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一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运用12幅图表帮助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和时空分布规律,该节运用的图表类型多样。本文逐图介绍每幅图表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建议。

一、测量气温高低,体验职业的意义,落实地理实践力

气温的高低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观测气温的高低?温度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教材图3.10“日平均气温”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读取气温数值;直观示意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并可以推绎到月均温、年均温的计算(通常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和2时进行观察),用以配合教材图3.13“百叶箱”气温的观测活动使用。该活动的设计,实际上蕴含基本的数学统计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跨学科建立思维和实验操作上的联系。特别要说明的是,教材指出,“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观察次数越多,气温的平均值就越接近准确值。

百叶箱是放置温度计的场所。教材景观图3.13的呈现,是希望教师教学中重视地理实践。非专业人士对气温高低的观察,通常是借助身体的体验,与皮肤比较感知温度的高低;专业人士则将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中,进行定量观察。在过去,气象观察者每天在四个时段对气温进行观察,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等恶劣天气,都要实现准确准时的观察,为科学天气预报提供翔实的气象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气象站已经采用全自动连续观察气象资料的仪器设备,实现每分钟获取、每小时传输气象情报,极大地提高了气象观测效率。但是在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方面的数据获取,仍然离不开人工观测。因此,气象观测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一是让学生体验气象工作职业的枯燥,二是体验气象工作职业的意义——只有全球一个个微小的气象站做好气温观测统计,才可以得到像教材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这样的空间分布规律示意图。学生进而能领悟身边某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事虽小却意义重大,这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

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气象站或自建气象观测站实践:①由专业的气象工作者介绍温度计的使用。②讨论为何选定4个特定时间进行观测?③学生亲身实践温度的观测记录。④了解从气温观察数据到形成等温线地图的一般过程。

二、观察气温变化,探讨影响气温的时间因素,重视区域认知

为什么要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读取教材图3.11“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后,教师再提供区域地图,让学生判断该地所处的纬度或季节(亚热带夏季或热带地区),初步学会在区域中认知地理事物。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来说日出前后温度最低,午后两点温度最高,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所致。但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又会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增加该地冬季某日的气温日较差曲线图。这是因为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部分,学生已经学过地球自转、公转的相关知识,知道不同日期直射点不同,导致太阳高度不同,各地不同季节气温日变化不同。通过教材图3.11,可以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盘活学生旧知,明确影响气温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同理,教材图3.11绘制的是某地晴天的气温日变化,还可以尝试添加该地该季节雨天的气温日变化,因为本章第一节中学习过天气对气温的影响。教材图3.12的教学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读取原图,学生读图获取气温日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步,添加冬季气温日变化曲线,学生能比较季节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第三步,添加雨天气温日变化曲线,学生能比较降水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影响某地气温日变化的三大因素: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天气因素。至于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气温的,将是高中地理重点解决的内容。

教材图3.12“气温年变化”的一般教学程序:读取最高值、最低值和年较差。引导学生读图得出该地气温年变化的重要特征: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提供区域地图,告诉学生该地的区域位置——位于北半球大陆内陆地区(如图1甲)。将系统地理的气候知识落实到区域图上(如图1)。然后再选取同纬度沿海地区的一个地点,如日本仙台(如图1乙),提供日本仙台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如图2),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会发现沿海地区夏季温度偏低、冬季温度偏高,年温差较小,最高温、最低温月份推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海陆位置是影响气温年变化特点的重要因素。

提出以上建议,主要是因为有了世界各地的气温年变化资料,才会有教材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建议将这些地点的空间位置落实在地图上,体现空间背景,落实空间概念,养育区域认知观念。学生才会养成看图的习惯,找到学习系统地理知识的根。因此,教材图3.17是本节所有图表知识最终的空间落脚点。

活动题中,教材提供了图3.14“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教材要求学生能将气候资料转化成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笔者建议将此曲线图画在教材图3.14上(如图3),然后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教材图3.14的气温年较差比教材表3.1的要小很多,两地气温夏季差异小,而冬季差异大。笔者从气温数据上推测,教材图3.14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而教材表3.1则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如图4丁:齐齐哈尔)。因此,教师再提供区域地图(如图4),以欧亚大陆为例,将上述两地标注于地图上(教材图3.14的地点如图4丙地:帕多瓦),引导学生得出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温年较差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欧亚大陆东西两岸不同的大气环流背景所致,通过这种比较,能为学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

三、阅读气温分布,思考气温与空间因素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

气温的分布是指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教材图3.16“气温的水平分布示意”可能是假想图,也可能是某地局部地區的气温等值线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等温线的概念,掌握等温线判读的基本视角,读图程序一般分为三步:一看等温线数值的高低,二看数值的空间变化,三看等值线疏密。

根据教材图3.16读出哪里是低温中心,读完再结合教材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判断,该地成为低温中心的原因。教材图3.16采用景观示意图,形象表达了地形是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地形是形成低温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理,可以引导学生推理,等温线图中的高温中心形成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是盆地地形,这种理解是学生固有思维的结果。教师如果点到这里为止,这种先前知识就会给学生对等值线的判读造成错误的期望。因为高温中心或者低温中心,不仅受地形影响,还可能有其它原因,如城市热岛、湖泊等复杂的下垫面状况。

教材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在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价值,一是引导学生掌握读等值线图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得出影响气温的重要因素。从数值的空间分布上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是因为纬度位置所致;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和海洋等温线出现弯曲,主要是因为海陆位置所致;北半球陆地等温线有多处低温中心,主要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同,地形条件差异也很大,因此,建议采用比较法。比较南北半球气温的异同点并说明影响因素的不同。共同点:无论南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趋势相同,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不同点:从整体上看,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北半球比较弯曲。从局部看,重点关注青藏高原、北美洲、南美洲西部等温线特点;比较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关注不同季节对气温的影响,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南、北半球气温的影响。请学生结合地形图推测“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其分布特征起到的重要作用,讨论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建立气温与区域因子的联系,初步养成综合思维的能力。▲endprin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美洲的地势特点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