老牌跨国企业;传统产业加快向平台转型,GE打造Predix 平台和多样工业APP应用,对航空、医疗、风电等智能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服务,大幅提升运行效率和价值空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席卷全球,95%以上独角冉企业属于数字经济领域,2008年成立的Airbnb 公司估值高达300亿美元,超越百年企业希尔顿。

  4、企业形态加速重构

  一是智能化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信息网络加快向高速移动安全泛在方向发展,新代高速光纤网络、高速无线宽带加快普及,5G和超宽带技术研究深入推进;物联网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终端等接入信息网络;工业数字经济与传统电网、公路网、铁路网等深度融合,正在形成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空天一休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极大的提升经济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二是“工业数字技术经济范式”加速形成。工业数字经济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渗透,有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引发新工业革命,传统产业发展理念、业务形态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新的技术济范式加速形成。以智能制造为例,工业数字经济融合应用带来产品、机器、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客户需求实时感知能力到产业链、创新链的快速响应,从资源碎片化、在线化、再重组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正驱动新型经济范式加速构建。三是工业数字经济成为重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驱动放大全部生产力的“乘数型”生产力,成为重塑经济结构和提升生产率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工业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推动020、分享经济等新形态持续涌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兴起,精准农业、农村电商等新模式方兴未艾。

  三、工业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态势

  (一)长三角地区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以创新策源地为引领发展工业数字经济,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链融合,涌现了一批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为代表的具有全球地位的头部企业。同时,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和人才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民营企业积极发挥投资能力,彰显强劲活力,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支撑。

  江苏省:积极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势明显,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在该领域排名均位于前列。

  安徽省:加快推进“数字江淮”中心建设,开展“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并携手沪苏浙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承接产业布局、转移,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加强与苏南、杭州、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

  (二)珠三角地区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珠三角地区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战场,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打造数字化政府治理新模式,以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创新发展。

  广州市:背靠珠三角完整的供应链和先进的制造业体系,能够为新零售新业态的崛起带来更短的供货时间、更低的流通成本和更高的商品质量。从制造、分销到零售,新技术的运用模糊了供应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边界,广州地缘上的优势让数字商业新零售迸发出新的能量。

  东莞市: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重点,统筹协调新型基础设施的全市部署,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在“新基建”战略的推动下,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市计划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850亿元,力争突破900亿元,其中“新基建”占比大大提升。截至5月,全市在建和拟建“新基建”项目共90个,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项目正加速落地。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抓住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东北三省正加快工业数字经济建设步伐,以实现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力培育与社会民生服务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发展的技术、企业基础和产业大军,是实现制造业加速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数字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

  辽宁省:现有国家级高新区9个,省级高新区1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也位居全国前列,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工业数字产业正在成为助力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导产业和支撑产业;辽宁省全力支持华为、科大讯飞等互联网企业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与工业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沈阳法库作为东北首家5G机场通航机场以及新松机器人企业在工业数字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四、自治区各领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煤炭行业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煤炭行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传统行业之一。煤炭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和安全程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与煤炭行业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对应,内蒙古自治区的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安全生产、煤炭供销、企业管理、物资设备等领域。随着信息管理、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自动控制、传感器、数字视频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综合发展,煤矿企业信息化正向业务整合、信息集中、应用集成、自控管理、预警监测、智能决 策的方向发展。

  从煤炭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角度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型煤炭企业的逐步崛起,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为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煤炭企业信息化也从原来的“急用为先、局部建设”的思路转向“统一规划、统一 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的建设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煤炭行业自身管控模式角度看,煤炭企业经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后,处于从粗放式单一企业管理向现代化集团管理转型过程中,根据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 模式的不同,集团企业对下属公司通常有财务、战略、运营三种管控模式。不同的管控模式,对业务、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信息化存在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应用架构的层次划分、数据存储的集中与分布、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从煤炭行业自身业务特点角度看,煤炭企业普遍更加重视生产和安全相关的业务领域。受此影响,煤炭企业内部对生产安全、监测监控以及矿区通信专网等工程建设普遍比较重视,而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相对 较弱。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存在井下数据采集难度大、基础作业环境信息要求精度高、实时监控信息量大等特点,从而对自动控制、地理信息技术、传感器、海 量数据处理能力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需求较高,可以预见短期内生产安全类系统 仍是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从煤炭行业信息化前期发展角度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极度不平衡。自治区内国有重点企业,如伊泰、西蒙煤炭等公司信息化建设情况较好,一般地方小煤矿,信息化建设普遍较为落后。中小型煤炭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多数未设置专 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相关人才和技能储备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总体来说,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近年,由于需求萎缩、价格下降、煤电矛盾等客观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由此对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投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回暖,世界能源消费的中心向煤炭领域转移,煤炭企业的经营环境向好,兼并重组后对并入中小煤矿的信息化改造,成为支撑了煤炭行业信息化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煤化工行业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能源化工品的需求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能源、化工领域中己占有重要地位。在能源紧张的形势下,煤化工项目受到了国内外大企业的重视,而内蒙古己走在了发展煤化工项目的前沿。大型煤化工不仅是内蒙古的新型产业,也是比较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内蒙古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布局正在进行不断完善,其中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正在以一体化、 大型化、 基地化 的方向稳步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优势煤炭资源,即以焦电石合成氨甲醇等煤化工产品为基础,在传统煤化工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近年来,国家新型煤化工5大示范工程又全部落户内蒙古地区并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传统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并存的局势,也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煤化工产业大区。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煤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平台建设、软件系统购买和建设,网络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目前,绝大多数煤化工企业都上了微机系统,建成了内部局域网,能够通过网络共享数据和资源。内部网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连,可进入互联网进行资料查询。并通过互联网和集团公司内部网进行数据交换。 煤化工企业在硬件上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基本配置。许多煤化工企业都拥有许多先进信息设备、系统和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煤化工专用软件设计与开发、 软硬件管理、维修维护技术,在今后还将拥有多媒体和可视化等技术。大部分煤化工企业中,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应用。

  在信息化应用程度和发展水平方面。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大多数煤化工企业普遍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但该机构管理水平和管理权限不是十分明确,管理职能和其他机构存在重叠现象; 煤化工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采用信息化手段与人工手段相结合方法; 在煤化工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政务信息共享。实现了信息安全保障,政务信息、督办情况、会议通知等办公信息无纸化传输,下一步要实现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等功能,并要建立一个全面、深入、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个不同系统之间集成,如果是大型集团公司,建立信息平台来实现各个子单位之间信息集成; 在网络营销方面,煤化工企业上网数量逐渐增多,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网站,但是在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运用上还非常落后; 总体来说,煤化工企业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在信息化应用深度和广度表面,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给煤化工企业应该带来便捷、效率和效益。

  (三)钢铁冶金行业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支柱性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制造方面发展迅速,钢铁产能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区钢材产量为2565.03万吨,较2018年相比增长305.57万吨;粗钢产量为2653.69万吨,较2018年相比增长346.11万吨。其中,包头市为内蒙古最大钢铁产业基地,2019年包头市钢材产量占内蒙古钢材产量的71.85%,包头市粗钢产量占内蒙古粗钢产量的75.02%。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对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新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各种技术融合发展形成的工业互联网还比较陌生,自治区大部分钢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仍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尚未做到对生产管理系统的完全支撑,工控体系未能有效衔接,生产过程全要素管理能力欠缺;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贯通难,业务协同能力弱;尚未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难以开展产业链延伸服务;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固化积累生产经验与知识;人才储备不足,产品研发受到制约等问题。钢铁企业的各类信息系统缺少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大数据平台缺少足够的数据治理与分析工具,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尚未完全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可以全面重塑生产体系,与其他省份相比,我区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五、自治区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问题及面临形势

  (一)工业数字经济核心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正加速发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部分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但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自治区工业仍处于“跟随”态势。广东深圳依托信息产业优势,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抢占创新高地;浙江宁波围绕智能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培养新一代企业家,连续实施“3315”创二代人才提升计划,全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上海通过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引导创建绿色工厂,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在中部六省中,湖南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311”工程,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提高成果转化率;安徽注重园区承接,建议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探索南北合作共建园等新型园区建设模式;湖北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资金与重点项目搭建对接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造成自治区工业长期处于“跟随”、“弱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矿产资源优势与产业竞争实力劣势之间不相适应

  自治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矿产达158多种,其中,有多种位居全国前列,具有突出优势的矿产包括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等,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矿的亚洲第一个现代化露天煤矿。自治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构建了早期工业体系,矿产资源配套程度高,是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稀土等资源生产基地。然而,自治区资源型工业优势未能转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这种落差突出表现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匮乏的创新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治区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不高;全国“两院”院士在自治区工作的寥寥无几,没有“985”高校,“211”高校仅有一所。资源优势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转化为产业优势,直接后果就是自治区工业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存在陷入“资源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2、传统工业势能大与新兴产业动能小之间不相适应

  从产业结构来看,自治区传统工业仍是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有色金属、新型钢铁、现代化工、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等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近几年,自治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个别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不过,与传统工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尚小。随着自治区传统工业增速放缓,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传统的生产工艺、制造模式等已不能适应新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日趋紧迫,急需构建新常态下的新型工业体系。

  3、跨越式发展意愿强与破立式意识弱之间不相适应

  实践证明,工业仍是支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大力振兴制造业,强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仍是当前大多数省份追求的目标。2020年,GDP总量排前两位的省份广东与江苏三产比重分别为4.9:45.2:49.9和5.2:44.7:50.1,尽管三产比重已超二产,但两个经济大省的二产仍起着关键支柱作用。面对各地“竞位抢先”式的发展,自治区工业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愿日益强烈,但依赖传统工业原有的发展路径、制造模式等想法依然存在,缺乏大胆创新的破立式思维意识。自治区工业要想改变“跟随”、“弱势”的竞争态势,必须有所取舍,必须聚焦重点,另辟蹊径,必须在“特色”和“优势”上做足文章,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业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全球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自治区发展定位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将为自治区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自治区“十四五”期间的工业产业发展定位将为承接重大工业产业转移,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更具号召力,随着包头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批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呼包鄂乌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发展政策、释放改革红利、健全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环境,为自治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创造良好条件。将对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必将迎来工业经济发展黄金期。

  2、面临的挑战 

  1)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产业需要进行调整

  内蒙古产业结构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主体,目前正面临产能严重过剩、需求严重不足、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急剧下滑等一系列严重局面。因此,从全区经济发展需求来看,在夯实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基础上,迫切需要通过融合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2)国内区域产业竞争升温,资源争夺进一步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区域之间、省市之间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传统产业在吸引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存在越来越大压力,需要通过实施互联网+工业,提升产业整体结构,增强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确保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传统工业企业受技术与管理水平限制,对实施互联网+工业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总体上看,内蒙古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业企业由于受技术与管理水平方面的制约,在对两化融合、互联网+的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工业培训,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相关试点示范工作,进而使工业企业明确互联网+工业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4)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国内外先进的工业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逐步从生产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过渡,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

  六、自治区工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

  (一)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传统产业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要

  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升级。加大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大胆探索。

  (二)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着力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方面,要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绿色方面,要强化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变。开放方面,要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试点示范建设,有序扩大对外开放。

  (三)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数字经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充分发挥我国在互联网等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七、自治区工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

  (一)夯实工业数字经济产业基础

  1.1、工业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概述

  工业数字产业是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并广泛地在工业、制造业应用,进而推动工业数字经济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工业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和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四个行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数据采集、存储的基础设施,主要开展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设备、可穿戴设施和传感器等硬件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包括相关机器设备的硬件制造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设计。信息通信业主要包括从事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传输中介,即时、准确、完整地将信息传递到需求方,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无线通讯、卫星通讯和移动互联网等。软件服务业包括计算机软件、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软件技术,主要从事基于现代电子计算机设备和数字技术搜集、整理、筛选和处理信息资源,为相关组织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服务。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研发,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语音、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产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跨界融合,实现工业数字经济产业的数字化渗透、交叉和重组,改变产业原有的价值创造方式。一是各产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力提升了产业的价值创造效率。例如,传统制造企业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产品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控以及端对端的数字信息整合。二是不同产业之间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新排列、整合和重构价值创造过程,依靠数字产品横向延伸价值链和数字技术纵向衍生产业链而衍生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颠覆了原有的价值创造方式。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催生出平台经济、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制造企业依托APP全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由制造向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多场景延伸,推动企业和供应商、顾客、股东等利益相关者保持动态协调。随着工业数字经济产业的不断夯实,各产业企业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市场感知能力、关系整合能力和超前预测能力将不断提升,将深化关联产业价值网络的横、纵向跨界整合,通过网络资源的动态组织和配置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2、自治区提升工业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主要措施

  夯实网络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固定宽带千兆网络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提高宽带接入能力,将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省干线重要路段、企业、园区、写字楼,继续执行新建小区光纤入户和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自治区网络传输能力,并加强网络安全管控能力。加大对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乡村用户接入宽带,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实现城乡网络一体化。

  推动新型网络建设。加快内蒙古自治区5G网络建设,合理规划布局5G基站站点,实现重点区域全面覆盖。5G网络的普及将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推动广电5G一体化发展,加快通信网络设施IPV6改造升级和推广应用,促进有线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在物联网建设方面,推进新型网络、窄带物联网等网络部署和拓展行业应用,加速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智能化水平,扩展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形成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同时引导社会资源对物联网感知(RFID、传感器、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建设的投入,推进移动互联网建设,逐步形成安全稳定的智能化网络体系。完善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验基础设施,建设面向车联网、智能驾驶、无人机、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新装备的专用试验场景。建设数字园区,鼓励企业共享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园区智慧管控和服务。

  积极打造新型数据中心。夯实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为主体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鼓励其他盟市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鼓励数据中心UPS加大锂电池应用,推动用独立于IT机架的独立式区域框架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提高区域部署的效率,鼓励运用间接风侧换热取代水侧换热,改善数据中心自然冷却方式。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整合一批分散的数据中心,着力推进建设承载力强、安全性高、云网连接能力强且节能环保的高标准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基础数据备份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企业数据灾备中心。在提高数据储存能力及数据安全性的基础上,推动数据交易定价机制和大数据交易服务机制的建立,推动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推进数据的开放和强化利用,以政务数据逐步开放为引导,鼓励企业、科研、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开放数据。鼓励开展云计算、边缘计算应用,以加快建设国家政务云北方节点、北斗内蒙古分中心。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内蒙古自治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软件开发质量,减少运营成本。突破关键软件及云平台等短板,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竞争力。建设内蒙古完备的软件及服务业行业产业链。

  提高软件支撑能力。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在优势领域的融合应用,加速赋能传统产业。探索开发“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及体系架构,鼓励企业发展软件定义网络、5G软硬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关键产品及信息安全产品,提高软件支撑能力,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在信息安全产品研发方面,将着力推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工控安全等领域发展,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补齐软件与信息服务短板。鼓励企业加强对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技术的应用和产品创新,数据库企业应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可控的数据管理为中心,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围绕应用需求构建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云平台,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鼓励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研发特定工业APP。鼓励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5G通信等新兴产业的应用软件。

  构建高水平产业园区。推动建设重点软件园产业生态及发展环境。提升软件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水平,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打造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鼓励软件园建设信息化智慧园区,围绕智能设施、智慧运营、精准招商、企业服务和数据资产等方面,建设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专业化软件园区。优化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集群。

  工业大数据。促进大数据在内蒙古地方特色产业应用,特别是农业、能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稀土工业、生物高技术产业等行业的应用。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试点。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开放数据和服务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产品定位、精准营销、质量诚信提升和定制服务等。

  云计算。培育云计算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创新,构建工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及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设备管理、业务经营等全流程云服务。拓展云服务业务,加速向云计算转型。鼓励云计算的创新创业,推动本土的中小企业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大力支持研发超高速宽带接入、核心路由交换、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量子通信等技术,加快建设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网络、平台和应用。

  (二)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振能级

  3.1、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概述

  当前,国家和各省市纷纷出台企业数字化政策。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统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开启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可见,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紧迫任务。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网等技术手段。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在数字经济环境下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客户、企业和员工带来全新的数字化价值。

  企业数字化转型具备五大特征。一是数据赋能。积累海量数据,并将数据转变为生产力。在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开展精准营销、提升运行效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驱动自身优化决策。二是互联互通,企业生产、财务、销售等不同系统之间达成数据互联互通,协同共进。三是人机协作,人与信息通信系统在认知学习、分析决策、知识交流、自主执行等方面实现深度交互迭代,共同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能力。四是生态协同,企业以网络化协作弥补单个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通过协同制造平台整合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五是高效敏捷,企业可以及时感知环境变化。并有效、快速对其做出响应。

  整体来看,通过企业从数字化转型程度,以及转型关键价值点的契合程度,可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企业对转型关键价值点的精准识别,及关键点的高度数字化转型。

  1.0阶段∶企业仅针对普适的数字化转型环节开展转型,例如财务报销、OA办公等。数字化转型的程度较低,未对数据价值进行深度挖掘。

  2.0阶段∶企业仅针对普适的数字化转型环节开展转型,尚未识别到转型关键价值点。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深度挖据数据价值,开始深度应用智慧化技术。

  3.0阶段∶企业识别到需要转型的关键价值点,并针对关键价值点开展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程度仍不高,还在探索或小范围试验,对于数据价值的挖掘仍不足。

  4.0阶段∶企业精准识别到需要转型的关键价值点,并针对转型关键价值点开始数字化转型。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数字化转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开始应用智慧化技术并产生可观效益。

  2、自治区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措施

  1)按生产环节划分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措施

  l 企业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打造融供应商寻源管理、计划和需求管理、供应商评估、合同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物料控制、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于一体的企业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推动企业供应商资源平台、供应商对接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的生态互联,实现采购需求实时同步,价格信息实时更新,履约情况实时跟踪,仓储物流信息与销售代理商、承运商等实时共享,成为集价值连接者、供需匹配者、市场设计者于一体的平台化智慧型企业。

  l 企业研发设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推进企业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管理。对产品设计信息、图纸数据发送接收结果、产品设计变更信息进行记录,建设可为财务、供应商关系系统等提供基础数据,并被其他系统调用的研发设计数据库,实现上云上平台。另一方面,推进企业工艺研发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典型工艺路线设计,在3D设计环境里与CAD集成、PLM集成,实现与客户ERP、PLM或供应商设计系统的高效互联。

  l  企业生产制造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在生产管理环节,推动数字技术在计划、执行、分析等环节的全面应用,建立高效智能化的产能预测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生产执行系统,并实现系统之间的交互集成和实时同步更新;在质量管理环节,推动数字技术在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全面深入应用,通过与顾客数据平台、采购平台、第三方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优化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管理;在设备管理环节,完善数字化的档案资产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工装管理、能源管理、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通过接入公共平台与供应商、客户共享设备的信息与管理策略;在安全管理环节,通过将设备安全系统、物流车辆管理系统、仓库安全管理系统、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与公共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互通连接,形成对生产车间、物流车辆、室内外环境的生态级安全管理。

  l 企业营销服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并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中心、行业协会、外部客户、卖场或其他公共/私有平台进行数据集成交换共享。建立智能化的需求预测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需求预测信息给供应商。

  l  企业职能协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持续推动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关键职能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各个职能系统数据的高效共享对接,打造“上云上平台”的企业管理驾驶舱系统,努力推动企业向自感知、自协同、自调整、自优化、自循环、自治理的智慧型组织迈进。

  2)按行业划分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措施

  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和终端产品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加快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 车间),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通过优势工业智能化, 助推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

  化工行业。聚焦化工供应链物流、安全生产及能源管理等重点环节,鼓励运用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化工厂内的生产智能化监测与分析、管理精益化,实现化工厂外的供应链智能化协同、产业链供给优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本增效、提质降耗。

  钢铁冶金行业。支持钢铁企业打通生产数据内部壁垒,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全面链接。推动产品质量优化,聚焦产品内外缺陷识别的在线检出和自动质量判级,准确、及时、有效地检出和识别表面缺陷。推动生产能耗及环保优化,建立参数模型,推荐最优控制参数,实现燃烧优化,降低生产成本。

  煤炭行业。鼓励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对煤矿生产参数及状态进行集中监控,对煤炭企业生产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鼓励支持利用5G等新型网络赋能煤炭生产,开展煤炭井下生产无人化运输建设,降低工业安全风险。

  热力行业。支持企业打通研发与设计之间的数据闭通路,实现生产过程中实时状态和设计、维修的有机结合。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预测性定位故障。准确、及时管控生产过程,有效缩短因维修而造成的停修时间。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维护和运营,实现热力行业降耗节能安全环保发展。

  推进现代农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融合应用。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建立起面向全自治区的农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利用探头、传感器、摄像头等终端设备,采集储存影响作物生长重要因素或牲畜饲养过程中的重点管控因素的数据,建立生产可视化、可调控的灾害预警模型,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鼓励农牧龙头企业打造覆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终端销售”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业开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等方面应用。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推动奶制品产业前期的研发生产、中期的运输销售和后期的回款再生产的智能化管理。鼓励中小乳制品加工企业利用物联网的数据,打通生产和消费的壁垒,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高发展新引擎

  1、工业互联网发展概述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集团(GE)研发部门提出,作为美国传统制造业巨头,GE在传统制造模式发展成熟之际,率先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其对工业互联网最初的定义是:“从机器上捕获数据,并将有价值的思想反馈给客户”,以帮助客户优化资产和运营效率。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托、重要途径、全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产业是为满足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合。包括上游硬件设备和软件提供商;中游工业大数据采集企业、数据存储和云计算企业、提供开发和分发应用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工业软件服务企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企业;下游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互联网从概念倡导进入实践深耕阶段,形成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推进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统筹重点工作、推进战略实施。二是加强政策指引,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等十余份文件,系统推进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建设,搭建起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实施项目牵引,连续两年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累计利用财政资金55亿元,带动投资400多亿元,在突破关键技术、培育解决方案、建设公共平台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四是强化政策传导,推动27个省(区、市)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建立专班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步形成系统推进、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大功能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扩张。高质量企业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5G+工业互联网深度助力企业内网改造。建成东南西北中五大国家顶级节点,上连国际根、下接47个二级节点,标识注册总量突破16亿,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平台体系建设创新突破。培育并遴选了十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平均注册用户达140万,平均服务工业企业10.7万家。发展和支持了一批面向行业垂直应用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平台,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平台连接能力和赋能水平快速提升,重点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接近80万台。三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提升。建成涵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安全保障体系,国家、地方、企业三级联动的安全监测体系有效运行,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可监管。探索建立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

  行业融合应用加速纵深拓展。一是从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延伸。工业互联网已应用到钢铁、交通、能源、物流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在支撑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高端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二是从效率变革向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延伸。工业互联网在全面提升研发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使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有效激发,生产方式、管理范式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活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疫情期间大量企业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对接供需、配置资源、柔性转产,在快速实现复工复产、灵活响应市场变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三是从单体应用向系统化、集群化应用延伸。大企业开放资源建平台,中小企业融入链条用平台,大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融通创新、协同转型的良好态势加速形成。在广东等先发地区,工业互联网在垂直领域深耕细作,集群化应用渐成规模,产业链协同水平和行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生态规模持续发展壮大。一是示范引领初见成效。以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为抓手,培育了一批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设立了一批产业投资基金,涌现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一批发展高地。二是技术标准加快发展。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工业智能、5G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基本与国际同步,工业APP、工业机理模型、开源应用等加速发展。三是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以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等平台为支撑,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产学研用各方在标准技术、测试验证、知识产权、产融对接等方面合作深入推进。四是产业经济快速增长。据测算,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2.50万亿元和3.14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2.72%和3.17%;分别带动就业岗位1892.98万个、2236.73万个。

  总体上,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势头强劲、成效显著,整体处于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既存在长期掣肘工业发展的传统领域瓶颈,又面临伴随新兴领域发展而出现的新挑战。一是传统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高端通用芯片、传感器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工业软件特别是设计仿真等基础软件短板明显,核心算法、机理模型掌握和积累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业互联网高端化发展。二是部分新兴领域话语权较弱。开源软件是打破传统工业软件格局的重要手段,目前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开源项目均由国外企业或基金会主导,我国企业很少主导开源项目,大部分企业参与开源项目依然是在“搭便车”。三是资源要素保障依然不足。应用工业互联网前期投入多、回报周期也较长,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外部金融体系支撑力度不足,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现有人才队伍也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需要,领军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紧缺。四是推广应用基础整体偏弱。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方式粗放,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完成精益生产改造,工业互联网规模化推广前提尚不具备。同时,国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工业整体上还处于3.0和2.0并存的状态,增加工业互联网推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2、自治区发展工业互联网主要措施

  l 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能力提升行动

  深化网络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内网升级改造。鼓励企业以 5G、IPv6、工业无线、工业无源光网络(PON)、边缘计算等技术改造工业企业内网,推动企业提高生产设备联网率。加快外网体系建设。鼓励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高质量工业外网,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推进网络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重点区域、工业园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加强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进航天云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项目落地,打造食品加工、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解析平台,拓展网络化标识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强工业物联网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基于标识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创新。

  加快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围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投资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打造内部企业级平台,推动工业资源集聚,实现设备智能化互联、生产计划智能排产、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统筹工业大数据设施建设。建设自治区工业大数据中心,支持鄂尔多斯、赤峰、乌兰察布等盟市建设工业大数据区域分中心,鼓励煤炭、能源、化工、冶金等领域建设行业分中心,汇聚、分析自治区宏观经济数据、主要行业运行数据,实现对工业经济和产业运行的监测预警,提供对稳链保链的支撑。

  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指南;建设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与国家、各盟市态势感知平台对接,实现国家、省市、区县三级联动;鼓励能源、煤化工、冶金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验证,提升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安全可控水平。

  l 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

  深化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求制定实施数字化改造方案,鼓励企业加快淘汰无法满足改造升级要求的老旧设备,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云夯实基础。鼓励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底层生产设备“上云上平台”,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云端迁移改造。

  推进重点行业融合发展。鼓励煤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展先进过程控制、制造执行系统、智能传感器部署,进行生产流程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优化,以及能源管理和安全环保能力提升。鼓励装备制造等离散行业,开展生产装备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发展产品远程运维、质量诊断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设计优化和质量提升。鼓励羊绒纺织、农牧产品、医药健康等消费品行业,发展在线设计、客户体验和电子商务等平台,利用大数据感知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按需制造等新模式。

  l 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行动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鼓励人工智能、VR/AR、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维护检修等领域的应用。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工业系统实体状态进行计算、优化形 成数据,映射到数字空间,用运算结果做出优化决策,优化生产 运行活动。应用边缘计算技术,利用工业设备装备的嵌入式计算能力,实施信息分布式处理,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结合。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分布式共识算法,保证工业互联网数据的确权与确责,实现在标识解析、协同制造、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探索融合应用新模式。面向能源、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推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模式应用。推动生产制造全程可视化、质量追溯和预测性维护,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深度优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资源,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集成和协同优化。推动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基于智能传感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实现远程咨询、远程运维、故障实时诊断、产品溯源、大型制造设备与生产线融资租赁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l 开展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拓展行动

  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推动 5G 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探索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与煤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特定场景的应用试点,大力推进“5G+智慧矿山”、“5G+无人卡车”。鼓励企业面向供应链管理、柔性制造、生产过程控制、机器协作、库存管理、产品交付管理等环节,开展基于5G技术在工业数据采集、三维扫描建模、远程控制、视频检测、辅助装配等场景的先导性应用。

  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聚焦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针对原材料、煤化工、矿山、冶金等重点行业领域,探索构建“坚持协同部署、聚焦本质安全、完善标准体系、培育解决方案、强化综合保障”等五位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支撑体系,针对重点高危场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工业互联网+完全生产典型应用。

  打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支持产业园区基于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建设,在基础保障层、智能工厂层和服务共享层,高效构筑全要素智能联动、深度协同、泛在拓展的园区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实现园区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提升园区智慧化能力。

  l 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支撑行动

  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工业互联网特色基地,以企业制造能力共享、质量溯源为驱动,推动集群内企业整体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区域的主导产业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发挥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同产业间企业开展协同协作。

  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管理、虚拟仿真测试等工业软件。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提升工业软件与工业技术、知识、机理、经验的集成创新水平。支持研发设计工具和运营管理软件加速云化改造,形成一批引领作用突出、示范应用性强的工业APP。

  l 开展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行动

  推动技术标准落地。依托自治区研究机构和国家工业互联网领域智库,结合自治区能源、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体系建设,面向标准化需求,研究制定行业应用准则、特定技术应用标准和管理规范,遴选自治区优强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先行先试,积极培育标准应用试点示范并开展推广应用。

  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赋能本地制造业。推动工业软件/APP开发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以项目委托、咨询服务、评估指导等方式,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积极培育本地化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和引导自治区龙头企业,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提炼总结项目经验,并面向同行业乃至跨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实施服务,由服务需求方向服务供给方转型。

  八、自治区工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为加强“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工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统筹考虑予以布局:

  一是构建自治区新型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关键网络设备和智能网联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大力度推动长期卡脖子的各类软硬件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汇聚大量活跃创新主体和开发者的开源社区及平台。

  二是构建自治区“一盘棋”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工业互联网区域、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着重建设包括工业数据管理服务、评估服务、产业监测服务及检测认证服务在内的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加快平台创新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推进工业互联网关键软硬件产品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集成创新。面向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抓好产业示范基地、创新中心和APP发展生态建设,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加快从“实验室”到“商品”的转化。

  四是构建面向工业数字经济的新型产融结合体系。设立不少于100亿元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培育包括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测试评估、标准研制、人才培养等在内的产业生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百亿级以上的产业基金,与重大专项形成合力。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数据资产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探索资源出租、服务提供等新型商业模式。

  五是构建完善的行业治理政策法规体系。针对推进工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利益冲突、监管缺失等问题,开展前瞻性的法律储备研究,引导相关部门加快管理和业务创新。建立常态化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评估评价,引导区域、行业有序发展。

  六是引进专项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支持。在已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通信服务业等重点紧缺岗位工程师人才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优先享受人才认定、薪酬补贴和人才公寓等政策,加快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意见征集已截止,感谢您的参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