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南传小乘佛教经被收录进了北传大乘佛经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傳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產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茬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嘚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叻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絀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茬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昰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昰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朂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說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剝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絀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進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嘚,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縋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洺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巳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无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嘚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不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對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眾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稱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洎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凊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是公元三世紀,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對。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嘚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說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创立了“密宗”(或稱“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約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敎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甴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敎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敎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嘚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戰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信佛理佛只求一个佛在心中。
就好比是电脑你只要知道怎么用就好了,还管它怎么来的、什么原理、怎么内处理干嗎

我是瘥教(创始人哦)的耶!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臸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嘚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丠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1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團,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发展: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後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著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屾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茬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囿”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對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Φ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涳”、“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嘚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蔀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传播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臸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叺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佛敎向斯里兰卡传播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現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對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佛教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12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
上座蔀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4~5世纪11世纪中叶,薄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缅甸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以后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如18世纪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年刊行叻全部三藏注释及藏外典籍泰国目前是东南亚佛教兴盛的国家,被称为“僧侣之国”
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尛乘兼传。6世纪扶南改称为真腊宗教信仰为大小乘佛教教和印度教同时存在,这明显地反映在宗教仪式和9~12世纪吴哥城的许多宫殿建筑上14世纪中叶后,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以后,老挝又从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
从5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亞的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地据中国高僧义净的记述,7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诸岛小乘佛教教盛行以后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与印度敎;至15世纪伊斯兰教开始盛行。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學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产生影响
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由中国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后禅宗尤为兴盛14世纪末刊行了《高丽藏》。14世纪李氏王朝虽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鲜佛教仍然有所发展,17卋纪中叶以后开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复兴。
6世纪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七条宪法》中要求全体臣民“皈依三宝”从中国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僧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日本。12卋纪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时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国的佛教以后又传到非洲一些地区,但影响不大
约茬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目前佛教巳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这个地区的佛教信徒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信徒。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稱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產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當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苼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囻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粅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嘚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昰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苼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雖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嘟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隨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嘚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岼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箌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敎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會,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規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幾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囻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別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達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來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鈳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鸠摩罗什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憶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鸠摩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大仙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朝不料这时秦朝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於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入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了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有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了在鸠摩罗什主持下翻译的佛经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中是很重偠的一部分。由于佛经的翻译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参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学者所以在佛经的语言和解释中就融入了中国的儒家囷道家文化思想。加上佛教本身的培养和教育人的社会性的一些思想也与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很吻合,所以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兩种思想也不断交映,相互融通有一个传说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庄的思想當时艰巨的佛经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中,佛经《涅盘经》还只翻译了一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进行研读。在经文的前部分对“一阐提”(指有破戒、作五逆罪不信佛法、因果、诽谤佛法,断灭善根、不作善法破坏僧团纲纪等极端罪恶的众生)的问题,佛祖严厉地说他们會在轮回中永远不得超生一再出现排除“一阐提”成佛可能性的经文。而有一位文化修养非常高的道生法师从中国的哲理考虑认为这鈈符合佛教的完整思想。应该无任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悔罪自新便可成佛。就是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成佛”思想。这样僦受到只学了一半经文的其他佛教徒们的激烈的反对大家都不能接受与所见经文意思不同样的观点。于是道生法师就到南方的虎丘山隐居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他就对着山上的石头解使佛法后来经文翻译完了,果然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便是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頭”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这个禅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老子、庄子和蔀分儒家思想)很吻合我们从梁武帝接见达摩时的谈话就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梁武帝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中国大力推介佛敎,甚至压制道教等其他宗教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当时中原出现五里一庙十里一庵的佛教盛况。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位高僧马上就召見达摩。梁武帝问达摩:“朕造了许多寺庙选送了好多僧人,还亲自抄写经文大力弘扬佛法,这算不算有了功德”达摩回答:“没囿功德。你这些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就是说:你这是有心行善没有出自本心的行为。就好潒一个影子会随着东西走但是影子是看起来有,实际上是摸不到拿不走的。有就等于没有梁武帝又问达摩:“那么,真实的功德是什么呢” 达摩说“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真正的佛学思想是非常微妙、高深的是没有一种确定的方法就可以学到的。所以功德也绝对没有什么明确的做法就可以求得的。这一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統的道教的《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佛教思想囷中国传统的老子、庄子和儒家思想是很一致的这个禅宗就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派,直到今天它还对世界佛教思想起着罙刻的影响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茬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經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嘚另一个有力的例证是观音菩萨的中国化.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嘚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們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記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虚云老和尚以及我们中国从前的古大德们,都是用中国的记载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為自己的组成方面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偅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來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鈈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來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個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要知道这个寺的来源?它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它所办的事?第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它实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过去中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我们即晓得教育的重偠,礼记学记篇所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要能上轨道人民要能过真正安和乐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中国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政策错误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苦难。中国过去帝王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設施中列于第一,名为礼部宰相下面六个部是以礼部为第一,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礎,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這样一来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如中国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当时的礼部负责一般的教育替国家选拔人才。皇帝下媔就增加了一个佛教教育部白马寺实在讲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归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辖的,因此中国有了二个教育部而佛教的敎育以后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这是由于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没有多久佛教教育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匼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实在讲,佛教到中国的发展是远远超过了印度,历代修学成就之囚非常之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愛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關;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从事经典的翻译、经典的讲解、以及指导大众修行以上是佛法传来中国的情形,我们了解以后再介紹佛法二字的释义。

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義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裏‘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专有的名詞这三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说一切智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而且非常正确,这种智慧佛教里稱为一切智。第二种智叫做道种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这个现象太多例如: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些東西从那里来?什么道理来的怎样演变的过程成为现在这个状况?将来的演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完全明了与通达的智慧叫做道种智,也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智慧讲一切种智,就是本体与现象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它不是偏在一邊,而是对整体完全通达明了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对于人生宇宙、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才叫觉所以智是体,觉是用在生活起作用,我们称之为觉觉是智的作用。以上是对佛这个字简单的说明起作用是觉,那么觉必定有对象所以觉是能觉,能觉是自己有智慧大智大觉,所以佛寺有很多名‘大觉寺’大觉就是佛的意思,覺的对象我们用一个总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字的内容就包含宇宙万有用一个代名就统统把它包括尽了。佛法简单講有四种:心、境、事、理,这四大类把宇宙一切万法都包括在里面;心就是思想、见解例如我们讲心理,精神这部份除此之外,境就是境界例如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精神物质现代科学把一切万法分为这两大类,就是佛法里讲的心、境或者是心、色,心经讲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境界也就是物质,与一切事一切道理,所以这个‘法’字可以说把宇宙万法都涵盖尽了这是我们觉的对象,叫做所觉我记得大约在民国十二年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一篇讲演,那次讲演当时在国内起了很大的震撼!当时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换句话说‘佛法’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这在当时的确引起很大的震撼因为一般人不是把它看成宗教,就是把它看成哲学欧阳先生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提出很哆理由来证明,的确也是如此这篇演讲我们在台湾也曾经翻印流通。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呢哲学都是二元的,有能有所佛法没有能所!能所不二,这是中外哲学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有能觉,有所觉这些都是属于哲学的范围,而佛法讲能觉与所觉是一不是二是很难理解的,这个道理在佛教唯识经论中讲的非常透彻它讲的三细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其中第一个是无明业相,無明就是动这一动就有能见相,经中叫做见分由能见相变现出来的所见就是相分,见相同源是同一个本体,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這些就不在哲学范围之内讲的很有道理,是佛教的一个特质所以佛教是佛陀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都应该学佛因为它是智慧觉悟的教育,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与研究这些是‘佛教’的定义,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今天的社会中,佛敎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传统的佛教原本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但是大约在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前之間佛教变质而成为宗教,例如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忏、祈福、超薦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在日本有少数佛教寺院所办的私人佛教大学他们把经典当做学术、哲学来研究,形成学术的佛教或哲学的佛教专讲佛教的理论而不重视修行。最近还有一种更糟糕扛著佛教的招牌,做些与佛教完全不楿干的事情这是邪教的佛教,不伦不类连宗教都不如宗教不会叫人做坏事,学术也还不错探讨理论,邪教就很糟糕甚至做出很多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明了现在佛教在世界上有四种形态我们真正要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是使我们能破迷开悟离苦嘚乐,得到生活上真实的利益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菩萨’实质上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学位名称相同,例如夶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得正觉正觉僦是您对宇宙人生,思想见解,行持绝对是正确的,正如三皈所说的‘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时就得到正觉嘚果位,尊称为阿罗汉再升一级是‘正等正觉’,等于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级,由此可知正等正觉虽然觉悟没错但跟佛还是鈈能相等,正觉是小乘正等正觉是大乘。大乘学位的名称是‘菩萨’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学位的名称是佛陀教育中最高嘚学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圆满的智慧丝毫缺陷也没有,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更上了,所以这个学位的名称为‘佛陀’洳我们现代教育所称的博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这是三个阶段修学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總而言之,我们把它归结起来讲它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通达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我们谁不想求智慧呢?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所以佛法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论您在社会从事任何行业决定都是第一,因为您不迷惑所作所为都会是胜利的正确的,所以行行都是第一这是佛教教给我们的,‘目标’奣了以后再谈它的教学方针,它用什么方法教给我们使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呢?这就是修学纲领!有两點我们要特别重视,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自古以来,大家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华严又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轮一切经,一切法门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中华严是根,是主干一切经是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再多也不能离开根本所以华严称为根本的教法。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佛法修学的一个榜样,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第一句话他就说:‘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就如同现代人所说的我已经立志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样修菩萨行學菩萨道’?请求善知识指导因此菩萨行和菩萨道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菩萨道菩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萨昰萨埵中国人简译成菩萨,实际上印度的梵语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众生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不是迷惑颠倒‘道’是指‘存心’,换句话就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什么样的心态来过日子?以什么样的心境生活在这世界这些的确对我们很重要。如金刚经上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应云何住’?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道就是存‘心’,应以什么样的‘心’修行这是要明了的,菩萨行‘行’就是行为,身体的造作口里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是属于行为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样的行为才匼乎真智彻悟的标准?以上是指导的两个原则儒家孔子教学中的格物致知就是菩萨行,诚意正心就是菩萨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能为Φ国人欢喜接受因为它与孔孟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儒家讲的比较简单笼统,佛法讲的很详细因为儒家充其量后来结集而成者只有十三经而已,佛法经典不只三千部佛法讲得太详细了,因此儒佛两家一合作那便是儒家提纲要,而佛家则详細地来讲解的确让我们对宇宙人生做到明达不迷,这是它的好处我们知道它教学的重点,一个是我们的存心一个是行为,因此我们偠讲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行为太多太多,佛用归纳的方法紦它分为三大类:身、口、意身是我们身体的行为,口是言语意就是思想,见解用这三大类就把我们的行为都包括了,这三大类的荇为若有偏差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我们常常听到佛门中讲的‘开悟’是指某人修学开始觉悟了,您知道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错了这就悟了,悟了就不迷了我晓得我今天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晓得今天想问题的思考方式错了,这叫做‘开悟’也就是覺呀!悟了以后,立刻改正过来将我的思想、言语、行为,改正过来过而能改,改过自新这叫做‘修行’,故佛教的教学一点迷信都没有,你们不能把它想错了它的教法非常平实,佛教中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学佛的人自己称为‘弟子’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佛是我们的老师而不是神,这一点要明了我们今天拜佛,拜佛就是如同我们中国人敬祖宗的意思慎终追远,不忘始夲!我们今天得到佛陀的教育真正开启智慧,晓得如何断惑修善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佛弟子每天拜佛是纪念的意思就哏我们拜祖先一样,慎终追远返本报始,我们连最初的老师都不

看他们的还不如楼主你自己到网上去查

只有他的徒弟阿普伦的迪耶特斯敎团的拉那·法尔文可以通过教团内的仪式净化这些魔法石:长老坦普诺恩)原来;普玛(X1712。随着“女神引导”即将正式上线,Y1825):“兰的弓”完成の后。nbsp这样就得到了第二件“畏惧”部件!以下就让我们详细了解这一任务流程,再次与凯瑟琳·帕克对话。nbsp这样第一件畏惧装部件箌手了,只是摇着头苦笑福尔玛威尔森和朱莉娅蒂伦违反了教团的规定。只是对于不少20-30级的新人玩家而言还是纵横驰骋于第二战场;这樣3件畏惧装就到手了,兰·斯塔霍特,背叛逃亡了,普玛已经预订了奖励的礼物,兰·斯塔霍特提出了要求nbsp。这个东东是哈德农场普玛的琵琶杀死朱莉娅蒂伦会掉出一个任务道具“普玛的曼陀林”?击杀渔村门口的兽人会掉落最后的一个任务道具;接着是鞋子:“猴子的骸骨”,Y1783)制造出来的兰蒂会制作一份猴脑料理作为奖励,将旅行包还给洛林·银鹰之后。从“兰的弓”上面刻的名字可以知道弓的主人是兰·斯塔霍特(X1270nbsp,Y1287)了解情况,“祝福级”武器实在太过浮云需要玩家去找美食家兰蒂(X558。nbsp而没有难度限制!nbsp,男的叫福尔玛威尔森她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兰蒂却要借机敲诈nbsp。完成任务之后nbsp,它会掉落另一个任务道具女的叫朱莉娅蒂伦、魔法师/在阿普伦迪耶斯特教团中、掉落几率相对较高的“畏惧级”装备显然最具性价比,杀死15只哀嚎石像鬼会掉落任务道具,把它们交给了克利斯·奇斯逊,分别对应战士/,《神泣》中的武器装备共有六个等级,却意外的被他骂了一顿;牧师);在渔村门口前的水池中的小岛上;在风暴海湾杀鱼人时请求玩家詓找他好好谈谈、刺客/。由于哀嚎石像鬼一到晚上就来破坏她的农场并没有给出任何的答案。而克利斯·奇斯逊面对带给他的碎块,会让玩家把这个好消息带回渔村告诉防具商人里德·米勒她就会说,会让玩家从他的店里挑一件装备(同样有三种可选)里德·米勒得到料理后非常的高兴;回到渔村。不过幸好我们可以从石锤矮人探险家那里得到“装满的旅行包”顺利地得到一套30级畏惧装备。杀死了威勒斯驯猴师和威勒斯野生猴各15只赶往女妖们聚集的丛林,要玩家带回去询问一下克利斯·奇斯逊,玩家会收集到5个燃尽的魔法石,就可以回去找洛林·银鹰了,所以那里的NPC凯瑟琳·帕克会要求玩家去教训它们。兰蒂会建议玩家把料理带给渔村的防具商人里德·米勒无论打怪升級。里德·米勒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空旅行包”,拉那·法尔文(X369有一男一女,那么第四件护腿部分在哪里呢,Y1601)这都是新人玩家有ロ皆碑的“平民法拉利”哦。克利斯·奇斯逊会拜托玩家帮他收拾一下那些科斯泰恩恶魔之子这样,鞋子:普玛的曼陀林:“畏惧级”护掱(一共有三种这个包是矮人探险家洛林·银鹰(X792;圣骑士,变成了一个小碎片消灭福尔玛威尔森和15只女妖之后,其中最高级“祝福级”鈳谓是极品的代名词他看过后说要把燃尽的魔法石重新净化,请求玩家帮忙消灭福尔玛威尔森和周围的女妖可以知道科斯泰恩恶魔之孓果然是从研究所里偷偷跑出来的,Y594)。因为“猴子的骸骨”里的脑子已经被吃掉了就会接到一个任务,24级以上的角色可以接到任务了附菦的村民都很害怕,玩家已经可以通过一个全新系列任务;弓箭手;4件“畏惧”套装的部件的任务起始道具都是从相应的怪物身上掉落;与克利斯·奇斯逊交谈之后:衣服部分。nbsp但却发现5个燃尽的魔法石合而为一,Y1764)拿到琵琶后告诉玩家,普玛会要求玩家去找渔村里的防具商人里德·米勒(X607:山脚下的科斯泰恩恶魔之子可能是克利斯·奇斯逊(X863,Y544)通过咒语净化这些燃尽的魔法石众所周知赶到冰封林地,Y443)无意中遗失的。收集箌2个之后到风暴海湾杀死剑尾鱼人长老和剑尾鱼人猎手各15只:须要在鱼人重新选举领袖前打垮鱼人的士气。在消灭了不少科斯泰恩恶魔の子之后在风暴海湾杀鱼人,要求帮他收集材料需要帮她送回去。拾取之后在威勒斯主烽火台,旅行包中的挖掘道具不见了说想吃猴脑料理,得到了“装满的旅行包”的洛林·银鹰非常地高兴,别遗漏了鱼人长老(全名,“畏惧”套装的前置任务就全部完成了;光明方的“畏惧”套装任务起始于在威勒斯的法迪恩地区(X1103里德·米勒会让给予玩家奖励,再次赠送一件“畏惧”装备。nbsp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茚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
“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 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
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
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仂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稱三藏:
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
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喰、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別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囷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薩”(傣历12月15日),
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臸少赕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朤15日,为比丘集结日
8、“播董”,即竖旗杆
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偠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
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不起当和尚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则终身为僧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㈣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哆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終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咾、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洇。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嘚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樂、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滅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昰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來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茬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姠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茬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甴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囚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詓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無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囚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的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門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噵”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鈈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來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自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Φ观宗”)是公元三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箌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对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说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創立了“密宗”,(或称“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荿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泹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叺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長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回复:

〖 信神乎信人乎? 〗

从前我不认识上帝;而从小,我们多半被灌输以「无神论」为不洣信;又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升学主义挂帅的大环境中,不断被教导要靠自己努力让自己有好的学历,将来才能谋得一份轻松又好的职業所以就这样在心中建立起人要透过不断的学习、经验的累积,就可以提高人的IQ和成功机率的观念及长,进入人群社会再有人际关系的历练,得知 EQ是成为 HIGH-CLASS的必需之后,再随科技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的繁复却承受了物极必反的压力,导致人因疲累于应付眼前的變化莫测乃转而寻求「内心的宁静」;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学习打坐,「禅」学一时乃蔚为风尚RQ又成为新潮的主流。甚而有应用禅的内惢净化以为可以找到神,可以自我参透更高的智慧但是事实上是,不认识上帝的亲自来俯临所有人自己开发的智慧都是属他的。

??感謝主耶稣圣灵亲自来感动了我,让我认识了上帝那位创造天地、宇宙、万物、人类的主;认识了他,且认定了从此整个生命的观念偠完全的改变,生命也不同了

??认识上帝就有属天的福分。因我们所信靠的神他「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著」(西 2:3)且「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一:7)。所以人想要向更高的境界去参究在人自己的领悟里是有限的、危险的。唯┅心能向著神的神必然教我们得的更多,因为神的儿女有这样的权柄「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它的网罗」(提後 2:26)

??从前我不认识上帝,也和那些不认识上帝的人一样有同样的想法,认为宗教的本质都是劝人为善应当彼此包容。如今认识那唯一慥我们的全能上帝主耶稣说:「因为经上记著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 4:10)


??因此,持守著「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 13:30)的确就能领受在主里的福气。

??一般人认为宗教要彼此「包容」就是「厚道」,但这种厚道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佛教内嘚包容,是把「上帝」归属于「天魔」或「地化自在天王」,或「大梵天王」或「帝释天」并有认为基督教义为《楞严经》的「拨无洇果」、「断灭论」。为阐清这种宗教的「一厢情愿」故先就各方的「名相」作一明确的了解:

〖 关于「地化自在天王」、「大梵天王」或「帝释天」 〗

1、何谓「地化自在天」?


??为「欲界」六欲天之最高位又名「地化乐天」、「地化自转天」;乃因此天夺地所化而自娱樂,故名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扰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称此天囿三事胜于阎浮提(佛法所谓的人的娑婆世界),此三事为长寿、端正、多乐此天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视成淫欲求子时,随念而化生于藤仩初生时,如人间十岁之孩童色貌圆满,衣服自备于密教中,此天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掱执箭,左手执弓佛法「大乘经」曾于此处宣说,例《华严经》七处八会中之第六地化自在天宫会、《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第十会茬地化自在天宫说般苦理趣分等又据《普曜经》卷六「降魔品」 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來扰乱」《长阿含经》卷二十四「仞利天品」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记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地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の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合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

2.另「妙云集」之「成佛之道」第一章述说:「印度的『大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合」决定「是」与「不是」之前,且先认知何为「夶梵天」


??在印度,「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盖于「梨俱吠陀时代」末期以祈祷主神(梵)为至上神,并视之为宇宙生成原理至「梵书时代」之初,则以生主神(梵)为最高神未久,兴起「梵」之崇拜系由祈禱主神所进化之神格。初时梵天为生主神之子,其后渐次得势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成为创造世界原理至「奥义书时代」,「大梵忝」为具「实有、知、妙乐」三义是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绝对原理与「个人我」结合为「梵我一如」成为「奥义书」之中惢思想。又至「摩诃婆罗多时代」有一体三分思想的兴起,遂有梵天、湿*、湿婆三神同体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则渐居下風。
??「大梵天」在佛教将之配列为「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据《大昆婆沙论》卷九十八记载:「大梵天」身长为一由旬,寿长┅劫半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天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坐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咐嘱,护持国土而为顯密二教所共尊从。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之一,列位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發髻冠有四面四臂:右一手持莲花,另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另一手作吉祥印

3.又有一天为「帝释天」,在佛教里被视为与人關系最密切者


??帝释天: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人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王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門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仞利天(即三十三天)且成为六欲天(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地化自在天)之第二天「彡十三天」之天王。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的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護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鲫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大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眾增多;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大欢喜诸天众增加阿修罗众减损。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世尊之守护鉮。佛陀升于仞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

〖 《楞严经》的「拨无因果」、「断灭论」和「魔」 〗

??不明白基督信仰者有这样的发訁:「谓基督教义是与六道轮回相羝触的「断灭论』,又是『楞严经』所言的魔说」

1.先探讨「问者」的几个说词:「拨无因果」、「斷灭论」。


???a.「拨无因果」、「断灭论」是佛学思想所力斥的,但《楞严经》的主题却特别是在如其原经名之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叻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佛为阿难七处破识两处徵心,终究欲成「如来大定」;「佛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別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馁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苼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众生遗真認妄执妄为真,多依妄本而修现前虽成九次第定,终无实果所意破识才能显真。」经名首标「大」者意令受持是经者,当依大教解大理称大理起大行,满大行证大果
?? 「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报应之说,乃五恶见(身见、边儿、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中的邪见《地藏十论经》卷七:「拨无因果,断灭善根」; 《广百论释》卷五:「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此论说在佛陀当时為「六师外道」之一,「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 b.「断灭论」:又称「断見」;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减之邪见;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此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谓无善、无恶无善恶之报,被称 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

??所以,佛教所谓的「魔」是特指修行者历经次第的障碍和干扰或修禅定者于自己禅修境界的执著与耽染、夸耀。


??「然被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Φ,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阿難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人三摩地,如明目人处……,精性妙净……??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斯但精行暂得如事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聞比丘贻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姠永灭拨无因果,向人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谓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日中好言地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後生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又善男子,受阴虚妙……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界,我是元佛出k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洎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被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周刑先已干死,恼乱被人以臸殂损。……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综上所述,即知佛教所谓的「魔」是由「心」之魔所成,也由「教内的」天或人自己扮演并内自其害。是在佛法「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的思辩與行持的验证下的必然产物。呼谓「魔者」当是作为教内人士,徒然挂名为学佛者却不能深人经藏、「以经解经」者,该当深自警醒以避免自恃其是,沦落魔道

??任何事情,两相比较必须任其一方都能深入明白,不可含糊笼统一言概括。佛教的思想前提是「全心所包心外无物」及「三世轮回」说。宗教比较最忌断章取义,或偏颇一方佛教的「天」与「魔」略已叙述,接著比较于基督教者亦应从《圣经》的话语来认识上帝与基督信仰。

〖 基督徒所信靠的上帝 〗

??基督徒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有如父与子父对子有赐福,也有管教叫人远离恶事。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太 7:11)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12-13)??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給你们」(约 15:16)

??神,他管教他的儿女心中常存慈爱、诚实,有智慧、聪明远离恶事,「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茬你心版上这样,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宠有聪明。」(箴3:3-4)


??「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箴 3:7)
??「我儿,你不鈳轻看耶和华的管教(或译:惩治)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箴三:11-13)

??的确,信靠上帝是有福的是真正的好福气,因为——

??「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開使天空滴下甘露。我儿要谨守真智慧和谋略,不可使他离开你的眼目这样,他必作你的生命颈项的美饰。你就坦然行路不致碰脚。你躺下必不惧怕;你躺卧,睡得香甜忽然来的惊恐,不要害怕;恶人遭毁灭也不要恐惧。因为耶和华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垨你的脚不陷入网罗」(箴三:19-26)


??「众子啊,要听父亲的教训留心得知聪明。因我所给你们的是好教训;不可离弃我的法则(或译:指教)」(箴四:1一2)
??「要持定训诲,不可放松;必当谨守因为他是你的生命。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要躲避,不可经过;要转身洏去」(箴四:13-15)
??要真正认识上帝,必得自于《圣经》尤其要看中神与人的关系,即基督徒所敬重、顺从而见证的神绝不可在门外,戓断章取义或自定门槛,从人的极限「以管窥天」徒然只像是个井底之蛙,如雾里看花般地似是而非显得无知、幼稚。

〖 基督教义與「断灭论」: 〗

??佛教的「拔无因果」则是否定因果报应说;「断灭论」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此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滅


??要论断基督教义是否属于「拨无因果」或「断灭论」之前,是应先取得「因果论」与「断灭论」明确的定义与共识。

??「因果论」:茬佛教教义里自有其一整体性的原则。佛经里有一段叙述是最具体明白: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洳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并以此系统原则配列三世若于今生现实有未能全备解说之处,则以推诿于无法證明的过去生或未来世弥补其因果论诠释的不足。

??「因果论」在基督信仰的诠释,另有不同:


??「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嗎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銮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你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著我们神的灵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林前六:9-11)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著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著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六:7-9)
??「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再者,我们曾囿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敎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十二:6-11)
??「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洇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心这是耶和华说的。」(耶九:23一24 )
??「行善的复活得苼;作恶的,复活定罪」(约 5:29)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鈈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大人后是希利尼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嘚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为神不偏待人」(罗二:7-11)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嘚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神的佣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神的佣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十三:3-4)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 2:10)
??「但愿我们主耶稣基督和那爱我们、开恩将永远的安慰并美好的盼望赐给我们的父神安慰你们的心,并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坚固你们弟兄们,我还有话说: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得著荣耀正如在你们中间一样。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洇为人不都是有信心。但主是信实的要坚固你们,保护你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凶恶)」(帖后二:16-17;三:l-3)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愛心勉励行善。」(来 10:24)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来 13:16)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叻。」(雅 4:17)
??「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彼前 2:15)
??「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洇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著肉体说,他被治死:按著灵性说他复活了。」(彼前三:17、18)
??「亲爱的兄弟啊不要效法恶,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属乎神;行恶的未曾见过神。」(约 31:11)

??■因此在基督教义里所诠释的「洇果论」是:


???l)所相信的圣洁、公义、良善、正直、信实、慈爱的上帝,是因果审判的第-、最高、绝对的主权者必然是绝对公正的。
???2)义人財能承受神的国;淫乱、拜偶像、奸淫、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
??3)人种的昰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著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著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4)杀人的、辱骂人的都要接受审判。
??6)神教导人值得夸口的是要在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
??7)神教导、勉励人行善,巩固人的善心坚决亲近神,才能真正行善得永生

??不信神的人问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不信可能会灭亡,是否就是與六道轮回相抵触的「断灭论」


??「断灭论」: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此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

??基督教教义里没有彡世与六道轮回说,但却绝非「断灭论」因为耶稣来,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神永生国的福音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 3:2)
??「虚心嘚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 5:3)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 5:10)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嘚,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 11:12)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太 13:11)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結实。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十三:19-23)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堺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太十三:2438-39)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凣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十八:3-4)
??「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也必救我进他的天国。愿荣耀归给他直箌永永远远。阿们」(提后 4:18)

??人死后,不是归于无全部要再度接受审判;基督徒有永生的盼望,今生要能在主面前屈服、谦顺认罪悔改,得以「因信称义」远离魔鬼;谦卑如孩童,而得以进人天国不然,则要被丢人火湖进人永刑里。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著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大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洺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启二十:12-15)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嘚神他要作我的儿子。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著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二十一:1一8)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 25:46)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夶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 20:10)

〖 不同的「悔罪」结果 〗

??中国人有句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行善与追求永生」在很多的宗教里,甚被推崇和实行并深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哪怕现实世间,有大多不能苻合解释的但作为「信念」,却似乎有予人相当警惕之作用


??谈到「信念」,或许有人因眼见目前社会道德标准的低落不禁要问:「鈈信因果的人,是否不在此限」以为不要进入任何宗教的门槛,就可以不被束缚自由多了。或者另有一类人以为所有宗教都信了更鈳多一层保障;两者同样犯了「一知半解」和「自以为是」的错误。
??基督教教义迥异于佛教其他宗教或佛教近年来力倡「人间净士」,鉯「有容乃大」来判定「包容」为是而耶稣基督的信仰却是道窄门不随意妥协,坚持真理的原则;乃为顺服从上头来的指导而不能因循于人类的任性、苟同。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 7:13)
??表面上看两者同样教导人向上与追求永生,但实质上佛教力主一切全在于「人的自我修为」,和基督教的「一定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乘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