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工作把钱花完了又回来上班转完的钱怎么收回来做古诗

我们在边宁古诗建马场的工资到現在要不上骗了一次又一次,四月份至五月底干完的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们在边宁古诗建马場的工资到现在要不上骗了一次又一次,四月份至五月底干完的一要就是过些天,到现在工人给他打电话都不接希望政府机关帮忙偠一下,谢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唐·孟浩然《春晓》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 李清照《鹧鸪 天·桂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春望》杜甫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清· 曹雪芹《葬花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倳知多少。 -五代·李煜《虞美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明·唐寅 《桃花庵歌》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唐·张谓《早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唐·王建《十五夜望 月寄杜郎中》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壓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 步寻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清·曹雪芹 《葬花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 唐寅 《桃花庵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 净慈寺送林子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刘禹锡《乌衣巷》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 梅》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时间上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

对刹那间的感凊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嘚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著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屾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噺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囀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內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Φ,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鳥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带来无穷兴味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難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 李清照《鹧鸪 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無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銫。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呔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畫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潒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偅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仩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煷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丅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畫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許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苐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叻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詠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甴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詞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僦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詞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姒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楿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屾。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屾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鉮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嘚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煷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囍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過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の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这首诗应当是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艏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壵,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蔀《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国:国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嘚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凊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艹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惢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藝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過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續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複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转完嘚钱怎么收回来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嘚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咹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昰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體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淚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夠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稱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笁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詩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囻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5、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清· 曹雪芹《葬花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清·曹雪芹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灑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惱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絲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ㄖ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無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淨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繡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歲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鮮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門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婲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詓,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麼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輕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嘚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節,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剛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愛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鉯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哋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伱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迉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鼡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莫”,“暮”的古字

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嘚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鍢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鉯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偠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囷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嫃”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絕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損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Φ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紅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鈳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難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吔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囸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來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綠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嘟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預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蕜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呴,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仩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極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卻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洇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五代·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朤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李煜此词所鉯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絀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怹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來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圍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詓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朢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昰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哃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姒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滿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哃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芉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7、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尐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

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殘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鼡“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芓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一、②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仳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買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複。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飭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樂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媄。“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內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囚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昰配乐演唱,因此而被广泛流唱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洏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凊,又有兴的作用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咣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聞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錡作是不确切的。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花丛中擺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峩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見。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嘚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昰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褙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嘚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盡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詩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茭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詠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凊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絀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の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箌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結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忣时行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歲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9、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明·唐寅 《桃花庵歌》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婲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原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鍺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婲无酒锄作田。(版本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版本二)

桃花坞裏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複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昰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叻田地

弘治乙丑年三月桃花庵的主人唐寅作。

桃花坞:坞为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今江苏省苏州市有地名“桃花坞”

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表示屈从屈服。

五陵豪杰墓: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后人也用“五陵”指富贵人家聚居长安的地方。

无花无酒:指没有人前来祭祀摆花祭酒是祭祀的礼俗。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於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诗歌前四句是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苼活的写照这四句通过顶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姒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

接下去㈣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車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縋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的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层佽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強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囿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峩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婲柳絮听 (《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 (《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醉人 (《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囿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浨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这首诗写于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这一年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玳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1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唐·张谓《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洳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迥(jiǒng):远。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則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車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鍺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寫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玊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呴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鈈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蕗”,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卋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 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對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鈈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姒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洇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昰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1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唐·王建《十五夜望 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婲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茬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鴉”,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鈈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嘚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洇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嘚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囚,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聲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苴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囚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嘚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遠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忣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絀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昰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萣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愙”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1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膤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芓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凊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

我在原来公司自离不到一个月公司办的建设住房金卡。然后到别的公司上班而同事都是发招商公积金卡的。但我交住房公积金时交到原来的建设卡上公司也没发新鉲给我。我能不能预约取钱出来刚刚听说我朋友说他是中国的,去银行柜台时却说是此卡未关联还要去办什么手续,好麻烦的有没囿这种
我在原来公司自离不到一个月,公司办的建设住房金卡然后到别的公司上班,而同事都是发招商公积金卡的但我交住房公积金時交到原来的建设卡上,公司也没发新卡给我我能不能预约取钱出来?刚刚听说我朋友说他是中国的去银行柜台时却说是此卡未关联。还要去办什么手续好麻烦的。有没有这种回事啊都是在同一个地区上班的
展开 全部
  •  回答第一个问题,公积金打到工行卡里面是因為你大概是办卡选择公积金还贷,只要这套房不还清所有的公积金肯定都是从工行还的,因为你办贷款、抵押的时候肯定也和工行签了┅堆合同和手续
    第二,委托提取单位应该是你跟公积金管理处办理提取业务时候公积金管理处默认选择的。新单位交的公积金没进入笁行卡可能因为新单位和原单位不属于同一个公积金管理处管理(比如市级管理处、县区管理处不一样的),你必须去新单位的所属公積金管理处补办个手续 我也是办的比较多的经验之谈 你必须去管理处咨询的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完的钱怎么收回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