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格子游戏,将地下城与勇士消灭邪龙从一边走到另一边的门格子里面,格子里面有各种颜色长矛图案,西方风格。

把1-9这9个数字填入方格中使横竖的和都是15_百度知道
把1-9这9个数字填入方格中使横竖的和都是15
把1-9这9个数字填入方格中使横竖的和都是15
我有更好的答案
把1-9这9个数字填入方格中使横竖的和都是15,要实现以上答案,填写如图所示即可:拓展资料和是同属性的事物相加所得的新事物,如2米+3米=5米;30千克+50千克=80千克。但是不同属性、不同单位的事物视情况不能相加或者简单以数字相加,如5米/秒+10秒;5分钟+1小时。和的产生:加数+加数=和。表示求和的文字:共、全、总等。
采纳率:94%
6这样对角线也是15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如果没有,请采纳,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很多人认为中国象棋描述的是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霸的典故。但我觉得不够准确。  
我认为,真正体现楚汉争霸应该是国际象棋。  
早期的中国象棋是黑白64格,与国际象棋的棋盘很相似。直到宋代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有“九宫”、“河界”,纵9横10的棋盘。  
楚汉争霸时,刘邦项羽身边各有一位重要的女性。刘邦身边是吕雉,项羽身边是虞姬。她们应该就是国际象棋中“后”的原型。  
国际象棋中,与“士”相对应的是“后”,为女性,而且威力无比。  
宋代以前的象棋,形制上更类似于国际象棋。据考证,唐代象戏的棋盘为8X8样式,黑白交替,与国际象棋棋盘非常相像。更能体现“楚汉争霸”。  
汉唐时期,君主都御驾亲征,身先士卒,为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体现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概。  
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会躲在深宫里苟且偷生,而是亲自上战场南征北讨。  
刘邦和项羽两人身边猛将智者如云,还有吕雉与虞姬这两位女士跟随,同国际象棋何等类似。  
古象棋中,君王的行动不受“九宫”制约,可以自由行动,走法与今天国际象棋中的“王”类似,都是横直斜各一格,战斗力也很强。车马的走法也一样。士象的走法不同,古象棋的士也只能斜行一格,但没有“九宫”限制。象可以斜行两格,但不受“象眼”阻塞。兵据说可以斜走,但具体走法还不确定。  
古象棋传到西方以后,逐步转化为今天的国际象棋。其中一个的改变是士象的力量增强了,象可以走任意格。士则演变成后,具有了巨大威力,成为棋盘上最强的棋子。以后还增加了“王车易位”、“兵第一步可以走两格”、“兵的升变”、“吃过路兵”等内容。  
古象棋棋子多为立体型,今天的国际象棋依然保留了这一特色。而在中国,象棋棋子则经历了一个从“立体——图文——文字”的演化过程,成为今天的中国象棋。  
五代之前,女性作用不小,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过成就。尤其是唐代(含武周),还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在原始象棋上,女子也有一席之地。今天的国际象棋也依然体现了这一点——妇女能抵半边天。  
古时候,有将“士”说成女子的,既“仕女”。宋代象棋中也确有将“士”画成女士形像的。  
宋朝以后,女子开始缠足了。据说这一陋习是南唐后主李煜“开创”的。由于行动不便,从此女子开始足不出户,深居简出了,变得“可有可无”起来。女性也从象棋上“消失”了。“士”也成男的了。  
“士”,现在一般解释为“谋士”或“卫士”,是男的。  
国际象棋的形态更接近于古象棋,“士”依然是女子,而且升格为“后”,能力更强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18张 | 更多
  象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而国际象棋,更是全世界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同宗,这点恐怕不会有太多的疑义。 国际象棋更加接近原始象棋——8*8黑白相间棋盘、立体型棋子等,这在唐代象戏中已经得到佐证。    象棋的原型,应该从楚汉相争中去寻找。时至今日,还能找到棋子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很多人会将中国象棋与刘邦项羽联系起来,但细细揣摩,国际象棋其实更接近历史。王可对应刘邦项羽,后可对应吕雉虞姬……    中国象棋虽然被称为“楚河汉界”,但经过宋代改制后,已与历史原貌大相径庭。将帅已经被禁锢在“紫禁城”中了,不再是楚汉时期两军首领驰骋天下了。所以说中国象棋的内容,已经是“两宋风云”了。    国际象棋更多保存了原生态,不过在传入欧洲以后,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后拥有了强大实力,相成为传教士并可以斜行任意步,车改成了堡垒……    在蒙古,还有一种蒙古八八象棋,与国际象棋很接近,棋盘也是8*8黑白格,棋子也是立体型。不过蒙古象棋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特色,比如棋子中有骆驼等。    象棋在日本,演变成了将棋。    各民族各地区的象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追根溯源,都应是从同一棋种演变而来。其历史典故理应是楚汉争霸。    楚汉之前,中国还有一种游戏叫六博,有人认为那就是象棋的老祖宗了。汉朝以后,在六博的基础上加入楚汉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为象棋了。    国际象棋中的后其实来自于中世纪欧洲国家联姻的传统。因为古代欧洲封建国家的国君,为了加强自身力量,常常和别国的公主或者别国国君的姐姐(妹妹)结婚。这样一来,就是强强联手。国际象棋中的后则代表一种外来的联军(国王的舅子或者丈人),国际象棋中的后,其实是左右整个棋盘战局的兵团力量,来自于古代欧洲王后娘家人的巨大军事实力,原则上并不受“王”的指挥。后的力量相当于两个车,因此,丢了后,就是外来联军被打败,往往投子告负。    国际象棋确实是从中印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并经过各民族的改造,演变成今天的样式的。    “士”本来是个只能斜行一格的弱子,说其是女子也不错,宋代图形象棋不久是有“女士”的形象么。为什么在欧洲突然变强了,可能就是加入了欧洲的“外来的联军”的思维吧。    “后”是象棋传入欧洲后,由原来的“士”演变来的,这点应该不会错吧。    “象”到了欧洲后,也变为“传教士”了。    “车”改成了“堡垒”。
  爱国者象棋的着法除增加了炮之外,基本上类似于国际象棋。      爱国者象棋规则介绍    爱国者象棋一共有36颗棋子:    一个王-King(白方白王、黑方黑王)、一个后-Queen(白方白后、黑方黑后)、两个车-Rook(白方白车、黑方黑车)、两个象-Bishop(白方白象、黑方黑象)、两个马-Knight(白方白马、黑方黑马)、两个炮-Cannon(白方白炮、黑方黑炮)、八个兵-Pawn(白方白兵、黑方黑兵)。    1、每个棋子的行棋规则棋子走法    (1)兵的走法    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或横走。原始位置的兵可以任意选择向前直走两格或一格(炮前面的兵只能走一格),以后只能一格一格向前走。a2兵可以选择走一格或者两格,而d4兵、g3兵则只能挺进一格。兵的吃子方法是斜着向前吃一个格,如果轮到白方走棋,d2兵可以吃黑c3兵,或者g4兵吃黑f5的马。    (2)象的走法    只许沿斜线走动,每着棋格数不限。每一方的两个象分别摆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在白格的象叫“白格象”,它只能在白格里面走。在黑格的象叫“黑格象”,它只能在黑格走。由于象是斜着走,所以,白格象永远走不到黑格,黑格象也走不到白格。吃子方法:只要对方的棋子在象可走到的格子上,那么象就可以消灭掉对方的这个棋子。    (3)后的走法    横、直、斜都可以走,每着不限格数。后在爱国者象棋中威力最大,当它位于中心时,共控制27个格子。吃子方法:只要对方的棋子在后可走到的格子上,后就可以消灭对方的这个棋子。    (4)王的走法    横、直、斜都可以走,每着只能走一格(王车易位除外)。王不能进行兑换,不能吃对方有保护的棋子,不能走到对方控制的格内。    (5) 马的走法    马是一个跳跃的棋子,马的行进路线是先直或横走一格,再斜走一格。简单地记就是“一直一斜”,或者是“一横一斜”。它的走法箭头所马是可以越子走动的棋子,它没有“蹩马腿”,这一点同中国象棋不同。    (6) 车的走法    除了王车易位外,车的走法与中国象棋中车的走法相同,横、直两种走法,每着格数不限,吃子方法:只要对方的棋子在车可走到的格子上,车就可以消灭对方的这个棋子。车的威力仅次于后。    (7)炮的走法    同中国象棋的走法,只能直走、横走任意格,不能斜走。但在吃对方棋子时,其所行直线(或横线)当中,须有己方或者对方任意一只棋子作炮架。    (8)特殊走法    吃过路兵:对方的兵从开局的位置向前走两格,如果己方恰好有兵在其并排相邻位置,可马上斜走一格到对方兵所在列并提走对方的兵,此着称为“吃过路兵”。白兵e2-e4d,黑兵d4可以走到e3从而提掉白兵e4。如果不马上应着,将失去吃过路兵的资格。    兵的升变:兵到达对手底线时,就可以同时变为除了王和自身外的任一子,即可变成后、车、马、象、炮中的任何一种,由棋手自行决定,但不能不变。比如白兵e7再走一步到底线e8则这只兵可以变成“后”、“车”、“马”、“象”、“炮”中的任何一种棋子,这就是升变。    王车易位:在没有其它棋子阻隔的情况下,把王向车的方向移动两格,再把车直接移到王的另一侧,放在王的相邻一格。如果王与车之间有两个格的称为“王翼易位”(kingside castling),俗称“短易位”(short castling);王与车之间有三个格的称为“后翼易位”(queenside castling),俗称“长易位”(long castling)。    某方如果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后,则永远丧失王车易位的权利:    A.王被移动过。    B.参与易位的车被移动过。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则暂时不能王车易位:    A.王和参与易位的车之间有棋子;    B.王被将军,或易位时王将要经过的格,或易位后王将占据的格,正在受到对方的一个或几个棋子的进攻  2、胜、负、和棋    (1)胜负    当一方的棋子威胁对方的“王”时,即下一步就可以把对方的“王”吃掉时,称为“将军”(check)。  此时对方要设法解除对“王”的威胁:一是把对方攻击本方王的棋子吃掉,二是移动“王”到另一格去,三是用自己的其他棋子把对方攻击本方“王”的棋子挡住。当一方的“王”被将军时无路可走时,成为被“将死”,即算输棋(checkmate)。    (2)和棋    国际象棋世界联合会的规则规定“和棋”局面有下列5种:    其中一方虽然其“王”自身没有被对方“将军”,但是却没有合法的棋步可走。这种“和棋”称“逼和”(stalemate)。    任何一方以任何合法着法都无法将死对方。这种“和棋”称“死局”(dead position)。    若一方提出了和棋要求,并得到另一方的同意。这种“和棋”称“协议和局”(drawn upon agreement)。    3次重复同一局面,包括两种情况:1)即将第三次(或以上)重复;2)刚刚第三次(或以上)重复。    在连续的50个回合内,双方既没有棋子被吃掉,也没有兵被移动过。    除此之外,有几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和棋的残局是:王对王;王对王单马;王对王单象,王对王单炮等。      爱国者象棋历史演绎    爱国者象棋是在国际象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很明显在很多地方超越了国际象棋,虽然爱国者象棋只是在国际象棋的基础上每方增加了两个炮,但是从理论上、布局上及象征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总结来说,有四个地方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1、思考空间的改变    古时欧洲,人们以琴、棋、画、骑马、击剑等七项技术作为稳衡量人的才艺水平及素质高低的标准,尤其是贵族骑士皆能对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国际象棋下法也逐渐改进、完善。但棋盘的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平面的和二维的。    爱国者象棋在引入炮的同时,突破了二维空间的概念,增加了立体空间的思维。因为炮的走法采用中国象棋的炮,隔子吃子,这意味着突破了期盼的平面约束,在空间形成了完美的曲线,这在数学上是一个突破,国际象棋是一个平面思维,而爱国者象棋是立体思维,这实际上是思维力的一个巨大提高。毕竟三维问题的思考,较之二维问题要复杂得多。实际上是下了一盘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相结合的综合象棋。    2、子力的较量    每方棋子数目爱国者象棋为18个,比国际象棋多两个,棋盘方格数目大家相同,每方除王和兵以外的棋子数目爱国者象棋为9,比国际象棋多2个,每方重子、轻子间两两配合作战方式的组合数目爱国者象棋为14种,而国际象棋只有9种。    从上面的几组数字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爱国者象棋棋局的复杂性较之国际象棋有更高的趋向。    3、象征意义的不同    爱国者象棋是中西象棋文化相互融合后诞生的新棋种,目前这一创新棋种已经开始得到棋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可,特别受到崇尚创新思维的大学生朋友们的喜爱。    爱国者象棋是在国际象棋的全部规则体系下,通过加入中国象棋的“炮”而衍生出的新颖棋种。中国象棋中的炮是国际象棋中没有的角色,这个角色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代表了一种创新、跳跃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象棋里边有个非常优秀的角色就是炮,除中国象棋外,其他国家的象棋里都没有炮,炮代表的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方式。    而在国际象棋中,也有很多有意义的规则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比如“卒
  1982年7月间,江西省安义县长埠村出土一副北宋铜质象棋。出土时,象棋置于木盒之内,象棋中混有“崇宁通宝”铜钱一枚,并附有一张纸,可惜出土时木已腐烂。象棋子共32只,铸有阳文,系楷字,计有将两只、士四只、车四只、马四只、炮四只、卒十只,隐约可见红黑各半,每只背面铸行阴底阳图。棋子重每只60克,直径3.8厘米。背面图案与开封出土物主要区别是:安义的“车”是一辆带棚盖的双轮车,“卒”则是一位肩扛长矛的武士,(注:另发现有卒为手持大斧的形象,其系统不明。)“炮”则是一圆形爆炸水球(震天雷)。    日,四川省江油县出土54枚北宋铜质象棋。一种梢大共31枚,比现行象棋缺少一个“士”。一面是楷书,一面是图案,形制、质地与开封相同。不同之处为:“土”为——全身戎装行走中的武士,“车”的图案为牛拉双轮车;“炮”是一架较原始的抛石机,四脚架的杠杆上压一块石头,无炮手。与这批象棋子同时出土的还有崇宁通宝钱币65枚等179件铜器,可以认定这批青铜象棋是北宋时期制造的。    为了便于分析,试作了下列表格以说明开封、安义、江油三地出土物的图案区别:    名称/地点
江油    将
头戴纱帽,身穿战袍,腰挂长剑
基本相同    士
女侍官形象,穿裙子
同安义    象
腰配象鞍之大象
普通象,无鞍
同安义    车
一个人推独轮车
带棚盖双轮车
牛拉双轮车    马
呈飞驰状飞马
马静止站立状    砲
一架抛石机旁站立砲手
圆形爆炸火球震天雷
抛石机、无砲手    兵
穿紧身宋袄,手持长戟
肩扛长矛的武士
同安义    从上表来看,开封象棋的“士”为身穿戎装和裙子的女子,安义、江油为全身戎装的武士。对此棋史界前辈李松福先生指出:“这可能与宋宫中的宫女参加着象棋有关。如周彦质《宫词》就有‘象戏宫娥共雅欢’的描写。同时据周辉《清波杂志》说徽宗时的宫娥多有武艺‘跃马飞射,剪柳林,射绣球,击丸踞鞍,开神臂弓,妙绝无伦’。象戏中的‘仕’,就是这个女士的简称。从士是宫女,说明这个‘将’当是‘王’的实指,所以士只能守王边,寸步不离九宫,‘王’也只能在深宫中行走。”    另一位棋史界先辈朱南铣先生则认为:“士”的出现可能反映了文人的参政。宋·郑莫《咏画中围棋》诗“二士终朝默运筹”已将“士”解释为谋士,不离将帅左右。    大家都知道迄今为止出土宋代棋子或是两面文字,或是一面文字一面图案。可知该时兵卒的图案为手持长矛、大斧或肩扛长矛的士兵(无论是开封出土还是安义出土)。其它棋子图案也非常有特色。    正是宝贵的棋具实物遗存为宋代象棋研究留下不尽的话题和内容,同时也证明棋具研究的重要性。
  我是有一次看郑少秋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楚汉骄雄》时,正好自己的桌子上摆着一副国际象棋,不知咋地,脑子一转悠突然想道:吕雉和虞姬,会不会是棋盘上的“后”啊!这么一想,再将楚汉时期的人物:刘邦、项羽、萧何、张良、范增……与王、象等棋子一一对应,我的天,简直就吻合得天衣无缝!    这一切,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这种巧合,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说是唐代及更早时期的象棋,与今天的国际象棋很相似,都是黑白棋盘和立体棋子。而现在的中国象棋,是到了宋代才定型的。也就是说,国际象棋才更接近古象棋的。    说起象棋的来历,人们都会联想到楚汉战争。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似乎就是一个例子。    但其实,中国象棋是经过改造的,反映的早已不是楚汉争雄的思维,而颇像宋代小朝廷躲在宫廷不出门在背后瞎指挥的情形。宋朝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领们就没有了自主权,领兵行军布阵都要听从朝廷的,不能随机应变,所以屡战屡败。这跟棋盘上首领不出九宫何等相似。    国际象棋基本上保持了古象棋的形制,无论是棋盘还是棋子,都非常类似,连兵种都差不多。棋盘上的“后”依然是女性,不像中国象棋的“士”,已经改成男的了。除了个别棋子的走法,比如“后”和“象”的火力大大增强,其余基本上与原始的象棋差别不大。    国际象棋的样式比中国象棋更早,更能反映楚汉两强争霸的史实。    从国际象棋的棋子与楚汉人物惊人的吻合,就可以说明这一棋种的历史原型。如此就能推断,中国是国际象棋的生母。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是国际象棋的养母。    然而,由于国际象棋长期居住在海外,其人物也不知不觉被想象成了“洋人”,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其真正的发源地了,于是“印度起源说”喧嚣一时。    此外,中国象棋冒名顶替,打着“楚汉”的旗号招摇过市,人们就往往将这类棋和刘邦项羽联系了起来,其实中国象棋体现的是宋代战争,跟楚汉战争相差较大。    正因为如此,恐怕许多棋界的专家都不会想到国际象棋与楚汉两雄的联系了。    如今,是国际象棋游子归来、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国际象棋是世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国际象棋经过众多头脑的完善和改变,内容极其丰富,趣味性极强,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智力运动。
  国际象棋不是舶来品,而是具有中国血统的海外赤子。    国际象棋的兄弟姐妹众多,有中国象棋、蒙古象棋、日本将棋、朝鲜象棋等。国际象棋是其中最普及表现最出众的一个,也是最从形制上最接近原始象棋的。蒙古象棋也很接近古象棋,不过内容已改为“草原式”的,如有了“骆驼”等。    无论是那种象棋,其根都在中国。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象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博游戏,经过历代完善修改,尤其是引入了刘邦项羽两强争雄后,形成象棋的雏形。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今天的象棋,并分成了诸多种类。然而各类象棋间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正说明它们同宗同源。    中国古代有六博和楚汉的典故,因此象棋的发源地应在中国无疑。国际象棋在棋子的内容上与楚汉时期的人物如此惊人地类似,就能清晰地说明了其发祥地究竟在哪里了。    有人说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然而在印度或者全球其他地方,都很难找到类似于楚汉争雄的战例,所以他们不大可能就凭空想象出这种棋类游戏了。印度是国际象棋的传播者之一,但不大可能是发明者。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是印度术士向国王进贡了一种棋并得到赏赐,这就是后来的国际象棋。如果历史上确有其事的话,那术士应该是将原有的游戏介绍给国王,而并非发明了这种棋。象棋的内容极其丰富,着法也极其深奥,靠一个人的脑子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此前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当然也不排除术士对原有的游戏规则做过改进。
  参考资料——国际象棋的发展简史      国际象棋运动的起源、演变发展史,是当前体育运动史学研究中一个颇为热门的课题。苏联,伊朗、南斯拉夫、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英国等国的学者纷纷就此发表各自的见解,展开争论。国际棋联就此问题还召开过专题会议。这一重大课题的解决,将是现代国际象棋运动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    国际象棋,相传起源于亚洲,是亚洲人的创造发明,它已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等。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关于它的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些苏联的棋史学家也认为国际象棋的起源是在古时的印度,五六世纪时在印度流行的四方棋是原始国际象棋的前身,这是国际象棋的印度起源论。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后来,英国、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的棋史学家著文提出许多反证材料,指出国际象棋和中国传统的象棋一样,都是由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十分流行的六博棋逐渐演变而来的,因而他们认为国际象棋的最早发源地不在印度,而在中国,是欧洲人把它改造成现在这种国际象棋的。目前,关于国际象棋源流之争正在世界国际象棋史学界广泛展开。前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当前,在国际象棋运动逐步兴起的我国,横向上的情况,即当前国际象棋的大致动向、重大事件,通过书刊报章,还可以有个初略的了解,但纵向上的、源流上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一般爱好者就难于涉猎了。    “爱之知之”,在喜爱国际象棋的同时,对国际象棋历史源流情况却不甚了了,颇为令人遗憾。有鉴于此,这里对国际象棋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了解国际象棋的由来。
  1.中国起源说    国际象棋的来历是什么?    国际象棋究竟起源于何地,现在世界上尚无定论。然而,对目前已有材料的客观分析表明,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说最具说服力,这在于:    (1)从与两项象棋(指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形制相近似的多种棋戏的流传地区来看,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至今,日本流行着我国宋代几种象棋的混合体——将棋,朝鲜流行着和中国象棋在走法上略有差别的朝鲜象棋,蒙古流传着和我国宋代八八象棋形制相近的蒙古象棋,西藏流传着西藏象棋,西部地区流传着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是蒙古古代流行的一种象棋,其形制与中国北宋初“八八象棋”类似。据清叶明澧《桥西杂记》载,蒙古象棋的棋制和着法是:“局纵横九线,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以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罫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罫,驼可斜行八罫,因沙漠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由。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朝鲜象棋又名高丽象棋,与中国象棋近似,相传由中国象棋演变而成。据谢侠逊《烂柯丛话•外编》(《新编象棋谱》卷4)称,高丽象棋棋子的着法与中国象棋有以下4点区别:①士的走法不同于中国象棋;②未开局前,象、马二处地位,亦可互相对易;③双方相、象可照用字角过河,充作进攻子力;④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如隔子打子,当中隔一炮,亦不能发生打子及照将的效力。    (2)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实物来看,印度和中亚尚未有能切实说明问题的文物出现。即使是轰动一时的1973年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靠近阿富汗和我国新疆地区的中印贸易古道上的发掘中,所发掘出的大约是公元二世纪时期的两枚形似棋子的象牙雕象,也是装在一只中国陶罐里,极有可能来自中国。而我国呢?既有从汉墓中出土的刻有龙和风两种图案的格五象棋子,又有北宋时期饰有“琴棋书画”四种图案的织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物中那一幅北宋前期的“琴棋书画”织锦,表示棋的是一个8×8格的黑白格相间的棋盘,和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国际象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正方形图案来表示棋的织锦,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若干年代不明的,上面刻着所代表角色的圆圆的青铜棋子(来自中国的)。从我国出土文物看,早在北宋以前饰有“琴、棋、书、画”图案的织锦上,表示“棋”的就是一个由8×8黑白格相间的小格的国际象棋棋盘,可见至少在千年以前,我国民间已有类似现在流行的这种国际象棋。根据史料分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在中国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这方面较新的材料是,据日人民日报载,在我国河北省卢龙县范庄村发掘出的一座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的大型墓椁中,发现了墓棺上的朱书。据专家们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棋类之物,上面有方格蓝线,格内分别写有“干支”,“司空”,“司马”、“将军”、“天将”、“冢子”等不同职官名称。墓主人名蔡文,是郡守一级的官吏。    (3)从文字记载看,无论是印度,还是波斯,都无法与我国相比。印度和中亚有关象棋的文字记载零散,且年代难于确定。这方面的情况,正如苏联历史学副博士伊•林吉尔在1975年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的那样,“有关国际象棋原始型式的证据,几乎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准确地判定,在印度产生的名叫‘恰图兰加’的棋戏,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的,也不知道‘恰图兰加’变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国际象棋的任何情况,和它传播到其他国家的任何途径……较为明确提到‘恰图郎卡’棋戏的是公元九世纪中叶的克什米尔史诗作品——《拉特纳卡尔》……。”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史资料中,较为系统地保存了相当数量有关象棋的文献。而且具有记载翔实可信,年代比较准确的特点。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就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善说》中有(雍门子周对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此后,有汉代边韶的《塞赋》、北周庾信的《象戏经赋》、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北宋晁补之的《广象戏序》、南宋洪迈的《棋经论》等等,—直延续到棋艺理论书籍大量出现并传世的明清两个朝代。    (4)从定型年代看,现代中国象棋早在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朝代末期就基本定型了: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紧接着的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出现了完整的记谱法,多种象棋著述问世。而国际象棋呢?普遍认为,以从某种固定局势“他比亚”开始弈棋和行棋迟缓为特点的“沙特兰兹”——国际象棋的中世纪形式,是从中古时代的波斯传播到中亚,再由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国家传播到欧洲的,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约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发生了“象棋改革”后,国际象棋才逐步定型成现代模式,这比中国象棋晚了近五百年之久,这是象棋源出于中国的最具说服力的史实比较。    (5)从棋的形制演变情况来看,尤其是对棋盘和棋子中后、象和车等的演变情况的分析,也表明现代国际象棋更为接近中国象棋。    (6)从对诸种古代文明的社会状况及有关文献、材料的分析着手,能够得到有利于国际象棋中国起源说的结论。    在这方面,以博通东西方历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的见解最为精辟。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约瑟博士在其辉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此谈到:“……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了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才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他认为,“国际象棋的战法象是从占卜手法发展而来的。占卜是为了从天地间阴阳两种力量无休止的斗争中,探求平衡的把戏。”他还认为:象棋对阵的两个“王”最初是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分列在两边的棋子是行星,28个星宿,每一边有14个。“炮”也许是彗星。    象棋与占星术之间的关系,在后来的形制演变上也还可以见到。公元十三世纪,有一首拉丁文诗把占星术的符号系统分别赋予了每一个棋子,这说明那时的欧洲对象棋占星术已有所认识。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持有和李约瑟
  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在其著作《东方艺术丛谈》中,就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两项象棋的起源问题。    常任侠先生着眼于中国象棋始于舜的弟弟象这一古代传说,从舜和象的关系上,他分析了古代象棋的传播路线。他认为: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舜即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中的帝俊,是殷人的祖先,是当时氏族社会的领袖。象大概是当时西南产象地方氏族的代表。由舜和象所代表氏族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应是:“它(指古代象棋)从西南向北传播,这路线是隐约可见的。”    其次,常任侠先生考察了印度方面的情况。他谈到了古代印度梵文典籍中关于“恰图阑加”即“四队棋”(即切列夫考博士文中的“四色棋”)的记载,谈到了现存巴黎卢佛尔博物馆的古印度象牙雕刻棋子——一个骑象的统帅,象鼻卷一乘马的敌人,尚有四个乘马披甲执戈的兵士,绕在周围,在这棋子的座下,有古代刻下的文字,表明它是公元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物品,是哈兰•乌尔•拉史德送给法兰克君主查理曼的交谊纪念物。常任侠先生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棋子的种类和数目大致相同这一点出发,认为二者“应是同出于一源的关系,想来不会是偶同的。”    常任侠先生还考查了象棋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其中详细介绍了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在其著作《玄怪录》中对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岑顺梦见象戏一段故事的记载。这段记载表明:八世纪时期的宝应象棋,有将、马,车、卒等各种名称的棋子,与现代的中国象棋相同,其棋子走法也与现代中国象棋无大差异,而且“金铜成形”,棋子是立体象形的。    由上面的分析,常任侠先生认为,“当时唐代的象棋向东方输出,也有研究者说同时并向西方输出,从波斯散布到欧洲,欧洲的象棋是源于中国的。但向东传播确有历史可考,向西传播,文献尚不足证。不过自宋以后,西方象棋,受有中国影响,颇有线索可寻。现代印度象棋,始于八世纪。现代欧洲象棋,出现于公元十一世纪的中叶,棋局中有炮垒出现,与印度古象棋不同。炮火是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它使用到象棋中,更丰富了内容。由于蒙古人西征,传播到中亚,东欧和印度,这种战术反映在象棋中,成为一种新的特色。”    常任侠先生最后得出了两项象棋是“中、印人民在古代文化合作中的产物”这一结论。他说:“根据文献的记录,从三世纪魏黄初间,中国的古象棋,与印度有了传播的关系,大概是可信的。象棋在中国,由于社会的爱好,在唐、宋时丰富了它的内容,精心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与古象棋有所不同,增加了新的战斗力量。后又随同中国文化,向东方和西方传播。……”    上述李约瑟、切列夫考、常任侠三位专家的见解,在肯定了两项象棋的源头在中国的前提下,也不同程度地谈到印度的“四色棋”在古代象棋演变过程中的一定影响。
  据考古发现,大约至少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    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    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    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    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    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    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    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    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    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    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没有始俑作者吗?天知道!    国际象棋的真正故乡究竟在何处,若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由简略介绍的六方面论据来看,可以认为,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说最为令人信服。
  2.早期象棋    由现有材料推断,早期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早期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成。箸,相当于骰子,在行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以推测:早期象棋,是象征当时军事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存在的侥幸取胜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经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一些描写。    汉明帝时(公元1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印度开始正式交往。到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和《进象戏经赋》,这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频繁。中国的象棋与国际象棋着法类似,渊源相近,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可能互有影响。    直到今天,这两种象棋的车和马走法相同(只是国际象棋的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规则也类似。      3.恰图兰加    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现代国际象棋的雏形可能最早出现在印度。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    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nga)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4个兵种。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    据说,当年术士向国王推荐的棋,就是恰图兰加。    2007年,一研究小组宣称,发现国际象棋起源印度物证。根英国《泰晤士报》3月12日发表了作者为杰里米•佩里的一篇报道,题目为:印度,国际象棋的发源地?    佩里在报道中说:数十年来,国际象棋的起源之谜令其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困惑不已。中国、爱尔兰、埃及、希腊、意大利和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自称为这种游戏的发源地。    现在,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已离证明国际象棋是公元5世纪起源于印度北部城市根瑙杰附近更近了一步。这个由4名成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认为,在当地博物馆内发现的一些陶像并不是印度专家长期以来以为的玩具,而是名叫恰图兰加的棋盘游戏中所用的棋子。    恰图兰加通常被认为是国际象棋的前身,它在15世纪传人欧洲后再演变成目前的形式,但这种游戏确切的起源仍是一个谜。    研究小组成员之一、慕尼黑大学的印度学家雷娜特•赛义德博士已经宣称,她发现了一些文本可以证明,一位印度国王在公元6世纪将恰图兰卡游戏传人波斯。    这种理论令伊朗一些人大为震惊:伊朗许多历史学家说,是波斯人发明了这种游戏并把它传人印度。    它也令中国人不满:许多中国人相信国际象棋源于中国的象棋。从战国时代起的文字记录已提及象棋这种游戏。    但赛义德博士希望,在印度北方邦根瑙杰附近找到的陶制武士、马、战车和大象将是支持其理论的第一批物证。    当地博物馆内存放着数以干计的此类陶像,赛义德与同事2007年3月造访了根瑙杰,对其中的大约40个陶像进行了仔细考察,并拍摄了相关照片。    赛义德博士对记者说:“它们被设计成刚好适合放在手里——不太大,不太圆,也不太粗——几乎牢不可破,而且有沉重的底座,便于移动。我对国际象棋的起源(包括具体的当时的国王、时间和地点)相当确定,不过对确认这些陶像为棋子还是持谨慎态度。但这些线索令人惊叹,并可望揭开谜底。”    以上报道中谈到的研究小组,其结论是否成立,学术界尚有很多争议。
  4.沙特兰兹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斗游戏之一,和中国的围棋、象棋和日本的将棋同享盛名。一般认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这类游戏。当时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国际象棋在着法上简单得多,它们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战车和大象。在棋盘上,国王和他的维齐(即今天的后)统帅一切。据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从印度逐渐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波斯和欧洲。11世纪时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纽斯很喜欢的一种消遣。    在公元六世纪中期北周天和年间经历了第二次形制大改革的“象戏”,到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地,频繁地交流的隋代和唐代,由陆路或海路传到了伊朗,并借用了当地流行棋戏中部分棋子的名字,在伊朗它被称作“沙特兰兹”。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曾经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atrang)。不久,古波斯国被阿拉伯人占领,因阿拉伯语的字母中没有这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也没有它的最后一个字母,于是“恰特兰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shatranj),以后这种“沙特兰兹”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    在公元七世纪时,“沙特兰兹”已在萨珊王朝的贵族阶层中颇为流行;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朗,并接受了“沙特兰兹”这一有趣的室内游戏。“沙特兰兹”得到了阿拉伯贵族们的喜爱。据称,公元八世纪左右在位的哈里发拉史德是下“沙特兰兹”的第一位阿拉伯君主。稍后的哈里发马穆恩非常喜爱下“沙特兰兹”。他曾经说过:“真奇怪,我统治东到印度,西到安达鲁西亚的世界,却难于驾驭位于小小盘面上的32个棋子”。公元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    十四世纪叱咤风云的伟大征服者帖木尔也非常喜爱下“沙特兰兹”,传说他之所以为其小儿子取名为“沙哈鲁”,就是因为他听到小儿子降生的消息时,正在下棋,他的“鲁克”(即“车”)正在叫吃“沙赫”(即“王”)。    据查希兹的记载,要想当哈里发的清客,必须具备的几种技能中,就有下“沙特兰兹”一项。清客在对弈中不必有所顾忌,胜了哈里发,也不会蒙受不敬之罪。    从公元八世纪至公元十世纪,“沙特兰兹”在阿拉伯和中亚各民族中非常流行,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著名棋手,在公元819年出现了第一次对抗赛。    “沙特兰兹”和现代国际象棋的差别很大,其最主要的在于以下两点:    ①行棋迟缓。和现代国际象棋中走法完全相同的只有车、马和王三个兵种。兵在任何情况下,每步都只能走一格,兵进到底线后只能升变为后。后的走法和中国象棋里“士”的走法类似,只能在斜线上一步走一格。象的走法也如此,每步棋沿斜线走两格,但不“塞象眼”,即如它行走的路上有对方的棋子的话,它能够越过对方的棋子,到达预定的格子。没有“王车易位”的规定。    ②胜棋规定不同。在“沙特兰兹”中,对局的取胜不仅仅在于将杀对方的王,还得吃掉对方的所有兵力。为了弥补行棋迟缓的缺点,当时的一种流行弈法是:从最初部署已经完成的某种棋局局势下起,这种局势叫“他比亚”,现在还保存有数十个。此外,排局——当时叫“曼苏勃”的创作与解答也很受欢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著名中亚棋手阿布尔法特赫的“沙特兰兹”手稿本。这本古谱中保存了8个“他比亚”,287个“曼苏勃”和160首关于象棋——“沙特兰兹”的四行诗,书中共有300个棋图。这是古谱搜集中的重大收获。    “沙特兰兹”受到中亚地区各族人民长时期的喜爱,公元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是“沙特兰兹”活动最为兴盛的年代。这时,出现了大量的“沙特兰兹”能手,并有能够下“盲棋”的著名棋手。在那一时代的诗歌和美术作品中包括了著名棋手的传略。当时中亚地区“沙特兰兹”括动的中心是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著名城市。    “沙特兰兹”传播向西方的路线有若干条。最主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征战和商队及民众迁徙这两条。“沙特兰兹”经由里海和伏尔加河地区逐步传入斯拉夫人建立的诸公国。在这条路线上,重要的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保加利亚。据苏联科学院院士伊•奥尔别里的研究,公元十世纪至十一世纪,“沙特兰兹”就在高加索诸国梳行了。    “沙特兰兹”和阿拉伯征服者一道。先后出现在安达鲁西亚、北非、西班牙,继而传到意大利。至九世纪末,已渐渐在南欧普及,并逐步传向英国,德国及中耿各国,最后传入斯堪的纳维亚诸国。    古代文献证明了,自十三世纪开始,象棋(这时它在欧洲各国有了不同的叫法)成了封建骑士们必须学习的“七艺”之一,它波列入了《骑士德行》。十四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有关象棋的书籍。见诸于记载的是公元1495年在西班牙:手抄成书的一本排局集。
  5.国际象棋    “沙特兰兹”这种游戏一传到西方,有个别棋子的名称和设计便与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会阶层挂上了钩。王和兵当然没有改变。大象在印度军队中是一种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则由主教替代,主教在当时中世纪教会中颇有权力,而大象在西方战事中没有人知道其威力无比。棋史学家列维在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曾经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兽力作战。印度棋盘上的武士,变成了马,世人公认为这是骑士制度的一个代表。古战车变成了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则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可能出于波斯文“ruhk”(战车的意思)或者是出于意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后,维齐转而名为后,是中世纪宫廷的主要人物。    作为国际象棋前身的“沙特兰兹”所具有的行棋迟缓的特点,妨碍着它在民众之中的进一步普及。随着“沙特兰兹”传播遍欧洲各国,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逐步到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渐活跃化。“沙特兰兹”逐步有了改变。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七艺”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首先,在公元八世纪里,兵拥有了在第一步走两格的权利。其次,自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期间,“沙特兰兹”里某些棋子的名称和走法有了改变。比如,早先,王的走法虽和现在的一样,但据说是可以被吃掉的。关于王车易位的特权是从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的,这是欧洲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皇后的名称、性别和威力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皇后的名称、性别和威力曾经有过多次改变。在“沙特兰兹”时期,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将军”。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词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过去,皇后并不是最强的棋子,而是一个弱子,它只能斜走一格,与中国象棋的“士”非常类似,但可以活动全盘而不受九宫的制约。双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威力,兼备车和象的走法,大致是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从此,后从一个“弱女子”摇身一变成为威力无比的“魔女”,她的快速行动能力和强大火力,给战斗增添了激烈性和复杂性,机会更多,但风险也更大。    “象”只许斜进2格,类似今日中国象棋里的象,但无“塞象眼”的限制,如果中间格有棋子,“象”也可以越过。象的这种允许越子的走法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5世纪。    15世纪末,国际象棋规则在欧洲起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后从依附于王而变成在棋盘上极具威慑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时可以选走两格,象可以在斜线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够和车易位。这些变化可以说已经和今日世界上159个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国际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这种走法已被当今国际棋联这个国际象棋世界性组织所属的500万注册棋手所认可。十六世纪初,出现了第一本印刷出的——“沙特兰兹”——国际象棋书籍,提出了要求加快弈棋速度,丰富弈棋内容的建议。同时,象也得到了在斜线上行走不受格数限制的新权利,火力也得到了延伸和加强,成为远射程的兵器。    兵在过去只能前进1格,第1次走动时也一样,一直到16世纪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现在这样。兵到达第8格,过去只能升变为皇后,不能升变成别的棋子,后来才允许升格为除王之外的其它棋子。只有车和马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至于国际象棋的棋盘,在13世纪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至十六世纪中叶,出现了王车易位。这时,国际象棋基本定型了,出版了教人们如何弈棋的众多书籍。    十九世纪中期,国际象棋开始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24年曾被列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成立了“国际棋联”。    直到进入20世纪时,国际象棋仍被认为是贵族和富有闲人的游戏。    而今天,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使得国际象棋逐渐普及起来。如果说,国际棋联现有五百万注册棋手和数以亿计会下国际象棋(据国际棋联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现全世界大约有三亿)的人,那么,其中除了少数尖子棋手把它作为艺术和终生职业外,其余都是这种游戏的爱好者。    的确,在前苏联和接过前苏联“国际象棋王国”旗帜的俄罗斯,国际象棋是国家体育,被奉为“国棋”,比足球更受人喜爱。由于国家和群众的大力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前苏联特级大师们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国际象棋的棋坛,虽然他们的优势很快受到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际象棋强国的挑战。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将棋和中国的围棋、象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和考验。    国际象棋着法多变,趣味横溢,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更具有极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把国际象棋列入小学课程。    国际棋联主办或委托成员国协会举办的重大世界性比赛有: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世界团体锦标赛、男女个人世界冠军赛、大学生世界团体赛、少年世界冠军赛,以及各大洲的国际象棋团体赛。至于各种杯赛、邀请赛、大师赛、特级大师赛、等级分赛等更是不可胜数。从1956年起国际象棋正式列为中国的体育项目。
  万州老棺丘汉魏陶子前推象棋七百年   
(徐家亮)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象棋与我国一些周边国家的民族象棋以及现在流行全世界的国际象棋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象棋必然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一个最早的源头,但是,尽管世界上已有不少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象棋的最早源头目前仍有争议。关于象棋的起源,以往有印度、中国、古波斯、阿拉伯诸说,近来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这两种说法,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象棋的起源,说是印度或中国,但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关于印度起源说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是产象国。他说当“四方棋”经由波斯传入阿拉伯的同时,另一路由波斯传入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象棋。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相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内涵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国际象棋在苏联》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1998年,美国华裔学者李祥甫教授在收集和研究了181种古今中外棋史资料和文献后写成《象棋家谱》一书出版,力证象棋源于中国,在世界棋坛上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根据其他文献,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六博”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哉,”(《论语》)。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汉代以后至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曾经出现了有车的原始象棋,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北周武帝在宫廷中给百官讲解《象经》。隋唐时期,史籍上有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唐相牛僧孺《玄怪录》(公元762年)中关于岑顺梦见宝应象棋的故事,还有牛僧孺给象棋加石炮的文献记载。结合现存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艺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当时原始象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北宋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原始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双方各16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中活动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   
据史料记载,六博棋于公元3-4世纪前传入印度。这从印度佛经《大般涅槃经》中可以得到引证。由中竺昙无谶(Dharmaraksa,385-433AD)译的《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rvana),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列出的多种博戏中,有围棋、弹棋、六博等,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棋戏。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古代印度流传较广的这部佛经中,在列出围棋、六博等棋戏的同时,却只字未提印度自己的“四方棋”。可见“四方棋”产生的年代远在围棋、六博之后。所以有理由推断,印度的四方棋曾经受到六博的影响。后来,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这才在印度有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后,“沙特兰兹”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2001年在三峡施工中, 在万州老棺丘墓群墓地,发现汉魏年代的一枚陶制象棋子“车”,这对研究中国象棋的起源与流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把最早出现平面的中国象棋子的年代推前了700多年,那就是说在公元3世纪前就有平面象棋子。那时候,四方棋还没有诞生。它有力地驳斥了印度起源说关于象棋是由印度棋即四方棋演变的论点。人们探讨象棋的起源,是以传说、文献、考古、逻辑为依据,来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断和结论。但文献和考古毕竟是最过硬的依据。汉魏陶制象棋子“车”的发现是象棋起源于中国的铁证。
  国际象棋是战略性的,反映的是国与国的较量。  中国象棋是战术性的,体现的是战场上的拼杀。
  象棋--真正的贵族运动!     作者:张超英
文章出处;收藏界2008年第3期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王朝,以其无可比拟的瑰丽与雍容、万国拜服的雄浑与强盛傲然而立。  
对,就是中国历史年表中异常醒目的那个字——唐。
而在那个伟大的时代,象棋的境遇又如何呢?本文将对唐宋象棋的风俗和豪华的棋具作一个浅浅的梳理,与大家共同回顾一下那盛世奢华的贵族游戏。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诗云: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    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    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    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这首诗写于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是棋史界公认的反映唐代象棋风俗的重要资料。当时的长安是世界闻名的繁华大都会,诗中提到“博弈家”就是一种贵族的私人俱乐部。其中设置了当时流行的博弈娱乐项目,“兵冲象戏车”就是指象棋。当然还有围棋、投壶、弹棋。但象棋无疑是最具人气时尚的博弈项目,如果拿今天的项目类比,大约类似贵族台球的初始时期,赌博怡情两相宜。    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歌舞声色、游宴博弈的奢华和享乐被视为时尚和地位的象征。这种博弈之风从宫廷开始,上层士人热衷参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将影响带到了宋代。    象棋史专家张如安教授《中国象棋史》引用刘禹锡的《论书》曰:“是故敢以六艺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众尚之移人也。”继而张教授总结道:“重弈棋而轻书法,以善弈为荣,以不善弈为耻,人们会不会弈棋和弈棋的水平高低往往和他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有着某种关系,这就是时尚。”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引导下,象棋压倒了更加文人化、不宜赌博的围棋,脱颖而出成为最热门的博弈项目。比如今天问:打高尔夫的是知识分子多,还是CEO或董事长多?答案不言自明。在这里,高尔夫便是一种时尚和富有身份的符号和代名词。在唐代,下不下象棋就类似打不打高尔夫,是显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还以白居易为例,他在青年时代对博弈一窍不通,随着官位的升迁,在中晚年变成博弈爱好者,社会风气的力量令人深思。    张如安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诸多文字史料的有力支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中国象棋史》的相关章节(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文则侧重从华美象棋用具的视角,来说明当时象棋之风是何等的奢华。    先看几段描写棋具的文字记载:    “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唐牛僧孺《玄怪录》)    “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夜静倚窗辉绛蔼,玉容相对暖移声”(宋徽宗赵佶《宣和宫词》)    “象戏宫娥共雅欢,团团犀玉布牙盘”(直秘阁 周彦质 《宫词》)    “檀盘象战,宝局铺棋,筹画未分还懒。”(宣和吕渭老《选冠子》)    大家都知道,象棋具指的是棋子和棋盘,两样缺一不可,乃下棋的必备用具。从上边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棋盘棋子的材质。棋盘材料:金、象牙、檀木;棋子材料:金、玉、犀角、象牙。这些材料都是贵重难求的,且制作成纯属娱乐的棋具,那么这些用具的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则不言自明,必定是非富即贵,不是一般老百姓用得起的。    那时围棋使用什么材料呢?大家都知道,大诗人杜甫有首谈到围棋的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用纸画围棋盘,这固然反映诗人清贫不改其乐的胸怀,但也反映出下围棋那时并不是那么讲究的。当然围棋具一般用云子和楸木枰,毕竟其材质档次无法和上边的象棋具相提并论。    本人收藏研究象棋具已经十年,自己也下棋,深深感到优质实用的棋具难得。对于棋手而言,棋具极为重要。比如轻重手感要合适,双方棋子要分明;冬天行棋时棋子要有温润之感,以免十指冰凉;夏天行棋要有清凉之意,以平燥热的心绪;同时要坚韧结实,要经得起棋手情绪激动时的摔打。实际上,唐宋时代的贵族们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白子:象牙;黑子:乌犀;棋盘:白檀。这样材质的棋具在上边的四首诗中就出现了,而且完全满足了棋手的行棋要求。古人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令人惊叹和无限神往。可以说古人重视棋具,本身就是对棋道的尊重和追求,值得今人敬仰、学习和借鉴。    我们欣喜地发现,原来在收藏界不被重视的棋具,近两年来随着杂项收藏的升温,人气开始上升。比如日北京诚轩拍卖的清乾隆象牙茜色填金浅刻福寿纹象棋,以77万元的高价成交,令棋具收藏者倍感振奋。    如果从棋具收藏和投资的角度看,材质贵重、制作优良之物是首选(年代当然是愈古愈好),具体的材质依然不出唐宋时代贵族们所指明的方向:棋子:象牙、犀角、玉;棋盘:紫檀、白檀、黄花梨。如果筹备中的中国象棋博物馆能够如期建成,随着象棋风俗再度时尚,重现唐宋时的辉煌,必定会带动新一轮的棋具收藏热潮,使棋具的价值大幅上升,相信棋具拍卖也将再创新高。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日本象棋)比较。    转自:华体网百科  
中国象棋下起来不爽,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想学不想下,感觉这棋没什么意思,限制又太多了。我这是实话实说估计喜欢下中国象棋的看到我这么说要向我反驳不止一句了。我还是喜欢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的战术变化多,开局、中局、残局,每个阶段旗子的价值也在不停的变化,可以说是很有魅力的一种棋,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喜欢下国际象棋吗?是以亿来计算的,而且是受到很多国家喜爱的一项智力运动,喜欢下中国象棋的也有不少喜欢下国际象棋,比如说:徐家亮先生,他就是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是中、日、西方三棋的比较文章,写的很客观可以看看:   
三棋之中,以国际象棋棋子活动能力最大,其中皇后最多可控制27格,接近棋盘总格数的一半。中、西象棋每方各有双车,走法一样,但国际象棋棋盘较小,比例上,车的控制范围相对稍高,日本将棋只有一枚飞车,香车既不能横行,亦不能后退,实力较逊。国际象棋双方各有双象,日本将棋则只有一枚角行,中国象棋的象不能过河,加上只能不多不少斜行两格,走田字,还有塞象眼的限制,能力更差。日本将棋桂马只有前面两个位可走,远不及中、西象棋的马,有八面威风,然而国际象棋又少了中国象棋的绊马脚的限制,略胜一筹。中国象棋兵卒过河后可横行,亦算是升变的一种,但不能后退,落到底线则威力大减,但国际象棋的兵到底线可升变皇后或其他棋子,日本将棋步兵走到敌阵亦可成と金,能走六格。另外,日本将棋虽有金、银将,但每次只能走到邻格,活动较慢,中国象棋独有炮,可部份弥补其余各子之不足。总体上,以走动能力而然,国际象棋棋子能力最高,不过,日本将棋取掉敌子后,可放回棋盘上几乎任何空格,又大大增强棋子的活跃能力。西、日象棋的王走法一样,但中国象棋将帅不能斜走,又不能出九宫,更有双方将帅不可不隔子直对的限制,活动空间最小。因此,一旦受到攻击,象棋将帅最难逃生,这又与象棋各子活动能力较低相映成趣。   
王 走邻近八方,可走往棋盘上任何一处。 走邻近八方,可走往棋盘上任何一处,还可王车易位。 活动范围限於九宫之内,既不能斜走,将帅亦不可直接面对,活动能力最低。   
车 将棋只有一枚飞车,香车又不能横行、后退。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车均能纵横棋盘,走法一样。   
马 桂马只有两个位置可走,实力最低。 马走八方,无绊马脚限制。 马走八方,但有绊马脚限制,实力稍逊於国际象棋。   
象 只有一枚角行,能不限格数,斜行於棋盘。 在黑白各有一枚,共两枚,能不限格数,斜行於棋盘。 只能不多不少斜走两格,又不能过河,还有塞象眼的限制,乃三者之中最弱。   
兵 只能直行一格,本属最弱子力,但到敌阵亦可成と,能走六格。 首著可进二,直行斜吃,亦可去过路兵,至底线可变后其他棋子。 过河后可横行,越迫近九宫,威力越大,但一旦进至底线,既不能升变,亦不能后退,威力大减。     其他棋子  
金将、银将: 只可走到相邻6、5格。  
皇后: 能通行於横直斜线,不受距离限制,控制范围接近半个棋盘,乃三棋之中最强棋子。   
炮: 唯中国象棋独有,能隔子吃子。   
士: 只能斜走於九宫内,活动空间在三棋各子中最少。   
升变 将棋中,除王将、金将外,其余各子均可升变,升变后活动能力亦较强。步兵、香车、桂马、银将进入敌方领地走法均同金将;飞车进入敌阵后升格为“龙王”,又可斜行一格;角行进入敌营升为“龙马”,可直行或横行一格。国际象棋中兵走到底线后可升变成皇后或其他棋子,但不可变王。中国象棋中兵卒过河后可横行,除此以外并无任何升变规定。  
其他 将棋取掉敌子后,所取去的棋子成为持驹,可放回棋盘上再用。中国象棋将、帅不可直对,亦禁止欠行,更不可离开九宫。  
国际象棋因为有较多强子的原故,著重战术组合,以图充份发挥各子效力;而兵可以成后亦做就了不少靠进底线兵取胜的棋局。日本将棋可再用持驹,加上金、银将等许多棋子均擅长近距离作战,故在终盘时经常出现很多短兵相接的埋身近战,当中不乏弃子攻杀的凶险、复杂局面。中国象棋残局子少难用,难守亦难攻,有些残棋往往要在十多回合前迫使敌子走成某一特定形势,才能成杀,因而出现不少经典江湖残局,运用深远难明的著法取胜。     棋盘   国际象棋棋盘纵横各8路,共64格,棋盘格数在三棋之中最少;日本将棋纵横各9路,共81格,位列中间;中国象棋纵9路,横10路,共90格,棋盘空间最大。     棋子密度   
国际象棋棋盘64格,开始时黑白双方各有16枚棋子,合共32枚,刚好占用棋盘格数一半。日本将棋棋盘81格,开始时双方各有20枚棋子,合共40枚,亦占用棋盘约一半空间。然而中国象棋棋盘90格,双方共有32枚棋子,大约占棋盘三份之一空间。国际象棋与日本将棋一样,每条纵路均有兵,但中国象棋在九条纵路之中,只有五个兵,兵数稍大於纵路数目的一半。    国际象棋因为有较多强子的原故,著重战术组合,以图充份发挥各子效力;而兵可以成后亦做就了不少靠进底线兵取胜的棋局。日本将棋可再用持驹,加上金、银将等许多棋子均擅长近距离作战,故在终盘时经常出现很多短兵相接的埋身近战,当中不乏弃子攻杀的凶险、复杂局面。中国象棋残局子少难用,难守亦难攻,有些残棋往往要在十多回合前迫使敌子走成某一特定形势,才能成杀,因而出现不少经典江湖残局,运用深远难明的著法取胜。    棋盘    国际象棋棋盘纵横各8路,共64格,棋盘格数在三棋之中最少;日本将棋纵横各9路,共81格,位列中间;中国象棋纵9路,横10路,共90格,棋盘空间最大。      布局    此特徵做成中国象棋开局与西、日象棋大大不同。中国象棋第一著炮二平五即攻击敌方中卒,第三、四回合已可进车过河,冲入敌阵,占据有利位置,再配合其余各子进攻,其中以中炮过河车夹马一例最为突出。反观其余两者,日本将棋一方最少需要四手棋才能兑通飞车前面的步兵,在某些布局当中,更有各走十多手棋后仍然未有取子,其中矢仓战法就是一例,此外序盘时把飞车留於自阵,掩护银将、桂马等小驹上前进攻,亦是将棋常用手段。国际象棋方面,很多时亦会先用兵卒争取中心位置,继而出动马、象等弱子,才到后、车。      究其原因,中国象棋棋盘空间较大,尽早开动大子,抢占要道,有利日后局势发展。相反,西、日象棋子多盘密,过早开动大子反而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目标,所以会有先活小子,再动大子的情况。    王的安全    国际象棋王车易位英文为「Castling」,棋外的字面意思为建立堡垒,而王车易位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开动车,另一是将王移离棋盘中心这个战场,走向一个较安全,较不易受攻的地方,受到保护。日本将棋的常见布局战法,如矢仓、美浓等,皆把王将从正中移至侧翼,并以三枚金银将围住,而穴熊战法更把王将走至棋盘的角上,被其他棋子重重包围。相反,中国象棋的将帅由於有九宫的限制,不可能走到棋盘两边,反而九宫中路底线的原位就最安全。    由於将棋局面不会因为交换棋子而简化,一旦开始激烈对攻双方很难停下来,终盘多为对攻或一攻一守局面,若认为自己的防御十分坚
  老实说,我现在听到一些人管国际象棋叫“西洋棋”,连真人表演时都是“洋人”形象,心里就不大痛快。    国际象棋的历史原型应该是中国的楚汉人物才是,怎么都给弄成“老外”了,真是沧桑巨变。    这些现在大概还算猜想,也许有朝一日会成为定理。    不过目前有一点可以肯定,最接近于国际象棋的古代战例,当属“楚汉骄雄”。
  象棋名称的来历     作者:张爱好    
为什么叫象棋?与大象无关,与宰相也无关.因为象棋局面中总会出现变动的信息即象棋的天象,由此象追究下去,按照变化的规则和程序,就会变出不同的招和局面,这些变招和局面中存在着数的必然性,接着会发生事,也就是必然的事变.如果对局的人能够观象\效法\极数\通变\,就可以对未来的结果有一个正确的占断,百发百中,就神乎其神了。这就是易系辞上第五章第四小节讲的象法数变占神的过程。因此,将这种棋艺定名为象棋。我在周易是怎样一本书里讲到了这个问题。
  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印度是产象的,所以象棋源于印度,这是非常可笑的。象棋的名称并不是因为大象,有象就叫“象棋”,那为什么不叫“将棋”、“车棋”、“马棋”、“兵棋”呢?象棋有许多兵种呢,又不是只有大象。而且“象”也能写成“相”,可以表示“宰相”啊。国际象棋中没有“大象”,只有传教士(相当于中国象棋的“相”),不也叫“象棋”么?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哪个更好?    转自:象棋创新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区别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典型差异与神奇互补     两棋同源,已经不用争辩,究竟是中国发明还是印度,这个让考古去解决吧.     早期中国象棋没有炮,棋子放在8*8的格子里面,只有1个士(据说可能是侍女),有8个兵.而早期国际象棋棋盘并非黑白相间,王后就是士的走法,象就是飞田.只不过马无蹩脚,象无塞眼,既可能是流传的时候规则的缺失(看看日本将棋的桂马规则吧),也可能是当初的规则就是这样,马蹩脚,象塞眼说不定是中国象棋后来确定的规则(不过我不这样认为).     因此两棋共同的祖先,我们叫早期象棋吧(Chaturanga)     象棋向西发展,最后最完美的版本就是国际象棋,象\后的走法,棋盘,王车易位,棋子升变,兵的走法,过路兵等规则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核心应该是在棋子走法上面,符合了几何学最完美的构造格局.王\后\车\象\马的走法完美得简直就像是数学棋子.     象棋向东发展,传到日本传变了样,结果兵种差异很奇怪,而日本人弄来弄去怎么也弄不好,最后还结合了围棋,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将棋版本众多的原因.     象棋也传到了朝鲜,变成了朝鲜象棋------当然是使用中国象棋的文字和模样(朝鲜过去一直使用汉字),不过他们按照他们的主意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有何道理?只能说明他们不明白中国象棋的规则原因何在.     象棋也传到了越南,这回规则完全不变,近年越南还出了一些中国象棋高手,因为过去越南一直使用汉字.     许多中国人看到万国象棋(国际象棋)很惊讶,然后就吵着说中国象棋不好-------也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国象棋的规则是何道理.     中国象棋从早期象戏发展到宋代象棋(现代象棋),核心就是对棋子走法做了各种限制(而不仅仅是增加了棋子炮),假如早期象棋马无蹩脚,象无塞眼,那么早期象棋相对于中国象棋而言,可以叫做“无限制象棋”(当然早期象棋可能马有蹩脚,象有塞眼或者马无蹩脚,象有塞眼,这个需要考古研究),而宋代中国象棋就是“有限制象棋”---各种限制的产生为棋局增加了更丰富的变化,让象棋对局变得更加好玩.     宋代把棋子放到棋盘交叉线上(应该是受围棋的影响),方便了象棋的推广,比如马走日,象飞田,更能形象结合汉字,但是这样也扩大了棋盘.增加一个士,两个炮,减少三个兵,增加楚河汉界,增加了九宫,象不过河和过河兵规则,将帅不见面规则,这些规则带来了各种好处让对局思维更加清晰,各种战术组合更加成型(如果士能出九宫,还有闷宫战术吗?如果将帅能见面,车还能贴帅将军吗?如果将帅能出九宫还有单兵擒王吗?)而象如果能过河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试试)反而显得乱,兵如果不过河就能横走将导致不好玩(那样许多战术将会消失,敌阵中能运用的战术将大大减少).     炮也是很重要的发明,这种逆功能棋子,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国际象棋是没有这种棋子的.车马炮三大兵种配合构成各种战术组合,再有效利用棋子的各种限制产生各种战法,将、兵助攻,士、象防御,让无数中国人乐此不疲。     有限制象棋就像城市交通的红绿灯一样,让一切变得井井有条。上面提到过这些限制主要在于可以出现变化,例如马的蹩脚,象的塞眼就会有变化,炮的限制也会出现变化,由此产生更多的战法。而对帅、士、象、兵的区域限制措施,更是各种好玩的-------各种情形出现的前提。     两棋在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发展,各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那么他们有可能融合吗?有人觉得不大可能,认为这就是南辕北辙。不过今人也有各种尝试。     有人以国际象棋为主,引入中国象棋优点炮的,叫什么爱国者象棋,或者综合象棋。    另外有人认为中国象棋比国际象棋好玩,所以以中国象棋为主,引入国际象棋优点长距离斜线棋子龙.发明者声称其核心是解决了黑象无法达到白格和白象进不了黑格的问题,另外也避免了王后威力太大与其它中国象棋其它棋子子力相差悬殊无法协调的问题。
  国际象棋源于中国    
孟 宝 林  
2003年8月    世界三大棋类,国际象棋的普及面广,地位高。但国际象棋起源于那个国家,苏联、中国、印度、伊朗等国的学者,都发表文章,表明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定论。本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上模清了国际象棋的源头,现论证如下:    一、 历史是源头之祖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这两种兵种走法都相似的象棋,谁影响谁呢?毫无疑问,只有前者影响后者。    象棋一词,在公元前约300年的屈原《楚辞、招魂》中就有“菎蔽象棋”一词。公元569年周武帝制《象经》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棋棋谱,而国际象棋,在欧洲最早见于1497年出版的西班牙人柳谢内的一篇论文,1512年的罗马才有特米亚的有关作品问世。国际象棋棋谱都是16世纪以后的。就棋谱而言,中国象棋比国际象棋早了一千年。在漫长的一千年中,中国象棋自然会影响到外国去。      二、 棋盘是坯胎的原型    从棋盘的形式上看,国际象棋和现今的中国象棋盘不一样,但和中国古时的象棋盘一样。中国唐朝的象棋盘就是8X8方格的形式,当时叫“八八”象棋或“**”象棋。并且方格是黑白相间,和现今的国际象棋盘一模一样。    唐朝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是世界上唯一强大国家。象棋很普及,棋艺已具有较高水平。当时象棋已是四大文化象征之一,棋史学家发现在北宋苏州织锦上,有琴、棋、书、画的图案,棋盘是唐朝“八八”象棋盘式样。,它与现今的  国际象棋一模一样。    那么中国象棋盘有九宫、河界,为什么国际象棋没有呢?这是因为中西文化发展的走向不同。中国人比较忠君,宋代以后尤其如此,历代帝王都想保住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愿意改变封建社会的模式,并且越演越甚。中国象棋盘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缩影。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规划原则是,以皇宫或最高衙门为核心,以皇宫中轴线为准,按照“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进行。建成里坊棋盘式城市。如北京、西安、苏州等大部分城市都是这个模式,皇宫位于一城之中,并有内城、外城,层层设防。这种形式也反映到棋盘上。北宋以后,把“八八”象棋盘一分为二,中间增设了河界。两端又增设了“九宫”作为皇家专用,使棋盘完全符合封建的体制。王(帅将)位于九宫中央,士相守卫左右,车马炮防卫两侧,小卒冲锋在前,中国城市的这种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纪都没有改变。唐朝的“八八”象棋传到国外后,被他们接收了,因为西方16世纪后向资本主义社会方向发展,没有受中国体制影响。而且保留了“八八”象棋的形式,所以说两棋同出于一源。      三、 棋子是遗传因子    从棋子的数量和兵种上看,是一脉相承。    国际象棋每方王1个,后1个,车、马、象各2个,兵8个,共16个子组成,没有炮。    中国象棋唐初期也没有炮,炮是后来加上去。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曾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除了这四种棋子外,还有偏、裨二将。当然还要有王(现为帅将),这一点在北宋年间的象棋谱上很清楚。    唐相国牛僧儒在《玄怪录》中有一篇《岑顺》传奇小说:这样描写棋盘上的激烈场面“天马斜飞三度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如是鼓渐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交叉须臾之间,天那军大败奔溃,杀伤涂地,王单马南驰。其后岑顺的家人掘地发现一穴古墓,在陪葬品中有金床戏局,列马满盘,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亊备矣。岑顺说:“乃吾梦中所见两军混战,即象戏也”。从这段描写中棋子有车马将和王。天那败了只剩下王子一个向南逃走。当时象棋的兵可能是六个,其他子不可能这么多。而且棋子还是立体的“金铜成形”。这说明两种象棋是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四、 走法是先祖特征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各子的走法基本一样。车直行,马跳日,相走斜。因为唐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社会在封建轨道上延续,把本来比较活跃的棋子,改革成符合封建礼制的形式。皇帝(帅将)只能在九宫中端坐,士、相在两旁护卫,不能远离。    而象棋传到西方,符合他们的接收了,不适合的改造成符合他们性格的走法。如各子无界限,马不蹩腿,使之更加灵活,有战斗力。这种走法,其实和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象棋的走法一样。如唐朝宝应象棋中的“王”比现在的帅(将)自由多了,没有九宫的限制,有危机时可单马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灭南瓜妖的勇士称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