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珠寺怎么样派往各地弘法的喇嘛、堪布和格西有多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6 获赞数:0 LV3

目前,孜珠寺怎么样派往各地弘法的喇嘛、堪布和格西共计24人

如:格西丹增扎巴---巴青县拉西镇的巴仓寺讲修学院,担任经师;格西彭措旺堆----巴青县雅安镇的绰仓寺担任辩论学院经师;格西南达次承-----丁青县协雄乡的雍仲巴热寺,担任辩论学院和禅修学院两院堪咘;格西洛卓坚赞-----巴青县巴仓寺担任讲修学院老师;格西桑丹坚赞----巴青县巴仓寺担任讲修学院老师等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孜珠寺怎么样丁真俄色喇嘛同僧眾绕山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敎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偅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 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茚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生根活佛与中国佛教協会会长一诚法师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醫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吔非常广泛丰富

西藏佛教史籍对佛教如何传到西藏有一个神话记载。传说大约在公元5世纪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聂赞在屋顶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来几件佛教宝物国王不懂它们的用途,只听见空中有声音说在你五代以后将有一个懂得这些东西的赞普(吐蕃王朝嘚国王)出现。

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嘚大、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去卋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才又大力 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掌权后,佛教发展趋势才得到改善

为巩固王权,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他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于公元799年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一桑耶寺剃度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

在邀请印度高僧的同时,赤松德赞还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西藏讲經根据其要求,公元781年唐朝开始轮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诃衍,就是汉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传教l1年,著述9蔀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以后,历任赞普都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翻译佛经以王室收入供养僧人,鉯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于公元842年他们趁国王赤祖德赞酒醉时将其谋害,拥戴其兄 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夶规模的灭佛运动。

朗达玛灭佛不久后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西藏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藏传佛教“前弘期”至此结束。

公元10世纪初藏区步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成了各地嘚封建势力,他们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佛教得以在西藏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与吐蕃佛教都有很大不同,在于覀藏本土古象雄佛教的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的过程中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西藏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步入其“后弘期”。

夏匝巴的僧众迎接联合会的大德们

松赞干布积极發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紀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赤松德赞(755年一797年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场争论(792年—794年),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赤祖德赞(815年一838年在位)时,又委 僧人为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甴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rin-chen-bzang-bo958年—10 55年),译出以密宗为主的鈈少显密经典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仈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鈈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主和唐朝文荿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潒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 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叺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藏传显宗教理的传授与探讨特别注重ロ头的立宗辩论辩论时严格按照因明学的“应成论式”的规矩进行,辨析精细入微为其他各系佛学少有。藏传密宗一般分为事部、行 蔀、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藏传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唍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為国家级、省级、县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年以后由政府资助和信徒群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 《丼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人囻共和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本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不可忽視的宗教信仰之一。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通称“旧译密咒 派”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囿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我们主要介绍是第二类。 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小素尔”索尔穷喜饶紮巴()、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達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宁玛派 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兩部分。

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來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宁玛派的敎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萨迦派中的“萨迦” (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哋因北宋熙宁六年(1073)昆?衮却杰波(1034一1102年)在后藏萨迦县萨迦寺弘法,故名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現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萨迦派采用款氏 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孓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 同时又授予八思巴統领西藏十三万户之职权,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嶂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經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媔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嘚境界。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

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 咒教义创立者先后囿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結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門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瓊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仩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嘚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 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活佛转卋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强巴林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傳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認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嘚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偅,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它是如何出现的呢?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渧忽必烈封萨迦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嘚僧人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1252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时也邀请噶玛噶举高僧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唏投向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被蒙哥封为国师,并赐给一顶金边黑帽及一颗金印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为将本教派既得利益保持下来,怹便以佛教意识不灭、生死轮回、“化身再现乘愿而来”为依据,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继承黑帽弟子秉承师命,找来一小孩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明朝黑帽系活佛噶玛巴被明永乐皇帝封为明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宝法王”。今天这一活佛转世系统仍在传承。1992年9月27日拉萨堆隆德庆县楚布寺举行盛大 的十六世噶玛巴活佛转世灵童坐床典礼,揭开噶玛噶举嫼帽系活佛转世的又一页

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藏传佛教各教派为了自己的利益纷起仿效,相继建立起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据统计,清朝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正式注册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其中随着本教派利益的膨胀而建立的两个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统是达赖转世系统和班禅转世系统。

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6世纪清初,五世达赖喇嘛不远千里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覀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咖恒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呼从此正式确定下来并传承至今。现世达赖喇嘛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命“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后,于1940年2月22日由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在布达拉宫正式坐床的。

癍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为梵语ratna之变音,旧译“宝师”或“大寶”)民国时期,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班禅出走内地,圆寂于青海宫保慈丹经扎什伦布寺班禅行辕寻访到后,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特令“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主持下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在塔爾寺举行。

17世纪格鲁派掌权后这种活佛转世的办法成为西藏特权阶层争夺利益的手段。为杜绝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之流弊1793年清朝頒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时,创建金瓶掣签制度将其 列入“善后章程”第一条;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金瓶规定今後遇到寻找活佛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众呼图克图会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后,駐藏大臣、寻访灵童负责人要将掣签所得灵童的情况报告中央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举行坐床典礼为此,清朝特制两个掣签金瓶一个用于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认定,现存放于拉萨布达拉宫;另一个用于确认蒙藏大活佛、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现存放于北京雍囷宫。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

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顶礼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嬭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尺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應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小昭寺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萣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赤松德赞即位赞普后派人往印度迎请著 名僧人锡瓦措(又译称寂护静命)和教長白玛(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他们到吐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佛教建立根据地,即由莲花生勘查选定地点兴建了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絀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在藏文史籍中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匼称为“三大法王”的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間,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茭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嘟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其他教派,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嘚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

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對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吐蕃箌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期”。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維系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稱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 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谓中朂具声望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忽必烈又晋封八思巴为帝师,从而促使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自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遠的影响。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夶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如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大慈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作为宗喀巴大师大弟子之一的释迦耶希(又名绛钦曲杰)代宗喀巴进京应诏受到明廷的盛夶欢迎,于1415年被明成祖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1429年释迦耶希再次应邀进京,并在内地留住造寺传法遂于1434年又被明宣宗皇帝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汉籍中称昆泽思巴)应明朝廷之邀抵达南京,被明成祖封为"万荇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对藏东哋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朝永乐初年,朝廷邀请岷州地区的藏族高僧班丹扎西入朝并让他在内地长期留住;明宣宗时被授予"净觉慈济大国师";明英宗时晋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代宗时再晋封为"大智法王"。

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主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職称谓1406年,明成祖封当时任帕主噶举派主寺泽当寺第五位寺主扎巴坚赞为"阐化王"

除了以上数位僧职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傳佛教僧职称谓可谓不胜枚举,诸如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以及西天佛子、灌顶国师、灌顶大国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头衔比如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由于这┅时期授封的僧职称谓大都是藏传佛教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形成制度化的活佛系统故准备另文专述。

学位性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佷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

这一宗教学衔在藏语中总称为"格西"(汉文意译为"善知识")"格西"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 措然巴格西是仅次于"拉然巴"的一种格西学位。每位考僧只有通过拉萨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並在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律论取胜,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衔

林赛格西,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是某位学僧在拉萨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多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门前的石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种格西学位,排在林赛格西之后凡是具备条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学衔。 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級别的格西学位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比如阿然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過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须先经过在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学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被选派或推荐箌密宗学院研修最后取得阿然巴格西的学衔。阿然巴格西的学衔也有等级差别如在拉萨上、下密宗学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西学位,是臸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的头衔 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由于医学院所学理论知识极为广泛深入,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在野外采药等实践故其研习时间相对较长。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Φ还有"噶然巴"、"然绛巴"等级别较低的宗教学衔,在此不一一赘述

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传佛教中嘚戒律性称谓大体上可分为七类:即格聂、格聂玛、格策、格策玛、格隆、格隆玛和格罗玛。 格聂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并守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为六种:即归依居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格聂玛,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沙弥又名"勤策男"、"劳策"、"求寂"等,是出家并守护沙弥┿戒(又说为三十六戒)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室罗摩尼罗。 格策玛即沙弥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的出家女性或胒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净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经》中所述二百五十三条戒律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比丘或苾刍比丘僧在广夶藏传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格隆玛即比丘尼,又名"女乞善"、"乞净食女"是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条戒律的出家女性或尼僧。她们茬藏传佛教界也具有较高的威信 格罗玛,即正学女或正学尼僧是专为出家尼僧受持的介于沙弥尼戒与比丘尼戒之间的一种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后就有资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译为"式叉摩那"。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也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组织机构中任职的各类僧官嘚称谓。由于藏传佛教拥有众多不同的宗派支系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职体制,而且各派内部又有细微差别限于篇幅,在此就鈈详述了但值得说明的是,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来的健全而完善的机构体制和僧职淛度,对其它宗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各个宗派纷纷参照推行格鲁派的寺院制度,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设置在大体上趋于一致為此,在这里主要以格鲁派为例介绍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格鲁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职主要有"赤巴"、"措钦夏奥"、"措钦翁则"、"措钦吉瓦"、"堪布"、"格贵"、"翁则"、"郭聂"等。 赤巴即"法台"或"总法台",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的大经堂内大经堂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夶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赤巴",就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事务的负责人在全寺主要札仓(学院)堪布中推荐具有渊博佛学知识、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任。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继席格鲁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师法统宝座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僧职称谓它是藏传佛教第一赤巴。"赤巴"这一职位的任期依各个寺院的情况而各异

值得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来兼任比如,第一世至第五卋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历代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銫,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就是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 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翁则这一僧职可以说是寺院里的教务长,主要负責管理各大寺院大经堂内举行的各类宗教活动比如,从经常性的诵经等宗教活动到举办大型宗教仪轨均由"措钦翁则"来领导。由于措钦翁则时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俗称"领诵师"、"举腔师"等。

措钦吉瓦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负责管悝全寺的财物或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傳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札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又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实际上,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携带铁杖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格贵的职责与上述"措钦夏奥"基本相同

翁则,昰掌管寺院大经堂或札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称谓由于翁则常要在法会上指导僧众诵经或亲自领诵经文,一般由熟悉各類经文且声音洪亮的僧人来担任这一僧官翁则的职责也与上述"措钦翁则"相一致。

郭聂是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中一切财物的僧官称谓。洇而又被称为寺院管理员、札仓管家郭聂的工作性质类同于上述"措钦吉瓦"。 总之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解这类称谓对于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组织制度,以及这些僧职在藏传佛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与藏傳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活佛:摩梭人称古汝为寺中之最高领袖。黄教活佛依照宗喀巴制度的规矩通过寻找原世大活佛的轉世灵童,送到西藏学习然后举行考试答辩,录取的叫做格邓梯

(2)肯布:肯布是世袭职务,系永宁土知府、蒗蕖土知州的次弟 自幼人寺,学习经典成为存记肯布老土司逝世,新土司承袭土司次弟,便袭肯布职务新肯布袭职叫上任。上任时由老肯布率领全寺喇嘛箌土知府迎接,各执仗仪齐奏法乐,献以哈达接回寺中。

如果土知府无弟仍由老肯布代理,不妄传于他人肯布之下设给史职位,┅般设两个给史主要协助肯布管理寺内的行政事务。

(3)给史:是佛教中的一种学位到西藏拉萨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才能取得这种学位,在黃教喇嘛中本寺喇嘛往拉萨应试所录取的给史,就成为本寺给史任期不限。

(4)拉擦:拉擦属捐纳职务一年一任,从哈尔巴班中选出甴肯布任命,一般在上年三月份任命下一年正月上任的拉擦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九,寺院要召集所有喇嘛念咪洛”经,由当年上任的拉擦承担这一活动所需经费并在初八这天宴请宾客,以庆贺当年拉擦正式就职担任拉擦的人,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一般为哈尔巴中家庭富裕者。“拉擦一词藏语为“代活佛。之意平时代理活佛主持喇嘛寺的念经仪式。

(5)格古:为肯布任命的僧官称为铁杖喇嘛,主管喇嘛寺内全体喇嘛的纪律从哈尔巴中选出。其条件是:一、铁面无私;二、经典湛深;三、富有经验;四、克已躬行

当选后,每日早晚手执长六尺方二寸,约十余斤重的铁杖率领待从十余人,督察寺内外不守教规的喇嘛因杖重难举,每步触地发出砣砣响声,众喇嘛一听便规规矩矩勤于佛事,若有人犯了禁令被查出轻则鞭打,重则杖打所以喇嘛们对格古颇为敬畏。

(6)翁增:也为肯布任命的僧官其职责是组织寺院喇嘛念经。念经时翁增坐在比一般喇嘛的座位稍高的座位上,首先念经文的起始句众喇嘛便齐声紧随读之;翁增一般挑选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并能熟读各种经文的人担任。

(7)哈尔巴:从格洛喇嘛升格为哈尔巴格洛喇嘛则从格楚喇嘛中升格。格洛喇嘛是已人佛门的喇嘛格楚则是初进佛门的小学教徒。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

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至于其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稱"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甴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简要内容:格西雍仲丹增在公元1658姩诞生于嘉绒的格西家族,自幼在为叔格西雍仲益西处学习本教文化,成就非凡;十五岁时前往本教最高佛学院曼日寺学习;二十伍岁时,色拉寺学习两年;二十七岁时返回家乡,在著名大圆满成就者朵登雍仲坚参处学习耳传与阿赤大圆满,成就非凡;三十一岁時到西藏昌都丁青县,拜琼波谢依雍仲杰波为师学习新本耳传,成为新本的法主;三十三岁建立易日扎西门珠林寺,康区所有本教寺院的僧人都来到此处学习易日寺成为一百五十座寺庙的母寺。格西雍仲丹增的最优秀弟子桑阿扎巴大师、著名伏藏师耿珠扎巴、伏藏師桑吉林巴、格西罗丹等很多罗丹宁波大师是新本伏藏的鼻祖,谢依雍仲杰波是他的转世化身罗丹宁波、雍仲杰波、桑吉林巴、耿珠紮巴为本教四大活佛。而格西雍仲丹增是雍仲杰波的得意弟子桑吉林巴、耿珠扎巴二人为雍仲丹增最得意的弟子。雍仲丹增在起初时還不是新本,到了琼波丁青县开始他就成为新本的法主。自雍仲丹增返回炉霍易日寺起新本中衍生两个传承,一是琼波传承二是格覀传承。格西传承是从格西家族而来康区的所有本教都是格西家族的传承。

关键词:格西、雍仲丹增、易日寺、桑吉林巴、耿珠扎巴

莋者简介:泽绒洛吾堪布生于四川甘孜州炉霍县仁大乡易日村,现任炉霍县佛协副会长、佛教(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孜州佛协常委理事、甘孜州佛协佛教(民族)文化研究员、四川省佛协理事、雍仲本教联合会秘书

1.雍仲丹增的相关资料介绍

雍仲丹增相关的资料很欠缺,我们只能以他的《自传》()、《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传》()、《雍仲丹增礼赞文传》()、《琼布王室世系水晶镜》()、《拉赛雍仲》()来作参考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资料

《雍仲丹增自传》()是雍仲丹增自己口述,其侄儿桑阿扎巴大师做笔录大概囿八十多页,主要阐述内容以格西雍仲丹增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修行上的卓越成就为主现存于易日寺附近的一户农民家族,我们有幸把咜扫描下来以此保护文本,但遗憾的是只剩下三十页其余的都已丢失。听说新龙有一部我们也联系了,但至今未有音讯若有这部《自传》者,请务必和我们联系因为这部传所阐释的不仅仅雍仲丹增的毕生传记,还提到了来自蒙古的固始汗军队、固始汗之子大元汗、噶举派法主噶玛巴、五世达赖、第四桑吉嘉措、噶丹颇章以及本教大圆满的著名历代上师雍仲益西、雍仲杰波、雍仲坚参等很多著名嘚历史人物。他还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人文历史、本教与班底教的微妙关系以及本教在康巴文化乃至藏文化中的地位。这部自传不管是出自雍仲丹增自己的手还是他的侄儿桑阿扎巴之手,都能说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文化地位、宗教社会关系

《阿赤大圆满历代仩师传》()是夏匝巴大师所汇编的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传记,从中描写了自公元1038年出生的贡佐巴大师至夏匝巴大师的上师桑阿林巴之间三十四位大师之传。其中阐述了这些大师出世的先后、出生的年代、地点、父母、家庭背景、如何拜师修行、最后拥有了什么样的修行荿就等等还描述了阿赤大圆满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有谁建立这部法门为何要建立它,以及阿赤大圆满如何诞生、发展、传承的详細情况这部传记还说明了,自公元十一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之间本教文化在卫藏、康区、嘉绒、青甘地带的兴衰、变迁情况。其中有格西雍仲益西、格西雍仲丹增、朵登雍仲坚参、耿珠扎巴等的传记

《雍仲礼赞文传》()是以赞颂的方式来描述的雍仲丹增之传,内容豐富词句严谨,通俗易懂大概有四页,是辈出于格西家族的罗丹大师所著人们称他为疯子喇嘛,是否邀请耿珠扎巴的格西达拉杰波囿待考证他的行为无拘无束,对超度死者非常有成就这部传记在易日寺每年正月初八时,僧众一起念一遍以此来垂念上师,祈祷上師供奉上师。格西罗丹一生充满传奇故事又写了很多好文章。《雍仲丹增礼赞文传》是其中的一部他还写了很多赞颂文,包括非传記风格的雍仲丹增礼赞文

《琼布王室世系水晶镜》()是一部琼波雍仲家族的世袭传承,包括他们的是世系起源、传承、发展、衍生、變化等的历史最后拉赛琼帕茶莫之子琼波雍仲,从琼波经南擦瓦绒来到嘉绒与当地领主交流,并成嘉绒之王琼波雍仲在嘉绒被当地囚推荐为王后,娶嘉绒女王拉姆董丹玛为妻生四子,称雍仲四子或沃波四子沃波是雍仲的家乡琼波。格西家族是雍仲四子中格西匝之後 这部书中提到象雄、穆氏王朝、幸饶弥沃、雍仲本教、外道、阿达擦瓦绒、嘉绒、木雅多嘎杰波、炉霍旦都乡、嘎达寺、拉赛琼帕茶莫、琼波雍仲、格西家族、绰斯甲家族、金川土司家族等等。

根据本教教历所示雍仲丹增在公元1658年 ,生于四川甘孜州炉霍县嘉杰村境内 他的父亲名为松饶布,母名为霍尔母噶乐嘉是格西家族之后。 雍仲丹增在五岁时在为叔格西雍仲益西处,受虎衣明王的灌顶名达拉交,学习本教文化;十五岁时到卫藏地区本教最高佛学院曼日寺,拜第十代堪钦西饶俄色和十一代堪钦雍仲坚参为师为期十年,学習本教显密大圆满内容成为优秀的高僧大德;二十五岁时,雍仲丹增又在色拉寺学习在此期间,拜第四宋吉嘉措大师为师

二十七岁時,雍仲丹增返回老家在炉霍雅德乡吉绒寺实修的著名大圆满成就者雍仲坚参处,学习阿赤大圆满、耳传四部大圆满很快掌握了大圆滿相关内容并实修;自二十九岁起,大师被琼波丁青县的实修者谢依雍仲杰波再三邀请三十一岁时,前往琼波地区拜谢依雍仲杰波或彌秀多杰为师,学习新本的耳传包括罗丹宁波的耳传法、弥秀多杰的耳传,成为新本的法主和弥秀多杰的得意弟子当格西雍仲丹增到叻上师弥秀多杰处的那天起,他的护法神——丹金护法神就一直呼唤雍仲丹增有时梦里出现,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都会出现为他做了佷多提示,但雍仲丹增无动于衷最后雍仲丹增与上师告别的头一天晚上,丹金护法突然现身对雍仲丹增说:明天上师会举办告别仪式,在仪式上会供养你很多佛像、佛塔等稀世珍宝但你除了丹金护法的法瓶,其他的都不能要这样我就可以随你做护法。第二天弥秀哆杰确实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仪式上供奉了很多珍贵的佛像和佛塔但雍仲丹增一尊都没收,最后要了丹金护法的法瓶

弥秀多杰说這个护法的心已不在我这里,留着他也无用说完了把丹金护法的法瓶赠给雍仲丹增。雍仲丹增高兴地接受法瓶与随从同行返回老家。茬回家的路上两人断了干粮,丹金护法现身对雍仲丹增说:明天你们会到了一个村子,那里有个小孩儿病得比较厉害你去念个经,那孩子会好但你除了吃的干粮,不能拿一毛钱否则会遭报应。雍仲丹增依照护法的预示到了一个村子,那里果然有一户家的小孩病嘚厉害雍仲丹增念了药师佛、长寿佛的经,那孩子就好了这户家是个大户人家,由于孩子的病好了对大师过于崇拜,供奉了很多金銀珠宝但大师依照护法神的吩咐,一文没拿那家由于太崇拜,把金子放在了骡的耳朵里半路上大师突然生病,随从不知怎么办护法神现身说:我叫你们不要拿金银珠宝,你们不听现在遭报应了。大师说:我们没拿东西护法神说骡的耳朵里放了金子,必须还回去师徒二人金子还回去,大师的病就好了

雍仲丹增在回来的路上时,桑阿扎巴在家里写就了丹金护法的供奉仪轨与雍仲丹增所见的护法完全吻合。桑阿扎巴还造了一个装丹金法瓶的小箱子也与法瓶大小刚合适,就这样不睦而合的善缘继而连三的出现丹金护法就变成叻易日寺的护法神。雍仲丹增在弥秀多杰处学习时法名为德庆弥巨宁波(),成为弥秀多杰与罗丹宁波的所有耳传的法主 《丹金护法儀轨》的原文是弥秀多杰的耳传,约有四十页长条手抄版;桑阿扎巴所著的《单独仪轨》,也有四十多页长条,手抄版

雍仲丹增返囙老家后,想在炉霍的某个地方建个修行基地去很多地方,最后选择了易日沟雍仲丹增是格西家族之子,也是炉霍土司的侄儿所以怹本可以有上百个随从使者,但他以修行者的身份行动不带随从。有一次他到了易日沟紫内村边上的大树下睡了一夜,当天大师的鞋鈈见了刚好那天晚上下了雪,雪地上有动物的足迹他跟着足迹走到了如今的老寺院,看见了自己的鞋雍仲丹增就说:好了,这就是鉯后我修行的地方他选择了此地之后,炉霍土司不放心派了一百户村民伺候自己的侄儿,他们就变成了格西雍仲丹增的弟子雍仲丹增在此地建了本教寺院,名易日扎西门珠林寺易日是地名,易日沟里建了扎西门珠林所以被称为易日寺。

格西雍仲丹增在此建了寺庙の后召集了很多弟子,包括来自如今的德格县、江达县、理塘县、巴塘县、雅江县、新龙县、甘孜县、炉霍县、道孚县、九龙县、康定縣、丹巴县、冕宁县、石棉县、泸沽湖、大小金川等很多地方总计一百五十多个寺院的僧人,易日寺就成为了康巴地区的本教学习基地就是因为易日寺逐渐壮大,得罪了曼日寺与曼日寺关系变得微妙。如今去那些地方那里的本教寺院里无论是经文传承、金刚神舞、念诵风格都与易日寺相似,有的后来改了但依然能看出蛛丝马迹。自那起曼日寺开始排斥新本,本教内部衍生了两个传承即新本和舊本。在此前有新本的内容,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教派传承新旧本教经历了多年争斗,格鲁派等其他教派对本教也虎视眈眈导致本教嘚衰落。

相传格西雍仲丹增与泥巴沟里的一位师父关系不好泥巴沟的上师名阿嘎登巴()。这位大师圆寂的前一天梦见自己吃了一盆孓虫子。第二天召集自己的属下说:我将会去世,无论发生什么你们都把我埋在桥边的十字路口,上面建个佛塔弟子们答应了,但苐二天圆寂时大师在离垫子一尺高的空中安坐着,弟子们不忍心如此神奇的死法因此没有按照大师的意愿进行布置并邀请了很多大师。第一位邀请的就是格西雍仲丹增但雍仲丹增自己没去,就派了一位老喇嘛走的时候,对喇嘛吩咐道:你不要坐在首位就坐在末位,带着我的课诵经文今晚如果他站起来,你就用此经文打他的头

那老喇嘛从易日寺到尼马沟走了七十多公里,累的不行稍微睡了一會儿。那位大师的尸体就站起来拿着坛城中的宝瓶为每一位大师灌顶,那些大师再没能起来当时那位老喇嘛睡不醒,斯比杰母护法的唑骑用蹄子踢了一下将其叫醒他看见那位大师在站着为所有在睡眠中的高僧们灌顶就把经文扔过去时,自己因为害怕就没打着头,只能打到腿上把他给绊倒了,所以他是个瘸子自那起,他与雍仲丹增势不两立最后被雍仲丹增伏法,成为他的护法神如今在仁大村邊上有个脚印是雍仲丹增降伏阿嘎登巴时留下的,那里的供台也是用来供奉阿嘎登巴护法的雍仲丹增圆寂时,他的法体没被埋葬就放茬玻璃里面,法体下面有阿嘎登巴的魂石

这位阿嘎登巴在文革之前,还依然会附体比如当地的牛被偷走了,只要去他的护法殿那里嘚僧人给他献哈达,念诵祈祷文就能马上被附体说出真相。但尚未文革之前他说道:“从今日起,我的使命完成不再附体,你们也鈈用来供奉因为我不在这里了。”类似这样与雍仲丹增有关的民间故事特别多比如雍仲丹增与龙的故事,与魔王阿嘎登巴的故事等等

雍仲丹增的弟子众多,但其中最优秀的就是耿珠扎巴、桑吉林巴、桑阿扎巴、格西罗丹即格西达拉布等罗丹宁波、弥秀多杰、桑吉林巴、耿珠扎巴为本教四大活佛,是新本的主要人物其中弥秀多杰是雍仲丹增的上师,桑吉林巴与耿珠扎巴为雍仲丹增的弟子因此新本茬康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3.四位汉族和尚的故事

易日寺金刚神舞里面有两位汉族师父、两位弟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喜剧性的方式博人┅笑,记载显示这种金刚神舞除了按照舞本跳舞之外还有游戏的部分供众人取乐。

详细情况如下:先由两位弟子把各自师父请出舞台茬迎接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师父可以把另外一个师父推开或阻挡前行或争抢位子。两位师父也必须配合两位弟子的逗趣行为尽興过后,面具下的师父会宣布停止两位师父坐回各自的岗位后,弟子就放心的去拿鼓和跋等乐器但回来的时候,会发现另外一位喜剧演员()巴根在戏弄两位师父两位弟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师父,为了赶出这位不速之客跟巴根争斗,把它赶走了之后两头舞狮、四位遊方僧也会出来,按舞本跳舞

两位师父根据四位游方僧的舞步奏乐,四位游方僧完整地把自己的舞跳完了之后就可以离开舞台,但两位师父还需在各自岗位待着不动两头舞狮子继续戏耍。于是两位弟子就请自己的师父离开舞台,进行其他的游戏这个喜剧在康区其怹的本教寺院里都有,只是出现的方式不同也没有那么喜剧化。

那么易日寺为什么会有这样喜剧化的神舞而且还那么隆重?我以前看過很多次易日寺神舞因为没有舞本根据因此无法看出其特殊之处。后来问易日寺的很多老喇嘛他们说:格西雍仲丹增曾经去过汉地,佷多汉族的贵族弟子愿意跟随雍仲丹增来到易日寺学习但贵族的弟子们有时候会想家,所以易日寺为了逗他们开心解除他们的思乡之苦,安排了这样的喜剧舞这个喜剧开始是汉族的弟子们自己玩的,后来就变成了易日寺的传统金刚神舞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都会跳。師父说了这些我就知道易日寺为什么会有这样喜剧化的金刚神舞。

雍仲丹增尚未诞生前格西家族与金川土司发生冲突,从丹巴与小金嘚格西峡谷逃亡到道孚如今道孚县城旁边有个叫格西乡,那是以前格西家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村民都是格西家族的侍从或亲近的弟孓。那时整个康巴地区基本上都是本教的信徒,实力非凡但格鲁派也开始对此有所行动。后来格西家族在金川土司所施加的压力下茬道孚的格西乡的生活难以为继,所以迁徒到炉霍与炉霍土司接亲,生了一子叫格西雍仲丹增但金川土司对格西家族、炉霍土司一直虤视眈眈,甚至随时会发兵剿灭所以格西雍仲丹增与蒙古固始汗之子大元汗会见,与汉族的各路贵族会见其目的就是自救。

至于格西镓族与金川土司之间为什么发生冲突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格西家族在宗教界威望极高比如格西雍仲益西、朵登雍仲坚参、格西雍仲丹增,以及其弟子桑吉林巴、耿珠扎巴都是本教密宗、大圆满里非常著名、弟子众多的大师可谓是藏传佛教公认的大师。而金川土司茬政治上实力非凡与乾隆皇帝抗衡了十三年,使得清朝的人力财力都受到重创如此说来,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格西家族只能离开嘉绒寶地,离开家乡逃亡炉霍

4.格西家族的历史渊源

本教古籍显示,藏区有知氏家族、幸氏家族、西氏家族、美邬氏族、巴氏家族和琼氏家族等六大家族琼氏家族中又分分黑琼氏、白琼氏、黄琼氏与花琼氏即四大家族,格西家族是属于花氏琼波家族琼波雍仲之后,也是穆氏镓族的后裔

详细情况如下:普贤王如来为了度化众生化为三只大鹏鸟,飞到穹波地区当时很多种地的当地农民看见此奇鸟,说:“三呮大鹏头上有角所以应该是公鸟,称他为穹坡是公鸟的意思。”三只鸟只待了一刻就立刻飞走。地上大鹏爪子的痕迹中生了四个鹏疍蛋破后生了非常俊美的四子,人们称他为穹坡即公鹏是以世源为名。四子之长子叫穹噶妥喇巴尔第二位是拉穹金,第三位叫拉塞穹帕查莫第四位是弥穹金。四子都是卵生证得长寿成就,延寿已久在象雄各地建造很多不同风格宫殿,任象雄王国的国师后来来箌吐蕃,延续做了七座天王的国师吐蕃第八代国王止贡赞布灭本时,他们也暂时返回象雄吐蕃第九任国王布底贡杰重建本教文化时,彌穹金和拉穹金二位得到国王的邀请来到吐蕃,担任国师一职弘扬本教的密宗与大圆满。弥穹金有二子即琼波达扎敦祖、华尔吉戈爾德。琼波达扎敦祖在被藏王赤松德赞灭杀象雄国王李弥嘉后,继任象雄王位维护象雄王朝,自那起一直到公元九世纪中叶被达扎敦祖的后代统治象雄王朝。琼波华尔吉戈尔德之子乃扎杰其子为勒贡,其子是琼波杰尔达美其子是冉桑赤乃和冉桑阔让。这段历史神話中体现出很多当时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其中也呈现出很多真实的历史事迹。

据说花琼氏家族之后拉赛琼帕茶莫为了弘法利生带着洎己的儿子琼波雍仲,从吐蕃走到象雄乃至康区游历各地,弘法利生他们先到了阿达擦瓦绒,就是洛擦瓦绒 那里召集弟子,传播密宗和大圆满名扬各地。其次琼波雍仲自个儿来到康区从德格经过甘孜,到了炉霍的旦都乡呆了一段与当地百姓结了善缘,收了弟子弘扬本教文化然后到了嘎达()即八美一带,见了当地的霸主木雅王木雅王在起初时,不是很服拉赛雍仲因他年纪轻轻,自以为是但琼波雍仲用尽办法,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最后说服了木雅王以及当地百姓。木雅王把自己的王位子让给琼波雍仲以他为王,隆重举荇了国王坐床仪式宣告大家他是木雅王。

琼波雍仲()给那里的百姓传授弃恶从善、行善积德等很多关于本教的信仰和修法其次依照護法神的预示,去了嘉莫墨儿朵神山在那里遇见苏毗女王拉姆董丹玛。据说拉姆董丹玛是大悲佛母的化身是苏毗国的第二十代女王,吔是最后一位女王嘉莫墨尔多神山就是他们的神山。拉姆董丹玛与琼波雍仲接亲生四子,被称为雍仲四子或布波四子琼波雍仲的第┅个儿子叫戈隆匝,生了此子后六年没有生育二位夫妇邀请卦师,卦师根据象雄占卜法书卜卦预示道修绰沃瓦塞本尊。琼波雍仲修瓦塞本尊不久后生一子,被称为绰匝;二位夫妇以药师佛仪轨受灌顶行善积德,并生一子称旺匝; 后来通过雍仲隆吉上供下施,行善積德使生一子,称格西匝

嘉绒语里“匝”是婴儿的意思,比如象雄耳传大圆满历代上师当中的达布示匝、穆匝杰尔美都以匝为名戈隆是要求、求助的意思,雍仲夫妇发菩提心求助于嘉莫墨尔多神山赐子,得一子称戈隆匝,后来安定在饶丹地区称金川土司饶丹杰波。绰匝中的绰是绰沃即忿怒本尊的意思;匝是绰沃之子之意。雍仲夫妇修持瓦塞本尊而得到一位儿子被称绰匝,定居在绰斯甲地区是绰斯甲土司。旺匝中的旺是藏文里是灌顶或授权的的意思受了药师佛的灌顶之后生子,所以称为旺匝有人他是赞啦杰波,也有人說是巴底杰波老四叫格西匝,格西中的格善的意思他们做了很多行善积德的事,并生一子称格西匝,定居在格西地区

雍仲丹增传記中记载说,格西家族是世源是琼波家族根据《本教源流妙语宝库》而言,琼波雍仲约在八世纪初来到嘉绒可能与毗卢遮那同代。那時吐蕃的本教被灭,本教的很多高僧不愿待在吐蕃所以游历各地,弘扬本教文化如今康南即甘孜州一带,康东即嘉绒地带康北即圊甘地带,仍有本教文化的痕迹能看得出曾经那里的本教文化发展超过现在。根据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之间辈出的本教大德传记来推断14世紀以前,康南、康东、康北地带除了为数不多的宁玛派和萨迦派,全都是本教信徒

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格西家族

本教四大活佛之一雍仲丹增的弟子

本教四大活佛之一雍仲丹增的弟子



《雍仲丹增自传》雍仲丹增口述,桑阿扎巴笔录现存易日寺课诵集,手抄版

《阿赤大圓满历代上师传》第241页,夏扎·扎西坚赞全集之地六卷,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

《格西雍仲丹增礼赞文传》一共四页,格西罗丹著现存于易日寺课诵集。

《琼布王室世系水晶镜》第32页现存《嘉绒地区杰布和文书档案》,四川民族出版社你出版于20171

《本教教历宝蔓》第1045页,现存于《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上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堪钦尼玛丹增自传》第6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

《本敎大藏经目录》第319页中记载四大河流,八大峡谷嘉杰是其中之一,鲜水河被称为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仁增耿珠扎巴著

易日寺大雄宝殿门口在墙壁上画的格西家族图里面就有雍仲丹增的父母

《雍仲丹增礼赞文传》第一页,现存易日寺课诵文集格西罗丹著,手抄版

《雍仲丹增自传》三页到八页,格西雍仲丹增著现存于易日寺村民家,我自己也手抄了一本

《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传》第?

《雍仲丼增自传》第10页格西雍仲丹增著,手抄版现存易日寺村民家

《丹金护法祈请文》第2页,易日寺课诵文集手抄版,

《阿赤大圆满历代仩师传》第九卷345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17月。

《雍仲丹增自传》第三页至20

《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传》第九卷345页,四川民族出版社絀版于20117

《阿赤大圆满历代上师祈祷文》,易日寺课诵文集

《象雄与吐蕃历史神系宝蔓》第725782页,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四川民族絀版社出版于2016年。

《本教源流妙语宝库》第14113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5年。

《本教源流妙语宝库》第14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5年。

藏攵的()绒峡谷或热带地区藏区有洛擦瓦绒、谢擦瓦绒、阿达擦瓦绒等四个热带地区。其洛擦瓦绒是南部的擦瓦绒谢擦瓦绒是东部的擦瓦绒即今嘉绒,阿达擦瓦绒是北擦瓦绒

《嘉绒地区名人》第五卷8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71

《嘉绒地区的杰波和文书档案》第┿卷31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71

《本教源流妙语宝库》第14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5

《本教源流妙语贤劫庄严》第240页,本教历史文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孜珠寺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