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消火吗直播火热上线,有多火,大家看一下就知道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借钱消费好像成为了新时尚,各种分期消费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很多年轻人却走上了以贷养贷的不归路。会花钱其实是一门学问,学不好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最近,一名东北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而自杀,留下了绝望的家人面对穷凶极恶的追债人。

去年到现在,我们听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都是在校生借钱消费,最后无法偿还债务,一死了之。

虽然监管已经全面封杀,但是这样的悲剧还在发生,多少大学生还陷在以贷养贷的泥潭中。

按现在这种节奏,这样的自杀悲剧以后还会发生。

实际上,不只是大学生,很多上班族很多家庭现在也是以贷养贷,全民都陷入一种的狂欢。

这前面,一不小心迈出去就是万丈深渊,但又是谁让这些人走上这条路?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内需就是消费就是花钱。

这几年,大家最爱花钱的地方应该就是买房,楼市繁荣撑起了经济增速,楼市繁荣背后是居民身上飞快增长的房贷。

可怕的房贷增速已经被监管意识到,所以今年楼市出台各种杀招,不断限制规模。

但是,有句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房贷增速还没怎么降,短期的消费性贷款却又在飙升。

今年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四

最近听到一句话说:能赚钱是一种能力,会花钱是一种水平,赚钱能力可以练,花钱水平是轻易练不出来的。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怎么看?其实,对于赚钱花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年代的人赚钱花钱的观念肯定都不一样,老一辈和年轻人的金钱观差异其实是非常大的。老一辈觉得年轻人消费太超前,年轻人认为老一辈花钱太保守,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背后其实就涉及到花钱水平的高低。

今天也不和大家讲什么大道理,就分享两个关于花钱的故事,你可以对比看看自己的花钱投资的水平到底怎么样。

马云:中国人花钱很理性,投资很感性

在一次对比中美不同的演讲中,马云总结中国人的金钱观时候说:

美国人是投资很理性,花钱很感性;中国人是花钱很理性,投资很感性。

什么意思呢?他举例说,中国人一下就冲进去了,自己要买个小东西缩手缩脚,很多人是缩手缩脚做了一年,一把全玩完。

不得不说马云演讲确实有水平,这个例子应该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中国人挣钱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父辈那一代,都是从指缝里一分一分省出来的,以至于很多80后从小都被灌输勤俭节约的观念。

就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觉得10块钱就是一笔巨款,能买好多零食玩具,拿在手上都能感觉到心里砰砰跳。

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缩衣减食的观念,越发导致这一代人长大以后特别珍惜手上的每一笔钱,所以买什么东西都会考虑再考虑,很多时候能不买就不买。

但是呢,也是因为这种长期压抑的理性消费,又会导致投资的特别不理性。

比如说炒股炒房,辛辛苦苦攒了这么年的钱,结果发现不如别人轻轻松松就发财了,这时候很容易走向极端,想要找到一个释放这么多年压抑消费的出口,根本不考虑问题。

结果呢,就像马云说的,很多人是缩手缩脚辛苦了一年,一把股票全玩完。

赚钱可以靠缩衣减食,但是投资其实并不行,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用攒钱的方法去投资往往是行不通的。

马云说,美国人是花别人家的钱花明天的钱,所以花钱很感性;中国人是花自己家的钱花昨天的钱,所以花钱很理性。

但是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在花钱这件事上,越来越像美国人了。

有数据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超过1000元,近八成大学生称身边的透支消费很普遍。

这种过度的透支消费,如今已经造成了很多悲剧。多少大学生因为校园贷、裸贷、以贷养贷最后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钱不够花先透支再说”,“月底工资不够”,“哪里还有低息贷款”……这些都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标签。

既然现在年轻一代花钱已经变得很感性了,那么投资有没有变得理性一些呢?

从股市到楼市,不知道收割了多少韭菜淹没了多少人头。

相比花钱很理性的上一辈,现在负债累累的年轻人在投资上更加感性,“人生就靠这一把”的赌博心理特别常见。

赚钱不够花、花钱全靠借、投资全靠赌,这对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最后来说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一个关于两代人理性消费理性。

讲完这些故事不知道大家对花钱水平这回事有没有新的体会和认识。

其实呢,我觉得投资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花钱水平,而且投资也是一种赚钱能力的体现。

马云都说了,花钱比赚钱难太多。

所以,在努力挣钱的同时,大家要记得学会如何理性花钱,提高自己的花钱水平。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五

(原标题:花钱,你愿意“分期”吗?(视窗))

在这方面,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背后,技术手段带来的支付方式革新功不可没,分期消费就是其中之一。“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数码电子、家电家具等生活消费,还是培训、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分期消费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期消费真的能让人们轻松超前享受生活吗?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网络分期平台,消费者该如何理性分期、用好分期?

“不夸张地说,我周围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用过分期消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可以通过分期消费解决”

“家里有了小孩,对环境卫生要求比较高。我家的英国戴森吸尘器,就是用京东白条搞定的。我经常在京东购物,用优惠券可以免付分期利息,这一年分期下来,比使用银行信用卡要经济得多。”北京某大型国企员工郝逸航是京东白条的拥趸,用他的话说,“分期消费,让青春不留白”的宣传口号很吸引年轻人,“先购物,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的服务让生活消费零障碍,“分期消费太爽了!”

减少了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分期消费”这种轻松的购物体验让人身心愉悦。郝逸航说,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hone?X,他也打算分期买,既不会造成经济压力,还能跟上潮流。分期消费能让每个月工资多元化使用,满足了更多消费新需求。

申请方式灵活、申请手续便捷、无需抵押担保、审批核准速度快,分期消费凭借这些特点迅速赢得年轻人青睐。以“90后”为代表的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新技术、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追逐高效、享受当下是他们的主要消费观,这一群体是分期消费的主力军。

“不夸张地说,我周围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用过分期消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可以通过分期消费解决。”王鹏是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早在刚入学的时候,他便开始使用分期消费,感觉很方便。

“今年,我报名托福培训班的钱就是用分期解决的。一个托福班要3万多元,直接向父母要,我有点张不开口。用了分期平台后,每个月我会从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按期还款。虽然有一些利息,但我认为很值得。”王鹏说,分期消费在大学生中很普遍,大到购买电脑手机、教育培训,小到话费充值、电影购票,他们都喜欢选择分期。

这两年,分期消费平台发展火爆,特别是“互联网+分期消费”平台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服务其原来未能覆盖的群体。最近,行业迎来“正规军”,银行重新回归校园分期消费信贷领域,市场正在逐渐规范。据相关机构预测,过去5年,分期消费借款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0%。

一些商户故意弱化中介费用,打着“低门槛,零利息,零首付”的噱头诱导消费者,而产品背后的手续费、服务费实际上比利息还高

“明明就买了一个5799元的手机,可最后还款却多了1700多元,等于这手机我花了近8000元买的。虽然提前一年多用上了手机,但也付出了代价。”说起分期消费,安徽合肥某餐厅厨师赵晓贤颇感无奈,“像我这样没有稳定收入的打工人员,办理银行信用卡很难,网上商家忽悠我说分期消费门槛低,手续便捷,利息低。可是最后一算,各项手续费比利息还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分期消费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服务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消费平台开展分期业务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用户进行分期消费,但是拓展客户的方式主要来自线下,业务员为了业绩的需要,容易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诱导。一些商户故意弱化中介费用,基本上都会打着“低门槛,零利息,零首付”的噱头诱导消费者,而产品背后的手续费、服务费实际上比利息还高,让消费者如鲠在喉,有苦难言。

“发展相对成熟,不论是银行自身的风控系统还是监管法规都已比较完善。但分期市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虚假宣传、诱导推销等问题突出。”董希淼说。

传统商业银行的分期消费业务较规范,主要面对收入稳定的消费群体,消费者使用起来风险较低,也可有效保证自身权益。传统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市场空白激发了互联网分期平台崛起,这些平台门槛低,瞄准学生、打工者等社会群体。再加上监管政策滞后,分期消费的一些弊病也在不断显现。

比如,分期平台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格消费者逾期违约现象。销售人员一般都会“先礼后兵”,但“催收”成效会与绩效挂钩,由于目前尚未出台规范化法治化的催收监管政策,使得现实中分期市场存在花样各异的暴力催收行为。

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让分期消费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贷款却收到催收短信”“没有注册却被冒名注册”是不少人遇到过的困扰。多数人会选择置之不理,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征信,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另外,从消费者自身角度来看,分期消费让非理性消费行为增多。分期消费时付款数额减小,令人有一种花费较少的错觉。不少平台的风险监控措施不到位,也容易导致不合格消费者逾期违约等信用问题。

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与信息共享手段,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止多头借贷。消费者应当摒弃虚荣、攀比、盲从心理

在分期消费火爆的背后,如何才能理性用好分期消费、管好分期消费?

董希淼认为,从监管者的角度看,应继续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各类分期消费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对于经营失序、管理混乱的平台,未能按照规定通过备案的,要采取措施坚决予以关闭。

“目前我国征信市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多头借贷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相信未来实现国家级层面的征信数据共享之后,整个行业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董希淼说。

征信数据是分期消费平台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像淘宝、京东、携程等掌握亿量级用户消费场景的公司,用户基数大,数据资源多,可以敏锐捕捉到用户征信程度,风控成本较低。而其他金融平台很难精准判断消费者的征信“脸谱”。

“现在对于分期消费,我们很大的精力要放在风险防控上,可以说,风控做得好,运营成本就会降低,平台分期消费利率也就相应降低,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分期乐商城公关总监高圣说,“比如,我们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鹰眼’智能风控引擎拥有6000多个风控模型数据变量,可以大幅提高风控审核效率。”

董希淼建议,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与信息共享手段,夯实和丰富征信体系,提高分期消费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效率,使机构和客户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更多便利。

银行和互联网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或建立自己的风险测评和监控体系,客观评估用户的消费水平,合理设置授信额度;分期消费业务机构和平台应正确进行营销宣传,杜绝虚假宣传、诱导宣传,并设立必要的惩罚机制。

对消费者来说,要在银行信用卡和鱼龙混杂的分期付款平台之间谨慎选择,尽量选管理体制比较正规完善的银行信用卡消费。如果选择互联网分期消费平台,应仔细核对分期消费利息、手续费、服务费等如何计算等情况,防止被收取高利息、高服务费。

“分期消费是一种预支付形式,如果逾期还款,不但会增加滞纳利息,影响自己的征信度,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会终止分期业务。”董希淼说,消费者应摒弃虚荣、攀比、盲从的不良心态,仔细权衡物品购买是否合理,制定合理的消费和还款计划,避免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经营相对规范的平台,要采取“同一业务,同一监管”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对其提供的分期业务,在借贷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强监测。消费者还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金融消费和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提高甄别和防范不良商家的能力。

分期消费平台有哪些?(链接)

这两年分期消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应用场景不同且特点各异。

京东白条:业内第一款产品。在京东网站使用白条进行付款,可以享有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近年来,京东白条融入了更多消费场景,逐步覆盖了租房、旅游、装修、教育、婚庆等领域,从赊购服务延伸到提供信用消费贷款,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

蚂蚁花呗:出身电商系,主要支持多场景购物使用。其主要应用场景是淘宝和天猫,近来也入驻了大部分电商购物平台,比如亚马逊、苏宁以及本地生活服务类网站,比如口碑、美团、大众点评等,还涉及了部分海外购物网站。

分期乐:乐信集团旗下的分期购物商城分期乐是“电商+金融”的新型消费平台。商城消费场景涉及3C数码、运动户外、洗护美妆、吃喝玩乐等多个领域,是苹果手机的官方授权经销商。平台针对年轻人、白领等主流消费群体,提供分期消费服务。

消费金融公司:是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据苏宁金融研究院《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报告及展望》显示,目前我国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银行系占九成以上。消费金融公司有线下渠道,线下网点铺着基本上涉及全国,很多持牌金融消费公司展开了驻店消费业务,拓展金融消费市场。随着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线上消费信贷业务。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杜豪_NF2080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六

(原标题:花钱,你愿意“分期”吗?(视窗))

在这方面,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背后,技术手段带来的支付方式革新功不可没,分期消费就是其中之一。“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数码电子、家电家具等生活消费,还是培训、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分期消费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分期消费真的能让人们轻松超前享受生活吗?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网络分期平台,消费者该如何理性分期、用好分期?

“不夸张地说,我周围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用过分期消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可以通过分期消费解决”

“家里有了小孩,对环境卫生要求比较高。我家的英国戴森吸尘器,就是用京东白条搞定的。我经常在京东购物,用优惠券可以免付分期利息,这一年分期下来,比使用银行信用卡要经济得多。”北京某大型国企员工郝逸航是京东白条的拥趸,用他的话说,“分期消费,让青春不留白”的宣传口号很吸引年轻人,“先购物,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的服务让生活消费零障碍,“分期消费太爽了!”

减少了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分期消费”这种轻松的购物体验让人身心愉悦。郝逸航说,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hone?X,他也打算分期买,既不会造成经济压力,还能跟上潮流。分期消费能让每个月工资多元化使用,满足了更多消费新需求。

申请方式灵活、申请手续便捷、无需抵押担保、审批核准速度快,分期消费凭借这些特点迅速赢得年轻人青睐。以“90后”为代表的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新技术、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追逐高效、享受当下是他们的主要消费观,这一群体是分期消费的主力军。

“不夸张地说,我周围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用过分期消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可以通过分期消费解决。”王鹏是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早在刚入学的时候,他便开始使用分期消费,感觉很方便。

“今年,我报名托福培训班的钱就是用分期解决的。一个托福班要3万多元,直接向父母要,我有点张不开口。用了分期平台后,每个月我会从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按期还款。虽然有一些利息,但我认为很值得。”王鹏说,分期消费在大学生中很普遍,大到购买电脑手机、教育培训,小到话费充值、电影购票,他们都喜欢选择分期。

这两年,分期消费平台发展火爆,特别是“互联网+分期消费”平台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服务其原来未能覆盖的群体。最近,行业迎来“正规军”,银行重新回归校园分期消费信贷领域,市场正在逐渐规范。据相关机构预测,过去5年,分期消费借款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0%。

一些商户故意弱化中介费用,打着“低门槛,零利息,零首付”的噱头诱导消费者,而产品背后的手续费、服务费实际上比利息还高

“明明就买了一个5799元的手机,可最后还款却多了1700多元,等于这手机我花了近8000元买的。虽然提前一年多用上了手机,但也付出了代价。”说起分期消费,安徽合肥某餐厅厨师赵晓贤颇感无奈,“像我这样没有稳定收入的打工人员,办理银行信用卡很难,网上商家忽悠我说分期消费门槛低,手续便捷,利息低。可是最后一算,各项手续费比利息还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分期消费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服务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消费平台开展分期业务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用户进行分期消费,但是拓展客户的方式主要来自线下,业务员为了业绩的需要,容易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诱导。一些商户故意弱化中介费用,基本上都会打着“低门槛,零利息,零首付”的噱头诱导消费者,而产品背后的手续费、服务费实际上比利息还高,让消费者如鲠在喉,有苦难言。

“银行发展相对成熟,不论是银行自身的风控系统还是监管法规都已比较完善。但分期市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虚假宣传、诱导推销等问题突出。”董希淼说。

传统商业银行的分期消费业务较规范,主要面对收入稳定的消费群体,消费者使用起来风险较低,也可有效保证自身权益。传统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市场空白激发了互联网分期平台崛起,这些平台门槛低,瞄准学生、打工者等社会群体。再加上监管政策滞后,分期消费的一些弊病也在不断显现。

比如,分期平台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格消费者逾期违约现象。销售人员一般都会“先礼后兵”,但“催收”成效会与绩效挂钩,由于目前尚未出台规范化法治化的催收监管政策,使得现实中分期市场存在花样各异的暴力催收行为。

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让分期消费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贷款却收到催收短信”“没有注册却被冒名注册”是不少人遇到过的困扰。多数人会选择置之不理,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征信,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另外,从消费者自身角度来看,分期消费让非理性消费行为增多。分期消费时付款数额减小,令人有一种花费较少的错觉。不少平台的风险监控措施不到位,也容易导致不合格消费者逾期违约等信用问题。

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与信息共享手段,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止多头借贷。消费者应当摒弃虚荣、攀比、盲从心理

在分期消费火爆的背后,如何才能理性用好分期消费、管好分期消费?

董希淼认为,从监管者的角度看,应继续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各类分期消费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对于经营失序、管理混乱的平台,未能按照规定通过备案的,要采取措施坚决予以关闭。

“目前我国征信市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多头借贷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相信未来实现国家级层面的征信数据共享之后,整个行业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董希淼说。

征信数据是分期消费平台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像淘宝、京东、携程等掌握亿量级用户消费场景的公司,用户基数大,数据资源多,可以敏锐捕捉到用户征信程度,风控成本较低。而其他金融平台很难精准判断消费者的征信“脸谱”。

“现在对于分期消费,我们很大的精力要放在风险防控上,可以说,风控做得好,运营成本就会降低,平台分期消费利率也就相应降低,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分期乐商城公关总监高圣说,“比如,我们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鹰眼’智能风控引擎拥有6000多个风控模型数据变量,可以大幅提高风控审核效率。”

董希淼建议,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与信息共享手段,夯实和丰富征信体系,提高分期消费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效率,使机构和客户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更多便利。

银行和互联网平台应进一步完善或建立自己的风险测评和监控体系,客观评估用户的消费水平,合理设置授信额度;分期消费业务机构和平台应正确进行营销宣传,杜绝虚假宣传、诱导宣传,并设立必要的惩罚机制。

对消费者来说,要在银行信用卡和鱼龙混杂的分期付款平台之间谨慎选择,尽量选管理体制比较正规完善的银行信用卡消费。如果选择互联网分期消费平台,应仔细核对分期消费利息、手续费、服务费等如何计算等情况,防止被收取高利息、高服务费。

“分期消费是一种预支付形式,如果逾期还款,不但会增加滞纳利息,影响自己的征信度,甚至有些金融机构会终止分期业务。”董希淼说,消费者应摒弃虚荣、攀比、盲从的不良心态,仔细权衡物品购买是否合理,制定合理的消费和还款计划,避免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经营相对规范的平台,要采取“同一业务,同一监管”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对其提供的分期业务,在借贷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强监测。消费者还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金融消费和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提高甄别和防范不良商家的能力。

分期消费平台有哪些?(链接)

这两年分期消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应用场景不同且特点各异。

京东白条:业内第一款互联网。在京东网站使用白条进行付款,可以享有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近年来,京东白条融入了更多消费场景,逐步覆盖了租房、旅游、装修、教育、婚庆等领域,从赊购服务延伸到提供信用消费贷款,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服务。

蚂蚁花呗:出身电商系,主要支持多场景购物使用。其主要应用场景是淘宝和天猫,近来也入驻了大部分电商购物平台,比如亚马逊、苏宁以及本地生活服务类网站,比如口碑、美团、大众点评等,还涉及了部分海外购物网站。

分期乐:乐信集团旗下的分期购物商城分期乐是“电商+金融”的新型消费平台。商城消费场景涉及3C数码、运动户外、洗护美妆、吃喝玩乐等多个领域,是苹果手机的官方授权经销商。平台针对年轻人、白领等主流消费群体,提供分期消费服务。

消费金融公司:是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据苏宁金融研究院《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报告及展望》显示,目前我国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银行系占九成以上。消费金融公司有线下渠道,线下网点铺着基本上涉及全国,很多持牌金融消费公司展开了驻店消费业务,拓展金融消费市场。随着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少消费金融公司也开始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线上消费信贷业务。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七

(原标题::违规经营、新变种与泛滥的中介)

摘要: 《通知》发布2个月了,一些校园贷继续在经营,且出现了新变种,中介则成了泛滥之地。

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大学生,在吉林老家溺水而亡。家人发现他留下的遗书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通过其家人介绍得知,范泽一此前曾在多个借“”,已累计达13万余元,其中一笔借款数额为1100元,一周后需还1600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6月28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机构开展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但这个消息对于家住兴平市的刘先生来说太迟了,就在当天下午,他2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在家中自缢身亡。同样,也是因为校园贷。

今年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借款的校园贷平台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

这几个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8月期间。在这之前,媒体也曾报道过几起因校园贷而导致的死亡事件。至于“千元借款滚至26万”、“大二女生被发”裸照“逼债! 借1.25万校园贷,8个月滚成23万”等社会类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屡见不鲜。就在这两天,还出现了“黄冈大学生借4千元校园贷,一年多时间滚到50万”这样的新闻,另外一则,是一个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而被拘禁殴打5小时”的新闻。

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被爆出,但是要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在6月底颁发,却仍旧时有这样的新闻出现。这其中,有的借贷事件是发生在几个月甚至1-2年之前,但有的就发生在近期,相信就在这两个月,仍旧还有很多平台在从事校园贷业务,因为相关媒体已经做了一些报道。

有的校园贷平台响应《通知》确实已转型,但却转成了分期购物继续引诱大学生变相贷款;有的则擦边球推出了校园贷变种“助学贷”、“”,甚至有暴力威胁贷款事件的发生;还有的平台,仍在继续为大学生提供贷款。

《通知》发布后到现在即将2个月,校园贷们现状如何?且看下文。

校园贷平台暗渡陈仓,换个方式继续提供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根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在之前政策的监管之下,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原有的校园贷头部平台,有些因为体量太大还未彻底完成整改,但多数平台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彻底转型,全面停止了校园贷业务。尤其是在《通知》下发后,大部分一些网贷平台的线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场,在APP和网站上也陆续关闭大学生注册通道。譬如,“已更名为“名校贷公益”,并在7月1日正式下线校园贷业务,其官网和APP也不见任何借款入口,全面转向校园公益事业。

不过,仍有一些平台“换汤不换药”,虽然停止了,但仍有消费贷款,大学生通过分期还贷的形式,可以超前消费。在6月底,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校园分期平台分期乐,仍在向大学生提供服务。

目前,从分期乐APP看,“乐卡”提供多项与现金取现相关的服务,其产品特色包括“最高可借20000元”的取现,“日利率0.049%随借随还”的乐花借款,以及“最高可借100000”的借的到。登陆APP后,点击乐花借呗,在办理流程中,点开“学历水平”一项,学生仍旧可以通过选择“我还在读”进行贷款,最低学历仅是中专竟然就可以开通。

而在与客服的交流中,笔者还发现了“大学生专属渠道”这个途径。这表明,分期乐依然在提供校园贷业务。这部分业务,是否应该在《通知》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如果不在范围之内,为何还没有下架?

分期乐目前的是提供分期消费、生活服务以及现金借款服务,并通过与传统银行联合开发联名卡切入大学生消费分期领域。在校学生通过分期乐网上商城进行分期购物时,可通过联名卡进行分期消费。分期乐也曾公开向媒体表示,目前的分期乐平台是电商平台,不是网贷机构。但是,如果大学生分期购物不能按时还款,是否也会产生高额利息?是否也会有催账公司进行暴力催收?这些,都需要平台向消费者进行公开说明。

另一个网贷平台“爱又米”的情况也差不多。在6月底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其官方表示学生现金贷这部分业务已停止,但其实并未停止消费分期。“爱又米”APP上,用户不管是进行现金借贷“取点花”,还是直接分期购物,都可以选择“未毕业/已毕业”,大学生仍然可以借款消费。

北青报记者曾电话详细询问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否贷款、额度为多少时,客服人员表示要根据相应的资料审核后才可以给出授信额度,并没有表示对大学生群体停止贷款服务。这些业务,到现在也没有停止。甚至在与客服的交流中,专门有“新闻报道停止一切校园贷服务,你们还能借款吗?”这个问题选项,显然是为学生们准备的。

在“”APP上,目前仍旧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条件为“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均可以进行办理”,为“尚未在职的年轻人最高可申请5000元”。如果发生逾期,从逾期首日起会按照合同收取当期应还款项的1%滞纳金作为处罚。算下来,在该平台借款1万元,每天的滞纳金就是100元,1月的滞纳金为3000元。

这些信息,首先是表明该平台仍旧在做校园贷;其次,在做的是高利贷。

校园贷平台“摩尔”客服也明确表示,大学生可以贷款,同时附加了较为严格的申请条件。客服人员询问了记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家人是否知情等,并要求大学生名下有房屋、车或以做抵押。

以上这些平台,既有老牌名贷,也有成立不久的平台。但是在《通知》颁布后,自称退出平台却仍旧有相关业务,暗度陈仓继续拉拢。这些平台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平台转型不够彻底,不愿意放弃校园这个冲动式高频消费市场;二是因为平台量级过小,专为校园贷而生,转型就意味着死亡,不想放弃则会继续暗地里做校园贷业务。

中介泛滥,贷款平台多为中介,引导学生多平台贷款

目前,除了还没有彻底转型放弃校园贷业务的平台,以及转型必死而仍旧暗箱操作的平台。大量存在的仍旧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其实大多都是中介。相对于平台,中介比较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做个简单的APP作为吸引学生的平台,然后引流到线下操作。大部分中介甚至不用搭APP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贴吧以及更多社交软件,就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目前,校园贷乱象其实主要出在这部分中介,譬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借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裸照及视频作为抵押,直接借钱给大学生们,根本就用不着什么。也正是因为没有平台而只有社群组织,隐蔽性比较强,所以监管起来也比较麻烦,治理起来同样也不容易。在大部分校园贷平台因为监管而转型或者关闭之后,校园贷中介成为校园贷的最有利的渠道,是当前校园高利贷、以及滋生各种恶性事件的主要群体。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大学生分期借贷”群里,其实数量最多的是中介,而并非校园贷平台。他们一般都会宣称自己有众多借贷渠道,言外之意是,如果哪个大学生借贷到期还不上,可以通过他们到更多的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他们也会宣称其有各种关系,能够在被人无法借贷的正规平台通过非常途径借来钱。

这些中介人员,其背后的贷款平台,真正的网贷平台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小小的机构,更多的是或者高利贷公司。大量的中介人员“潜伏”在学生群体中,通过私下或社交平台、QQ群等渠道,拉拢学生贷款。每拉拢一笔贷款,他们都能从中提取相当数额的各种名义的中介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越多,他们拿到的中介费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中介会不遗余力的拉拢并引诱大学生贷款。

要清楚的是,与贷款平台有本质的不同。贷款平台可以自行放款,而中介是帮助你在其他贷款平台贷款。但既然是中介,自然要挣中介费,学生拿不出中介费怎么办?那就在贷款中扣呗。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当你不能按时按时还款时,这些中介会积极热情的帮你找其他贷款平台帮你“拆东墙补西墙”了吗?你每带一笔款,他们都能拿到少则上千多则几千的中介费,这等于是你的贷款直接拿出一部分给了他们,但是你却要还全部贷款以及利息。人家挣的就是这个钱,你还要感激人家款,催款的时候还把你当孙子一样的骂。

惊现校园贷变种,通过细分消费场景引诱学生消费分期贷款

还有一些校园贷平台,虽是宣布了转型,其实仍旧是在做校园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之前一些做校园贷的平台,其业务从直接贷现金给大学生,变成了电商购物、分期还款等业务,只是面向受众仍然是大学生。有的平台还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对于此种类型的校园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些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实际上依然是校园贷。

以名校贷而言,其在7月初宣布退出校了园贷并正在转型。但其旗下的麦芽分期做了“医美分期”,还有“教育分期”、“婚庆分期”、“旅游分期”等众多项目。在记者的询问中,麦芽客服这样介绍自己:麦芽分期主要针对有整容整形需要、培训需要的学生,我们是与商户进行合作,将借款直接打给商户,不经过学生。乍一看与校园贷似乎毫不沾边,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还是盯准了大学生群体。

关于,近期媒体曝光的比较多。诸如“美容咨询十分钟,贷款3.5万元,反悔要扣1万元违约金;拿身份证拍个照、签个字,不仅免费做美容还能拿小费,最终却发现倒欠6万元信用卡债;网贷3万元用于美容,到手仅有500元”的报道,近期经常出现在某些媒体的头条。

从某些典型案例来看,美容贷的拉客方式已经发展到了线下,专拉那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或者还在校易被忽悠的大学生,然后在其未察觉的情况下,就为其办理了贷款。所办理的这些美容贷款,只是为了用于一个很小的美容项目,而且反悔都要被扣违约金,甚至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暴力事件,不美容不贷款不让出门。这种性质的美容贷的恶劣程度,可以说是明摆着坑人,带着非法拘禁与勒索的意味,比纯网贷的性质还要恶劣。

除了美容贷,还有一种,专门针对那些刚毕业的学生。24岁的吉林长春青年徐伟杰为找工作,参加了一家公司的培训,稀里糊涂的就被贷款。因迟迟还不上贷,已多次收到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现在只能靠起早贪黑卖水果挣钱还贷。他口中的“贷款”,就是指“培训贷”。企业以为由,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饵,吸引应聘者贷款接受高价培训,但很多求职者在接受培训后,企业却并未按承诺为其找到满意的工作,众多“被贷款”的求职者怕影响信用,只能硬着头皮还贷。

目前媒体报道的,有“美容贷”和“培训贷”两种校园贷变种,因为其面向的仍旧是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并且在以后,很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巧立名目骗人贷款的项目。如果那些声称转型的校园贷平台,假借转型之名都“转到”这个领域,其祸害也并不亚于直接贷款给大学生。而在现实中,那些濒临倒闭的校园贷平台,为了续命,相信也很容易会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所以,打击治理校园贷,同样应该注意这部分“已转型”的平台。

的“互联网+”:无需平台,用微信公号与各种群就能放出贷款

这个部分,我将其称作小贷公司的或者校园贷中介的“互联网+”。前文介绍了校园贷中介,事实上,那些中介正是在位这些公司拉业务。在很多及微信、QQ群众,这些中介所发布的信息,频繁出现的有马上贷、、任我花、爱又米、贝才、、小二金融等多个网贷平台。

在这其中,除马上贷、安逸花为银监会持牌机构旗下产品外,其他产品所在公司均没有在银监会查到持牌信息。这里面,除了几个大家熟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小额贷款,其中以款机构为主。大部分所谓的贷款机构,在其比较高大上的名字之下,其实就是一些高利贷公司。中介所发布的这些信息,一方面透露了持牌校网贷平台仍旧在做校园业务,另一方面也将各地的小贷平台乃至高利贷公司推到了前台。

根据新京报记者的调查,相比那些从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的网贷平台,这类借贷平台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没有App,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也没有,但是仍旧在出现在中介的贷款平台名单中。在这些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优优仟袋、生生米、今速花等,所看到的这些平台至少超过30个。至于暗中存在的,可能会更多。

这种借贷平台多数是一些从小贷公司演变而成的,其特点是,以自有资金放贷,条件宽松,有些甚至宣称“无视黑白、不,是个人就能通过”。因此,极高。但是贷款之后还不上,就只能像本文开头的案例中那样,被拘禁围殴了。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借助微信平台以及各种群进行借贷的校园贷,就如存在于暗网的不法组织。它们并不像正规注册的网贷公司,不通过精准搜索是很难注意到其存在的。相关部门想要监管到它们会很难,也就会令其在暗地持续滋生并造成更多的高利贷事件,这是非常可怕的。

要知道,在校园贷最疯狂的时候,甚至看看QQ等级,就能放贷。这些不法贷款机构,之所以很容易就放款,目的就是要让你上钩,只要你借了钱,他们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算计你。但问题是,一个大学生无论如何也还不上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帐,所以,最终受害的还是你的家庭。这些平台,就这样滋生在难以查找的网络,继续祸害一个又一个的家庭。

是以,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教育大学生不要随便贷款是重要的,重度监管校园贷平台也是重要的,而更重要却是应该大力度治理违法中介与违法平台,没有他们的引诱与唆使,当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陷入高利贷魔爪。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一起起因校园贷而起的案例,涉案金额从之前的借贷几百元到上千元滚到十几万已算是大额,到现在动辄就滚到几十万都是司空见惯。而因为校园贷而发生的死亡案件,也有正在增长的趋势。人们除了已经对这类新闻麻木的同时,也越发的看不懂校园贷。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校园贷作为消费金融诞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却发展称如此畸形的地步。既然校园贷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为什么还要其继续存在?尤其是,现在很家庭面所面临的事实是,如果让那些已经发生的校园高利贷继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高达几十万的欠债,也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悲剧发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各界当前尤其应该考虑的。

本文来源:钛媒体责任编辑:王晓武_NF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八

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大学生,在吉林老家溺水而亡。家人发现他留下的遗书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通过其家人介绍得知,范泽一此前曾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借“高利贷”,已累计达13万余元,其中一笔借款数额为1100元,一周后需还1600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6月28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但这个消息对于家住兴平市的刘先生来说太迟了,就在当天下午,他2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在家中自缢身亡。同样,也是因为校园贷。

今年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借款的校园贷平台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

这几个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8月期间。在这之前,媒体也曾报道过几起因校园贷而导致的死亡事件。至于“千元借款滚至26万”、“大二女生被发”裸照“逼债! 借1.25万校园贷,8个月滚成23万”等社会类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屡见不鲜。就在这两天,还出现了“黄冈大学生借4千元校园贷,一年多时间滚到50万”这样的新闻,另外一则,是一个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而被拘禁殴打5小时”的新闻。

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被爆出,但是要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在6月底颁发,却仍就时有这样的新闻出现。这其中,有的借贷事件是发生在几个月甚至1-2年之前,但有的就发生在近期,相信就在这两个月,仍旧还有很多平台在从事校园贷业务,因为相关媒体已经做了一些报道。

有的校园贷平台响应《通知》确实已转型,但却转成了分期购物继续引诱大学生变相贷款;有的则擦边球推出了校园贷变种“助学贷”、“美容贷款”,甚至有暴力威胁贷款事件的发生;还有的平台,仍在继续为大学生提供贷款。

《通知》发布后到现在即将2个月,校园贷们现状如何?且看下文。

校园贷平台暗渡陈仓,换个方式继续提供贷款业务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根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在之前政策的监管之下,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原有的校园贷头部平台,有些因为体量太大还未彻底完成整改,但多数平台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彻底转型,全面停止了校园贷业务。尤其是在《通知》下发后,大部分一些网贷平台的线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场,在APP和网站上也陆续关闭大学生注册通道。譬如,“名校贷已更名为“名校贷公益”,并在7月1日正式下线校园贷业务,其官网和APP也不见任何借款入口,全面转向校园公益事业。

不过,仍有一些平台“换汤不换药”,虽然停止了款,但仍有消费贷款,大学生通过分期还贷的形式,可以超前消费。在6月底,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校园分期平台分期乐,仍在向大学生提供现金借贷服务。

目前,从分期乐APP看,“乐卡”提供多项与现金取现相关的服务,其产品特色包括“最高可借20000元”的取现,“日利率0.049%随借随还”的乐花借款,以及“最高可借100000”的借的到。登陆APP后,点击乐花借呗,在办理流程中,点开“学历水平”一项,学生仍旧可以通过选择“我还在读”进行贷款,最低学历仅是中专竟然就可以开通。

而在与客服的交流中,笔者还发现了“大学生专属渠道”这个途径。这表明,分期乐依然在提供校园贷业务。这部分业务,是否应该在《通知》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如果不在范围之内,为何还没有下架?

分期乐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分期消费、生活服务以及现金借款服务,并通过与传统银行联合开发联名卡切入大学生消费分期领域。在校学生通过分期乐网上商城进行分期购物时,可通过联名卡进行分期消费。分期乐也曾公开向媒体表示,目前的分期乐平台是电商平台,不是网贷机构。但是,如果大学生分期购物不能按时还款,是否也会产生高额利息?是否也会有催账公司进行暴力催收?这些,都需要平台向消费者进行公开说明。

另一个网贷平台“爱又米”的情况也差不多。在6月底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其官方表示学生现金贷这部分业务已停止,但其实并未停止消费分期。“爱又米”APP上,用户不管是进行现金借贷“取点花”,还是直接分期购物,都可以选择“未毕业/已毕业”,大学生仍然可以借款消费。

北青报记者曾电话详细询问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否贷款、额度为多少时,客服人员表示要根据相应的资料审核后才可以给出授信额度,并没有表示对大学生群体停止贷款服务。这些业务,到现在也没有停止。甚至在与客服的交流中,专门有“新闻报道停止一切校园贷服务,你们还能借款吗?”这个问题选项,显然是为学生们准备的。

在“给你花”APP上,目前仍旧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条件为“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均可以进行办理”,贷款额度为“尚未在职的年轻人最高可申请5000元”。如果发生逾期,从逾期首日起会按照合同收取当期应还款项的1%滞纳金作为处罚。算下来,在该平台借款1万元,每天的滞纳金就是100元,1月的滞纳金为3000元。

这些信息,首先是表明该平台仍旧在做校园贷;其次,在做的是高利贷。

校园贷平台“摩尔龙贷”客服也明确表示,大学生可以贷款,同时附加了较为严格的申请条件。客服人员询问了记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家人是否知情等,并要求大学生名下有房屋、车或商业以做抵押。

以上这些平台,既有老牌名贷,也有成立不久的平台。但是在《通知》颁布后,自称退出平台却仍旧有相关业务,暗度陈仓继续拉拢大学生贷款。这些平台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平台转型不够彻底,不愿意放弃校园这个冲动式高频消费市场;二是因为平台量级过小,专为校园贷而生,转型就意味着死亡,不想放弃则会继续暗地里做校园贷业务。

中介泛滥,贷款平台多为中介,引导学生多平台贷款

目前,除了还没有彻底转型放弃校园贷业务的平台,以及转型必死而仍旧暗箱操作的平台。大量存在的仍旧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其实大多都是中介。相对于平台,中介比较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做个简单的APP作为吸引学生的平台,然后引流到线下操作。大部分中介甚至不用搭APP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贴吧以及更多社交软件,就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目前,校园贷乱象其实主要出在这部分中介,譬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借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裸照及视频作为抵押,直接借钱给大学生们,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借贷平台。也正是因为没有平台而只有社群组织,隐蔽性比较强,所以监管起来也比较麻烦,治理起来同样也不容易。在大部分校园贷平台因为监管而转型或者关闭之后,校园贷中介成为校园贷的最有利的渠道,是当前校园高利贷、以及滋生各种恶性事件的主要群体。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大学生分期借贷”群里,其实数量最多的是中介,而并非校园贷平台。他们一般都会宣称自己有众多借贷渠道,言外之意是,如果哪个大学生借贷到期还不上,可以通过他们到更多的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他们也会宣称其有各种关系,能够在被人无法借贷的正规平台通过非常途径借来钱。

这些中介人员,其背后的贷款平台,真正的网贷平台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小小的地方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小额贷款或者高利贷公司。大量的中介人员“潜伏”在学生群体中,通过私下或社交平台、QQ群等渠道,拉拢学生贷款。每拉拢一笔贷款,他们都能从中提取相当数额的各种名义的中介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越多,他们拿到的中介费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中介会不遗余力的拉拢并引诱大学生贷款。

要清楚的是,贷款中介与贷款平台有本质的不同。贷款平台可以自行放款,而中介是帮助你在其他贷款平台贷款。但既然是中介,自然要挣中介费,学生拿不出中介费怎么办?那就在贷款中扣呗。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当你不能按时按时还款时,这些中介会积极热情的帮你找其他贷款平台帮你“拆东墙补西墙”了吗?你每带一笔款,他们都能拿到少则上千多则几千的中介费,这等于是你的贷款直接拿出一部分给了他们,但是你却要还全部贷款以及利息。人家挣的就是这个钱,你还要感激人家帮你贷款,催款的时候还把你当孙子一样的骂。

惊现校园贷变种,通过细分消费场景引诱学生消费分期贷款

还有一些校园贷平台,虽是宣布了转型,其实仍旧是在做校园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之前一些做校园贷的平台,其业务从直接贷现金给大学生,变成了电商购物、分期还款等业务,只是面向受众仍然是大学生。有的平台还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对于此种类型的校园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些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实际上依然是校园贷。

以名校贷而言,其在7月初宣布退出校了园贷并正在转型。但其旗下的麦芽分期做了“医美分期”,还有“教育分期”、“婚庆分期”、“旅游分期”等众多项目。在记者的询问中,麦芽客服这样介绍自己:麦芽分期主要针对有整容整形需要、培训需要的学生,我们是与商户进行合作,将借款直接打给商户,不经过学生。乍一看与校园贷似乎毫不沾边,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还是盯准了大学生群体。

关于美容贷,近期媒体曝光的比较多。诸如“美容咨询十分钟,贷款3.5万元,反悔要扣1万元违约金;拿身份证拍个照、签个字,不仅免费做美容还能拿小费,最终却发现倒欠6万元信用卡债;网贷3万元用于美容,到手仅有500元”的报道,近期经常出现在某些媒体的头条。

从某些典型案例来看,美容贷的拉客方式已经发展到了线下,专拉那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或者还在校易被忽悠的大学生,然后在其未察觉的情况下,就为其办理了贷款。所办理的这些美容贷款,只是为了用于一个很小的美容项目,而且反悔都要被扣违约金,甚至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暴力事件,不美容不贷款不让出门。这种性质的美容贷的恶劣程度,可以说是明摆着坑人,带着非法拘禁与勒索的意味,比纯网贷的性质还要恶劣。

除了美容贷,还有一种培训贷,专门针对那些刚毕业的学生。24岁的吉林长春青年徐伟杰为找工作,参加了一家公司的培训,稀里糊涂的就被贷款。因迟迟还不上贷,已多次收到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现在只能靠起早贪黑卖水果挣钱还贷。他口中的“贷款”,就是指“培训贷”。企业以招聘为由,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饵,吸引应聘者贷款接受高价培训,但很多求职者在接受培训后,企业却并未按承诺为其找到满意的工作,众多“被贷款”的求职者怕影响信用,只能硬着头皮还贷。

目前媒体报道的,有“美容贷”和“培训贷”两种校园贷变种,因为其面向的仍旧是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并且在以后,很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巧立名目骗人贷款的项目。如果那些声称转型的校园贷平台,假借转型之名都“转到”这个领域,其祸害也并不亚于直接贷款给大学生。而在现实中,那些濒临倒闭的校园贷平台,为了续命,相信也很容易会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所以,打击治理校园贷,同样应该注意这部分“已转型”的平台。

小额贷款公司的“互联网+”:无需平台,用微信公号与各种群就能放出贷款

这个部分,我将其称作小贷公司的或者校园贷中介的“互联网+”。前文介绍了校园贷中介,事实上,那些中介正是在位这些公司拉业务。在很多论坛及微信、QQ群众,这些中介所发布的信息,频繁出现的有马上贷、安逸花、任我花、爱又米、贝才、贷贷红、小二金融等多个网贷平台。

在这其中,除马上贷、安逸花为银监会持牌机构马上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外,其他产品所在公司均没有在银监会查到持牌信息。这里面,除了几个大家熟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小额贷款,其中以本地贷款机构为主。大部分所谓的贷款机构,在其比较高大上的名字之下,其实就是一些高利贷公司。中介所发布的这些信息,一方面透露了持牌校网贷平台仍旧在做校园业务,另一方面也将各地的小贷平台乃至高利贷公司推到了前台。

根据新京报记者的调查,相比那些从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的网贷平台,这类借贷平台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没有App,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也没有,但是仍旧在出现在中介的贷款平台名单中。在这些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优优仟袋、生生米、今速花等,所看到的这些平台至少超过30个。至于暗中存在的,可能会更多。

这种借贷平台多数是一些从小贷公司演变而成的平台,其特点是,以自有资金放贷,贷款审核条件宽松,有些甚至宣称“无视黑白、不查征信,是个人就能通过”。因此,贷款利率极高。但是贷款之后还不上,就只能像本文开头的案例中那样,被拘禁围殴了。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借助微信平台以及各种群进行借贷的校园贷,就如存在于暗网的不法组织。它们并不像正规注册的网贷公司,不通过精准搜索是很难注意到其存在的。相关部门想要监管到它们会很难,也就会令其在暗地持续滋生并造成更多的高利贷事件,这是非常可怕的。

要知道,在校园贷最疯狂的时候,甚至看看QQ等级,就能放贷。这些不法贷款机构,之所以很容易就放款,目的就是要让你上钩,只要你借了钱,他们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算计你。但问题是,一个大学生无论如何也还不上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帐,所以,最终受害的还是你的家庭。这些平台,就这样滋生在难以查找的网络,继续祸害一个又一个的家庭。

是以,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教育大学生不要随便贷款是重要的,重度监管校园贷平台也是重要的,而更重要却是应该大力度治理违法中介与违法平台,没有他们的引诱与唆使,当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陷入高利贷魔爪。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一起起因校园贷而起的案例,涉案金额从之前的借贷几百元到上千元滚到十几万已算是大额,到现在动辄就滚到几十万都是司空见惯。而因为校园贷而发生的死亡案件,也有正在增长的趋势。人们除了已经对这类新闻麻木的同时,也越发的看不懂校园贷。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校园贷作为消费金融诞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却发展称如此畸形的地步。既然校园贷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为什么还要其继续存在?尤其是,现在很家庭面所面临的事实是,如果让那些已经发生的校园高利贷继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高达几十万的欠债,也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悲剧发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各界当前尤其应该考虑的。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九

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大学生,在吉林老家溺水而亡。家人发现他留下的遗书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通过其家人介绍得知,范泽一此前曾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借“高利贷”,已累计达13万余元,其中一笔借款数额为1100元,一周后需还1600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6月28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但这个消息对于家住兴平市的刘先生来说太迟了,就在当天下午,他2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在家中自缢身亡。同样,也是因为校园贷。

今年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借款的校园贷平台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

这几个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8月期间。在这之前,媒体也曾报道过几起因校园贷而导致的死亡事件。至于“千元借款滚至26万”、“大二女生被发”裸照“逼债! 借1.25万校园贷,8个月滚成23万”等社会类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屡见不鲜。就在这两天,还出现了“黄冈大学生借4千元校园贷,一年多时间滚到50万”这样的新闻,另外一则,是一个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而被拘禁殴打5小时”的新闻。

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被爆出,但是要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在6月底颁发,却仍就时有这样的新闻出现。这其中,有的借贷事件是发生在几个月甚至1-2年之前,但有的就发生在近期,相信就在这两个月,仍旧还有很多平台在从事校园贷业务,因为相关媒体已经做了一些报道。

有的校园贷平台响应《通知》确实已转型,但却转成了分期购物继续引诱大学生变相贷款;有的则擦边球推出了校园贷变种“助学贷”、“美容贷款”,甚至有暴力威胁贷款事件的发生;还有的平台,仍在继续为大学生提供贷款。

《通知》发布后到现在即将2个月,校园贷们现状如何?且看下文。

校园贷平台暗渡陈仓,换个方式继续提供贷款业务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根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在之前政策的监管之下,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原有的校园贷头部平台,有些因为体量太大还未彻底完成整改,但多数平台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彻底转型,全面停止了校园贷业务。尤其是在《通知》下发后,大部分一些网贷平台的线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场,在APP和网站上也陆续关闭大学生注册通道。譬如,“名校贷已更名为“名校贷公益”,并在7月1日正式下线校园贷业务,其官网和APP也不见任何借款入口,全面转向校园公益事业。

不过,仍有一些平台“换汤不换药”,虽然停止了网络贷款,但仍有消费贷款,大学生通过分期还贷的形式,可以超前消费。在6月底,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校园分期平台分期乐,仍在向大学生提供现金借贷服务。

目前,从分期乐APP看,“乐卡”提供多项与现金取现相关的服务,其产品特色包括“最高可借20000元”的取现,“日利率0.049%随借随还”的乐花借款,以及“最高可借100000”的借的到。登陆APP后,点击乐花借呗,在办理流程中,点开“学历水平”一项,学生仍旧可以通过选择“我还在读”进行贷款,最低学历仅是中专竟然就可以开通。

而在与客服的交流中,笔者还发现了“大学生专属渠道”这个途径。这表明,分期乐依然在提供校园贷业务。这部分业务,是否应该在《通知》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如果不在范围之内,为何还没有下架?

分期乐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分期消费、生活服务以及现金借款服务,并通过与传统银行联合开发联名卡切入大学生消费分期领域。在校学生通过分期乐网上商城进行分期购物时,可通过联名卡进行分期消费。分期乐也曾公开向媒体表示,目前的分期乐平台是电商平台,不是网贷机构。但是,如果大学生分期购物不能按时还款,是否也会产生高额利息?是否也会有催账公司进行暴力催收?这些,都需要平台向消费者进行公开说明。

另一个网贷平台“爱又米”的情况也差不多。在6月底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其官方表示学生现金贷这部分业务已停止,但其实并未停止消费分期。“爱又米”APP上,用户不管是进行现金借贷“取点花”,还是直接分期购物,都可以选择“未毕业/已毕业”,大学生仍然可以借款消费。

北青报记者曾电话详细询问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否贷款、额度为多少时,客服人员表示要根据相应的资料审核后才可以给出授信额度,并没有表示对大学生群体停止贷款服务。这些业务,到现在也没有停止。甚至在与客服的交流中,专门有“新闻报道停止一切校园贷服务,你们还能借款吗?”这个问题选项,显然是为学生们准备的。

在“给你花”APP上,目前仍旧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条件为“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均可以进行办理”,贷款额度为“尚未在职的年轻人最高可申请5000元”。如果发生逾期,从逾期首日起会按照合同收取当期应还款项的1%滞纳金作为处罚。算下来,在该平台借款1万元,每天的滞纳金就是100元,1月的滞纳金为3000元。

这些信息,首先是表明该平台仍旧在做校园贷;其次,在做的是高利贷。

校园贷平台“摩尔龙贷”客服也明确表示,大学生可以贷款,同时附加了较为严格的申请条件。客服人员询问了记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家人是否知情等,并要求大学生名下有房屋、车或商业保险以做抵押。

以上这些平台,既有老牌名贷,也有成立不久的平台。但是在《通知》颁布后,自称退出平台却仍旧有相关业务,暗度陈仓继续拉拢大学生贷款。这些平台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平台转型不够彻底,不愿意放弃校园这个冲动式高频消费市场;二是因为平台量级过小,专为校园贷而生,转型就意味着死亡,不想放弃则会继续暗地里做校园贷业务。

中介泛滥,贷款平台多为中介,引导学生多平台贷款

目前,除了还没有彻底转型放弃校园贷业务的平台,以及转型必死而仍旧暗箱操作的平台。大量存在的仍旧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其实大多都是中介。相对于平台,中介比较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做个简单的APP作为吸引学生的平台,然后引流到线下操作。大部分中介甚至不用搭APP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贴吧以及更多社交软件,就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目前,校园贷乱象其实主要出在这部分中介,譬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借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裸照及视频作为抵押,直接借钱给大学生们,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借贷平台。也正是因为没有平台而只有社群组织,隐蔽性比较强,所以监管起来也比较麻烦,治理起来同样也不容易。在大部分校园贷平台因为监管而转型或者关闭之后,校园贷中介成为校园贷的最有利的渠道,是当前校园高利贷、以及滋生各种恶性事件的主要群体。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大学生分期借贷”群里,其实数量最多的是中介,而并非校园贷平台。他们一般都会宣称自己有众多借贷渠道,言外之意是,如果哪个大学生借贷到期还不上,可以通过他们到更多的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他们也会宣称其有各种关系,能够在被人无法借贷的正规平台通过非常途径借来钱。

这些中介人员,其背后的贷款平台,真正的网贷平台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小小的地方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小额贷款或者高利贷公司。大量的中介人员“潜伏”在学生群体中,通过私下或社交平台、QQ群等渠道,拉拢学生贷款。每拉拢一笔贷款,他们都能从中提取相当数额的各种名义的中介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越多,他们拿到的中介费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中介会不遗余力的拉拢并引诱大学生贷款。

要清楚的是,贷款中介与贷款平台有本质的不同。贷款平台可以自行放款,而中介是帮助你在其他贷款平台贷款。但既然是中介,自然要挣中介费,学生拿不出中介费怎么办?那就在贷款中扣呗。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当你不能按时按时还款时,这些中介会积极热情的帮你找其他贷款平台帮你“拆东墙补西墙”了吗?你每带一笔款,他们都能拿到少则上千多则几千的中介费,这等于是你的贷款直接拿出一部分给了他们,但是你却要还全部贷款以及利息。人家挣的就是这个钱,你还要感激人家帮你贷款,催款的时候还把你当孙子一样的骂。

惊现校园贷变种,通过细分消费场景引诱学生消费分期贷款

还有一些校园贷平台,虽是宣布了转型,其实仍旧是在做校园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之前一些做校园贷的平台,其业务从直接贷现金给大学生,变成了电商购物、分期还款等业务,只是面向受众仍然是大学生。有的平台还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对于此种类型的校园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些面向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实际上依然是校园贷。

以名校贷而言,其在7月初宣布退出校了园贷并正在转型。但其旗下的麦芽分期做了“医美分期”,还有“教育分期”、“婚庆分期”、“旅游分期”等众多项目。在记者的询问中,麦芽客服这样介绍自己:麦芽分期主要针对有整容整形需要、培训需要的学生,我们是与商户进行合作,将借款直接打给商户,不经过学生。乍一看与校园贷似乎毫不沾边,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还是盯准了大学生群体。

关于美容贷,近期媒体曝光的比较多。诸如“美容咨询十分钟,贷款3.5万元,反悔要扣1万元违约金;拿身份证拍个照、签个字,不仅免费做美容还能拿小费,最终却发现倒欠6万元信用卡债;网贷3万元用于美容,到手仅有500元”的报道,近期经常出现在某些媒体的头条。

从某些典型案例来看,美容贷的拉客方式已经发展到了线下,专拉那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或者还在校易被忽悠的大学生,然后在其未察觉的情况下,就为其办理了贷款。所办理的这些美容贷款,只是为了用于一个很小的美容项目,而且反悔都要被扣违约金,甚至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暴力事件,不美容不贷款不让出门。这种性质的美容贷的恶劣程度,可以说是明摆着坑人,带着非法拘禁与勒索的意味,比纯网贷的性质还要恶劣。

除了美容贷,还有一种培训贷,专门针对那些刚毕业的学生。24岁的吉林长春青年徐伟杰为找工作,参加了一家公司的培训,稀里糊涂的就被贷款。因迟迟还不上贷,已多次收到网贷平台即将起诉的短信警告,现在只能靠起早贪黑卖水果挣钱还贷。他口中的“贷款”,就是指“培训贷”。企业以招聘为由,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饵,吸引应聘者贷款接受高价培训,但很多求职者在接受培训后,企业却并未按承诺为其找到满意的工作,众多“被贷款”的求职者怕影响信用,只能硬着头皮还贷。

目前媒体报道的,有“美容贷”和“培训贷”两种校园贷变种,因为其面向的仍旧是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并且在以后,很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巧立名目骗人贷款的项目。如果那些声称转型的校园贷平台,假借转型之名都“转到”这个领域,其祸害也并不亚于直接贷款给大学生。而在现实中,那些濒临倒闭的校园贷平台,为了续命,相信也很容易会以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所以,打击治理校园贷,同样应该注意这部分“已转型”的平台。

小额贷款公司的“互联网+”:无需平台,用微信公号与各种群就能放出贷款

这个部分,我将其称作小贷公司的或者校园贷中介的“互联网+”。前文介绍了校园贷中介,事实上,那些中介正是在位这些公司拉业务。在很多论坛及微信、QQ群众,这些中介所发布的信息,频繁出现的有马上贷、安逸花、任我花、爱又米、贝才、贷贷红、小二金融等多个网贷平台。

在这其中,除马上贷、安逸花为银监会持牌机构马上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外,其他产品所在公司均没有在银监会查到持牌信息。这里面,除了几个大家熟悉的平台,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小额贷款,其中以本地贷款机构为主。大部分所谓的贷款机构,在其比较高大上的名字之下,其实就是一些高利贷公司。中介所发布的这些信息,一方面透露了持牌校网贷平台仍旧在做校园业务,另一方面也将各地的小贷平台乃至高利贷公司推到了前台。

根据新京报记者的调查,相比那些从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的网贷平台,这类借贷平台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没有App,有的甚至连公司网站也没有,但是仍旧在出现在中介的贷款平台名单中。在这些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优优仟袋、生生米、今速花等,所看到的这些平台至少超过30个。至于暗中存在的,可能会更多。

这种借贷平台多数是一些从小贷公司演变而成的网络小贷平台,其特点是,以自有资金放贷,贷款审核条件宽松,有些甚至宣称“无视黑白、不查征信,是个人就能通过”。因此,贷款利率极高。但是贷款之后还不上,就只能像本文开头的案例中那样,被拘禁围殴了。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借助微信平台以及各种群进行借贷的校园贷,就如存在于暗网的不法组织。它们并不像正规注册的网贷公司,不通过精准搜索是很难注意到其存在的。相关部门想要监管到它们会很难,也就会令其在暗地持续滋生并造成更多的高利贷事件,这是非常可怕的。

要知道,在校园贷最疯狂的时候,甚至看看QQ等级,就能放贷。这些不法贷款机构,之所以很容易就放款,目的就是要让你上钩,只要你借了钱,他们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算计你。但问题是,一个大学生无论如何也还不上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帐,所以,最终受害的还是你的家庭。这些平台,就这样滋生在难以查找的网络,继续祸害一个又一个的家庭。

是以,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教育大学生不要随便贷款是重要的,重度监管校园贷平台也是重要的,而更重要却是应该大力度治理违法中介与违法平台,没有他们的引诱与唆使,当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陷入高利贷魔爪。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一起起因校园贷而起的案例,涉案金额从之前的借贷几百元到上千元滚到十几万已算是大额,到现在动辄就滚到几十万都是司空见惯。而因为校园贷而发生的死亡案件,也有正在增长的趋势。人们除了已经对这类新闻麻木的同时,也越发的看不懂校园贷。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校园贷作为消费金融诞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但现在却发展称如此畸形的地步。既然校园贷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为什么还要其继续存在?尤其是,现在很家庭面所面临的事实是,如果让那些已经发生的校园高利贷继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高达几十万的欠债,也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悲剧发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各界当前尤其应该考虑的。

《又一个年轻人被逼死 这样花钱已经害死很多人》 精选十

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大学生,在吉林老家溺水而亡。家人发现他留下的遗书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通过其家人介绍得知,范泽一此前曾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借“高利贷”,已累计达13万余元,其中一笔借款数额为1100元,一周后需还1600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6月28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但这个消息对于家住兴平市的刘先生来说太迟了,就在当天下午,他22岁的儿子明明(化名)在家中自缢身亡。同样,也是因为校园贷。

今年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借款的校园贷平台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

这几个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8月期间。在这之前,媒体也曾报道过几起因校园贷而导致的死亡事件。至于“千元借款滚至26万”、“大二女生被发”裸照“逼债! 借1.25万校园贷,8个月滚成23万”等社会类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屡见不鲜。就在这两天,还出现了“黄冈大学生借4千元校园贷,一年多时间滚到50万”这样的新闻,另外一则,是一个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而被拘禁殴打5小时”的新闻。

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被爆出,但是要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在6月底颁发,却仍就时有这样的新闻出现。这其中,有的借贷事件是发生在几个月甚至1-2年之前,但有的就发生在近期,相信就在这两个月,仍旧还有很多平台在从事校园贷业务,因为相关媒体已经做了一些报道。

有的校园贷平台响应《通知》确实已转型,但却转成了分期购物继续引诱大学生变相贷款;有的则擦边球推出了校园贷变种“助学贷”、“美容贷款”,甚至有暴力威胁贷款事件的发生;还有的平台,仍在继续为大学生提供贷款。

《通知》发布后到现在即将2个月,校园贷们现状如何?且看下文。

校园贷平台暗渡陈仓 换个方式继续提供贷款业务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根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在之前政策的监管之下,截至2017年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原有的校园贷头部平台,有些因为体量太大还未彻底完成整改,但多数平台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彻底转型,全面停止了校园贷业务。尤其是在《通知》下发后,大部分一些网贷平台的线下代理店逐步退出高校市场,在APP和网站上也陆续关闭大学生注册通道。譬如,“名校贷已更名为“名校贷公益”,并在7月1日正式下线校园贷业务,其官网和APP也不见任何借款入口,全面转向校园公益事业。

不过,仍有一些平台“换汤不换药”,虽然停止了网络贷款,但仍有消费贷款,大学生通过分期还贷的形式,可以超前消费。在6月底,就有媒体调查发现,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校园分期平台分期乐,仍在向大学生提供现金借贷服务。

目前,从分期乐APP看,“乐卡”提供多项与现金取现相关的服务,其产品特色包括“最高可借20000元”的取现,“日利率0.049%随借随还”的乐花借款,以及“最高可借100000”的借的到。登陆APP后,点击乐花借呗,在办理流程中,点开“学历水平”一项,学生仍旧可以通过选择“我还在读”进行贷款,最低学历仅是中专竟然就可以开通。

而在与客服的交流中,笔者还发现了“大学生专属渠道”这个途径。这表明,分期乐依然在提供校园贷业务。这部分业务,是否应该在《通知》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如果不在范围之内,为何还没有下架?

分期乐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分期消费、生活服务以及现金借款服务,并通过与传统银行联合开发联名卡切入大学生消费分期领域。在校学生通过分期乐网上商城进行分期购物时,可通过联名卡进行分期消费。分期乐也曾公开向媒体表示,目前的分期乐平台是电商平台,不是网贷机构。但是,如果大学生分期购物不能按时还款,是否也会产生高额利息?是否也会有催账公司进行暴力催收?这些,都需要平台向消费者进行公开说明。

另一个网贷平台“爱又米”的情况也差不多。在6月底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其官方表示学生现金贷这部分业务已停止,但其实并未停止消费分期。“爱又米”APP上,用户不管是进行现金借贷“取点花”,还是直接分期购物,都可以选择“未毕业/已毕业”,大学生仍然可以借款消费。

北青报记者曾电话详细询问大二、大三的学生可否贷款、额度为多少时,客服人员表示要根据相应的资料审核后才可以给出授信额度,并没有表示对大学生群体停止贷款服务。这些业务,到现在也没有停止。甚至在与客服的交流中,专门有“新闻报道停止一切校园贷服务,你们还能借款吗?”这个问题选项,显然是为学生们准备的。

在“给你花”APP上,目前仍旧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条件为“年满18周岁的年轻人,均可以进行办理”,贷款额度为“尚未在职的年轻人最高可申请5000元”。如果发生逾期,从逾期首日起会按照合同收取当期应还款项的1%滞纳金作为处罚。算下来,在该平台借款1万元,每天的滞纳金就是100元,1月的滞纳金为3000元。

这些信息,首先是表明该平台仍旧在做校园贷;其次,在做的是高利贷。

校园贷平台“摩尔龙贷”客服也明确表示,大学生可以贷款,同时附加了较为严格的申请条件。客服人员询问了记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家人是否知情等,并要求大学生名下有房屋、车或商业保险以做抵押。

以上这些平台,既有老牌名贷,也有成立不久的平台。但是在《通知》颁布后,自称退出平台却仍旧有相关业务,暗度陈仓继续拉拢大学生贷款。这些平台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大平台转型不够彻底,不愿意放弃校园这个冲动式高频消费市场;二是因为平台量级过小,专为校园贷而生,转型就意味着死亡,不想放弃则会继续暗地里做校园贷业务。

中介泛滥,贷款平台多为中介,引导学生多平台贷款

目前,除了还没有彻底转型放弃校园贷业务的平台,以及转型必死而仍旧暗箱操作的平台。大量存在的仍旧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其实大多都是中介。相对于平台,中介比较形式比较灵活,可以做个简单的APP作为吸引学生的平台,然后引流到线下操作。大部分中介甚至不用搭APP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社区、贴吧以及更多社交软件,就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目前,校园贷乱象其实主要出在这部分中介,譬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借贷,很多人其实都是用裸照及视频作为抵押,直接借钱给大学生们,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借贷平台。也正是因为没有平台而只有社群组织,隐蔽性比较强,所以监管起来也比较麻烦,治理起来同样也不容易。在大部分校园贷平台因为监管而转型或者关闭之后,校园贷中介成为校园贷的最有利的渠道,是当前校园高利贷、以及滋生各种恶性事件的主要群体。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大学生分期借贷”群里,其实数量最多的是中介,而并非校园贷平台。他们一般都会宣称自己有众多借贷渠道,言外之意是,如果哪个大学生借贷到期还不上,可以通过他们到更多的平台拆东墙补西墙。同时,他们也会宣称其有各种关系,能够在被人无法借贷的正规平台通过非常途径借来钱。

这些中介人员,其背后的贷款平台,真正的网贷平台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小小的地方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小额贷款或者高利贷公司。大量的中介人员“潜伏”在学生群体中,通过私下或社交平台、QQ群等渠道,拉拢学生贷款。每拉拢一笔贷款,他们都能从中提取相当数额的各种名义的中介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越多,他们拿到的中介费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中介会不遗余力的拉拢并引诱大学生贷款。

要清楚的是,贷款中介与贷款平台有本质的不同。贷款平台可以自行放款,而中介是帮助你在其他贷款平台贷款。但既然是中介,自然要挣中介费,学生拿不出中介费怎么办?那就在贷款中扣呗。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当你不能按时按时还款时,这些中介会积极热情的帮你找其他贷款平台帮你“拆东墙补西墙”了吗?你每带一笔款,他们都能拿到少则上千多则几千的中介费,这等于是你的贷款直接拿出一部分给了他们,但是你却要还全部贷款以及利息。人家挣的就是这个钱,你还要感激人家帮你贷款,催款的时候还把你当孙子一样的骂。

惊现校园贷变种 通过细分消费场景引诱学生消费分期贷款

还有一些校园贷平台,虽是宣布了转型,其实仍旧是在做校园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之前一些做校园贷的平台,其业务从直接贷现金给大学生,变成了电商购物、分期还款等业务,只是面向受众仍然是大学生。有的平台还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鼓励大学生“先消费、后还款”

标题:直播项目火热上线,麦芽直播,尚映直播,斗鱼直播,映客直播,花椒直播!!

麦芽直播招公会,加盟联系V心:youxiu0121

开心屋直播,快乐你的生活!!

1,动态社区,你的美,秀出来!

2,智能美颜,动态美白,每一刻的你都美!

3,附近的直播,附近的新鲜事,和真实的朋友嗨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芽消火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