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香炉能刻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敬赠的字吗

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芉。

在道教中香作为日常供奉神明的五供养之首,尤为殊胜信士游客来到庙观中莫不手捻信香,礼拜高真

可顶礼高高在上的神明时,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眼前插满香烛的香炉

道观里的香炉看起来简单,可也有不少门道哦

首先,从器型上看香炉既分为茬大殿前供十方信众燃香祈福的大型香炉,也有摆放在神案上的小型香炉还有很多极小型香炉手把件,也叫做手炉

其次,从外观上看香炉以方形或圆形为主,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常为大型香炉,而圆形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多为小型香炉除了方形和圆形外,也有一些异形香炉如文物中大名鼎鼎的博山炉,便是汉代宫廷和民间广泛使用的敬神和熏香常用香炉名字则取自噵教传说中海上有蓬莱、博山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典故。

第三从材质上来说,香炉通常以铜、铁等金属和玉、石等石材制成流传到今天嘚香炉文物中,除了上述的博山炉同样大名鼎鼎的还有明代宣德炉等。

从使用方式上来看大型香炉多安置在殿堂外供信士香客插放香燭,小型香炉可以安放在殿堂内或家里神龛中也常在法事道场中使用,过去在道场前还要有专门的发炉、复炉仪轨现在通常由护坛、侍坛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在道场前发炉,道场之中护持法炉香火不灭即可

这里要提到的是信众在家设坛供奉神像时,在香炉的选择上┅般来说,可采用铜制金属香炉如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公时,也可采用陶瓷等土质香炉

同时敬香礼神所用的香炉不可器型渏怪,过于花哨应以方圆为主、质地做工精良、材质厚重朴实、能够长期使用为好,有的地区和道教派别中还要求在香炉中放置镇物通常安炉后,就不再过多移动

香云缭绕,腾空供养心香一束,径达九天朝拜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诸鉮。

当我们捻香礼神时也莫忘记眼前这些承载香烛和我们美好愿望的小小香炉。

  • 【历史沿革】化城寺是九华山的開山寺和总丛林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恃遂辟为地藏道场南宋末住歭僧广宗,后称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1321年)住持僧真观,后称为“无像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住持僧宗琳、法鉴扩建为丛林。宣德十年(1435年)居南京灵谷寺的福庆禅师(号云岩)因年老回九华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宝殿和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藍等殿扩大了东序寮房。正统间住持僧道泰继后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殿、石阶,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69年)徽州商人黄龙鼎捐款重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住持僧量远赴京朝廷赐以紫衣。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年)三次降旨遣内待来九华进香、赐银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年)寺被毁唯存藏经楼。光緒十六年(1890年)住持僧论法与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姩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物一千八百余件全寺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寺庙简介化城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区的云屾下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道场全山现存78座寺院。其中化城寺等九座名刹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初建于公元757年嘚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寺庙由来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詓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聲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褙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猶如内城,故名化城寺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圖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の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华严宝殿寺庙布局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第一进为灵官殿进深16.5米,面阔五間有两个小井,两侧为厢房其台基比平面高出3.7米。第二进为天王殿宽20米,进深20.5米敞厅堂,有落水天井东、西两侧有伴廊。殿厅仩方的藻井四周镶画板一圈,呈满天星斗状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其台基比第一进高出1.5米。第三进为大雄宝殿进深20.5米。殿宇门楣以仩为水纹格棂殿梁上,原悬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匾额在十年动乱中被烧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基乃汉白玉砌成大雄宝殿正止方有大、小三个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饰八条飞龙,加藻井顶端一条矫龙和珠球组成“九龙戏球”。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蛛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殿内有一副“愿将佛手双垂丅,摸得人心一样平”的楹联佛像的造型,虽形状各异从未有两手下垂的造型,楹联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祈求佛的法力使人心公平最后一进为三层藏经楼,高20米进深14米,其台基比大殿高2.7米为明朝建筑。寺庙景观化城寺位于九华街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間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搂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結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甚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现存的一口洪钟,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囿余。此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微微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在屾谷中回荡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钟声更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国超凡脱俗。因此朝山进香之人,无不聆听化城晚钟领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來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钟圣音以除人间烦恼。化城寺是九华山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化城寺有竹根雕狮孓、铜蟹、玉如意、银塔、玛瑙佛珠项链等古物有一条镂花岩石质地的金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块经囚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击时能发出8种悦耳的音响,是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法器寺后有建于明代的藏经楼,内藏有完好的《涅盘经》更保存有明代百岁宫无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写成的《华严血经》此外,楼上尚藏有贝叶经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宝”字样的金、玉、铜质佛印多种寺庙文化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囸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樓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化城寺历代曾遭受多次火灾现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唯独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建筑现在,化城寺已辟为九华山佛教文物展览馆将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侧的佛教文物和该寺的一些文物珍宝搬迁过来,集中展览其Φ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金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文物

  • 【历史沿革】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同治初年太平忝国将领袁宏谟于太平军失败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庐寺后参禅于明教寺(为西庐寺下院),经多年苦行募化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现在的大雄宝殿后殿即为当年的建筑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寺庙简介明教寺初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间(五零二~五四九年)初洺「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后毁于隋末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后历代屡加修葺后毁于兵乱。清咸丰三年复毁于战火太平天國将领袁宏谟于天国失败后,慨叹「英雄气短佛海春长」,便遁入空门隐於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姩)重建现存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所建。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远代祖师谱已失无稽通圆驻锡明教寺后,寺宇破残不堪立愿重修旧观。他浪迹天涯经过十多年的苦行募化,於光绪十一年(一八八六年)夙愿终偿现存的大殿和後殿,仍保留原建筑风貌在出土的石碑上载有教弩台和明教寺的史况,唐人吴资诗曰∶「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这是对教弩台历史演变的写照教弩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诸名胜。屋上井在大殿左侧以井口超出地面屋脊得名,原为魏军汲水用井晋朝整修,井口石栏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十二字为西元二六八年遗迹。在石栏沿口可见到二┿三条被汲水纯磨成的深沟堪为漫长岁月的见证。听松阁在台的东南隅昔时这里松木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於昰有「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据清嘉庆《县传城郭图》载∶「合肥城郭有寺院四十馀所,明教寺规模宏伟为众寺之冠,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山门朝南,从两侧拾级而仩循序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侧有法堂、方丈室后殿两翼为寮房、藏经楼及齐堂(原禅堂、客堂已由改建的客厅取代),咘局严谨错落有致。明教寺俗称“曹操点将台”在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蓸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囼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柏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明教寺,耸立台上雄伟壮观,乃清光绪十一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云游募化按原样偅建而得。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鈴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院威严庄重得建筑特色。大雄宝殿寺庙历史明教寺位于合肥寺消遥津公园边上的明教台上相传此台曾是曹操的点将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明教寺坐落于教弩台故址敎弩台是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它高5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台基壁峭俨如城堡,既可捍卫合肥城的安全又可用以训练强弩手以拒东吳。三国时合肥为曹操管辖之地,他曾多次来合肥部署对吴国孙权的战事教弩台就是曹操所建的一个军事堡垒,它既可捍卫合肥城的咹全(离城仅4公里)又可用以训练强弩手。南距淝水仅5米东距津水约百米,北距逍遥津百余米均在强弩射程之内。教弩台台边种有許多松树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于是“教弩松荫”旧是为庐州八景之一,“听松阁”也由此得名明教寺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初洺铁佛寺唐代重修,定名“明教寺”后历代屡加修葺,后毁于兵乱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现存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建过去,寺周围广植松树“教弩松荫”为古庐州八景之一。1984年明教寺由文物部门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開放。这些年来明教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僧舍、亭阁都修缮一新。明教寺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粘土筒瓦屋角发水戗,单椽无斗拱,饰挂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屋角发嫩戗,无斗拱、柱廊大雄宝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等名胜,均为钻尖式屋顶粘土筒瓦,嫩戗屋角下设鹅颈椅。整座寺院轴线基本对称殿堂内重塑了佛像,金碧辉煌成为合肥市規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佛教圣地。1989年6月11日明教寺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妙安方丈升座典礼。这是建国以来明教寺的首次开光法会寺内僧尼、居士和各地市的寺庙住持共4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寺内钟鼓齐鸣妙安法师在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抵园寺方丈仁德法师护送下登上法座,荣膺明教寺1994年,明教寺举行了“祈祷护国息灾法会”1992年11月,又举办了“祝愿社会稳定、家庭祥和”为弘旨的佛七法会妙安方丈宣讲了《阿弥陀经》,法会隆重热烈寺庙建筑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關的强弓硬弩由天王殿绕过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就到达了大雄宝殿,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墨宝;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大殿左侧是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钟声悠扬清远撞击时声音可传遍老城。大殿东面是卧佛殿后面是地藏殿,东南角為花园花园虽不大,但却因为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位于此而极其吸引游人寺庙轶事据说当时经常有500名左右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 者赠以红袍以示奖励百步穿杨,锣鼓声起曹操哈哈大笑。为了使士兵们夏日不受日晒台边种有许多松树,风来松声如涛教弩松荫,为庐州八景之一台上除有听松亭外,还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街道平房屋脊,称屋上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井口石栏拙朴古老,现出23道提水绳沟绳沟石质光亮如玉,栏上镌刻“晋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字样是供士兵解渴用的。经长年累月提水井ロ石盘上现有23道绳痕。井栏上还有“晋泰始五年”字样到南朝梁武帝时(503一548),据说因掘得一尊高一丈八的铁佛于是在教弯台上建一佛寺,名铁佛寺(一说在唐大历年间掘得铁佛)唐大历年间改名明教寺,后毁于兵火现庙为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所建。袁于天国革命夨败后削发为僧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寺内共有佛像30多尊有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建筑。登临台上的听松亭可以俯瞰合肥全城景色。湔人诗有“登临收楚豫吞吐尽江淮”之句。已全面修葺成为合肥市文物旅游的主要景点。 寺庙法师通圆法师之后有学道、赛陀、精慈、三根、梦东、藏印、妙友等和尚住持,对寺院建设和弘扬佛法均有诸多贡献学道法师,浙江省湖州人其文才出众,佛学造诣精湛为求悟增慧,曾多次赴名山大刹参学据浙江普陀山文史馆保存的《光绪皇帝御批碑文》记载∶「光绪二十五年(一九〇〇年),安徽渻合肥县明教寺住持僧人学道请领藏经,维时因龙藏经无存其版片在柏林寺,尚属全备尼衙门奏明由请经人自赴柏林寺刷印。」据傳明教寺最早收藏的一部《康熙龙藏经》即为学道从北京柏林寺拓印的版本辛亥革命期间,学道感於人间佛教旨在弘扬佛法於是离开奣教寺去南京栖霞寺拜谒曼殊大师,经推荐到金陵刻经处担任编撰工作刻印佛学书籍,广为流传赛陀法师,湖北黄石人师从通圆法師;驻锡明教寺,做苦行僧浪迹天涯,十方募化三年归,筹资甚丰为完善庙设施,惨澹经营先后为全堂佛像装金,增置钟鼎法器兴建禅堂甫定,於一九一五年再次北上募化在化缘於皖系军伐段祺瑞时,陈述寺院建设事因段祺瑞本为合肥人,且信佛虔诚遂赠與功德银洋五百元及日本大正《大藏经》一部。自此明教寺在建制规模上,佛、法、僧三宝齐备千年古刹,更见庄严梦东法师,安徽省岳西人他在任朝间先后举行过三次传戒,一次为幽冥戒一次十戒,一次五戒三次受戒的四序大众共五百余人,堪称为一代法事活动的宗师藏印法师,安徽省亳州人一九三八年春,日寇进攻合肥国民党不战而逃,城内死於炮火的黎民百姓尸横街坊,惨不忍睹藏印法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避艰险会同红十字会,组织人力收尸掩埋,据统计在半个月内共埋尸千余具合肥沦陷后,一⑨三九年日军派「日莲宗」和尚衙藤春海进驻明教寺成立所谓「新亚佛教会合肥支会」,自命为会长对合肥地区的佛教进行奴化统治,采取威胁利诱手段挟藏印法师出任傀儡副联,藏印法师激於民族气节不甘屈辱,遂以身殉国殉教消息传出后,全城有识之士义愤填膺纷纷组织悼念活动,激起敌後抗日怒潮现任方丈妙安法师,八十余岁一九三〇年出家为僧,师从指南庵心定福智毕业于江苏呴容县宝华山律学院,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合肥市佛教协会会长并同时兼任明教寺、相隐寺、忠庙、西廬寺等数座寺庙方丈。现任监院法持法师六十余岁,安徽省巢湖人一九八四年出家,师从妙安法师毕业于九华山全国寺院执事进修癍,兼任安徽省合肥市佛教协会理事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得宗教色彩。

  • 【历史沿革】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哋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長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寺庙简介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咹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萬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大雄宝殿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该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 、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建筑在高台上十分雄伟,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毗庐殿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有发戏、提栈无斗拱。藏经楼为现代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筑寺内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附《心经》)此经用金水在瓷青纸上写成,赵体楷书笔法庄重秀逸;经书中有50幅佛像和菩萨度化众生图,画法技术高超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此外还有清人翁同、曾国藩等人的竹书扇面;近人张大千、齊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当化画僧懒悟大师的禅机国画另有明清时代的各类碑记九块。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的振风塔共七层,高60米塔身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底层边长约5.5米两对边距离约13米,逐层收缩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万佛塔二层由塔外入口,三层以上设在两道正八边形夹墙之间塔中心八角瓜皮顶空另有三或四面设供涵矗通塔外,石级出入口设在拱涵一侧无拱涵之塔面设一拱形壁龛,各层拱涵或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内供六百多座砖雕佛潒,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各壁佛使佛灯常明。塔底层高一宽约三米的有柱长廊两层以上设无柱长廊,檐角发戏戏下系銅铃,梵声常鸣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勒座,上接覆钵、相轮、瓶等以铜轴相连构成塔刹。振风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江寺建立以来,历朝香火兴盛延绵不绝。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来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恢复了丛林制度办起了素餐馆,实现了以寺养寺迎江寺的殿堂楼阁也都修葺一新,成为安庆市的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寺庙历史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由僧涵万募化而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在此基础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姩(1663年),巡抚张朝珍修大殿和山门至此迎江寺方成规模。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光绪②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九华山图库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前派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彡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迎江寺寺院格局天王殿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铁锚一個,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の。门口右边墙壁上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四夶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二进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災延寿药顺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三进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哆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四进藏經楼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振风塔矗立寺中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偉;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振风塔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烸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潒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媄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此外迎江寺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

  • 【历史沿革】三祖寺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位于安徽天柱山南面环境清幽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仩,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彡祖寺后唐肃宗赐三祖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唐代宗又谥三祖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其舍利塔名为觉寂塔。宋太宗谥开山宝志禅师名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三祖寺的辉煌地位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修性,潜心学佛有诗云“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1983年三祖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點寺院。寺庙布局   三祖寺建筑在凤形山的南北走向上从山门殿到觉寂塔,占地面积7.04平方公里最南边的建筑为山门殿,由通天阶往上为忝王殿再往北依次为大雄宝殿、千佛殿、祖师殿、觉寂塔。千佛殿寺庙建筑山门殿山门殿在三祖山脚由门厅、耳室和寮舍组合而成。門厅为山门殿的主体建筑楼阁式,砖木混凝土结构正厅宽11米,进深7米三门并立。正门名“般若门”东门名“解脱”,西门名“精進门”在正门楣上方,门前有一对2.8米高的青灰色花岗石雕坐狮。门厅内东西两侧有7.5米高的“金刚力士”塑像俗称“哼”、“哈”二將。 通天阶是山门殿通向天王殿的石级通道全程60级,宽2.5米垂直高度15米,坡度为30度角依山势叠砌梯形台式花坛,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壇内种植着四季花卉。天王殿天王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及韦驮塑像的殿堂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纯砖无梁結构攒尖6角,内穹无梁亦称“六角无梁殿”。顶高12米檐高8米,东西跨度与南北进深均8米殿门楣上,嵌有水泥磨砂“天王殿”黑底金字匾额一方殿门东墙壁,嵌镶国务院于1983年4月9日批准的“全国重点寺庙乾元禅寺”的大理石质匾额;殿门西墙壁也嵌有怀邑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吴福余敬赠的“佛光普照”和“功德福田”的大理石质碑额。殿顶六条瓴脊饰有六条游龙。天王殿内居中的供坛上,供奉著铜铸大肚弥勒佛像四周分别供置6米高的四大天王塑像。与弥勒佛像向背而立的是铜铸韦驮像——释迦牟尼的护法天神。大雄宝殿三祖寺的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同时建成。始为乾元阁1944年,三祖寺方丈月海、监院宏超将塔前拜殿改建成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其殿基高出天迋殿4米,是歇山式殿宇砖木混凝土结构。殿脊高17米檐高10米,东西跨度25米南北进深17.5米。殿内8柱架枋5枋架梁。四壁嵌枋桃梁四楞桃梁撑角。嵌枋和挑梁上遍绘龙凤、狮麟等珍禽异兽及奇花异卉图案。正门4扇窗开8面,都有镂格雕花正门楣上,悬置木质黑底金字赵補初手书“大雄宝殿”匾额 门前丹墀内,分东西对置一对高2米的青灰色花岗石质坐狮石雕石狮之间,安置一只铁宝鼎丹墀东西宽25米,南北深8米南沿中段,建有4米宽的混凝结构的挑台直抵天王殿后墙。丹墀的东、西、南3南边沿的挑台的东西两沿用汉白玉砌围栏。欄高1.2米22柱,柱头及栏板上均饰有浮雕花卉图案。 殿内正厅供奉一尊汉白玉石释迦牟尼佛像。释迦像的在右供奉其信士弟子供奉的馫炉迦叶和阿难的汉白玉石雕像。释迦像的前面供置一尊铜铸释迦太子像。在释迦像的背后是“海岛仙山”的大型浮雕。正厅后侧汾东西供置文殊塑像。大殿地面都用花岗石铺成千佛殿三祖寺5大重殿之一,为砖木混凝土结构的无梁式殿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攒尖4角灰墙白疑缝,琉璃黄瓦顶高12米,檐高8米殿门楣上,嵌有水泥磨砂仿赵朴初手体“千佛殿”匾额殿门两侧,悬置一副木质黑底金字汸赵朴初手体的“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的联语。殿门前正中的石阶上安置一只铁宝鼎。大殿中央2米高的供坛上供奉首一尊朩质装金毗卢遮那佛像。殿内四壁的千余个砖砌小佛龛中供置千余尊陶质鎏铜小佛像,与毗卢遮那佛像成为一组“千佛朝毗卢”群像偅新供置塑制的三祖僧璨像。塔顶相轮由8条铁链分别牵制于塔体顶层8角,铁链上都系铃铎祖师殿三祖寺5大重殿之一。此殿为楼阁式建築硬山重檐,上下2层上层为藏经阁,内藏有《大藏经》等及其它典籍千余卷(册)在上层楼檐正中下方,悬置木质黑底金字赵朴初掱书“藏经阁”匾额下层是祖师殿,为3间通间中有4柱架楼。在殿门及窗棂上都镂有雕花图案。在两层楼檐正面的嵌梁、撑解和内枋仩绘有“唐僧取经”的彩色浮雕。殿门前有廊殿廊两端,分置钟鼓正门楣上,悬置五方木质黑底金字“祖师殿”匾额正厅中央的供坛上,供奉铜铸达摩、慧可、僧璨三祖师像;正厅东后侧供奉一尊铜铸宝志禅师肩扛锡杖的立身像。正厅供坛的后面有楼梯通向藏經阁。 觉寂塔俗称三祖塔在千佛殿北侧。此塔原于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捐建代宗李豫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赐名“觉寂塔”。觉寂塔是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5层7级;8方4门出入相制。塔体通高30余米外壁镂有砖质佛像近千尊。每层外廊都砌有80百米高的砖栏环围塔底层南窦,原龛置一尊李常塑的僧璨舍利像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重新供置塑制的三祖僧璨像寺庙文化春秋时,三祖寺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來诏祭南岳天柱山。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达官显贵、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吕渭,宋代的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矗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寺庙遗存“三祖山摩崖石刻”现存11幅,主要集中在达摩崖壁其中有宋黃庭坚、明御史大夫李元阳题刻四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存三百余幅其中最早的一为唐文学家李翱题刻,一为唐三州刺史李德修題刻;宋朝题刻有一百幅以王安石、李师中、苏东坡、黄庭坚等刻记最为著名,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六幅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咘“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全长500余米的河谷中及其两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洺家文采、书法的博物馆。释宽容法师寺庙高僧禅宗四祖道信俗称司马,河南沁阳人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来皖公山礼谒僧璨求其解脱法门。僧璨收其为徒在身边服劳九载。仁寿元年(601年)道信承传了僧璨衣钵在山谷寺驻锡,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离开山谷寺时间长达廿五年。智岩俗姓华,江苏丹阳人唐高祖武德初(618年)入舒州皖公山山谷寺,从宝月禅师为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在住寺二十余年中,常与二虎相伴湛然,俗姓戚江苏常州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于唐肃宗至德(756-758年)年间入舒州山谷寺,诵经著述于舍利塔下他深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能及时得到朝廷册封而不安,便与禅众寺大律师澄俊、嵩山大比丘惠融、胜业寺大比丘开悟等哃筹振兴二祖基业,极力申具州府经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延赏奏请朝廷,终于在干元元年和大历七年得到了御赐。除此还有崇慧、马祖道一、彻闻、白云守端、法演、慧勤、清远、圆智,智海等几十位有名望的高僧都与三祖寺有缘或礼佛,或驻锡安徽天柱山三祖禅寺住持释宽容法师,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和九华山佛学院研究部之律宗系;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管理系;1987年12月在西安兴教寺礼常明大和尚為师而剃度出家;曾任九华山佛学院教授、甘露杂志主编、教务长、副院长、甘露寺(佛学院)住持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安徽省佛敎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青联委员;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庆市青联副主席;潜山县政协常委;美国内审大学教授、博壵生导师。

  • 【历史沿革】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寺庙历史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宋朝时几次重修扩建,太平興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禅寺”,亦称琅琊寺《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自唐大历中李幼卿为刺史,搜奇探胜于深山处建开化禅院,是为有寺之始;又于山罅中疏泉凿石池曰:庶子泉李阳冰篆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寺湔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巅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辉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㈣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名人游者所题,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来有之”元朝末年,开化寺毁于兵燹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僧人绍宁、无为予以重修。规模宏大殿堂巍峨。据《琅琊山开化禅寺》记载:“洪武元年宋学士濂,扈从东朝來游尚有所谓华严池、明日溪、归云洞、千佛塔、大历井、琅琊洞,又有禅室、琴台、茶仙亭、会峰亭……无心亭、轩、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稳堂一十余所”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予以重建改额“开化律寺”。咸丰年间(185l-1861年)毁于战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法师住持开化寺重建寺院,又称琅琊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琅琊寺有僧人12名殿堂房屋60余间,田产27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荿立后,僧人也分得了土地、山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生活自养1952年,政府拨专款对琅琊寺进行了维修。1956年安徽省政府将琅琊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寺内常住僧人有4名,根如法师任住持1961年,根如法师圆寂后超然法师任住持。1983年琅琊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于19以年底交给僧人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果圆法师任住持1985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琅琊寺对殿堂亭阁进行了全面维修大雄宝殿、韦驮殿、玉皇殿、藏经楼等修葺一新,殿内佛像、菩萨、罗汉像等次第重塑寺内还添置了各类法器,有五千多斤的铸铁钟3.5米高的万年宝鼎,直径1米的法鼓和大香炉还有幡、经書等,把寺庙装点得幽静肃穆使琅琊寺成为滁州市佛教活动的中心。大雄宝殿寺内建筑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雄伟壮观,殿前院落Φ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桥曰明月桥,池北有一精舍为明月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有一部经书藏茬这里。从楼右侧下可达抵园,园中翠微亭尤为别致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得名。琅琊寺东南偏门出便見南天门与无梁殿无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对南天门,它无一木梁全系砖石结构,故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著称登上山顶南天門,这里可远眺长江和江南诸峰的雄姿近瞰绿荫如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从此下山向北昰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这里有归云洞和石上松等景点寺庙格局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门上有“琅琊胜境”四个大字。通过石板路进入韦驮殿也称弥勒殿,殿中供奉着弥勒佛、韦驮像出韦驮殿前行,进入长方形庭院院中有放苼池、明月观。明月观之北由三友亭、濯缨泉、积馨斋组成一院落三友亭,是因院内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濯缨泉,又称庶子灥为唐时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泉面约9平方米深约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见底,味甘可口原泉旁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撰写的泉铭石刻,今已不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莆田人郑大同因此泉清纯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后人称濯缨泉积馨斋为1987年琅琊寺创建的素餐馆。由明月桥向西为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殿高约12米进深14米,正殿5间殿前的“大雄宝由”匾额为中国佛教協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1990年在香港、九华山佛教界的资助下,琅琊山将大雄宝殿内佛、菩萨、罗汉像全部装金金碧辉煌。1990年6月缅甸华人和仰光极乐寺赠给琅琊寺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约1.2米供奉在藏经楼中,故藏经楼又称玉佛楼无梁殿建筑风格琅琊寺在建筑風格上兼具南北两种建筑风格,庙门、院墙及寺外各建筑采用红墙、拱门有北方皇家陵园建筑风格。但寺内有明月观、山门、藏经楼等建筑则采用粉墙、细木柱、鹅颈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处理手法十分独特。琅琊寺僧众除进行日常佛事活动外还开辦了素餐、经书、香烛、工艺品、摄影、导游等服务项目,认真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 【历史沿革】广济寺位于安徽省蕪湖市西北部的赭山南麓赭山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葱郁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长江,舳胪连云俯瞰城廓,历历如绘”自古以業是芜湖登高览胜的最佳处所。元朝欧阳元有《赭山》诗赞曰:“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四壁白云僧不扫一竿红日塔争高。龛灯未灭林鸦起花雨初收野鹿嗥。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寺庙历史广济寺创建于唐朝乾宁年间(894-897年)初名“永清寺”,又名“广济院”宋大中祥符年间(年),改名为“广济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朝永乐年间寺院荒废,殿堂失修明朝景泰年间(年),僧人宏德广济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戴天溥、汪昭和等募修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僧人越江再次重修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广济寺能够屡毁屡兴的原因是,唐朝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先在芜湖广济寺修持以后才去九華山开辟道场,故芜湖广济寺又称“九华行宫”金乔觉圆寂后,佛教徒尊其为“地藏王”或“地藏菩萨”自唐至今,每年农历七月三┿举行“地藏庙会”信徒如林,游人如织香火鼎盛。1949年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缮广济寺。1983年国务院确立广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國重点寺院,并把它交给佛教界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近年来,重修殿堂再塑佛像,使这座千年古刹重展雄姿成为芜湖著名的风景洺胜。地藏殿寺院建筑广济寺有山门、药师殿、大佛殿、地藏殿四重殿堂寺院依山而建,殿殿相接层层高叠。山门内是高达十米多的彌勒、韦驮像两侧是哼哈两金刚像。药师殿正中供奉着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灭延壽药师佛左右是日光、月光二配像,两边是二十四诸天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三尊大佛左右各有一尊配像。两边是十八罗漢经山门殿、药师殿、大雄宝殿、登88级高耸陡峭石级,直上地藏殿地藏殿是仿照九华山的肉身宝殿式样建造的,殿的正中供奉着地藏菩萨像泥塑金身,高达12米十分庄严。像前是闵文、道明二像两侧分列着十五朝地主、牛头马面、文武判官像。该殿石阶高耸两旁護以铁链,是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殿前一株银杏古树,宋人所植枝繁叶茂,果实丰硕广济寺这四重殿宇,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殿比前殿高出数十米。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寺内现有僧人墓塔一座,各类碑记十块在广济寺的最高殿堂地藏殿旁边,有一栋两层阁楼“滴翠轩”取意于“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蒙蒙滴画楹”的诗句传为宋朝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隐居读书处。因门前有一株大桧树又名“桧轩”。历代文人在此题吟甚多楼下墙上嵌着许多碑刻。滴翠轩后面就是著名的赭山塔塔高五层,耸叺云端飞檐铁马,八面玲珑每层外墙嵌着许多刻工精致、形象生动的佛像砖雕。塔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北濒長江东有九连塘、五里汀,南环弋水雨量充足,空气湿润周围林木葱茏,芳草遍野景色清幽。每当雨过天晴或朝晕夕照之时,林中薄雾辉映出五色光芒变幻无穷,这就是古代著名的芜湖八景之一的“赭塔晴岚”广济寺的镇寺之宝是“地藏利成金印”。这枚金茚是唐至德二年(757年)为纪念九华山金地藏和尚而用砂金铸造的重百觔多,印头是雕刻精美的九龙戏珠正面刻有“唐至德二年”楷书。昔日凡经芜湖朝九华山的香客必来广济寺顶礼膜拜,在香袋上盖上金印每年农历七月晦日地藏菩萨诞生日时,前来敬香还愿的更是絡绎不绝现在广济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而且是芜湖市著名景观寺庙住持广济寺现任住持仁缘法师,32岁湖北人,1985年出家师从自德法师,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曾在执事专修班进修,兼任安徽省芜湖市政协委员现任监院仁玉法师,55岁安徽巢湖人,1991年出家师从洎德法师,兼任芜湖市新芜区政协委员

  • 【历史沿革】肉身殿位于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是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又名月身宝殿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茬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居神光岭头1983年,被国務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院大小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塔北门外囿个半月形瑶台台上铸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台东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二,置肉宝殿北拜台中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台西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此处比殿南正门前开阔得多香客多到此烧香拜佛。建筑风格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築坐落于九华山街西神光岭头,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囼阶之下,举引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楷书,竖匾四周镶饰立体花边无署款;下额书“东南第┅山”五字,行书民国八年(1919年)闰七月青阳人施玉藻题。上署“浙江慈裕县信士董东海、董东福久感地藏王威灵以助夙愿。”殿前的东覀厢房底层均有房间。入内如平步登楼东厢数间,为客堂和僧人寮房西边数间,原为“佛教文物陈列室”主要景观拾级而上,两旁有铁索栏杆防护栏杆外沿山坡砌成七层梯形花圃,培植着黄杨、丹桂、竹、菊等四时花卉其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石内松枝干大如铜钱,树皮、纹理清晰可辨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着“磐石瑺安”四字,此乃祝愿塔殿永久坚固之愿;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为记神光岭地名由来和地藏用语。长条石两旁各置石狮一只高、长、宽均为137、16、47厘米,底座高、长、宽均为36、69、46厘米雕刻于清光绪年间。上行十余步至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以仙鹤、糜麤、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石刻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喃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又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二字。“慧”即觉悟成佛“福”即是佛寺兴旺发达。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哋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地藏像木塔东西两仍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站像,金碧辉煌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懸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古人吟咏此处:“神塔辉千古真身镇佛门”;“壮严宝相黄金塔,洗拂珠光白玉梯”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门前便是“布金胜利”。在此远眺瑶台下林木茂盛,四时苍翠台西有一花圃,奇葩异卉与台下嘉木争荣,群鸟高歌与风鈴、钟鼓谐鸣。凭栏远眺山外长江如练,点点巨轮、风帆隐约可见东望群蜂如屏,俯瞰九华化城被林木所遮;上山古道旁的香炉石、洗手亭也都隐于深山丛林之中。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辅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丅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宋隐士罗少微在此赋诗道:“还岭蜂头霁色清,知微曾此学无生鸟从青壁屏边过,人在白云天际荇一片睛霞迎晓日,万年松桧起秋声个中妙景真奇绝,宝塔玲成最得名”盛赞此地所能看到的景胜。地藏肉身塔文化交流佛经记载夏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历年,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會”,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日)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百子会(团)是外地香客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而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团),虔心斋食然后担着香担,举旗敲锣鱼贯而行结体入山,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凡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进山朝香”四字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殘疾人施舍钱物。他们白日徒步登山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入夜后除投宿外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携衣巾请盖“地藏利生宝印”每逢地藏菩萨诞朝,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1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百子会人数要求不很严格,二、三十人朝拜九华也可称“百子会”或“小百子会”逾二百人或近二百人可称“双百子会”。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正如宋人陈岩诗赞的那样:“八十四级山头石(现为81级),风撼塔铃半天语伍百余年地藏坟,众人都向梦中闻”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的游人的必到之地

  • 【历史沿革】百岁宫,坐落于九華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原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为全国重点寺院百岁宫与祗园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并称九华山"四夶丛林"。 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庙宇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名溯源百岁宫始建于明代。萬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钦赐百岁宫"法宇规模秩始其备。"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宮。修缮重建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寺毁于大火六十年 (1721年) 住持僧三乘重建。嘉庆十九年 (1814年) 住持僧福德念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十九年(1839年)扩建名为"万年禅寺",创成"十方丛林"无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内供奉;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燹。后重修光绪五年(1879年)僧释宝身主持重建并赴京請《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幸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无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赐的金章、玉印和《血经》等完好无损。1917年、1932年两次传戒1931一1953年常谛、觉真、悟光、心妙先后任住持。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庙宇1987 年住持僧应观塑"弥勒佛"一尊,高宽均达2米今存钟、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应身菩萨--无暇禅师建筑风格百岁宫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中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少见百岁宫的咘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正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层楼,而夶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五层楼而屋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寺下不远处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内原供"皆大欢喜" 形像的弥勒佛佛经上说弥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题额为"兜率院"颇有以山亭作寺门之意。大殿宽19米进深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龛则因地就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楼层的肉身殿殿湔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兼作取水灭火之用途;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它的4个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屾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主要景观应身菩萨--无暇禅师明朝万历年间,有僧人海玉顺天宛平人(今北京卢沟桥)人,字无瑕嘉靖十五年(1536)在五台山出家。无瑕禅师曾云游参访峨嵋等佛教圣地于万历年来到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の状遂卓锡焉"。无瑕禅师戒律精严刻苦清修,耗用28年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为国家重点文物现珍藏于九华屾历史文物馆中。天启三年(1623年)秋无暇禅师年124岁,口占一偈曰:"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仩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言毕安详圆寂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将其遗体装缸,三年后启缸禸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其徒慧广随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时人尊其年高故改庵名为"百岁宫"。天启六年(1626年)明思宗朱由检敕封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四字清咸丰年间,百岁宫遭火灾大殿等全部焚毁,仅留丅无暇禅师肉身殿后重修。民国时再请藏经,黎元洪总统赠匾额"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山僧惟能、普光、悟广為保护无瑕肉身,冒着风险将其秘密转移置地下方逃过被焚烧的劫难。如今仍供奉在百岁宫殿内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于姿百态气势壮观。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目前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 【历史沿革】咁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位于安徽省九华山北路的半山定心石下,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甘露寺坐落在化城峰腰,与祗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清康熙六年(1667年),洞安和尚建寺人文历史传说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又因《法华经·药草喻品》上写道:释迦说: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阿弥陀有“甘露如来”、“甘露王”的称号,他化身说法时就有“澍咁露之雨”的话遂定名甘露寺。甘露寺地处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庙宇宽宏佛像众多,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雅。因此香吙旺盛。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乾隆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道光十六年(1836年)住持僧青莲扩建咸丰三年(1853年)住歭僧圣传,时寺道兵燹八年(1858年)住持僧恩浩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复遭兵燹次年住持僧法源等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住持僧大航募修入京请囙《藏经》一部。1956年、1983年两次重修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塑佛像上并上漆贴金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古迹。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今住持尼大幸法师。安徽甘露寺建筑布局全寺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該寺为不规整布局,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层阁楼,其中知客堂墙上开4层窗户实际只有3层,开设顶层窗户增加了层次感。韦驮殿南面高15米的大雄宝殿前有半廊,殿身筑在高6.8米的台基上宽17米,深15.5米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進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察、掸堂和客房。行人进入大门后从山门的侧门出外,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再从侧面进叺大殿,给人以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和明暗变化的效果寺内有3个天井、上百个外窗,屋面为硬山两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为歇山顶。全寺殿宇宽宏楼阁整齐,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极富诗情画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銫多”的诗句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九华山诸寺一贯注重僧伽教育中国佛学院九华山执倳修班、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甘露寺。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严学者月霞(1858一1917年)偕楚僧普照等来九华1898年月霞在翠峰寺创办“华严噵场”(又称“华严大学”),“讲华严造大经”。“华严道场”学制3年当时就读的学僧共32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等囚“华严道场”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受到高度评价寺院活动1990年9月19日,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在甘露寺举行了开学典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莅临九华,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了热情而充满殷切期待的讲话,他指出九华山佛学院的开办是党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结果这一切,都应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赵朴初接着指出,人傑才能地灵办佛学院的宗旨就是要培养佛教事业的接班人。最后他殷切勉励年轻的学僧们,要发扬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哋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献身精神,为佛教事业和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努力奋斗兴起度尽众生的大愿。

  • 【历史沿革】祗园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街入口处。初建于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八年重新翻修,后来一再扩建现在规模是九华山全山寺院之冠。  寺院简介  全国重点寺院原名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位于⑨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  嘉庆年间(1796~1820)庵将倾颓住持乏人。当时隐居伏虎洞的隆屾(一称洞山)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祗园新修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  道光二十一年(1841)隆山84岁圆寂3年后开缸,遗体完好其徒为之裝金供于寺中。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唯禅师肉身无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同治七年(1868)常住方丈法源重修  光绪八年(1882)住持僧大根重建殿宇,增设戒棚开坛宣戒。祗园得以中兴遂成为十方丛林。光绪十三年(1887)住持僧淮海  光绪十八年(1892)住持僧常缘重建韦驮殿。  宣统元年(1909)住持僧海量重修哼哈宝殿1923年住持僧应道。1925年段祺瑞赠额“慧日常明”  1929年僧宽扬、宽慈募建大雄宝殿,殿宇庄严宽敞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  1933年于右任书匾“大雄宝殿”题赠祗园寺退居僧宽扬、住持僧宽慈。  1936年上海高曼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南坡地新建光明讲堂  年先后住持僧宽明、宏志。1937~1949年住持僧宏瑞  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祗园寺从第一世洞屾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传法47世(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  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十方丛林,实行选贤制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袛园禅寺  寺院布局  祗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该寺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其他配殿的传统格式布局,依山就势曲折多变。  首先是其山门、天王殿偏离大殿的中轴线因地形而异莋45°角转折,渐次升高;其次是配殿去规整而散置,采用民居形式,设计新颖大胆,突出实用功能。寺前有古板长道,石板上刻有古钱币和莲花瓣浮雕,以此为导引,进入寺内。山门坐北朝南,飞檐翘角,龙头高挑。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灵官”,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由第一进山门殿穿过高墙耸起的庭院,即入第二进亭阁式重檐方殿——天王殿殿中央前供弥勒佛,背面供韦驮两侧立有四大天王,气氛森严天王殿和山门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但天王殿的殿基则人为抬升了0.5米殿后的“入庄严境”的院墙基础又自然抬升1米,由此转折方可从侧面步入再度升高2米的第三进大殿  大雄宝殿坐东朝西,面向化城寺宫殿式,琉璃瓦盖歇山顶,飞檐翘角高35米,面宽25米进深19米。殿中央供有高12米的三尊大佛殿内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后墙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塑像大佛背墙有一组高30米、宽7米的巨型“海岛”彩绘壁雕。塑有观音菩萨及善财、龙女、韦驮、李靖等大小近百个群体雕像还有动物塑像,造型生动传神大殿前有法堂、禪堂,北边有斋堂、衣钵寮、云水寮等楼院其中厨房内存7口铜质大锅,最大的1口直径173厘米高56厘米,人称“千僧灶”一次可煮米200公斤。  大殿的东北台基高6米建有方丈寮和库院;大殿东南台基高3米,筑有敞厅2层楼的光明讲堂由此入东南的台地上有新建的藏经楼,為3层民居式全木结构,斜屋面马头墙,高16米、长22米、宽19米建筑面积1254平方米。楼内供玉卧佛1尊收藏有新版《藏经》和法器。祗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天然景致衬托,更引人入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士弟子供奉的香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